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给药

2024-10-15

经皮给药(共8篇)

经皮给药 篇1

小儿腹泻是严重影响其身体健康的常见胃肠道疾病, 病情严重, 以往主要靠临床运用抗菌药物及对症支持治疗, 现在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及抗菌药物的升级, 不但经济负担加重, 而且其毒性、过敏、耐药性、双重感染等副作用愈引起人们的忧虑和关注。2007年1月至2008年4月, 我们运用经皮给药治疗小儿腹泻300例, 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300例腹泻患儿, 大便均为淡黄或黄绿色稀水样便, 或含有少量黏液、蛋花样便, 有酸臭, 少则2~3次/d, 多则数次, 其中伴呕吐者85例, 伴发热者46例, 伴脱水者90例, 检验指数:大便均经化验, 95例有白细胞和粘液少许, 其余为脂肪球和不消化食物。

1.2 一般资料

将患儿随机分成两组, 治疗组300例, 男128例, 女172例, 年龄9个月~12岁, 平均年龄8.7岁, 病程3~15d, 对照组300例, 男135例, 女165例, 年龄6个月~14岁, 平均年龄9岁, 病程5~15d, 两组资料经统计学检验, 差异无显著性, 有可比性。 (P>0.05)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经皮给药治疗, 其治疗方法采用河南三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提供的slg-001型治疗仪, 将中药饮片贴于患儿肚脐两侧的天俞穴。处方组成:炒白术、炒白芍、炒扁豆、防风、陈皮、木香、川连、云苓, 朱砂等。治疗参数:时间20min, 温度37~38℃0, 强度3~5, 去除电极后贴片保留4~6min, 疗程3~7d。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显效:治疗3d后, 大便为黄软便, 1次/d, 无腹痛及恶心、呕吐, 检验大便指数正常, 饮食睡眠好;有效:治疗3~7d, 大便为黄软便, 1次/d, 检验大便正常;无效:治疗7d后腹泻次数减少但仍不能控制者。

3.2 疗效:

对照组300例:显效180例, 有效82例, 无效38例, 有效率87%。治疗组300例:显效254例, 有效40例, 无效6例, 有效率98%。两组比例, 差异有显著性。 (P〈0.01)

4 讨论

经皮给药治疗是利用现代科技与中国传统医术相结合的治疗方法, 被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第3代给药方法, 它是通过脉冲电流促渗剂控释剂的共同作用, 完成向皮肤角质层输送、储存, 向血液循环释放, 从而起到健脾止泻, 疏肝理气、消胀除积、清热解毒、定惊止厥之功。

经皮治疗具有以下优点: (1) 经皮给药不经过消化道, 避免胃肠道酶的降解破坏, 而且它缓慢向血液循环释放, 避免了血液浓度的峰谷变化和肝脏的首过效应[1]。 (2) 经皮给药治疗作用于疾病的相关穴位上, 终端是一对电极, 本身产热38~40℃, 故达到热疗作用, 改善微循环, 增加药物吸收, 经皮释药无论是局部还是系统效应, 是对天然最佳屏障的挑战, 其使用方便[2]。 (3) 脉冲电流的刺激起到针灸、调节免疫的功效, 故该治疗是集电疗、药疗、灸疗于一体, 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通过临床观察, 经皮给药治疗以其疗效稳定, 小儿易于接受, 简便可靠, 说明这一疗法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且为儿科临床开辟一条避免或减轻注射带来的创伤、恐惧性、喂药时的呛咳、服药后呕吐痛苦的崭新治疗途径。

参考文献

[1]宫道华.吴升华主编.小儿感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202-306.

[2]孙联, .郑家润.透皮给药[J].国外医学皮肤学性病学分册, 1999, 25:228.

经皮给药 篇2

【关键词】经皮给药治疗仪 小儿肠炎 辅助治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R7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393-02

腹泻是儿科常见病,严重威胁着儿童的健康和成长发育,1岁以内约半数,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夏秋季节发病率最高[4]。近几年来儿童腹泻的发病率在治疗上无特效药,我科应用经皮治疗仪治疗本病,收到良好疗效。

1 临床资料

我可从2012年10月~2013年12月间,共收治小儿腹泻患儿188名,病程均1~3天内,临床表现为黄色或黄绿色稀便或呈蛋花样,便次数每日5-12次或更多,无明显脱水外观,尿量基本正常,体温37~38℃,大便化验主要为脂肪滴及少量白细胞,大便培养为阴性,血常规化验白细胞正常或下降,淋巴细胞增高。符合小儿腹泻诊断[5]。随机分两组治疗组100例、对照组88例两组病例性构成、年龄、症状,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静点补液和口服补液抗病毒治疗的护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经皮给药。

2.1 工作原理

现代经皮给药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经皮治疗系统简称TTS,是第三代给药工具,是通过热疗和促进剂的应用对皮肤进行预处理,通过脉冲电流使螺旋结构的多肽发生翻转形成平行排列,由无序性变为有序性,产生允许生物大分子药物通过生物孔道,人为造成药物通过的直接通道,使药物顺利通过,通过脉冲离子导入的电泳作用和热疗直接作用,提高药物粒子的活化能和点趋向性,使药物微粒充分活化,以利于粒子的透皮转运通过以上方法的协同作用,促进药物向体内的有效运转,并结合中医经络理论,通过对应穴位的刺激达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扶正祛邪提高人体免疫力的功效[6 ]。

2.2 操作方法

步骤为:(1)检查安装条件是否满足要求(单相交流电,电压220v)。(2)将A路或B路中电极分别接到主机A路或B路插座上,拧紧。(3)将电源线一端插入主机插座。(4)接电源开关,指示灯亮,并听到主机自检声音。(5)选择治疗切入键,治疗参数。(6)接A路或B路设置键,调整到所需参数,一般情况:6个月~3岁,时间20~25分钟,温度:37度,强度2~4级;3岁~10岁,时间25~30分钟,温度37~38度,强度3~5级;10岁以上,时间30分钟,温度38~39度,强度4~7级。具体情况可根据患儿的年龄和耐受力适当增减。(7)检查贴片包装是否完好,如有破裂过期变质等现象不得使用。(8)取出贴片的中药内芯,分别放在贴片内,并把两贴片分别贴在患儿的神阙、关元穴,因小儿顽皮好动,再用弹性缚带固定。(9)按治疗键,开始治疗,如果显示为“开路”并报警,检查贴片与电极,贴片与患儿皮肤是否错位或接触情况。(10)治疗结束,主机自动停止输出,显示“结束”报警要及时按复位键,并关闭电源开关除去电极.保留中药贴片,嘱患儿家长尽量多保留贴片一段时间,以保证药物已通过皮肤充分吸收,次日治疗前3~4小时取下药垫。(11)治疗结束后,治疗室应通风,电极用0.25%康威达消毒液擦洗备用,做好终末处理和卫生宣教。

2.3 疗效评价

显效:经治疗24~48h,大便次数每日小于或等于2次,性状正常,临床症状消失,有效:治疗48~72h大便次数每日小于或等于3次,大便性状好转,水分明显减少,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无效:治疗72h后腹泻与临床症状无缓解或加重。

2.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统计,统计学推断采用X2检验。

3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统计学处理X2=15.22,P<0.01,差别具有高度显著意义,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本组有3例婴儿治疗后出现皮肤充血性红斑,考虑与患儿皮肤娇嫩,强度选择强渡过大有关,降低强度,缩短专用电极使用时间(12小时后),未再发生此种现象,其余无任何其他不良反应[7 ]。

4 讨论

4.1 经皮佐治工作特点

本研究发现,治疗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提示经皮给药具有临床应用价值,而且能为儿科临床开辟一条崭新的治疗途径。经皮佐治能促进药物通过完整皮肤,将药物储存于皮肤角质层和真皮层,透过皮肤的控制和整合作用,再将药物缓慢释放进入直接循环达到身体的病变部位发挥治疗作用[7],它使药物不经消化道和静脉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8],避免于在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破坏,减少了血药浓度峰谷变化,高频脉冲电流一方面可以局部温度升高,达到热疗的作用,改善微循环,扩张毛细血管,增加皮肤的通透性,促进药效的发挥,减少用药量,提高药效。无痛、无创、安全、方便。

4.2 经皮佐治治疗中注重心理护理

中医结论认为小儿腹泻是同由于脾胃运化失常所致。对于非细菌感染所致的腹泻尤为如此,所以有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的说法。小儿脏气清灵,皮肤娇嫩,传统的口服药和输液治疗,由于小儿不配合给医务人员、家长带来诸多的不便。经皮治疗仪是引进美国先进技术,利用现代科技与中国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新型医疗仪器,它通过产生高频率脉经临床疗效观察,与传统治疗法相比较经皮治疗给药治疗仪,具有疗程短,痛苦少,毒副作用小,减轻家长和孩子的负担,除减轻了护士的工作压力,因此容易被护患双方接受。少数患儿出现局部轻微瘙痒,皮肤过度充血,皮疹等情况。在治疗时护士要勤巡视,勤观察,随时调整温度,未出现表皮破损,变硬的不良反应[7 ].向家长及患儿讲解,无创伤、安全、无毒副作用,协助家长与患儿尽快适应环境,同时嘱患儿排空大小便或垫好纸尿裤,消除家长及患儿紧张情绪,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这样才能更好的配合治疗。

4.3 加强臀部护理

由于腹泻频繁,大便呈酸性或碱性容易腐蚀患儿皮肤造成肛周皮肤红肿糜烂,严重者甚至形成溃疡,导致机体感染,因此,每次便后要用温水洗臀部并吸干。局部皮肤发红处要用护臀膏,并按摩片刻以促进血液循环,应选用消毒软尿布,并及时更换,避免使用不透气的塑料布或橡皮布,防止尿布疹,女婴要注意清洗会阴部,防止上行尿路感染。1岁以内的婴儿皮肤娇嫩,可减少贴片保留时间,一般为4~6小时。

5 结论

由于现代小儿,多数都有营养过剩、肥胖、脱水、静脉隐蔽、穿刺困难,致使重复穿刺次数增加,使药物依从性下降,护患矛盾增加,医疗材料浪费,为患儿今后的治疗提供了一条崭新的给药途径,具有很好的临床推广价值,深受患儿家长的欢迎。

参考文献:

[1]杨锡强主编.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92.

[2]方鹤松.综述消化道粘膜保护剂思密达治疗腹泻病中效果[J].中级医刊,2007,29(4):38.

[3]朱好问.复方止泻散治疗小儿腹泻[J].疾病控制杂志,1997,1(4):318.

[4]邱伟.小儿腹泻社区护理方法讨论[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4):153.

[5]方鹤松,魏承毓.腹泻治疗疗效判断标准的补充建议[J],临床儿科杂志,2006,16(6):358.

[6]刘艳,彭东艳,刘玉霞.经皮给药治疗仪辅治婴幼儿病毒性肠炎观察[J].小儿急救医学杂志,2005,12(6):136-137.

[7]金海燕.治疗范围内经皮给药导致局部皮肤烫伤一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

术后经皮给药连续镇痛的临床观察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80例,ASA级,其中男80例,女70例,年龄21-65岁,体重50-80千克。其中子宫全切手术45例,宫外孕手术21例。乳癌根治及双乳区段切除8例,其他手术(消化道肿瘤,膀胱全切手术,脊柱手术)6例。麻醉方法全麻47例,硬膜外麻醉33例。

1.2 方法

全部病人手术结束前,以22号套管针前臂穿刺,埋置皮下,接Accufuser一次性镇痛泵,泵入混合药物(含芬太尼,0.33%利多卡因及氟哌利多3-5mg) 2ml/h, 手术当日芬太尼以0.33mg/h泵入,术后第二日起,如需强化芬太尼改为0.22mg/h泵入,其他不变。术后视病情及病人要求持续镇痛一至三天。术后镇痛效果的观察采用Prince-Henry评分法,0分:咳嗽时无疼痛;1分:咳嗽时才有疼痛发生;2分:深度呼吸时即有疼痛发生,安静时无疼痛;3分:静息状态下即有疼痛,但较轻,可忍受;4分:静息状态下即有剧烈疼痛,难以忍受。

2 结果

全部病人80例,术后疼痛情况,手术当日0分2例,1分55例,2分21例,3分2例,无4分出现。术后第二日0分2例,1分28例,无3分4分者。全部病人均未出现明显呼吸循环抑制,无尿潴留发生。术后恶心9例,1例呕吐频繁。1例穿刺部位出现疼痛,未发现局部感染者。

3 讨论

皮下穿刺操作简单,可供穿刺的部位广泛,固定牢靠且不妨碍病人活动。镇痛效果确却,穿刺部位浅表,如发生感染易于早期发现,早期处理。芬太尼术后镇痛持续注入量为0.02~0.1mg/h,我们以0.02~0.03mg/h的低剂量,符合神经安定药物氟哌利多,绝大部分病例镇痛效果满意,无呼吸及心血管系统严重并发症出现。2例评分3分者,经其他途径用药后好转,考虑与用药剂量小有关。配伍使用局麻药利多卡因,可避免穿刺部位出现红肿和疼痛。本组病例,仅有一例出现穿刺点疼痛,该患女性,行子宫肌瘤核除术,既往曾与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产书,对麻醉存在不良记忆,术后第一日1分,第二日手术部位无痛,前臂穿刺点痛,无感染表现,把出穿刺针后疼痛自然消失。9例病人术后恶心,考虑与应用麻醉性镇痛药有一定关系,以及手术对消化道的刺激,还有同期应用化疗药物都可以是引起术后恶心呕吐的原因。配伍使用氟哌利多可起镇吐的作用,严重者可加用枢丹。

总之,以镇痛泵持续注入芬太尼皮下术后镇痛,应用广泛,不局限于椎管内麻醉病人,且无需特殊的穿刺训练,是术后简便易行的镇痛方法。

参考文献

[1]刘俊杰, 赵俊主编.现代麻醉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1446.

经皮给药 篇4

关键词:氟罗沙星,氮酮,经皮给药制剂,渗透

透皮治疗系统指在皮肤表面给药, 使药物以恒定或接近恒定的速率透过皮肤, 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疗效。为达到治疗目的, 最早采用化学促透剂促进药物渗透吸收, 如月桂氮酮、月桂酸、香芹酮、N-甲基吡咯烷酮、油酸、油酸乙酯、丙二醇、桉叶油、萜烯等[1], 这些化合物具有不同的结构, 可促进不同性质的药物透皮, 但大多对皮肤具有一定的刺激性。近期研究集中在利用物理学及药剂学改进等方法促进药物透皮吸收。

1 试剂和材料

1.1 试剂

氯化钠硫化钠丙三醇 (分析纯) 油酸 (分析纯) 氮酮 (分析纯)

氟罗沙星蒸馏水 (纯水)

1.2 材料

小鼠 (20~25g) 佳木斯大学动物中心

2 实验方法

2.1 氟罗沙星的透皮速率实验的过程

将氟罗沙星透皮给药制剂固定在Franz扩散池上, 药面与接受介质接触。加入60 ml脱气生理盐水作为接受介质。Franz扩散池温度保持在37±50℃, 磁力搅拌速度设定为120 r.min-1。实验开始后1h、2h、3h、4h、5h分别取样, 每次2ml。每次取样完毕后, 将接受介质全部倒掉, 加入等体积、等温的接受液。最后处理样品取1ml进行液相分析, 测定峰面积, 按标准曲线法计算药物含量, 由各时间点的分析结果计算各时间段的累积释放量。

2.2 氟罗沙星的透皮速率实验的装置

3 实验结果

3.1 精密度和稳定性实验

精密配制氟罗沙星溶液浓度为16.00mg.L室温放置0、1、2、3、4h后测定A值, 精密度分别为0.09%。日内和日间精密度测定结果表明, 3种药物的日内RSD分别为0.49% (n=5) , 日间的RSD分别为0.78% (n=5) 。

3.2 实验数据 (见表1) 。

4 结论

经皮促进剂对氟罗沙星的透皮速率有较大的影响, 但不同的促进剂作用机制不同, 效果也不同。油酸与丙二醇的配比作用效果较氮酮为弱, 当二者用量为3 ml时, 氮酮促进氟罗沙星吸收的效果最好。实验结果显示:油酸与丙二醇、氮酮等挥发油均对氟罗沙星具有不同程度的促透作用, 且均比氟罗沙星透过作用明显, 其中氮酮的挥发油促透作用最佳, 故开发研制氟罗沙星贴剂可以考虑采用氮酮为促透剂。但其能否成为氟罗沙星的合理促透剂还要进行刺激性等一系列实验, 如果时间允许还可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经皮给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全部346例患儿均为2008年7月—2009年2月我院住院的急性肺炎或支气管哮喘合并肺部感染患儿,年龄6个月~7岁,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1]。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咳嗽、肺部湿啰音、胸片有斑片状致密阴影等表现。随机分为对照组125例,观察组Ⅰ110例,观察组Ⅱ111例。3组在性别、年龄、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伴有心力衰竭、呼吸衰竭、中毒性脑病、先天性心脏病等严重并发症患儿不纳入观察范围。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感染、止咳、化痰、平喘、吸氧、纠正酸中毒和超声雾化等综合治疗。观察组Ⅰ在此基础上加肺部微波治疗仪(南京启亚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治疗,方法是照射探头对准肺炎病灶部位,捆绑带固定,冬天固定在棉衣或毛衣外面,夏天、秋天可在衣服和探头间垫3~5层毛巾。方案为:强度2~5 W,10~15 min/次,1次/d,3 d~5 d为1个疗程。观察组Ⅱ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经皮给药治疗仪(河南三浪医疗新技术有限公司)治疗,应用的中药复方贴片(柴胡、黄芩、板蓝根、川贝母、生大黄、白芥子)为直径4 cm~6 cm,扁平圆形的肺部贴片。具体方法:将贴片除去防贴层,贴于左右肺腧穴位,经导联与治疗仪连接,根据年龄和季节选择不同的工作参数。方案为:17 min~30 min/次,局部温度37~40℃,1次/d,3 d~5 d为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将药贴固定于原穴位上以确保药物充分吸收,治疗后4 h~6 h取下,清水洗净皮肤并局部按摩2 min~3 min.观察和记录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咳喘气促缓解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胸片吸收天数及住院天数。

1.3 疗效判断标准

有效:治疗5 d后,患儿体温恢复正常,咳喘明显减轻,肺部湿啰音明显减少或胸部X线检查肺部炎症吸收好转,一般状况改善或胸部X线检查肺部炎症明显吸收;无效:治疗5 d后,上述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好转或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F检验,等级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患儿症状、体征恢复和住院天数的比较

见表2.

3组患儿症状、体征恢复和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2.2 3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3.

χ2=20.05,P=0.00.3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2.3 不良反应及转归

通过对患儿用药时间、强度、温度等参数调整,未发现全身不良反应,偶有药贴局部出现少许红色皮疹,停药后可自行消退。1例微波治疗的患儿出现Ⅰ度皮肤烧伤后,予百多邦涂擦,1周后恢复正常。3组无效病例经调整抗感染治疗方案后,均在2周内痊愈。

3 讨论

小儿期容易发生肺炎主要是由于呼吸系统生理解剖上如气管、支气管狭窄,黏液分泌少,纤毛运动差,肺弹力组织发育差,血管丰富,间质发育旺盛,肺泡易为黏液阻塞等特点所致[1],目前治疗主要以抗感染及对症处理为主。在感染控制后,多数患儿的临床症状得以改善,肺部啰音吸收,但仍有少数患儿由于气道黏膜充血水肿、肺泡渗液持续存在及咳喘症状改善和肺部啰音吸收较慢。而在肺炎的发病机制中,肺微循环障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治疗中重视改善肺循环及肺泡换气功能是极其重要的。目前临床上对于病情恢复慢的患儿常给予肺部微波治疗或者肺部中药经皮透入治疗来改善肺部微循环。

微波的治疗作用主要有:(1)改善微循环和细胞营养代谢,有利于恢复细胞功能;(2)改善血液中激素内容和含量变化,减轻机体自身免疫反应;(3)微波具有抗过敏和解除支气管痉挛的作用,使慢性肺炎及哮喘儿童的肺功能获得改善;(4)减少炎性渗出,促进炎症吸收的消炎作用[2]。

肺部中药经皮透入治疗中所用的肺部贴片其主要成分为:柴胡、黄苓、板蓝根、川贝母、生大黄、白芥子等。柴胡可散邪解表、升阳举陷;黄苓可平肺热之咳嗽;板蓝根、大黄清热解毒,凉血化瘀;白芥子、川贝母可利气豁痰,众药有效成分经萃取、低温浓缩并加以促渗处理制成肺炎贴片。经皮给药治疗仪是以扩张局部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增加皮肤通透性,并使具有抗病毒、宣肺解表、消炎、止咳平喘、理气化痰、退热、增强免疫力、改善微循环、促进炎症吸收之功效的中药成分进入血液循环而发挥治疗作用[3],而且还具有以下优点:(1)避免药物在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降解破坏,使血药浓度保持稳定,减少个体差异和不良反应[4];(2)起效快,药效强,它的渗透性比单纯用中药贴片的透皮吸收率大60倍;(3)全身处置并产生药效,集电疗、热疗、药疗、灸疗于一体,经皮治疗仪还具有促进呼吸系统血液循环作用;(4)具有无创、无痛苦的特点,且将中药制成经皮制剂后,还可避免中药本身不良特殊气味对味蕾的刺激,减少儿童对口服中药的抵触情绪[5]。但同时需要注意其禁忌证,皮肤过敏或破损者,有出血倾向者,高热时均不得应用。

经临床应用,微波治疗肺炎和中药经皮透入治疗肺炎均无不良反应,且简单易行、无损伤、无痛苦,患儿易接受,同时可避免持久使用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应,尤其对病程长,多种抗生素效果不佳,肺部啰音多,不配合药物治疗的支气管肺炎患儿效果尤为显著。本研究结果提示:中药经皮透入治疗肺炎在退热、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等方面疗效更佳,值得临床推广。但是对6个月以下小儿暂无临床治疗经验,其临床疗效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上册)[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74,1177-1180.

[2]雷小平,叶志明,李荣.微波治疗原理简介[J].生理科学进展,2002,33(3):286.

[3]张志荣,何勤.药剂学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03,36(1):10-13.

[4]孙亦群,陈孝银,周莉玲.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1,20(3):62-64.

经皮给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9年07月份-2011年11月份就诊于我院治疗的小儿轮状病毒腹泻患者87例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患者45例 (采用针对性护理) , 其中男性22例, 女性23例, 患者年龄7个月-2.5岁, 平均年龄 (12.4±2.3月, 对照组患者42例 (采用常规护理) , 其中男性20例, 女性22例, 患者年龄9个月-2.0岁, 平均年龄 (11.8±2.6月。所有患者均以大便次数增多, 呈水样或蛋花汤样为主要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测为发现脓细胞及红细胞, 便培养提示大便轮状病毒阳性。所有患者于发病72小时内来诊。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疾病轻重等临床资料经数据统计, P>0.05, 无统计学意义。

1.2 护理方法

所有患者在补液以及对症治疗基础上采用经皮给药治疗, 电超导治疗仪为北京诺亚同舟公司生产, 中药贴片贴于患儿腹部脐旁两侧, 治疗部位固定药贴, 电超导治疗仪除去电极, 保留贴片, 每日一次, 每次4小时。观察组患者采用针对性护理, 具体护理措施为: (1) 治疗前对患者家属讲解治疗效果, 以及患儿在治疗中可能发生的情况, 促使患者家属理解治疗的意义, 积极配合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对患儿进行安抚, 缓解其恐惧心理。 (2) 根据患者的病情以及年龄进行治疗参数的调节, 注意控制治疗仪的温度, 避免高温灼伤患儿皮肤。 (3) 治疗后, 对药贴局部进行轻柔的按摩, 婴幼儿皮肤较为细嫩, 容易损伤, 按摩手法必须轻柔, 清水清洗皮肤。

1.3 评价指标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 大便形状质地以及次数恢复正常 (每日不超过3次) ;有效:临床症状明显缓解, 治疗后大便次数明显减少 (每日不超过4次) , 大便质地明显好转 (水分降低) ;无效:未见好转或者病情加重。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分析软件包SPSS.16.0版本进行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 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平均止泻天数为37.9±4.3h, 治疗效果评价结果为显效31例, 所占比例为68.9%, 有效10例, 所占比例为22.2%, 无效4例, 所占比例为8.9%, 总有效率为91.1%;对照组平均止泻天数为71.8±5.2h, 显效22例, 所占比例为52.4%, 有效9例, 所占比例为21.4%, 无效11例, 所占比例26.2%, 总有效率为73.8%,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P<0.05, 差异存在显著性。

3 讨论

小儿轮状病毒腹泻主要的致病因素为感染轮状病毒。轮状病毒对小肠粘膜具有侵袭作用, 导致多数小肠绒毛上皮发生损伤, 致使绒毛上皮细胞脱落, 或者破坏细胞结构, 引发肠道功能障碍而发生腹泻[2]。此外, 轮状病毒能够破坏肠道内环境, 显著降低肠道厌氧菌数量, 对肠粘膜的屏蔽作用以及对致病因子的抑制作用造成破坏。厌氧菌能够加速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进行增生, 新增生的上皮细胞需要分化后才具有消化吸收功能, 因此大量肠液仍然积于肠内, 无法有效排除水样便。口服双歧杆菌类药物的主要目的为调整肠道菌群, 改善肠道功能。电超声透皮给药治疗系统是一种新型给药方法, 被称为第三代给药治疗方法, 是现代经皮给药技术领域中的最新成果, 具有促使药物完整通过皮肤经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的优势, 具有将透皮治疗系统与现代离子导入技术相结合的优点, 有效避免了“时滞性”和对药物成分的高度选择性的缺点。多数患儿家属对此治疗方法并不熟悉, 有效的护理措施有利于患者家属对疾病和治疗方法有足够认识, 对医护工作积极配合, 有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本研究表明, 观察组患者平均止泻天数为37.9±4.3h, 总有效率为91.1%;对照组平均止泻天数71.8±5.2h, 总有效率为73.8%,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P<0.05, 差异存在显著性。综上所述, 经皮给药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腹泻治疗效果显著, 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利于患者的肠功能恢复, 建议临床深入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经皮给药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腹泻的临床疗效与护理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09年07月份-2011年11月份就诊于我院治疗的小儿轮状病毒腹泻患者87例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患者45例 (采用针对性护理) , 对照组患者42例 (采用常规护理) , 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平均止泻天数为37.9±4.3h, 总有效率为91.1%;对照组平均止泻天数为71.8±5.2h, 总有效率为73.8%,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P<0.05, 差异存在显著性。结论 经皮给药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腹泻治疗效果显著, 能够明显缓解患者的肠功能, 建议临床深入研究。

关键词:经皮给药,小儿轮状病毒腹泻,护理

参考文献

[1]周凌云.中药经皮给药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观察和护理[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9, 11 (1) :96-97.

经皮给药 篇7

1 莪术油及其在婴幼儿急性腹泻的治疗作用和副作用

1.1 莪术油

莪术油有效成分之一莪术醇在试管中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β-溶血性链球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等的生长,对呼吸道合孢病毒(RSV)有直接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A1和A3型有直接灭活作用,尚能对风疹、水痘病毒有抑制作用。同时可能对副流感病毒、副黏病毒、柯萨奇病毒等也有抑制作用。它以病毒颗粒溶解方式抗病毒,长期应用对主要脏器无危害,是低毒、安全的药物[2]。莪术油在用于治疗婴幼儿急性腹泻已有大量文献报导,婴幼儿时期,因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胃酸和消化酶分泌少,机体防御功能差,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胃肠道分泌型IgA均较低,正常肠道菌群对入侵的致病微生物有拮抗作用,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易患肠道感染,故急性婴幼儿腹泻是秋冬季儿科消化道的主要疾病[3],其中80%的秋冬季婴幼儿腹泻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其次还有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肠道腺病毒)等引起,轮状病毒性肠炎腹泻的发生是由于轮状病毒直接侵犯肠上皮细胞,使有吸收功能的绒毛细胞脱落,绒毛遭受破坏,绒毛变平,表面不规则,细胞断裂脱落,有效吸收面积减小,影响钠、水的吸收;另外,由于刷状缘内所含双糖酶减少或活性降低,双糖如乳糖、蔗糖等不能水解为单糖,使肠腔内渗透压增加,大量肠液不被吸收引起腹泻,而隐窝部分泌型不成熟细胞上升速度快,导致分泌亢进所致,由于体液丢失过多,而易引起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4]。莪术油中所含的莪术酮和榄香烯为主要有效成分[5],有抗病毒、活血化瘀、改善肠道微循环的作用,可以加快肠黏膜的修复,治疗病毒性肠炎[6]。经临床实践证明,该药能早期、快速缓解秋泻所致的腹泻、呕吐、高热等症状,明显缩短病程,减轻患儿痛苦[3],值得推荐。

1.2 不良反应

莪术油虽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也有不少报道其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变态反应是莪术油静脉应用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国家ADR监测中心1988年至2004年7月收到有关莪术油注射液ADR病例报告221例,其中62.4%为10岁以下儿童。包括过敏样反应64例次,皮疹45例次,呼吸困难17例[7]。

1.3 引起莪术油不良反应因素的分析

莪术油用于治疗婴幼儿腹泻的主要剂型为葡萄糖注射液,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常由于滴速过快导致不良反应,而降低滴速或停药后症状均消失,提示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与静脉滴注的速度有关;(2)可能是几种药物混合出现了一种新的衍生物或药物提炼不纯及个体差异有关[9];(3)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的变态反应是否由莪术油本身所致尚存在争议,同时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大都选用吐温-80作为增溶剂。国外曾有报道吐温-80会导致严重变态反应,也可以产生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皮疹等不良反应;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的原料莪术油的质量控制也很重要,原料药中杂质过多也可能会导致药物不良反应[8]。因此注射液的剂型可能是其产生副作用的主要原因,说明该剂型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存在缺陷。

2 经皮给药系统的优势及其目前在儿科的应用

2.1 经皮给药系统的优势

它是无创伤性给药的新途径,其优点表现为:避免了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脏首过效应及胃肠道消化液对药物的灭活,提高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也可减少药物对胃肠的刺激作用;一次给药可以长时间使药物以恒定速率进入体内,减少给药次数,延长给药间隔;药物可按需要的速率输入体内,维持恒定有效的血药浓度,避免口服给药等引起的血药浓度峰谷现象,降低不良反应;与莪术油的主要剂型注射剂相比较,具有使用方便、患者可以独立用药、有任何不适可随时中断给药的优点,还能减少由中药注射剂所引起的各种主要不良反应,提高用药安全性;尤其是作为生物大分子药物的给药途径,可有效解决生物大分子在体内易失活及半衰期短等问题[10]。与莪术油的主要剂型注射剂相比较,因此,经皮吸收制剂的开发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2.2 经皮给药制剂在儿科中已有广泛应用

2.2.1 贴剂

贴剂在儿科尤其在小儿腹泻方面有很广泛的应用,如小儿秋季腹泻的治疗和辅助治疗[11],小儿急性腹泻,小儿再发性腹痛[12],婴幼儿腹胀,在这方面,经常结合思密达口服治疗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小儿泌尿系统治疗中有遗尿贴片;还有报道用吴茱萸和米醋制成经皮给药药剂敷贴涌泉穴以治疗小儿鹅口疮、口疳和咽喉疼痛等疾病,市场上还有丁桂儿脐贴、兵兵退热贴等贴片存在。

2.2.2 电超导经皮给药系统

电超导经皮给药的优势在于:(1)给药速度快,作用直接;(2)提高生物利用度,减少用药剂量;(3)提高疗效,药效稳定持久;(4)无血药浓度峰谷变化,减少毒副作用;(5)无痛无创[13]。在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遗尿等小儿泌尿系统方面能增加局部的血液循环[14],加速皮肤对药物的吸收,中药作用经络穴位起到调补脏器之功,中西医结合明显提高了治疗效果,此外在辅助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病、小儿痉挛性脑瘫等方面也得到应用[13],并有很好的效果。

2.2.3 经皮给药治疗仪

如在呼吸系统中,在小儿下呼吸道感染[15]、典型小儿喘憋性肺炎[16]、婴幼儿肺炎、重症哮喘等方面应用就很丰富,被认为是比较理想和安全的方法[17]。

2.2.4无针粉末喷射给药系统

无针粉末注射技术是国际上新近研制的新型给药系统,其主要技术原理是利用高压气体喷射,使药物微粒(直径20~100μm)瞬时加速至超声速(约500~1000 m/s),然后释放至皮下或黏膜部位,发挥药效作用,具有无针、无痛、无交叉感染、便捷、安全、高效等特点,改变了传统用药方式,大大方便了医生和患者使用,特别适合于有恐针感的患者、需长期自我给药的患者、儿童预防接种、重大突发事件(地震、洪灾、急性烈性传染病流行、大规模战争等)以及边远地区、大规模野外作业等条件下的医疗预防保障。此外,还可控制释药深度,将药物据需要送入不同的皮层,从而发挥不同的治疗作用。近期报导利多卡因无针粉末注射剂在儿童静脉穿刺术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在1~3 min内即能使该药产生作用[18]。

2.2.5 其他

还有其他如乳剂、乳膏等其他经皮给药剂型,在其他很多方面也有很好的应用,如治疗腮腺炎[19]、呼吸系统疾病等。

3 经皮给药在儿科的应用注意事项

3.1 药物的吸收

经皮肤给药时,由于婴幼儿皮肤角质层薄,相对体表面积大,药物较成人更易透皮吸收,注意切勿过量[20]。

3.2 药物的分布

由于小儿皮肤、黏膜面积相对较大,吸收功能强,注意剂量,故用药时间应摸清,并严格控制用药时间。在基质辅料等方面也应注意选取质量稳定,副作用小,明确无致敏致畸作用的材料。

4 莪术油经皮给药制剂在婴幼儿急性腹泻中的治疗意义

莪术油用于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已多有文献报导[21],疗效确切[22],但其原剂型多为注射剂,莪术油贴剂避免了注射液引起的变态反应,也避免了喂食的困难,减少了不必要的危险,随时随地给药,使用方便,起效迅速,直达病灶,具有好的开发前景。另外莪术油贴剂在对于浅表性肿瘤、过敏性紫癜等方面的治疗也是一很有前景的剂型,提示其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5 总结

经皮给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年龄6个月~3岁的腹泻患儿188例,诊断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1]腹泻诊断和分型标准。临床表现为大便检测呈黄绿色或蛋花汤样水便,每日5~12次或更多,大多患儿有轻、中度脱水,少数为重度脱水。大便检验主要为脂肪滴及少量白细胞,大便培养阴性,血常规检验白细胞正常或下降、淋巴细胞增高,体温轻者37.6℃以上,重者可达39.7℃,大便A群轮状病毒抗体均为阳性。均诊断为A群轮状病毒性腹泻。其中,男92例,女96例,平均年龄13.5个月,病程1~5 d。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4例,男44例,女50例;对照组94例,男48例,女46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程、症状、实验室检验以及脱水程度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均不用抗生素及止泻收敛药,给予口服补液盐,纠正脱水及酸中毒,并调整饮食等对症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经皮给药治疗仪(S2-Ⅲ型,河南三浪公司生产),中药贴片组成:药用党参、白术、山药、陈皮、茯苓、山楂等,中药贴片直径为4.5 cm,厚度为0.2 cm,由河南三浪医疗新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治疗时将2个电极分别置于2个药片上并固定于2组穴位上,选用神阙穴、天枢穴、关元穴或足三里穴,根据年龄大小调节好治疗参数,开机治疗时间30 min,温度39~40℃,强度5~8级,1次/d,3 d为1个疗程。

1.3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方鹤松《腹泻治疗疗效判断标准的补充建议》[2]中有关标准。显效:治疗72 h,粪便性状及腹泻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2 h,粪便性状明显好转,腹泻次数减少50%以上,全身症状改善明显。无效:治疗72 h,粪便性状及腹泻次数改变未达有效标准,全身症状无好转甚至恶化。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软件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1.5 护理

1.5.1 治疗护理

治疗前给家长做好解释工作,说服父母配合治疗,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治疗时正确调试治疗仪:参数要灵活掌握,根据患儿体温、环境温度调节温度指数,天气寒冷时,可先将贴片预热后再使用以免给患儿造成不良刺激。治疗强度及时间按年龄大小调节,强度为5~8级,时间不超过30min。对高热的小婴儿,要避免灼伤患儿皮肤。因小婴儿皮肤娇嫩,高热时导致皮肤表面温度高,治疗仪作用于高温度的皮肤表面,可导致局部皮肤烫伤[3]。治疗结束后,药贴尽量留置于穴位处4~8 h,让药充分吸收。治疗后观察大便次数、性质、量,以便为判断病情、评定疗效提供依据。

1.5.2 饮食护理

腹泻患儿多有营养障碍,因此继续进食是必要的治疗与护理措施。但应进食米汤、稀饭、面条或去乳糖奶粉,并加些熟的植物油,蔬菜、肉末等。但要由少到多,由淡到浓,由稀至稠,逐步增加饮食。达到减轻胃肠道负担,恢复消化功能的目的。哺乳的患儿母亲禁食油腻辛辣食物,多饮水,进清淡饮食,患儿减少喂奶次数,辅以不含乳类食物及水分。1.5.3肛周护理每次便后须用温水清洗臀部并吸干,尽量保持会阴部及肛周皮肤干燥。尽量少用纸尿片,保持透气,可减少红臀,如出现红臀可涂以5%鞣酸软膏并按摩片刻,促进血液循环。如皮肤破溃、糜烂,可外用红霉素软膏或百多邦。需特别注意的是,由于多次腹泻导致肛门有灼热感,2岁以上小孩会有意识地用手去抓,这时需注意防止小孩搔抓,以防手口传染。

1.5.4 其他护理

以预防病毒感染为主,进行健康教育。食具、衣物、尿布应专用,注意饮食卫生,食物要新鲜,食具、奶具应定时煮沸消毒。培养儿童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的良好卫生习惯,以防传染。护理患儿前后要洗手,对腹泻患儿的粪便、被污染的衣被进行消毒处理,防止交叉感染。

2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显效及总有效率分别为78.72%、90.43%与38.30%、74.47%,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1。

与对照组相比,χ2=31.64,▲P<0.01;与对照组相比,χ2=8.27,*P<0.01

3 讨论

轮状病毒感染的发病机制是轮状病毒侵犯小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时,小肠的柱状上皮细胞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使肠道吸收功能障碍,水分大量积聚于肠腔,引起水样腹泻,从而引起婴幼儿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4]。

中医学认为,小儿腹泻均为脾阳受损,脾失健运,脾虚湿困,升降失宣而致。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和“脾常不足”,其气未充,久罹腹泻,必致脾肾阳虚。故中医治疗宜着重于健脾扶正,温中燥湿。方中党参、白术、山药、茯苓健脾益气,渗湿止泻;陈皮、山楂理气除满,消食化积。经皮给药治疗仪是利用现代科技与中医学相结合的新型医疗仪器,融合了现代离子透析、电化学、生物学与药剂学疗法和穴位疗法于一身,通过其产生电场增加了离子化药物分子的驱动力,使中药有效成分在穴位吸收扩散,扩张局部毛细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增加皮肤通透性,有利于药物渗透吸收,免去了口服和注射带来的不便和痛苦,作用持久,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效应及胃肠道酶的干扰与降解[5]。

从本组病例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来看,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愈率分别为90.43%、74.47%,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说明经皮给药结合对症护理和预防病毒感染对于治疗小儿A群轮状病毒腹泻的辅助效果明显。由于至今尚无治疗轮状病毒所致腹泻的特效药物,因此治疗过程中的护理和预防就显得尤其重要。所以经皮给药结合对症护理和预防病毒感染,能明显改善小儿A群轮状病毒腹泻的病情,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上册)[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89-1290.

[2]方鹤松,魏承毓,段恕诚,等.腹泻治疗疗效判断标准的补充建议[J].临床儿科杂志,1998,16(6):358.

[3]金海燕.治疗范围内经皮给药致局部皮肤烫伤1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8):98.

[4]张镇松,刘秀卿.318例腹泻婴幼儿粪便A群轮状病毒的检测与分析[J].河北医学,2009,15(6):698-699.

上一篇:初中语文思维激发教学下一篇: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研究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