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与临床

2024-08-11

检验与临床(精选12篇)

检验与临床 篇1

随着经济的发展,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对临床医学及自身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临床医学的发展中离不开检验医学的发展, 两者相辅相承缺一不可。传统的惯性检验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今人们的需求, 检验医学如何最大限度的以其检验专业知识服务于不同的人群仍处于不断的探索中。笔者就医院临床检验工作二十多年中遇到的部分案例, 探讨检验师在医, 护及患者中的角色定位和作用的体会和思考。

1 做医师的另一只眼睛

案例1:患者男性, 55岁, 胸痛伴腰痛半年余, 进来有所加重并呼吸不畅。门诊体查;胸部X片显示:全肺纹理增粗, 紊乱。右肺少量雾状阴影伴右下肋隔角变钝。诊断:右下肺炎。血常规检查:白细胞 (WBC) 8.9×109/L。中性粒细胞 (N) 75%。淋巴细胞 (L) 20%。单核细胞 (M) 5%。门诊以右下肺炎收入呼吸科住院:以抗炎, 对症治疗7天, 患者感觉治疗效果不明显。笔者值班时复查血常规:白细胞 (WBC) 7.7×109/L;血红蛋白 (Hb) 165g/L;中性粒细胞 (N) 73%。淋巴细胞 (L) 19%;单核细胞 (M) 8%;但在白细胞直方图的起始线出现高台报警, 经血图片瑞氏染色后镜检结果: (1) 成熟红细胞 (RBC) ;形态排列呈缗钱状改变。 (2) 浆细胞6% (成熟浆细胞5%;幼浆细胞1%) ;N73%;L 18%;M 3%。

尿常规检查:化学检查 (使用Uritest 500B) 未见异常;镜检:未见异常, 与患者入院时一致, 笔者考虑到上述“1、2”的情况后, 想到干化学法检所检测的尿蛋白主要为白蛋白[1], 于是用手工磺硫酸法作传统的尿蛋白检测 (把5%的磺柳酸直接滴入盛有尿液的透明试管, 看是否有沉淀反应) , 因磺柳酸法测定的蛋白质, 包括了球蛋白[2]:结果尿蛋白“++++”, 说明患者尿中含有大量的球蛋白;进一步再做本周氏蛋白实验:“阳性”。很显然, 多发性骨髓瘤的可能性很大。

笔者拿着化验单与主治医师交流了自己的思路后一致认为应进一步完善这方面资料;最终明确诊断:多发性骨髓瘤 (MM) 。

2 案例综述

传统的检验思路:

笔者思维:

由此案例可以看出虽然医师是整个医疗团队中的核心、对患者的疾病诊断、治疗及疗效观察负责并拥有主动权和决策权, 从疾病的诊断到治疗方案的制定及调整, 基本是以临床医师的思维为中心。但不同病区不同学科的临床医师对检验医学各学科, 亚学科专业的掌握存在着参差不齐或一定的局限, 所以检验医、技师在临床实践中的思维方式尤其重要;审核每一份报告单时必须与患者的病理生理进行比对、甄别才能有自己的见解。你的临床思维、意见和建议往往能使临床医师对疾病的诊断出现根本性的改变。

案例2:患者男性, 27岁, 患肾功能衰竭, 在我院进行肾移植术, 出院3个月。出现牙床脓肿出血, 四肢青淤, 头昏头痛, 呼吸急促, 面色苍白, 急诊收入泌尿外科。

血常规:WBC 0.1×109/L, Hb 42g/L, 血小板 (PLT) 1×109/L, 大血小板比率 (P-LCR) 0%, 网织红细胞 (RET) 0。肝、肾功能无特殊异常。体查:肝、脾、淋巴结均无肿大患者生活及环境无特殊改变, 也无血液病史。服药史:未服用任何抗生素, 但服用抗异体排斥药物麦考酚吗乙酯片。麦考酚吗乙酯片有可能导致骨髓增生受抑制[4], 临床上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表现。笔者把这一情况告诉主管医师, 于是立即停服此药, 给予输血、抗炎、对症、肌注白细胞集落因子等相关治疗。由于白细胞集落因子价格较昂贵、使用两组后 (第四天早上八点) 急查血常规:WBC 0.1×109/L, Hb 44g/L, PLT 2×109/L, P-LCR 0%, RET 0;治疗未见改善、宜继续注射集落因子, 由于经济等多种原因, 家属有放弃治疗的想法。笔者与家属商量后决定中午再查血常规:WBC 0.1×109/L, Hb 44g/L, RET 0, PLT 2×109/L, P-LCR 70%;发现参数中大血小板比率升高的变化。大血小板比率的升高提示骨髓有造血活跃的可能[3], 笔者把这一信息和自己的见解告诉主治医师和家属后, 他们都用同样的目光和口气“是嘛?”就留了下来。第二天早上八点急查血常规:WBC 0.4×109/L, Hb 45g/L, PLT 8×109/L, RET 0.0001, PLT-C 85%;连续几天血细胞各参数明显增高一周后痊愈出院。

在该案例中, 检验师与患者及家属详细交流、了解患者的既往史、现在史、用药史等情况利用检验医学的特殊技能以临床思维的角度进行工作, 不但给患者增加了治疗的信心、也节约了费用还是临床医师的另一只眼睛。

2 做护士的伙伴

案例3、患者男性, 73岁, 以腹痛、腹泻、全身无力3天收入消化科住院治疗, 患者平素身体健康、无特殊不良嗜好。主治医师要求体查电解质及血糖以了解其内环境的情况。笔者收到标本后立即检测;钾8.4mmol/L, 钠176mmol/L, 氯158mmol/L, 血糖29..5mmol/L。很明显此结果与患者的病理生理状况完全不符合, 经过与护士商量重采血复查:钾7.2mmol/L, 钠160mmol/L, 氯144mmol/L, 血糖15.0mmol/L。笔者认为此结果也不是患者的真实情况于是自己到病房采血检测:钾3.0mmol/L, 钠130mmol/L, 氯95mmol/L, 血糖6.4mmol/L。本案中第一次护士从输液管中抽取样本, 第二次从输液的同侧抽取样本, 而笔者是从患者的输液对侧采取样本才得到与患者病理生理相符合的检验参数。样本采集非常重要, 任何一份样本的采集、不同的检测项目就有不同的样本采集要求。

护士是医嘱的具体执行者, 由于护理人员工作比较繁忙, 对检验标本的要求有时需要检验师的帮助, 只有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才能确保检测结果的真实可靠。所以检验师与护士必须相互学习, 相互沟通和支持, 成为工作的同志、合作的伙伴。

3 做患者的朋友

案例4:患者女性, 22岁, 平素身体健康, 早孕51d, 不要小孩, 人流术前检查:尿液HCG阳性, 白带化验无异常, 笔者建议术前应做凝血四项和血常规检查;医师从患者的经济角度考虑认为没必要, 于是进行人流手术, 术中出现宫内大出血。急查血常规:白细胞12.6×109/L, 血色素101g/L, 血小板16×109/L。医师得知结果后及时收住院处理, 骨穿后确诊患者为ITP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 并子宫内创伤性出血, 给予相关治疗后痊愈出院。事后该医师表示很后悔。当今医学是一个循证医学的时代, 诊断和处理问题必须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仅凭个人的臆想和经验很容易犯错误。当此患者再次到医院复诊时与笔者进行交流, 除了真诚的致谢也表示由衷的钦佩、之后每次到医院看病拿到检查单时均要向笔者进行咨询。由于设身处地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患者详细解释, 在措辞上也尽量使用患者能接受易理解的语言, 的到了患者的信任, 同时医患关系也更加融洽, 成为了患者的朋友。

医院环境复杂, 患者的受教育程度和认知水平也不尽相同, 与患者就检验前后进行详细的沟通和交流尤为重要。笔者的深切体会是虽然患者的接受能力和病情不同、检测项目也不同, 但如果能站在医学的客观的角度, 设身处地为其充分考虑, 患者对检验医学的理解和对所检项目的接受有可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4 体会

站在临床医师的角度参与临床诊疗工作, 使检验医、技师们意识到检验医学的重要性、临床实践性和不足, 以促进检验医、技师将检验医学与临床实践真正地结合起来。围绕“诊断、治疗、观察、追踪”的医院本质和功能, 检验医学大有可为。患者是最好的老师, 医、技、护相互配合才是最好的医疗团队, 虽然目前真正意义的检验医师人数极少, 在临床工作中势单力薄、但笔者深信, 通过不断的努力和认知, 在临床实践和需要中, 将会有更多的临床检验医、技师成长起来参与临床的诊疗工作。

摘要:目的 定位检验医、技师在为医, 护及患者提供检验医学服务中的角色和作用。方法 以临床检验师参与的具体案例, 分析检验师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发挥的角色和实际作用。结果和结论 临床检验师应针对医、护及患者对医学检验知识需求的不同, 提供有针对性, 差异化的医学检验专业知识, 真正成为医师的眼睛, 护士的伙伴, 患者的朋友。

关键词:临床检验师,检验医学,服务,作用

参考文献

[1]叶应妩, 王毓三, 申子瑜, 等.临床体液检验[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80.

[2]熊立凡, 刘成玉, 等.临床检验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50.

[3]叶应妩, 王毓三, 申子瑜, 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39..

[4]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806.

检验与临床 篇2

1.目的:

通过检验师与临床的定期沟通及时发现本科工作中的缺陷,以便及时整改,不断提高检验科服务质量和检验质量。

2.适用范围:

(1)临床科室反馈或征循的信息,如检验质量方面的缺陷、建议、意见等;

(2)与临床科室的各种沟通,如检验结果疑问解答、新项目用途介绍和检验信息发布等。

3.职责:

检验医师定期向临床征循如检验项目设置合理性等与检验相关的意见,随时接收临床有关新项目需求的建议,并进行答疑、咨询和反馈,定期评估、汇总。科主任负责处理疑难的、重大的或下属部门不能处理的建议和意见,并给予及时有效的反馈。

4.要求:

(1)检验医师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家相关法规、政策,明确医院的目标及发展计划,认真贯彻执行医院及检验科相关的制度。

(2)虚心征求临床医生、护理部对检验科工作的意见或建议,不断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检验质量,为临床提供及时、准确的检验报告。同时,通过相互沟通,也取得临床医护人员对检验科工作的支持和理解。

(3)参与临床查房和疑难、危重病例的会诊,对检验结果做出解释,并依据实验室结果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提出建议。

(4)根据临床信息,对检验项目的选择、检验申请、患者准备、以及样品的采集、运送、保存、处理、检测和结果给予指导、培训、答疑和咨询。

(5)掌握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及临床医师的需要和要求,评价检验项目、合理组合,规划和开展新项目,并推动其临床应用。

(6)参与对涉及技术方面的检验工作不符合项严重性进行评价、原因分析,进行复验并跟踪处理结果。

(7)全科技术人员接到临床、病人等方面的信息反馈后(书面或电话等),应及时记录内容,并向检验医师、实验室组长或科主任汇报。一般的反馈意见由各实验室自行处理,及时给对方满意答复。如属重大纠纷或差错,应立即向科主任汇报。由科主任负责处理。

(8)做好沟通及联系工作的登记。定期总结分析共性问题,制定出相应的改进措施,进行持续性改进、沟通或培训。

检验与临床密切沟通的意义与方法 篇3

关键词:检验;临床;结合;意义;方法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8-0289-01

检验医学是现代实验室科学技术与临床在高层次上的结合,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的新兴学科。检验科的主要任务是为临床科提供高质量(准确、可靠、及时)检验报告,检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临床的工治疗。检验科要注重收集临床科室的反馈意见,而临床科室也需要检验科对结果解释及进一步了解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在众多相同意义项目中精选更有价值的项目。所以,双方的紧密结合沟通是十分必要的,这是促进整体医学诊疗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要实现有效沟通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实施现代化的检验管理

近20年来,检验医学有非常迅速的发展,各级医院检验科,在仪器设备的引进和更新上发展很快,即便是基层小医疗单位都有了半自动仪器(生化、血球、尿仪等);同时在检验人才的结构和人员素质上也有极大变化,一些本科毕业生、硕士、博士也充实到实验室,加上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不仅在实验室内联网,甚至全院各科室都网络化,检验信息可以很快地传给临床科,因此作为检验科管理者要及时意识到这种现状和发展。对实验室实行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建立一个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结合自己科室工作的特点,建立质量控制规定,包括质控措施、检验方法、器材、仪器、试剂、质控物和标准品、供应品、操作手册;标准和校准验证;室内质控;纠正措施;质控记录等。其中每一项内容都对其实施的各环节写出详细的书面资料,而且要认真执行,并作好记录,这是保证检验质量,进行现代化管理根本措施。

二、要深刻理解与临床结合的重要意义

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密不可分,临床实验室工作的核心是检验质量问题。为此,检验科应主动与临床科室交流、沟通、对话、协作。(1)ISO15189文件的核心是医学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强调医学检验的分析前、中、后全过程的管理。在分析后质控中,要求检验人员对所测结果进行合理解释,并收集临床科室(或病人)的反馈意见、接受合理建议、要求、改进检验科工作,或开展新业务,满足临床需求。在交流、对话中,检验科人员还可以宣传、讲解、新技术新项目的临床意义,合理及如何有效地利用它帮助临床医生对疾病进行诊断。如厌氧菌培养,虽然不是新项目,但很多医院对其使用并不够多,其中有对该项目认识理解问题,也有取材等问题。一但医生发现送检的脓液培养,回报结果未生长细菌时,医生则认为检验科技术欠佳。实际上很可能是厌氧菌感染而医生未申请做厌氧培养所致;(2)在医院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案中检验科负责人参加临床会诊,病例讨论等,有利于双方沟通和提高。而检验医师更应主动走出去,到临床科查看病人或病例,对检验过程中的可疑结果,进行调查核实;(3)检验科主动参与协作,过去检验科被定位于“辅助科室”。即检验科只能向临床医生提供所需求的检验结果,一旦检验科提供了未受指定的检验结果,就被认为“越位”,这种片面、消极的,落后时代的偏见应予纠正;(4)学习临床知识,加强临床意识。检验的特定地位决定了它们必须与临床保持双向联系。检验科除了加强自身建设,还必须加强临床意识。实验室的工作应能为临床科室提供被测项目的临床资料,比如: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结果,应能为临床提供如何选择实验,进行疾病的确诊和疗效观察的信息,如何对检验结果进行解释,帮助临床医生正确分析、合理使用检验报告,这就要求检验人员有一定的临床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检验科应改变现有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引进医疗系毕业生,或选调临床医生到检验科工作,设置检验医师岗位,有助于加强临床意识,才能更好的使实验室工作与临床诊疗工作紧密结合,提高检验医学的整体素质。

三、要提高临床医生对检验项目深层次的理解

现在,有的临床医生对检验项目深层次的理解不足,往往是把有相同临床意义的项目都做检测。如,欲诊断早期肝纤维化,只检测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和层粘连蛋白(LN)或Ⅳ型胶原即可。而不应该把二、三十种诊断肝纤维化的标志物都或大部分进行检测,这样会造成时间、人、财、物的浪费。因此,临床医生应加强对检验医学的学习和认识,随时加强沟通,才能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故有必要加强对检验医学的学习,或直接向检验人员请教,或去检验科进行若干周的见习。请检验科负责人,特别是请检验医师到临床科定期做专题讲课,特别要着重讲新开展检验项目的临床应用 、方法原理和臨床意义、 影响因素、生物学变异、药物影响、 参考区间等知识,使临床医生做到胸中有数。

四、要重视取得医护及接触标本有关人员的支持

检验结果的质量除了检验科应采取的必要保证措施外,还与医护等人员有直接关系:比如:病人的准备、标本的采集、传送(院内院外)等。都是分析前的质控内容,这些环节处理不当,就会使标本在未送到实验室之前,就发生了变异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如,在做血糖、血脂、肌酐清除率测定时,对病人饮食应有所限制,医生应向病人提出要求。标本采集时病人体位的变化,将直接影响检测结果。有报道证明 病人在卧位30min与直立后30min取血测胆固醇 可升高9.6%,甘油三酯增加11.3%。其它项目(HDL-C、白蛋白等),也因体位不同而所测结果不同,同一病人在门诊常取坐位采血,而病房早晨又常取卧位采血,故两次的结果一定会出现差异。运动前后所采标本之间也有所差异。转送标本不及时也影响检测结果。夏季气温高,病房病人尿液标本若不及时送检会使尿液腐败。在病房医生下医嘱后,护士往往先忙于自己的主要工作(配药、输液等),而后采血送检,造成分析前标本的变异。

总之,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必须紧密结合,互相渗透、沟通,相互学习,才能使以病人为中心的共同目标真正落实,才能更完美的实现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共同发展,提高医疗水平,取得更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为人民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检验与临床 篇4

1教学指导思想

根据高等院校的办学教育指导思想, 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 建立面向未来的高技术医学人才, 把科学发展观应用到学生的素质教育中是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1]。《临床血液学与检验》是以临床需要带动检验发展的一门学科, 在教学工作中树立临床与实验相互辅助、互相印证的思路, 同时加强学生的理论和实验技能, 使学生切实掌握血液学疾病的诊断步骤及特点, 能够独立进行血液学疾病的诊断。

2理论教学

2.1 备课

血液学在整个医学发展中是一个年轻的学科, 也是一个发展较快的学科, 血液学与许多学科都有交叉的紧密联系, 如免疫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备课教师应当了解与血液相关学科的最新进展, 结合与血液学的联系, 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医学检验进展,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同时血液学检验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程, 教课书上的检验项目繁多, 学生无从学起, 教师在备课中应当以临床诊断必须掌握的实验项目为基础, 对临床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有重大影响的检验项目做详细、重点的讲解, 对临床诊断影响不大或临床应用较少的项目简要介绍, 使学生学习有重点、有取舍。例如在白细胞检验基本方法的章节中, 白细胞功能检验、白细胞代谢及其产物、白细胞动力学检查3节的内容在临床诊断中基本不用, 仅在部分科研工作中使用, 简单介绍即可。白细胞免疫标记的检测目前对于临床疾病的诊断和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临床应用广泛, 应重点讲解。白细胞免疫标记的检测有多种方法, 其中流式细胞仪法是比较准确、可靠、快速的实验方法, 是主流的检验方法, 应重点介绍;但此方法所需设备和试剂昂贵, 在我国难以广泛开展。酶标法在我国各地均可开展, 但其可靠性及准确度较流式细胞仪法稍差。这两种方法在教学中均应予以介绍, 使学生在参加工作后根据当地的条件均可开展工作, 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检查手段。

2.2 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引入, 使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了革命性的变化, 相对于之前的教学辅助用具, 多媒体对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器官有更强的刺激作用, 利于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3]。血液学与检验讲述的是微观的细胞形态学, 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获得感官的认识。在引入多媒体教学前, 细胞形态的讲解是枯燥的文字叙述, 学生难以理解。应用计算机图像采集系统, 可将显微镜下的细胞形态清晰地显示在屏幕上, 学生所看到的就是目前正在接受治疗患者的真实图像, 同时应用超链接, 把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其它化验检查与细胞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使学生迅速的将多种实验室检查结果与临床相联系, 对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断, 为临床提供有力的实验室支持, 为学生提供临床诊断思路。如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 细胞形态学是诊断的基础, 但许多细胞在形态上难以区分。应用超链接可以展示此类细胞的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和免疫标记的结果, 使学生对早幼粒白血病细胞的特点有了更好的理解, 再链接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相关内容, 最终准确地做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这样的教学过程没有多媒体无法进行。

2.3 紧密联系临床

《临床血液学与检验》是检验与临床紧密联系的学科, 学生对临床的兴趣多于对实验的兴趣。我们在教学中对每一种检验的讲解均是从临床患者开始, 以临床带动实验室检查, 应用现在的数码相机、摄像机等数码设备, 将患者发病时的临床表现、医生的临床思维过程及体格检查、相应的实验室检查记录下来, 作为一节课的开始, 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与注意力, 使学生自觉地思考如何对患者进行检查及诊断, 在下课前对此病例进行讲解, 使学生的思维产生横向的联系, 强化之前所学的知识, 了解今后所学内容, 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自觉地建立起临床引导检验的思路, 临床所需就是检验应当发展的方向, 认识到各种检验项目在临床的应用范围及各自的重要性, 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避免了教学中学生难于找到重点的难题。

2.4 体现血液学的最新进展

血液学是一门进展速度非常快的学科, 每年在血液学领域都会有新的进展, 在为学生讲述基本知识的同时, 一定要给学生介绍血液学最新的进展和获取最新知识的途径。“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国外的许多血液学学会和标准化委员会都会把他们最新的指南发布在网上, 供全世界医疗工作者享用, 这是学生在第一时间获取互联网上免费医学信息的最佳途径, 并且这些文章会定期更新。如:美国血液学年会 (www.ash.cn) 、英国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 (www.bcsh.com) 、美国癌症网络联盟 (www.nccn.com) 等, 这些网站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其文章均是以循证医学为依据, 并且可以免费下载, 其治疗观点已经得到了全世界许多国家的赞同并在临床上广泛使用。把这些网址告诉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学习最新的血液学进展, 使学生对《临床血液学与检验》的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

3课堂教学

3.1 对比式教学归纳法

血细胞的教学是学生掌握的难点, 尤其是原始细胞的形态比较接近, 学生难于理解。在此类教学中引进对比式教学归纳法将有利于学生的理解[4]。如讲解原始粒细胞、原始淋巴细胞、原始单核细胞时如果单独讲解, 学生很难理解;将这3种原始细胞放在一起讲解, 从细胞大小, 细胞核大小、核仁多少、染色质颜色、细胞浆颜色、颗粒的情况等对比讲解, 同时通过多媒体手段将采集于真实患者的骨髓细胞展示在屏幕上, 使学生清晰地看到这3种细胞的区别, 有利于学生记忆。屏幕上显示的细胞应是真实的显微镜下患者的骨髓细胞, 不要将细胞图谱上的图片展示给学生, 细胞图谱上的图片虽然清晰, 但有些是人为绘制的, 与显微镜下的细胞形态有差别, 容易使学生产生错觉, 在显微镜下无法区别细胞的细微之处。

3.2 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临床血液学与检验》的教学由于内容比较枯燥, 均为微观的理论, 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精力难以集中。在教学中应在不同的时段引入临床病例, 提出问题,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经常把临床患者初诊时的情况向学生介绍, 要求学生来当主诊医生, 决定做哪些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把教师讲、学生听变成学生思考、教师辅助,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对一些易于理解的基本知识让学生自学。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 教师有所舍学生才能有所学, 避免照本宣科式的教学, 学生才能抓住重点。在多媒体的制作上多采用图片、Flash演示的方式讲解细胞的形态, 如止血与血栓的形成过程等, 避免使用过多的枯燥的文字进行描述。应用一些现代的电子技术, 如无线鼠标、遥控激光笔等电子技术, 把教师从三尺讲台上解放出来, 走到学生中间和学生进行互动, 随时回答学生的问题。在学生中间走动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防止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发生, 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4实验教学

4.1 结合临床开展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在实验室中重现临床的实验室检验过程及结果。在每次实验课开始之前, 教师结合本节课所讲的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相关的病例特点, 让学生思考应进行哪些实验室检查, 然后再通过展示细胞形态或实验室检查过程, 使学生了解疾病所需的诊断过程和诊断思路, 再让学生观看病例的骨髓片, 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每一段学习结束后, 给学生提出综合性的问题, 使学生的知识从纵向向横向转变, 把学习的知识串联起来, 更好地为临床服务。如红细胞检验讲解结束后, 提出一名患者初诊时血常规显示为贫血, 如何进行下一步的诊断。通过这一问题, 可以复习铁、叶酸、维生素B12的代谢、溶血性贫血及细胞膜、酶、血红蛋白缺陷的检查等内容, 使学生对这些检查的临床应用有了更为清晰和条理化认识, 而此病例为临床最常见的病例, 有利于学生将来更好地开展临床工作。

4.2 加强两段式教学在血液学中的应用

临床血液学与检验》是检验专业的主干课程, 与临床的联系最为紧密, 同时临床血液学的发展离不开血液学检验的支持与发展。目前的血液学检验许多项目仍然以人工操作为主, 许多实验结果需要用肉眼识别, 无法实现自动化或半自动化, 因此人的培养在血液学检验中至关重要。在实验教学中应使用两段式教学的方法, 使学生更多地接触患者和实验室检查项目, 才能有利于学生独立地开展实验室工作。两段式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会有较大的帮助, 若能增加两段式教学的时间, 将有利于提高对学生临床和实验室诊断思维的训练, 利于做出正确的临床诊断。

4.3 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

细胞形态的识别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 在临床工作中, 许多因素都可影响到骨髓的细胞形态, 对细胞形态的正确识别必须增加阅览细胞和各种临床病例的时间。开放实验室有利于学生增加实践的机会, 熟悉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变异情况, 与临床病例相互结合、相互印证, 更好地提高学习效果。开放的实验室最好是医院的临床实验室, 学生可以面对患者提出自己的观点, 与临床医生的最后诊断相对比, 提高自己的诊断水平。

参考文献

[1]吴春梅, 谭齐贤.《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课程的教学改革及实践[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3, 39 (4) :481-483.

[2]路园园, 翟浩利, 王新民, 等.血液学检验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126 (7) :20-21.

[3]刘贵成.多媒体教学法在高职血液学检验教学中的应用[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5 (2) :60-61.

医学检验的进展与临床应用 篇5

①揭示疾病的基本原因和机制,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及代谢性疾病等;

②根据发病机制,建立合理治疗,如针对苯丙酮尿症患者给予低苯丙氨酸饮食;诊断特异性疾病,如利用肌红蛋白、肌钙蛋白诊断心肌梗死;

③为某些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筛选试验,如测定血中甲状腺素和促甲状腺素用以诊断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机能减退症;

④监测疾病的病情好转、恶化、缓解或复发等,如利用肝功能试验对肝脏疾患进行诊断和治疗监测;

⑤治疗药物监测。即根据血液以及其他体液中的药物浓度,调整剂量,保证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⑥辅助评价治疗效果,如测定血中癌胚抗原含量监测结肠癌的治疗效果;

⑦遗传病产前诊断,降低出生缺陷病的发病率。

临床微生物学是检验医学的亚专业之一,其综合了临床医学、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临床抗生素学和医学流行病学等几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感染性疾病进行快速、准确的诊断,密切结合临床提出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防止微生物产生耐药性和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综上所述,医学检验在临床医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①医学检验的目的就是研究人体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的致病因子,通过检测这些致病因子的量和活性的变化而推断疾病的发生发展来辅助临床医师准确判断疾病。

②医学检验的结果是支持诊断、鉴别诊断,甚至是确诊的主要依据,临床医生诊断治疗疾病和判断预后的途径就是熟知检验知识。

3 总结

检验医学的发展,不仅是循证医学的必然要求,使医疗行为更为科学和经济,也将可能为前瞻性的预防措施的实施提供依据。随着新的仪器及方法的扩展,检验医学在临床生化、微生物学、血液学及免疫学等多个分支出现了一些新的检验项目与技术,使针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更为合理和快速。

医学检验在临床医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①医学检验的目的就是研究人体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的致病因子,通过检测这些致病因子的量和活性的变化而推断疾病的发生发展来辅助临床医师准确判断疾病。

检验与临床 篇6

中图分类号:R730.4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5-136-01

临床免疫检验是临床诊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免疫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着临床医生的诊疗效果。一个准确的检验结果应建立在全面的质量控制的基础上,无论是哪一环节出现误差,都将会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要确保免疫检验结果准确,就必须做好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等全程的质量控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

1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检验分析前阶段是指从临床医师开出医嘱起始,按时间顺序的步骤,包括提出检验要求、患者准备、原始标本的采集、运送标本到实验室并在实验室内传送,至分析检验程序启动前等全过程『1』。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是对上述全程的质量监控,其为全面质量控制中最重要的环节,有调查结果表明分析前误差约占整个实验误差的70%『2』。但从其定义不难看出,分析前的质量控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多的还是管理层面的问题。因此,建立分析前质量保障措施,对提高免疫检验质量尤为重要。

1.1标本的采集与送检制度由于分析前质量控制涉及到医院和科室管理的各个方面,潜在因素较多,涉及人员较广,最容易出现误差,据报道,临床护理工作错误约占检验分析前误差的65%。可见,单从检验科是难以控制分析前这一环节,应该从医院管理层面上制定如“标本的采集与送检制度”等相关文件进行管理,用以规范检验报告的申请、各类标本的采集、标本的保存和运送等,以提高标本的采集与送检质量。例如在激素检测时,为减少昼夜节律带来的影响,采血最好固定在同一时段,这样可提高检验结果的可比性。

1.2标本拒收制度为保证标本分析前的质量,科室应建立有“标本拒收制度”,对可能影响检验质量的不符合要求的送检标本,如条形码不完整、溶血、乳糜等标本,可以拒收。拒收时应详细记录不合格标本的项目、原因、科室、送检人等信息,以便及时与相关科室进行沟通。如遇特殊情况,不得不对质量不合格的标本进行检测时,应在检验报告单上将标本状况报告清楚,以提醒临床医师对结果的注意。

1.3标本首接责任制度为保证标本的接收质量,科室应建立有“标本首接责任制度”。要求标本首接人员应对所送检的标本进行逐一核对,如检验申请单填写是否规范、条形码是否完整、标本是否符合要求等。检查核对无误后,填写标本接收单,包括标本数量、送检时间、接收时间及签名等。对暂不检测的标本,应根据检测项目要求进行前期的标本处理和保存,并做好登记和交接。

2分析中的质量控制

近年来,大多数医院的临床免疫检验室都已普遍开展了室内质量控制,其原则及方法与其他专业质控类似。但因免疫检验试剂质量不一,试验方法各异参考标准缺少,导致免疫检验结果可比性较差,免疫质量控制难度较大。

2.1室内质量控制免疫检验的室内质控主要包括定性和定量两类,定性试验的质量控制是通过对试剂盒中的阳性、对照阴性对照或质控品进行监控。定量试验的质量控制是通过对标准品或质控品的测量值进行分析,以判断本次试验的准确性。目前国内最广泛使用的是一种临床化学常规室内质控方法,即在已确定检测项目的反应线性和仪器校准良好的情况下,对质控品、阴性对照、两个浓度(高、低值)的阳性对照血清进行至少20次的检测,以获得质控测定结果(定性试验获得的是吸光度值,定量试验获得的是靶值)计算平均数和标准差,定出控制线,绘制出Levey-Jennings质控图。在进行室内质控时,质控血清与标本血清一同进行测定,随标本同时获得检测结果,作为室内质控的基数进行数处理,以Westgard多规则判断本次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2.2失控处理在检测时如发现质控数据有违控制规则,应首先填写失控报告并报上一级专业组长做出是否发出与质控品同批检测的患者检验报告然后依据Westgard多规则判断失控原因,如出现13S或R4S多为随机误差,而出现22S41S或10x则为系统误差。不可盲目重测质控品,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因为失控如被判断为假失控时,可以按原测定结果发出患者的检验报告,而不必重测。如判断为真失控时,应消除失控原因,重测质控品,在控后再对相应的所有失控标本进行重新测定。

3分析后的质量管理

分析后的质量管理是全面质量控制的进一步完善和检验工作服务于临床的延续。其包括检验结果的审核与确认、结果的上传与报告、标本的保存以及检验咨询服务等。

3.1检验结果的签发审核制度检验结果的准确发出是全面质量控制的关键,科室必须建立检验结果的签发审核制度,即检验结果发出前除检验者签名外,科室负责人或授权人应对检验报告单进行复核,如申请的检验项目是否已全部检测、室内质控是否在控、检验结果是否填写清楚、最后决定报告是否发出或复查等,确定无误并签名后方可发出。

3.2分析后标本的保存制度每一次检测结果只能代表该次标本的某项指标水平,当临床对检验结果提出质疑时,只能对原始标本进行复查。所以,科室应建立分析后标本保存制度,即对分析后的标本进行必要的备查性保留,针对不同种类及不同检测指标的标本,进行不同条件、不同时间的保存,确保保存后的标本检测结果与初次检测结果仍有可比性。对于敏感的或重要指标的标本,如疑似HIV阳性的标本,应由专人加锁保存。标本保留时最好将标本的原始标志一并保存,保留一定时间后应及时清理。

3.3咨询服务制度检验医学的核心问题是为临床提供诊疗数据,无论免疫检验室质控工作做得有多好,最终仍要看检验结果能否得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信赖和认可,因此临床医生对检验数据的评价是分析后质量控制的重要指标。目前有相当部分的检验人员片面地认为质量控制的中心任务是保证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忽视临床反馈的相关信息,忽略了临床对检验结果的有效性评价,这是导致临床抱怨或投诉的主要来源。为此,要真正落实全面质量控制,科室应建立咨询服务制度,应经常或定期指派资深的检验人员与临床沟通交流,虚心听取临床的反馈意见,及时介绍检验的新方法、新技术。这样不仅有助于相互交流,消除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减少临床的抱怨或投诉,更有助于在质量评价中发现并解决自身存在的质量问题,为临床、患者提供更优质更满意的服务。综上可知,要获得准确的免疫检验结果,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是关键。对于整个质量控制来说,分析前是质量控制的基础,分析中是质量控制的中心任务,而分析后则是质量控制的延续。只有把好各环节的质量控制,才能获得高质量的检验结果。

参考文献:

[1]丛玉隆,冯仁丰,陈晓东.临床实验室管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

临床检验结果与标本采集处理 篇7

1.1 餐饮前采集

某些血液成分受饮食影响较大。如血糖需在晨起空腹采血。血脂化验采血前24h需禁高脂肪饮食, 12h禁食, 空腹采血, 而且头天晚上禁止大量饮酒。儿茶酚胺试验前48h禁食茶、水果、咖啡特别是茄子、香蕉等, 抽血前静卧1h。测内生肌酐清除率采血前需病人连续2d无肌酐饮食, 蛋白质每天少于40g, 禁食肉类。对于急危重病人根据需要随时采血, 但分析检验结果时, 要考虑饮食影响因素。

1.2 特定时间采集

尿液标本需留晨起第一次排出的中段尿, 因其各种成分含量较稳定, pH值低, 有利于保持有形成分的完整, 易于检出阳性结果。肥达氏反应凝集素出现有规律, 应每5~7d抽血1次, 效价依次增高对伤寒有诊断价值。临床上疑为败血症、脓毒血症或其他血液感染的患者, 需做细菌培养, 采血宜在患者发冷发热期间, 越早越好, 最好在抗菌治疗前以及在发冷发热前0.5h为宜。

1.3 采集标本最佳时期

由于病原体感染机体的部位及在周围血中出现时间不一, 各种化学成分代谢各有其规律性及病理条件下的变化, 故应选择最佳时期采集标本。如做细菌培养或找病原体, 最好在用药以前采样;找蛲虫则应在病人晚上睡熟后或清晨从肛门周围查找;一般而言, 血液生化检查是清晨空腹采血, 但有些情况不受限制。

2 标本采集的方法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2.1 标本采集时病人的体位

坐位或卧位对检验结果无大的差异, 但站立时, 血液中成分浓缩, 蛋白质、酶类、钙、镁等结果偏高。如健康人从仰卧到站立时, G P T可上升1 4%。

2.2 标本采集时止血带的合理应用

有些项目抽血时尽量不用止血带, 以减少血液瘀滞时间。如乳酸、丙酮酸、血氨等, 使用止血带1min以内检验指标没有明显改变, 但当患者浅静脉不明显反复攥拳时, 血钾比静态血钾上升0.8mmol/L。如果运动强度很大, 止血时间长, 止血带压力过大, 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更大。

2.3 标本量以及采集方法

根据检验目的, 准确采集标本量。抗凝剂应严格按照比例准确加入。如测量血沉时, 要求血液与抗凝剂的比例为4:1, 应力求准确, 并充分混匀, 如比例不准, 将使检验结果失去临床价值。粪便常规检验时留取新鲜的指头大小即可, 应选其中脓血黏液病理成分, 若无病理成分, 可多部位取材。寄生虫体及虫卵计数, 应收集24h粪便送检, 不应取尿壶或便盆中的粪便标本, 若标本中混入尿液可使柔弱的原虫致死。在采集静脉血标本时, 抽血后应先拔针头, 再将血液注入试管, 否则易造成溶血。红细胞内钾含量平均是血清20倍, 乳酸脱氢酶活力比血清高100倍, 酸性磷酸酶活性是血清的67倍, 轻度溶血就会使结果偏低。红细胞中氨浓度是血浆2.8倍, 红细胞中镁比血浆高3倍, 锌比血浆高8倍, GOT活力比血浆高10倍, OPT在红细胞中含量也较血浆中高, 明显溶血将致结果偏高。T3、T4主要存在于血浆中, 氯在红细胞中含量较血浆约少一半, 明显溶血会稀释标本本身, 使结果降低。

3 输液及药物对标本检验结果的影响

患者一侧肢体输液就不应该在该侧肢体取血。葡萄糖氧化酶法, 血糖测定:病人输入大量维生素C, 维生素C与色原物质竞争过氧化氢而抑制反应, 使血糖值降低;谷胱甘肽、左旋多巴也能引起测定结果的负偏差;急救检验、病人输液过程中抽血送检的标本, 如输入葡萄糖、氯化钾时所测血糖、血钾会出现假性异常。双缩脲法蛋白质测定, 右旋糖酐可使测定管混浊影响结果。碱性苦味酸法, 肌酐测定血中葡萄糖、维生素C、蛋白质对测定的干扰使结果偏高, 磺胺类、庆大霉素、头孢菌素也可使结果异常。磷钨酸法, 尿酸测定维生素C、葡萄糖使结果假性偏高, 糖皮质激素, 双香豆素使结果降低。用尿素酶法尿素氮测定, 青霉素有抑制尿素酶作用, 使结果偏低, 磺胺类使结果增高。胆红素测定, 水杨酸类、红霉素、利福平、消炎痛等使结果增高。淀粉酶测定, 杜冷丁、吗啡、利尿药、糖皮质激素可使结果增高。

4 检验标本的存放、传送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血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 不能立即送检时, 可暂放4℃冰箱。标本久置可使二氧化碳结合力、GPT、酸性磷酸酶结果降低, 氨增高, 因红细胞内含氨量增高, 标本较不稳定, 又由于红细胞内葡萄糖氧化每小时降低7%, 故取血后需在30min内测定。放置时间长, 红细胞内磷酸酯释出, 被血清中磷酸酶水解而使血磷升高。久置标本血氯, 血浆中二氧化碳与红细胞内氯发生转移而使结果偏高。碱性磷酸酶, 血清置室温, 活性显示轻度升高。

总之, 要正确认识标本采集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检验标本有相当一部分需由病房医护人员采集, 为保证标本采集的规范化, 医护、患者、检验人员要密切配合。检验科可将有关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编册分发给临床科室, 并协助临床护理人员对标本进行恰当处理, 协助临床医生正确分析检验结果, 进行准确诊断治疗。

摘要:准确的检验结果是临床医生诊断疾病的可靠依据。标本采集之前病人应注意的事项以及标本的正确采集、保存、传送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的前提。否则, 检验结果可能是无价值的, 甚至造成误诊。

关键词:临床检验,标本采集

参考文献

[1]任玺华.标本采集前准备中常见问题与对策[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07, (6) .

[2]朴英花.临床检验标本采集质量控制[J].实用医技杂志, 2007, (21) .

[3]孙楠.血液标本采集不当对检验结果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17) .

[4]韩文静.正确的标本采集确保正确的检验结果[J].基层医学论坛, 2007, (11) .

检验与临床 篇8

1修订教学大纲, 优化教学内容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 许多传染病得到有效的控制, 少数已被消灭, 病原谱已发生很大的变化, 传统意义上的病原微生物在临床上的重要性已逐渐被越来越多的耐药菌株及机会致病菌所替代, 新型病原及所致的传染病不断被发现, 为此, 我们组织临床检验专家及有教学经验的教师, 本着精简、优化教学内容。重视旧病原体的复发和不断出现的新病原体的原则。反复研讨、认真推敲, 对《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原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如将其各论中传统病原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白喉杆菌、脊髓灰质炎病毒、麻疹病毒等微生物的基本内容由以前要求掌握改为熟悉, 各论的重点移到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上。如将奈瑟氏菌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密螺旋体属等内容改为掌握;增补甲型H1N1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SARS冠状病毒、朊粒、O139霍乱弧菌等较新的内容;对 L型细菌、幽门螺杆菌等研究热点内容作了适当扩展;加强对耐药菌株、条件致病菌、与优生有关的病毒、无特异性防治办法又发病率高的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教学。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工作重点、目前实验室需要解决的问题及研究的热点等。修改后的大纲, 内容上体现了时代性与先进性, 要求上更体现了教学与临床的结合。

2改进教学方法, 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得当是教学成功的关键。笔者在教学中采用讲授与实验并举的原则, 主要采用启发讨论、提问、实例、谐音、归纳等各种方法综合运用的教学方法, 现简要介绍如下几种。

2.1 启发、讨论式教学

目前, 在教学中已被广泛采用的 PBL ( Problem Based Learning ) 教学方式, 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PBL教学是经过广泛论证和认可的一种成功的教学方法, 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启发式教学, 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重点。在教学中, 部分课时我们开展了“以问题为核心, 启发、讨论并举”的教学方法, 启发学生将基础理论同临床实践联系起来, 开启学生的主动思维。具体操作为事先准备多个临床典型病例, 每个病例由一个学生主讲, 其他学生参与讨论。从患者的临床症状中引发出多个相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以这些问题为核心, 运用基础理论与临床知识展开讨论并推断病人可能感染的各种病原体并作出相应的鉴别诊断。讨论课中每个学生均有一次主讲机会, 以学生讨论为主, 教师进行总结和建议。这种学习方法使学生们对各种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 致病性, 免疫性, 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等有更加深入和生动的理解, 有助于他们对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点的掌握。同时, 在案例讨论中也培养了学生临床综合性思维的能力, 为今后步入临床学习打下基础。

2.2 提问式教学

提问式教学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增强参与意识, 调动学习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可了解学生的学习效率。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 教学是提问的艺术, 如果被提问者不断思考“好”的问题, 就可以被教师引导着发现真理。通常课前提出问题, 回顾上次课讲授的内容, 同时引出新的内容, 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并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课后提出问题, 可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课中提出问题, 可以让学生经常回忆以前所学的知识, 并能够与新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 增强学习的系统性。如在讲到破伤风芽孢梭菌致病机制时, 可以提问“谁能说出外毒素致病机理?”, 这样可以引发学生回顾学过的知识, 提出问题后, 学生可能不能马上回答出来, 这时教师可以引导, 让学生逐步记忆起来。同时, 我们将课堂提问记分作为学生平时成绩。

2.3 学生模拟课堂教学

为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锻炼其演讲与口才能力, 体验教师的教学工作, 我们选择难易程度适中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当小老师, 模拟教师讲课, 学生上完课后由其他同学评价教学效果。为了上好一堂课学生要查阅相当多的资料充实教学内容, 这样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 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与运用, 但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于这种教学方法, 教师精选教学内容是关键。

2.4 实例引导教学

实例引导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结合实际生活思考问题, 在讲绪论一章, 教师对微生物定义简单复述后, 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与微生物有关的例子, 学生的想像力立刻被激发起来, 他们可以举出一些书本上没有提到的例子, 如家乡的腌泡菜、豆豉、臭豆腐等, 当学生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之后, 教师及时对微生物的特征进行归纳小结, 然后就微生物定义本身反向引导新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言;食物为什么会变质?水为什么要煮沸后才能饮用?勤晒被褥、衣物的目的是什么? 酒是怎样酿成的? 醋为什么有酸味? 肝炎是由什么病原体引发的?在教师的连续发问中, 无论学生的想法和解释多么离谱都要鼓励, 之后告诉学生要弄清这些问题, 我们必须学习一门新课程, 临床微生物学。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5 巧用谐音帮助记忆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要记忆的内容相当多, 我们巧用谐音帮助同学们记忆取得较好的效果, 自然界中微生物种类繁多, 但主要归纳为八大类。在备课时我通过反复拼组串联, 把它们谐为以下这句话:“立刻选一支细针线串病毒”。其中, 立刻——立克次体;选——螺旋体;一——衣原体;支——支原体;细——细菌;针——真菌;线——放线菌。因为大多数同学都有选择粗针线串纽扣的经验, 告诉同学病毒非常小, 所以才选细针线串。在讲热力灭菌法时, 我让同学记住四个字:烧、烤、蒸、煮, 再逐步如下讲解:烧:焚烧、烧灼;烤:干烤;煮:巴氏消毒法、煮沸法;蒸:流通蒸汽法、高压蒸汽灭菌法。通过实践, 谐音记忆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6 归纳总结及时复习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各论知识点多, 且内容较散, 这需要我们归纳总结, 及时复习, 强化记忆。把生物学性状极似, 致病因素相同的细菌归纳为一类。如革兰阳性的球菌、杆菌、革兰阴性球、杆菌;能产生外毒素的细菌、能产生内毒素的细菌;能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能引起化脓性感染的细菌;能引起败血症的细菌;能引起腹泻的病原体;细菌培养时营养要求高的细菌;专性厌氧菌;专性需氧菌等等。通过这样的总结归类, 就能使学生条理性地理解和消化。以达到“抓点带面”的学习效果。

2.7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各论中有很多形态学的内容, 比较抽象。我们利用病原微生物形象直观的特点,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网络资源, 将病原微生物图文并茂的呈现给大家, 我们还重视对网络教学环境的利用和建设, 建立了课程教学的网站, 构建了网络课程, 将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大纲、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医学微生物学图库等课程教学资源。在课程网页上开辟专栏, 介绍微生物学新进展, 对微生物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教与学的讨论, 把课堂扩展到课外去, 充分调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有利于实现“学为主体, 教为主导”教学方式的转变, 有利于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加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是一门实践性及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为体现实验教学的连贯性、系统性, 我们将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组合, 首先从人性化角度进行实验分组。以前实验分组经常是按学号依次排列, 现在我们就班级人数分8~10组, 4~5人自由搭配 (可按性格、男女等) , 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 有利于团结协作。第二, 采用科学研究的思路, 注重微生物学基本技能的训练, 统筹安排实验内容, 设置实验项目。第一部分为基本技能训练。我们采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法, 教师讲解并示教, 指导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操作实验, 熟练掌握基本的实验技术, 内容包括细菌的形态学检测 (取材、涂片、染色、镜检) 、细菌的分离培养及观察 (培养基制备、细菌接种、生长现象的观察) 、细菌的消毒与灭菌、药敏试验等, 每个实验既独立而又内在关联。对实验结果观察进行严格训练, 实验小组间进行对比分析, 让学生既掌握了微生物学检验的一般技能及检验程序, 还让学生了解实验中允许出现的误差和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第二部分为综合性实验。结合临床病例, 让学生完成由基本实验操作技术组成的几大实验: (1) 脓汁或血液标本的病原菌分离鉴定; (2) 粪便标本中病原菌分离鉴定; (3) 痰液标本细菌学检查; (4) 流感病人含漱液的病毒分离鉴定。学生对细菌进行分离培养、形态观察、生化反应、 血清学鉴定及药敏测定。每个实验既自成体系, 同时又将各种基本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验全过程均在教师指导下合作进行, 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第三, 制定合理的实验考核方案。为全面了解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我们制定了一整套完整的实验技能量化考核标准, 技能考核单列成绩单, 实行百分制, 其中实验报告占10%, 出勤、实验态度占5%, 平时操作考核占20%, 期末考核占65%, 严格、客观、公正地考核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水平。

通过以上的教学改革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所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操作能力强、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 学生进入实习医院后受到各科室带教老师的好评。

医院检验科与临床的关系 篇9

1 检验科的现状

1.1 只注重自动化,忽视临床化

长期以来我们只注重实验室工作,强调检验科装备的自动化,而忽视了与临床的沟通和联系,很少参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成为名副其实的游离于临床之外的辅助科室。由于脱离临床,大多数检验科工作者识物(指标本)不识人(指患者和医生),重视操作过程而忽视检测结果与临床诊断的吻合性,在检测周期上过多地强调实验室工作的特殊性,而没有急患者、医生之所急,尽可能缩短检测时间,为临床提供方便。因此,在不少医疗单位检验科和各临床科室关系不太协调[1]。随着大量自动化检验仪器的引进,检验操作本身的技术含量在下降,检验工作更多地依赖仪器的性能和试剂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又使得检验技术人员更加轻视或忽视对临床起重要诊断意义的那些常规操作,例如血细胞、尿沉渣和粪便的显微镜的检查、传统的尿液湿化学检查法等,造成实验室检查的漏诊和误诊不断发生,时常遭到临床医生的非议。

1.2 结果可靠性差

作为检验工作者不能回避这个问题,由于检验科整体素质不高造成了结果不可靠。这里面有检验科自己的问题,但也有很多是背“黑锅”。比如:护士没有按正确的方法抽血,在正在输高渗葡萄糖的手上抽血做肾功能检查,一定会出现肌酐高(酶法的除外),尿素低(酶法)的奇怪现象。但下一次不输液或在另一只手抽血将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又如:在输氯化钾的手上抽血查电解质,钾离子一定会高,但换另一只不输液的手抽血,结果又正常了。如果检验工作者不能找到原因,当然只有背黑锅了。解决不了这类“误会”,临床与检验的矛盾冲突就会显得很突出,从而检验工作的价值更受怀疑。

2 检验科和临床缺乏沟通与配合

在新的检验设备和方法投入使用之前,检验科没有举办专题讲座或发放相关的宣传资料,使临床医务人员不熟悉新开展的检验项目和使用的新方法,甚至不了解检验的目的和意义。导致临床医生对检验报告缺乏信任度,产生偏见。有的只重视临床反应,而忽视科学的检验报告;有的只重视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而忽视科学的全面检查;有的只重视抢救医治,而忽视辅助资料的收集。有的在患者办理出院手续时才补开检验单;有的在与患者家属打官司时才想到检验报告的重要性。

3 改进措施

3.1 尽快实现临床化

3.1.1 必须转变观念

作为检验科的管理者应当经常教育职工,将为临床服务、为患者服务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想医生、患者之所想,急医生、患者之所急。在很多情况下,医生就是在等我们某一项化验结果才能做出诊断,制定治疗方案。比如,临床要诊断系统性红班狼疮就必须依靠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或者抗ENA抗体阳性;又如,细菌性肺炎如何合理选择抗生素就需要我们提供细菌学证据。可是我们的化验迟迟不出结果,临床医生能不着急?患者能不着急?在对危重患者的抢救过程中,肾功能、电解质以及血气分析的检测结果是非常重要的,可是检验结果不准确,重复性不好,能不影响对患者的治疗吗?至于对血液分析仪的异常结果不进一步血涂片检查就发出报告而漏诊白血病,对尿10项干化学某些阳性结果不做显微镜和传统湿化学法的复查而误诊肾小球肾炎更是常见。因此,我们必须要“以患者为中心,以临床为核心”认真地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

3.1.2 建立复审制度

设立岗位加强对检验结果的复审,检验科人员有分工,大多数人员主要从事技术操作,他们的职责是保证检测过程符合《操作手册》规范。同时还应设立结果审查的岗位,他们的职责是最后签发报告。这些人员必须具有相当好的临床基础,了解不同疾病的实验室检查特点和疾病的诊断标准。在审查报告中,除了核对报告单的自然项目、检验项目是否正确外,更主要的是审查检测结果是否符合临床诊断和病情变化。他们必须和临床医生保持热线,随时沟通,交换意见。对不符合临床诊断和患者实际情况的检测结果必须重新检测,以期找出问题,争取取得临床医生认可或基本符合患者病情的结果。

3.1.3 缩短检测周期

自动化仪器引进的本身就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推广含有分离胶的血清真空采血管或者直接使用含肝素的抗凝采血管可以缩短检测前的处理时间,适当使用符合国家规定的快速检测试剂条(板)可以大大缩短检测时间,对疾病诊断起到筛查作用。细菌学检查实行三级报告方式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临床医生一个初步的细菌学报告。

3.1.4 规范标本采集流程

标本如果采集的不合格,检测结果必然不会正确[2]。但是,临床医生、护士并不完全了解各种标本的采集要求,患者更不知道如何正确留取标本及其注意事项。因此,检验科有必要编写和印发有关标本正确采集的小册子,发给医生、护士和患者,指导他们正确采集标本。必要时我们还要亲自参与标本的采集,例如手术感染切口的细菌培养标本,厌氧菌培养标本,脱落细胞学检查标本和骨髓检查标本等。

3.1.5 利用计算机网络,沟通检验信息[3]

现在许多医院都在建设计算机网络系统,检验科完全可以利用这个网络,将各种化验项目的名称、参考范围、影响因素、标本采集方法以及临床意义编成文件,放到医院的局域网上,供临床医生随时查阅。同时,检验科还可以建立患者数据库,随时查阅患者以往的化验结果,并与当前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以甄别当前检测结果的正确性和疾病变化规律。

3.1.6 参加临床查房

检验科可以组织少数检验医师定期或不定期参加临床查房或会诊。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培养和锻炼了我们的检验医师,宣传和普及检验医学知识,同时也可以聆听临床医生的意见和建议。在长期的配合中,加强沟通与合作,消除误解,真正实现检验和临床的一体化。

3.1.7 加强全员的继续教育

学习临床知识,不仅检验医师要熟悉临床知识和临床工作,检验科的每一位技术人员也要熟悉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知识,特别要掌握与实验室检查诊断有密切联系的疾病。例如血液病、肾脏疾病、肝脏疾病、感染性疾病、传染病、代谢和内分泌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3.2 强化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不只是检验数据的简单管理,而是一系列系统的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借用5Q质量管理方法,5Q指质量计划、实验室实践的质量、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4]。具体的做法是制定一系列操作规程,严格按照标准操作,严格检验时间和程序,并对标本的采取、送检和收取实行量化管理,对检验仪器的日常操作和维护保养、出现的故障及处理方法做到严格记录。对试剂严格控制,选择稳定性、准确性好的试剂,做到领取试剂有记录,包括生产厂家、生产日期、有效及失效期限、试剂类型和领取日期。对业务人员实行上岗培训,积极组织专业人员进修学习,积极参加各种继续教育学习班以提高检验人员素质。加强室内质控的管理,积极参加卫生部、省临检中心的室间质评,从中找出自己实际工作中的不足并积极改进。实验数据严格核对,实行签名负责制。杜绝出具虚假诊断报告,一经发现,严肃处理。实行患者投诉与自查相结合,并与职称、奖金挂钩。增强大家的风险意识,杜绝医疗事故和医疗差错的发生。

4 总结

临床需要检验科,检验科要学习临床。检验人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和基本技能,随时保持与临床的密切联系。只要我们坚持这个理念,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够与临床搞好配合,就一定能够创建一个新型、和谐的检验科,推动检验医学事业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江崇才, 苏乃伦.检验科以工作量量化为主体的综合考核管理办法[J].中国临床实验室, 2003, 3:15-16.

[2]巍永祥.中心实验室管理的探讨[J].医学研究通, 2004, 33 (10) :55.

[3]苏春康, 苏振文.Cherry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对基层实验室进行合理的设计[J].检验诊断与实验室自动化, 2005, 6 (5) :58-60.

检验与临床 篇10

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是检验医学专业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作为我校检验医学专业唯一的校级“精品课程”,笔者自2009年起,开始了对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双语教学的初步探索。现就开展该门课程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简要论述。

1 双语教学的涵义

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是指以母语和外语(我国主要指英语)进行教学的方法。根据英国著名的郎曼出版社出版的《郎曼应用语言词典》所给定义,可以把“双语教学”分为下述三种模式:(1)沉浸型双语教学。即用外语进行教学,母语不用于教学中;(2)过渡型双语教学。即学生在刚进入学校时,部分或全部科目使用母语教学,但过一段时间后,则全部科目使用外语教学,其最终目的仍然是向沉浸型过渡;(3)保持型双语教学。即在学生刚进校时使用母语教学,以后逐步部分科目使用外语教学,部分科目仍用母语教学[1]。不管哪种形式的教学,其目的都是通过在学科教育中引入第二种语言,使学生的外语能力得到实际运用和锻炼,提高并培养使用两种语言的能力,获取学科知识,同时也了解所学专业当前的发展状况及理论研究的前沿动态[2]。目前,国内大部分医学院校已在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中开展了双语教学,其具体教学模式的选择,依据不同院校的教学水平而有所不同。

2 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而语言是信息化社会的重要载体。在国际交流中,英语已逐渐成为广泛应用的工作语言。我国教育部早在2001年就提出了“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或专业课教学,力争3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可以对部分课程实行外语教材,双语授课,分步到位”。可见我国对双语教学是非常重视的。许多重要的医学期刊均为英文期刊,通过对检验医学专业学生的双语教学,有助于学生阅读大量国外专业文献,顺利完成网络资料搜索,从而更快速、更有效地获取最新相关医学信息,了解本领域的发展[3]。除了专业知识,双语教学还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为今后科研工作中学术论文的撰写以及国际交流奠定基础。另外,检验医学专业学生在今后工作中要求对现代化仪器操作十分熟悉,例如微生物检验的自动血培养检测系统和微生物自动鉴定仪器等。现今检验科大多数自动化仪器均依赖进口,这就要求检验医学专业的学生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和专业英语的背景,能读懂各类型进口仪器的英文说明书,并能熟练操作该仪器和对其进行日常的保养与维护。因此,对检验医学专业的学生实施双语教学是必要的。

3 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校地处西部,又属于非重点本科院校,双语教学较之经济发达地区起步较晚,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学生英语基础不强等问题。但我们已经在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结合该门课程的特点和我校师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双语教学的初步探索。现对有关师资、教材、学生、教学手段等方面的问题逐一探讨。

3.1 教师队伍的建设

师资是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缺乏具有双语教学能力的师资是各校在双语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对于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除了要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作为基础,还要有较高的英语表达能力。专业英语包含大量的专业词汇,教师对专业内容的熟悉和透彻理解有助于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因为我国医学高等院校的教学惯以采用传统的汉语教学,将英语引入课堂后,授课教师对专业英语的听、读、写、译基本没有问题,但采用英语口授课程却不是那么容易的。教师英语授课时如果语音、语调不准,学生难于听懂,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达不到传授专业知识的目的,更谈不上通过双语教学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甚至还会适得其反。

目前,我教研室该门课程的授课教师均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我们从中选择了教学经验丰富,有一定留学背景,口语相对较好的教师进行双语授课。在课程最初的安排与讨论过程中,邀请英语教研室和其他相关专业有经验的专家教授共同参与,专家们为我们双语教学的顺利实施,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保证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也注意加强双语教学人才的培养和补充,包括选派英语基础好的教师到国外进行英语脱产学习;聘请外教在业余时间对专业教师进行英语培训;聘请附属医院检验科的留学回国人员回校任教等,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该门课程双语教学的发展,且在教师间起到了相互带动的作用。

另外,由于双语教学的教师用于备课的时间要远远多于正常教学的备课时间,有学者分析可达正常教学备课时间的5倍以上[4],为提高双语教学授课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参考其他兄弟院校的做法,建议学校将双语授课的课时数乘以一个系数,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

3.2 教材的选择

正确选择教材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载体,双语教学的教材主要有原版教材和自编教材。有教师认为原版教材的编写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实用性强,且更新快,可以拿来直接作为双语授课的教材,却忽视了英文原版教材价格昂贵,且其内容编排方式及较多的生词容易给学生,尤其是那些英语水平不高的学生带来阅读上的困难,势必影响他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为此,我们在实践中参考了Brooks等编著的Medical Microbiology等英文原版教材,结合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的专业课程大纲及课程特点,组织骨干教师,编写了符合我国教学方式的简便英文讲义。我们以中文教科书的内容为线索来编写,条理清晰,并请同领域和英语专业的专家反复核准和审定,使所编教材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准和权威性[5]。这种自编讲义的方法在双语教学的应用初期起到了一个很好的过渡作用。另外,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现有资源,通过阅读英文原版的专业教材和资料,补充课堂教学。

3.3 学生的英语水平

医学双语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有良好的英语能力,也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英语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对教学效果影响很大。检验医学专业招生人数相对较少,便于开展小班授课,这对双语教学是有利的。此外,选择专业课程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开展双语教学,我们从下述几个方面进行了考虑:一是该课程开设在第3学年第2学期,此时,学生具备了很好的英语基础,大部分同学已经通过大学英语四级、甚至六级的考试,接受专业英语相对容易些,避免学生一开始就产生畏难情绪;二是学生已经具有相关医学基础知识背景,对一些医学专业的词汇并不陌生;三是学生在前两个学年开设了公共英语课程,继续开展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是对他们英语学习的延续。

但是,由于受到我国传统外语教学方法及考试制度的影响,学生并没有把英语当做一种交流思想的工具,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忽视了对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短时间内全部接受双语教学并不容易。在这种情况下,不但要让学生理解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要创造良好的双语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双语思维及应用能力。

3.4 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学手段的运用对双语教学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作为非双语国家,语言环境并不是中外并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其理解方式和思维习惯均建立在汉语之上。目前,因为绝大部分学校教师的英语表达能力有限,采用全程英语讲述专业课程不仅费时费力,其效果也不能与用中文讲述相比。双语教学应当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服务,而不能让专业课程为语言教学服务[6]。因此,在我们这所西部非重点本科院校双语教学的初期,采取了“保持型”的双语教学模式,即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采用一定比例的英文进行授课,中英结合,逐步推广双语教学。

在教学手段上,我们做了下述一些有益的尝试:(1)上课之前发放相关章节的自编讲义,使学生可以提前预习,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心中有数。(2)课上先用汉语简单介绍即将学习的相关知识,英语幻灯片列出重点,以利于学生对学习主线的把握。(3)授课过程中尽量使用简单的英语语法与句型,尤其对于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必要时减慢语速,辅助汉语讲解[7]。(4)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声音、图片、动画等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更具体、更直观地理解讲授内容。如将不同形态的细菌图片展示在多媒体上,让学生观察后用英语描述,总结异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5)每一章节末,用英语进行总结,融会贯通,突出重点。(6)在有限的双语教学时间之外,鼓励学生收听英语广播,参加学校的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和文艺演出,积极利用网络上的语言与专业资源,为双语教学创造更广阔的环境。

总之,在双语教学的初期,问题还会很多,教学效果也可能不尽如人意。只有通过深入思考,认真分析研究,不断探索和改进,才能推进双语教学在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课程中的应用和发展,培养出与国际接轨的检验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华民,林英姿,彭江龙,等.医学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尝试与思考[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8(1):86-88.

[2]周红,沃兴德.医学检验专业血液学检验课程双语教学初探[J].检验医学教育,2006,9(13):13-14.

[3]吴超,郭刚,曾浩,等.检验医学双语教学的初步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3):10-11.

[4]胡咏武.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检验医学教育,2007,6(14):9-11.

[5]王晨红,李小俊,韩小艳.《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双语教学的实践探讨[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2010,27(3):53-54.

[6]吕卓人,薛小临,张军,等.走出误区,稳步推进医学教育的双语教学[J].西北医学教育,2005,13(5):512-513.

探讨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篇11

【关键词】检验医学;转换角色;临床医学;紧密结合

检验医学是指对临床标本进行正确地收集和测定,提供准确和及时的报告,并能为临床提供咨询服务,帮助临床将这些数据正确地应用于诊断治疗和预防工作中去的一门学科。它的基本任务是通过生物、微生物、血清、抗原抭体、细胞或其它体液的检验,与其它检查技术相配合以确定患者的临床诊断[1]。

一、检验医学的涵盖内容和扩展更加广泛

现在,医院检验早已经告别了手工操作时代,目前各种类型的自动化化学分析仪已经取代了以前的手工操作,而医院实验室从原来手工作坊式的工作模式,逐步发展成为具有良好组织和工作条件的现代化实验室。其技术含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例如:在临床生物化学的检测技术方面,原先所用的化学检测方法逐步为灵敏度更高的酶偶联比色法所替代,同时引入酶偶联连续监测的免疫学方法。在试剂的应用上,也由原来的冻干试剂发展到液体双试剂,从而使临床标本的检测结果更具精确性和准确性。在临床免疫学方面,随着单克隆抗体的问世,标记免疫学的发展以及各种光化学免疫分析方法的应用,也使得抗原抗体检测的灵敏度大大地提高。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方面,各种试剂的标准化、商品化,使得各种培养基的质量得到保证。在这种情势之下,传统医学检验本身已经不能完全涵盖因此而给检验带来的巨大变化。

二、具有实际意义,已发展成一门学科

随着医学检验的不断发展,其不仅与传统医学检验的差别越来越巨大,它区别于其他医学专业的特点也开始表露出来:

首先,它比其他医学专业更加强调整体协作。现在的检验医学,早已突破了过去以血、尿、便三大常规为主的检验。面对琳琅满目的诸多检验项目和越来越准确的检验要求,非常需要整体协同运作。仅就检测结果准确性要求而言,不仅涉及到标本采集时间、部位、方法的确定,还包括对检验方法的选择,以尽量减少不同方法检测同一目标时的干扰、尽量减少不同试剂检测同一目标时的差异、尽量减少不同仪器检测同一目标时的差异、尽量减少个体操作间的差异、尽量减少不同实验室间的差异,如果这其中有一个环节出现失误,就会导致最终检测结果的不客观。

第二,检验医学对新技术的应用比其他专业更为敏锐,其学科的发展与新技术的关系也更为密切。以分子生物学技术为例,对于检验医学来讲,分子生物学使检验医学的工作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不仅使检验可以从事后性判断向前瞻性转变,而且其应用范围也可以扩展到诊断、治疗效果的评价、预后的评估、预测个体发生疾病的趋向、流行病学、健康状态的评价、药敏靶点的选择。

第三,自动化的融入使检验更迅速。這一点对于治疗至关重要。

在不久的将来,临床医学实验室将面临着一个质的变化:首先是临床生物化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和血液学之间将不再存在一个明显的学科分界线,检测手段将更加自动化、一体化和智能化。大量的生物技术如:基因克隆技术、生物芯片技术、核酸杂交技术和生物传感技术以及各种 PCR 等技术的应用和引进,将使得临床实验室的科技水平更高、学术氛围更浓、人员素质更好。

三、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ISO15189文件的核心是医学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强调医学检验的分析前、中、后全过程的管理。在分析后质控中,要求检验人员对所测结果进行合理解释,并收集临床科室(或病人)的反馈意见、接受合理建议、要求、改进检验科工作,或开展新业务, 满足临床需求。在交流、对话中,检验科人员还可以宣传、讲解、新技术新项目的临床意义,合理及如何有效地利用它帮助临床医生对疾病进行诊断。

2、在医院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案中检验科负责人参加临床会诊,病例讨论等,有利于双方沟通和提高。而检验医师更应主动走出去,到临床科查看病人或病例,对检验过程中的可疑结果,进行调查核实。

3、检验科主动参与协作。由检验医学的地位与作用,说明检验医学的任务绝不仅是被动地提供数据或结果。过去很长时期,检验科被定位于“辅助科室”。即检验科只能向临床医生提供所需求的检验结果,一旦检验科提供了未受指定的检验结果,就被认为“越位”,这种片面、消极的,落后于时代的偏见应予纠正。

4、学习临床知识加强临床意识。检验医学的特定地位决定了它们必须与临床保持双向联系。检验科除了加强自身建设,还必须加强临床意识。实验室的工作应能为临床科室提供被测项目的临床资料,比如: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结果,应能为临床提供如何选择实验,进行疾病的确诊和疗效观察的信息,如何对检验结果进行解释,帮助临床医生正确分析、合理使用检验报告,这就要求检验人员有一定的临床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

检验医学是现代实验室科学技术与临床在高层次上的结合,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的新兴学科。目前正朝着高理论、高科技、高水平方向发展。由于检验科开展项目的增多,新技术的应用及方法学上的革命性变革,使检验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使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依靠检验信息综合分析,进行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故实验室的工作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总之,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必须紧密结合,互相渗透、沟通,相互学习,才能使以病人为中心的共同目标真正落实,才能更完美的实现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康克菲.创刊词[J].中国检验医学与临床,2000,1:1

[2]Sohuppan D,Stolzol u,Oesterling C,et al.Serum assays for liver fibro-sis[J].Hepotol,1995,33(12):82-88

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的现状与思考 篇12

一、医学微生物检验工作的现状

我国医学微生物检验的仪器设备,如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液分析仪、尿液分析仪和免疫分析仪,全自动细菌培养和鉴定仪已广泛应用,也有相当多的医院使用了质量较好的商品培养基、细菌编码鉴定卡和药敏纸片等。从检验人员结构上看,多年来以中等专业毕业生为主体的检验队伍正逐步为大专生、本科生和研究生所代替,一些受过专业训练的临床微生物专家也陆续培养出来。得益于广泛的国际、国内交流,医学微生物领域的全面质量管理和医学实验室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认证的概念正逐渐为检验界所理解和接受。十多年来,全国各地医学微生物检验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临床微生物检验的水平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二、医学微生物检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医学微生物检验的技术水平和实验室管理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微生物标本的采集不够规范

标本的采集主要由微生物检验采集人员操作,由于实验室与临床的交流沟通不够,医护人员对于临床微生物标本的采集的要求和注意事项不甚了解,标本采集前要求病人应该做些什么准备,采集标本应选择什么时机、什么部位,每天采几次、采多少量以及采样部位应该如何消毒等一系列问题,多数医院尚没有明确的文字规定。其结果可能导致标本采集不合格,使致病原菌检出率降低或即使分离出某种细菌,但未必是致病菌,如此非但不能提供病原信息,反而会造成误导。例如怀疑病人下呼吸道感染,留取标本前要求病人用清水漱口3次,之后用力咳出。如标本不合要求即不能反映病变部位的信息;再如怀疑病人存在厌氧菌感染,却用棉拭子采样。在上述情况下微生物实验室再努力工作也不能给出正确结果。

2、微生物标本的保存、运送不够规范

微生物标本保存和运送的原则是维持病原菌的活力,防止非病原菌的污染或过量繁殖。对于不同的目的病原菌,应该有不同的保存、运送要求。例如夏天让病人留取尿液或粪便做细菌培养,送检不及时,可造成非致病菌过度生长,其结果可能把正常中段尿误诊为菌尿或导致沙门菌和志贺菌等致病菌死亡,造成漏诊。再如淋病奈瑟菌和脑膜炎奈瑟菌对寒冷较敏感,在标本运送的过程中,要保持在室温条件下尽快送检,特别是在冬天更应注意这一点,否则,检出率将显著降低。有关方面的一些要求,尚未做到人人皆知,特别是由工人运送标本的一些医院,问题可能更大。

3、细菌检验的质控工作还需加强

尽管多年来我们在细菌学质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在对待质控物和日常标本上的严格认真程度还不尽一致。鉴于临床微生物检验的高风险性(如脑脊液培养结果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死)、高干扰性(诸多因素都会干扰检出率和正确率)、高技术性和高严谨性(准确地分离、鉴定和药敏结果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成败),因此,像这些高难度较复杂的检验工作,必须严格做好质控,特别是药敏的质控。

4、细菌检验的报告方式不够规范

检验报告是重要的医疗凭据,它可提供临床关键的诊疗信息。如何对检验过程中的所见和检验的最终结果进行全面描述和分析,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斟酌和规范的问题。例如痰液标本的检查结果,如果不报告涂片所见,而仅报告培养结果,则很难判断分离菌与肺部感染的关系。因此,细菌检验报告的形式和内容都需要进行规范。

5、细菌检验结果的初步报告问题

迄今为止,细菌检验过程仍然历时较长,报告发出较晚,常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尽管有些医院已实行了细菌检验的初步报告,但就全国而言尚未形成制度。

6、实验室与临床沟通不够

在医疗实践中,细菌检验与临床抗感染治疗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细菌检验人员和抗感染医生应该经常进行学术交流。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方面的交流还远远不够。比如在细菌分离培养的报告上写有“正常菌丛”时,实验室觉得很正常,而临床医生常觉得报告不明确,他们希望得到的回答是“有菌”还是“无菌”。再如近年来细菌室在细菌耐药机制的检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果细菌室只是报告耐药酶或耐药基因而不告诉医生该酶或基因的耐药含义,则可能被少数医生忽视。

三、医学微生物检验工作的建议与思考

医学微生物检验的当前任务概括起来讲就是规范微生物检验的操作程序,加强微生物实验室与临床的联系。而微生物检验的发展方向则应以临床的需求为依据,临床的需要就是微生物检验的方向。

1、建立和健全医学微生物检验的规范性法规

医学微生物检验的专业人员和学者们应参考国内外文献,结合我们工作中的实际经验,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医学微生物检验规范。该规范应特别强调:标本的正确采集、保存和运送,操作的标准化,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科学的报告方式和内容,报告的正确解读和临床应用。规范应具有先进性、科学性、法规性和可行性。

2、正确规范采集标本、科学保存和运送

各医院微生物实验室的检验医师(或技师)应和临床医护人员一道,根据医学微生物检验规范的规定,研讨和制定本院微生物标本采集、保存和运送的具体要求。要广泛宣传,取得支持,认真实施。要建立健全标本验收制度,对于不合格的标本要坚决退回,说明原因,要求重送。关于标本的采集要求,要向医护人员做一些深入细致的宣教。

3、加强微生物检验与临床应用的联系

微生物实验室应加强与临床医生的联系,解说报告的形式、内容和临床意义,使临床医护人员能正确理解和解释报告并用于临床诊治。比如各种细菌耐药酶的检测,要将其含义及其在选用抗生素方面的意义与临床交流沟通,使微生物检验报告发挥应有的作用。

4、加强医学微生物检验的质量监控

医学微生物实验室应加强室内质控,做好微生物检验的全面质量管理。从病人准备开始直到报告的正确解释和临床应用,均要置于严格的质量监控之中。

5、做好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随着国际、国内交流的频繁,一些感染性疾病甚至生物恐怖事件会突然发生,微生物实验室应做好理论准备和技术训练,以应付这些突发事件。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的流行,非淋病性尿道炎发病率的上升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做好细菌检验的同时,还要关注支原体、衣原体和病毒的培养或检测,要创造条件以应急需。同时,应加强微生物实验室安全质量管理。

上一篇:照明系统论文下一篇:“以人为本”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