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实践中法律问题

2024-07-09

护理实践中法律问题(共12篇)

护理实践中法律问题 篇1

随着公众健康法律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 护理风险越来越大, 护患纠纷逐年增多, 由于我国的卫生立法不健全, 在护理行为中存在着诸多法律问题[1,2]。在护理工作中, 护理人员稍不注意或违反操作规程, 就会引起病人的不满或投诉, 造成护患之间的矛盾甚至护患纠纷。笔者从护理立法方面分析国内护理实践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提出改进措施。

1 概念

法律是人们对于法 (特别是现行法) 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法律主体 (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法律意识的增强, 有助于他们依凭法律捍卫自己的权利, 更好地履行法律义务, 并对法制的健全、巩固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

2 我国护理法律的现状

2.1 我国的护理立法相对滞后

法是人们行为规范的准则, 护理法就是护士行为规范的准则。护理立法始于20世纪初, 1919年英国率先颁布了《英国护理法》, 1921年荷兰颁布了《护理法》, 1938年德国也颁布了《护理法》。1947年国际护士委员会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护理立法的专著。1953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表了第 1份有关护理立法的研究报告, 1968年国际护士委员会特别成立了一个专家委员会, 制定了护理立法史上划时代的文件“系统制定护理法规的参考指导大纲 (apropos guide for formulating nursing legislation) ”。我国卫生部在1993年3月26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 2008年5月12日新的《护士条例》开始执行, 内容包括总则、职业注册、权利和义务、医疗卫生机构的责任、法律责任、附则。可以看出我国的护理法规起步晚, 有待在日后的工作中逐步完善、补充。

2.2 我国护理人员整体法律意识淡漠

基层医院护士的法律意识还待加强, 相关法律知识匮乏, 难以适应新的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实施后对护理的要求[4]。高校护生对《护士条例》知晓程度不理想, 护生对《护士条例》中的部分内容认识存在严重缺陷[5]。实习前本科护生对临床问题认识不足, 掌握不深刻, 法律知识主要来源是新闻, 其迫切希望从课堂获取法律知识[6]。病人对自己的权利认识较多;临床带教护士法律意识淡漠, 不能满足临床带教中对护生法律意识的培养[7]。要使基层医院护士尽快适应现代法律社会下的医疗新形势, 必须对其加强法制教育, 强化法治意识, 掌握法律知识, 规范护理行为[4]。①护生应重视对《护士条例》等法律条文的学习。②加强在校学习期间法律知识的教授。③加强临床实习前和实习过程中法律知识的学习,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5]。实习前本科护生法律知识相对欠缺, 急需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 提高护生相关法律知识水平, 保证医疗护理安全[6]。为减少医疗纠纷, 有必要对临床带教护士进行短期系统的护理法律教育, 强化临床带教护士的法律意识, 增加带教中的有关法律知识, 建立护理缺陷汇报制度等[7]。

2.3 护校教育中法制教育课开设状况

我国目前有124万名护理人员, 多数人员在基础教育中很少接受法律知识教育, 随着护理任务和业务的不断扩展, 常会引发与护士有关的法律问题, 如安乐死问题、病人遗嘱处理问题、病人隐私权问题等[6]。

3 专职护理教师的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的提高重在教育, 教育的关键就是师资的培养, 尤其是护理专职教师如果具备相应的法律意识, 在讲专业课时将相关法律知识融入其中, 更有利于学生对法律意识的提高[8]。

法律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由理论体系到实践体系的培养过程, 是所有理论学科护理教师和临床护理教师的共同职责, 需要大家为之共同努力[9,10]。护理教师自己必须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教法, 注意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及各个环节的点拨与强化作用[11]。大家都知道教师的言谈举止在教学过程中对护生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的法律意识差, 对护理操作中法律问题不明确, 甚至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侵权行为[12], 会直接影响护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专职护理教师是护理队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专职护理教师的法律意识状况势必会影响到护理人员法律意识的整体提高, 带教老师的法律意识的提高, 直接影响护生依法行护的习惯养成。

4 小结

我国护理法规起步较晚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普遍薄弱, 加强学校法律教育是提高法律意识的主要方法。对护理队伍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专职护理教师的法律现状有待进一步调查。

护理实践中法律问题 篇2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

代秀珍

曾文慧

邱鸣

[摘要] 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护理服务范畴的扩大、护理理念的更新,护理工作模式发生了相应的变革,对管理者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利用动态管理原理指导具体的护理管理实践,针对护理管理活动中具体环境、组织目标、对象等的变化,采取随机制宜、不断更新、有预见性的动态管理方法,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护理工作环境,从而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关键词: 护理管理

动态原理

管理的动态原理的观点是组织和管理处于动态变化的社会大系统中,由此带来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手段和方法上的动态变化。为保证组织在外界大环境下维持自身的稳定和发展,组织管理者应做到:随机制宜、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有预见和留有余地[1]。随着医学的发展、社会环境的改变,医疗体制改革,护理工作模式发生了相应的变革,护理人员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也不断变化,护理管理者必须把握上述变化,将动态原理的观念应用于护理管理,对管理目标及管理方式进行调整,调动护理人员积极性,激发其潜力,进行有效地动态管理。目前护理工作现状

1.1 护理人力资源紧张: 现代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学科开展,新业务、技术的应用以及护理服务范围的扩大进一步加重了人力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护理人员薪酬、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及当今社会不同价值观的冲击使护理人员流动呈上升趋势。护理人力资源体系中存在着总量有限,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2]。

1.2 护理工作模式转变:现代护理模式突破了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转向以人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的的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使护理人员的角色由传统的生活照顾和治疗的协助者,发展成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整体护理的实施者。然而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工作繁杂,为了完成大量工作,势必会缩短与患者沟通交流的时间,进而无法的处理患者的心理社会问题,使整体护理难以全面开展。1.3 护理信息化、专科化:护理信息化体系即护理信息管理平台,包括护士工作站平台、电子病历管理系统、护理后勤支持系统及相关辅助系统应用于临床中,使护理工作逐渐信息化;另外随着医学的发展,护理服务范围的扩大,维持和促进人类健康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部分,对护理人员的适应能力和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4 护理工作环境压力增大:医院是一个充满复杂矛盾和沟通障碍的场所,随着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推进,医疗改革过程中的新趋势及一些社会矛盾集中到了医疗机构。护士要直接面对患者与家属,往往成为各种社会情绪的发泄对象。在这种内外部环境压力之下,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3]。

1.5 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不高:孙宁等[4]研究表明:护理人员对目前所承担的工作量和医院所支付的薪资、工作所给与的晋升机会、工作的忙碌程度、目前工作环境和组织执行政策的方法是感到最不满意的。再者医疗市场的冲击,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使护理人员职业成就感低下, 护理队伍不稳定。动态原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2.1 护理人员的动态管理

2.1.1 护理人才的培训 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护理模式的转变以及现代社会对护理人员的高要求,都需要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作为护理管理者,要以动态的、灵活的方式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2.1.1.1 加强业务能力 新仪器、新设备的使用及护理新技术的引进,均需进行不断的学习,改变护理队伍现有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另外对年轻护士着重进行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规范化培训;对护师以上职称者以加强学习专业新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实施继续教育为主,业务水平高者,可进行护理临床教学的训练,安排参与护理示教及带教工作;对主管护师以上职称者,有计划地进行系统的、标准化的专科护理教育,培养其成为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专业技能的专科护理人员,并且适当安排部分教学、管理工作任务,培养其科研、教学、管理能力。

2.1.1.2 提升形象素质 南丁格尔视护理为“艺术”,曾指出:“护士必须区别护理患者与护理疾病之间的差别,着眼于整体的艺术。”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医院的服务与经济效益挂钩,护理人员的形象对病人的满意度有很大影响。因此要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礼仪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护士礼仪规范及人际交往能力的培训。

2.1.2 护理人力资源的预测与规划 护理人力资源规划,是指根据医院技术建设发展的要求和护理任务,预测各类护理人员的需求并为满足和达到这些需求进行各种工作[5],其规划具有预见性和全局性,能有效地解决人力资源浪费与不足的问题,进行人员与岗位的动态配置。可以根据医院的发展需求,按照医院等级标准以及护理岗位的任务、所需业务技术水平、实际护理工作量等要素科学测算了护理人员编制,并利用计算机,把每个护理人员的基本信息和动态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储存,分析和预测护理人力资源情况[6],再由护理部统一调配,体现分层管理,岗位职责、功能与护理人员能力、学历相对应,调整年龄结构,重视护理本科生、硕士生培养使用。

2.1.3 护理人员工作的弹性安排 临床护理工作繁忙,责任重大,具有突发性和风险性的特点,管理者排班必须具有动态性和前瞻性,新老搭配,性格互补,能力互补,遇紧急情况或有外因干扰时是能及时调整岗位安排。工作时间根据情况随时调整,如在工作量相对集中的上午,可多安排一人上岗;在重病人较多,晨间护理工作量大时,可安排晨护班提前半小时上班等,以确保护理质量。护理人员生活不规律,要合理安排个人工作时间,有值班、加班必有补休,保障护理人员充分享有各种假期(婚假、产假、哺乳假、教学假),注重护理人员身心健康的发展,满足其生理、心理需求,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管理的连续性[7]。

2.2 护理绩效的动态管理

绩效评估作为员工评估制度,最终目的是改善员工的工作表现,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未来成就感。目前我国护理人员绩效工资的高低与护理工作的劳动强度、风险、质量、效益和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不成正比,极大的影响了工作积极性。管理者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创新观念,建立新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采取以工作量、工作质量、病人满意度、基础理论和操作考核合格率相结合的方法,设立各级人员考评标准,将各种指标具体量化,上下级、医生、病人进行综合评价,只要发现问题,便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目标,提出整改方法,并列入考核方案。考核结果与当月奖金挂钩,并作为年终评优的依据。考核方法应根据护理工作及政策的发展不断完善,这种动态的管理方法,有助于确定管理要点和培训需求,提高护理质量,并且体现了多劳多得的奖励原则,极大地调动护理人员积极性,提高了满意度和成就感。

2.3 物质资源的动态管理 主要包括各种临床耗材、护理信息系统的管理 2.3.1 临床护理材料的管理 护理单元作为独立经济实体参与成本核算,护理管理者必须转变传统的业务管理意识,引入经济管理思路,向管理要效益,多方位增收节支,达到服务优、效益好、成本低的效果[8]。而充足的仪器、设备、临床耗材是顺利进行医疗护理工作的保证,要实行动态管理,定岗不定人,定期检查保养设备,提高仪器的完好率;按需补充各种耗材,定期检查各种一次性耗材,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漏费。

2.3.2 护理信息系统的管理 护理信息化体系的建立是促使护理工作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必要条件,也是护理学科发展的方向。新型临床信息系统的引入使用前必须进行岗前培训,但护理人员流动量大,很难经常进行系统地培训 ,发生操作错误不可避免,护理管理者要加强监控,对常见操作错误重点强调,分批次组织学习,满足护理工作的需求,达到组织机构适应环境变化。

2.4 护理工作环境的优化

工作环境不良是导致护理人员离职的重要因素,关注护理工作环境对病人、护士、医院都具有现实意义[9]。因此在管理理念上,护理管理人员应更新观念,对工作环境的认识应上升到一个新高度,需将构建健康工作环境作为自身组织发展的长远目标;在组织内部培育健康工作环境文化,从而获得各级护理人员的支持,齐心协力构建健康工作环境[10]。护理管理者自身的素质要求

动态管理要求管理者要有较高综合素质,终身学习,要善于吸收先进的管理理念,具有有丰富的理论知识,高超的操作技术,广博的知识面,发展的眼光,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

综上所述,有效的动态管理是一种随机制宜,因情况而调整的管理,将动态原理应用于护理管理实践,可以使护理工作富有弹性,使护理团队能保持稳定性,并具有发展活力。

参考文献:

[1].李继平.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7: 30 [2].张露,冯海平.护理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和开发展望[J].护理研究,2006,20(6): 1665-1667 [3].蔡春凤.护理工作环境的理论及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07,7(8): 33-35.[4].孙宁,李秋洁.管理者授权与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2): 1116-1119.[5].刘旭.未来中国护理发展之我见[J].护理研究,2004,18(2):190. [6].昊烈华、汪淼.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的探索[J].护士进修杂志, 2007,22(2): 117-118.[7].徐志华,郭彩霞,高冬菊.动态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实践与探索[J].吉林医学,2006,27(10): 1280 [8].黄嘉红。林丹.护理部在医院成本核算管理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3,39(1):37.

护理实践中法律问题 篇3

关键词: 高职妇产科护理 实践教学 存在问题 改革措施

高职护理专业旨在培养面向医疗、社区、康复、家庭保健第一线,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的一批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护理人才。妇产科护理是高职护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职业能力课程,是实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主干课程之一。如何帮助学生将理论联系实践,在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又强化实践操作技能,更好地与临床接轨,值得每一位妇产科护理教师探索和研究。

1.目前高职妇产科护理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实训基地建设问题。实践教学的开展要以实训基地为依托。目前,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实训基地建设经费不足、实训教学场地紧张、实训设备紧缺、简陋等一系列问题。由于妇产科专业的特殊性,很多操作如孕期四部触诊、胎心听诊、接产、妇科检查等均无法在正常人体进行,必须借助模型,而市场现有模型价格昂贵且仿真程度有限,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1.2“双师型”师资队伍缺乏。高职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岗位工作的指导能力,即具有一定数量的“双师型”教师[1]。从事妇产科护理教学的专业教师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且具有执业资格的双师素质。目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够高,大多数教师均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缺乏临床经验和实践教学经验,动手能力不强,加之工作负荷过重,毕业后再教育不够,外出进修学校机会少,无暇参加临床顶岗实训等,导致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1.3实训教材建设存在问题。现代医学技术日新月异,新技术、新理念层出不穷,而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更新相对缓慢,导致教学内容滞后于临床,缺乏先进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不能充分满足护理岗位需求。部分高职院校还没有专门的实训指导教材,任课教师只能采用讲义或自编资料授课。由于资料印制粗糙,随意性强,任课教师的示教手法、考核标准不一等,导致学生的操作难以规范、系统、完整,无法达到实践教学效果。

1.4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够规范。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和学生都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病,对实践教学及考核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加之,部分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缺乏规范的考核评价体系,在实训考核方面存在理论考核替代技能考核、考核不够系统全面、技能考核成绩所占比例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

2.高职高专妇产科护理实践教学的改革举措

2.1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必备条件[2]。学校应争取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如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依托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构建学生实践实习的平台。建立校内仿真实训基地,主要包括模拟产房、待产室、妇科检查室、妇科病房、产科病房、新生儿护理间等。实训室内可根据教学大纲针对性地购置实训仪器和设备,尽可能地与医院保持一致,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能够身临其境,从而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使学生与临床零距离接触。

2.2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妇产科护理实践教学的质量,首先要加强妇产科护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可选派一批优秀教师到高等院校进行进修深造,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研、科研、教改及教材编写,大力提倡教师攻读硕士研究生或博士,提高专业教师的学历。另一方面可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方式,使教学单位与临床人员岗位轮换或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进行顶岗实训,了解临床新技术、新理念及岗位需求,还可通过参加继续医学教育讲座或专题培训等巩固教师的理论知识,强化专业技能,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2.3建设实训教材,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传统的实训教材由于受到时间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其内容往往滞后于临床。因此,笔者建议各高职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组织行业专家及兄弟院校骨干教师共同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对护理行业开展深入调查,围绕岗位任职资格和行业需求,开发实训教材,教材内容要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和时代性,可根据临床护理工作流程组织教学内容,将“工作任务”和“学习任务”进行融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注重将临床的真实情景再现于课堂,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学做合一,学生经过循环教学,基本能够熟悉临床护理的各个流程和环节,从而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综合能力,实现突出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和让学生零距离上岗就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2.4完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是检验实训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加强实践教学,首先要改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临床观察和思维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其次,学校应建立独立完整的实训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如组织校内专任教师及临床护理人员共同编写《妇产科护理操作流程及考核标准》,按规范强化学生操作训练,严格达标考核制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训时间和内容,并将实训考核成绩记入期末考试结业成绩。日常教学时,各专项技能逐项过关,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组织开展综合技能强化训练及达标考核,考试未达标者,不能进入毕业实习环节[3]。

3.结语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和特色部分,对其进行改革探索使其在新的形势下更科学,对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有重要意义[4]。我校近几年来通过改革实践教学,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在省市级、国家级各项护理技能大赛中屡次获奖,受到用人单位和护理行业专家的一致好评。随着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护理人才的需求,我们将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和创新高职妇产科护理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王国英.高职高专实践教学环节的问题研究.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0.

[2]徐淑芝.高中高专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探讨.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7.

[3]万德年.宋保兰.高职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9.

护理大专教学与实践中问题的探讨 篇4

1 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西方国家由于护士人员缺乏, 临床护士的年龄普遍偏高, 而我国人口众多, 护士的年龄普遍偏低。随着我国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程度, 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 而护理行业也慢慢从医院转移到社区到个人、家庭, 从简单的医疗护理转移到防病治病, 医疗保健上[2]。既要提高护理人员素质又要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所以, 大专护理教育已慢慢成为我国护理教育和护理人员队伍中的主体, 正因如此, 把大专护理队伍建设的更综合化、专业化, 势必将推动护理事业的发展。

2 我国大专层次护理教育的基本情况

在香港, 日本等其他地区, 注重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 课程的设置也是按照人类的生长需要分科目, 强化人文课程, 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多, 注重理论在实际中的确实应用。

而相比之下, 目前我国的课程体系一般分为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专业课三部分构成。而公共基础课所面向的对象是各个专业的学生, 没有学科特点;医学基础课和医疗体系又几乎一致;护理专业课又是延续医疗体系的分类, 例如内科护理学, 外科护理学, 妇产科护理学等, 而真正开课的时间几乎是第三个学期后期。迫使其学习时间段, 学习任务重[3]。

3 目前三年制护理在实际情况中遇到的问题

3.1 课程内容得不到优化, 专业特点不突出

新时代的护理早已经从单一的解决患者疾苦跨步到不仅要解决身体上的病痛, 更要解决心理上的疾苦, 是从单一到整体的过程。真正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当代护理人员不仅具有临床操作的能力, 更要有掌握人文护理的知识。而当前的护理教育, 学生根本就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学到全面综合的护理知识。所以应该优化大专护理教学的课程内容, 适当删减一些非专业课程的知识, 增加人文护理教育的课程。例如:护理美学, 护理人际关系沟通技巧, 社区护理学等, 突出专业的特点, 让学生更加提前感受到护理的专业性, 也要把这些贯穿到真正的临床工作当中。

3.2 目前对大专人才培养不均衡, 教学水平被局限

吉林医药学院是综合类院校, 分别有四年制和五年制的护理本科, 但从目前来看, 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的模式是一样的, 而在人才培养上专科教育和本科教育有很大差异, 教师的配备和水平也有不平衡现象, 教师的资历差异是学生有很大的落差感, 如在临床上最新医疗手段的护理措施, 教师本身动手操作还未熟练就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的好学心理受到打击。而类似这样的差异使学生自身就产生一种自卑的情况, 加上自身学历的限制, 长此以往, 致使学生倍感压力, 产生挫败感。而有些教师又会不经意从平时的言语中流露对大专护理学生的不满, 又因为教员本身的理念差异也让大专护生有明显的层次感, 有的甚至失去信心。

3.3 教学模式受局限, 实践能力得不到体现

目前国内的护理教育模式一般为两年的理论学习加上一年的临床实践学习。理论学习时, 学生接触不到患者, 只能单纯的听老师讲解, 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和记忆。这样日积月累学到的理论知识根本得不到利用, 只能在真正进入临床实习前才能操作, 所学内容得不到贯穿, 其实践能力就得不到体现。甚至到临床后动手操作的能力不及中专, 就更不论向社会输送“实用型护理人才”。

3.4 人文护理教育应更专业化、综合化

尽管近几年已经有所改善, 但人文社会学科在专业课程所占比例还是小, 很多内容都是了解皮毛, 得不到真正的学习。真正进行临床操作, 学生只是会实际操作, 人文护理根本没受到重视, 例如操作前后的解释, 操作的说明和患者及家属的沟通等。而这恰恰是当代护理中很重要的一项。尤其当代护理不仅体现在医院, 现在护理的范围逐渐扩大到社区、家庭、个人的护理等, 而作为一种服务行业, 个人的气质及个人素质是很重要的, 包括护士自身的言行, 举止, 穿着打扮都要体现护士的职业特点。护理美学与礼仪就被显得尤为重要了。加之现在人们的维权意识非常强, 所以无论在护理的哪个环节都是不能掉以轻心的, 因此, 护士要懂得心理学, 法学等知识, 可见护理是需要了解多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应用学科。但是最关键的是要将人文知识和护理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 并融会贯通, 在此基础之上, 学校应考虑开设中医护理学, 专业外语等相关选修课供专科学生学习。最终的目的都是为社会培养更全面综合的护理人才。

总而言之, 大专护生是临床护理的先锋队, 所以优化护理队伍和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是势在必行的。只有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和总结经验才能更加进步。只要大专护理教育形成独具一格的特色, 一定会为提高护理队伍整体素质和满足社会需求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余晓云.三年制护理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5, 6 (24) :300-302.

[2]梁立, 章冬瑛, 邵爱和, 等.对大专护理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11 (37) :846-848.

护理文书书写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篇5

护理文书书写是关于沟通信息、质量控制、法律依据、科研教育效益评估的一项重要工作。护理文书是执行医嘱和护士对病人的病情在全院期间的客观记录,在评价病人在住院期间有医疗争议时,护理文书有重要的举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51号《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病人有权复印或者复制医嘱单、护理记录等相关资料。因此护理文书书写质量和法律责任越发显得重要。

一、护理文书书写中潜在的法律责任问题:

1.字迹不清楚,有涂改。在医疗事件有争议时,存在着举证不力的缺陷。与之相关的法律解释是护理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院方文书缺乏真实性等。

2.病情评估欠真实。由于医护人员沟通少,医生和护士的记录出现差异,护理记录中对病情描述与医生的病程记录的不一致;抢救措施、用药、死亡时间也会不一致。这是潜在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举证不力的关键法律责任问题。

3.客观数据漏记。随着江苏省第4版《病历书写规范》长期医嘱执行单的临床使用,为了方便护士的操作和病人的监督,我院统一将长期医嘱执行单的输液巡视卡放置在病人床边,便于护士更换病人输液后即时记录,但护士执行后有时漏写,核对时发现后可能由非执行护士补记;并且在护理记录中有客观数据记录错误的现象,如阿托品0.5MG写成0.5;重危病人有时按要求漏记录生命体征,这明显存在着法律责任的相关性

4.医嘱开出的时间与护士执行医嘱时间不符。这就潜伏了一个延误抢救与治疗不及时的法律责任。

5.护理措施记录不完整,护理记录重点不突出,护理效果动态评价不及时。护理文书记载了对病人治疗、护理及抢救的全部过程,是重要的法律依据。

二、针对潜在的法律责任问题的对策:

1.提高法律责任、履行法律义务。

2.重视护理书写的法律认知,提高护理书写的自我保护意识。

3.加强护理文书各环节的质量监控,提高护理文书书写的质量。

4.加强规范培训,规范护理文书的书写。

5.培养护士临床护理观察能力,提高护士书写能力。

护理实践中法律问题 篇6

关键词:妇产科 人本化护理 5S护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31-01

1 开展“以人本为,5S”护理模式的教育和培训

1.1 通过护理部对全科护士进行“以人本为,5s”(人本化的服务语言、人本化的服务行为、人本化的服务环境、人本化的服务流程、人本化的服务品牌)护理模式的培训,组织大家观看录像,认真学习和讨论,调动全科护士的积极性,使每个护士都参与到此项活动中来。彻底改变原有的服务观念,努力做到人本化的服务理念。

1.2 派护理人员参加学习护理礼仪培训,内容包括服务心理指导、人性化服务的理念、服务与礼仪形体课等,并将培训内容传授到科室的每位护士,进一步实现全科护理服务标准化、礼仪化、规范化。

2 人本化“星级服务”具体实施要求

2.1 人本化服务语言我们在护理服务过程中处处体现人体化服务语言。如早晨上班进病房首先问候患者早上好,遇到患者主动打招呼您好,或感觉怎样,操作前称呼患者:如某某小姐、某某大娘等,操作后道声谢谢合作,陌生人到办公室,值班护士应站立主动打招呼,您好,请问找谁,或您好,请问有什么事等。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应严格按要求去执行。

2.2 人本化服务行为我们要求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注重对患者的人本关怀,使护理人员以人本化服务行为服务于患者,如患者入院后发放医患联系卡,给患者作功能检查有护理人员陪,入院时护士应在病区门口,出院时送至楼梯口,产后及时为产妇送杯热乎乎的糖水,产后用轮椅护送至母婴同室病房等,以便为患者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护理服务。

2.3 人本服务环境我们应一切为了患者,时刻为患者着想。

为患者提供温馨、安静、整洁、舒适的住院环境,维护患者的权利和个人隐私,如做特殊检查应有屏风遮挡,为母婴提供家庭化的母婴同室病房,设有单间、温馨室及普通间,设施齐全,并建立医患沟通栏、母乳喂养宣传栏、新生儿筛查宣传栏,病房张贴温馨图、悬挂钟表等。

2.4 人本化服务流程为使护士由传统的思维定势转变为以流程为中心的新型流程导向性护理模式。实现护理模式的根本转变,我们最好制定表述简洁、方便记忆、具有专业特点的工作流程图,如足月妊娠临产流程图、剖宫产术后流程图等。

2.5 人本化服务品牌根据本科室专业特点和患者的要求,增加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务,把“人本化”融入到护理工作全过程,为患者营造一个温馨的治疗环境,创造了具有特色的护理品牌一温馨家园。为实现我们的服务理念-温馨的服务、温暖的家园。我们应制定如下护理服务措施:

2.5.1 人本化门诊服务在门诊推行人本化服务,做到患者来有迎声,去有送声,除对准妈妈进行医疗上的常规检查外,还应设立宣教室,有至少~名专业护士定期坐诊咨询,室内除设有沙发、电视、DVD科教片,还应有各种产前教育资料,定期为准妈妈进行孕期生活、营养、胎教指导,为她们解决疑难问题。

2.5.2 仪表礼仪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具有丰富想象力和思维力的孕妇,在相互交流时护士给人的第一印象很重要,服务热情大方,仪表整洁,语言亲切,举止优雅,不仅是护士的职业要求,更是对患者的尊重。要把护士美好印象深深保留在患者的记忆中,因此护士要以饱满的热情,微笑的服务,以一颗真诚心去迎接每位孕妇。

2.5.3 “人本化”分娩服务早在1958年南丁格尔就提出“护理的独特功能,在于协助患者置身于自然而良好的环境下,恢复身心健康。为了使孕产妇顺利的渡过人生这一重要的阶段,我们应该规定有助产士专门为每位产妇提供进入产至产后2h全程服务,并根据产妇个体情况给予指导、帮助、安慰和鼓励,为其提供生理、心理、体力、精神等全方位的支持,让产妇感受到充分的亲情关怀,使其增加自然分娩的信心,减少难产率、新生儿窒息率,使产妇在整个分娩期都置身于温暖如家的氛围中。

2.5.4 家庭化的母婴同室母婴同室应设施齐全,有电话、电视、空调、沙发、衣架、衣柜、柔和的壁灯、粉色的窗帘、柔软舒適的婴儿床,并有母乳喂养及正确哺乳方法的宣传栏。个性化的房间,处处体现着现代的人性化服务。分娩2h后由助产士陪伴进入母婴同室,立即应有专职护士给予心理护理。对胀奶产妇进行乳房按摩,指导并协助其进行母乳喂养,进行母婴感情交流的重要性及办法。婴儿室护士免费为新生儿洗澡、抚触、注射乙肝疫苗、卡介苗、进行新生儿筛查、疾病筛查等流程服务。出院时应给予详细的产褥期指导,并定期进行随访,妇产科就是产妇的温馨家园,这里充。满温暖,富有爱心、热心、耐心,这里让产妇安心、放心、省心。

3 效果与体会

总之,我们通过实施人本化护理,改善了病区的环境,改善了护患关系。使护患之间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使我们成为她们倾诉困难最信任的对象,让我们分享了他们的喜悦,为护理工作提供诸多方便。让患者入院后有一种家的感觉,享受到了家的温暖,拉近医患间的距离,以患者为中心,人本关怀,优质服务,使患者满意[2],提高了护理质量,为医院争得信誉。

参考文献

[1]崔森瑞.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0

护理实践中法律问题 篇7

关键词:护理实践,法律意识,权益保护

在社会法制、文化、经济环境的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 处在改革浪尖而备受关注的医疗行业, 医患关系发生着耐人寻味的变化。随着人们法律意识及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及医患矛盾的升级, 医疗纠纷呈上升趋势[1], 但又同时表现出“高权利-低容忍”现象。护理工作直接涉及患者的治疗和康复的切身利益, 稍有疏忽, 难免发生医疗纠纷[2]。在护理实践中, 相对于患者强烈的权利意识, 护理人员普遍存在法律意识淡漠的问题, 特别是缺乏与护理有关的法律知识[3]。因此, 增强护理人员法律意识, 规范护理行为, 维护患者合法权益, 避免和减少医疗纠纷, 维护医院的医疗秩序和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1 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

1.1 观念滞后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已成为现代医院管理的基本模式。由于文化素质及经济水平的提高, 患者对医院的整体服务及护理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治疗及护理的过程中, 患者不再言听计从, 其参与意识、监督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明显增强, 医护人员只是平等主体间医疗服务合同关系的一方、是患者的医疗消费服务的提供者, 而不再享有优越感。观念的滞后将使我们处于被动的地位。

1.2 注重工作任务的完成

由于临床护理工作任务重, 人员配备又往往不足, 加之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 需要及时补充新的知识。注重工作任务的完成和新知识的学习而轻于法律知识的自觉学习, 忽略了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1.3 学习卫生法律法规的机会少

传统的医学教育着重于医学知识、护理技能的教育培训, 轻于法律、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 工作后的继续教育也未能及时充实法律知识的缺失。以至在职业行为中不明晰自己的法律责任、权力、义务, 一旦出现纠纷, 就处于不利地位。

1.4 麻痹心理

认为法律只是个概念, 与自己有距离, 不用刻意去学习, 只要工作完成了, 与法律有关的事不会找到自己头上, 忽视了工作中的潜在性法律问题, 以至于纠纷在意想不到时发生。

2 强化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2.1 是保障护理安全的基础

护理安全与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息息相关, 稍有疏忽就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扩大了医疗事故的内涵, 因此护士不但要熟练掌握和严格执行护理技术和操作规程, 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还要熟悉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 强化法律意识及风险防范意识, 规范护理行为, 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注重细节管理, 重视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潜在性法律问题, 杜绝和减少不安全因素发生, 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

2.2 是医院健康发展的需要

护理工作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护患纠纷会严重扰乱医院的工作秩序。但是随着医学的发展, 护理服务的领域也不断扩展, 增加了护理工作的不安全因素, 随之所涉及的法律问题也越来越广泛。因此护理人员不但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及高水平的技能, 适应医院发展的需要, 更要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 增强法律意识和规避护理风险意识, 减少纠纷发生, 以维护医院正常工作秩序和健康发展。

2.3 是确保患者权益的需要

患者是特殊的消费者, 付费就医标志着与医院建立了合同关系, 彼此具有了权利和义务, 患者享有人身、财产不受损害的权利。随着医疗服务纳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其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 对医疗服务需求的期望值越来越高[4], “期待利益的丧失可能会引发纠纷矛盾”。护士与患者接触时间最多, 患者所接受的服务主要由护士来完成, 这就要求护士增强法律意识, 在制订护理计划或进行护理活动时, 懂得如何尊重和维护患者的权利, 对护理行为中可能产生的法律关系及后果要有预见性, 自觉地将规章制度当作法律意义中的义务去履行, “慎独”自律, 主动防范纠纷发生, 确保患者合法权益不受损害。

2.4 是保证护理人员自身利益的需要

对于患者不断增强的运用法律手段衡量医疗护理行为和后果的意识和维权意识, 护理人员必须增强法律意识, 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挑战, 这也是保护自身利益、减少损失的需要。护理工作科学性强、服务性强。而现代医学发展是建立在高成本高投入的基础上的, 患者的不堪重负会以某种方式转化为医疗纠纷。因此, 护理行为即使无过错, 也可能发生纠纷。在护理实践中护士要强化法律意识, 要不断学习相关法律知识, 明晰责任、权利和义务, 保持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慎独”的职业道德。即使出现纠纷, 也会有意识地有效保护现场和医疗护理文书及抢救用物等证据, 在处理时就会有理有据, 从容冷静, 依据法律法规提出免责或减轻责任的理由, 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2.5 护理工作的特殊性, 决定了强化法律意识的必要性

护士既是医生的合作者也是病情观察的先行者和医嘱的具体执行者。准确、及时、完善的护理记录, 审慎、细致、耐心的言行, 周到、科学、严谨的护理服务不仅是护理专业的基本要求, 更重要的是强化法律意识的真实体现。工作中, 观察到患者病情变化, 要及时通知医生, 不得擅自处理。执行医嘱时如有疑问要及时与医师沟通, 护士有权拒绝执行错误医嘱, 否则, 因此对患者造成伤害或引起严重后果的, 护士要与医师共同承担法律责任。但无故不执行医嘱或篡改医嘱, 均属违法行为。护理专业在发展和提高的实践中, 无论内容和形式上都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因此, 要明确护理工作的基本职责, 树立和强化法律观念, 规范护理行为, 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医疗形势, 降低护理风险, 防范护理纠纷。

3 讨论

在医疗改革进程不断加快及相关法律不断完善的现今, 医疗护理工作也将逐渐进入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的阶段。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合法权益都将得到法律的保护。因此, 面对日益严峻的医疗形势, 在护理实践中, 一方面要忠实履行“保护生命, 减轻痛苦, 增进健康”的基本职责, 另一方面要学法、懂法、用法, 增强法律观念, 在改善服务态度, 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 培养护士化解风险的能力[5], 一旦出现纠纷, 能够明晰护患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用法律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石俊华.医事法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441-443.

[2]熊晓美, 熊诗华, 张胜芝, 等.新形势下增强护士法律意识的思考[J].护理学杂志, 2000, 15 (12) :753.

[3]杜治政.护理学新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533, 544.

[4]毛惠芳, 裘丽君.护患交流中的换位思考[J].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9 (8) :67.

护理实践中法律问题 篇8

1 临床实践对护理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护理学不同于其他专业, 是一门临床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它除了要求护理工作者具备扎实、全面的医学知识外, 还要有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在实践中体现护理“为人的健康服务”的宗旨。因此, 在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尤其应重视临床实践环节。有的学者认为我国护理学硕士教育应当为高级护理实践做准备, 而高级护理实践又总是与临床实践、教育、管理、科研和促进专业发展密不可分[2]。因此, 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无论是科研型还是临床型, 都不应脱离临床, 而且研究生科研、教育、管理能力的培养都要紧密围绕临床护理实践展开。研究生培养环节中的临床实践将为我国高级护理实践和临床护理专家的培养积累丰富的经验, 并在师资准备、教育方式等方面奠定一定的基础。因此, 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的临床实践对我国未来护理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的临床实践现状

目前, 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公共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 专业选修课, 教学实践和临床实践选修课4个部分, 其中临床实践环节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多数院校学习第二军医大学的办学模式, 要求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完成半年或一年的临床实践, 但具体的临床实践时间和形式等问题在各院校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使得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存在诸多问题。

3 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学校未形成一个具体的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培养方案

目前学校没有对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进行统一管理, 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清晰的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盲目照搬本、专科的实习思路;在临床实践中极少有针对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的个别需要和专业发展潜能予以系统性的专业辅导与培养, 主要依靠导师安排[3]。因此, 导师的个人能力决定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的机会;而且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的临床实践缺乏广泛的实习基地, 缺乏不同专业特色的医院选择, 不能有效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和管理。

3.2 临床实践中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带教形成“真空”状态

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到临床后, 其导师不直接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而临床上带教教师学历偏低, 内容安排上难以满足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的特殊需要, 使得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的临床带教形成“真空”状态。多数的研究生导师为护理管理者或护理学教授, 不可能成为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的直接辅导教师;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遇到护理问题时只能向实习科室的护理人员请教, 而目前临床一线的护理人员学历多数为中专或大专, 虽然这些护理人员临床经验非常丰富, 但在理论上仍然有所欠缺, 难以满足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的需求。另外, 大多实习医院缺乏对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的带教经验, 对具体的带教教师也没有进行带教前的培训, 使临床实践未能达到巩固理论知识、掌握最新临床技术的目的, 多数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只能靠自己不断努力获取新知识, 完成临床实践过程。

3.3 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对临床实践态度不积极

目前我国的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生源主要两部分, 一部分是应届毕业生, 没有临床经验, 以护理学硕士研究生身份进入临床, 对临床工作感觉压力较大。而多数临床护理人员认为, 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没有什么临床问题不能解决, 因此, 当研究生在临床操作中出现问题时, 临床护理人员往往不能正确看待, 甚至在背后冷嘲热讽, 给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从心理上带来畏难情绪和挫折感。李萍等对新疆两所医学院校的81名护理学硕士研究生进行临床实践意愿调查, 结果显示84.0%的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愿意参加临床实践, 可见他们有强烈的临床实践意愿;另一部分是在临床工作多年的护士或护理教师, 在实践阶段较难进入角色, 甚至有些护理学硕士研究生认为临床工作太简单, 研究生阶段主要学习科研方法, 不应该再做临床工作。总之, 就从事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管理的经验看, 多数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对临床实践态度不积极。

4 对策

4.1 建立健全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管理制度及评价体系, 将研究生临床实践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

学校与医院将研究生临床实践纳入临床实习管理, 实行统一带教。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带教评价可由护理部、带教科室、学校及其自身共同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并及时反馈[4]。且临床带教应从培养目标, 实践计划, 带教内容方式上与本科生的实习带教相区别, 凸显个体化。对教学进行全程持续评价, 全面评估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临床护理教学质量。

4.2 针对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 采用联合培养模式, 制订个体化培养计划

根据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学要求制订具体计划时, 学校可根据导师意见和研究方向, 将其分到不同专业特色的医院, 采取联合培养的方式。原导师担任研究生的“总导师”, 即第一导师;由医院有丰富临床经验、较高理论水平、较高综合素质的护理教师担任“临床导师”, 即第二导师, 组成导师组, 共同商讨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策略, 确定课题、设计研究方案、提供临床研究环境等。联合带教可点面结合、教学相长, 充分发掘研究生的潜力。在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总目标下, 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也要与导师组成员一起讨论、制订具体的临床实践目标, 写出具体详细的临床实践计划。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参与临床实践计划的制订和撰写, 可以使临床实践的内容和时间有所差别, 体现个体化;也可充分调动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的积极性。

临床实践计划制订时, 变成具体的、可测量的、可评价的项目, 主要包括实践时间、科室、带教人、实践内容、考核办法等, 并让涉及科室的领导者参与实施, 以保证计划的实现。

4.3 选择优秀教师带教是转变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消极态度的基本途径

选择继续深造的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们大多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上进心, 目前临床的带教水平和科室的学习氛围是影响其临床实践态度的主要因素[5]。可见, 临床带教教师的选择至关重要, 虽然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有自己的导师, 但由于护理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导师不可能成为临床的带教教师。带教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 严谨的工作作风, 扎实的理论基础, 并能够了解护理临床的新技术、新发展, 教学医院必须建立和完善临床护理教师选拔、考核、认定制度, 以及做好临床教师的培训, 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水平。同时优秀的临床带教教师能够帮助和指导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完成科研工作, 满足其学习需求, 是转变目前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态度的根本途径。

总之, 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在中国处于起步阶段, 存在许多问题, 需要护理学专业的教师、管理者的共同努力, 促进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与时俱进, 不断提高。尤其是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的临床实践环节, 对各种经验的积累和教学方式的尝试, 将为我国高级临床实践和临床护理专家的培养奠定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娄方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培养思路的探讨[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7, 24 (2) :90.

[2]杨晓敏, 罗阳.中国护理研究生教育现状及思考[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8, 14 (12) :1418.

[3]王磊, 王斌全.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J].护理研究, 2006, 20 (10) :5162.

[4]李树贞.培养护理硕士生的方法与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 1999, 34 (7) :530.

护理实践中法律问题 篇9

关键词:医院护士技术操作,技术操作标准,存在问题,对策,患者安全

基础护理技术操作是护理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护理人员为患者服务的基本手段, 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又与患者的舒适安全密切相关, 在临床护理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在实施以人为本, 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的今天, 对护理人员服务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近年来新农合的普及, 基层医院患者迅速增加, 护理人员超负荷的工作, 在临床工作中出现护理操作不按标准、随意减少操作程序、操作前后查对不严、与患者沟通解释不到位等问题, 现就考核中存在问题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考核项目包括青霉素皮试液配制方法及结果判定、氧气吸入法、口腔护理、卧有人床床单更换法、铺无菌盘法, 洗胃、心肺复苏法、静脉输液法、会阴擦洗、手术刷手、电除颤等。

2 操作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1) 无菌观念不强护士在无菌技术操作考核中, 存在无菌观念不强、违反无菌技术原则等问题。如在考核青霉素皮试液配制时, 操作前洗手不规范, 铺无菌盘跨越无菌区, 打开无菌包不规范, 配制皮试液浓度不准确, 手触及无菌容器边缘等。

(2) 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在操作考核中, 对一些操作的目的、意义、注意事项、适应证和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发生意外如何处理及一些相关的原理、不能很好的掌握, 只是机械地完成操作。

(3) 技术操作程序凌乱一部分招聘护士对操作基本程序不熟悉, 动作不规范, 重复性动作多, 次序颠倒, 连贯性差, 有的护士甚至随意简化操作程序, 单纯追求快, 不讲究质量。

(4) 操作前后沟通解释不到位部分护士在执行操作时, 只知道单纯的操作, 只重视操作过程的完成, 忽略了与患者的沟通解释, 或是解释语言机械、简单、程式化, 不能体现人性化的护理, 没有认真执行操作前的告知制度, 以致有的患者在接受操作时不能很好的配合。这种现象在考核静脉百针穿刺时出现的较多, 护士往往为了追求一次成功而忽视了与患者的告知沟通, 存在着不安全隐患。

(5) 对操作前的评估和操作后护理效果评价不到位操作前不注意患者的基本情况、局部情况、物品准备、操作环境的评估, 操作后不重视实际护理效果和患者的感受, 对实施这项操作的目的是否达到, 没有效果观察和质量的评价。如对不同疾病的用氧目的及注意事项叙述不清。

(6) 执行查对制度不严格在操作时, 操作前查对较认真, 操作中、操作后的查对容易忽视, 10年工龄以下护士较为突出。

(7) 终末处理叙述不清对医用垃圾分类原则要求、目的模糊不清, 对感染性、损伤性、生活性等垃圾的处理概念不清, 自我安全保护意识差。

3 对策

3.1 调整计划强化培训根据存在问题

护理部和院考核小组进行分析讨论, 调整原定计划, 强化培训薄弱项目。操作训练首先从护士长和科室骨干开始, 科室做到每个护士科内先过关, 再由院考核组考核过关。

3.2 改变观念

加强安全意识针对护士不正规操作, 单纯应付考试, 安全意识不强的心理, 着重加强护士的安全操作教育。只有安全的护士, 才有安全的病人, 让护士明白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的重要性, 重视操作的规范性, 在临床护理操作中做到既重视结果, 也重视动作的统一规范。同时注意培养护士对患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无论是在操作考核和平时无人在场的临床护理操作时, 都会自觉的按操作规程执行, 时时处处把患者的舒适安全放在首位, 这就是我们进行技术操作培训和考核的目的。

3.3 制定有效的管理对策

(1) 在进行下一次考核时, 首先公布考核的内容和训练计划。先由科室内进行训练考核上报后, 院考核组到科室进行实地考核, 并对相关理论进行提问, 考核以90分合格, 低于90分进行补考, 并通知科室护士长进行强化训练。

(2) 强化无菌观念无菌技术是医疗护理操作防止发生医院感染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操作。违反操作规程, 不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就会操作感染机会, 给患者带来不应有的痛苦和危害。严格执行操作规章制度, 确保医疗护理安全, 是每个护士的基本职责, 操作组对在考核中无菌观念不强, 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的护士, 重点进行指正教育并反馈到护士长, 在下次考核时重点规范这部分护士。

(3)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强化护士安全意识, 确保护理安全医疗安全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是医疗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 主动培养护士严谨的工作作风, 增强护士的责任心, 增强护士纠纷意识, 是杜绝发生差错的基本保障。如在考核护士静脉百针穿刺时, 反复强调严格三查七对, 决不允许护士因考核紧张而出现差错。

(4) 强化以人为本, 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观念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和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 来院就诊的患者需要的不仅是药物、手术, 更需要沟通和理解[1]。护士在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中, 与患者及家属解释到不到位, 直接影响到患者及家属理解配合的效果。临床工作中, 护士要为患者实施生理、心理及社会各方面的护理, 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受疾病困扰, 需求帮助的人, 时刻牢记为患者服务是自己应尽的职责, 这样在护理过程中才能满足患者不同层次的需要。我们如果只重视操作过程, 不和患者及家属沟通, 就不能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现代护理观, 也就不能满足患者及家属的心理需要。

(5) 强调和训练护士在操作对患者基本情况的了解和评估, 操作后对护理效果及质量的评价。重点让护士认识到, 护理工作的目标就是在最大限度上给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保证其身心健康的维持和促进。评价护理操作的标准, 就是能保证患者的身心安全和舒适, 重点强调在直接涉及到患者安全的技术操作, 操作的标准化要放在首位;对于生活护理如翻身、扣背、按摩等强调操作的个体化、人性化, 以最大限度满足患者的需要为主。

护理实践中法律问题 篇10

1.1 学生方面

中职护理学生都是未成年人,正处于爱幻想、少理性、叛逆性强、意志脆弱的青春期,此阶段的学生形象思维较强,但抽象逻辑思维较弱,且他们中的大部分未能达到普通高中分数线,学习习惯不是很好,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对于接受医学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较差。加上多数学生是听从父母的安排来学校就读,对护理专业认识不足。如果学生对护理专业没有兴趣,就会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无法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1.2教师方面

近年来,由于我校生源的增加,教师、实验员人数严重不足,目前的护理教师大部分是非师范专业毕业,没有接受过系统、正规的教育理论培训,而且一部分是从医学院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师工作,缺乏相应的临床经验,对护理教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了解不充分。教师对实践教学在护理教学中的重要性缺乏清晰的认识,没有充分发挥出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

1.3 实践教学条件

1.3.1 护理实践教学需要大量的实验设备目前学校部分实验

教具、模型及设备比较陈旧,比如床头未设置中心供氧和负压装置,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脱节,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护理的要求,学生感到学无所用。

1.3.2 护理实验场地受限

目前学校有10个护理班级,实验室只有3个,每班学生有50~60人,在大班示教的时候,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观察教师示范的细节动作,上课效果不好。另外,每班学生在实验课时被分成10组,每组5~6名学生,一项操作下来,每位学生只能练习2~3次,练习的机会太少,导致操作能力掌握得不扎实。

2 应对策略

2.1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

(1)强化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和参与意识。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和参与意识。为此,护理实践教学中必须重视“意义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1]。

(2)“以生为本”,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护理实践教学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为本,最大限度地开发、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其创新能力。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教师应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需求和思维习惯,引导他们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设定教学标准。

2.2 加强护理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水平

(1)转变护理实践教学观念。传统护理教学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忽略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应转变护理教学观,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强调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理念,比如在实践过程中渗透护理职业道德教育,教会学生学习、做人、做事,教会学生创造,从灌输式教学转向探索式学习。

(2)增加教育教学培训。针对护理教师缺乏相应教育和临床实践经验的问题,我校建立了青年教师培训制度,让教师接受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医学法律法规、人际沟通等理论和教学技巧的培训。此外,建议增加教师到其他中职护理学校进行观摩、定期选派青年教师到临床护理一线学习的机会,从而缩短护理教育与临床之间的距离。

(3)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学校为了使教学适应现代临床的发展需要,组织护理教师和附属医院的临床教师共同开发校本教材《护理技能操作指导手册》。教材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本位”的原则,以护理岗位需求和专业标准为依据,突出能力培养,贴近实际,增加了临床护理新技术的使用,使实践教学和临床实际衔接。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继续开发类似的校本教材,使一线教师更多地加入到撰写教材的队伍中来,提升教学的理论水平。

2.3 增加教学设备,改善考核制度

(1)目前,学校已经在实验室安装了多媒体投影仪,教师可以将课堂搬到实验室,做到教学与实践同步进行。在此基础上,可以再购置一批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如在多媒体实验室配备护理操作演示系统,通过微型摄像机进行摄像,并展示于显示屏及投影仪上,使学生能清楚看到教师的操作。

(2)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可以强化学生在实验课上未能熟练掌握的护理实践技能,学生自主选择训练时间,自己准备,独立操作。同时,让学生自己承担管理实验室的任务,增强责任感,培养小组的集体主义精神,既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2]。

(3)更新考核方法,提升实践考核效果。采用多元的综合学习效果评价方法及灵活的护理技能考核方式。我校在传统的“终末评价”实践考核方式的基础上增加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对于实践技能操作优秀的学生采取免考的方式,以提高学生对平时操作练习的重视程度,并且在考核中加入情境的设计,有效激发学生质疑、解疑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举办小组间、班级间、学校间的实践技能比赛,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实践技能水平。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护理实践教学的重点是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3]。温州护士学校不断探索先进的护理理念、方法和手段,努力培养出适合临床需要的技能型护理人才。

摘要:护理实践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作为一名中职护理教育工作者,必须结合新的课程改革理念,调整教学思路,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加强护理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护理实践能力。

关键词:护理专业,实践教学,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邱志军.模拟情景教学法在护理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07,21(4):320-321.

[2]杨玉梅,满志红.护理技能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和改进措施[J].当代护士,2008(10):104.

优质护理在急诊实践中的初探 篇11

【关键词】优质护理;急诊;实践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2)10-0005-02

2010年1月卫生部发出在全国范围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通知,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在全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重点联系医院第三次工作例会中指出,“要把优质护理服务做出一个品牌工程,不懈怠、不停滞,在巩固成绩的同时,锐意进取,致力于建立长效机制,充分调动护士积极性,推动优质护理持续、健康、深入发展”[1]。我院作为卫生部第一批试点医院率先开展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急诊急救部在护理部的领导下,结合自身的特殊性,于2010年7月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经过1年多的实践,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我科为我院的重点科室,承担着省内外各类急诊急救工作,连续10年获得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工作具有急、突发事件频发、随机性大可控性小、多学科性、工作风险性大、工作强度大的特点。全科有25名护士,年龄25~47岁,平均(30±4.7)岁,其中研究生2名,本科6名,大专17名,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5名,护师4名,护士15名。

1.2实施方法

1.2.1明确急诊急救优质护理服务理念: 急诊急救优质护理服务的理念:进一步深化“急救绿色生命通道”内涵建设,确保“急救绿色生命通道”畅通无阻,实行特色护理服务模式,改善急救护理服务,规范急救护理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伤残率,提高患者满意率。

1.2.2 提出优质护理模式

1.2.2.1 “四位一体”急救医疗服务模式: “四位一体”急救医疗服务模式,是以“院前急救→院内抢救→急危重症监护→专业学科救治”为一体的急救一体化救治服务体系。院前急救以现场急救为主,院内急救以急诊科抢救诊疗为主,急危重症监护以重症监护室的后续抢救治疗为主,专业救治以创伤和中毒等专科病房救治为主。

1.2.2.2 “四级三区”急诊就诊模式: 根据卫生部对急诊患者病情分级试点指导原则要求按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将急诊患者分为四级:一级是濒危患者,即病情随时可能危及患者生命,需立即采取挽救生命的干预措施。如:心脏骤停,呼吸停止,严重呼吸窘迫,急性意识障碍、严重休克、严重创伤等。二级是危重患者,即病情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进展至一级,或可能出现严重致残者,应尽快安排接诊,并给予患者相应处置及治疗。如:意识模糊或定向力障碍、复合伤、心绞痛,严重疼痛等。三级是急症患者,即患者目前明确没有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或严重致残的征象,可在一段时间内安排患者就诊。如:发热、闭合性骨折、腹痛等。四级是非急症患者,即患者来诊时的急性症状相对较轻,其临床判断与诊疗所需急诊医疗资源较少的患者。如:普通感冒、轻微擦伤等。根据急诊患者分级,将急诊就诊划分为红区、黄区和绿区三大区域,红区为抢救医疗区,适用于一级和二级患者抢救;黄区为诊断医疗区,适用于三级患者的诊疗处置,原则上按照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来诊时间、先后顺序在一定时间内安排患者诊疗,如有病情变化时可调整就诊顺序。绿区适用于四级患者就诊处置。

1.2.2.3 区域责任制护理服务模式: 三区域护理人员负责相应区域所有患者的病情评估、抢救配合、治疗处置、护理落实、健康教育及院前现场急救、接诊、安全转运检查等各项工作。

1.2.3 优质护理管理方法

1.2.3.1推行24小时护士长负责制: 设立副护士长24小时负责制,保证每班均有副护士长在岗,根据实时工作量动态调配护理岗位,及时组织指挥院前出诊、院内抢救工作及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等,及时督促检查各岗位工作落实情况,及时发现不安全隐患,解决和化解矛盾纠纷,减少和杜绝不良事件的发生。

1.2.3.2 特殊患者抢救管理制度: 针对暂无家属、无名氏等特殊危重症患者,秉承“生命至上,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和管理制度, 完善危重患者无障碍收治流程实行区域责任人负责制,所有抢救、检查、住院、治疗等,均由专人负责,并实行先抢救后收费,先入院后办手续等,由领班护士长签字记账。同时上报院办、保卫处,加强与各科室协调配合,积极联系家属。保证特殊危重患者的安全。

1.2.4軟硬件的改造

1.2.4.1改善基础服务设施: ①急诊大厅和三大区域的标牌采用红、黄、绿三种颜色,所有标示标牌均使用灯箱。增加饮水机、水杯、电视、公用电话、发放急救知识小册子、自动取款机、收费价格查询、自动售货机,应用LED显示屏滚动播出温馨提示、健康教育内容、常见急救小知识、急诊就诊流程、服务范围及等候时间等。②扩建候诊区,摆放绿色植物,播放舒缓的背景音乐,扩建抢救医疗区、建立抢救后患者的等待区,实行开放式分诊,配备高度适宜的分诊台及安全的分诊候诊椅。③在抢救区、诊断区、注射室、检查台增加隔帘。抢救室安装电动感应门,制定抢救室进出管理制度,安排家属进入候诊区等候,适时告之抢救进展。

1.2.4.2 建立急诊信息化系统: ①实行急诊患者“一卡通服务”,患者基本信息只需询问一次后录入电脑,此后医务人员只需刷患者“就诊卡”即可得知患者基本信息,实行检查结果的网络直报及医嘱的实时传输。②完善急救通讯信息网络,建立院前急救——120指挥系统调度——院内救治的双向预警机制,通过信息传递,便于院内有针对性地、快速做好抢救准备。做到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院内急救与重症监护室、手术室等快捷、无缝隙的连接。

1.2.5 优质护理实践: ①护士使用规范语言和手势。②红黄绿三区护士根据病情于就诊前对患者進行生命体征测量及相应辅助检查,实施急救措施、确保危重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减少患者等待时间。③实施全程健康教育,强化主动服务。④走进社区,延伸急救护理服务。开展“省医健康大使计划”, 开展社区公益急救培训服务。

1.2.6 评价方法: 实施前抽取2010年5月-6月资料,实施后抽取2011年5月-6月资料。①病人满意度:每月20-30(或31)日,由白班副护士长在三区随机选择已经诊治完毕的病人或家属,在自愿参与的情况下进行调查。调查表为我院护理部设计,内容包括对护士的服务态度、文明用语、病房环境、护士解决问题的能力、护士知识的指导等共14项,调查表得分≥90分为满意,≤89分为不满意。调查结果与绩效奖金挂钩。②抢救成功率。根据红区危重患者抢救记录进行分析,抢救成功率=期内危重病人抢救成活人数/同期危重病人抢救总数×100%[2]③诊断医疗区患者等候时间:医生病例记录就诊时间-分诊护士记录就诊时间,由白班副护士长记录。④诊断医疗区患者就诊时间:从医生问诊开始到处置完毕的时间,由白班副护士长记录。

1.2.7 统计学方法: 采用英文版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统计学方法包括X2检验,t检验,检验水准a=0.05。

2结果

“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是优质护理示范工程的主题。最初在我院病房开展。我科在认真学习和领悟活动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急诊工作的特殊性,从环境到人员进行了细致大胆务实的改进。经过1年多的实践,实施前后病人满意率、抢救成功率提高(见表1)。诊断医疗区患者等候时间和就诊时间缩短(见表2),其中病人满意率提高最为明显(由90%上升至97.5%),证明优质护理示范工程让广大患者得到了最大的实惠。但同时我们也意识到,随着护理工作量的增加,必然会给原本工作处于应激状态下的急诊护士带来更多压力。为使优质护理工程持续健康的发展,科学设立护理岗位、科学使用护理人员,通过实施工作量化、技术标准化、服务规范化,并与绩效挂钩[3],是我们下一步需要继续探讨的课题。参考文献

[1]郝希山. 优质护理服务引领科学发展之路[J]. 中国护理管理,2011,11(10):5-6.

[2] 蔡艳,许莉. 正确使用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指标[J]. 中国医院统 计,1999,6(4):243-244.

优质护理在护理实践中的运用 篇12

为进一步深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提升护理服务内涵, 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 按照卫生部“服务改革大局, 夯实基础护理, 改善护理服务, 树立行业新风, 促进护患和谐, 提高患者满意程度”的总体要求, 我院积极响应卫生厅的号召, 自2010年初在全院推行优质护理, 营造人文关怀的氛围, 队伍建设上强调知法、守法、文明规范服务和为患者营造良好的修养坏境。

1 我院实施优质护理准备阶段

1.1 护理制度

(1) 健全管理规章制度, 制定实施优质护理服务质量检查标准和考核细则, 分级护理制度和标准, 优质护理ABC级标准, 各人手1份。护理部还根据每年存在问题对细则进行修改和完善。 (2) 建立护士岗位责任制, 制定并落实各级护士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 建立护士绩效考核制度。

1.2 护理组织

(1) 护理部成立实施优质护理的管理组织, 以分管院长为组长, 总护士长为副组长, 各科护士长为组员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领导小组, 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和协调。组长每周组织组员学习相关文件, 并在科室组织医师和护士学习讨论。 (2) 改革护理分工方式、改革工作模式。实行责任小组及责任护士包干制, 通过考核选出护师以上职称的护士承担责任组长, 并由工作三年以上的护士担任责任护士, 责任护士包干每位患者的治疗、生活护理、健康指导等工作, 保证责任到人, 工作到位。实行了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助理护士的层级管理, 重新制定了责任组长、责任护士、助理护士工作职责和流程, 护士工作质量评价标准等, 每月进行一次工作质量评价。 (3) 改革护士排班方式, 增加重点时段护理在岗次数, 实行了APN+弹性排班+自主排班, 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 减少了交班次数及节假日人员少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 保证了护理服务质量。 (4) 根据责任护士分管患者的数量、护理的难度、患者的满意度, 医师对护士的满意度、考试考核成绩等德、能、勤、绩方面科室对护士进行绩效考核, 并与奖金挂钩并实行二次分配。

1.3 护理培训

(1) 护理部聘请卫校老师进行护士礼仪知识培训, 要求所有护士懂得塑造与个人风格相适应的专业护理和护理礼仪, 提高护理化素养, 从而提升精神面貌, 进一步将文化精神理念与护理礼仪落实到行为规范中。 (2) 采取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 以提高全院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提高护士观察病情、落实护理措施、记录护理文书的能力。 (3) 对全院护士进行法律、法规、岗位职责培训考核。 (4) 培养护士人文素质, 提倡平等是人文关怀的基础。及时有效的人文关怀, 可使护士感到关心与爱护、信任与尊重, 护士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自由的体现,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护士的自身价值。只有护士从心理上接受患者, 同情、理解、关心患者, 优质护理才能落到实处。

1.4 建立健全支持保障系统

一是后勤工作充分发挥“先行性、应急性、专业性”的特点和“为临床服务、为患者服务”的理念, 深入临床一线, 坚持每日深入科室进行巡视检修、送货上门等服务。二是开展了消毒供应中心“下收下送”工作机制, 三是增设专门人员对临床科室的检验标本进行下收, 保证了检验标本的及时性。四是建立药品传送专梯, 解决了科室常规药品、急用药品的领取, 增加了护士为患者提供直接护理服务的时间。从而减少了非护理时间, 缓解了临床护士压力, 使她们能够集中精力为临床患者服务, 做到“把时间还给护士, 把护士还给患者”。

2 我院实行优质护理的实施阶段

2.1 临床护理服务。

细节决定成败, 抓好护理服务细节, 提供细微的人性化服务, 是我院优质护理工作的一项指导原则, 我们力图将“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贯穿于工作的方方面面。护理工作处处体现了“患者的需要是护理的责任”的服务宗旨。护士长每天带领上班护士进行床头交班, 查看危重患者、新入院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基础护理工作的落实情况。责任护士应该知道患者的九知道, 工作中应做到患者询问有迎声;护理操作有解释声;住院期间有宣教声;服务不足有抱歉声。平时要勤巡视, 细观察, 多沟通, 发现问题及时向医师报告, 并果断采取有效措施。临床护理精细化, 护理质量是医院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医院赢得信赖的基础之一。只有患者能信得过, 感到满意, 才能提高医院的综合竞争力。

2.2 狠抓基础护理, 夯实护理基础。

基础护理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础护理做到位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前提。切实要做好基础护理, 及时准确的监测生命体征和观察病情, 是护理工作更加规范化。保持病床整洁、平整、柔软、无异味、无血迹, 物品摆放整齐规范, 勤巡视输液患者, 善于观察患者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按级别护理落实口腔护理, 会阴护理, 床上洗头、洗脚、剪指甲等。保持每位患者“三短、六洁”, 对长期卧床患者要做到定时翻身、拍背、按摩受压部位, 预防压疮的发生, 根据病情更换患者的卧位, 在做基础护理的同时要与患者多沟通, 询问患者有何感受, 原则是患者满意我乐意。

2.3 心理护理。

责任护士针对每个患者的性格、精神因素、个人素质等制定个体化的护理计划, 满足患者的不同需要。针对手术患者对第2天手术恐惧、失眠、担心愈后不好, 而情绪低落, 思想负担很重, 这样很容易导致手术的成败。因此, 责任护士要帮助患者正视目前存在的问题, 要安慰和鼓励患者, 给患者讲解术后恢复等情况, 消除患者的顾虑。使患者从消极状态中恢复过来, 生活有规律, 睡眠充足, 心情舒畅, 配合治疗。使患者感到受尊重、重视, 消除忧虑恐惧心理。对痴呆、健忘患者应加强生活护理, 不应急于求成和粗暴的督促。应协助完成特殊检查和服药, 鼓励适当活动, 提高自我护理能力。

2.4 饮食护理。

根据不同的病情、医嘱、年龄制定饮食宣传栏, 普及基本的营养知识, 饮食原则如:食物要全面, 食物新鲜、饮食有节, 饮食易清淡, 温度适宜, 富含维生素、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辛辣刺激食物, 戒烟限酒, 健康活到老。

2.5 提倡微笑护理。

微笑这种真挚的情感交流更容易促成和谐, 并有利融洽护理环境和改变护患关系。在护理过程中, 我们对患者的亲切、关怀、体贴、爱护以及耐心、负责的护理, 患者对护理人员尊敬、赞扬、感谢、谅解、宣传等富于感情色彩的种种行为, 都是交互关系。微笑对于医务工作者来说就像一把万能的钥匙, 开启护患之间那熟悉又陌生的大门, 以真诚微笑的服务取信于患者, 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 从而减少患者的心理压力, 消除护患之间的陌生感与恐惧感。

2.6 深化专科护理。

强化专科护理, 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创立特色服务品牌, 结合专科特点, 如针对肿瘤患者实施爱的生命线方案, 分别在确定癌症诊断, 疾病治疗阶段, 晚期临终关怀时给予患者有效的心理疏导,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解除患者的焦虑和不安, 并给予家属以心理支持, 将护士职业的本质真诚, 爱心体现在生命无价我们共同守护的特色护理服务品牌。

3 实施优质护理效果分析

3.1 护理差错逐年减少。

3.2 床位使用率逐年提高, 有原来的78%逐渐提高到112%。

3.3 患者的满意度显著提高。经问卷调查患者的满意度均达到了99%。

3.4护患关系进一步和谐。护士真正做到了围着患者转、主动巡视、主动沟通, 以优良的服务态度, 全面的理论知识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充分认可, 护患关系更加和谐。

3.5 护士工作更加科学高效。各项工作流程优化、合理, 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由护士提供专业照顾, 保障护理质量安全。护士自觉学习专科相关理论知识, 主动给予专业的健康指导、心理疏导, 丰富了护理专业内涵, 促进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学术水平的发展。

3.6 医院的文化建设得到加强, 向心力、凝聚力提高。

上一篇:施工人员水利工程下一篇:和谐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