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素质教育

2024-06-19

生物学素质教育(精选12篇)

生物学素质教育 篇1

一、生物教学“素质化”的必要性

进入新世纪, 大、中、小学教育都已经逐步步入素质教育行列。作为高中科目分支的生物学, 如何顺应时代要求, 实现生物教学的素质教育, 是我们生物教师应该深思的一项任务和重大课题。在今天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 不能排除我们的教育仍然存在“应试”的成分。那么, 如何更好地扭转这种局面, 将生物学教学的“素质化”进行到底呢?在教学中, 我们不妨尝试目标分类教学。

二、制定合理、完整的生物学素质教育目标

生物学教学与其他教育活动一样, 都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 而不是盲目的无意识的活动。生物教学大纲为本学科制定了明确的教学目的要求, 主要包括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政治思想教育三个方面。同时, 这也符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认知、情感、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变化规律。依据新大纲确立的教学目的要求, 是目标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

1.所谓知识教育, 既要彻底摆脱传统的“为考而学”的旧观念, 同时又要明确知识学习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是将来步入社会所必备的知识储备。知识教育、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相辅相成,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依附, 后者是前者的提高和升级。

2.能力培养, 既要知道能力培养必须以知识教育作为基础, 更要明白培养学生的能力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授人以鱼, 不如授以渔。”新大纲提出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正是打开生物科学殿堂的四把金锁匙。切实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 必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3.政治思想教育, 不能为了在学科教学中加强政治思想教育而喧宾夺主, 更不能把生物教学异化为政治课教学, 而应该是潜移默化、自然渗透。所谓的自然渗透不等于可以忽略思想教育内容, 任何知识的传授都是在一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支配下进行的, 我们应该充分探讨教材内在的思想因素对学生进行教育。

确立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 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如果说前一个目标是衡量教学内容及质量的尺度, 那么, 这个目标则是教学的着眼点和归宿与应试教育面向少数尖子学生相比, 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困难要大, 而这种困难与应试教育下师生之间所形成的不正常交往不无关系。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 教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不同的态度:对优等生给予良好的激励和较多的指导;对一般学生给予一般的指导;对差生给予的是鄙视或漠不关心。学生在与教师的这种交往中相应的态度是:优等生为了保持教师对自己的良好印象和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 就加倍努力学习, 力争好成绩;一般学生感到争取优良无望, 但又不甘心落到下等, 因此只付出一般的努力;学困生则由于受到鄙视, 认为自己再努力也是白费劲, 结果心思根本不用在学习上。

为了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 教师必须对每一个学生负责, 教师不仅在口头上, 而且在思想上行动上真正树立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生物的信含, 并把帮助中差生的提高与培养尖子生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满腔热情地帮助中差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促使他们的学习水平不断地得到提高。

三、实现生物学素质教育的对策

1.生物教师要以身引导并不断学习、执着追求

作为生物教师, 要坚信生物学是站在所有基础学科的金字塔上的, 是最尖端的学科, 要以此引导学生爱这一学科, 并一往情深地投注全部精力于其中。不少学生有时会因为被一个老师的人格魅力所吸引而喜欢上一门课。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爱屋及乌。当然, 一个老师也会使一个学生失去对他所教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那么, 能让学生喜欢上你所教学课的老师至少应做到哪些呢?首先, 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其他学科知识。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朵云彩, 老师就应该拥有一片蓝天。”俗话说得好, 活到老学到老。其次, 要有责任感, 对学生负责, 对家长负责, 对所在的学校负责。一个学生对于老师来说也许并不代表着什么, 但是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却是家庭的全部。我们没有理由不对他们负责。这就要求老师认真钻研教材、教学大纲, 认真地分析学生的情况, 仔细琢磨出合适的教学方法。最后, 要有爱心。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对教师的崇敬之情, 是能够改善或者改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倾向性的。

2.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目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所谓兴趣尤其是学习兴趣, 不是一般好奇式的兴趣, 不是短暂的有趣, 而是持久的情趣和志趣。而情趣和志趣是持久的、内发的。而且志趣是习惯化的。我们应当培养学生对生物学学习的情趣和志趣而不是有趣。如果学生在学习生物学过程中能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将生物学课堂中所学的知识成功地运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 学生一定会喜欢生物学, 并能产生情趣, 甚至有些学生会产生终身学习、研究生物学的志趣。

老师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在课堂上适当引用一些日常生活当中的例子是非常有必要的, 但是不宜太多, 否则也就冲淡了生物学的知识重点。另外, 引入日常生活当中的例子, 自然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但是教师的引导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乐, 这就要看教师的个人基本功了, 如果引导不当, 也就只能是面子上的热闹而已, 但实际上学生并未学习到什么东西, 对生物学的兴趣也只能是停留在“热闹”这一层面上。课堂教学由“以教师为中心”过渡到“以学生为中心”, 需要有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而非一个突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要不断地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学习责任和对他们的要求, 教师要逐渐地摸索和掌握相关的教学技能。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可以适当地安排观摩课, 邀请同行和学校领导听课, 并在课后向相关人员解释教学意图和实际达到的教学效果。

有了强烈的兴趣驱使, 学生对生物课的学习将变被动为主动, 并千方百计地向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进军。那种应试教育下因死记硬背而出现的高分低能现象也将随之而消失。

3.做好教材改革并在实践中探索

国外教材, 如美国教材的内容非常生动活泼, 同时也很有深度。目前, 我国生物学教材也有许多的版本, 但不少学生对教材内容并不是很感兴趣。

有教师认为, 教材的编排方式是次要的, 关键要看其“含金量”, 与课标的匹配度问题。另外, 教材只是一种课程资源, 教师不能仅靠一本教材完成教学活动, 更重要的是学会使用教材, 学会改造教材, 学会开发当地的各种课程资源。这样, 教学才不会枯燥, 才会有较高的“含金量”。

与教育发达国家相比, 我们是从新世纪初开始才将探究式的教学策略写入我们的生物课程标准, 在生物课程教材编写、教学活动设计方面, 我们才刚刚起步。客观地说, 目前, 我们与教育发达国家的教材还有差距, 所以教材中的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我们仍然需要在实践中探讨并积累经验, 不断提高我国生物学教材的质量和水平, 并达到生物学“素质化”的最终目的。

摘要:新世纪, 生物学科已“登堂入室”, 被列入高考科目, 不再是传统教育观念中的“小科”、“副科”。那么, 现阶段, 生物学教师该如何更好地做好生物教学并实现生物学教学的素质教育呢?本文对此进行论述。

关键词:生物,素质教育,教育目标

生物学素质教育 篇2

审美教育即美育,它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对增强现代人的基本素质和人格的塑造,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美育是通向人格完美的必经途径。学校的审美教育应贯穿于包括生物学在内的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之中,在达到认识、技能领域里的教学目标的同时,实现美育目标。由于种种原因,生物学审美教育尚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本着抛砖引玉的目的,本文拟对生物学审美教育内容、审美教育目标及其实施等问题作一些尝试性的探讨,以期引起同行们的关注与讨论。

中学生物学审美教育初探 篇3

关键词 中学 生物学 审美教育 初探

一、生物学审美教育内容

(一)自然美。

自然美指的是生物的形态往往是由线条、形体、色彩、声音、运动等美学因素,按照一定的美学法则构成的,并由此形成一种自然的整体美。如动物的警戒色、大树与小草、红花与绿叶,给人以振奋、醒目和显豁的感觉,而这些美学因素也可形成调和,如动物的保护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给人以融和协调的感觉,这则是对比与调和的美学法则的体现。

(二)科学美。

科学美是人类在探索发现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成果或形式,是一种观念形态的美。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实验美。它指的是实验的设计、方法和步骤所包含的美学因素、如仪器与装置美、实验操作美、实验现象美、实验结果的表达与分析的逻辑美等。

2.公式美。科学美还在于发现自然界的和谐和简单性,并在公式、定律和原理中完美地表达出来。如光合作用的反应式、遗传中心法则图式和能量金字塔就是用极其简单的形式表达了非常复杂的生命活动规律,它们都显示了简洁、和谐的公式美。

3.理论美。理论美反映的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水平,它是真与美的统一体。就其本质来说,一种理论越是能反映客观实际,它的美学价值也越大。而就其表达形式来看,理论还体现出逻辑美和结构美。逻辑美指的是生物学理论体系的构思与表达都严格遵循逻辑思维的法则;结构美则指的是生物学理论体系的结构都体现着某些美学法则。

(三)人格美。

人格美又叫心灵美或精神美,是社会美的核心,是指人的思想、品格、志趣、情操、智慧、情感等多方面的美。教材涉及到古今中外几十位著名的生物学家,尽管他们的国籍不同,所处的时代不同,各人的经历不同,但在他们探索生物界的奥秘的动人事迹中都闪烁着人格美的光辉。

二、生物学审美教育目标

(一)初级目标。

培养学生充分感知生物学美的能力。对生物学美的感知能力是指审美主体通过审美感官对生物学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它是获得美的感性直观和直接印象的源泉,是审美活动得以进行和展示的前提。审美教育初级目标的具体要求是:通过生物教学活动使学生克服对生物学美的无视、无闻、无觉的美盲状态,逐步形成对生物学美的敏锐而充分的感知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提高其审美的比较和分析能力,另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和联想能力,以掌握生物学知识的形象性。

(二)中级目标。

使学生获得正确鉴别和善于欣赏生物学美的知识与能力。这是指通过生物教学活动,在学生感知生物学美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美的生物事物的形式、内容以及思想意义进行整体把握和审美评价的能力,形成他们对生物科学美的爱好。为了提高学生鉴赏生物学美的修养,就要让他们掌握较多的科学的基本思想,逐步形成马克思主义审美观,这样既增进了美的鉴赏能力,又培养了对生物美的情感。

(三)高级目标。

培养和发展学生生物学美的创造能力与兴趣。对生物学美的创造能力,是指审美主体在感知和鉴赏生物学美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按照美的规律直接创造生物学美的能力。中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与兴趣主要是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的。因此,为了实现审美教育的高级目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学习、实践和创造。

三、生物学审美教育目标的实施

生物学教学与环保教育 篇4

1. 利用教材已有的资料对学生进行教育, 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基本观点。

初一学生入学之初, 在学习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时, 我先给学生展示了一幅地球的太空照片, 然后问学生:“地球上不同颜色的色块分别由什么构成?”待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完后, 我说道:“正如大家所说, 在太空中我们看到的地球是一颗表面有许多种颜色的美丽星球, 如果我们能够到太阳系以外看我们的地球, 它只不过是一颗极不起眼的小行星, 但我们这颗星球却有着与众不同之处。”反应快的学生脱口而出:“地球上有生物。”“正是因为地球上有着数以万计的生物, 才使我们的地球充满了生机。”“地球表层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如此导入第一单元自然顺畅, 既能够使学生形成对“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认识, 又能够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基本观点, 认识到生物圈的不可替代性。

2. 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拓展, 让学生具备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资源的大局意识。

在教材中有些内容与环保有关, 但并没有具体的例子, 而且篇幅也不够大, 我们可以做适当的拓展。如在讲授水域环境的保护的内容时, 除了讲清楚水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还列举了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800立方米, 给学生以直观印象, 同时启发学生如何节约用水, 如:洗澡时尽量洗淋浴, 洗手时在打肥皂时应该将水龙头关掉, 用淘米水浇花, 用洗过衣服的水冲厕所等等。这样既使学生了解了目前我国和我市水资源缺乏的现状, 又使学生知道了应该如何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水资源。

3. 引导学生讨论, 激发思考, 让学生具备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在学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时, 我问学生:“在你的身边有没有人类随便捕杀野生动物的现象?”立即就有学生举手发言:在河边小树林见过有人网鸟;在宠物市场有卖野生鸟类的不法现象;在XX市场见到过野生蜥蜴、乌龟;在XX一家饭馆专门做以蛇为原料的菜……2003年的非典就是人类给自己制造的最大的灾难。看到学生逐渐“进入状态”, 我趁热打铁, 展示了几幅《人与自然》杂志刊登的贩卖野生动物情景的照片, 许多学生的惊异、愤怒之情溢于言表。然后我说道:“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我们经常说‘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可在倡导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今天, 在我们身边就有这么多残害动物、虐杀动物的行为, 这对生态平衡造成的破坏却是无法弥补的!希望大家都能够有一种自觉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不要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破坏环境。”在我说这些话时, 所有的学生都在认真地听, 这些发生在身边的事情真地震动了他们, 真正使他们开始思考一些问题。

二、通过布置不同形式的作业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做一些探究、调查、资料收集等方面的作业, 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在讲到”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时, 我让学生回家收集有关人类活动破坏生物圈的例子;在讲到动物部分的内容时, 我让学生课下调查由于人类活动面临灭绝的稀有动物。这样的作业既能够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又能够让学生在做作业的同时强化环保意识。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进环保

我们在每年与环境有关的纪念日都举行了一些课外活动, 如请专家做环保方面的报告、参观污水处理厂等方面的活动, 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去年我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XX市宠物市场出售的野生龟类”的调查活动。学生收集了详实的材料, 写出了一份很不错的调查报告。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当时正在出售的野生龟中有3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而且在出售龟的摊位上, 这些野生动物并没有受到很好的照顾, 参与调查的学生都很愤慨。毫无疑问, 我们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进一步增强了, 可见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都有重要作用。

破坏自然进程、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必然是毁灭人类自身。以上是笔者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对于环保教育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 使新一代的中学生能够真正具备环保意识, 为保护环境, 美化家园作出贡献。

摘要: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如何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环境破坏的现状, 主动关心环境保护方面的大事, 逐步形成“保护环境, 保护人类的生存空间”的意识, 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上, 真正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为保护环境、美化家园作出贡献, 是每一位生物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生物学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篇5

中学生物教师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对生物技术的认识,使

学生在生物技术占主导地位的21世纪中,能更好的生活。生物教师要努力满足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渴求生物科学知识和一些生物技术的需要,使学生了解生物科

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并能领略到这些领域的工作和成就。要胜任当代中学生

物学教师的工作,一个人不仅要有坚实的生物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为基础,同时

还要具有和不断提高几方面的知识及技能:

1,对教育的热爱和执著追求

热爱是当好生物学教师的开始成为一个人民满意的教师,当好一名合格的生

物学科教师,她首先需要的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生物学教育的热爱;对莘莘

学子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生命的美丽,在于她的生机勃勃、百芳斗艳、生生

不息。生物学科的魅力,在于她能激发学生的志趣、启迪他们的智慧,促使他们

重新燃起希望的火花。处在风华正茂的中学时代,一个学子从中学生物学老师那

里首先学到的,应该是出自内心对生命的赞美与歌颂,对生命科学的激情与热爱。

因此,作为一个中学生物学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不管是新课的讲述、实验的操作、专题的讨论、还是复习课的知识串讲、习题演练、问题评析,都要以自

身对生命的热爱,以生物学科特有的魅力,去感染学生,去激励学生!引导他们

在中学整个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勤奋,去追求学业的辉煌,去创造人生的年华。

长期的教学实践业已证明,“相互信任、相互信赖、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成功进行中学生物学教育的基本保证。

2,理解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价值

对中学生物学课程性质价值的认识反映了教师对自身工作、任务特点等的理

解,这些理解直接影响到教师工作的努力方向,是对生物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要

求。生物教师对中学生物课程的认识会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生物科学技术的进步而

不断的深入和变化。特别是在我国启动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生物课

程在课程理念、课程目的、课程框架和内容要求等方面都有了很大变化。生物教

师要不断的学习与时俱进。

3,理解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生物学教育有两块基石:一是人们对生物科学,对科学的本质和特征的理解;

二是人们对青少年认知规律的认识。生物老师对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的认识,有组于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根据学科特点有针对性性地组织学习活动、有效地培养

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4,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特点

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特点,这是生物学教育的另一基石。教师掌握了

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后,可以减少实际教学中的盲目性,提高学

生的学习效率,并能及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这方面的知识是教师工作中的理论

基础。我们将在第三章集中介绍一些影响当今科学教育改革方向的理论和观点。

5,能够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明确课程中的教学任务和要求后,要有能力去设计一系列目标明确、教学方法适当的学习活动,能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经常动手实践,并在学习中较深入地思考一些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有序、有效、有趣的过程,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内容。

6,能够利用多种评价方式来反映学生的进步

要考察学生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成果,评价学生在态度、情感和过程技能等方面的进步,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我们将在第十章介绍评价的相关内容。

7,专业素养的持续发展

生物学中的伦理道德教育 篇6

1.树立生态道德观

生态道德观是人们在生态环境问题上对是非、善恶、荣辱的认识、判断和评价。生态道德观,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对待生态问题的态度。结合生物教学知识,在知识掌握和理解的基础上,加强生态道德观念的培养。

1.1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使学生认识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认识植物对人类乃至自然界的重要意义,进而引导学生认识保护植物,植树造林,绿化环境是一切生命之基的生态道德价值观。

1.2在生态系统的学习中,通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生态平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各部分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存在着其固有的内在的平衡,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有效规划自己的活动和控制自身的行为,避免破坏自然整体平衡,才能保证人类发展的健康,安全和持续,从而形成动态的、生态学的、平衡的自然生态观。

1.3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各生物成分的动态分析,使学生形成各种生物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生态整体观。

1.4通过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员,虽然能够适应和改造生态环境,但从根本上讲人类必须要依靠生产者提供的生态资源,摆脱不了生态环境中错综复杂的关系,人类与自然处于一个统一整体之中,当人类在征服自然过程中又被自然所征服,因此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共荣的思想应该是人类价值体系的中心,追求人类活动与自然协调是人类最高尚的思想道德境界。

1.5随着地球人口剧增和社会工业化程度加重,人类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大规模的无节制的消耗自然资源,严重的工业污染,土地荒漠化,水资源利用不当,草场遭破坏,森林被砍伐,从而造成全球性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地球所能维持人类生存的能力正在衰减。为此加强环境保护,减少资源浪费,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控制和治理工业污染,搞好环保宣传,增强全民环保意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世界观。

2生物技术与生命伦理道德观

生命伦理的兴起反映了社会对新技术的使用要进行社会控制的要求。由于现代生物技术和现代生物医学技术迅猛发展使人文伦理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与挑战,对人们的道德观念产生强烈冲击,带来一系列消极的影响,人们要求这项技术的使用合乎人类道德价值观念,限制滥用,鼓励优化利用。

2.1克隆羊

1997年,“克隆羊”的问世,是20世纪生物遗传工程研究的重大突破,体现了人类智慧的光芒,但同时人们担心这项技术会不会用于人类自身,一旦“克隆人”成为现实,现存人类将难以避免一场生存危机。“克隆人”的出现,就意味着人类接受了低等动物的这种无性生殖方式,无疑是人类的倒退,影响着人类的进化,克隆技术的滥用有悖于社会伦理,人类的尊严将荡然无存。同时,对人类自身的生存也构成巨大威胁。人类所建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规则、生存法则、法律制度等都将受到巨大冲击,动摇人类生存的社会基础,人类生命将无神秘、灿烂、美好可言。传统的伦理学用于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不涉及人与自然和其它生命的关系 ,它讲的善、恶、公正等伦理行为是从人的利益出发的 ,根源于传统的伦理学 ,人与自然的关系就转变成“人是自然的主宰”。可近年来 ,由于人类活动已经造成全球性的污染和生态破坏 ,因而需要制定一种新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来调节人对自然的行为 ,这就是保护环境和保护生命的道德原则。 1933年美国莱奥波尔德在《大地伦理》一文中首次提出要把道德的对象从人扩大到所有生命和自然界 ,要尊重所有生物在一种自然状态中持续生存的权利 ,因而莱奥波尔德被认为是生态伦理学的创始人。1975年澳大利亚学者彼德辛格出版了《动物解放》一书进一步认为动物和人一样 ,具有体验痛苦和愉快的能力 ,因而具有道德权利 ,动物也应得到同样的关心。

2.2人类基因组计划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目标是把人的46条染色体上的基因都画出来,不仅从整体上阐明人类遗传信息的组成,而且要识别人类基因的结构,包括所有与生殖有关的遗传疾病及其若干有遗传背景多因素疾病的相关基因,并研究其功能和表达调控方式,破译生命之书在人类掌握自身密码之时,也潜在地引发伦理道德问题。 如果有人想根据自身愿望来选择未出世孩子的特征,这种人为干预就会打破自然生殖规律,使生命的产生具有“人为”的色彩,从而改变传统的生育观念,使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迎来新的挑战。

2.3转基因生物

转基因生物是指在生物自身基因组中带有用转基因技术插入的外源基因。生物个体能将它传递给后代,并表现出该基因的生物活性,转基因生物回归自然必须带来风险。人类历史上为战胜一些危害人类及牲畜健康,导致可怕疾病,传染性极度强的细菌曾经付出过巨大的代价。一旦这些恶魔对抗菌素具有了抗药性,后果不堪设想。

生物技术作为一项现代技术,将给人类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希望生物工程可以解决人口、资源、能源、粮食、环境5个全球性危机。这将是一次人类求索生命奥秘的革命。但科学技术犹如一把双刃剑,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也难免给人类带来一些始料不及的后果,有时甚至会对社会伦理价值观带来深远的影响。试管婴儿、人工授精、安乐死、遗传疾病检测、基因工程药物的使用,器官移植等等都涉及到社会伦理道德观,伦理学追求真善美,时刻提醒人们无论什么研究都不要违背人类的初衷和美好的价值观,伦理学不阻碍科学技术的进步,但它能不断呼唤和矫正科学的“跑偏”和人类的良知,只有建立起正确地伦理道德观念,才能使科学走向美好的未来。因此,为了控制遗传工程技术被滥用,应尽早建立一整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

初中生物学教学与环保教育 篇7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1. 利用教材已有的资料对学生进行教育。

在教材中有不少环境污染的例子, 如新课标教材七年级下册中水俣病和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料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 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拓展。

在教材中有些内容与环保有关, 但并没有具体的例子, 而且篇幅也不够大, 我们可以做适当的拓展,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如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一节中广水域环境的保护的内容。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 我除了讲清楚水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之外, 还列举了现在世界及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 给学生以直观印象, 同时告诉学生如何节约用水, 如洗澡时尽量淋浴, 洗手时在打肥皂时应该将水龙头关掉, 用淘米水浇花, 用洗过衣服的水冲厕所, 等等。这样既使学生了解了目前我国和世界水资源缺乏的现状, 又使学生知道了应该如何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水资源。

3. 引导学生讨论, 激发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就某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引起学生的思考。

如在结束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时, 我问学生:“在你的身边有没有人类随便捕杀野生动物的现象?”问题提出后立即就有学生举手发言, 有的说见过有人网鸟, 有的看见在市场上卖野生动物的, 有的说有的饭馆专门做以蛇、野兔为原料的菜……看到学生逐渐“进入状态”, 我趁热打铁, 展示了几幅《人与自然》杂志刊登的贩卖野生动物情景的照片, 许多学生的惊异、愤怒之情溢于言表。然后我说道:“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今天在我们身边就有这么多残害动物、虐杀动物的行为, 人们只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 为了眼前的一点经济利益, 就不顾后果肆意捕杀野生动物, 也许这些行为的后果不会很快显现出来, 但对生态平衡造成的破坏却可能是无法弥补的。同学们, 如果野生动物全都从地球上消失了, 只剩下我们人类, 我们岂不是太孤单了!希望大家都能够有一种自觉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不要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破坏环境。”在我说这些话时, 所有的学生都在认真地听, 这些发生在身边的事情真的震动了他们, 真正使他们开始思考一些问题。

二、通过布置不同形式的作业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做一些探究、调查、资料收集方面的作业, 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在讲到“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时, 我让学生回家收集有关人类活动破坏生物圈的例子;在讲到动物部分的内容时, 我让学生课下调查由于人类活动而灭绝或数量急剧减少的稀有动物。这样的作业既能够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又能够让学生在做作业的同时强化环保意识。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我们在每年与环境有关的纪念日都举行一些课外活动, 如举办专题墙报、黑板报, 请专家做环保方面的报告, 参观污水处理厂等方面的活动, 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地球只有一个, 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必然是毁灭人类自身。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 在教学中使学生逐渐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 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上, 真正使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为保护环境、美化家园做出贡献。

摘要:随着环境破坏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 人类越来越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环境破坏的现状, 主动关心环境保护方面的大事, 使学生逐步形成“保护环境、保护人类的生存空间”的环保意识, 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上。

生物学素质教育 篇8

关键词:生物教学,环境污染,环保教育,环保意识

环境污染是当前世界突出的问题, 已经困扰了人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随着环境破坏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 人类越来越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环境破坏的现状, 主动关心环境保护方面的大事, 使学生逐步形成“保护环境, 保护人类的生存空间”的环保意识, 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上。

生物教育是环保教育的平台, 生物与环保是两个紧密相连的课题,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稿) 》突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 构建了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可以看到, 实验教材中各单元的内容处处突出了各种生物在自然中的作用, 尤其注意突出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对生物圈的影响, 更加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我们再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形成关爱环境的态度, 真正使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为保护环境、美化家园作出贡献, 是每一位生物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 我着重培养培养以下几个观点和意识。

1、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基本观点。

对环境污染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人类在历史上出现了不胜枚举的破坏环境的行为, “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是所有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观点之一, 在生物教学中让学生具备这种基本观点是具体开展环保活动的重要前提。在初一学生入学之初我就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观点。在学习:“生物和生物圈”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形成对生物圈的整体认识。在整章学习之前, 我是这样设计新课程导入的:首先, 我先给学生展示了一幅地球的太空照片, 告诉学生:在太空中我们看到的地球是一颗表面有许多颜色的美丽星球, 如果我们能够到太阳系以外看我们的地球它只不过是一颗不起眼的小行星, 但我们这颗星球却有着与众不同之处。在地球上有着数以万计的生物, 正是这些生物使我们的地球充满了生机: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在这里生息繁衍, 地球表层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从今天开始, 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我们这个家园。如此导入第一单元自然顺畅, 而且让学生有了“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意识。

2、让学生了解人类面临的环保问题。

让学生具有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紧迫感。人类在发展过程中, 由于对自然界认识不足, 过度放牧, 过度砍伐森林, 掠夺性开采资源, 随意捕杀野生动物, 不适当引入物种, 以及大量排放污水、废气、固体废物等, 使生态环境或生物圈遭到破坏。人类也遭受到了自然的严厉惩罚。如日本的水俣病事件, 伦敦烟雾事件, 我国科尔沁草原因为过度开荒变成沙漠, 近几年来的沙尘暴天气, 我国长江, 黄河中上游因为乱砍滥伐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许多野生动物因为人类的捕杀而灭绝, 我国引入的水葫芦造成过量生长, 太空中垃圾不断增多以及噪声、光污染, 等等。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 将这些人类自己制造的悲剧告诉学生, 可以让他们深切体会到自然界中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不加节制地从自然界中索取各种资源必将破坏生态平衡, 人类也最终会受到自然界的报复。近年来我国环保方面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 在环保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但我国生态环境的局部改善, 并没有从根本上缓解总体恶化的趋势。国民经济仍处于高投入、高消耗的发展阶段, 资源浪费惊人, 水土流失严重, 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 森林面积大量减少, 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逐年增加, 水体污染使水资源短缺矛盾加剧。大气污染、海洋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加剧、各种污染造成的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 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把这些问题结合课堂内容告诉学生, 可以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存在于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 使他们真正具有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以及保护环境的紧迫感。

3、让学生具备关心环境动态的意识。

当今社会各种媒体非常先进, 差不多媒体都会有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报道, 如世界各国保护环境的新举措、当今社会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人类所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等方面的消息。应该提醒学生主动通过报刊或网络关注环保动态, 定期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这对学生来讲是很有必要的, 可以使他们了解发生在身边的有关环境保护的大事。同时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对某些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 发表自己的看法, 提出自己的建议。这都有利于环保意识的形成。

4、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观点。

仅具备环保意识还是不够的。“保护环境”并不是一句空话, 也并不只是少数科学家或科研机构的专门工作, 而是所有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观念和意识在日常生活像节约用水、不乱扔废旧电池、不随意丢弃废物, 不随地吐痰, 公共场所不喧哗, 垃圾分类放置等, 这些行为不过是举手之劳, 就是在进行保护环境的工作。我们就是要培养学生具备这种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意识, 能够自觉地再行动上得以体现。只有这样, 我们的环保教育才是卓有成效的, 才真正落实到了实处, 对于学生个人将来一生的发展, 对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 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环境与我们每一个地球公民的切身利益相关。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 从每一个行为出发, 真正保护生物圈, 保护我们所生活的环境。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应该采用不同形式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可以结合不同的教育内容, 采用不同的形式。

1、利用教材已有的资料对学生进行教育, 而且对这些内容进行适当扩展。在教材中有不少环境污染的例子,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料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而且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拓展。在教材中有些内容与环保有关, 但并没有具体的例子, 而且篇幅也不够大, 我们可以做适当的拓展,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如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一节中“水域环境的保护”的内容。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 我除了讲清楚水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之外, 还列举了现在我国水资源的严重形势,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 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 如果按水资源总量考虑, 居世界第六位, 但是, 我国人口众多, 人均占有量只有25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在世界排110位, 已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之一。给学生以直观印象, 同时告诉学生如何节约用水, 如洗澡时尽量洗淋浴, 洗手时在打肥皂时应该将水龙头关掉, 用淘米水浇花, 用洗过衣服的水冲厕所, 等等。这样既使学生了解了目前我国水资源缺乏的现状, 又使学生知道了应该如何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节约水资源。

生物学素质教育 篇9

1. 科研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首先,培养高素质的本科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教育的重点是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科研素质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科研素质是知识经济创造性特征和国家发展知识经济的要求[1];知识经济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具有科研素质的创新人才的竞争。一个大学能不能培养出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高科研素质人才,已成为评价一所大学地位和水平的主要标准[1]。其次,知识经济时代的教师必须具有科研素质[3]。师范大学是社会师资力量的培养基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任何学校或专业的培养目标归根结底要靠教师来落实。作为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引导者,教师的科研素质和科研水平的高低将对学生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产生直接的影响[4]。

2. 动物生物学野外实习科研素质的培养环节

2.1 实习前的准备

我校生物学野外实习一般安排在大二的下学期,学生学完了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课程,具备了野外实习需要的基础知识。就我校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同时为了节约经费的问题,把植物生物学和动物生物学的野外实习放在一起,野外时间14天(包括来回共16天),动物和植物实习各占一半。每一个实习点指导老师由动物和植物专业教师各2名,按每个实习指导老师带15人的标准,一个实习点60名学生为佳。

为了把时间充分利用好,出发前指导老师先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指导老师要准备学生可能要用的实习工具书。如脊椎动物图鉴、各种可能的检索表、各种测量工具,包括GPS,较好的照相机、带有统计软件(SPSS)的手提电脑等。这些贵重的仪器,学校一般不配备给学生,只能由老师带。其次,带很多的参考资料,学生在进行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参考文献。我们根据多年的经验,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需要的文献资料很广泛,所以准备的参考文献除了工具书之外,还要尽可能多的地收集针对与实验基地相关的文献资料,如:动物、植物、水文、地质、人文等的文献资料。

分组是决定实习成败的关键之一。实习学生分组情况如图1。每个小组5名学生,安排一个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做小组长。到达实习地点后,把实习学生分成动物、植物实习两大组。动物组在前7天进行动物内容的实习,植物组进行植物内容的实习;后7天两组换实习内容。

2.2 实施

在野外实习中如何安排实习内容和实习进度是培养学生科研素质至关重要的问题。野外实习中通过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并解决问题,即做小型科研课题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实习的前两天以野外观察和标本的采集制作为主。在老师的带领下,老师先把标本的采集和制作要领教给学生后,就由学生亲自操作,掌握标本的采集和制作方法。在野外观察的环节中,指导老师把野外观察的方法、观察的内容教给学生,包括教学生在野外识别动物的栖息地类型,如天然阔叶林、人工林、竹林、草坡、农田等;特别地,不同生境中主要的动物种类也是重点的教学内容,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掌握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为下一步独立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经过两天的训练,学生对野外实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第二天晚上就前两天的实习情况进行一次小结,并布置每个小组就前两天的实习情况,自己提出一个研究小课题。在这个环节上,指导老师就要分别和种个小组一起选题目,并帮助他们根据实习地点的具体情况提出研究的方向,由每个小组独立设计研究方案。如有的小组提出了不同生境下蝶类种类多样性作为研究内容,他们定好方案后交由指导老师审订,指导老师主要是根据研究方法和所需要的仪器设备等进行分析。审订中,指导老师提出并和小组成员讨论研究方案中的不足,让学生自己修改方案,最后根据方案执行该项目的研究。此外,在各个小组执行研究方案的时候也要加强实地指导,看学生是否真正地了解了方法的实质,以平等的方式,适时提出问题并与小组成员讨论。

在以后的几天,各小组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一边采集制作并标本鉴定标本,一边测量生境的各项指标。由于时间所限,学生只有1天~2天收集野外数据。第3或第4天晚上,各小组将整理原始数据。在野外实习中,学生经常用到统计软件,指导老师还要提供必要的帮助。

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完成后,要及时地安排学生撰写小型研究论文。整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科研素质,让学生学会在看似杂乱的自然现象中,通过特定的方式,开展研究并得出规律性的东西。

2.3 实习考核和成绩评定

实习考核和成绩评定需要实习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考核才能给一个客观的评价。一般在实习的第7天进行实习考核,方式有笔试、标本的考核,内容包括了标本的数量、种类多样性、制作的科学性、艺术性,标本的检索等;此外就是小课题的考核,这是另一个培养学生的事科研素质的环节。小课题的考核采用小型学术报告会的方式,安排在当天的下午。各小组选出代表,把本小组的小型课题的情况作一个汇报,有的会制作成PPT文件,把小型课题研究的意义、研究的方法、研究的主要结果及初步的结论等作一个简要的汇报。此时,指导老师扮演的是学术报告会主持人的身份。汇报之前,主持人宣布,哪个小组的小型课题最好,哪个小组的实习成绩就好等,另外哪个小组提的问题多,这个小组也会有相应的加分;第三,哪个小组问的问题好,也有加分(实际上可能与加分没有关系)。一个小组代表汇报完后,其他小组可以就汇报的内容提出问题。这个环节是整个实习过程中学术氛围最浓的环节。特别地,论文的汇报与答辩与实习成绩有联系,因此当一个小组在汇报时,其他组的成员都会认真听,尽可能地提出问题,而自己的组员也在认真地听,以便能够准确地回答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

通常,一些问题会引起学生激烈的争论,作为主持人兼指导老师的身份,需要及时地对有些学生知识无法理解的问题进行点拨,以控制讨论不跑题。每个小组的时间为30分钟,如果其他组没有问题了,换下个小组。在汇报和讨论中,学生可以知道自己研究的优点和不足,找出自己的创新点,极大地培养了他们的研究热情和兴趣。

第8天,动物实习小组和植物实习小组换过来。因此,60个学生得到了同样的科研锻炼。

3. 结语

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证明,动物生物学实习中小型科研项目研究的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素质。通过从自然界中找到切入点,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最后上升为理论。虽然实习时间很短,学生研究的结果非常不成熟,但学生通过这样的训练,他们的科研意识和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对他们今后如何开展研究,提高创新能力有重要的作用;此外,对学生在学位论文的立项和论文的撰写都产生积极的影响。

摘要:本文总结了如何在生物学野外实践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应重视如下几个重要的环节,包括实习前材料准备和学生的分组、具体的实施过程和实习考核和成绩评定几个方面。

关键词:野外实习,科研素质,教学环节

参考文献

[1]周祖德.关于培养科研素质的思考.重庆商学院学报,2000,2:83~86

[4]周兴文朱宇林.关于培养和提高高师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科研素质的探讨.科教文汇,2010,3:19~20

[2]王伟.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中对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科教文汇,2010.3:32~33

生物学素质教育 篇10

细细品读孔子的教育思想, 我们不难发现, 其办学方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与现代教育教学所提倡的竟不谋而合。因而, 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孔子的治学思想, 从不同层面深刻领悟其教育思想, 结合中学生物实践教学, 从中总结出对中学生物学教学有意义的启示, 让其更好地为生物学教学服务。

1.教学思想

教学思想是人们对教育活动现象的一种理解和认识, 通过一定的方式加以组织表达出来, 其主旨是对教育实践产生影响。 教育实践是根据一定的教育思想实施的, 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能够促进教学, 避免出现教育不合理的现象。 通过研读孔子的教育思想, 笔者认为当代生物教师应该树立以下的学生观、教师观及师生关系观。

1.1学生观

所谓学生观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看法, 在教学实践中, 它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 孔子尊重学生、爱护学生, 在其教学活动中处处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孔子认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 要成功有效地实施教学活动, 必须了解学生, 对学生的特点都要了然于胸, 对优点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即所谓的“因材施教”。 这点在孔子回答他的学生子路和公西华所提出的同一个问题“闻斯行诸? ”时体现得淋漓尽致。 面对公西华的提问, 孔子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并鼓励他想到了就要立即实施; 面对子路时, 却给出了否定的回答并勉劝子路要“三思而后行”。

在孔子的学生观的启示下, 笔者认为作为中学生物教师要把学生看做是发展的、独特的具有独立意识的人。

1.2教师观

孔子认为, 教书育人, 首先应有“学而不厌”的精神, 他曾说“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1], 由此看出孔子好学博学的精神。 通过各个领域的学习, 不仅扩宽了知识面, 而且成为孔子“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的前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教师的角色与定位较之以前有了本质不同, 教师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传道, 授业, 解惑”, 而是作为教学的实施者和改革者, 课程的开发者和执行者, 同时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促进者。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2], 与各个学科间都有密切联系, 这就要求生物教师不仅将生物学知识熟稔于心, 而且对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 在教学中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专业技能及专业态度。

因而, 根据从孔子的治学思想, 生物教师必须树立综合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观念。

1.3师生关系观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它是教育活动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孔子注重师生关系的培养, 他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可以用“融洽和谐”四个字概括。 论语中有孔子与弟子问志的事例, 孔子首先了解每个学生的志向, 最后道出了自己的志向, 孔子问志不仅加深了他与弟子之间的相互了解, 而且有助于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因而, 理想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双边互动, 在互动中, 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 而且应平等地对待学生, 这种平等不仅包括教师与学生间的平等, 而且包括学生与学生间的平等。

在教学实践中, 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 决定着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和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因而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要把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学的目标之一。

2.教学实践

在新课程的指导下, 生物课堂教学由以往的“教师主体-主导”转变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模式,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 同时, 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由以前的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这些转变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营造积极良好的教学氛围提出了必然要求。

《论语》开篇便谈到: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由此可见, 孔子是提倡“乐学”的, 学生若是能处于一种“乐学”的状态, 这对无疑对学生的学习具有积极意义。 例如, 在讲到植物的开花与结果时, 可创设情境导入, 播放一段自然界中各类植物从发芽到开花再到结果的小视频, 对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产生冲击, 不仅引起学生兴趣, 集中学生注意力还自然而然地引入课题、明确教学目的。

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3]”因而,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启发学生, 引导学生思考。课堂教学时不仅要精心设计问题还要重视提问的技巧, 首先, 问题要围绕核心内容展开;其次, 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 同时应注重问题的层次性和整体性等。 例如, 针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问题可设计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什么? 生态系统为什么具有稳定性? 生态系统是如何保持其稳定性? 是什么原因引起人们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关注? 等问题, 这种问题串的方式不仅使问题相互联系, 承上启下, 层层递进, 而且具有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强化巩固知识及促进学生思维的作用。 此外, 生物课堂教学还应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多多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 对于生物科学史内容, 教师可事先提出相关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最后通过学习小组交流讨论获取新知;再如, 在学习食物网时, 可将课堂分为多个小组开展合作学习, 各个小组研究分别研食物网上的各个组分, 小组成员间也有不同分工, 通过各小组的交流汇报最后一起解决问题, 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组织课堂秩序及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

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要求生物教师转变旧的教学观念, 树立新的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教材观。在这样的背景下, 将孔子的教育思想与中学生物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让其更好地为生物学教学服务, 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当然, 随着时代的变迁, 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也有不符合现代生物学教学的地方, 望广大生物教师能仔细研读孔子的教育思想,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使其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傅佩荣.《论语》新解 (上) [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2:3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2.

浅议中学生物学教师的素质要求 篇11

关键词:中学 生物学 教师素质

生物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因此社会更需要我们培养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生物科学人才。作为中学生物学教师,我们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需求?要有怎样的教学功底和素质?这一方面,目前已有许多专门的论述。我结合自身的认知,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学生物学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

教书育人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自身修养和言谈举止无时无刻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尤其中学阶段正是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生物学教师和其他课程的教师一样,一是必须树立起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虽然在现阶段,生物学在中考和高考中所占比重较低,各地普遍存在不够重视生物学教学的现象,但生物学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应受到丝毫影响;二是必须树立起自己的职业理想,把献身教育事业作为根本动力,以高尚的师德来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必须树立起“为学生而教学”的教育理念,满怀爱心,循循善诱,耐心细致地传播生物学知识,及时端正学生思想,培养有用之才。此外,生物学教师也应该注意修身养性,抵御不良思潮的影响,做到以身立教、以德服人。

二、中学生物学教师要有扎实的教学功底

1.要掌握系统全面的生物学教学理论。除了掌握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外,生物学教师还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积极跟踪生命科学发展的新动态、新突破。生命科学已经成为当代科学的前沿学科,如基因工程、克隆技术、器官移植以及环境生态科学等发展迅猛。许多全球性的重大课题,如粮食与人口、环境与资源等问题的解决都与生物科学息息相关。中学生物学教师只有不断从中汲取营养,跟上发展的步伐,才能成为理论扎实、视野开阔的合格教师,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探索生命科学知识。此外,生物学教师还应具备必需的边缘知识和工具知识,通常包括中学其他课程的基础知识。

2.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除了授课水平外,中学生物学教师实践能力的高低也是考察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方面。校内的生物学实验、校外的实践活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学生全面获得生物学知识和操作技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生物学实验及实践能力,才能更好地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教会学生应用生物学知识去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手段。

3.要不断增强教学的组织管理能力。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只有增强自己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才能对学生起到有效的引领作用。首先,教师要善于把从各种渠道获得的生物教学知识和经验进行汇集梳理、分类管理并组织成一套科学的教学体系;其次,教师要有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能力,如能将媒体网络技术与生物学课程有机结合起来,让现代教育技术成为生物教学的重要工具,为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助一臂之力;再次,教师要做好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外兴趣活动的组织管理,包括预先制定学习和实践的目标、效果以及不同阶段学习实践引领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等。

4.要及时总结反思教学得失。优秀的中学生物学教师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通过反思和对照,教师可以更好地分析自己教学中的得失,更加明确自己的长处和弱项,更有效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所以说,善于发现、勤于思考、精于总结已经成为生物学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

三、中学生物学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方法

1.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课堂灌输式教学方法,倡导建立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理解学生的想法,与学生共同探究,引导学生成为生物课程的学习主体。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生物学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中应着重体现生物的奇妙性,可以举例说明生物学研究对改变人类生活有巨大作用,世界上还有许多课题等待我们去攻克等,尽量将课程和实验教学设计得生动有趣,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在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方面,除了与其他课程所具有的共性外,生物学教学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通过自学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生物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爱思考、爱质疑的习惯,敢于提出独特的见解。

4.要有科学的课堂教学设计。科学的课堂教学设计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生物学素质的前提。应对不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要进行详细分析,做到多种条件的整合、叠加,形成一套完整实用的教学方案。教学设计应特别注意突出目标、问题、探究和评价等意识。

5.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进行教学的传统做法还不够,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校外资源和家庭资源,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贴近社会,融入生活,拓展学生的视野,汲取并掌握生活当中和身边丰富的生物学知识。

6.及时开展课后交流。课后交流可以在教师与学生间开展,也可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尤其是在实验课和社会实践之后进行互动交流对学生总结经验、交换心得体会、提升结论和认知,并实现以强带弱达到共同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生物学素质教育 篇12

一、生物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意义

生物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通过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 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 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 乐于学习生物科学, 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长期以来, 我们的教育一直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只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促进智力水平的提高, 忽视了情感因素的培养, 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 造成了学生厌学、学习效率下降, 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从而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因此, 改变这种局面, 切实落实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情感作为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态度体验, 这种态度体验可分为积极的态度体验和消极的态度体验。对于教学活动来说, 积极的态度体验能够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随时注意学生情感的变化, 抓住有利时机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使学生产生持久的、良好的学习动机。

2. 有利于提升学习兴趣, 产生新的求知欲。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可分为“知学”、“好学”、“乐学”三个层次。“好学”和“乐学”都带有情感因素, 而“乐学”则被认为是治学的最高境界。教师要想让学生“乐学”, 就必须在枯燥的知识上赋予自己丰富的情感, 用自己渊博的知识, 形成自己的思想, 装备情感的发动机,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兴趣与求知欲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学生学习兴趣增大, 求知欲自然加强;学生在求知欲得到满足后兴趣升级, 进而产生新的求知欲。

3. 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情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也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 只有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 才使人感到快乐和放松, 才有利于学习。通过情感教育的作用而诱发学生积极的情感,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正如赞可夫所说:“扎实的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的重复, 不如说是理解, 靠内部的诱因, 靠学生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

4. 有利于进行思想教育。

生物学教学中, 教师坚持以情动情唤起学生感情的共鸣, 有利于进行思想教育。例如, 当教师带着赞美和自豪讲述我国在世界上率先人工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 袁隆平院士培育的杂交水稻解决了世界十几亿人口的粮食问题, 我国是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唯一一个发展中国家时, 学生便迸发出强烈的感情共鸣和民族自豪感。

因此, 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以及世界观的形成。作为中学生物教师应把情感教育视为实现生物教学目的的润滑剂, 有了它, 我们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它, 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具备生物科学素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品质, 才能真正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二、生物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基本途径

生物课程标准倡导生物学教学应达成“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热爱自然、珍爱生命, 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等情感目标,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新课标的理念, 积极利用各种资源, 寻找多种途径, 把情感教育始终贯穿于教学过程, 最终在生物教学中实现情感教育的教学目标。

1.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良好的情感建立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上,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平等、民主、和谐的。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师师、师生、生生之间相互合作和交流情感, 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 只有在和谐的氛围中, 师生才能一起对问题进行探究, 生生之间才能团结合作, 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

如在构建“生命活动的调节”的专题复习模块中, 学生先自己归纳, 然后学习小组交流, 最后每个学习小组推举一个学生利用实物投影仪进行展示, 通过学生的讨论、争论、辩论等形式, 把“生命活动的调节”相关的知识整合到一起, 形成知识网络结构图。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应热情地鼓励学生, 允许学生犯错误, 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 教师要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 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做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这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热烈亲密的教学氛围, 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又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2. 挖掘教材中的情感素材, 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生物教材中有许多教学内容直接反映了生物科学发展的历程, 许多科学家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具有教育性导向作用。如细胞学说的建立、光合作用的发现史、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等, 使学生知道科学发现是个长期的过程, 是很多科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一个科学学说的建立过程是个不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使学生产生深刻的情感刺激。

利用教材中我国在生物科学上取得的成就,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信心, 使学生关注我国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认识生命科学的价值。

在学习“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时, 联系日常生活设计以下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盐拌黄瓜盘子里为什么会有许多水分?商贩为什么喜欢把芹菜等叶类蔬菜放在水里浸泡?由此引出水分进出细胞的原理, 接着让学生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再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家里养花为什么不能施用过量的肥料?家里养的花为什么不能浇水过多?通过这些贴近生活的实例, 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生物学知识的乐趣, 探究的热情提高了, 实践能力增强了, 学习劲头更足了。

3. 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的情感意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为了唤起、培养和加强学生的情感, 要创设适合的情境氛围, 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的情感意识。如学习“生物与环境”这部分内容时, 一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歌引入, 使学生轻松的记住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还可以问题导入、漫画导入、多媒体导入等方法, 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上恰当合理地使用多种教学手段, 如多媒体、挂图、模型、标本、实物等进行教学, 可以直观形象地传授生物学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由畏学、苦学、死学转变为好学、乐学、活学。

在学习“生物与环境”知识之后, 我布置了一系列的研究性课题: (1) 本地沙尘暴每年发生的次数与成因, (2) 本地水体污染的情况与污染物的来源等, 以这些学生亲身感受的事件作为研究课题, 学生通过调查、讨论、辩论、拟定行动计划等活动来完成学习任务, 最后通过调查报告、多媒体课件等形式展示研究成果。通过这种方式, 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环保知识, 形成环保观念, 体验探究成功的快乐, 自主、合作学习的情感体验得以深化。

4. 利用社会热点问题, 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有些社会热点问题与生物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能适当引导, 会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如结合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 让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分析如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阻止温室效应, 我们可在哪些方面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等。学生在热烈讨论中, 增强了环保意识, 增加了对低碳生活、低碳经济的关注, 确立了“善待环境, 从我做起”的主人翁意识和情感。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 组织学生调查学校周围的工厂、河流、生活小区等, 使他们亲眼目睹环境污染的现实和危害, 从内心深处发出“环境保护, 从我做起”的呼声;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由意识提高向行为转变, 鼓励学生共同拟出一些环境保护条例, 自觉认真实施, 并进行宣传, 使更多的人受到环保教育, 使环保意识扎根人心, 这无形中升华了学生的与环境为善的积极情感。

上一篇:痛风性关节炎的预防下一篇:高职数学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