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生艇事故分析及防范

2024-10-27

救生艇事故分析及防范(精选9篇)

救生艇事故分析及防范 篇1

在对煤矿生产过程进行安全管理的过程中, 矿井通风是其中的关键环节。矿井通风的意义在于为井下从事煤炭相关生产的人员提供充足的氧气, 同时将采煤过程中煤壁释放出来的瓦斯以及煤尘带出工作面, 降低工作面之中瓦斯以及煤尘的浓度, 防止生产过程中发生瓦斯或者煤尘爆炸等灾害性事故。根据矿井的实际情况以及所处地域的自然环境, 合理的对矿井通风进行设计, 并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 能够最大限度降低事故的发生几率, 保证生产安全。

1影响煤矿安全通风管理的因素

人为因素。无论是何种行业, 人是主要的生产力, 在矿井通风中也是如此。在对通风系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 当出现操作人员没有严格执行相关规章制度、没有明确各个岗位的责任制度、没有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理方案等问题时, 则会对矿井通风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其灾害性事故的发生几率会大大提高。

矿井通风设计问题。在实际的生产矿井中, 很多因素都会影响通风的质量, 例如巷道的断面大小、巷道的长度、巷道与巷道之间的连接形式等, 因此对矿井进行通风系统设计的过程中, 应对矿井中巷道以及工作面的布置形式, 、采煤工艺、采煤方法以及瓦斯等级等进行充分的了解, 并严格按照国家以及行业的相关标准进行设计。

自然环境的影响。矿井所处地域的自然环境也会对矿井的通风系统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实际矿井生产过程中, 其井下工作面的温度往往保持在20℃左右, 当处于夏季时, 外界环境的温度将高于矿井中的温度, 此时将会出现返风的现象, 即矿井内的空气受到外界大气的影响不易排出, 致使工作面内的瓦斯浓度出现一定程度的提高, 其事故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因此在夏季应加强对通风的安全管理力度。

2煤矿安全通风管理办法

第一, 加大对矿井通风系统的管理力度。

实现对通风系统的安全管理, 是保证煤矿生产过程安全进行的先决条件。在通风系统的管理过程中, 其一, 煤矿管理层应加强安全生产的管理思想, 制定完善的管理措施, 同时, 从事煤矿生产的人员也应加强安全意识, 避免出现责任心缺失的现象;其二, 煤矿管理层应制定合理的操作规范, 加强对生产人员的培训, 丰富生产人员的专业知识, 提升生产人员的综合素质, 使其能够对矿井通风拥有深入的认识。同时, 应注重加强对生产人员事故前兆的辨别能力的培训工作;其三, 在生产过程中应时刻注意对事故的预防工作, 对通风系统中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处理预案, 为煤炭生产人员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

第二, 加大矿井通风系统控制的管理力度。

矿井通风是一个由多个环节组成的、相对较为复杂的系统, 其集中了多个领域的多种科学技术。当该系统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问题时, 不仅会对井下生产设备造成极大的损失, 更会对生产人员的生命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因此, 加大矿井通风系统控制的管理力度, 能够为实现矿井通风的安全进行发挥积极的作用。其一, 应明确安全管理的目标, 建立完善的矿井通风系统;其二, 在煤矿中实行考核制度, 根据参与考核人员的成绩, 对人员进行合理的配置, 加强通风系统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 同时实行科学的奖罚制度, 充分的调动从事矿井通风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其三, 建立岗位责任制度, 明确规定各个岗位从业人员的权力范围以及所承担的责任, 使得矿井通风工作能够有序的进行。

第三, 加大对通风环境的管理力度。

在煤矿生产的过程中, 对矿井通风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相对较多, 其中包括矿井火灾、自然环境的变化、工作面的温度等。在管理过程中, 应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 加强对隐患的管理工作, 加强对隐患前兆的识别能力, 在生产的过程中要时刻做好检查工作, 例如在巷道掘进的过程中, 应打超前钻孔, 检查前方是否有水体存在, 当确认不存在危险的情况下, 方可继续掘进;其二, 注意矿井所处地域的自然环境以及工作面环境的监测, 例如季节的变化、气温的变化、工作面的瓦斯浓度以及煤尘浓度等;其三, 确保井下各个检测设备保持正常工作的状态, 例如对各项检测指标变化的敏感程度等;其四, 在井下主要巷道之中建筑避难硐室, 在巷道之中加设避火以及避水线路的指示装置。

3事故的防范措施

第一, 建立完善的瓦斯以及煤尘浓度的管理制度, 加大对生产系统中煤尘浓度以及瓦斯浓度的管理力度, 在瓦斯容易集聚的位置安装检测设备, 并制定合理的预防措施。

第二, 在设计矿井巷道布置方案时, 应确保设计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 根据巷道的布置形式调整通风设计, 确保在矿井中各个位置拥有足够的风量, 同时应根据通风方式的不同, 将通风机安装在合理的位置。

第三, 加大对风机的管理力度, 确保其能够正常运转, 从而为通风系统的安全运行提供有力的保障。

第四, 根据煤矿瓦斯等级的不同, 选择正确的通风方式。当鉴定结果为具有突出风险的矿井时, 在开采煤层之前应先对煤层中附着的瓦斯进行抽放, 并在生产过程中加大对瓦斯的管理力度, 当瓦斯浓度超过规定限度的时候, 应将所有人员立即撤离并对瓦斯进行排放, 当瓦斯浓度恢复到合理范围内, 方可继续开采。

第五, 加强对井下火灾的预防力度, 在巷道上部加装沙袋, 达到能够对火灾进行控制的目的。

第六, 严格根据煤矿的生产能力, 合理的对通风系统进行设计, 保证煤炭生产过程的安全进行。

第七, 增加对煤矿安全管理的投入, 在工作面或者巷道上隅角等位置添加瓦斯、煤尘浓度等检测装置, 并保持与调度室等部位的联通, 同时加大对矿井内各个指标的抽查力度, 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

第八, 在煤矿中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并配备工程技术人员, 落实岗位责任制度, 制定合理的应急处理预案, 配备专业的救援队伍, 将应急救援向着产业化的方向转变。

第九, 在安全教育的过程中应时刻注意“一通三防”的管理理念, 煤矿的管理层应高度重视煤矿生产过程的安全管理, 提高安全管理的质量。

第十, 定期对矿井的瓦斯等级等方面进行评定, 加强对生产过程中隐患的辨别以及预防工作。在进行巷道掘进以及煤层回采的过程中, 应注意评定中提出的问题, 并作出相应的改变。在巷道等开拓完成之后, 应对其进行复查工作, 检查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第十一, 加强对生产人员以及矿井通风人员的培训力度, 并根据实际情况, 采用针对性的培训方式, 提升其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第十二, 加强生产人员以及矿井通风工作的素质教育, 增加其责任心, 切实提升其道德素质, 增加从业人员的工作热情, 形成严谨的工作作风。

第十三, 在工作之余, 煤矿企业领导也应加大对员工的关心程度, 并对每位从业人员定期进行体检, 发现问题应及时治疗。同时应切实执行国家的法定节日放假制度, 给予从业人员充足的休息时间, 使得其能够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参与到煤炭生产的工作中去。

4结束语

总而言之, 加强矿井通风安全管理,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 降低煤矿的经济损失, 为生产人员的生命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煤矿企业应切实加强对矿井通风的管理力度, 制定合理的预防措施, 实现煤炭行业的稳步发展。

摘要:作为国内高危行业之一, 煤矿生产过程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而在煤矿生产的过程中, 矿井通风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其肩负着为井下从事生产作业人员提供氧气以及将工作面煤层中释放出来的瓦斯带到地面等责任, 因而加大对矿井通风的管理力度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煤矿安全通风,管理措施,事故防范

参考文献

[1]王占青, 等.煤矿安全通风管理及通风事故的防范措施[J].中国能源, 2011, 33 (6) :118-119.

[2]王华荣.浅析煤矿安全通风管理中事故的有效防范[J].金山, 2011 (10) :42-43.

[3]陆化.试析煤矿通风中安全影响因素与防范策略[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2 (22) :95-96.

救生艇事故分析及防范 篇2

扎兰屯市中蒙医院(162650)张哲英

【摘要】:目的 为防止医院内感染的发生,避免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暴露。方法 全面分析医院供应室工作存在的隐患。结果 供应室人员责任心强,人员进行全面素质培养,完善各项监测管理制度。科室管理逐步走向常规化,制度化,规范化确保医疗安全。结论 供应室工作及时发现各环节存在安全隐供患并及时防范措施避免事故发生。

【关键词】:医院供应室;安全隐患;防范

医院供应室是全院回收清洗集中的地方,容易发生工作人员意外暴露事故,很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损害。供应室也是提供临床科室无菌器械的核心科室。它的每一项工作都和院感,医疗护理 质量密切相关。因医院受各方面因素影响,供应室质量方面存在一些隐患,笔者通过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并进行分析总结并在近一年的科室管理中采取了一系列防范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使我院全年未发生无菌物品可疑灭菌不达标现象。1.、医院供应室常见安全隐患分析 1、1大部分医院供应室还没具备信息化无菌物品管理系统以至于在无菌物品生产流通方面存在着不足。如供应室与临床科室配合缺乏可追溯性无法有效的约束出现物品质量问题很难追求其责任。1、2 工作主要靠手工完成也容易出现质量问题。1、3复杂多样的器械种类储存环境不恒定使物品的质量无法得到控制。1、4 受传统观念影响院领导将老弱病残不能胜任一线工作的人员安置在供应室养老使人员素质偏差,培训难度大,难以提高供应室工作质量 1、5医院提供给劳保用具简单加上工作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差极易导致意外暴露。1、6灭菌器带病工作报告不及时或维修不得当导致蒸汽烫伤或高压爆炸损害隐患。

2、医院供应室防范事故对策 2、1 护士长作为供应室直接管理者应建议并配合院办要求改建供应室若条件不允许至少应保证三分开供应室人、物、流分开;三区严格划分污染、清洁、无菌及洁污物的线路分开;洁车污车分开并分区存放及无菌储藏室合格。2、2 人员管理 2、2、1 定期组织科内人员学习《供应商规章制度》《医院感染管理》《消毒技术规范》等有关供应室专业性知识护士长每月考核一次提高理论水平。2、2、2 转变服务观念一切为临床着想一切为临床服务,做到工作积极主动服务热情周到。2、3 业务管理方面 2、3、1加强操作流程监控管理 2、3、1 回收的医疗器械其性能是否达标是保证医疗器械质量的关键。因此回收时必须当面查对物品器械的名称、数量、规格、初步清洗处理情况有无破损并与临床护士核对签名。2、3、1、2 清洗质量 器械清洗是供应室工作的重要环节清洁可以不灭菌,但灭菌绝对不能不清洁充分体现洗涤的重要性首先根据器械回收污染程度器械的类别有无管腔轴节等进行分类严格执行消毒-冲洗-含酶洗涤剂寖泡-常水冲洗-纯化水精洗-烘干-上油保养-检查洗涤质量达到程序化科学化。2、3、1、3 为确保包装质量各类物品在打包前认真检查包内放化学指示卡,包外用3M胶带贴封并注明品名、灭菌日期、灭菌有效期、责任人、质检者等使包装松紧适度、规格齐全数量准确。2、3、1、4 灭菌方法 灭菌是供应室工作重点灭菌物品的质量与医疗护理质量息息相关。因此灭菌器应按《消毒技术规范》进行操作,灭菌过程中坚守工作岗位,正确掌握灭菌器操作规程及检测手段,注重灭菌三大要素灭菌温度时间饱和蒸汽每日灭菌前对灭菌器进行常规检查和卫生清洁管道内的冷凝水排完后方可进行灭菌处理。灭菌后手感干燥水分小于等于3%灭菌合格率达到100%。2、3、1、5 加强灭菌后的质量管理合格的灭菌物品应标明灭菌日期、有效期、合格标志每批灭菌处理完成后应按流水号登记在册,记录灭菌物品的种类、数量、灭菌温度、作用时间、灭菌日期与操作者等并归档备查。灭菌后物品应放入无菌间的柜内,并按有效日期的先后顺序分类固定放置。本着先进先出后进后出的原则对发出去的物品无论是否使用均视为污染物品应重新灭菌不应再进入无菌间存放。2、3、2 灭菌器检测和日常检测根据工作人员个人特长安排责任心强的护士专门负责各组日常指控工作。指控护士每日常规检测消毒液有效浓度,检查物品的清洗,包装灭菌质量不合格者从新处理。每日灭菌器生物学监测无菌包细菌培养工作人员的手、无菌间空气物表细菌培养1次。每锅次灭菌器有工艺监测。详细介绍灭菌日期压力、时间、温度、操作者姓名每个无菌包内有化学指示卡每日灭菌器B-D实验1次,紫外线灯管每半年检测一次强度,小于70微瓦/平方厘米给予更换。

护士长定期抽查监控日常指控情况以确保各环节工作质量。2、3、3 加强与临床科室的沟通了解科室使用无菌物品的情况,有问题及时解决。每月到科室征求意见一次听取科室的建议与意见采取措施不断改进工作克服困难保证临床需求。2、4 供应室专业人员工作安全管理(1)消毒员持证上岗严格按《消毒技术规范》及《压力容器操作规范》执行各项操作。灭菌前认真对灭菌器进行常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维修不得“带病”运作严防蒸汽烫伤或爆炸性事故。(2)供应室人员必须正确掌握各级防护标准各种物品及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保证防护效果。应养成勤洗手、戴口罩、戴手套的良好习惯,把好接触途径观。3小结

学生意外伤害事故诱因分析及防范 篇3

关键词:意外伤害,事故,诱因,防范

学生意外伤害是倍受社会和家庭关注的问题。我国每年大约有16 000多名中小学生因交通事故、溺水等各种意外而死亡, 平均每天约有45名学生死于意外伤害, 相当于一个教学班的人数。这些事故中, 虽然有一部分是由于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和不可抗力造成的, 但其中约80%以上的学生意外伤害是可以通过防范和应急处理而避免发生的。认真总结分析学生意外伤害事故, 发现各种存在的诱因, 深入细致做好防范工作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一、学生意外伤害事故诱因归纳分析

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的诱因很多, 归纳起来主要有四方面:一是由于学校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二是由于各种社会因素造成的;三是由于家庭因素造成的;四是由于学生本身和其他综合因素造成的。

(一) 学校导致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1. 学校校址处于不安全地方

学校校址的选取, 首先应考虑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但目前许多学校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 并未考虑学校所处地理位置存在的安全隐患, 或者即使已经考虑到, 但也未能有效的避免。例如学校建在车流很大的道路旁、较大面积水域边、加油加气站附近等等, 均存在各种潜在的安全隐患, 容易导致学生意外受到伤害。例如某学校建在国道318线旁边, 自2006年9月投入使用不到两年时间, 就发生了4起事故, 造成4名学生受伤。

2. 学校校舍、场地、设施设备存在安全隐患

学校校舍、场地、设施设备是学校学生学习活动的载体, 但同时也是容易引发学生安全事故的因素。如建筑物年久失修倒塌、运动场地不平整和积水湿滑、实验室危毒药品泄露或丢失、防火设施不到位或存在危险隐患的地方无警示标识等等, 都是诱发学生安全事故的因素。根据《市级学校安全预警与救助机制研究》课题组调查, 以遂宁市为例, 近年来因学校设施设备安全隐患导致学生意外伤害的占整个学生意外伤害的1%左右。

3. 学校活动导致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发生

学校在教学、实验实训、活动等方面引发的学生意外伤害占一定比例。如学生在做实验时不慎将硫酸溅入眼睛导致烧伤失明;学生操作车床时头发被卷进机床导致大块头皮被扯掉坏死;学生上体育课打篮球, 跳起后跌落在地导致严重脑震荡等等。除此以外, 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 也是诱发学生意外伤害的因素之一。如在2007年11月遂宁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迎检期间, 许多小学安排学生在车流量相当大的交通密集地协助指挥行人和车辆。小学生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其本身还需要照顾, 但他们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 往返穿梭于马路上, 其安全保障可想而知。

4. 学校疏于管理

学校疏于管理导致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发生呈现多种形式。如学校安全保卫措施不力, 有外来人员进入学校与学生发生冲突致使学生受到伤害;寄宿学生在午休、晚就寝后无人管理, 学生发生伤亡后学校才知晓;学生因自己原因跌倒受伤后, 学校未及时采取进一步救护措施而导致学生死亡;学生擅自离开学校未归, 直到第二天学生遇害后由警察告之学校后才知晓;学校食堂提供变质食物致使学生集体中毒等等, 这些因学校疏于管理的因素都会导致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发生。

(二) 社会导致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1. 交通事故导致学生意外伤害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汽车工业的发展, 近年来汽车数量急速攀升, 城市交通压力明显加大, 交通事故急剧上升。据统计, 全国每年因交通事故引发的人员伤亡达10万人以上。在教育部网站公布的全国中小学生安全事故形势分析报告 (2006) 中显示, 2006年全国上报的各类中小学校园安全事故中, 主要是以溺水和交通事故为主, 两类事故发生量占全年事故总量的50.8%, 造成的学生死亡人数超过了全年事故死亡人数总数的60%。以遂宁为例, 据统计数据显示, 201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全市机动车入户便高达67 945辆, 而城市道路的承载能力却并无显著提高。同时, 近年来电动自行车等非机动车的大量使用, 使整个城市交通压力空前巨大。全市大中小学大部分处于交通压力大、车流量大的街道, 学生上学、放学时面临机动车辆和非机动车辆的安全威胁。此外, 城市交通秩序比较混乱、市民交通意识淡薄、交通管理相对薄弱, 更加容易使学生受到交通安全的威胁, 从而导致伤害。据统计, 2002—2006年, 遂宁市学生意外死亡 (不包括学生疾病死亡) 中由于车祸导致的占到10%。

2. 不良的城市社会治安引发学生意外伤害

城市社会治安差导致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经常发生在各级各类学校。综合许多学校发生的社会治安事件来看, 因财物问题导致伤害人身的事故高居榜首, 绑架勒索、盗窃、抢劫学生财物最易导致学生受到人身伤害。网吧、游戏厅、娱乐场所和人员稀少的城市边缘是社会治安案件的高发区。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受到顾主伤害或遭遇正在发生的事故而无辜受伤的也时有发生。女生在校外遭受性侵害也是特别值得关注的一个方面。

3. 社会自然环境导致学生意外伤害

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安全。如学校处于山丘地带、低洼地带或者江河水系发达的地带, 很容易受到山体滑坡、洪水来袭或玩耍时跌落、溺水等伤害。以遂宁为例, 城市处于涪江和人工渠河的包围, 城市面积的窄小使得学生接触河流的机会无限增大, 致使当地学生因溺水身亡的事故占据了整个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绝大部分。根据《市级学校安全预警与救助机制研究》课题组调查研究显示, 遂宁市2002—2006年71%的学生意外死亡 (不包括学生疾病死亡) 是因为溺水而造成的。

(三) 家庭导致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1. 家庭变故导致家庭教育和监管的缺失

父母一方或双方去世、离婚等因素, 导致单亲子女在学生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在这些学生中, 很多学生缺乏家庭的教育和管理而成了“问题学生”, 特别是在学校视野之外, 就像脱缰的野马, 成为不良因素的牺牲品。同时, 在学校里, 他们往往遭到其它学生的嘲笑和鄙夷, 造成强烈的心理失衡, 很多时候又成为伤害其它学生的潜在隐患。

2. 留守学生

父母常年在外务工, 留下庞大的“留守学生”军团。2005年, 四川省妇联对省内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 初步显示当时四川省留守儿童数量已突破500万人。2006年, 遂宁全市有“留守学生”16.6万人, 占学生总人数的26.02%。留守学生长期缺乏亲情和家庭教育, 在学习、生活和人格心理等方面存在各种问题, 往往容易遭到侵害和意外伤害, 女孩甚至会遭到熟人或家人的性侵害。

3. 不良的家庭教育影响

如父母长期不和, 吵架甚至打架;父母自身言行作风不够严谨;对孩子过分溺爱或严厉, 经常训斥、打骂孩子等都容易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从而会导致孩子出现逆反心理重、不服从教育管理的现象, 甚至有时离家出走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

(四) 学生本身及综合因素的影响

1. 不易觉察的疾病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因突发疾病死亡也是学生意外伤害的因素之一。如遂宁某中专学校一名男生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 晚上入睡后死于床上, 事后证明是夜间突发疾病导致;2005年5月, 某高校一名二年级男生在早上跑步时突然倒地, 经抢救无效死亡, 事后经鉴定是因本身身体特质原因导致猝死;2010年, 一名学生在打篮球时, 在无外力作用下突然倒地经抢救无效死亡。这类学生意外伤亡的原因是学生本身存在不易觉察的疾病或身体器质性缺陷, 是很不容易防范的因素。

2. 心理脆弱

现在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 在家中得到各方面的娇宠和关爱, 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虚荣心强、心理脆弱、承受压力的能力差在他们身上表现得很充分。在出现的学生自残、自杀现象中, 大部分人正是由于心理脆弱, 在面临困难和压力时无法应对而采取极端的方式来解决, 目前已经是导致学生伤害的重要因素了。

3. 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差

学生处于青春成长时期, 思想单纯, 容易冲动, 社会经验欠缺, 防范意识薄弱, 自我保护能力比较差。在面临突发事件时, 往往不知所措或采取不正确的方式应对, 结果是有些本应该可以避免的事故还是发生了。如学生在遇见抢劫时为保护自己的财产而受到了人身伤害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学生意外伤害的诱因很多, 以上是主要诱因, 经分析可以看出, 许多因素是可以通过我们细致努力的工作达到防范的。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重在事前的预防。当事故发生后, 不管处理得多么合理、合情、合法, 但带给学生和家庭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 同时也会给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影响, 在处理事故的过程中耗费大量的资源。所以, 研究学生意外伤害的防范显得特别有意义。

二、学生意外伤害的防范

(一)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人最可宝贵的莫过于生命。人的一切存在都是以生命存在为基础的, 失去生命就失去了一切。学校、社会、家庭和个人应该把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作为第一要务, 关爱学生, 从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开始, 使他们懂得生命存在的意义。学校和家庭应该从情感、心理、法制以及自我保护的方法等角度教育学生如何遵纪守法、驱利避害、健康成长, 教会学生懂得如何珍惜和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存在。

(二) 积极推行素质教育

推行素质教育, 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预防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首先是改观教学的内容, 在教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卫生救护教育等;第二是改观教育方法手段, 科学执教、因材施教, 禁止教师体罚学生、家长粗暴管教孩子等;第三是改观教育的目标, 特别是要摒弃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 教育学生先成人后成才, 降低对学生的期望值从而减轻学生压力;第四是改观教育评价, 不以单一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的高低来衡量学生和学校的水平, 重视全面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等。

(三) 有效的安全教育和演练

学校和家庭都应该积极加强对学生安全防范教育和训练。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一是应该全面系统介绍学生在各个时期、各种环境可能发生的意外, 让学生提高警惕, 懂得防范;二是教给学生防止意外伤害的本领, 教会学生如何自我保护和自救;三是要通过活生生案例分析介绍、讨论、演讲等形式深化, 达到警钟长鸣;四是进行模拟训练, 增强学生规避意外伤害的能力。

(四) 建立有效约束机制

学校应建立规范、健全的规章制度, 做到覆盖面广、责任明确、分工负责、落实到位。制度贵在执行, 防止一纸空文的现象。各类学校都应该安排专门的人员队伍来抓学生安全工作, 并以到位的资金、设备辅以保障。及时发现和排除校园内存在的各类安全隐患, 把学生在校园内发生意外伤害的可能性降低到最低程度。对安全意识淡薄, 造成不良后果的行为给予相应的处罚。

(五) 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

教育部公布的全国中小学生安全事故形势分析报告 (2006年) 中显示:中小学校园安全事故中61%是在校园外发生的。因此, 单纯仅仅依靠学校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齐抓共管, 群防群治。家庭与学校应实现信息通畅地交流, 实现对学生整个学习、生活和休闲娱乐全面跟踪了解, 尽量减少学生既不在学校又不在家里的真空时间, 使学生无监护或保护。整个社会 (特别是政府) 应该高度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改善交通、社会治安等社会环境, 创建优美舒适的自然环境才能有效防范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肖炜.谈加强学校安全教育[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4 (12) .

[2]陈珠琳.略论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及其防范[J].汕头大学学报, 2003 (19) .

救生艇事故分析及防范 篇4

近几年来,电网结构愈来愈复杂,对系统的稳定,安全运行的要求相对提高。认真分析电气误操作事故的朱因及防范对策,对确保电力企业安全生产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电气误操作的原因 人员技术素质不高

电气设备的倒闸操作要求电气运行人员具有丰富的电网运行知识,熟悉设备、系统和基本原理;熟悉操作和事故处理;熟悉本岗位的规程和制度,必须掌握(1—2)次设备的操作配合以及倒闸操作的技术原则。

不遵守倒闸操作的规定,习惯性违章

运行人员习惯性违章操作的表现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1)不执行复诵命令:(2)不认真填写与审核操作票;(3)不进行模拟预演;(4)不认真进行监护复诵制度;(5)一次操作多带或少带操作票;(6)不按操作票的顺序进行操作,跳项、漏项或倒项操作;(7)操作中使用不合格的安全用具,没有养成使用前首先检查安全用具的良好习惯;(8)装设接地前不验电或不按照验电“三步骤”执行;(9)无票操作;(10)单人操作;(11)操作前不认真核对操作位置,不核对设备的名称、编号、不核对模拟图;(12)不详细认真做好操作记录;(13)岗拉交接班制不严,交接不认真、不清楚;(14)对操作质量不认真检查;(15)盲目解锁。

防误闭锁装置不完善或管理不严

防误闭锁装置是防止电气误操作事故的强制性技术措施,当人为的因素造成失误时,只要有完善可靠的防误闭锁装置,也可防止误操作事故的发生。目前我们使用的防误闭锁装置多为机械式程序锁、电磁锁和微机闭锁装置。由于推广使用时间不长,性能尚不稳定,部分产品制造质量和安装调试质量不良,以及运行人员使用维护不当等原因,容易造成防误闭锁装置卡涩、失灵等故障,延误、影响操作时间和事故处理,该开的时候打不开,不该开的时候又打开了。造成该装设的程序锁不装设,该完善的防误区闭锁装置不完善,并且在使用中只要锁打不开,不论什么原因就盲目解锁,不按规定使用总母钥匙,甚至将锁砸坏,使防误闭锁装置未能完全发挥作用造成误操作。精神状态不良,忙中出错

在电气设备上工作的人员必须经医师鉴定,无妨碍工作的疾病。这方面我们不提倡操作人员和工作人员带病上班,对思想上存在问题,精神不集中,体力消耗过大的人员应尽量避免上岗,以防误操作事故的发生。电气误操作的防范措施 加强安全思想教育,提高职工安全责任心

“安规”是我们电气工作人员的保命规,“两票”是我们电气工作人员的生命票。设备是我们电气工作人员的衣食父母。不严格执行“安规”、“两票”等于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电气运行人员是设备的主人,是电气倒闸操作的直接执行者,提高他们的安全责任心,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是防止电气误操作事故发生的根本和基础。如举办安全知识竟赛、安全知识演讲会,开展安全论文、漫画、安全警句征集、反事故预演、强化训练等活动,全员参加。各单位领导要经常下现场、班组,不要只停留在学习文件和事故通报上,要引导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对照存在问题,制订措施加以改进,做到坚持不懈、警钟常鸣,居安思危,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进一步提高职工安全责任心和自我安全保护意识。推行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操作

工序管理、全过程管理是现代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现代化、标准化在电力企业已广泛推行,电气运行岗位也可将倒闸操作从接受操作任务到操作终了汇报的全过程实行工序管理。即可以分为:(1)接受调度操作任务;(2)指定合格的操作人、监护人,并交待操作任务;(3)填写操作票;(4)审核操作票;(5)进行模拟预演;(6)准备操作工具;(7)接受操作执行命令;(8)实际操作;(9)操作后全面复查;(10)操作终了汇报;(11)盖章;(12)做好各种记录;(13)操作评价等13道工序。这就是操作票规定的工序标准和程序。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随着电力系统新设备、新技术的不断推广使用,对运行人员除进行新设备、新技术的原理、性能等理论知识的培训,在倒闸操作方面进行(1~2)次设备操作配合的强化训练,才能避免因运行人员业务不熟悉,操作票漏项、顺序填倒造成的误操作事故。完善防误闭锁装置,加强防误操作装置的管理

(1)要提高各级领导对防误闭锁装置的认识,要舍得在防误闭锁装置上投资。(2)要选用可靠性高、设计合理、功能完备的防误闭锁装置。要加强运行人员,安装检修人员对防误闭锁装置的安装、使用、检修的培训教育,提高运行检修人员对防误闭锁装置性能、构造的了解,掌握正确的使用和检修方法。(3)要制订切实可行的防误闭锁装置运行维护规程和管理制度,加强对防误闭锁装置的维护管理,确保已装设的防误闭锁装置正常运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五防”:即防止带负荷拉合刀闸;防止带地线合闸;防止带电挂地线;防止错误拉合开关;防止误入带电间隔和误登带电设备。

实施监护到位,严把现场质量关

对于每年的春秋两检和比较重要的操作都必须有专业人员在现场把关,就是一般的操作也应做到监护到位,谨慎操作,3秒思考。同时要认真执行省局制订的《防止误操作的反事故措施》,填写操作票必须做到“四个对照”,操作时执行“五不操作”,工作开工结束时切实做到“四不开工、五不结束”。在班组经常开展“六无”竞赛活动(六无是:无事故、无障碍、无未遂、无轻伤、无异常、无差错)。实践证明,实施操作监护到位,严把现场质量关,及时纠正习惯性违章,不仅能有效地防止电气误操作事故的发生,而且对提高运行人员操作水平,缩短操作时间,提高设备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作好政治思想工作,解除职工后顾之忧

在安全生产中及时有效地作好职工的政治思想工作。要关心职工疾苦及时帮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成为职工的贴心人。加强职工的心理训练,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消除不必要的心理压力,树立稳定而乐观的工作态度,做到不恐不慌,不忧不乱,不急不燥。始终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

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奖罚制度

首先制订严格的、全面的安全生产奖罚制度,奖优罚劣,奖罚兑现,对习惯性违章屡教不改的要重罚,进入安全教育室进行学习反省,直至接受教训再次考试合格方可上岗,对于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及时纠正习惯性违章以身作则的人员要进行适当的奖励。养成始终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态度去对待每一项操作的良好风气。推广应用新设备、新技术、减少操作次数。

选用SF6开关、真空开关、GIS等先进电气设备。减少电气设备的检修次数,推广应用无人值班和调度通讯自动化经验,实现“三邀”,从而避免电气误操作事故的发生。

救生艇事故分析及防范 篇5

2012年6月12日,某火电厂脱硝改造工程现场(某公司总承包脱硝建筑安装工程,某安装公司为其下属分包单位,在本工程施工过程中,安装公司接受总承包单位的管理),一名外包施工单位人员高处作业时虽佩戴了安全带, 但未将安全带拴挂在安全绳上,不慎从高处坠落,造成死亡事故。

一、事故经过

2012年6月12日上午,分包单位技术人员安排该公司王某某(死者)、周某等施工人员安装空气预热器底部风道, 开工前进行了技术和安全交底,并履行了签字手续,同时检查了作业人员的安全帽、安全带均佩戴齐全。11时左右,王某某和周某在6号炉南侧空气预热器上部钢结构大梁上作业时,不慎坠落。由于周某拴挂了安全带,坠落后被悬挂在半空,而王某某身配安全带但未将安全带拴挂在安全绳上,从标高24米的大梁上坠落至标高10.7米的空气预热器上,再弹落到5米高的吹灰管道处。附近作业人员发现后,救下周某,随即将王某某送至医院。王某某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二、原因分析

1.分包单位施工人员王某某,违反了《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热力和机械部分)第584条“在没有脚手架或者在没有栏杆的脚手架上工作,高度超过1.5米时,必须使用安全带, 或采取其他可靠的安全措施”的相关规定和作业前安全交底的要求,高处作业不拴挂安全带,导致高处坠落,是造成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

2.分包单位安全管理不到位,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存在严重漏洞,现场监护不力。现场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对所属作业人员的安全管理松懈,要求不严,是造成此次事故的间接原因。

3.总承包单位虽然对分包单位的作业人员进行了安全教育培训,并进行了安全技术交底并签字,但对施工过程的安全控制有疏漏,没有达到应有的安全控制效果,是造成此次事故的间接原因。

4.发包单位—电厂对外包工程存在以包代管的思想,对基建项目安全管理不到位,安全管理存在漏洞,安监人员疏于对施工现场的安全检查、监督,是造成此次事故的间接原因。

三、防范措施

1.对外包工程,发包单位要认真审查承包单位的资质和施工人员的资格材料,签订合同和安全协议,明确双方的安全生产职责,切实履行甲方职责。

2.加强对总承包单位的安全管理,规范分包行为。在进行专项分包时,认真遴选分包单位,选用高素质的分包队伍。严禁分包项目再次转包。对于各分包单位的人员要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和考试,考试合格人员方能进入施工现场。

3.切实加强外包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要把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纳入日常安全管理工作中,要联合各施工单位, 共同进行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督管理。对于施工人员的违章违纪行为,不仅要处罚其所在的分包单位,还要连带处罚总承包单位,督促其加强现场监督管理。

煤矿机电事故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篇6

煤矿产业中, 煤矿机电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煤矿机电的安全稳定运行, 将会促进煤矿产业发展, 反过来, 当煤矿机电出现事故时, 不仅会对工作人员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还会对煤矿机电设施造成严重影响。目前, 在中国的国民经济产值中, 煤矿产业产值占比相当可观, 因此, 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煤矿产业, 确保煤矿机电日常运行的稳定与安全, 从而促进煤矿产业乃至中国经济的发展。

1 比较常见的煤矿机电事故

日常工作中, 较为常见的煤矿机电事故主要发生在煤矿机电设施的安装、调试与设施检修阶段, 而机电事故发生的位置则主要集中发生在煤矿设施及铺设的电网上。

2 煤矿机电事故的发生原因

2.1 机电工作人员的操作问题

当前, 机电人员在操作上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机电一线工作人员专业能力不高, 安全生产意识较为薄弱且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煤矿机电设施的运行与检修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比较高, 而在煤矿产业链中, 一方面, 机电及其相关工种基本上属于辅助工种, 薪金待遇相对其它工种较低, 这就造成了机电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 另一方面, 随着中国煤炭产业持续发展, 越来越多较为先进的设施设备被引进到煤矿产业中, 而一些机电工作人员对此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对新技术也没有多少热情, 这就造成机电操作人员能力与设施运行的要求逐渐拉大。长此以往, 机电工作人员在其技术水平不过关的前提下强行操作, 会使得机电设施受到不同程度的毁坏, 而机械设备的损毁又非常容易导致煤矿机电事故发生[1]。

2.2 相关部门对煤矿机电的管理问题

相关部门对煤矿机电管理方面的问题主要发生在管理体系不健全及人员配比不合理这两方面。具体体现为, 在一些专业要求比较强的工作岗位上, 用人单位不考虑工人的实际情况而随意调整, 给设备运行带来了安全隐患;某些管理岗位的工作人员靠人情关系上岗, 他们没有专业的管理知识, 对如何加强机电管理也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 这就会造成在日常工作中瞎指挥、乱指挥。一般而言, 一套健全的煤矿机电管理体系应包括操作体系、检修体系及考评体系等。而实际的煤矿机电管理体系总是或多或少存在不健全情况, 这就导致相关人员在机电工作中无法做到对机电设备的操作、检修等做到全面管理与监督。

2.3 设施设备问题

煤矿机电事故的设施设备问题主要表现在机电设施老旧, 维修不到位、不及时, 设备储备不足。设施设备的投入需要大量资金, 而对于以利润为导向的企业却往往为节约经费或获得更高利益而忽视更新设备的问题。一些已老旧、到期的设施设备在某些厂家仍在继续使用, 这就为煤矿机电事故的发生埋下了巨大隐患。另外, 煤矿机电设施的稳定运行需要靠平时对设施设备的保养与维修来保证, 而在煤矿产业中所涉及到的机电设备较为复杂, 因此在日常检修保养当中, 工作人员很难做到面面俱全, 这就致使一些设备在出现故障时没有及时维修, 从而造成煤矿机电事故发生。

2.4 煤矿机电设施运行环境的问题

煤矿产业的工作过程复杂, 涉及到打井、排水、供电、通风、开采等一系列问题, 特殊的工作特点导致煤矿机电的工作环境注定十分复杂。此外, 随着矿井深度加大, 地压也在随之增强, 这极有可能引起巷道出现变形, 从而给机电工作带来安全隐患[2]。

3 煤矿机电事故的防范措施

对于安全问题, 解决其最好的方法不是在事后排查, 而是在事前做好防范, 预防事故发生。因此, 要想减少煤矿机电事故发生, 从根本上还是要从预防着手。

3.1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技能培训严格规范机电设备的操作与使用

煤矿企业应加强对工作人员在专业技能及思想素养等方面的培训, 为煤矿机电工作提供专业能力强、思想品德高的综合性人才。这种综合性人才对待工作认真负责, 会按照科学合理的流程进行工作, 同时, 对于各种突发状况, 也能及时发现并予以解决。

在机电设备的操作与使用问题上:a) 煤矿业务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煤矿生产的管理监督力度, 责令煤矿企业在规定时间内淘汰那些严重老化及质量不过关的机电设施, 同时, 还要推出一定的扶持政策, 鼓励煤矿企业积极引入先进的机电设施, 加快煤矿产业升级改造, 推动煤矿机电工作的自动化与信息化进程;b) 煤矿企业应加强机电工作人员操作设施设备的管理工作, 对相关人员实施专门的操作培训, 使他们全面掌握煤矿机电设施的工作原理与操作规范, 从而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操作、使用设备, 避免人为机电事故的发生。

3.2 完善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体系

为确保煤矿生产安全、稳定运行, 煤矿企业应加强对煤矿生产的安全管理, 构建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 从而预防煤矿机电安全事故的发生。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安全管理、安全责任及相关奖惩制度。健全煤矿机电的设备管理体系, 就要依据现有管理方式, 从中发现其缺失与不足, 然后对其修改与完善。此外, 为提高管理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煤矿企业还可借助一些高科技手段, 例如引进煤矿机电设施的自动报警系统, 在机电设备出现故障及到了检修保养周期时自动提醒相关负责人。

3.3 加大设备的资金投入促进老旧设施的换代升级

随着现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智能化与自动化越来越成为煤矿机电产业所不可阻挡的趋势, 在先进的设备下, 工作人员只需通过计算机就可对机电设施进行管理, 智能化的计算机系统能自动监控机电设备的运行状况, 在设备发生故障时及时预警, 这将会大大提高机电设施的安全性, 从而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设施老旧是煤矿机电事故发生的客观因素, 从短期实际来看, 使用老旧机电设备虽然为企业节省了不少费用, 不过从企业的长期发展来看, 使用老旧机电设施不仅耗能高、产出少, 还需经常保养维修且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它给煤矿企业所带来的长远损失实际上比企业现在所节省费用更多。因此, 煤矿企业只有加大设施设备的投入, 促使设备更新换代才能从根本上预防机电事故发生, 这从长远来看也能为企业带来持续利润[3]。

3.4 相关部门要为机电设备的运行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对设备运行的周边环境进行改善可从简化工作流程与及时排除隐患两方面着手。简化工作环节, 可将物资运输与人员相分离;及时排除隐患, 主要是指对巷道进行全面细致的排查, 对不适合设施运转的地方要进行适当整改。

4 结语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煤矿机电生产中的安全逐渐引起人们关注, 煤矿机电生产的稳定运行是确保煤矿生产安全的基础与前提。为此, 煤矿生产企业要充分认识到煤矿机电的重要性, 在实际操作中, 及时发现问题及所存在的安全隐患, 在结合煤矿机电事故发生的原因的基础上, 积极采取有效应对策略, 保障煤矿生产安全, 推动煤矿企业稳健快速发展, 从而实现煤矿机电产业更大的价值, 为中国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摘要:叙述了比较常见的煤矿机电事故, 基于对煤矿机电事故发生原因的分析, 提出了预防和解决煤矿机电事故的措施, 以期保障煤矿机电正常稳定运行, 从而推动煤矿产业不断发展。

关键词:煤矿,机电事故,原因与预防对策

参考文献

[1]李丽华.浅谈我国煤矿快速掘进设备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煤矿机电, 2014 (2) :12-23.

[2]周华平.煤矿机电事故及预防措施研究[J].大科科技, 2014 (4) :23-26.

救生艇事故分析及防范 篇7

35k V综合自动化变电站, 中性点不接地方式运行, 采用的是电磁式三相五柱式电压互感器, 型号为JSZW-10, 两站自运行起分别在一年内发生电压互感器烧毁事故, 根据事故调查分析, 均是由铁磁谐振过电压引起。中性点不接地的电力系统发生接地时得到报警信号, 通常是把三线圈电压互感器的一次侧接成星形, 中性点接地;二次侧也是星形, 中性点也接地;三次侧是辅助线圈, 接成开口三角形。这样的系统中性点是不稳定的。虽然它能够给出真正的接地故障信号, 但系统的对地容抗和互感器饱和时的励磁电抗达到一定的比例时, 就会发生铁磁谐振, 产生的过电压也会发生故障信号, 同时由于该型号电压互感器的伏安特性较差, 发生铁磁谐振时, 电压互感器的三相电流将达到励磁电流的数十倍甚至一百倍, 此时极易造成电压互感器线圈过热烧毁事故。

2 原因分析

2.1 电压互感器伏安特性的影响。

对两种典型伏安特性的铁芯电感进行模拟试验。铁芯电感的伏安特性愈好, 即铁芯饱和得愈慢, 谐振区愈向右移, 也即谐振所需要的阻抗参数XC0/XL愈大;反之, 愈向左移, 即谐振所需XC0/XL愈小。还可以看出, 谐振区域与阻抗比XC0/XL有直接关系, 对于1/2分频谐振区, 阻抗XC0/XL约为0.01~0.08;基波谐振区, XC0/XL约为0.08~0.8;高频谐振区, XC0/XL约为0.6~3.0.当改变电网零序电容时, XC0/XL随之改变, 回路中可能出现由一种谐振状态转变为另一种谐振状态。如果零序电容过大或过小, 就可以脱离谐振区域, 谐振就不会发生。考虑到电力系统中运行着的电压互感器及系统的具体情况总与模拟情况有差异, 因此, 模拟试验结果, 仅用来定性估计系统阻抗参数的匹配情况, 而对于不同型号、不同出厂日期、不同厂家制造的电压互感器, 谐振区域应根据实际试验加以确定。

在现场, 一般可以测量出电网的对地电容电流, 进而计算出对地电容, 由XC0/XL估算该电网是否处于谐振区。若在谐振区, 再进一步判定可能是哪一种谐振。电网的电容电流也可用下列公式计算:

式:Ic—电容电流, A;Ux—电网运行相电压, k V;Xco—线路对地容抗, Ω。

可知, 当X0/Xm<0.01时, 不发生谐振;随着 (X0/Xm) 的增大, 依次发生1/2分频、基频、三倍频谐振, 相应地, 发生谐振所需的外加电压也逐渐增大。由于运行中的一般都是额定相电压, 因此1/2分频时较多发生基波谐振, 高次谐波的谐振较少。分频谐振的频率并非严格等于1/2次, 分频谐振时, 铁心高度饱和, 励磁电流剧增数十甚至一百倍, 导致电压互感器烧毁或保护用熔断器熔断。

2.2 电压互感器结构的影响。

试验采用的三台单相小容量变压器, 相当于三台单相电压互感器, 而现场运行着的电压互感器, 既有三台单相电压互感器组, 也有三相五柱电压互感器, 它们在谐振激发上是不同的。试验研究表明, 单相电压互感器组的起振电压较三相五柱电压互感器的低, 单相电压互感器组容易激发谐振。这主要是由于两者碰路结构的差异, 造成零序阻抗不同所致。三芯五柱互感器和单相互感器组的磁路。单相互感器组零序磁通的磁路和正序磁通的磁路一样, 每相都有自己的闭合回路, 因而零序阻抗等于正序阻抗。对三芯五柱电压互感器, 由于零序磁通经过两个边往返回, 所以其磁路长, 而且铁芯截面小, 因而其零序磁通磁阻较单相互感器组要大得多。由上所述, 谐振是由于零序磁通造成的, 三芯五柱互感器零序磁通遇到的磁阻大, 谐振就不容易产生。

3 防范措施

综合对铁磁谐振的分析, 防止铁磁谐振的措施, 就是把谐振区域的范围尽可能缩小, 或者设法躲开谐振区,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发生铁磁谐振时, 由继电保护将开口三角暂时短接。这时, 可能在不稳定区域内某一部分得到稳定, 但在谐振过后, 应立即将短接的开口三角打开, 避免系统单相接地时没有信号。

测出配电系统对地零序容抗Xco和电压互感器的励磁电抗Xm, 如果两者相等, 则在配电系统接入一组星形中性点接地的小容量的电容器, 或者在变电所受电前, 在二次侧的母线上, 投入一条馈电线, 使系统对地容抗与互感器电抗比值, 远离不稳定区域。

降低电压互感器的运行电压, 在10k V配电系统中, 使互感器的运行电压从10k V降到5.8k V, 不稳定区域将大大减小, 分频区域将缩小一半, 基频区域只有很小的一部分, 且不存在三次谐波的不稳定区域。这个措施的缺点是, 电压互感器没有连接电压表的出线了。

在电压互感器线圈固有的电阻基础上, 增加外接直流电阻, 以缩小铁磁谐振的范围, 接入电阻时应了解电阻的容量。因为电压互感器产生铁磁谐振的条件和互感器特性曲线的饱和点有关, 为了使电压互感器因电压升高而不进入饱和状态, 选择电阻的容量最好等于电压互感器的容量。接入电阻法的方法有:在电压互感器的一次侧中性点经过渡电阻接地, 这种措施除了能限制电压互感器中的电流, 特别是限制断续弧光接地时流过电压互感器的高幅值电流外, 亦能减少每相电压互感器上的电压, 电阻器的额定功率须较大, 一般采用额定功率相当大的非线性电阻器与线性电阻器串联。非线性电阻器在低电压下电阻较大, 还能阻止谐振发展, 对于系统三相电容严重不对称或电压互感器一次非全相熔断器烧断等异常情况均可消谐。

通过理论分析和比较, 将现在运行的电压互感器全部在开口三角并接50~60欧姆500瓦可调电阻, 运行至今, 没有再次发生任何烧毁电压互感器烧毁事故, 取得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梦云.2004年度110kV及以上互感器事故统计分析[J].电力设备, 2005.

救生艇事故分析及防范 篇8

关键词:变电运行,安全管理,事故防范,具体措施

在正常的变电运行过程中, 由于电力系统所涉及的设备种类复杂、数量庞大, 对其管理和监控的难度比较大, 因此, 其发生事故的概率比较高, 这对整个电网的安全和稳定运行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鉴于此, 必须要明确变电运行常见事故的发生原因, 制订有针对性的事故防范措施, 以提高变电运行的安全水平, 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1 变电运行常见事故的发生原因

明确变电运行常见事故的发生原因, 是提高变电运行安全管理水平、制订事故防范措施的前提条件, 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一般而言, 变电运行常见事故的发生原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分别是设备本身存在缺陷、习惯性违章操作、五防闭锁装置性能不足和工作人员误操作。其中, 工作人员误操作是最主要的原因, 其造成的不良影响也是最大的。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 一旦因工作人员自身疏忽或专业技术不足而出现误操作的现象, 就会导致电网瘫痪和设备损坏, 甚至会导致人员伤亡的严重后果。电力企业为了降低由误操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经常会安装五防闭锁装置。然而, 由于五防闭锁装置的灵敏度严重不足, 所需的反应时间较长, 因此, 所起到的保护作用微乎其微。除此之外, 变电设备本身存在质量问题也是导致变电运行出现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主要包括设备的型号不符、设计失误等。

2 变电运行的安全管理分析

2.1 落实变电运行安全管理职责

为了更好地提高变电运行的安全管理水平, 电力企业必须要履行变电运行安全管理职责, 充分利用各种手段, 多管齐下, 比如举办安全演讲比赛、安全知识竞赛, 开展安全知识讲座、多媒体平台展示典型案例活动, 强化相关工作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 明确并落实具体的变电运行安全管理职责, 是所有工作人员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 加强他们的安全管理责任感。同时, 还可制订相应的安全管理责任制度, 划定具体的岗位责任内容, 实施奖惩机制, 确保“人人有权, 人人有责”, 避免因工作人员误操作而给变电运行带来安全隐患。

2.2 强化变电运行工作技术管理技能

变电运行技术是保障变电运行安全、可靠的核心要素, 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强化变电运行工作技术管理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 提高变电设备绝缘性能的监督、检查力度。为了及时、全面地发现变电设备绝缘性能中所存在的不足, 防止因绝缘性能不佳而危及变电运行的安全, 必须要利用专业技术对其进行检测, 比如色谱分析、超声波检测等。 (2) 针对变电运行状态的检测工作。变电运行的波动性较大, 内部结构非常复杂, 一旦发生故障, 确认故障点的难度就比较大, 依靠人工排除不仅工作量大, 而且不够精确。基于此, 必须要通过红外线测温技术对变电运行状态进行监控, 如果发现某一设备或环节存在异常情况, 就可利用红外线成像图谱对比技术明确故障的位置, 自行对故障的发生原因进行初步分析, 收集相关的参数, 确定检修方案, 保证变电运行的安全和稳定。

2.3 提高变电运行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

变电运行所涉及的设备很多, 一旦发生安全事故, 后果不堪设想。因此, 变电运行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要求非常高, 只有在充分了解变电运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 才能在变电运行安全事故发生后及时明确事故的原因, 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从而保证变电运行的安全和稳定。为此, 供电企业要定期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参加培训活动, 邀请专业人士来讲课, 传授新的理念和技术;同时, 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组织员工进行实操训练, 并鼓励员工之间进行经验交流, 以切实提高变电运行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 为变电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保障。

3 变电运行的事故防范措施分析

3.1 制订事故应急处理措施

变电运行的规范性要求非常多, 相关的工作人员必须按照规章制度管理、监控其运行状态。然而, 变电运行毕竟属于高科技项目, 其内在规律具有多变性, 为了应对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 需要制订相应的事故应急处理措施, 以便在事故发生的时候能够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处理措施, 最大限度地保障变电运行的安全与稳定, 减少损失。制订相关的事故应急处理措施后, 为了保证其实际应用效果, 供电企业可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应急处理演练。

3.2 强化安全管理条例的执行力度

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条例是保证变电运行状态正常的重要条件之一。为了防止安全管理条例形同虚设, 应将安全管理条例的制订和执行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管理条例中, 首先要明确岗位的具体职责, 实施安全管理责任附带制度;其次要确立公平、公开的激励机制, 有功则奖, 有过则惩, 在提高工作人员积极性的同时, 也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 使工作人员严格遵守操作准则。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变电运行的安全、稳定, 需要对常见的故障点进行布控管理, 以确保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安全隐患信息。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 电力是我国重要的能源, 与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变电运行直接影响着供电、配电的质量, 因此, 加强变电运行的安全管理, 制订有效的事故防范与处理措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卢燕飞.变电运行的安全管理及其事故防范对策探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 (26) :185.

[2]张平, 吴晓新.浅谈变电运行的安全管理与事故防范[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 (34) :175-176.

救生艇事故分析及防范 篇9

某110 k V变电站为双主变压器 (本文简称主变) 单母线分段运行方式, 1号、2号主变高、中、低压三侧正常运行, 35 k V 1号、2号母线正常运行, 10 k V 1号、2号母线正常运行, 新增线路保护151断路器间隔正在施工, 当时天气情况晴天。

2 事故经过

2012年5月15日9时20分, 110 k V变电站2号主变、35 k V二母及出线、10 k V二母及出线停电检修工作得到运行许可, 检修人员召开班前会后开始工作。保护班工作人员在传动2号主变跳310母联断路器时, 发现310母联断路器跳合位灯均不亮 (原因为断路器未储能) 。在检查原因时, 发现直流负极接地。通过拉路法查找接地点, 初步判断接地位置在主变高压侧101断路器控制回路里, 经过认真查找分析, 保护班工作人员判断为断路器机构内部接地。为防止在直流接地查找过程中引起其他断路器误动, 工作人员决定在5月16日全站停电时对主变高压侧101控制回路进行检修。

5月15日13时, 地调远动班准备开始断路器遥控传动, 为防止误遥控其他运行间隔断路器, 将其他断路器“远方/就地”切换把手切换至“就地”位置;13时01分, 在将10 k V线路电容器保护测控屏Ⅱ中备用间隔3的“远方/就地”切换把手切至“就地”位置时, 主变高压侧101断路器操作箱“跳闸Ⅰ”灯亮, 1号主变高压侧101断路器无保护动作跳闸, 35 k V中压侧351断路器、10 k V低压侧951断路器均未跳闸;13时15分试送1号主变高压侧101断路器不成功, 拉开101断路器两侧隔离开关试送仍不成功。

3 事故原因分析

(1) 主变101断路器跳闸后通过拉路法查找接地点分别为:151线路保护测控屏上新接入151线路断路器控制回路使用的二次电缆中编号为“37”的电缆芯线, 10 k V线路电容器保护测控屏Ⅱ中备用间隔3的内部配线。

(2) 检修人员通过检查发现, 151断路器新接入二次控制电缆在151线路保护屏内已经完成接线工作, 但是在室外151断路器本体没有安装的情况下, 将至断路器机构箱的二次控制电缆放在了电缆沟内, 没有采取任何防止直流系统接地的措施, 直接导致主变高压侧101断路器操作箱内“保护跳闸”接点通过151断路器操作箱回路编号为“37”的控制电缆芯线负极接地。

(3) 10 k V线路电容器保护测控屏Ⅱ上所有备用间隔由于没有保护装置, 故其配线在屏后散落排布没有绝缘措施, 而其直流控制电源、装置电源均在合位。运行人员在将备用间隔3的“远方/就地”切换把手切换至“就地”位置时导致直流系统正极接地。

(4) 直流系统正极电流通过备用间隔3控制电源空气断路器、远方/就地切换把手接点、大地、151线路断路器二次控制电缆编号为“37”的电缆芯线、151操作箱、主变保护跳101断路器的“保护跳闸”连线最后至101操作箱中“保护跳闸”接点, 导致101断路器直接跳闸。

4 防范措施

(1) 加强施工管理, 严禁在电气安装过程中随意将二次电缆接入运行设备间隔。

(2) 必须将备用间隔设备的控制电源、装置电源断开, 并做好防止误合的技术措施, 有效避免发生各类直流接地。

(3) 加强安装、调试、验收工作的技术监督和安全管控, 确保投运设备缺陷全部消除。

(4) 变电站发生直流接地时应及时查找, 在查找过程中应采取有效防止断路器误跳的技术措施, 必要时需申请停电查找。

上一篇:橱柜设计下一篇:历史课高效复习方法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