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课堂教学

2024-10-25

开放性课堂教学(精选12篇)

开放性课堂教学 篇1

以往的教学方式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影响,注重试卷上的成绩,一味采取题海战术,导致学生苦不堪言,终丧失了学习的兴趣。自新课标课改以来,我们秉持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目标,提倡学生快乐学习,于是采取了完全开放性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一改以往的刻板教育模式。

一、何为语文课堂的开放性

语文课堂的开放性教学并不是一个凭空捏造出来的词,也不是单单的一句象征性的口号。它有其具体的内容,包括教学模式的开放性、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学工具的开放性等等。主要就是要求教师以及学生秉持着全面开放的教学态度以及学习态度,用区别于以往刻板教学方式的教学方法和态度来开展各项教学活动,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教学模式的开放性是指教学方法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可以是老师慢慢阐述,也可以是学生组团讨论。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比如在学习诗歌之类的学习内容时可以要求学生上台朗诵,自己翻译,找出类似的有关视频播放等等。而学习故事性极强的文章时,比如像《丑小鸭》这样的童话故事或是《孔雀东南飞》这样的古典故事,可以安排成话剧的模式让学生自己分角色扮演。而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主要是指我们学习的语文知识可以不单单是课本上的文章词语,也可以延伸到课外的优秀文章,报纸、杂志、名著等等,只要是优秀的语文知识内容,都值得教师花时间教授,学生花时间学习。而课本中的内容有时有繁有简,教师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教学工具的开放性则更好理解,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在网上搜罗各种教学视频,涉及文学知识的影视作品等等,不仅如此,由于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强、运用程度高、贴近现实生活的学科,甚至于一花一木、一桌一椅都可以变成教学的工具,帮助学生和老师一起畅游知识的海洋。

当然,语文教学的开放性不仅仅只是这几项内容,还有教学理念的开放性、教学过程的开放性等等,主要是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有一个开放性的态度在心中,将知识以其最原本的形态吸纳,将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一个快乐的、积极的过程,而不是仅仅当成一项学习任务,在辛苦和忍受中完成。

二、根据语文开放性课堂教学采取的具体措施

(一)教师教学计划的制定

开放性的教学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根据所学的知识内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计划拟定。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有不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指定。不能总是采取一味不变的教学方式,一味的板书不行,一味的播放视频、图片等也是不行的。

《红楼梦》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人文精神,教师在拟定教学计划、制定教学方法的时候就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播放电视剧、电影的片段视频,用一种更加形象生动的方式呈现,加深学生的影响,再谈学生对古典文化的感悟。《雨巷》是一首抒情性质高、蕴含情感丰富的现代诗歌,也是近代诗歌的经典之作,在学习这样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先从诗人的人生经历做一个背景阐述,让学生对诗人的写作意图以及诗人本人的性格特点做一个简单的了解。能帮助学生理解诗文的意境。同时可以播放网上的经典朗诵音频,让学生深刻感悟,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诵,抒发自己的学习感想。

(二)适当活跃课堂氛围

教学时最忌讳的就是课堂氛围的死气沉沉或是毫无秩序,想要优质的学习、高效的吸收语文知识、完美的完成教学计划,就要求教师对教学氛围有一个良好的把控。可以多多提问,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增强学生在课堂的参与性,不至于让学生完全脱离课堂而开小差。另外,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氛围,也可以适时的讲一些笑话或是有意思的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一些知识的解读也可以选用一种全新的或是有意思的视角,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魅力、教师教学的魅力。

(三)师生关系的把控对开放性教学的重要性

在日常教学和课后生活中,教师应积极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结合教师个人的性格特点,选用一种符合个人特色的魅力教学方式。如果教师为人温和,也不能过分放纵学生,如果教师为人严谨,也不应一味严肃,让学生不可亲近。

总之,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与关爱。这样才有可能进行开放性的教学,打开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大门。一堂优质的、质量高效的语文课堂应当拥有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正面感受知识的熏陶,教师需要充分感染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到语文理论知识的学习氛围中去。这就需要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语文教学中,需要语文教师的精心设计,对课堂的各个环节做到充分的把握。在创立情境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体验以及扮演自己的角色,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整个情境的教学中去,使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形象表达而与整个教学的大环境产生共鸣。在这个时候,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参与程度,而且能够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体验中学习到有意思的课堂知识,使得课堂更活泼,所学的知识能够高效地进行吸收。而且教师也能够非常完美的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得到自己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孙学策.德育需知[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2.

[2]钟启全,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3]叶澜,白益民,王木丹,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开放性课堂教学 篇2

“开放”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解除封锁、禁令、限制等”。开放性教学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泛指各方面、多维度的物质和意识的开放。开放性教学要借鉴各种教育理论,吸取百家之长;开放性教学要对教学常规进行反思,突破那些束缚学生个性、阻碍学科沟通和开放的程式,解除那些看似天经地义实则毫无意义的“教学规则”,构建灵活、高效、有序的教学规范;开放性教学要对教学时空进行重新界定,超越传统的学校、课堂概念,引入“大教学”“大课堂”理念;开放性教学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做出一系列的改革,解除传统教学有形或无形的封锁和限制。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要想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应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的封闭性,采用开放性的阅读教学。开放性阅读教学要求营造开放性的氛围,顾及学生阅读态度上的主动性,倡导质疑,感悟学习,探索个性化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多给学生开放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以下是我在开放性阅读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留给学生充分阅读的空间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个性化的意义是自主,没有学生的自主,所谓个性化就无从谈起。自主阅读又是创造性阅读的前提,而只有富有创造性的阅读,才是真正意义的个性化阅读。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保证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书,要想方设法引导全班学生都能把课文读正确,读连惯,有时还要感情,让学生在自己读懂课文的过程中去理解内容,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发展语言,从而不断提高语文水平。如:在教学《风娃娃》一课时,我对风的特点,不作过多的分析而是让学生更多地自己去读。在认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布置一个特殊作业,让学生也来画“风”,除了课文中的小朋友画的这些风以外,你们还能用什么方法来画风?这个话题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生活再现于学生大脑,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使学生跃跃欲试。有的同学说:“风把柳絮吹得飞扬起来。”有的说:“柳枝被风吹飘起来了。”有的说:“风吹来了,把妈妈晒的衣服也给吹落了。”有的说:“风把少女的秀发吹起来了。”还有的说:“我要把龙卷风画来专为人类作贡献,把风象太阳能一样储存起来,当空调、电风扇使用,但不要用电„„ 真是奇思妙想,异想天开,结果同学们不但画画得好,而且想象也十分丰富。学生通过这种形式,把抽象的文字,转变成形象的画面,在用自己的语言用画面的内容表达出来,有效地促进了其创造性阅读能力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我让学生再拿起书本来读,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学生读得抑扬顿挫。在这过程中,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真可谓“一箭双雕”。又如,我在教学光盘观看苏教版《北大荒的秋天》这一课时。执教老师对北大荒景物的特点,人们的心情不作过多的分析而是让学生更多地自己去读。如:“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这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银灰”、“ 橘黄”、“ 血红”、“ 绛紫”,流云色彩的变化多端,美不胜收跃然纸上。再如“山坡上,大路边,村口子,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学生通过朗读词句,更深入认识、理解、感悟,并把自己认识到、理解到、感悟到的东西表达出来。在这过程,执教老师充分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的开放的教学氛围,在充分尊重学生的见解和感受的基础上,让他们读出自己的个性,真正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的能力。

二、留给学生质疑的空间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古今中外的一些发明家,大都是从问题开始,也就是敢于并善于质疑问难。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字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要使学生生疑,老师就要不失时机的激疑,激疑的办法就是设疑。开放性阅读教学要创设质疑问难有情境,开放思维空间,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因素,给予学生充分利用时间,使其或独立思考,或互相质疑,或相互争议。特别是要鼓励学生不断生疑,大胆发问,对问题、新知识始终有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对问题主动思考的质疑态度,我觉得开放性阅读教学,老师应放手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主动质疑。例如,我在教学《最大的书》这篇课文时,一开始,我便引导学生与课题对话,由题质疑放飞学生的思维。如:开始我问学生,当你看到《最大的书》这个题目时,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有什么问题想问的吗?根据学生回答对质疑的问题进行概括、引导,肯定学生的质疑能力。大家真能干,能提那么多的问题。有些问题对我们学习课文还真有不少帮助呢!老师也在想,这最大的书到底是什么?它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赶紧拿起课文来读一读。读了课文,你知道“书”为什么要加上引号了吗?最大的“书”到底是什么?你从课文中哪里知道的?(岩石就是最大的书啊!)开始我问学生,当你看到“岩石就是最大的书”时,你想到什么?有的学生回答:“书可以用纸、绸缎做成,岩石怎么做书呢?”又有学生说:“岩石书上有什么内容呢?”有的学生说“岩石书有什么用呢?”又有同学说:“我看电视时知道〈红楼梦〉原来叫〈石头记〉,它是不是一部石头书啊?”又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为什么说地球像一叶扁舟?为什么说地球是渺小的?为什么要用很小很小来形容人类的活动范围?前面说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后面又说这些资源可以长期给人类做贡献。这样不是矛盾了吗?到底是怎样的威胁呢?40万亿公里之外有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呢?为什么说建造移民基地是遥远的事情?为什么说地球太容易破碎了?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呢?

根据学生的问题,教师做随机点拨:哪些问题书上没有答案、哪些问题之间有联系、哪些问题需要重点思考„„

其实学生的很多问题都源于生活,很有见地又有童趣,同时有些问题已经由课题拓展到课外内容,有效地拓宽了阅读时间,为下文学习作铺垫,又使学生获得良好开端,培养了学生对问题主动思考的质疑态度。

总之,“学起源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教师要注意培养师生间的情感,要以积极的态度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宽松的质疑环境,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向“自能读书”迈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应引起重视。

三、留给学生充分释疑空间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教学中,学生学会质疑,促进了思维,但质疑只是手段,而促进学生因疑生思,诱发其主动学习的心理需求,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积极探索,相互交流,自己释疑才是目的,从而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主动参与释疑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人的进步往往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的,而开放性阅读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体现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学理念。所以开放式阅读教学不仅要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还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对问题做出分析、综合、推理、想像、激起学生的学习活力和前进的灵感,新发明或发现,提出新理论方法的能力,从而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课堂上有同学愤慨地说:“既然只有一个地球,除了地球,我们别无去处,人们为什么还在破坏地球?破坏环境呢?”这样一个富有重要价值的社会问题立即荡起了学生思维的涟漪,课堂立刻如潮水般涌动,有的交头接耳,有的窃窃私语,那份寻根究底、探求真知的激动不言而喻,这是一个由学生创设的多么宝贵的问题情境。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无论是学生提出的问题,还是学生没有提到而教学中要求解决的、得由教师补充引起学生注意的问题,都必须注意问题的“趣味性”、“可探究性”。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学生析疑的热度,保证释疑过程的可持续发展。

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掌握了科学的释疑方法,就可以无师自通,而达到“不教”的目的,渐渐地养成释疑的习惯。一项能力的形成必须经过长期的、坚持不懈的训练。学生的释疑能力原本就弱,单靠几次或几天不能形成气候。教师要充分认识这一点,做到勤训练、勤总结,真正提高小学生的释疑能力,为语文教学开辟新天地。

四、留给学生充分想像空间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进步,想像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开放性阅读教学,老师应激发学生用心去感化,内化课文内容,放胆让学生去想像和联想,让学生能够在多种思想和观点中碰撞,发出新的火花,例如《小摄影师》结尾处空白,就可以要求学生由此展开想像,“那个小男孩还会来吗?为什么?”结果有两种,有时我对这两种意见都给予肯定,只要说出理由,就给予鼓励,同时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可爱的草塘》时,我让学生抓住“欢笑、翻滚、涌”让学生说说在你的脑海中,草塘像什么?之后让学生闭眼想像,说说你仿佛看到什么?学生兴致很浓,他们通过想像描述了草塘有风声、鸟影、花香等,培养了学生敢于想像,敢于创新的能力。例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可充分利用课文,让学生在学中思,思中疑,鼓励他们敢于超出书本,超越教师,用发展眼光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中最后一句写“狐狸叼起肉,钻到洞里去了”,我引导学生思考乌鸦会怎么想呢?有的说:“乌鸦知道自己被骗,心里非常难过”;有的说:“乌鸦哭了一会儿又飞去找食物了”;有的说:“乌鸦回到家把被骗的故事告诉自己的孩子们,教育他们从这件事上要吸取教训”„„那么狐狸又会怎么样呢?有的说:“狐狸很得意,美美地吃了一顿,心想乌鸦真是大笨蛋,而自己又是那么聪明„„”;有的说:“这么小的一块肉,狐狸根本吃不饱,她又懒惰去找食物,又在树下等乌鸦,乌鸦再也不上她的当了,结果狐狸活活地饿死了。”„„ 学生各抒己见,思维非常活跃,他们的设想,体现了一种探索精神,一种创新精神。

创设开放性的课堂教学 篇3

一、开放的课堂为学生创设自由生动活泼的学习空间

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有计划地巧妙设疑,置疑,创设问题情景,为学生创设自由生动活泼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不仅仅是学习者,欣赏者,模仿者,而且与教师共同面对问题情景,解决问题,成为讲授者,表演者,创造者。

在《我们的田野》一课时,先是让同学们闭上眼睛聆听一首“我们的田野”歌曲,让学生感受那无边的田野、美丽的土地等带来得美感。听完后,学生们都争着抢着说出自己的感受:我看到了金黄的麦穗;老师我闻到了花香……这时我在黑板上出示了一幅超大表现田野的背景图,告诉学生们将刚才你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景物和人物都画出来,然后用剪刀剪下粘贴到黑板上的田野中。毫无疑问,对教师来说,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甚至比渊博的学识更为重要。

二、开放的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拓展学生的视野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在教学中我通过电脑网络、收集资料、参观访问等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大量接触美术作品,拓展其艺术视野,吸收时代信息和多元美术的艺术观念。

在《青铜器》这一单元,我给学生布置了课前作业:发动同学收集有关各个时期青铜器资料--照片、图片、画册、邮票等。那天上课前,我刚跨进教室,孩子们哗地全围了过来,他们纷纷递过来找来的资料,有图片的、有文字的,他们有的相互交流,还有的学生迫不及待的向我讲起了青铜器的故事。孩子们不仅找到了有关资料,也找到了学习的快乐,丰富了知识,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三、开放的课堂为学生创设自由评价自我表现的舞台

激励性评价是教学中的艺术,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他们需要从教师那里得到尊重和认可。当这种情感得到满足后,他们便会以更大的激情上好课.这是教师经常运用的教育手段之一。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在知识的理解与表现上会有一定差异,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学生的美术作品,更不能用“画得像不像”来衡量学生的作品。在教学中,画得特别好的学生,最大期望莫过于得到教师恰如其分地评价和鼓励;某些技法差的,最害怕的莫过于受到教师的挖苦和冷落。

如何构建开放性课堂教学体系 篇4

新教材编写有利于构建开放性教学体系, 一是课堂教学内容是开放的,即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强调人文精神,注意结合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重视实际,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 二是教学中应突破传统接受性学习方式,倡导探索性学习方式、积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教师应善于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教学内容的开放

教学内容是教学大纲明确规定的,并且在教材中得到具体体现,新教材与原教材比,新设置了“观看录像”、“制作、展示实物或模型”、“思考”、“讨论”、“阅读”、“资料”、“家庭小实验” 等教学环节, 还设计了 “角色扮演活动”、“专题辩论活动”。 尤其提出了“研究性课题”,拓展了教学时空,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主动思考空间,由于教材具有相对稳定性,而社会生活和科学知识却不断迅猛发展,需要通过教学内容的开放,及时给学生补充最新信息。 教学内容的开放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1.1中学化学教学应该向化学科学发展的前沿开放

大纲与教材中选择的教学内容反映了最基本、 最基础的知识结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虽然新教材中补充了一些新的科技成就,但我们不可把它视为一成不变的东西,因为现今我们具有的知识只是真理长河中的相对真理。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以静态形式呈现的教材不可能即时呈现出本学科最新的研究动态,需要师生在教学中主动搜寻新信息。 如人们对NO分子的认识,以前人们只知道NO会污染空气,对人体有害无益, 但是近几年的研究表明,NO在人体生理方面具有独特功能,它是一种重要的信使分子。 又如《元素周期表》,由于不断有新的元素被制造出来,表中已列有112种元素,但仍未反映出最新成果。 据报道,目前第114、116、118等元素均已人工制成。 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吸收新知识,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适当补充一些新能源、新材料等新的科技成果和新发现。 在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学生可以接受的本学科最前沿的东西, 不仅使教学具有时代感,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1.2向社会和生活实践延伸

社会生活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世界,有千变万化的事物和现象,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STS教育的思潮 , 重视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强调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价值。 因此在教学中应渗透一些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医疗保健、环境保护、资源、能源等休戚相关的化学知识。

1.3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

在教学中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和补充。 化学学科领域的迅速扩大和化学内容的广泛交叉和渗透, 形成当代化学发展的灿烂图景。 目前在中学化学仍然是分科教学情况下,应当注意联系相邻学科知识,体现出综合性与开放性。 从教育心理学理论看,不同学科的概念、定律、法则之间存在迁移性,尤其是邻近学科这种迁移表现得更加明显,就拿理科的理化生三科来说,物理是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及相互变化规律,生物是研究物质的遗传和变异,三者紧密相联系,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有很多问题的解决确实需要多学科合作, 特别是现行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和高考综合卷中有关试题, 需要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知识才能解决。

2.化学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

开放性的教学过程由单向信息交流结构向立体信息交流结构转化,力求体现:

1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营造活跃而和谐的课堂氛围;

2重视教学过程:如概念的引入过程、定理、定律和结论的导出过程、方法的发现过程;

3加强学生智力参与、促进学生高级思维发展;

4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与实践。

这就是充分发挥各种交流渠道,形成多向性立体结构。 重视师生之间的交互作用,重视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发挥群体信息交流、小组信息交流、个体信息交流的作用。

随着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的迅速推进, 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互联网资源的优势及时整理、补充新内容、新信息,构建适合化学教育教学的信息资源库,通过学校网络系统即校园广播网、校园闭路电视网、校园局域网等,可以加快化学课堂教学的开放,丰富化学课堂教学内容。 为此, 笔者提出建立基于化学信息资源库和多媒体技术的化学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的教学程序为:

2.1创设情境

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巧妙营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 使课堂背景和环境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易于培养学生的乐学情感,从而实现到学习目标。 上课时可把设置的化学问题情境通过多媒体技术显示在屏幕上。

2.2展示目标

教师应灵活应用科学方法、高超的艺术手段向学生指明领悟的目标,使学生直接接触具体的知识点。 这样学生的情感与知识点之间将发生有益碰撞,激起学习兴趣和热情,活跃思维, 学生的内在动力就会表现出来, 这就为学生自学创造条件,为具体学法指导提供了契机。 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显示具体目标及可采取的学习方法、学习参考资料、学习过程应注意的事项,等等。

2.3合作探究

由于目标的导向作用,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内化知识、运用知识,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 师生间、生生间可以讨论释疑,多维互动,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链接化学信息库资源或国际互联网,查找需要的资料,或进行模拟实验研究; 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与其他同学或者与教师互相学习、共同探讨、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或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真正做到自主与合作相结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中学化学教学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都是人类已经掌握的知识,是“完成形式”的知识。 探索式课堂教学,教师力争把这种“完成形式 ”的知识 ,改成适合学生水平的 “待建形式 ”的知识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索自然的奥秘、体味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合作探究教学就是通过调动学生认识积极性在主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认知活动学习。 其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精神,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般模式为:问题情境—假设推测—活动验证—做出结论。 以SO2-4的检验为例,教师不是先向学生说明应当如何检验,接着以实验证之,而是把学生带进实验室,每人面前都放置几样未知溶液 (如Ag NO3,Na2SO4,Na2Si O3,Na2CO3等), 各个桌子上的试样不一定相同,让学生面临实际问题:检验试样中哪些含有SO2-4。因为此前学生已经学会了Cl-的检验,并且知道Ba SO4既不溶于水又不溶于酸,能够设计出以下方案:(1)先加入Ba Cl2溶液,若出现白色沉淀,再加入稀HCl;(2)先加入Ba Cl2溶液,若出现白色沉淀,再加入稀HNO3; (3) 先加入足量稀HCl, 若无沉淀 产生,再加入Ba Cl2溶液;(4)先加入足量稀HNO3,若无沉淀产生 ,再加入Ba Cl2。 孰是孰非 ,教师不急于下结论 ,而是让学生自己做实验, 实验完毕, 当学生都为自己设计的方案自鸣得意之际,教师建议学生再用其他方案试一试。 经过实验学生发现不同的方法会得出不同结果。 于是又产生新的疑问:究竟是什么离子干扰了SO2-4的检验? 最后比较各种方案,看哪一种能避免其他离子的干扰,于是得出结论,以第三种方案为最佳。

2.4总结反馈

学生可根据教学目标自查自测,自己总结;或通过计算机网络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学习体会;学生之间可以互相检查、互相评价、取长补短。 教师可以检查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可以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反思自己的教学,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系统论认为,一个系统与外界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其目的就是提高系统整体功能,实现系统功能的最优化。 实施开放性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同时教师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龚正元.学科教育.2001,1:39-41.

[2]张宁.学科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刘知新.化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3).

教学反思-开放性提问 篇5

六下unit3a healthy diet-1教后反思

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是该单元饮食习惯,以及饮食习惯是否健康。教学方式为开放式提问。主要问题whose diet do they talking? whose diet is healthy?

教学过程中,学生就这两个问题进行解读,集体读书三次。但是精细阅读指导比较少。最后集体反馈比较欠缺。

总的改进建议是,调节好简约节奏,控制分散,精细朗读,最后合作探究。目标要明确,评价要及时。

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篇6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和重点是教师课前通过充分备学生、备教材而后设定的,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的,但有时会忽略了个体因素。学生基础不同,性格不同,爱好不一,看问题的角度不一,以致于不少教师课前精心设计的教学目标和重点,到课堂上却迷失了方向,结果是严重束缚了优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甚至也熄灭了学困生思维上的十分珍贵的火花。所以,有经验的驾驭能力强的教师不仅在课前设计了静态的、普遍性的目标,而且充分考虑到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动态的、特殊性的目标。

一位教师在教学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在普遍性目标的前提下,设计了这样几个有针对性的目标:把“当堂能熟读课文”交给学困生;把“当堂能背诵课文”交给中等生;而把“能当堂背诵、当堂翻译”这块“硬骨头”留给优等生。这样,使他们都感到眼前的任务力所能及。而对于本课价值取向的目标,由于学生联想、想象能力参差不齐,于是教师先让学困生充分地说,然后在让优等生归纳的同时,学困生还可以再即时、即兴地补充,于是他们有一种超越优生的感觉。这样,一节课下来,每个学生脸上都写满了自信,每个学生内心都充满了成功,并且随着时间向课后的延展,又相继达成了普遍性目标的实现。

二.课堂不受束于教科书的内容和结构

新课改对教材的要求不再是规定,而是有选择地使用,且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打破了传统的文体界限,这就给予了我们以更宽敞的教学空间。课本只是一个例子,教师必须明确的是:课堂不是教课文的,而是要用课文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选课文、选内容,甚至只选课文中的几段话。在教学实践中,要始终坚持“生活即是语文,语文即是生活”的理念,选择并抓住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来进行教学,从生活引入课文,然后从课文中走出来,再感悟生活、感悟人生,并逐步让学生形成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爱他人、关爱生活的人文情感,同时在体验语文作为自己生活、学习、成长的工具的前提下,形成学习语文的自主性。

《苏州园林》是中学语文课本中传统的说明文,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摒弃了说明文传统的教学模式,只选取了四个片段作为教学内容,并把它上成了美学欣赏课和生活感悟课。先以“导游”的身份,用精美的多媒体画面把学生带入苏州园林的美妙的情景、情境中,然后激发学生“走进”苏州园林几幅完美的图画,置身于“亭台轩榭”之侧,尽赏美术画的自然风光;畅游于“假山池沼”之中,与鱼儿共戏莲叶间;徘徊于“花草树木”之间,领略回归自然的乐趣;徜徉于“花墙廊子”之外,感悟居家装璜的理念。再通过阅读、感悟,使学生宽松地走进了文本、欣赏文本,并且信步走出了文本。他不苛求学生能怎样全面把握课文内容与结构,但求使学生能再造一个更贴近生活的“心灵的园林”。最后把学生从课文中导出来,从教室中带出来,走进校园的每个角落,描绘校园的现在,畅想校园的未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及创造美的欲望。

三.课堂不受束于设定的教法和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句话道出了语文课的“教”的特点,而新课程同时更强调关注学生的学法,所以,教师备课时设计的教法一定要注重“因学而教”。有的教师课前精心备课、备学生,可课堂上师生合作互动时总是缺乏一种和谐,教师往往只埋怨、指责学生的不配合。其实略加反思,就会懂得:课堂如同战场,瞬息万变,不可能用一种固定的方法,况且学生是一群活生生的、发展的、独特的人呢?可能是这位教师太注意驾驭教材而忽略对学生的关注了,他完全把自己当成了演员,而讲台下的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啊!为什么不可以把展示的舞台还给学生呢?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是一篇揭露美国民主选举的虚伪性的短篇小说,小说的主题是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展示的。于是,一位教师帮助、指导学生从感受人物的言行入手,把这节课上成了“竞选课”。他让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扮演小说中的“我”、“霍夫曼”、“伍德福”;并把学生分成三个大组,分别充当他们的支持者。“竞选”过程变成了“我”倍受诬陷而不得不退出的心路历程,这切腹之痛使甲同学深刻感受到美国民主政治的虚伪,小说的主题自然浮出了水面。随机,他又引导“霍夫曼”和“伍德福”继续展开竞选,激发他们决出个胜负。于是,竞选又在激烈的唇枪舌剑中延续……虽然内容及语言没有马克·吐温的原创那么经典,却也是学生实实在在的创作啊!笔者认为,只要是学生积极参与的有特色、有创新、有突破的“学课”,都是好课,即便有点“越轨”,那也是瑕不掩瑜,万不可让我们的“光辉”掩盖了学生的“灿烂”。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要因“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开放,师生活动要如天马行空一般,且务必在追求外在的形式上的活泼开放的同时,促成学生一种内在的、深层次的思维的灵动,这样,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才有可能更好地实现。

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篇7

一、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应当注重数学文化氛围的营造, 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经验相结合。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 应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 师生共同合作, 创设一种富有探究性的活动情境,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生活化”和“趣味性”。记得我在以前教学“元、角、分”的时候, 由于学生对人民币有过一定的接触, 而人民币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再次认识和应用人民币, 让他们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为此, 我设计了“钱有什么用?”的专题课前调查, 在新课前一周布置学生与家长一起完成, 目的是让家长与学生共同合作, 收集相关信息,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有的学生在家里和父母一起调查身边和钱有关的事, 并把它记录了下来。上课的时候, 请同学介绍自己的合作调查情况, 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氛围当中开始新问题的发现和探索。在这样有效的生活情境中, 学生不仅体验了数学的研究方法, 更为重要的是初步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经历有效的探究过程, 让学生体验知识的获得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我尽量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氛围, 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数学知识。

1. 创造有效的观察机会

在教学中, 我尽量给学生足够的观察机会, 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新知识。学生能自学的知识, 尽量少讲, 甚至不讲, 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比较、分析后学到的知识, 印象更深刻, 掌握得更扎实。例如, 教学“年月日”一课时, 我让每个学生课前准备一个年历卡, 课上自己仔细观察、学习, 获得有关年历的知识。再如, 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后, 关于我们最多能看见几个面的问题, 学生一开始有争议, 于是我就让每个学生自己观察, 然后得出结论。

2. 创造有效的表达机会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语言表述还是思维的外化过程。在教学中, 我注重加强学生说的训练, 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尽量让每个孩子都有口头表达的机会, 不论说得正确与否, 都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于学困生, 我往往把一些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对于一些有难度的问题, 则让优等生解决。因为班级人数比较多, 我经常在课后闲暇之时问孩子们。同时课堂上尽量腾出时间提问学困生。这样就会避免在课堂上冷落一些表现不积极的学生。

三、开放教学媒体, 注重手段的择优性

现代教育技术深入课堂已经成为一种现实要求, 对小学数学教学将产生巨大影响。传统教学中的“粉笔加黑板”, 很多方面已敌不过多媒体教学。数学学习中使用多功能计算器将成为学生应具备的一种技能和能力, 其作用是多方面的。不仅可以验证笔算结果和处理一些大数目的计算, 而且可以代替部分实物学具, 演示一些活动性的学习内容等。小学数学大部分内容注重直观材料铺垫, 讲究问题的实际引入,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 如创设虚拟现象可以缩短学生与现实生活的空间距离, 替代部分实物教具和学具的动画演示, 更具体形象。

有了现代教育技术, 传统教学手段还是不能丢。小学数学学习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经验性学习, 经验的获得大都是靠亲自实践操作来实现的。没有大量的直接经验的积累, 感知就不丰富, 表象也难很好地建立。《千克的认识》教学就需要学生大量感知1千克的物体的重量, 要让学生通过实物的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看一看、算一算等多种操作活动来学习。又如《圆的周长》的教学, 没有学生亲手对大小不同的圆的直径和周长的测量和计算, 圆周率概念的理解就成问题, 这都需要运用传统的教学媒体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增加他们的实际体验, 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不能越俎代庖, 不能代替学生思考和必要的动手操作训练。

四、创设课堂练习的开放,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课堂练习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培养学生技能的有效手段。开放性的课堂练习,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使学生学会创新。

1. 条件的开放性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有位教师在引导学生整理和复习10以内加法时, 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10= () + () , 9= () + () , 8= () + () , 通过这样的练习, 既使学生掌握了10、9、8的组成和10、9、8的加法算式, 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问题的开放性

对于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必须搜集其他必要的信息才能着手解题。数学课程标准关注对学生数学探索能力的培养, 数学学习不只是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和熟练过程, 更应该成为学生探索和思考的机会, 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 允许以不同方式理解、思考和解答问题。在二年级学生掌握了两步应用题的基础上, 一位教师设计了一组开放性问题:果园里有桃树20棵, 李树30棵, 杏树25棵, 请同学们从以上内容中选出几条信息, 编成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学生兴趣浓厚, 编出了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如一名学生这样编:桃树与李树的和是杏树棵数的几倍?

五、学习方式的开放

开放性教学要改变过去学生端坐课桌, 耳听笔记, 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 代之以一种积极参与, 对知识主动探求、发现和体验的学习方式。

试论化学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篇8

1. 化学课堂教学开放性概述

1.1 化学课堂教学开放性的内涵及其理论依据。

任何教学活动的设计、决策和实施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之上的, 我把这些前提条件和基础概括为一种三维模型 (如图) , 其中的三维分别是:X—学生的学情 (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基本学习能力、认知偏爱、心理特质、学习动机、思维特征、责任认知和家庭文化等) ;Y—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教学风格;Z—教学的时空条件 (如社会发展的阶段、时代特征、教学的物质条件、学校文化、地域文化等) 。某种特定的化学课堂教学行为和活动就是建立在这个三维模型的某一个点上的 (即一定的X值、Y值和Z值) , 从学习是主动建构和生成的观点来看, 这些条件的多样化和差异性必然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过程, 因此, 课堂教学必须是一定程度开放的, 无视这些千差万别的条件和基础, 封闭的、单一的和僵化的教学行为是不利于有效教学的, 因为教学的有效性是以全体学生学习的有效程度作为前提的。简而言之, 因为差异, 所以开放。

基于以上分析, 我这样界定化学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基于学情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以及教学时空条件的变化, 在开放的教学思想指导下, 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 对课堂教学进行开放性的教学设计、教学监控、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的一种教学状态。

1.2 化学课堂教学开放性的两个重要特征。

我们可以通过对课堂教学进行观察, 并结合学生的学习结果反馈来评判课堂教学是否具有合适的开放性——外显特征。外显特征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的组织和监控、教学问题的解决方式、课堂教学的应急机智、课堂教学的评价等方面的开放性程度。

我们还可以通过教学反思、教学对话、案例研究等方式来分析教师多大程度具有支持开放性教学的内在素质———内隐特征。内隐特征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思想、专业素养和能力结构等方面。

从内隐特征我们可以评估实现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可能性, 从外显特征我们可以探索实现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实践之道,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2. 增强化学课堂教学开放性的策略

2.1 提高课堂教学目标的开放性, 为“随机进入教学”创造可能性。

教学目标除了要具有科学性, 还应该具有合理性, 这里的合理性主要指包容性、可操作性和符合教育教学原理, 包容性指对全体学生学习方式多样性的包容程度。

以《化学反应速率》 (新课程苏教版化学必修 (2) ) 为例, 说明如下:

2.2 从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人的发展三结合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 提高开放性。

2.3 做好学情研究, 为提高教学设计及其计和实施的开放性提供依据。

学情的方方面面很多, 我认为, 和平时教学相关比较多的学情主要有四个方面:知识结构、基本学习能力、学习心理品质、人文环境。教师不妨通过文化考查、专项测试、问卷调查、活动记录、观察了解、成长调研、交谈和家访等方式对本班同学进行学情研究, 然后进行归类和总结, 写进每个学生的学情档案袋, 为教学设计和实施提供依据。我把学情分为共四类18项。

2.3.1 知识结构A:

我把它粗分为基础结构和活化结构两部分。基础结构是通过知识的结构性自述和文化试卷中基础卷得分来综合考虑的, 它主要反映学生知识结构自组织的完整程度;活化结构则通过小项目解决和文化试卷中的综合卷得分来综合考虑的, 它主要反映学生知识结构自组织的良好程度, 即从知识结构中提取信息来解决一般问题的准确度、灵敏性和重组变换的有效性。把评估结果用概括性文字描述写进该学生的学情档案袋, 并评估为A1 (基础结构差) 、A2 (基础结构较好、活化结构较差) 和A3 (双好) 。

2.3.2 基本学习能力B:

能力的分类方法很多, 为了方便课堂教学操作, 我从听、说、读、写、思、做六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简要描述, 粗略分为三种类型, 即:交流型B1 (听说较差型B11、较好型B12) 、文档型B2 (阅读与书面表达较差型B21、较好型B22) 、手脑型B3 (做思较差型B31、较好型B32) , 写进每个学生的学情档案袋。

2.3.3 学习心理品质C:

这里着重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习惯。学习动机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自控力和耐挫力, 学习习惯应该着重关注学习内省和学习行为习惯。为了便于操作, 我进行粗略划分:动机弱C11 (无动机或有动机但短暂即失) 、动机中C12 (有动机但持续力一般) 、动机强C13 (动机有且能较好持续) ;内省与学习行为改善弱C21、中C22、强C23。

2.3.4 人文环境D:

学生的人文环境主要由学生的家庭、伙伴 (包括同学) 、教师和信息人 (指进入学生视野但未接触的人, 包括社会中的、书本中的与其它媒体中的人物) , 以及校园文化等组成, 它无时无刻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我也粗略地分之为:抑制型D1、促进弱型D2、促进强型D3。

依据以上学情, 教师在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学评价时, 就容易做到有针对性和包容性, 有利于最终实现教学的最大程度开放。因为差异, 所以开放;因为差异, 所以要研究学情。

2.4 提高教学程序的交互性和课堂互动的开放性, 包容更多的学生真正参与教学。

实施课堂教学时, 怎样才能把教学的开放性落到实处呢?

2.4.1 教师首先要实事求是。

忌为完成“任务”而赶进度, 忌怕被学生“出丑”, 忌怕打乱预设的教学方案, 忌怕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理解和答案, 甚至是感觉“不合情理”的理解和答案, 等等。不实事求是, 不顾课堂的实际情况, 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就无从谈起, 学习结果肯定大打则扣。

2.4.2 教学程序和课堂互动建议采用学习任务定向式的、学习环节协商式的、问题解决比对式的和学习结果讨论式的。

以《化学反应速率》为例, 结合前述的2.1与2.2内容, 可以设计如下方式:

注: (1) 整个课堂学习是沉浸在民主和协商的气氛之中的, 这是落实开放性的必要条件。

(2) 整个课堂学习是从意义学习开始的, 最后通过对学习结果的意义反思, 产生新的学习意义, 突破了课堂的时空局限, 把课堂学习引申到社会、生活和环境问题, 实现认知和实践的对接, 更大程度地体现课堂学习的开放性。比如, 以洗衣粉为切入点, 研究反应速率在生活中的应用, 以及对改善环境质量方面有什么意义?

(3) 教学组织方式可以多采用“大—小—个”的方式, 大即全班, 小即小组, 个即个人, 合理的“大—小—个”组合, 有利于群体学习和个别学习的和谐交融。以《化学反应速率》 (新课程苏教版化学必修 (2) ) 为例, 可以采用以下的分组, 或者类似的分组 (按照学情的四类18项进行分组) :

2.5 提高课堂教学评价和课堂教学反思的开放性, 促进教学的发展。

课堂教学评价的开放性主要指, 不宜把认知结果作为评价学生学习的唯一标准, 不宜把教师作为唯一的评判者, 对通过课堂学习引起的18项学情方面的积极变化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肯定, 这样才能把课堂学习的开放性成果巩固下来, 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课堂教学反思的开放性主要指, 对课堂教学开放性的外显特征的反思和对内隐特征的反思, 前者主要反思教学设计及其实施的科学性、合理性, 学情研究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应用, 整个学习过程是否体现了意义性、民主性, 教师角色的定位是否准确, 等等, 后者主要指反思教师本人的教学思想、专业素养和能力结构, 以便进一步提升, 毕竟课堂教学的开放性需要教师强大的教育影响力作为支撑。

实施开放性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篇9

一教学理念开放, 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学生, 把微笑带入课堂, 把鼓励送给每个学生, 从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而学生也要尊重教师, 成为良师益友。学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 思维才能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这样形成良性循环, 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谱写和谐进步的新篇章。师生之间要加强交往, 这表现在两方面, 即课堂中的交往和课堂外的交往。课堂上的交往, 是指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流、对话, 通过讨论、辩论、提问、回答等来实现, 教师由此可以全面调控教学。而课外的交往主要是师生的情感交流, 教师要以平等、诚挚、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 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 了解学生的性格、心理、理想和追求。生活中的交流可以拉近师生间的情感距离, 从而为课堂教学创造一片和谐的新天地。

二信息交流开放, 提高教学效率

单向的灌输式的教学, 往往将信息流动限制在教师到学生的转移上, 但往往是“言者滔滔不绝, 听者甚微”, 无法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无法培养其创新能力。教学中的交流应是多项的, 单从人的角度来看, 既有师生之间的, 也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在这种双向交流中, 通过信息的碰撞、反馈, 老师也获益良多, 有利于形成更多的教学经验, 有利于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情况, 从而更好地对课堂进行调控, 小组讨论问答是学生交流常见的方式, 既可互相沟通、增进友谊, 又有交流观点、合作学习的作用。

三观点态度开放, 提高教学效率

一堂观点明确的课未必比一堂观点有争议的效果好, 当学生适应了教师提供标准答案、适应了自己独立思考都被否定时, 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也就没有了, 取而代之的是思维上的怠惰。因此, 课堂教学不仅要有讨论, 而且要有争论、争议。如教师说:我班学生参加数学测试, 女生组12人共得1144分, 男生组16人共得1453分, 求全班学生每个人的平均成绩。

学生1:求女生平均成绩1144÷12=95.3。

学生2:求男生平均成绩1453÷16=90.81。

学生3:求全班学生平均成绩 (1144+1453) ÷ (12+16) =92.75。

学生4: (95.3+90.81) ÷2也可以计算全班同学的平均每个人的成绩。

这时的课堂上有了很多争论, 争议的结果依然是没有定论。虽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但正是这种不限定结果也不以相同结果为目的探讨, 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了学习兴趣。而如果教师总是以一个标准答案作结, 往往使那些有不同观点的同学大失所望, 兴味索然。

四教学模式开放, 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模式开放性的转变, 是指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把学生当成“工程师”, 还是当成完成老师指令的“操作工”, 这决定着数学教学活动的价值。在新课标理念不断深入的今天, 我们一定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从观念到行动都努力使自己尽快进入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的课堂教学开放性。如教学三角形分类就可以先课前以游戏来导入新课。

教师:今天我们要请几位同学来和大家做一个游戏, 谁愿意来?

有目的地选择几位同学 (根据性别、身高、体重、有无戴眼镜、衣着等分类)

教师:看来在分类之前, 我们要有一个标准。

教师:如果老师把这几位同学分成“穿红衣服的和戴眼镜的”, 你看行不行?

学生:不行, 这样分类标准不统一, 而且还有遗漏、重复。

教师:看来, 大家不但对分类的知识掌握得很牢固, 而且善于观察, 希望大家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有更出色的表现, 有没有信心?这样的开放性教学, 无疑为后面教学几分之一的意义做了铺垫。

五教学形式开放, 提高教学效率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一种提出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疑问是思维的开始, 疑问是创造的动力, 师生之间课堂上交流的桥梁就是“问题”。一个好的回答是有价值的, 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并通过点拨、启发、引导, 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让他们自己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同时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如引导学生学习认识时刻与经过时间的内容, 求经过时间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通过让学生观察作息时间表, 自己提出问题, 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发现求经过时间的多种方法,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能力,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由于在教学中注意了对学生质疑习惯的培养, 学生们在课堂上都能够独立思考, 自由提问, 大胆质疑。学生通过提问质疑, 不懂的问题能懂了, 疑难的问题解决了, 在教师的鼓励下尝到了质疑问难的甜头, 学习的兴趣更加深厚了。

浅谈语文课堂开放性教学 篇10

一、备课的开放

备课开放本课题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1. 转变教师的课程观和教师观

备课时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只见教材不看学生的做法, 教师也不能再只是要求自己“具有丰富专业知识”, 而是要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武装自己, 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习过程的促进者、平等交流的学习伙伴……在摆正教师角色的同时, 还要正确看待教材:教材只是教师教学的“参照物”, 是教师教学的“启示物”, 是学生进行学习的“载体”, 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和个体的认知能力, 对教材进行再创造, 对教材内容适当进行调整或增减一些内容, 进行重新组合, 活化教材, 给学生创设一定的认知条件。

2. 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设计

具体的做法是要求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提出几个自己不懂的问题或认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在上课之前提出来。老师根据学生的质疑问难选取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探讨, 申明这个问题是由谁提出来的, 并发奖牌进行鼓励。长此以往, 学生养成了质疑问难的良好习惯, 而且, 因为是学生提出的问题, 贴近学生的实际, 有助于教师找准教学的起点。

二、内容的开放

1. 加一加

(1) 生活经验的加入。让学生走出课堂, 走上街头, 收集广告词。有的从街上的横幅上抄下广告词;有的从店门上抄下该店的广告词;有的从某商品的宣传员中收集广告词;有的趁外出旅游在旅游地收集广告词。除此之外, 学生还从各类媒体中收集广告词。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深入, 我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 选择一两条广告词进行探究。从形式上进行分类, 从商品的价钱上做文章;从商品的质量上做文章;从商品的用处上做文章;从店名上做文章。

(2) 给课文配插图。图画是展开形象的主要手段, 课文用语言描写的情境, 有些可以引导学生画一画, 让抽象的语言文字形象化, 有利于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如教学《峨眉道上》, 读了第一自然段描写峨眉道上的阶梯语句后, 我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峨眉道上的石阶像一架长长的天梯用笔画下来, 再指导朗读, 学生自然会读得入情入境, 然后图文对照, 很容易就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

(3) 穿插实践操作。有些课文, 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 根据课文的内容, 进行实际操作, 使学生有亲身体验, 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捞铁牛》一文, 教学的重难点在于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河底的淤泥里打捞起来的过程, 以及他事先所做的准备工作。此处,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读书, 然后对照书本用一些实验器皿自己动手演示, 从中悟出浮力原理在打捞过程中的应用。当学生在看到“铁牛”慢慢从水底浮上来时, 脸上充满了惊讶的笑容, 也从中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体验了成功的乐趣。

2. 改一改

(1) 改变体裁。如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 我向学生提出一个很有创意的假说:“假如你是市场的开发者, 在产品展销会上, 你要使自己的新产品让客户了解, 受到青睐, 需要一份新产品说明书。我们手头人人能够利用的资料就是课本, 咱们认认真真地读一读, 看谁的说明书符合要求。”这样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生活化的语言运用情境, 学生兴趣盎然, 跃跃欲试, 从课文内容中得到了较好的理解, 学生的阅读个性得到张扬。

(2) 改变人称。例如, 《鲸》一文主要是介绍鲸的一些特点。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分组用第一人称来介绍鲸的某一特点。叙述时学生十分投入, 仿佛自己就是一条鲸了。这样通过变换人称, 让学生进入角色。由于学生此时设想自己就是文中的主人公, 已融入到课文中去, 所以特别有利于激发积极性, 有利于体验成功的喜悦,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三、作业的开放

1. 结合教学内容, 设计了一些操作性作业

操作性作业能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激发探究意识, 增强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结, 使课文静态的文字变成学生脑中优美的图画, 生动的场面, 活生生的人物, 能让学生在做中学, 学中做, 在活动中思考, 在思考中动手, 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

2. 结合教学内容, 设计了一些表述性作业

(1) 写一写, 发挥个性想象。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小学生的思维活跃, 富于想象, 只要老师能努力地创造出想象的空间, 引导他们多看、多听、多想, 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 在学习了《小摄影师》一课之后, 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展开大胆的合理的想象, 进行续写。

(2) 演一演, 内化课文语言。在学完场面描写具有较强动作性的《会摇尾巴的狼》一课后, 我让学生自愿组合进行表演, 要求事先仔细揣摩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 同时又可以加上自己的一些合理的想象。学生在生动的表演中, 不仅进一步熟悉了课文内容, 加深了对课文角色的情感体验, 也积累了课文的语言。

3. 结合教学内容, 设计了一些查阅性作业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教学的自然延伸和必要补充, 它使课内知识得以迁移到课外去。开展课外阅读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 丰富知识、开阔视野, 因此, 必须把课外阅读作业做细做实, 扩大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如在上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后, 我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西沙群岛的文字和图片等各种资料, 并在小组内进行共享, 在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 也让他们更多地了解了西沙群岛的其他情况, 进一步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开放式的语文课堂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 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 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 把学生的个人经验和经历看做重要的课程资源, 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自我理解、自我建构, 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的见解, 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向课本之外、向课堂之外开放的过程, 使课堂充满生气和乐趣, 使语文课堂学习轻松而高效。

初中数学开放性题课堂教学浅析 篇11

关键词:数学;开放题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然而怎样才能达到更有效地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呢?以往的教学都是以“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较被动。由于开放题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这就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难以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主动参与解题活动不但成为可能,而且是非常自然和必要的。再一个开放题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的需求,使他们自然顺利地进行自主探究。因此有效地实施这种基于数学开放性题进行教学也是对教师的一种挑战。本文就初中数学开放性题课堂教学,即是指强调从具体的数学开放题出发组织学习和教学,教学过程其实是以一系列的情景、实验或悬念,启发引导学生去动手、动脑,并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发现 、产生新的问题,进一步思索、猜想、反思、寻求方法……它强调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开放式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解答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使学生在思考、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有效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显然,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数学开放性题”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启动器和动力源,是从未知到已知,从静态到动态的转换器,是维系数学活动的纽带。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数学开放题做一个初步的理解。数学开放题是指那些答案不唯一,并在设问方式上要求学生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探索的数学问题。由此可知数学开放题是一种特殊的数学问题,而数学开放题(开放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道题采用何种设问方式。

一、数学开放题的分类

1、按命题要素分类。数学命题一般可根据思维形式分成“假设——推理——判断——”三个部分。一个数学开放题,若其未知的要素是假设,则为条件开放题,若其未知的要素是推理,则为策略开放题;若其未知的要素是判断,则为结论开放题;有的问题只给出一定的情境,其条件、解题策略与结论都要求主体在情境中自行设定与寻找,这类题目可称为综合开放题。

2、按答案结构分类。开放题可分为:(1)有限穷举型。这类问题的答案是有限的,可以穷举的。(2)有限混沌型。这类问题的答案从理论上可以断定是有限的,但实际上在解题者的知识水平上不可能把所有的答案一一列举出来,也就是说,答案的结构是混沌不清的。(3)无限离散型。这类问题的答案不但是无穷的,而且是离散的。对这类问题的解答,通常采用:一是将其答案作适当的分类,对每类答案列出一种典型的解法;另一种是提供一种构造任意一个答案的方法,即提供一个寻找答案的“算法”,按照这种算法可以举出问题的任意一个答案。(4)无限连续型。这类问题的答案不但理无穷的,而且是连续的。

3、按解题目标分类,可以大致分为找规律或关系、量化设计、分类与整理、举例、数学建模、提问题、情境题、评价、一题多解。

4、按编制方法分类,大致可以分为条件不足的问题,逆的问题、计数问题的弱化、变化与推广等。

二、数学开放题的特点

1、问题给出的条件往往是不完备的。一个开放题的条件可以不足,有时也可以多余。条件不足时要求学生予以补充,条件多余时要求学生进行选择。

2、问题的答案是不确定的,具有层次性。开放题解答的多样性,决定了它能够满足各种层次水平的学生的需求,使他们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解决问题,从而体现出层次性。

3、问题的解决策略具有非常规性、发散性和创新性。解答开放题时,往往没有一般的解题模式可以遵循,有时需要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有时发现一个新的解答需要一种新的方法或开拓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4、问题的研究具有探索性和发展性。对一个开放题的研究与封闭题有很大的不同,这主要体现在对答案的探索性(尽管解封闭题时有时也需要一定的探索,但其探索性大大低于开放题)和问题本身可层层发展为一系列的问题。

5、问题的教学具有参与性和学生主体性。由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答案所以有利于学生探究并自然地进入自主学习的活动中。

三、基于数学开放性题的教学模式

1、教师在基于数学开放题的学习中的角色作用。与传统教学、学习方式相比,在基于数学开放题的学习中,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指导者、启发者、学习者、示范者和合作者等。教师所起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实际问题的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和组织学生去解决问题,对学生的不同答案作出评价。

2、学生在基于数学开放题的学习中的角色。在基于数学开放题的学习中,学生不止是单纯的学习者,而且是合作者、参与者和实践者。在基于数学开放题的教学中,强调学生要成为一个自主学习者,学生要自我激励、设置学习目标、独立进行研究、进行自我引导的学习、将新建构的知识应用到复杂的问题解决中,并且还要监控和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而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学生需从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因此,学生在这种学习方法中也同样是合作者。在基于数学问题的教学中,学生是致力于解决问题的人,他们的学习活动涉及到提出问题、猜想结果,指定计划、观察、实验、进行表达与交流等各种活动,这些都于科学研究相类似,因此学生是一具研究者。

四、基于数学开放题的教学策略。

教学步骤可以安排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动脑动手解答问题——讨论研究,师生合作交流——师生提出变式问题,深化研究——教师总结,或提出更一般化的问题。在基于数学开放题的教学中,开放题是组织教学的启动器和动力源,教学内容都镶嵌在具体的开放题中,它规定着教学的方向和特点,因此开放题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选择合理的开放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思考。

1、首先要开放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对教学起着导向的作用。开放教学目标旨在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目标,让学生预先知道这一堂课要求达到的结果,增强学习的主动性。(1)制定目标,注重全面。目标制定时,不仅仅考虑教材本身的要求,同时考虑学生当前的基础知识和思维水平等实际状况。在制定认知技能目标的同时要考虑发展领域的目标,即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情感体验、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而言,发展领域目标应得到更多的重视。(2)达成目标,注重融合。各个环节教学时,不仅要达成认知领域的目标,要同样考虑发展目标是否达成,从有利于学生发展、体验的角度讲、环节不应“因为认知目标已达成而不顾学生情感发展的需要而止。”(3)评价目标,注重发展。评价目标时,不仅要评价认知目标是否达成,而且要评价学生在其他方面是否有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和观念,探索和创新精神是否得到了培养。

2、注重開放性题的设计。(1)学习材料的组织突出时代性。(2)学习材料的选择注重实用性。(3)学习材料的编制强调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开放,也要体现在学习材料的开放。如在应用题教学中可以出现没有条件的,缺少条件的、条件多余的,甚至没有问题的应用题。有的问题设计,可以产生不同的结果。如:从甲地到乙地,有轮船、火车,飞机三种交通工具可选择,如果是你会选择哪一种交通工具。学生在明确了路程、速度、时间三者的关系后,选择方法也会各不相同。有的学生选择飞机,因为这样速度更快;有的学生认为如果没有时间限制,他更愿意选择轮船,因为他想看大海,也有的学生选择火车,因为火车更安全。这就改变了学习数学追求唯一标准答案的学习方法,更注重了数学意识的养成。(4)学习材料的准备体现双向性。改变由教师准备为主的方法,教师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自己去收集学习材料,自己编题,让学生在学习准备的过程中感知学习材料的丰富性、生动性。(5)把常规题改编为开放性题。a、一题多变。开放性数学题对同一个问题可能有多个思考方向,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一题多变。例如:用一个面截一个正方体,截出的面可能是什么形状?学生积极思考,答案多样,对这个题目可作如下变化:用平面截一个正方体,截面的形状可能是五边形吗?可能是六边形吗?等等。学生对正方体截面知识也就深层次地掌握了。而且一题多变可以使学生弄清知识间的来龙去脉,给出一些条件或问题,要求学生补充相应问题。b、改变条件。可以从传统封闭性题目的条件入手,将条件开放或变化,从而达到解法的开放。c、改变问题。把封闭性题目的问题弱化或改变,从而获得结论开放的题目。弱化问题:将常规的问题弱化;使其答案多样化。例如: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最多有几个交点?把问题中“最多”去掉,答案就丰富多彩了。变换问题:通过把问题变化或擦去,让学生思考后自己补充问题再解答。例如:一件商品按成本价提高20%后标价,又以9折销售,售价为270元,这种商品的成本价是多少?这道题学生容易解答,我把问题盖住,让学生自己补充问题并解答,课堂气氛会更活跃,效果会更好些。d、开放解题方法。对同一问题由于思维起点不同,分析的角度不同,会有多种解法,这类题活跃了学生思维,我们教师平时应注意加强引导。(6)自编开放性题目。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教师最好自己编拟一些开放性题目供学生练习。如几何方面的开放题可产生丰富的联想。(7)加强综合开放性题的设计。综合开放题是指题意的条件和结论都不太明确,在某种条件下的结论随着条件的更改而变化,即在什么条件下,就有什么样的结论。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分析问题,结合分类讨论的思想及归纳猜想等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多样性。例如:学习了绝对值、数轴以及一元一次方程,我编了这样一题给学生练习:解方程|x-5|+|x-1|=4,此题可用分类讨论求,解:当x>5,x<4,4≤x≤5三种情况;还可数形结合,在数轴上A对应5,B对应1,考虑所求的对应点在AB上,AB延长线上,AB反向延长线上求解。总之,解一道开放性题目或者设计一道开放性题目,教师应学生要有多个思考方向,要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发挥联想,运用全面的观点和分类的观点,认真分析条件和问题关系,提高对问题的鉴别能力和设计解答能力。

总之,实施开放性题课堂教学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同时也能使学生自然的进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之中,我想这也是非常有效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 初中数学教育学

[2] 初中数学教学方法

[3]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4] 新课程教育心理学

开放性课堂教学 篇12

一、环境布置,学生参与教学情境创设

音乐教室属于比较固定的教学环境,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对其进行重新布置装饰,营造适宜学生学习的教学气氛。环境布置方法很多,教师要根据现有条件,让学生利用彩纸链条、剪纸作品、鲜花等进行装饰,也可以将布置教室环境的任务承包给不同学生小组,让学生定期轮换。教师还可以根据音乐学生内容,临时增加装饰,营造与音乐学习内容一致的课堂教学气氛。教室中的学生座位可以艺术安排,半圆形、莲花形、马蹄形等,都可以让学生有新鲜的感觉。教室内墙壁还有展板或者展览栏,将学生音乐作业进行集中展示,或者将学生表演剧照张贴在上面,都可以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音乐教室让学生参与教学情境设置,不仅提升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还能够让学生在实际参与中获得更多音乐以外的体验,这对学生健康成长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学习《祖国、祖国我们爱你》时,为渲染气氛,教师事先准备了一面五星红旗,插在前面讲台上,并且还让部分学生准备了微型小国旗。音乐课还没有开始,大家都感受到了浓浓的爱国气氛。当开始播放《祖国、祖国我们爱你》这首歌曲时,学生都显得非常庄重,原来喜欢调皮的几个学生也都正襟危坐。教师开始教唱歌曲,让学生挥舞小国旗,课堂教学气氛好像有国际体育比赛的味道。教师设计国旗作为环境教学情境渲染元素,非常具有震撼力,学生看到五星红旗在教室里矗立,那份责任感使命感油然而生,为整个教学过程营造了良好氛围。

二、描述示范,教师参与教学情境创设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组织者和服务者,为学生进行讲解、示范、引导,这是教师的重要职责。特别是对音乐作品的描述解读和亲自示范演绎,能够极大提升学生感知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动力。首先是教师语言描述,音乐教材有众多音乐作品和音乐形象,虽然展示的方法很多,但教师的精彩描述还是比较常用的方法。教师用形象生动语言对音乐对象进行描述,可以将学生带到特定的音乐情境之中,加快学生思维理解的进程,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有重要帮助。教师利用音乐旋律亲自示范演绎,这是学生最乐意接受的方式,教师通过歌曲演唱、肢体律动、器乐演奏等形式演绎音乐作品,不仅能够对音乐作品进行到位解读,还能够极大地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唱歌曲《溜溜山歌》时,为渲染气氛,教师首先给学生来一段唢呐独奏《打枣》。乐曲生动俏皮,里面还有模仿人物对话的情景,学生都听入了迷。教师在演奏时,还专门加了一些表情和形态动作,让学生笑得前仰后合。学生对音乐的喜爱自然也增强了。教师利用自身专业特长,给学生以技艺展示,学生受到强烈感染,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大增,对教师的折服也有利于课堂教学。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音乐学习也是如此,教师个人魅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促进因素。

三、媒体展示,教具参与教学情境创设

音乐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应是现代音乐教学的最重要特征,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多媒体展示、多媒体伴奏、多媒体练习,甚至将教师教唱都交给多媒体,学生学习变得更机械了。多媒体成为课堂教学主导,教师作用被弱化,这当然是不可取的。因此,教师在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时,要注意凸显教学辅助功能,利用生动画面、多元音乐背景来渲染课堂学习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尽快进入良性学习状态之中,这对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启迪学生创造力,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小学生对动画都特别感兴趣,凡是与动画有关的内容都可以激发学生高度关注。在学习《动画城》时,教师并没有讲解教材内容,而是利用多媒体先播放动画片《狮子王》,还有央视《动画城》节目片段。让学生先说说自己喜欢哪个动画人物,并且让学生模仿一下动画人物的典型动作。这时教师才开始播放《动画城》这首歌曲。因为前面有足够铺垫,学生在听歌曲时的感觉已经大不相同,很快就进入状态。多媒体展示功能非常强大,创设教学情境效果特别高效,教师合理利用,一定能够为音乐课堂教学带来重要辅助作用。

上一篇:会计专业英语教材下一篇:问题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