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护理学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08-16

外科护理学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通用8篇)

外科护理学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

外科护理学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外科护理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与实践性,作为一门临床护理的学科,实训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实训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仔细的学习,因为实训的结果将直接影响自身以后的发展。培养护理领域专业型实用性的人才是中职护理的根本目的,因此对于教育教学的力度必须要在原有的基础之上有所加强。

关键词:实训教学

外科护理学

在中职教育的护理专业中,外科护理学具有非常强的实践应用性,该学科的实训课程达到了总课程数的一半。对于现如今外科护理学在实训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自己的经验与理解,进行了探索,下面将进行简单的阐述。

一、外科护理实训教学中现有的几点问题

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中职院校的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一年不如一年,他们对于学习的意愿也不是特别的强烈,对于外科护理这门重要的课程,也没有太大的学习兴趣。在上实训课的时候,学生们态度懒散,不好好进行实际操作,对于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也是一只耳朵进另一只耳朵出。进入模拟的手术室后,一些学生不按操作流程进行,违反手术室有关卫生的规章制度。课后,没有安排学生打扫实训教室的卫生,课堂上所用到的实训器具也没有及时的归还。在课堂上不专心听讲,实际操作的时候又不按规矩做。

2.教学过程中老师所存在的问题

一些在中职院校授课的老师,其教学的理念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跟不上不断发展的中职教育。这些老师大部分都只是注重课本上的知识,对于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却不进行培养,更加没有注意到学生们所学习到的知识是否具有实用性。一些老师认为,中职院校的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因此放松了对学生们的监管力度,学生们没有很好的自我约束力,老师都不把学生的事情放在心上,学生又怎么能做到学业有成呢。还有一些老师经常占用学生们的实训课程,他们认为学生在实训课上所能学到的知识在以后实习的时候也可以学到,因此就占用实训课来讲理论知识,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们的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

3.护理技能在考核时的问题

现在,许多的中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能力,慢慢从理论向实际转变。不过却忽视了外科护理学相关技能的考核。因此学生以及老师就不重视技能的培养,也不重视相关的实训课程。再加上对于护理技能的考核没有统一的标准,考核缺乏一定的严格性与严密性,考核的结果也无法证明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1]

4.实训教室在建设与管理方面的问题

随着中职院校不断的扩招,学生人数不断的增加,固定的实训教室与专业的设备就不够用了。上护理课程的班级越来越多,学生也是有增无减,这样一来,实训教室供不应求,会影响护理课程的开课率。就算护理课程能如期开课,上课的内容也多是以老师讲课为主,学生们实际动手的机会也不多,这会使教学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学生不断地增加只会导致学生们实际的操作能力不能得到有效地提高。

二、对于外科护理实训教学的一些有效对策

1.在实训课堂上对学生加强管理

在实训课堂上,老师首先要以身作则,要多示范规范的操作步骤,对学生要严格的要求,不能养成不良的习惯。进入手术室之后,要把安全卫生放在第一位,监督学生不能违反无菌技术的要求。督促学生对待学习要养成认真仔细的习惯,这样才可以将学习的效率有效地的提升起来。为了学生们有规范的行为,上课之前老师要强调实训教室内各种规章制度,并把学生分为多个小组,每个小组安排一个负责人,出了任何问题都将由小组负责人及其组员负责。每次实训课结束之后,要安排不同的学生负责打扫教室的卫生。学生还要爱护实验器材,只有在排放好器材以后,经过上课老师批准后才可以离开实训教室。[2]

2.加强老师的专业培养

要想加强实训课老师的培养,可以将实训课老师们派到其他学校进修,学习其他学校教学方面的有点,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可以安排实训课的老师到医院实践,增加临床实践的经验。安排技能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带领年轻的、经验不足的新教师,一对一配对,老教师在实际授课的时候,新教师一定要跟着听跟着学,为自己以后的教学工作夯实基础。学校方面还可以聘请医院的高级医师来学校为老师们进行专业的讲座活动,将自己的经验说出来与老师们一同分享。

3.制定护理技能的考核制度

通过考核,老师们可以知道教学质量是否达到要求,学生们可以知道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最近几年,中职院校护理技能的考核在不断的完善,也出台了一系列标准的评分制度。考核制度的制定,让学生们知道了学习的重点,对于学习的态度也有了明显的好转,老师的教学质量也有一定的提高。考核分为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将两项分数相加算出学生护理技能考核的期末总成绩。若学生期末总成绩没有及格,可以进行补考,若是补考成绩还是不理想的话,将会影响到学生的实习。这样一来,学生们对待学习不再是懒懒散散的,他们重视实际护理技能的操作,也在认真地学习各项护理技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能力。[3]

4.重视实训教室的建设和管理

校方要对实训教室加强建设和管理,要增加实训教室的数量,增加实训教室的面积,为实训教室配备完整的教学设备,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实训教室里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把老师所讲述的抽象内容具体化,让学生们轻松掌握所学知识。

三、总结

中职院校的外科护理专业教学肩负着非常沉重的担子,校方与老师要齐心协力,对于实训教学中的种种问题要迎难而上,勇于探索。要让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实训环境与学习气氛,加强学生们实际操作的能力。要多为老师创造进修深造的机会,加强老师们对教学任务的责任与义务。校方还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对实训教学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创新。相信中职院校的实训教学课程会开展的越来越顺利,越来越成功。

参考文献:

[1]桂云峰;中职《外科护理学》实训教学考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中医药,2013,34:113-114

[2]钟敏;多元化教学在外科护理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4,02:140-142

[3]刘爱芸;护理技术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2,24:79-80

外科护理学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2

1 将情景教学变成了小组讨论

案例1.在一次护理教学查房中, 针对重型颅脑外伤脑肿胀的患者护理进行讨论, 从患者的病史谈起, 让护理实习学生运用联想法, 进行集体讨论, 之后的教学设计是让学生们讨论必做的事项和禁做的事项及理由。然后让学生总结脑外科患者的护理中面对昏迷患者多, 置管多, 基础护理多, 等“三多”的特点进行护理知识的一个总体的梳理[1]。结果却发现, 大部分同学仅在讨论外科护理工作中的高压力和繁琐, 抱怨自己今后即将面对护理工作。反思:本次讨论的目的是创建一个带很强实践性的护理教学情景, 但可能是过于追求活动的形式, 忽略了学生学习的实效性, 这样的情景教学有孛建构主义教学的初衷。对策:带教老师应明确学习的目标, 有计划地指导实习学生学习的过程, 以便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在创建一个实践教学情景前, 带教老师和实习学生应共同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带教老师应深入到学生中, 与学生互动, 对学生的学习应进行实时监控和指导, 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 主动建构外科护理知识, 加强实习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

2 实习学生不习惯在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学习方式, 大部分同学的参与热情不够

案例2.带教过程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带教老师一提出问题, 学生马上开始讨论, 然而所带的实习学生中仅少数性格开朗, 成绩好的同学唱独角戏, 大部分学生仅充当观众, 一些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更是难以参加到讨论活动中来。反思:所带教的学生在性格、学习成绩、能力和背景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在学习之初的准备阶段对实习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不够, 在实际操作中忽视一些基础不太扎实的学生, 这样的学习过程只会对一些成绩优秀的同学有效果, 达不到学生们共同学习的目的。对策:带教老师应把握实习学生各自的认知水平, 设计生活化提问, 在导入话题时导出活力, 教师应在充分把握、分析、了解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 调动学生当前的学习、工作经验,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研究, 抓住运用知识相互交流的机会, 复习新知识, 增进学生间的了解和深化各自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对每位学生进行角色分工, 明确各自的责任, 每名学生都有事做。比如同一个脑肿胀的患者, 对其进行特种护理的必要性进行必要的提问。这些临床实践性强的提问易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 有效促进个体之间的知识交流和更新, 为接下来的实践教学搭起框架。这样的设计可让学生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 以社会性的互助促进学生学习。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讨论和交流, 学生之间互相支持、互相帮助, 共同完成外科护理知识合作建构的过程。

3 重视过程, 轻视思考

案例3.在外科护理教学过程中, 经常一开始就临床病例呈现相关问题, 要求学生立即开始讨论, 却发现学生在解答问题时答案不理想, 并非按照自己的事先设计好的思路回答, 在很多的时候是由自己公布答案。反思:带教老师在组织学生讨论前应给学生提供活动的相关知识背景, 同时还应使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要求及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不能为了追求结果, 急着结束讨论。对策:在带教过程中对一些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必要的准备, 在准备过程中对这一时段进行合理的安排, 以免在学生讨论中急匆匆地结束这一过程, 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带教老师应发挥导向的重要作用。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 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和作用与传统教学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由受到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 转变成为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指导者[2]。教师要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 保持对教学问题的高度敏感性;善于发现和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善于反思教学活动和建构个人知识,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目的[3]。

外科护理教学注重学生的探索过程, 培养学生规范化的护理意识,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 学习新知, 培养规范化的意识和能力, 本身体现了建构主义的精髓。作为新外科护理教学的带教老师必须更新观念, 大胆地引进和创新, 积极开发学习资源, 探索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发展和构建有意义的学习, 构建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开放性情景环境。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逻辑讲解传授式转变为通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问题探索、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 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以适应日益发展的护理技术[4]。真正为护理教学模式改革和教育现代化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

摘要: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很大的程度上更新了外科护理教学中存在的学习观和教学观, 但目前在对护理专业学生的带教过程中还存在着表面化和形式化的问题。外科护理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将情景教学变成了小组讨论;实习学生不习惯在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学习方式, 大部分同学参与热情不够;重视过程, 轻视思考。针对这些问题, 该院采取了一系列对策, 以使建构主义更好地应用于外科护理教学中。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外科护理教学,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 韩灵巧.神经外科护理难点及对策分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09, 5 (15) :190.

[2] 张毓芬.外科护理教学探析[J].中外医疗, 2009, 28 (16) :119.

[3] 万紫旭.建构主义理论在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农垦医学, 2012, 26 (11) :1044-1045.

外科护理学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3

【关键词】 神经外科;护理;问题;对策

神经外科的病人具有危急重、变化急剧的特点,其护理人员面临着数量高、强度大的置管护理任务,且专业性较强,同时,由于患者的陪护家属多、期望高,一旦医护工作者就某一问题解释不足或者不及时,就可能引发争议,因此,神经外科的护理工作极容易出现问题[1]。就神经外科当前护理工作的实施状况来看,基础护理缺乏规范性、用药失误、意外拔管、仪器管理不当等问题比比皆是,对临床治疗工作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急需得到有效的解决[2]

1 神经外科护理工作现存问题分析

1.1 缺乏专业知识 当前时期,护理工作人员队伍从整体上呈现出了年轻化的趋势,缺乏足够的临床护理经验以及全面的安全预防理念,阻碍到护理工作的整体水平的提升。而神经外科的护理工作又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要求,护理人员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普遍不足以应对护理工作实践的要求,这就使正常的护理工作的开展受到了程度不同的影响。

而且,近年来,神经外科中引进了诸多新的诊疗技术,原有的技术也在不断地改进,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具有专业的新型技术理论知识与操作能力,但目前的护理人员对于知识的学习、储备与运用,往往难以满足实际护理工作的需要,造成护理工作明显滞后的状况[3]

1.2 风险意识较弱 神经外科病人的病情复杂、变化急剧,在治疗过程中,普遍需要进行手术,这就提升了诊疗与护理工作的危险性,一旦患者出现病变或死亡问题,往往会使医护人员陷入法律纠纷,这就需要护理工作者具有良好的风险意识、深厚的法律观念、谨慎认真的工作态度。

但是,目前神经外科的部分护理工作者未曾真正地认识到诊疗护理的风险,或者缺乏相关的法律知识储备,以至于他们只关注病人的健康问题,而忽略掉手术实施前应进行告知签字等容易诱发法律纠纷的工作,使神经外科诊疗工作面临着极大的风险挑战。

同时,由于风险意识较薄弱,部分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缺乏对于应变能力与心理素质的锻炼,使得她们遇到患者突发状况时,手足无措,拖延了患者的治疗、激化了医患矛盾,将治疗工作推进风险境地。

2 神经外科护理工作问题应对策略

2.1 制定护理规范 神经外科护理人员的管理者,应当首先端正自身的护理工作意识,主动做好对于本科室护理工作的特殊性的总结整理,并针对此种特殊性,制定出护理工作要求的相关规范,同时要不定期地根据工作经验与要求,对工作规范加以更新、整合,组织护理人员对规范加以学习,并对她们进行考核,以使护理人员工作的实施得到全面的规范。

2.2 做好实践教育 管理人员要重点针对患者突发的失语、昏迷症状以及置管护理、仪器管理等工作,向护理人员进行多媒体演示讲解,或组织护理人员进行案例分析、探讨交流、观察模拟等学习,并且在日常工作中,定期地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实践演练,以提高他们的观察分析、紧急应变与抢救处理的技巧和能力,使她们达到对给类护理需求的有效应对。

2.3 完善技术培训 教育培训人员还要以新型诊疗技術的理论知识、操作方法、控制技巧等内容作为主题,定期向护理人员展开重点讲解,并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实际操作演练,以提升她们对于新兴技术的认知,促进她们对于新型技术的灵活应用,使护理事业顺应新的发展趋势,实现有效的进步。

2.4 培养风险意识 实施安全护理,是神经外科的护理工作人员始终面临的重要问题,神经外科管理者要想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降低诊疗与护理工作的风险程度,还必须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展开对于法律知识、风险护理理念、医患沟通能力的学习,并要求她们定期针对自身护理工作的经验教训、改进策略,撰写并提交报告,以切实地提升护理工作者的风险意识,推动各项护理工作的规范化、合法化实施,使患者在科学合理的护理下及时恢复健康。

3 小 结

鉴于神经外科的护理工作具有专业性、细致性、谨慎性等特点,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工作的过程中,必须主动全面地做好对于护理工作的专业要求、特殊性、潜在风险的有效认识,同时,努力地提升责任心、端正工作态度、提高业务能力、优化道德素质,以切实地提升护理工作的质量,为神经外科工作水平的提高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席桂梅.神经外科护理中应注意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伤残医学,2012,(09):99.

[2] 钟爱武.神经外科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对策[J].医院管理论坛,2010,27(06):40-41.

外科护理学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4

论文摘要:分级护理制度是护士在临床对患者实施护理工作的重要依据,但在分级护理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护理工作制度与医学教育、医疗工作制度以及现代护理理论不协调的现象,在确定分级护理依据,医疗文件记录时间,认定患者活动范围以及护士的劳动价值方面产生部分误区。由于分级护理执行不当,使部分患者得不到相应的护理措施,严重的可造成患者意外。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建议:(1)由护士确定护理等级;(2)医学院校教育增加相关护理内容;(3)加强医院内医务人员教育,以保证制度的科学性、严肃性和可操作性。① 分级护理制度是护士实施护理工作的重要依据,护士按其标准完成护理实践,分级护理制度在临床护理、重症抢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分级护理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弊病,制约着护理学的发展,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临床护理工作质量,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和不良后果。问题

1.1 分级护理制度与相关领域不协调

1.1.1 分级护理制度与医学教育 医疗与护理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两门学科,在基础理论、专科知识、规章制度和技术方面有许多交叉内容,但在医学教育中主要侧重的是基础医学教育与临床医学教育,对护理工作制度教育的内容甚少或无,笔者以咨询方式先后调查了部分医学院校毕业生,在学校的教育中关于分级护理制度没有适当的安排,从而造成医生对分级护理制度缺乏了解。

1.1.2 分级护理制度与医疗工作制度 在现行的医疗工作制度中规定,患者住院后,由医师根据病情制定医疗工作方案,下达医嘱,其中包括分级护理,但由于医师在学校中没有系统学习过分级护理的相关内容,往往根据主观或经验判断分级护理标准,造成分级护理制度执行中的不规范。

1.1.3 分级护理制度与现代护理理论 分级护理制度是护理前辈总结经验教训逐步形成的。随着护理学的发展,现代护理理论已不断地注入到护理实践之中,但分级护理制度的内容更新还尚有差距,相对陈旧。

1.2 分级护理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误区

1.2.1 确定分级护理依据方面 分级护理是依据患者的病情轻重缓急和护理需求确定患者的护理措施,但由于不同步的教育与制度,在临床工作中掌握的标准不尽相同,分级护理的内容不为医生、护士所共识,导致部分医生确定分级护理等级时主观因素多于客观依据。如大手术后需严格卧床的患者,有的医生认为手术比较顺利,就将应下达为一级护理的患者主观确定为二级护理,使患者的实际需求和护理标准相差较大[1]。

1.2.2 医疗文件记录时间方面 分级护理制度是针对患者的病情和需求而确定护理工作内容,对医疗工作没有直接的要求,但由于缺乏认识,一部分医务人员认为分级护理制度与医疗记录时间和内容有直接关系,常常为避免繁琐的记录,对一些较重的患者不下达相应的高等级护理。

1.2.3 认定患者活动范围方面 为保证患者的治疗与安全,分级护理制度对患者的活动范围有明确的规定,如严格卧床休息、适当室内活动等,既是患者疾病恢复的需要,也有利于护士观察病情和护理。但在执行过程中,医、护、患三者对分级护理中患者可以允许活动的范围认识不一致,要求的标准也不相同,随意性较大。[!--empirenews.page--] 1.2.4 认定护士的劳动价值方面 随着医疗市场的开放,护理工作量也相应的增加,体现护理人员劳动价值的方法之一,就是护理工作以分级护理的形式被社会承认,各地区物价部门明确规定了分级护理的内容及价格。但是由于分级护理制度执行得不严格,并且受到来自社会、患者及家属的干扰,为了少交护理费而降低护理等级,使护理人员的劳动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

1.3 分级护理不当产生的负面影响

1.3.1 部分患者没有得到相应的护理等级 由于以上诸多原因,使部分患者与病情需求的护理等级不相符,即使住院时相符,有时也不能随着疾病的转归而及时地改变护理等级,特别是当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时,未及时修订护理等级,而引起护理记录过于简单,不能为下一步治疗抢救提供准确、详尽的依据[1],可贻误抢救或引发医疗纠纷。

1.3.2 分级护理不当造成患者意外 在分级护理制度中明确规定了各级护理的要求,但由于分级护理执行得不严格,使护士的巡视时间、病情观察、患者的活动范围限定等一系列必要的护理措施不能按级实施,个别患者出现意外,给患者和家属造成痛苦和伤害。

1.3.3 护理工作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受到影响 完善的护理工作制度是患者治疗与康复的关健所在,是提高护理质量的保证,当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利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均受到损害,影响到患者、医院及护士三者的利益。建议对策

2.1 由护士确定护理等级 分级护理是临床护士工作的依据之一,笔者认为由护士长或责任护士以护嘱的形式下达分级护理的等级比较合适,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护士是接触患者最多的医务人员,最能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2)在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过程中,护士已由过去从属于医疗工作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能够综合地、动态地、独立地处理患者护理问题的决策者。(3)护理人材的培养和教育,保证了护理队伍目前已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决策能力。

2.2 医学院校教育增加相关护理内容 建议在医学院校的教育中增加与医疗工作密切相关的护理教学内容,以保证医疗过程中的医护合作协调,保证患者的医疗护理质量,提高患者的生活和生命质量。

浅谈钳工实训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5

【摘要】中职教育中钳工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操作技能,据有“万能工种”的称号,对产品质量的好坏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现阶段,学生在钳工实训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操作方法动作不规范以及教学内容枯燥,严重影响了学生钳工实训的积极性。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当前钳工实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提高钳工实训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钳工实训 问题 策略

一、?W生钳工实训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训准备工作不充足,操作方法动作不标准

通常情况下,在虎钳钳台进行作业之前,应对钳台上所使用的工、量具按要求顺序摆放整齐,为了方便左右手取用,应分别将所使用的工具放置在台虎钳的左右两侧,通常工具在左,量具在右。此外,量具在使用完后不能与工具或工件混合,以防损坏量具的精度。钳工加工前的准备工作看似简单,很多学生却难以做到,工、量具乱放现象经常出现。另外,钳工的一些操作技能是需要学生亲自实践感受,逐渐领悟掌握的。例如,钳工中的锉削,它是钳工操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尤其是平面锉削,很多学生都难以掌握这门技术,无法保证工件的尺寸、形状以及工件表面的粗糙度。一些学生在进行加工过程中,只是为了追求加工的速度,而忽视了操作动作和施力的变化等细节问题,进而影响钳工加工质量。所以,实训老师在进行锉削教学时,应首先规范操作者的锉削姿势,接着在进行两手用力锉削时,要始终保证锉刀动态平衡的前提下沿直线运动,进而锉削出平整的平面。而在进行锉削过程中的动态平衡主要是依靠调整双手的压力来实现的(如图1所示)。

如图1中左手的压力应随锉刀的推动逐渐减小,同时,右手的压力应随锉刀的推动逐渐增大。只有通过慢速分解动作才能够让学生观看清楚,快速掌握加工技能。

2.工件加工中顺序不合理

在钳工实训过程中,零件加工顺序的选择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钳工实训是否成功,所以在进行零件加工之前应该选择一条合适的加工路线,这样不仅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还能够极大提高操作者的自信心。但是很多学生从图纸下发开始却没有认真研究图纸,精心选择合适的加工顺序,而是在加工过程中哪里顺手就加工哪里。此外,还有部分同学对零件加工的基准理解不够到位,这也使得加工顺序比较混乱难以加工出符合要求的工件。例如上边介绍的锉削,如果加工顺序不合理的话可能会造成重复加工或者加工余量不足等问题,将使后续的加工愈加复杂。

3.学生动手练习的时间不足

众所周知,钳工操作主要是手动操作,且加工对象主要是金属,因此只有加强实操练习才能提高操作技能。这也表明钳工的基本操作技能不是一时半刻可以实现的,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反复操作练习,同时也说明钳工是一项比较辛苦的工种。比如在进行锯切金属平面操作中,可能天天练习也未必能够达到完全平面的状态,而很多学生在练习过程,经常变换练习作业,每种基本操作的练习时间都不是很长,缺乏坚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二、钳工实训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要想在钳工加工中加工出符合要求的零部件,首先,应在理论教学中掌握好基本的机械制图知识、公差与配合等知识,这样才实践过程中才能看懂图纸,严格按照图纸要求进行加工。其次,那些课程内容需要通过理论教学,那些内容需要通过实训实践来解决要有所侧重,比如,一些量具的认识,以及量具的使用方法等这些应通过实践教学来让学生们学习和应用。第三,应该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教材,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为教育目的。

2.增加教育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钳工是一项传统的手工操作工种,实训中劳动强度较大,很多同学会产生学习倦怠现象。因此,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一些钳工竞赛活动,让学生们自行选材,自己加工通过对加工过程中和成品的比较来确定优胜者,并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学生会产生一定的荣誉感,进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此外,钳工教学还可以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双手来制定一些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工具,进而提高实训操作的趣味性。

三、结语

教师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6

问题一:认识上尚有偏差,坚持开展教学反思的教师比率偏低

座谈中一些教师反映,农村学校教师课业负担重,没有时间写教学反思;还有少部分教师表示,写教学反思是迫于学校的压力,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写,没必要人人写教学反思。从问卷统计数据来看,认为没有必要写教学反思的教师76人,占调查人数的15.4%,没有写过教学反思的教师62人,占12.6人,坚持写教学反思的教师102人,占20.7%。部分教师思想认识不到位,导致了反思行为的缺失。

对策:提高认识,勤于反思。

首先,要提高认识。一方面,教师自身的发展离不开教学反思。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任何一名理性而成熟的教师都是在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不断反思之后成长起来的,教师反思能力的养成是确保教师不断再学习的基本条件。教师在个人反思或集体反思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个人或他人的优缺点,从而拓宽专业视野,激发不断追求、不断超越的动机。另一方面,新课程本身的发展需要教学反思。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任务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实验、不断完善的体系。教师是改革活动的具体实施者,新课程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到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 等过程中来,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反思,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

其次,要突出一个‚勤‛字,坚持反思。目前,农村教师的课业负担普通偏重,这是不争的事实。一名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同时任教几个学科的情况还比较普遍,但这不是回避教学反思的借口,只要想在业务上有所进取,想提升自己的能力,就能找到时间进行反思。教师不仅要有反思的意识,还要经济性地认真总结经验,把自己在课堂实践中的一些想法、做法、体会、感受等用反思日记或问题单等形式及时记录下来,逐渐积累资料便于今后对比、分析、总结。

问题二:教师缺少相关方法,反思能力较差

统计数据表明,想写教学反思但不知怎么写的教师有57人,约占11.6%。翻阅教师备课资料,笔者发现教师的教学反思质量偏低也是普通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教师一个备课本上有10节课后的教学反思都是同一句话:‚进展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有的教师的教学反思仅仅是课堂教学的简单‚回顾‛,只是教学过程的重视,没有思想冲突,没有产生新的感悟。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知识储备、反思方法的不足,也就是教师反思能力的欠缺。

对策:加强学习,掌握反思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提高反思能力。

教师的反思能力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自我监控能力,就是对专业的自我检查、判断、评价、设计的能力。二 是教学监控能力,就是对教学活动的内容、对象和过程进行计划、安排、评价、反馈、调节的能力。目前广大农村教师知识储备不足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从事教学和教育科研需要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知识储备不足;二是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方法欠缺。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用新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用新课程理念统领课堂教学,才能站得高、望得远,才能理性地反思课堂,提升自己。

反思能力的提高主要是在实践中得以实现,当然,其中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要求,并采用合适的方法。

反思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有:(1)最优化原则。看课堂教学是否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案,使教师和学生耗费最少的教学时间,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2)目的性原则。看教学过程是否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围绕课程标准优化课堂结构,认真落实各学段、年段的课程标准。(3)整体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把各种教学因素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既考虑到对教材、教师、学生的优化,又考虑到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设备的优化,使系统的各个要素形成一个功能互补的合理结构。(4)教学和谐性原则。课堂教学是一个教与学双边活动过程,看实际教学中教与学是否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中,两方面是否和谐互动。反思的基本要求是:第一,要秉承新课程理念,形成反思参照标准。第二,要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捕捉反思对象。有问题、有障碍才能有思考、有分析,教师要在貌似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关于捕捉稍纵即逝的问题。第三,联系已有经验进行综合分析,构建个人化思考。反思是针对某一现象或问题进行的,但并不意味着反思就是就事论事的思维活动,它可以引申开来,在思维深处将自己以往的经历包括他人相关的经历联系起来,或者将已有的理论知识与当下的问题思考联系起来,这样的反思才更有深度,更能提高自己的水平。第四,要对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持续地、系统化地思考。偶尔的反思并不困难,但持续不断的系统的反思却不是每个人轻易能做到的。作为研究的反思,应该是持续的、系统的。第五,要把反思结果运用于实践。反思的目的在于对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进行及时调整,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反思只有伴随行为的跟进才有意义。

反思的基本方法有:(1)自我提问法。即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能力提高的方法。(2)教学诊断法。即教师从教学问题的研究入手,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教师通过自我反省或小组‚头脑风暴‛,收集各种教学‚病例‛,然后归类分析,找出典型‚病例‛,对‚病理‛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 的各种教学观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3)行动研究法。即先确定研究问题,然后围绕这一问题广泛地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制定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行动方案,展开研究活动,并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对研究方案做出必要的调整,最后撰写出研究报告。这样,通过一系列的行动研究,不断反思,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4)交流研讨法。即教师间通过充分的讨论交流,产生思维碰撞,以促进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发展的研究方法。(5)案例研究法。即教师在了解当前教学大背景的基础上,通过阅读、课堂观察、调查和访谈等形式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然后对案例做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以促进教学行为跟进的研究方法。(6)观摩分析法。教师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并与他们进行对话交流,比较‚我‛与他人对同一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处理方法的异同,从他人的教学中得到启发、得到提高的研究方法。

问题三:优势方面写得多,不足之处挖掘得少 一些教师写反思时,尽量少写或不写不足之处,担心反思写出来后,被同事或领导看到后会影响自己的形象,或被领导作为考核与评价的依据,当然,也有个别教师,可能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哪些不足。比如,一位教师在《海底世界》一课的教学反思中,花了较长篇幅写了两个成功点:一是充分运用多媒体展示海底奇形怪状、瑰丽无比的珊瑚和那些没 有见过,甚至没有听说过的动植物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二是通过自由读、推荐读、小组读、男女生比赛读等活动,强化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在谈到本堂课的不足时,仅用一句‚这节课也存在某些不足之处,我将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不断努力,使课上得更精彩,更受学生欢迎。‛一带而过,既没有明确不足是什么,也没有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对策:端正思想,明确反思目的。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反省自己的教育实践、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和教育效果,以便对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进行及时调整,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总结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反思中谈到的优点与不足,都是积累的资料、研究的素材,不应该作为考核与评价的依据。教师要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反思课堂,并且要用学而不厌、从善如流的态度听取同行的意见,收集教学信息,将同行的意见和自己的感悟一并写入教学反思中。

问题四:写作形式单一,千篇一律

绝大多数教师教学反思仅限于写教后记,并且写作形式千篇一律,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成功之处;二是不足的地方。并且,同一问题在不同的反思中多次出现,由于缺 少深度挖掘,空话、套话较多。

对策:掌握多种反思形式,明确具体写作要求。一是问题单。问题单一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有关实践方面的内容。如有关自身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自己的长短处等个体内差异问题;自身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方式与方法上与他人的差异等个体间差异问题。第二,对活动的性质与任务的认知等有关实践材料、实践任务的内容。第三,有关实践策略方面的内容。如进行某个实践活动可以有哪些方法策略,这些方法策略的优点与不足是什么,它们应用的条件和情境如何?

二是反思教案。反思教案是记录反思策略的主要线索,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教学反思设计表,由对象分析、教材分析、教学顺序、教学组织、总体评价五部分组成;二是教学设计的详细案例,也就是平时的教案。

三是交流反思札记。交流反思札记是教师将自己的课堂实践的某些方面,连同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诉诸笔端,从而实现自我监控的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教师要从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资源、学习过程、学习方式、教学效果等方面去反思如下问题:(1)成功之处。如教学思想方法和教学原则运用的体会、教法改革和临时应变的教学措施、教学中引起师生共振效应的做法、感受最深的教材改进和创造性的处理等。(2)失误之处。如是否落实了‚三维目 标‛、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是否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流于形式等等。(3)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思维碰撞,往往会产生一些‚智慧的火花‛,教师要及时捕捉,并利用教学反思记录下来。(4)学生创新。如课堂上学生的独特见解、学生的精彩回答、学生的创新思维等都源于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源于学生对世界的独特感受,是十分丰富的、可贵的课程资源,也是教师可利用的宝贵教学资料。(5)‚再教设计‛。通过教学反思及时记录课堂教学的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方案,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写反思札记,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有感而发。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

有效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没有反思的经验,只能是狭隘、片面、肤浅的经验;不会反思的教师,他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至多只是停留在经验的积累上。只有经常不断反思的教师,他的教育智慧才会随着岁月不断增长。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日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一、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

最近几年来教学反思的撰写已逐渐成为各个学校评价、考核教师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现阶段在教学反思的撰写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不重视,应付了事。由于广大教师工作繁忙或对撰写教学反思的意义认识不够明确,因此,出现了写反思就是为了完成学校的考核任务的现象。于是有突击赶写的、有抄袭的、有简单重复的,等等。这样的反思不仅没有任何的价值同时还浪费了时间。

(二)重教学方法,轻教育观念。主要表现为反思的范围很狭窄,反思的层次也很低。教师的根本职责在于育人,教学过程也是教育的过程。因此,教师的反思是否全面深刻,不能单看对教学问题的反思,还要从根本上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否体现新课改的要求?是否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充分利用了学生身上的课程资源?是否努力在提高学生的素质而不仅仅是为了分数下工夫?也就是说,教师也需要对自己教学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教育观、课程观、学生观、评价观进行反思。只有这样,教师的反思才能促使自身观念的不断更新、不断发展。

(三)重现象描述,抽深入思考。大量的反思停留在对一些教育、教学现象的描述上,而对现象背后的教育理念、对学生发展水平的影响、课程目标的落实情况、教材的运用、学生综合能力的变化、今后教学的影响等方面的思考却不是很多。

二、有效反思的几个要点

要解决好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必须要明确反思的内涵。反思就是对过去教学经历的再认识,但反思不等于回顾,反思需要结合回顾与思考。反思包含对‚失‛的反省,也包含对‚得‛的归纳。教学反思是理性扬弃的过程。

(一)有效反思需‚思之有物‛。

这里的‚物‛,来自于教学实践的过程。经历教学实践后,总会产生一些难忘的感知,或多或少,或得或失,可以通过自问获得。

一问:‚特色‛是什么?教学特色是指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独具特色的教学,给人的感受是别样的,给人的回味是无穷的。特色蕴含于教学评价诸多要素之中:在教学理念上,看主体地位的落实,主导作用的发挥;在教材处理上,看教材特点的把握,知识间的沟通与联系;在教学方法上,看教学层次的呈现,实践活动的安排;在教学方式上,看学生参与的程度,知识获取的过程;在教学效果上,看教学目标的落实,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问:‚精彩‛在哪里?精彩的教学片段体现在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如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师生互动的课堂氛 围、得心应手的教具使用、画龙点睛的难点突破、出神入化的学法指导、韵味无穷的课尾总结等等。

三问:‚偶得‛有哪些?教学偶得是指教学过程中的意外收获。它往往来自对课堂意外事件的处理:面对学生异想天开的‚发问‛,教师如何应对;面对学生的偏差理解,教师如何引导等等。意外的收获往往来自学生思维火花的捕捉:学生发现问题的独特视角,提出问题的独特认识,分析问题的独特思路,解决问题的独特见解等等。

四问:‚缺失‛在何处?上完一节课后,总会有或多或少的遗憾。哪些内容处理不当;哪个环节安排得不合理;哪个重点不够突出;哪些问题设计得不科学;小组合作学习还需哪些改进;哪句评价语不得体等等。

(二)有效反思需‚思之有据‛。

教学反思有价值还需要思之有‚据‛,可以为教学反思提供‚据‛的主要来源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新课程的理念和课程标准。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是现在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的基本依据。教学资源、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离开了这一点教学活动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二是学生发展。教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是否有所收获并得到发展是我们始终要关注的问题,离开了这一点教学活动就 会成为‚无本之本‛。

三是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是一个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相结合的产物。优秀教师往往是具有大量实践经验,并能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的表率。以他们的教学活动为依据和参照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理论和课程标准,并改进我们的教学。

(三)有效反思不可拘泥于形式。

教学反思的价值在于‚思‛的内涵,反思的形式则应该适应并有助于‚思‛的内涵,而不是束缚之乃至损害之。有许多教师之所以会以一种完成任务的态度来对待学校的教学反思要求,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对反思的形式在认识上存在误区。一些学校规定了教学反思的许多要求,使许多教师误认为教学反思与教学论文的撰写是一样的,存在畏难情绪。其实教学反思与教学论文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更强调时效性,往往刚上完课我们对这节课会有许多的想法和思考,有时候在教学进行过程中我们就会有一些思考,对于这些思考来说,及时的记录就显得十分重要。脱离了时效性的教学反思往往不能把教学过程中清晰地加快起来,反思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反思的形式应当以便于及时地记录为佳。主要的形式可以包括以下几种:

旁注。旁注就是在教案旁边的空白处写反思。旁注一般 记的是教学的‚细节‛所引发的点滴感受:在教学过程中,各个知识点的展开、某一处的操作安排、由某一句开始的诱导提问、某一道练习的设计等等,都是旁注的对象。

点批。点批就是在教学环节的中间处写的反思。点批的重点是教学的‚片段‛: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令人难忘的东西,如,典型的经验或深刻的教训等,进行深层的剖析。

总评。总评就是在结尾处写的反思,总评教学的‚整体‛。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回顾,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过程的设计等等,从多个角度去透视教学实践。

串析。串析就是在章节设计的结束处写反思。串析的重点是‚归纳‛:对一阶段积累的教学反思进行系统地归类、比较、分析,从多个特殊的现象中梳理出共同的本质。

教学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是毋庸臵疑的,有效的反思需要思之有‚物‛、思之有‚据‛,而反思的形式则可以不拘一格。只有这样才能既提高教师撰写反思的积极性,又使广大教师通过有效的反思获得专业发展。

抓住典型课例

进行深度反思

教师的反思要有载体,而最好的载体就是自己的课例。现在很多学校都开展了‚磨课‛活动或校内研讨课活动,许多教师把这种活动当成了一种负担,虽然在课前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准备,但课一上完就有种‚一了百了‛的感觉。而笔者觉得,在上完研讨课后,及时地进行深度反思恰恰是教师 获得有效提升的好时机。去年11月份,笔者在完成学校的‚磨课‛任务时,共写了5篇反思,其中有两篇被《新世纪教材》网站引用,有1篇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下面具体谈谈我的反思心得,与大家交流。

一、反思教材的处理

合理解读教材,准确领会编排意图,应该是每位教师备课时必须考虑的事情,也是用好教材的前提。在当前多种版本共存的情况下,给教师们提供了更多的比较筛选选的空间。在平时的备课中,我们遵循的是以使用的教材(北师大版)为主,参考其他版本教材(人教版、苏教版)的原则。同一个教学内容,我们备课时往往同时阅读三种教材,比较各种教材的情境创设、练习设计等特点,然后结合自己的风格及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设计。

在确定这次研讨课的开课内容时,我选择了《生活中的比》一课,因为它与以往的教材有较大的改变,以往的‚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等相应的内容在新教材中均没有出现,也没有专门的例题,新教材更注重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比‛的意义。于是,我把反思的切入点首先集中在一个问题:我们要有怎样的教材观?并把自己的思考写成了两篇反思。

反思一:《教材的取舍》片段摘录:备课时,面对着连续呈现的四个情境,如果按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教学,则前 面的课时因为没有具体的知识点会显得比较单薄,这样的课很难了解到学生的理解掌握情况,而且一节课设臵了太多的情境,必然会使教学环节显得零碎,学生的思维无法深入。另外,第四个情境‚图形放大缩小‛,其实是要引导学生理解‚比的基本性质‛,虽然教材中并没有揭示这个概念,也没有出现‚比的前项与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的字眼,但我想还要引导学生发展这个规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决定把第四个情境放到下一节课,选择前三个情境然后引入‚比‛的概念。

反思二:《教材的重组》片段摘录:选定了三个情境后,我重新进行教材的解读,从教材的编排方案来讲,比赛成绩、比较速度、水果价格贴近生活实际,充实体现了北师大版教材以生活为背景的编排特点,也使教学内容变得亲切。但是,还有没有更贴近我的学生的情境呢?带着这样的思考,我重新阅读教材,试图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并结合实际进行了教材的改造与整合。

在第一个情境‚比赛成绩中‛,设计了两个小情境,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当比赛场数不相同时,不能只比较获胜场数,而应同时考虑比赛场数和获胜场数两个因素。这时,我想应该尽可能地把自己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于是,我把‚比赛成绩‛的情境换掉了,用自己‚买 电器‛的情境引入了新课。

两次反思都是围绕教材的处理,在《教材的取舍》中,我主要写了自己在解读教材时的一些体会及对教材的处理方法;在《教材的重组》中,我主要写了自己重组教材的想法。

二、反思教学的“预设”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课堂上也需要按预先设计开展教学活动,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但是,教学不只是单纯的‚预设‛操作,不是原有教案的展开过程,而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活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预设与生成二者是互补关系‛。(余文森语)这节课,我在备课时认真解读不同教材,虚心听取同行意见,对课堂上的各种情况也做了比较充分的估计,并且在课后的反思中,针对自己的预设是否收到预期效果进行了反思。

反思三:《除了知识,我们能给学生什么》片段摘录:课后,有位教师对我说:‚你很重视数学文化的构建,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我看来,‚数学文化的构建‛应该是我的课堂教学所要追求的境界,但我觉得‚文化‛对于目前我的教学还是有点遥远。或许我的一些思考有了这样的味道,我不禁有些欣喜,也看到了希望。在备课时,我会思考着:我的教学,除了给学生知识以外,还能给他们什么?有了这样的思考,备课时我关注着知识点,然后以这些知识为载体,寻找能赋予它们的更为丰富的形式。因此,这堂课中有了我的几次尝试。

在出示马拉松比赛的情境时,我先出示了一张厦门马拉松比赛的场景图片,从孩子熟悉的情境入手,谈了自己对马拉松比赛的看法‚重在参与、跑出健康‛。最令我难忘的是在联系生活感受‚比‛的广泛存在时,我把抽象的‚比‛的意义与现实生活中有教育价值的事例联系起来,引入五星红旗和居里夫人的案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科学教育熏陶,学生表现得格处专注与投入,当看到学生眼中流露出的自豪与钦佩之情时,我的心里涌上一阵阵感动。

三、反思课改的“热点”

郑毓信教授在谈及当前的课程中提到:‚这次的课程改革到现在,经历了激情—困惑—务实这样三个阶段。‛而实现这个转变,正是专家学者与广大的一线教师能以一种冷静的眼光对课改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使得课堂教学逐渐从丰富多彩的热闹形式回归到追求课堂教学的实效这一终极目标上来。当前的数学课改热点问题主要有‚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评价如何真正促进学生发展‛、‚数学化与生活化‛等等。因此,我们的反思也可以围绕这些热点问题进行。在这一次的反思中,我把‚数学化与 生活化‛的问题作为一个反思的切入点,写的教学反思被《中国教育报》采用。

反思四:《数学仅仅有‚生活味‛够吗?》片段摘录: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生活化‛与‚数学化‛的问题是当前数学教学中探讨的热门话题。

‚生活中的比‛是北师大版教材中的一个内容,教材没有直接给出‚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这些概念,而用3个课时安排了‚生活中的比‛的内容,是想让学生在充分体验中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看‚生活中的比‛的教材图,四个情境充分体现了教材‚以生活为背景‛的特点。比赛成绩、谁的速度快、水果价格、图形变大变小,四个情境无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这样的教学内容要上出‚生活味‛是很容易的事儿,但仅仅有‚生活味‛够吗?这样生活化的素材,怎样才能上出数学味来?这是我备课时及课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中体验数学,在‚退‛和‚进‛的互动中理解数学。通过‚退回生活‛,为数学学习提供现实素材,积累直接经验;再通过‚进到数学‛,把生活常识、活动经验提炼上升为数学知识。我试图通过情境引导学生退回‚生活‛,再通过自学课本知识理解数学概念及尝试应用引导学生进到‚数 学‛。而最后组织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比‛,则是引导学生把生活和数学有效结合起来。

应该说,在‚退回生活‛与‚进到数学‛这对矛盾中寻找平衡,是在考验一名数学教师解读教材与驾驭课堂的智慧。这节课我做了些思考,也进行了尝试,但觉得还很肤浅,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点。也许只有‚退‛与‚进‛之间,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含义,才能真正把握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真谛。

四、反思要及时“发表”

许多教师撰写反思,只是附在教案后面,以备学校领导检查,未加整理、未加提升,这不能有效地提高反思的效果。我认为,撰写的教学反思要及时‚发表‛,当然这并不仅仅指在刊物上的发表,现在的发表渠道有很多,比如可以拿到教研活动、备课组活动进行口头发表,听取同事的意见,有时能在他人的启发下重新开始不同的思考。而我现在已养成在教育博客上撰写教学反思的习惯,每当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悟、困惑,我总是及时在地博客上写出来。尽管文字比较粗糙、思考比较肤浅,但却成了自己日后深入思考加工提炼的原始素材。更为重要的是,发表在博客上,使得自己足不出户就能与全国各地的同行进行交流,得到专家的引领,使自己的反思更有深度,有效地拓宽了教学反思的内涵。例如,在我的反思《除了知识,我们能给学生什么?》发表于博客 后,作为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的陈景发老师写了以下的留言:读完你的‚生活中的比‛系列教学反思后,我很受感动!你对课堂教学的观察与思考,对课堂人生的真诚与追求再次打动着我!现提出几个问题与你探讨:

1、为什么孩子会提出‚为什么要学习‘比’‛呢?如何让孩子感受学习‚比‛的意义的本源性问题是什么?如何引导学生在数学现实的北景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感情数学‚再创造‛的快乐与魅力呢?而我做了如下的回复:谢谢陈老师提出了两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确定在让学生感受学习‚比‛的必要性时,我觉得有点困惑,似乎‚比‛是教师或教材强加给学生的。但思考了很久,认识到这些比较是学生不需要运用‚比‛的知识就可以解决的呀!思考没有结束。陈老师的留言促使我再次思考。

在反思《教材的取舍》、《教材的重组》中,我主要撰写了自己改变教材的前因后果。应该说,作为一种尝试,我大胆地改组了教材。这次对于教材重组的尝试,尽管在课堂上收到自己的期望的效果,但还是心怀忐忑,于是把这些反思发表在博客上,以求与更多的同行进行交流。很多教师积极参与了交流,北师大版教材编写组的任景业老师把这两篇教学反思推荐到《新世纪小学数学网》,并在我的反思后面作了如下评论:李玲玲老师的文章《重组教材》我已看了三遍,我很赞赏她对教材的处理。我一般不赞成教师改教材。创造 性使用教材也好,用教材教也好,并不是不要教材,要在理解教材编写意图上做出取舍,可以取其意图,舍其形式,但有时没有十分充足的把握,形式也最好不要舍弃,有的教师换的形式实在让人不敢恭维。有的教师把精力放在创设与别人不一样的情境上,而对教材的编排不去推敲,不去揣摸,这当然是舍本逐末。看李玲玲老师的教学处理,你会发现她对教材是反复研读的,是在理解了教材的意图后再做出设计的。这才是创造性的工作,这样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才有价值。

在反思的过程中,陈老师的留言,既有鼓励,又有启发;而任老师的留言,则让我忐忑的心踏实下来,从而更加坚定了自己进行教学思考与实践的信心。

护理实训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浅谈 篇7

一、护理专业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方法单一机械

护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 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有一定的要求。目前国内护理实训教学多为任课老师在课堂按照流程示范操作, 学生“照本宣科”分组练习的模式。由于多数教学老师长期脱离临床实践, 在教学中更偏重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流程技术的规范, 所以在实训教学中更重视操作的规范性, 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导致学生在练习时只能机械地重复模仿流程的动作, 缺乏根据临床随机应变能力, 综合素质难以提高。

(二) 实训教学与临床实践脱节

护理实训教学通常是在一个标准的临床模拟环境中组织学生学习, 侧重的是学生对基础性、规范性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但是目前的护理实训教学却因教学和实践的不同, 而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

首先, 教材操作常规的制定与修改落后于临床实践。护理专业教材多沿袭传统的教学内容, 操作流程过于刻板繁琐, 而临床实践实际则更简便有效, 相同的专业不同的要求, 导致很多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产生中了畏惧和不满的情绪, 限制了业务水平的发展。

其次, 学校的实训设备跟不上临床医疗设备的发展和更新。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 临床设备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 而学校由于教学内容和资金的要求和限制, 一些主要的医疗仪器更新相对滞后, 无法满足高水平实训教学和学生练习的需求, 以致学生在临床实践中陷入“学校教的实践操作用不上, 新的临床技术不会做”的尬尴局面。

第三, 实训技能考核评分标准与临床实践相脱离。学校的实训技能考核以学生的技术操作水平作为判断标准, 而临床实践则更重视患者的个人感受。由于学生在操作中更重视操作流程和技术的掌握, 而忽视了与患者的感情交流, 也就无法达到利用技术为患者解决问题的教学目的。

二、护理专业实训教学改进的对策

(一)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完善教学手段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对实训教学质量及学生技能的提高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缩短教学和临床实践的差距, 学校可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医学培训, 学习、掌握临床医学的最新技术, 并根据护理学的发展, 及时调整教学大纲操作项目, 增设教学内容。在实训教学中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 以及学生的个人能力, 有针对性地选择各种实训教学方法, 如情景教学法、实例分析法、演示法等, 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整体护理知识的掌握。

(二) 更新教育观念, 实现教学与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 护理教育观念已由传统的培养实践技能强的护理人才向培养具有人文素质、判断能力、创造精神的应用综合型人才转变。为实现培养合格护理人才的目标, 护理实训教学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调整:

首先, 实行统一的操作规范。实训教学中的操作流程和技能标准, 由学校任课老师和医院指导教师集体讨论、制定, 并在此基础上实行严格的、科学的、有效的技能训练, 避免由于教材和实践的不同, 导致学生实习中无所适从的现象。

其次, 优化学校的实训设备和条件。学生操作技能的质量很大程度取决于学校实训的设备和条件。为尽量缩短课堂教学和临床实践的差距, 学校除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购置基础仪器设备外, 还可增设多媒体教室、模拟病房、护理操作训练场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学设置, 这样既增加了教学内容, 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校的训练条件, 从而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

第三, 完善实训技能考核评分标准。传统的临床护理实训考核标准多偏重于学生的操作技能的高低, 而忽视学生个人的整体素质和对护理知识的掌握。为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 实训考核标准应加以修改和调整, 内容既可包括传统的实践操作考核, 如病情的评估诊断、基础技能的娴熟程度、突发情况的应变能力等, 也应包括新型的人文素质考核, 如仪表着装、沟通技巧、服务水平等。考核是衡量实训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还能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实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综合型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熊爱姣.在护理实验教学中突出应用能力的尝试[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6 (02) .

外科护理学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8

摘要:药物应用护理是一门在药理学基本理论指导下进行用药护理的综合性专业技能课程。作为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必修课,药物应用护理是学好后续各专业课程的前提,在护理教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但是,本课程内容广泛、章节繁多、理论性强,涉及多门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知识,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关键词:中职药物;护理教学;问题;对策

【分类号】R47-4;G712

1中职药物应用护理课程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足

中职学生大多数基础薄弱,学习目标不明确,自信心缺

乏,学习主动性欠缺,学习方法不科学,且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

惯,这些因素会使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整体能力相对不足,影响

教学效果。

1.2多为验证性实验,缺乏临床护理实习

药物应用护理是中职护理专业基础科学与临床护理专业科学的桥梁学科,学习该课程不仅是为学习护理专业知识打下基础,也是为临床用药时进行正确的用药护理打下坚实基础。而且,用药护理是临床护理和药物应用护理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却忽视了理论知识与临床护理工作的联系,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护理相脱节。在以往的药物应用护理教学中,多数教师认为该课程是基础学科,因而在进行实践性教学时,多在校内实验室开展验证性的动物实验或药物配伍实验等,基本上不安排病房的病例见习或病例讨论等,更没有相应的用药护理操作练习,这与药物应用护理在护理专业的学科地位和学科任务极不对等,也违背了实践性教学的学习规律,制约了本课程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升。

1.3部分药物编写简单,逻辑性欠缺

药物应用护理在传统药理学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了用药护理,体现了护理专业的特点,但删减了药物的理化性质、体内过程、作用机制等内容,而有些药物的这部分内容与药物的作用、用途、不良反应、用药护理等知识密切相关,内容的删减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导致学生不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影响了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1.4教师知识陈旧,缺少临床实践

中职教师大多数是从医学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中职学校任教,临床知识相对缺乏。同时,由于近年来招生规模的扩大,致使专业课程师资严重匮乏,授课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无暇顾及自身专业知识的更新补充,长期脱离临床实践,导致教师知识陈旧,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

2中职药物应用护理教学对策

2.1适当补充部分药物的理化性质、作用机制等内容

如在青霉素的教学中可补充青霉素的理化性质,由理化性质推导出青霉素为粉针剂型,性质不稳定,必须现用现配的特点及给药途径,为后续学习青霉素的用药护理做好准备;补充青霉素化学结构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β-内酰胺环与抗菌作用的关系,为后面学习耐药菌产生耐药性的原因做好铺垫;补充青霉素的作用机制,引导学生理解青霉素对革兰氏阳性菌作用强、对革兰氏阴性菌作用弱,对繁殖期细菌作用强、对静止期细菌无效,对人体细胞毒性小的特点。另外,本校现用教材中青霉素的用药护理编排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头孢菌素之后,在本次授课中将其调整到青霉素不良反应之后学习,使教学内容更趋合理,体现了知识的完整性。

2.2重视临床见习教学,将理论知识与临床护理相结合

在药物应用护理教学中,教师应以实践教学为主,在实践教学中不但安排实验教学,更应重视临床见习教学,使理论教学与临床护理紧密联系。具体来说,药物应用护理课任课教师应在对教材进行剖析的基础上,结合护士在护理岗位中对药物知识、用药护理技能的要求,整合教学内容,将一些药物知识的理论学习融合到病例见习、药物疗效观察评估中,以此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2.3总结归纳,加强记忆

部分章节药物繁多,临床应用广泛,学生记忆有一定难度,在授课过程中可利用总结归纳法陈述其特点,加强学生记忆。如在学习头孢菌素类药物(本类药物分为一代、二代、三代、四代)时,可将其特点总结为:随代数的增加,对革兰氏阳性菌的作用依次减弱,对革兰氏阴性菌的作用依次增强,对肾脏的损害依次减轻。总结归纳记忆,变繁为简,降低学习难度。

2.4采用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对某些药物可采用案例教学进行讲解,组织学生讨论分析,使学生接触并尝试处理临床实际问题,从而使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精心准备临床典型案例,授课前将准备好的案例材料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认真预习,查阅相关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完成案例分析。授课时先由学生分析讨论,再由教师进行讲评,归纳总结,完成教学任務。

2.5更新教学评定方法

在教师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效果进行检查和客观评定是很必要的,但重要的是怎样进行检查和做到客观评定。长期以来,中职院校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评定多是以段考和期考的理论考试为主要依据,而平时的技能操作考试所占比例较低,受这一因素的影响,学生学习过程中主要针对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进行预习和复习,而较少练习专业技能操作及知识的应用,从而出现了不少学生在校时是个优秀生,而工作时面对实际问题时却不知从何下手的现象。对此,应更新教学评定方法,以理论考试和技能操作考试并重,客观地考查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实践能力,促使学生既重视理论学习,又不轻视技能操作练习,培养出既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也有较好的动手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3结论

综上所述,实践性教学的开展和深入对培养实用型护理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在中职卫校药物应用护理课程中加强实践性教学并开创新局面,才能使培养出的护士在护理工作岗位上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钟德强.案例教学法在药物应用护理教学中的运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2,12:84-86.

[2]钟德强.中职护理专业药物应用护理学科定位及其意义[J].卫生职业教育,2012,15:90-91.

[3]钟凌.浅析中职药物应用护理学科的定位和培养目标[J].新校园(中旬),2015,04:5-6.

上一篇:一年级小蜗牛教案下一篇:人力资源助理的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