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期羁押问题

2024-07-23

超期羁押问题(共12篇)

超期羁押问题 篇1

图书馆是一个具有搜集、整理、收藏各种文献资料并以此提供给读者阅览、参考的职能机构,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出现了最早的图书馆。图书馆有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和传播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等职能。作为大学校园里的图书馆,它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学校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专科学校的图书馆,它的一个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为广大的师生读者提供参考文献,促进教学和科研的发展。而提供参考文献的主要方法就是通过书籍的外借方式来满足读者的需求。大量的书籍外借,如果学生超过借书期限不归还图书,长时间占用公共资源,其他读者无法获得拥有书籍的公平性,图书馆对读者的公平性也就无法体现,同时还影响到读者对图书馆的评价,对图书馆发展起着制约影响。因此,对于读者超期还书或者不还书的问题亟待解决。

通过对100名未按时归还图书的读者进行调查了解,其中84名读者是由于把书借给其他同学而忘记了还书时间;2名读者假期把书带回家里,开学忘了带回学校;1名读者以为自己已经还过了,其实是把别人借的同一本书还了;13名读者是毕业班同学,离校的时候才想起来有书没还不能离校。根据以上100名读者不按时归还图书的原因,大致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读者不按时还书的原因:

1)大部分同学第一次借书后一般都能按时归还图书,毕竟一开始还是比较遵守图书馆借阅的相关规定。以后借的次数多了或者是借的书多了,自己学业忙就忘记归还。

2)如果图书超期了,超期的赔偿金也不是很多,所以很多读者觉得无所谓,相比较之下还是拥有书籍更有价值。

3)大多数读者借书只注意书名或者作者,不会注意一些比较专业的标示,如条码。因此,在还书的过程中,把别人借的同样的书还了,还以为是自己借的书,最后毕业了才知道还有书没有还。

4)极少数的读者觉得该书具有收藏价值,但在市面上又买不到,所以故意不归还,作为丢书赔偿。

针对以上图书超期不归还的原因分析,图书馆大致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范和解决:

1)最大程度的做好借阅规则的宣传工作。在新生办理借书证时,进行入馆教育,让读者全方位了解图书馆,知道图书馆的布局、开放时间及常用的一些设备设施等。重点对新生在借还图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时提醒;总结老生在借阅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同样也提醒新生多注意。印制读者手册发放给新生,通过读者问答的形式让读者随时能更清楚地了解图书馆。

2)多组织以图书馆为平台的学生活动,让图书馆真正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通过频繁的学生活动,逐步让图书馆成为学生不可缺少的去处,成为生活和学习中的一部分。当学生去图书馆成为一种常态后,借书也就不会忘记归还,而且还能提高图书的流通率。

3)传统手段与科技手段同时对读者进行催还

(1)传统手段。在每到一个借阅期末,由图书馆流通部打印出到期未还书读者的班级、借书证号码和书名,张贴在公告栏内,提醒该读者还书。对于重复出现的超期未还读者进行单独告之。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超期不还书读者数量,保证图书不流失,但是大大增加了外借部门的工作量,大量的时间将花费在对读者的催还上。

(2)科技手段。对图书馆所用系统进行优化,利用图书管理系统提前对即将到期读者提醒,同时对超期未还书读者进行催还。科技在不断的进步,师生的通讯工具功能也日益更新,我们还可以通过目前较为流行的通信方式来提醒读者还书,其缺点是开通需要一定的花费,而且读者联系方式需要固定。比如图书馆网页、QQ、微信、电子邮件等。在校园网内提供查询系统,让读者能随时查到自己借阅图书情况。图书馆内多设置可提供查询的多媒体触控系统,帮助读者了解借阅情况。这种方式极大的减少了外借部门的工作量,但是依赖于读者的自觉性,提供再好再方便的工具,读者不愿意查询,机器也就成了摆设。

4)超期赔偿或者说是违约金的收取问题。有的高职高专图书馆或是较小的图书馆自身根本就没有收费的权利,而且一般超期赔偿或是违约金一天也就1角钱,大多数读者根本就不会介意,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放纵了超期现象的出现,因此,我们是不是能通过其他的方式来处理这种超期的现象?

(1)对于初次超期且时间不长的读者,可以通过口头教育的方式让其吸取教训不要再犯。

(2)第二次超期且时间不长的读者,要求其通过一定的义务劳动来作为超期的赔偿或者说是惩罚,比如打扫卫生,帮忙归架及对其他读者的催还等等。

(3)对于超期时间长且多次催还不管不顾的极少数读者,应取消其借书及在校评优的一切权利,严重者还应进行通报批评。

5)对于超期丢书的读者,在制订借阅规则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当前的物价,还应该把不同时期或是比较珍贵的书籍加以区分开来,比如对于20世纪70年代出版的图书来说,大部分价格都在1到5元左右,而现在图书的价格基本在30元左右,如果把丢失赔偿比例简单的固定在相同倍数的话,那对于越是久远的书就越有失公平。同时还会造成一些有历史价值的书籍被故意丢失。对于较为珍贵又没有复本的书籍,个人认为最好就不要外借,只提供基本的查阅功能,在不涉及知识产权侵权的前提下,可提供相应的复印服务。

当然,作为一名图书馆管理者,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没有读者超期还书。对于一所专科学校来说,这只能是种理想,没有读者超期还书是不可能的。只有让读者从思想上认识到按时归还图书是一种义务,这才是我们作为大学生第二课堂最大的成就,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规范是大学生以后走入社会的先决条件,这些品质只有通过一件件的小事才能体现出来并不断完善。因此,我们在对待或者解决超期还书问题上的态度就是要让读者从思想上认识到这件小事所衍射出什么样的问题,我们不以经济惩罚为目的,更重要的是让读者在学校里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走向社会。

总之,在对待处理超期还书问题上,我们前期应积极做好读者对图书馆规章制度的认知工作,务必重点对图书超期,丢失等较为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前对读者宣讲,让其从思想上重视起来,避免出现类似情况。尽量从培养良好品德和行为方面对读者进行教育,使读者认识到经济处罚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对自己以后步入社会是一笔不可或缺的财富。这样更能让读者接受,自觉从行动上诚信起来,不断完善自己的行为习惯。对于图书馆来说不仅加快了图书的流通效率,而且在学生培养良好品德教育上加砖添瓦,一举两得,充分发挥了图书馆第二课堂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姚倩茜.高校图书馆超期罚款制度革新[J].现代商业:118-119.

[2]袁庆东.论超期还书问题的处理兼谈斯金纳操作制约理论在图书馆的运用[J].图书馆学刊,2011(3):23-26.

[3]王慧.大学生超期还书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1(1):590.

超期羁押问题 篇2

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等有关部门发布的有关禁止超期羁押的通知和文件就达30多件,这其中也不乏严厉之措辞,硬性之期限,严格之督促,却仍然无法杜绝超期羁押的“边清边超”,“清完又超”现象。造成超期羁押现象“有禁不止”原因有很多,其中司法人员严格依法办案观念淡薄,人权保障意识不强,是超期羁押问题长期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的主要症结。另一方面,笔者认为,缺乏有效的责任追究机制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当超期羁押发生后,如何追究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如何给予被超期羁押人员以救济,目前我国还欠缺相应的法律规定。因此,笔者认为,应将超期羁押列入国家赔偿范围,作为一项预防超期羁押、给予被超期羁押的人员以救济,并依法追究责任人法律责任的措施。

一、将超期羁押列入国家赔偿范围的必要性和应当性

首先,将超期羁押列入国家赔偿范围符合国家赔偿法的基本原则。《国家赔偿法》第二条明确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超期羁押正是由于公、检、法三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办案期限,侵害了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并给被羁押人造成了损害的行为,因此,理应将此行为列入国家赔偿的范围。其次,将超期羁押列入国家赔偿范围有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合法权益。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行为构成犯罪,应受到刑罚的惩罚,但这种惩罚应是依法作出,我们在追求实体公正的同时还应该维护程序的公正。我们没有理由一方面在《刑事诉讼法》中规定严格的办案期限,另一方面又以各种理由进行肆意超期羁押。当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被超期羁押权益受到侵害后,我们是不是要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呢?难道被超期羁押后,只能是自认倒霉,得不到任何补偿吗?“无救济,即无权利”,因此,我们应疏通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在超期羁押后能有效得到救济的途径。国家赔偿即是这样一种因超期羁押,权益受到损害,而给予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申请国家赔偿的救济手段。

再次,有利于促进司法人员依法办案。长期以来,司法人员重实体、轻程序,存在“只要犯罪嫌疑人有罪,超期羁押也没啥”的思想,正是这种错误的认识使得目前超期羁押问题屡禁不止,“前清后超”、“边清边超”、“押而不决”等现象不断发生。而且这种错误认识的危害性还表现在助长了司法人员“有罪推定”的观念,司法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超期羁押以后,必定会想方设法多收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的证据,形成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的认定,以此证明超期羁押的合理性。如果将超期羁押列入国家赔偿范围,将超期羁押、国家赔偿、责任人员承担费用这几个关键词用因果关系串连起来,将有利于促使司法人员形成依法办案、违法必究的法律意识。

最后,有利于强化司法机关的互相监督和互相制约。公、检、法三机关在制约机制上不足是造成超期羁押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在不同的诉讼阶段,主要仍由公、检、法三机关各自进行审查,这种“自查自纠”的实际运行模式影响了权力制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检察机关负有监督超期羁押的责任与义务,却因缺乏刚性的处分权而使这一在制度设计上被寄予了厚望的检察监督无法到位。在司法实践中,往往检察机关发现了问题,发出了《纠正违法通知书》,执行机关不予纠正,检察机关也无可奈何。而对于检察机关自身的超期羁押问题,更是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因此,将超期羁押列入国家赔偿范围,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可通过设在人民法院的国家赔偿机构来获得赔偿,对其给予赔偿实际上起到了公、检、法三机关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作用。

二、将超期羁押列入国家赔偿的具体设想

第一,超期羁押国家赔偿的范围。笔者认为,所有的受到超期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都应得到赔偿。司法实践中受到超期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最后的处理结果上一般面临三种情形:

1、做出无罪认定,包括人民法院判决无罪和人民检察院做出不起诉决定。

2、做出有罪认定,判处的刑期短于羁押的时间;

3、做出有罪认定,判处的刑期超出羁押的时间。上述三种情形中,第一种情形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依据国家赔偿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可以申请国家赔偿(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做出处理决定的除外),司法实践中基本没有争议。但对于第二、三种情形,司法实践中往往存在一个片面认识,认为被告人犯了罪,虽然超期羁押,但也没

关错,特别是对第三种情况,被告人的刑期超过羁押的时间,根据《刑法》第四十七条羁押一日可折抵刑期一日的规定,司法人员对被告人的超期羁押更是心安理得。笔者认为,只要是由于司法机关违法办案造成超期羁押的,权益受到损害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均有权申请国家赔偿。

第二,申请赔偿的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因超期羁押,合法权益受到损

害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是赔偿的请求人。同时,基于超期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存在着申请时人身自由可能受限制的情况,有权提出申请的主体应扩大到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亲属及律师;对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实施超期羁押的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包括刑事诉讼中的侦查机关、公诉机关和审判机关。

第三,申请赔偿的提出的时间。根据《国家赔偿法》的规定,请求国家赔偿的时效为两年。那么受到超期羁押的过程中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是否能申请赔偿呢?笔者认为,申请赔偿的提出时间应在刑事诉讼终结后,即人民法院作出生效判决或人民检察院作出不起诉决定后提出赔偿请求。因为在诉讼进行过程中,超期羁押的不法状态在每个阶段都可能发生,只有当诉讼终结、超期羁押状态已经结束,赔偿义务机关及对被羁押人权益造成的损害才能进行最终的确认。当超期羁押行为发生时,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可以先要求司法机关纠正违法行为再申请国家赔偿。

对羁押量高问题之透析与思考 篇3

关键词:羁押量;原因;对策

一、高羁押量之原因透析

通过调查发现,某省份一县级检察院收押总人数包括公安机关决定拘留的人数,检察院决定拘留、逮捕的人数和法院决定逮捕的人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除2007年的收押总人数因打黑除恶等专项行动造成收押人数上升突出外, 其它几年均有不同程度上升。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其原因:

1.羁押量高的立法原因

(1)相关法律制度滞后,导致羁押性强制措施适用的普遍化。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了拘传、拘留、取保候审、监视居住、逮捕等五种强制措施。这种构造从立法层面上来看,似是体系完整,对于整个诉讼活动能起着非常完美的作用。然而,这一制度在现实实践中无法达到既保障诉讼活动又较好维护人权的双重完美结合,背离了立法本意。其弊病根源就在于取保候审等非羁押性强制措施存在着根本性的缺陷,该缺陷主要表现在执行机构难以将措施执行落实到位。犯罪嫌疑人逃跑等违反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规定缺乏相应的保障措施,逃跑等行为并不会因此而加重犯罪嫌疑人的法律后果。

(2)死刑复核无期限限制,造成羁押量增加。为保障死刑罪犯权利,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由最高人民法院负责死刑复核。但具体死刑复核核准时间却没有任何法律予以确定,这极易造成死刑犯无限期等待复核。由于刑罚的特殊性,多数死刑犯思想负担重,情绪不稳定,有的不服管教,滋事生非,无端欺压打骂其他在押人员,成为牢头狱霸。由此可见,大量等待死刑复核的罪犯给看守所监管工作带来了沉重压力。

2.羁押量高的制度原因

(1)司法体制的不完善。在实际工作中,有相当部份的羁押决定是由于行政机关的干预或要求作出的,而这些被羁押的人中大多数又是在拘留后,被作为其它情况处理。同时,由于司法的行政化,造成诉讼效率低下,案件的审理出现很大的随意性,导致大量的案件不能在法定期限内办结,增加羁押量。

(2)对羁押措施和期限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机制。我国现有的司法体制中,虽然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但是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造成对检察权的限制,导致检察监督缺乏权威性和有效性。在实际工作中,检察机关对羁押措施和期限等问题进行监督,提出纠正意见,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和责任追究机制,办案单位如果不理睬检察机关的监督意见,法律监督就毫无效果,使得这种监督往往流于形式。

3.羁押量高的主观原因

(1)传统的执法观念根深蒂固。近年来虽然伴随着诉讼民主化进程的加快,公民个人人身权利的保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程序公正也被进一步提升,但是重打击轻保护、重实体轻程序、程序工具主义、实用主义的传统执法观念仍广泛存在并在相当程度上起着负面影响。

(2)执法人员效率观念缺乏。在当前,社会治安形势严峻,刑事案件大量增加,案件复杂和新类型案件出现造成的办案难度的增加的情况下,侦查人员仍将获取口供作为侦查工作的最重要的突破口。为了便于随时获取口供,同时也是为避免犯罪嫌疑人潜逃,对犯罪嫌疑人羁押便是最好的选择,从而导致羁押量增高。

二、解决高羁押的对策分析

1.进一步完善刑事诉讼法和刑事羁押的相关法律

(1)增强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非羁押性强制措施的实用性,扩大其适用范围,提高适用率,降低羁押率。首先,明确适用范围中的具体标准,如立法可以采取排除式立法体例,应当以列举方式明确规定法定不予适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非羁押性强制措施的对象和条件,使之不致过于宽泛,增强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非羁押性强制措施的实用性。其次,落实监管措施。公安机关可以采用勒令其定期报到等方式方法限制其活动范围。一旦发现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有违法行为,公安机关立即将其羁押,在档案中注明,并作为量刑情节。其次,增加保证人的必要惩治条款,规定保证人不履行保证责任所应承担的相应刑罚,约束保证人严格履行保证责任。

(2)明确死刑复核核准的办案期限。死刑复核、死刑核准不应以保护死刑犯的利益为借口,毫无期限地羁押死刑犯。应明确死刑复核的办案期限,如在复核、核准过程中发现新情况需要核实、发回重审的,最高人民法院应函告被告人所在看守所,由看守所告知死刑犯,减轻死刑犯心理压力和不必要的情绪波动。

2.进一步完善体制

(1)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司法权。要建立独立的上下垂直的、严密的司法体制,防止地方干扰和地方保护主义。目前我国司法机关的设置完全和行政区划相吻合,而且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关的人事、财政则仍然受制于地方政府的束缚,这就很容易出现地方保护主义和地方干扰。

(2)强化监督手段,赋予监督权威性和有效性。首先,变监所部门的单一监督为侦查监督、审判监督、监所检察监督等部门的共同监督,以强化监督手段。还应强化检察监督的功能,赋予检察监督以纠正权和督促权,保障检察监督的强制性和权威性;其次,各级人大也要切实担负起监督的职责,发现违法羁押问题时要及时提出建议、通报批评、质询决议等方式,督促有关部门予以纠正。

3.加强严格执法意识,从思想意识上提高执法水平

(1)要彻底改变“重实体、轻程序”的错误观念,在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关系上,应树立起程序法优先、程序正义、保障人权的观念,增强人权意识,证据意识,程序意识,本着执法为民的态度来办理案件。既要惩罚犯罪,维护社会稳定,也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尊重和保障被羁押人的合法权益。

(2)正确认识羁押的性质与目的,避免羁押的工具化、普遍化使用。提高办案人员素质,加强理论教育,让其知道审判前的羁押只是一种例外的程序上的预防性措施,以避免让在法律上无罪的人承受有罪处罚的待遇。

作者简介:

超期羁押问题 篇4

一、“三类人员”羁押难的现状、结构特点及原因分析

2009年至今, 每年本院均会有2-3人患有艾滋病、肺结核等严重疾病犯罪嫌疑人, 及残疾人、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犯罪嫌疑人。对于身患艾滋病等严重疾病的犯罪嫌疑人, 我们的处理方法一般都是不予羁押的, 采取取保候审强制措施, 而肺结核等传染性疾病的一般也先行取保侯, 待到犯罪嫌疑人治愈后再改变强制措施或者收监。其中值得一提的是, 去年和今年出现了两名因怀孕或处于哺乳期不能羁押, 但重复犯罪或者以此试图逃避刑事处罚的女性犯罪嫌疑人。对于此类人员, 我们一般也只能采取的取保候审强制措施, 实践中羁押确实是一个难题。

2009年至今本院办理的此类人员犯罪案件中, 涉嫌的常见的犯罪为盗窃、职务侵占、贩卖毒品、危险驾驶、交通肇事类犯罪, 其中以盗窃犯罪居多。例如2011年本院办理的陈某盗窃一案, 其最终被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 但因其身患艾滋病, 从侦查到审判、执行阶段, 均未羁押。

笔者认为, 造成此类人员羁押难得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侦查机关抓捕、处理难。

身患严重疾病的犯罪嫌疑人, 特别是艾滋病等严重传染性疾病或者其他无法治愈疾病的犯罪嫌疑人, 心理会有一定程度的扭曲, 报复社会的心态较重, 在公安机关进行抓捕过程中极易出现拒捕伤人、自残等现象, 这给抓捕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同时在对其犯罪问题的处理上, 特别是在证据的固定上, 一些被害人由于害怕艾滋病等高危人员的行凶报复, 即便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严重侵犯, 大多数人也是忍气吞声不敢请求司法机关保护,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此类人员犯罪气焰, 同时也给司法机关打击此类人员犯罪提出了挑战。

第二、监管场所收治、羁押难。

一方面, 在特别提倡保障人权的今天, 对于怀孕、哺乳期妇女、严重疾病、残疾人等犯罪嫌疑人群体, 我国从法律层面给予其人性化的优待, 因而规定此类人员除非是特别严重的暴力犯罪一般不予羁押;另外一方面, 各级监所由于经人力、物力、财力等客观条件的影响, 监管容纳能力受制。同时一些患有重病的被羁押人员死亡后, 由此引发各种善后纠纷及责任追究也让监管场所如履薄冰。特别是“躲猫猫事件”、“喝水死”等事件发生之后, 监所为了自保相应加强违法犯罪人员的“入所”管理, 提高了入所人员的身体条件要求和门槛。因而大多数患有多种严重疾病、老弱残疾犯罪嫌疑人, 监管部门也是不予收监。

二、“三类人员”羁押难引发的现实危害

第一、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一些身患严重疾病的犯罪嫌疑人如患有艾滋病的犯罪嫌疑人, 监管场所无法羁押、收治, 加之对社会有一定的仇视心理, 便依赖“免死金牌”明目张胆地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使社会治安秩序受到严重冲击。另外一些身患严重疾病犯罪嫌疑人、残疾人, 由于生活所迫, 在高昂医药费和生存压力之间, 选择了铤而走险, 由于存在羁押的困难, 而一而再的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威胁社会稳定。

第二、可能导致司法不公。

法律原则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但是对于这几类人, 国家从保障人权以及现实角度出发, 不予羁押和不能羁押所带来的结果是, 同样的犯罪行为可能产生不一样的结果。特别是某些犯罪分子, 正是利用了这一羁押难的情况, 重复犯罪, 或者重复怀孕逃避法律追究。例如, 本院去年办理的罗某某等人盗窃一案, 犯罪嫌疑人罗某某在其他地区就因为盗窃犯罪而被司法机关处理, 但是因其正处于哺乳期而被公安机关取保候审, 就是在取保期间罗某某又在本辖区内再次盗窃犯罪, 对于盗窃犯罪罗某某没有丝毫的悔意, 而是一再利用其不能羁押的现实“逍遥法外”。

三、解决“三类人员”羁押难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第一、法律规范, 拓展羁押场所的“入口”。

从根本上解决此类人员羁押难的问题, 我们认为国家应从法律层面出台具体的规定, 对于上述人员严重暴力犯罪, 重复犯罪, 人身危险性特别大的犯罪嫌疑人, 应当羁押, 拓展监管场所的“入口”, 杜绝犯罪分子利用法律“优待”, 导致司法不公。同时相关部门要联合协同作战, 加强工作协调和衔接, 共同研究、解决收治、羁押、死亡中遇到的难题, 为羁押场所收监此类人员出谋划策。

第二、政策和财政支持, 为解决此类特殊群体羁押提供现实可能。

超期羁押问题 篇5

中共××市委政法委员会

关于集中开展清理超期羁押专项行动的方案

近年来,超期羁押犯罪嫌疑人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法律全面准确实施的一个难点问题,对此最高人民检察院增下发通知,要求坚决清理超期问题,省委领导也相继作过指示,市委政法委对清理超期羁押工作十分重视,针对这一难点

问题,经市委政法委决定从2006年4月至10月中旬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清理超期羁押工作。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此次清理超期羁押工作要坚持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确保实体法、程序法的正确实施,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为重点,以“公正执法树形象、执法为民作功臣”为核心,增强政法干警严格执法意识,提高政法干警执法水平,切实推动我市政法工作全面发展。

二、方法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4月3日至4月30日)。各部门组织干警要认真学习《全市清理超期羁押人员工作实施方案》,搞好思想发动、明确清理超期羁押工作意义、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关于不同诉讼阶段有关时限的具体规定和相关司法解释;建立健全清理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工作机构;明确部门工作职责,落实工作任务。

(二)摸底排查阶段(5月2日至6月10日)。各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本部门超期羁押的犯罪嫌疑人摸清底数,逐人登记,统计截至时间为2006年6月10日,6月12日前各部门要把统计结果填入《全市超期羁押案件登记表》报市委政法委。市委政法委将组织专门力量,对市公安局看守所逐号逐人清理登记,对各部门上报情况进行核查,如发现有瞒报、漏报、迟报问题,将严肃追究有关部门和领导责任。

(三)案件协调和集中清理阶段(6月11日至10月15日)。各部门要严格依照法律的有关规定自行解决本部门的超期羁押问题,如有疑难复杂案件,可向市委政法委提交,并说明情况,各部门将本部门清理情况填入于10月10日前上报市委政法委。

三、要求

为了确保此次清理超期羁押工作实现预期工作目标,市委政法委特作如下要求:

1、要充分认识此次清理超期羁押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领导,充分认识对犯罪嫌疑人超期羁押的严重危害,各部门要把此次清理超期羁押工作,做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来完成,纳入重要工作议程,认真解决存在的问题,保证清理工作顺利开展。

2、各部门要密切配合,互相支持形成合力,充分发挥政法各部门的作战功能,保证及时、用力地打击犯罪,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3、要建立长效机制,各部门要在这次清理超期羁押工作中坚持边清理、边完善的原则,分析产生超期羁押问题的原因,研究对策,落实措施,防止前清后超,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公正性,确保实现零超押的目标。

四、组织领导

清理超期羁押工作,由市委政法委牵头组成工作组,负责组织实施。

组长:***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副组长:***市委政法委副书记

***市公安局副局长

***市检察院副检察长

***市法院副院长

成员:**市委政法委执法监督科科员

***市公安局法制科科长

***市检察院公诉科科长

***市检察院侦查监督科科长

***市法院刑庭庭长

***市公安局监管大队副大队长、看守所所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同志兼任,办公室设在市委政法委执法监督科。

中共**市委政法委

解决超期羁押的五大对策 篇6

长期以来,超期羁押这一严重违法行为成了困扰司法机关公正性一个严重问题。它严重侵犯了被羁押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损害了国家法律的尊严和司法机关的执法形象。因此必须采取积极的防治对策。结合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人民检察院的实践,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做起,建立预防健全预防机制,将对解决超期羁押问题起到良好的效果。

首先是要建立定期清理制度。即看守所每天应对在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羁押期限进行清理、监察,并将结果告知驻所检察室。

其次是建立通知、提示函制度。即看守所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羁押期限届满前七日,应当向案件承办单位发送《期限即将届满通知书》;驻所检察室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羁押期限届满前五日,应当向案件承办单位发送《羁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期限提示函》。

看守所的通知制度的建立,不仅极大促进了办案单位的办案进度,对提示函的推行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而且使看守所从羁押场所变为羁押与监督职责并存的部门。以前长沙开福区超期羁押监督工作主要由本院监所科负责,平均每年发提示函340份,月均发提示函30多份。看守所通知制度建立后,案件基本在侦查期间终结,该院监所科每月平均仅发提示函10份左右,使超期羁押的可能性减到最小。

其三是继续推行换押制度。要求各办案单位对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在相应诉讼环节及时办理换押手续。

其四是完善工作联系制度。应由地方政法委牵头,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局分别在每月召开一次联席会议,通报、总结、研究公、检、法执行超期羁押责任追究制度的情况。

最后是采取“三查三看三卡”制度。即查犯罪嫌疑人拘留日期,看是否已過时间,卡拘留羁押期限;查犯罪嫌疑人逮捕日期,看有无延期、重新计算侦查羁押期、退补情况,卡侦查和补充侦查期限;查检察院、法院受案日期,看有无退补、延期、撤诉、改变管辖等情况,卡审查起诉和审判羁押期限。除此外,还要及时了解羁押动态情况,做到“三清楚”,即对当前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员数量清楚;羁押人员的羁押场所清楚;羁押人员所处的诉讼阶段清楚。使办案环节始终处于检察院监所科监督视线之内。

除了加强预防措施,还必须建立有效的超期羁押时候责任追究制度。公、检、法虽然出台了事前预防超期羁押制度,但对于已然造成超期羁押的,在行政、经济、纪律上应如何处罚,措施却不够完善,具体操作中也是“各唱各的戏,各吹各的号”,缺乏联动效应。为此,可由法委牵头,公、检、法三家联合协调出台超级羁押责任追究制度,具体规定侦查部门、审查批捕、审查起诉、法庭审理、羁押场地等各环节的具体职责,并计入量化目标管理,一旦出现违法或超期羁押,无论牵涉到谁,都要一查到底。

责任追究制度为杜绝超期羁押提供了机制保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长沙开福区实践来看自2000年超期羁押责任追究制度实施以来,没有发生过一起超期羁押现象。

总之,根治超期羁押这一顽症,端正执法指导思想,提高业务素质是基础;做好预防工作是前提;加大监督,协调力度是保障;完善有关法律法规,推行责任追究制度是关键。只有建立综合治理网络,使其“不能超”、“不敢超”、“不愿超”,才能切实解决长期困扰司法机关的超期羁押这一突出的执法问题。

超期羁押问题 篇7

1 ILASIII系统处理超期罚款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 超期罚款制度作为一项管理手段, 在国内图书馆界普遍采用, 我校图书馆也不例外[2]。它是为了在图书管理过程中对少数不遵守图书馆规章制度的读者实行的一种经济惩罚性措施, 其目的为了保证读者不仅享有文献资源的公平性, 增强读者的责任心, 而且使图书更好地为广大读者所利用, 提高图书的流通率。

最近, 我馆刚升级ILASIII, 进行系统测试后, 使用ILASIII系统处理超期罚款时发生如下问题:雷晓旺同学在交纳借阅书刊逾期罚款的过程中, 系统显示信息与实际交纳的金额不一致。该同学实际需要交纳逾期罚款28.3元, 工作人员点击收现金28.3元, 而系统显示该生的余额仍然没有消掉, 仍是28.3元。当时, 该工作人员没有意识到系统会发生问题, 又重新多次点击, 希望能将该同学的逾期罚款消掉。过后进入流通财经统计界面查询, 显示该工作人员刚刚已收欠款47.1元, 实收金额与系统收的金额不一致。这样的问题笔者也亲身经历过, 实收是14元, 而系统收是19.7元。这些问题的发生, 给工作人员提出了新的课题。

面对这种情况, 工作人员需查清原因, 才能找到问题症结。首先点击“流通管理——系统维护——流通日志查询查找”, 进入“日志查询——流通分系统”后进行参数设置。开始设置“日期范围”为“2013年6月9日”、操作类型为“3921交过期欠款”、然后输入读者证号“09002104162”再点击“检索”出现图1所示信息的界面。

为了方便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 我们需要将这些数据输出, 然后再导入到Excel表格中进入排序统计分析。我们先点击“输出按钮”, 在弹出的窗口中点击“全部选定”确定输出项目, 然后再点击“文本输出”进行保存。便于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 我们将该数据导入Excel, 排序后得到表1所示结果。

从表1统计的结果看, 合计:实收金额为28.3元, 但系统显示收费金额为47.1元, 系统上显示比实际多收了18.8元。为什么系统出现比实际多收18.8元?

从表1统计数字可以看出:事务号1017322实收0.5元, 而系统显示收了4次0.5元, 多收了3遍;事务号1039655实收0.6元而系统显示收了4次0.6元, 多收了3遍;事务号1057127实收1.7元, 而系统显示收了4次1.7元, 多收了3遍;事务号1104898实收1.4元, 而系统显示收了4次1.4元, 多收了3遍;事务号1104899实收1.4元, 而系统显示收了4次1.4元, 多收了3遍。事务号1145198实收0.2元, 而系统显示收了3次0.2元, 多收了2遍;事务号1145203实收0.2元, 而系统显示收了3次0.2元, 多收了2遍;事务号1145328实收0.2元, 而系统显示收了3次0.2元, 多收了2遍;事务号1145329实收0.2元, 而系统显示收了2次0.2元, 多收了1遍;事务号1145330实收0.2元, 而系统显示收了2次0.2元, 多收了1遍;事务号1145331实收0.2元, 而系统显示收了2次0.2元, 多收了1遍;事务号1145332实收0.2元, 而系统显示收了2次0.2元, 多收了1遍。而事务号1234460、1280075、1293728、1235427、1278540、1293727、1325426、1332826的系统显示收费金额与实际收到的金额是一致的。在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有些事务号重复多收了3次, 有些事务号重复多收了2次, 有些事务号重复多收了1次, 把重复收费的金额统计正好为18.8元。

2 ILASIII系统处理罚款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2.1 原因

我校图书馆自1995年引进ILASII系统以来, 经过18年的实践运行, 系统功能不断完善, 数据模式标准、性能稳定、运用灵活[3], 在日常的图书馆工作出现的差错较少。为什么刚使用ILASIII系统交罚款就出现了种种问题。笔者认为系统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由于本馆ILASIII系统刚刚升级不久, 系统运行稳定性不好, 系统在工作过程中发出错误的指令在所难免; (2) 与当时网络速度太慢而导致系统反应慢有关, 很容易使系统卡机; (3) 工作人员在操作的过程因为网络太慢, 重复点击, 造成系统重复收费。

2.2 对策

将出现的系统问题及时向供应商反馈, 要他们从源头上解决系统出现的问题。在系统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的情况下, 我们要及时查找并进行数据统计, 将系统误收部分的数据进行手工删除。具体操作如下:将显示重复收费的记录号统计出来, 并统计出其重复收费的次数, 然后点击“流通管理—系统维护—流通财经事务库维护。”进入流通财经事务库窗口, 输入重复收费的事务记录号, 检索出相关信息并仔细进行核对, 然后点击“删除”按钮, 将系统多收的费用进行删除即可。

工作人员在使用ILASIII系统过程中需要不断学习、摸索并积累经验。遇到问题要仔细分析, 并将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技术部门负责人, 部门负责人与开发方协商沟通解决问题。只有在不断完善系统的配置, 才能使升级后的ILASIII系统更加符合图书馆工作规律, 减少因系统的原因而影响图书馆日常的服务工作。

工作人员在收取罚款的过程中要仔细核对界面数据, 尤其是当电脑反应慢时, 应特别注意查看界面欠款是否为零, 不为零时不要重新点击, 否则系统很容易造成重复收费。加强业务学习, 熟练掌握ILASIII系统各个模块的使用功能, 出现问题应该知道从哪个界面进入, 不断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结

ILASIII系统在我馆的使用, 还需要一个完善的过程并经过实践的检验。作为它的用户, 我们要学会发现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 灵活地进行分析, 使系统不断完善, 更好地为图书馆服务。

参考文献

[1]蔺兰英.ILASIII的新特点、新功能[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9, (10) .

[2]马姣玲.对高校图书馆借阅超期问题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1, (14) .

超期羁押问题 篇8

一、集装箱超期使用费诉讼时效的起算点

根据最高法释[1997]3号《批复》,集装箱超期使用费纠纷的诉讼时效应为1年,自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这一规定基本上已得到司法界的认可。但具体的侵权之日应指那一天?法律和司法解释却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有必要予讨论。

(一)从货到目的港次日起60日起开始计算

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诉湖南某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纠纷案的判决,法院认为在目的港无人提货中“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就是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目的港无人提货之日。然而这个判决在实践中却不符合实际情况和逻辑。因为此判决中提及的60日只是法律赋予承运人可处置货物的时间点,并不等同于承运人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实践中承运人规定的免租期大多少于60日,在租期届满后承运人的权利已经受到了侵害,此时超期使用费已经产生,诉讼时效理应开始计算,如果仍坚持诉讼时效从货到目的港次日起60日开始计算,那么对用箱人来说是不公平的。

(二)从收货人/托运人表示弃货或拒绝支付滞期费时开始计算

如果收货人/托运人明确表示弃货或拒绝支付,则承运人就明确知道自己权利受到侵害,此时开始计算诉讼时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实践中,超期费产生的原因往往是由于无人提货或货物被扣押,此时当事人无法控制集装箱,如果想要将其返还则需要支付的费用已超出货物本身的价值,因此大多数当事人不会积极的作出承诺,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按照此观点计算时效,那诉讼时效将始终无法起算,而承运人始终保有胜诉权。另一方面,这样也导致承运怠于采取有效措施来处理货物,对双方当事人都造成巨大的损失,不利于纠纷的解决。

(三)从集装箱被返还承运人时开始计算

A公司诉B公司的集装箱超期使用费纠纷案的判决①持此观点。认为直到集装箱超期使用费数额确定之时,承运人才知道自己权利受到侵害。但此观点忽视了承运人拥有在用箱人超期未归还时对货物处分的权利。实践中,如果按此观点确立诉讼时效,将会出现承运人为获高额的超期使用费而对货物进行消极处分,从而使用箱人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无人提货的前提下,由于根本就无法找到权利人,这种消极的做法将会使承运人遭受巨大损失,从而不利于航运业的发展。

(四)从集装箱超期使用费发生之日开始计算,每天集装箱超期使用费的诉讼时效都从发生的当天开始计算至1年

某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诉上海某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纠纷案的判决②持此观点。笔者持保留意见。第一,集装箱超期使用费是基于海上货物运输合同产生的。第二,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用箱人没有及时还箱的行为而对承运人造成损害,而不是每天都会产生新的侵权。第三,造成的损失是持续的。因此,笔者认为这个观点不符合法律的规定,只要承运人意识到受到侵害,超期使用费就应开始计算,而不应每天重新起算。

在上述四种观点中,笔者比较赞同第一种观点,即集装箱超期使用费的诉讼时效起算点应从集装箱免费使用期(简称免租期)届满之日起开始计算。首先,根据行业惯例,在集装箱免租期届满前,承运人一般已经通过多种方式(例如邮件、电话等)告知货方目的港无人提货或空箱未返还,在此期间如果对方未回复,承运人应当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将会受到侵害。其次,集装箱超期使用费是海上运输合同的一部分,而不能将它定性为一个单独的租赁合同,承运人之所以有权收取超期使用费是因为用箱人违法了合同中关于按时还箱的规定,使承运人的权利受到侵害,因此应承担违约责任,从此可以看出集装箱超期使用费相当于其中的一个违约条款。因此,笔者认为集装箱超期使用费的诉讼时效应从承运人知道用箱人不能返还集装箱时开始计算,而免租期届满后,货方已经不可能按照合同的规定返还集装箱了,此时承运人的权利已经受到了实质上的损害,因此,这种做法是符合法律逻辑的。

二、结语

在当前的集装箱运输实践中,无人提箱,迟延提箱,拒绝还箱的情况时有发生,此时集装箱超期使用费的诉讼时效起算点就变的尤为重要,因为它关系着当事人诉讼的胜败,因此,希望相关的司法解释可以尽早出台,让法院在审判时能有据可依,做到类似案件类似判决,使当事人能更好的保护自己的权益。

摘要:集装箱的超期使用费诉讼时效起算点问题存在四种观点,为更好的防止类似案件在不同地区或不同法官手中出现截然不同的判决,更好的维护承运人和相关当事人的利益,通过对五种观点进行浅析,为今后审理集装箱超期使用费诉讼时效起算点问题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集装箱超期使用费,诉讼时效,起算点

注释

1参见最高人民法院(2015)民提字第119号判决.

浅论超期羁押的救济途径 篇9

一、提供超期羁押救济的必要性

(一) 超期羁押现象的历史情况

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提供的数据表明, 1993年至2001年全国公安司法机关每年度超期羁押的人数一直维持在5万至8万之间, 1999年达到84135人, 2000年为73340人, 2001年为55761人。2003年上半年仅全国法院系统清理的超期羁押案件就达1967起, 涉及4060人, 2004年1至10月, 全国新发生超期羁押4877人, 2005年全国新发生超期羁押271人次, 2007年的85人次, 2008年4720人次2, 2009年2010年上半年为286人次。

从以上的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 超期羁押现象由来已久, 难以根除, 有效地司法救济径的缺失更是为它的泛滥提供了温床。羁押虽然能够保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处于公安司法机关的控制之下, 保证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 但是超期羁押严重的侵害了相对人的人身自由, 而自由是所有的法的价值中位阶最高的, 我们不能以侵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来实现“惩罚犯罪”这一中国由来已久的刑罚最终目的。

(二) 提供超期羁押救济途径的原因

刑事诉讼法属于公法, 里面的内容属于强制性规定, 公安司法工作人员不按规定办案而超期羁押, 实则为一种违法行为, 更有检察官说, “超期羁押实质上就是在非法拘禁”。国家权力机关应当保障权利人一切的合法权利, 在立法、执法、司法中更要体现这一价值理念, 反映到刑事诉讼中就是要切实的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利不被剥夺。因此, 在如此泛滥的超期羁押情形下, 自然应对受到侵害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救济。

根据司法最终原则, 任何被剥夺权利和限制自由的人, 都必须赋予司法救济的机会, 使这种剥夺权益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得到必要的司法审查, 确保被剥夺权益的人充分行使诉权, 以便为权利而进行理性的斗争。为了维护诉讼公正以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必须为其提供有效的救济途径。

二、当前应对超期羁押的相关规定与措施

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 我国的立法机关、公安司法机关不得不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超期羁押, 从而主动地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提供了一些救济。

(一) 《国家赔偿法》的相关规定

我国宪法规定, “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又规定:“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 有权依照法律规定去的赔偿的权利。”由于宪法在我国没有可诉性和不可救济性且在旧的《国家赔偿法》中要求是国家机关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 只有违法拘留、违法逮捕时国家才赔偿, 这种赔偿制度不是为了程序违法行为而设的。而超期羁押并不属于以上这些情况, 所以它不是国家赔偿的范围。但是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 超期羁押势必会侵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财产权利。2010年12月1日生效的新的《国家赔偿法》取消了“违法”的限制, 将“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直接修改为“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使职权”, 有本法规定的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情形, 造成损害的, 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赔偿的权利。看似很简单地去掉了“违法”二字, 却意味着我国国家赔偿归责原则的重大进步, 即依照结果归责原则。自此, 我国《国家赔偿法》将超期羁押纳入了司法赔偿的范畴, 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利提供了救济。

(二) 公检法三机关专项清理超期羁押的活动

2003年9月24日, 最高人民检察院通过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在检察工作中防止和纠正超期羁押的若干规定》, 在规定中规定了八项预防和纠正超期羁押的措施。2003年12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关于推行十项制度, 切实防止产生新的超期羁押的通知》, 要求全国各级法院严格执行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 建立并严格防止超期羁押的司法工作机制, 努力实现防止超期羁押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在2003年以后,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央机关以及各地方主管机关以每年几个通知的形式来督促下级机关清理纠正积存的超期羁押案件, 防止新的超期羁押问题。从如此高密集的动作来看, 超期羁押既是一个难以根治的顽疾, 同时也是受到了各有关机关的高度重视。各个机关采取专项清理措施, 极大地减少了超期羁押的数量。

三、超期羁押救济的欠缺

虽然当前我国各相关机关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 但是边清边超、前清后超的问题重复出现, 其深层次的原因还没有根除, 而超期羁押的救济途径仍然是欠缺的。

(一) 缺乏专门的机关受理被羁押者的申诉

在刑事诉讼中, 被判处了错误的刑罚的被告人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向特定的机关提出上诉、申请再审等, 请求司法审查, 这种刑事诉讼程序圆满的完成了它的纠错功能。被超期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虽然能够提出申诉, 但是我国法律没有规定专门的受理机关, 接到申诉申请的机关鲜有为其提供听证的机会, 这使得被羁押人的权利很难得到救济, 乃至虚无化。究其根本原因, 是我国缺少一个像一审、二审程序那样独立的、封闭的的司法审查体系。

(二) 立法规定过于粗糙

立法的粗糙它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在司法实践中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 使得被羁押者无从救济可言。这主要体现在: (1) 刑事诉讼法第60条规定:“人民检察院不批准逮捕的, 公安机关应当在接到通知后立即释放。”由于立法在此没有作明确的规定, 而是用了“立即”这样模糊的词语, 故使一些公安机关对不批捕的犯罪嫌疑人转为采取劳动教养措施, 申报批准期间也即延长犯罪嫌疑人的羁押期限。虽然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曾规定过劳动教养的日期可以折抵刑期, 但羁押在看守所与被劳动教养是不能混同的, 因为这毕竟是两个不同性质的结果和措施。 (2) 刑事诉讼法第128条规定:“在侦查期间, 发生犯罪嫌疑人另有重要罪行的, 自发现之日起依照本法第124条规定重新计算侦查期限。犯罪嫌疑人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 侦查羁押期限自查清其身份之日起计算, 但是不得停止对其犯罪行为的侦查取证。”而在司法实践中, “发现之日”、“查清之日”的具体时间很难把握, 给案件的侦查时限的确定带来较大的随意性, 并且由于该条的适用实际上只要公安机关内部自身决定即可, 而不必受司法机关的有效审查, 故不可不谓是立法的一大疏忽。

四、超期羁押救济途径的建议

人权必须得到尊重和保障是现代刑事诉讼的基本理念, 改革当前我国刑事羁押制度, 使得羁押的危害性降到最低, 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对超期羁押现象如果不从思想、制度和立法层面上予以改进, 那么谁又能保证今天的清理现象明天又不会死灰复燃呢?鉴于我国的司法实践, 对超期羁押的救济途径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加强办案人员的人权保护意识

在我国法文化的传统中, 办案人员重实体轻程序的思想由来已久, 认为只要不办冤、错案, 超期几天甚至个把月没有什么关系, 反正羁押期限可以折抵宣判刑期。这也违背了我国刑事诉讼法中无罪推定的原则。办案人员的思想意识直接关系到被羁押人的权益, 即使在制度保障上做的再好而意识没跟上, 也是枉然。

(二) 建立责任追究机制

超期羁押本质上就是违法行为, 针对超期羁押现象, 我国公安司法机关颁布了一系列的司法禁令, 如2003年12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推行十项制度切实防止新的超期羁押的通知》、2003年11月24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关于在检察工作中防止和纠正超期羁押的若干规定》, 这些司法禁令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指出了问题所在。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责任以及遏制超期羁押措施的制裁, 那么, 只凭在严厉的司法禁令也是得不到尊重, 而只能变成一种口号或宣言罢了。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 对超期羁押能起到预防和威慑作用。

(三) 完善立法规定

由于我国刑事诉讼法对羁押期限的规定模糊, 没有羁押最高期限以及管辖改变、补充侦查、发回重审等对其羁押期限规定的空白, 亟需对我国刑事诉讼法进行修改完善。确立比例原则, 比例原则亦称相应性原则, 它是指刑事追究措施, 特别是侵犯基本权利的措施, 在其种类、轻重上, 必须要与所追究的犯罪行为相适应。我们认为, 可以按案件性质及不同, 规定拘留、逮捕侦查羁押期限该短期限的则短, 该长期限的则亦长, 充分体现比例原则。

(四) 建立羁押审查制度

如前所述, 我国没有像一审、二审程序那样独立的、封闭的羁押审查体系, 被羁押者难以获得救济。最近公布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规定, 增加一条, 作为第九十四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 人民检察院仍应当对羁押的必要性进行审查。对于不需要继续羁押的, 应当建议予以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人民检察院是法律监督部门, 它将按照刑事诉讼法新的规定而对羁押的必要性进行审查。这不仅填补了我国羁押审查制度的空白, 也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我国的羁押率, 对降低超期羁押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摘要:刑事诉讼中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处于羁押状态有利于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但长期以来司法实践中存在超期羁押现象比较严重。2004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尊重和保护人权”, 人权本位思想已逐渐深入人心, 但是超期羁押行为严重地侵害了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权利。因此, 从依法治国和人权保障的要求与角度出发, 需要探索遏制超期羁押行为的措施和途径。

关键词:超期羁押,人权保障,救济途径

参考文献

[1]陈瑞华.问题与主义之间[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2]范鹏华.超期羁押救济机制研究[D].四川:四川大学, 2005.

[3]冷冰.超期羁押的原因和对策[D].吉林:吉林大学, 2003.

[4]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超期羁押问题 篇10

“隐性超期羁押”是指刑事诉讼中侦查、检察和审判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时, 利用法律的不周延, 通过“体现在法律文书上未突破法定羁押上限”这种形式上的“合法羁押”掩盖实质上的超期。这种羁押使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实际羁押超过了应适用的羁押期限, 严重地侵犯了其合法权益。

一、“隐性超期羁押”的表现形式

1、滥用期限延长条款

如滥用刑诉法中“可以延期”、“案件重大、复杂”等规定, 法律对各诉讼环节中有关期限延长的规定有一个递进过程, 延期本该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作为例外适用, 却在司法实践中因为各种原因被常态化, 成为办案人员因拖沓而导致办案期限不够的救济条款。

2、公、检、法三机关“互借期限”

如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逮捕后不满两个月即侦查终结移送审查起诉, 检察机关办案人员与侦查人员协商, 将受案日期后推, 使审查起诉期间延长;或审判人员借用审查起诉“未用尽”之剩余时间。又如滥用退回补充侦查、建议延期审理和延期审理等手段变相延长诉讼期限。司法实践中, 若遇法定期限不能结案的情况, 审查起诉部门办案人员往往会找些“疑点”, 利用法律上的合法程序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以延长办案期限;共同犯罪案件中, 若其中一人因疾病或其他原因不能到案, 实践中审判人员往往不是按规定单独对该人裁定中止审理, 而是为图省事避免多次开庭, 变通由检察人员建议延期审理, 使全案被告人的羁押期限被人为延长。

3、利用法律规定的疏漏

如法院自行决定延期审理的次数未作限制。现行法律仅规定庭审过程中公诉机关建议延期审理次数不得超过两次, 而人民法院以“需调取新证据、通知新证人或被告人另行委托辩护人”为由自行决定延期审理的次数未作限制。尽管表面上于法有据, 但这种无限次延期审理显然有违司法公正之本义。

以上几种“隐性超期羁押”现象, 从法律规定上看并不超期, 不同于“违法”层面的超期羁押, 但实则或是通过违规操作、规避法律或与立法精神相悖, 助长了办案人员有法不依, 漠视人权的错误观念;破坏了刑事诉讼制约机制, 影响了司法公正和效率, 极大地损害了法律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司法机关形象;且常使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至判决之日被实际羁押的期限超过其本应被判处的刑期。而这种情况下, 往往会导致审判机关人为地将刑期延长, 严重侵犯了被羁押者的合法权益, 其危害程度较显性尤甚。

二、“隐性超期羁押”产生的原因

1、“有罪推定”思想根深蒂固

有罪推定, 做为一项执法原则, 长期霸占着封建社会执法者的思想, 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执法观念, 封建社会的长期执法实践又使得这一思想越埋越深, 以致于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执法者仍然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做为“坏蛋”对待。从赵作海案、聂树斌案、佘祥林案等影响极大的冤假错案的发生便可知有罪推定这一思想的惯性之大。

2、“重实体轻程序”执法实践尚未改变

我国长期以来“重实体轻程序”的实践是诱发超期羁押的重要原因之一。受到传统文化和历史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的司法实践强调实体公正过多, 对于程序要么是视而不见, 要么是“走形式”, 程序的作用顶多是用来应付上级检查而已, 不少法律人甚至认为程序限制了对实体公正的追求。在这一大环境下, 司法机关往往倾向实体公正和打击犯罪, 而忽视程序公正的价值和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的保护。

3、执法力量配备不合理

办案经费不足, 可用人力紧缺, 办案人员素质不高、超负荷工作, 这既无法保障案件质量, 也无法保障在法定期限内结案。在完成办案指标的单纯任务观念指导下, 为避免产生违法超期羁押问题, 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寻求解决之道, 于是通过合法程序“以羁代侦”等“隐性超期羁押”应运而生。

4、缺乏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

我国现行法律更多的是强调犯罪追究一面, 而没有强调执法约束一面。显性超期羁押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犯罪行为, 是公权对私权的侵犯, 在现行法律制度下还是可以找到依据予以追究。但对于表面上合法的“隐性超期羁押”, 对这类违规办案的执法人员缺乏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这个问题不解决, “隐性超期羁押”现象就很难得到彻底遏制。

三、解决超期羁押现象的对策

1、提高人员素质, 树立正确的执法观念

真正摒弃“有罪推定”、“重实体、轻程序”等与现代人性化执法理念相悖的有害法治的执法观念。从思想 (下转第101页) (上接第99页) 上树立“人权保障”观念, 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看成是与你、与我一样的“人”, 他们的合法权利理应受到保障。加强程序正义的保障机制为首要目标, 使程序正义得到普遍承认和尊重。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既包括执行刑事实体法也包括执行刑事程序法。追究犯罪和保护无辜应当同样地受到重视, 在追究犯罪的同时要保护被追究者的合法权利。法律规定的诉讼期限既是公安司法机关追究犯罪的权力, 也是相应的义务。执法人员应充分认识诉讼程序与程序权利的独立价值, 在注重实体法的同时务必重视程序法, 树立严格遵守办案时限的观念, 把超期羁押问题提高到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高度来认识, 尊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和基本人权, 以实现程序正义, 消除产生超期羁押的思想根源。

2、修改现行立法上的不足

法律规定上的模糊、不确定都是“隐性超期羁押”现象存在的温床, 应逐步完善相关的法律的规定, 将模糊语言从立法中清除, 代之以简洁明了、操作性强的法律用语。在衡量标准的制定上应尽可能具体、明确, 避免实践中在理解、执行法律时因机关而异、因人而异。如现行法律中“立即”释放的情况, 可规定由办案单位将所需的释放手续先行办好后再进行“不逮捕”、“不起诉”的宣告, 以真正做到“立即”释放。

3、健全、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赋予监所检察部门相应的对超期羁押责任人的处分权或处分建议权

节育环不能“超期服役” 篇11

张女士最近因身体不适到市计生中心就诊,医生检查后发现是留在体内的节育器所致。专家提醒,绝经女性在绝经后半年至1年内宜将节育环取出。

宫内节育器具有高效、长效等优点,为广大妇女所首选。目前使用宫内节育器的人数,约占综合节育措施人数的41%。

据有关专家介绍,不少更年期女性因为带节育环时间较长,一直没有影响身体健康,所以觉得取不取出无所谓。再加上不少女性觉得取环需要做手术,不仅麻烦而且痛苦。一位太婆就因为怕痛苦,到老也不取环。这些都是导致更年期女性绝经后节育环“超期服役”的主要原因。

专家认为,节育环在子宫体内易穿入腹腔产生不良反应。更年期的起因是卵巢逐渐萎缩,排卵减少,渐至停止。子宫失去卵巢分泌的雌激素的刺激,逐渐缩小,子宫重量和宫腔容积也减少,但节育环却不会缩小,故很容易发生穿入,引起腹痛,甚至穿出子宫外,刺激腹腔而产生不良反应。节育环在子宫局部起异物作用,绝经后容易损伤子宫内膜表层,导致子宫内膜的非特异性炎症。还可使子宫内膜腺体萎缩加快,加速子宫退化。

妇科专家介绍说,更年期女性在绝经后半年至1年内取环为宜,因为此时雌激素水平虽已下降,但子宫尚未明显萎缩,不但取环操作过程简单,而且痛苦小。更年期女性绝经后千万别为了怕麻烦,而忽视了及时取环,导致遭受许多本可避免的痛苦。

侦查羁押改革初探 篇12

一、从实然状态来看

我国现行的侦查羁押存在诸多的问题。笔者认为, 在实践中, 我国侦查羁押之刑拘与逮捕这两种强制措施的适用条件已没有明显的区分, 两者在实践中的最大区别在于羁押时限的短长。实践中, 对犯罪嫌疑人进行逮捕大多已成为一种走过场的形式, 即犯罪嫌疑人已于批捕前被刑拘或通过其他方式到案而早已置于侦查机关的控制之下。逮捕的最大意义已经在于延长对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控制而丧失了制度设计时的初衷, 如此, 也因其在实践中的实然效果而导致对人权的侵犯。针对我国逮捕制度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逮捕率居高不下, 适用过于普遍;逮捕后的羁押率过高, 羁押期限过长;逮捕的配套非强制措施监视居住、取保候审等并未落实到位”等, 笔者认为不仅有轻证据重口供、轻程序重实体、侦查监督不力、人权保障不到位等原因, 更有深层次的因素使然。

二、从应然的状态来看

侦查羁押——如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刑拘、逮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对其进行控制, 保障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 防止犯罪嫌疑人逃匿、继续危害社会或妨碍证据的查证等方面, 羁押也只是作为保障其到庭的例外措施, 也就是说侦查羁押的主要功能在于保障而非查证。而在我国的制度设计上, 侦查机关在羁押犯罪嫌疑人后不仅有权进行讯问, 而且可以围绕口供进行相关调查和核实, 使侦查羁押不仅具有保障功能, 而且赋予其较充分的查证功能。但与之相矛盾的是, 在实践中, 侦查羁押阶段的查证保障功能却与羁押之前的阶段相比并没有明显优势, 反而导致超长羁押期限的虚耗, 并进一步导致了对犯罪嫌疑人人身自由权等权利的侵害。究其原因, 在于查证与保障功能的时限混同以及担负查证保障功能的主体混同。因此, 笔者认为, 应当将查证与保障功能分别设置在侦查程序的不同阶段, 并规定不同的时限和责任承担主体。

三、与逮捕的关系

“从制度与实践的双重角度, 刑拘与逮捕前后相继, 共同构成侦查程序中的分段式羁押制度”, 对于这一点, 笔者表示认同。但在实践中, 二者的查证与保障功能则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通过相关调研数据可以发现, 刑拘以及刑拘前的查证负担远远重于逮捕阶段, 也就是说, 在逮捕之前, 侦查机关的侦查结果已经基本达到了移送审查起诉的证据标准所要求的程度, 以至于逮捕羁押阶段的查证行为几乎属于缺乏建设性的重复劳动。鉴于此, 笔者建议, 从立法上调整刑事拘留的法定条件, 使之与现实情况相契合, 即取消其在紧急情况下适用的条件而修改为一般情形下适用, 并在已赋予其查证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宽刑拘期间, 赋予其完全的查证功能, 使实践中的侦查需要得到满足, 同时刑拘的期限配置也应当与其担负的查证功能成比例, 查证责任的主体为侦查机关, 对于批准刑拘的权力则仍由检察机关行使。至于逮捕, 则从立法上还原其保障功能, 使其仅作为保障到案的例外措施予以执行, 以下具体讨论。

首先, 逮捕的适用条件, 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具体的情形进行:

(一) 逮捕的犯罪案件类型, 主要适用于暴力犯罪案件、重大复杂案件、流窜结伙案件、黑社会案件等;

(二) 逮捕的对象类型, 主要适用于人身危险性大、主观

恶性强的犯罪嫌疑人, 以及虽无明显的危险性和主观恶性, 但在侦查机关所在地没有固定住所、没有固定工作收入、没有亲朋保证人等一旦逃跑将难以归案的外来人员;另外, 逮捕的对象不适用于未成年人、怀孕及哺乳期妇女等人群;

(三) 案件的犯罪情节, 对于自首犯、立功犯、预备犯、

中止犯、胁迫犯、过失犯等具有法定、酌定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情节的犯罪嫌疑人, 不适用逮捕。

其次, 对于逮捕的证据标准的考量, 笔者认为, 现行立法上的规定——“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采取监视居住、取保候审等措施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 而有逮捕必要”, 含义不明, 难以理解和操作, 暂且不论;实践中的标准已经与移送审查起诉并无二致。在此, 笔者不大赞同放宽或降低逮捕的证据标准之说, 相反, 笔者认为, 逮捕的证据标准应从立法上提升至移送审查起诉的高度。前文已经对还原逮捕的保障功能进行了论述, 因此, 查证的任务应当在逮捕之前完成, 对犯罪嫌疑人进行逮捕也就是为了实现保障其到庭接受审判的功能。对于逮捕的启动, 笔者认为, 可以放置于侦查终结后, 移送审查起诉前, 对于符合逮捕条件的, 由侦查机关提出申请, 检察机关批准逮捕, 侦查机关予以执行, 并将犯罪嫌疑人置身于中立的、专门的羁押场所, 该专门的羁押场所可以设计在不隶属于侦查机关的看守所之下, 或从现实层面比较容易实现的角度考虑——在检察院的架构之下设立专门的“羁押所”, 如此, 可以便于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时对案件和犯罪嫌疑人进行审查, 同时对羁押期限进行监督, 也便于犯罪嫌疑人的律师、亲友等介入, 对其提供帮助, 即将检察机关定位为保障功能的责任主体。

综上, 笔者认为, 提高逮捕的证明标准, 将查证与保障功能分而行之, 赋予刑事拘留完全的查证功能, 还原逮捕完全的保障功能, 能有效避免至少在逮捕羁押的期间避免对犯罪嫌疑人的人身侵害, 从而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其次, 还可以避免司法资源的无效使用和浪费 (如重复查证、撤销逮捕等无用功) 。这样, 我们研究的重点就可以放在刑拘羁押期间如何提高查证效率和保障人权的问题之上, 以及对于不适用逮捕的一般情形, 如何落实监视居住、取保候审等, 以及对于超期羁押进行国家赔偿等制度的研究上。

参考文献

[1]石均正等:关于拘留转为逮捕证明要求的调查报告及分析[J], 政法学刊, 2000.4

[2]樊崇义:刑事诉讼法学[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上一篇:业务操作风险下一篇:真正阅读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