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创新教育

2024-10-15

生物教学创新教育(精选12篇)

生物教学创新教育 篇1

如何上好生物课, 提高课堂效率, 可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课改提出了教师应有积极的创新精神, 要有新的教育理念。生物教学应如何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是值得我们共同思考的问题。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 谈一些体会。

一、转变教育观念

生物教师教育思想上必须树立四种观念, 即创新观念、全体观念、全面观念、全局观念。教育教学观念, 对教学改革起着导向作用, 直接制约着教育教学效果。只有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才会采用创新方法, 培养创新人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变传统“标准型”教育观为创新型教育观;变传授知识的教学观为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由教师中心论向师生双主体论转变;由“师道尊严”观向师生平等、民主观转变;由封闭式教学观向开放式教学观转变。

1. 灵活地、创新地处理教材

通过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即改革教材中落后于社会与时代发展的知识体系, 建立使学生认识和把握未来发展的知识体系和活动体系, 使受教育者在创新意识、思维、品格等方面的素质得以发展。

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要遵守两条原则:一是信奉而不迷信, 二是遵循而有所立。教材编写通常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时间的推移, 教材中势必会有部分内容不能适应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征、学习规律而对教材部分内容作适当变动是十分必要的。此外, 教材内容的编排不一定都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教师作为学生们学习的指导者, 就应该在深钻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过程中, 找准课程标准、教材与学生这三者之间的联系。若发现教材不能实现课程标准要求, 就需要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取舍、整合, 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需要。例如, 教师可以增加反映现代生物科技新进展的知识, 如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等;可以增加人与生物圈关系的知识, 让学生认识和理解人与生物圈的关系, 使学生学会健康地生活;可以增加促进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实践能力。总之, 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在创新教育中十分重要。实施素质教育, 教师如何处理教材是关键, 必须深刻认识其重要性。正确把握对教材处理的原则,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学会、爱学、会学”。

2. 创新教学方法

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一般由教师、学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等因素组成, 其中教学方法是桥梁和纽带。传统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落后教学观念的支配, 存在诸多弊端, 因此广大生物教师应大胆进行教学改革, 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 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例如,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讨论式学习、合作型学习、自学式学习。其中探究式学习应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其过程是:提出课题一设计一探究一结果一分析、评价。其特点是:以问题为中心, 学生自主探索。例如, “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活动, 首先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种子萌发可能的条件:如水、空气、温度等, 接着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 实际操作, 收集实验数据和资料, 再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其次, 在课堂上可采用“发现问题教学法”、“多方位质疑法”诱导学生多方位产生质疑、多方位发现问题, 使他们的求异思维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发展。例如在学习“蒸腾作用”时, 教师提出“水往低处流是自然规律, 但植物体内的水为什么能从根部流到树冠?”;在讲“生态系统”的成分时, 可引导学生观察“池塘生态系统图”, 向学生提出“生态系统中, 如果缺少分解者, 将会出现什么后果?”等等。通过恰当质疑, 使学生生疑而解疑, 从而达到促进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得以发展的良好效果。

二、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 发挥其特殊作用。现代教学媒体在生物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传统教学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它能增大教学容量, 开阔学生视野, 诱发学生思维, 增强了教育的生动性、形象性、趣味性和有效性, 深受学生欢迎。在今后的生物教学中, 教师要引进先进的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把现代教育技术真正渗透到整个教育体系之中。

1. 更新评价观念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传统教学评价中的不适之处也越来越明显地在新课程改革中体现出来。教师首先应从以“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的旧观念向“素质鉴定”观转变。多元化、多方位、全面性地对每个学生做出界定, 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亮点、善于发现学生的价值, 使学生良好的个性得以最大限度地发展。范围上:教学评价必须全面、全员、全程采集和利用与学生各种素质培养及各种技能发展有关的评价信息, 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全部学习、教育的动态过程。应从片面的只限于智能范围的单一性评价向全面的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的综合性评价转变。教师应特别重视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评价。例如, 可评价学生对探究活动的态度是否积极、能否根据观察或生活经验提出问题、能否根据问题提出假设、能否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实验、能否实事求是地记录和收集实验数据、能否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与交流、能否独立思考和是否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等等。

2. 提高教师素质

生命科学是当前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 教育科学如今也在教改中迅速前进。面对创新教育、社会的飞跃发展, 教师应重视继续教育、终身学习, 不断扩充知识信息, 以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创新能力, 才能适应教育改革与时代发展的需要。

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只有不断学习, 不断获取新知识, 不断积累, 才能出现新的创造基础, 才能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满意的教师。

生物教学创新教育 篇2

在生物教学中积极开展创新教育

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探索问题的敏锐性能力,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和创设条件以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这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和综合素质,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作 者:张秀君 作者单位:香河县第二中学,河北香河,065400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18)分类号:G63关键词:

生物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3

[关键词]生物教学 创新教育 创新思维

在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及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成了当今教育的首要任务。在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生物教师更应该认真领会生物新课程标准精神,在生物教学中更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

一、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生物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显著差异在于多了学生的参与,少了老师的说教。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有创新的教学观念,只有这样,才可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论是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还是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活动,都能潜意识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能力、态度和创新精神等的培养上。现代教学中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加大学生全员参与实验的力度,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由于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都受到重视,学生自然就有了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这就有了创新的可能,也就具备了创新的前提条件,从而促进其创新能力进一步发展。

二、要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过程

创新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中,重视思维过程的成功之处,就是让所有学生搞清楚结果的来龙去脉。同时,为了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中,还应重视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考查。思路往往比结论更重要,因为只有学会思考,学生才能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教师还应注意学生智力活动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思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对于那些简捷巧妙、概括力强、有独到见解的方法,应予以肯定和表扬,达到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水平的目的。

三、在备课中要有意识地渗透创新教育的思想

为了在生物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在备课中就要在教学设计中始终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且要制定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即所制定的创新教育目标能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创新)。教师要在挖掘新课程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切入点,以营造创新教学的良好氛围,这些切入点可以是教学难点和重点、演示实验,也可以是生物学家的创新经历和体验,或者是学生自己的创新成果展示,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教师要善于引导和迁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发展成为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与探索。

四 、营造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一个人只有在感到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和健康和谐的情景和氛围下,创新的源泉才能得到开发和利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要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到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

五、充分利用实验课,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

充分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意识。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物实验以其直观、形象的特点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中学生物有很多能体现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实验,教师应深刻领会教学大纲精神,挖掘实验教学的内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铺平道路,提供条件。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生物问题的实验方法,为培养他们的生物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外,教师可以把某些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究性实验,使之达到不同层次的创新教育培养目标。探索性实验教学较课堂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索”生命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六、注意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

论生物教学与创新教育 篇4

虽然创新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 但不可低估情感对积累知识的作用。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的思维是同他的情感和感受分不开的。教学是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 充满着情感和感受, 这种情感和感受是发展学生智力和创造能力极其重要的基础。所以, 应该做到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在课外活动中, 都能让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见解和创造结果。如:课堂内满腔热情地赞扬学生们大胆的质疑和创造性的思考, 课堂外鼓励并协助他们进行主动探究, 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才能。教师还可以组织教学模具制作比赛、生物谜语竞猜、科普小故事演讲等课外活动。所以, 生物教学应该把学生视作理智和情感同时活动的个体, 设法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潜力, 提高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二、优化课堂教学

1、学得主动与主动地学

在教学上要采用先学后导或先练后教等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 把学生的学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 把学置于突出位置, 实现教学活动重心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移, 培养学生学的能力。例如, 关于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的教学, 可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实验设计活动, 引导探究: (1) 区别不同浓度的液体 (纯水、质量分数为1%和30%的氯化钠溶液) 对洋葱表皮细胞的作用, 通过显微镜观察何时产生质壁分离现象以及产生现象的快慢, 总结出渗透作用的原理; (2) 探究植物吸水的原理和运输水分的动力; (3) 探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施肥、浇花、腌咸菜等) 和植物对水分吸收和利用的关系。这样不但可以学到该学的知识, 还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每堂课都感到自己能探究出生物的奥妙来, 学生才会学得有趣、有劲。

2、个性地学和教师有个性地教

“教”在组织教学上,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有个性地学和教师有个性地教。有的学生善于动手实验, 有的善于观察, 有的善于发现问题, 有的善于分析问题。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利用自己的长处来学习, 也可以引导他们在上课时自由组合, 充分利用个人的优势, 达到整体的学习效果。例如, 关于微生物的无氧呼吸, 我们用五粮液的生产过程为例:让善于收集资料的学生收集古酒窖的结构, 让善于分析的学生分析酒窖中涉及到的科学原理, 让善于动手的学生制作一个发酵的装置, 大家一起讨论遇到的难题, 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当同学们自己动手制作出酒液时, 相信他们都会共同进步。有效的教学应该是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与有效组合, 应该与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性特点以及具体的教学环境相适合。多元的教学目标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达成, 单一的教学方法是难以与多元教学目标的实现相适应的。我们倡导进行探究性学习, 但如果将其用于一切教学情境, 那是有悖于有效教学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学习, 多数学生应当在课堂上学习有关本节课相关的知识, 但部分有能力的同学可以自由地在实验室进行本节内容的生物课题研究, 而不必“齐步走”, 将个别辅导与班级辅导结合起来, 形成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培养创新思维

1、创设氛围, 激发思维

创新思维是抽象的思维活动, 不能凭空产生, 需借助外因的刺激, 引导产生探究氛围, 激发学生的欲望。如讲到无氧呼吸的产物时, 植物无氧呼吸产生C2H5OH (酒精) , 动物无氧呼吸则产生C3H6O3 (乳酸) , 这里很容易产生混淆。当教师问到:人无氧呼吸时产生的是C3H6O3还是C2H5OH呢?学生会举棋不定。我们可以换一种问法:人剧烈运动时, 会不会醉?这样的提问, 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能使知识不易被忘记。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要尽量地去挖掘和调控学生的课堂气氛, 加强师生的交流, 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欲。同时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

2、迁移、发散、联想

教师不要急于肯定和否定学生不同的想法、做法、问题、思路等, 而是引导学生能理性地思索, 大胆地去尝试, 对错都光荣。例如学习细胞膜的功能时, 让学生自己想象:细胞外为什么要有这样一层膜?他们有的把细胞膜比喻成围墙 (细胞膜的保护作用) , 有的把细胞膜想象成学校的保安 (细胞膜的选择通透性) , 有的把细胞膜想象成小区的招牌 (细胞识别) 。作为教师要起到学生创新思维过程中的协调、指导、评价的作用, 促使学生开展迁移、发散、联想, 使创新思维能不断地发展。

3、营造创新氛围, 塑造创新个性

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一是个性化。从某种意义上说, 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创新人才总是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生物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 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和爱好。同时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 兴趣爱好及特长, 在此基础上, 教学的课堂要注意营造一个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 以便使优等生发挥特长优势, 还可消除后进生对学习的“恐惧”。这样, 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生物的快乐, 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鲜明的创新个性的以塑造。

四、通过实践, 深化创新思维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生创新思维得以深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在教学中进行实践, 也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在教学中可以提问:目前甲型H1N1流感的暴发有哪些因素?在研究思考过程中, 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如:流感病毒的产生、传播, 流感的防控和治疗, 在教师的点拨下自己解决问题, 提供机会让学生深化自己的创新思维。我们可以把生物理论知识让生活化, 让学生去实践, 去调查、探讨, 达到教育的目的。

以“实验”为手段, 提高创新能力。生物学科是一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动手操作、重调查研究的学科。这不仅要求学生学习书本上的间接知识和经验, 还强调学生在实践中检验、应用、发展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因此, 上好实验课及搞好课外的实践活动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实验设计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生物学知识, 更加灵活地应用生物学知识, 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是生物学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同时, 课外科技活动富有实践性和创造性, 十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五、结语

开展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科教兴国, 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需要;是教育改革, 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需要。生物学既是新世纪的前沿科学, 又是一门基础性的自然科学, 是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学科。

总之, 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 知识经济呼唤创新型人才。在高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今天, 对我们教师同样提出了挑战和奋斗目标, 它要求我们教师要增强使命感, 自觉更新观念, 更新知识, 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 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只有在增强自身创新能力的基础上, 才能自发地在教学过程渗透创新意识, 引导创新尝试,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将他们培养成为21世纪真正的主人。

摘要:人类已进入信息化社会, 培养新世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将探讨在生物学科的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使学科教育能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

关键词:创新,优化教学,实验,实践

参考文献

[1]严晶文:《生物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 (下半月刊) , 2009, 1:69-70.

[2]周争国:《中学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学生物学, 2008, 24卷 (2) :20-21.

[3]卢润祥:《探究性学习与中学生物教学》[J].中学生物学, 2008, 24 (1) :14-15.

[4]宋爱青:《浅谈在生物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渗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20:59.

[5]秦豪芳:《浅谈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创新》[J].吉林教育, 2008, 19:68.

[6]张羽:生物教育专业《遗传学》教学改革的探索遗传[J].2008, 30 (2) :246-250.

[7]李永红:《生物教学中应重视实验课》[J].西北职教, 2007, 8:51-51

创新素养教育教学论文 篇5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创新素养教育教学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创新素养教育的实践价值:时代对教育最迫切的要求

创新是国家核心发展理念。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本质上是创新思维品质和能力的竞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比任何时候都迫切。开展创新素养教育是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的客观需要。创新是全国教育大会重要精神。2018年9月10日,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6个方面“下功夫”,其中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并且提出:“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创新驱动是自治区三大战略之首。2017年6月6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二次党的代表会召开,党委书记石泰峰在报告中提出宁叟要大力实施“三大战略”:创新驱动战略、脱贫富民战略、生态立区战略。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加快经济转型发展,这是立足宁夏区情、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对于解决制约宁夏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新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禀赋。《大学》中写道:“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周易?系辞上》中写道:“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这些古代典籍体现的思想就是创新推动时代的发展。

二、创新素养教育的现实成就:变革了基础教育课堂模式

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自治区政协的关心支持下,在实验试点学校(幼儿园)的不懈努力下,宁夏创新素养教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一是教育理念得到转变。坚持转变理念先行,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充分利用远程资源等多种方法,加强对教育行政人员、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实验试点学校(幼儿园)校(园)长和教师的育人思想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许多学校的办学观念有了新转变,比如银川市第一幼儿园提出”对每位孩子都有创新期待”的办学思想;固原回民中学提出“每个学生不求一样的发展,但都要发展;每个学生不求相同的规格,但都要合格”的教育思想;吴忠盛元小学提出“让生命成长打上创新底色”,重视专家引领、课题引领和活动引领,将创新素养教育的理论探索教学实践变成了常态。二是褪盖面不断扩大。从2015年启动实施创新素养教育以来,经过各方面的不懈努力和教育厅的持续推进,到2017年实验试点学校(幼儿园)从3个市、县(区)的16所扩大到覆盖全区所有市、县(区)的649所;参与实验试点的.教师从1200人扩大到4.3万人;学生从1.3万人扩大到46.2万人。实验学校从城市学校逐渐扩大到了农村学校,涌现了诸如隆德县张程小学等创新素养教育课程非常有特色的乡村学校。各实验县区、学校之间相互学习、相互观摩、相互借鉴,创新素养教育正在形成规模效应。到2018年秋季,全区初中及以下学段中小学(幼儿园)全面实施创新素养教育。三是理论探索不断实现突破。提出了创新素养教育的概念,对创新素养进行了理论阐释,列举出了创新素养的组成要素,提出了创新能力培养的公式。深刻认识和精准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区分学前教育阶段、小学低段、小学中高段、初中阶段等不同学段学生在创新素养培养方面不同的心理特征。研制出了适用于创新素养教育的区域、学校、教师、学生四个评价量表,研制出了对创新素养教育成果评选的案例、创客故事、创新项目、论文等四大类成果评价量表。各地各学校也形成了许多创新教育实践的模式、课程和方法。四是创建了“4+2+N”新模式。“4”就是4个评价体系,即上级部门对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学校对教师、教师对学生的4个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牵动作用,促进创新素养教育;“2”就是两个读本,即对教师如何实施创新素养知识读本和家庭教育中如何开展创新素养教育知识读本;“N”就是N种教育方法。

三、创新素养教育的纵深推进:综合施策破冰前行

创新教育与情感教学 篇6

一、情感教学是创新教育的必然选择

创新教育在目标上追求对学生优秀情感特质的培养,在实践中注重师生创造性地教和学。因此,情感教学是创新教育的必然选择。

1.情感是创新教育的动力

良好的情绪是开展创造性活动的心理基础,为教育创新活动提供了心理空间;好奇心、求知欲和成就感可促使学生探求真理、发展个性、完善自我;专注的情绪是靈感产生的源泉。

2.情感是创造性人格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创造性人格形成于对各种实践活动的积极而富有建设性的参与中,充分的情感投入是创造性人格形成的重要保证。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

3.积极的情感是创新性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新性人格不仅表现为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积极的情感也是其重要特质。乐观的情感、丰富的审美、富有激情和社会责任感等,构成了创新性人格典型的情感特征。

总之,情感教育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目标,情感在创新教育中又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情感教学已引起普遍关注。

二、情感缺失教学的不良后果

长期以来,我国各类教育受应试观念的影响,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多侧重于认知目标,而忽视情感目标。这虽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却忽略了个性发展的另一方面——情感、道德与审美。教育设计上的不和谐不仅造成了教学本身的机械化与低效率,也导致了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不完整性,其后果是严重的:

1.缺乏创造性

长期处于情感缺失的教学环境中,面对真理、真知,学生往往产生抵触情绪,无形中减弱了认识事物的好奇心,扼杀了学生创造的潜能。

2.不善调适感情

在情感缺失的教学体系中,学生没有得到系统的情感指导与训练,表现出:不懂得积极情感的自我激发;不知道怎样有效地缓解压力、消除焦虑;情绪原始发泄,不善于升华;人际交往中极易发生矛盾,缺乏充分的自制。

3.学习、生活适应性差

情感缺失的教学单向关注认知的发展,其结果是,学生或易于冲动,或感情麻木、冷酷、孤僻。当超过特定的心理极限时,这种不协调便会影响心理健康,产生厌学、偏执、焦虑等病态心理,影响学习和生活。

4.迷失发展方向

情感缺失的教学把学生训练成了学习的工具、考试的机器,只重分数、成绩,而无个人爱好。这不能引起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和追求。总体发展目标的丧失导致了学生人格的不完善,最终丧失主体性与创造性。

可见,当教育教学放弃追求整体目标而片面追求单方面目标时,教育效果往往适得其反,情感缺失的教学造成的种种病态,从反面印证了情感教学的重要性。

三、加强情感教学,促进教育创新

有效地开展创新性教育,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积极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常用的情感教学策略有:

1.教师的积极期待

教师期待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提示我们,教师的积极期待作为一种心理能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获得长足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以极大的热情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探求、创造。

2.理性活动情感化

教师必须注重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一方面,要积极创设尊师爱生、民主平等的道德心理氛围,营造对话式、互动式教学的情感基础。另一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理智感;教师以新颖的方式呈现问题,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恰设目标,创造条件,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促学生产生成就感。理智感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内部动力,支持着学生探求真知的热情。

3.教学活动审美化

从审美角度设计教学,易于产生情理交融的教学境界,引发学生的审美体验,享受学习创造的乐趣。教师应充分发掘教学之美,使学生的认知在审美中完善,情感在创造中升华。

4.教学设计个性化

个别化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在教学目标、内容、方式选择等方面因“学”设“教”,使学生尽力探求,获取发展。个别化教学设计不仅是利于认知的,也是富有情感的,它易于使学生自我肯定、自我激励,体验智慧的力量,感受胜利的自豪和欢悦。

在生物教学中积极开展创新教育 篇7

1. 教师要做创新的领头人。

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从教师做起。教师首先要创造性地教,备课要出新意,体现目标明确,方法灵活,活动频繁,反馈快速。教师如果仅局限于教参提供的信息,思维便会受到束缚,课堂教学就会有放不开手脚的感觉。这就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吸收新信息,挖掘出更有研究价值和意义的东西来。教师在研究整理教材的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高度重视学、思、乐的结合,将教师的教案转变为学生的学案,精心设计指导过程,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潜能,一步一步指导学生去研究理解教材,形成对知识整体系统的把握。教师的教学思路要开阔,引导学生琢磨、体会和领悟知识的精髓,做到由纵到横,由宏观到微观,抓住重点、突出难点,加深理解,使学生从每节课中最大限度地吸收思想和知识的营养,以爱学、乐学作舟达到会学、乐学的彼岸。教师创造性地利用课本,使自己所教知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高于教材本身。例如,人教版初中生物第一册(上),在“有机物的分解利用———呼吸作用”一节中,选用“萌发的种子”作为实验材料,从插图中我们又可看出:这些萌发的种子尚未突破种皮,而种子萌发时,种皮未破裂之前只进行无氧呼吸,所以实验设计不合理。如何设计呢?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表意见,教师给予补充矫正,这样一来,发散了学生思维,拓宽了知识面。

2. 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愉快地学习。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阵地。创新教育让学生自主学习,珍惜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成为学习的主人、自我发展的主人。教师应改变过去的一言堂,把每节课都作为学生创造探索的课堂,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建立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引导学生的情感处于积极、自由、宽松、安全的心境状态,使学生愉快地学习,利于激发创新精神。对于学生的质疑提问,教师绝不能厌烦,更不能简单地认为这种学生是思路怪异、“钻牛角尖”,应懂得敢于质疑、善于发现、具有创新意识是科学创造的必备素质。教师要特别欣赏学生的新发现、新思路,并及时给予表扬、肯定。哪怕有时学生的想法是十分幼稚可笑的,都应对其乐于思考的精神给予肯定,保护他们的创新意识。有的问题如教师不能当堂解答,就要回去查找资料,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学生提出问题后如被教师重视、表扬,本身会受到鼓舞,会更加热爱学习,热爱思考,也促进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师师之间的学术交流。

3.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在课堂上提问的质量,直接决定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效率。实践证明:好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启迪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学生智能因素的健康发展。课堂提问要做到少而精,抓住知识的主旨、脉络、难点和切入点,有导向性、示范性,注意趣问、巧问,引起学生注意,从而使学生以愉悦的心情接受教学,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例如,学习“叶片的结构”以后,启发学生思考:深秋落叶时,是叶片的正面朝下还是叶片的背面朝下?又如,学习光合作用、蒸腾作用以后,思考:夏季中午12点时,光合作用是强还是弱,为什么?等等。这些问题既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又能结合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课堂教学采取自学讨论的方式,引导质疑多问,提高思维的敏捷性。

“自学”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论。“讨论”是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和动手等学会学习。学生在自学讨论中,以探究者的身份发现问题,寻求答案,对学习充满无限喜悦和热情,激发学习兴趣,拓宽思路,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从中获得受益终生的创造才能。例如,在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时,让学生观察写有“6”或“上”的字条,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物像画下来,问学生发现了什么?学生亲眼领悟到显微镜下所呈的像不仅上下颠倒,而且左右颠倒,即倒像,这个知识点在学生的记忆中深深扎下了根。又如,用显微镜观察装片时,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发现:要想使物像移到视野正中央,必须向相反方向移动玻片标本。学生还发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小,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少,但个体较大;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越大,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多,但个体较小。还发现:使用低倍物镜时,视野较亮;使用高倍物镜时,视野较暗。这样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再经过讨论,学生主动构建了知识点,印象极其深刻。

5. 努力激发兴趣,拓展创造思维的空间,促进思维的发散性。

爱因斯坦说:“我没有创造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创造思维的内部动力。当学生对事物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探索和创造欲望。一位科学家告诉我们:“人们不可能做的事,往往不是由于缺乏力量和金钱,而是由于缺乏想象和观念。”人类思维中无以伦比的想象力,是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始动力。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教学图片、实物及学生的情感体验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例如,给学生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根具有向地性。实验材料有培养皿、水、种子、纱布、胶条等。又如,分析“大树底下好乘凉”的道理、移栽植物时应注意哪些等。教师应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发展求异思维,不断促进思维的发散性,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此外,教师要经常收集报刊杂志上的有关内容,将最新的发现、发明及存在的问题及时让学生了解,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路,并自觉关心参与科学研究与探索,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篇8

关键词: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生物教学

当今世界日新月异, 科学竞争日趋激烈, 生物作为领先学科, 将会有新技术不断地被开发利用, 这就意味着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为此, 创新教育对于生物教学来说刻不容缓, 教学中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 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具备创新精神, 培养创新能力。

一、运用多种形式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的起点, 也是进行创新的动力, 所以首先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主要由好奇心、求知欲、怀疑感、创造需要、思维独立性与创造性思维等因素组成。课堂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 是对学生进行智力开发、能力培养的主要场所。所以, 创新教育应着力于开发课堂教学的三个空间:

1. 学生活动的空间

为保证学生活动的空间,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尽可能保证每位学生的学习空间, 不被教师和其他同学挤占; 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有相对独立的学习空间; 不断变化和丰富学习活动空间。有了活动的空间和时间, 学生的思维就会启动, 就会潜意识地产生创新。

2. 学生思维的空间

创新思维是创新素质的核心要素, 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与提高, 其灵魂是创新想象力, 其表象特征是具有独创性。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拓展思维的空间,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方面, 要不断拓展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另一方面, 要让疑问占据学生的大脑。让学生的大脑得到充分的自由, 任意想象。

3. 学生表现的空间

在适宜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里, 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外部信息, 并进行初步加工的创新意识, 如果得不到表现, 得不到认同或修改的建议, 那么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得不到提问, 创新意识就不能强化, 慢慢地学生就会失去创新的动机。

从教学实践中证明, 这三个空间的开发, 为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提供了一条新颖的思路。

二、鼓励质疑问难,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陶行知先生说过: “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因此, 在教学中, 我时刻注意鼓励学生开动脑筋, 大胆质疑, 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培养学生的发现、创新、沟通、表达交流的意识和技能。即使学生问题提得荒诞、离奇或不合情理, 教师也不要挖苦讽刺, 要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如在上课时经常会碰到学生提出的问题: “苍蝇喜欢往脏的地方钻, 它为什么不生病”“鸟类有翅膀, 能自由飞翔, 人插上翅膀为什么不能飞翔”“蚯蚓的血为什么不是红色的”“能不能把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绿体移到人体内, 使人也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等。这些千奇百怪的问题, 虽然有的幼稚可笑, 但我都耐心地给学生解释, 有的问题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 让学生大胆想、大胆讲, 畅谈观点, 对有独立见解的学生予以鼓励, 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 使学生思想中产生的稍纵即逝的创造火苗得以燃烧和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开展多种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不仅体现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 而且更突出地落实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波, 积极主动, 这也是新课改追求的理想境界。课外科技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园地。因此, 我成立了以下几个兴趣小组, 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

1. 采集制作小组

通过组织学生采集和制作动、植物标本, 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当地的动植物资源, 学习动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技术,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又可以为学生的创造提供素材打下基础。

2. 科普小组

该小组的主要职责是组织发动全体学生搜集生物知识资料、撰写科技小论文, 还配合专题开展科普宣传, 如植树节、爱鸟周、世界无烟日、世界环境日、世界艾滋病日等与生物知识有关的节日, 该小组都以黑板报形式广泛宣传。

3. 科技制作小组

选拔一些善钻研、有特长、心灵手巧的生物爱好者, 组成科技制作小组, 制作生态瓶, 动植物结构模型, 模拟膈肌运动的模型等科技作品。在该项活动中, 学生兴趣浓厚, 查资料, 找原料, 齐动手, 共思考,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造就创新型人才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这种教育中, 学生才是教学的真正主体, 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 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充分发挥潜能的机会, 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品质和个性。

参考文献

[1]李道明, 魏本黄, 徐胜奇.在数学教学设计中如何融入创新教育[J].中国科技信息, 2006, (20) .

[2]王守超.充分利用物理课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体卫艺教育论坛, 2007, (4) .

[3]王莉芳.生物教学中创新教育初探[J].中学生物教学, 2011, (3) .

[4]郑向辉.浅谈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J].南方论刊, 2007, (S1) .

数学教学呼唤创新教育 篇9

一、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主体参与, 设计带有启发性、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 调动他们学习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运用试验、观察、分析、综合、归纳、类比、猜想等方法去研究探索, 在讨论交流和研究中去发现新问题、新知识、新方法, 逐步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和探索问题, 才能有新的发现, 新的创造。如果青年华罗庚对苏家驹教授关于代数五次方程的解决, 若不加以怀疑, 怎么会‘敢向明星试微尘’, 而予以否定呢?因此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疑善问, 大胆质疑, 努力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多鼓励, 从而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

作为教师, 首先要提高认识, 在课堂上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发扬创新精神, 改进教学方法。前不久, 县教研室在我们学校上了一堂初一数学观摩课, 内容是“同类项”这一节, 这堂课首先提出问题:小李有长方形 (长为a, 宽为b) , 正方形 (边长为x) , 正方体 (棱长为y) 各2个, 小刘有同样的图形各5个, 两人合起来长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面积, 正方体的体积各是多少?有几种算法?由学生列出代数式: (1) 2ab+5ab或 (2+5) ab; (2) 2×4x+5×4x或 (2+5) 4x; (3) 2Y3+5Y3或 (2+5) Y3。然后引导学生得出同类项的概念, 找出合并同类项的方法, 并且要求学生用语言叙述和举例子达到了本节课的目的,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整堂课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本, 课堂气氛活跃。以前我们都是先把同类项的定义、合并的方法提出, 然后讲解例子。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 这种注入式教学方法, 学生听来枯燥无味, 不能体会到获取新知识的乐趣。而这堂课最大的创新就是培养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 注重了过程反馈。

二、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 形成创新技能

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因此解题教学中, 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同时, 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 于过程中形成创新技能。

应用性、探索性、开放性试题在中考命题中占有一定的份量, 这是考查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试题, 也是时代赋予的特色。

例如, 一个钢筋三角架边长分别是20厘米、50厘米、60厘米, 现要再设计一个与其相似的钢筋三角架, 而且有长为30厘米和50厘米的两根钢筋, 要求以其中一根为一边, 从另一根上截下两段 (允许有余料) 作为两边, 则不同的截法有几种?

分析:此题是开放发散题, 考查了分类讨论思想和相似三角形的知识, 题中截法似乎较多, 实质上只有两种, 即12厘米, 30厘米, 36厘米和10厘米, 25厘米, 30厘米。

解决一个个开放性问题, 实质上就是一次次创新演练。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 课堂的提问, 作业的编制应该重视推出开放性问题, 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 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在教学活动中, 兴趣能促进学生去思考, 去探索。它是发展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 是学习的动力, 成功的关键。大量科学事实表明, 强烈的探索意识来源于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热爱。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景, 巧妙地提问和适时地点拨, 由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教师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探索意识或完成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习成果, 或对一些已有定论的问题的新的见解等, 都要给予积极的肯定和表扬。

数学是学生感兴趣的一门学科, 因为它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 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有一定的应用性。例如, 在学习“实践与探索”中的储蓄问题时, 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到县城的几家银行去调查有关不同种类储蓄的利率问题。教学中, 让每个学生先展示自己所到银行收集到的各种各样有关储蓄的信息。然后再按每四人一组根据收集到的信息编写有关储蓄的应用题, 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让全班学生相互讨论、合作攻关。最后选派一些小组的代表作总结发言, 老师点评, 对做得较好的同学进行表扬。通过这样的教学, 学生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教学实践中,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 既需教师的主导, 也需学生的主体, 师生共同配合, 学生创新能力才有更大的提高。

四、开发情感智力教育, 培养创新个性品质

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 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 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 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 以良好的个性品质做后盾。在数学教学中, 激励学生要树立周恩来同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具有像爱迪生发明灯丝一样的坚定信念。在“问题数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气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错析教学”, 培养学生坚忍不拔, 持之以恒, 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 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

总之数学教师应主动适应形势的发展, 顺应时代改革的潮流, 在教育理念、教育理论、教育实践等方面不断创新, 为祖国培养合格的、跨世纪的创新型人才而努力奋斗!

生物创新性教育初探 篇10

08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面试题中有这样一题:“左图是桶状方便面袋,右图是长方形方便面袋,均标有标准牌方便面这样。1.请根据上图尽可能展开联想,你能想到什么?2.除此之外,你还有其他创意和思考吗?”这样一道题就反映了当今所需的国家工作人员一方面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多注意观察和思考,另一方面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初中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如何通过生物课堂教育,加强对学生探究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是每个生物教师在传道授业过程中面临的新课题。下面我就利用生物学科教学如何进行创新性教育谈几点初步的探索与实践。

一、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也可称为创新精神,它包括好奇心、探究兴趣、求新求异的欲望等。这些素质与生俱来,人皆有之。如有很多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爱看,爱问,爱尝试。绝大多数初一新生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充满着浓厚的兴趣,如一粒种子是怎样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知了的鸣叫、鸟的飞行,等等。所有这些都证明,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都具有一种创新的意识,但这种创新意识的持久、发展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和培养。

在这方面,我结合生物课堂教学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有一个潜规则:“谁能提出一个老师答不出的生物学问题或一项新的发现,我就给你加十分。”学生积极性很高。例如,我在讲《环境保护》时提到目前农田大量使用农药,大面积污染了水域环境,而且杀死了许多有益生物。课后有一位学生在自家菜园里发现一只烂桔子周围大约一平方米的蔬菜上基本没有害虫。她把这一发现告诉我,并问我为什么?我没有直接告诉她答案,而是鼓励她通过实验解决问题。这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拣了一袋桔子皮,浸泡在水中,并用桔皮浸渍液稀释后喷洒在蔬菜上,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发现治虫效果不错。我又指导她把实验情况撰写成科学小论文,通过评选,她写的《桔皮防治蔬菜害虫》一文获得了省级奖,这使她和其他学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在这方面,有许多学生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分析,以及实践活动,撰写的小论文、实验报告分别获得了省、市、区级奖。这样,不但增加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提高了学生观察分析的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的操作能力。

二、创新能力的提高

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的想象力。创新思维能力就是对已知事物或未知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是指对人们熟悉或已认知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新的途径重新进行思考,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而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索性的、创造性的思考。它一般具有流畅性、灵活性、新颖性、独特性的特点,是整个创造活动的智能结构关键。教师必须充分把握这一点,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让所有的学生根据各自的特长,展现才能,脱颖而出。这是创新教育的一个核心。

如:我在讲七年级上册《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时,有一个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一个细胞的生物是怎样进行一系列生命活动的?我想亲眼看一下。”为了解决她提出的问题,我就鼓励她动手实验,组成一个兴趣小组,进行草履虫的人工培养。从寻找含草履虫的水源到培养出大量的草履虫,用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他们大胆探索,精心呵护。在培养过程中,他们采用不同的营养物质(稻草浸渍液、牛奶溶液、面包碎屑等)和不同酸碱度的培养液(pH值:3—8.5)。通过活动,学生了解到:草履虫在稻草浸渍液中生长繁殖情况比在牛奶溶液中好,培养液的pH值在3.5—7.6都可以。另外,通过在显微镜下观察,学生看到了草履虫的营养过程(摄食→食物泡→消化→残渣由胞肛排出);排泄过程(伸缩泡交替收缩、扩张,把多余的水分和代谢废物由收集管排出);分裂繁殖的过程等生命特征。

通过这次探究活动,学生不但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而且丰富了感性认识,更激发了他们学习生物学和探索生命奥秘兴趣,提高了实验操作、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增强了一定的创新能力。

三、创新性人格的塑造

所谓创新性人格,就是保持一种追求创新的状态、执着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有部分学生有怕苦畏难的情绪,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具体表现:碰到难题不肯钻研,寻找现成答案抄袭;碰到实验怕这怕那,不肯动脑思考;碰到失败和挫折不肯总结,没有勇气面对现实。学习上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满足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经常有目的、有重点地让学生阅读一些科学家的故事,例如:有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年幼时天智不聪,就是凭着对自然界的酷爱,历心四年环球旅行的艰辛,采集大量的化石标本,通过三十多年的思考和研究,才发现生物界重要的生物进化观和自然选择理论。又如“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像大海捞针似地奔波在内地和海内外,不畏烈日和蚊虫,花了十五年左右的时间,终于在杂交水稻这条崎岖道路上创出了令世界瞩目的“三系配套”杂交水稻。……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理解了创新的艰巨性。同时在学生碰到困难挫折时,教师必须与他们一起分析成败的原因、关键,鼓励他们坚定信心,不屈不挠,坚信“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从而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创新人格。

四、发挥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

思维定势是指人们在一定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久而久之形成的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这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始终是存在的。我在教学中,考虑它的两个作用。一是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促使产生学习的正迁移。二是从个人的内在因素看,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习惯从固定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无意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思考常常受到习惯性思维的束缚。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在生物教学中,往往采用这样的做法:同一个任务,鼓励学生寻求不同的方法去完成。同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理解或表达。例如,我在讲解“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性行为”时,在观察和思考栏目有一幅“红雀叼着虫子喂金鱼”的图片。我故意问:此图表达的是动物的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性行为?大部分学生回答:先天性行为。有两位学生说是学习性行为,理由是:金鱼的行为是学习性行为。我高度评价了这种观察思维的品质。当然,在决定事物是非之前,要有个前提,对于这幅图片,在说明“问题”之前,要求学生清楚哪种动物的行为是先天性行为,哪种动物是学习性行为。这两位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了肯定,使所有学生受到了启发。

五、创新性教育要从实际出发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以及生物学科的特点,适时适度地进行创新性的点拨、启发和引导也是教师必须把握的。因为我们培养的是学生,而不是科学家。因此,我在生物学教学时,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前提,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一些初中生感兴趣的课外活动。如花卉的种植,盆景的栽培,动物的饲养,标本制作,动物行为观察,等等。例如,我在组织学生探究动物的学习性行为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书本上用“公鸡拴绳”的方法不可取。我问为什么,学生回答:公鸡原来没有拴绳的习惯,会产生恐惧、惊吓,实验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不如用拴链子的小狗较好。这就是说进行动物学习性行为的探究实验时,必须考虑对象、障碍的设置,以及动物与食物的对应关系等,这对初中学生来说,思考问题的逻辑性,解决问题的科学性,这就是一种创新。所以,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性,需要我们进行创新性教育,而创新性教育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从”小“处着眼,学生的一点新看法,一个新观念,对于社会来说,可能不具有创新价值,但相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颗创新的种子,一个闪光点。我们必须肯定它的意义。二是要紧密联系学科的自身特点,使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生物学基础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11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造意识;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098-01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现和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创新的社会、创新的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理应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下面结合自已的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一、善于保护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保护学生显露出来的创造意识。

做到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驱使学生认真观察周围世界,注意学生的新鲜直接感受,即灵感爆发式的领悟和理解,积极肯定学生不拘一格的创新见解,让他们燃烧起创造思维的熊熊烈焰。同时,教师还要更新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在教学中要运用 “强调发展,突出能力”和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思想,突出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创造一个适合学生思考的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注重能力的实际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如:在进行生物实验——“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时,我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到校园里去抓鼠妇,放入瓶内,然后准备了一些干土、湿土、水槽、黑纸板,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活动,在水槽的一边放干土,一边放湿土,在湿土上盖上黑纸板,请他们各自把抓来的鼠妇放在中间,5分钟之后,数出干土和湿土里的鼠妇个数,并作好记录,最后让学生表达、交流鼠妇的分布情况。我认为有些实验可以自己改变材料,身边可找到的,我们就可以选择,只要我们肯动脑,生物材料就能自己动手找到,有些实验可能单靠实验室中已有的材料还不够,但条件我们可以自己创造,这样做能启发学生灵活学习,既省钱又有利于教学,何乐而不为呢?就学生而言,这样的实验既有趣味性、知识性,又有新鲜感,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追求和探索的精神。探究新学习强调参与,强调过程,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去发现结论,而不是将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

二、善于生疑激趣,组织争辨。

对有分歧问题的争辨,要引而不发。引,是为了打开思路;不发,是不过早地下结论。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有利于思维的深化周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去观察实物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习题教学中可以经过如下阶段:提出问题→猜想→收集归纳→整理结论→塑造创新个性。给学生以适当的思考时间,使他们获得结论的创新机会,从中体会到成攻的喜悦,从而在实施创新行为的过程中发展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

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和浓厚的求知欲是取得成攻的重要因素。首先要培养学生自信心和自学能力,在自学中学到生物学科的严谨、准确与严密的逻辑推理,有助于从老师的统一讲解中超脱出来,促进个性品质、创新意识的形成;还要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例如,生物中“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改为学生课外实验,有的学生用饮料瓶代替锥形瓶,用冷开水代替蒸馏水,提前四个星期在家里做实验,结果是生长在土壤浸出液中的幼苗健壮挺拔,叶色鲜绿,生长在蒸馏水内的幼苗瘦弱矮小,而生长在营养液中的幼苗却死亡了。证实科学研究的持久性概念在活动中不断形成;学生的实验还在自己家的花台地里进行。同学们在探究活动中学会求异思维,并在活动中确确实实地增长了新知识。同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在班上展示学生的各种科技小制作、小论文、生物标本等,举办生物知识竞赛。

四、灵活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有针对性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生物知识和生物工程的发展动态,不定期组织“实用生物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的能力

1、直观性点拨。即教师提供与学生思考的问题在某点上有近似或间接联系的直观演示,促使学生思维畅通。

2、情境性点拨。即教师利用一切条件,为学生创造出一种有新感的境界,让学生张开智慧的双翅,去探求解决问题。

3、联想式点拨。即从学生已知的问题,引导他们向纵深发展,连续考虑,由此及彼,探本求源。

4、迁移式点拨。这是启发学生从已知问题去思考与之相关的新问题的一种方式,却所谓“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经常引导学生求同或求异。

浅析高校教学的创新教育 篇12

一、高校传统教育与教学创新教育的差异

不同的教育理念影响到了教育实践中的模式,在传统教育及创新教育中大学生表现出从学习目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各方面都会表现出全然不同的行为。传统教育下的大学生注重记忆、学习固定的知识点,学习态度端正,以考试成绩作为学习的目的,按照教师安排的节奏,学习教师的授课及书本知识,按照教师的想法和设计,将近期目标设定为考试成绩,是以模仿为主的学习形式,专注于教师的讲授于教材内容,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作业,对权威非常信服,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缺乏创造力,而作为创新教育的学习者,则既认真学习了教师指导的范围还找来自身学习中的问题,不局限于教师的授课内容及范围,有时会质疑教师的讲授,有意识的搜寻一部分的课外书籍,在学习中具有批判的精神,不断拓展,不盲从,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

二、高校教学的创新教育中把握原则

要想做好高校教学的创新教育,需要以创新教育的内容作为基础,找寻教学中的基本原则,在创新教育中把握好原则,才能更好的教学。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在教学中首先要弄清楚谁是主体,才能更好的教学。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学生只有通过主动的思维才能获取,而教学的创新教育也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在其过程中得以实现,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这就是教学创新教育的核心。只有将教转变成为学,才能真正的实施创新教育。创新教育与学生的情感、个性有着紧密的关系,要想在创新教育中发挥情感、个性的作用,就需要在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找寻学习的动机,给学生创造出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利用教师在教学中的榜样的作用,运用自身的情感以及创新的意识来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并使用激励的形式,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来,体验创新教育中趣味性。创新教育究其根本就是让学生参与到再次创造的过程中,我们的教师需要在教学创设中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给学生构建一个可、以动手、动脑的空间,让学生在这个空间和时间中通过参与、观察、分析、归纳等活动,促使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形成。

三、如何实施高校教学的创新教育

要想在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不仅仅只能依靠学校和教师,还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既要给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又要改的教学中的只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的习惯,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求精神和创新能力。竭力改善师生间的关系,将教师传统的权威形象转变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和学生一切享受学习的过程,一起讨论的一切刺激学生的思维,碰撞出思想的火花。高校的教学目标的重点要想从掌握课程体系向实际运用转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看,教师需要有意识的对教学有关的实例进行大量的收集,尽可能的和各个领域相结合,展现学科的魅力在学生面前。此外教师还需要将与学科内容相关联的专业知识以及最新前沿的动态新闻介绍给学生,借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更好的学习。从思考方法上来改善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对课程中蕴含的知识进行阐述,这样能够对学生学习分析能力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当前的教学方法是要由教师的讲授逐步过渡到学习并学会研究学习,这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设计,利用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学会时间安排,拥有更强的自主性及探索性,教师则转变角色,起到一个组织及指导的作用,这样的教学形式对于皮痒学生的实践、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意义。

四、杜绝高校教学创新教育中的误区

当前各高校都想在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但是有些学校走进了创新教育的误区。有些高校在教学中钻牛角尖。某些科目的教学中讲究题目的多解性,其实是为了拓展学生的思路能够触类旁通,某些教师过于执着于题目的多变性,经常遇到题目就力求多解,更有甚者是对简单的题目都进行由简化繁,迂回解答的怪圈,钻牛角尖了。这几年,科技的迅猛发展,高科技被逐渐的引入到了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多媒体的教学形式的使用,将课堂中的枯燥化为生动,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对于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的创新教育中多媒体教学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手段。但是我们的部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过度的依赖多媒体教学,只是贪图标新立异,过度的追求音像的效果,使得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流于形式。过度的重视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忽略了教学中的传统教学模式。只有将传统模式的教学与创新教育想结合,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教学中既要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传统教学模式,又要在打牢基础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才能将教学做个更好,但是我们有些学校在追求教学的创新教育的同时忽视了传统教学的重要性,这样非常不利于教学的创新教育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适应形势发展,推进教学管理创新孟红,张志国,冯学瑞,...-《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

[2]基于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的创新型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邹瑶-《湖南师范大学》–2007

[3]高校创新体系下教学管理探究陈丽萍-《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4]基于创新教育下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研究彭蕾-《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

上一篇:轻型三角挂篮设计下一篇:理性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