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感恩教育

2024-06-24

生物教学中感恩教育(精选12篇)

生物教学中感恩教育 篇1

感恩是一种交往的哲学。英国作家拉伯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感谢生活,生活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你不感谢,只知一味地怨天尤人,那么你的天空永远是阴霾。因此,我们要通过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刻骨铭心的记忆。

一、在朗读中体验

适宜感恩教育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集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包含浓浓的人情味和人生哲理,适合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验。在学生理解文本,知道感谁的恩,感什么恩之后,要引导学生感情朗读。(1)重点朗读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可反复诵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在教学《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钱学森没有屈服,他不断提出要求:我要离开美国,回到祖国去!”在反复朗读中,营造一种深厚的亲情磁场,在这种磁场中让每一个学生都受到主人公浓浓的报国之心和强烈的爱国之情的感染和熏陶。(2) 重点朗读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语段,可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精神世界。如《小抄写员》一课,要反复朗读有关叙利奥的心理描写的语段,体会他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和对家庭的责任感。在教学《忆铁人》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反复品读描写铁人王进喜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的语言,在朗读中感悟铁人王进喜一心为民的高尚品质。在学习《我是您的儿子》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描写主人公焦裕禄的语段,深刻体会一个共产党员、一个人民儿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忠诚。(3)重点朗读描写景物的语言句子。在朗读中会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渐入佳境,体验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迹,激发小学生热爱美好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小学生对自然的感恩。如在学习《雅鲁藏布大峡谷》这篇文章的时候,让学生重点品读描写“大拐弯”的精彩语段,在一唱三叹的朗读中,体验大自然的无穷魅力和神奇壮观,进一步愉悦自己的情感。这些美丽的语段会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刻上印记,深深地印在脑海里,让学生受益终生。

二、在想象中体验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比给学生传授知识更为重要。一个人的想象力,是一个人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时候,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想象因素。我们可以利用文章的情节补白、标点符号的巧妙设置、课文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巧妙构思,进一步拓展小学生的想象力,达到感恩教育的终极目标。如在学习北师大五年级上册课文《我喜欢》的时候,第十一自然段作者巧妙设置了一个省略号单独成段的特殊形式,教师可以让学生精彩补白,让学生自由发言,补充省略的语句。学生会依据前后的内容,运用自己的想象思维写出丰富的有关自然、社会中的事物,让学生在想象中体验感恩自然、感恩社会、感恩……使小学生的感恩品质得以升华。

三、在思维中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引入辩论机制,能使感恩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情感体验得到加深和升华。感受师恩系列篇章中,运用思维辩论,能把师恩演绎得更加淋漓尽致,震撼人心。对表现事物意义的课文,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思考中深刻认识事物的意义,体验恩情的深广。如《圆明园的毁灭》通过理解圆明园毁灭的意义,从而体会到一个强大祖国对人民的意义。《只有一个地球》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深入认识地球对人类的意义,体会地球对人类的恩情是不可代替的。

四、在写作中体验

从文本入手,学生已经知恩、感恩,还要做适当拓展,让学生通过表达心声,把情感升华到报恩的层面。主要方法有:(1)保持角色本色。如《可贵的沉默》一课,可以设计一个“爱心小手计划”,让学生制订一个回报父母关爱的计划。(2)变换角色诉衷肠。如《穷人》的拓展教学,“假如你是西蒙的孩子,醒来后你会说什么?”《永生的眼睛》的拓展教学,“假如你是琳达的女儿,你会怎么做?”《祖国,我终于回来了》的拓展教学:“钱学森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一直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孜孜不倦地奉献着,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钱爷爷九十高龄时,还时刻关注祖国科技的发展,关注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法?”

总之,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知恩、感恩、报恩、施恩”,进行感恩教育是适时的,是必要的。有效的感恩体验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人,离不开群体,唯有学会感恩、感谢生活、感谢父母师长,才能收获和平与快乐。学生自发地将自己的爱心传递出去,会构建和谐校园。

摘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精神素养的体现。学会感恩,就是让学生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使其心灵深处受到感动。懂得理解、宽容、体贴、关爱,懂得孝敬父母是为人之本,懂得感恩是快乐生活之源,让每个学生的心中充满爱心,让他们的学习更有动力。

关键词:感恩,理解,传统美德,精神素养

生物教学中感恩教育 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 感恩 教育

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如学会尊重、学会感恩、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等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因此,语文教学担任着感恩励志教育的职责。

一、善于从文本中挖掘感恩素材

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作家饱含着情感写成的,里面潜藏着丰富的感恩素材。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诗经·大雅》的“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孟子·梁惠王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陈寿《三国志·吴志·骆统传》的“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等指的就是感恩意识,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据历史记载,汉初韩信功成名就后费尽千辛万苦,寻到对自己有一瓢食之恩的漂母,优厚赡养以报其恩;诸葛亮感刘备三顾茅庐知遇之恩,尽管后主“乐不思蜀”,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都是鲜活的感恩事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及时地捕捉、挖掘、拓展这些素材,通过具体的课文,在充分利用文本对学生进行语言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同时,适时、适度、得体地渗透感恩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感化,从而明白做人的道理。

李密的《陈情表》真切地道出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孝心,“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愿乞终养,辞不赴命”,这在利欲熏心、尔虞我诈的封建统治阶级中,是难能可贵的,因此有古人云,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中四次向我们展示了父亲的背影,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父亲深深的爱和愧疚之情;《藤野先生》中表现了鲁迅先生对毫无民族偏见、热心、陈恳地帮助我的藤野先生真诚的感激和深沉的怀念;读了史铁生的《我的地坛》后,我们能感受到史铁生对生命的叩问,对母爱的感恩之情,读后让人感到有一种压抑不住的伤感袅袅升起,弥漫成盈目的莹莹泪光;《济南的冬天》中老舍先生用“温情”两个字表现出他对济南的赞美之情;《最后的常春藤叶》让我们看到了普通人之间的真爱。我们要感激患难相扶的朋友,感谢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的所有人。这一篇篇的文章中,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景物,每一个事物,都向学生们展现了一个真、善、美的世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文本素材,使学生得到心灵上的震撼。

二、充分利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感恩意识

1.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朗读中识恩、知恩,用声音把作品中的形象再造出来,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如朱自清先生的美文《春》,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朗读中抓住春的特点,让学生体会大自然给予我们的美的享受,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恩情;让学生畅所欲言,敞开心扉,彼此交流、沟通,让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流身边发生的事情,或者自己所知的有关感恩的小故事,让学生加强对感恩的认识;也可以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或课文所给予的情境中扮演角色,让学生身临其境,使学生体验感恩之情。学生在扮演角色过程中由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达到忘我的境地。学生通过角色换位,体会角色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多媒体资源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对感恩有更深刻的认识。在学生朗读时,可以采用配乐朗读的形式,选择与文章主题相应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悦耳动听的音乐构成的情景中有感情地朗读,从而增强学生对感恩的感性认识,使学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如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亲切而自然地歌颂了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所以在朗诵的时候可以配乐朗诵,更能够突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伟大母爱;可以选取一些震撼人心的图片,杨绛的《老王》中的主人公虽然生活在“文革”前后,但是新时代的老王却很多,而且就生活在我们周围,可以播放一些感人的图片,让学生在感官上得到震撼;同时,也可以播放一些感恩主题的影片,可以是纪录片,也可以是故事片,让感恩得到升华,让感恩潜移默化地走进学生的心里。

3.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作文教学要和阅读教学密切配合,教师除了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领悟作者的作文思路与表达特点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课文的示范作用,换个角度,选取某些材料,进行写作训练。有些课文,常常给读者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的艺术空白:深蕴内涵的议论,简洁朴素的叙述,概括粗略的描写,欲说又止的省略„„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根据作者的作文思路展开联想,补写这些艺术的空白很有意义,学习了《故乡》后,在故乡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悲惨氛围的感染下,我要求学生回去观察自己的家乡,对比课文中的故乡写出自己的感受。也可以通过写读后感的方式,使学生得到情感上的陶冶。如在学完李密的《陈情表》和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后,可以让学生写一写读后感,这种用自身经历谈感受,要比单纯的说教要好;也可以用“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方式,着重抒写以亲情、友情和乡情为内容的题材。现在,被各种关爱包围着的独生子女,由于良好的环境和丰裕的物质条件,往往使他们忽视了这份可贵的真情。现在我们呼唤真情,提倡报恩,不仅仅是作文的需要,更是学生做人的道德需要。这对构建和谐家庭,特别是促进他们美好品格的形成,都有着巨大促进作用。

三、让感恩教育走出课堂

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发展帮助学生开展一系列的课外实践活动,让感恩教育走出课堂。

1.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向学生推荐有关感恩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尤其是对感恩思想表现得比较含蓄的范文,还可以出一些思考题让他们思考,甚至组织讨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进行引导,使他们有一个感性和理性的认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于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感恩教育,进一步懂得那种质朴的报恩心理和高尚思想品德。

2.适时地开展演讲、辩论等比赛。课堂上进行的感恩渗透教育,说到底,也只是理念的培养与灌输,而感恩素质的提高,真正需要走出课堂。让学生举办一些以感恩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辩论赛等,让学生在材料的收集、语言的锤炼、思想的提升上都受到感恩教育的影响,让感恩在实践中得到升华。

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 篇3

一、感恩的对象

开展感恩教育时,教师应当让学生知道对谁感恩,为什么感恩。父母给我们生命,含辛茹苦地将我们养大成人,他们既为我们的衣食操劳,又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费心,因此我们应感恩父母。教师无私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苦口婆心地教育我们怎样做人,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因此我们应感恩教师。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他人的无私奉献:建筑工人不顾严寒酷暑,为我们建造了一栋栋结实而温暖的楼房;农民伯伯在田间辛勤耕耘,四季风风雨雨,用汗水浇灌庄稼,春种秋收,为我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粮食;清洁工人每天清街扫巷,默默地将我们丢弃的垃圾运走,不怕脏不怕累,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清洁的环境;医护人员救死扶伤;军人保家卫国……每个人所从事的职业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做着不同的贡献,因此我们应感恩他人,只有懂得感恩他人,才会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大自然鬼斧神工,创造了如画的世界:疏星淡月、飞流奔瀑、风霜雪雨、三山五岳、黄绿青蓝、阡陌古道、平原荒漠、枯藤傲竹、红梅苍柏、奇花异葩,这些自然景色使人得到美的享受、美的熏陶、美的鉴赏,因此我们应感恩大自然,只有感恩大自然才会热爱大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并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二、感恩教育的途径

感恩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结合语文课的实际,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

1.利用语文课本充分挖掘感恩素材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所有的文章都是专家精心筛选编排的,这些文章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思想教育作用,从各方面对学生进行熏染、教育,其中一些文章就是感恩教育的好材料。苏教版中的《一株紫丁香》《老师你好》《师恩难忘》《明天,我们毕业》表达了小学生对教师的敬爱、体谅与感激;《母亲的恩情》《花瓣飘香》《王冕》《爱如茉莉》歌颂了子女对父母的赤子之心,抒发了对父母的无限感恩之情;《闪光的金子》《普罗米修斯盗火》《李时珍夜宿古寺》《诺贝尔》《轮椅上的霍金》《钱学森》《詹天佑》《夜晚的实验》《天游峰的扫路人》赞扬了那些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人。教材中可以作为感恩教育素材的文章太多了,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正确引导、启发学生,循循善诱,帮助学生逐渐树立较强的感恩意识。小学生模仿性很强,一定会在实际生活中采取具体的感恩行动。

2.利用相关节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我国的传统节日和在我国日渐兴盛的西方节日,都可以用来作为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教师应先告诉学生各种节日的来源和意义,然后针对节日的具体意义,开展相应的感恩活动。在教师节,可以开展尊师感恩的活动;在父亲节、母亲节、妇女节、中秋节、清明节、重阳节、感恩节可以开展尊敬父母亲人、感恩父母及长辈的活动;在国庆节、建军节可以开展爱党爱国、感恩党和国家的活动;在儿童节,可以开展感恩社会、国家和他人的活动。教师可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学生讨论,讨论的话题应当围绕“我对这个节日的认识、我应当对谁感恩、我能做些什么报恩”进行。每组可以选出一名学生当众演说,最后教师总结。最重要的是确保课后学生落实感恩报恩的行动。只要教师坚持充分利用相关节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就会取得较好的教育成果。

3.将感恩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

学生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当学生不在学校时,教师很难监控学生。教师可以与家长取得联系,时常召开家长会,先对家长进行感恩教育的指导,家长对感恩教育充分认识后,再去指导、监督自己的孩子,并时常将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感恩表现向教师汇报,教师做好记录。发现问题,教师与家长共商良策,及时纠正解决。感恩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大大降低了教师的工作难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利用学校的宣传媒介,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熏陶

学校的宣传栏、黑板报、墙报、手写报、多媒体都是宣传感恩教育的良好媒介,这些都是些普通但学生又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上面可以刊登一些漫画和文章,或对学生进行感恩指导,或表扬感恩活动中的榜样人物,或宣扬古人事迹,或对不良现象进行善意的讽刺,或书写学生的心得体会,或书写教师的期望与规劝,这些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指导作用。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篇4

这首歌能够得以流行, 应该不是没有原因。一方面, 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这是它得以流行的文化背景。另一方面, 我们也必须看到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 责任感与“反哺”之情严重缺失的现象比比皆是。为此,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 我们不能只为提高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这人生的重要一课。结合新课标要求和历史教师的使命, 我们应该有针对、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向学生传递和升华感恩的情节, 提高学生们业已淡忘的感恩意识。结合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 个人感觉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探讨和引申。

一、要懂得感激自然造物之恩

感恩意识古已有之, 但因为通常表现为迷信色彩更为浓厚的祭天祭神活动, 而在科学空前发达的今天遭人遗弃。不过所谓存在即为合理, 这样的祭天活动既然已存在了几千年, 它也必然有其合理性, 感自然之恩便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人是自然的产物, 是神奇的大自然哺育了人类, 人类又岂能不对自然怀有感恩和敬畏之心,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可是能源短缺、环境污染, 这些现代社会问题却无时不在困扰着全人类的长远发展。

二、要懂得感激父母养育之恩

自然造就了万物, 父母养育了我们, 所谓“滴水之恩, 当以涌泉相报”。可以启发学生思考现实, 父母之恩何止“滴水”, 而我们又是否以“涌泉”相报过呢?在必修三文化史和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都介绍到了孔子, 他的“孝悌”思想是中华文化千年沿续的根基, 只有真正懂得对父母兄长的感恩, 才能真正明白自身生命沿续的意义所在, 而这些内容正是我们对学生加强感恩教育的绝好素材。

三、要懂得感激师长教诲之恩

在学生的成长中, 无不凝结着教师的辛勤劳动。尊师重教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荀子》中就有“国将兴, 心贵师而重傅”的教诲。而我们的教材中也同样可以发掘出这方面的素材, 比如:在必修三讲宋明理学大家程颢、程颐时, 不妨可以把“程门立雪”的故事作为一个小插曲讲给同学们, 一来可以通过这个故事让同学们直观地感知二程在当时理学界的地位, 二来也是给了大家一个尊师的范例和学习的榜样。

四、要懂得感恩祖国

对于中国千年的传统文化, 要懂得正确的去面对。网络时代的中学生视野开阔, 他们也经常会看到很多目前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于是有些人开始追根溯源, 妄自菲薄, 愤青式地批评时政, 偏激地抨击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当我们在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 是否意识到我们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成长的, 没有这千年的文化底蕴也不会有我们的今天, 它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今天的每一个人。如果我们能带着感恩之心去客观审视传统文化的话, 我们不难有全新的体会和感受。所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 正确态度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反对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

五、要懂得感恩社会

没有人能生活在真空之中而与这个社会隔绝, 因此让学生学会在社会中如何与人相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关于这一点, 我们历史课也给大家准备了现成的学习材料。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就提出了“仁爱”思想。“仁”者, 爱人也, 强调应以爱人之心, 调解与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孟子更深刻的指出, “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爱人者, 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

感恩, 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我们很难相信一个缺乏爱心、不懂得感恩惜福、不懂得孝敬父母的人, 长大后会体谅、关心他人, 会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所以, 对中学生加强感恩教育是我们现在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而我们高中历史教学更应该发挥课程优势, 通过创设各种情境, 让学生去认识、去感知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和社会之恩, 从而为世界的和平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尽我们每一个人的绵薄之力。

摘要: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 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 帮助他们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教学内容, 高中历史课堂作为一个重要的人文主义教育阵地, 更应该在课堂上通过创设各种情境及主题活动, 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实现新课改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生物教学中感恩教育 篇5

感恩课题组

本课题自

月申报,经基础教育教学课题研究领导小组批准立项以来。在区教育科学领导小组及学校教科室的大力支持下,在刘林和骆永两任校长的领导下,课题组积极采取行动措施,使课题研究能够顺利推进,在开题前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完成了前一阶段的研究任务,并于2013年

月以来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完成了中期部分研究任务,也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现在向各位领导和专家做前期和部分中期的阶段工作小结:

一、做好宣传工作、更新科研理念

教师的专业素质决定着课题研究的优劣,在课题启动时,课题组负责人就积极宣传让教师从心理上赞同和支持并有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的想法,在做好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教科室利用教科研时间对课题组教师进行课题方面相关知识的培训,教师通过学习受益很深,对整个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研究过程和方法、以及整体框架,都有了深刻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后续的研究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组建课题组、理论学习培训

1、我校高度重视本课题的研究工作,组建了老中青结构的研究队伍,成立了由原校长刘林,现校长骆永为总负责人、教科室主任叶德胜,成员由高级教师吴桂洪、一级教师詹兴联、毛西静、雷世强、职初教师杨星等组成的以老带新课题研究小组;明确研究和参研工作阶段目标和个人分工任务,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组织实施。制定了明确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定期开展课题培训与交流,学校将本课题研究工作列入学校的和学期工作计划,并提出具体工作要求。在学期末进行考核,考核分和绩效工资挂钩,这样激发了教师们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2、积极组织研究人员学习,不断提高理论和实践水平。一年来,学校教科室主任叶德胜组织的教师《如何开展课题研究》《怎样撰写开题报告》《学与教的心理学》《新课程理念与教育策略》《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标准》《弟子规》等培训学习。学校还集体组织了三次学习研讨,靳月琴校长对课题组主研和参研人员作了《学校对各级课题研究工作的管理措施及对课题研究工作的要求》,在研讨会上讨论通过并完善了《城关二小科研制度和科研计划》。课题负责人做了以阶段性工作为主题的学习辅导报告,汇报了课题完成情况以及课题组的分工,明确了每一阶段的研究要求。

除了学校组织学习研讨以外,我们还积极进行对外交流,争取上级部门的广泛指导。2011年4月学校组织召开了课题开题论证会,会上石嘴山市课题专家王少元以及平罗县教研室主任沙瑞萍、副主任许月枝、课题负责人蔡凤琴等专家,对本课题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使本课题的参研教师更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增强了工作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感。本课题负责人呼金玲带领课题组成员参加了平罗县和银川兴庆区联谊组织的课题交流会,让老师们学习和了解到了当前科研的发展趋势,为科研指明了方向,组织教师积极投入教学研究活动并初步进行了实践。在课题组长呼金玲的精心组织下,课题组按照计划顺利开展研究工作,完成了第一阶段性目标和第二阶段的部分任务,如:调查问卷共发放了200份问卷,收回189份,根据调查问卷撰写了调查报告一份,组织教师讨论修改实施方案,召开了开题论证会,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研究活动,取得了预期成效。

三、学校大力支持、取得经费保障

做好课题研究的物质保障工作,调动研究队伍积极性开展研究工作。学校在为本课题研究项目提供足够的研究创作空间和经费。在学校的支持下投入经费8000千多元购买配备了一套实用的打印设备和数码照相机设备。建立了课题研究过程性奖励方案。对在课题研究中完成某项任务、攻克某个难关、取得某项成果的老师,会根据其价值的大小,给予一定的奖励和大会表扬,以此鼓励更多老师参与课题研究。已实施的奖励经费和活动经费约3000元。人员培训及差旅费约3500元。课题中期前共计投入经费约1万多元,确保了课题研究的物质需要。

四、开展具体活动

创设感恩氛围

进行课题实施以来,依据开题实施方案中的研究目标和任务,学校积极为本课题创造感恩氛围,利用每天早晨的小喇叭广播时间,播放磁带《弟子规》的内容讲解,进行感恩宣传。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由于我们学校今年刚刚搬进新校区,在教学楼的连廊墙壁的两侧都张贴了《弟子规.》的图画和相关感恩方面的小故事,孩子在玩耍中观看有关内容,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利用每周的升旗国旗下讲话以及每周的班队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结合语文教学的有关知识和课文内容把感恩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结合《思品》课的教学把《弟子规》的内容进行积累背诵并定期进行检查,成为一种任务纳入教学常规管理中。在课余时间还专门组织3-6年级学生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活动,学生在收集整理信息中对感恩教育的理解会更加深刻。结合每学期的政教活动内容,每学期以年级为单位开展二次“感恩”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学校教科室同时把《弟子规》也设置为校本课程,每个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人手一本。根据研究目标和任务,具体做法:

低年级:吟诵《弟子规》,学会礼貌用语,不挑食,不挑衣。了解衣食的来源,记住父母生日,每周老师开德育教育故事会。

中年级:记背《弟子规》,写读书笔记,习惯用礼貌用语,不挑拣衣食,给父母帮做力所能及的事,给父母筹划过生日,体谅关心父母。完成爱心家庭作业,根据每学期节日特点、民俗风情、重大活动开展感恩的演讲、征文活动两次。

高年级:记背《弟子规》并按其内容做事,每4周写一篇心得体会,阅读感恩之类的文章,熟练用礼貌用语,不挑拣衣食,不乱花钱,体谅关心父母。上学之余帮父母做家务活,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每月上一节感恩主题班会课,交流感恩事例,互评感恩效果。完成爱心家庭作业,适当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根据每学期节日特点、民俗风情、重大活动开展感恩的演讲、征文活动两次,开主题辩论会班队会,交流对感恩教育的的理解。

学校先后在3月和11月开展了“感恩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评出了优秀讲稿18份,结合三月份的三八“妇女节”、五月份的“母亲节”“父亲节”、9月份的“教师节”、10月份的“国庆节”等节日教育学生做一件感恩的事情,并在班里交流评选出优秀的稿件上交。五月份结合感恩父母月,学校发出倡议,为父母做一件有意的事。低年级为父母倒一杯水,高年级学生为父母洗一次脚或其他能让父母高兴的事情。六月份在各班评选出爱父母、爱师长的优秀学生,“六一”儿童节的大会上进行表彰,9月份“教师节”10月份“国庆节”通过手抄报、黑板报、写信、短信息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用实际行动去体会感恩师长、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的活动。11月份,召开一次家长会,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和问题了解,看孩子在家是否懂得体贴父母,关心长辈,一年来收效较好,家长对此很满意。在城关二小的校园里为学生创设浓厚的感恩氛围,让他们把这种感恩的意识带到家庭中带到社会上,去影响他们身边的人,对他们进行感恩意识熏陶从小教育学生懂得学校之恩、父母之恩、老师之恩、社会之恩、自然之恩、祖国之恩,从小培养他们有一种向善的感恩意识,将来他们才能珍爱生命健康快乐的成长。

五、取得的成绩

一年来,我们的实验教师感触很多,在实验中不仅教育了孩子同时也锻炼了自己,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生一起参加活动自己也受到了教育。

1在课题实验的进程中每学期参研教师每人上交一份研究心得或成功案例或论文(因为每学期上交的材料要求不同)和个人分工负责的工作小结,由于分工明确参研教师各司其职,都能积极的完成研究任务。

2学校的经典诵读《弟子规》在县级经典诵读比赛中获一等奖。3大合唱《感恩的心》获得县级二等奖。

4《祖国在我心中》演讲获县级一等奖。

5收集优秀感恩论文23篇,写给父母的信65篇、手抄报58份国旗下讲话稿子10份、演讲稿62份、调查问卷189份、心得体会156份等。

五、问题、努力的方向。

本课题开题实施以来,我们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点点成绩,但距课题目标和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怎样能坚持不懈把这些活动搞下去。

出现了活动多了冲击教学质量,影响教学成绩,教师对此有意见。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大力加强学习、培训。

通过积极参加上级培训,让课题组教师学到更多的知识,促进学校的发展;积极开展校内培训,以点带面,让每一位教师都能积极投入到课题的研究中来,正确处理好活动多和教学质量提升的矛盾,更好的完成下一阶段的研究任务。

2、坚决落实到位

结合学校开展的多种活动和德育教学狠抓落实,让学生勇于实践把感恩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通过观察、教育、纠正他们的行为,进一步使他们从小就懂得感恩于他人、感恩于父母、感恩于社会是自己的一份责任。

3、下一阶段的工作就是继续开展多种多样的感恩活动,把“感恩”活动推向家庭、推向社会,同时对我们评出来的“感恩小标兵” 的先进个人进行个案跟踪调查,看看这些孩子的行为是否辐射到他们身边的人,听听家长和他们周围的人对他们的评价,验证我们的研究实效,做到学校、家庭、社会结合起来,真正起到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目的。

总之,我们将不懈地努力探索、追求,把感恩教育落实好,使课题组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德育教学中渗透感恩的辅助下,在其他学科也能结出累累硕果。

平罗城关二小

2011.11

《小学德育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研究》

阶段总结

平罗 城 关 二 小

小学品德教学中的感恩教育 篇6

一、“未有曲调先有情”——知恩

感恩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知恩,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等。小学品德教科书中感恩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有些是比较明显的,但也有一部分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还有是隐蔽的,不善于引导学生是很难感悟的。因此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学科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把教材中明显的感恩素材加以归类、整理,而教材中内在的、隐藏着的,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灵活地选用、整合课程资源,对课程资源进行及时的二次开发,有机地渗透感恩教育,让学生明白要感谁的恩,为什么感恩?

(一)感受父母之恩。

教孩子学会感恩,首先让孩子从感谢父母开始,要让孩子知道,即使是来自父母那最简单的衣食,最质朴的关怀,也无不倾注了父母对他们的辛劳和热爱。这种爱是独一无二的。这样孩子才能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理解并爱父母。一位老师在教学《温馨一家人》时先通过故事引出孩子与父母的两份账单,让学生谈感受,从而体会到父母的爱是无私的。再出示两份调查表,一份是事先让家长完成的对孩子情况了解的调查表,家长们是写得密密麻麻,从孩子的生日到孩子爱好,从孩子的饮食到孩子的学习,从孩子的朋友到孩子的喜怒哀乐,几乎都能细细道来。可是,反观在课堂上,让学生填写的有关家长情况的调查表,是大片大片的空白,把这两份调查表一展示出来,通过这两份对比,感动了学生,触动了孩子的心灵。自然而然引出了对父母的“真情告白”,熟悉的画面不时地在学生的脑海里浮现,熟悉的生活使学生产生了情感的共鸣、内心的冲动。

(二)感激师长之恩。

人们把老师比作红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人们把老师比作园丁,培育桃李开遍天涯海角。老师的职业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师恩最难忘。如在教学《我送老师一朵花》,课堂开始,一首深情的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在孩子们的耳边响起,伴随深情的歌声,屏幕上出现了老师灯下伏案沉思、呕心沥血教学的镜头。当熟悉的镜头掠过孩子眼前时,孩子们被感动了,往日的一幕幕很快涌上了心头,更加体会老师为学生的成长付出的辛勤劳动,从而让学生理解和尊重老师,陶冶学生尊师重教的情操。

(三)感念祖国之恩。

我们的祖国山川秀丽、自然风光壮丽多姿;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化古迹灿烂辉煌,很值得我们感恩。一位老师在教学《大好河山任我游》时,先通过“中国主要名胜古迹介绍”的环节加深学生对祖国河山的了解,也深刻体验祖国的自豪感。接着创设了“徐霞客”杯知识竞赛,让学生借助书本,通过知识竞赛的形式了解祖国的名胜古迹。在了解祖国河山的基础上,再进行“我来做导游”的环节,在交流学习、补充提问中不知不觉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家乡的风景名胜。在此抒发感情,深化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激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也凝聚着学生对祖国的无尽感恩。

(四)感谢社会之恩。

今天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我们要让学生感知社会赋予我们的一切。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我送老师一朵花》等课文感受师恩,从《集体力量大》等课文感受友恩,从《生活中的你我他》等课文感受陌生人之恩。在教学《可爱的社区人》时,在学生认识了一些社区干部之后,出示了社区保安、清洁工、送煤气的工人等照片,还有一段环卫工人扫地的录像,让学生明白:生活中还有许多劳动者为我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他们起早摸黑地工作,是为了什么?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从而让学生学生进一步了解身边其他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

二、“一石激起千层浪”——感恩

体验是孩子懂得感恩的基石,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我们要通过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一个刻骨铭心的记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活动是教与学的中介。因此,我们在品德教学中应尽量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如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在回忆中享受成长等方式。让学生以情感体验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恩,通过情感体验,对感恩教育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在不知不觉中滋生感恩之心。

(一)在角色扮演中感恩

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憾学生的依然是情。当人们进入某一种特定的情景时,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与之相伴随的情感。因此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模拟情境,让学生亲自体验,让他们有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必然会触动学生的心弦,产生心灵的共鸣,点燃学生“感恩”的火花,达到理想的“润物细无声”的情感渗透效果。

(二)在享受成长中感恩

在人的大脑中留下印象的经历,或深或浅,但必定可以想起,这种可以被回想的东西就叫“回忆”。俗话说“情不动,则理不明”,只有真情才能打动学生,引起学生内心的触动,让学生感受成长过程中值得回忆的真情故事,在享受成长中引领他们感恩。作为品德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只停留于教材表面,而应为学生搭建真情沟通的平台,回忆感人事情,从而达到感恩教育的目的。

(三)在实践活动中感恩

“纸上得来总觉浅,习到用时要躬行。”教师千言万语的说教抵不上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获得的点滴感受。为此,在品德教学中教师就应该从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让在延伸的环节中亲历感悟,通过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感恩教育应以活动为载体,让青少年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并回归现实生活,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品德课程提倡“来源生活,回归生活”,有生活才会有感受,有实践才会产生情感。

三、“淡妆浓抹总相宜”——报恩

从文本入手,学生已经知恩、感恩,还要做适当的拓展,让学生通过表达心声,把情感升华到报恩和施恩的层面,是学生增强感恩素质的另一条途径。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报恩活动,并把所学的知识化为实际行动,把感恩之心化为感恩行动。

如执教了《现在的我能做什么》一课后,可开展学生通过知恩、感恩后再进一步渗透,布置“报恩作业”。广泛开展“今日我当家”、“一次家庭大扫除”、对父母说知心话、给父母过生日、给妈妈洗洗脚等活动,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培养孩子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教师节时,给老师制作一张贺卡,平时使用“老师好”“老师早”“老师再见”等文明用语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开展“心中有他人”学雷锋活动,可从清除校园卫生死角、清除校园内的乱涂乱画,彻底整理一次教室等身边小事做起,也可走向社区,帮助孤寡老人等。开展感恩自然活动,利用清明节、植树节开展爱护自然、爱护环境、节约资源活动,号召学生主动植一棵树或养一盆花、保护一片绿地和节约一页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分钱等,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进行感恩自然活动。让学生从报恩中学会关心父母,体验生活,锻炼能力,培养感恩之心,这无疑是一些既切合实际又行之有效的做法。在这些活动中,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场景,一句句动人心弦的话语,一个个真诚会心的微笑,都成为“感恩”这首主题歌中最强有力的音符。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感恩教育 篇7

一、感恩教育的内容

新课标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语言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重视人文教育。初中语文入选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 内涵丰富, 语文教师应该深挖教材资源, 有机地渗透感恩教育。感恩的内容很广, 一般而言, 至少有这几个方面:1.要感亲人恩。父母辛辛苦苦养育了我们, 我们应该感谢父母。2.要感老师恩。在我们成长的路上, 老师孜孜不倦地对我们进行教育, 每一个前进的脚步, 都有他们关注的目光。因此必须要感激老师的恩情。3.要感同学恩。在学校, 同学和我友好相处, 互相激励, 帮助我进步。4.要感祖国恩。是强大的祖国给了我们稳定的保障, 并且不断改变我们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 让我们更安心舒适地学习, 健康成长。语文老师在讲课之中, 要善于看准时机, 渗透感恩教育, 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真善美的教育, 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适时渗透感恩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 语文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体悟课文所流露的思想感情, 相机点拨, 渗透感恩教育。我在教朱自清的《背影》时, 引导学生了解这篇文章是写作者在家庭遭变故的情况下, 朱自清的父亲送别远行儿子的经过。我让学生圈出父亲为“我”买橘的动词, 并思考几个问题:父亲为“我”买橘容易不容易?你认为哪些动词最能体现父亲为我买橘的艰难?为什么父亲买橘会如此困难?既然这么困难, 他为何不让“我”去而是他自己去呢?在学生探究之后, 老师归纳:父亲为我去买橘, 不容易。文中“探”、“穿”、“爬”、“攀”、“缩”等动词都体现了买橘的艰难, 原因是父亲胖, 但是他还是想去, 这是父亲疼爱自己的体现。并让学生想象当时父亲买橘的场景, 从父亲的一举一动中去体会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教师进而点拨:父爱母爱, 都是无私而伟大的。父母爱护子女, 子女尊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 是人类进步文明的体现。《背影》真切地描写了这种人性的美。读了该文, 你联想到父母平日对自己的种种疼爱了吗?你该如何去回报父母?经过这样的引导, 使学生的感情得到了升华。

再如教《藤野先生》一课时, 让学生了解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敬重之情。随后点拨:教师爱学生,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而学生爱戴老师, 也是应该做的事情。在此基础上, 教师让学生回忆、联想, 举出自己成长过程中得到老师爱护的例子。学生踊跃发言, 老师又“趁热打铁”, 讲述颜渊尊师如父、郭沫若敬师、毛泽东尊师的故事, 让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 激起他们对教师的感恩之情。

而在上七年级上册语文《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中, 我在引导学生去品味其语言美、意境美的基础上, 让学生体悟:盲孩子最终得到快乐的原因是在困境中得到萤火虫的爱、影子的爱以及太阳、月亮的爱, 继而归结出大家都应该关爱弱者, 只有“爱”才能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这个主题。之后, 我举出一些“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友谊就是力量”、“友谊是宁神药、是兴奋剂, 友谊是大海中的灯塔、沙漠里的绿洲”等名句让学生赏析, 要求下课后收集这方面的句子, 并进行习作练习, 收到了较好效果。

三、感恩教育, 最终的落脚点是让学生知恩图报

历史教学中教师如何进行感恩教育 篇8

一、前提:教师应心怀感恩,用心对待教育

“师者 ,人之模范也”。故教师要求学生学会感恩 ,自己首先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心怀感恩,牢记使命,用心对待教育,既教好书又育好人。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耐心给予帮助;当学生思想有波动时及时给予引导;当学生犯错误时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师者果真如此,学生一定会感觉到老师是负责任的、是爱他们的。学生自然也会心怀感恩,真心做人,用心对待学业。上历史课时,当有学生犯困,我常常轻轻走过去提醒他;当有学生犯了错误,我用引导替代无休止的埋怨和批评;当学生学习成绩出现波动时,我会及时与他们促膝交流,共寻根源并制定出改进方案;当班级有学生犯重病住院时,我会带领学生看望他(她),若该生家庭贫困,我还会发动师生一起为他(她)捐款……慢慢地,在学生眼里我看到了上进和感激的目光,班级也就变成温暖的家。学生这些细节的变化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不仅有思想上的交流, 还有情感上的交流,双方互相尊重、相互理解,感情才相通,内心深处才能产生共鸣。

二、关键:教师要善挖教材,适时感恩教育

1.感 祖国之恩 ———爱 国主义教育

爱国是一个人最大的事情,也是做人最起码的原则。中学历史学科思想性强,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丰富,历史教师要善于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历史教学过程中。

(1)荣耀中华的教育。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 化灿烂。考古发现: 早在1400多万年前被视为人猿共同祖先的腊马古猿已在我国土地上生活着;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及养蚕缫丝的国家,距今有六七千年的历史;商朝的甲骨文留下了世界上有关日食、月食的最早观测记录;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安济桥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座大型单孔石拱桥; 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译成多种文字,流行世界各地;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四大发明光耀世界……从夏的建立、秦的统一、唐的强盛到康乾盛世,古代中国社会发展一直遥遥领先于世界各民族。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五十六个民族同舟共济、奋斗进取,“神舟”飞天,玉兔奔月,蛟龙下海……让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光辉灿烂的文化及中华民族对人类的卓越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让学生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实现。

(2)“以天下为己任”的教育。“人无志不立 ”。翻阅历史 ,中华大地英烈豪杰令人钦佩。屈原为挽救祖国危亡,竭诚尽智、以身殉国;西汉苏武面对匈奴威逼,威武不屈、贫贱不移;东晋祖逖“闻鸡起舞”,立志报效国家;民族英烈文天祥为国家、为人民自强不息,忠贞不渝;明朝戚继光抗倭,妇孺皆赞;林则徐勇击敌寇,虎门销烟,践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诺言;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激励国人救亡 图存 ;孙中山先 生为了中 国革命 ,鞠躬尽瘁 ;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家为实现民族独立,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教师依教学进度适时介绍这些先进人物出生入死、顽强斗争的史实,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义务感、对民族的责任感和对国家的使命感, 进而将这种情感升华为把个人命运和祖国命运紧密联系起来, 为了人民幸福、国家独立和富强贡献一切,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

(3)维护祖国统一的教育。历史上 ,为了捍卫国家尊严及统一,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其壮举动感天地。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兵勇驱荷兰殖民者,收复宝岛台湾;鸦片战争中,关天培等爱国将士誓捍国土,英勇抗英,最终壮烈牺牲;钦差大臣左宗棠率领将士不畏劳苦,奋力杀敌,收复新疆,粉碎俄、英两国分裂我国领土的阴谋。诗人丘逢甲倾家财为兵饷,训练乡团义兵,抗击日寇侵台,誓维祖国统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共领导中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80年代初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使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针对台独和国际反华势力,2005年,全国人大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 为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提供了法律依据。通过展现这些史实,让学生懂得“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同时让学生明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的宏伟事业,任何阻挠国家统一、分裂祖国的图谋都将失败。

2.感 自然之恩 ———生 态文明教育

(1)人为破坏自然 ,惨痛教训当吸取。人与自然是一体的 ,人若践之,必自食苦果。翻开历史,此类教训令人痛心。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兴土木,砍光了整个蜀地山岭上的树木。到了两汉时期,黄河多次泛滥,危及百姓生活。隋唐时期,放火烧山、向山要田现象频现,水土流失严重。清朝前期人口剧增,盲目垦荒,造成了山区因长期被开发和掠夺而环境恶化。中国近代由于战争频发、矿藏滥采等因素致使土地荒漠化及盐碱化、湖泊泥沙淤积、生物物种减少甚至灭绝。新中国建立后的“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及改革开放之初人口惯性增长造成了资源环境的恶化。三次工业革命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大量排放工业垃圾,许多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土地污染面积扩大,近岸海域污染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温室效应”凸显,海啸、厄尔尼诺现象频发,人类面临生存危机。

(2)人地和谐共处 ,美丽家园是期盼。地球是生命的摇篮 ,自然是人类的母亲,离开了自然人类就难以生存。为此,人类感恩自然的给予,用心呵护自然。先秦时期,周文王告诫儿子武王要按自然规律合理使用自然; 道家则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绳,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管仲在治国过程中,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综合考虑,呼吁“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菜,不可以立为天下王”。孟子进一步提出:“斧斤以时入山林”的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战国时期已有了约束乱砍滥伐行为、保护自然资源的法律条文。由于多方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先秦时期,黄河中上游地区气候温和,植被茂密,整个黄土高原的木覆盖率超过50%。古代蒙古族更是把自然环境的价值看得超过个人的生命价值,为了处理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平衡,他们通过“游”保护生态平衡;为了节约和保护水资源,习惯法还规定:禁止向水中溺尿;春夏两季人们不可以白昼入水,或者在河中洗手。在蒙古族的精心呵护下,古代的蒙古大草原始终翠丽茂盛。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改善生态环境,实行退耕还林政策,建设小浪底、三峡、“三北防护林”等大型生态工程;2007年中共十七大,将生态文明概念写入中央文件,实现天蓝水清、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通过正反两方面史实的学习, 让学生明白: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我们要懂得感恩自然,善于保护环境。面对潺潺流水、清 澈的池塘 我们才会 有健康 ;面对悠悠 蓝天、朵朵 白云我们才 会有梦想 ;面对参天 大树、飘香 的花朵我 们才会有希望。

3.感 社会之恩 ———和 谐社会教育

(1)和谐之音当弘扬和谐社会是人类的共同目标 ,对于和谐之音我们当加以弘扬。历史上和谐思想主要有: 孔孟提倡“仁”、“ 仁政”; 墨子主张“兼爱”、 “非攻”; 唐太宗关心百姓疾苦、以民为本,强调“存百姓”思想;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主张建立和谐制度;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思想呼唤用理性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1953年,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历史上和谐的实践主要有:中国古代西汉、唐朝及明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发展社会生产;罗斯福新政推行“以工代赈”,缓和社会矛盾;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 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2)不和之举应剔除不和之举有悖历史潮流 ,我们要引以为戒、坚决剔除。历史上不和谐的典例主要有:商及秦隋王朝统治后期暴政,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两次工业革命导致贫富差距扩大,阶级矛盾激化,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两次世界大战,生灵涂炭;印度独立后,人口膨胀,环境恶化,民族和宗教矛盾复杂,不仅阻碍国民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甚至导致印度政局动荡;当前世界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主义、贩毒走私等人类面临的安全问题对世界和平提出了新的严重挑战。

社会之所以会不断进步,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类能长期友好相处,相互学习,互相促进。人类应当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携手努力,共建繁荣的和谐世界。

三、辅助:举办各类活动,践行感恩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篇9

我们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掘教科书中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 在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教会学生知恩、感恩、报恩。

一、引导学生“知恩”

“知恩”就是懂得什么是“恩”, 这是感恩教育的第一步。

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所表现的“恩”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辉?”, 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多角度表达了父母之恩。有《背影》中的父亲, 遭遇祸不单行仍对儿子无微不至地关爱, 强忍悲痛地宽慰;有《我的母亲》中的母亲, 对儿子“教之严”、“爱之慈”, 宽容隐忍、仁慈温和, 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对胡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自然之恩, 这是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教学资源最丰富的“恩”。大自然不仅以丰富的资源养育我们的生命, 更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我们的精神。当我们深入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的艺术境界中时, 我们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 会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 会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励;郦道元的《三峡》则以凝练生动的笔墨, 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再现了一千多年前我们重庆的胜景。

祖国之恩。我们从描写山川秀美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 从灿烂的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 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危难时刻为祖国献身的英烈中身上感知祖国的凝聚力。诞生在抗日烽火中的颂诗《黄河颂》歌颂了我们的母亲河, 歌颂伟大的中华民族;八年级下期民间文化专题单元中《吆喝》、《云南歌会》等课文能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灿烂的民间文化。

他人之恩。我们要引导学生, 从《羚羊木雕》中感知好朋友万芳对“我”的友恩;从《出师表》中可以感知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从鲁迅的《藤野先生》中感知师恩……

二、引导学生“感恩”

“感恩”就是恩情, 这是感恩教育的第二步。

我们要通过感受、体验, 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可以在朗读中感受、体验。适宜感恩教育的课文, 大多文质兼美, 适宜有感情朗读。感情朗读的重点, 一是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 如《阿长与<山海经>》, 可反复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体会鲁迅先生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 如《背影》一课, 要反复朗读描写父亲攀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语段, 体会年老体衰、行动艰难仍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三是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 要在反复的朗读中深入意境, 体验大自然的美, 激发敬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如《春》, 要反复朗读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语段, 直至成诵, 体会春天的美丽, 愉悦自己的情感, 油然而生“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感慨。

在想象中感受、体验。表现大自然美景的课文, 通过想象能深入意境, 能使大自然之美深入人心。如, 杜甫诗《望岳》中“齐鲁青未了”一句尽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泰山在齐鲁大地上拔地而起、绵延不绝的雄伟形象, “造化钟神秀”一句对泰山的秀美并无直接描写, 学生尽可以想象造物主对泰山的情有独钟。

在思考中感受、体验。如《敬畏自然》, 要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三、引导学生“报恩”

语文教学还要让学生通过表达心声, 把情感升华到报恩和施恩的层面。

初中语文课堂主要是引导学生报答父母之恩。

在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中一张张家庭照片背后就是一个个动人的亲情故事, 引导学生说出来写出来;综合性学习《献给妈妈的歌》中学生诵读古今中外赞美母亲的诗文, 老师再指导他们写作赞美自己母亲的诗文, 活动结束后把优秀作品集结成小册子。

在教学《背影》后, 可以用小练笔的形式让学生写写父母的背影、手、皱纹……, 通过细致观察体会可怜天下父母心, 反思自己与作者相类似的“太聪明”的言行, 与作者产生情感的的共鸣, 激发学生以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的恩情。

可以充分利用感恩节等好契机让学生以书信作文方式对父母说说心里话, 或者制作祝福卡片, 表达感恩之情。

语文教学还可以和其他学科联系起来, 开展跨学科的活动。如在旅游中感念自然之恩, 进而为让天空更蓝、河水更清、花儿更艳、草儿更绿而从自我做起, 从小事做起。如到福利院到残疾人学校慰问, 不带任何施舍, 而是怀着深切的关心, 报答社会之恩。

四、引导学生树立“感恩的价值观”

语文课中的感恩教育, 要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 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让知恩、感恩、报恩最终成为学生的自觉, 而非一种教育。

1、“感恩”就是珍惜生命

珍惜生命, 是对给予我们生存资源的大自然最好的回报;珍惜生命, 是对给予我们生命并含辛茹苦抚育我们的父母最好的回报;是对祖国对社会最好的回报。身残志坚的女作家杏林子在《生命生命》一文中愿每个人珍视生命, 坚强勇敢, 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 让人生更有意义, 更有光彩。这篇八年级上册课文的教学可以视为初中“珍惜生命”教育的启蒙课。

2、“感恩”就是承担责任

感念父母之恩, 就不应当让父母为自己过分忧心;感念祖国之恩, 就要报效祖国。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舍生而取义”, 《木兰诗》中巾帼英雄花木兰替父从军、保家卫国, 《邓稼先》为新中国的核弹事业隐姓埋名、鞠躬尽瘁数十栽, 这些课文都是“承担责任”教育的极好素材。

3、“感恩”就是学会和谐相处

感念自然之恩, 就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学会和大自然生灵的和谐相处。《珍珠鸟》用信赖创造了一个美好的境界;《山中访友》则把自己想象为一株树, 使树与“我”融为一体。感念社会之恩, 就要学会和不同性格、不同阶层、不同文化的人和谐相处。《老王》告诉我们: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 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 关注他们的命运, 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告诉我们大家都应该来关爱弱者, 只有“爱”才能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 给别人幸福, 自己也能获得幸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人和谐相处, 才能造就和谐中国。

总之, 充分利用初中教科书中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 引导学生感恩、知恩、报恩, 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生物教学中感恩教育 篇10

一、以身作则, 以“礼”育人, 使学生获得尊人、爱人的情感体验

“欲得之, 必先予之”。想使学生尊人、爱人, 教师首先要用该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

一次早自习上, 发现一位“钉子生”在做其他作业, 我到其前足有一分钟, 他才极不情愿地收拾, 并摇头晃脑地不屑地看着我, 习惯性等待“暴风雨”的到来。我稍稍调整了一下情绪, 轻轻怕了一下他的肩膀, 和气地问道“是不是下自习后要交?”他头一晃并“嗯”了一声, “那十分钟能完成吗?”他疑惑地看了我一眼, 点了点头, 我又说“那好, 给你十分钟完成作业, 剩余的时间好好背, 相信你准能完成背诵任务, 下自习前五分钟我抽查, 想试试吗?”他很自信地点了点头, 结果没用十分钟就收起了作业, 开始背起来, 整个自习一反常态, 没开小差。临下自习主动让我抽查, 结果可想而知, 我又趁机表扬了他。此后的交往中他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盛气凌人了。坚信“只能用爱来交换爱, 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的信念, 在学生的眼里笔者看到了感激的目光, 课堂秩序井然。也许是“亲其师, 信其道”的缘故吧, 教学成绩也有所提高。

二、采用多元评价及发展性评价手段, 使学生养成健康心理

“没有什么比意识到自己无前途, 认为自己啥也不行更使学生感到压抑、灰心丧气和闷闷不乐。”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经常挨批或不被认可的学生往往比较冷漠、自私, 甚至有一定的攻击性, 相反常受赞扬的孩子往往信心十足步步前进。这就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 不吝啬表扬, 要采用多元评价及发展性评价手段, 多角度、多层面地肯定学生的长处, 即使学生在学习上认为自已没有多少潜力可挖掘, 我们也应该用“只要你努力就能进步!进步的学生就是好学生”, “你要相信自己”, “不尝试你怎么知道自己不行”等使学生找回自信的话语来帮他们树立信心, 使学生在教师的不断鼓励中感受到自己与别人没两样, 相信“只要我下功夫就能取得进步”, 从而使他们养成健康的心态。

三、挖掘资源, 渗透感恩教育, 使学生以史为鉴, 心怀感恩之情

初中历史教材中不管在古代史、近代史中, 还是在现代史中都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感恩教育资源。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必须在完成知识能力和过程与方法目标后还要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如在抗日战争的教学中, 通过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让学生明白“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道理, 现在国家培养我们, 当国家、民族需要我们的时候, 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另外, 初中学生的认识水平更多地停留在感性认识上。人教版的历史教材充满时代气息, 生动的语言、精美的图片、有趣的阅读卡, 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关怀, 这无疑是教师用来进行感恩教育的好素材。如在八年级上册的中国近代史的教材里, 有“圆明园遗址”的图片, 通过体会万园之园的被烧毁, 从而懂得强大的祖国对人民的意义, 激发学生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情感。

四、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渗透感恩教育

目前虽然一再强调素质教育, 但由于以分数为主的考试制度并未完全改变, 所以“应试教育”占据主要地位, 这与新课程要求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是背道而驰的。因此, 要使学生知行合一, 授课时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 让学生对感恩教育刻骨铭心。在上《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一课时, 结合课后的活动与探究, 即尝试烧制“东坡肉”, 笔者要求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为父母炒一份菜, 并写一份心得体会, 请家长签字, 结果收到很好的效果。有的学生写到“开始真觉得这是一份苦差, 可当我把带有糊味的菜端上桌时, 父母脸上感动的笑容让我感到很快乐———我体会到感恩带来的欢乐。还有的学生写到“想不到做菜这么辛苦!想起我平时吃饭时还常常挑三拣四, 真觉得很对不起母亲———我体会到父母的辛劳”。这样的亲身体验比上百句说教都深刻。

初中语文教学中感恩教育的探究 篇11

【关键词】教学 ; 感恩 ; 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124-01

现如今,感恩教育已成为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教学内容。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一、感恩教育的内容

语文教材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

(一)自然之恩

大自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物质条件,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陶冶我们的精神。如,《三峡》让我们领略到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观潮》写钱塘潮的雄伟景象,让我们心潮澎湃,赞叹不已,《西湖游记二则》让我们感受到西湖之美,得到心灵上的愉悦。

(二)父母之恩

父母不但给我们以生命,而且竭尽全力地养育我们,如朱自清的《背影》让我们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三)祖国之恩

我们不仅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它的地大物博,更要从中感知它的博大精深,丰厚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危难时刻为国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课文中的众多古诗文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灿烂文化,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等能让我们感知英烈的祖国心、民族义,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才是祖国的优秀儿女。

(四)社会之恩

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个性,还要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类。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我的老师》等课文中感受师恩,从《金盒子》等课文中感受友恩,从《驿路梨花》等课文中感受他人之恩。

二、感恩教育的价值取向

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要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

感恩——珍惜生命

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的最好的回报;父母含辛茹苦地养育我们,就是希望我们长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对父母的最好的回报;祖国,社会,为我们提供健康成长的条件,珍惜生命,是对祖国对社会最好的回报。珍惜生命,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滋养自己的精气神,就是要远离危险,远离犯罪。

感恩——承担责任

在感恩教育中,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过分忧心;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做贡献,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这和珍惜生命的教育是不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珍惜生命的教育不是苟且偷生的教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舍生而取义”,是古已有之的道理。

感恩——学会和谐相处

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要学会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不同阶层,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感恩教育的方法

(一)信息筛选——知恩

感恩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知恩。要根据文章特点,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明白要感谁的恩,感什么恩。表现大自然之恩的,一般是写景的记叙文或是说明性质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要点,从景物特点、从事物特点中感知大自然之恩。写人记事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或事情的意义,感知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等。

(二)情感体验——感恩

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我们要通过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1.在朗读中体验

适宜感恩教育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适宜在朗读中体验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因此,在知恩之后,要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让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崇高,三是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要在反复的朗读中,让学生体验大自然的美,激发敬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在想象中体验

表现大自然美景的课文,通过想象深入意境,大自然之美就会深入人心,如《黄河魂》对壶口瀑布的想象,能让学生体验到大自然的造化之功,祖国的壮丽;表现祖国优秀儿女的课文,通过想象,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学生对人物高尚品质的认识就更加深刻。

3.在思考中体验

对表现事物意义的课文,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思考中深刻认识事物的意义,体验恩情的深广。如,《只有一个地球》,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深入认识地球对人类的意义,体会地球对人类的恩情是不可替代的。

(三)倾诉衷肠——报恩

从教材中,学生已经知恩、感恩,还要做适当的拓展,让学生通过表达心声,把情感上升到报恩和施恩的层面。主要方法是引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如母亲节时,让学生写一些祝福的话语,或者写表现母爱的作文。

生物教学中感恩教育 篇12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感恩教育,教学情境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 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1], 是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初中化学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 又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并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不少教师只关注前两个目标, 觉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对提高学生的成绩没有多大作用, 殊不知后者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健康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情感, 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 只能培养出伪君子。”下面我以几个教学情境为例, 谈谈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1. 利用实验探究过程渗透感恩教育

我国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说:“化学实验室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最有效和收获最丰富的场所, 培养化学科学素质, 不仅要传授知识, 最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智力因素包括动手、观测、查阅、记忆、思维、想象、表达七种能力, 其中思维是智力因素的核心。上述全部质量因素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皆能得到一定的训练, 而且非智力因素也有所增长。”这说明像感恩这样的情感教育也可体现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例如:在做蜡烛燃烧实验时, 蜡烛被点燃后, 产生明亮的火焰, 火焰轻轻摇曳, 烛泪流淌。在这个似乎很简单的实验中, 除了要探究蜡烛燃烧的现象、产物外, 我还让学生分析有什么人燃烧了自己, 照亮了别人。学生由此想到了“老师”, 然后我请学生谈谈他们印象最深刻的教师是如何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学生积极交流, 互相启发, 发现自己好像一下子长大了许多, 对教师平时的付出也多了一份理解, 懂得了一份感恩, 在后来的教学中师生情感得到了加强, 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2. 利用化学史教学渗透感恩教育

2.1 感恩祖国的教育

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情感教育目标中强调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泰戈尔曾说:“蜜蜂从花中啜蜜, 离开时嘤嘤地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多少海外学子, 虽然身在异国他乡, 心中却总是装着祖国。在介绍侯氏制碱法时, 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后, 了解到侯德榜小时候即便伏在水车上双脚不停地车水时, 仍能捧着书本认真读书。后来他从清华被保送到美国留学, 先后经过8年攻读, 1921年取得博士学位。在国外留学时, 他时刻怀念祖国, 惦记着处于水深火热中的苦难同胞。具有强烈爱国心的侯德榜最终决定放弃在美国的舒适生活, 返回祖国, 用自己的知识报效祖国。1926年, 侯德榜利用侯氏制碱法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在万国博览会上荣获了金质奖章。这一故事使学生认识到是祖国培养了自己, 我们每一位学子都应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 感恩祖国、报效祖国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使命和责任。

2.2 感恩父母的教育

父母对子女的关爱胜过了自己的生命, 不少是独生子女的学生对这样的关心和照顾往往不为所动, 甚至没有一点理解之心, 更谈不上感恩之心, 所以进行适当的感恩教育就成为家庭和学校的共同责任。例如在讲元素周期表时, 我让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有关门捷列夫的故事, 第二天, 学生以一种感恩的心情叙述门捷列夫是家里最小的儿子, 父亲在门捷列夫16岁时眼睛失明, 从此, 母亲一人担起了家庭的重担, 母亲克服了重重困难, 供门捷列夫上学, 直至门捷列夫考取了中央师范学院, 在他毕业时母亲永远离开了他。后来他在一部著作的前言中深情地写道:“这部著作是一个小儿子献给母亲的纪念品。为了使这一个儿子能得到很好的科学教育, 她曾经费尽了最后的精力, 临终时, 她还说:‘不要幻想, 要坚持工作, 耐心地寻求科学的真理吧。’我将永远记着母亲临终的遗言。”[2]通过这个过程, 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涤荡, 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到父恩比山高, 母恩比海深。

3. 利用“知识拓展”渗透感恩教育

教师还应在知识拓展中使学生学会感恩自然、感恩校园、感恩生命。例如理解“温室效应”的原因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或某些其他气体的含量升高增强了大气对太阳光中红外线辐射的吸收, 阻止了地球表面的热量向外散发, 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上升。温室效应将导致冰川融化, 海平面上升, 天气炎热, 植被破坏等。面对温室效应, 全人类应该一起行动起来, 减少对二氧化碳的排放。这样就可对学生进行感恩自然的教育。教师同时要教育学生, 学校的一草一木需要我们精心呵护, 从身边事情做起, 适时进行感恩校园的教育。

和谐社会的建立呼唤更多人学会感恩, 与爱同行。人才除了要具有渊博的知识之外, 更要懂得对一切为之成长付出的人和物感恩和尊重。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 2004, (8) :9-12.

上一篇:养护监管下一篇:智能家居安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