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创新教育(共12篇)
英语教学创新教育 篇1
斯比特说过:“处于伟大的知识经济时代, 我们最需要的是创造力和创造精神。”21世纪要求人才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 如何适应时代需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现结合英语学科的特点, 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转变教育观念, 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转变教育观念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 它有着具体的内涵。广大教师不仅要接受新的教育观念, 还需要进一步地感悟, 把它转化为教学行为。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为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看, 应包括以下几点:1、学生学习的性质应由接受性、继承性转变为探索性、创造性。2、传统教育中知识的学习是教育追求的目的, 而在创新教育中知识由目的因素变为过程因素或手段因素, 知识不再是教育追求的目的, 而是实现创新的手段。3、在教学内容上, 要从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向既学语言, 又学文化科技知识, 培养人文精神。4、在教法上, 不仅要研究教法, 而且要研究学法, 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为出发点, 以便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
二、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 是创新教育的保证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 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着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 一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觉、智慧过程, 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 后者是情感过程, 二者密不可分。以往的教学只重视前者, 而忽视了后者, 因此课堂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 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就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落实到课堂上就是要创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 经常采用肯定性和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如:你读得非常流利, 回答地很准确, 别紧张, 再想想等。同时, 应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发展中的人, 学习中出现错误是正常的, 应引导学生正视不足, 由错误走向正确, 从而不断进步。
三、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协作精神, 是创新教育的动力
教学过程既是认知过程, 又是情感过程。这两个过程相伴相随, 相辅相成。积极参与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充分体现了活动、民主、自由的课程理念。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的机会, 不断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 为其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
第二, 要加强课堂讨论, 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Book Three Make ou world more beautiful.时先让学生观看一些有关环境污染的图画或影视片段, 然后问学生:How do you like the pictures?征求学生们对环境污染录像的看法。多数学生回答:Terrible!We should care for our environment.也有的学生说:“中国人口太多, 应该控制人口来保护环境。”有的学生则说:“我们居住的环境太差了, 人类应该寻求新的家园。”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回答问题, 尽管有的看法不是很客观, 也是值得肯定的。紧接着我又提出问题:What we should do to improve our environmen让学生们先阅读课文, 再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十来分钟, 做出回答。学生们积极动脑, 平等地交流讨论,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畅所欲言, 有所收获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四、设疑布阵, 激发求知欲, 是创新教育的良好方法
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 没有问题的存在, 教学就无法进行, 什么样的问题决定什么样的思考和行为。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疑, 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质疑、探究、发现, 激发求知欲, 让学生在质疑、探究、发现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如教学What’s the weather like?教师用图片呈现三组词:sun—sunny, wind—windy, cloud—cloudy后, 提问“Can you make a rule out of the three words?”引发学生进行观察、分析, 寻找规律。学生发现规律后又呈现新词snowy
foggy, rainy, 问“Can you guess the Chinese meanings of them?”促
使学生运用自己总结到的够词规律来学习新的单词, 体现了“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
五、重视学法指导, 培养自学能力, 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古人云:“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优化教育的重要原则, 新时代要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 更要会学, 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定的自学的能力。”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因此, 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我认为教学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对培养学生的英语自学能力是十分必要的。1、能根据读音规则拼读、拼写单词和朗读课文。2、能回答教师根据课文提出的问题。3、能独立完成预习和复习的作业。4、能独立运用视听手段听懂英语课文并操练英语。5、能阅读与所学课文水平相当的课外读物。6、具有在预习课文时找出难点, 并向老师质疑问难的能力。7、善于归纳总结, 学以致用。只有充分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开发, 学生才能唤起潜在的创造智能, 为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是时代赋予每个教师的重任, 也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世纪人才的需要, 这是一个伟大的工程, 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通力合作, 献计献策。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浅显的看法, 我愿与大家进行探讨、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英语教学创新教育 篇2
创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教学策略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需要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创新。而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创新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创新。因此,提高教师创新能力,进一步优化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过程就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战略重点。那么,课堂教学如何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
一.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
和谐的学习环境需要教会学生宽容、理解、信任和激励学生,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情境,让他们经常体验成功的乐趣,自信乐趣、积极进取,实现自强。宽容是一种美德,也是学生创造的星火得意燎原的.推助器。也许,学生的一个想法、一个做法是不符合逻辑的是荒谬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我们不急于怀疑他们的动机。这是由学生所以作为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水平决定的。宽容的本质,是要我们从学生的过失发现问题,进而改进我们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没有谁不是天生的普通人,但也没有任何人注定是平庸之辈。”信任每一个学生都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并且不断的鼓励他们去尝试、去努力,是学生有充分的自信,一定会产生“攻无不克”的效果。
二.注重启发讨论,不急于认同。
改革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方法,首先要转变教师自身的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那我们的教师就不应是一个单纯的传授者,而是一个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管理者,切实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提出为题或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对于问题的解决,要用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谈自己的理解、认识和判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满足一定的标准答案,而是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相关依据,发展他们收集资料、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急于认同,得出结论,而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一定要让学生“在想想看”,找到更多的相关问题及解决方法,多一种思路多一种答案。为此我们要给与更多的鼓励,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创造思维习惯”,一般知识的掌握,教学目的实现,要体现在思维的过程中转化
,在转化过程中发展。
三.注重联想和想象,培养创造思维
创新精神源于学生兴趣之上的奇思妙想,甚至异想天开。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亚里士多得)不急于认同的另一个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的能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和分析,产生联想、想象,改变视野,从更多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从而产生新的看法和思维,从而获得新的收获和成功。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竭力鼓励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开展创造思维活动,让学生通过奇思妙想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享受到拥有知识和思想的快乐,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使他们更加热爱知识,热爱学习,为他们成为创新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注重自主学习。
自主性是主体性的基础,创造性是自主性的最高形式。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首先要学生能够自己作主,有选择、有支配能力。没有自主性就不会有独创性。所以教学活动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人的主体性在活动中生成和发展。自主性的培养有赖于学生的自主活动。所以,教学活动都应贯彻“主体参与”的教学原则,给学生更多实际锻炼的机会。计划让学生先定,书本让学生先读,问题让学生先议,规律让学生先找,习题让学生先做,小结让学生先说......要鼓励学生敢想,更要推动他们敢干,把创意和构思付诸行动,这样,学生才可能更多地体验到独创的乐趣,学生的创造思维才具有价值。
总之,开创创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需要我们转变观念,也需要我们改变作用。我们要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设
英语创新教育初探 篇3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有科学性。一要明确,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二要具体,即要提出课堂教学结束后应达到从已知到未知、从低水平发展到高一级水平的具体要求;三要恰当,要保证教学大纲、教材基本要求内容的掌握,同时要使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达到目标。四要完整,既要有认知目标,又要有智能目标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目标等,并进行整体优化,融为一体。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科学,而目标的落实要讲策略。一是以认知目标为主线——分层落实。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把最基本的英语知识传授给学生,所以课堂教学应以认知目标为主线,也就是以再现知识的发生过程为线索,逐步揭示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以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分层落实,就是针对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实现不同程度的发展。
课堂上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的参与机会和成就感。二是以智能目标为核心——主动发展。创新教育的宗旨是发展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发展。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智能目标在整个目标体系中的核心作用,立足知识,培养能力,把教师的主动培养和学生的主动提高结合起来。对此,教师必须坚持启发式教学,启迪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智力。三是以情感目标为动力——和谐渗透。课堂教学除了知识交流这一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交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是在知识与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中完成的。情感目标的和谐渗透对认知及智能目标的实现起着催化作用。教师要捧出爱心,倾注爱意,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喜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促进学生智能、情感和谐提高。
二、课堂结构的创新
课堂教学结构与课堂教学效果密切相关,课堂教学结构要在创新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把握以下几点:
1.复习铺垫
在进行新知教学之前,一般都安排一定时问来做复习铺垫T作,为学习新知搭桥铺路,这无疑是大有好处的。但是,复习的内容不宜过多,时间也不宜过长,要精选那些学习新知识必备的以及和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识作为复习内容,做到短时高效,快速反馈,迅速接触新知。
2.导入新课
新课的导语要牢牢地吸引学生的认知注意力,拨动学生思维之弦,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为课堂教学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学习主动发展。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利用图片、幻灯、实物、录音、背景材料等创设情景,精心设计启发性问题,问题要有的放矢,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进行新课学习。
3.传授新知
传授新知是英语教学的中心环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的活动,从而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协同提高。师生间、学生间多向的信息交流和情感交流是课堂教学的高潮,也是创新教育的重要一环。
4.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设计练习应有“质”与“量”两方面的要求,既要切中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又要从不同角度组织形式多样的练习。从不同角度让学生去听、说、读、写,以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取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并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5.下课前的短短几分钟内,教师对整堂课的主要内容要浓缩,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能起到锻练思维、加深理解、巩固记忆的作用并对下一堂课进行辅助铺垫,使学生产生意犹未尽、余音绕梁的感觉。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
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为此,“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只有这样,才能把提高学生素质落实到实处。
1.变“苦学”为“乐学”的创新之路一诱导
诱导,就是指诱以学生强烈的的求知欲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探求新知的认知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要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
2.变“死学”为“活学”的创新高招——引导
引导,就是指教师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恰当地把教材划分为层层递进的若干部分,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究,发现问题、得出结论、总结规律,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变“死学”为“活学”。
3.变“难学”为“易学”的创新法宝——疏导
疏导,就是指学生思维受阻或思维出现偏差时,教师及时指点迷津,拔开疑云,疏通障碍,使学生茅塞顿开,从而变“难学”为“易学”。
4.“学会”为“会学”的创新诀窍——指导
英语教学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篇4
1 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改变英语教学的陈旧观念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突出孩子们的出体地位,发挥孩子们的主体作用,叫孩子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过去的陈旧的说教讲转变为孩子们的自主合作和探究,为孩子们创造更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简单地说对某一事物持有的态度想法就是观念,用来对自己行为的指导,最后达到效果的好与坏,成功和失败。观念是具有正反的双刃剑的作用的,优良的正确的观念对孩子们的学习来说就可以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相反就会背道而驰,荒废学业。新的教材也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的教学方法要适应教材的改变,我们要用心钻研教材,领会编者的意图,做到叫学生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教师由泛泛的说教改为适时地指导,由课内走向课外,利用社会中所有能用的资源,来为孩子们的学习服务。要把孩子们的主体地位始终在学习中加以贯彻执行,老师只是作为人梯的作用出现,牺牲自己,完全为学生着想,把孩子们的语言学会当做是基础,把学会运用语言是当做是最高要求,培养孩子们运用英语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只要我们做到这些,就可以对我们的英语教学有着非常大正面的作用,才能把我们的英语教学推向一个高度,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 讲究教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性
创新与发展是不可分割的,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应试教育要的是分数,课堂是教师讲解的多,占用的时间长,不管学生的感受如何,教师只管讲啊讲,正是所谓的填鸭式教学,为学生分析,翻译,讲各种注意事项,面面俱到,不分轻重,唯恐学生们有任何的知识缺陷和遗漏,一味的讲讲讲,下边的学生睡觉都没有看到,或者看到了都不去管,也懒得去管,培养出来的都是英语的哑巴,只会做题,不会说话,说了也是自己人不会听,外国人听不懂,没有起到语言的作用,不回去用学到的交流思想和交流情感,而英语教学的就是要用这种语言去实现交际的目的。所以我们的任务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进行大量的语言交际的实践活动,从而使语言基础知识转化为言语技能,并发展成为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是我们就要研究语言的特点,掌握语言的规律,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一切恰当的新颖的教学方法。
(1)为孩子们创设英语教学环境,多说英语,少说汉语,在非说汉语不可的情况之下再说汉语,这是一个小小的原则,也是比较实用的原则。只要是身处这样的环境,就会很自然地学会该语言,就像我们北方人到南方,一开始是听不懂南方人说话的,比外语还难懂,但是你在那边生活时间长了,就会学得会,说的也流利轻巧。所以环境非常重要,只要我们不怕麻烦,坚持不懈,为学生们创造优良的英语环境,孩子们在英语的熏陶之下,就会耳熟能详,就会提高运用英语来交际的能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用英语教学。英语用于是需要多次重复使用,学生才能明白其中意思的,再加上教师的肢体语言、到位的表情等,孩子们就会适应英语教学,慢慢的不单能听懂也就会说几句了,实现了学英语的目的了。
(2)模拟和表演是最好的语言情境,无形中有力地促进了孩子们英语的交际能力。课本剧,自编剧的表演最能锻炼能孩子们的交际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是我们的课堂不可缺少的方法,学生们非常愿意开展这样的活动,可以在玩中学会知识,效果也是不错的。利用现有资源比如课本图片,教室里的实物,学生自己的东西,等都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为自己的教学做好铺垫,多媒体,幻灯片,寻音机等电化教学手段也是比较实用的创设情境手段,进行模拟教学,你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没有我们的精心思考和精心设计就没有孩子们的在自由欢快,逼真的情境中的学习,就没有机会去充分的思想的交流,就无所谓创新什么能力的提高。
(3)课外活动的有效开展,使英语走向生动活泼的实际生活,对孩子们交际能力非常有益处。我们可以开展英语广角,英语沙龙,英语演讲赛等,把学生带入一种愉悦的学习中来,在各项活动中不断地去提高英语交际能力。所以谁要是能在自己的教学中最先中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谁就是学生爱戴的最亲切的老师,谁的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3 树形象,当楷模,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创新教育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篇5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综合的创新素质。它包括:创新意识(触及的是“想不想”创新的问题),创新精神(决定“敢不敢”创新),创新能力(解决的是“能不能”创新的问题)和创新个性(“善不善”创新)等要素。创新教育是通过“创造的引导者”----教师,应用创造性思维教学策略,提供创造的环境,能激发“创造者”----学生的“创造动机”,培养“创造的人格物质”,以发挥创造的潜能,而有创造的行为或结果。就其目的而言,创新教育在于启发学生的创造动机,鼓励学生创造地表现,以增进创造才能的发展。就其内涵来看,它是教师通过课程内容及有计划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和增长学生创造行为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中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现实教育中存在大量陈旧的、片面的、急功近利的因素。具体表现为:①强迫依从,课程完全依从教师决定;②权威,禁止自由学习,强制学生只能指导进行;③嘲笑的态度,教师对于学生的态度,予以讪笑;④教师的固执,使得学生不敢表示异议;⑤以成绩为主,忽视新发现;⑥过重确切性,只重单一标准答案的寻求;⑦反对异常人格,学生不敢有不同于风俗习惯的“反常”表现。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关键――教师
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要有创造意识,要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创造新的教学方法;要掌握教育和教学的艺术,懂得怎样组织和进行教学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习惯。
三.英语教学中实施创新性思维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1.设疑启智,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提供创新环境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状态下,大脑皮层形成兴奋中心,创新思维也容易被激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教学气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英语课堂教学中每一教学步骤都应多设信息沟,层层递进,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或让学生从同一来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设计此类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既调动了学生积极运用语言材料组织新的语言内容,又训练了他们从同一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
当学生对这类讨论性问题产生兴趣时,他们会不畏艰难、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加强语言信息的刺激,营造创新教学氛围。如:对于陈述性知识应该让学生根据其内在联系,自我构建;对于过程性知识的发生过程,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去产生问题,自己去获得结果,教师与学生始终是共同探讨各种可能变化与发展的合作者。即使是那些一时不能得到正确结果的问题,教师也应与学生共同思考,留待进一步研究。
2.培养自立探究,寓创新思维于英语教学中
素质教育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教育,学生需要获得能够继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科学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天赋能力。学生应该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让他们更多地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去获得知识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创新的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想象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是创造的基础。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词汇、句型、语篇教学等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在词汇教学中,SEFC BOOK1A,UNIT8,主题是关于sports, 我让学生说出尽可能多的体育用语,同时写在黑板上,如:tennis, badminton, relay race, wrestling, balance beam, shooting, track and field等。由于学生大多年轻活泼,爱好运动,结果大家都开动脑筋,积极发言,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也增加了许多知识。
句型教学方面教师应经常出些问题要求学生做出各种回答,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如:Would you mind if I smoke in the office? 学生可以用多种说法回答:No, Go ahead. / Not at all. / Certainly not. / I’m sorry, it’s not allowed. / I’m afraid not. You can smoke outside. 这种训练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从多种途径求得问题的解答。
教授学生进行语篇分析时应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教师引导学生对某概念或问题的理解不应限制在某个既定的范围,而应在时间和空间上作些拓宽或变换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如:在分析The world around us一文时,我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1. What do plants and animals need to survive? 2. What do plants and animals need to survive then?有些学生会就事论事地回答:1.food,water,oxygen,etc。2. food,water,oxygen,clothes,etc.当我再问及“What are people’s food and clothes main made up of? 时这时学生会回答:vegetables,meat,rice,plants,etc。这时,教师应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将他们的思维引向更深的层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Then these food and clothes are main comes from plants and animals.So human beings can not survive without animals or plants.Therefore our human beings must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and ecosystem.Or we will be punished seriously by the nature.
3.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有位名人曾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有研究表明,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如:在教过去进行时,出示一副简笔画有关一位学生在学习的情况,而旁边有他的爸爸在看报。在出示图时我们可以先把这学生在干什么遮住一半,然后问:What were the children doing? when his father was reading a newspaper? 那么这时同学们就会进行guess,并积极发言,从而给他们提供了发散思维的机会。
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新颖别致、并能唤起学生共鸣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想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也可以用所教的知识,让学生自由地求异发散、编写新的内容。如一篇文章教完之后可以在黑板上出现几个key words 让学生自己去编一些内容。这样会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交流,从而以创新意识来灵活运用语言知识。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与摸索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得以真正提高。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英语的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其求异创造能力。
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弃旧汲新,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那么我们又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呢?
一、设疑启智、营造创新氛围
英语课堂教学中每一教学步骤都应多设信息沟,层层递进,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或让学生从同一来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设计此类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既调动了学生积极运用语言材料组织新的语言内容,又训练了他们从同一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
当学生对这类讨论性问题产生兴趣时,他们会不畏艰难、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加强语言信息的刺激,营造创新教学氛围。
二、培养自立探究,巧设创新探索机会
素质教育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教育,学生需要获得能够继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科学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天赋能力。学生应该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让他们更多地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去获得知识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创新的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师生间平等民主合作的交往关系,能使课堂更自由开放、更富有情境性,更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必须更加注意教法新颖有创意,以便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锐意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想方设法培养其独立获得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有位名人曾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有研究表明,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如:在教过去进行时,出示一副简笔画有关一位学生在学习的情况,而旁边有他的爸爸在看报。在出示图时我们可以先把这学生在干什么遮住一半,然后问:What were the children doing? when his father was reading a newspaper? 那么这时同学们就会进行guess,并积极发言,从而给他们提供了发散思维的机会。
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新颖别致、并能唤起学生共鸣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想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也可以用所教的知识,让学生自由地求异发散、编写新的内容。如一篇文章教完之后可以在黑板上出现几个key words 让学生自己去编一些内容。这样会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交流,从而以创新意识来灵活运用语言知识。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与摸索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得以真正提高。
浅谈英语创新教育 篇6
一、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英语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创造,创新的过程。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改变教法。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应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新精神。只有通过思想观念的推陈出新,转变教学观念,对英语教学产生巨大的能动作用,才能使英语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创新教育的保汪
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不只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更应该是师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在课堂上要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和谐、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注意情感沟通,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应主动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尊重每一位学生,用爱心去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学习的热爱。如讲课时面带微笑,对学生热情而有耐心,经常采用诸如“Thankvou”“well done,”等课堂用语鼓励学生,使学生消除畏惧心理。应尽量维护学生的自尊,允许学生犯错误。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是正常的,要引导学生正视不足,由错误走向正确,从而不断进步。
三、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协作精神,是创新教育的动力
参与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以及社会生活中的主动性。“个人通过同社会进行相互作用的方式来学习。衡量社会的创新学习潜力的一个尺度,就是它的有效参与的程度。”同时,教学过程既是认知过程,又是情感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充分体现了活动、民主、自由的课程理念。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其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讨论、质疑和发表不同意见和见解,形成师生间的能动交流。教师可将英语游戏引入课堂。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协作精神。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思维的碰撞以及新信息的获取。
四、设疑启智,激发求知欲,是创新教育的良好方法
巧妙设疑,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英语课堂教学中每一教学步骤都应多设信息沟,层层递进,教师的教学在于善于设疑、巧于设疑,于无疑处设疑,撞击学生思维火花。让学生在质疑、探究、发现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就如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让他们想问、敢问、会问。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经常换个角度看问题,以便多角度探索求异,正如“横看成岭侧成峰”;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广泛联想,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重视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定的自学的能力。”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因此,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我认为教学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对培养学生的英语自学能力是十分必要的。①能阅读与所学课文水平相当的课外读物。②具有在预习课文时找出难点,并向老师质疑问难的能力。③善于归纳总结,学以致用。教师应尽量减少对学生整齐划一的要求,不要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设置过多的禁区,要真正把学生解放出来。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后,要留给学生自己思维的空间,要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机会。如在教学时,我就从网上下载了许多体育明星的相片。当同学们在屏幕上看见了一张张他们心中的偶像时,整个课堂都沸腾了。原本我设计的问题只是简简单单的看图片描写人物,可是学生并不满足于此,他们纷纷向我讨教更深层次的问题,中间遇上同学语言出点错,旁边的同学就急不可待地做出纠正。一堂普普通通的人物简介课,转眼间就成了“明星点评会”。在这一堂课里,每一个学生都变得非常主动地学习,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会逐渐提高。
话议英语教学与创新教育 篇7
一、营造创新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营造一个自然, 和谐, 平等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在这个环境里不是教师讲, 学生听的单向交流, 而是师生之间多向交流, 这样就有利于消除学生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 学生勇于发现问题, 敢于提出问题, 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为了营造学生自主参与、互动交流的课堂氛围, 在每节课中教师应努力做到把微笑带进课堂、把鼓励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课堂、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带进课堂, 努力采用新颖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适当鼓励、适当引导, 将学生的思维方式、表达方法向正确的方向引导。如实物、图片、简笔画等, 如学习一部分名词如pen, pencil, apple等, 我们可以用实物;而另一部分名词如bus, bed等, 我们除了可以带卡片, 还可以画简笔画。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投影、幻灯、电视录像、电脑多媒体、数码相机等, 能为学生创造一种悦目、悦耳的英语交际情景。这样能更有效地发展学生学习英语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增强了自信心和主体意识, 达到在实践中“创造自身”的要求, 并不断提高克服各种困难障碍的主体能力,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巧设创新探索机会,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学生应该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给学生设立创新探索机会, 让他们更多地自主学习, 独立思维, 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去获得知识, 以达到培养创新的意识, 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 可以采取多种方法, 通过多种途径, 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主动参与, 锐意创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设计和安排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想方设法培养其独立获得知识, 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英语课堂中, 教师要选择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真实性的语言教学材料, 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多种形式的课堂互动交流活动, 并在必要时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和鼓励。可以从“对话表演”“图片猜谜”“游戏”等方式入手,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教单词时, 可以编成卡片, 也可以把字母形象化, 如字母F和风向标相联系;E和视力表相联系等, 这样就会引起学生极大兴趣。教句型what's this/that?It's a…时, 可以利用教室里的实物如window, door, desk, book等;教颜色时, 可以利用彩色的图片, 或投影彩色的物体, 甚至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示不同的颜色, 从而呈现What colour is it?It's red.What colour are they?They're red.操练此句型, 采用二人, 也可以采用三人或多人互问互答的形式, 也可以让学生介绍自己的物品如My coat is red, My trousers are black.教家谱时, 可以采用让学生自带全家福进行介绍, 也可以放映一个短片, 然后让学生写出家庭成员。同时, 教师在备课时, 要充分估测学情, 注意学生间的层次差异与课堂提问技巧, 鼓励学生主动、踊跃、大胆发言, 巧妙地化难为易,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从而提高英浯课堂教学效率。
三、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有研究表明, 讨论式, 置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 创新思维, 让学生想象力丰富, 积极探索求新。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境, 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 让学生积极主动运用所学知识, 大胆进行发挥创造。
1. 设疑布阵,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善于质疑, 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可精心设计一组类似的问题, 使学生沿着教师引导的逻辑思路步步深入, 达到恍然大悟、触类旁通的目的, 也可使学生按教师的指导自己去发现、探索, 并得出结论。同时, 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别出心裁, 敢于逾越常规, 敢于想象猜测, 宁愿冒犯错误的风险, 也不要束缚自己的思维。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经常换个角度看问题, 多问几个为什么, 以便从多角度探索求异;另一方面, 引导学生广泛联想, 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再就是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发现新问题。
2. 重视学法指导, 培养自学能力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优化教育的重要原则。因此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有:开办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晚会, 看英文视频, 学唱英文歌曲等形式。通过这些形式尽可能让学生动脑、动口、动眼、动手, 使他们从中受到激励、启发, 产生联想、灵感, 增添创造意向, 训练和培养创新能力。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唤起潜在的创造智能, 在意志和信念的推动下, 支配自学探索活动, 不断更新、深化和充实已获取的知识, 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 从而使他们增加发挥思维的机会。
浅谈英语创新教育 篇8
我们所说的“创新”, 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 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 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 并具备相应的能力, 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作为一名英语教师, 我深刻地认识到:执行新的课程标准, 进行新课程的教学, 必须贯彻创新教育思想, 必须深化对创新教育思想的认识。下面就创新教育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体现创新教育思想, 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 营造教学氛围
传统的教学观, 使教师一直把教学看作“讲课”, 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简单合并, 在这一观念指导下的教学行为便是教师教“教案”教“书本”, 淡忘甚或没有了课程意识和教学氛围, 教学仅仅只是为了传授教材, 教学退化成一种知识搬家的技巧。讲台单纯成教师表演的舞台, 产生的结果是学生成为消极的装知识的“罐子”。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的权力。
1. 改变传统教学观
现在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一种以亲密、融洽的感情为纽带的良好师生关系, 即是主体教学活动的条件, 也是开放的课程观的特点。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 也是师生情感交融、人际交往、思想共鸣的过程。为此首当其冲要改变的就是教师的角色。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上, 教师“满堂惯”, 学生被动的听讲, 做笔记, 教师一个人可以讲整整一堂课, 师生之间缺乏交流。而如今, 这样的教学方式显然不符合创新教育的大背景。在现在的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该扮演以下角色:1) 控制者。教师对课堂适当地控制在语言教学中是相当重要的。教师控制节奏以确保教学活动平稳有效地进行。例如, 在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时, 教师就必须控制好时间。当进行同步活动时, 教师就应当注意让每个学生有相同的锻炼机会。2) 评估者。人们普遍认为教师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评价学生。评价的内容不是传统的成绩, 而是注重学生的成功或进步。3) 组织者。这也是教师最难扮演的但也是最重要的角色。如今英语教学的课堂都提倡任务型教学。所以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依据学生的水平设计并组织适合他们的活动。4) 参与者。任务型教学方法需要教师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一旦布置好活动之后, 教师就不能再站在讲台上了, 除了指导学生之外, 教师可以把自己当成一名普通的小组成员参加到学生的活动中。
2. 营造教学氛围
在教学活动中, 让学生规规矩矩坐着, 面无表情地听着, 唯唯诺诺地举手, 小心翼翼地回答, 显然, 这种课堂气氛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为此,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教师应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身心愉悦, 有安全感, 学生才能自由地, 敏捷地去探索, 创造火花才会迸发。其次, 通过各种方式, 激励学生的成就感和进取精神, 因材施教, 因人而异。着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敢回答, 对后进生不能回答时应耐心鼓励说“Just have a try”、“Don’t worry”、“I believe you can do it well next time.”, 使不同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喜悦和自身价值, 对学生消极情绪, 思想顾虑, 精神负担和学生困难要给予耐心指导帮助。最后, 我们必须使教与学两类活动真正形成多向相互的有利条件。这就要求由“学生”决定“教法”, 使教师成为一位顾问, 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 教学内容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二、体现创新教育思想, 激发学习兴趣, 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创造性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开发学生的潜能, 教师不能独占整个教学活动时间, 教师要结合学科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有效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方式训练, 教师要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习思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 大胆得出有独创性见解,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发现能力、探索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使学生的思维有独创性、发散性、广阔性、变通性品质得到有效的训练, 使学生了解知识发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从而为学生能创造性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人云: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这也就要求现在的教师除了教授学生知识外, 还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只要当他们自己掌握了学习方法, 才能学会更多, “捕获到更多的鱼”。在语言学习上,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把教学内容以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呈现出来, 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新知识。这样做就能间接地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 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现在的语言教学提倡的任务型教学法既可以用任务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又能把学生已经储备的语言知识激活。例如在讲授关于旅游的内容时, 我们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 假设自己是名导游, 要带领同学参观某个城市。这样, 学生可以把交通, 饮食, 景点介绍, 住宿等各方面的词汇, 表达方式都从脑海中搜集出来, 以便完成这个任务。任务型教学法要求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 以任务为教学基础, 让学生完成一项事实的任务进行学习, 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时, 课堂上的老师就是一名导演, 而学生们才是最主要的演员, 我们大可以把整个舞台交给他们, 我想这样学生们再也不会觉得课堂枯燥了。然而课堂上通过教学活动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是暂时的, 最重要的是润物细无声的培养学习兴趣。在课堂上, 教学内容要兼顾各个水平层次的学生, 对不同的学生, 提不同的问题。而同样的问题, 对不同的学生, 可以采取不同的问法。在学生回答过后, 及时的肯定以及表扬更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当学生们有了足够的自信心, 才会对所学内容有充分的兴趣
2. 教学活动的多样化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不是“满堂灌”的一言堂, 活动化教学, 小组学习, 自学在课堂上具有重要地位, 这种学习方式与流行的问答式不同, 问答式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 但问答往往是回答老师预设的一连串问题, 指向预定的标准答案, 而开放的新学习方式的指向则是多元解读, 通过自主和合作, 发现、探索、分析、解决问题。在学习教程中, 学生积极参与, 学会发现问题, 学习陈述、倾听、评价、争论, 这种学习才富有个性, 富有创造性。这样的学习方式, 不但充满学生的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 也伴随着老师的启发、引导和点拨。充满了师生的讨论、沟通和理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方法很多, 结合具体教学, 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改变教学行为的价值取向, 教育是一种长期的艰辛的, 更多种因素制约的劳动。在实际教学中,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应打破学科界限,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课堂教学的模式, 注意创设教学情境, 使学生在学习中自然和谐受到思想感情、审美观点、学科知识诸方面的教育, 重视拓宽教学内容, 丰富教学活动的形式, 教学内容要紧贴学生学习实际。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动脑、动手能力, 并进一步引导他们动心、动情。使他们不仅得到知识更新, 其能力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能协调发展。在这种学习活动过程中, 教师再也不是知识的“搬运工”知识由学生通过探究而获得, 教师不再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让他们记住, 而且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标准的, 教师也不会把观点强加给学生。像这样, 学生心灵得到解放, 唤醒了他们的主体意识, 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 他们的知识能力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都会得到协调发展。
三、总结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 二十一世纪需要具有不断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 作为跨世纪的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品质, 开创新世纪英语课堂教学的新天地。总之, 英语教学改革应贯彻素质教育精神, 紧扣培养目标, 注重英语思想的熏陶和英语素养的提高, 加强英语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领会英语教育的精髓, 使英语成为他们得心应手的武器, 随时用于解决实际工作与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与问题。
摘要:创新教育是以开发创新性思维为核心、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英语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以人为本;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
关键词:教师角色,教学气氛,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克孝.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J].职教论坛, 2004
[2]王蔷:《A Course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3]张志勇:《关于创新教育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 2003年3月
谈谈英语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9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实质及其特征
要理解创新教育的内涵,我们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创新。“创新是指在前人或他人已发明的成果的基础上,能够做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创造新的事物,或者能够对人类已有的成果作出创造性的运用”。而创新教育是在创造教育思想基础上,根据“创造学”和“教育学”原理,针对传统教育中有碍人的创造力提高的问题而提出的。它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综合的创新素质。强调在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动机,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通过“创造的引导者”———教师,应用创造性思维教学策略,提供创造的环境,能激发“创造者”———学生的“创造动机”,培养“创造的人格素质”,以发挥创造的潜能而有创造的行为和结果。就其目的而言在于启发学生的创造动机,鼓励学生创造地表现,以增进其创造才能的发展。就其内涵来看,它是教师通过课程内容及有计划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和增长学生创造行为的一种教学模式。就教师本身来讲,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因时制宜,变化教学方式进行创造性思维教学。
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有以下几个特征:
1. 创设自由、安全、和谐的情景和气氛。
2. 学习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教师不独占整个教学活动的时间。
3. 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表达与容忍不同的意见,不急于下判断。
4. 鼓励学生运用想象力,增进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新教育也可以说是指导学生发展创造的才能,鼓励学生经由创造的过程,做有效创造的活动。
二、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我国学生创造力缺乏的现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教育长期忽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始终无法摆脱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怪圈,徘徊于知识型的教育模式中,在这种模式中,知识使学生的创造性被严重扼杀。同时,现实教育中陈旧的、片面的、急功近利的因素也大量存在。
综上所述,在中学教育中开展创新教育具有强烈的迫切性,既是目前中国教育现状的必然要求,又是党和国家对跨世纪人才要求的必然结果。
当前中学英语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存在可能性:
1. 从创新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来看,英语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特别在培养创造性学习方面,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2. 英语教师自我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对学生的创新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3. 英语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都含有创新教育因素。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中学英语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1. 创设民主的教学气氛,给学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机。
只有创设民主、宽松的英语课堂氛围,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善于质疑,敢于提问,从而激发其创造性,唤醒其创新意识,强化其创新精神。
2.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欲望。
教师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把可能产生问题的背景材料、现象及思维方法展现给学生。例如:对于陈述性知识应该让学生根据其内在联系,自我构建;对于过程性知识的发生过程,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去产生问题,自己去获得结果,而教师与学生始终是共同探讨各种可能变化与发展的合作者。即使是那些一时不能得出正确结果的问题,教师也应该与学生共同思考,留待进一步研究。
3. 注重发散思维训练,提高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的材料或同一问题出发,探求不同思想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其特点是从不同角度看待一个问题,学生灵活地接受知识和创造性的运用知识,达到举一反三和运用自如的目的。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一句多译、一词多句的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索,促进他们发散思维的提高。例如:在讲difficulty一词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
(1)译文。difficulty A.[U]the state or quality of being difficul困难;艰难;费力;B.[C]something difficulty, hard to do or understand难事;难做的事。
(2)造句。给出there be some difficulty (in) doing something, have some difficulty (in) doing something和find some difficulty (in) doing something的多种例句;然后让学生造出不同的句子。
(3)运用构词法扩大词汇量,这样对于扩展、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大有好处。
4. 开展讨论交流活动,提高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例如:在学习牛津高三英语Unit 10“Project”时,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 Why do some people take drugs?
(2) Can you tell me the effects or results of taking drugs?
问题一提出,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大家各抒己见,讨论非常激烈。这样有效地扩展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思维变通的目的。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篇10
一、创新教育, 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
改变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在创新教学中,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 教师的角色是多变的, 教师和学生都是创新课堂的创造者和学习者。教师在学生游戏时是裁判, 在学生表演时是观众, 在师生共同讨论时是学习者。
学会欣赏学生。中学生是一个需要肯定、褒扬, 需要体验成功喜悦刺激的群体。在课堂教学的创造教育中, 教师的信任和鼓励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求知欲的产生, 能影响到学生创造意识的萌发和创造力的产生。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习结果、反应要做出积极的评价, 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着眼于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标志是:能否吸引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条件。
启发学生积极参加语言交流活动。学生都有用英语交流的愿望, 教师创设情境使学生积极参加对话和表演, 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得到实践。
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尽可能创造一切机会, 让学生施展才能。一节成功的英语课是与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分不开的。课堂上大量使用实物道具和音像素材, 发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前准备工作, 既能减轻教师的负担, 促使学生仔细阅读课本、选用最佳实物, 又能表现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营造民生气氛, 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具有自由而宽松的氛围。所谓自由, 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的行为和思维的限制, 让他们有自我表现的机会。所谓宽松, 就是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无论学生回答对错, 都不要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批评和挑剔, 消除学生害怕老师批评的心理障碍, 使学生敢于自由地表达。
自由演讲。俗话说, 美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前的气氛对整节课起着很大的作用。从学生的free talk开始, 让学生用英语自由地说说他们感兴趣的事情, 学生的兴趣与情绪能马上调动出来。
生活化的课堂。创设情境使课堂尽可能贴近生活, 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情境中能轻松地进行交际。如让学生从家里带来各种各样色彩和款式的衣服挂在绳子上面, 再谈论衣服的色彩;在轻松的环境下, 学生能没有压力和心理负担, 能无拘无束地充分想象, 进行创新思维。
自由讨论。经常组织学生自由地讨论问题。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主要是回答学生的提问, 而不是打断学生的发言。在这种气氛下, 学生能够积极思考, 争相发表自己的观点。
四、树立成功意识, 培养创新精神
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欲望, 而每个学生都具有或多或少的创新能力, 但往往缺乏创新精神, 而精神源于动机, 培养创新精神, 必须激发创新动机, 树立成功意识。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应该准确地把握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 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要以发展的观点肯定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 赏识每一位学生, 决不要吝啬说出Good, Very Good, Excellent等赞扬的话语, 同时针对学习层次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鼓励方式, 如对程度稍好点的学生可以提问一些较难的问题, 对中下层程度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难度适中的对话, 回答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等, 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提高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五、优化教学, 开发学生的潜能, 培养创新思维
教学活动要不断诱导学生表现潜能。要充分利用所学知识与想象, 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对学生提出启发式的问题, 使学生不仅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上, 而且要利用现学的知识, 结合已学知识去创造、去探索, 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增强创新能力。英语具有丰富的词汇和多变的句型, 教师要充分利用英语学科的这一特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在讲“spend……on”这个句型时, 我要求学生把“我花了50元买这件大衣”这句话译成英语, 有一个学生立刻使用句型译出:I spend$50 on the coat.随后, 我进一步启发, 这个句子有多种译法, 学生能给出回答:
1.It takes me$50 to buy the coat.
2.The coat is$50
3.I spend$50 buying the coat.
其中有些句型我本人一时也没有想出, 学生却翻译出来了, 这充分提体现了创新思维所产生的效果。
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教育 篇11
1 培养自立探究,巧设创新探索机会
学生应该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让他们更多地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去获得知识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创新的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师生间平等民主合作的交往关系,能使课堂更自由开放、更富有情境性,更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必须更加注意教法新颖有创意,以便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锐意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想方设法培养其独立获得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
2 设疑启智、营造创新氛围
英语课堂教学中每一教学步骤都应多设信息沟,层层递进,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或让学生从同一来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设计此类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既调动了学生积极运用语言材料组织新的语言内容,又训练了他们从同一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
当学生对这类讨论性问题产生兴趣时,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加强语言信息的刺激,营造创新教学氛围。
3 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研究表明,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如:在教过去进行时,出示一副简笔画有关一位学生在学习的情况,而旁边有他的爸爸在看报。在出示图时我们可以先把这学生在干什么遮住一半,然后问:What were the children doing?when his father was reading a newspaper? 那么这时同学们就会进行guess,并积极发言,从而给他们提供了发散思维的机会。
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新颖别致、并能唤起学生共鸣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想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也可以用所教的知识,让学生自由地求异发散、编写新的内容。如一篇文章教完之后可以在黑板上出现几个key words 让学生自己去编一些内容。这样会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交流,从而以创新意识来灵活运用语言知识。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与摸索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得以真正提高。
英语教学创新教育 篇12
在外语教学中,我们传统的做法是照搬该国的教学模式。但是“桔生淮北则为枳”,食生不化往往效果不佳。所以教育界不断改进教学模式,从更广泛的西方去借鉴外语教学法。这使我们发现,外语教学尤其是英语教学,研究借鉴中国传统教育用于教学实践的太少。综合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特征,我们对传统教育的借鉴意义做初步探讨。
1 自主学习,洗炼达化境
翻阅当今教学理论期刊,往往会看到诸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科学转换课堂教学师生角色,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二语习得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等等,并且在论述这些理论过程中,连篇累牍地引用大量国外专家学者的著述。但是,我们古代的官方语言:文言文不是生活用语,而是第二语言;自主学习也不是舶来品,它是我们传统教学,私塾教育、州府教育、书院教育、乃至太学教育的最主要的形式。
我国的古代教育基本上就是教师指定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检查点评。在启蒙教学阶段教师教生字、讲句读,但是最多的时间是让学生自己背诵。随着年龄和学龄的增长,教师逐步完全脱离手把手的教学方式,留下学习任务,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课堂上较多的是教师和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感悟,教师加强方向引导。通过《论语》有关章节、《管宁割席》、《送东阳马生序》等等文献资料,不难看出我国的传统教育非常鲜明的突出学生主体,教师指点迷津,学生自我摸索。在学生成长到一定阶段后,教师的角色逐渐淡出,学生开始了基本上完全自我探索学习的过程。比如在清代生员考取秀才之后,大部分都要经历一个闭门苦读的阶段。虽然其中,难免会有求学游历的阶段,但是从秀才到举人,再从举人到进士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自主学习。
我们有一句俗语:“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正是对这一教学方式的生动描述。研究传统教学,发掘上千年自主学习的教学成功经验,将有力地促进我们的英语教学。
2 重视诵读,身心入佳境
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旧的教学方式处境尴尬。教师们虽然认同素质教育,但在现实中却难以摆脱传统教学。只要我们审慎地全面思考就会发现,我们的传统中有许多瑰宝需要我们学习、继承和发展。
诵读法是传统教学重要的教习方法。古代私塾里,不但学生读,老师也读;不但有朗读、背诵,还有吟诵。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诵读法描述的非常真切。课文中的“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就是朗读。吟诵是用唱歌的声调来诵读作品,以声入情,因声求义,借此感受作品的思想内容和韵味情调。文章对寿镜吾先生读书神情的描写:“……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堪称吟诵的经典描写,那是多么的入情入境,物我两忘啊!以至学生在眼皮底下玩游戏、绘画都浑然不觉。据有关资料显示,当时的背诵任务很重:“月半要背半个月里上的课,月底要背一个月里上的课,待到年底,就要把一年里上的课全部背下来。”由此可见,传统教学的诵读法注重两个方面的内容:
1)学生要多读多背
虽然传统的阅读教学只是精读,而我们现在有精读、泛读,但事实上,精读不精,泛读不泛。所谓精读,教学结果至少应是学生熟悉了课文或者能背诵课文,而现在作为精读主要内容的讲读课,往往“以讲代读”,一般是学生草草接触课文之后便匆匆进入了各种分析,没有做到先熟悉课文再讲,或边读边讲,结果学生头脑里塞满了一条条的分析结论,惟独没有对作品本体的切实感受,如此讲得再“细致”,再“精彩”,也不过是美丽的空中楼阁。不利于记忆、保持。因为有太多的“文外因素”要去强记,学生很少有时间去读、背课文,更没有精力去泛读,导致读书太少。
2)老师要亲自读、背
传统的私塾对塾师的首要要求便是“满腹经纶”“饱读诗书”。塾师们大多出口成章,熟背<<四书>>,<<五经>>。学生“人声鼎沸”的时候,先生也“入神”的读书。这样,至少达到了两个目的:(1)可以给学生树立榜样,激发他们的读书、背书的积极性。鲁迅先生看到老师那样入神地读书,疑心那是“极好的文章”。老师读得津津有味,学生们受感染而主动仿效。(2)可以提高老师的自身素质。老师在诵读中读出感受,读出见解,可以使教学富有创造性,艺术性,提高了教学水平,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由此可见,传统的诵读法不仅不能舍弃,甚至还要发扬光大。比如我们不仅要诵读诗词,更要选取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典型段落、精彩片段作为材料。教师要有勇气花更多的时间做出适当的“过量”要求,重开读书之风,一扫“不听读书声朗朗,但见习题似海洋”的现象。
通过诵读学生无形中得到了较好地滋养。首先通过诵读不断加深对文章的认识和理解。第二、培养了学生说和听的能力。第三、提高了学生的音韵审美能力,并在不断诵读中提高他个人的音韵美。
3 强调自由,扬弃创新境
传统教育强调自由鼓励创新,但是她的前提是继承,前面我们谈到的诵读就是要求学生一字不错的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传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推陈出新。
“文无定式”的训导,推动着中国文化从甲骨文伊始就开始了文体的不断演进。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小品文等等。形式自由创新的同时,在思想内容上也体现出不拘一格的传统。大到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乃至清代的公安派、桐城派等等,细到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一反世人称许,驳之有力,字字珠玑。毛泽东同志赞梅花诗中“她在从中笑”的用意也同样否定前人推陈出新,给人以更加开阔的意境。正是开放的文化体系使中华文明兼容并蓄,即使严重对立的文化在我们的文明中也屡见不鲜,共同存在,共同发展。
4 潜移默化,渐悟临妙境
中国的传统教育方法,其重要特征之一,是重视学生自身能力的开发,注重悟性和直觉,是纯粹的启发式教学,素质和情操教育融为一体。比如,老师教学生读书,老师读一句,学生跟一句,然后逐渐背下来,老师甚至很少讲解文意。学生将内容背熟后,再遇到具体的语言文学环境,由老师适机指点,就会心领神会,有醍醐灌顶的感觉。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不需要文法、句法、词义等繁琐枯燥的讲解过程,是对所学技能的直接把握,是一种表现形式简单而实则有效的事半功倍的高级教学方法。其教学的最佳原则和最高境界,用一句成语来概括,即是“心心相印”。就象世尊拈花,迦叶微笑,心意自通,无须解释。许多书法名家也是在不断地看、不断的临摹中,不断加深认识,在认识达到一定境界之后豁然开朗,大有所得。相对于这种得,要比老师讲解得来的要全面得多,深刻得多。
传统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往往并不只限于语言的学习,更深刻到了思维的过程乃至人格。如果说一种语言表现了某一群人的思维习惯,学习一种语言也就在无形中培养着这一习惯的形成。作者作为某一人群的代表,语言学习就成了使学生“进入”作者思维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使作者的思维“进入”学生的意识的过程。换句话说也就是使作者和学生在意识上、思维上达到暂时的“相合”状态。我们有时在阅读一篇喜爱的文章时,我们感觉到作者说出了我们想要说出的话,“于我心有戚戚焉”,我们甚至能够想出作者下面要说的话。读者与作者合二为一,掌握了作者的语言。一篇好的文章更在人格上,雕塑学生的灵魂,使他们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舍生取义的社会栋梁!
5 百家争鸣,绚彩无止境
现代教学的规模往往使人们忽视个性教育,但是个性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论语》、《孟子》中多篇提到了孔子、孟子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个例。孔子根据各位学生的不同性格、气质和偏好而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正是他成功的教学方法才使他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成为教育界成功的楷模。
求同存异的民族气质,通过传统教育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尽最大程度地挖掘了学生的潜能,让他们的专长得以最大化发展。荀子不因自己所固有的儒家思想而限制韩非子等学生的法家思想的生成和发展,庄子也不因与孔子的门户之见而拒绝孔子的需心求教。在我国历史上许多才华出众的人才,如项羽、曹操乃至关汉卿、金圣叹多是被老师及时发现了个性,又是在老师成功的引导下,他们得以施展专长,并全面发展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纵观历史,正是因为对个性的培养,才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同样是这一教育理念的运用,使蔡元培先生主持的北京大学兼容并包、共同发展,把20世纪初的北大发展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摇篮。
传统教育是一个庞大复杂的体系,传统教育对英语教学的借鉴意义也绝非只言片语所能概括。在这里我们只是对其中的一部分进行探讨,以期对英语素质教育有所促进,更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引起学界的共同重视,从而发掘出更宝贵的财富,为中华民族造就更多人才,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要: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汲取传统教育精华。诵读、自修、扬弃创新、发展个性、渐悟的教育理念传承发展了中国文化,如果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得法,也会取得异曲同工之妙,把外语教学推进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关键词:传统教育,大学英语教学,诵读,自主学习,创新
参考文献
[1]刘扬.从传统文化看外语教学[M].高教研究,1998(2-3).
[2]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布鲁纳.教育过程[M].邵瑞珍,译.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4]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5]刘坚.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6]周法高.论中国语言学[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0.
[7]岑麒祥.国外语言学论文选译[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英语教学创新教育】推荐阅读:
创新教育与英语教学02-04
英语教学实施创新教育02-08
创新教育与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02-07
英语创新教育11-15
英语创新教育07-07
初中英语创新教育11-28
创新英语教育01-08
英语教学创新05-10
英语课堂创新教学01-19
高职英语创新教学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