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问题

2024-07-02

实践问题(共12篇)

实践问题 篇1

海运单是随着国际海运业的发展, 为简化贸易程序、提高效率和适应特定需要而诞生和发展起来的, 各国及国际社会开始普遍关注海运单的法律问题, 其原因就在于海运单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提单贸易方式, 对国际货物运输和贸易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海运单在短短十几年里迅速发展起来的重要原因是它适应了国际贸易不断创新发展的需要, 克服、弥补提单制度本身的缺陷, 因此它本身也是国际贸易创新的产物之一。近十几年来, 国际贸易领域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 一方面推动了海运单的出现和发展, 另一方面, 它们本身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海运单发展的限制, 要充分发挥它们的优越性, 就必须有海运单的配合使用。

一、海运单是解决无单放货的“良方”

事实上, 海运单最初就是为解决无单放货问题而产生的。所谓无单放货是指:货物运抵目的港后, 将货物交给无任何担保的提货人或交付给出具保函并持有副本提单等单证的提货人的行为。无单放货并不是法律所定义的概念, 实质上无单放货仅仅是人们的一种习惯性的讲法或俗称。

无单放货大体有如下几种情况:记名提单的收货人凭副本提单或提单复印件加担保提货;不提供任何担保提货;指示提单的通知人凭副本提单或提单复印件加担保提货;仅凭副本提单提货;其他人凭副本提单或提单复印件加担保提货;提货人凭托运人给承运人指示提货;提货人无任何凭证提货;提货人仅凭担保提货;提货人伪造提单提货等。

在提单作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单证方式下, 发生无单放货的风险较高。提单存在的前提是:提单的流转速度比船速快, 提单总能先于船上的货物到达目的港, 使得收货人能及时从承运人处提货。承运人向提货人交付货物的基本原则是:除非承运人接到有人对其所承运的货物所有权有争议时, 承运人有权也有义务在目的港将货物交付给第一个向他出示正本提单的人, 并收回该正本提单, 其他正本提单自动失效。只有这样, 承运人才是正确履行了交货义务。如果承运人将货物交给非正本提单持有人, 则对正本提单合法持有人负赔偿责任, 这已成为国际海上货物运输的基本原则。然而, 海运业的迅猛发展却对提单存在的前提形成冲击。20世纪80年代以来, 集装箱货物运输的迅猛发展, 造船技术及通讯设备的发达, 使船速加快, 装船效率大幅提高, 而提单的流转速度却没能赶上船速的变化, 特别是航程较短时, 常常出现在目的港“货等单”的现象。这样使得收货人无法及时提货, 增加额外费用, 又使承运人冒无单放货的风险。于是, 航运界为了规避这一风险, 开始广泛采用签发海运单作为货物流通的单据。目前, 海运单的使用已在世界范围内兴起。据统计, 现在只有80%的海上货物运输使用指示提单, 其余部分已经使用海运单等非物权凭证。有人估计, 北大西洋航线上70%以上的班轮货物是在海运单下运输的, 而通过大西洋运输的近85%的集装箱货物是采用海运单予以完成的。在国际贸易最发达的欧洲、北美、日本等地区和国家, 海运单的使用更为普遍。特别是在一些短航线中, 承运人常常被迫凭提单副本和保函放货, 这已成为一个长期困扰航运与海事司法界的老大难问题。

无单放货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航运业的发展, 但此行为无疑是对提单持有人的合法权利的侵犯。既具有违法性, 又具有侵权性。在航运实务操作中, 在目的港不凭正本提单放货的现象屡见不鲜、屡禁不止, 尤其在油轮运输和集装箱运输的情况下, 凭正本提单及时交货的情况已较为少见。在英国1984年有关无单放货的“THE SAGONA”一案中, 自1970年起有着14年油轮运输经验的船长ELVEHOY当被法官问到, 多长时间遇到交货前向他递交正本提单的情况时, 他回答的是“我从未见过它。”另一船长RUTHERGORD则说, 他在学校里所学的和他的实际经验相差很大, 除了极少数的情况, 他无法想起何时被递交过正本提单。根据统计, 在航运实践中, 班轮运输中存在15%的无单放货现象, 租船运输能达到某些商品如矿物、油的交易中高达100%。

造成上述情况, 主要由于下列因素:1.承运人为了自身利益, 无奈地选择无单放货。应该说绝大部分的承运人都十分清醒地意识到必须严格遵守凭正本提单放货的义务, 否则, 必然要承担赔偿货款的风险, 而且承运人也同样清醒地意识到这种风险有多大。但是, 面临现实中航速不断提高和单证流转缓慢的困难和来自航运市场的压力, 承运人不得不无单放货;2.收货人为了避免承担额外费用, 出于经济利益和节约成本考虑, 要求承运人接受其提供的保函加副本提单放货;3.由于贸易合同或信用证更改造成的延误, 目的港承运人或其代理人出于商业上的考虑, 有时会接受保函, 将货交付给新提单下的收货人;4.承运人和收货人串通起来对托运人进行欺骗。

近年来, 因无单放货导致纠纷的案件呈增长趋势, 人们也在积极寻求解决难题的有效途径。国际贸易实务中常采用凭保函和“电放”方式提货, 来化解无单放货带来的意外风险。但是, 这两种方式仍会产生诸多弊端:

在保函方式下, 对进口商而言:由于提货保函担保的金额一般是货物的市场价格而非该货的FOB价, 进口商为此需支付担保金的利息以及担保的手续费, 从而加大了进口成本。与此同时, 承运人也面临着以下问题:承运人在凭保函交货后, 可能会面对正当的提单持有者请求提货, 使得承运人一方面要承担错误交货的责任, 另一方面又要承担难以向担保人追偿货物的风险。因为根据现有的国际公约、国际航运惯例以及我国《海商法》的规定, 提单中载明的向记名人交付货物、按照指示人的指示交付货物或者向提单持有者交付货物的条款, 构成承运人据以交付货物的保证。提单的物权凭证性质决定了承运人必须凭正本提单交付货物, 这一法定义务是对提单本质特征的一种概括, 被认为是一种强制性规则, 当事人不得以协议、约定加以改变。而凭保函提货, 由于其对凭正本提单交付货物的国际惯例的违背, 直接危及到正本提单的物权凭证的效力, 大大降低了提单的可信度, 干扰了正常的国际贸易流程, 同时也给海运欺诈大开方便之门。“海运保函从实务的角度试图缓解由于这些僵硬规则对贸易造成的阻碍。但却危及了这些制度的基础。”因此, 从理论上看, 提货保函因其违法性而归于无效。但有鉴于《汉堡规则》第9条有关“托运人为了换取清洁提单可以向承运人出具承担赔偿责任的保函”的规定, 目前, 我国一些政府文件和司法实践对于凭保函提货的做法予以某种程度的承认。但尽管如此, 该保函也仅限于在保函的双方当事人之间有效, 承运人并不能以保函的存在而对作为提单持有人或提单受让人的第三方提出免责抗辩。并且, 如果发生欺诈, 则该保函对保函的双方当事人也属无效。因此, 承运人必须首先对外偿付, 并且要承担难以凭保函从担保人处获得相应补偿的风险。

实践中, 承运人还经常采用“电放”的方式。如笔者前文所述, “电放”实际上是使用提单时的一种特殊情况, 它使得提单的准流通证券的性质, 即提单可以通过交付或背书加交付自由转让的性质消失。而且, 此做法的后果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 如托运人/发货人申请“电放”时, 承运人不再签发提单, 此时提单条款对当事人是否具有效力, “电放”后能否安全及时收回货款, 若遇主管部门检查, 要求提供或者当与承运人发生争议时, 托运人因拿不出提单, 怎样维护自身利益, 对收货人, 由于“电放”情况下, 承运人将接受托运人的指示来确定收货人, 并且在收货人提取货物之前, 收货人的名称可能被改变, 他便面临着付款后无权提货的风险。同样, 当出现纠纷时, 收货人也会因拿不出提单而无法维护自身利益。总之, 凭保函和“电放”的做法对各有关当事人皆存在着极大的风险且又无相关的国际公约和法律予以承认并加以规范使用。

笔者认为, 在同等情况下, 国际货物买卖及国际货物运输中各有关当事人完全可以另辟蹊径, 采用海运单。它的优点体现在:

第一, 对承运人而言, 由于海运单的交货条件不取决于是否出示海运单, 也无需遵守单据手续, 承运人只要将货物交给海运单上所列明的收货人或其授权的代理就视为已经做到了谨慎处理, 相信已将货物交给了合适的有关部门。而不必像在使用提单情况下, 由于正本提单未到而冒险接受保函交付货物, 并承担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风险责任, 并可尽快地交出货物, 解除船货等单的压力, 尽快加速船货的周转, 满足国际贸易及国际货物运输的需要。

第二, 对发货人而言, 由于海运单不是物权凭证, 无须随同商业发票和保险单等寄给收货人, 也无须担心海运单被盗用或遗失, 或即使第三者得到丢失的海运单, 他也不能凭以提货。加上海运单的不可转让性, 使得它成为一种安全的凭证, 从而减少欺诈。因此对发货人来讲, 海运单较为安全;单据操作程序上的改进, 使得发货人可以向客户提供更简易、更迅速的服务, 从而加强市场竞争力;当货物尚未放行时, 可视需要将海运单交货改为提单交货, 海运单可由发货人向船公司申请改签成提单发给新的收货人, 因为此时货物仍在船公司的控制之下。

第三, 对收货人而言, 可免除因等海运提单而招致的延迟提货;可免除在使用提单时, 因正本提单晚到或丢失, 而求助于银行保函, 并为此承担的担保费和保证金利息;不再产生货物滞留码头港口的滞期费和仓租费, 不再承担货物在存仓期间由于价格波动而带来的风险。

此外, 由于使用海运单有相应的国际惯例、规章可以遵循, 一旦发生争议纠纷, 各有关当事人皆有章可循。

二、海运单与EDI的相互配合

EDI突飞猛进的发展被视为一场“结构性的商业革命”。在EDI方式下, 承运人签发所谓的电子提单。即承运人在收妥货物或装船后, 用电讯的方式将有关情况, 包括在通常情况下纸提单上应载明的一切必要说明及运输条款, 告知收货人, 通知其在适当的时候到指定地点凭有关证件 (包括收货人证明其身份的有效证件和下文提到的密码) 提取货物, 其中并无纸张提单传递的必要。EDI的特征对传统的提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2000年国际货物贸易术语解释通则》认为:“在目的地从承运人处取得货物需持有提单这一事实, 用EDI程序代替将是困难的”。而海运单可以较好地适应EDI的发展, 因而在EDI方式下用海运单代替提单将是顺理成章的事。如果按照《国际海事委员会电子提单规则》的规定, 在EDI方式下使用海运单也可以实现海运途中货物所有权的转让, 这样, 海运单和EDI相互配合, 各展所长, 几乎完全可以代替传统的提单。《电子提单规则》出台的背景是, 联合国为了适应EDI的迅猛发展, 于1986年颁布了《联合国用于行政商业和运输的电子数据交换语法规则》即UN/EDIFACT, 并于1988年被ISO吸收为其标准, 定名为ISO9735标准。它是在海事委员会考虑到EDI的深远影响和海运单对它的特殊适应性, 为了鼓励使用海运单, 避免EDI方式下使用传统纸提单的累赘, 弥补“电子提单”不能转让海运作法中货物所有权的缺陷而制定的, 该规则原名为《海运途中用电子计算机转让货物所有权规则草案》。该规则第7条规定, 承运人接受货物后, 除向拟定的收货人说明其已承运货物外, 还给收货人一密码, 密码是物权的标志, 是提货的要件, 密码的保密性和惟一性可以保证物权的安全和惟一。收货人如欲转让在途货物, 则将新的受让人告知承运人, 并由其向新的受让人另外发出一密码, 原密码同时即告失效, 该新的受让人即拥有了物权。

电子提单虽然具有传统的纸型提单不可比拟的优点, 但是在现阶段予以实践尚有诸多方面的障碍。所以到目前为止, 电子提单并未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实际使用过, 世界各国亦无司法实践可言。但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立法的相应完善, 电子提单的普及使用不仅是可能的, 而且将是必然的。电子提单的广泛使用无疑是未来贸易和航运发展的方向。

三、海运单与新的贸易术语的融合

新的交货方式在《2000通则》中的三种术语可以充分体现海运单的优点, 即FAC、CPT和CIP,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托运人将货物交给承运人即完成交货义务, 同时转移风险, 托运人无提交提单的义务, 属实际交货方式, 是象征交货方式 (CFR、CIF) 的延伸和重大发展, 具有广泛的使用前景。《1990通则》认为“当代运输技术在运输合同和买卖合同之间引起了一个同步进行的重要问题”。如今, 卖方往往在货物未上船前已交给承运人, 有时甚至在船未到港口前就把货物交给了承运人。在这种情况下, 最好能使用F组或C组术语中的FCA、CPT和CIP术语, 因为这些术语不包括把货物交到船上运输, 所以不要求使用FOB、CFR和CIF术语。使用FCA、CPT和CIP术语, 托运人只要将货物交给承运人处理, 如在集装箱运输时交至集装箱堆场 (CY) 或集装箱货运站 (CFS) , 即可取得海运单, 议付货款。如果使用提单, 无论是传统的海运提单, 还是集装箱提单, 都有一个货物收据换取提单的过程, 按照新颁布的《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 (UCP500) , 用以结汇的集装箱提单可以是待装船提单, 这意味着即使托运人已将货物置于承运人的有效控制之下, 他也只能等货物装上船后, 凭副本收据换取提单, 议付货款。如果使用海运单, 就可避免上述不便, 加快流通, 从而体现这三种术语的特色, 这也正是国际商会免去托运人该三种术语下提交提单义务的用心所在。

四、海运单与集装箱运输

集装箱运输是现代贸易发展的三大标志之一, 具有安全可靠、迅速及时、简便节省的特点。集装箱运输在近十几年里发展尤其迅速, 集装箱货运量在整个海运贸易中的比重已从20世纪60年代的12%~14%上升至20世纪90年代的23%左右, 从价值上讲, 则高达80%, 集装箱货物贸易增长率一直保持在3.7%~5.5%之间, 快于同期世界贸易的平均增长速度。从世界经济增长与集装箱海运需求量的关系来看, 集装箱海运需求与世界经济贸易形势有着较强的正相关性。世界经济 (GDP) 每增长1个百分点, 世界海运量将上升1.6%, 而集装箱海运量增长2%以上。2003年世界集装箱海运量为同比增长10.5%, 2004年增幅上升到14.3%, 为9600万TEU, 2005年更是突破了1亿TEU, 增幅10.8%。根据世界经济、贸易的未来增幅, 预计2008年集装箱海运需求的增幅仍将保持在10%左右的较高水平。而且从长远看这种势头有增无减, 这一方面是由于集装箱本身所固有的优点;另一方面则受世界经济大环境的影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不断增加, 这一方面使价值低、重量体积大的原材料运输呈下降趋势, 另一方面, 价值高、货运期短、可靠性要求高的适用于集装箱运输的半成品、成品的运输量增加。

另外, 集装箱运输业的发展, 促进了许多适用于集装箱运输的专用船舶的出现, 它们以速度快、中途挂靠港口少而著称, 使实际航期大为缩短, 继续使用提单造成延误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而海运单可以及时提货, 无论航期如何短都不会造成延误。另外, 按我国集装箱运输占海运量的20%计算, 晚3天结汇, 仅利息损失每年就达800多万美元。

五、结语

笔者认为, 海运单的长处也正是其短处所在, 海运单在克服提单缺点的同时也抛弃了提单的优点。客观而言, 货物在漫长的海上运输中可能被较长时间地闲置, 以单据代替它们使之能被迅速转售、处理和利用的需求必然存在, 因此, 提单作为物权凭证用以实现其标的物的转让或者用以实现抵押贷款, 是极富经济价值的, 何况, 提单又是信用证机制下国际贸易中不可或缺的单证之一, 因此, 海运单不可能完全取代提单。但是, 另一方面, 海运单的短处也是其长处。如果货物在运输途中无需转售交易, 就不需要设立可流通的物权凭证, 当此之下完全可以考虑采用海运单, 尤其是当银行愿意接受海运单或不存在支付问题时, 更是如此。在这些情况下, 海运单无疑是对提单很好的补充。但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立法的相应完善, 电子提单的普及使用将是必然的, 电子提单的广泛使用无疑是未来贸易和海运发展的方向。因此, 海运单便成为这种特定时期的过渡性单证。

参考文献

[1]郭瑜.提单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144, 140.

[2]冯大同.国际贸易中应用电子数据交换所遇到的法律问题[J].国际商务, 1996 (2) :43.

[3]贺尧.浅议海运单[J].对外经贸实务, 1999 (1) :17-18.

实践问题 篇2

内容提要: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三农问题”是社会发展的的必然产物,三农”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三农”问题是我国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关系到改革开放的全局,是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要减轻农民负担,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管理体制的战略性改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新农村的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种植技术的提高,交通的便捷,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也是确保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解决措施。

正文一、三农问题的形成背景与内容:

中国农业历史悠久,以精耕细作为特征的传统农业,养育了中华民族和中国古代的灿烂文明。但近二三百年来,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下,农业和农村长期停滞和衰落。没有得到很好的休养生息,至20世纪40年代,中国农业不仅远远落后于经济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而且国内民不聊生,农村凋敝,绝大多数农民挣扎在死亡线上。建国前的战乱和国民党的统治,使原本就很羸弱的农村、农业、农民处境更为悲惨。建国后,为了发展工业,不得不采用剥夺农业的方式来进行积累,使农村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工业,农民生活与城市有极大差距。

在21世纪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同样将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取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与否,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央新的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尤其重视,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三农”问题。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深化下去,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的经济收入低,增收难,素质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贫富差距大。

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基础设施不齐全,经济不发达。农业问题: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的东西卖不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二、三农问题的产生原因

1.农民的收入水平低,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这是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

2.土地资源不足,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及土地产权模糊。中国由于人多地少的国情,因而农民得到的土地很少,甚至有些地方的农民没有土地,所以在农村种就出现了劳动力过剩的现象。在我国,土地的直接所有权属于乡﹑村社集体,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经济日益发达,因而城市经济的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加剧,使得地方政府和村社集体不断抢占农民的土地使用权,获取农民的土地,但是地方政府以“经济发展”的名义过分使用土地的代理权,从而村社集体对土地的使用权日益模糊。

3.资金投入少。农民由于收入少,增收难,就越来越少的投入资金在农业上;国家虽然拨发了大量资金用于经济发展,但大部分都用于二﹑三产业,因此在农业和农村上的投入很少,缺乏强劲的经济后盾。

4.农民的素质普遍较低。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经济的发展需要高科技的支撑,农业也一样,但很多农民由于素质低,缺乏知识,不能掌握高科技术,不能将其转化为生产力。

5.农民的负担重。虽然国家推行农业税,要求减轻农民的负担,但一些地方政府还是压榨农民,农民的负担并没有得到减轻,使农民的收入减少,这严重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6.农业产业化程度低,这是引发三农问题的重要原因。在我国,还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并没有完全形成规模的经济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

胡锦涛指出,重视“三农”问题是党的一贯战略思想。“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不断开创“三农”工作的新局面。

(一)加大对农业的支持

要在思想意识上重视“三农”问题,要有正确的认识。如何正确看待“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深

化农村经济改革、加快农村发展,维护农村稳定,在直面WTO的新格局状态下,“三农”这一基础的脆弱,不仅已经对扩大内需、繁荣市场、实现经济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形成极大制约,而且对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带来极大负面影响。据保守统计,目前全国大约仍有5000万左右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现实的难题和形势的发展都要求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应加深对解决“三农”问题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要看到中国“三农”问题的要害和关键是,在宏观战略上要解决好广大农村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在微观上要解决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民增收问题,这才是在我们这个农村人占绝大多数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重点难点所在。

(二)、减轻农民负担

农民负担和农民增收呈负相关关系,减轻农民负担将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减负可以保证增收。要把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认真贯彻实施《农民负担条例》,清理整顿“三乱”现象,规范国家、集体与农民的关系。减负首要是涉及农村税费改革,必须明确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及上级政权的事权,还原集体组织的本来面目。二年前,中央在安徽进行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有望全面推行,但这是涉及农村经济体制、行政体制、人事制度、机构设置等庞大的工程,任务艰巨,困难重重,但为了九亿农民的小康愿望,必须下决心进行到底。

要把农村经济搞上去,必须进一步解放农民。历史证明:每给农民松一个绑,国民经济就有一次大发展,农村经济就有一轮高增长。现在,套在农民身上的绳索还有很多,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取消农民离开农村和进入城市的一切收费,取消农村户口。歧视性的政策和不合理收费极大地阻碍了农民就业和农民增收。取消对农民休耕的限制政策。将来中国农民要有不生产经营的自由。开通城乡产权交换的渠道,鼓励“资本家”下乡做“地主”,农民进城当工人。农民的事,让农民自己做主。解放农民就是解放最大的生产力,减负仍不是最终的增收目标,只有在农村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完善农村产品产销的机制,实现的增收,是最有实际意义的,也是脱贫的关键。结合各地实际,大力开展综合农业(林、牧、旅游业)和进行结构调整,大力扶持有市场需求的龙头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不能盲目,而是指导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要让农产品卖个好价钱,这样农民就能增收了。对于农业的投入要增加,主要用于品种改良和抵御自然灾害的工程方面。小城镇的建设要慎重,有条件的地方要快上,没有条件的地方,也不能一哄而上。农民进城打工也是一种转移,工作政府要多指导,组织好。对待民工的问题,也要贯彻《劳动法》对待。只有解除套在农民身上的土地枷锁,土地

才能进入市场经济、实行规模经营,农业才能进入市场经济,农产品才能真正形成合理的价格。

破解“三农”难题需要因地制异。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破解“三农”难题需要新措施:回报农民,尊重农民,依靠农民。

(三)、提高农民素质,推进农村教育健康发展

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是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目前我镇农民群众受教育的程度还很不高,2009年我镇劳动力19591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17345人,占88.5%,高中文化程度1974人,占10%,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农村劳动力的1%,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接近0.5%。这是农业科技推广缓慢、农村生产力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我镇农村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育内容脱离农村改革发展的实际,忽视职业和适用技术教育,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体系不健全,教育资源分散、布局不合理、办学效益低、发展不均衡等。当前,要在巩固和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的基础上,突出抓好两个重点:第一是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适用技术培训。要紧密结合我镇的交通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训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加强对农民适用技术的培训,积极培养服务农业农村的各类人才。第二是深化农村教育改革,调整优化农村学校布局。要着眼于提高农村办学效益、增强农村教育的整体实力,坚持从农村的具体实际出发,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努力推动我镇农村教育均衡发展。

尊重农民———重构县乡基层政府。我们常说,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一个基层政府的构建,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老百姓的要求来构建,绝不可照葫芦画瓢。应当按照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按人民群众意见构建县乡政府和政府部门,而不是我们所说的“机构改革”。

依靠农民———让人民群众管理政府。任何一个政府,没有人民群众的监督管理,就会膨胀、腐败,会走向人民的反面。人民群众怎么管理基层政府呢?第一,官员由人民选举产生。第二,财政的钱怎么花,由当地组织和民间社团讨论,人大决策,政府照着执行,执行过程接受党组织民间组织和人民代表的监督。第三,公仆违背了民意,人民有权力罢免。第四,政府所有政务必须公开,随时接受监督、质询。党的基层组织,应依靠人民加强对政府的建设领导和监督,党永远应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解决三农和农村经济问题,如果没有大思路、大前提、新战略、新举措,是无所作为的。

(四)政府加大投入是基础

1、我国农业的投资主体是国家、集体和农民,在现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集体普遍缺乏必要的积累,农村基层组织的经费绝大部分来自农民,农民纯收入抵充负担后,没什么效益可言,这个主体的投资能力微不足道。应努力提高国家财政对农业投入的比重,按照《农业法》“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要求,到2005年用于农业投资的比重应由现在的8%提高到10%以上。在投入增量中,首要的是大力改善农村和农业的基础设施,提高资本形成水平和固定资产积累水平,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基础和外部环境;其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质量安全水平,还应把农业生态保护、农村就业结构调整作为投资重点;其三,加大科技投入,抓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把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农民从增加投入中增加实惠。

四、解决‘三农’问题的策略

首先要确立强烈的富民意识,在农民增收上有新突破。从实际情况看,凡是农民增收幅度比较大的地方,增收的动力源主要靠的是劳力转移、结构调整、土地扭转、多种经营等。近几年迅速崛起的个私经济,已成为推进农业劳力转移的先锋,成为解决农村就业的关键,成为农民最现实、最直接的致富“亮点”。应该在指导思想上,把这些“渠道”作为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还要确立强烈的市场意识,在结构调整上有新突破。大力推进绿色农业、三资农业,用现代工业理念“经营农业”。把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作为“经营农业”的“火车头”,逐步形成“一村一品”和“一镇一业”特色,为农业结构调整导航。

要确立强烈的创新意识,在深化改革上下功夫。要破除“责任田是保命田”、“种田万万年”的旧观念,破除把“承包期30年不变”与“土地使用权流转”对立起来的片面认识,引导农民“以土生财”,把资源转化为资本,大胆探索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将土地作价入股,使农民成为股民,确保农民“失地不失业”。让土地向具有经营资质的种养能手积聚,向具有资本实力的“三资”农业积聚。

五、解决三农问题的意义

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

问题化教学问题设计的实践与体会 篇3

关键词:问题设计 实践 体会

问题化教学是按照教学目标要求,以组织单元(或章节)为单位,把教学内容设计为由若干个单问题组成的教学问题集来实施教学,旨在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高级思维的一种教学模式。高质量的教学问题设计决定着高效的教学实施,它可使教学朝着预定目标进行,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深度的目的。笔者在实际工作中觉得使用“五何”分类法设计问题比较有效。

“五何”即“是何、为何、如何、若何、由何”。是何:通常指以What、Who、When、Where为引导,指向一些表示事实性内容的问题。为何:通常指以Why为引导,指向一些表示目的、理由、原理、法则、定律和逻辑推理的问题。如何:通常指以How为引导,指向一些表示方法、途径与状态的问题。若何:通常是以what…if…为引导的,指向一些表示条件发生变化,可能产生新结果的问题。由何:通常指以From…引导的问题,它可以作为情境与事物对象相关的各种情境的依附对象,强调要素的追溯与呈现。

一、单个问题设计要贴近真实情境

实践证明,贴近真实情境的问题能激发学生较高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思考,在实施教学过程生成各种问题,课堂气氛热烈。在问题设计时,把情境与问题进行融合设计,使设计问题贴近学生真实生活实际、真实岗位工作情境,或设置趣味性等来强化学生的体验感,可以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热情,使其积极地参与到对教学问题的探究和思考,以及沉浸于以问题为焦点的浓烈教学情境之中。例如正常情况下,人每天都要摄入一定量的蛋白质,如虾、鱼、蛋等,它们能否被人体直接吸收呢?此问题是问题生活情景化设计,相比较问题“蛋白质能被人体直接吸收吗?”要贴近生活,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产生即时问题,如食物蛋白质摄入体内是如何消化、吸收的呢?这种带有情境性的问题在课堂实施过程中产生以问促问的课堂效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问题集的整体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规律

问题化教学是把教学目标分解在问题集之中,教学目标设定应以国家课程标准作为基本参照和依据,但也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规律。中职学生大多数为初中毕业,文化基础差已成不争的事实。如有专家曾对全国中职学校新生数学学习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数学,有59.69%学生没达到初二水平,46.60%学生没达到小学毕业水平。因此,问题设计既要考虑提高问题集的整体设计水平,即问题丰富多样、分布有序,助力学生思维向螺旋式(高级思维)发展;也要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正确评估,从而确定问题集中单个问题的类型分布。否则,问题设计深了,会使学生知难而退;问题设计浅了,会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

例如应用祝智庭教授设计的偏向理工科课程的教学问题设计模版预设问题(如下表)。

不论是横向还是纵向,均要符合中职学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规律。在纵向,教学问题要从老问题一新问题一疑难问题发生迁移,分布数量应由少→多→少;在横向,教学问题要从是何→如何→为何→若何发生迁移,数量分布应呈现“金字塔”型。这样使教学问题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展开,让学生尝到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喜悦,从而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

三、问题集的密度分布要突出组织单元的重点难点内容

问题集是由组织单元各个知识点的若干单个问题组成的,它们特性各异、紧密关联。在问题化教学中,问题集是引领课堂教学有效进行的主线。因此,要有效实现教学目标,问题集设计要侧重于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即一定课时问题集密度应较多分布在组织单元的重点难点内容。按知识点完成单个问题预设后,要先确定重难点内容的问题数量为大多数,再确定其他内容问题的数量,其他内容的问题有覆盖即可。当然,一定课时能解决多少个单问题,教师要有预见性,否则会出现课时不够用的情况。实践证明,重点难点问题比例控制在60%~70%较为合适。

会计实践教学问题研究 篇4

1.1 实践教学方式与内容脱离实际

目前高校会计实践教学主要以模拟为主, 大致分为单项实验和综合模拟实验, 单项实验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融合于每门课程中, 一般在相关课程学完之后进行, 结合每门课程理论知识, 通过试验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务中, 以巩固理论知识。综合模拟实验一般是在会计主干课程学完之后根据企业一个生产经营周期的基本业务以及前期的有关资料为基础, 进行会计模拟实验。这些模拟实践教学主要在实验室用习题式练习方式进行, 与企业实际工作流程相差很大, 并且往往是一个学生完成所有岗位工作, 这显然与实际不符。

1.2 实践教学项目单一, 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实际工作中会计人员应合理选择有关会计政策和方法, 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这需要会计人员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目前各高校的会计实验大多数模拟制造业工业企业, 且局限在会计核算上, 其他行业核算及审计、税务、财务管理实践目前开展的很少, 难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1.3 实践指导教师经验不足

目前会计模拟实验指导教师大多数是由会计专业教师或者实验员担任, 而这类指导人员对于具体的经济业务环境一般也未亲身经历过, 在指导实验过程中, 他们只能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 凭自己的能力来判断具体经济业务的处理方法, 而往往理论知识与实际会计操作又有一定的差异性, 使得指导教师的解释不够准确, 脱离实践, 缺乏权威性。

2 强调教师在会计实践教学中的重要性

强调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重要性本没有问题, 但实践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导致的结果是, 教师所说的都是对的, 要以教师说的去完成, 大多数学生养成碰到问题不是自己学习如何解决, 而是找教师帮忙解决的习惯, 难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 强调会计实践教学最终结果的一致性

看学生所提交的实践报告及得出结果是否与“标准答案”一致, 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 也是以“标准答案”作为解决问题的评判依据。

4 对会计实践教学发展的思考

将会计模拟实验纳入整个教学计划, 加大实践教学比例。

会计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 应在教学计划中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和学分比例, 以体现实践教学的地位, 切实解决学生参加工作以后实际操作能力差的问题。也可将会计模拟实验作为一门课程, 列为考试课, 编制教学大纲, 制定详细合理的教学计划等教学性文件, 使教师在指导实验时有可依据的标准。

配备有经验的专职会计模拟实验指导教师。

为了更好的解决这种纸上谈兵的状况, 学校可以选择那些既有深厚会计理论知识, 又有丰富实践经验, 还要有高度敬业精神的会计人员, 担任学生的实验指导教师。还可以聘请企业中有经验的高级会计人员到学校进行指导, 增加学生实验的现场真实感。这些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年轻教师来说, 学校应该给他们提供机会, 让他们先到企业中进行实习、锻炼后, 再去指导会计实验, 以保证实验质量。

将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和电算模拟实验结合起来。

目前大部分学校的实践教学手段都停留在手工阶段, 为了增强学生的适应性, 会计实践教学的手段应更新, 采用手工、电算化、网络等相结合的手段。会计手工模拟实践是基础, 它可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会计活动的全过程及其规律, 而会计电算化和网络会计的模拟实践是对手工模拟实验的升华, 它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和手段, 进行全面系统的会计电算化处理, 目的是检查学生的会计电算化和网络知识水平, 提高学生的现代化技能。目前会计电算化在各类企业中的普及率在逐年提高, 很多用人单位也将电算操作能力列为招聘的条件之一, 学校应该考虑到企业的这种需求, 利用现有的资源, 在手工会计模拟资料的基础上, 结合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共同进行, 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另外电算化实践结果可以和手工会计的实践结果相互验证, 以检验会计实践结果的正确性, 同时学生也理解了手工会计和电算化会计各自的特点, 以期对会计学科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 达到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要求。

摘要: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对会计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了具备扎实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 还需要较强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和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会计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与会计实践教学密切相关, 因此, 如何提高会计模拟实验教学质量, 使学生的理论与实际水平都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会计,实践教学,模拟

参考文献

[1]赵建新, 刘育峰.职教理论与会计教学实践研究..中国长安出版社.2003-5.

社会实践安全问题 篇5

一、平时生活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注意饮食卫生,不在剧烈运动后大量喝凉水;不随便在不卫生的地方乱吃东西,禁止暴饮暴食。不买不洁净、不达卫生标准、过期变质零食,预防食物中毒。讲究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晚上要多喝点热水。同时加强防控流行性疾病的预防。、树立环保意识,不可随便乱扔垃圾和废品,注意宿舍卫生,实践过程中要注意节俭,便宜从事。

2.要把自己的贵重物品妥善保管,放在安全的地方。或者让老师一起保管。

3.晚上睡觉时,尽量关好门窗,防止陌生人进入。如果自己一发现自己不舒服,要立刻报告给老师。

4.切实注意交通安全。严格遵守交通法。在乘车的过程中,遵守公共秩序,听从领队的指挥。上下车要有秩序,不要拥挤。

5.各团队成员须服从团队负责人的统一指挥,注意安全,不得擅自行动,进行任何有危险性的活动,对自己的行动负责。同时在活动中,全体队员要负责好学生们的安全。

6.我们服从实践地的安排,如觉得有不合理之处,尽量寻求协商解决,和实践地保持亲密联系,加强交流,共同商讨相关事项,不可我行我素,自己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私自离开团队。在与当地发生矛盾时,应保持冷静,不可闹情绪,影响大局。

7.当我们乘车外出到站后,倘若实践基地派人来接,要表示真诚的感谢;倘若无人来接,切勿怨天尤人,要表示理解。尽量自己想办法解决,或给接收单位打电话,寻求妥善的解决办法。

8.注意用电安全,注意防盗。不乱动电源插座及各种电器,不私自拆装或操作电器设备;外出时关好门窗;不让陌生人入室。不乱动消防、水暖电设施,发现损坏及时报告学校或有关人员。

9.在实践中,我们要互相帮助,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为我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积累一笔宝贵的财富。

10.团队领队须尽心尽责,团结带领本团队人员开展各项活动,完成学校和接待方交给的任务。

二、特别强调:

1.在宿舍住宿时,要把宿舍门关好,防止外来人员进入。同时要注意宿舍防盗,把自己的贵重物品妥善保管。

2.注意饮食卫生,不在剧烈运动后大量喝凉水;不随便在不卫生的地方乱吃东西,禁止暴饮暴食。不买不洁净、不达卫生标准、过期变质零食,预防食物中毒。讲究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晚上要多喝点热水

3.乘车外出时,要特别注意安全,不管是上车还是下车时,都要注意安全,注意过往的车辆,自己对自己的安全负责。

4.在外游玩时一切要以团队为主,听从团队负责人安排,切勿私离团队。

4.不论是参观科技馆还是在泉城公园的募捐活动以及在接下来的几天的活动中,我们都要时刻注意自己以及其他队员和学生的安全,做到万无一失。

小学科学教学实践问题研究 篇6

【关键词】小学科学;培养;观察;发现

1.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与兴趣

在活动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1.1创设问题情境

科学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重要环节,它是科学探究的起点,不仅决定学习的内容,而且决定了科学探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当学生在认知上产生了不平衡感,心理上会产生一种不和谐的感觉。这样,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会想尽办法努力消除这种不和谐的感觉,使认知重新平衡。如:《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学生开始猜测、关注的都是马铃薯本身的大小影响了它的沉浮,但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渐渐地达成了“到底是什么影响了马铃薯的沉浮”的共识。当老师把两个马铃薯都放在第一个水槽里,马铃薯都浮起来了;把马铃薯都放在第二个水槽里,马铃薯却都沉了,然后问学生:这是为什么?此时学生便开始将思维转到了水的问题上,指出:因为两个水槽的水不一样。接着老师再紧追着问:“你怎么知道?”从而引发探究问题。

1.2创设游戏、魔术情境

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动力,而创设游戏情境的学习活动,是一种满足学生认识和身体需要的轻松自由的学习活动。如:在教学《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玩一个“用注射器做的空气枪”的游戏,学生玩后引发出一个个问题:“空气枪里子弹为什么会射出去的”、“空气枪是怎么制作的”、“空气枪里的子弹能不能射得更远些”……通过一个与教学密切相关的游戏,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并能维持这样的学习动机进入更深入的探究活动。

2.优化教材中的实验,引起学生的注意与兴趣

科学课中的实验是孩子最喜爱的活动。实验是我们教师上好一堂科学课的宝贵财富,关键是教师如何去深化和优化。学玩结合的实验带有一种游戏的性质,要做好这篇文章,就需要教师对教学进行精心设计。比方说在教磁铁的性质时,我通过“巧妙取铁砂”的实验游戏,启发孩子思考磁铁的性质。在米中混入近三成细铁砂,让孩子把大米和铁砂分出来,在没有给磁铁的前提下,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难题,通过讨论思考孩子的想法非常的多。我又在前面加了一个附加条件(5秒钟),对多数孩子来说真的是难上加难。但是出示磁铁以后就变的轻而易举了,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解决了难题,再加上孩子的动手操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小学科学课的教材中,这类有趣味性的实验很多,通过实验,孩子始终处于主动学习、思索的状态下,有效地把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结合在一起,延长了孩子的有意注意,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孩子的学习兴趣就被有效地调动起来,使孩子从关心玩的过程发展到关注玩的结果中,从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过渡,最终完成乐趣向智趣的转化。

3.老师应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多种感官,仔细地、有序地、全面地观察

每次观察活动进行之前,教师要给学生提出观察的目的,让学生按照要求认真地观察。当同学观察蜗牛运动时时,让学生观察:蜗牛用身体的哪一部分爬行?它为什么能在竖直的玻璃上向上爬行?它怎样吃食物?它怎样呼吸?找一找它呼吸的气孔在哪里?在观察金鱼时,让学生观察:金鱼的身体表面长了些什么?金鱼怎样运动,怎样捕食?鱼鳃一开一合是在干什么?金鱼不断地喝水,为什么不会胀破肚子?学生有了明确的观察目的,就不会被一些无关的现象所吸引而转移视线,就能取得好的观察效果。

当学生观察各种各样的岩石时,用眼睛看岩石的形状、大小、颜色、是否透明、是分层结构还是颗粒结构。还可以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用手摸一摸岩石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用滴管滴一滴稀盐酸,观察岩石遇酸的反应。相互撞击一下岩石,听一听它们发出的声音。闻一闻岩石发出的气味。

观察的顺序有从远到近、从近到远、从外到内、从内到外等。在观察树木时,让学生从远处观察一棵大树,观察一下它的外部形态,然后来到树下,看一看树干的颜色,用手摸一摸树皮是不是光滑的。观察树干上有没有蚂蚁等小动物,做一张树皮拓片。测量一下树干有多粗,观察树枝的颜色、分布特点。观察树叶和果实的颜色、形状、大小,如果果实是可吃的,还可以尝一尝它的味道,再观察一下树的下面,地面上有没有树根露出来,地面上有哪些花和小草。老师要指导学生对观察中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等思维活动。使观察的过程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学习观察人在运动过后有什么明显的特征时,在身体处于平静状态时,让学生测量并记录每分钟心跳和呼吸的次数。运动了一分钟以后,再测量和记录每分钟心跳和呼吸的次数。把两次测量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知道运动后人的呼吸和心跳次数明显增加。比较一般情况人体吸进去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吸进人体的空气中氧气占 21%,呼出体外的气体中,氧气大约占16%。吸进人体的空气中,二氧化碳大约占了0.03%,呼出体外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大约占4%。通过比较和分析两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氧气在进入血液的同时排出二氧化碳。人体运动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所以呼吸的次数要比平时多,呼出和吸入气体的数量也比平时多。

4.教师在小学科學教学中有效利用实验课

学习科学课的过程,是从观察现象,动手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实验是学科学的最有效的手段。通过动手做实验可以激发小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他们对科学实验的探究欲望。首先要明确以下几点实验的基本要素:

(1)明确的实验目的对于指导学生准确的掌握科学知识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2)明确实验操作过程能够培养学生对科学有一个理性的思维,同时也为学生对科学规律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3)明确实验中的观察任务对于培养学生严谨科学认知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4)明确通过实验得出结果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科学的客观性和不可随意更变原则。在教学中,经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学生就能进行科学有效的观察。逐渐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观察能力也将得到促进和提高,与此同时也应该提高老师的小学科学的实验教学能力,从而让学生在小学科学的课程中学到更多。

例如教学《水》一课时,学生通过“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知道了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这时教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牛奶、白酒、白糖水、盐水、酱油、醋等几种液体,让他们自己设计出鉴别水的实验方案,学生人人动手、动脑、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大家研究讨论的结果,认为先看、再闻、最后尝味道,才是最合适的程序。这样,学生不但对水是什么样的液体认识得很清楚,并且掌握了鉴别水的方法。 [科]

【参考文献】

[1]王爽.浅谈小学科学课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新课程(下),2011,(01).

问题式教学的建构与实践 篇7

一.问题式教学的理论支撑

1.从学习的心理学角度。问题式教学是学习方式的转变, 从人性的角度来说, 人是主动性与客体性的统一, 又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统一。问题式教学是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 是建立在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一面上的。

2.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理论。问题式教学是创造性教学的一种开始。创造性主要不是智力问题, 而是精神状态, 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才能得以培养和发展。问题意识是人的本能, 故创造性也是人的本能。

3.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于他人 (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工具,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法获得的。

二.问题式教学的基本原则

1.文本性原则。每一门学科最主要的是传授给学生一种属于本学科的思维方法和科学魅力, 让学生为之陶醉, 这是每门学科的个性。受语文学科本质、师生认识限制和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 在课堂上, 我们要解决真正的语文的问题。所谓真正的语文问题, 是体现语文性质的问题。

2.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的原则。预设是预测和设计, 是教师课前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预设的主体是教师。

生成是生长和建构, 是师生在与教学情境的交互作用以及师生对话互动中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生成, 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生成的主体应该是学生, 本质是一种探究。

预设和生成是和谐统一的。新课程关注预设, 强调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新课程关注生成,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预设和生成的完美融合, 是师生关系的完美融合, 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超越。

3.可对话性原则。问题为师生之间对话提供了话题, 如果话题太难, 教师和学生可能会听而怯言, 无话可对, 课堂也会因此而出现冷场的尴尬局面, 久而久之, 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大打折扣;如果话题太易, 就毋庸思考, 长此以往, 学生的思维习惯得不到培养, 更谈不上思维能力, 因而教师的设问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设问的难易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4.层次性原则。问题教学法以问题或问题的串联来组织教学, 问题之间要环环相扣, 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前一个问题的解决为后一个问题的提出作铺垫, 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延伸和深化。

三.问题教学的模式构建

问题从何而来?———从思维推理而来!“逻辑规则, 或者更准确地说, 推理规则, 是程序的规则。” (卡尔·波普《猜想与反驳》) 课程的结构是作为有益的组织知识, 作为一种指示和标准理论而被人们理解和运用的。然而由于人们过多地强调“教无定法”而忽视了教学应当有“法”的一面, 忽视了对这种“组织知识”的研究。

教学模式就是对“组织知识”的研究与运用。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 在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 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和可以操作的教学活动程序。所有的教学都需要一种程序, 激发智慧的创造性教学更是如此。我们在实践中构建并运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使教学显示出了科学的思维规则, 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1.设疑自探:这是课堂的首要环节, 即围绕教学目标, 创设问题情境, 设置具体问题, 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探。

2.解疑合探:是指通过师生或生生互动的方式检查自探情况, 共同解决自探难以解决的问题。

3.质疑再探:让不同学生针对所学知识, 再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疑难问题, 诱发学生深入探究。

“三疑三探”好在一个“疑”字, 妙在一个“探”字。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探”是探索、探究、试探的意思, 既然是“探”, 就不是把现成的答案说出来, 而是经历一个探索的过程, 这也正是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问题。

对“问题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8

下面两个场景是同一个问题我对不同学生的教学过程:

问题的背景:北师大版第六章第一节《你能肯定吗》采用一个与地球赤道有关的问题来说明推理是检验数学结论的一种常用方法.

问题:有一条很长很长的绳子, 恰好可绕地球赤道一圈如果把绳子再接长10米后, 绕着地球赤道一圈悬浮在空中 (如果能做得到的话) , 那么绳子与地球赤道之间的间隙能有多大?能放进一个拳头吗?

情景1:

(A班学生特点:总体基础不错, 认知水平比较好, 活跃且思维和想象力开阔)

师:现在假如老师手中有一条很长很长的绳子, 恰好可绕地球赤道一圈, 你能想象现在这种情况吗?

(思考一会儿, 一些学生陆续点头称是)

师:这条绳长和地球赤道长有什么关系?

生:长度相等.

师:现假如我把绳子再接长10米后, 绕着地球赤道一圈悬浮在空中 (如果能做得到的话) , 你能想象这又是怎样的情况吗?如果把赤道看成一个圆, 则接长10米后的绳子为外面这个大圆 (多媒体出示如图1) , 现在能想象吗?

(把空间的问题化成平面图形去做, 学生更易理解和想象, 化解了该题的难度, 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化空间为平面的解题思想方法)

生:能.

师:请问绳子离地球赤道之间的间隙有多大?

(学生沉思……)

师:同学们猜猜看, 你觉得这个间隙能放进你们的拳头吗?

(这个问题提出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生1:我猜不能, 凭感觉肯定不能.

生2:不能, 地球赤道这么长, 绳子只比赤道长10米, 平均一下中间空隙就会很小的, 放不进拳头的.

生3:我猜能放进去.

师:你能肯定吗?

(生摇头表示不能确定)

师 (面向其他的同学) :你能肯定吗?

生4 (很自信) :肯定.

师:很好, 你对自己很有自信!你能说服老师和在座的同学吗?

生4:用实验去验证一下, 乘航天飞机去衡量啊!

(其他学生都哈哈大笑)

师 (微笑) :很不错的想法, 不过有点难度.还有其他的好方法来说服大家吗?

生5:算一下就知道了.

师:要求间隙需要知道什么量?没有这些量怎么办呢?

(我引导学生对需要用到的量要大胆的假设)

生1:设大圆的半径为R, 小圆的半径为r, 则间隙就是2πR-2πr=10, 即2π (R-r) =10, 即

生2:设赤道周长为C, 则绳长为C+10, 则间隙.

师:非常好!现在你们能肯定这个间隙能放进你们的拳头吗?

生 (异口同声) :能!

师:你认为检验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还有什么好办法?

生:计算.

师:对!通过算一算、推一推就可以判断, 这就是数学中的推理!推理是检验数学结论的常用方法.

在B班我还是用和A班一样的问题教学法去教, 如下:

情景2:

(B班学生特点:总体认知水平一般, 课堂表现不是很活跃, 且思维和想象力也很一般, 没有A班学生开阔)

师:现在假如老师手中有一条很长很长的绳子, 恰好可绕地球赤道一圈, 你能想象现在这样的情况吗?

(思考一会儿, 意料之外, 部分学生竟不能理解)

师:现假如我把绳子再接长10米后, 绕着地球赤道一圈悬浮在空中 (如果能做得到的话) , 你能想象这又是怎样的情况吗?

(学生没反映, 教师也只管继续提问)

师:如果把赤道看成一个圆, 则接长10米后的绳子为外面这个大圆, (多媒体出示如图1) , 现在能想象吗?

生 (多数) :能.

师:请问绳子离地球赤道之间的间隙有多大?

(学生沉思……)

师:同学们猜猜看, 你觉得这个间隙能放进你们的拳头吗?

生 (多数学生不假思索) :不能.

师:有不同的看法吗?

(一会儿, 有一生举手)

生1:能.

师:你能肯定吗?

(生不语, 表示不能肯定)

生2:能, 我能肯定.

师:很有自信!你能说服老师和在座的同学吗?

生2:算算看.

师:非常好的办法, 我们具体算一算、推一推就知道了.下面同学们试试看能不能把这个间隙具体算出来?可以和周围的同学交流讨论.

(在交流讨论中, 很多学生把间隙看成是这个圆环的面积)

师:要求间隙需要知道什么量?没有这些量怎么办呢?

(我这样提问意在引导学生要求间隙AB的长, 需要知道两个圆的半径或周长, 对于未知数要大胆假设)

生1:设大圆的半径为R, 小圆的半径为r, 则有:2πR-2πr=10, 即2π (R-r) =10, 即

生2:2πAO-2πBO=2π (AO-BO) =10, 即

生3 (错误) :πAO2-πBO2=π (AO+BO) (AO-BO) =……

(教师对生3的错误进行了纠正)

师:现在你们能肯定这个间隙能放进你们的拳头吗?

生:能! (学生回答得不够确信有点底气不足, 部分学生还迷糊于上述的问题中)

师:你认为检验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还有什么好办法?

生:计算.

师:对!通过算一算、推一推就可以判断, 这就是数学中的推理!推理是检验数学结论的常用方法.

反思场景1中的教学效果很不错, 我提出的问题比较符合该班学生的认知水平, 故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也会乐于参与接下来的学习, 比如通过猜一猜:你觉得这个间隙能放进你们的拳头吗?问题的提出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并畅所欲言自己的看法, 再让学生亲自做一做来验证自己的结论, 印象深刻且体验成功感, 在分析解决连串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知识, 达到教学目的.

同样的问题教学法对场景2中B班学生的教学效果却完全不一样, 教学中, 我没有因为对象的迁移而迁移自己的问题教学法, 也没有及时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来灵活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导致在问题解决之后还有部分学生很迷糊.如问题一开始的提问:现在假如老师手中有一条很长很长的绳子, 恰好可绕地球赤道一圈, 你能想象现在这样的情况吗?学生难以想象, 但由于我的教学随机应变能力不够, 没有及时变更、调整教学方法解决该问题导致学生对下面的学习内容没有信心, 学习状态和兴趣没有被调动, 以致出现下面连串问题的错误:我问学生你们觉得这个间隙能放进你们的拳头吗?多数学生不假思索地说不能, 而较多的学生对间隙到底是哪个弄不清, 不知如何下手, 部分学生还把这个圆环的面积看成是间隙的长.学生思维也不开阔, 很少有学生想到设赤道周长为C这样的方法去解决问题.通过这两个教学场景的比较, 我觉得问题教学法要根据不同的学生而教.

反思以上两个情景是我对同个问题多次教学的实践, 我觉得采用问题教学法进行“问题教学”时应该注意这样几点:

1.教师必须高度重视信息的反馈.这种反馈包括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效果的反馈、全体和个体不同要求的反馈、教学方法优劣的反馈.反馈的目的是为下一步活动调整计划, 在新的层次上进行再次循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根据反思结果、反馈信息调整组织教学的计划.要随时准备调整计划, 在调整中, 学生和教师同时得到提高.情景2就是一次失败的问题教学, 其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只顾自己按照原来的教学设计进行提问, 没有注重学生的反馈信息.

2.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反馈信息灵活机智地调节问题教学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课堂上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在40分钟里的变化和发展, 而不能满足自己讲得舒服, 讲得痛快, 所以要对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灵活地变通教学方法.

3.教师在问题教学中提出的问题要适度, 化大问题为小问题.问题教学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但如果问题难度太大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情景2中就遇到这样的问题, 这时要化大问题为小问题, 化难为易.

关于法律教学实践问题的思考 篇9

一、我国法律教学实践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在法律教学实践方面进行了很多尝试, 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 详细来说主要的法律教学实践模式包括:

第一, 模拟法庭。模拟法庭是综合演练所学法律知识的重要场地, 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

第二, 专业辩论。专业辩论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或者几个有争议的案例,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 义务咨询。义务咨询是近几年一些法律院校在实践教学中采用的重要途径, 一般是利用节假日时间开展校内外法律宣传, 并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法律义务咨询。

第四, 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法律学生在本科阶段的重要课程, 也是将所学法学知识与司法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方式, 学生一般在毕业实习都是选择公安、监察机关、人民法院或者律所等, 而学生能够通过毕业实习接触到真实的案件, 了解案件处理的流程, 从而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注重司法实践是法律教学的必要环节, 但是各个法律院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 与预期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详细来说主要包括:

第一, 模拟法庭的真实性不强。对一些法律院校模拟法庭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 硬件建设投入不足是其中最突出的问题, 房间、服装、音响设备等都存在一定缺陷, 并且模拟法庭的内容和目标也没有明确, 所以模拟法庭无法真实反映现实法庭中的对抗。

第二, 毕业实习质量不高。虽然大多数学生能够通过毕业实习接触到各种案件, 同时也能将自己的理论知识与法律实践相结合, 并提高自己的学业水平和业务能力, 但是某些实习单位在安排实习生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往往都是形式实习, 结果导致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 法律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没有得到提高, 毕业实习的质量明显不高。

第三, 法学教学实践方式过于单一。随着法律业务专业化、国家化的深入, 社会对法律专业毕业生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这样就需要法学专业学生进行多项培训和锻炼, 需要开展多元化的毕业实习, 但是目前很多法律院校法学教学实践方式过于单一, 多元化程度明显不足。

二、完善我国法律教学实践的对策分析

本文认为完善我国法律教学实践的主要对策包括:

第一, 从教学目标角度来分析, 我国法律院校应该坚持法律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 因为法律的内涵在于法律实施的程序性和实践性, 法律学习要与实践相结合。另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法律问题也存在全球化的趋势, 而法律教学实践应该在此方面进行一定尝试, 从而跟上时代的发展。我国法律院校应该将法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视为一个整体, 并不能分开对待。

第二, 从教学内容、方法和测评方面来分析, 我国法律教学实践应该拓宽思路, 进行扩充性改革。本文认为法律教学实践内容应该将法律职业道德和伦理教育纳入其中, 比如对于准备从事律师行业的学生应该认识到道德义务的重要性, 从而确保律师队伍的高素质。对于从事法律援助等法律公益活动的学生, 高校应该在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支持, 教学方法上要确保学生有可利用的法律实践环节, 从而满足学生接受实践学习。

第三, 从教学质量保障方面来分析, 本文认为我国法律院校应该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估制度, 以学生和公共利益为评估工作的中心, 这一学术性组织机构应该避免行政化, 确保评估机构的学术标准。

第四, 充分借鉴法律诊所教育。我国法学教育处于对实践课程的半忽略状态, 法律毕业生的毕业实习也多半流于形式, 这样就导致我国培养的很多法律人才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法律诊所教育是20 世纪60 年代美国的法学院兴起的一种新的法学教育方法。在该课程中, 学生在院校教师同时也是持证律师的监督下, 为处于不利地位的委托人提供法律服务。法律诊所具有教育和援助的双重功能, 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能够弥补我国法律教学实践的不足。

摘要:法律教学注重实践环节, 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自己学习法律的积极性。首先分析了我国法律教学实践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然后阐述了英国在法律教学实践方面的经验, 最后根据这些经验提出了完善我国法律教学实践的对策, 以供广大读者参考。

关键词:法律教学,实践问题,完善对策

参考文献

[1]刘晓兵.法律实践教学中的角色演练与技能培养[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15 (1) :147-154, 160.

[2]田圣斌, 杨伦.完善法律实践教学的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 2008 (1) :48-50.

高中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实践 篇10

高中学生年龄一般在15~17周岁, 他们认识过程的各种心理成份虽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但智力活动带有明显的随意性, 其抽象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急剧转化。他们能够逐步摆脱具体形象和直接经验的限制, 借助概念进行合乎逻辑的抽象思维活动, 开始在教师帮助下独立地搜集事实材料, 进行分析综合, 抽象概括事物的本质属性。因此, 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 进行应用问题的教学。

一、重视基本方法和基本解题思想的渗透与训练

为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首先应结合具体问题, 教给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基本方法、步骤和建模过程、建模思想。

教学应用题的常规思路是:将实际问题抽象、概括、转化, 即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回答实际问题。具体可按以下程序进行。

1. 审题。由于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及实际问题非数学情景的多样性, 往往需要在陌生的情景中去理解、分析给出的问题, 舍弃与数学无关的因素, 抽象转化成数学问题, 分清条件和结论, 理顺数量关系。为此, 引导学生从粗读到细研, 冷静、慎密地阅读题目, 明确问题中所含的量及相关量的数学关系。对学生生疏的情景、名词、概念作必要的解释和提示, 以帮助学生将实际问题数学化。

2. 建模。明白题意后, 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各量的特点, 明确哪些是已知的, 哪些是未知的, 思考它们是否可用字母或字母的代数式表示, 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将文字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或图形语言, 找到与此相联系的数学知识, 建成数学模型。

3. 求解数学问题, 得出数学结论。

4. 还原。将得到的结论, 根据实际意义进行适当增删, 还原为实际问题。

二、引导学生将应用问题进行归类

为了增强学生的建模能力, 在应用问题的教学中, 应及时结合所学章节, 引导学生将应用问题进行归类, 使学生掌握熟悉的实际原型, 发挥“定式思维”的积极作用。这可顺利解决数学建模的困难。如将高中的应用题归为:1.增长率 (或减少率) 问题;2.行程问题;3.合力的问题;4.排列组合问题;5.最值问题;6.概率问题等。这样, 学生遇到应用问题时, 针对问题情景, 就可以通过类比寻找记忆中与题目相类似的实际事件, 利用联想, 建立数学模型。

三、针对不同内容采取不同教法

高中新教材的数学应用问题遍及教材的各个方面, 教学时针对不同内容, 有的放矢, 各有侧重, 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1. 章头序言, 指导阅读, 留下悬念。

2. 重视例题的示范作用。

3. 指导练习, 巩固方法。

4. 课外阅读, 补充提高。

5. 实习作业, 重视实际操作与团结协作。

法学实践教学问题研究 篇11

关键词:法学实践教学;模式;国情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1—0091—02

我国是成文法国家,继承的大陆法的传统,理论基础深厚,法律规范体系化。注重思维的逻辑性,追求概念准确、结构严谨,表现为偏爱推出统一、明确的结论的思维方式[1]。这种法学传统下,法学者偏愛理论的研究,法条的研究,尤其是过去几十年我国的立法一直是在继受德国、日本等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这要求我们的法学者要重点研究外国法的各种理论,要求比较法的研究,及法律本土化的研究。这同样要求我国的法学教育偏向了理论的传授、概念的介绍,通过法学教育培养出更多的法学研究者,当时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部分都进入了立法、司法及学校等法律研究机构。可以说当时的法学教育是符合我国国情的,而今天,我国的法律体系基本形成,法学教育在大部分学校都得到建立,法学院或法学系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再是单纯的进入立法、司法机构和学校工作,而更多的是进入公司、金融、保险、律师事务所等要求有法律实践能力的地方①。这就要求我们的法学教育要从注重理论灌输转移到法律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上来。

一、法学实践教学的方法

传统的法学教学方法使学生不能适应社会对法学人多方面的需求,毕业生不能迅速适应法律职业岗位的需求,因此要建立以实践教学为主的法学教学模式,有人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实践性教学方法整合的模式,即案例教学法、模拟法庭模仿法、假期社会实践法、诊所式教学法和专业实习法的整合模式[2]。

1.案例教学法。教师不是直接讲授法律的教义,而是不断推出案例、提出问题,改变每一个问题的假设条件,启发学生思考,针对学生的回答,老师再推出相关或相反的案例,将思想推向更深或更广的层面。通过个案的学习和训练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掌握司法实践需要的技巧——雄辩的口才,娴熟的辩论能力,高超的写作技巧。

2.模拟法庭模仿法。模拟法庭模仿法是按照法律程序模仿法庭审理。它是由教师预先选择出相应的典型案例,让学生事先有个了解,并根据需要做出分工,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和做特定角色的准备,模仿一定的情景,按照法庭审理的程式完成一个案例的审理过程。模拟法庭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师和学生的互动结合,全面完整地再现和重复法律程序,模拟对案例的裁判,学生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角度对法律的不同理解和体会,在模仿中体验和思考,在法律程式的再现中培养运用法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项行之有效地实践训练方法。

3.假期社会实践法。假期社会实践法则是学生自主型的自我实践活动。非常有利于学生增长社会知识与实践技能。学校的职责就是动员和组织、提示和引导,要求学生深入现实生活充分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分析、判断社会问题,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和实践化,将具体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抽象、归纳,从而做出相应的判断和认识。假期社会实践法是一项有效地学生自我教育法,学生利用假期的时间和广阔的社会空间,自由地选择思考对象,自由地参与社会活动,自主地发挥主体意识,能动地运用所学知识,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功能。[2]

4.诊所式教学法。诊所式教学法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法学院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它移植医学院诊所教育模式于法学教育中,学生通过真实的事例接触真实的当事人处理真实的案例过程,学习和运用法律,其目标是训练学生如何应对法律事务和处理法律纠纷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诊所式教学法的核心观念是:缩小学院知识教育与职业技能的距离,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意识观念[3]。

5.专业实习法。专业实习是法学教育的传统做法,一般在学生毕业前安排相应的时间组织学生到政法部门专业实习,学生的动手能力、口头表述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主要是通过专业实习来完成,因此,专业实习是法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实践性教育的主要方式。

二、适合我国的法学实践教学方法

当前,在我国各方面都处于改革的时期,教育作为国民成长的重要产业,教育水平和教育结构都有待完善。这个时期,并非所有的法学实践教学方法都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有些方法只能作为过渡或是暂时作为研讨的对象,等时机成熟再运用;有些方法则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加以运用。

首先,对于案例教学法来说,在教学中穿插案例教学能增加课堂教学的形象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法律运用能力。而且,案例教学与我国当前的教学结构、教学模式能够合理的融合,不会产生任何不适应。因此案例教学法是适合我国法学教学的。但是,由于我国是大陆法系国家,我国只有案例,没有判例,也没有建立判例体系。因此,案例教学法在我国大陆法学教学中,应以讲授法为主(讲授法学的基本原理、概念、法律条文),以案例教学法作为辅助方法。案例的设计应注意:1、在设计案例时首先要知道了解通过案例,准备让学生学习、掌握哪些基本理论和法律条文;2、案例尽量是开放的真实的无争议的已决案例,应尽量包含两三个小案例;3、案例必须能够激发学生的动机,鼓励他们去探索学习;4、案例的选择要考虑到教学的具体目标、学习内容以及学生掌握的知识层面、技能水平的高低、动机和态度等多个因素。[4]

其次,对于模拟法庭模仿法和诊所式教学法来说。这两种实践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我国当前的教学结构或教学模式②。一是因为这两种教学方法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法学四年的教学时间本来就很短,很难使法学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这两种教学中。二是我国的大学生在大学前都是接受的理论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也已经习惯了这种教学方法,对于模拟法庭和诊所式教学根本无法适应这种教学,他们只会觉得好玩,从实践中总结知识的技能,他们还没有完全掌握,大学四年是大学生改变学习方法的四年,甚至四年也没有得到改变。三是组织模拟法庭或诊所式教学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我国当前还不能满足这个需求。组织模拟法庭本身不需要太多的人,参加的人又多是高年级的,有一定法律基础的,而且从准备到完成时间很长,虽然大学四年每年都会有,但能够参加的人并不多。四是能够参加模拟法庭或诊所式教学的只能是大三或大四的,有一定法律基础的,而这时对于他们来说又不能完全投入,因为他们除了其他的学习外,还要面临找工作或考研等。

基于这些原因,笔者建议延长法学的教学时间,延长至五年或六年,并允许法学学生在大四就可以报考国家司法考试,一是通过考试可以增加学生的法律知识和对法条的认识;二是如果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参加诊所式教学时也会减少一些麻烦,比如说调档、阅卷等。只有法学教育做出这种改革后,这两种教学方法才能获到适合我国的法学教学条件。

再次,对于假期社会实践法和专业实习法,这是我国法学生获得实践锻炼的两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他们没有上面模拟法庭和诊所式教学法所有的弊端,又能够锻炼学生的法律运用能力,增长知识。

三、总结

因此,基于以上各种原因,笔者建议我国在法学实践教育中采用案例教学、假期社会实践法和专业实习法这三种方法,而对于模拟法庭模仿法和诊所式教学法只能作一些尝试,而不能作为我国法学教育的一个普遍适用的教学方法。

注释:

①笔者注:我这里并不是说司法机构不需要法律实践能力,而是在当时的法学研究成为法学者学习的主体内容或主要目标时,法律实践能力的培养被忽视了。而像公司、金融、保险等单位更看中法律实践能力而将法律研究能力放在第二位。

②我不赞成将模拟法庭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但可以作为我们法学生组织的一个课外生活。

参考文献:

[1]宋忠廉.法学教育与案例教学刍议[J].经济经纬,1998,(03):94.

[2]陈铁水.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重构[J].云南大学学报,2006,(04).

[3]甄贞.诊所法律教育在中国[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03).

[4]宾雪花,蒋学雷.对法学案例教学法的探讨[J].2006,(02).

[5]杨秀英,张云.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运用[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01).

[6]刘泽军.加强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06,(12).

[7]邹玉政,金伟.“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本土化反思[J].教育与职业,2006,(18).

[8]浦纯钰.“法律诊所”教育若干问题探讨[J].社会科学家,2005,(06).

[9]王海霞.“实践性”法学教学模式的设计与选择[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05).

高校金融专业模拟实践问题初探 篇12

一、实践教学对于高等教育的意义

我国高校长期以来经济类专业就有重教学、轻实践的传统, 理工科还有去工厂实践的环节, 而经济类和文科类学科则几乎没有实践环节, 一来社会上的金融机构不愿意用在校生, 二来在校生学生的知识确实很难应付金融机构的实际工作。因此, 导致了长期以来实践教学只是知识理论教学的从属, 极大的影响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用人单位也抱怨大学生中看不中用, 适应期太长, 知识体系陈旧。实践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发挥互动性和实践性,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 培养创新意识, 锻炼实践能力, 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素质, 保证大学生的就业率和社会口碑。

二、高校金融专业进行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宏观上看,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在国际金融上的影响力不断加大, 为了我国经济具有持续的上涨后劲, 必须培养既熟悉我国金融市场运作特点、又通晓国际金融运行规律的人才, 只有这类型的人才才能够保证我国在国际中的低位, 为金融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实践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金融实践联系起来。其次, 近年来金融专业的教学已经从宏观的金融理论转向了微观资本市场的运用研究, 成为管理市场和指导企业运行的重要手段。例如对某一具体公司的财务、融资和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 微观方向的教学设计具体的投资方案和财务分析, 因此实践教学显得更为迫切。最后, 金融专业实践也是为了顺大学生就业的总体要求。虽然学生在大学学了知识,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用不到, 在大学期间又没有学到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致了金融专业就业率的下降。

三、模拟内容——以模拟股市为例

金融专业属于社会科学, 因此比其他自然科学需要更多的实践空间, 也更容易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过去的实习都是帮助同学找到金融机构, 或与学校合作的业务机构取得联系, 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一方面是学生反映自己根本接触不到金融业务, 只能沦为办公室打杂, 失去了实践的意义, 另一方面学生确实在金融机构难以有所作为。因此学校采取了在学校里开办模拟实验室的方法, 购买了相关软件, 为金融专业专门腾出了教室, 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开创了金融实践教学的新路子。首先是要让学生对股市的基本构成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这一阶段, 教师指导学生按照班级为单位模拟了证券交易所, 建立了证券交易市场委员会, 下设结算部、交易部、信息部、外联部等。每个同学认购股票, (1元代表10万元) , 按照正规的股票交易程序, 由计算机不断传递股票的涨幅信息。学校为金融专业的学生购买了模拟软件, 为股票实践实现了现代化操作。模拟的证券交易所分为内厅和外厅, 内厅是交易大厅, 计算机与电子屏幕连接, 实时展示股票价格变动信息。同学们煞有介事的穿着红马甲, 将交易单上的价格和数量输人计算机, 经内部搓合成交后返回外厅, 管理员穿着黄马甲在结算, 为“股民”提供各式服务。在经过几天的“开市”之后, 学生们发现了一些问题, 于是大家自发去学习了证监委的文件, 以及沪、深两大股市的操作流程。从功能上看也有两个方面, 一是使用先进的Windows搓合软件, 完成各种市场业务的模拟操作程序。二是接受深、沪两地市场行情, 运用“钱龙”软件, 供师生研究分析市场现况。在同学们熟练掌握了股票操作后, 为了拓宽实践面, 还将拆解、存储、基金债券和期货引入了模拟范围, 让学生们对金融领域的大致业务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从实践结果看, 同学们都较好的完成了任务, 在最后考评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有的还在模拟股票环节获得了大量的资本, 展现出了优秀的金融人才的功底。实践模拟课程使课堂教学与实践操作全面接轨,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新路。

四、模拟实践的结果评价

模拟操作使学生将枯燥的课本知识上升为切身体会, 激发了学生的学校积极性, 实践总结再加上课堂上的理论结合, 大大改善了教学效果, 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同学们普遍反映了通过模拟实践学会了怎样在金融领域创造价值, 如何锻炼出强大的心理适应能力, 在变幻莫测的金融市场里获得利益。同学们第一次主动去书店购买金融类的书籍学习, 在动手动脑中体会学习金融的乐趣, 模拟实践打开了他们的学习思路, 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实践告诉我们,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有利于高等教育培养更适应社会的人才, 通过上一届毕业生的总体情况来说, 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动手能力强, 适应能力强, 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强。

当然, 高校金融专业的模拟实践还存在许多问题, 例如如何让实践与理论更好的结合, 怎样将模拟教学正规化, 金融专业教学怎样以金融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功能为主线, 以金融市场为核心, 将各门课程引人市场机制, 让模拟教学充分发挥其作用?可以说, 高校金融专业的模拟实践课程还有很多领域有待探索, 任重道远。但是模拟金融市场的运作, 提供了这一事实, 适用于高校金融学科的多功能模拟实验室能够为金融专业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实践环境, 它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 如同“社会上的市场”搬进了校园, 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方式 (老师讲学生听) , 而是老师在“市场”上传递着信息, 学生们接受信息后进行思考制作, 成为自己的智力财富, 培养出高水平的市场经济急需的人才。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 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归根结底就是大学生的素质与社会需求不符, 所学知识不能有效运用于实践造成的。为了金融专业改变这一现状, 在基本理论课程之外加入模拟实践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这也是切实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有段。本文就高校金融专业模拟实践教学做了相关阐述。

关键词:高校,金融专业,模拟实践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心如.浅谈以金融实践教学培养现代金融人才[J].北方经贸, 2006 (08) .

[2]周巧英.金融实践教学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34) .

[3]徐扬, 戴序.构建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现代商业, 2008 (17) .

[4]王家华, 汪祖杰.金融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的思考[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07 (01) .

上一篇: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下一篇:英国的英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