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开腹小儿

2024-11-14

非开腹小儿(精选3篇)

非开腹小儿 篇1

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症属于一种常见的先天性肠道疾病,主要是由于小儿的结肠缺乏神经节细胞,从而导致小儿的肠管出现持续性痉挛,进而使小儿的粪便淤滞于近端结肠部位,导致近端结肠出现肥厚、扩张等症状[1]。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便秘、腹胀以及低位不完全性肠梗阻等症状,严重影响患儿的生命质量。因此,寻找一种有效地方法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在我院就诊的22例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症患儿共22例纳入研究。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8个月至3岁,平均(1.21±0.38)岁。病理类型:短段型6例,普通型16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均接受非开腹式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治疗。具体如下:采用全身麻醉,留置导尿管,取膀胱截石位。在小儿肛门部位的前方、后方、左方以及右方齿状线位置均缝合一针,将其作为牵引,并在肛门后方正中齿状线上作一个V形切口。医师将食指伸入到患儿直肠后骶前间隙,将其钝性分离,并向下方牵引直肠,然后紧紧贴着直肠壁对患儿的系膜血管进行缝扎,并处理侧韧带,对V形切口进行延长,于患儿直肠前壁距离肛门6 cm左右的位置将两侧切缘会合,并对结肠系膜进行处理。接着将结肠下拉,直到其达到正常肠管的位置,收集肠壁组织,并进行病理活检,根据检查结果决定是否于该处切断病变的结肠组织。最后对结肠断面进行修剪,保障其为系膜缘较高的斜面,并对其进行结肠、直肠的Ⅰ期端端吻合。结束操作后将肠管送回到盆腔部位,并为患儿留置肛塞。术后给予抗感染等常规治疗。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患儿的出血量为(8.92±1.32)ml,手术时间为(1.24±0.85)h,切除病变肠管的长度为(16.87±3.26)cm。术后患儿的肠功能恢复时间为(18.87±2.74)h,术后住院时间为(7.64±1.32)d,所有患儿均能够自行排便、进食,且所有患儿进食后均未出现腹胀、呕吐等症状。术后有3例出现肛周皮肤糜烂现象,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所有患儿均未出现吻合口感染、吻合口狭窄等症状。

3 讨论

近几年,非开腹式经肛门结肠拖出术被广泛用于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种手术方式具有显著的优势,主要表现在:(1)采用该手术方式能够将病变肠管拖出并将其切除,同时还能够为患儿实施Ⅰ期吻合,因而对患儿造成的创伤相对较小;(2)采用该手术不需要进行腹腔内操作,因而能够降低术后患儿腹腔污染率,不仅降低了术后肠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而且加快了患儿术后肠功能恢复的进程,使患儿能够早期正常进食[2,3];(3)采用斜面吻合方式进行处理,术后不会出现狭窄,不会遗留盲袋与闸门,术中无须夹具,能够降低因夹具引发的各种并发症,并能够最大程度保留患儿的内括约肌,从而保障患儿的排便控制能力,并能够缓解患儿的痉挛狭窄症状,进而能够降低便秘的发生率[4,5];(4)术中无须分离患儿的盆腔组织,防止对患儿的膀胱及其生殖系统造成损伤,因而术后不会出现尿潴留。

非开腹式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症时,术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术中准确判断切除病变肠管界线十分重要,通常于扩张段肠管与正常段肠管的交界位置上缘3~5 cm处将结肠切断。术中若切除范围难度较大,则应对患儿的肠壁进行冰冻切片活检,避免因病变肠管切除不全,导致患儿术后出现便秘。(2)术中剥离直肠黏膜组织时,牵引黏膜边缘缝牵引线时应保障牵引力量适度,避免因牵引力量过大撕破黏膜。此外,分离时应采用电刀紧靠着黏膜下进行分离,从而减少术中出血量。(3)术中经肛门拖出患儿的直肠乙状结肠时,应该将所有系膜靠近患儿的肠壁组织,对其逐一结扎,并将其切断,避免回缩后无法及时发现出血现象。

本研究结果提示非开腹式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症患儿,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加快患儿肠功能的恢复进程,减少患儿的住院时间,降低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所述,非开腹式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症,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加快患儿的康复进程,保障患儿的生命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非开腹式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症患儿的效果。方法 选取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症患儿共22例,所有患儿均接受非开腹式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患儿的出血量为(8.92±1.32)ml,手术时间为(1.24±0.85)h,切除病变肠管的长度为(16.87±3.26)cm。术后患儿的肠功能恢复时间为(18.87±2.74)h,术后住院时间为(7.64±1.32)d。术后有3例患儿出现肛周皮肤糜烂现象,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均未出现吻合口感染、吻合口狭窄等症状。结论 非开腹式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症患儿,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非开腹式经肛门结肠拖出术,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症,效果

参考文献

[1]杨立健,黄鑫,黄廪春,等.单纯经肛拖出术辅以直肠内括约肌侧切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体会[J].广西医学,2012,34(5):623-624.

[2]苏毅,李索林,孙驰,等.腹腔镜辅助经肛门Soave拖出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症及同类性疾病[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2,27(9):736-739.

[3]檀文好,韦有全,黄光俊,等.全身麻醉联合骶管阻滞麻醉在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改良根治术的应用[J].广西医学,2011,33(11):1459-1461.

[4]李爱军,樊娟,孙传玮,等.不同通气下静脉联合骶管阻滞麻醉用于先天性巨结肠症根治术的比较[J].广东医学,2012,33(9):1252-1253.

[5]曹闯,吴江华,吴玲玲,等.经肛门微创手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症40例临床疗效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21):4088-4090,4110.

非开腹小儿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6月至2010年8月我院行小儿短小开腹手术患儿96例, 男52例, 女44例, 年龄3~12岁, 平均6.4岁, 体重12~36 kg, ASA病情分级为Ⅰ~Ⅱ级, 手术时间28~98 min, 平均为56 min, 所有患儿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48例采取喉罩麻醉和对照组48例采取全凭静脉麻醉。

1.2 麻醉方法

术前所有患儿禁食8 h, 禁饮4 h, 监测收缩压 (SBP) 、舒张压 (DBP) 、心率 (HR) 及动脉氧饱和度 (SpO2) 。观察组, 吸入七氟醚, 每呼吸3次手动调节使七氟醚蒸发罐浓度增加l%, 最大至5%, 麻醉至适宜深度时, 置入喉罩, 连接麻醉机, 进行控制呼吸, 根据患儿的血压、心率调节吸入浓度[1]。对照组采用异丙酚 (6 mg/kg/h) 和氯胺酮 (2 mg/h/kg) 持续静脉泵注。术中保留自主呼吸, 面罩给氧2 L/min。术毕停止静脉泵注。在呼吸道通畅和SpO2>95%时, 患儿苏醒后送回病房, 密切观察记录。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术中患儿麻醉参数比较

SBP:对照组诱导后SBP显著低于诱导前,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BP:两组患儿与诱导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HR:观察组切皮时HR显著低于诱导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术中、术毕无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HR与诱导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儿的SpO2与诱导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完全苏醒时间比较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详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术中摇头肢体活动、SpO2

<95%和PONV 观察组未发生肢体活动, SpO2 < 95% 1例, 调整喉罩的位置并辅助呼吸后SpO2 >9 5%;对照组发生肢体活动10例, SpO2 < 95%6例, 对照组显著高于观察组;术后恶心呕吐PONV对照组显著高于观察组。

3讨论

小儿短小手术对麻醉的可控性要求非常高, 异丙酚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现已广泛应用于小儿的多种手术, 虽然其具有诱导快、无蓄积、麻醉恢复快的特点, 但是苏醒延迟是常见的不良反应, 并且能够导致呼吸困难, 甚至呼吸暂停[2]。而喉罩是新型的介于气管插管和面罩之间的可控性麻醉方法, 能够迅速建立通气道, 有效实施药效, 对喉头和气管的机械性刺激无, 能够在麻醉情况下维持自主呼吸。喉罩麻醉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 应激反应弱, 麻醉深度可控性更强, 当出现呼吸抑制时可辅助呼吸。本文研究表明, 喉罩麻醉肢体活动显著发生率显著低于全凭静脉麻醉, 并且麻醉对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明显轻于全凭静脉麻醉, 且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少于全凭静脉麻醉。总之, 喉罩麻醉技术具能够保持术中呼吸道通畅.避免缺氧, 术后完全清醒较快, 麻醉质量可靠, 是小儿短小手术的首选麻醉方式, 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喉罩麻醉应用于小儿短小开腹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选取2009年6月至2010年8月我院行小儿短小开腹手术患儿96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 其中观察组采用喉罩吸入七氟醚麻醉, 对照组采取全凭静脉麻醉, 观察两组患儿麻醉过程中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动脉血氧饱和度、苏醒时间及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各指标显著好于对照组, 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喉罩麻醉技术具能够保持术中呼吸道通畅, 避免缺氧, 术后完全清醒较快, 麻醉质量可靠, 是小儿短小手术的首选麻醉方式, 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关键词:喉罩,小儿短小开腹手术,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郑昊, 陈文华.喉罩吸入 (七氟醚) 麻醉与全凭静脉麻醉用于小儿短小手术的比较.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9, 43 (2) :178-179.

非开腹小儿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2年5月我院门诊及住院非感染性腹泻患儿200例,均符合2007版儿科学小儿腹泻病的诊断标准。所有患儿腹泻病情分类属轻型和中型,年龄0.5~5岁,病程<48h。排除感染性腹泻者、重度脱水者、已使用止泻药及中药汤剂止泻者。20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2组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组一般资料见表1。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蒙脱石散治疗,用法:<1岁者每天1袋;1~2岁者每天1~2袋;>2岁者每天2~3袋,均为每天3次口服。治疗组予我科自制的小儿腹泻贴贴敷神阙穴,每天1次,24h更换,3d为1个疗程,共观察1~2个疗程。观察并记录2组主要症状(大便性状、次数及大便量的改变)和次要症状(精神、腹痛、发热、呕吐、睡眠、尿量、舌脉或指纹等),比较2组临床疗效。

1.3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大便次数每天2~3次,大便性状及量正常,发热、呕吐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有效:大便次数、性状及量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但仍伴有轻度呕吐、腹胀;无效:大便次数、量、性状及发热、呕吐等临床症状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3 讨 论

小儿腹泻的病变脏腑主要在脾胃,无论是外感、伤食或脾虚其共同的病理变化均为脾失运化、水液代谢失常,因此调理脾胃为其治疗大法。神阙穴为任脉主穴,是人体生命最隐秘最关键的要害穴窍,其位居中焦,与脾胃相通,具有健脾和胃理肠之功用。西医研究认为,脐为全身表皮角质层最薄处,皮下无脂肪组织,利于药物的渗透和吸收。脐是胚胎发育过程中血管最晚闭合处,其下有丰富的血管分布,还有大量淋巴结和神经,有利于药物弥散全身,迅速发挥疗效[2]。我科使用的腹泻贴由吴茱萸、丁香、木香、五倍子、干姜、黑胡椒组成,研磨成细末,予以植物油调和后取蚕豆大小贴敷于神阙穴,有温经散寒、理气、止泻、止痛的作用。现代研究还表明丁香有抗腹泻、解热、镇痛等作用[3,4,5]。

本结果说明,小儿腹泻贴治疗小儿非感染性腹泻能达到蒙脱石散治疗的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小儿腹泻贴治疗小儿非感染性腹泻能达到蒙脱石散的治愈效果,且方法简便易操作,无创伤、不良反应小,减少了患儿口服药物的困难,经济实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小儿腹泻贴治疗小儿非感染性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0例非感染性腹泻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予蒙脱石散治疗,治疗组予小儿腹泻贴贴敷神阙穴治疗,观察2组治疗效果。结果 2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腹泻贴治疗小儿非感染性腹泻能达到蒙脱石散的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轻,经济方便,患儿及家属较易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泻,非感染性,中药外治法,贴敷疗法

参考文献

[1]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92.

[2]周晨,韩新民,孙轶秋,等.小儿腹泻贴佐治小儿腹泻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12):1916-1917.

[3]邢民.浅谈神阙穴的主治功用及临床应用[J].中医外治杂志,2006,15(3):54-55.

[4]路金华,张树昆.推拿治疗小儿非感染性腹泻47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9,30(4):47-48.

上一篇:语言学课程教学下一篇:AZ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