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规货币论文

2024-10-06

非常规货币论文(通用7篇)

非常规货币论文 篇1

非常规货币政策的传导

去年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学术论文,为美联储推出最强力的政策工具——前瞻指引,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今年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学术论文,大部分否定了现在美联储退出QE的沟通策略,可能为退出QE设定硬性的量化指标提供了强力的理论依据。以下内容摘抄自美国西北大学教授Arvind Krishnamurthy的论

文“非常规货币政策的传导”:

QE的投资组合余额渠道(the portfolio balance channel)主要通过狭窄的渠道影响所购买资产的价格,而溢出效应则取决于资产和经济条件的详细情况。该渠道并非如美联储预期的一样,通过宽广的渠道影响市场,比如说影响所有长期债券的期限溢价。

对美国来说,购买MBS资产已经通过资本约束渠道(capital constraints channel)和稀缺性渠道(scarcity channel),对资产价格产生了有益的影响。在危机时,出现这种情况因为MBS资产的风险溢价会特别高——因为中介部门

(intermediary sector)出现的困境不断向MBS市场输送流动性不足和高的风险溢价。我们用资本约束渠道来形容,在困境时购买MBS资产的影响。现在已经有理论文献证明了,央行购买因为金融中介部门出现困境制造的低价资产,是存在有益影响的。比如说,Curdia和Woodford(2011),Gertler和Karadi(2011),以及这份论文。很多研究员都能从这个方面理解,美联储在金融危机时购买MBS资产的影响。我们描述和提供一个新渠道存在的证据——稀缺性渠道,在过去两年里,这一直是MBS资产购买的主导性渠道。当金融环境稳定,MBS的风险溢价已经在2011年已经大幅下跌,但经验证据显示,美联储的MBS资产购买,继续对降低MBS收益率

产生有益的影响。这是通过稀缺性渠道产生影响的。美联储购买了大量新发行的MBS资产,这已经导致当期MBS资产(Current Coupon MBS)产生了稀缺性溢价,使得MBS资产和美国国债收益率之间的利差低于零。当期MBS资产的稀缺性鼓励了银行发放更多的贷款,缓解当期MBS资产的稀缺。通过资本约束渠道和稀缺性渠道不断降低二级市场MBS利率,很可能存在有益的宏观经济影响。

美联储购买美国长期国债大大地拉升了美国国债的价格,但对私营部门债券收益率来说,溢出效应有限,因此对经济的好处也有限。投资者对长期的无风险资产有需求,这导致了美国国债的安全性溢价。因为美国国债能提供作为高质量的抵押品和长期极端安全的(在名义价格上的)价值储藏手段的经济好处,这些好处驱动了安全性溢价。美联储购买长期的无风险资产,降低了这些资产的供应,因此也拉高了长期无风险资产的安全性溢价。虽然大规模购买美国国债的计划降低了美国长期国债的收益率,但它们的福利效应(welfare effects)是模棱两可的。这些购债最主要的有利影响来自于拉升私营部门无风险资产价格的溢出效应(这些资产可替代无风险的美国国债)。然而,因为私营部门制造长期无风险资产的能力有限(3A信用评级的企业债券凤毛麟角),这些对经济有利的影响也是有限的。此外,因为美国国债安全性溢价通过降低美国国债的供应来向投资者提供经济上的好处,所以也在剥夺经济系统中极端安全和高流动性的资产,因此所带来的好处被减少了。

我们几乎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证明,购买长久期资产(包括MBS资产和长期美国国债)能通过一个四通八达宽广的渠道,降低所有长期固定收益资产的久期风险溢价(也就是期限溢价)。虽然美联储经常在讨论QE好处的时候,提及这个渠道,但经验证据

与狭窄的渠道更为一致——资产购买主要影响所购买资产的价格(对高风险资产价格的影响非常有限)。

美联储应该首先停止购买美国国债,然后出售其美国国债的投资组合。第二,美联储应该出售高息(higher coupon)的MBS资产(较早购买的),因为这将对一级市场的抵押利率产生非常小的影响。这个操作顺序的最后一步是,美联储应停止购买当期MBS资产,因为这个工具是现在刺激经济的最有益的源头。

我们接着讨论退出大规模资产购买计划(LSAP)政策的沟通挑战。在我们研究的所有渠道中,现在资产价格会因未来LSAP的购债总规模预期改变的新闻而变动。实际上,相对于传统货币政策,QE的一个主要特点是,QE必须购买大量较长期限的资产(所以理论上欧洲央行的OMT购债计划不是QE,因为OMT购债计划只限于购买期限为三年以下的资产,仍属于传统货币政策——调控短期利率)。因为与短期限资产相比,长期限资产的价格对未来政策的预期更为敏感,控制这些预期在QE的传导机制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在退出QE中向投资者的政策沟通方式将更为重要。在LSAP政策上,美联储一直在其沟通方式上保持含糊。美联储一直在经济的模态预期(modal forecast)下,提供关于LSAP购买资产的量化和时间信息,加上关于取决于未来经济状况的政策的含糊信息。美联储选择这种沟通策略,是因为美联储对LSAP政策传导渠道的一知半解,所以希望保留更多的灵活性。

在货币政策上,随经济状况改变而设定政策的规则和政策制定灵活性之间,一直存在争论。在传统货币政策下,该争论的结果一直倾向于随经济状况改变而设定政策的规则。同样的,LSAP的政策行动也可以通过设定规则,或通过意料之外的灵活性声明来实现政策沟通。虽然没有回顾规则vs.灵活性争论的所有方面,但我们认为,相对

于在传统货币政策下,在LSAP政策下设定规则所带来的好处很可能更大。这是因为,LSAP针对的是长期债券,这些债券的价格对未来的政策预期特别敏感。在声明中缺乏控制LSAP政策的明确指引,投资者将对任何关于美联储在LSAP上的行动意图的信息作出反应。今年6月19日FOMC会议后资产价格的大幅波动,就是资产价格对关于LSAP政策进展高度敏感的证据。资产价格的波动性是美联储保留政策制定灵活性策略的一个缺点。另一个缺点是,美联储不能订造一个退出方案。我们已经建议退出的顺序,从出售美国国债到停止购买MBS资产。但这个退出顺序,在投资者面对美联储LASP政策规则的不确定性前,并不能实施。现在,因为美联储的灵活性策略,任何退出的措施都会被投资者认为是显示政策定制者偏好的一个信号,这可能会导致更大范围的影响。我们认为,这个现象的一个例子可能从投资者对今年6月FOMC会议决议的反应看到。从6月18-20日,为了回应关于LASP政策的信息,投资者重新修订了他们的货币政策预期,预期美联储将更快地紧缩。这个市场反应凸显了提供LSAP政策规则的潜在好处。

非常规货币论文 篇2

关键词:美联储,非常规货币政策,实施框架,政策效果

一、 引言

随着2007年次贷危机的爆发, 全球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接踵而至。在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被破坏的情况下, 为防止危机的蔓延, 美国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均采取了不同于以往的非常规货币政策。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实施, 意味着中央银行对过去20多年来所建立起来的常规货币政策实践框架的一次明显背离。此次大范围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实践将对央行实践和货币经济学的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对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含义与理论基础进行综述;其次, 为避免分析的散乱性, 本文从政策目标、政策工具、作用机制三方面梳理美联储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实施框架;最后, 对美联储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作评价。

本文提到的非常规货币政策是宽泛意义上的货币政策, 不仅包括为稳定宏观经济采取的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率等措施, 还包括中央银行为了维护金融稳定, 实现“最后贷款人”职能而采用的其他措施。另外, 非常规货币政策并不能等同于常提及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二者的内涵有所差别。粗略的讲, 后者只是前者的一部分。

二、 非常规货币政策的涵义

顾名思义, 非常规货币政策是与常规货币政策相对应的概念。

常规货币政策主要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流动性管理操作 (主要是公开市场操作) 来控制目标利率, 从而实现重要的货币政策目标——价格稳定的过程。因此, 也将常规货币政策视为利率政策。利率政策实施的具体过程是:中央银行通过宣布基准利率的方式来表明其货币政策姿态 (主要国家中央银行大多选择货币市场隔夜利率作为基准利率) →通过流动性管理 (主要是公开市场操作) 促进货币市场利率围绕中央银行宣布的基准利率运行→影响长期利率、股票价格和汇率等中介指标→对经济主体的支出产生相应的影响。经过20多年的实践, 这种以公开市场操作来实现政策目标利率的货币政策操作已成为主要国家央行的经典调控方式。这种方式的重要特征是, 为保证货币政策操作的主动性、安全性和时效性, 最大限度地减少操作过程中其资产负债表承受的风险, 主要国家央行倾向于通过逆回购操作或买入短期国债方式向市场提供短期流动性, 并要求交易对手提供符合条件的抵押品, 同时还要求交易对手具有较高的传导货币政策的能力。在正常情形下, 中央银行一般不会直接向私人部门或政府提供贷款, 也不会买断政府债券, 公司债券、商业票据或其他类型的债务工具。

非常规货币政策措施打破了这种以调控利率为特征的传统货币政策框架。非常规货币政策主要是解决零利率条件下, 央行如何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使经济体尽快摆脱萧条, 恢复正常经济增长水平的问题。需要区分的是非常规货币政策措施并非简单地等同于经常提及的量化宽松或信贷宽松货币政策, 因为非常规货币政策有不同的操作类型,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措施只是其中一种类型, 并不能完全涵盖所有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实践内容。

三、 美国非常规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

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 包括美国在内的主要发达国家均迅速反应, 推出了一系列目标明确的创新措施。而此次非常规货币政策的普遍实施, 得益于本轮危机前西方经济学界关于货币政策与摆脱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之间关系的长期探讨。非常规货币政策的理论探讨可以追溯到对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争论, 弗里德曼、伯南克和罗默等众多学者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此后, 日本于2001-2006年的首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践更加丰富了此类研究, 其中的理论观点直接影响到2007年次贷危机后各国央行的政策措施。非常规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 宽松货币政策与摆脱经济萧条

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是诞生凯恩斯理论以及现代宏观经济学的重要背景。传统凯恩斯理论主张从需求管理角度, 利用财政政策应对大萧条危机, 因为货币政策对总需求是无关紧要的, 也因此被认为是政府干预的理论基础。随着20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出现复杂的“滞涨”问题,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崛起, 关于大萧条成因和复苏的研究重新受到关注, 对货币政策与摆脱经济萧条之间的关系也有了不同的看法。

货币主义学派认为: (1) 研究货币对实体经济作用的关键是货币数量的变化, 大萧条期间大量银行破产与当时货币环境过“紧”有关, 大萧条初期紧缩的货币政策操作加剧了经济衰退。 (2) 脱离金本位制度、增加货币供应是走出通缩与萧条的重要原因。由于金本位制度限制了货币发行的数量, 脱离金本位制度便意味着货币供给约束消失, 可以更加自由的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大萧条中非金本位国家和金本位国家在经济复苏上出现明显差别。没有实施金本位制度或实施时间较短、或很早放弃金本位制度的国家, 没有受到大萧条的影响或从大萧条中恢复较早;而脱离金本位制度较晚、实施时间比较长的国家受到大萧条的影响较大、恢复较晚。 (3) 货币因素对于总需求是重要的, 否定凯恩斯学派所认为的名义利率与投资支出关联度不大因而货币对总需求不产生作用的观点, 货币政策可能对总需求有重大影响。因此, 货币学派的观点为量化干预可能性给出了强力的证据, 货币供给收缩是大萧条成因, 通过增加货币供给可以更快地摆脱经济萧条。

(二) “流动性陷阱”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早期凯恩斯主义者认为, 当名义利率为零或已经接近零时, 货币需求曲线的利率弹性无限大, 即货币需求对利率无限敏感, 利率变化对宏观经济变量没有影响, 因而陷入货币政策失效的“流动性陷阱”。凯恩斯主义学者认为这一理论比较符合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情况。但是,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从理论和实证论证了货币需求的稳定性, 认为发生货币政策失效情形的流动性陷阱并不存在。尽管利率处于极低水平, 但货币政策仍然有效。实证研究表明大萧条后利率下降时, 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性没有任何上升趋势,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的“流动性陷阱”并没有出现。

二战后, 西方国家货币政策的挑战重点是通货膨胀, 与“流动性陷阱”相关的通货紧缩问题逐渐成为研究冷门。一直到日本经济长期陷入通货紧缩, 日本银行于1999年开始实施零利率政策, “流动性陷阱”问题又开始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尤其是以量化宽松为特征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实践引起了广泛探讨, 研究的重点是在零利率的条件下, 货币政策是否能继续有效。

很多经济学家和央行官员从理论和货币政策操作层面上参与了这一讨论。当时的主流观点是: (1) 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 短期名义利率到达零边界时, 货币政策仍然可以通过非常规的手段继续发挥效力。 (2) 管理公众预期是经济走出通货紧缩的重要途径, 在短期名义利率到达零利率区间时, 如果货币政策本身可以影响市场预期, 则不会陷入流动性陷阱, 货币政策并非绝对无效。

(三) 零利率条件下刺激经济的货币政策策略

关于2001-2006年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践的学术讨论为美联储应对2008年经济危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准备。在当时的讨论中, 现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提出了零利率条件下非常规货币政策的三种主要策略: (1) 管理公众对未来利率水平的预期, 央行要对未来利率长期处于低位进行承诺; (2) 改变央行资产负债表的结构, 调整各种证券的相对供给; (3) 扩大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在这三项主要策略中, 公众的预期管理将起到主导作用, 资产负债表的改变只起到辅助作用。从目前美联储所采取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内容来看, 与伯南克当时提出的这三项策略基本一致。

四、 美国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实施框架

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 为刺激经济复苏, 美联储打破了原有的货币政策框架, 采取了于以往不同的货币政策操作思路。一般而言, 货币政策的实施框架包括政策目标、政策工具以及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的实施即为中央银行运用各类政策工具, 通过不同的政策传导机制, 引起中间目标的变动, 最后实现最终目标的过程。2008年以来, 美联储非常规货币政策框架的特点如下:

(一) 非常规货币政策的目标

在非危机的经济环境下,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通常设定为稳定经济增长, 具体包括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四个方面。一旦发生金融与经济危机, 中央银行作为一国干预经济、管理金融的重要机构, 不可避免地要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传统的做法是由中央银行充当“最后贷款人”, 为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 避免金融机构陷入挤兑破产的境地。

由于此次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次贷市场, 信贷市场功能遭到了严重破坏, 为了促进经济复苏, 修复市场信贷是关键环节。因此, 美联储实施的非常规货币政策主要针对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收缩、信贷市场功能被破坏的问题。修复市场信贷可以减弱金融恶化对实体经济带来的循环冲击, 缓解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负向加速器作用。

可以看出, 此次美联储非常规货币政策的目标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发挥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的作用, 提供流动性支持, 避免大量金融机构破产, 以维护金融稳定;二是通过修复信贷市场, 刺激经济尽快复苏, 防止通货紧缩, 以维持宏观经济稳定。

(二) 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工具

通常认为, 货币政策工具的“三大法宝”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窗口和公开市场操作。在次贷危机爆发后, 美联储首先运用了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应对危机, 主要有以下做法:

1.降低再贴现率与延长再贴现期限。2007年次贷问题出现后, 美联储迅速反应, 降低再贴现窗口的门槛以提供流动性。2007年8月17日, 美联储开始下调再贴现率, 由6.25%一直降至0.5% (当金融危机基本得到控制后, 2010年2月19日, 美联储上调再贴现率至0.75%) , 再贴现期限从隔夜扩展到最长30天 (美联储于2010年于3月18日起将贴现窗口期限恢复至隔夜) 。

2.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下调联邦基金利率。1994年, 美联储开始对外公布联邦基金利率, 此后联邦基金利率一直作为其操作目标。美联储一般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调控联邦基金利率, 并以此影响中长期利率, 从而实现政策目标。2007年次贷问题出现以后, 美联储首先采用了传统做法, 于2007年9月18日开始降息 (改变了2004年后提高联邦基金利率的操作方向) 。到2008年12月, 联邦基金利率水平已由5.25%降至0-0.25%的零利率区间, 并维持至今。

3.对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支付利息。美联储于2008年10月开始对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付息, 通过多次调整, 最终将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利率均确定为0.25%, 这一利率水平与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区间的上限一致。这一做法有两个目的:一是可以增加金融机构的流动性, 减少成本;二是为货币市场融资确定了下限利率。由于美联储通过各种创新工具向货币市场提供了大量流动性, 救助资金囤积在美联储的超额准备金账户上, 导致货币市场利率大大低于联邦基金利率, 削弱了联邦基金利率的调控能力。因此, 通过对超额准备金支付利息的方式, 美联储可以更好地调节货币市场利率水平。

此后, 美联储又进行了多种政策工具的创新 (主要集中在公开市场操作方面) , 突破了常规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现有大多数文献将美联储的创新工具分为三种进行讨论, 包括向金融机构提供短期流动性、直接向借款人和投资者提供流动性以及大规模资产购买。从这些工具的目的来看, 这三种工具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见表1) :第一类工具的目的在于为整个金融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 行使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第二类工具的目的在于为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中长期信用, 增加贷款的可得性并降低贷款成本, 促使信贷市场的恢复。

此外, 美联储始终强调对价格稳定的长期承诺, 以维持稳定的通货膨胀预期, 降低实际利率, 从而避免经济进一步紧缩。

在此次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中, 美联储创新了很多用以支持信用市场和重塑市场功能的工具。这些手段充分利用了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中所列的各类资产渠道, 因此, 美联储现任主席伯南克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 美联储实施的是“信贷宽松”政策, 以区别于2001-2006年日本银行实施的“数量宽松”货币政策 (即通过扩大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的数量来影响金融资产的长期利率水平) 。可见, 美联储关注的是央行资产方贷款与证券的比例, 通过购买各种期限国债、设立各种创新借贷工具、提供多种期限贷款和持有多种风险资产来完成对资产组合的控制。

(三) 非常规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

侧重于“信贷宽松”的美联储非常规货币政策, 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机制来实现金融稳定和经济复苏的目的:一是为金融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 使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增强, 提高房贷意愿以及贷款的可得性;二是调控利率尤其是长期利率保持在低位, 降低信贷成本, 促进消费和投资;三是通过承诺效应, 稳定通货膨胀预期, 避免经济陷入紧缩。

根据上述分析, 此次美联储非常规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如图1所示。

五、美国非常规货币政策的效果分析

尽管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 主要经济体都采取了内容不尽相同的非常规货币政策, 但是, 非常规货币政策究竟能起到多大的效果, 在理论上始终未有定论。对非常规货币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估存在着一些难题, 例如存在明显的却很难判定的市场溢出效应;非常规货币政策通常与其他政策同时使用, 很难判断经济表现是否与非常规货币政策存在直接关联;存在政策时滞等问题。因此, 本文通过美国非常规货币政策实施后的金融市场与宏观经济的表现, 分析非常规货币政策的效果。

(一) 金融市场方面

1.问题银行与破产银行的数量。

在金融危机爆发后, 美联储迅速出手挽救大型银行, 使其免于破产。但是2007年后, 整个银行业的生存环境并没有明显好转。贷款违约率高企, 不断恶化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 众多银行成为问题银行甚至破产倒闭。根据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数据 (见表2) , 2007年, 美国问题银行共76家, 破产银行只有3家。从2008年开始, 问题银行与破产银行数量大幅上升, 在2010年达到最高值, 2011年稍有回落, 但远高于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时的数量。由于美国的银行总数在持续减少, 问题银行占比和破产银行占比也明显上升。问题银行与破产银行数量的持续增加, 对宏观经济的复苏带来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资料来源: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http://www.fdic.gov.

2.货币市场的流动性。

LIBOR-OIS息差是指美元的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 (通常是3个月美元) 与隔夜指数掉期 (OIS) 利率的差值。LIBOR-OIS息差是衡量货币市场信用风险、流动性状况与压力的常见指标。息差增加表示货币市场流动性缺乏、银行缺乏信心以及资金压力大;反之亦反。从美国货币市场的历史看, LIBOR-OIS息差通常保持在10个基点左右。LIBOR-OIS息差在2007年夏季 (次贷危机爆发后) 迅速上升, 超过50个基点。2008年, 雷曼兄弟破产后, 一度达到363.875 的历史最高点, 表明当时的美国的货币与信贷市场已陷入极大困境, 银行间的恐慌情绪表露无遗。美联储实施了非常规货币政策之后, LIBOR-OIS息差逐渐下降, 至第二轮LSAPs结束之前, 已下降至12.6个基点。尽管不能由此断定美国货币信贷市场已经完全恢复, 但是有力证明了美联储的非常规货币政策的确有助于缓解银行间拆借市场的资金压力, 产生了积极作用。

3.银行信贷规模。

美联储非常规货币政策导致基础货币的大幅增加, 但是大多以银行超额储备金的形式存在美联储的账户上, 并没有使货币供给量产生明显增幅, M1和M2的波幅比较平缓, 货币乘数下降幅度明显, 说明信贷创造能力仍较疲弱。从银行角度看, 信贷规模主要取决于银行的放贷能力和放贷意愿。在非常规货币政策下, 商业银行获得了美联储释放的大量流动性, 银行有很强的放贷能力。但是, 银行的放贷意愿却受到贷款风险与收益、金融市场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由于问题银行和破产倒闭银行数量仍在不断增加, 银行出于避险考虑, 都主动收缩了信贷规模。从银行信贷总量来看, 2008-2010年美国银行体系信贷规模分别为72 860亿美元、78 060亿美元和73 760亿美元。除2010年第四季度外, 2009年到2011年间, 贷款规模均是负增长。这说明美联储非常规货币政策释放的大量流动性大多滞留在银行体系内部, 并不能有效增加银行的信贷规模。

(二) 宏观经济方面

1.GDP增长。

图2反映了美国2007年至2011年的GDP增速 (季度) 情况。从图2可以明显看出, 2008年第四季度 GDP增长已达到谷底, 在美联储第一轮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刺激下, 2009年第一季度后, 出现了明显的回升趋势。根据美国国家经济分析局的研究, 美国已在2009年第二季度结束了衰退, 开始逐步恢复, 但尚未回到正常水平。2009年第四季度到2010年第二季度, GDP增速已接近4%的水平。但从2010年第三季度开始, GDP增速出现明显下滑的趋势。这一时间段正好与第一轮非常规货币政策结束时间相一致, 有可能说明QE1曾对经济复苏起到了积极的刺激作用, 但持续时间短, 经济增长的基础仍然脆弱。第二轮非常规货币政策后, 2011年后三个季度的GDP增速小幅回升, 但仍低于QE1阶段GDP的增长, 说明QE2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有限。

2.就业情况。

2008年以来, 美国的失业率不断攀升。2009-2011年均失业率分别为9.3%, 9.6%和8.9%, 远高于危机前的失业率水平, 且没有任何缓和的迹象。从月度数据来看 (见图3) , 2008年11月份第一轮非常规货币政策推出后, 失业率不降反升, 一路上升至2010年1月份10.6%的历史高水平。此后失业率缓慢下降, 但是中间时有反复。很显然, 美国失业率并没有因为两轮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实施出现明显改善。即便考虑到政策的时滞效应, 非常规货币政策在降低失业率水平方面的作用也非常有限。

资料来源:美国经济分析局网站, http://www.bea.gov/.

资料来源:美国劳工部网站, http://www.dol.gov/.

资料来源:美国经济分析局网站, http://www.bea.gov/.

3.物价水平。

非常规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避免经济陷入通货紧缩。从美国CPI的月度数据 (见图4) 来看, 2007年次贷危机的爆发并没有对CPI造成显著影响, 但是从2008年下半年金融机构破产开始, CPI开始剧烈波动。2008年11月, CPI降至危机以来的最低值-1.8%, 通货紧缩风险加剧。在一系列非常规货币政策实施后, CPI有了明显反弹。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 CPI水平相对稳定, 通货紧缩的风险已经大大降低。可以看出, 美联储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对于减缓通缩压力的效果比较明显。

从上述分析来看, 美国非常规货币政策对金融稳定和经济复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 主要体现在为银行间市场和信贷市场提供了充分的流动性, 控制了金融恐慌的蔓延, 减少了经济陷入长期通货紧缩的风险。但是, 货币政策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美联储提供的流动性并不能有效解决实体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尤其是引发危机的房地产市场, 交易量和价格仍然处于低谷;信贷市场环境仍然处于紧缩状态, 信心不足, 银行破产和银行惜贷情况尚未缓解;居民和企业的信贷要求偏高, 消费和投资受到抑制。这些因素都使得美国的就业率和GDP尚未恢复正常水平。美国经济的全面复苏还需要其他政策的配合, 以及外部经济环境的改善。

六、结论

首先, 非常规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货币主义学派对大萧条时期货币政策的观点, 充分肯定了宽松的货币环境对于缓解危机与经济复苏的重要作用。美联储此次的积极尝试不仅丰富了中央银行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实践, 更为货币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经验素材, 是货币经济学史上的一次重要检验。

其次, 与传统货币政策操作框架不同, 此次美联储非常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的特点是: (1) 政策目标包括防范金融风险扩散和促进经济复苏; (2) 政策工具分为两类:第一类工具为整个金融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 行使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 第二类工具为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中长期信用, 增加贷款的可得性并降低贷款成本, 促使信贷市场的恢复; (3) 主要通过三条渠道达到修复信贷市场的目的, 继而实现经济复苏。

最后, 就目前美国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的表现看, 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初期效果相对明显, 在缓解金融恐慌、稳定市场和避免经济陷入长期通货紧缩风险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 美联储提供的流动性并不能有效解决实体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尤其是引发危机的房地产市场、信贷市场等重要市场尚未恢复, 消费和投资仍受到抑制。因此, 美国就业率和GDP增长尚未恢复到正常水平, 经济复苏较缓慢, 这也说明了货币政策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美国经济的全面复苏还需要其他政策的配合, 以及外部经济环境的改善。

参考文献

[1]Bernanke, Ben S.Federal Reserve Programs toStrengthen Credit Markets and the Economy[EB/OL].[2009-02-10].http://www.fed-eralreserve.gov/.

[2]Bernanke, Ben S.Money, Gold, and the GreatDepression[EB/OL].[2004-03-22].ht-tp://www.federalreserve.gov/.

[3] Bernanke, Ben S. Aiding the Economy:What the Fed Did and Why[EB/OL].[2010-11-05].http://www.federalreserve.gov/.

[4]Bernanke, Ben S.The Effects of the Great Re-cession on Central Bank Doctrine and Practice[EB/OL].[2011-10-18].http://www.fed-eralreserve.gov/.

[5]Kohn, Donald L.The Federal Reserve’s PolicyActions during 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Lessonsfor the Future[EB/OL].[2010-05-13].ht-tp://www.federalreserve.gov/.

[6] Yellen, Janet L. The Federal Reserve’s Asset Purchase Program[EB/OL].[2011-01-08].http://www.federalreserve.gov/.

[7] Friedman, Milton, and Anna Jacobson Schwartz (1965) . The Great Contraction, 1929–1933.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非常规货币论文 篇3

2009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后,为应对危机, 欧洲央行推出一系列常规和非常规的宽松货币政策措施。在一系列宽松货币政策措施以及其他金融救助、经济刺激措施的作用下,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相互传染、恶性循环的链条被切断,欧元区国债市场、银行体系和金融市场逐步稳定下来。目前,尽管欧债危机最困难的时刻已经度过,但作为危机的长期后遗症之一,欧元区实体经济仍然面临严峻挑战。据欧洲央行2014年6月的预测,2014、2015、2016年欧元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分别只有1.0%、1.7%和1.8%。经济状况低迷也造成了欧元区失业率居高不下。2012年欧元区失业率11.3%,2013年升至12%,2014年第1季度仍然高达11.8%。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状况更加令人担忧。欧元区调和消费者价格指数通货膨胀率2014、2015、2016年分别为0.7%、1.1%、1.4%,远远低于2%的通胀目标。欧元区面临着严重的经济下行风险和通货紧缩压力。

维持价格稳定是欧洲央行的首要目标,其目标是维持通货膨胀低于但接近2%的水平。研究表明,由于名义工资存在刚性,低通货膨胀会阻碍实际工资向下调整,造成失业;持续的通货紧缩,特别是未预料的通货紧缩,可能造成严重的流动性和清偿力问题,影响金融体系正常运行,加速或恶化经济收缩,而且也不利于财政巩固和债务削减,甚至会使危机重燃。因此,欧洲央行不得不认真对待欧元区面临的通缩风险。

实体经济低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金融危机导致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断裂。由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受阻,欧洲央行通过各种宽松政策工具投放的流动性并未完全注入到实体经济中,而是以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的形式回流到欧元系统中。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欧元区信贷市场萎靡不振、持续下滑。据欧洲央行统计,2012年欧元区商业银行对非金融机构贷款的增长率为-2.3%,2013年为 -2.9%,2014年第1季度为-3.0%。商业银行对家庭的贷款也出现轻度萎缩,2012年欧元区商业银行对家庭贷款的增长率为0.5%,2013年为-0.1%,2014年第1季度为-0.1%。欧元区的金融体系是以银行为基础,欧元区经济高度依赖于银行系统,大约3/4的企业融资来源于银行。因此,银行信贷萎缩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不言而喻。

正是由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受阻、信贷市场低迷,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刺激作用并没有通过银行体系有效传导到实体经济中,欧洲央行此次推出的一系列新的非常规货币政策措施,不仅仅是单纯地向市场和金融体系注入更多的流动性,而是有着明显的“定向”特征,即直接推动信贷市场复苏,鼓励银行更多地向非银行私人部门放贷,将信贷资金导入实体经济,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因此,这些非常规的货币政策措施实质上是“信贷宽松”政策,主要是着重于增加信贷,改善信贷市场状况。可以预期,这些措施对于修复欧元区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推动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促进欧元区走出经济低迷和通缩阴影,实现经济持续复苏,将会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当然,由于欧元区国家结构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欧元区实体经济的修复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新西兰的货币制度与货币政策 篇4

一、新西兰的货币制度

(一)新西兰储备银行

新西兰储备银行是新西兰的中央银行,成立于1934年。依据《储备银行法1989》的规定,新西兰储备银行的职责主要有以下三项:

1、实施货币政策以维持物价稳定;

2、促进金融体系健全高效运行;

3、发行货币以满足公众的交易需求。《储备银行法1989》还赋予新西兰储备银行行使以上职责的法定独立性。除以上三项主要职责外,新西兰储备银行还承担为商业银行提供支付清算服务、持有管理外汇储备、为政府提供现金和债务管理服务、向政府提出金融市场操作建议、为新西兰海外投资委员会提供日常秘书服务等职能。

新西兰储备银行由新西兰政府全资所有,实行行长负责制,有关政策决定均由行长作出,行长由财政部长任命,任期为5年。储备银行设有理事会,理事会成员由政府任命。理事会并不负责正式决策,而是监督行长和整个银行的履职情况,理事会还可提出储备银行行长的任命和免职建议。

储备银行主要职能部门有经济学部、金融稳定部和货币部。经济学部负责经济研究及为货币政策提供建议;金融稳定部负责监测金融市场、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和管理外汇储备;货币部负责设计、发行新西兰钞票和硬币。新西兰储备银行还设有金融服务部、信息服务部、内审部、人力资源部等部门。目前新西兰储备银行职员大约有240名,总部设在惠灵顿。

(二)新西兰的货币

新西兰货币名称为新西兰元。新西兰储备银行拥有新西兰唯一的法定发钞权。1999年开始,新西兰引入塑质钞票,目前新西兰新发行钞票均为polymer钞票。新西兰钞票有5种面值:5、10、20、50、100元。硬币有5种面值: 10分、20分、50分、1元、2元。

二、新西兰的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目标:

《储备银行法1989》明确新西兰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维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该法案第9条款规定,新西兰储备银行行长和财政部部长必须签订独立的协议以明确维持物价稳定的具体目标。这一协议称为“政策目标协议”(Policy Targets Agreement)。自从《储备银行法1989》通过以来,新西兰储备银行行长和财政部部长共签订了7次“政策目标协议”。最近的一次协议签订于2007年5月,协议明确新西兰储备银行以维持物价总水平稳

定作为货币政策目标,同时将货币政策目标具体化为将消费物价指数(CPI)中期的平均水平维持在1%至3%之间。

另一方面,《储备银行法1989》第12条款赋予新西兰政府越过中央银行实施 “政策目标协议”超越权力。政府可要求新西兰储备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以达到物价稳定以外的其它经济目标,超越权力的期限为12个月。目前为止没有发生这种情况。

(二)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1999年以前,新西兰储备银行运用多种手段作为货币政策工具以控制通货膨胀水平,如控制货币供应量,发布货币情况指数(Monetary Conditions Index)对金融市场做出信号指导等。1999年3月开始,新西兰储备银行利用官方现金利率(Official Cash Rate)作为货币政策实施的工具。官方现金利率是新西兰储备银行对商业银行的隔夜借款利率,商业银行可按照官方现金利率向储备银行借款和存款,因此官方现金利率直接影响市场利率水平。

通常情况下,新西兰储备银行每年8次(约每6周一次)评估官方现金利率水平。储备银行根据国内国际经济形势、金融市场变化和宏观经济指标对官方现金利率作出评估,由储备银行行长作出是否调整官方现金利率水平的决定。如有突发事件时,如2001年9月纽约世界贸易中心遇袭时,储备银行也曾临时调整利率。

(三)货币政策的可信度与透明度

新西兰十分注重货币政策的可信度和透明度管理。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目标协议”的内容和任何调整必须向公众公开;

2、新西兰储备银行以《货币政策公告》的形式公布每次官方现金利率水平的评估和决定;

3、每年至少两次发布《货币政策报告》详细说明货币政策的决定和实施情况,近年来《货币政策报告》均为每季发布;

4、储备银行理事会代表财政部监督行长和整个银行的履职情况,并向财政部报告;

5、新西兰议会金融与支出特别委员会(Parliament’s Finance and Expenditure Select Committee)定期对储备银行进行审查;

6、新西兰储备银行每年发布报告公布货币政策实施、公开市场操作、外汇储备管理以及资产负债状况。

附件:“政策目标协议”(Policy Targets Agreement)

《储备银行法1989》第9条款规定,新西兰储备银行行长和财政部部长必须签订独立的协议以明确维持物价稳定的具体目标。这一协议称为“政策目标协议”(Policy Targets Agreement)。“政策目标协议”在每次任命新西兰储备银行行长时签订,但财政部部长更换时不必重新签订。自从《储备银行法1989》通过以来,新西兰储备银行行长和财政部部长共签订了7次“政策目标协议”。最近的一次协议签订于2007年5月,主要有以下四部

分内容:

1、新西兰储备银行以维持物价总水平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目标。新西兰政府经济政策目标为促进经济持续均衡发展以保障充分就业、提高收入水平以及平衡收入分配;

2、新西兰储备银行货币政策目标为将消费物价指数(CPI)中期的平均水平维持在1%至3%之间;

3、当外部冲击导致消费物价指数偏离协议约定的中期目标范围时,新西兰储备银行需按照协议约定做出反应;

4、当实际或预测的通胀水平超出协议约定的目标范围时,新西兰储备银行应在货币政策报告中做出解释。储备银行应以持续、一贯、透明的方式实施货币政策,同时避免产出、利率和汇率不必要的波动。储备银行对实施货币政策中的决定和行为负全部责任。

非常规货币论文 篇5

一、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目标

(一)最终目标 《中国人民银行法》第3第规定,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近年来改革中的调整、充实措施,实际上也是为了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货币政策是指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为了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而制定的战略目标。其主要有四个内容:

1、稳定物价。物价稳定指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没有显著的或急剧的波动。能够将物价波幅控制在2%—4%内就算基本上实现了物价水平的稳定。

2、充分就业。国际上一般将失业率低于4%视为充分就业。

3、经济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

(二)中介目标

中介目标主要有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两个指标,中央银行通过制定不同的利率和控制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来影响各种生产经营活动。

二、货币政策实施效果

(一)基本未实现稳定物价的目标

2011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4%,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1.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6.6%。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6.0%。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9.1%。农产品生产价格[3]上涨16.5%。2012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6%,其中食品价格上涨4.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1.1%。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1.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

1.8%。农产品生产者价格[3]上涨2.7%。可以看出2012年各项居民消费价格指标增幅均出现放缓趋势有的甚至出现下降,这些都体现出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二)基本实现充分就业

2011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42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5914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2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与上年末持平。2012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704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7102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6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与上年末持平。

(三)实现经济增长

[2]2011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71564亿元,比上年增长9.2%。201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

[2]519322亿元,比上年增长7.8%。我国经济实现连年增长,增幅略有降低。这是主要受我国实行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及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

(四)国际收入平衡

十种非常规面试招法 篇6

现在有不少用人单位在面试时除了采用主考官与求职者一问一答的传统方式之外,还大量地采用一些非传统、非常规的面试招法:

不考即考测试

就是在没有言明或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是在考试的情况下,考试早已开始了,有一次,大学毕业生小牛前往三星公司应聘。他到场后,发现除自己是普通大学的毕业生外,其余都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当他与最后20多名候选人进入会议厅准备接受公司经理最后面试时,老板迟迟没有出现。小牛突然意识到:这也许就是一种考试。于是他马上对在场的应聘者说:“同学们,我们相互认识一下吧,难得有这样一次相识的机会,不管我们中间谁被录用,我们仍可以多加联系。”接着,他开始介绍自己,并主动与人交谈。当时,有些应聘者对他的举动还不以为然。最后,三星公司录用的惟一一名大学生就是小牛,而且进公司不久,他便被任命为部门主管。

即席发言测试

就是考官给应试者一个题目,并在发言之前向应试者提供有关的背景材料,让应试者稍作准备后按题目要求进行发言。即席发言的内容可以是公司面临产品销售的暂时困难,向全体员工作一次动员,要求大家齐心协力共渡难关;可以是就新产品的推出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也可以是在新年职工联欢会上发表祝词等。通过即席发言,可以测试应试者的快速反应能力、理解能力、思维的逻辑性及发散性、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风度举止等,

明暗结合测试

就是在当面测试的同时进行暗中的测试。例如某企业到一所大学中去招聘毕业生,考官要求学生就“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进行两分钟的演讲,许多学生侃侃而谈,言辞动人。就在演讲的同时,另外几名考官逐一到这些学生的宿舍中检查他们个人平时的卫生状况。演讲一完,考官当场公布了卫生检查的结果。有一位演讲时还神采飞扬的女生,听考官说到她宿舍中被子未叠、衣服未洗等情况时,眼泪顿时夺眶而出。

与人谈话测试

就是通过让应试者与他人谈话的方式来考察应试者。与人谈话测试一般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接待来访者。来访者可以多种多样,根据特定的需求,或者是来谈生意的,或者是来推销产品的,或者是来叙旧的,或者是来纠缠的。这些来访者当然都是由考官来扮演的。

二是电话交谈。这方面的面试考题可能是让你接电话,或者让你按提供的几个号码打电话,而对方就是面试的考官。

三是拜访有关人士。这些人士当然也是由考官扮演的。通过拜访有关人士的测试,可以考察应试者待人接物的技巧、语言表达能力、有关的专业知识、应付各种困难的`能力等。

设计路障测试

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浅析 篇7

【关键词】电子货币  货币乘数  基础货币  货币政策

一、引言

中国自九十年代中期,由中国银行发行第一张信用卡以来,电子货币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在国民的日常交易中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的定义,电子货币是指在零售支付机制中,通过销售终端、各类电子设备,以及在公开网络(如Internet)上执行支付的储值和支付机制。厂商与消费者分别追求利润与效益最大化、电子商务的兴起、信息、加密技术的发展等原因加速了电子货币的发展。在目前我国,电子货币正处于由二次通货形式向独立通货过度的阶段。就当前的趋势和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电子货币最终成为独立通货将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就电子货币自身而言,它一方面能够代替纸质货币执行流通手段与贮藏手段,另一方面也凭借其所具有的使用便捷、交易成本低等突出特点而与纸质货币有所不同。电子货币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消费者在对其使用上必然与纸质货币不同,进而决定了其在加入支付体系之后,必然对货币乘数产生影响,同时货币政策的效果也会因此发生改变。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很可能会导致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与期望产生偏差。因此,有必要就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进行分析,以得出电子货币的流通对货币政策的具体作用。

二、文献综述

目前,国际上对于电子货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以及中央银行是否趋于消亡的问题。尽管对于电子货币的发展将削弱中央银行的职能这一点,学者的意见基本是一致的,但对于这种削弱的程度几何,却存在较大的分歧。Benjamin M.Friedman(1999)认为,随着电子货币的发展,调整基础货币所产生的效果将越来越小,央行对于利率的调控能力也越来越小,使得最终“未来的中央银行将成为只有信号兵的军队”。Reddy通过实证检验证明电子货币能增强货币供给的内生性,进而对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能力产生较大的影响。Mervyn King(2000)认为,电子货币的使用与中央银行毫无关联,中央银行因此不再能垄断货币的发行,将因此丧失执行货币政策的能力。与此相反,Charles Goodhart(2000)认为由于税收等因素的存在,电子货币并不可能完全替代基础货币,因此,电子货币的发展不会明显削弱货币政策的有效性。Michael Woodford(2000)通过分析指出,即便在当前的信息时代,中央银行对利率的控制也是强有力的,因此电子货币不可能完全取代基础货币。

国内对于电子货币与货币政策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主要集中于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所产生的具体影响上。杨文灏(2004)认为电子货币会导致货币乘数的不稳定,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产生挑战。周广友(2007)通过计量模型对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进行检验,从而得出电子货币的存在加大了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给的难度,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的结论。陈仲常,李志龙,夏进文(2010),对电子支付工具与货币乘数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检验,实证结果表明,电子支付工具扩大了货币乘数,且缩短了货币乘数实现的时滞。张辉(2012)在总结之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央银行应利用其垄断地位保证货币政策的效果,央行应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等政策建议。

总的来说,国内外的学者都认为电子货币的流通,会造成基础货币规模的降低,增加货币乘数的不稳定性。本文分析引入电子货币后,货币乘数是如何变动的,从而给出政策建议。

三、引入电子货币后的货币乘数模型

根据传统货币理论,货币乘数取决于活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定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比率、现金与存款比率等因素。

通常记流通中现金C,活期存款为D,定期存款为T,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分别为rd和rt,超额准备金率为re,现金漏损率为K,K=CD,t代表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之比,t=TD。基础货币B=M0+rdD+rtT+reD=C+R

由M1=C+D,M2=C+D+T,可得货币乘数为:

m1=(K+1)/(K+rd+trt+re)

m2=(K+t+1)/(K+rd+trt+re)

引入电子货币后,公众会减少手中持有的一部分现金,代之以银行存款。记这部分现金为E,显然,这部分现金属于活期存款,需要缴纳rd的存款准备金。记E与原先活期存款D之和为Y。以g代表电子支付账户与存款账户存款之比,g=E/Y

此时银行系统的准备金R=rdD+rdE+rtT+(D+E)r

此时的M1=C+D+E,可据此推导货币乘数:

m1=M1/B

=(C+D+E)/(C+R)

={KZ+(1-D)Y+dY}/{KZ+(rd+trt+re)Y}

=(K+1)/(K+rd+trt+re)

同理可得出

m2=(K+t+1)/(K+rd+trt+re)

通过以上公式可以得知影响货币乘数的主要因素。而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最终体现在对现金漏损率K的影响上。

据此,m1、m2分别对K求导:

dm1/dK=(rd+trt+re-1)/(K+rd+trt+re)2<0

dm2/dK=(rd+trt+re-1)/(K+rd+trt+re)2<0

因此,货币乘数与现金漏损率K乘反方向变动。电子货币在活期存款中所占比重越大,现金漏损率则越小,货币乘数越大。

在联系到货币供给,在传统理论中,货币供给表示为:

M=B(1-r^n)/(1-r)

引入电子货币后,居民交易与支付的速度大大加快,而银行在电子支付体系下也能更快地进行清算和资金调动,存贷款的速度因此也得到提高,这使得货币流通速度由n变为n1,n1>n,而货币供给表示为:

Me=B(1-r^n1)/(1-r)

Me>M

因此,在引入电子货币后,货币乘数将增大,与此同时货币供给也将加快,货币政策效应显现速度加快。

四、结论

以上结果在理论上表明,电子货币的使用,能够起到放大货币乘数的作用,扩大了货币的创造速度,从而缩短货币政策的时滞,使得货币政策的效果更为显著,这与学术界较为流行的电子货币会削弱货币政策的观点有所不同。但对于这一结论,有两点是需要注意的:(1)这一结论能够适用于短期,未必能够适用于长期。因为在长期里,一旦人们日常交易行为与央行的基础货币相脱离,或在较大程度上脱离,货币供给量变动对利率的影响程度会降低。那么上述货币政策的效果势必大为削弱。(2)这一结论的得出是在理论上的,实际情况如何,还有待于通过计量模型和大量数据进行实证上的检验。总的来说,这一结论对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践,还是具有一些启示的。

一是货币政策应该选择合适的中介指标,货币当局应该了解所选取的中介指标的效果。中介指标必须具有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如果基础货币作为一种中介指标,这些性质受到了削弱,中央银行则可以考虑将中介指标向利率、汇率等方面侧重。

二是在采取基础货币作为中介指标的情况下,要充分考虑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产生的作用。在科技日益进步,电子货币日益流行,对货币乘数产生干扰作用的情况下,中央银行不能只依赖于过去的经验和数据,应该充分考虑到经济运行过程中的长期趋势,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来调节国民经济。

三是做好进入电子货币时代的准备。电子货币由二次通货形式不断的发展,成为独立的通货将是必然的结果,这会对我国今后和未来的货币政策实践产生重大影响,也会对中央银行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此,我们只能做好充足的准备,积极应对。

四是加强对电子货币,以及资本流动的监管。经济的自由运行不能偏离法律的准绳,随着新兴电子支付工具的层出不穷,对这些工具使用的监管也将是一大难题,如果不加以必要的规范,很可能导致电子货币对经济运行的影响超出预想,带来一些不利的后果。

参考文献

[1]Benjamin Friedman,the future of monetary policy:the central bank as an army with only a signal corp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Nov 1999,Vol.2,Issue.

[2]CharlesGoodhart.Can central banking survive the IT revolution,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Jun2000,Vol.3,Issue2,P32-38.

[3]Michael Woodford,Monetary policy in a world without money[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Nov 2000 Vol.3,Issue2.

[4]MervynKing,Challenges for Monetary policy:New and old.Bank of England Quarterly,Bulletin,Nov1999,Vol.39,Issue4,P68-80.

[5]周广友.电子货币发展与存款货币创造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财贸研究,2010,6.

[6]杨文灏,张鹏.电子货币对传统货币领域挑战与对策研究[J].金融综合,2004.8.

[7]陈仲常,李志龙,夏进文电子支付工具发展与货币乘数.时效性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10.4

上一篇:学英烈主题满分征文下一篇:公约、章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