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带责任

2024-10-23

连带责任(通用12篇)

连带责任 篇1

一、不真正连带责任含义

不真正连带责任, 在司法实践当中, 各地处理方式迥异, 因此本文意图对不真正连带责任做进一步阐释, 并结合我国立法实践, 指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相关解决途径。

不真正连带责任是指多数责任人基于不同发生原因而偶然产生的同一内容的给付, 各负全部履行的义务, 并因债务人之一的履行而使全体债务人的债务均归于消灭的一种责任方式。不真正连带责任属于广义请求权竞合的一种。

本文就以不真正连带责任为代表来分析不真正连带责任制度。

二、制度设计的意图

“任何归责原则的形成都具有其自身的目地和宗旨”, 明晰不真正连带责任制度的立法意图, 有必要对相关概念进行鉴别, 从而确定不真正连带责任之所以未被相关概念架空之处何在。连带责任与不真正连带责任之间实质性的区别就在于连带责任人之间内部是一定存在责任份额的, 而不真正连带责任的责任人之间, 内部是不存在责任份额的划分的, 责任最终是由终局责任人来承担。其本质上是因为, 连带责任往往是存在于共同侵权或危险中, 共同侵权和共同危险是视为一个行为, 各个行为人对于该行为的实施都做出了相应的贡献, 自然也就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份额。在不真正连带责任中, 各责任人各自实施侵权行为, 且无通谋, 每一个责任人的行为都足以造成损害结果的发生, 但是在众多行为中, 必有一行为是对损害结果的发生具有根本作用的, 那么此行为人自然应该对该行为负最终的全部责任。那么, 也许有人会质疑其他行为人为什么就不对其行为承担责任, 其实不是其没有承担, 而是其承担责任的表现是责任无从转嫁风险。一方面对于权利人而言, 其可向任意行为人请求赔偿, 同时因一个请求权的实现, 其他请求权相应地消灭, 使得权利人不会因为受到损害而获益;另一方面, 让其他行为人承担对于权利人的直接责任是符合理性和道德要求的, 同时对于除最终责任人以外, 其他行为人的责任都可以向最终责任人转嫁, 如此也可使真正责任人承担起所应当承担的责任。

既然上文提及行为人之间无意思联络, 且各自行为足以造成损害结果发生, 那么其是否属于无意思联络的有累积因果关系的侵权行为的侵权责任呢?从理论上讲, 其不属于。原因在于无意思联络的存在累积因果关系的侵权行为的责任是不能转嫁的, 换言之, 也就是没有最终责任人, 每个责任人所承担的责任并无直接责任与最终责任之分, 没有任何一个责任人是应该对责任全部负责的, 因此各责任人之间是存在责任份额的划分的。从我国《侵权责任法》第11条来看, 也是明确规定无意思联络的存在累积因果关系的侵权行为的责任是连带责任。由是, 我们可以看出, 在不真正连带责任中, 是必有一人需要最终承担全部责任的。这也是其与连带责任的重要区别。

三、我国《侵权责任法》语境下的不真正连带责任

产品责任是最为典型不真正连带责任。生产者、销售者首先对于受害者承担直接责任, 然后按照相关规则向最终责任人转嫁。《侵权责任法》第43条第1、2款规定:产品缺陷由生产者造成的, 销售者赔偿的, 有权向生产者追偿;因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的, 生产者赔偿后, 有权向销售者追偿。这是一个十分典型的最终责任的表现形式, 即缺陷产品致损, 由最终造成缺陷的责任人承担最终责任。

要进一步明确我国民法中所规定的不真正连带责任, 就有必要对不真正连带责任的特点做相关总结归纳。不真正连带责任属于广义的请求权竞合的一种, 具有以下特征:其一, 多数债务人基于不同的原因而对债权人负有不同的债务。数个债务偶然联系在一起, 这里的偶然因素主要强调的是在加害行为的实施上各个加害人事前无任何的共谋, 加害人是分别基于各自的意志而单独实施的加害行为。其二, 数个债务人的给付内容基本上是相同的, 且债务的清偿不分比例、数额, 每个债务人均负有全部清偿的义务并因加害人之一的全部赔偿而使各加害人对受害人各负的债务归于消灭, 在加害人内部不存在责任份额的分担问题。其三, 不真正连带债务有终局责任人。所谓终局责任人, 是指对数个责任的发生应最终负责的人。

由此可见, 我国的不真正连带责任类型主要是针对有第三人介入的情形, 具体而言主要是指第三人违反不作为义务侵害绝对权, 而其他行为人往往违反的是作为义务, 因此, 第三人的行为是直接致害行为, 违反主要义务, 承担最终责任。

四、结语

由上文分析可知, 不真正连带责任制度有其存在的制度空间, 其能有效平衡受害人利益保护与致害人有限责任承担之间的关系, 真正实现侵权责任法所追求的公平与自由, 符合人们理性和道德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利明主编:《中国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 (债权编修订版) , 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2版, 第3页。[1]王利明主编:《中国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 (债权编修订版) , 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2版, 第3页。

[2]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4页[2]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4页

[3]杨立新:《侵权法论》,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年版, 第564页。[3]杨立新:《侵权法论》,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年版, 第564页。

连带责任 篇2

连带责任是指各个责任人对外都不分份额,不分先后次序地根据权利人的请求承担责任。在权利人提出请求时,各个责任人不得以超过自己应承担的部分为由而拒绝。

二、连带责任的分类

(一)法定连带责任和约定连带责任

依连带责任产生之原因不同,可以将连带责任划分为法定连带责任和约定连带责任。连带责任虽对债权人有利,但对债务人,无疑是一种加重责任。所以《民法通则》规定,承担连带责任,须由当事人的约定或法律的规定。可见,在一般情况下,多数人之债务是以按份责任为基本清偿原则的。

约定连带责任是依照当事人之间事先的相互约定而产生的连带责任。法定连带责任是指根据法律规定而产生的连带责任。由于债务人约定加重自己的责任的情形毕竟不多,故连带责任的承担大多数来自法律的规定。法定连带责任与约定连带责任除了产生的原因不同外,还有连带责任人主观因素的区别。法定连带责任均为当事人主观上有过错。如代理人和第三人恶意串通而损害被代理人利益的,由于该代理人和第三人主观上都有过错,所以《民法通则》第66条第二款规定了两者应承担的连带责任。约定连带责任的承担不一定要求当事人主观上有过错,仅以事先约定为准。如保证人为被保证人就主合同提供担保,保证人主观上并无过错,只是基于保证合同中的约定而承担连带责任。

(二)违约连带责任与侵权连带责任

依连带责任内容之不同,又可将连带责任划分为违约连带责任与侵权连带责任。违约连带责任即指当事人共同违反合同规定而产生的连带责任,侵权连带责任即指当事人共同侵权行为造成损害发生而产生的连带责任。

(三)有效合同连带责任与无效合同连带责任

依产生连带责任的合同效力的不同,可将连带责任分为有效合同连带责任和无效合同连带责任。有效合同连带责任的前提是有效合同。在合同成立之时,当事人各方具有民事主体资格,所订合同的内容和形式都符合法律规定,当事人主观上没有过错,客观上没有违约行为。因此,或是主合同或是从合同皆为有效合同。只是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一方或多方违约才产生了连带责任。无效合同连带责任产生的前提是无效合同。或是主合同无效,或是从合同无效。由于当事人主观上有过错,客观上有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因此,合同在成立时就无效。合同无效并不能免除当事人的连带责任,这种连带责任即为无效合同连带责任。

(四)一般连带责任与补充连带责任

连带责任确定后,依债务人承担责任的先后顺序不同,可将连带责任划分为一般连带责任与补充连带责任。一般连带责任的各债务人之间不分主次,对整个债务无条件地承担连带责任。债权人可以不分顺序地要求任何一个债务人清偿全部债务。如合伙、半紧密型联营、代理关系等。补充连带责任须以连带责任中的主债务人不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为前提,从债务人只在第二顺序上或者与责任总额不一定相等的情况下承担连带责任。如保证人在被保证 1

人不能偿还债务时,保证人才承担连带责任。倘若被保证人只能承担60%的债务,那么保证人只能承担另40%的责任。

二、连带责任的构成要件

民事法律关系中的连带责任是连带债务关系中数个债务人向债权人承担民事责任的一种形式。因此,连带责任需具备民事责任的一般构成要件,即:连带责任人主观上须有过错;行为须具有违法性;须造成损害事实;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须存在因果关系。但是,由于民事立法上允许连带责任无因设置,即当事人自行约定,所以连带责任的构成又有例外。比如担保合同中的保证人,其主观上虽无过错,也未实施违法行为,但其仍应承担连带责任。因此,连带责任的构成还有其自身的条件和特点。

(一)连带责任人必须在两个或两个以上

连带之债是承担连带责任的前提。连带之债是指以同一给付为标的,各债权人或各债务人之间有连带关系的多数人之债,其中数个债务人连带承担以同一给付为标的的债务,称为连带债务。显而易见,连带责任的责任人须为两人或两人以上,连带责任人作为多数主体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一般连带责任的各债务人,诸如合伙内的各合伙人,共同侵权的各侵权人等,另一种是补充连带责任中的主债务人和从债务人,如保证合同中的主债务人和保证人。

(二)连带责任人与债权人之间须存在着债的关系,且为不可分之债

连带责任是以债的关系为前提的,没有债的关系,就无民事责任可言,更谈不上承担连带责任。在代理关系中,某两方当事人共同损害了另一方当事人的利益,由此便与受害人之间形成了债的关系。如在代理人与第三人串通损害被代理人利益的情况下,代理人是对其进行代理活动中的过错行为造成的损失向被代理人承担责任,第三人也不是代人受过,而是对自己的过错行为造成的损害向被代理人承担责任,代理人与第三人在意思上的联系和行为上的配合,使得他们处于共同债务人的地位。另外,在保证关系中,保证人与债权人所形成的同样是债的关系,此债是以主债务的存在为前提,为从债,也即保证之债。

连带责任所指向的债必须不可分。不可分有性质不可分和意思不可分,性质不可分是指给付在性质上不可分割,如分割就会损害其价值;意思不可分是指给付在性质上虽属可分,但依当事人意思而定为不可分。我们这里所述的不可分显然是指意思不可分。民法上所说的“连带”是指“共同的、一致的、不可分的”意思。但“共同的、一致的”是指几个责任人共同对某一特定主体承担义务:“不可分的”则强调了这些责任人对共负的债务必须不分份额地承担清偿义务。这种共同债务的不可分割决定了各连带责任人在履行义务时,首先就应无条件地承担全部责任,其后才在内部关系中体现按份责任。因此,共同的不可分割性是连带责任的重要构成要件。

当然,连带债务的不可侵害性也不是绝对的。债务不可侵害性是对责任人而言,对责任人具有约束力,而债权人不受这种约束。当债权人允许责任人分担债务时,这种不可分割性便不起作用。

(三)连带责任的客体必须是种类物

连带责任的主体是指连带民事责任人承担义务的对象。该客体与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相比,其外延显得单一。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一般是指物、行为、智力成果和其他一些权益。作为民事法律关系最普遍的客体物又分为种类物和特定物。而连带责任的客体则只能是其中的种类物,这是由连带责任的性质所决定的。其一是,连带责任是一种财产责任,所以其客体必须是物。其二,由于所履行债务的责任是连带责任,因而这种客体在客观上是可分别承担的,而不应是特定的。特定物不能作为连带责任的客体,因其具有不可替代之特征,其他连带责任人无法承担连带责任。

(四)连带责任的承担须有法律明文规定或者当事人明确约定

四、连带责任的承担

《民法通则》规定,连带债务人都有义务向债权人清偿债务。连带责任对每个具体债务人来说,意味着责任的加重,它使债务人间的内部关系中形成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力量,并促使债务人共同防止和消除违法行为,保证债权人的债权得以顺利实现。确定连带责任承担的原则和依据是:

(一)连带责任法定原则。连带责任产生的法律上的依据主要有:

1、《民法通则》规定,这是连带责任产生的基本依据。主要有:第35条合伙人对合伙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第52条因联营而承担连带民事责任;第66条、第67条代理中因授权不明、代理人与第三人串通、无权代理或利用代理关系进行违法活动而产生连带责任的承担;

2、《合同法》、《担保法》的有关规定,为《担保法》关于保证责任的祥尽规定;

3、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如最高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11条、第148条,《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73条,《关于审理农村承包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第9条、第10条,《关于审理联营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9条等,均有连带责任承担的规定。

4、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如《广告法实施细则》规定广告虚假而承担连带责任等。

(二)连带责任约定原则。即根据当事人意思自治、自愿约定而确定连带责任的承担。约定承担连带责任多见于担保合同中。

(三)连带过错原则。即根据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过错大小来确定连带的承担。包括两种情况:一种依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本应负连带责任的一方当事人由于其主观上无过错,因而在一定条件下(并非所有无过错均不承担连带责任)不承担连带责任。比如与主合同当事人双方串通、骗取保证人提供保证,主合同债权人采取欺诈、协迫手段,使保证人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提供保证之情形的,保证人不承担保证责任(即连带责任)。又如合伙中的一方当事人与第三人恶意串通形成的债务,另一方当事人便不承担连带责任。另一种是依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一方当事人虽负有连带责任,但由于损害后果的造成非其一人过错所致,而是因债权人、债务人等均有过错所致,所以应当根据其过错各自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该方当事人也因此承担部分连带赔偿责任。比如担保合同被确认无效后,债务人、担保人、债权人有过错的,应当根据其过错各自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五、连带责任的追偿

劳务派遣公司的连带责任 篇3

仲裁委员会裁决均未支持季某的请求。

一审法院判决:派遣公司应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七日内支付季某2010年4月工资差额人民币9500元,不支持50%赔偿金。

案情简介

季某与某劳务派遣公司(以下简称派遣公司)签订了2009年8月6日至2011年8月5日为期2年的劳动合同,派遣公司安排季某至某外资企业上海代表处公司(以下简称代表处)工作。季某担任代表处部门业务经理,月薪人民币20,000元。

2010年1月初,代表处安排季某于当年2月15日~2月28日至欧洲出差,季某向代表处预支欧元5,000元,行程包括2月26日~28日在巴黎的个人休假时间。2010年4月12日季某提出辞职,5月14日正式离职。在出差报销过程中,代表处称季某2月27日至28日的费用920欧元系季某出于私人目的所发生的费用,应自付。季某则认为,其欧洲全部行程是经过代表处批准的,所需费用应全部由代表处承担。僵持之下,当月底,代表处在结算季某4月工资时直接扣除了人民币9500元。2010年5月15日季某向上海市某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派遣公司支付代表处少发的工资人民币9500元并加付50%的赔偿金。

案例评析

本案中主要的争议点在有三点。

代表处和劳务派遣公司的连带责任

外资代表处由于在法律上不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无法独立承担法律责任,其聘用员工的方式只能是通过委托涉外劳务派遣服务机构来完成。本案中,派遣公司属于用人单位,具有独立法律责任,而代表处作为用工单位,无独立法人资格,其克扣员工工资的行为,最终应由劳务派遣公司承担该法律连带责任。

因此,本案的被告为派遣公司。当然在实际司法过程中,出于查明事实的需要,仲裁或者法院可能会追加代表处为共同被告,但判决承担结果的主体只能是派遣公司。

当然,即使本案中的用工单位由“代表处”改为普通的独立法人企业,派遣公司仍然承担连带法律责任。这是因为派遣用工的特殊性和保护派遣员工被用人单位和用工单位之间互相推诿而可能损害权益。根据《劳动合同法》第92条规定,派遣单位违法,给派遣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同样,根据《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35条规定,因用工单位违法而给被派遣劳动者造成损失的,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在仲裁和法院司法实践过程中,处理程序的适用都是围绕劳动关系进行的,所以劳动派遣单位和派遣劳动者基于劳动关系理所当然是劳动争议的当事人,用人单位也应当对劳务派遣员工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关于用人单位扣除工资的法律规定

代表处在未征得季某同意之下直接从季某4月工资中扣除其在出差中不同意报销部分,是违反了的规定。因为根据《上海市企业工资支付办法》规定,允许用人单位扣除员工工资的依据为:员工违反劳动纪律或规章制度被处以纪律处分的;或因员工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并需从工资中扣除赔偿费的。从这一点上看,各地工资支付办法都有类似规定。

此外,常规情形还包括用人代扣个税和社会福利个人部分,生效的司法判决要求的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实际工作生活中这些常规规定导致的工资扣除也很少不会引起员工的争议。

而本案中,季某没有违反代表处的规定,也未给代表处造成经济损失,只是在出差费用的报销问题上产生争议。因此,用人单位无权直接扣除员工季某四月的工资进行抵扣。

从另外一个角度——普通的民事法律关系分析,代表处的行为也存在不妥之处,季某要求代表处支付其工作期间应得的劳动报酬,而代表处要求季某返还的是报销部分费用,两者属于不同法律关系产生的权利纠纷,在双方对季某是否应返还报销款存在争议的情况下,债权没有完全明确且无争议,用人单位是无法行使债权的法定抵消权的。因此,从民事的债权抵消角度分析,代表处应当全额支付季某工资。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代表处扣除季某工资的行为是不合法的。至于报销款的争议,代表处可以另行通过合法途径要求季某返还报销款。从一定角度来说,单位向员工的个人借款行为应慎重,否则维权成本不低。

用人单位克扣员工工资的规定

代表处扣除季某工资的理由不能成立,那么接下来一个问题我们得思考,代表处是否应该向员工支付非法扣除的赔偿金呢?在这一点上,2008年前后的司法判决观点差异非常大,需要引起企业人士的重视。

在2008年以前,主要的法律依据是劳动部在1994年颁布的《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第三条,“用人单位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以及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的,除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额支付劳动者工资报酬外,还需加发相当于工资报酬百分之二十五的经济补偿金。”此条,明确无误的规定了,用人单位在克扣员工工资的情形下需要额外支付25%的补偿金。各地地方政府关于工资支付办法也都有类似规定。

而《劳动合同法》从2008年开始生效后,其中的法条取代了上述法律规定,无论是对惩罚力度还是程序规定都有修改。《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应当支付其差额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从《劳动合同法》这个新规定来看,表面上似乎是加大了对用人单位的惩处力度,从之前的25%增加到50~100%的幅度。但很多人忽视了该规定增加了一个程序,即劳动行政部门已经处理过仍无法得到救济的员工方可得到仲裁和法院的支持,如果经历过该程序,是无法获得50~100%的补偿金的。在实践过程中,该类型行政程序的启动一般都是从劳动者去劳动行政部门投诉才开始的。那么就意味着劳动者只有先行去劳动性质部门投诉后无果,再提起劳动仲裁、诉讼的,方可以获得50~100%的额外补偿金。这其实是对劳动者获得额外补偿金做了一定的限制。

法条链接

《上海市企业工资支付办法》:

十六、劳动者违反劳动纪律或规章制度被用人单位处分并降低其工资待遇的,降低后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市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

十九、用人单位不得克扣劳动者工资。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代扣工资:

(一)代缴应由劳动者个人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二)代缴应由劳动者个人承担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用;

(三)法院判决、裁定中要求代扣的抚养费、赡养费;

(四)法律、法规规定可以从劳动者工资中扣除的其他费用。

二十、用人单位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以及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的,除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额支付劳动者工资外,还应支付克扣或拖欠工资额的25%的补偿金。

二十二、劳动者因本人原因给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用人单位依法要其赔偿,并需从工资中扣除赔偿费的,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收入的20%,且扣除后的剩余工资不得低于本市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的指导意见(二)》:

连带责任 篇4

关键词:侵权补充责任,不真正连带责任,辨析

一、侵权补充责任的概念与特征

(一) 侵权补充责任的概念

侵权补充责任是指数个行为人基于不同的侵权行为对受害人造成了同一损害, 在造成损害的直接责任人不能承担责任或者不能完全承担责任的情况下, 由补充责任人在其过错以及直接责任人赔偿不足的范围内承担责任的一种独立的侵权责任形态。

(二) 侵权补充责任的特征

1. 侵权补充责任存在的前提是存在两种侵权行为。

即侵权补充责任的形成必须存在两种性质不同的侵权行为:一种是直接导致受害人损害结果发生的积极加害行为, 也称直接侵权行为, 有时甚至是犯罪行为;另一种是对受害人损害结果的发生起间接作用的消极不作为行为, 也称间接侵权行为。由于积极加害行为借助、利用了消极不作为行为并造成了同一损害, 使得两种不同性质的侵权行为间具有法律上的关联性, 但导致了不同的法律后果, 即实施积极加害行为的人承担直接责任, 消极不作为的人承担补充责任。[1]

2. 侵权补充责任是一种过错责任。

侵权补充责任是一种以过错责任为归责原则的民事法律责任。即过错是补充责任人承担责任的前提条件, 只有存在过错的情况下, 才承担补充责任, 没有过错, 补充责任人将不承担责任, 体现了传统侵权法上过错归责和责任自负的精神。根据《侵权责任法》的规定, 不论是安全保障义务人还是劳务派遣单位, 抑或是学校等教育管理机构, 其承担补充责任的前提就是因为其有过错, 具体表现为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未尽到选任和管理义务、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等。既然侵权补充责任是一种过错责任, 那么, 从责任构成上来讲, 其要符合“四要件说”的要求, 具体表现为:受害人有损害, 行为人负有作为义务而不作为, 损害与行为人不作为的行为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行为人不作为具有过错。

3. 侵权补充责任的核心是补充。

侵权补充责任的“补充”, 既包括程序意义上的补充, 也包括实体意义上的补充。程序意义上的补充是指顺位的补充, 也就是说, 直接责任人承担的赔偿责任是第一顺序的责任, 补充责任人承担的赔偿责任是第二顺序的责任, 因为补充责任对应的是实际加害人的直接责任。只有在受害人无法从直接责任人那里获得救济的情况下 (如直接责任人无法找到或者没有能力全部承担赔偿责任) , 才承担责任。如果直接责任人能够实际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那么补充责任人就没有必要承担补充责任。[2]实体意义上的补充是指补充责任的赔偿数额是补充性的, 其赔偿数额的大小, 取决于直接责任人承担的数额的大小以及补充责任人的过错程度。若侵权补充责任人的过错程度足以涵盖受害人的全部损失, 而直接责任人无力承担任何责任, 则侵权补充责任人应当承担全部损失, 即负无限补充责任;若侵权补充责任人的过错程度不足以涵盖受害人的全部损失, 则不管直接责任人有无能力承担全部或者部分责任, 侵权补充责任人只就与自己过错相当的范围内承担责任, 至于受害人能否获得全部赔偿与之无关, 即负有限补充责任。[3]因此, 从理论上讲, 侵权补充责任具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即完全的补充责任和相应的补充责任。完全的补充责任, 即补充责任人对全部损害都要承担补充责任, “缺多少补多少, 补充责任之承担将使得被侵权人的全部损害得到赔偿”[4], 换言之, 无论加害人承担多少, 剩下的都应当由补充责任人承担;而相应的补充责任, 即补充责任人仅仅在一定限度内对损害承担赔偿责任。所谓相应, 通常是依过错程度和原因大小而定。

4. 侵权补充责任是一种终局责任。

终局责任是与非终局责任相对应的概念。终局责任是指根据法律规定, 责任人是法律责任的最终承担者, 责任人在承担责任后不能向其他责任人追偿的责任形式。将补充责任界定为终局责任的依据在于:补充责任是一种过错责任, 补充责任人是对自己的过错承担责任, 因此, 其承担完补充责任后不应该享有追偿权。我国《侵权责任法》未对补充责任人承担责任后的追偿权作出规定, 揭示了侵权补充责任终局性的性质。但也有学者认为, 《侵权责任法》中没有规定追偿权, 并不影响补充责任人依法或依双方的约定向直接责任人行使追偿权。[5]这种解释其实是没有认清侵权补充责任的过错责任的本质。

二、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概念与特征

(一) 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概念

“侵权法上的不真正连带责任, 是指多数行为人违反法定义务, 对一个受害人实施加害行为, 或者不同的行为人基于不同的行为而致使受害人的权利受到损害, 各个行为人产生的同一内容的侵权责任, 各负全部赔偿责任, 并因行为人之一的履行而使全体责任人的责任归于消灭的侵权责任形态。”[6]

(二) 不真正连带责任的特征

不真正连带责任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7]

1. 数个行为人基于不同的行为造成一个损害。例如, 销售者销售缺陷产品, 是造成受损害人损害的原因, 同时该产品的缺陷又是生产者的生产造成的, 两个行为都是损害发生的原因。但是损害又是一个损害, 并不是两个损害结果。

2. 数个行为人的行为产生不同的侵权责任, 这个责任就救济受害人损害而言, 具有同一的目的。

3. 受害人享有的不同的损害赔偿请求权, 可以“择一”行使, 而不是分别行使各个请求权。受害人选择的一个请求权实现之后, 其他请求权消灭。此为不真正连带责任的“就近”规则, 是受害人可以选择距离自己最近的法律关系当事人作为被告起诉。就近规则产生的责任, 是中间责任, 而不是最终责任。

4. 损害赔偿责任最终归属于造成损害发生的最终责任人。如果受害人选择的侵权责任人就是最终责任人, 则该责任人就应当最终地承担侵权责任。如果选择的责任人不是最终责任人, 则承担了侵权责任的责任人可以向最终责任人请求赔偿, 最终责任人应当向非终局责任人承担最终责任。

三、侵权补充责任与不真正连带责任的区别

虽然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有一些相似之处, 例如数个行为人的数个单独行为是两者产生的原因, 基于不同的法律关系和不同的事由而发生不同债务的偶然竞合, 数个行为人各自主观状态独立, 没有任何意思联络等等, 但补充责任并不是不真正连带责任的下位概念, 其是与不真正连带责任相并列的一种全新的责任形态。

(一) 责任发生的原因不同

“不真正连带责任的产生并非基于责任人对法定义务的违反, 而是法律规定在一定情形下发生了损害, 则由一定范围内的加害人负责。例如, 在典型的产品缺陷责任中, 受害人无须证明产品缺陷是由产品生产者或者销售者造成的, 只要是因为产品缺陷造成的损害, 产品生产者和销售者就对其承担不真正连带责任。”[8]不真正连带责任的责任人之间一般具有一定的合作关系;补充责任的发生通常是存在于责任主体间有关联或者有法定、约定义务的特定情形, 是侵权行为导致, 而补充责任人一般没有积极的作为行为, 责任间存在相互影响和作用的情况。

(二) 责任人承担责任时是否存在先后顺序不同

不真正连带责任中, 各责任主体人之间没有清偿顺序的前后之分, 权利人对各个责任人的请求权是平行关系, 不论责任人是否为终局责任人, 权利人享有自由选择权, 其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个责任人要求其履行全部债务, 也可以一并要求全部履行, 实务中, 权利人一般采用“就近原则”向最近的责任人请求赔偿;而补充责任中, 直接侵权人和补充责任人则有严格的清偿顺序, 直接侵权人是第一顺位清偿人, 补充责任人是第二顺位清偿人, 权利人必须首先向顺序在先的直接责任人行使请求权, 只有在第一顺序的直接责任人无法确定或其财力不足以赔偿时, 才由第二顺序的补充责任人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

(三) 责任人承担责任的范围不同

不真正连带责任中, 各责任人对于债务均负全部履行的义务, 对外的责任范围是完全重合的, 一个责任人承担全部责任后, 其余责任人的责任即归于消灭;而补充责任从属于直接责任, 其未必是全部责任, 补充责任人的责任范围除了本身的过错程度外, 很大程度上依赖第一顺序的直接责任人的赔偿情况。补充责任人不一定是最终责任承担主体, 如果直接责任人承担了全部的赔偿责任, 补充责任人就不需要承担责任了。当直接责任人无力赔偿、下落不明或赔偿不足时, 才由补充责任人承担赔偿责任。而且对直接责任人没有承担的侵权责任, 补充责任人不一定是全部承担下来, 在很多情形下其承担的是相应的补充责任。

(四) 责任的最终承担上不同

不真正连带责任中存在法定的最终责任人。例如, 在产品责任中的缺陷制造者, 就是最终责任人。如果生产者是最终责任人, 销售者在承担了损害赔偿责任之后, 就有权向最终责任人生产者追偿;反之, 如果销售者是最终责任人, 则生产者在承担了损害赔偿责任后也可以向销售者追偿;而在补充责任中, 直接责任人和补充责任人都是对自己的侵权行为负责, 他们各自承担的都是终局责任, 彼此之间不存在追偿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赵俊.侵权法上补充责任研究——以安全保障义务人的补充责任为视角[D].上海:复旦大学, 2011:4.

[2]王胜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解读[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0:194.

[3]杨连专.论侵权补充责任中的几个问题[J].法学杂志, 2009 (6) :14.

[4]张新宝.侵权责任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48.

[5]王胜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解读[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0:163.

[6]杨立新.侵权法论[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5:638.

[7]杨立新.侵权责任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5:327-328.

蒋学跃,连带责任 篇5

2,代理关系中,由于代理人和第三人串通的(民法通则第66条第2款)

3,代理关系中,第三人知道代理人是无权代理的(民法通则第66条第3款)

4,代理关系中,代理人明知代理事项违法的或者被代理人知道代理人的代理行为是违法的不反对的(民法通则67条)

5,转委托时,如果转委托不明的,转托代理人有过错的,受托人和转委托代理人对于被代理人承担连带责任(民法通则意见81条)

6,共同代理中,共同代理人对于被委托人承担连带责任(合同法的409条)7,合伙中债务承担(民法通则第35条)

8,合伙人退伙,对其在合伙期间的债务。

9,入伙人对合伙的债务。

10,联营中的半紧密型的联营,在当事人有约定和法律有规定的情况下债务的承担(民法通则第52条)

11,连带保证(担保法第12、18条)

12,共同保证(担保法司法解释第20条)

13,混合担保中,物的担保是债务人第三人提供的情况下(物权法176条)

14,保证人对债务人的注册资金提供保证的,债务人的实际投资与注册资金不符的或者抽逃注册资金的,保证人承担连带责任(担保法司法解释第26条)

15,委托监护中,受托人有过错时(民法通则意见第22条)

16,担保合同无效时,债权人无过错时,债务人和担保人承担的连带责任(担保法司法解释第7条)

17,债的主体分立(合同法第90条)

18,在加工承揽合同中,共同承揽人对定做人承担连带责任,但另有约定除外(合同法第267条)

19,共同危险行为(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4条)

20,夫妻共同债务清偿(婚姻法第41条)

21,共有物致人损害的责任(物权第102条)

22,名誉侵权中,作者和新闻单位无职务隶属时的责任承担(《名誉权解答》第6条)23,共同侵权人的承担连带责任(《侵权责任法》第8条)

24,教唆、帮助人与完全行为能力人的连带责任(《侵权责任法》第9条第1款)25,共同危险行为人的连带责任(《侵权责任法》第10条)

26,产品质量责任,生产者和销售者(民法通则第122条和民法通则意见第153条)27,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每个人的侵权行为都足以造成全部损害的,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侵权责任法》第11条)

28,网络服务提供者与网络用户的连带责任(《侵权责任法》第36条)

29,高度危险物所有人与管理人的连带责任(《侵权责任法》第74条)

30,高度危险物所有人、管理人与非法占有人的连带责任(《侵权责任法》第75条)31,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的连带责任(《侵权责任法》第86条)

32,出卖拼装、报废车辆的出卖人与受让人对受害人(侵权责任法51条)

33,单式联运合同中的承运人对托运人(合同法313条)

34,建设工程合同总承包人与分包人(合同法272条)

35,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公司法20条)

36,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后,发现作为设立公司出资的非货币财产的实际价额显著低于公司章程所定价额的,应当由交付该出资的股东补足其差额;公司设立时的其他股东承担连带责任。(公司法31条)

37,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的财产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公司法64条)

38,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发起人未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缴足出资的,应当补缴;其他发起人承担连带责任(公司法94条)

39,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发现作为设立公司出资的非货币财产的实际价额显著低于公司章程所定价额的,应当由交付该出资的发起人补足其差额;其他发起人承担连带责任。(公司法第94条)

40,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应当承担下列责任:(一)公司不能成立时,对设立行为所产生的债务和费用负连带责任(公司法第95条)

41,发起人对于公司不能成立时,对认股人已缴纳的股款,负返还股款并加算银行同期存款利息的连带责任;(公司法95条)

42,公司分立前的债务由分立后的公司承担连带责任。但是,公司在分立前与债权人就债务清偿达成的书面协议另有约定的除外。(公司法第177条)

43,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对已作出的核准证券发行的决定,发现不符合法定条件或者法定程序,尚未发行证券的,应当予以撤销,停止发行。已经发行尚未上市的,撤销发行核准决定,发行人应当按照发行价并加算银行同期存款利息返还证券持有人;保荐人应当与发行人承担连带责任,但是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发行人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有过错的,应当与发行人承担连带责任(证券法第26条)

44,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百分之五以上的股东,将其持有的该公司的股票在买入后六个月内卖出,或者在卖出后六个月内又买入,由此所得收益归该公司所有,公司董事会应当收回其所得收益。但是,证券公司因包销购入售后剩余股票而持有百分之五以上股份的,卖出该股票不受六个月时间限制。

公司董事会不按照前款规定执行的,股东有权要求董事会在三十日内执行。公司董事会未在上述期限内执行的,股东有权为了公司的利益以自己的名义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公司董事会不按照第一款的规定执行的,负有责任的董事依法承担连带责任(证券法第47条)

45,发行人、上市公司公告的招股说明书、公司债券募集办法、财务会计报告、上市报告文件、报告、中期报告、临时报告以及其他信息披露资料,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致使投资者在证券交易中遭受损失的,发行人、上市公司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发行人、上市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及保荐人、承销的证券公司,应当与发行人、上市公司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但是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发行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有过错的,应当与发行人、上市公司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证券法第69条)

46,证券服务机构为证券的发行、上市、交易等证券业务活动制作、出具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财务顾问报告、资信评级报告或者法律意见书等文件,应当勤勉尽责,对所制作、出具的文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核查和验证。其制作、出具的文件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给他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与发行人、上市公司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但是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证券法第173条)

刍议民商法的连带责任 篇6

关键词:民商法;连带责任;问题

随着我国法律建设进程不断加快,民商法得到了较大发展,法律内容不断完善,相关条例也不断细化,给各种相关事件的处理带来了便利。在实际情况中,我国民商法虽然在不断完善,但是有关连带责任的制度内容却存在较大缺陷,而且一些相关人士对连带责任的研究也不够深入,致使一些相关权益事件难以得到有效解决,进而出现多种隐患。因此,有关部门必须认识到连带责任制度的重要性,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完善,从多方面细化连带责任制度的内容,这样才能更好保障各种相关事件的有效解决。

一、民商法的连带责任概要

在我国民商法中,对连带责任并没有做确切的说明,一般情况下,当当事人为两者或两者以上时,如果权利人遭受一定的损失,责任人须承担连带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责任人为多人,责任人除了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外,还需承担集体的责任,即连带责任。当某一人完成了连带责任时,其他责任人的责任也同时消除。所以在实际情况中,连带责任制度除了对权利人的权益进行保障外,还能够对责任人进行约束、并保障权益。

在连带责任特征方面,连带责任责任人一般为两人或以上。连带责任指的是多个责任主体共同承担的责任,而各责任主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连带关系。当责任主体中其中一人对外负有责任时,则其他责任人也附有一定的连带责任。在实际情况中,连带责任属于一种民事责任,除了要通过当事人明示约定外,还需通过一定的法律规定。连带责任的设立主要是为了达到补偿救济目的,让权利人在遭受一些非法侵害时,能够利用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获取一定的赔偿。如果责任主体中有某一个责任人完成所承担的债务时,其他债务人所承担的债务自动清除,权利人不可再要求其偿还债务。

在连带责任构成要素方面,连带责任与权利人的利益有着紧密联系,如果相应的连带责任属于法律规定范围内且通过当事人明示约定,即可认为连带责任成立。在以往连带责任的相关构成要素中,主要包括主观方向存在过错、行为的违法性、存在损害事实、损害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属于因果关系。在新的时代环境下,连带责任的构成要素也不断增多,在连带责任人方面,需在来两人或以上。以当事人的明示约定以及法律规定为基础,所有责任人都承担整体责任,且各责任人之间具有一定的连带关系。连带责任主要以一定的债权关系为基础,这是连带关系维持的基本条件。债权人与责任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债务关系,责任主体共同承担债务责任。在民事法律关系中,客体关系一般包括种类物以及特定物。由于连带责任中主要是财产责任,所以其客体关系主要属于种类物。

在连带责任设置目的方面,在实际情况中,虽然民商法涉及的内容较多,但是在连带责任方面的内容却存在缺陷,而实际情况中又存在着较多的连带责任案件,所以连带责任制度的设置至关重要。在连带制度作用下,连带责任中的多数债务人都有着承担债务的义务,而且债权人也可以要求某一债务人履行所有的债务。在实际情况中,债务人连带责任的承担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连带责任承担者在多数债务人内部不需承担责任,另外一种是连带责任承担者在多数债务人内部须承担一定的债务责任。在实际法律规定中,在当事人约定下,一些不需要承担责任的当事人需承担一定的责任,而已承擔一定责任的责任人则需承担全部责任。连带制度的设立主要对不需承担责任当事人与需要承担责任当事人在一些事件上的利害关系,所以通过连带制度让债务人内部之间形成一定的自主监督、制约效果,这样才能更好避免一些违法现象的产生,促进债权的有效实现。

在连带责任的类别方面,分为法定连带责任与约定连带责任、违约连带责任与侵权连带责任。在法定连带责任与约定连带责任方面,主要以债务人连带责任的法律性或约定性作为基础,其中在法律直接规定下的连带责任属于法定连带责任,在当事人约定作用下的连带责任则属于约定连带责任。在实际情况中,如果连带责任的债务人如果存在主观错误,即可视为法定连带责任;如果连带责任债务人在主观上不存在错误,即可视为约定连带责任。在违约连带责任与侵权连带责任方面,这种分类方式的依据主要为连带责任中所体现出的法律事实存在差异,其中连带责任中具有违约事实则属于违约连带责任,如果连带责任中具有侵权事实则属于侵权连带责任。在实际情况中,这两种连带责任的归责原则存在差异,违约连带责任属于违约责任,纳入无过错原则;而侵权连带责任属于侵权责任,纳入过错原则或者是公平原则。

在连带责任的概念方面,连带责任与很多责任类型都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包括补充责任、不真正连带责任等责任类型。连带责任指的是债务主体中所有人均需承担相应的债务责任,补充责任指的是应承担责任的责任人如果偿付不足,则相关人士须对其不足部分进行补偿。这两种责任中连带责任人的责任承担均超过了自身本应承担的责任,但也存在着差异性。两种责任中责任人所处的地位存在差异,在连带责任中,所有责任人均处于相同地位,需要共同承担所有的债务。补充责任中责任人则处于不同地位。连带责任中责任范围涉及到所有的债务,而补充责任中责任范围仅包括主债务人补偿不足的部分。不真正连带责任指的是由不同原因所产生的相同债务内容,债务人均需进行偿付,且某一个债务人若履行全体债务,则其他债务人债务自动清除。在实际情况中,与连带责任不同,不真正连带责任主要由于不同原因产生,而且债务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连带责任则有共同原因产生,形成一定的连带债务。

二、民商法連带责任所存在的问题

(一)连带责任概念不明确

连带责任制涉及到权利人以及责任人各种权益关系,能够维持社会的稳定性,因此,连带责任制度在多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完善连带责任制至关重要。在实际情况中,我国民商法中虽然对连带责任的相关知识在进行普及,但是从一定深度来说,民商法中关于连带责任的概念及相关观点并不明确,存在多种漏洞。实际生活中发生了一些不属于连带责任的案件,但由于连带责任的相关概念不明确,理论指导不全面,导致一些不属于连带责任的案件被判为连带责任案件,进而损害了一些当事人的权益,也给相应法规制度的完善带来不利影响。

在实际情况中,连带责任的主体需全部承担连带责任,而不真正连带责任指的是两人或以上责任主体因违反同一法律规范而形成一定的侵权行为,当其中一个责任人履行完自身义务后,整体债务则不存在,责任人之间属于不真正连带责任关系。例如,A与B属于雇佣关系,A是雇主,当B在雇佣活动中遭受到一定的经济损害时,可要求雇主A赔偿自己损害;如果B的经济损害主要由于外人C造成,B便可以要求C赔偿自身损失,也可让雇主A赔偿自身损失。之后A可以向C提出赔偿。在这种债权关系中,A与C便不属于连带责任关系,而是属于不真正连带责任关系。实际情况中,连带责任与非连带责任存在许多的相似之处,如果不明确连带责任的概念及内涵,将会出现多种问题,影响各案件的判断。

(二)连带责任诉讼问题不明确

在连带责任的诉讼主体方面,由于连带责任人一般为两人或以上,所以当权利人提起诉讼时,可以向责任主体中一人或全部责任人提起诉讼,但是当权利人只向责任主题中一人提起诉讼时,其他责任人的责任承担情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共同承担,另一种是不需共同承担。在不需共同承担方面,一般发生在一些普通的连带责任,当权利人只向其中一个责任主体提起诉讼时,其他责任人可不必承担责任。例如,ABC三人共同经营一家商铺,此时ABC三人属于连带责任关系,当债权人向ABC三人中其中一人提起诉讼时,另外两个人不需承担责任。在需要共同承担责任方面,一些补充的连带责任方面,当权利人向责任主体中一人提起诉讼时,其他责任主体也共同成为被告人。例如,当A带着B的狗出门时,狗咬伤了C,当C向A提起诉讼时,除了A成为被告外,狗以及狗所有者B也成为被告。

在连带责任的诉讼实效方面,一般情况下,民事案件的诉讼实效为两年,连带责任的诉讼时效可从债务履行期将满之时开始计算日期,一般可由当事人自行约定,也可参照《担保法》进行操作,即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所以在实际情况中,连带责任的诉讼失效并不明确,没有独立的法律规章。

(三)连带责任责任问题不明确

很多法院在处理连带责任案件时,往往只对当事人的连带责任进行明确,却忽视了责任人之间责任的分配,这为后面诉讼案件的处理带来不利影响。如果只确定责任人共同承担责任,却没有对责任人之间的责任进行分配,将难以有效处理责任人之间的追偿问题,进而出现多种隐患。在连带责任案件中,最大受益者是权利人,而连带责任人则要承担较重的政治责任以及经济责,如果不对责任进行划分,将会给某些责任人带来一定的不公平性。例如,在上述狗咬伤人事件中,由于B与A之间属于连带责任关系,所以均属于被告人,但是B并不是直接过错者,如果法院不对责任人的责任进行划分,就很可能导致新诉讼案件的产生。

三、民商法连带责任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分析

(一)落实必要共同诉讼法规

必要共同诉讼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固有必要共同诉讼,另一种是类似必要共同诉讼。在固有必要共同诉讼方面,指的是当诉讼标一致时,需让多个当事人共同提起诉讼,而法院须共同进行审判。也就是说,如果权利人和责任人之间只有一个诉讼标时,如果当事人想要对自身的诉讼权利进行行使,则必须多人同时提起诉讼。在类似必要共同诉讼方面,指的是当多人共同起诉时,法院须对诉讼进行整合。也就是说,多个人可以共同起诉,也可由一个人起诉。

(二)严格划分共同侵权承担连带责任

以往在对共同侵权承担连带责任进行划分时,一般将其纳入固有必要共同诉讼之中,但是这种划分方式并不准确、严格,将会给一些案件的处理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有关部门须将共同侵权承担连带责任的诉讼纳入相应的必要共同诉讼之中,这样才能在符合相应规章程序的基础上较好保障原告诉讼利益以及被告连带责任人的利益。所以在实际情况中,当权利人提起诉讼时,由于连带责任人中一人便可对所有债务进行偿还,所以原告可选择相应的连带债务人偿付相关债务。

(三)完善诉讼程序制度规范

在诉讼程序运作过程中,有关人员须尽量满足当事人的合理要求,帮助当事人进行诉讼程序的选择,以促进诉讼程序的正常运作。在对相应的诉讼程序制度规范进行完善时,有关人员须考虑到诉讼程序的平衡性以及效益性,合理设计相应制度条例。在对一些程序进行立法时,有关人员须考虑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并通过一些有效的方式进行保障。在设计相应诉讼程序制度的过程中,有关人员必须考虑实体法的程序性,并与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结合,这样才能更好解决一些连带责任案件问题,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

四、结束语

在实际情况中,一些债权人权益等事件都需要连带责任制度来解决,但是我国民商法中连带责任制度并不完善,相关条例也不够细化,致使多种事件得不到有效解决。面对连带责任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有关部门必须认识到连带责任制度的重要性,并对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析,对连带责任制度进行有效完善,并细化相关条例,充分发挥出连带责任制度的作用,这样才能更好解决相关权益事件。

参考文献:

[1]刘思聪.浅析民商法的连带责任[J].法制与社会,2011,(12):296.

[2]刘军.我国民商法中连带责任的认定和处理思路漫谈[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7):60-61,103.

[3]刘雪.民商法连带责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3,(14):343-343.

[4]刘盛.试论民商法的连带责任[J].法制与社会,2011,(34):294.

[5]李缘,魏双.民商法中连带责任问题分析[J].法制博览,2013,(9):278-278. [6]戴舒.民商法的连带责任探析[J].山西青年(下半月),2013,(4):123-124.

[7]卢佳楠.浅谈我国民商法中的连带责任[J].法制与社会,2011,(29):21-22.

作者简介:

论代理中的连带责任 篇7

关键词:代理,连带责任,法律效力

连带责任是由连带和责任两部分构成的, 因此本文在研究连带责任时需要对连带进行重点研究, 而连带的研究需要以责任为前提, 责任在连带责任中表现为担保义务人履行义务的担保状态和义务人不履行义务时的强制实现状态。关于代理连带责任我国《民法通则》在第三条中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目前我国代理中连带责任案例的分析研究也很多, 为我国的代理连带责任应用提供了法律理论借鉴, 而作者根据多年的法律教学经验, 通过阐述连带责任的法律特点角度, 分析我国代理连带责任的法律效力。

1 连带责任所具备的特点

1.1

连带责任最本质特点就是连带性, 首先连带责任主要是说连带责任的承担方必须要超过一人, 并且关于责任的承担需要责任直接承担人和连带承担人同时存在, 如果说此责任只有一个人承担那么其就不能称之为连带责任;其次连带责任的内容可以在责任承担人之间相互转化, 也就是说责任承担人不仅仅要承担自己的责任, 还要承担其他责任承担人的责任, 如果其他承担人的负担没有担负起后, 就需要其他责任人承担;最后承担人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是利益上的关系、身份上的关系或者意思上的关系等, 利益上的连接, 法律设定的目的就是维护人们的基本权利, 人们为了追求基本权利需要借助法律的手段, 因此利益的连带也是人们通过法律斗争实现自我利益的过程;身份上的连接主要是从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角度上讲的, 它是人们在社会或者法律上的地位之间的关系;意思上的连带, 民法属于私法, 意思连带主要是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的意思自治, 也就是说当事人在前期就有意思上的沟通与连接。

1.2 连带责任的内容主要是财产。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 从连带责任的司法实践中分析可以看出连带责任的最终内容就是向责任享有人进行经济损失赔偿。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连带责任的内容主要就是为了维护对方当事人的经济利益, 其后果主要是支付具有实际意义的财产, 并且赔付的财产具有给付义务, 不能因为别的原因而不向对方支付赔偿损失。

1.3 连带责任具有民商法的特性。

在我国法律制度还不完善的时代, 尤其是我国的民法、刑法等还没有明确划分清楚的时代背景下, 连带责任更多是被人们赋予了刑事色彩, 随着民法和刑法制度的分离, 我国的法律功能专业分工越来越清晰, 因此在实践中连带责任更多的应用民法通则的有关法律制度规范, 而且连带责任的最终处理结果是以民事赔偿的形式结束, 因此连带责任更多的具有民商法的特性。

2 代理连带责任的分类

关于代理连带责任的种类依据不同的法律效力,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了不同形势下的连带责任。可以说代理连带责任的发展必须要以代理关系中存在。代理关系必须要有第三方存在, 如果缺少任何一方代理合同都不能成立。

2.1

授权不明代理, 授权不明代理主要说的是授权的范围以及内容没有明确, 首先是代理人所代理的事情权限没有明确的规定, 也就是所代理人对有关的事情究竟能够做多大的决策没有明确的说明;其次关于代理的时间期限没有明确, 虽然明确了代理人代理的事项, 但是对于其代理事项的时间长短没有进行明确的划分;最后就是代理人的人数没有明确的说明, 关于此事项到底有多少人进行代理没有进行明确。

2.2

转托不明代理, 虽然此种代理行为没有明确划分代理人代理的事项, 但是因为其属于代理范畴, 因此其属于有权代理, 但是对于此种情况需要被代理人承担责任。

2.3

代理人和第三人串通代理, 此种代理连带责任属于恶意侵占, 也就是说如果他们恶意侵权行为给被代理人造成严重后果的, 需要代理人和第三方共同承担连带责任。

2.4

无权代理, 其主要是说被代理人没有权限对其事项进行代理合同签订, 此种现象可能是因为被代理人没有独立的主体资格或者冒用他人的主体资格。

2.5

违法代理的连带责任, 代理人知道其代理行为属于违法而不中断代理, 反而继续进行代理的, 需要代理人承担连带责任。

3 连带责任承担的法律责任

3.1 授权不明的连带责任。

对于此种情况我国《民法通则》中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就是被代理需要向第三人承担责任, 而代理人需要承担连带责任。我国法律之所以这么规定主要是因为:

3.1.1

授权不明的代理也属于授权行为, 只是这种授权行为属于单方行为, 授权不明的代理是因为被代理人的单方意识表示而成立的, 因此被代理人应该为自己的单方行为承担法律后果, 其需要承担法律后果的情况主要包括:一是因为授权不明确而导致第三方损害的, 被代理人应该对第三方的损害进行赔偿;二是代理人凭借着授权不明确的代理合同与善意的第三方进行了相关的法律行为, 并且这种行为不符合被代理人的意识, 这样的法律效果应该属于被代理人。

3.1.2

代理人应该对被代理不履行义务的损害结果承担连带责任。首先法律赋予每个人的权利与义务是相同的, 其在行使一定权力的同时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授权不明确的代理也属于有权代理, 只是代理的法律效果由被代理人承担, 因此法律的代理效果应该包含权利与义务, 如果让代理人承担责任或者与被代理人一起承担责任的话就会违背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这样就会造成被代理人只享受权利而没有履行义务;其次一般来说代理合同是被代理人制定的, 因此被代理人应该承担责任;最后我国法律规定了代理人承担因为代理合同不明确的连带责任主要是为了维护第三方的权利, 保证市场经济的稳定, 而不是让代理人承担全部的责任, 当然如果代理人没有对代理授权合同进行相应的审查而造成的授权不明确的, 代理人应该承担责任。

3.2 代理人和第三人串通连带责任。

串通在我国法律层面上是恶意串通的意思, 也就是所相关当事人通过相互勾结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企业的经济利益的行为。如果属于代理人和第三人串通行为, 那么被代理人可以要求代理人和第三方共同承担自己的经济损失赔偿责任。我国法律对此种连带责任的构成要素的规定:代理人和第三方相互勾结做有损被代理人的行为;代理人和第三方属于意思故意;行为结果损害了被代理人的利益。

代理人和第三人恶意串通损害被代理人的利益, 其实质为共同侵权, 代理人和第三人应承担连带责任。代理人明知代理事项违法, 而仍然从事代理事务或者被代理人知道代理人的代理行为违法不表示反对, 则在造成第三人损害的情况下, 由于代理人和本人对代理事项违法存在意思联络, 二者具有共同过错, 因此代理人和本人应共同承担连带责任。

3.3 无权代理的连带责任。

无权代理在法律层面上属于无效代理, 因此它不会产生法律效力, 因为一般情况无权代理是代理人乱用自己的权限的法律行为, 无权代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如果无权代理行为没有给被代理人带来经济损害的一般情况下, 被代理人只要声明自己的权利, 并且否定代理行为的不合法性就可以维护自己的权利;二是如果代理行为给被代理人的经济利益产生了损害, 并且依靠被代理人的声明等不能维护自己的权利时, 被代理人介意向代理人提出经济损害赔偿要求;三是如果第三方知道代理人没有代理权限, 而继续与无权代理人进行经济交易等活动, 被代理人可以向第三方和代理人共同提出经济损害赔偿要求。

无权代理连带责任产生的构成要素:代理人没有代理权限;代理行为给被代理人造成损失;第三人知道代理人没有权限。

3.4 违法代理的连带责任。

《民法通则》第六十七条规定:“代理人知道被委托代理的事项违法仍然进行代理活动的, 或者被代理人知道代理人的代理行为违法不表示反对的, 由被代理人和代理人负连带责任”。

《民法通则》第五十八条第一款第五项关于“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行为无效的规定, 本条违法代理当属无效代理, 不能发生代理的法律效果。当违法代理造成第三人损失时, 根据本条规定, 被代理人和代理人还须对第三人的损失负连带责任。

本条连带责任的适用条件如下:一是代理行为违法;二是违法代理行为给第三人造成损害;三是被代理人和代理人均明知代理行为违法, 存在共同过错。这种连带责任也是并列型连带责任, 被代理人和代理人同一顺序承担责任。

参考文献

[1]邱文华.代理中的连带责任[J].襄樊学院学报, 2005年5月.

[2]刘广文.民商法中的连带责任分析探讨[J].法制与社会, 2012 (21) .

[3]记留利.论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连带责任的区别[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 2012 (5) .

[4]舒丽娟.再论代理制度中的连带责任[J].法制与社会, 2013 (8) .

中国侵权责任法上的连带责任研究 篇8

关键词:连带责任,侵权责任法,网络侵权,建筑物坍塌侵权

一、引言

连带责任 (joint liability) , 是指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的、有牵连关系的两个以上当事人均须对全部债务承担清偿责任的民事责任。连带责任制度起源于罗马法, 罗马法将因合同产生的连带债规定为共同连带债, 将因侵权产生的连带债规定为单纯连带债。近代大陆法系各国都只规定一种连带之债, 不再因其产生原因不同而作进一步的分类。中国关于连带责任的规定最早见于《民法通则》第87条, 结合《侵权责任法》的规定, 在侵权责任领域, 笔者认为, 连带责任是指被侵权人有权向共同侵权行为人、共同危险行为人及其他具有牵连关系的责任人中的任何一个人或数个人请求赔偿全部损失, 连带责任人中的一人已全部赔偿了被侵权人的损失, 则免除其他责任人向被侵权人应负的赔偿责任的一种责任方式。《侵权责任法》第13条规定, “法律规定承担连带责任的, 被侵权人有权请求部分或者全部连带责任人承担责任”, 这是对法定的侵权责任的规范。

二、侵权责任法中连带责任的具体类型

为了使被侵权人的利益得到充分救济, 同时保持侵权人之间的利益平衡, 中国《侵权责任法》在现行法律和司法解释的基础上, 对适用连带责任的具体类型及其他情形进行了重新规制。笔者将对中国侵权责任法上的各种连带责任做一个详细的研究, 力图建立中国侵权责任法上的连带责任体系。

(一) 数人侵权时的连带责任

数人侵权责任是指数个侵权人对同一被侵权人承担的侵权责任, 中国《侵权责任法》在规定共同侵权责任的同时, 也规定了分别侵权责任制度, 并采用“共同过错”作为区分二者的标准, 即只有具备共同故意或共同过失的情况下, 才能成立共同侵权责任, 否则构成分别侵权责任, 这种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二者在适用范围的互补性。

1. 共同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共同侵权行为有的学者称“共同致害行为”或者“共同过错”, 日本学者称其为“共同不法行为”, 属于数人侵权行为的情形之一, 是指数人共同不法侵害他人的权利造成损害的行为。关于共同侵权行为的类型, 中国学者有不同的见解, 主要有“五元说”、“三元说”以及“二元说”。中国《侵权责任法》确定的共同侵权行为包括共同加害行为、拟制的共同侵权行为、共同危险行为和无意思联络的共同侵权行为, 并在第8~10条对共同侵权人承担连带责任的的情形作出详细、具体的规定。

2. 分别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分别侵权行为, 是与共同侵权行为相对的概念, 指数个侵权人的行为既不存在主观上的关联共同, 也不存在客观上的关联共同, 但造成了同一损害事实的侵权行为形态。中国《侵权责任法》采取客观说, 从原因力是否充分的角度, 在第11条、第12条规定的数个充足原因偶然竞合侵权行为和数个单独不充分原因偶然竞合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形态。

两人以上分别实施侵权行为承担连带责任应当符合以下条件:第一, 两人以上分别实施侵权行为。每个人的行为都必须是侵权行为, 但是各侵权行为之间相互独立。所谓“分别”, 是指实施侵权行为的数个行为人之间不具有主观上的关联性, 每个行为人在实施侵权行为之前以及实施侵权行为过程中, 没有与其他行为人有意思联络, 也没有认识到还有其他人也在实施类似侵权行为。第二, 造成同一损害结果。“同一损害”指数个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损害的性质相同, 都是身体伤害或者财产损失, 并且损害内同具有关联性。第三, 每个人的侵权行为都足以造成全部损害, 存在聚合的因果关系。这是适用分别侵权承担连带责任的关键。所谓“足以”并不是指每个侵权行为都实际造成全部损害, 而是指即便没有其他侵权行为的共同作用, 独立的单个侵权行为也有可能造成全部损害。

侵权责任法规定分别侵权承担连带责任的目的就在于保障受害人的追偿权, 使受害人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充分最可能的救济, 从而最大限度的弥补受害人因侵权行为而遭受的损失。

(二) 网络侵权者的连带责任

网络侵权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的、发生在虚拟的空间而非实在空间的一种侵权形态, 与传统侵权行为相比发生了相应的变异, 但在本质上和传统侵权行为是相同的, 即行为人违法侵害他人的人身或财产权益。中国于2000年通过了《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并于2003年和2006年进行两次修改, 该解释确定了网络环境下受保护作品的范围, 规定了作品在网上转载的有关权利义务, 明确了网络用户与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侵犯他人著作权的条件。2006年5月10日, 国务院通过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对权利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给予了严格保护, 同时也规定了网络环境下的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制度, 并建立了处理侵权纠纷的“通知与删除”的程序。虽然中国对网络著作权、信息网络传播权已经制定了相应的保护制度, 但网络侵权方面的法律规范从整体上看仍然不够完善, 依然没有专门的法律制度来加以规制, 《民法通则》中一般侵权条款又缺乏针对性, 很大程度上难以适应解决网络侵权案件的需要。

本次公布的《侵权责任法》, 确立了网络侵权行为法律调控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规范。在第36条对网络侵权者的侵权责任作了相应的规定, 即“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 被侵权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 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 未采取必要措施的, 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本条规定的是网络用户与网络服务提供者共同承担侵权责任主要包括两种情形:网络服务提供者依“通知规则”与网络用户共同承担责任, 网络服务提供者依“知道规则”与网络用户共同承担责任。所谓“通知”是指利害关系人就第三人利用网络服务商的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事实向网络中介提供者所发出的要求其采取必要技术措施, 以防止侵权行为进一步扩大的法律行为。所谓“知道”, 应该是“明知”而不是“应知”。

厘清以上两种连带责任之间的关系是准确理解网络技术服务提供者应当在何种条件下承担间接侵权责任的关键。笔者认为, 上述两种连带责任之间是并列关系, 而非递进关系, 更非包含关系。如果被侵权人能够证明网络提供者对侵权行为“知道”, 可以不发出侵权通知, 直接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与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如果被侵权人认为其无法举证网络服务提供者具有过错, 可以根据第2款发出通知。

(三) 高度危险物的连带责任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 许多具有高度危险性的大型现代工业日益增多, 即使人们在管理过程中极为谨慎, 也难免会发生危险事故。高度危险责任是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从事对周围的人身、财产安全具有高度危险的活动造成他人损害时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 依据中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 高度危险物的侵权行为主要包括民用核设施侵权行为、民用航空器侵权行为、高度危险作业侵权行为以及高度危险物侵权行为。

依据第69条的规定, 高度危险物责任采取无过错责任原则。要想充分理解此项规定,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 高度危险作业具有超出一般程度的危险性, 对生活在其周围的人们生命、财产安全, 尤其是对直接从事作业的工人的人身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 即使作业人极其谨慎, 仍难以避免危险事物的发生;而一旦发生危险事故, 又会给周围人的生命、健康以及财产造成巨大的伤害或损失。第二, 高度危险作业者因危险活动而获利, 应当承担由此产生的危险。第三, 只有让事故原因的制造者承担责任, 才能促使他们采取措施遏制事故的发生。第四, 高度危险物的受害者往往是社会中的弱者, 他们在经济上处于弱势地位;在证明加害人的过错举证上缺乏足够的技术手段, 只有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才能充分地保护他们的利益。

1. 遗失、抛弃高度危险物造成他人损害的连带责任。

依据《侵权责任法》第74条的规定, 遗失、抛弃高度危险物造成他人损害, 高度危险物所有人与管理人承担连带责任。本条中关于“高度危险物”应该按照第72条的规定理解, 即所有人遗失、抛弃具有毒害性、放射性、易燃易爆的物品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的, 所有人应当承担责任。在高度危险物被抛弃的情况下, 因为高度危险物自身的易燃、易爆、毒害等性质仍能对周围人身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即使所有人已经高度危险物抛弃, 但只要第三人没有对高度危险物进行占有或者对其产生所有权, 原所有人对其造成的损害仍须承担责任。在高度危险物被遗失的情况下, 所有人虽未对遗失物进行占有, 但仍对高度危险物拥有所有权;仍应对高度危险物因其造成的损害承担侵权责任。所有人讲高度危险物交由他人管理的, 由管理人承担责任;所有人有过错的, 与管理人承担连带责任。

2. 非法占有高度危险物他人损害的连带责任。

《侵权责任法》第75条规定, “非法占有高度危险物造成他人损害的, 由非法占有人承担侵权责任。所有人、管理人不能证明对防止他人非法占有尽到高度注意义务的, 与非法占有人承担连带责任。”按照有关高度危险物安全规范, 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对其占有的高度危险物要尽到高度注意义务, 采取严格的安全措施, 妥善保管高度危险物, 将高度危险物放置在特定的区域, 并由专人看管, 防止高度危险物被盗或者非法流失。如果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未尽到高度注意义务, 将对社会产生巨大危害, 严重威胁周围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和公共安全。因此, 应当加重所有人、管理人的责任, 使其对自己的过失行为负责。此外, 考虑到非法占有人可能没有赔偿能力, 如果仅让其承担侵权责任, 受害人得不到合理的赔偿, 对受害人保护不力, 也不利于促使高度危险物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加强管理。所以, 所有人、管理人不能证明对防止他人非法占有尽到高度注意义务的, 与非法占有人承担连带责任。如果是所有人自己占有高度危险物的, 由所有人与非法占有人承担连带责任。如果所有人将高度危险物交由他人管理的, 由管理人与非法占有人承担连带责任。如果所有人和管理人都有过错的, 所有人、管理人和非法占有人一起承担连带责任。需要指出的是, 所有人、管理人与非法占有人承担连带责任的前提是, 所有人、管理人不能证明对防止他人非法占有尽到高度注意义务, 而不是由受害人去证明所有人、管理人是否尽到高度注意义务。也就是说, 是否尽到高度注意义务的举证责任在所有人、管理人, 如果他们不能证明已尽到高度注意义务, 就推定其有过错, 应当与非法占有人承担连带责任, 受害人可以要求所有人、管理人、非法占有人中任何人, 部分或者全部承担侵权责任。

(四) 建筑物设施倒塌损害的连带责任

物件损害责任, 是指管领物件的人未尽适当注意义务, 致使物件造成他人损害, 承担的对物的替代责任。在中国, 物件致人损害主要包括建筑物等设施及其搁置物、悬挂物脱落损害责任, 建筑物等设施倒塌损害责任, 不明抛弃物、坠落物损害责任等。根据中国《侵权责任法》第86条的规定建筑物等设施倒塌的由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承担连带责任。

依据第86条第1款的规定, 由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承担连带的无过错责任, 此种责任是第一顺位的责任。如此规定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考虑。从《建筑法》等法律的规定来看, 建设工程质量担保义务主要由施工单位承担, 要求其对地上物倒塌承担责任, 自无异议。建设单位作为建设活动的组织者, 其应当尽到相应的监督义务, 通过其对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的选任过错监理等, 保证建设单位质量合格、安全。建设单位作为建设工程的所有人, 其享有因建设工程带来的全部利益, 自然也应当承担由此带来的风险, 包括倒塌带来的侵权责任。从地上物倒塌的背后来看, 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无视国家法律、法规对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的要求以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 偷工减料、玩忽职守的结果, 存在重大过失。故而, 在已经发生所有权转移、不在属于建设单位所有的地上物倒塌的情况下, 也应当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而非地上物的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来承担责任。

三、结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保险制度的日益完善, 一些国家对连带责任制度的适用范围进行了反思。有的学者认为, 连带责任与为自己行为负责之间可能存在矛盾, 会造成连带责任中有经济赔偿能力但过错程度不重的人承担较重的责任, 破坏了侵权人之间的利益平衡。当某一侵权人没有偿还能力时, 已经承担了赔偿责任的侵权人就无法行使追偿权, 承担了超出其过错程度的责任。而且, 连带责任制度会鼓励原告在诉讼中起诉有偿付能力的侵权人作为被告, 即使这些人只有微小过错, 仅仅因为他们比其他侵权人有偿付能力, 就需要对全部损失承担责任。但是, 不能否认, 连带责任有利于被侵权人得到充分的救济, 减轻了被侵权人的举证责任。而且, 对于连带责任人而言, 这种责任方式也并非不公平, 共同侵权中的每一个行为人应当对于结果的发生具有预见性, 因此, 有理由让他们对结果的发生承担责任。连带责任人内部的追偿制度也能导致最终责任的公平承担。在中国保险制度还不健全的情况下, 连带责任所具有的担保价值, 有利于充分保护被侵权人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尹田.论民事连带责任[J].法学杂志, 1986, (4) .

[2]孔祥俊.论连带责任[J].法学研究, 1992, (4) .

[3]佟柔.民法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82.

[4]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 (修订版) [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5]王利明, 杨立新.侵权行为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6.

[6]孔祥俊.民商法新问题与判解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1999.

[7]王利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释义[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0.

[8]汪智渊.侵权行为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8.

[9]王泽鉴.债法原理 (二) ——侵权行为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10]杨震.侵权责任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

民商法中连带责任问题分析 篇9

一、民商法中连带责任概述

道路修建的施工人员由于疏忽, 没有在路边设立警示标志, 导致过往行人掉进坑里摔伤, 责任如何分配?甲和乙是夫妻, 二者在离婚之前曾经共同向朋友丙借过一万元钱, 现在二人已经解除婚姻关系, 丙找甲要求还钱, 那么乙是否还要和甲一起偿还这笔债务?这些案例中都涉及到连带责任的分配问题。

(一) 含义

截至目前, 我国的民商事立法中还没有给连带责任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学者们从多种研究视角出发, 对连带责任制度进行了概括。例如:有的学者认为, 连带责任是违反了共同债务约定, 或者共同侵犯他人民事权利而引起的责任类型, 所有的侵权人不分份额和次序, 在权利人提出偿还请求时, 都要无条件承担一部分或者全部的债务或其他责任。这样的定义方式, 在很大程度上阐明了连带责任制度的精神实质, 但是还没有成为关于连带责任含义的通说。简要来讲, 我们可以将民商事领域中的连带责任概括为:多个责任主体内部, 每一个责任人都有义务清偿共同体全部债务, 或者承担共同体全部责任的特殊责任类型。

(二) 要素

任何一种责任都有其法定的成立要件, 只有义务人的行为违反了法律预先设定的要件, 他才会被追究责任。民商事法律中的连带责任也不例外。通说认为, 普通的民商事责任要想成立, 就必须满足有损害事实发生、有侵权或违约等行为发生、事实和这种行为之间存在因果联系, 以及行为人在主观上有过错四个基本条件。连带责任不同于一般的民商事责任, 它是一种特殊的类型, 因此, 要想成立连带责任, 行为人的行为除了要符合一般民商事责任的要素之外, 还必须符合下列条件:连带责任行为人为多数;责任的承担者和债权人之间存在债权债务, 且债务的性质是不可分割的;连带责任的依附对象应当是某一种类的物体, 因为如果责任的客体是单一的确定的物体, 那么每一个责任人只能对特定部分的债务进行偿还, 而不能将自己的那部分责任交由别人来承担;连带责任是由法律预先设定的, 或者由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当事人用约定方式事先明确的, 如果没有事先的明确规定, 是不能要求义务人承担连带责任的。

二、连带责任的具体适用

(一) 共同连带责任

共同承担的连带责任, 指的是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上面悬挂的设施发生脱落或倒塌, 危害他人生命财产安全时, 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所有人要和加害人共同承担民事责任。这种责任在建筑单位施工领域和建筑物附属设施坠落的情形下适用最多。例如:行人甲正在楼房下面行走, 突然楼上掉下来一个花盆, 将甲砸伤, 而甲当时又没有看清是哪一家阳台上的花盆坠落。在这种情况下, 法官一般要求建筑物的共有人承担对于甲的连带赔偿责任, 甲可以向任何一位责任人要求给付医疗费和住院费等。

(二) 代理关系连带责任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民商事事务的代理人和被代理人之间存在某种利益关系, 因此, 代理人在明知代理事务本身不合法时, 仍然选择进行代理;或者被代理人在明知代理人正在利用代理权利从事一些违法的活动时, 不予制止, 任其发展。在这时, 如果代理人或者被代理人从事的行为侵害到了他人的民事权益, 那么二者就要对受害人承担连带责任。然而, 在正常的代理行为发生时, 代理方和被代理方之间不会产生连带责任。

(三) 公司设立关系连带责任

公司设立领域的连带责任, 属于商法中的连带责任。通常情况下, 股份公司在正式成立之后, 如果公司的发起人没有交足公司设立所需要的资金, 那么应当在规定时间内补充提交, 其他共同发起公司的人要和这名发起人一起, 承担交足公司设立资金的责任。如果在公司合法设立之后, 用以抵押的财物和债券等不以现金形式表现的财产无法满足设立要求, 那么所有的公司发起人要补足欠缺的资金, 其他的公司发起人也要承担责任。这都属于公司法中连带责任的具体表现。另外, 公司法领域的连带责任, 还体现在公司法的独立人格否定理论上:如果某个公司的股东随意支配公司法人的独立地位, 逃避应当承担的债务, 进而损害到了公司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那么这名股东就应当对公司这笔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而不以股东自身有限的责任额度为限。

三、结语

连带责任, 是指基于法律的明确规定, 由于同一个法律事件的发生, 导致多个责任人对于给付内容相同的数个民商事责任, 不仅需要承担自己的一份责任, 还需要承担全部责任人的责任。其中任何一个责任主体履行了义务之后, 都会消灭所有连带责任承担方的全部责任。这种特殊民事责任形式的确立, 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民商事案件受害方的合法权益, 保护了弱势方的利益。民商事领域连带责任的具体形式, 包括共同连带、担保连带、公司设立者连带和代理人连带责任等类型。在今后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中, 我们要进一步完善连带责任的相关规定, 确保民商事案件的受害方能够得到法律的保护。

参考文献

[1]舒人俊.民商法的连带责任问题研究[J].法制与经济 (下旬) , 2011 (11) .

论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效力和分类 篇10

一、不真正连带责任概述

早期德国对连带责任的规定散见于个别法律规范中, 未形成完整体系, 后来德国普通法时期学者开始对其进行整理, 将连带责任分为由当事人自行约定的共同连带责任和由法律直接规定的单纯连带责任。无论是共同连带责任还是单纯连带责任, 其当事人之间产生连带效应的原因通常只有一个, 即基于同一原因而对外承担连带责任。而学者们把基于不同原因产生连带责任称为不真正连带责任。最早提出不真正连带责任概念的是德国法学家阿依舍雷, 依其观点, “不真正连带是指数债务人基于不同的原因事实分别对于债权人负担数个债务, 因一债务人之完全给付, 他债务人的债务亦因此而消灭, 但是各债务之间无内在之关联, 仅仅偶然地服务于债权人同一利益之满足之连带债务。”此后学界对不真正连带债务的概念多番讨论, 争议焦点在于不真正连带债务的判断标准——债的产生原因是否具有同一性。我国民法学界引入不真正连带责任理论, 将其界定为“多数行为人违反法定义务, 对一个受害人实施加害行为, 或者不同的行为人基于不同的行为而致使受害人的权利受到损害, 各行为人产生的同一内容的侵权责任, 各负全部赔偿责任, 并因行为人之一的履行而使全体责任人的责任归于消灭的侵权责任形态。”显然该概念采用了原因是否具有同一性的标准。笔者认为, 界定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概念应以连带责任的扩张性为参考。通说认为, 不真正连带责任属于广义请求权上的竞合, 表现为受害者对相互竞合的请求权有选择权, 但是按照民法上禁止双重赔偿原则, 债权人不能要求各债务人都向其履行赔偿义务, 仅能择其一, 一旦行使该请求权, 其他请求权归于消灭, 不得再向其他债务人行使, 这样可以阻止不当得利的产生。但是, 由于对各被请求权人偿债能力不甚了解, 这样的规则可能导致受害人不能获得完全救济。而连带责任的目的旨在保护受害者能够获得完整的法律救济, 此时法律有义务扩张连带责任的适用范围, 不真正连带责任的范围随之缩小。但若连带责任适用范围过分扩张, 又可能损害被请求权人的利益, 此时不真正连带责任的适用范围就有扩张的空间。因此, 不真正连带债务的概念界定应以连带责任的扩张性为参考, 突出与连带责任相互印证的内涵及特点, 不如定义为:不真正连带责任是指多数债务人就同一给付内容, 各负全部履行义务, 若有一个债务人履行该给付, 则所有债务人的债务均归于消灭。

二、不真正连带责任的特点

不真正连带责任特点有三:一是基于不同原因而生, 即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必须基于不同的法律事实而生, 各债务相互独立;二是各债务人之间无共同目的, 没有形成共同的过错, 且没有主观上的联系, 多数人债务的产生具有偶然性;三是存在多个债务人, 存在终局责任, 因法律关系的竞合使债权人享有数个请求权, 一旦债权人选择向某一债务人实现某一项请求权, 则其他请求权均归于消灭。传统观点认为, “不真正连带责任的各债务人内部无追偿权, 更无赔偿份额的分担。各债务人内部有清偿权的, 为连带债务;内部无求偿权的, 为不真正连带债务。”但为避免扩大适用不公平责任原则, 应允许非最终责任人向最终责任人追偿。因为非终局责任的行为虽有违法性, 但主观上并无过错, 且单靠其行为并不能促成全部损害后果的产生;而终局责任人的违法行为造成了全部损害后果, 且主观上存在重大过错, 允许各债务人能向最终责任人追偿, 有利于平衡各债务人之间的利益, 使得风险分担, 也可减少债务人之间的相互推诿, 促使债务及时实现, 更利于实现公平正义。

三、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效力

1、外部效力

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连带责任虽外部效力相似, 但却因各责任分别由不同原因引起, 本质上为相互独立的责任。不真正连带责任的各责任人的给付内容是相同的, 因此, 一旦债权人选择向某一债务人实现某一项请求权, 则其他请求权均归于消灭, 不得再向其他债务人请求赔偿。不真正连带责任中的每个侵权行为人对其违法行为所产生的损害后果都应当承担全部赔偿责任。这就要求每个责任人对受害人产生的全部损害后果均有满足其请求权的义务, 即受害人可以对每个责任人都行驶债权请求权, 都可单独请求其中之一的侵权行为人承担全部赔偿责任。但应当注意到被请求人承担的仅是中间责任, 而非最终责任。不真正连带责任还存在一个外部效力, 即只要其中一个责任人承担了赔偿责任之后, 受害人请求权归于消灭, 该效力及于其他请求权, 这要求受害人只能选择其中之一的侵权行为人主张请求权, 属于广义上的请求权竞合, 若允许受害人同时向各个责任主张请求权, 将有违民法禁止双重赔偿原则, 且混同于连带责任, 则无存在价值。

2、内部效力

不真正连带责任中的各责任人之间具有追偿权, 但这是单向的, 只有当承担赔偿责任的主体为非最终责任人时, 该责任人才能向最终责任人追偿;当受害者直接向最终责任人请求承担赔偿责任时, 则不存在追偿权。这是因为非终局责任的行为虽有违法性, 使法律事实独立的产生, 但是其主观上并无过错, 且单靠其行为并不能促成全部损害后果的产生, 而这些损害后果可以最终归于最终责任人。

四、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连带责任的区别

首先, 不真正连带责任是基于不同原因而生的, 各原因之间也是相互独立的, 根据这些原因发生的先后, 可分为两类: (1) 并发原因, 即多个原因行为同时发生, 偶然的竞合在一起, 导致损害后果的发生; (2) 继发原因, 两个原因异时出现, 一前一后, 从而导致损害后果的发生, 而其中又有两种情况, 一是前一原因行为的发生并没有产生实质损害, 损害是由后一原因行为直接导致, 二是无论前一原因行为是否产生损害, 后一原因行为必然会产生该损害后果。可见, 无论属于哪一类型的原因, 对于损害后果的产生, 只有一个直接原因行为, 并且由该行为能够独立的产生全部损害后果, 做出该行为的人则为最终责任人, 而除此之外的原因行为均为间接原因, 对损害后果的发出仅起到间接作用, 做出这些行为的人为中间责任人。而连带责任的规则中, 损害后果是由所有侵权行为人的共同行为所致, 各个行为人的违法行为对损害后果的产生均具有原因性, 这些原因性的结合并非偶然, 而是出于所有责任人的共同主观意志或法律上的原因, 具有共同的主观过错。

其次, 不真正连带责任中损害后果的产生无需中间责任人和最终责任人的行为相互配合, 只需要直接原因行为即可, 间接原因行为可有可无, 两类责任人之间不分责任份额, 只需由最终责任人承担最终责任即可, 中间责任承担享有追偿权下的全部责任;而连带责任中损害后果的发生需要各行为相关配合, 这种配合可以是各行为人通过主观上的意思联络而成的配合, 也可以是客观上各行为人各自行为但实现了相互配合的效果, 且基于法律的规定融合一体, 各责任人在对内承担责任中形成有份额的区分关系, 但从外部效力来看, 权利人对所有的连带责任人都可请求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但各责任人在最终责任的承担上仅以各自应当承担的份额为限, 对超出自己份额的部分可向其他责任人追偿。

五、不真正连带责任的分类

根据《侵权责任法》条文的规定, 大致可以把属于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情形分为三大类: (1) 传统的不真正连带责任, 它主要表现为数个违法行为中间接原因行为与直接原因行为偶然的竞合, 两类原因行为异时出现, 相继发生, 前一原因行为为后一原因行为产生损害后果创造了必要条件。产品侵权是典型的传统型不真正连带责任。 (2) 补充责任, 其典型规定为第40条, 它也存在多个原因行为, 前一原因行为为后一原因行为产生损害后果提供了可能性, 但是前后数个原因行为对损害后果的发生所应承担的责任有轻重程度差异, 第40条中, 未尽安全保障义务的原因行为与直接侵犯未成年人权益的原因行为相比, 显然要轻得多, 因而是从属的、第二位的责任。补充责任符合不真正连带责任的基本特征, 本质上仍属于不真正连带责任, 是特殊的不真正连带责任。 (3) 先付责任, 这一类责任形态表现为受害人只能向中间责任人要求全部赔偿, 无权向最终责任人主张全部赔偿, 中间责任人应当首先承担赔偿责任, 在承担赔偿责任之后有权向最终责任人追偿。代表性的条款有第44条、第85条、以及第86条第1款规定。

六、结束语

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连带责任是一对相伴而生的概念, 其以连带责任适用范围的扩张性为参考来决定自身的适用范围。随着社会公共政策的变化, 连带责任的适用得到一定的限制, 给予不真正连带责任生存的空间, 形成新的分类体系, 更能公平合理的保护各个利益, 但是不断扩张适用范围将可能造成新的利益失衡, 因此我们应当全面把握不真正连带责任的适用情形, 才能有效保护各方的合法利益。

参考文献

[1]杨立新.论不真正连带责任的类型体系及规则[J].当代法学, 2012, 3.

[2]阳雪雅.论不真正连带责任独立性的缺失[J].学术论坛, 2011, 5.

[3]米塔斯.论消极连带债务关系[J].格林胡茨当代私法与公法杂志 (Grunhuts Zeitsch rift fur das priuvat-und uffen tliche Recht der gegenw art) , 1887, 14.

[4]杨立新.侵权法论[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5.

探析民商法中的连带责任 篇11

关键词:民商法;連带责任;责任;权益

连带责任是一个被广泛应用于多种司法案例中的法律概念,在理论研究上也经常被学者们提及,但是目前对这一概念的界定尚不明确。基于概念的不清晰,与之对应的其中的各种责任关系也不甚明了。综合学术界的各种观点,我们认为连带责任是一种依附于某种相关法律规定的,由多个人共同承担相同责任的法律概念。

一、民商法的连带责任的概念界定

依据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连带责任人是一个独立的主体,这个主体多数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责任人构成。民商法的连带责任多数是与债务发生关系的,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受害人的合法利益的法律概念。连带责任人至少由两个之间存在某些连带关系的债务人组成,当债权人受到某种损失时,连带责任人应共同对其承担责任。如果连带责任人中的大多数违法这个义务,那么其中的任何一个连带责任人都应承担债权人的全部责任。在偿还的时候,债权人不能重复接受多个连带责任人的补偿。

二、民商法的连带责任的类型分析

(一)共同责任造成的连带责任

在民商法中,共同责任造成的连带责任主要是指在建筑施工中,由于维护人员或管理人员的疏忽、或是建筑物坍塌等造成的人员或财声损伤,这时依据法律对连带责任的相关规定,建筑施工人员、工程管理人员以及工程设计人员要共同对受害人承担责任。

在我国的婚姻法中,夫妻双方要共同承担他们共同生活时产生的债务,共同承担连带责任。如果夫妻双方有一方死亡,那么与他具有夫妻关系的另一方要单独偿还债务,并肚子承担起连带责任。

(二)共同行为产生的连带责任

1.共同的危险行为产生的连带责任

这种连带责任是指由共同的危险行为产生的严重后果,并且造成后果的责任人不明确,这时具有共同危险行为的责任人就要承担连带责任。

2.共同侵权产生的连带责任

民商法是这样规定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因共同主观故意或主观过失伤害到他人的利益,具备这样的条件成为共同侵权,由共同侵权的人对受害人承担连带责任。《民法通则》也对此做了相关规定。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在对他人的利益造成损害时没有存在共同的主观性,这种情况下是否应该产生连带责任,对这个问题,主要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因为他们共同损害的结果是相同的,但是在这个结果发生之前,他们的主观性并不相同,并且在损害过程发生中不存在共同的过失,所以不应当产生连带责任。另一种观点认为即使在损害过程发生前行为人没有共同的行为意识,但是产生了共同的损害结果,必应产生连带责任。在现实实践中,没有明确的相关规定,法院会根据具体情况做决定。

(三)担保造成的连带责任

这种连带责任通常是在承担保证时双方没有制定明确的具体内容及方式,一旦债务人不履行自己在法律效力合同中的责任时,担保人的连带责任就会相应出现。如果该债务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进行的担保,并且对担保人的职责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这时就要由所有的担保人共同承担该债务的连带责任。

(四)代理产生的连带责任

正规的代理行为是不用承担连带责任的,只要在下述几种情况下才必须承担责任:

1.在知情的情况下进行违法代理

代理人认识到所要代理的事情是违法是,但仍进行代理,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要承担连带责任。

2.没有代理权限

代理人不具备进行代理的权限或资质,或他的代理权限已终止,第三方明确了解这种情况是违法的,这种情况下给被代理人的权益造成的损害由第三方和代理人共同承担连带责任。

3.代理方与第三方恶意串通

当代理方与第三方在整个代理过程中以不正当的方式,恶意串通,给被代理方的合法权益造成了损害,连带责任由代理人和第三方共同承担。

4.委托不明

委托代理人如果找其他负责人进行代理,被委托的第三方代理因为手续、资质等原因给被代理人造成损害的,连带责任由最初的代理方和现在的代理方共同承担。

(五)合资共营造成的连带责任

合资的企业中,持股票最多的掌控人与其合资的人都有对其资产合理分配的权利,在经营中所面临的困境有共同承担的责任,对在经营期间产生的债务要共同承担连带责任,目前我国已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此规定。

三、民商法的连带责任尚存的问题

迄今为止,理论界对连带责任的界定尚不明确,一些相关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民商法中的连带责任存在的问题也不胜枚举。我们知道,民商法的连带责任是保护受害方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在受害人权益受到损害时,都有法律法规来判定由哪些人承担责任,由什么样的人承担连带责任,我们同样清楚,很多时候负有连带责任的主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组成的,那么他们所承担的连带责任如何非配,应以什么为依据?这是目前容易被忽略的问题,也是最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总结

连带责任是比较特殊的民事责任,我国应该制定完善的相关法律制度。民商法的连带责任是民事责任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保护受害方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由于对民商法的连带责任没有明确的概念界定、连带责任本身的特殊性等原因,导致人们在依据该法律概念解决问题时出现了很多问题,我国应对此制定出具体的法律法规,让人们有法可依,有理可据,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应对民商法的连带责任给予足够的重视,早日解决当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盛.试论民商法的连带责任[J].法制与社会,2011

[2]刘思聪.浅析民商法的连带责任[J].法制与社会,2011

[3]吕红雷.试论民商法的连带责任[[J].商场现代化,2013

[4]赵志豪.民商法连带责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法制博览,2013

[5]俞巍.关于连带责任基本问题的探讨[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7

连带责任 篇12

关键词:产品责任,生产者,销售者,不真正连带责任

一、观点之争综述

关于《侵权责任法》第43条与《产品质量法》第43条的解读, 有观点认为为了有效地保护受害人, 生产者与销售者之间应当作为共同侵权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至于两者之间内部责任的大小划分则按照各自的过错加以推定。①但需要注意的是, 连带责任作为一种加重责任, 是为了实现债务担保之目的, 除当事人另有约定外, 须法律有明文规定。如果仅以保护消费者为目的对法律作出解释, 似有突破了连带责任法定性之嫌疑。例如“徐某诉某安花炮厂、某马鞭炮厂侵害赔偿案”中, 法院认为被告高邮县某安花炮厂因为生产的产品质量不合格而造成他人损害, 因此犯有主观过错;被告江都县某马鞭炮厂销售质量不合格商品并且其销售行为超出了自身经营范围, 二者之间的行为共同导致了受害人遭受损害, 因此他们的行为属于共同侵权行为, 应当承担连带责任。由于产品不合格是事故主要原因, 销售不合格产品是次要原因, 因此高邮县某安花炮厂过错大, 江都县某马鞭炮厂过错小, 前者承担主要责任, 后者承担次要责任。②

另一种观点认为, 生产者与销售者应当承担不真正连带责任, 仅就缺陷产品给他人造成损害这一事实来讲, 依据法律规定, 因产品缺陷遭受人身财产损害的, 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要其赔偿, 在产品责任诉讼中, 当销售者无过错的情况存在, 则其可以向生产者要求承担责任, 前提是自己已经先行履行了义务。在“吴某诉无锡市某医院、无锡市某贸易有限公司因医疗器械存在缺陷致人损害案”中, 法院判决认为, 该案所产生的债务是属于多数债务人依据不同因素偶然产生相同内容的给付, 其应当各自负担全部履行义务, 在这种情况下债务人一方履行而使其余债务人的债务归于灭失, 在该案中贸易公司和医院未能就法律所规定的免责事由提交先关证明材料, 某医院和某贸易公司的销售行为共同导致缺陷产品的最终使用, 故某医院和某贸易公司均有义务替代生产者先行承担责任。③

二、观点争议分析

笔者赞同上述第二种观点, 首先依据法律, 《侵权责任法》并没有规定生产者与销售者之间承担连带责任。而之所以依据《侵权责任法》第43条和《产品质量法》第43条, 允许被侵权人选择要求生产者或者销售者承担赔偿责任, 主要是为了保护被侵权人, 方便其请求赔偿④因而笔者认为, 并不能依据销售者和生产者因为共同侵权行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同时要求销售者和生产者承担连带责任也与法条内容的规定不符。依据法条规定, 当产品的缺陷是由于生产者造成的, 此时销售者对于产品缺陷并没有过错, 在销售者承担了赔偿义务之后, 其就产生了要求生产者履行义务的债权, 可以向生产者追偿。如果销售者本身存在过错, 产品因销售者的过错存在缺陷, 在生产者赔偿后, 其有向销售者追偿的权利。

总之, 《侵权责任法》中不真正连带责任是对传统理论的突破, 传统的不真正连带责任是因为偶然而发生的, 并且各责任人因自身的行为各自承担责任, 并且其义务的发生是依据法律规定, 具有法定性的标志。不真正连带责任作为一种随着社会发展慢慢衍生出的新型责任, 带着科技发展的烙印, 随着社会关系以及法律发展将会和社会一样日益发展, 还会产生新型责任种类。不真正连带责任只是一个概念, 其产生是理论界对社会变化的归类总结, 我国《侵权责任法》中对不真正连带责任的体现是立法者对法律的创制。当生产者承担最终责任而销售者不对产品缺陷承担责任时, 不能忽视销售者与受害人也存在一种合同关系, 其因生产者的行为而没有完成履行义务, 因其不完全给付而给消费者造成了损害。《侵权责任法》的规定扩宽了受害人的求偿方式, 是一种对受害人利益保护的强化, 为受害人提供了诉讼条件的保护, 消费者大众并不具有承担终局责任的证明责任的能力, 加上其因而具备了任意选择方便地理空间或较强赔付能力责任人的便利, 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自身诉讼需求, 因而确保了受害人的利益得到救济。

参考文献

上一篇:自主学习研究下一篇:制造业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