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教学与环保教育

2024-08-07

生物学教学与环保教育(共12篇)

生物学教学与环保教育 篇1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1. 利用教材已有的资料对学生进行教育, 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基本观点。

初一学生入学之初, 在学习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时, 我先给学生展示了一幅地球的太空照片, 然后问学生:“地球上不同颜色的色块分别由什么构成?”待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完后, 我说道:“正如大家所说, 在太空中我们看到的地球是一颗表面有许多种颜色的美丽星球, 如果我们能够到太阳系以外看我们的地球, 它只不过是一颗极不起眼的小行星, 但我们这颗星球却有着与众不同之处。”反应快的学生脱口而出:“地球上有生物。”“正是因为地球上有着数以万计的生物, 才使我们的地球充满了生机。”“地球表层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如此导入第一单元自然顺畅, 既能够使学生形成对“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认识, 又能够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基本观点, 认识到生物圈的不可替代性。

2. 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拓展, 让学生具备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资源的大局意识。

在教材中有些内容与环保有关, 但并没有具体的例子, 而且篇幅也不够大, 我们可以做适当的拓展。如在讲授水域环境的保护的内容时, 除了讲清楚水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还列举了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800立方米, 给学生以直观印象, 同时启发学生如何节约用水, 如:洗澡时尽量洗淋浴, 洗手时在打肥皂时应该将水龙头关掉, 用淘米水浇花, 用洗过衣服的水冲厕所等等。这样既使学生了解了目前我国和我市水资源缺乏的现状, 又使学生知道了应该如何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水资源。

3. 引导学生讨论, 激发思考, 让学生具备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在学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时, 我问学生:“在你的身边有没有人类随便捕杀野生动物的现象?”立即就有学生举手发言:在河边小树林见过有人网鸟;在宠物市场有卖野生鸟类的不法现象;在XX市场见到过野生蜥蜴、乌龟;在XX一家饭馆专门做以蛇为原料的菜……2003年的非典就是人类给自己制造的最大的灾难。看到学生逐渐“进入状态”, 我趁热打铁, 展示了几幅《人与自然》杂志刊登的贩卖野生动物情景的照片, 许多学生的惊异、愤怒之情溢于言表。然后我说道:“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我们经常说‘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可在倡导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今天, 在我们身边就有这么多残害动物、虐杀动物的行为, 这对生态平衡造成的破坏却是无法弥补的!希望大家都能够有一种自觉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不要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破坏环境。”在我说这些话时, 所有的学生都在认真地听, 这些发生在身边的事情真地震动了他们, 真正使他们开始思考一些问题。

二、通过布置不同形式的作业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做一些探究、调查、资料收集等方面的作业, 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在讲到”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时, 我让学生回家收集有关人类活动破坏生物圈的例子;在讲到动物部分的内容时, 我让学生课下调查由于人类活动面临灭绝的稀有动物。这样的作业既能够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又能够让学生在做作业的同时强化环保意识。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进环保

我们在每年与环境有关的纪念日都举行了一些课外活动, 如请专家做环保方面的报告、参观污水处理厂等方面的活动, 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去年我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XX市宠物市场出售的野生龟类”的调查活动。学生收集了详实的材料, 写出了一份很不错的调查报告。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当时正在出售的野生龟中有3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而且在出售龟的摊位上, 这些野生动物并没有受到很好的照顾, 参与调查的学生都很愤慨。毫无疑问, 我们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进一步增强了, 可见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都有重要作用。

破坏自然进程、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必然是毁灭人类自身。以上是笔者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对于环保教育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 使新一代的中学生能够真正具备环保意识, 为保护环境, 美化家园作出贡献。

摘要: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如何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环境破坏的现状, 主动关心环境保护方面的大事, 逐步形成“保护环境, 保护人类的生存空间”的意识, 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上, 真正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为保护环境、美化家园作出贡献, 是每一位生物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生物教学,环保教育,意识

生物学教学与环保教育 篇2

摘要:“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爱护地球就是爱护我们人类”、“给我们寻找一个清洁的地球”、“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些带有全球性的呼吁和警告性的呐喊,在告诉我们,环保教育已迫在眉睫。是的,自然界是人类唯一的生存空间。在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今天,人类更加清醒的认识到:人类必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才能和谐发展。地球只有一个,地球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能不能继续生存下去的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已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环境意识已成为当代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把生态教育列为主要工作,并推行了一系列环境教育计划。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化学污染物对环境,对人类健康,社会发展的危害,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已成为人们的共同呼声。为此,寓环境保护教育于生物教学之中是每一位生物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从两方面论述了怎样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关键词:环保教育

生物教学

环保实践活动

“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爱护地球就是爱护我们人类”、“给我们寻找一个清洁的地球”、“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些带有全球性的呼吁和警告性的呐喊,在告诉我们,环保教育已迫在眉睫。是的,自然界是人类唯一的生存空间。在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今天,人类更加清醒的认识到:人类必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才能和谐发展。地球只有一个,地球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能不能继续生存下去的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已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环境意识已成为当代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把生态教育列为主要工作,并推行了一系列环境教育计划。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化学污染物对环境,对人类健康,社会发展的危害,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已成为人们的共同呼声。为此,寓环境保护教育于生物教学之中是每一位生物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该怎样渗透环保教育呢?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新教材的使用为环保教育提供了契机。以苏教版初中教材(七年级)为例。教材第1章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7章第三节 绿化,我们共同的行动、第13章 第一节 关注生物圈—环境在恶化、第二节 保护生物圈—从自身做起。直接将环保教育作为这些章节的主题。在这些章节中直接介绍了环保的一些初步知识。在教学进程中,师生充分收集有关资料,通过录像、投影等直观手段说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以及保护环境的措施。以《关注生物圈—环境在恶化》为例加以说明。教师出示山清水秀的风光图片:如黄山、九寨沟等。学生观看,欣赏,为祖国的美好山河感到自豪。师:“不知我们的子孙是否还能欣赏到这些秀丽风光。请看以下录像:1998年波涛滚滚的洪水,造成山体滑坡,房屋倒塌;2000—2002年春季北方漫天飞舞的沙尘暴;草原上成群的牛羊与斑秃的草地;黄土高原纵横的荒山秃岭及干涸的河床;餐桌上的野生动物„„” 学生对片中的现象感到震惊,纷纷议论。

师:这一幕幕令人震惊的现象,都与人类的活动有关。人类的衣食住行都依赖于生物圈,人类要生存必然要向生物圈索取,生物圈能承载多少人的生存呢?教师制造这样的情境导入新课,并适时板书课题,大大激起学生强烈的使命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适时出示一组组数字、一幅幅画面„„学生热烈讨论发言,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教育;再通过模拟实验(如模拟酸雨对植物种子的萌发的影响)的介绍,并布置同学们分小组探究。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教师总结:“我们的生物圈已敲响了警钟。我们已经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环境问题,请大家课后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和调查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或进行模拟试验。下节课我们相互交流。”在第二课时教师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中国和世界人口的增长及人们的活动给生物圈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最大的问题就是环境问题。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有不少环境被污染的例子,请大家说说。”同学们踊跃交流课前所收集的资料或汇报实验过程和结果。有的是关于“温室效应”、有的是关于“水体污染”、有的是关于“噪声污染”、有的是关于“土壤污染”、有的是汇报“模拟酸雨对植物种子的萌发的影响”的实验过程和结果等。教师适时进行评价。同学们深受启迪。在这节课结束时,教师总结:感谢各位同学提供了如此丰富的资料,通过这一次的调查和交流,我们每个同学对环境污染问题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但是我们的宣传不应该仅仅在这一堂课上,在我们的教室内,还应在学校、社会上进行更广泛的宣传,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让所有的人都来关爱我们的生物圈——我们共有的家园!参与保护我们的家园的活动中来。

在教材其他章节虽然没有以环保作为主题,但教师可把环保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环境问题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如在第4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的教学中,可结合有关知识的学习,联系在生活中有人随地大小便,随地吐痰、乱丢杂物、不节约用水、吸烟、不注意饮食卫生、吃野生动物、猎杀野生动物等不良习惯甚至违法的行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人类传染病与环境污染的关系、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等一系列与环保有关的问题。又如在第四章开始部分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大海龟在蓝蓝的大海畅游的画面,然而这种古老的象征长寿的海上运动者现发现有许多死亡,解剖结果死于废塑料袋堵塞食管,它是因饥饿而亡.通过此例的举出,使学生不仅认识到学习生物学知识的重要性,而且在脑中树立环保的意识.在其他章节,环境教育的内容也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详述。总之教师要以高度的环保责任感,抓住有利时机,注重启发和引导。教师积极利用各种新闻媒介报导途径,及时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环境保护手段、进程。

二、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

课堂教学固然是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一环。但课外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而且可以培养其环保技能,所以还应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随着新一轮课程的实施,我们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并努力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环保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身边事做起,激发他们对周围环境的关注,培养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能力。如结合校园绿化设计和“3.12植树节”,发动学生参与校园绿化设计和植树护花活动;结合“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组织学生开展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演讲、征文、辩论等活动;发动学生参加“你丢我捡”和清除卫生死角等校内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保护环境随手可做的100件小事”活动。课外活动的重要特点就是实践性、直观性、以具体事实让学生自己去了解、认识环境被破坏的危害,让学生自己动手开展有益于环保的活动。以达到深入人心的教育效果,比如让学生去参观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让他们了解到保护森林植被对人类的重要,让学生自己动手修建小型自然生物池塘,营造生物垃圾,将垃圾按化学、金属、生物各自分类处理,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教学目的。波利亚说过:“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如生物兴趣小组的成员通过“废电池浸出液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废电池浸出液对小鱼生活的影响”、“废电池浸出液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模拟酸雨对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等探究实验,以及对附近江河的污染和烟厂周围的空气污染等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学生对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果感到非常震惊,学生看到小鱼在废电池浸出液里苦苦挣扎的情景就仿佛看到在烟尘弥漫的恶劣环境中生存的自己,自然得出环保问题不容忽视的结论。同时指导学生认真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撰写环保小论文等.

综上所述,环境保护教育,只有上下一致,通力合作,从小抓起,从我做起,使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才能创建一个美好的劳动生活环境,才能拥有一个充满生机的地球。

参考文献:

1、《环境科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12月

2、《保护环境随手可做的100件小事》作者刘兵

3、《热爱自然的故事》程光泉

生物学教学中环保教育的渗透 篇3

关键词:生物教学;环保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096

环境保护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措施之一。中学生物学是中学生获得基本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并形成一定的科学态度的学科,在生物学教材中有许多环保教育的素材,教师要有高度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充分利用教材、联系实际,把环保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中。

一、结合我国环境保护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过度放牧、滥砍滥发、盲目引来外来物种、大量排放工业污染物、农业生产中的污染、生活污染等原因造成生态平衡失调。《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污染状况十分严重,全国空气质量达标城市到2001年底仅占1/3。其中,二氧化硫年均浓度在3-248微克/米3之间,全国平均值为66微克/米3。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泊环境研究主席、科学家刘鸿亮教授对全国55000千米河段进行了研究调查。报告显示,23.3%的河段水质污染严重而不能用于灌溉,45%的河段鱼虾绝迹,85%的河段不符合人类饮用水标准,而且河流自洁等生态功能也严重衰退,形势异常严峻。

世界上沙漠正以每年600万公顷的速度侵蚀土地,而我国每天都有500公顷的土地被沙漠吞食;森林面积减少,全世界每年有1200万公顷的森林消失,而我国年均消失天然林40万公顷。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环境保护。例如:《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绿色植物可以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与氧气平衡”的教学,教师就可以进行环保教育设计,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了二氧化碳而释放出氧气,使大气中的这两种气体含量保持相对稳定,但是人类的各种活动,特别是工业生产及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的广泛使用,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从而造成温室效应,使年平均气温升高,土地沙漠化,海平面上升,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或图片播放这些灾难性的真实性,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来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改变这种现状,我们能做些什么?学生通过讨论、思考后,可以总结出多植树、造林、种草,不乱砍滥发等,可以培养学生关心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二、结合教材,让学生了解环境现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教学中,利用生物学教材中环保教育的题材,联系教学实际,把环保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例如:在讲授“水资源问题”时,播放水资源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中国雖是一个水资源丰富的国家,但是能用的淡水很少,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消耗大量的淡水资源,引起水荒,并引发严重的水资源污染,适时引导学生生活中少使用含磷洗衣粉、农业上少喷洒农药等,随手关掉水龙头,循环用水,节约水资源。八年级生物上册“我国动物资源及保护”中,通过视频、图片等向学生介绍动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保持生态平衡,但是人们对动物的大量捕杀、滥杀,导致有些食物链中断生态失去平衡,造成鼠虫等灾难。科技的发达、生活水平的提高、反季节蔬菜的出现,人类只得增加农药的使用量,对环境也造成了污染。

三、利用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重视教材中的实践活动,尽量让学生完成,如环保教育相关的“调查社区环境的变化”,让学生4-5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调查社区的环境,学生对社区环境的亲自了解,亲眼所见下,认识到好环境对居民的健康、居民的出行是有利的。还可利用各种节日,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如:4月22日“世界地球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等都是好的环保教育题材,特别是3月22日“世界水日”的环保教育,利用本校所处的实际环境——仁怀市五马镇,学校与五马镇的五马河一墙之隔,让学生走出校门亲自去观察五马河不同区域的水质以及水中生活的生物,通过向当地农民或政府部门了解五马河水质的变化,增加学生对水资源的认识、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3月12日“植树节”进行植树活动,让学生参加一些公益活动等,既增加了教学内容的丰富,也增强了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落实环保行为

环境保护不仅在课堂上向学生列举生活中的环保行为,如节约用水、用电,垃圾中的分类、购物中环保袋的推广等,虽是一些小的行为,但是在生活中很多人却不以为然,在学校也随处可见学生扔的垃圾,规范学生的行为,让校园空气变得清新、环境变得干净,尽量不让学生带零食进校园,或在指定的区域吃,教室、办公室安排值日,离开教室、办公室随手关灯、关电等,还可设置监督岗对校园环境进行监督,开展人人参与的环保活动,让学生在环境保护中真正行动起来。

初中生物学教学与环保教育 篇4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1. 利用教材已有的资料对学生进行教育。

在教材中有不少环境污染的例子, 如新课标教材七年级下册中水俣病和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料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 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拓展。

在教材中有些内容与环保有关, 但并没有具体的例子, 而且篇幅也不够大, 我们可以做适当的拓展,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如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一节中广水域环境的保护的内容。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 我除了讲清楚水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之外, 还列举了现在世界及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 给学生以直观印象, 同时告诉学生如何节约用水, 如洗澡时尽量淋浴, 洗手时在打肥皂时应该将水龙头关掉, 用淘米水浇花, 用洗过衣服的水冲厕所, 等等。这样既使学生了解了目前我国和世界水资源缺乏的现状, 又使学生知道了应该如何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水资源。

3. 引导学生讨论, 激发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就某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引起学生的思考。

如在结束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时, 我问学生:“在你的身边有没有人类随便捕杀野生动物的现象?”问题提出后立即就有学生举手发言, 有的说见过有人网鸟, 有的看见在市场上卖野生动物的, 有的说有的饭馆专门做以蛇、野兔为原料的菜……看到学生逐渐“进入状态”, 我趁热打铁, 展示了几幅《人与自然》杂志刊登的贩卖野生动物情景的照片, 许多学生的惊异、愤怒之情溢于言表。然后我说道:“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今天在我们身边就有这么多残害动物、虐杀动物的行为, 人们只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 为了眼前的一点经济利益, 就不顾后果肆意捕杀野生动物, 也许这些行为的后果不会很快显现出来, 但对生态平衡造成的破坏却可能是无法弥补的。同学们, 如果野生动物全都从地球上消失了, 只剩下我们人类, 我们岂不是太孤单了!希望大家都能够有一种自觉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不要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破坏环境。”在我说这些话时, 所有的学生都在认真地听, 这些发生在身边的事情真的震动了他们, 真正使他们开始思考一些问题。

二、通过布置不同形式的作业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做一些探究、调查、资料收集方面的作业, 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在讲到“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时, 我让学生回家收集有关人类活动破坏生物圈的例子;在讲到动物部分的内容时, 我让学生课下调查由于人类活动而灭绝或数量急剧减少的稀有动物。这样的作业既能够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又能够让学生在做作业的同时强化环保意识。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我们在每年与环境有关的纪念日都举行一些课外活动, 如举办专题墙报、黑板报, 请专家做环保方面的报告, 参观污水处理厂等方面的活动, 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地球只有一个, 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必然是毁灭人类自身。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 在教学中使学生逐渐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 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上, 真正使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为保护环境、美化家园做出贡献。

摘要:随着环境破坏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 人类越来越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环境破坏的现状, 主动关心环境保护方面的大事, 使学生逐步形成“保护环境、保护人类的生存空间”的环保意识, 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上。

化学教学与环保教育 篇5

刘德银

【摘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如何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环境破坏的现状,主动关心环境保护方面的大事,逐步形成“保护环境,保护人类的生存空间”的意识,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上,真正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美化家园作出贡献,是每一位化学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化学教学 环境保护 教育

环境污染已经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已成为全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呼声。重视环境问题,不但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现代人的一种基本素质。众所周知,造成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的最主要因素为化学因素,而改变﹑改造生态环境的最重要手段是化学方法,为此,国家教委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的要求【1】,并在《关于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中指出,要把环境教育渗透到有关学科中去,肯定了在中学化学教育中逐渐渗透环保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必须将环境意识教育、环境保护教育纳入化学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认识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建立可持续发展思想、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环保法制观念,为减少或避免环境污染,为营造优美环境与社会和谐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所谓环保教育就是以唤起受教育者的环保意识为目的,使其能够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并获得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2】。环保教育与化学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可增强年青一代的忧患意识,增强对自然、人类的责任感,同时帮助他们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提高环境道德意识。环保教育的意义

1.1 社会发展的呼吁

从国内形势看,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人口大国,经济技术都不发达,由于人口总数过大,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的矛盾十分尖锐。为了实现全面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我国政府于1994年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地指出了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然而,无论是文明发展道路的实现,还是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也不论是可持续的协调发展或是人的素质的提高,都有赖于环境教育的贯彻和开展。

从国际形势看,环境保护是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人口、资源、环境)之一,其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对环境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3】。然而自谋求工业化以来,人类向大自然索取的是大量的维持自身生存的物资财富,而给大自然回报的却是成千上万吨的废渣、废液和废气,能源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加剧。天空灰暗了、白云久违了,河水变臭了、鱼虾难觅了,大地变脏了、面目全非。骇人听闻的世界八大公害更加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

1.2 化学教学的要求 现今在教室里的青少年,他们将来是我国各个领域的建设者,也是我国国土领域的环境保护者,他们必须具备明确的环境意识;即在他们从事的科学研究、生产活动中,既要合理地利用我国的资源,又要防止破坏周围的环境,变“废”为“宝”,要让他们在个人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美德和习惯,成为环境的自我保护者;让他们意识到一个人的生存、成长、健康与他所处的周围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要使他们树立全面的科学的环境意识是很不容易的,在这个过程中,化学教学不但要发挥作用,而且是大有可为的。教师应从教学过程中挖掘环境教育的知识点,其中尤以化学更具优势,因为化学教学内容很多涉及到资源、环境、材料等方面,可充分让学生感到“环境污染”、“资源污染”等问题的严重性和危机感,从而激发他们整治环境和节约能源的主人翁责任感。

在现行的中学教材结构体系中,与环境保护这一主题相关联的学科内容较多【4】,化学占有重要地位.在初、高中化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三废”对空气、水、土壤等的环境污染,对氢能源、温室效应、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的环境保护都作了具体的说明和要求,在化学教学中必须结合相关内容进行环境知识学习和教育。

1.3 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环保是一个现实性很强的话题,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能够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增强上课效率。在实验和课外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参与,扩宽了他们的知识面,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掌握了科学的观察事物、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在教学和活动中,学生们了解了目前地球的状况,了解了环保方面的国情,了解了身边的环保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品质,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社会针对性原则。在我国教育界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完全有必要把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作为我们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提高化学教师的环保意识与环保责任感 2.1 提高化学教师理论素养及环保意识

教师——作为学生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来源,我们自身的素质和环保意识将决定和制约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效果。提高化学教师素质,增强教师自身的环境意识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基础和保证。

教师要扩宽自己的知识面和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我们许多正在执教的化学教师在中学和大学时接触环境保护的知识太少,重视度比较低,对其了解不深,难以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保护环境的典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教师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文化素质,从训练教学基本功入手,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一方面要加强教研工作,钻研教材,精通所教内容,才能充分利用教材蕴藏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进行教学,避免在化学教学中单纯传授知识,才能真正设计好教学过程,把环境教育融于日常教学工作中去。另一方面教师要更多地向书本、实际、知者学习,做有心人,多积累报刊、杂志、新书上的新材料、新观点;或多渠道,多形式争取继续教育,提高学历层次,拓宽知识领域,完善知识结构。扩宽自身的知识面,真正认识到环保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而主动的担负起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责任。

(2)化学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思想,学习教育心理学理论,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实施素质教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转变思想观念,重视环境教育,才能实现提高自身的环境意识的目标。

(3)化学教师要不断地提高师德水平。教师是学生受教育的一面镜子,教师的形象对可塑性很强的中学生影响深远,因此作为地理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情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把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行动结合于日常工作生活中,给学生做出榜样。

2.2 教师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作为化学教师,在进行实验时,常用到各种会污染环境的化学物质,实验时怎样确保有毒物质不扩散到空气中,尾气如何吸收,反应后废液如何处理等等这样几乎每次实验都会碰到的问题,化学教师正确的处理习惯将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使他们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逐步培养其环保意识。不仅如此,日常生活中教师良好的环保习惯,如不用一次性方便饭盒、不在公共场合吸烟、不随地吐痰、不随地乱扔垃圾等等也会言传身教逐步影响学生,使之养成良好的日常习惯。目前,各级化学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对中学化学实验进行改进,其目标之一就是增强环保意识,相信会令更多的化学教师养成良好的环保性行为习惯,进而影响更多的学生。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与环保责任感 3.1 抓住教材的环保内容渗透环保教育

国家应把环保教育列入中小学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考试栏目中。在此之前,化学教师应该结合化学教材中的许多章节向学生介绍环保的相关知识【5】。如高中阶段结合氯气、硫化氢、二氧化硫和苯蒸气等有毒气体的教学,在课堂上介绍其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和相关的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结合硫酸、硝酸的工业制法及炼钢炼铁的工业流程,介绍工业污染及废气、废液、废渣的处理,如日本水俣病事件,含甲基汞的工业废水污染水体,使水俣湾和不知火海的鱼中毒,人食毒鱼后受害,中毒者283人,其中60人死亡;结合重金属元素的教学,介绍重金属对水的污染并给人体健康带来的危害,如痛痛病事件,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由于锌、铅冶炼工厂等排放的含镉废水污染了神通川水体,两岸居民利用河水灌溉农田,使稻米含镉,居民食用含镉稻米和饮用含镉水而中毒,1963年至1979年3月共有患者130人(90%以上为65岁以上老人,男性仅3人)其中死亡81人;如结合硫、氮的氧化物,介绍酸雨的形成及其危害,如我国的酸雨污染程度至今居高不下,其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和四川盆地,波及面积达100多万平方公里,年均降水PH值低于5.6的区域占全国面积的40%【6】,长期的酸雨造成这些地域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土壤酸化过程加速。结合磷酸盐的相关知识,介绍湖泊水质的富营养化,如赤潮现象。结合甲醇和乙醇的有关知识介绍假酒和工业酒精对人体的危害;结合烃的有关知识介绍光化学烟雾的几次事件及其原因,如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5-8日英国几乎全境为烟雾覆盖,温度逆增,致使燃煤产生的烟雾不断积聚。尘粒浓度最高达4.46mg/m3,为平时的10倍;二氧化硫最高达1.34ppm,为平时的6倍。烟雾中的三氧化二铁促使二氧化硫氧化产生硫酸泡沫,凝结在烟尘或凝源上形成酸雾。产生严重后果,天中死亡人数较常年周期约多4000人。45岁以上的死亡最多,约为平时3倍;1岁以下死亡的,约为平时2倍。事件发生的1周中因支气管炎、冠心病、肺结核和心脏衰弱者死亡分别为事件前1周同类死亡人数的9.3倍、2.4倍、5.5倍和2.8倍。肺炎、肺癌、流感及其他呼吸道病患者死亡率均有成倍增加。结合有机物中高聚物的内容介绍白色污染及其危害和解决方法等等。作为化学教师,必须要抓住这一阵地,紧密联系教材,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让学生理解环保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逐步培养起环保意识。

3.2在实验教学中推进环保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现行教材约有60%的知识是通过实验引入的,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职责,并且较之课堂更具有直观性【7】。因此,作为化学教师,我们要利用实验教学,让学生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实践中来。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课堂演示实验时教师的示范作用,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学会处理环保问题的技能。为了有效地在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可以着重落实了以下几点:首先,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实验习惯,如在密闭系统或通风橱中操作有毒气体,对反应后的尾气进行吸收,不让其扩散到空气中,如二氧化硫的制取实验中尾气的吸收,反应后的废液、废渣不随意倒入水池,而是分类回收等等,使学生养成环保的好习惯。其次,我们要帮助学生学会从环保角度设计、改进、挑选实验方案,选取实验药品。使学生尽可能采用一些无毒无害、低污染、低能耗的实验方案和选择一些无污染、可回收、可循环利用的药品。尽量减少实验过程中对人及环境造成的污染。比如实验室用加热KClO3和MnO2的混合物制取氧气时,易产生氯气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就可以改成用H2O2在MnO2的催化作用下制取氧气的方法,这样既节约了能源,又防止了污染。如高一化学第一本《卤素》中有关氯气化学性质的实验中,氯气作为有毒气体对教学环境的污染尤为严重,由于我们的实验条件尚不完善,很少考虑“污染”这一问题,导致一个班受“污染”之后,另一个班的学生就对这类实验产生了很大的恐惧,这难道还不能引起我们化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吗? 学生的环保意识教育,不只是简单的说教,更应该是现身说法,从我做起.造成氯气实验污染的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氯气的发生和量难以控制;二是实验设计的欠合理性.有人观察到用PP片(医用高锰酸钾片)与浓盐酸反应制氯气时,由于PP片有较高密度,在与浓盐酸反应数小时后,未反应完的PP片未见其松散溶解,且固体与液体的接触面积很小,于是就利用PP片这一特点,在简易启普发生器中与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效果较好,解决了课堂演示实验中由于氯气发生装置难以控制而造成大量氯气外逸的教学环境污染问题。有人又将金属钠铜等与氯气反应,改在玻璃管中进行,实验效果同样明显,这就是我们十分推崇的微型实验,它既避免了大量使用化学药品而带来污染,还节约了药品,又较好避免了传统瓶装氯气燃烧中,由于热气流原理而带出的大量氯气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又如高一化学第三章《硫·硫酸》一章中,关于向品红溶液通入SO2的漂白实验,由于SO2的发生装置很难控制SO2的生成量,教师在做完漂白实验后往往为了教室里的小环境不受SO2的污染,只是简单地将SO2发生装置“请”出教室,就是这简单的一“请”了之,当我们要对造成大气污染和形成“酸雨”的元凶SO2验明正身的时候,教师在大讲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的内容,但与身边的环保事例脱节的时候,我们的学生又以怎样的心态来接受环境保护教育呢?有人作了这样的实验教改,向一根一端封口约40 cm左右的“玻璃管中,注入约20 ml左右的用SO2刚褪完色的品红溶液,然后用酒精灯给玻管的另一端封口,将玻管中无色液体部分放在酒精灯上微微加热,它会变为红色液体,将红色液体在玻管来回振荡,它又会变无色,有人将它称为“魔棒”.这种“魔棒”在说明化学现象,操作和环保意识的宣传上具有直观、简便、生动的示范作用,是中学化学教师实验技术改进努力的方向.3.3 利用丰富的课外活动开展环保教育

根据现行《中学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仅靠在课堂上的培养是不够的。我们应该把环保活动作为化学课外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作为化学课外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来认真有效的实施。(1)专题讲座

结合国内外重大的环境污染问题和重大的环保活动举办专题讲座【8】。如结合6月5日“世界环境日”向学生介绍当前世界关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有哪些;结合9月16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向学生介绍臭氧层的相关知识及其被破坏的原因和氟利昂的应用及其替代技术;结合全球的二恶英事件谈谈多氯甲苯、多氯乙苯及烃的卤代物的毒性和食物污染问题;结合我国提倡消除白色垃圾活动谈谈白色垃圾的起源及其危害;结合日本四日事件介绍二氧化硫的毒性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9】。(2)组织学生参观活动

我们可以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附近典型的污染工厂(如钢厂、石墨厂、水泥厂)和受污染湖泊等处参观,与厂里工人和周围的居民交谈,明确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和环保的紧迫性。提高学生以及社会人士的环保意识。(3)建立兴趣小组大力宣传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不但是化学学科的任务,同时也是其它学科的任务.受各学科教学要求的限制,我们必须研究如何协同开展,使学生受到实实在在行之有效的环境保护教育,而不只是建立在形式和口头上。建立兴趣小组不失为当前学校进行环境意识教育的一个补充和拓展.教师可带领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工厂和农村进行环保方面的社会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对工矿区的水样、空气可化验监测,也可在校内实验室中作一些环境保护的小课题研究,如在实验室中作草本纤维造纸和废纸回收的比较性实验,废气、废液的处理,进而说明环境保护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实实在在的身边事,举办环境保护讲座,运用电影、电视及其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有效的环保意识教育.使学生在接受环保教育的同时,充分认识到资源的浪费与资源回收利用,都是与环保密不可分的,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应大力倡导“环保光荣、污染可耻”的风气,让兴趣小组的成员联系身边的环保事例,从节约纸张回收废电池,分类收拣垃圾,节约用水,爱护动植物等做起,发挥示范和教育的作用.3.4 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可把本地区环境污染典型事例自然地、生动地渗透到化学教学中,让学生亲自体验到环境污染给人们带来的危害,这样不但会引起学生更高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从而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让学生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10】。例如学习《自然界中的水》一节内容时,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我在课前带领学生参观了自来水厂,到商场调查了解滤水器的原理,到乙炔厂、电镀厂的下水道出口处采取水样做检测实验,还亲自带领学生到市区周围的护城河考察,让学生观察污染后河水的颜色、状态、气味。通过观察,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环境污染的现状。

参考文献: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篇6

关键词:生物教学;环保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032-01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提出了“让学生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生物教育的培养目标”。作为一名生物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环境破坏的现状,主动关心环境保护方面的大事,使学生逐步形成“保护环境,保护人类的生存空间”的环保意识,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上。教学中强化环保教育、倡导环保行为,对引导全社会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让学生具备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因为对自然界认识不足,过度放牧,过度砍伐森林,掠夺性开采自然资源,随意捕杀野生动物,不适当引入物种以及大量排放污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使生态环境或生物圈遭到破坏的事例,如日本的水俣病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我国科尔沁草原因为过度开荒变成沙漠,我国长江、黄河中上游因为乱砍滥伐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许多野生动物因为人类的捕杀而灭绝,我国引入的水葫芦造成过量生长,太空中垃圾数量不断增多以及噪声、光污染,等等。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把这些问题告诉学生,可以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存在于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使他们真正具备保护环境的责任心。

二、让学生具备关心环境动态的意识

当今社会各种媒体非常先进,差不多每天都会有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报道,如世界各国保护环境的新举措、当今社会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人类所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等方面的消息。应该提醒学生主动通过报刊或网络关注环保动态,定期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这对于学生来讲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使他们了解发生在身边的有关环境保护的大事。同时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对某些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建议。这都有利于环保意识的形成。

三、让学生具备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的意识

仅具备环保意识还是不够的。“保护环境”并不是一句空话,也并不只是少数科学家或科研机构的专门工作,而是所有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观念和意识,并且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做起,为环境保护作出贡献。我们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上,还要通过教育让学生能够真正视环境保护为己任,在平时的生活过程中能够自觉自愿地留意身边的小事,留意自己的言行,尽量减少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行为,并且能够向身边的亲友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像节约用水、不乱扔废旧电池、垃圾分类放置等这些行为不过是举手之劳,只要稍加注意,就是在进行保护环境的工作。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具备这种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意识,能够自觉地在行动上得以体现。只有这样,我们的环保教育才是卓有成效的,才真正落到了实处,对于学生个人将来一生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对于保护我们唯一的生存空间,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环保教育渗透的途径和方法

1、立足教材内容,挖掘环保知识。生物学教材中蕴含了许多环保教育的素材,教师应以高度的环保责任感 , 充分利用教材,联系实际,把环保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是在学生中进行环保教育较有效的途径。例如,讲授“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时,让学生明白植树造林的意义,并自觉地参与种树,保护植物。学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时,通过具体事例,向学生介绍动物在保持生态平衡中的作用,并举例说明由于人们不懂得善待这些野生动物且大量捕杀蛙类、鸟类,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造成鼠灾、虫灾。人类被迫增加农药使用量,反过来又污染了自己的生存环境。学习“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时,让学生观看各种生物的图片,了解这些生物的价值及生存状况,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提高环保意识。

2、利用社会实践活动渗透。可配合环保部们在环境日、地球日、植树节等纪念日开展一些公益性宣传活动。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学校周围的环境问题和社会关注的环境热点问题进行调查。如,开展我市酿酒排污调查、农贸市场塑料袋使用及危害等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还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如到公共场所打扫卫生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既增强了教育效果,提高了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的责任感,也激发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之中去。

3、规范日常行为,强化环保行为。课堂上,给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一些环保行为。如平时购物时尽量少用塑料袋、节约用水、用电、垃圾分类回收等。这些虽是很不起眼的行为,但可以保护环境卫生,节约资源。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自觉力行环保行为,不仅可以节约资源、减少废物带来的污染,改善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

在校园里,配合学生会、团委组建环保志愿者服务队,负责监督、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让学生感觉到保护环境的大事是可以化为随手可做的小事。还要配合学校组织环保教室、无烟班级等环保行为的评比,让每一位学生为争当校文明学生、文明班级而努力表现自己,从而达到提高环保意识,促进学生环保行为的养成。

生物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篇7

1、中国唯一具有全球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家。然而不幸的是, 我国生态系统都处在不同程度的退化过程之中。青藏高原草地生产力由上世纪60年代的300公斤 / 亩下降到100公斤 / 亩以下;地下鼠量由过去的8~10增至30只 / 公顷;土地裸露率由不到10% 增加到30% 以上。全国90% 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 并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递增。红树林由历史上最大面积25万公顷, 下降到目前不足1.5万公顷。

2、水土流失急剧。我国水蚀、风蚀和冻融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全国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 涉及全国30个省。黄河流域年入河泥沙16亿吨;长江流域每年土壤流失量24亿吨。随土壤流失的还有各种营养元素, 超出了2003年全国的化肥需求量 (3990万吨) 。

3、濒危物种增加, 天然湿地大量消失等。

二、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必要

要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 就应该让他们了解我们的现状:

1、自然资源有限。自然环境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生活和生产资源:提供了生存所必须的阳光、空气、水、热等生态资源;提供了森林、动物、植物、土壤等生物资源;提供了石油、煤炭及金属等矿物质;提供了人类欣赏的景观资源。这些资源绝大部分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 但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产的发展, 环境资源的稀缺性越来越明显, 特别是供人类再生的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基本来源, 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如果资源枯竭了, 就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威胁。我国的自然资源虽然总量很多, 但人均占有量少。

2、环境破坏严重。由于环境污染、滥砍滥伐导致二氧化碳过多, 造成温室效应, 使地球上的温度逐年上升。沙漠化加剧, 水资源污染, 使人类面临严重的水危机。尽管随着技术的发展, 海洋中脱盐的技术可行, 但昂贵的成本和大量消耗能源, 使得这一技术很难推广。沙漠化, 沙尘暴的频频出现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环境的破坏, 导致我们呼吸的空气被污染;我们吃的食品、我们种的庄稼, 甚至我们喝的水无一不在威胁着我们的生命!如由于水污染出现的癌症村, 在报道上也屡见不鲜。

三、环保教育的实施

我们不但要让中学生了解我们环境的现状, 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的环保意识, 自觉地参与环保活动, 在环保中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要想达到这一目的, 我们从以下几点做起:

1、从理论到实际行动

在课堂上, 当学习到生态系统部分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让学生了解动植物世界的多样性, 以及生态系统与我们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 即直接价值、间接价值, 潜在价值。同时让学生树立保护动物意识, 特别是野生动物, 要让学生知道:野生动物中的任何一个种类的灭绝都将对动物界的食物链和食物网造成破坏, 都将对生态系统生态平衡造成破坏, 都会对大自然造成威胁, 对人类造成威胁。因此, 要使广大学生成为保护野生生物的主力军。不仅自己不打猎野生动物, 不吃受保护的野生动植物, 还应积极宣传, 认真做好周围人的工作。比如看到市场上一些不法分子出售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 应当加以劝阻, 及时举报, 并协助相关部门做好工作。如果发现有受伤、离群的野生动物, 在可能的条件下, 积极救治, 加以保护, 并向有关部门报告, 使这些可爱的野生动物重新回到大自然的怀抱, 使中学生在保护野生动物中起到积极宣传和带头的作用。

2、从自身做起

全校学生联合起来, 保护校内环境:把墙上乱写乱画的擦掉;废品放到指定地方, 让校内看不到一张废纸或包装袋;水龙头用后拧紧, 不浪费一滴水;学校的花草树木不再被折损, 人人都爱护它们, 这样, 同学们从自身做起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人人动手, 美化环境, 减少了污染, 减少了了传播疾病的渠道, 还养成了爱护环境卫生的好习惯。

3、组织多种形式的环保活动

春天正是植树的号季节, 三月十二是我国传统的植树节, 在这个节日里, 我们可以和种树的单位联系, 组织学生去植树, 为自然天一片绿。这样, 不仅让学生体验了种树的辛劳和快乐, 也培养了他们爱护树木的情感。河北省政府的爱鸟周正好在五一劳动节, 这时可以印一些宣传资料, 让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向周围人做爱鸟宣传, 带动周围人一起行动起来, 让我们的环境中充满鸟的歌唱。学校里每周都有劳动课, 这也是很好的环保教育的机会。我们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 给学生放映保护环境的宣传片。参加课外小组的同学就常常用废纸、易拉罐、玻璃瓶, 塑料瓶等制成美丽的工艺品。生活中处处有环保, 只要我们用心, 开展小发明小创造活动, 既节约了能源和资源, 又可以大幅度消除污染。

四、利用本地环境现状分析实施可持续发展环境教育

在生物课堂教学种群的演替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过程中加入本地环境现状分析的教学内容, 将学生身边存在的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以及学生所处环境中较为典型的环境污染事件和事例引入课堂教学实例中进行介绍, 进行环境知识教育, 会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中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 在教育中渗透环保意识, 不仅给学生传授环境基础知识, 还要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逐渐把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意识变为自觉的行为以及积极参与环保活动的良好习惯。让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拉起中学生们的手, 保护我们的环境, 保护我们的地球——我们的家。

摘要:环境是哺育人类的摇篮, 它不断为人类提供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人类也不断地从自然界汲取生存所需的物质。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构建“人与生物圈”的课程新体系。因此, 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使中学生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正确认识环境问题的现状, 学习解决环境问题的知识和观念, 做到学生行为和环境相协调, 很有必要。

关键词:环保意识,现状,实施

参考文献

[1]高中生物必修3[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篇8

一、目的

生物教学新观念强调学生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环境教育既是国策教育也是国情教育, 更是人的素质教育。生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环保教育, 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拓展思维、加强能力的同时, 培养环保的意识和责任感, 养成关爱环境的好品质, 在环境问题上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对一些问题提出恰当的解决方案。教师以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为依据, 充分运用书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教导学生从身边小事着手, 保护环境, 认识到环保意识既是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 也是当代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养。

二、途径

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逐步养成环保意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五点来进行。

(一) 课堂教学巧妙引入环保概念

生物课本上涉及环境保护的内容有很多, 比如说, 森林乱砍滥伐。可以给学生列出一组数据, 一株30年的树木, 一年产生的氧气价值约1.9万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约2.1万美元;涵养水源价值约2.2万美元, 各种生态效益总值高达10万美元, 而砍伐之后的价值甚至连1万美元都不到。鸟儿没有了家, 沙尘暴来了没有树阻挡风沙, 环境日益恶化。讲到这里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同学两张图片, 一张污染前的青山绿水, 一张污染后的荒山秃岭。通过这样的鲜明对比, 学生自然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环保意识增强。

(二) 课题探究式学习

书后习题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例如, 探究酸雨的危害。学生可以上网收集资料, 也可以切身感受酸雨的危害, 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即可获得信息, 即雨水的p H值显弱酸性, 酸雨的p H值一般是小于5.6的。通过小组学习探究之后, 学生不仅可以拓宽知识面, 还可以对酸雨带来的污染有一个新的认识。教师要抓住一切时机, 结合教材的例子和自身的知识启发和引导学生, 渗透环保的重要性。

(三) 开展公益环保活动

在植树节、环境日、地球日等特殊节日时, 开展一些环保活动, 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清理草坪上的垃圾、节约用水用电、不乱扔果皮纸屑、到公共场所打扫卫生等。通过这些丰富的环保活动, 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可以使环保教学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欲望, 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的活动中去。

(四) 实地调查感受环境污染程度

教师可以提出一个课题, 比如白色污染、土壤污染、河流污染、空气污染等。让学生对周围环境做调查, 通过对当地环境的观察取证, 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 认识到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人类生活水平的质量高低。进一步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认识环境保护的特点是紧迫性和长期性, 从而使他们自发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五) 规范学生日常环保行为

生物课堂上, 教师可以给学生列举一些不环保的行为, 如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教导学生环保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如购物自带背包, 尽量不用塑料袋, 不用一次性碗筷, 节约用水、用电等。虽然这都是一些小事, 但是如果人人都能自觉保护环境, 就不会出现这些环境污染问题了, 通过这些小事可以看出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教师可以在课堂、课后监督, 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学校可以举行每月文明班级的评比, 让每一个学生为了文明班级而努力表现自己, 促进学生环保意识的落实。

三、意义

生物圈是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 现代科学已经向太空发起了探索, 大家都在寻找第二个地球, 但是很遗憾, 其他星球都不太适合人类居住, 即使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克服一些困难, 某个星球可以住人了, 如何将人类运过去也是一个难题。所以, 现阶段的我们不要再期望可以找到第二个“地球”。人类不是地球的主宰, 有些人认为地球上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正是由于这种错误的思想, 使人类为了眼前的一点小利任意妄为地破坏环境。生物教学的一大重点就是要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 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生活的家园。我们作为高等动物, 更应该珍惜我们的生存空间, 更有意识地去保护环境。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使学生形成生物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 对学生灌输保护环境的思想, 使学生具有环保意识, 是生物学科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着眼点。学生是未来的主宰, 倘若他们没有环保意识, 那么人类真的有可能面临毁灭。保护环境, 教育是必不可缺的, 教师要努力发挥生物学科的优势, 从教育学生做起, 使我们的生存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 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环境破坏日趋严重, 随之产生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等环境问题警示着人类环保的重要性。衡量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 就是看这个国家的人民环保意识是否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把生态环保教育列为主要工作, 并推出执行一系列环境保护计划。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环保教育需从学生抓起, 在生物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绿色文明意识。

生物学教学与环保教育 篇9

“环保风暴”在中国内地刮起,30个总投资达1179亿多元的在建项目被国家环保总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属正部级单位的三峡总公司的三个项目。理由是,这些项目未经环境影响评价,属于未批先建的违法工程。环境恶化无路可退中国的环境问题并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纪90年代,环境污染问题就已非常严重。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纪90年代五类水质就占到了80%,整个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条巨大的污水沟。1995年,由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1875亿元。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总值的15%,这意味着一边是9%的经济增长,一边是15%的损失率。

这些污染环境的现象,反映了我们较差的环保意识和基本的素质问题。我认为这是一个对待环保的意识问题和行为习惯问题,教师应该首先意识到下一代环保意识的匮乏,在生物教学中除了教给他们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应该大力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为他们将来能拥有高质量的生活环境着想。为了教育学生,强化环保意识,在生物教学中,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入手。

一、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中学生物教材中,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不少,要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应做到适时、适当。在教学过程中,当讲到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如:氧气、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物质循环等时,就应及时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教学中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在教学中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介绍一些实例加深印象,拓宽视野。

高一生物教材讲到了细胞癌变的时候,可以向学生介绍有关生活中建筑材料的安全性.近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装修自己的房屋,并以此作为生活水平提高的一种标志。殊不知,装修房屋不但浪费了大量资源,而且把健康杀手带进了房间。让我们来看看在新装修的房屋中存在哪些危害健康的隐患:氡气———存在于建筑材料中,诱发肺癌;石棉———强致癌物质,存在于防火材料、绝缘材料、水泥制品中;挥发性有机物———苯等,存在于装修材料、油漆、清漆和有机溶剂中,多具有较大的刺激性和毒性,能引起头疼、过敏、肝脏受损,甚至导致癌症。所以,我们应鼓励学生向家长宣传尽量使用环保建材,同时采用种养绿色植物、开窗通风等方式,减少室内污染,既保护了自己,又健康了别人。

如《生物必修3》中讲解“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时,可以问:你家洗衣服时是用肥皂还是洗衣粉?你知道用什么好吗?学生会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生物老师可让他们进行辩论,说出各自的理由,最后由老师来总结:肥皂是由天然原料———脂肪再加上碱制成的。肥皂使用后排放出去时,很快就可由微生物分解。所以相对来说,肥皂在生产和使用上,对环境的影响是轻微的。与肥皂相比,洗涤剂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合成洗涤剂的制造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水和废气,它的使用,特别是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又增添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含磷洗衣粉中的磷酸盐能刺激水藻的过分增长,水藻在死亡时会因其自身有机物质使水生态系统负荷过重,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被磷污染的水域含有供水藻生长的丰富肥料,水藻的过分生长又造成氧耗竭,以致水域里的鱼虾因为无力与水藻争氧而死亡。被磷污染的江河湖海中,都会形成“死亡带”,在生物中叫水体富营养化。因此,为了尽量减轻对环境的破坏,我们大家都应该多用肥皂,少用洗涤剂。以这样的方式授课,使学生对环保知识学习既见“森林”又见“树木”,既生动又能激发兴趣,印象至深,再对照结合课本内容。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当然在补充介绍这些内容、实例时,要注意体现常识性,不要超越学生的可接受程度,适可而止。

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平时作业,单元练习,单元测验,在不偏离教材和大纲要求的前提下,穿插一些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的思考题、习题,以便巩固保护环境的知识。

二、结合生物实验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生物实验教学中,也应重视环保教育,意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意识,以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生物实验,特别是像研究二氧化硫的循环,试验结束后,应注意对多于气体的收集,加强对学生安全的教育,避免直接影响师生健康。我们则可将制备过程中多余的气体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通入碱液(如Na OH溶液)吸收。将有害气体尽可能作生物处理,以消除或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同时减少废液,废渣,和有害气体的产生;实验后的废液,废渣尽可能回收利用(如蛋白质的鉴定的废液回收利用);若不能回收利用的,则应倒在规定的地方,以便清理。在实验过程中,注重环保问题,不仅可以大大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能使学生经常性地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的教育。

三、在课外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为了使环保教育更结合生产实际,还应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可以到现场去教学,带领学生到一些工厂去参观(如污水处理厂、造纸厂等)。去看一看,了解工厂在处理工业“三废”方面做了哪些具体的工作,用什么样的设备转化“三废”,还可以指出尚有哪些不足之处,让学生开动脑筋,设想对尾气的处理意见和废液的转化利用,如何变废为宝。通过实地环保教育,对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掌握一些实际的环保知识是有好处的。还可在学校出专栏,办展览和小报,聘请环保部门的专家来校作讲座等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扩大环保教育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活动,学生进一步了解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进一步了解国家和地方的环保法规和政策,充分认识到破坏环境是一种不道德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

环保教育实际上就是科技教育、人文教育、自然教育的综合,即把科学技术、思想道德品质、自然环境完美地结合起来。

比喻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江苏省丹阳市第六中学,江苏丹阳

目前的高中生物教材不管是人教版、苏教版还是中图版都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都注重学生探究思维的培养。但一般来说,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大多是固定的理论知识,因此很容易使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学生也容易产生疲惫感和厌倦感。对于理论性很强的高中生物知识,教师适当地运用比喻,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恰当处理,能够使死板的知识变得妙趣横生。

一、合理使用比喻可以将难懂的知识点通俗化。

当学生发觉某个知识点不能理解时,容易产生烦躁不安的情绪,感到压抑、厌倦,多数同学易产生逃避的念头,注意力变得不集中,学习兴趣下降,这对学生的学习极为不利。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使这些知识变得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使它们变得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从而让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积极学习。有时候,适当地使用比喻,可以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如,在讲述细胞膜的功能时:将细胞膜比喻成学校的围墙,将大门口门卫的工作看成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对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可以这样设想:两个恋人相距甚远,好长时间没有见面了,平时都是通过有线电话或互联网这条线联系,即通过“胞间连丝”的形式进行交流。还有一种类似于快递或EMS的形式联系,即细胞—化学物质—靶细胞;有一天,两人终于见面了,高兴地又搂又抱,亲热得很,即交流形式;相邻细胞直接联系,就类似与精子见了卵细胞一样,很快地识别和结合。

又如,将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比喻成蛋白质的冰山漂浮在磷脂双分子层的海洋之中,跳摇摆舞展示磷脂双分子层的运动状态;将自由扩散比喻成顺流运木块,将协助扩散比喻成顺流用船运铁块,将主动运输比喻成逆流用船运铁块;这种进行简单的比喻,使学生很容易正确理解了这一知识点。

二、适当的比喻能抓住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

教条式的教学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呆板的教学气氛会压抑同学的学习热情,生动、条理、活跃的学习气氛会使同学焕发出高昂的学习情绪。课堂上适当使用一些生动的比喻可以活跃学生学习生物的气氛,使课堂变得更有趣、更生动、更有生机,更引人入胜。

如,讲“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时,应用比喻导入课题:“咱们班有没有太监啊?”突然间,全班哄堂大笑。于是我便引导说,我们自己肯定存在肽健,因为我们身体里有蛋白质。于是就延伸到氨基酸,把氨基酸拟人化分出:头、手、脚。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巧妙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便能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又如,在讲解基因分离定律时,可以将豌豆比喻成人:“我是一株普普通通的豌豆。祖祖辈辈,我们循规蹈矩,花开花落,自生自灭。可是,我们是自然界最纯洁的植物,我们家规很严,从来不去拈花惹草,招蜂引蝶。我们世世代代都是纯种,秘诀就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

同样,在一块大田里的还有一群我们的同类,可是他们长得那么猥亵,是地地道道的侏儒,顶多才30厘米高,而我们,连最矮的兄弟,也不会低于一米半。同样在一块地,做豌豆的差环保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出有科技专长、有积极思想、有自然意识的创造美好家园的劳动者。只有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才能创建一个美好的劳动生活环境,才能拥有一个充满生机的地球。

距怎么就那么大呢?

我们瞧不上那些小个子,我们跟他们井水不犯河水,有谁会娶一个侏儒做自己的老婆呢?

可是有一天我竟然成了一个侏儒的老婆!有个叫孟德尔的修道士擅自做主,乱点鸳鸯谱,把我嫁给了那小个子!天哪!我在豌豆界可怎么混呢?!”听到这里学生一阵大笑,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适当的比喻能将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和记忆。

一堂课上,新概念太多时,学生感觉繁乱,容易分心,不少同学甚至产生厌烦情绪,对所学的知识不感兴趣,学得会不扎实,倘若利用太多的课余时间复习,又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更有效地利用课堂45分钟,才是真正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方法。适当地使用一些比喻可以帮助同学在较短时间内牢记较多的新概念,并且较长时间内不容易忘记,得以缓解烦躁情绪,进入正常学习的精神状态。

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刚入学的高一新生根本就没有什么有机化学的知识储备,理解起来很困难。因此联想到那首幽默风趣的《回娘家》编入了歌诀:左手一只“鸡”(氨基),右手一只“鸡”(羧基),头上顶着个“大鸡冠”(R基)呀,跑细我两条腿(氢),嗨哟……学生在笑声中就牢牢记住了。至于蛋白质的功能,让学生联想:催狗运面条(催化、结构、运输、免疫、调节)。

例如,在学习“神经元”的知识时,学生对神经细胞的结构不理解,因为其不同于常见的细胞形态,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其结构,我让学生在自己的手掌心画一个圆圈表示细胞核,掌心代表细胞体,手指代表树突,胳膊比喻为轴突,衣袖为髓鞘,衣袖和胳膊合起来就组成了一条神经纤维。通过对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学生很快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了这一知识。

四、适时适当的比喻还有利于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

生物教学不仅仅是生物知识、技能的传播,作为教师,我们的首要职责应该是育人,教会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而恰当地使用比喻有时能更好地以同学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而获得这方面的教育。

比如,“细胞增殖”一课中细胞周期的概念,书上说:“一般分裂间期大约占细胞周期的90%~95%,分裂期占5%~10%。”因为细胞分裂间期是为细胞分裂期做准备的,所以我说:“正可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台下十年’比喻为分裂间期,‘台上一分钟’比喻为分裂期。如同高中三年是分裂间期,高考三天是分裂期。高考成功者,觅得自己理想的大学,成了骄傲的天之骄子;而高考失意者,要么复读,要么从此离开学校步入社会。”

又如,学习“细胞是一个统一整体”这一内容,我说:“好比我们在座的同学,假如大家都珍惜集体荣誉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相互协作,共同进步,则可以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如果在家都只顾自己,想干什么就各自去干什么,既不为集体荣誉负责,又不为他人着想,这绝对不能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只能算是一盘散沙。”这时候,通常都有同学很严肃、很认真地说:

摘要:“环保风暴”在中国内地刮起,30个总投资达1179亿多元的在建项目被国家环保总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属正部级单位的三峡总公司的三个项目。理由是,这些项目未经环境影响评价,属于未批先建的违法工程。环境恶化无路可退中国的环境问题并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纪90年代,环境污染问题就已非常严重。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符合生物实验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

关键词:生物教学,环保教育,教材,生物实验,课外活动

参考文献

[1]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M].吉林人民出版社.

让生物教学成为环保教育的载体 篇10

一、我国环境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环保方面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 在环保方面着实做了许多工作, 我国生态环境的局部有所改善, 但并没有从根本上缓解总体恶化的趋势。国民经济仍处于高投入、高消耗的发展阶段, 资源浪费惊人, 水土流失严重, 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 森林面积大量减少, 草地退化、沙化和盐碱化面积逐年增加, 水体污染使水资源短缺矛盾加剧。大气污染、海洋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加剧造成的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 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中学期间贯穿环保教育的重要性

中学是培养青少年认识环境、热爱环境、自觉保护环境的重要阶段, 是对青少年渗透环保教育的重要阵地。作为一名中学生物教师, 在开展生物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渗透环境保护的内容, 将环境问题与课堂内容相结合, 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存在于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 使他们树立从我做起保护环境的信念。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到环境破坏的现状, 主动关心环境问题。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拓展思维的同时, 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突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 构建了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教材中的各单元分别介绍了各种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不同作用, 尤其突出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对生物圈的影响, 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三、生物课堂加强环保教育的迫切性

我们长久以来呼唤环保, 呼唤我们的母亲———自然的本貌。但我们却没有发现, 自然并不是因我们的暂时举措而转危为安, 尽管人们在这一方面下了不少工夫, 但依然是事倍功半。举一个例子:专家的调查结果表明, 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 今后20年内亚马孙原始森林最多剩下28%, 更坏的结果是4.7%。要知道亚马孙原始森林的面积是世界森林的五分之一, 它消失了, 我们还能依靠什么?不, 我们无权依靠任何事物, 造成这一现象的是我们人类自己。据统计, 森林的消失有极大部分原因是人为造成的, 但这给了我们什么好处呢?什么也没有!专家指出, 热带雨林的减少不仅意味着森林资源的减少, 而且意味着全球范围内环境的恶化。如果亚马孙的森林被砍伐殆尽, 地球上维持人类生存的氧气将减少三分之一。如果真有这么一天, 那么我们也将随着那些被我们肆意砍伐的树木成为宇宙的尘埃。

树立环保意识必须从小开始, 特别是在生物教学的课堂上, 更要加强环保教育。“环境保护, 教育为本。”环境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与灭亡, 环境保护取决于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这样的教育有助于学生认知、态度、价值观等各个方面的提高, 使他们从根本上认识环境问题, 从而建立正确的道德观与社会价值观, 作出明智判断。

四、具体方法

1.深挖教材, 渗透环境教育。环境教育的信息种类繁多、形式多样, 但在教学教材中, 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 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环境教育的因素, 把环境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结合教学要求, 从不同角度将材料融于教学之中。

2.开展活动, 培养环保意识。与环境有关的节日除了植树节还有爱鸟周、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学生通过实践、课外查阅, 扩宽了知识面, 提高了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在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又能够树立环保意识。

3.点滴做起, 增强环保意识。让学生具备保护环境的意识,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在平时的生活中能够自觉自愿地留意身边的小事, 留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减少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行为。同时主动向身边的亲友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像节约用水、不乱扔废旧电池、垃圾分类放置等这些行为不过是举手之劳。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具备这种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意识, 并自觉地在行动上得以体现。只有这样, 我们的环保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 对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 对于保护我们唯一的生存空间, 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生物学教学与环保教育 篇11

【关键词】生物教学 环保教育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169-01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应突出和体现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交往互动是教学的本质,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创设有效的互动,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互动,掌握基本的生物知识和技能,学会从生物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生物的学习兴趣以及学好生物的愿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环保教育,使他们逐步形成“保护环境与人类生存空间”的环保意识,并落实到行动上。生物新课程标准突出体现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更加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因而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逐步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且真正使他们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以环保为己任,为保护环境、美化家园作出贡献,是每一位生物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几点尝试。

一、通过对“生物圈”的学习,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基本观点

在世界各国倡导“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今天,“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是所有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观点之一,在生物学教学中让学生具备这种基本观点是具体开展环保活动的重要前提。

在初一学生入学之初,我就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观点。在学习 “生物和生物圈”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形成对生物圈的整体认识:首先,我先给学生展示了一幅地球的太空照片,给他们一种直观的感性认识,然后问学生:“地球上不同颜色的色块分别由什么构成?”待学生讨论完后,我说道:“哪位同学知道是什么使我们的地球变得与众不同?”反应快的学生脱口而出:“地球上有生物。”我随即引入正题,“在地球上有着数以万计的生物,正是这些生物使我们的地球充满了生机。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我们的这个家园。”如此导入自然顺畅,同时让学生有了“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意识。在结束本单元的学习时结合环境污染实例告诉学生:“我们的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园,我们更应该有意识地保护我们的生物圈。”这样容易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基本观点。

二、联系当地环境状况,增强环保意识

在生物教学中除了结合课堂内容进行环保教育渗透之外,还可紧密联系当地实际,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使学生亲自体会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例如,给学生介绍本地区的资源特点及突出的环境问题时,结合本城区污染较严重的水泥厂,组织学生到水泥厂附近的居民调查粉尘污染情况。调查中发现水泥厂周围的一些房屋,红色的砖瓦变成了灰色;街道两旁绿色的植物也蒙上了一层灰色的尘埃;流经水泥厂的小河,乳白色的河水泛着泡沫……看到这些情形,就引导学生及时向农民宣传粉尘的危害性,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要求住在水泥厂附近的同学,注意观察水泥厂排出的废水、废气的情况,以便及时向环保部门反映。通过这些耳闻目睹的环保教育素材,加强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三、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环境保护落实到行动上

仅具备环保意识还是不够的。我们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上,还要通过教育让学生能够真正视环境保护为己任,在平时的生活过程中能够自觉地留意身边的小事,尽量减少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行为,并且能够向身边的亲友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在说到水资源的时候,让学生思考、讨论并总结在现实生活中你应该如何节约用水,如洗手在打肥皂时应该将水龙头关掉,用淘米水浇花,看到水龙头在没人使用的时候流水应该关掉等等。这样使学生知道了应该如何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来节约水资源。

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成立环保实验小组,督促环保习惯的养成

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爱鸟周”等都是我们传统的环境教育日。配合有关主题,举办环保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进行宣传展览等活动。以此带动环保教育的经常性进行。成立环保实验兴趣小组,共同培植植物、饲养小动物、进行小实验。如探究洗衣粉对蚯蚓的影响,洗洁精对小鱼的影响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能力,而且让学生能切身体验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环保行动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建立环保之窗,利用黑板报等宣传环境法规、披露环境污染的危害,发布治理环境污染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在环保之窗中尽量多联系些学生经常看到、听到的问题,以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存在于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使他们真正具备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从而自觉的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篇12

第一, 从教材中挖掘出环保的相关内容, 让学生了解当今世界环境的现状。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新教材的使用为环保教育提供了良好时机, 以人教版初中教材 (七年级) 为例, 教材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五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文中提到:20世纪50年代, 在欧洲、亚洲以及美洲大陆上经常使用一种叫做DDT的化学药剂喷洒在植物上杀虫, 其中大部分药剂落在地面上和进入空气中, 随着下雨, 顺着地面的水流汇入海洋。于是, DDT进入到食物链中。DDT使鸟的卵壳变软, DDT还能引起孕妇不孕。DDT不仅危害当地的人及其他生物, 就连从来没有使用过DDT的南极地区的企鹅和北极附近的因纽特人体内也发现有DDT存在。如今, 大多数国家都禁止使用DDT。在第四单元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中, 文章虽然赞叹了人类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取得的辉煌成果, 同时也提出了人类的活动也会给生态环境带来灾难, 给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的失调, 最终对生物圈造成不利影响。如酸雨和重金属、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都会给生物圈带来极大地危害等等。这些内容无一不在暗示着现在环境存在的危机。

第二, 拓展教材内容,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在教材中, 虽然没有直接以环保作为主题的章节, 但教师可以拓展教材以外的知识和内容, 把环保教育渗透于课堂教育教学之中, 让学生体会到环境问题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相连。例如, 在“动物在自然界的作用”一节中, 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我给学生朗读了《寂静的春天》中的“明天的寓言”, “寓言”中写道:“这是一个没有声息的春天。这儿的清晨曾经荡漾着乌鸦、喜鹊、鸽子、雀鸟的合唱以及其他鸟鸣的音浪;而现在一切声音都没有了, 只有一片寂静覆盖着田野、树林和沼泽。农场里的母鸡在孵卵, 但却没有小鸡破壳而出。农夫们抱怨着他们无法再养猪了——新生的猪仔很小, 小猪病后也只能活几天。苹果树花要开了, 但在花丛中没有蜜蜂嗡嗡飞来, 所以苹果花没有得到授粉, 也不会有果实。曾经一度是多么引人的小路两旁, 现在排列着仿佛火灾劫后的、焦黄的、枯萎的植物。被生命抛弃了的这些地方也是寂静一片。甚至小溪也失去了生命;钓鱼的人不再来访问它, 因为所有的鱼已死亡。不是魔法, 也不是敌人的活动使这个受损害的世界的生命无法复生, 而是人们自已使自已受害。”这些课外知识告诉学生之所以会有这样一幅画面, 最终是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必然结果。

总之, 教师要用高度的热情和责任感, 注重启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耐心引导学生开展环保活动。善于利用各种新闻媒介、报刊杂志等报导途径, 及时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环保手段和进程。让学生积极投身于环保活动中去。

第三, 利用课外活动开展各种环保教育,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课外活动的形式不拘一格, 种类繁多, 其内容也丰富多彩。利用课外活动来开展环保教育, 不仅能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提高, 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环保技能。例如生物教师可与其他教师配合开展以环保为主题的课外活动。如绘画、书法、演讲、征文等。或者结合某重大环境节日如“地球日”、“无烟日”、“爱鸟日”“植树节”等来出板报、班刊或开主题班会或举行各种竞赛活动等等。以提高学生热爱大自然, 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并积极投身于环境保护之中。

总之, 作为生物教师, 我们应该在教育教学中渗透环保观念, 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环境破坏的事实和现状, 从而主动关心保护环境方面的大小事务。为了保护我们的共同家园—地球不再受伤害, 我们应该让学生逐步形成“保护环境, 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存空间”的环保意识, 并且能够落实到其行动之上。

摘要:在我们的教材中, 不只一次提到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 一旦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 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受到威胁。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即1、从教材中挖掘出环保的相关内容, 让学生了解当今环境的现状;2、拓展教材内容,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3、利用课外活动开展各种环保教育等方面来阐述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关键词:生物教学,渗透,环保教育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 , 生物学 (七年级上、下册) , 人民教育出版社。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 , 生物学 (八年级上、下册) ,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水泥监督检验下一篇:心理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