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开腹术

2024-09-08

常规开腹术(精选3篇)

常规开腹术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三孔法免钛夹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疗效, 并与常规开腹手术疗效进行比较。方法 100例具有胆囊切除术手术指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 治疗组采用三孔法免钛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对照组采用常规开腹手术, 观察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结果 治疗组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术后起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分析显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2.4、2.1、3.5, P<0.05) 。两组手术均获得成功。其中治疗组2例术后出现恶心、呕吐, 经对症治疗均好转, 对照组出现并发症合计10例, 包括切口感染5例、胆囊动脉出血2例、切口出血1例, 术后胆漏1例, 胆总管损伤1例, 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0.0% (10/50) , 明显高于治疗组, 经统计学分析显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三孔法免钛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疗效优于常规开腹手术, 具有手术时间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三孔法免钛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常规开腹手术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普及,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经取代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 成为胆囊切除术的首选术式[1]。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具有术后伤口疼痛轻微、伤痕美观、住院天数减短、病患恢复迅速等优点, 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以往多采用四孔法, 随着技术的成熟, 越来越多采用三孔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醴陵红十字会泰安医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100例具有胆囊切除术手术指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 治疗组中男29例, 女21例;年龄26~68岁, 年龄45.5岁。其中单纯胆结石26例, 慢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10例, 急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10例, 胆囊息肉4例。既往有腹部手术史25例, 其中有上腹部手术史22例。对照组中男34例, 女16例;年龄28~66岁, 年龄43.4岁。其中单纯胆结石20例, 慢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20例, 急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8例, 胆囊息肉2例。既往有腹部手术史28例, 其中有上腹部手术史2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病史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

观察组采用两人三孔法。术前常规进行血常规及心、肝、肾功能检查, 完成胆道造影和 (或) B超检查, 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签署手术同意书。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全身麻醉, 术前不置胃管和尿管。CO2气腹压12~15mm Hg。根据以往手术类型及切口位置灵活选择第一戳孔。如闭合法建立气腹困难, 则用开放法。脐部为腹腔镜观察孔, 操作及辅助操作孔分别位于剑突下肝圆韧带右侧右肝叶下缘平面和右肋缘下锁骨中线稍外侧。术中利用调整患者体位及调节腹腔镜镜杆清晰显露术野。对照组采用传统剖腹式胆囊切除术手术方法:采用硬膜外麻醉, 患者取平卧位, 取经腹直肌切口, 切口长度9~14cm, 以顺行切除为主, 必要时放置引流管[2]。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起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以及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处理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分析, 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观察指标比较

由表1可知, 治疗组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术后起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分析显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2.4、2.1、3.5, P<0.05) 。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两组手术均获得成功。其中治疗组2例术后出现恶心、呕吐, 经对症治疗均好转, 对照组出现并发症合计10例, 包括切口感染5例、胆囊动脉出血2例、切口出血1例, 术后胆漏1例, 胆总管损伤1例, 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0.0% (10/50) , 明显高于治疗组, 经统计学分析显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普及,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经取代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 成为胆囊切除术的首选术式[3]。几乎所有胆囊良性疾病的胆囊切除术都可以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来完成, 包括急性或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等。腹腔镜手术以其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逐渐应用于各类手术当中[4]。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较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具有明显的优势, 但也要注意掌握适应证, 可同时将传统胆囊切除术作为微创手术必要的补充。

传统手术是通过腹部切口进行的, 通常取石肋缘下斜切口进腹, 可能损伤肌肉、神经及血管, 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则只在腹壁穿刺置入内镜及有关器械, 通过内镜在手术区域进行操作, 手术操作时间短, 手术创伤减少[5]。因此剖腹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自觉症状轻微、住院时间较短。剖腹胆囊切除后患者肠蠕动恢复较慢, 2~3d后才能进食, 一般术后须住院7~9d, 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肠蠕动恢复较快, 1d后即可进食, 3~4d可出院。腹腔镜手术并发粘连性肠梗阻、切口感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机会远较剖腹囊切除术机会少[6]。

本研究将醴陵红十字会泰安医院100例具有胆囊切除术手术指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 治疗组采用三孔法免钛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对照组采用常规开腹手术, 观察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组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术后起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分析显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2.4、2.1、3.5, P<0.05) 。两组手术均获得成功。其中治疗组2例术后出现恶心、呕吐, 经对症治疗均好转, 对照组出现并发症合计10例, 包括切口感染5例、胆囊动脉出血2例、切口出血1例, 术后胆漏1例, 胆总管损伤1例, 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0.0% (10/50) , 明显高于治疗组, 经统计学分析显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 三孔法免钛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疗效优于常规开腹手术, 具有手术时间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罗坤, 陈本华, 李明军等.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与传统手术疗效比较[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 8 (10) :90-91.

[2]伍家发.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几点体会[J].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2008, 5 (5) :369-370.

[3]Podolsky ER, Curcillo II PG, Rottman SJ, et al.Single portaccess (SPA) surgery-initial experience of a novel minimal access approach applied across surgical specialties[J].Surg Endosc, 2008, 22 (Supp l) :s172.

[4]Ozturk E, Can MF, Yagci G, et al.Management and mid-to long term results of early referred bile duct injuries during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J].Hepatogastroenterology, 2009, 56 (89) :17-25.

[5]徐学忠, 孙亚伟, 杜建国等.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J].中国临床医学, 2007, 14 (3) :346-347.

[6]李祥, 朱耀明, 邱红根。腹腔引流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内镜杂志, 2009, 15 (12) :1277-1279.

常规开腹术 篇2

【术前护理】

1.做各项化验、检查。

2.积极消除腹内压增高的因素:对咳嗽、便秘、排尿困难的患者必须积极治疗,症状控制后再行手术。吸烟者,术前两周禁止吸烟,注意保暖,预防感冒;饮食中注意多饮水,多食富含粗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保持排便通畅。

3.备皮:严格备皮,避免因切口感染导致疝修补的失败。术前嘱患者沐浴,按规定范围于术日晨备皮,对患者会阴部、阴囊皮肤做仔细准备。

4.肠道准备:便秘者术前2-3日使用导泻药,如番泻叶、果导片等。手术前晚给予硫酸镁口服,饮水2000ml,清洁肠道,防止术后腹胀和便秘。

5.术日晨,进手术室前,嘱患者排尿,以防术中误伤膀胱,必要时留置导尿管。6.嵌顿性疝或绞窄性疝患者,特别是伴有急性肠梗阻的患者,应按急诊手术前护理常规,给予禁食、胃肠减压、输液、配血、输血、使用抗生素等,在积极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的同时,准备手术。

7.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解释腹外疝的发病原因和诱发因素,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介绍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及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优点,讲解无张力疝修补片的使用方法等,提供有关疾病的治疗和自我护理的知识,介绍腹股沟疝治疗的最新技术及其发展前景,从而减轻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增强患者自信心。8.备小沙袋(约500克)。【术后护理】

1.体位:麻醉苏醒后,鼓励患者采取平卧屈膝位或半卧位,膝下垫一软枕,髋、膝关节略屈曲,以松弛腹股沟切口的张力,减小腹腔内压力,从而减轻患者切口疼痛感,并防止疝修补处组织裂开。

2.饮食:患者术后6~12小时若无恶心、呕吐等不适,进流质饮食,次日进软食或普食。行肠切除吻合术的患者,肠蠕动功能恢复后,进流质饮食,再逐渐过渡到半流质、普食。

3.活动:患者卧床时间长短依据疝的部位、大小、腹壁缺损程度及手术方式而定,一般疝修补术后3~5天下床活动。采用无张力补片修补术的患者,卧床24小时后下床活动,但对年老体弱、复发性疝、绞窄性疝、巨大疝患者,卧床时间可适当延长,以免疝复发。

4.防止腹内压增高:术后嘱患者尽量避免咳嗽及用力排便,否则会使腹内压增高,不利于切口愈合,且易导致术后疝复发。术后患者注意保暖,防止受凉而引起咳嗽;患者咳嗽使用手掌按压、保护切口处,防止切口张力增高。保持排便、排尿通畅,便秘者嘱避免用力排便,必要时给予药物通便。【健康指导】

1.生活和工作中避免可引起腹内压增高的因素,及时治疗咳嗽、便秘、排尿困难等,保持排便通畅,养成定时排便习惯,讲解防止疝复发的知识。2.饮食宜清淡,以高维生素、高植物蛋白、低脂肪饮食为主、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的摄入,禁止吸烟和饮酒。

3.保持心情舒畅,注意劳逸结合,逐渐增加活动量,避免提重物,可做散步等较轻的活动及一般性工作,3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若疝又复发,及时就诊。

常规开腹术 篇3

关键词:子宫肌瘤剔除术,腹腔镜,开腹手术

近年来, 随着微创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腹腔镜手术已应用于多个领域, 它较传统开腹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诸多优点[1]。本文观察了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在治疗子宫肌瘤方面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共58例, 全部来自2012年10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 均为良性病变, 在我院接受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 (腹腔镜组) 31例, 年龄24~46岁, 平均年龄 (54.15±6.52) 岁;肌瘤位置:浆膜下13例, 肌壁间18例;肌瘤直径:>5cm者17例, 3~5cm者14例;单发肌瘤15例, 多发肌瘤16例。采用开腹手术治疗 (开腹组) 27例, 年龄23~47岁, 平均年龄 (54.25±6.57) 岁;肌瘤位置:浆膜下11例, 肌壁间16例;肌瘤直径:>5cm者14例, 3~5cm者13例;单发肌瘤13例, 多发肌瘤14例。本组均排除伴有恶性肿瘤患者,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手术方法

腹腔镜组: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患者取头低脚高膀胱截石位, 在脐下缘气腹针穿刺进腹, 建立CO2气腹, 压力控制在13~15mmHg (1mmHg=0.133kPa) 。分别在左右下腹部穿刺, 置入腹腔镜及操作器械, 腹腔镜下探查腹腔内部情况, 找出肌瘤位置, 并给予相应手术方法, 对于带蒂浆膜下子宫肌瘤, 将肌瘤蒂部电凝, 然后切除肌瘤, 若肌瘤蒂较细, 可直接电凝止血, 若肌瘤蒂较粗, 将创面8字缝合止血;对无蒂浆膜下肌瘤和肌壁间肌瘤, 用电凝钩切开肌瘤表面假包膜, 切开长度为肌瘤的3/4左右, 将肌瘤提起, 沿着假包膜分离肌瘤, 若创面有活动性出血, 给予电凝止血, 8字缝合包膜壁。较大肌瘤粉碎后取出, 较小肌瘤直接取出。开腹组:患者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在下腹部正中线做纵向切开, 暴露子宫后行肌瘤剔除术, 肌瘤切除后缝合创面, 残腔止血采用8字缝合, 清理盆腔, 用可吸收缝线缝合手术切口。两组患者术后均常规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时间及计量资料均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以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及恢复情况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开腹组 (P<0.05) 。见表1。

2.2 手术并发症情况

腹腔镜组患者术后出现1例肩部酸痛, 未给予特殊处理, 后自行消失;开腹组术后出现切口延期愈合2例, 均经对症处理后好转。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临床常见的良性肿瘤疾病, 发生率约为20%[2]。对于子宫肌瘤的治疗, 外科手术仍是主要手段, 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虽可达到去除病灶的目的, 但创伤较大、住院时间较长, 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随着微创技术的快速发展,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已逐渐应用于临床。本文结果显示,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在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闫莉等[3]研究结果显示,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手术, 而本文中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可能与术者手术技巧及熟练程度有关。手术并发症一直是诸多外科医师关注的重点课题, 从理论上讲, 腹腔镜手术由于创伤较小, 对周围组织损伤较轻, 并发症发生率应少于开腹手术, 而本文中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能与以下两点有关: (1) 研究病例较少, 患者存在个体差异; (2) 本院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技术已相当成熟, 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给予了早期预防, 从而使开腹组手术并发症相对较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虽有诸多优点, 但在手术时应严格把握适应证[4], 对子宫肌瘤较大、数目较多及特殊肌瘤位置患者, 应该尽量给予开腹手术治疗, 以免延误病情。

综上所述,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且可与开腹手术达到同样的治疗目的, 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芳, 曹云桂, 施永鹏, 等.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180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3, 28 (20) :3385-3387.

[2]朱军义.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手术对比分析[J].临床医学, 2013, 33 (9) :101-102.

[3]闫莉, 苏红, 荣风年.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比较研究[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2, 12 (8) :704-706.

上一篇:《小伙伴》教学设计下一篇:民间金融利率市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