历史复习

2024-09-11

历史复习(共12篇)

历史复习 篇1

2008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说明》的出炉, 标志着江苏新高考完整地浮出水面, 这是一个推陈出新、不断磨砺而又与时俱进的过程。三年新高考, 在命题的指导思想上, 皆注重以“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为指导, 以考试说明和模块学习要点为依据”;同时在考试的内容要求、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的某些部分也都发生了巨变。因此, 用心体会新形势下新高考特点, 认真做好一轮复习, 使之做到实效、多效, 实现一轮学习的多维功能是当今之要务。

一、近三年来高考试题凸显的一些特点

1. 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 重视观点、材料、角度的创设与运用;

试题的选材主要有文字与表格材料、地图、图片等形式, 考查考生准确再认, 再现历史基本知识, 以及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2009年22题, 从直观考查风俗习惯的变化到深层次的经济基础的变革, 不同观点的立意方向。

2. 突击抽查边角知识, 教材中标识的章节、用楷体字排版的内容、教材中的图表注释、平时出现频率较低的知识;

以各种材料为载体的试题不断增加, 形式更加多样化, 阅读信息不断扩大。如2009江苏历史第5题。

3. 文明史观整合试题综合程度越来越高, 文明史范式成为历史试题设计和制作的主导范式之一。

淡化古代与近代、中国与世界的时空界限, 跨知识渗透、跨区域链接, 综合程度越来越高。

4. 隐性介入热点问题, 引导关注社会生活。

如:商业城市发展、儒学与民族精神, 儒家文化与经济发展、城市群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等。

二、复习策略

1. 明确高考能力要求, 加强主干知识的复习。

历史高考能力要求共4大项12条, 在平常复习时, 应把高考的能力要求和各个考点作为巩固基础知识, 提高应试能力的指针, 落实到复习的各个环节。

高考一方面考查一些原生态的基础知识, 另一方面考查迁移运用所学知识, 即衍生态知识的能力, 没有可供迁移运用的原生态知识, 衍生态知识也就不存在了。原生态知识复习的依据就是课标和考纲, 应注意将课标和考纲要求的陈述式变成一个个设问式, 利用教材对问题进行合理的整合取舍, 形成主干知识体系。有的学生初中通史知识掌握有欠缺, 不能满足高中阶段学习专题历史的要求, 建议按照课标、考纲要求对初中历史课本的相关通史内容和阶段特征进行补充学习, 把初中史的知识体系和高中专题的知识体系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相互融合的知识整体, 随时注意用目录学习法梳理知识, 保证每天拿出一段时间复习, 这样定有大的飞跃。

2. 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日益注重思维能力的考查, 这已成为高考的主要方面, 在明确高考能力要求的基础上。

(1) 参考近几年各地高考题, 建立典题本,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很多学生手头资料不少, 大多数情况下做过也就过去了, 缺少精心的参悟, 尚未达到“格物致知”的要求, 而高考命题对于考查哪些知识点、体现什么意图都有一个通盘的考虑, 且科学性较高。因此, 要对近几年高考题有认真地思考, 把答案写出来, 然后对照高考答案提升自己的审题能力、理解题目意图的能力和综合处理材料、史论结合的能力;建立一个记录好题和错题的典型题目本, 把日常练习中的好题错题及时搜集整理, 把典型题目本充实起来并经常参悟。

(2) 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 重视打破思维定式。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 克服思维角度的单一性、片面性, 坚决避免生搬硬套、生吞活剥地利用课本原话答题;要能够真正理解命题人的命题立意, 再结合设问和材料进行具体分析, 在充分审明设问的前提下作答就不会偏离命题立意这个中心;要学会从材料组合中、从题干语中、从设问中把握命题立意;要抓住问题中的核心词、关键词、条件限制词、分值来确定回答内容的主次、多少, 寻找答题途径。

(3) 提高理论认识能力。重视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要把理论观点转化为认识历史的思维方法, 用以全面地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

(4) 加强行文答案规范性的训练。在形式上要段落化、序号化、整洁化。“段落化”指所需回答问题要按答题纸中的序号自成一个段落, 使段落分明、条理清晰;“序号化”指回答问题的各个并列要点之间用各类序号分隔, 使要点突出, 一目了然;“整洁化”指卷面美观, 整齐洁净。内容要面全、点齐、话简。“面全”指所回答问题角度齐全, 碰到隐含角度时要根据平时分析问题的思路发散思维来确定;“点齐”指所回答问题的要点齐全, 在把握不准的情况下, 可比预测的要点多出1到2个要点, 以免失分;“话简”指回答问题的语言简洁明了, 通俗易懂, 避免文学化语言。

3. 加强对历史材料的解读训练, 提高材料解析题的答题能力。

(1) 准确审题。主要审:时间、人物、空间、事件、关键词、答题方式等。

(2) 紧扣题意:“问什么”———时间、关键词。如原因、背景、过程、影响等;“怎么问”———答题方式, 如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评价等。

(3) 严谨表达。做到形式和内容的严整准确吻合。

历史复习 篇2

1、建立知识体系

高中的历史知识涵盖面很广,而且知识的深度也蛮深的,而且很多知识点都比较混乱,所以我们要对这些知识进行理解和梳理,最好建立一个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将这些知识点深入浅出的联系起来,最好把这些知识点分类集中整合,还有分层次的整合,这样更容易学习了。

2、重点知识重点突破

高中历史的知识存在很多重点的内容,所以对于这些内容要重点的突破,最好对这些重点知识最好归纳,一定是要会背诵的,而且还要会理解,在归纳的过程中做好专题化、系统化,最好再通过练习题来提升。

3、 视频学习法

历史专题复习 篇3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共有三处提到“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彰显了新一届党的领导集体对民生工作的高度重视。

【知识链接】

一、中国史部分

1、古代中国。其一,春秋战国:第一,儒家:①孔子提出“仁”;主张以德治民;提出“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②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第二,道家:老庄主张“无为”。第三,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其二,宋元时期:话本、杂剧的出现,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其三,明末清初:黄宗羲“工商皆本”、“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王夫之“循天下之公”。其四,重农政策:①积极: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稳定社会,巩固统治。②消极: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强化小农经济,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

2、近代中国。其一,农民阶级:①《天朝田亩制度》主张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表现了农民阶级朴素的均富思想,但绝对平均主义只是一种空想。②《资政新篇》主张办医院,设立社会福利机构等。是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方案,但超越了农民阶级革命运动的要求。其二,资产阶级:①旧三民主义平均地权体现均富思想。反映了孙中山维护广大人民利益的美好愿望和对世界潮流的敏锐观察,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①新三民主义增加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体现了“扶助农工”的思想,也反映了孙中山以民为本、与时俱进的品质。其三,无产阶级:①十年对峙时期: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②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解放区土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其四,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人民的衣食住俗发生巨大了的变革,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民生民计问题向更高层次发展和迈进。

3、现代中国。其一,改革开放前。第一,重视民生:①实行土改,解决农民土地问题。②没收官僚资本、恢复和发展生产,社会经济得到恢复。③一五计划,开始改变中国工业落后面貌,为改善民生奠定了物质基础。④三大改造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为彻底解决民生问题创造了条件。第二,忽视民生:①三大改造后期要求过急、改变过快,遗留了一些问题。②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在解决民生问题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③文革进一步造成社会经济的混乱。④计划经济体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其二,改革开放新时期:①措施: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善民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②注意问题:实事求是,符合国情;尊重客观规律;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坚持科学发展观。

二、世界史部分

1、资本主义国家。其一,人文精神:①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强调人的地位和作用。②文艺复兴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要求把人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③宗教改革主张信仰得救。④启蒙运动:集中批判封建制度,宣扬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等思想原则。其二,民生实践:第一,资本主义早期野蛮的资本原始积累,忽视民生。如价格革命、殖民掠夺、圈地运动、贩卖黑奴等。第二,科技革命改变人类生活。①第一次:城市化进程开始;出行便捷;观念和生活方式改变;环境污染严重。②第二次:联系更密切;生活更丰富。③第三次:知识经济兴起,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互联网等改变了生活、学习方式。第三,罗斯福新政①措施:救济、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②特点:国家干预经济;救济与就业相结合;以法律保障。③认识:扩大就业,拉动内需,促进经济恢复发展;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扩大和完善政府职能。第四,二战后福利国家制度①原因:战后经济高速发展提供物质条件;贫富分化导致矛盾尖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②特点: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分配(国家干预经济)。③认识: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体现了以人为本;增强国家实力是实施福利政策的重要前提;福利政策的实施要体现公平公正、充分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2、社会主义国家。其一,社会主义理论: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主张解放全人类。其二,苏俄(联)实践。第一,忽视民生: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②斯大林模式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第二,重视民生:1921年新经济政策。

【热点演练】

1、近代美国学者亨利?乔治主张土地国有,征收地价税归公共所有,废除其他一切税收,使社会财富趋于平均,从而达到“大协作”的理想社会。他的主张深刻影响了( )。

A.孫中山的民生主义

B.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

C.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改革

D.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

【答案】A

2、史载:管仲“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悦”。这是说管仲改革中推行国家食盐专卖政策,深得民众欢迎。这主要反映了( )。

A.春秋时期国家垄断经济开始形成

B.管仲在齐国建立起了君主专制制度

C.管仲以抑商政策来发展农业经济

D.国家加强经济调控有利于稳定民生

【答案】D

中考历史复习策略 篇4

一、梳理知识, 宏观把握教材主线

中学历史课的内容, 纵贯古今, 横通中外, 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丰富的知识常常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但纷繁的头绪又往往给学生带来记忆的困难。俗话说:“学习得法事半功倍, 不得法事倍功半。”此时,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梳理知识, 构建宏观的历史线索, 化繁为简, 消除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畏惧心理。

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 学生普遍储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 对于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都形成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如:鸦片战争、抗日战争、二次世界大战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诸类更是耳熟能详, 不在话下。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普遍呈割裂状态, 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事实混乱、时空错位、张冠李戴等现象。这与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理解能力有限、认识不深有关, 也跟教材的编排有关。现行的教材是通史体例和专题史体例的混合, 给直线、单向思维的初中生造成一定的认识混乱, 使学生无法形成有效的具一定逻辑关系的历史观。教师组织中考历史复习, 相当于引导学生第二遍通读历史。打破教材框架、梳理知识、构建宏观的大历史主线是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

如何帮助学生构建宏观的历史线索呢?笔者首先借用了数学函数知识, 以历史时间为“X轴”、历史内容为“Y轴”, 给学生构建一个“历史知识坐标”。其中, “Y轴”又可以帮助学生细化成“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各种“刻度”。有了这一坐标, 学生便有了参照物, 能初步理顺一定范围内各历史知识的逻辑关系。如:某一历史时期, 各领域的历史事件或相关人物;某一领域, 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事件等。有了此基础, 学生对历史教材的编排便有了初步的认识, 笔者便能针对初中三年的历史教材进一步引导学生构建各时期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宏观线索。

(1) 中国古代史部分, 最常用的是以王朝的更迭为线索。对于这一条线索, 相当一部分学生掌握得不错, 但构建过程比较吃力, 且容易遗忘个别朝代, 以致线索残缺。针对此现象, 教师可借用《三国演义》的开篇语“话说天下大势, 合久必分, 分久必合”来作提示, 把夏商周以外的王朝更替划分为三“分”三“合”相间的几个阶段, 辅以惯用的“中国古代王朝更替口诀”作讲解, 如:“唐尧虞舜夏商周, 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 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 宋元明清帝王休。”学生便能较为形象、轻松地理解并掌握错综复杂的中国古代王朝更迭的线索。

(2) 根据中国近现代史的特点, 笔者为学生构建了两条线索。其中“屈辱与抗争”是整个中国近代史的主题, 这是一条比较容易把握的线索。而中国共产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自成立以来, 先后经历了国民革命、国共第一次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的历程贯穿了近现代的中国, 是另外一条重要的线索。此外, 中国近现代史两册教材的内容相对较多、较细, 除以上列举的两条主要线索以外, “近代化的探索”和“新中国的建设”是两个重要的主题。教师可根据这两部分内容的特点, 帮助学生梳理出两条分支线索, 在此就不做累赘。

(3)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 世界历史的学习存在一定的难度。一是学生地理知识不牢固。特别是世界古代史介绍的那些国家, 学生根本和现实联系不起来, 不知道它们和今天的那些国家是否一致, 有何联系;二是教材介绍历史事件多是只言片语, 章节之间跳跃较大, 造成学生的时空概念松散。而诸如人名、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阶级革命等内容, 学生更不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时候, 教师应帮助学生排除干扰, 构建一条相对清晰的主要线索 (图1) , 以增强学生学习世界历史的信心。二

二、发现特点, 总结规律

为学生构建了大历史的宏观概念后, 教师便可着手引导学生回归微观的历史知识, 注重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的训练, 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由于广东省珠海市中考历史只考选择题, 本文在此围绕选择题的解答展开探讨。

历史选择题是一种设计灵活多样, 知识覆盖面很广的多功能题型。历史选择题既可以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历史事实、历史人物、历史结论、阶段特征等各种内容的识记, 还可以考查学生提取和利用有效信息, 归纳、概括、比较、辩证全面地认识和分析问题等各种能力。但中考历史无论考什么内容、怎么考, 其命题都可以根据历史学的要素概括为时、空、史、论四个方向。

1.历史时间的考查

时间是构成历史的基本要素之一, 可以用确切时间、历史阶段或中国史中的年号作表述, 时间是组成各种历史逻辑关系的最基本依据, 初中阶段的历史试题一直比较注重对历史时间的考查。

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时间的能力。如:

【例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 结束了封建帝制在中国的统治, 2011年是辛亥革命 ( ) 纪念。

A.99周年

B.100周年

C.101周年

D.110周年

2.历史空间的考查

常言道:“史地不分家。”尤其是人文地理, 与历史学科的关系更是密切, 因而, 地理知识的运用在历史教学和历史考试当中都时有出现。

(1) 考查考生对基本历史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对空间判断的能力。如:

【例2】战国时期, 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修筑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使当地变得“水旱从人, 不知饥馑”, 该水利工程位于现在的 ( ) 。

A.四川地区

B.河南地区

C.湖北地区

D.陕西地区

(2) 考查考生阅读地图和整理历史知识的技能, 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如:

【例3】图2中所显示的是历史中哪一条著名的路线 ( )

A.丝绸之路

B.郑和下西洋

C.红军长征

D.新航路的开辟

3.历史事实的考查

历史事实, 它包含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基本要素, 这些要素都客观存在, 不以人的意志转移。这类型的题目, 因能有效地考查学生记忆、复述、理解、分析、判断、比较等多种能力而备受青睐, 是初中阶段历史考试中最经常出现的一类题目。如:

【例4】周恩来是深受人民敬仰的政治家、革命家。下列历史事件或历史活动与他有关的是: ( ) (1) 参加中共“一大”; (2) 重庆谈判; (3) 在黄埔军校任教; (4) 红军长征; (5)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A. (1) (2) (3) (4)

B. (2) (3) (4) (5)

C. (1) (3) (4) (5)

D. (1) (2) (3) (5)

4.历史结论的考查

历史结论是历史学家从客观历史事物、历史现象中抽象出来的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认识, 是历史科目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历史中考考查的学科能力之一。初中阶段有关历史结论的考查, 主要方式多是历史结论鉴别和概括性结论。

(1) 历史结论鉴别, 此类题目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本主要结论的掌握, 要求考生对备选项的结论的正确与否加以判断, 考查考生准确再认再现课本重要历史结论的能力。如:

【例5】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 不正确的是 ( ) 。

A.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B.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

C.造成了世界战争频繁

D.造成东方落后, 西方先进的国际格局

(2) 概括性结论, 此类题目的备选项是根据课文知识归纳、概括而成, 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概括、推理、判断、鉴别能力, 运用历史知识对问题作出正确的结论。如:

【例6】俄国是通过改革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与俄国相似的还有哪个国家? ( )

A.日本

B.法国

C.英国

D.美国

三、有效训练, 提高技巧

就命题方式而言, 历史选择题主要有陈述式、否定式、不完整式、判断式、疑问式、文字材料式、图片材料式、比较式、组合式、排序式、情景式等多种类型。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各种命题方式, 平时要注意提取和利用有效信息, 学会根据复习材料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自主设问, 模仿命题人的思路逆向复习, 以求知己知彼、巩固所学。

总之, 教学没有必胜之常法, 但贵在得法。历史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研究运用教材这一载体, 针对当地教学现状, 以学生的特点为依归, 帮助学生在复习中树立信心、夯实基础、不断探索, 促使学生找寻适合自己的轻松而高效的复习方法, 并完成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如此, 考生便能取得理想的中考历史成绩。

摘要:在中考历史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根据本地教学现状, 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历史观, 打破教材的框架, 梳理教材知识, 构建宏观的历史线索;在此基础上, 教师带领学生深入考题, 总结考试规律, 并组织学生有效训练, 提高学生应试技巧, 以求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轻松、高效掌握历史知识, 提高综合能力, 取得理想的成绩。

[复习大纲]历史分区域复习方法 篇5

第40题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局部),它描绘了东京汴河沿岸商业繁荣的景象。当时,汴河穿城而过,东入淮河,水量丰富,船运繁忙,大江南北物资汇集。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分析东京繁荣的主要原因。

(2)当时经汴河运往东京的稻米主要产自:

a,华北平原 b,汉中平原 c,太湖平原 d,江汉平原。(四项选一项)

(3)直接导致该城市北宋后商业衰落的社会政治原因。

(4)北宋后,黄河累次泛滥,汴河河道淤浅,试分析黄河该河段经常泛滥的原因。

(5)如今古城开封焕发了新的青春,……分析该市为什么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兴市之本”。

该题中的第(1)问和第(3)问可以直接用历史知识回答,第(2)问既涉及到历史上北宋农业的发展,又涉及到地理的知识。第(4)问涉及到历史上黄河泛滥的问题,历史上有这种现象,地理知识中有关于该现象产生的原因的分析。因此回答这两个问题,就要看考生综合认识问题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分地域复习,就是在复习中,把历史知识按地理区域划分、归纳和整理。从而把这一地区的地理、政治和历史结合起来综合认识。也就是说,把某一地区的地理环境、政治状况、经济发展、文化特点、国际关系、现实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联系在一起进行综合的研究和认识。

它的具体方法是,首先,依据历史的发展特征,把中国和世界分为几个区域。然后按区域归纳、整理历史知识和问题。再把历史的经验、教训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

具体复习的步骤和方法是:

(一)、整理并准确地认识这一区域的地理情况,包括自然地理情况和政治地理情况。

(二)、整理并认识这一地区的历史发展过程。分析不同时期和同一时期的各种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

历史复习 篇6

【关键词】初三历史 历史复习 历史线索

中考是对学生整体知识和能力的考察,要想上好初中历史复习课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复习课内容庞大,而且趣味性较低,因此导致历史复习课一直不见成效。纵观当前的中考历史试题模式,我认为历史复习模式的关键是先引导学生全面的掌握课本中的基础知识,而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归纳和综合。要想达到历史复习的完美效果,重要是选择有效的复习方法。根据多年的历史复习教学经验,我认为关键是正确的运用和选择历史线索。

历史线索一般分为横线和纵线,中国历史教材是从根据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纵线来编排的,而世界历史则是由纵线和横线并用安排的。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编排方法不同,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复习时,也要根据不同的复习内容选择合适的历史线索。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中,在选择和运用历史线索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复习方法,下面和大家一起分享下。

一、总线索

根据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简史理论可以得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面对新课程改革,课本中对于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发展规律的总结不再进行讲解和强调。但我认为,只有学生熟悉和理解了该规律,才能对整体的历史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复习时我首先让学生理解掌握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然后形成清晰整体的历史知识体系。

二、主线索

在介绍中国历史时,教材是根据纵线线索也就是朝代顺序来进行编写的。因此,在中国古代史总复习时,一定要引导学生记忆我们古代历史朝代更替的顺序,即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对于朝代的背诵有一个小口决,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因此在复习古代历史时,每次上课我都会先让全班同学一起背诵朝代顺序歌。

利用该线索复习中国古代史方法的好处有两点:1、学生在复习完中国古代史后,会对各个朝代的事件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如果学生没有清晰的复习历史线索,那么在复习各个朝代知识时,知识会出现混杂。2、每堂课学生都会对历史朝代进行背诵,可以明确的掌握该堂课程要复习的大概内容和已经复习过的内容。

三、横线索

横线索是指在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发生的历史事件,而且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该线索适用在复习中外历史对比时。由于近几年中考试题中常常设计到中外历史对比的试题,因此此方法在复习课中运用最为广泛。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复习时,避免混淆相似知识点,如美国的南北战争、德法两国走向国家的同一、日俄进行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此时的中国在和外国侵略者对比之后,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开始富国强兵的洋务运动。通过该复习法,学生可以清晰的掌握历史知识,并且对历史知识进行归纳综合,使学生的历史知识得到提升。

四、知识结构线索

中国古代史教材中是按照时间和朝代顺序一条主线贯穿下来的,因此在复习时,我先引导学生从主线索开始复习。但复习到具体某些朝代时,我采用知识结构线索进行复习。因为教材中对于每个朝代的介绍都是从同一方面进行的。即政治制度与方针—经济措施与发展—民族关系与外交—文化知识。利用该复习法,学生可以形成清晰的调理,并且能够自行进行归纳。

五、板块结构线索

板块结构线索是指我们的历史知识的每个单元知识是独立且相互联系的,甚至知识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该复习方法适合在复习中国近代史时。

例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第一个单元为学习反抗与侵略,第二个单元则是外国侵略者侵略和占领中国的过程,中国各个基层的自救运动。该自救运动的发展是从科学技术到政治制度到思想文化。利用板块知识结构线索复习这种章节间知识间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知识,可以使学生综合的掌握和理解历史知识。

六、政治格局线索

政治格局线索适合复习世界近代历史时。例如,第一次科技革命后,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政治格局;第二次科技革命后,欧洲出现了两大对抗的军事集团,即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一战后出现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形成了美苏两国争霸的格局,这种格局一直持续了30多年。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暂时出现了一超多强的政治格局,随后世界向着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发展。通过政治格局线索复习,可以把整个世界近代史穿连起来,从而使学生在复习世界近代史时,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将世界近代史知识进行归纳。

结束语:

复习过程是一个艰苦的再认知的过程,也是一个再提高的过程,要想在复习中出效率、见收获,就要采取有效的复习方法。复习有法,但无定法,学生要根据自身情况,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认真复习。只要我们适当的采取以上线索复习,学生就可以清晰的掌握历史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并且对整体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提升自身的历史知识,在历史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苏传勇;找准课标,突出能力培养,搞好初中历史复习[J];新课程学习(上);2012年07期

[2] 樊雪飞;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年01期

[3] 高群 安师大附外;中考历史复习有“法”可依[N];芜湖日报;2011年

历史复习 篇7

布鲁纳认为:“知识结构是使经验简约化、使经验相互关联起来所发现的构成概念, 是赋予散乱的观察结果以条理性所构想的概念。”知识综合的基础, 应当在知识本身的领域中去寻求。在知识教育中, 应将知识的结构与学习过程关联起来。因此, 在历史学习过程中, 要将各部分的历史知识根据其内在联系, 构成相互完整的知识结构, 使感知、理解、记忆历史变成有章可循, 并且通过对历史知识结构的整理, 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发展思维能力。那么, 在学习过程中, 如何让学生自己建立知识结构呢?笔者认为可以教会学生“画”好以下几张图:

一、“删繁就简三秋树”:体系图

体系图往往用于表现一个大主题的知识内容, 可以用“知识树”的形式展现出来。知识树就是用树形结构来表述一门学科知识的结构和知识梳理的一种方法。历史学科知识树一般有两种设计方式, 一种是以时序性为主干的知识树, 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设计;一种是以事件的逻辑关系为主干的知识树, 通过揭示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来设计。如下图:

在义务教育阶段, 历史主要以主题的形式呈现历史知识内容, 中国近代史中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主要涉及到侵略与反抗、近代化的探索主题, 由于在时序性上比较欠缺, 学生记忆理解起来比较吃力, 通过知识树对内容进行归纳整合, 让学生围绕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华, 中国人民的抗争, 中国人民的探索三条线索展开学习。就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形成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史的整体认识。

二、“欸乃一声山水绿”: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又叫心智图, 由东尼·巴赞所创, 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 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 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 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 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 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 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 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近年来, 在中考的命题中, 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多元史观指导下的试题命制。因而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历史复习教学中, 更新史学观念, 引入了多元史观。“近代化史观”认为, 近代化 (现代化) 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 (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 。它会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因此,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画”出如下的思维体系:

上图就是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整合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引导学生思维从“器物”“制度”“思想文化”三个层面来理解中国近代史中近代化的过程及特点, 同时可以通过与西方近代化历程的对比, 加深对近代化历程对整个社会的影响的认识,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穿针引线零成整”:知识线索图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可循的规律性、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复习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 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的认识并找出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将零散的知识点用一条线贯穿起来, 从而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体系。例如:近代史上, 国共两党关系经历了“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的曲折历程。两党的阶级属性不同, 所代表的利益及主张各不相同, 这是双方对抗的主要原因;而在特定 (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 的历史条件下, 为了完成民主革命的反帝任务, 两党走到一起, 这是合作的原因。这些关系可以通过下图表现出来:

上图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演变的主线, 抓住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变化, 运用线条和箭头, 把国共关系的结构, 脉络清晰地展现出来, 帮助学生实现对历史知识的重新组合和整理。学生在理清历史事件间的逻辑联系中自己形成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从而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提纲挈领条理清”:知识内容图

知识内容图主要侧重的是对一节课内容的整理和把握。主要是运用简洁的词句, 列出教材的知识结构、提纲或内容提要。特点是条理清楚、从属关系分明, 给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 便于学生对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如下图:

上图通过“革命原因”“革命过程”“革命结果”“革命性质”“革命意义”等几个要点使学生形成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整体认识, 提纲挈领、简明扼要, 便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记忆, 同时也帮助学生掌握了对历史事件形成正确的分析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立体线轴定时序”:时间图

历史总是体现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 并以一定的人物活动为内容。历史发展的过程, 体现为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和规律。正确而清楚地讲好年代, 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 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但在实际的复习中, 很多学生认为最难记的是历史事件的时间, 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掌握记忆历史时间的方法。比如, 制作大事年表、朝代顺序表、历史分期表、朝代尺等。笔者这里要推荐的是时间轴的制作。时间轴是依据时间顺序, 把一方面或多方面的事件串联起来, 形成相对完整的记录体系, 再运用图文的形式呈现给读者。时间轴可以运用于不同领域, 最大的作用就是把过去的事物系统化、完整化、精确化。如下图:

此图通过简单的立体建构, 使学生记住了从我国最早的人类遗址到秦汉的建立这段时间。通过数轴的高低变化, 体现人类社会由古向今演变的过程, 下面的大括号说明社会形态, 和世界史的资本主义的概念相呼应, 周分西周和东周, 通过纵轴的横向高低变化体现出来, 使学生一目了然。此外, 结合多媒体手段展示时间轴会更加立体、更加直观, 有利于学生增强对历史时间的记忆。

赞可夫说过:“凡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从兴趣而来的东西, 凡没有经过紧张的脑力劳动和克服困难而达到真正理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的。”通过“画图”构建历史知识结构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自身的求知欲和创造性, 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他们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历史知识, 有利于学生更加牢固地记住、理解历史知识, 从而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浅析历史联想复习法 篇8

历史知识是一个整体, 是由点、线、面、体串成的知识网络。如果只掌握零碎的知识, 孤立地记忆几个分散的知识点, 不可能把历史学好。现代考试要求学生必须抓住知识范围之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 形成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点:是指历史基本知识点。如复习“美国独立战争”, 可以抓住六件大事, 即六个知识点展开联想: (1) 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 (2) 1775年“大陆会议”任命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 (3) 1776年7月发表《独立宣言》; (4) 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5) 1781年康华利投降; (6) 1783年, 英美签约, 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只要记住这些知识点的起因、顺序、内在联系及影响, 就牢固地掌握了这个历史事件。

线:就是指反映历史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线索。如复习世界近代史, 就要抓住三条基本线索展开联想教学: (1) 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两次工业革命, 俄日改革, 美国内战, 德、意统一, 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等是“点”, 连点成线, 就构成了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发展和基本成型的第一条线; (2) 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1848年欧洲革命、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俄国1905年革命等是“点”, 连点成线, 就构成了近代工运和国际共运的第二条线; (3) 拉美独立革命, 亚洲革命风暴,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是“点”, 连点成线, 又构成了近代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第三条线。

面:是指反映历史时期或历史阶段的整个内容。上述世界近代史的三条线铺展开来就构成了世界近代史时期的“面”。如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条线索:中国人民的屈辱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中国人民的探索史, 就构成了中国近代史的“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策略 篇9

一、主干知识逐个击破

所谓历史的主干知识,也就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总体线索、阶段特征,以及一定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等等。文综历史考试受分值大、所考知识点少的限制,往往侧重于主干知识考核,因此在复习时要特别注重主干知识的掌握。如:

中国古代史部分:掌握中国古代重要政治制度,理解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工商业的繁荣,古代中国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系统归纳古代传统文化的演变和科技教育的发展。

中国近代现代史部分:分析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侵华史,中国人民英勇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抗争史;掌握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社会进步而进行艰苦探索的历史;了解中国近代社会新的生产力代表的出现对中国历史进程的作用;1中国近(C代H3)化2C、=工CH业CH3化、民主化是中国10.近4代史的重点;理解新、旧2民主主CH3义CH革=C命H2的两个历史过程,尤2.其03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民主主义胜利的历程;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建国初期的三大任务,社会主义的曲折前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形成,等等。

世界近代现代史部分:正确认识世界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发达的历程,尤其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的创新;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形成;三次工业革命及比较,近现代科学的迅速发展,几乎每年都考,常考常新;近现代史上的国际关系,如:资本主义争夺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的斗争,两极格局的形成与瓦解;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及教训;经济区域集团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

二、警惕复习中的误区

针对目前复习中存在的问题,我建议复习中应注意克服以下几种不良倾向,从而增强复习效果。

1. 知识性失误。

表现为史实记忆不清、概念模糊、知识零乱、结构不明、记忆不全面、知识点混淆的现象相当突出。

2. 思维性失误。

思维混乱,考虑不周,脱离史实,不能做到史论结合,缺乏思维规律,做题答不到点上、逻辑性差,等等。有的同学因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不清,表现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缺乏逻辑性,讲了后面的历史又回过来讲前面的历史。

3. 缺少计划性。

有些同学每天虽有固定的时间复习历史,但往往是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今天必修一、明天必修二,或者连续一段时间或复习必修一、或复习必修二、或复习必修三,周期相对较长,结果看了后面忘了前面、复习前面又忘了后面。因此无序或周期很长的复习效率很低,谈不上对教材理解的深度。

三、一轮复习重在基础

第一轮复习,不是对原有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进一步认识、理解、记忆的过程,因此在重视基础的前提下,还要做到能力的提升。

第一轮复习,考生必须理清单元知识,把握阶段特征,挖掘各个考点知识,掌握历史事件、历史概念,理解其基本特点、产生的原因和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再将与本知识点相关联的中外知识进行类比分析,以突出各自的个性特征。例如,复习“戊戌变法”时,明确戊戌变法是由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除了解其背景、过程、结果外,还需了解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建立民主政治制度的机遇。同时,还可将它与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相比较。也可与世界近代史上的明治维新等进行比较。这样就可加强中外知识的融会贯通,突出时代特征,加强对已复习内容的巩固,还能为后续阶段的相关知识复习引路铺石,为第二轮复习奠基。

四、全面复习

高考历史复习浅谈 篇10

一、研究考试大纲, 把握高考方向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 课程标准也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近几年来的历史科高考强调以能力立意, 以知识为载体, 将理论观点和史学方法及思想文化素质的考查渗透其中。试题设计依托教学大纲, 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 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 突出创新, 强调对历史问题认识水平的考查, 强调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 强调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运用知识的方法, 体现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发展观。试题综合性强, 既包括学科内知识与能力的综合, 也适当引进跨学科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试题反映或折射社会现实的需要, 不回避热点问题。明确高考命题思想后, 在平时的教学、训练中就可以指导学生全面理解和把握考点, 了解高考试题的命题规律, 使高考复习做到有的放矢。

二、制定计划, 有序进行备考

高考复习要做到系统有效, 就必须有计划、有顺序地进行。一进入高三, 就应该制定一个严密而详实的高三历史备考计划。备考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夯实基础阶段。这一阶段是整个高考复习的基础, 时间安排最长, 从高三第一学期开始到第二学期的3月中旬结束。这期间要以纵向知识为线索, 引导学生吃透教材, 复习时从微观入手, 基本按照教材章节顺序进行教学。第二步是培养学科能力阶段, 时间是从3月中旬到5月初。此时复习从宏观入手, 要大胆打破教材原有体系, 进行专题复习。第三步是巩固成果阶段, 时间为5月初至6月初, 目标为查缺补漏, 进一步使学生知识系统化。这“三步走”策略实质上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是一个系统的整体, 因此要向学生强调必须按计划进行复习, 不能打无计划、无准备之仗。进入高三的第一节课, 教师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复习计划、复习要求, 使学生明确复习的大方向。

三、狠抓基础, 构建知识网络

如果把备战高考比作建高楼大厦, 那么狠抓基础, 构建知识网络便是为这座高楼打基石。因此, 全面、系统、准确、牢固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任何时候都是历史复习的第一要务。近几年的高考对于课本基础知识考查的广度和力度都有所加强, 因此帮助学生吃透课本非常重要。那么, 如何吃透课本呢?我们认为, 一是要将课本读“薄”。在认真钻研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和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的前提下, 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将课本里大量的阅读文字 (楷体字) 和不少孤立、静态的陈述性语句, 以及字里行间的相当部分的修饰性词句果断删减, 减轻学生的负担, 提高备考的效率。二是将课本读通。充分利用课本的目录, 探求章目录、子目录之间的内在联系, 做到融会贯通, 深化理解, 使课本知识系统化。在具体做法上可以编写按章节排列的知识体系图表和按专题排列的知识体系图表, 这些知识体系图表最好都是填空型的, 在每一章和每一个专题的复习前后发给学生填写, 这样有利于学生梳理之前遗忘的知识体系, 帮助学生将散乱的知识整理归类, 以便学生构建扎实的知识网络。

四、加强训练, 提高应考能力

加强训练不是提倡搞“题海战术”, 应坚持以“训练在课堂”的理念指导学生进行考试训练。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 训练时应严格要求与高考的时间限制一致 (在50分钟内完成一套历史高考模拟题) , 指导学生合理分配客观题与主观题的答题时间, 注意培养答题的节奏和感觉。在历史高考试卷中, 主观题一般都是学生的软肋。解题能力低、答题速度慢是学生丢分的突出问题。针对这种状况, 可以考虑每周精选一道主观题发给学生做, 并安排时间专门讲解某一类型的主观题的解题方法。在考试训练中, 要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四种能力的培养即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还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新的史观 (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 认识和分析历史事件。

五、分层指导, 注重培优补差

对学生进行“培优补差”是提高历史科高考整体成绩的有效途径。可以首先以培养尖子生为突破口, 选出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学生作为培养对象, 针对他们各自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 帮助他们扫除获取高分的障碍。而对于后进生, 则应以鼓舞士气、指导方法为主, 平时应注意与他们多进行情感交流,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对他们的辅导内容应从最低点开始, 鼓励他们多读书, 勤做题, 树信心。

六、重视课堂, 提高教学效率

在高三阶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高考复习成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教是因为需要教”, 只有当学生需要的时候, 教师所进行的讲解才是最有效的。当然, 这就需要教师对于高考命题方向, 教材知识点的重要程度, 学生对于某一知识点或某一问题的掌握情况等方面要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在此基础之上, 落实好精讲多练的原则, 讲得少一点, 练得多一点, 改得勤一点, 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看书和训练, 也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对学生的反馈进行矫正, 帮助学生把尚未掌握或未完全掌握的知识掌握起来, 把掌握得若明若暗的知识弄清楚、搞明白, 把未理清的若断若续的线索理清楚, 把前后连贯的若即若离的知识形成一个体系。删除无效教学环节, 杜绝隐性浪费现象, 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历史复习之我见 篇11

在基础复习和单元復习中要让学生学会概括。如,近代列强侵华发动四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抓基础就要把每次战争爆发的背景包括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客观原因,战争的经过、结果、造成失败的原因、影响及启示分别进行分析,然后用横向比较的方法比较四次战争所导致结果的原因、影响、启示的异同,从而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综合能力。

二、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人物、事件这些历史要素和历史现象中概括出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特征

人类历史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由最低级的没有剥削压迫的原始社会向有剥削压迫的资本主义社会,最后发展到无剥削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推动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样不断推动人类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三、根据思维线索进行纵向、横向归纳,把庞杂的历史知识按时间和因果关系理成纵向和横向线索,纵横交错建立知识网络和体系

1.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阶段特征:(1)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社会发生巨变。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半殖民地化加深。(2)太平天国既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又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

2.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阶段特征:(1)基本特征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马关条约》——基本形成;《辛丑条约》——完全形成。(2)社会经济、阶级关系、政局和思想领域都出现了重大变化。(3)两大矛盾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居于最主要的地位。

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北洋军阀统治前期。阶段特征:(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继续深化。(2)中产阶级革命和民主共和是历史主流。(3)辛亥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第一次历史巨变。(4)两大主要矛盾趋于汇流——体现为广大人民群众同清朝统治集团和北洋军阀统治的矛盾。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国民革命运动。阶段特征:(1)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和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

5.国民革命时期。突出特点——国共合作。

6.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阶段特征:(1)国共两党、两个政权的对峙是重要特征。(2)中共开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探索,从幼稚走向成熟。(3)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

7.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阶段特征:中日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全民族抗战。

8.人民解放战争。阶段特征:(1)内战爆发前是民族战争向国内战争过渡阶段,中国面临两个前途、两种命运的抉择。(2)解放战争由防御、反攻、决战到最后胜利,人民民主革命走向胜利,是历史发展的趋势。(3)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始终是本阶段最主要的矛盾。

(作者单位 河北省阜平县王林口中学)

历史知识的复习方略 篇12

关键词:历史,知识,复习

心理学告诉我们,大脑半球皮层不仅具有保存暂时联系痕迹的性能,而且具有丧失这些痕迹的性能。复习工作越是及时、连贯、系统,这些痕迹与痕迹之间的联系就越巩固。相反,新建起来的联系,如果没有及时复习并巩固,它们原来的精确、敏锐、鲜明的程度就会慢慢消失。历史科学知识具有过去性、具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使得复习在教学中占着尤为重要的地位。复习能使学生温故而知新,使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掌握得更全面、更系统,领会得更深刻。教师在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应时时考虑如何使学生巩固所学历史知识的问题。复习巩固历史知识的主要方法有:随堂复习、阶段复习、期末复习和高考之前的总复习。

一、随堂复习

随堂复习是指平时每节课上的复习。目前,中学生学习历史,主要是靠课堂上的时间,所以教师应对随堂复习给予足够的重视。随堂复习的形式很多。

第一种是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复习旧知识。这种方法一般以复习上一节的知识为主,有时也要复习更早一些时间所学过的知识。例如,因为高中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不是按国别史从头到尾讲的,而是按社会的发展阶段横向地讲一些主要地区和国家的历史,所以有些节与节之间的联系就不是直接的联系,而是要与前面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比如,在讲述第三章第四节美国的内战的时候,就可以与第二章美国独立战争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理解程度拟定复习提要或问答题。

第二种是在讲授新知识的时候联系旧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其方法有三:

第一,联系已经学过的历史现象,认识新的历史现象。例如,讲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时可联系工业革命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工业革命后生产力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进一步巩固统治,需要进行一系列的革命和改革。这让学生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二,探索某种历史现象的发展过程。如讲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时可以联系中国古代史上的农民运动,领导人喊出了均贫富、均田免粮等口号,而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对这些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思想进行了总结、深化,因而太平天国运动成为我国两千多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最高峰。这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意义的理解。

第三,比较、对比不同国家中发生的类似现象。例如,在讲述法国大革命时可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进行比较,以分辨它们之间的异同。

第三种是讲完新课后进行复习性的总结,将本节课所讲的内容加以综合概括,突出重点,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条理化,以便于记忆。比如,对某一个历史事件可以概括为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意义,三部曲———原因、经过、结果。例如,在讲解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时,讲完之后的复习中可以按五要素、三部曲进行归纳,如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相关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意义(或者是影响)。

二、阶段复习和期末复习

这两种方式的复习,时间有长有短,内容也有多有少,但是,在对复习的要求和所使用的方法上都大同小异。在上复习课之前,首先要明确复习的目的,钻研教材,制定复习计划和编写复习提纲。复习提纲应该体现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的知识系统,同时,还要解决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它既要以教科书为依据,又要比教科书的内容更集中、更凝练。在上复习课时,不仅要按照复习提纲系统地给学生串讲,还要把同一性质的历史问题加以分类综合,作为一个专题来复习。例如,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进行归纳,如初步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强化并衰落于明清,以及每一个发展阶段统治者采取的措施。在复习措施的时候又可以将监察制度、兵制和官制作为一个小专题来复习。再比如,复习到某一个朝代的赋税制度时,将历朝历代的赋税制度进行归纳。这样逐渐培养学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以后高考总复习打下了基础。高考总复习的第三轮就是专题复习,在平时的阶段复习和期末复习中把这个工作做好,高考复习的时候老师和学生都感到比较轻松。

三、高考前的总复习

高考前的总复习主要分为三轮:

第一轮进行知识点复习。要求教师在复习的时候要落实每一个考纲中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让学生熟悉教材。这一轮的复习是基础,只有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第二轮和第三轮的复习。

第二轮是章节复习。在这一轮的复习中不仅要复习每一课的知识点,还要把各章节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对各章节的内容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对各章节之间的关系、前后联系有一个立体的印象,从而形成一个大的历史概念。比如,在复习《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五章三节内容,即第一节: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第二节: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在复习的时候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三节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即巩固政权是经济恢复和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保障,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又进一步巩固了政权,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第三轮是专题复习。专题复习一般在第二次阶断考试后进行。这是高考总复习的重点,是学生对历史学科知识的深化和升华,是学生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师制定复习提纲就特别重要,要切实根据学生的水平、特点,结合现实、结合课标,用新的史学范式,按整体史、文明史、社会史和革命史四大史学范式将中外历史融会贯通归纳为一个个的专题,同时还要根据时政热点将历史知识与现实联系起来。比如科学发展观可以联系到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生产对自然的破坏,近代西方列强对我国资源的掠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等。

上一篇:内容安全集成下一篇:城市公共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