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阅读

2024-07-23

真正阅读(精选12篇)

真正阅读 篇1

1995年,国际出版商协会把每年4月23日确定为“世界读书日”,其目的在于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以及思想大师们。然而从眼下情况来看,教师的阅读不容乐观。我曾对四所教师人数在50人以上的学校中小学教师做过问卷调查,结果是:阅读报刊的教师为36%,阅读名家作品的为18%,阅读科普类图书的为6%,还有40%的教师很少阅读或者不阅读,其中有近50%的教师选择的是网上阅读, 只有年龄在45岁以上的教师选择纸质阅读。现实生活中的教师阅读现状的确令人担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阅读的消遣性。具体表现在以消磨时光为目的的浅性阅读。现实生活中,为数不少的教师根本不理解阅读中外名著的实际价值,甚至面对图书馆上万本书而觉得茫然,不知道该读什么书,以为当教师能够把教科书上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就万事大吉。我曾接触过数名“90后”的年轻教师,他们在大学学的是理科,上学期间只熟悉数理化解题技巧,对文科东西基本排斥。参加工作后,年复一年地在公式定理上写写画画, 从不花时间去阅读,很少与文字打交道,提笔忘字是他们的真实写照,他们偶尔也翻些报刊,无非是想消遣而已,难怪连年终总结也从网上下载。还有这样一所学校,每年订阅的教学期刊除了几位年岁稍大的教师阅读外,大多数年轻教师只去浏览《读者》《青年文摘》《意林》一类的刊物,对专业性强的刊物很少阅读,此种现象绝非个别。教师不能系统地精读名著,只是蜻蜓点水,人生的品位,自然也就低得多了。曾有一位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为什么要读书?读书与工资有什么联系?”当下,有不少校长在呼吁教师要读书,可有几个校长在读书?教师要求学生读书,又有几个教师自己在读书?作为一名教师,身上没有书卷气,还有什么当教师的底气,还怎么能称得上合格教师?

第二,阅读的功利性。表现在阅读的目的直接为学科教学服务。有的教师把教学当作一种副业,能应付过去即可,表现在阅读上,则是把工具书和教学参考书作为阅读的主要对象, 遇到生字需要字典,课文分析需要参考书,除此之外,认为阅读就是浪费时间。倘若不是一线教师的话,连工具书也没有必要去阅读。只要稍加留心的话,你可以发现图书馆里的字词典和教参很少能长久地放在书架上,而那些名著和科普类的图书则是束之高阁,布满蛛网灰尘,无人问津。究其原因,就是在一些教师看来,教师教学必备的教学工具书对教学有利,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有好处,有助于自己的职业需求,读其他书不仅浪费时间,短期内看不到有什么价值,倒不如看看股市行情、 玩玩游戏、聊聊天更有助于放松心情、增加收入,如是,读书有什么用?

第三,阅读的追时性。表现在弃纸质而趋网读。现代社会进入网络时代,网络冲击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已患了网络依赖症,当你走进校园之后,不经意间会看到一些教师“低头族”,他们在走路时看手机,甚至开会时还在上网,蹲厕所也在网上,网上购物、网上聊天、网上交友,一刻钟也离不开网络,成了典型的“网虫”“网癖”。在这些教师看来,网上阅读是最便捷的阅读,不需要携带书籍,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去选择阅读内容,互联网的海量存储让他们惊叹不已。殊不知,许许多多的网上读者却不知不觉地走进了“浅阅读”的深渊,他们很少去深入思考,根本不去思考文章字词句,从不推敲其结构的优劣,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武侠小说的一招一式、言情小说的风花雪月上,至于文章的文学性和思想性很少去思考。这种阅读,显然忽视了纸质文本以其传统的优势让读者在反复的品悟中升华精神,可以使读者将自己的即时感受加以批注留下反复咀嚼的余地,可以培养人们的系统思考和判断能力,把阅读当作了消磨时间的寄托。

第四,阅读的拒斥性。表现为有的教师从不阅读任何课外书。在一些教师看来,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无任何意义的活动, 既浪费时间又看不到收益,倒不如集中精力思考一些商业活动。倘若你稍加留心的话会吃惊地发现,有个别教师一年不进一次图书馆,从不翻阅报纸,即使是新闻,与自己无关看不看都可,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没有阅读体验也觉得很正常,把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的阅读需求抛在九霄云外,甘心堕落为一个社会人,与无知为邻,向愚昧靠拢,背离了自己当初在师范读书时的“学高为师”的明训,何谈为人师表?

一、阅读:情感不再荒凉

法国著名的哲学家萨特说:“我在书里结束我的生命,也将在书里开始我的生命。”卡莱尔也说,书籍里横卧着历史的灵魂。那些阅读里构建的世界,正是通过阅读者,在看不见的时空里,向书写者伸出了手,掏出了心,完成了河流与河流、风与风、大地与大地的相亲相拥。一名教师的阅读史,成就了他精神上的浩瀚。阅读一本书,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同睿智且高尚的人进行促膝交谈,书中人物所呈现的道德思维、职业观点以及他们人生的追求,会引起读者的共鸣,融化在自己的生命过程中,形成独一无二的个性特点。教师通过广泛地阅读, 在茫茫的知识海洋里寻找偶像,寻找知己,与书中的人物一起或歌或悲,或喜或怒,去体悟生命长河中的高山流水,品味人生岁月中的苦辣酸甜。记得我在上小学五年级时,教语文的张老师特别喜欢读书,鼓励我们去读书,他每次上课之前,利用三分钟时间给我们讲起书中的故事,讲得大家兴趣盎然,沉醉其中。就在那个时候,我通过阅读知道了“水浒”“三国”“聊斋”;知道了莎士比亚、高尔基和巴尔扎克;体会到了“高玉宝” 的辛酸;看到了“收租院”的血泪,摸到了“荷花淀”的芦苇。即使在将要参加高考的紧张岁月,我还读了《爱迪生》《十万个为什么》等书;到了大学,又和图书馆结下不解之缘,一个学期二十本书的目标,期末保证完成。遇到特别喜爱的书,那真是废寝忘食,如《啼笑因缘》《第二次握手》,只需一天的时间就能读完。参加工作之后,我又认真阅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孙漂流记》《人生》等名著,读这些小说的时候,我时而高兴地欢呼雀跃,时而悲伤得泪流满面,时而为英雄的壮举热血沸腾,时而为那些忘恩负义之人义愤填膺。通过阅读,保尔那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勉励我在三尺讲坛无怨无悔;鲁滨孙那不屈不挠的精神促使我去直面人生路上的困难和挫折;《人生》 主人公的离合悲欢告诉我如何来面对家庭、面对人生。我从小说中学会了怎样做人、如何来面对生活,并通过多种渠道向学生表白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二、阅读:远离职业倦怠

阅读是教师遏制职业倦怠的最好方法,从阅读量的多少可以知道一名教师是否存在倦怠和倦怠的程度高低。我们知道,职业倦怠是扎根教师身上的一种顽固疾患,不想办法医治,不仅对教师本人有害,且像瘟疫一样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很多专家对教师职业倦怠提出过许多遏制办法,我以为阅读是最有效的办法之一。生活中,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位教师,他今年48岁,教书已经25年了,现在仍然担任两个班的数学教学任务,我问他教书的感受,他这样说了一番话:“每天是学生、家长、校长;每天是备课、批改作业、考试;每天是教室、宿舍、办公室。教师就像一个人在窄窄的楼道里爬楼梯,压抑、无趣可又无法停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听了他的话后, 我认为他是一个职业倦怠症重度患者,我问他:“除讲课之外, 你平时都看点什么书?”他说:“有十多年不看课外书了,觉得看那些没用。”我告诉他:“建议你每天读点书,最好是名著,一年后你的想法会不一样。”其实,教师要想使自己精神充实,生活有幸福感,不至于在荒漠上空度人生,唯一的办法就是阅读。首先,阅读可以拓宽思维空间。不阅读的教师,他的思维空间是一本教科书、一摞作业本,眼睛紧盯着柴米油盐,经常阅读的教师思维空间则是遥远的古代、广阔的宇宙、四极八荒、 天涯海角,历史人物、英雄史诗、善恶美丑、苦辣酸甜在心中涌动,他的思想会变得丰厚充实。其次,阅读可以使教师找到自己心中的偶像。窃火给人间的普罗米修斯、身残志坚的海伦· 凯勒、坚强不屈的保尔,还有富贵不淫的苏武、浩然正气的文天祥、坚挺脊梁的鲁迅和朱自清,都是文耀眼明星,他们都有着无数的跟随者,反复品读英雄故事,会使你超凡脱俗。最后, 阅读可以使教师知不足而自强。教师如果放弃阅读常常会变得自满自足,会成为井底之蛙,不知天外有天,自卑感也会荡然无存。一位智慧的教师,常常是在阅读中反思,在反思中阅读,广泛吸收前人的知识,使自己的知识面变得既宽又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承诺“学高为师”的铭训,不断地为生命注入活力,集中精力去培养和全面发展学生,如此还会职业倦怠吗?

三、阅读:丰厚教师底蕴

中小学教师是事业的传递者,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把前人积累的经验传给下一代,使之成为事业的栋梁。唐朝韩愈曾把教师的责任归结为“传道、授业、解惑”,其中“传道”就是教师的文化传递责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靠的是一代又一代学识渊博的教师孜孜不倦地传授,才得以源远流长,一脉不断,而传播这些文民族文化的主要途径则是师生的广泛阅读。 我以为教师的文化传递责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道德的传承责任。教师要使学生熟悉并践行人类的优秀品质,教给学生做人的规范,就要通过自己的教学来对其加以引导,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教给学生通过阅读来提升修养的方法。实践证明,一位高明的教师,不是靠说教来告诉学生如何加强道德修养,而是鼓励学生在阅读感悟中提升自我。 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让学生通过阅读来陶冶自己的情操,对于初中的学生,每学期开学我会推荐一些中外名著,诸如《骆驼祥子》《朝花夕拾》《红岩》等,这些都是学生陶冶情操的最好教材,引导他们去阅读,让他们通过阅读在潜移默化中继承前人的优良传统,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养就人生美德,具有爱国情操,凸显昂扬锐气,充盈浩然正气,展现广阔胸襟,实现人生修养的飞跃。

第二,知识的传播责任。向学生传播知识是教师一以贯之的历史责任,它包括让学生掌握单一学科知识、综合知识、信息技术知识、沟通交往知识和对问题的研究知识。教师要教给学生这些知识,就必须具有充足的知识储备。一位教师依靠在师范院校学的知识远远满足不了需要,特别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已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需要教师不断地读书学习才能担负起传播知识的重任。试想一下,教师凭着在学校阅读几本书(况且有的教师在学校并非优等生),在岗位上又不去刻苦学习,本来不多的知识随着岁月的流逝又消失了许多,以此来面对现实生活中有着丰厚阅读积累的学生,并给他们传授知识,岂不是误人子弟?教师要担负起知识传递的责任,就必须坚持读书,读书,再读书,学习,学习,再学习。

第三,品行潜移默化。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应该是道德卓越的优秀人物。”法国教育家卢梭说:“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崇拜的模范。”在中国人传统的思维中,教师是品德高尚、知情达理、富于同情心和正义感的化身,其言行举止都是做人的楷模。教师作为知识分子代表除了具有传播文化知识的责任之外,还必须是道德的模范。教育部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对教师的职业行为有明确的规定,要求教师要做到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达到这些要求,教师必须经常性地加强自身修养,承继先人们高尚的道德风范:陶行知对教育的赤诚之心, 孙维刚对事业的执着,谭千秋在地震到来时所表现出的大爱, 魏书生的民主教学,这些都是教师为人师表的标识。教师在日常阅读和长时间的精神历练中养成的关心他人,批判精神,追求真理,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必然会潜移默化,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基石。

总之,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担负着促使民族兴旺、祖国发展的重任,要完成这一历史赋予的重任,教师必须坚持自始至终去读书学习,接过前人的接力棒满怀信心地传递下去。面对现代网络阅读的冲击,教师不可轻易地排斥传统阅读,任何形式的“浅阅读”与“碎片化阅读”,都会助长教师的思维惰性。 教师要消除职业倦怠,就必须博览群书,养成手不释卷的习惯,让书籍成为自己的终身伴侣。

真正阅读 篇2

2、选文中提到的“你们所热爱的人们的牺牲”指的是

此次空难

3、如何理解文中的划线句。这是作者面对困难和挫折而概括出的具有哲理色彩的观点,表明了只有克服困难才能推动历史前进。

4、段⑵中为什么要提到“拓荒者的墓碑”?

提起人们关于西部拓荒的艰难岁月的回忆,希望全国人民发扬拓荒的精神,继续向宇宙的荒漠――――太空探索。

5、段⑵中,演讲词的人称不断变化:由“我们”变成“他们”,然后又变成“你们”、“他们”。请分别指出其指代的内容,并谈谈这样变换人称对表情达意有何作用?

“我们”,指里根自己和所有知道了这场悲剧的美国人民;“他们”,指那些曾参与开发美国西部的人们;“你们”,指所有关注历史、关注美国的美国人民。这样转换人称可将历史和现实推在一起,激起人们对英雄们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且能从中获得启发与教育。

6、全篇演讲词所倡导的美国精神在选文中具体指什么?如何看待这种精神?

教师阅读的真正价值 篇3

第一,阅读的消遣性。具体表现在以消磨时光为目的的浅性阅读。现实生活中,为数不少的教师根本不理解阅读中外名著的实际价值,甚至面对图书馆上万本书而觉得茫然,不知道该读什么书,以为当教师能够把教科书上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就万事大吉。我曾接触过数名“90后”的年轻教师,他们在大学学的是理科,上学期间只熟悉数理化解题技巧,对文科东西基本排斥。参加工作后,年复一年地在公式定理上写写画画,从不花时间去阅读,很少与文字打交道,提笔忘字是他们的真实写照,他们偶尔也翻些报刊,无非是想消遣而已,难怪连年终总结也从网上下载。还有这样一所学校,每年订阅的教学期刊除了几位年岁稍大的教师阅读外,大多数年轻教师只去浏览《读者》《青年文摘》《意林》一类的刊物,对专业性强的刊物很少阅读,此种现象绝非个别。教师不能系统地精读名著,只是蜻蜓点水,人生的品位,自然也就低得多了。曾有一位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为什么要读书?读书与工资有什么联系?”当下,有不少校长在呼吁教师要读书,可有几个校长在读书?教师要求学生读书,又有几个教师自己在读书?作为一名教师,身上没有书卷气,还有什么当教师的底气,还怎么能称得上合格教师?

第二,阅读的功利性。表现在阅读的目的直接为学科教学服务。有的教师把教学当作一种副业,能应付过去即可,表现在阅读上,则是把工具书和教学参考书作为阅读的主要对象,遇到生字需要字典,课文分析需要参考书,除此之外,认为阅读就是浪费时间。倘若不是一线教师的话,连工具书也没有必要去阅读。只要稍加留心的话,你可以发现图书馆里的字词典和教参很少能长久地放在书架上,而那些名著和科普类的图书则是束之高阁,布满蛛网灰尘,无人问津。究其原因,就是在一些教师看来,教师教学必备的教学工具书对教学有利,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有好处,有助于自己的职业需求,读其他书不仅浪费时间,短期内看不到有什么价值,倒不如看看股市行情、玩玩游戏、聊聊天更有助于放松心情、增加收入,如是,读书有什么用?

第三,阅读的追时性。表现在弃纸质而趋网读。现代社会进入网络时代,网络冲击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已患了网络依赖症,当你走进校园之后,不经意间会看到一些教师“低头族”,他们在走路时看手机,甚至开会时还在上网,蹲厕所也在网上,网上购物、网上聊天、网上交友,一刻钟也离不开网络,成了典型的“网虫”“网癖”。在这些教师看来,网上阅读是最便捷的阅读,不需要携带书籍,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去选择阅读内容,互联网的海量存储让他们惊叹不已。殊不知,许许多多的网上读者却不知不觉地走进了“浅阅读”的深渊,他们很少去深入思考,根本不去思考文章字词句,从不推敲其结构的优劣,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武侠小说的一招一式、言情小说的风花雪月上,至于文章的文学性和思想性很少去思考。这种阅读,显然忽视了纸质文本以其传统的优势让读者在反复的品悟中升华精神,可以使读者将自己的即时感受加以批注留下反复咀嚼的余地,可以培养人们的系统思考和判断能力,把阅读当作了消磨时间的寄托。

第四,阅读的拒斥性。表现为有的教师从不阅读任何课外书。在一些教师看来,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无任何意义的活动,既浪费时间又看不到收益,倒不如集中精力思考一些商业活动。倘若你稍加留心的话会吃惊地发现,有个别教师一年不进一次图书馆,从不翻阅报纸,即使是新闻,与自己无关看不看都可,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没有阅读体验也觉得很正常,把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的阅读需求抛在九霄云外,甘心堕落为一个社会人,与无知为邻,向愚昧靠拢,背离了自己当初在师范读书时的“学高为师”的明训,何谈为人师表?

一、阅读:情感不再荒凉

法国著名的哲学家萨特说:“我在书里结束我的生命,也将在书里开始我的生命。”卡莱尔也说,书籍里横卧着历史的灵魂。那些阅读里构建的世界,正是通过阅读者,在看不见的时空里,向书写者伸出了手,掏出了心,完成了河流与河流、风与风、大地与大地的相亲相拥。一名教师的阅读史,成就了他精神上的浩瀚。阅读一本书,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同睿智且高尚的人进行促膝交谈,书中人物所呈现的道德思维、职业观点以及他们人生的追求,会引起读者的共鸣,融化在自己的生命过程中,形成独一无二的个性特点。教师通过广泛地阅读,在茫茫的知识海洋里寻找偶像,寻找知己,与书中的人物一起或歌或悲,或喜或怒,去体悟生命长河中的高山流水,品味人生岁月中的苦辣酸甜。记得我在上小学五年级时,教语文的张老师特别喜欢读书,鼓励我们去读书,他每次上课之前,利用三分钟时间给我们讲起书中的故事,讲得大家兴趣盎然,沉醉其中。就在那个时候,我通过阅读知道了“水浒”“三国”“聊斋”;知道了莎士比亚、高尔基和巴尔扎克;体会到了“高玉宝”的辛酸;看到了“收租院”的血泪,摸到了“荷花淀”的芦苇。即使在将要参加高考的紧张岁月,我还读了《爱迪生》《十万个为什么》等书;到了大学,又和图书馆结下不解之缘,一个学期二十本书的目标,期末保证完成。遇到特别喜爱的书,那真是废寝忘食,如《啼笑因缘》《第二次握手》,只需一天的时间就能读完。参加工作之后,我又认真阅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孙漂流记》《人生》等名著,读这些小说的时候,我时而高兴地欢呼雀跃,时而悲伤得泪流满面,时而为英雄的壮举热血沸腾,时而为那些忘恩负义之人义愤填膺。通过阅读,保尔那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勉励我在三尺讲坛无怨无悔;鲁滨孙那不屈不挠的精神促使我去直面人生路上的困难和挫折;《人生》主人公的离合悲欢告诉我如何来面对家庭、面对人生。我从小说中学会了怎样做人、如何来面对生活,并通过多种渠道向学生表白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二、阅读:远离职业倦怠

阅读是教师遏制职业倦怠的最好方法,从阅读量的多少可以知道一名教师是否存在倦怠和倦怠的程度高低。我们知道,职业倦怠是扎根教师身上的一种顽固疾患,不想办法医治,不仅对教师本人有害,且像瘟疫一样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很多专家对教师职业倦怠提出过许多遏制办法,我以为阅读是最有效的办法之一。生活中,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位教师,他今年48岁,教书已经25年了,现在仍然担任两个班的数学教学任务,我问他教书的感受,他这样说了一番话:“每天是学生、家长、校长;每天是备课、批改作业、考试;每天是教室、宿舍、办公室。教师就像一个人在窄窄的楼道里爬楼梯,压抑、无趣可又无法停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听了他的话后,我认为他是一个职业倦怠症重度患者,我问他:“除讲课之外,你平时都看点什么书?”他说:“有十多年不看课外书了,觉得看那些没用。”我告诉他:“建议你每天读点书,最好是名著,一年后你的想法会不一样。”其实,教师要想使自己精神充实,生活有幸福感,不至于在荒漠上空度人生,唯一的办法就是阅读。首先,阅读可以拓宽思维空间。不阅读的教师,他的思维空间是一本教科书、一摞作业本,眼睛紧盯着柴米油盐,经常阅读的教师思维空间则是遥远的古代、广阔的宇宙、四极八荒、天涯海角,历史人物、英雄史诗、善恶美丑、苦辣酸甜在心中涌动,他的思想会变得丰厚充实。其次,阅读可以使教师找到自己心中的偶像。窃火给人间的普罗米修斯、身残志坚的海伦·凯勒、坚强不屈的保尔,还有富贵不淫的苏武、浩然正气的文天祥、坚挺脊梁的鲁迅和朱自清,都是文耀眼明星,他们都有着无数的跟随者,反复品读英雄故事,会使你超凡脱俗。最后,阅读可以使教师知不足而自强。教师如果放弃阅读常常会变得自满自足,会成为井底之蛙,不知天外有天,自卑感也会荡然无存。一位智慧的教师,常常是在阅读中反思,在反思中阅读,广泛吸收前人的知识,使自己的知识面变得既宽又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承诺“学高为师”的铭训,不断地为生命注入活力,集中精力去培养和全面发展学生,如此还会职业倦怠吗?

三、阅读:丰厚教师底蕴

中小学教师是事业的传递者,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把前人积累的经验传给下一代,使之成为事业的栋梁。唐朝韩愈曾把教师的责任归结为“传道、授业、解惑”,其中“传道”就是教师的文化传递责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靠的是一代又一代学识渊博的教师孜孜不倦地传授,才得以源远流长,一脉不断,而传播这些文民族文化的主要途径则是师生的广泛阅读。我以为教师的文化传递责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道德的传承责任。教师要使学生熟悉并践行人类的优秀品质,教给学生做人的规范,就要通过自己的教学来对其加以引导,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教给学生通过阅读来提升修养的方法。实践证明,一位高明的教师,不是靠说教来告诉学生如何加强道德修养,而是鼓励学生在阅读感悟中提升自我。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让学生通过阅读来陶冶自己的情操,对于初中的学生,每学期开学我会推荐一些中外名著,诸如《骆驼祥子》《朝花夕拾》《红岩》等,这些都是学生陶冶情操的最好教材,引导他们去阅读,让他们通过阅读在潜移默化中继承前人的优良传统,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养就人生美德,具有爱国情操,凸显昂扬锐气,充盈浩然正气,展现广阔胸襟,实现人生修养的飞跃。

第二,知识的传播责任。向学生传播知识是教师一以贯之的历史责任,它包括让学生掌握单一学科知识、综合知识、信息技术知识、沟通交往知识和对问题的研究知识。教师要教给学生这些知识,就必须具有充足的知识储备。一位教师依靠在师范院校学的知识远远满足不了需要,特别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已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需要教师不断地读书学习才能担负起传播知识的重任。试想一下,教师凭着在学校阅读几本书(况且有的教师在学校并非优等生),在岗位上又不去刻苦学习,本来不多的知识随着岁月的流逝又消失了许多,以此来面对现实生活中有着丰厚阅读积累的学生,并给他们传授知识,岂不是误人子弟?教师要担负起知识传递的责任,就必须坚持读书,读书,再读书,学习,学习,再学习。

第三,品行潜移默化。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应该是道德卓越的优秀人物。”法国教育家卢梭说:“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崇拜的模范。”在中国人传统的思维中,教师是品德高尚、知情达理、富于同情心和正义感的化身,其言行举止都是做人的楷模。教师作为知识分子代表除了具有传播文化知识的责任之外,还必须是道德的模范。教育部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对教师的职业行为有明确的规定,要求教师要做到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达到这些要求,教师必须经常性地加强自身修养,承继先人们高尚的道德风范:陶行知对教育的赤诚之心,孙维刚对事业的执着,谭千秋在地震到来时所表现出的大爱,魏书生的民主教学,这些都是教师为人师表的标识。教师在日常阅读和长时间的精神历练中养成的关心他人,批判精神,追求真理,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必然会潜移默化,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基石。

总之,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担负着促使民族兴旺、祖国发展的重任,要完成这一历史赋予的重任,教师必须坚持自始至终去读书学习,接过前人的接力棒满怀信心地传递下去。面对现代网络阅读的冲击,教师不可轻易地排斥传统阅读,任何形式的“浅阅读”与“碎片化阅读”,都会助长教师的思维惰性。教师要消除职业倦怠,就必须博览群书,养成手不释卷的习惯,让书籍成为自己的终身伴侣。

阅读,无限接近真正的教育 篇4

阅读是一个人的事, 同时通过相互唤醒、勉励, 在阅读之时, 我们可以感受到既有纯粹的欢乐、纯粹的美, 又有我们所渴望的改变已经在心底发生, 这种力量的汇聚, 会使我们相信即使不是对未来充满欢欣, 也绝不会轻易陷于绝望。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对大多数真正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而言, 阅读就是他们教学工作的一种继续和深化, 只不过这样的工作是转向自我、转向内心的。一个教师即使不知道他到底需要多少精神的滋养, 才能成为既有勇气又有智慧的人;一个教师即使难以预料他所教的学科、某一日和学生所说的话, 到底有多么重要, 但阅读却可以使其认定自己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境遇, 总有某种不在我们生活中, 但又真实地注入我们生命的“甘甜”能够帮助我们“活下来”。“一些词帮助我们活下来”, 有位法国作家就曾经写过这样的句子, “对词语的需要几乎和对肉体的需要完全一样”。

阅读其实也是一种经历, 只有对美好思想和良善生活的经历, 才可能使一个人免于庸俗、粗鄙, 就像王尔德说的那样, 世界上的事情也许没有好与坏之分, 只有美妙与乏味之别。教师“不同于其他人, 因为他的童年没有结束, 他终生在自己身上保存了某种儿童的东西”。这种“儿童”状态, 意味着不竭的天真与好奇, 也意味着心灵的开放, 它“终身未成年”———阅读、书写、思考、想象、推绎······以无限密度、无限缠绵的方式, 包裹着自己、推动着自己———也许我们因此可以说, 所有伟大的教师都是始终葆有童心的人, 他的成长具有持久性, 他总是能从最广泛的阅读中, 不止息地形塑自己, 由此他也才可能真正成为自己。

所有教育的失败, 都与对生命的无知而产生的盲目与焦虑有关:人是被规定需要终身学习的动物, 人又是极容易像其他动物一样“顺服”于环境和习惯的, 教师工作的麻烦恰恰在于, 我们常常意识不到“我们是在用一种太肤浅的方式与一个其诸多复杂性不为我们所知的生命”打交道。我们的身体缺乏一个“内置”的自我提醒器, 这样的教学必然是脆弱、支离破碎, 甚至武断的。因此, 即使单从教师的职业本分而言, 在书籍与阅读匮乏的地方, 一定缺乏真正的教育。如果缺少对话、沉思和对生命的尊重, 便很难活在发现的喜悦中。教育工作从来都是需要不断自我翻转, 通过提升教师对生命的领悟力, 才能够赋予其真实“教育”意义的。

这是一个被各种利益、冲突的思想、复杂的恐惧所腐蚀与分化的世界, 对立志于高远的未来的人而言, 对书籍的信赖与渴求, 常常可以看作信仰的一部分。何为信仰?尼采说:“每一种信仰都是视某物为真实。”也许我们无法预想因为自己的改变, 而有一个更为良好的生活在等着我们。即使对所谓的“希望”, 我们也已不抱单向度的期许, 但是, 我们仍然会相信自己的世界, 以书籍为纽结点, 由各种阅读的仪式、思想的仪式和创造的仪式所组成的梦想的乌托邦, 是属于我们的。因此就在现在, 此刻, “某种新事物已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诞生”———这是一种信念, 因为人类是靠记忆和对未来的想象而活的。

《真正的奥运健儿》阅读答案 篇5

萨托柏克的年纪比克拉克略大,名声也比克拉克响。他曾在两届奥运比赛中,有过连夺5枚奖牌(4金1银)的业绩,顿时成为一颗耀目的国际明星。虽然声誉显赫,但萨托柏克从不居功自傲。而克拉克却没有这般幸运,他尽管缔造过17项世界长跑纪录,可他从未得过一枚奥运金牌。为此,克拉克常心怀遗憾,同时也一直努力不懈。

又逢东京奥运会开幕,各国运动健儿相聚在五环旗下。在参加1万米长跑赛时,萨托柏克与克拉克再度交手,两人展开激烈的追逐。然而,天不逐愿,克拉克还是没得到这枚金牌。

赛事结束后,克拉克去拜望萨托柏克,受到他的热情接待。临别的前夕,萨托柏克慎重地交给克拉克一个精美的包裹,并嘱咐他在登上飞机前不要打开它。克拉克有些迷惑,但还是点头照办。

当波音客机飞越太平洋上空时,克拉克悄然打开那个包裹。令他惊喜不已的是,里面竟是一枚金光闪闪的奥运金牌,金牌下放着一页信笺。只见萨托柏克写道: “亲爱的克拉克,感谢你这么多年来一直伴我驰骋赛场,可你知道吗?正是因为你这种屡败不馁的精神激励着我,它让我时刻明白: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戒骄戒躁,勇往直前。因此,我的功绩也有你的血汗,我的荣誉也就是你的荣誉。今天赠你这枚金牌,它应该属于你,请接受我诚挚的情意……”

此后,这枚金牌成了克拉克的非同寻常的珍藏,始终陪伴在他身旁。其中的故事也很快传颂开来,成为流传世界体坛的一段佳话。人们无不夸赞萨托柏克是位真正的奥运健儿。

试题:

1.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人们之所以传诵这个故事,是因为它颂扬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德。

2.第四段中“热情”、“慎重”这两个词语可以看出萨托柏克当时什么样的心情和举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萨托柏克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怎么理解“我的功绩也有你的血汗,我的荣誉也就是你的荣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故事里的萨托柏克和克拉克,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尊重对手,永远进取。(意对即可)

2.感谢克拉克赛场上的激励,赠金牌举动是经过认真考虑的。(意对即可)

3.无数顽强的对手激励他戒骄戒躁,勇往直前。(意对即可)

4.生活中,赛场上如果没有对手,人就很难发挥潜能,超越自己。(意对即可)

让课外阅读真正“读”起来 篇6

存在问题:

1.随意阅读,无计划。在笔者随机抽查的学生中,有制定阅读计划习惯的占12.3%,能每天定量完成阅读任务的占3.2%,而有时读、有时不读的高达52.1%,从不阅读的占44.7%。

2.自流阅读,无指导。一是阅读方法自流。调查中发现,语文教师注意强调课外阅读并落实任务的占70%,定期开阅读指导课的占4.5%,偶尔指导的占9.3%,从不指导的占86.2%,严重缺乏阅读指导。二是读物选择自流。笔者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籍进行了统计归类,按由多到少的顺序分别是:卡通漫画、童话故事、作文杂志……肤浅、休闲是共性,阅读材料的选择缺乏引导。

3.乏序阅读,无梯度。从学生所选的读物来看,普遍缺层次,不会“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内容上没有层层推进的梯度,阅读档次不能步步提升。

4.休闲阅读,无思考。阅读过程缺乏思考,缺少入情入境的内心体验。学生阅读大多数仅限于字面意义、故事情节,走马观花,不善或不能深入思考文中的深刻含义,这样的比例高达76.3%。

5.单一阅读,无积淀。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基本不动笔墨,除教师布置外,自觉写读书笔记做摘录的仅占8.1%,喜欢深入思考并和他人交流读后感的占7.6%,绝大部分学生过目就忘。这种浮于表面的阅读缺乏积累,语文素养在阅读中没有或很少得到提升。

6.功利阅读,无远虑。在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下,部分学生的阅读只是为了解决“近忧”,忽略了“远虑”,读书只是为了应付眼前的考试,目光短浅,没有高瞻远瞩的大志。从调查数据来看,这样的学生竟占其中的81.2%。

实施对策:

一、加强思想教育,让阅读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

阅读之于人的意义,先贤多有精辟的论述;阅读之于人的价值,先贤的例证举不胜举。教师应激发学生对书籍的喜爱和渴望,让其把阅读作为成就人生的一件大事烙进心灵,树立责任阅读、快乐阅读观,产生阅读的内需动力。

二、加强方法指导,让阅读成为学生的基本技能

1.指导学生会读。“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妨碍才能的发挥。”(贝尔纳)读书亦如此。教师应注重指导学生掌握几种阅读方法,即“授人以渔”。对此,先人圣贤都有精辟的总结,如毛泽东的“三复四温”式阅读、华罗庚的“厚薄法”和“推想法”等等。总之,要严格要求,教给方法,使学生真正掌握阅读技能。

2.指导学生会选。读书贵精不贵多。不同的书籍有不同的作用,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读物。(1)指导学生学会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读物。根据内容选择思想健康的读物,根据风格选择适合自己口味的读物,根据档次选择适合自己阅读水平的读物,还可根据爱好选择自己仰慕的作者的读物等等。(2)指导学生从有益的读物中学会筛选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对待新事物要有扬弃的态度”。尽管有的书是一部好作品,但其中的内容、观点未必都适合自己。因此,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有选择地吸收有益于自己的信息,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

3.指导学生会思。“思”即思考。如果懒于思索,惰于钻研,其结果必然是人云亦云,没有主见,甚至全盘采用拿来主义。但只知道思考却不知道思考什么,不知道怎样去思考,不知道从哪里去突破也是不行的,即要教给学生阅读思考的方法。

三、加强习惯培养,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惯性

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学生终身受益。教师在阅读指导时,应该站在较高的境界为学生播下阅读思想,并敦促他们形成优良的阅读习惯,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收到理想的阅读效果。

1.深入阅读的习惯。“阅读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只有摆脱走马观花式的休闲阅读、蜻蜓点水式的肤浅阅读,进行深入地思考,才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受到思想的熏陶。

2.计划阅读的习惯。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制定阅读计划,并按计划执行,既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本领,也是必须养成的习惯,它是高效阅读的保障。

3.阅读积累的习惯。“读书在于积累,一滴水不可能穿石,一日功不可能砌好长城,唯有锲而不舍,方能金石可镂。”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要靠长期的大量的积累才能形成的,正如庄子所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4.手脑并用的习惯。脑为“思”,因为“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手为“记”,即摘记,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强调的就是读书摘记的重要性。手脑并用,高效阅读。

四、改革阅读教学,让阅读成为课内课外的链接

据统计,学生阅读技巧的获得绝大多数来源于课堂教学,小学生尤甚。“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居高临下的框架阅读本领,掌握咬文嚼字的品味阅读本领,掌握由此及彼的联想阅读本领……所以教师要改革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注重阅读技能技巧训练,让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效链接。

探寻真正适合儿童的阅读 篇7

一、儿童阅读的误区:走进“唯名著时代”

为了加强对名著阅读的引导,学校会有一个整体的必读书目,如小学生必读书目100本,班级也会随着年级的变化而有一个相应的必读书目。有一个较为开放的必读书目,本来是一件好事,毕竟体现了一种阅读的导向———追求高品位的阅读,但是,如果所有的小学生阅读书目都向名著看齐,问题也就来了,那就是,文学名著未必都适合儿童,也未必适合所有的儿童。例如,有位教师在一个语文教育网站上介绍自己班级的“班级读书会”时说,他向班上的孩子推荐阅读的文学名著是《飘》。在他的热门推荐书目中,竟然还包括《简·爱》《巴黎圣母院》等名著。从这个事例足以看出儿童阅读的“成人化”“唯名著化”程度有多么严重。语文教师用成人的视野代替孩子“观察”,用成人的感悟代替孩子“体验”,教师中心化的倾向严重歪曲了儿童阅读世界。调查发现,“找不到感兴趣的书”、“没有时间看书”、“不爱看书”、“读书氛围不够”,是导致儿童阅读量过少的主要原因。其中“找不到感兴趣的书”比例最高,说明学生还没有完全培养起阅读的兴趣。因此,目前普遍存在的儿童阅读“成人化”倾向,应该引起小语界的高度警惕。

二、“唯名著化”阅读的危害:引发“阅读恐惧症”

《飘》《巴黎圣母院》这些长篇巨制,这些远离儿童生活的国外文学作品,学生阅读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小小年纪的他们必定是越读越怕,最后把原先满满的阅读兴趣破坏殆尽。著名儿童作家黄蓓佳就曾经提醒过,家长和教师不要在孩子介入阅读———阅读的起始阶段,就推荐大部头的作品比如文学名著等让孩子读。这样很有可能把孩子给吓怕了,给他们造成“文学原来就是这么艰深晦涩,这么没有意思”的误解,从而引发强烈的“阅读恐惧症”。这样做适得其反———会把孩子对文学的兴趣扼杀在萌芽中。事实上,《飘》《简·爱》《巴黎圣母院》这些作品虽然都是经典,却并不适合儿童阅读。儿童阅读指导中的“唯名著化”是有失偏颇的,需要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加以检视与审查。小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儿童阅读时,需要先读懂儿童。成人阅读和儿童阅读是两个世界,只有把儿童的阅读心理研究透了,我们才能懂得如何更好地去引导

三、儿童阅读的正确走向:追求“阅读愉悦”

在这里,我们语文教师面临一种艰难的抉择:是一开始就高起点运行,非名著不读,还是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和阅读规律,激发和保持儿童的阅读兴趣?《朗读手册》的作者吉姆·崔利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选择的方向:不是教孩子如何阅读,而是去教孩子渴望阅读。儿童阅读学的无数实践表明,语文教师教孩子去热爱与渴望,远比教他们如何去做要重要得多。我们还会发现,在儿童的脑海中,始终是将阅读与愉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儿童阅读所遵循的定律之一就是———人类是喜欢享乐的。如果阅读之后能不断地有愉悦的信息发送到大脑的“有趣区”,儿童就能持续地阅读。如此看来,在阅读的起始阶段,我们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使命就是激发和保持儿童的阅读兴趣。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而且这是唯一正确的方向。还是黄蓓佳说得好,“少儿时代培养阅读习惯很重要”。只有对文学有了喜爱,才有兴趣去持续阅读,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

四、适切儿童的阅读:讲究“儿童阅读平衡”

既然在儿童阅读的起始阶段大部头的名著不适合进入儿童的阅读生活,阅读兴趣的激发和保持应该放在引领阅读的首位,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呢?

1. 寻求阅读心理上的适切。

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儿童的阅读心理。凡是和儿童的情感相背、和儿童的思想相隔的文本,尽量不要入选儿童阅读书目,更不要进入小学语文教材。就像朱自强教授所说的那样,《蒲公英的种子》这首诗写的是:“……我离开了亲爱的妈妈。……飞到哪儿,哪儿就是我的家。”这首诗所表达的离开亲爱的母亲的快乐情感是与儿童的真实心理不一致的。事实上,每个孩子,他的年龄越小,越是对母亲有依赖,对母亲的情感是亲近而不是远离。因此,上面所说的《蒲公英的种子》这样的文本不适合小孩子阅读。类似的书籍,哪怕是名著也不太适合推荐给小学生。倒是像《逃家小兔》这样的作品,充满了童趣,和儿童的心理保持了最大的一致性,就非常适合儿童来阅读。而且,阅读这样的作品,能够提升儿童的情趣指数,推动儿童的长线阅读。所以,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科幻类、知识性强和趣味性强的作品是首选。到了高年级的时候,再让学生读一些拥有浪漫情愫和丰富想象力的文学作品。这样的安排才是比较合适的。至于小学语文教材,要让真正的儿童文学作品更多地获得准入证。我们要进一步提高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特别是那些让孩子们有亲近感的儿童文学作品。

2. 寻求阅读方式上的适切。

启动轻阅读。儿童的阅读越轻盈越好,也就是说阅读负担越轻越好。对于儿童来说,阅读只是准阅读,甚至可以理解为非正式阅读,尤其对于小孩子来说。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不会对儿童的阅读提出过高的要求。即使有什么作业,也要尽量少而精,符合儿童的阅读口味。例如,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些通式问题:你最喜欢的是什么?你不喜欢的是什么?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哪些地方的写法你曾经看到过?即使要介入指导,频率也不能太高,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儿童阅读的干扰。最好的方式,就是提供一个粗线条的阅读向导,在儿童需要的时候静悄悄地提供选择性支持。如果要真正让儿童经历一次阅读,我们可以采用的方式,就是钱伯斯所说的“讨论”,或者叫“说来听听”。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说来听听,聊一聊所读的书,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讨论一番,对于儿童来说,这就够了,不要把程序搞得过于复杂。问题高难度,过程复杂化,程序机械化,是儿童阅读的大敌。而轻阅读才是最适合儿童的阅读。

3. 寻求阅读文本上的适切。

让“阅读”成为真正的“悦读” 篇8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 阅读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 使学生在富于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 强化阅读体验, 感悟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水平。“三分文章七分读, 涵咏工夫兴味长”、“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一篇文章, 只要反复读, 涵咏其中, 才能得其妙处。记忆文章靠读, 领会文章靠读, 鉴赏文章靠读, 写作文章也要靠读。“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也会吟”, 其中的道理是很明白的。要让阅读成为语文学习的“主旋律”。为此, 笔者就阅读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 培养浓厚阅读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 是他们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因此, 要潜心设计教学内容, 创设丰富教学情境, 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 要精心设计导语, 一段符合小学生心理特征、能抓住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导语, 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如在讲授《雨》这篇文章时, 可以让学生描述自己所见过的刮风下雨时的情形, 这一常见的情境使学生都能说出点东西, 马上能够调动课堂气氛。此时, 再问同学们:“风是怎么形成的?雨是怎么形成的?”就能够激起学生了解课文进行阅读的兴趣;其次, 要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提出恰当的阅读目标要求。如“课文讲了什么事?”“课文中最精彩的描写是哪里?”等, 使学生有目的阅读。但要注意到, 提出的阅读要求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 过深会挫伤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过浅容易引起学生浮躁;最后, 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阅读方式, 为学生创设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如可以结合学生年龄和教材特点, 采用朗读竞赛、分角色朗读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乐趣, 为学习课文内容和养成阅读习惯奠定良好基础。

二、给予学生足够阅读时间

在教师、学生和课文三者中, 学生无疑是阅读的主体。传统的阅读教学, 教师一味把自己对阅读材料的感悟理解灌输给学生, 学生只能被动接受, 失去了应有的主体地位。新的阅读教学理念主张尊重学生的阅读自主权,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 当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 自主选择阅读方法, 自主选择学习的伙伴, 自主交流阅读。将课堂空间变成学生可以自由活动的领初读课文时, 最好采用自由阅读的形式。需要读完全文, 扫除语言障碍, 并做适当的圈点勾画, 达到知其大略。有些教师急于讲解, 往往忽略这一步, 不给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时间, 或时间不够充分, 只是流于形式, 这是不可取的。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 还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 让学生真正地走进课文自主地进行阅读。特别是在深入阅读时, 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 读出感觉, 读出味道, 读出情趣。每次接手新的班级后的一个月, 总有学生悄悄告诉我:“老师, 我会读了!我快乐读了!”什么样的班主任老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 什么样教学思维的语文老师也教育出什么样学语文的孩子。为此, 我鼓励学生大胆阅读、竞赛阅读、互助阅读……班级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在我的影响下不断提高, 呈现出“我要读”的氛围。于是, 一个个学生进步了, 班级阅读进步了, 学生在班级中进步……其实, 学生在良好的阅读氛围中, 才能积极的思考, 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 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 也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 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从而实现悦读, 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世界

(一) 精选材料提供给学生, 形成阅读志趣

培养学生的阅读志趣就是为了使阅读成为学生的行动或意志的趋向, 使阅读成为自觉的行为习惯, 从而形成志趣。高尔基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 就是跟一个高尚的人说话。”可见, 精选读物的重要性。我认为, 小学生应从以下几类读物中精选:选择贴近生活的文章, 这样才会有阅读的兴趣;选择浅显易懂的文章, 避免造成理解上的障碍;选择名家名作, 努力提高自我表达能力。随着阅读所得的不断巩固、扩大、加深, 随着阅读行为的持续发展, 学生会逐渐形成阅读志趣。

(二) 及时检查督促, 进行小组评比

学生阅读, 如果没有相应的检查督促制度, 很可能会流于形式而达不到目的。所以, 必须有一套合理而完善的制度作保障。为此, 教师应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 以小组为单位, 互相督查, 并采取记读书笔记和写读书心得的形式督促落实。所以,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要尽可能做到每周抽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能够说说自己心得体会、汇报阅读进度或组织开展阅读汇报会, 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让制度落到实处。

把阅读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篇9

《自然之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文章,讲述的是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看到一只探出头的乌龟被嘲鸫咬啄时,不顾向导的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接着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很多幼龟成为了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虽然拯救了一些小幼龟,但是仍感到十分震惊与悔恨。

在教学本课的时候,孩子们对课文内容非常感兴趣,幼龟的命运牵动着很多孩子的心。

课文的学习将要结束,当我向学生询问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时,建飞站起来问道:“老师,我们几个有两个问题不明白,如果向导不去阻拦嘲鸫咬啄幼龟,幼龟被拖到沙滩上,那么其他的幼龟一样会得到错误信息,不也会被食肉鸟吃掉吗?而且,向导是生物学家,他应该知道这个“自然之道”,那么他为什么把幼龟抱回大海,使其他幼龟遇到危险呢?”

教师里顿时一片哗然,这两个问题在备课中我还真没有考虑到。接着,一双双眼睛齐刷刷地看着我。

此时,把问题推到课后或许是很多老师常用的应急办法,此举也不会影响教学预设。但是这样课堂上鲜活的生成资源就被无情的破坏了。想到这里,我决定充分利用这些问题因势利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你的问题很有价值,谁能帮建飞同学解答这两个问题呢?”我笑着说。

此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倒是很多孩子听到老师对建飞的夸奖,用羡慕的眼光看着他。

“好,看来这两个问题不仅是建飞同学的困惑,也是大家的困惑。请大家再读课文,思考一下这两个问题。当然,可以同你周围的同伴交流一下。”

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纷纷打开书,认真地读着。我也针对课文相关得内容推敲了一下,发现课文中的确有些内容让人疑惑。

学生经过认真的思考与讨论后,有一位学生这样解释:“负责侦察的幼龟在被拖到沙滩上时可能会发出特有的信号,而被向导引向大海可能它也认为是很安全的。所以才会造成这样的悲剧。”

“有道理。”我走过去摸了摸他的头,“你的想法可以成立。”

另一位学生补充到:“幼龟只是把头探出了巢穴,遇到危险可以随时退回去。而嘲鸫也只是企图把幼龟拉到沙滩上,不一定就能做到。”

“向导可能以为嘲鸫飞走后已经很安全了,他也没想到还有这么多食肉鸟在等待幼龟出巢。”

“说得很好!”我伸出大拇指,“由此可见,向导的确是违背了自然之道。”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短短几分钟时间,这出乎意料的生成资源,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会思的环境。

下课时我是这样总结的:“同学们,在知识面前没有权威,包括我们的教科书。我为大家能向教科书挑战感到骄傲,你们很棒!但是我们的学习,我们的思考还应该延续到课下,大家可以继续搜集有关太平洋绿龟的有关资料,进一步探究这些问题。”

[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调动学生思维的敏感,关键在于阅读时心灵的自由与课堂和谐的氛围。

现在,教师怀揣问题与答案走进课堂,将学生当做容器的教学方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已经被很多教师所抛弃。一味将问题抛给学生,学生只有“回答权”的教学也不是我们提倡的。只有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再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在教师的引领下感受、体验文本价值,能够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才是我们理想的课堂教学。

但是,当下的语文课堂上,很多教师怕却学生“乱提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的课堂控制感不足,担心由于因耗费时间而完不成“教学任务”或怕因争议、辨析而难以收场。殊不知,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提问从思维激发的角度来看最有价值!阅读教学的真谛不在于在课堂上一定要得出多么“精确”的结论或对学生“灌输”了多少知识,而在于让学生以研究、探索的方式自主进行阅读,以激发兴趣、陶冶情操、提高阅读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优化语文综合素养。问题只有源于学生,又通过学生自己解决,才能真正把课堂上阅读的主动权、时间的支配权和空间的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让个性化阅读真正“不设防” 篇10

阅读教学不设防, 让学生个性在阅读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是面对新课程语文教师的必然选择。

1从期待答案中走出来

一位教师在上《狐假虎威》一文时, 让学生谈谈从中学到了什么。一位学生说狐狸很狡猾, 它假借老虎的威风来欺骗别人, 我们不应像它那样借别人的本领来欺骗别人。老师听了很满意, 给予及时肯定。可那位学生又说:“我还觉得狐狸很聪明, 它能在危险的时候, 想出了骗老虎的办法, 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虽然这是与前面一种理解相对立的, 也不在教学参考书和教师的备课之中。此时, 教师并没的个性化思维更加丰满, 也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让个性化的表达更尽兴

有了个性化的思维和知识积累, 便会激发表达的欲望, 也必然产生不同的表达内容和方式。教师应珍视学生在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下的独特表达。

在教学《囊萤映雪》这个故事时, 教师安排学生以讲代读, 要求学生把这个故事讲给同学听, 讲流利后加入自己的想法讲给全班同学听。前面几位同学都照着原文或简单或具体地讲了这个故事。快下课时, 一位男生特别着急地把手举得很高, 并急切地请求“我, 老师, 我……”教师让他站起来, 他说, 我坐上了飞船, 一下子回到了古代, 来到了车胤家。车胤见到我后, 热情地请我进去坐, 我向他问起了“囊萤”一事……我们又来到了孙康家, 他正坐在雪地里津津有味地读书呢……他花了很长的时间才讲完了他的故事, 尽管下课铃已经响了好一会儿, 同学们依然静静地听着。他讲完后, 有的同学马上说:“异想天开!”, 但几乎所有的人都情不自禁地报以掌声。

这位学生以他“异想天开”的个性化思维阅读了这个故事, 也以富于个性化的表述方式表达了出来, 这种可贵的创造性思维理应受到保护。教师应积极地、耐心地俯下身来倾听, 倾听来自各个角落的声音, 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感, 相信学生中有大文豪、有毕加索, 用一双热情、冷静、智慧的眼睛去发现、珍视每一棵富有个性的小苗苗, 并创造机会, 让他们尽兴地表达见解、表现自我、展示才华, 让个性化阅读真正“不设防”。

摘要:针对语文课程, 提出选择性的阅读, 促使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更加丰满, 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让阅读真正走近我们的教室 篇11

关键词:阅读;教室;小学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变和科技技术的不断进步,各个行业也在不断地进行自主改革,其中就包括教育事业的改革。在课程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阅读不仅仅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更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一种沟通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阅读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和技能,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注重掌握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语文以及阅读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也就是进行多方面的结合,促使阅读真正走近我们的教室。本文主要对小学时期的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有效的研究和分析。

一、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小学时期的语文教学不仅要进行文字、拼音、句子以及作文的教学,还要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我国小学的教育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虽然获取了有效的课堂成绩,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并没有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和任务。依据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没有明确的说明语文素养是什么,这就需要建设者和教师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从而促使小学生更好地进行阅读学习。也就是说,要想提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明确语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完善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学习竞争观念,阅读教学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从而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就明确了小学语文能力就是语文教学素养的核心,也就是完成每天要做的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目标包含以下几点:第一,锻炼学生汉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任务;第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第三,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第四,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第五,培养学生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此促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中年级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已经建立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拥有自主学习的意识,但是还是应该对基础语文任务进行教学,也就是发展语文能力。

二、阅读教学要展现语文的魅力

阅读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拥有自身独特的魅力,并且逐渐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文章,从而培养学生读与想的能力。其中学生的文章阅读量一定要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选取一些精要篇章、典范作品,指导学生多次阅读,从而做到熟而成诵,此时作品中的语言才能真正化为读者的语言,才能促使学生吸收其中有用的东西。实际阅读的经验告诉我们,读书既要精专又要博览。多读只依靠课本上的篇目和课堂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扩大读书的范围,重视课外阅读,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

要想实现小学时期的语文教学,教师就可以通过动画中主人公的任务形象,为学生寻找正确的学习方式,从而引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其中要想更好地实现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就需要教师对文章进行整合和分析。而学生选择阅读的主要方向就是文学作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语言精确,形象生动,阅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吸收;第二,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展现作者的写作能力;第三,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展现学生的情感和发展;第四,每一篇的文学作品都具备一定的文学知识和技能。

三、阅读教学要体现读写的结合

在实施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尤其是名家的文章,不仅要注重读的能力,还要注重写的能力。学生通过长时间的阅读,获取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一方面为写作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有效依据;另一方面在阅读中有效提升了读写能力。其中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阅读教学促使读和写进行有效结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进行阅读,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写作。由此可见,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注重对文章的理解,还要关注作者为什么这么写,也就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第二,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理解和感悟,还要进行实践应用,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自主检查以及自主写作,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进行文章内容的诉说和写作,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欣赏能力以及判断能力。在中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可以选择一问一答的教学方案。在实施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课程分为三大板块,其中包括初次阅读、细致阅读以及全文默读。通过多次的阅读可以对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理解。依据读、说、写的有效结合,加上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而促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其中在实践中,还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课程发展进行有效分析,不能盲目的进行教学。

四、认真备课,进行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教学

中年级的语文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其中中年级的学生处于爱玩的年龄,在学习中不容易静下心来,从而阻碍教师的教学工作。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备课,并且创建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教学课堂。也就是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创建静心训练,给大脑留点空白。现阶段,有些家长认为安静是浪费时间。其实,“放空”对于大脑的发展很重要。大脑留有空白,才有可能升级进化。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深深吸气,慢慢吐气,再重复进行。其次通过播放舒缓的乐曲,引导孩子注意乐曲的节奏、旋律,使自己的身心与音乐融为一体。最后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宁静的环境中,蓝天、白云、微风等,从而创造一个安静的阅读环境。当然,不仅需要教师的支持,还需要家长的影响。

综上所述,小学时期进行的语文教学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因此,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但是在实际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的训练,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样有效的教学可以促使阅读真正走近我们的教室,促使学生从小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以后阅读能力的提高提供有效的依据,从而促使阅读教学真正走进我们的课堂。

参考文献:

[1]马英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延安大学,2014.

[2]姚秉含.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D].聊城大学,2014.

[3]魏薇.小学阅读教学的生活体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真正阅读 篇12

一、阅读教学中的模式和传统语文阅读中存在的弊端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三种模式

现今国内主要有三种基本阅读教学模式:以知识为中心的讲授(训练模式)、以技能为中心的示范(训练模式)、以语感为中心的感悟(积累模式)。

以知识为中心的讲授,这种模式主要是将读物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最后转化还原,这主要是让学生锻炼还原性解释的能力。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正确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由于中学生的能力水平有限,所以在文章的分析和还原过程中往往以教师为主体来进行,因此也被称为“讲读教学”。

以技能为中心的示范,这种模式的着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阅读能力主要是由学生的心智水平主导的,因此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就要教给学生阅读行为的构成要素。在教导学生的过程当中,教师往往会以阅读技能为重点构建一系列的训练程序,按照程序稳步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以语感为中心的感悟,这种模式最为重视情感的体验,强调的是读者的“身临其境”,体悟作者的真实感受,“感悟—积累”是这种模式的中心内容。

(二)传统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1. 学生的阅读能力低下,课堂效率不高。

在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高耗时低效率的现象,语文课堂在赏析文章的过程当中往往把文章肢解后进行分析,使得文章的整体美感丧失,文本变得支离破碎,丢失了应有的魅力。再加上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普遍低下,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知识面窄,见解浅显,使得语文教学进步缓慢。

2. 学生文本解读的应试化倾向严重。

当今中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进入优秀的大学,所以一切向分数看齐。在这种应试教育和功利化的大背景下,语文课堂就变得明显具有“试题化”倾向。教师在分析文章的过程当中,着重围绕高考的易考点进行解读。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文章,在阅读和讲解过程当中,注意力只放在知识点和备考点上。很多教师在讲解文章时都会以题目的方式将文章进行肢解阐述,并运用题海战术强化训练。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语文教学完全成为考试的工具,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格的目的变得苍白无力,脱离了实际,学生没有了阅读感悟的机会,完全成为做题的机器。

二、个性化阅读的定义和特征

(一)个性化阅读的定义

广义的个性化阅读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自身需求自由选择阅读的内容,自由选择阅读方式和阅读时间。

狭义的个性化阅读是指在给定阅读内容和宏观的阅读目标的前提下,学生充分发散思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文本进行解读。

(二)个性化阅读的特征

个性化阅读的特征主要有三个:自主性、创造性、差异性。

自主性是个性化阅读的首要特征。自主就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独自研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自我探究和体验,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可以有充裕的时间进行思考,在课文的分析和理解方面学生可以自行把握,让语文阅读真正变为学生的自主性阅读。

阅读就是将文字符号分析和转化为作者的思想,通过文字彻底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这样一来,阅读就成为读者和作者之间沟通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心灵之间的对话和灵魂之间的触碰。自主阅读带有浓烈的个性化色彩,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是不能强行干预的。

创造性是个性化阅读的第二个特征。文章在很多时候是会留下空白的,这就为读者提供了想象和构思的空间。读者可以根据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找出文章的本质,挖掘出文章意义所在,进而对空白进行填充,这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行为。

差异性是个性化阅读的第三个特征。阅读本身就是一项自主的个性化的活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固定思维和固定答案的过程,文章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需要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而不是把现成的信息拿出来强加给学生。在笔者看来,文本就像一把锁,不同的学生看待这把锁的形状也是不同的,当然钥匙也就各不相同。即使是阅读同一种文本,不同的学生也会选择不同的角度去研读,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这就是差异所在。

三、实施语文个性化阅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实施个性化阅读的必要性

1. 学生主体地位不够突出的现状强烈要求个性化阅读。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现状让语文教师把学生当成了盛放知识的工具,认为学生就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所以师生之间形成了“我讲你听,我说你记”的强制服从关系。因此,教师养成了独自研读、深入分析的习惯,教师将文本的背景、作者的经历以及写作特点等等全部整理出来,然后不假思索全部灌输给学生,这是一种强制的传送和接受关系,直接无视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与个性化阅读的主旨背道而驰。

基于此,教师应该认真审视自身,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位置,一切讲解和启发的目的都要做到为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究总结,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 阅读行为的个性化强烈呼吁个性化阅读。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的社会,只有在阅读中增长见识和技能才能适应现在的社会,所以说当今社会也是一个阅读的社会。“读以致用”是阅读的本质所在,在人们的现实生活当中不存在脱离社会生活的阅读。当阅读和现实生活脱节之后,阅读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生活化的阅读必然是个性化的,因为每个人的生活是不同的,两千多年前就有因材施教的思想,现代社会更应该推崇个性化阅读。

(二)实施个性化阅读的可行性

一个文本的意义不是作者说出来的,主要是读者赋予的,文本在不经过读者阅读的情况下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阅读是一种交流,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交流,只是这种交流是通过文字符号为媒介的,有时候作者的思想会以文字的形式带给读者强力的震撼和情感上的共鸣。同时,作者有时还会在文本之中留下空白,等待读者运用巧妙的构思来填充。正是由于读者的参与,作品的各种潜在意义才被不断发掘出来,鉴于读者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生活阅历,势必对同一文本产生不同的理解。

四、实施语文阅读的基本策略

(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文本。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在心中树立起学生的主体地位,开放课堂,及时交流沟通,尊重学生的学习意见,充分了解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性心理。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取舍阅读对象。自主阅读是好的,但不一定所选的阅读文本对学生都是有益的,教师在给学生提供自主阅读时间和空间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比较有思想内涵和实际意义的文章,在阅读过程中潜在地塑造学生的性格,挖掘学生自身潜能。

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学生和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在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上不尽相同。对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以便发挥学生最大的潜力。

(二)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传统教学的弊端最主要就在于过分强调同一,忽视了学生的差异化。个性化阅读着重强调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创造,因此,教师不能将观念强加给学生,甚至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该以正常平和的心态和学生进行交流,而不应该以“标准答案”钳制学生,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提高教师的素养

首先,教师应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摒弃自身为主导的传统观念,甘愿当学生的配角和朋友。在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过程中及时地给予鼓励和支持。

其次,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法,真正做到和学生一起上课。教师应该正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他们自主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带着创意去学习。

最后,教师应该正视自身,不怕出错。教师应该不断以新的思想观念提升自己,在解答学生问题的过程中不怕出错。出错是在所难免的,只要正视个性解读,平等对话,错误也会在融洽的气氛中被解决掉。

五、结语

上一篇:超期羁押问题下一篇:护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