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小伙伴》教学设计 篇1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能引导他们认识世界和渴望获得知识技能的心理倾向, 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让每一堂美术课都散发出灿烂的光芒。本课主要的学习内容是人物脸部的比例、表情特点, 人物头部的基本结构以及头像的基本写生方法等知识, 让学生明白人的形象最为生动, 又富于动态、表情和个性特点的变化。因此, 要画好人物形象就需要较强的观察力、理解力和较高的素描技巧。人物头像的写生练习是获得这些能力和技巧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感受、认知、审美及造型表现能力, 教师应根据学习情况巧妙设计教学并加以引导。
设计问题导入新课:
1.在校园中与你们朝夕相处的是谁呢?
2.我们身边有许多可爱的学习伙伴, 每天在一起学习、生活, 想不想给你的同伴画一张头像?
3.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猜猜他 (她) 是谁?
通过课件展示本班同学的素描头像, 教师一幅好的示范画是吸引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 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班级这个大家庭中, 每个人的相貌都是独特的, 各有特点。要想画好身边的同学, 就要了解人物头像的基本知识, 从而学习新课的知识。
首先来欣赏画家的作品:《青年男子的肖像》 (法国安格尔) 、《维族姑娘阿丽亚》 (中国肖惠祥) 、《东方少女》 (美国尼古拉·费钦) 。艺术作品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教师还需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吸引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通过名作了解人物的头部比例, 展示人物头像比例图, 并介绍“三庭五眼”的规律, 展示头骨解剖图, 介绍人物头部骨骼的基本知识。教师要详细介绍头部“八格”:我国民间画诀将头部的外形特征概括为“八格”, 以“申、甲、由、田、用、国、目、风”八个字的外形比喻八种头部的基本形状。然后以本班学生为例, 学习人物头像的基本画法以及临摹头像。
教师以教材和幻灯片图例进行讲解, 要求学生观察熟悉的同学, 并概括出他的脸型和五官特征, 引发学生思考, 师生互动, 在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时间,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能够自己得出结论, 更加深刻地体会美术的规律和魅力。师生讨论后, 教师再进行总结:要想表现好人物的头像, 就要了解头像的基本比例。人们观察人物形象时, 第一印象往往是最强烈也是最本质的, 它包括人物的外形、五官和精神面貌。人有丰富的表情, 我们常以喜怒哀乐来概括。多种多样的表情是由面部表情肌的收缩运动产生的。接着以幻灯片展示人物表情, 让学生形成直观的感受。作画时对所画人物形象要做到心中有数, 再根据观察到的每个人的不同变化去进行表现。画人物是一个十分讲究观察的工作, 要不断通过写生提高观察能力和造型能力。课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头部比例知识及写生方法, 用线条的方式对身边的人物进行头像练习,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巡回指导, 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美术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结合, 缺一不可。教师在上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思考知识的难易程度是否利于学生的参与, 拓展的知识是否适合学生的情感和心理需要, 教学方法是否灵活, 是否适用于每个学生;要从学生的心理出发, 结合美术教学的要求, 使学生在美术课堂上产生愉快的心境, 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独特的个性。美术教师应千方百计精心设计每一堂美术课, 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 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特征相适应, 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 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保持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小伙伴》教学设计 篇2
同学们,你们进入校园已经快一年了,在朝夕相处的生活中,你们一定结识了不少的好朋友,谁愿意说说你的好朋友是谁?你们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呢?(学生发言)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就是《小伙伴》。下面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在一次春游中,小伙伴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1、学生轻声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圈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认读带有拼音的字:餐、丢、矿、糟、糕、粗、概、共、汽、记、保、管、夹(每桌都有一套带有拼音的生字卡片,自由认读后,同桌互读。)
3、离开了朋友的字宝宝,你也能认识吗?赶快想好办法记住它。(同桌、小组交流记字方法。)
4、以开火车的方式快速认读生字。
5、利用水果图片认读生词,老师这里有一些水果图片,每个图片后面藏着一个生词,你可以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片,读出生词,下面的同学注意,如果前面的同学读对了,那么大家就跟着读一遍。
6、文中的生字、生词我们已经认识了,老师相信你们再读课文时一定会读得通顺、流利,同学们轻轻朗读课文,读后用序号标出自然段。
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指名分段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介绍了几个小伙伴?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读后集体交流)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检测字词
出示挂满苹果的苹果树课件。(每个苹果上都有一个生字)圆圆的苹果多可爱呀,你们想得到它吗?要想得到苹果得先过生字这一关,谁能把生字读正确,苹果就属于谁。
二、品读课文,加深理解
(一)导读1~3自然段
1、轻声朗读课文,想一想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地点?什么时间?玛莎遇到了什么困难?
2、维加和玛莎的话应该怎样读?指名朗读课文,大家评议,教师进行朗读指导。维加的话要读出询问的语气。玛莎同学丢了东西,没吃的了,心里一定很难过,因此她的话声音要小一些。
(二)图文结合,学习4~8自然段
1、出示插图课件,图上都有谁?他们在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先同桌互相交流,再集体交流。)
2、课文中又是怎样写的?轻声朗读4~8自然段。
3、边读边想,玛莎的午餐丢失了,维加、安娜、安东分别说了什么,把相关的语句用“──”画出来。安东又是怎么做的,用“~”画出来。(学生先独立阅读,再进行集体交流)
4、小伙伴的态度不同,说话时的语气也不同,谁能试着读一读呢?指名读、评读(要读出小伙伴的询问、责备、教育和关心玛莎的不同语气来。)练读、赛读。
5、玛莎的午餐丢了,三个小伙伴对玛莎的关心是不同的,你认为谁做得最好呢?为什么?(板书)
6、设问导思:安东看到玛莎丢了吃的,又听了小伙伴们的话之后,他决定把自己的面包分一半给玛莎吃,当时他心里是怎样想的呢?
四、指导书写
《三个小伙伴》教学片段及评析 篇3
师:同学们,有三个小客人来到了我们的课堂,看!谁来啦?(出示道具:大象、袋鼠、小野猪)
生:大象、袋鼠、小野猪!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9课——《三个小伙伴》。来,大家举起小手,一起写课题。
(老师板书,学生书空)
师:“伙”字和“伴”字在书写的时候,都是左窄右宽……
师:来,齐读课题。(生读)
师:这三个小伙伴在一起做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先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生自读课文,师巡视)
师:(映示生字词)这些生字词,你能读准吗?谁来试试?
生:伙伴、一同、没有、不要、拉手、就用、把……
师:读得非常好,请你当小老师,带大家读一遍。(生读,齐读)
师:同学们真棒,如果把拼音去掉,谁还能读准?(生读)
师:了不起,准确而响亮。下面,老师指哪个,你们就读哪个,好吗?
生:没有、就用、拉手、拱坑、伙伴、锄头……
【点评】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张老师在这一教学环节,很好地落实了这一重点。在板书课题时,张老师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如何写好“伙”“伴”这两个字,写字指导水到渠成、不露痕迹。在指导学生读生字词时能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有层次有重点。
【教学片段二】
师:非常了不起,把生字词都读准了。那么,这三个小伙伴在一起做了什么事?谁来说说?
生:他们把小树栽进了坑里。
师:还有谁想说?
生:他们有一天去栽树了。
【点评】概括是学生必不可少的一种语文能力。针对一年级小学生,张老师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可以看出张老师“教一册想到了十二册”,甚至更远。如果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都有这种意识,那孩子们到高年级概括能力就不会差了。
【教学片段三】
师:看来这些困难你们都找到了。是啊,没有锄头挖树坑怎么办?没有箩筐运肥料怎么办?没有水桶浇水怎么办?我们来看一下,这三个小伙伴是怎么解决第一个困难的?请看第2自然段。谁想读这段话?(生读)
师:这位同学读得非常通顺。我们来看一下第一句,是一个问句,提出了困难。谁来读第一句?
生:没有锄头挖树坑怎么办?(让不同的学生反复读此句,让他们读出着急的感觉)
师:遇到了困难,我们是慌张还是想办法去解决?
生:想办法解决。
师:那么第一个困难是谁来解决的?
生:第一个困难是小野猪解决的。
师:来看看小野猪是怎么说的,你能把小野猪说的读出来吗?
生:小野猪说:“不要紧,不要紧,我有硬硬的嘴巴。” (让不同的学生反复读此句,让他们读出自信和胸有成竹的感觉)
【点评】阅读教学要传递给学生言语感觉,这种言语感觉在师生间传递、生生间传递、更在自我反复朗读中传递。从这一教学环节中,我们可以看出张老师用这一方法,让学生读出了“着急”,读出了“自信”,读出了“胸有成竹”,收到了良好的朗读效果。
【教学片段四】
师:好,大家想一下,“不要紧,不要紧”如果要你换一个词语,你们会换什么词?请把你换的词放到这句话中,再说一说。
生:小野猪说:“不要着急,不要着急,我有硬硬的嘴巴。”
师:多可爱的小野猪啊!
生:小野猪说:“没关系,没关系,我有硬硬的嘴巴。”
师:也是个非常自信的孩子。
生:小野猪说:“不要急,不要急,我有硬硬的嘴巴。”
师:太棒了!同学们,当我们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词语的时候,要懂得换成另外一个词语来理解,明白吗?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师:那么,小野猪是怎么做的呢?谁能把小野猪做的事读一读?
生:不一会儿,小野猪就用嘴巴拱出了一个树坑。
师:你的朗读让我看到了小野猪在拱树坑。你们见过小野猪用嘴巴拱树坑的情景吗?
生:没有。
师:那我们来看一下。(出示幻灯片)同学们,在学习中,如果我们遇到不理解的词语,不着急,我们也可以通过动画视频来了解词语的意思,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来,让我们一起合作,把这一段话读得更好,有没有信心?(生答:有)
【点评】阅读教学不仅要传递给学生言语感觉,更要传递给学生智慧,一节课不仅要让学生读懂文本,还要让学生借助文本习得学习语文的方法。这一点,张老师做得很好,在她的引导下,学生掌握了两种理解词语的方法:一是换成另外一个词语来理解;二是通过动画视频来理解。这样,学生在这一节课上有进步、有收获、有提升。
【教学片段五】
师:同学们,小野猪用身体的优势解决了第一个问题,那么第二、第三个问题是谁来解决的呢?我们来看一下。(出示幻灯片)
师:赶紧读,告诉我,第二个问题是谁解决的?
生:第二个问题是小袋鼠解决的。
师:很好,请坐。第三个问题呢?
生:第三个问题是小象解决的。
师:好,他们都想出了解决的办法,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这个办法告诉所有的人好不好?
生:好!
师:我们来再次合作。(选出一名学生读问的句子,又选一名学生扮演小袋鼠,再选一名学生扮演小象)
生:没有箩筐运肥料怎么办?
生:(扮演小袋鼠)小袋鼠说:“不要紧,不要紧,我有一个皮口袋。”
(旁白)不一会儿,小袋鼠就用皮口袋运来了一堆肥料。
生:没有水桶浇水怎么办?
生:(扮演小象)小象说:“不要紧,不要紧,我有长长的鼻子。”
(旁白)小象跑到小河边,用长鼻子吸足了水,把树坑浇得湿湿的。
师:第一次的合作就这么好,我们再来一次,要比第一次做得更好,我来读问的句子。(选出学生来扮演小袋鼠,小象)
师:没有箩筐运肥料怎么办?
生:(扮演小袋鼠)小袋鼠说:“不要紧,不要紧,我有一个皮口袋。”
(旁白)不一会儿,小袋鼠就用皮口袋运来了一堆肥料。
师:没有水桶浇水怎么办?
生:(扮演小象)小象说:“不要紧,不要紧,我有长长的鼻子。”
(旁白)小象跑到小河边,用长鼻子吸足了水,把树坑浇得湿湿的。
师:评价一下我们的这次合作。
生:我觉得很好,我们读的声音很响亮。
生:我觉得我们配合得很好,读的声音才响亮。
生:我觉得我们读得好,读得有感情。
师:是的,只要我们密切合作,我们就能把事情做好。你们看,小象、小松鼠和小野猪就是通过密切合作,终于把树栽好了。
【点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里教者有意识让学生合作朗读课文,并且自评自己的合作,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还培养了学生协调合作的能力。
【总评】张老师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成了真正的阅读主体,既关注了阅读教学中的知识与技能,更关注了阅读过程和阅读方法,还能关注阅读情感和阅读体验,把学生送入了自主阅读、快乐阅读的轨道。
一、 张老师心中有学生。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运用,还是教学流程的设计以及教师的教学语言,张老师都能关注到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把握得准确到位、恰到好处。张老师心中有学生,还表现在她自始至终能够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从板书课题到读生字词,从理解课文到合作朗读无不在培养学生认真、善思、自信的良好品质。
二、 张老师心中有教材。她在使用教材时抓住重点、会取舍,科学合理地使用教材,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张老师心中有方法。整节课张老师能关注学生言语感觉和言语智慧的传递,而这种传递不生硬不做作,自然而流畅,踏雪无痕,润物无声。这种传递,不仅在文本与学生之间,还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的自身中进行。在传递的过程中,张老师用得最多的方法就是“读”,整堂课不是读一遍两遍,而是运用各种读的方式读好多遍,让学生在读中发现,做到以读见悟。
(本课教学实录由刘嘉根据录像整理;教学片段由唐文国节选)
(张学秀,海南省海口市第十一小学青年教师;唐文国,本刊特约编辑、特级教师)
《小伙伴》教学设计 篇4
教师预想之外动态产生的教学资源是学生真实体验的一种反映, 是一种转瞬即逝的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它是即兴的、灵动的, 我们只有善于发现、善于利用课堂中的生成资源, 才能让课堂绽放不曾预约的精彩!
二、情境描写
小语第二册《小伙伴》是一篇充满儿童生活气息的小短文, 它以春游为题材, 写了粗心的小主人公玛莎丢失了背包以后, 几个小伙伴对待这件事的不同态度。从而使小朋友明白, 真正的好伙伴不能像维佳那样, 只说了一句没有午餐吃将是很难受的, 而后就顾自己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也不能像安娜那样只是劝告玛莎以后不能丢三落四, 而应该像安东那样“什么也不说, 把一大半的面包放到玛莎的手里”, 用实际行动给予伙伴最需要的帮助。
学生学、听录音、读课文、练朗读……一切仿佛都是那么顺顺当当, 该进入明义导行这一节了, 于是我问:“你觉得哪个小伙伴做得最好, 为什么?”学生们沉思片刻, 陆续举起了手。
生1:我觉得安东做得最好, 玛莎丢了包, 没有午餐了, 她马上拿出自己的东西给她吃。
生2:对!她还把大一点的面包给了玛莎, 所以她是最好的小伙伴。
“嗯, 对!”“我也觉得”……很多孩子嘴里轻声地嘀咕着, 认同着观点, 我正准备来个“画龙点睛”, 小结一番, 顺水推舟地达到预设的教学目的, 却不想孩子们的争论却始料未及地使课堂偏离了预设的轨迹, 驶向一段我不曾预约的精彩!
生3:我有不同意见, 我觉得安娜做得最好, 她劝告玛莎不要再粗心, 再丢三落四, 玛莎记住了, 以后就不会再犯了 (呵, 字字句句铿锵有声, 好一个与众不同的回答。一石击起千层浪, 于是一场争论由此展开) 。
生4:我不同意姜一豪的说法, 安娜只会说玛莎, 没有把自己的东西给她吃, 现在离回家还早, 万一饿得胃疼了, 怎么办, 安东才是最好的伙伴!
生5:对, 我有一次就饿得胃痛了。
生6:我同意姜一豪的说法, 如果像安东那样, 什么也没说, 就把面包给玛莎, 没让她吃点苦, 她下一次还会犯丢三落四的毛病。
生7:我也同意姜一豪的说法, 现在她运气好, 碰到了安东, 可不可能每次都碰到啊, 应该像安娜那样, 帮玛莎指出错误, 玛莎才会改正。
……
(此番局面, 有太多的意外, 意外于他们别样的思考, 意外于他们流畅的表达, 能说他们错吗?能一棍子否定他们的意见吗?当然不能, 也不忍, 听一听吧, 也有哲理蕴涵其中。这是多么难得的“众言堂”!那一刻, 我立刻决定改变我的预设计划)
师:小朋友都说得都很有道理, 一方想帮她改掉坏习惯, 一方不想让她饿坏肚子, 给她最实际的帮助, 那你们想想看, 更合理的办法有没有?
生8:我知道了, 先劝告她, 叫她以后不要再丢三落四, 再把自己的东西给她吃!
生9:对, 她想吃什么我都给她。
生10:不, 应该是先给她吃, 她一定饿坏了, 然后再跟她说以后不要再丢三落四!
……
(多么温柔的方案, 多么人性的关爱, 我相信孩子们是真的懂得了用自己的行动, 多角度多方面地去帮助自己的小伙伴。一切的精彩都在我的意料之外, 所有的教学目的又完成得那样顺理成章)
三、我的反思
新课程理念强调, 阅读与理解是学生个体化的行为, 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读书, 代替学生感知。课堂应是教师、学生互动交往的场所, 每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如果无视课堂中与学生的不断对话、调适, 将课堂禁锢于严格的封闭状态, 则必然违背了新课程的目标与理念。
经常会有这样的体会,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预设的教学计划同课堂的真实情境间经常性地存在着某种偏差。而细细想来, 这所“偏”的正是学生个人情感的直接体验和生活世界等“儿童文化”的外显, 正是学生对人本教材碰撞的自我解读, 其中有很多不乏有价值的成分。譬如在今天的课堂上由孩子们讨论后所生发的教义远比按预定计划只肯定安东要多得多。
小伙伴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餐、丢”等13个生字,会写“问、间”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乐于帮助他人的愿望和行动。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朗读课文。教育学生乐于助人。
教学时间:2课时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结合生活实际谈话,揭示课题
1、说一说,你的小伙伴是谁?
2、板书“小伙伴”,请小朋友说说自己的小伙伴有哪些?在小伙伴之间发生过什么事?
二、提出要求,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划出生字多读几遍。
2、想一想,课文中的小伙伴是指谁?写了他们之间的什么事?
三、检查自学情况、交流反馈
1、采用多种形式检查生字读音:
⑴教师出示生字,请部分学生读,其余当评委。
⑵同桌同学互读。
⑶请学生当小老师带领同学读。
⑷指名几位学生读课文。
一个个生字,同学们都会读了,把它藏在课文中,你也会读吗?谁来念念课文?
2、学生交流汇报:
⑴再读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小朋友?谁是谁的小伙伴?
⑵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引导学生简单叙述)
四、复习巩固生字
1、出示生字,开火车读。
2、小组长检查组员识记生字。
五、指导书写“问、间、伙、伴”四个字
1、出示四个字,引导学生分析(有什么特点?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并尝试书写。
2、重点指导书写“问”、“伙”。
3、学生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深入学习课文,进一步理解感悟小伙伴们的不同做法,懂得安东的关心帮助是最具体、最实际的。
教学环节:
一、出示生字和词语卡片,检查认读情况。
二、研读课文,初步理解感悟。
(一)自由读课文,思考:春游那天,小伙伴们都在吃午饭了,惟独玛莎站在一旁。同学们见了,是怎么做的呢?
师生抓住对话随机进行朗读指导:读出维加关心、询问,安娜关心、责怪,玛莎难过委屈的语气。
(二)小组合作学习:
1、分角色朗读课文对话部分,进一步读懂三个小伙伴是怎么关心玛莎的。
(维加、安娜只有询问关心、责备,没有实际行动。安东用行动去关心,玛莎很感动。)
(三)小组汇报交流学习情况。
比一比,哪组分角色朗读得最好(可以配上动作表演)。
三、开展“图文”配对活动,深入理解感悟。
(一)仔细观察插图,并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图上的四个小伙伴分别是谁?说清楚是怎么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语言文字思考、分析判断,并学会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进行表达。如:从左往右数,第三位是玛莎,因为她是两手空空的,又低着头,好象很难过。从右往左数,第二位是玛莎,因为旁边的安东正掰了半片面包给它吃呢。身穿兰色背带裤,头梳两根长辫子的是玛莎。一手拿着面包,一手拿着矿泉水的小男孩是维加,拿着酸奶的小女孩是安娜。头戴帽子,快步走来,把把半片面包递给玛莎的男孩是安东。……
[开放性的问题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能有效的挖掘创造潜能。让学生“根据图文对照,说说图上的人物分别是谁”是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使学生依据自己不同的感悟来分析判断。应该说学生的思维已进入开放状态。同时,这环节的安排也增加了学生的语言实践机会,使学生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进行说明,达到资源共享。]
(二)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讨论:小伙伴是怎么关心玛莎的,谁做的最好?为什么?
2、小组同学编排课本剧,尝试表演。
[通过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把文字故事转化为直观形象的表演,这是知识内化的过程,也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
3、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体会三个小伙伴的不同表现(维加:问,说;安娜:说,说;安东:掰,放,说。),想象安东当时是怎么想的,深入了解安东的帮助,在当时来说是最有用的,最具体的关心。
四、创设情境,设问导思,拓展延伸。
(一)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会怎么做?这样吧,现在老师就是丢了中餐的玛莎,你们就是我的小伙伴们。你们发现了会怎么做呢?为什么这样去做呢?
(学生走近“玛莎”,采用不同方式的关心帮助。)
(二)在生活中,我们的小伙伴也一定会遇到困难,你帮助过谁呢?或者你接受过谁的关心和帮助呢?
[将抽象的问题转化为适合学生独立思考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进入课文,从阅读者变为当事者,学生的体念就会更深刻,感情的抒发就会更真切。]
五、巩固生字新词。
1、出示新字词,学生自主识记,鼓励个性化的识记方法。
2、汇报交流,强化记忆。
六、书写指导“共、汽”两个字。
教学反思
《小伙伴》教学设计 篇6
还有我们在网络单元的教学时,学生对网址的认知及在浏览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时,经常会不知所措,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或者失误而造成教学目标不能达成,而我们仔细观察发现学生课前进入机房后,能够很快找出游戏网站,并能熟练地添加到收藏夹和打开收藏夹中的网址。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通过对这些学生的观察和对学生的访谈后发现,都说是“小伙伴们”教的。只要班内有个别学生知道或者了解了这些游戏的玩法、这些游戏网站的登录等,不出几日,这个班内其他学生也能迅速掌握这些“技术”,甚至能蔓延至其他班级。
如果能有效利用这些特点,把学生引入到信息技术课堂中来,是一个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把课堂还给学生,构建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的重要途径。
一、差异互补,共同发展
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主要是因为最初的学习条件、理解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而造成的,只要给予他们适当、适时的帮助指导,再有一定的时间和条件,每个学生都能达到信息技术课所规定的要求。但是由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的特殊性和学生基础知识、兴趣等方面的差异,要想在班级容量大、采取班级教学形式的条件下达到课程所要求的程度具有相当大的困难,教师不能完全兼顾到所有需要帮助的学生,而每个班都有一部分基础好、能力强、操作灵活的学生,这些学生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可利用资源,在课堂上我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好的同学来充当教师的“小助手”,学生的“小老师”,以促进各类学生的共同发展,将伙伴互助作为我们的辅助教学方法,让学生间的差异变为我们教学中的优势。
如在教学《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一课时,在教学“插入剪贴画(在线图片)”这个环节时,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布置任务,教师再演示,然后学生操作练习,简单评价,这个环节就结束进而进入到下一个环节。反观整个环节也能基本达成教学目标,但因学生的基础、兴趣、原有技能等方面有差异,大部分学生会掌握得不够扎实。此时再多花一点时间,让一些基础好、能力强、操作灵活的学生在小组内充当“小老师”,去指导其他学生完善操作,这不仅能解决教师因学生多而不能照顾到全体学生问题,并且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增加了另一个部分差异学生的成功体验,同时这样的安排,使得在教学后面“插入图片文件”这个环节时,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二、循序渐进,纵向比较
新课程理念提出,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要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要把提问的权力还给学生,要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要把学习、认知和习得的过程还给学生。我们的老师基于“怕学生犯错”、“怕放了收不回来”等想法,而不敢尝试把课堂交给学生,于是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信息技术课堂,老师在台上“唇焦口燥”地说教着,学生在下面“茫然”地按部就班地操作着,整个课堂死气沉沉,毫无生机。
要构建自主而生动的信息技术的课堂,首先要有循序渐进的伙伴互助。教师对学生的这种学习要求不能硬性规定,要尽量在学生自觉自愿的情况下愉快地接受他的伙伴互助对象,并根据他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学习要求,逐步提高要求,让部分学生能不断体会到伙伴互助学习方式的快乐,逐渐消除畏难情绪。在教学PCLOGO的“定义过程”时,对定义“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时,我们可根据教材设计几个不同层次要求的教学内容,如“三角形”可要求定义带参的过程绘制大中小三个,充分让学生自己选择并且进行小组学习。其次要适时纵向比较,注重鼓励而增强学生信心。每个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教师进行横向比较容易比掉学生的自信心,因此加强对“学生老师”这个小群体的培训和指导,让他们学会对自己的伙伴学生进行纵向比较,关爱帮扶,利用集体的力量去影响他,互相挖掘自己小伙伴的身上的闪光点,让孩子们看到自己在这个小组合作中的重要性,感受到学习中的点滴进步。只有这样才能开展高效、自主、互助、生动的信息技术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三、分组合作,自律互助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要表现在学习过程中的自律和探索。人贵在自知之明,自我评价准确、全面,就能使学生增强自信心,充满希望地去面对困难,迎接挑战,反思及时就可以当日事当日完,不积攒错误,不断归纳总结就能使学生不断探索规律,调整学习方法,提高效率。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是综合性活动课程,更是提倡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和进步,在动手操作中获取新知和强化思维的训练。学生间的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可能更能获得情感上认同。
《小伙伴》教学设计 篇7
一、前言
根据交易费用理论, 有三个交易特征会影响到交易风险 (即相应的管控问题) :资产专用性、环境不确定性、交易频率 (Williamson, 1985) 。交易费用理论认为资产的专用性程度越高, 相关企业的风险越高, 因为相关资产在脱离特定交易情况下, 资产价值将大幅缩水。由于机会主义的存在, 合作方会利用不完全契约的缺陷侵占他人利益, 这会引发对“投出产出”分配问题的关注。现有研究建议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和设计适当的契约条款, 这对于事前有效克服“投入产出”分配问题并促进企业间合作非常重要 (Dekker, 2008) 。选择正确的合作伙伴可以降低相关风险发生的可能, 而恰当的契约设计则可以有效约束相关行为, 明确收益的分配。
二、数据和研究思路
(一) 数据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自我们近两年在事务所实习过程中, 为企业提供会计与审计服务过程中问卷收集的信息。我们设计了两份问卷 (问卷设计采用利科特7级量问卷设计法) 。首先, 我们询问被调查者一些简短的问题, 通过这份问卷我们希望知道: (1) 所在企业是否开展过一种或多种形式的企业间合作; (2) 被调查者在这一合作过程中所承担的角色和主要工作。如果被调查者了解合作的详细信息, 他将被邀请填写进一步的信息, 并建议他选择他最熟悉的一个项目填写。在收回的问卷中, 有23份存在数据缺失, 不符合研究需要。最终样本包括61个, 企业间合作的内容包括特许经营、业务外包、共同研发、合作生产以及共同投资。
(二) 变量定义
本文在现有文献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设计了代理变量。结合数据的特点和实质, 采取主成分分析法进一步提炼关键因子。考虑到变量间的不是完全正交性, 采用斜交转轴法完善。因子选择的标准时大于0.4。因子得分将在随后的分析中使用。
1. 伙伴选择的代理变量。
受Michell和Fitzgerald (1997) 的启示, 本文总结出11个相关变量, 并请被调查对象对这11个变量对于伙伴选择的重要性进行判断, 形成排序。因子分析的结果显示3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 解释了60.9%的方差。第一个因子包括“相互理解” (0.8 7) 、“可靠性” (0.8 4) 、“相互信任” (0.81) 、“稳定性” (0.79) 和“管理能力” (0.51) 。从内容来看, 因子1包括合作伙伴的声誉和能力, 这些信息主要来自“第一手”资料。因子2包括“共同文化” (0.92) 、“前期相关经验” (0.53) 和“企业规模” (0.42) 。这一因子主要反映共同文化方面和企业规模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减少后期合作过程中的不理解、沟通不良以及矛盾发生的可能。因子3包括“声誉” (0.84) 、“间接推荐和评级” (0.45) 、这些信息主要来自“第二手”资料。根据每个因子所包含的内容, 本文界定因子1为“信用因子”、因子2“共同文化因子”、因子3“声誉因子”。进一步分析显示3个因子的得分越高, 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也越多。
2. 契约设计的代理变量。
在Reuer和A r i n o (2007) 的基础之上, 我们总结了契约包含的主要内容。因子分析的结果显示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包含3个。因子1包含“契约的广度” (0.67) 、“契约明确是企业与合作伙伴间的协议” (0.75) 、“契约明确了合作协议的具体细节” (0.96) 和“契约对于企业间协作很重要” (0.88) 。借L u o和Tan (2003) 的处理, 本文将因子1界定为“条款包容性”, 以反映契约作为一种正式的治理机制在协调企业间合作时, 其内容的广度。因子2定义为“应急适应性”, 主要包括“契约留下了解释的空间” (0.62) 和“契约和非正式协议相互补充” (0.64) 。因子3定义为“条款确指性”, 包括“契约包含合作双方权利和义务的细节” (0.69) 、“契约包含可能冲突化解机制的细节” (0.84) 和“契约包含解除合作的细节” (0.82) 。因子3反映了权利义务界定、冲突化解机制以及契约解除的相关细节。从描述性统计结果来看, 条款确指性得分的均值最高, 其次是条款包容性, 这表明在通常情况下, 契约这些维度的内容对于化解企业间合作风险更加有效。3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92、0.6和0.9, 解释了60.9%的方差。
3. 交易风险。
资产专用性通常采用企业对某一专项资产的投资额或者企业投资形成的资产转为他用的难度来反映 (Anderson和Dekker, 2005) 。本文从两个维度来度量资产专用性:企业对资产的投资和资产转为他用的难度, 在计算资产专用性时, 再将这两个维度结合在一起。我们通过两维度的问题来了解6种投入资源 (财务资源、地点、劳动力、技术、专业管理和本地市场的知识) :“在多大程度上以下资源是由贵单位提供”和“这些资源转为他用的难度”。我们对每类资源相应两个问题的得分相乘然后取平方根, 因为企业投入资源越多, 转为他用的难度越大, 相应资产的专用性越强。因子分析后的结果显示只有一个因子满足条件, 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9, 可以解释方差的37.4%。
在度量环境的不确定性时, 现有文献采用的很多不同的代理变量 (T a n和Litschert, 1994) 。通过询问被调查者近年来, 企业间合作所处的环境随年度变化基本情况。内容包括:供应商的行为、顾客的偏好、竞争者的市场行为、技术的变化、产品和服务的变化。因子分析的结果取一个因子 (α=0.83) , 可以解释方差的50.8%。
任务的相互依存度从3个方面来反映: (1) 需要合作伙伴追加投入; (2) 可以形成对双方都特殊而专业的知识; (3) 需要耗费许多时间沟通以增进理解。因子分析的结果取一个因子 (α=0.66) , 可以解释方差的46.3%。交易的范围通过累加交易涉及的具体商业内容得到。商业内容包括:研发活动、工程设计、采购活动、生产活动、售后服务、市场营销、知识共享和提供服务。企业间合作的具体内容如包括一项商业活动则赋值为1, 否则则赋值为0。得分越高表明包含的业务活动越多。前期业务关系采用属性变量反映, 如果有则为1, 否则为0。在问卷中对应的问题是:“当前的合作伙伴是如何找到的”。如果回答是:“我们在前期业务关系中获得”。则赋值为1, 否则为0。
三、回归结果
(一) 交易风险对伙伴选择过程的影响
表1是相关的回归结果。首先看伙伴选择代理变量的结果, 结果显示在4个维度交易风险的代理变量中, 任务内在依存度和交易的范围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在这两个维度的交易风险对企业的伙伴选择过程影响更大。资产专用性和环境不确定性的系数虽为正, 但不显著。同时在控制前期业务联系后, 结果无明显变化。
表1后3列对应伙伴选择三个维度的代理变量。任务内在依存性和交易的范围与信任维度的代理变量显著正相关, 而与声誉维度的代理变量间临界显著。这表明在交易风险上升时, 企业会更加重视信任维度的信息, 同时也就会将声誉维度的信息作为补充。除此之外, 交易内容的增加也会使企业更加重视共有文化维度的信息, 这表明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的过程中, 随着交易内容的增加, 企业会越来越重视共有文化和价值观。而且在存在前期业务联系的情况下, 共有文化和价值观信息会更加重要。
(二) 交易风险对契约复杂性的影响
表2是相关的回归结果。A部分披露了交易特征与契约复杂性之间的分析结果。契约复杂性的1级代理变量显示, 任务内在依存性和交易范围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因此, 契约复杂性和交易范围的增加不仅显著地影响到了企业的伙伴选择过程同时也使企业在契约设计过程中付出了更多的努力。与前面的结果类似, 资产专业性和环境不确定性, 以及前期业务联系的回归系数不显著地为正。
A部分后3列的数据是契约复杂性3个维度的代理变量。与1级代理变量的回归结果一直, 任务内在依存性和交易范围与契约议题包容性和条款确指性之间显著正相关。另外, 契约的应急适应性与环境不确定性之间存在边际正相关关系, 表明随着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 企业在契约设计时会增加对契约应急适应性的考虑。然而遗憾的是方程整体回归不显著, 相关结论在推广时需谨慎。
(三) 伙伴选择过程对契约设计的影响
表2的B部分为相应的回归分析结果。在该部分中, 伙伴选择的代理变量被作为中间变量。从回归结果来看, 任务内在依存性和交易内容的估计系数从数值和显著性上来看都有一定程度下降, 与此同时我们观察到交易伙伴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 这表明交易伙伴选择过程的投入, 可以降低相关交易风险对契约设计的敏感性。由此可以得出: (1) 解释变量和伙伴选择之间显著相关, (2) 解释变量在不存在中介变量的情况下依然显著地影响着被解释变量, (3) 在加入中介变量后, 中介变量显著影响被解释变量, 同时自变量的估计系数及显著性降低。Sobel中介显著性检验进一步支持我们的结论。
B部分后3列是采用契约复杂性分维度的代理变量, 加入中介变量后的结果。结果显示中介效应对于议题包容性和条款确指性的回归中依然存在。Sobe中介显著性检验显著。对于应急适应性, 没有观察到显著的结果。结果进一步显示前期业务联系在条款确指性的情况下显著为正, 表明前期业务联系所建立的信任关系主要可以降低对契约条款确指性的要求。
表2的C部分, 伙伴选择采用3个维度的代理变量。结果显著信任维度的代理变量是主要中介影响, 并且它主要通过任务内在依存度和交易范围影响契约的复杂性。并且主要通过条款确指性来影响。因此, 很明显随着交易风险的增加, 企业在伙伴选择过程中更加重视第一手信息来源, 这些信息可以更好地帮助企业判断潜在合作者的可靠性和能力, 同时这一过程又可以进一步完善契约的设计过程。另外, 声誉维度的信息和议题包容性正相关, 任务内在依存性和交易范围的影响有弱化趋势。因此, 虽然声誉维度的信息总体上没有显著地影响到契约的复杂性, 然而通过声誉和第三方获取的知识和信息可使得企业制定更具包容性和内容覆盖面更广的契约, 进而更加有效地协调企业间的合作关系。
四、结论
本文研究了组织间合作过程中两个重要的管控机制 (伙伴选择和契约设计) 是如何随交易风险的变化而变化的。与以往文献研究不同, 对于伙伴选择, 本文根据实际决策过程中不同的信息维度 (而不采用现有研究中常用的伙伴找寻时间和付出的努力) 重新构建描述伙伴选择过程的概念框架, 对于契约的复杂性的定义本文也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细化。研究发现, 当由于任务的内在依存性和和交易范围增加导致的交易风险增加时, 企业一方面通过搜集更多信用维度和声誉维度的信息, 进而更为谨慎地选择合作伙伴;另一方面拟定包含更多内容、细节更为明确的契约来提高契约的复杂性。同时, 本文还发现当交易内容增加, 而且与潜在合作伙伴存在前期业务关系时, 企业在伙伴选择时更加注重共同文化和价值观。
摘要: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获取关键资源、分担风险以及提高市场地位, 然而也有文献研究发现企业间合作失败的比例很高。本文首先对相关理论做了简要的概述, 然后通过具体数据和实践得出实验结果, 以此研究了组织间合作过程中两个重要的管控机制 (伙伴选择和契约设计) 是如何随交易风险的变化而变化的。
例谈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伙伴式评价 篇8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中谈到,教育要解决三个重要的问题:(1) 教育与社会的脱离;(2) 教育与儿童的脱离;(3) 理论与实践的脱离。现在品德教学中知行脱节的现象与我们的评价制度密不可分。品德课堂中,课堂上明理到位,学生说得头头是道,但在实践中又是说一套做一套,观点与行为分离。细细思量,没有一个合理的评价制度去验证学生的行为,考量学生的思想,所以在品德教学中怎样进行合理的、 贴近学生生活、引发学生自律的评价至关重要。
伙伴式课堂学习是品德课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 通过伙伴之间、师生之间、家长学生之间互动交流, 产生思想的碰撞,引导自己的言行。同样,若能在他们之间产生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评价,由此,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反思,自律行为,帮助教师改正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标中指出:本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生活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 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一、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多主体伙伴评价,公正公平
我们的品德教学受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影响,对学生评价的权力也是操控在教师手中。教师是“审判长”,该不该表扬、表扬谁都是由教师来决定的。其他学生充其量是“陪审团”,他们的作用也只表现在教师授意下的“奉命鼓掌”。那这个主体是不是应该有所变动呢?在品德课程中,评价方式多种多样,如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达成性水平评价、作品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等。特别是学生的自评与互评, 我们特别要重视,这是评价主体的改变,是学生以学为主转变为以判为主,怎样判断同伴的表现,是学生个体思维和主体意识的改变。
1.小组长评价课前准备。
作为一位品德教师,一周两节课,与学生在一起的时间不多,所以对课堂以外所发生的事不能面面俱到。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品德与生活》中经常在训练的一个点,一上的《让我自己来吧》中“睡觉前,自己将书包整理好”,二下的 《我长大了》中也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样的习惯贯穿在学生整个学习生活中。训练这样一个学习习惯需要长期坚持,所以小组长是评价主体,他能提醒和督促学生习惯的养成,也是老师检验学生行为的小帮手。我运用观察记录表的方式,统计学生课前准备的情况,伙伴的督促与评价更恰到好处。
2.自我评价上课举手发言。
叶澜教授评价一堂好课有“五实”,即:“扎实” “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其中“充实”和 “丰实”中我们经常会看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对话,课堂气氛活跃。经常在公开课上看到学生高高举起的小手, 也经常会听到老师这样说:“哪位同学老师还没有叫到过的,请举高你的手。”是的,我们的老师很关注面向全体学生,但学生有没有意识到,他的回答对自己与大家会产生影响呢?可能过了上课时间也就随之消散了吧!所以,我注意学生对自我发言的回顾,自己观察自己的发言情况。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几节课,追踪某几位学生举手发言情况,及时反馈,及时提醒, 适当调整课堂教学方式,均衡学生发言的次数。
3.伙伴式评价小组活动。
同桌互说、四人小组交流讨论是我们经常采用的方式。很多小组合作的方式为运用而运用,真正能起到实效的小组活动也是需要组织与评价的。老师参与到小组内的讨论也是单向进行的,不可能全局掌控, 所以伙伴式的观察记录评价会相互督促交流的效率, 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所以我们应该在活动之后留一点时间给评价。
如在教学 《家乡特产知多少》一课时,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认识、热爱自己的家乡,从多方面着手,了解并介绍家乡的特产。这样内容的课堂经常热闹非凡,学生会带许许多多的特产进教室。一堂课不可能全部介绍,所以采用较多的方式是伙伴式小组交流。 但在热热闹闹之后,教学效果如何呢?那就不一定了。如果在小组交流时做好分工,设计好评价标准, 我想,同样的时间可能是事半功倍的。如: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 (☆☆☆☆☆)。主动与他人合作,认真听取他人意见 (☆☆☆☆☆)。能表述特产的代表性,让大家都知道 (☆☆☆☆☆)。活动结束前,小组内同学对其他伙伴进行适时评价,这样的活动评价是有指向性的,小组交流的成果是显著的。
二、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多维度伙伴评价,激励向上
在平时的课堂上,我们也会请学生来评价学生的回答怎么样,听到的往往是负面的较多,鼓励包容的评价比较少。这与我们的引导不无关系。很多人说美国的小学学的东西很浅显,孩子的基础知识不牢固。 其实他们的重点并不在“知识”上,而是重在教孩子做人的基本原则上。小学开始就逐渐搭起了为人处世、认识世界的框架,与人相处、与人合作的方式, 对自我他人的肯定与评价等。大多是最基本、最简单的东西,却很难在成年后去培养。所以,我在品德课堂中多用了肯定性的评价。
1.描述式伙伴互评。
每个学期结束,班主任都要用评语评价学生一学期的表现,这叫品德评语。在品德课,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对一学期进行评定。同时,在中高段学生中可以尝试描述式伙伴评价。有的学生对伙伴这样评价:“他是我们小组的小组长,在品德课上举手积极, 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会带我们去课后实践,动手能力很强。”“她是一个喜欢上品德课的女孩,动力能力很强,会带我们研究,还为我们班级做了许多好事。”
2.正面的伙伴评价。
有些课堂上,学生的回答很精彩,但大多都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如:“你很聪明,你的回答很完美。”“你真有创意。”“你的想法很独特。”往往这样的评价是单向的,到老师这儿就嘎然而止,学生对其回答的看法如何呢?说不定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如果老师能补充一句、发挥同伴的力量,“你的想法很正确,请你再为所有的人讲一遍,听完后请评价一下。”多倍的感受大于单倍的评价。同时,鼓励学生从正面评价开始。正如一句话说得好:“如果你对他人说不出鼓励的、正面的话,那就什么也不要说!” 正向的评价往往能激励学生走得更远。
3.明确的伙伴评价。
在评价中,语言是用得最多的。但有时,语言只是一种过渡,并没有发挥它真正的作用。“说得真好!”“不错。”“很好。”这些语言是我们经常在品德课中使用的,但“好意味着不好。”这么一个宽泛的词语到底指向哪儿,学生找不到真正的方向,只是一时的激 动 。就像美国 教育中的 评价 , 如果只有 “good”,那意思就是做得很一般,甚至是不怎么好。 因为他们认为“Awesome”“Fantastic”“Excellent”才是做得不错的意思。如有的学生有进步,要及时加以肯定:“看到你的进步,我们真为你高兴,干得漂亮!”学生学习方法很成功,在全班推广时,可以这样说:“你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创意,谢谢你的引领。”有的学生很有创造性见解,可以称赞他:“你真是善于动脑!”针对各个教学环节中学生回答的特点, 也要用指向明确的评价语,激励学生。
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多手段评价,持续激励
品德的评价方式有很多,如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达成水平评价、作品评价、成长档案袋等。但有些评价只是一时的主观的判断,如何能持续的长期进行恰当的评价呢?
1.积分制持续评价。
对于“小红花评价”,曾经有许多专家提出过反对意见,认为这只是外部的刺激而并非内在的动力。 确实,公开课上的一时奖励只能起到短暂刺激的效果,但如果能在平时的品德课堂中采用积分制的方式,将学生每一次的课堂表现积累起来,既有老师的评价又有伙伴互评,而且直观体现学生的学习效率, 是更具真实性的。浙教版每册品德课本中都有留白作业,这既是学生课前调查的内容,也是课后延伸的体验。所以,可以采用作业积分的形式,老师与学生的评价长期积累。每课的留白作业完成后,教师及时作出星级评价,同伴作出评价,一个单元一统计,对作业认真的进行小小的奖励,激励学生认真对待每一单元的学习。
2.成长记录袋持续激励。
这是学生最喜欢的方式之一。他们将平时调查所得、学习所得慢慢积累,一学期一整理,代表着自己的成长轨迹。如 《我长大了》一课中,学生找到了自己小时候的袜子,放入了第一天进幼儿园的照片、第一次得奖的奖状等等。《家乡特产知多少》一课中, 他们的成长是鼓鼓的,杭白菊、蓝印花布、蚕丝等, 这不仅仅只是一件物品,而是饱含着孩子们对家乡的喜爱感情,有骄傲有自豪。一次,在挑选满意的作品时,学生难以取舍,最后还是都放入了袋子。可以按时间顺序把自己一年来的资料整理出来,再加上目录,每一个目录后面加上老师的评价和组员的评价, 再将自己的成长记录袋封面进行美化。每一个袋子都是一件独特的成长纪念品,引导学生对一学期品德活动进行全面总结与反思。
3.家长评价纳入总评。
《小伙伴》教学设计 篇9
本次会议是2010年8月4~6日召开的, 吸引了来自东北三省冶金、石油、化工、煤炭、发电等5 0家设计院代表、国内自动化行业专家及国内知名仪器仪表厂商代表, 共同见证东北过程自动化设计专业委员会成立20年来努力为行业服务、开拓创新、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的辉煌发展。
在与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东北过程自动化设计专业委员会下属设计院16年的合作历史中, 万讯自控公司凭借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和服务队伍, 秉承为自动化产业链条中各环节创造价值的万讯产业链价值营销理念, 为各设计院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项目建设, 提供了最优的产品解决方案和最及时的现场客户服务, 赢得了各设计院及项目中甲方的信任和大力支持。
关于万讯
成立于1994年的深圳万讯自控有限公司, 是一家致力于过程自动化仪器仪表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工程服务的高科技企业, 以自主生产工业自动化仪表和代理国外知名品牌为经营方式。目前已在国内设有18个分公司或办事处, 并在香港设有全资子公司。经营风格以产品销售和工程承接相结合, 面向全国市场, 主要经营产品有电/气动执行机构及阀门、物/液位测量仪表、工业控制系统及软件、工业二次仪表、流量计产品等, 2004年销售额为2.1亿元人民币。公司深圳总部拥有自有产权的现代化办公场所2050m2, 仪表生产车间2100m2, 员工人数172人。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获德国TUV ISO9001:2000认证。
《小伙伴》教学设计 篇10
一、“伙伴教学”的定义
“伙伴教学”是指由一个学员教另一个学员的个别化教学方法, 多用于课外活动, 是一种辅助教学方法。目的是通过同学之间的教与学来激发学员的内部学习动机, 促进学员互教互学, 以便促进全体学员成绩的提高, 同时培养学员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意识, 形成合作互助的精神。
二、信息技术课中运用“伙伴教学”的必然性
学员学习信息技术课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主要是因为最初的学习条件、理解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各方面存在的差异造成的, 只要给予他们适当、适时的帮助, 再有一定的时间和条件, 每个学员都能够达到信息技术课所规定的基本要求。但是由于信息技术课的特殊性和学员基础知识、兴趣等方面的差异, 要想在目前班容量大、教学设施尚未完善、采取班级教学形式的条件下达到课程所要求的程度却有相当大的困难, 因为同一个教师不可能同时兼顾所有需要帮助的学员, 而且一般学校都不给予信息技术教师安排课下辅导。而“伙伴教学”模式的出现, 可以大大缓解教师指导学员的压力, 弥补教师不能照顾所有需要帮助的学员的缺陷。教师可以在课前把教学要求和内容要点公布给学员, 这样可以使他们做到有的放矢, 以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上课时教师可对重点和难点问题精解细讲, 并作示范演示, 然后将大部分时间回归学员, 让他们自主学习和上机实践。在教师讲授完后, 可以选择学习成绩好、有耐心、有热情的学员作为“伙伴教师”, 辅助教师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 在他们遇到问题时给予及时、必要的帮助, 共同来完成学习任务。而且, 这种“师生关系”可以在课上存在, 也可以延续到课下, 这样大大拓展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三、“伙伴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
要使“伙伴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实施起来有两点必须要注意, 一是教师必须做好准备工作, 备课时就要找好本节课的重、难点, 想到学员在自己上机时可能遇到的困难而提前进行强调;二是选好“伙伴教师”对其进行加强培养, 因为“伙伴教学”需要的师生共同参与。下面我们来具体讨论一下“伙伴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
1、确定“伙伴教师”和“伙伴学员”
这是实施“伙伴教学”的一个重要准备工作。教师在新学期上了几节课后, 应对所教班级学员的情况有了大致了解, 经过细致的统计和全面地分析, 按照本人自愿和他人推荐相结合的方式挑选几位学习成绩好、计算机水平过硬、有能力的“伙伴教师”。同时选出学习基础和操作技能相对较弱、兴趣淡泊的学员作为被帮助的“伙伴学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所带人数, 并在座位编排上给予一定的调换。
2、加强对“伙伴教师”的培训和指导
要想让“伙伴教师”真正成为老师的好助手、学员的好帮手, 必须对他们进行一定的引导和培训。最重要是态度问题, 要让他们时常告诫自己, 不自满, 对待“伙伴学员”要有耐心讲奉献, 同时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水平。教师平时也要对他们进行辅导方法上的培训, 主要包括怎样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如何运用适当的伙伴教学语言、如何观察“伙伴学员”的反应能力等。同时要对“伙伴教师”进行肯定与鼓励。
3、确定教学内容及时间
一般情况下是在教师讲授完课堂内容后, 自己的伙伴学习产生问题, 跟不上时给予解答和帮助。如对很多同学来说讲输入法时, 由于单纯的讲解不是很容易学会, 而老师对大部分学员进行单独辅导又会产生困难, 这就需要“伙伴教师”对自己的伙伴手把手的进行示范讲解, 这就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做到使每个学员都学会两到三种输入法。有时是一些微小的错误, 如编程中的某个字符错了或丢了, 但自己又发现不了, 如果没人指点, 可能会困扰学员很长时间, 这时“伙伴教师”的出现就能节省很多宝贵的上机时间, 提高课堂上机效率。
《小伙伴》教学设计 篇11
【关键词】 小学数学;伙伴式教学;解决问题
在新课改的推进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发生了很多的改变,教师更加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作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伴随着诸多的问题,学生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进步。然而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是单纯地让学生独自思考、练习,这种教学方式剥夺了学生相互交流、探讨的权利,将学生的思维局限于个人的空间中,极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引入了伙伴式“解决问题”教学模式,给学生创造交流、互动的机会,更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组织小组辩论,活跃学习氛围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在同一问题上出现意见分歧也是在所难免。在以往教学中,教师一贯做法是直接给出学生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这样的教学方式严重阻碍学生自主探究的步伐,抑制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摒弃这一陈旧的教学方式,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辩论活动,让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争辩,以活跃学习氛围,更好地解决课堂问题。
例如:在教学“比一比”时,教师在课堂中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这有两支不同的铅笔A和B,你们能告诉我哪支更长一些吗?这时学生出现了两种情况有学生说不确定,而有学生却说B铅笔更长一些。并且都有自己的理由,互不相让。于是,教师借此,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辩论活动,将学生分产两个小组,分别为正方和反方。正方观点:B铅笔长。反方观点:不确定。之后教师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辩论。反方:我方认为不能够确定哪支笔更长一些,如果只比较其中的一端,会出现三种情况,一种是A铅笔长,一种是B铅笔长,还有一种是两支笔一样长,这就跟我们比个头一样,我要是站在二楼,我比姚明还高。随后学生边说边演示,让铅笔随自己的意愿变高变低。正方:我方反对,不能这样比较,如果你去超市买铅笔,这两支笔的价格一样,你觉得要哪只更合算呢?在比较的时候,应该将其放在同一水平上才可以……学生就这样激烈地争辩着,在争辩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到他人更多更好的想法,对课堂内容也有了一定的理解。
小组辩论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可以有机会相互争辩,互相交流,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在争辩交流中互相学习,不仅很好地解决了课堂问题,还很好地理解了课堂教学内容。
二、引导伙伴探讨,激活数学思维
学生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对于同一问题,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解题方式。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很难将所有的解题方式都以讲述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因此,教师选择了引导学生伙伴探讨,给学生自主探讨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探讨中相互学习,从中掌握更多的解题思路,有效地激活自己的数学思维,掌握更多的学习技巧。
例如:在学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加法和减法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后,问学生一些练习题:姐姐今年10岁,妹妹比姐姐小2岁,妹妹今年多少岁呢?教师在学生思考了一定时间后,并没有急于让学生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自由结组,小组内共同探讨一下各自的想法。这时有小组展开了探讨。生1:我读完题后,发现词语“姐姐”和“妹妹”,而且知道姐姐的年龄为10岁,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妹妹的年龄一定低于10岁,所以我很快列出算式10—2=8(岁)。生2:你的想法很好,我利用画图的方法得出最后的结果,首先我画出一段线段,表示已知姐姐的年龄10岁,之后,在这条线段上截取一小段,表示2岁,剩余的线段长度就是妹妹的年龄,图画出之后,对于最后结果我可以一目了然。于是我根据自己所画的线段图,列出算式10—2=8(岁)。生3:你们的解题思路都很棒!我列出算式后,为了保证我的计算结果正确,我会检验自己的计算结果,算得8+2=10,这样检验确保自己的计算结果正确无误……学生就这样共同探讨、相互交流,最后无形中学到了好多种解题思路,掌握到更多的解题技巧。
伙伴探讨的开展,给学生创造了互动交流的机会,有效地活跃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开拓了学生思维视野,让学生无形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促进了学生更好地发展。
三、组织小组合作,提高解题效率
俗话说:“单丝难成线,独木难成林”。教师要从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经常要解决许多问题,而一个人的力量、思维是有限的,如果生生之间相互合作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下意识地给学生创造共同合作的条件,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引导学生伙伴式学习,以提高解题效率。
例如:在教学“厘米和米”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厘米、米”的知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吸收“厘米、米”的概念,让学生自己亲自测量体验。师:现在你们自己动手测量一下黑板的长和宽。这有一些细绳可以辅助你们测量。学生在教师布置完任务后,开始了探索测量。这时,有学生发现如果仅凭自己个人的力量,很难完成教师布置的问题,更不可能知道黑板的长度。此时,教师趁势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伙伴学习,学生共同合作,一起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结组,分工合作,大部分学生两人一组,相互配合,一人抓住绳子的一端,先用绳子比划出黑板的长和宽,之后再利用自己手中的工具进行测量。学生在合作的情况下,轻松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很快得出黑板的长和宽。
小组合作这一教学方式,有效地推动了生生之间合作交流,有效地提高的学生的解题效率。同时让学生体验了合作的重要价值,间接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总之,伙伴式“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已经被师生接受,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这一教学模式有效地顺应了新课改理念,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素娜.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分析[J].新课程学习(上).2013(06)
[2]高丛林.伙伴式学习: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J]. 江苏教育.2015(12)
《小伙伴》教学设计 篇12
一、伙伴拼图法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
研究发现,不同的学习途径,我们的大脑能记住:所读的10%;所听的20%;所看的30%;所看和听的50%;自己讲述的70%;自己做的90%(即在情境中与他人合作、做出决定)。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职业教育的一种新理念和方法,它最大的优点是充分突现素质教育的本质——能力教育。它将认知过程与职业活动结合在一起,强调“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让学生通过“独立获取信息、独立制定计划、独立实施计划、独立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目前国内外较为流行的“行动导向”教学形式有:交际教学法、建构主义的学习、问题导向的学习及项目教学法等。伙伴拼图法是近两年流行的一种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它的具体做法是:老师先布置两个伙伴分别看A、B文章(用笔划出文章中的关键词),然后将关键词做结构化的解释来相互交换信息,最后两伙伴相互复述对方所讲的知识,以作为学习检查。这种通过伙伴间的沟通、合作的学习,培养了学生:透过文章找出关键信息或字眼的能力、正确的理解判断能力、较为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实践证明,“伙伴拼图法”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接收为主动探索,可使学生更有效地形成必要的职业能力。
二、伙伴拼图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伙伴拼图法在数学教学中的有效作用。在高职教学中,数学课是工科各专业不可缺少的基础课,因而要进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首先要做好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对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的数学课时进行压缩的同时,提出学以致用,理论为专业服务。扎实基础,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服务,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能力的新的教学目标定位。其次,新的教学目标需要新的教学方法来支撑。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是将教学内容作纯理论知识的传授。一个学期的实践教学证明,伙伴拼图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点。一是通过伙伴拼图法,在数学课程学习中,学生由“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二是通过眼看、耳听、手动三个环节不断训练,增强学生对数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和数学计算能力的达成;三是通过伙伴间的合作、沟通交流和互相制约,培养学生必备的社会职业能力,实现数学教学为专业服务的宗旨,从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伙伴拼图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真实的教学案例。课题:极限及其运算。能力目标:能求函数的极限;会用极限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知识目标:理解函数极限的相关概念;掌握求函数极限的方法。课时:2节,80分钟。教学环节一:检查课前任务(上课前)。打开《课程学习手册》××页,检查同学们课前任务的完成情况,并请同学们思考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图中的走势如何?二是这一数学符号表示什么?教学环节二:探索新知(31分钟)。(1)问题导入(3分钟)。首先教师播放几段视频(单摆运动、截丈问题,1分钟)。在观看视频过程中,老师布置任务:观看后,A、B两名伙伴告知对方下列两个问题:一(A同学):这每段视频中都涉及到哪些变量?二(B同学):这些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如何?1分钟时间后抽两组伙伴来回答:第一组:A说:涉及到摆动的幅度和时间两个变量;B说:时间越久,单摆的摆动幅度越小,逐渐逼近于零。第二组:A说:涉及到丈的长度和天数两个变量;B说:天数增长的同时,丈的长度日趋变短,逐渐逼近于零。教师归纳(PPT展出):一个变量随着另一变量的变化而逐渐逼近于某个常数,这就是本次课教师要和同学们共同学习的内容———极限。(2)合作探索(PPT展示,18分钟):一(A):什么叫函数极限?有几种形式?极限存在的条件是什么?二(B):极限不存在的形式有几种?何谓无穷小?什么是无穷大?第一个4分钟,按问题各自看书上18~21页。第二个4分钟,A先将自己看到的按问题告知,B将答案记录在课堂任务表上;B再将自己写的东西复述一次给A,A记录。第三个5分钟,B先将自己看到的按问题告知,A将答案记录在课堂任务表上;A再将自己写的东西复述一次给B,B记录。第四个5分钟,抽任一组伙伴来回答,其他小组听并补充。(3)归纳小结(PPT展出,10分钟):所谓极限就是一个确定的常数。有两种形式,记为。极限存在的条件:。极限不存在的形式有三种:
以“0”为极限的函数叫无穷小,它有两个性质:一是有限个无穷小的代数和(乘积)仍是无穷小,二是有界量与无穷小的乘积仍是无穷小;以“∞”为极限的函数叫无穷大;在相同变化趋势下,无穷小与无穷大成倒数关系。教学环节三:布置并完成任务(12分钟)。任务一(PPT展出):求解。问题(PPT展出):极限四则运算法则是怎样的?满足什么条件才可以使用这一法则?2分钟时间,各自看书本第21页;3分钟时间,交换告知对方答案,并按要求写在课堂任务表中;3分钟时间,PPT展示新知识: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两个常用极限,法则一:lim[f(x)±g(x)]=limf(x)±limg(x)=A±B(条件:各自极限存在);法则二:lim[f(x)·g(x)]=limf(x)·limg(x)=A·B(条件:各自极限存在);法则三:(条件:各自极限存在;分母极限不为零),常用极限:。汇报展现(4分钟)。抽两个学生上台演示任务一的运算过程,其他同学自行完成(写在课堂任务表上);教师巡查并进行点评。教学环节四:布置并完成任务(共22分钟)。任务二(PPT展出):求下列函数极限观摩思考(4分钟)。第一个2分钟,分别观摩书上P21~22训练8和训练9的解法;第二个2分钟,思考两个问题:一是这两个例子为何不可以运用法则三来求?二是怎样求?实战操练(13分钟)。AB两伙伴,分别就训练的做法,在课堂任务表中独立完成任务二,然后交换各自的题目,将自己的解法告知伙伴,伙伴再将对方的做法记录在课堂任务表中。汇报展示:抽出两伙伴,上台来展示他们的求极限过程;其他同学观摩并点评。知识点穿插(PPT展出,5分钟)。教师点评,回答问题:第1题是分母为零,第2题是分子分母的极限不存在;总结归纳两种求极限的方法:消去零因子法。类型:0/0型;方法:分子分母同时消去含零的那个因式。无穷小因子分出法。类型:∞/∞型;方法:分子分母同时除以未知量的最高次数幂。教学环节五:拓展训练(12分钟)。任务四:求下列函数极限(PPT展现)。前5分钟各任务小组对应小组号作对应题号(合作完成),5分钟后各组派代表上台进行求解,其他同学观摩并补充。教学环节六:归纳总结(PPT展出,3分钟)。相关概念:极限概念、极限表示法、极限存在条件、极限不存在的形式、无穷小与无穷大。求极限的方法:极限的四则运算法;消去零因子法;无穷小的因子分出法;教学环节七:新项布置(PPT展示,1分钟)。课后作业:P24 A 4(2)(4)(5);下次任务:见课程学习手册中课前任务。
实践证明,这次课堂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学生欢迎。突出了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打破了传统的“演讲式”教学方法,也突出了实用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有两个问题需各位同行共同协商:(1)这种教学方法虽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需学生的积极配合,那么建立什么样的配套机制,才能实现学生自愿配合教师的教学目的?(2)数学教材的改革已迫在眉睫,新教材如何体现项目化,突出实用性,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