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建设

2024-05-28

学校文化建设(精选8篇)

学校文化建设 篇1

学校文化与办学特色

晋中市介休连福一中 李强

学校教育不能只重视物质文化的建设而忽视精神文化的建设,不能只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学校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每所学校都必须树立起具有影响力的特色文化,以实现其发展目标。学校文化的构建,学校特色的显现,是学校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学校变革的原因所在。创建特色学校就是创建一所学校的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所以要致力于学校文化建设,积极探索素质教育新形势下文化育人的新举措、新路子,着力打造办学特色,坚持走内涵发展的办学思路,办学效益得到有效提升,让学校各项工作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

一、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

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雷校长提出:文化是文明积淀传承创新的二元共赢。学校文化是由师生积淀创造,大家共同认可和遵循的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和制度。三流的学校靠权力管理,二流的学校靠制度管理,一流的学校靠文化管理。制度制订正确并得以坚持不懈地执行,使之成为团队中每个成员的自觉行动,就内化成了文化。

学校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 及由学习文化、文明习惯、寝室文化、橱窗文化、课余文化、人际关系等组成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表层结构,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中层结构,精神文化则是学校文化的深层结构。

二、学校文化是办学特色形成的主要基础和重要载体

1、什么是办学特色 所谓的办学特色,就是一所学校的整体办学 思路或在各项工作中所表现的积极的与众不同的方面。换句话说,它是一所学校积极进取的个性表现。特色是比较而言的,特色还要不断创新。办学的特色有两个基本属性:即优质性和环境适应性。概括地说,创造学校特色就是为了给社会提供优质服务,是对社会的主动适应。从学校内部看,创造特色就是要更新思想观念,重新组织和运用资源。

2、办学特色反作用于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自身的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必定直接或间接的受到学校办学思想 办学理念的影响。一所学校如果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必然会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就会突显出与众不同的学校精神。这无疑于丰富了学校文化内容,深化了学校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还是办学特色所应具备的基本内涵来看,学校文化建设与办学特色之间是相互渗透 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的。两者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一方面不断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始终与办学理念 办学特色的方向保持一致;另一方面博大精深的学校文化也为办学特色的形成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更加有利于办学特色的彰显。因此,学校文化建设应将办学特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在办学特色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三、充分发挥学校文化建设在办学特色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1、正确处理学校文化建设与办学特色的关系,使其更加有利于办学特色的彰显

一所学校最本质 最重要的特色应该是文化特色。这是一所学校的精神 灵魂和标志特征。因此,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凝练办学特色是学校办学特色形成过程中的内在要求。一所具有特色的学校必然是学校文化深蕴厚实的学校。深蕴的学校文化是创造出鲜明办学特色的基本条件之一;鲜明的办学特色有必然积淀深蕴的学校文化。办学特色如鲜花 和绿叶,学校文化是气候和土壤,他们共同营造着和谐的校园环境,打造学校特色品牌,提高学校声誉,推动学校发展。

2、积极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其更有利于学校

(1)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如校园布局、建筑 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物质文化的建设及管理直接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必须坚持:一是科学性。要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二是教育性。物质文化建设必须渗透思想教育的成份,寓德育于物质文化建设中;三是艺术性。要精心设计,严密组织,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富有艺术意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四是经济性。物质文化建设要有艺术性并具时代感,但却不可一味地追求时髦、高档、漂亮,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要考虑经济、实用。

(2)、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制度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中层结构,是为了达到自觉境界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手段。学校良好校风的养成,首先靠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情境来内化。俗话说:“不依规矩,无以成方圆”。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充分发扬民主,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要具体明确,操作性强,纪律严明,赏罚分明。制定后在职工大会上通过,使大家明白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 违反了规定要受到什么处罚,合符条件将得到什么奖励,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3)加强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比如:组织学生诵读《弟子规》,组织征文、主题班会等活动,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制定基本礼貌要求,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做到。如,见到老师、来宾打招呼、问好;请专业人士为学生开设文明礼仪讲座;教给学生生活常识等。

(4)加强寝室文化建设,让学生愉悦的休息。寝室是学生在校的家,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亲自动手制作富有创造性的墙壁装饰品,如绘画、剪纸、书法、编织工艺品等,要求学校的美术老师要做好辅导。

(5)加强橱窗文化建设,搭建学生发展平台。校园橱窗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让学生充实生活、丰富头脑、开阔视野、调节身心,并且能够得到良好的熏陶,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其更加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的长远发展

学校第一要务是培养人才,学校文化只有服务于教育这个永恒不变的中心工作,才可能焕发出持续发展的生机与活力。我们把学生的教育管理落实在教学、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中,不断创新教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和载体,取得了明显成效,已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实践证明,有什么样的学校,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有特色的学校,才能培养出有个性 有特色的具有开拓精神的学生。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任重道远,需要办学者高度重视,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教办学过程中,坚持将办学特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在办学特色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把学校办成和谐,特色的学校。

学校文化建设 篇2

在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中, 我们努力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充分施展才华,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快乐健康成长。我们的理想是:校园———圣洁、崇高;教师———儒雅、渊博;学生———活泼、好学。为此, 我们在塑造学校文化形象和丰富学校文化方面作了积极探索。

一、塑造学校的文化形象

校园环境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好的环境能够给人以美感, 让人心情舒畅,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能激发学校师生崇尚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 同时对学生也起着不可替代的教育功效。因此, 我们努力让校园里的一切有形物质尽量赋予文化的内涵, 从而形成龙港二中自身的文化特色。学校抓住申报省示范初中的契机, 积极实施了“校园环境与文化建设工程”。

一是改建旧校门。破旧、狭窄的老校门, 既不利于学生安全通行, 又影响学校校容校貌。我们聘请专家精心设计, 建成了一个造型别致、意蕴深长的新校门, 美化了学校的外观形象。

二是整修改造教学楼。二中的“勤学楼”, 由于原来设计不合理, 整幢四层楼没有一个厕所, 加上工程质量差, 年久失修, 下雨时严重渗漏, 墙体剥落, 既影响学校外观形象, 又给师生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大不便。为此, 我们对该楼进行改造整修, 从外墙涂料的选择到楼体结构的改造, 我们都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思考。经过整修改造的“勤学楼”, 面貌焕然一新, 大大方便了师生的学习与生活, 同时也使得改造后的教学楼墙体色彩和学校整体色调浑然一体, 突出了校园的主色调, 增强了校园的和谐美。

三是美化校园。我们深刻认识到环境育人的特殊功效, 于是加大改造力度, 精心设计, 努力构建绿化、美化、知识化的校园环境。2005年, 我们学校完成了办学史上的一件大事———顺利通过了浙江省示范初中的创建验收。在创建过程中, 学校在布局调整、建筑设计、小品点缀、绿化配套等方面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与构建, 尤其在学校内部环境的建设上, 以“从新”“从特”“从细”来装点布置。学校陆续对校园内的广场以及“博学楼”后面的空地进行绿化、美化, 设置紫藤架、风景文化石等景观, 种植古榕树等名贵花木。现在, 校园内大道曲径、绿地草坪;杨柳依依, 古榕青青;荷塘池沼、锦鳞戏水;处处鸟语花香, 展现一个赏心悦目、充满生机的教育空间。目前, 校园内教室、走廊、活动室都能做到美观洁净;各式宣传橱窗、画廊、黑板报上丰富多彩的内容, 成为全校师生经常驻足、翘首以待的精神快餐。展现在各区域的宣传标语、名言警句无不体现出师生们的人生信仰或教育理念。教师、学生的优秀书法、美术作品的点缀, 使学校典雅怡人的文化氛围更加浓郁。而我们的终极目的便是努力让学校的校园环境真正成为无字的诗、无声的歌、立体的画。校园环境改造工程为我校师生创设一个优美、雅致的学习、生活环境, 为学校整体校容校貌的改观平添一份生机与活力。我校被温州市人民政府评为花园式单位, 温州市绿色学校。

二、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

一所学校, 物质文化建设固然重要, 但作为学校教育最鲜活的因素———人的发展, 更是学校文化建设最需关注的首要问题。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学业进步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我们要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氛围, 促使教师不断追求自我发展进步, 使其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教育胸襟, 让他们健康的人格、积极的心态来服务教育, 服务学生, 让充满人性化的校园成为师生共同学习生活的乐园。

因此, 我们面对学校实际情况, 深入调查研究, 广泛接触与征求学校各层面的意见, 经过充分思考与酝酿, 提出了学校近期发展的基本框架与蓝图———“建设三大工程, 实现四大目标”, 将学校教育发展提升到学校整体文化建设的高度。

“三大工程”:名师培养工程;校园环境与文化建设工程;校园信息数字工程。

“四大目标”:一是通过名师培养工程, 造就一批青年骨干教师, 确保学校可持续发展;二是通过校园环境与文化建设工程, 美化校园, 提升学校文化品位;三是通过校园信息数字工程, 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机整合, 信息技术与行政管理的整合,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与工作效益;四是力求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创浙江省示范初中, 跻身名牌学校行列。

几年来, 我们以建设“三大工程”、实现“四大目标”为工作核心, 科学规划, 有序安排, 规范管理, 分阶段实施。

现在“三大工程”进展顺利, “四大目标”也已逐步实现。其中绩效最为明显的是“名师培养工程”。

大学者之所以成为大学, 是因为其有大师焉。同样, 学校欲求长足发展, 关键在于师资力量, 我校始终把青年教师的培养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由此我们制定了《青年骨干教师培养方案》, 提出青年教师“123”发展蓝图, 推出一系列培训计划, 分阶段有步骤地组织实施。一是倡导读书学习。我们认为读书学习是教师自主发展、自我进步的最好途径, 让阅读来开阔教师视野, 补充教师知识营养, 净化教师美好心灵, 增强教师文化底蕴。为此, 我们成立了“诤友读书赏艺会”, 修建了一个雅致的教师书吧, 为教师们读书学习、探讨交流创造舒适的环境。利用学校宣传栏, 专门向教师推荐阅读书目;特别购置有关书籍, 向教师推荐好书;通过校园博客笔会、读书沙龙论坛等活动, 大力营造读书氛围, 调动教师读书学习的积极性。二是积极组织教学教研活动。以校本教研为载体, 构建务实高效的理想课堂为目标, 鼓励教师扎根校本、立足讲堂, 倡导课堂就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舞台。

此外, 经常性地聘请省内外专家名师来校讲学指导, 有计划地安排骨干教师开设精品课、观摩课, 普通教师开设常态化教学研讨课, 新教师开设汇报展示课等一系列不同形式的教学大练兵活动, 引领广大教师形成一个潜心钻研业务、积极探索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的良好的校园学术氛围。我校还主动承担并积极争取省、市、县组织的各级各类教学教研活动, 为青年教师成长搭建平台, 为他们展现才华提供机会。

我校采用重点培训与分组分科轮训相结合的办法, 分批次组织教师到省内外名校进行参观、学习活动。通过这些学习活动, 我们不仅与名校名师专家们建立了友谊关系, 而且领略到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开阔了视野, 增长了见识。

我校每年组织一次新老教师结对仪式。新教师在拜师学艺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帮助, 快速成长;老教师带徒授技, 加强学习, 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通过“名师培养工程”, 我校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 涌现出一大批省市县级教学骨干。我校教师在构建务实高效理想课堂的实践过程中, 积极地思考课堂、研究课堂、把握课堂,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取得了实效性的成果:近几年来, 教师中有课题及论文200多篇在县、市、省各级评比中获奖, 这也预示着我校教师已从教学实践向理论高度进行有效的探索。

在建设“三大工程”的同时, 我校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契机, 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定期举办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等四节活动, 让更多的学生来参加各种类型的活动, 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 培养学生崇尚高雅文化、追求真善美的良好品质。在校园内积极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教室内悬挂名人名言;班班购置图书, 建设书香教室;走廊的墙壁上挂有学生自己的书法及绘画作品;建设校园文化橱窗, 传递校园文化心声。开展征文演讲比赛, 展示学生青春的风采与口才;举行艺术节活动, 增添学生校园人生的精彩;组织校园诗人评选活动, 活跃校园诗歌创作热情;举行“春天送你一首诗”大型诗歌朗诵活动, 浓郁的古风诗韵给学生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启动新教育实验, 师生共写随笔, 让思考推动成长;启动“二中博客”, 架设沟通心灵的桥梁;举行“校园十佳歌手”大奖赛、文艺汇演、现场书画大赛、大合唱比赛、学生游园等活动。

成立多个学生社团, 吸引和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校“晨光”文学社的创作活动, 繁荣了校园文化, 成为全国中学生文学优秀社团。校器乐队、声乐队的出色演出, 多次获市、县级大奖。2005年度, 我校被县政府评为体育运动突出贡献单位;2009年我校学生篮球队获浙江省初中男子篮球锦标赛冠军。科奥队、数奥队成绩喜人, 捷报频传:2006年, 我校吴玉超同学获浙江省自然科学竞赛一等奖 (全县仅2名) , 2007年我校周德森同学获浙江省数学竞赛一等奖 (全县仅2名) ;2006年, 我校被列为温州市数学家摇篮工程教育基地, 2008年, 被列入温州市首批体育特色学校。

我们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 为学生搭建了欣赏美、创造美的广阔舞台, 活跃了校园文化气氛, 陶冶了学生思想情操, 提高了学生人文素养。学生在这种和谐的环境中享受到了成长的幸福。

三、学校文化建设的收获与反思

学校文化建设影响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 对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几年来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表明:重视学校文化建设, 能够促使学校教育不断增值, 从而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另外, 建设学校文化必须重视策划与过程管理, 朝着既定目标逐项落实。

(一) 制度文化在学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当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学校文化的形式呈现时, 它对师生而言, 不仅仅是一种规则、一种约束, 更是一种导向、一种激励。我校教师在科学而又具人性化的制度感召下, 寻找到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现在, 我校教师讲学习、求进步、谋发展已蔚然成风;教师讲正气、争文明、创和谐的人际氛围已经形成。教师将讲台变成展示自身才能的舞台, 传播知识, 传播信念, 传播快乐, 传播爱心。制度文化深入人心, 教师因自觉而发展, 因努力而超越, 因挑战而创新, 因成就而精彩。

(二) 学校文化的策划与执行是提升学校文化内涵的重要手段

建设学校文化, 必须从学校的实际出发, 从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出发, 从现实的人文环境出发;建设学校文化必须要有科学的组织策划, 必须要有有效的管理与有力的执行;学校文化建设需要学校全体成员的积极投入, 有效配合下变为集体的行为。在建设学校文化过程中, 要结合学校的发展规划, 通过“三大工程”的建设与“四大目标”的实现, 不断塑造与培养学校的文化形象, 充实与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 让高雅文化滋养师生的精神发育, 用优美的环境熏陶师生的心灵世界, 学校由内而外发生了质的变化, 校园处处弥漫着文化的气息。

(三) 校长应该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领头人

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管理 篇3

随着教育体制深入改革,学校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管理理论,不仅促进了现代学校科学管理的发展,而且通过成功的学校管理又不断丰富着学校文化的内涵。总的来说,学校文化对于学校管理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学校文化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粘合剂和指示灯。

“一流的学校靠文化,二流的学校靠制度,三流的学校靠物质”。学校文化为学校的教职工树立了共同的信念和价值观,能够协调师生行为,并可以保证为了激发师生的创造性而采取的措施不会导致混乱。学校文化还为师生指明了奋斗的目标和行为准则。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一所誉满社会的名校是靠精神文化站立的。靠精神站立起来的教育充满力量,这力量深入骨髓。

第二,学校文化在学校管理中起到重要的激励和控制作用。

学校文化就像社会道德一样,是一种内在价值理念,是一种内在约束,也就是人们在思想理念上的自我约束,是对外在约束的一种补充。学校管理首先是依靠制度,但对于发展中的学校来说,制度也有不合时宜需要不断完善的。那么,一旦制度失效,学校靠什么来约束师生的行为?这就需要学校文化这个力量来帮助管理学校,引导或约束师生的行为。学校文化通过建立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和学校精神,形成一种群体意识,产生一种集体激励动力,使师生自觉为争取学校集体荣誉感而奋发努力。同时,学校文化还通过一种观念的力量,氛围的影响去约束、规范、控制师生个体行为,这种力量没有权力的强迫、威慑和物质的利诱,而是和师生做心灵上的沟通、交流和引导,使师生时时处处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因此,对师生的行为控制更为持久、更为有效。

第三,学校文化能帮助学校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学校不在大小,有了学校文化才能提升学校品位。一所学校的人文精神、校容校貌、校歌校训、典礼仪式、文体活动以及师生的精神状态和行为规范都能反映和折射出学校的形象。笔者所在学校干净整洁花红柳绿;名人画像、名言警句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每一处走廊都传情;师生着装充满活力,见面相互问候。整个校园步步有景、处处育人,优美的自然景色与浓厚的文化氛围,构成了和谐校园的人文环境。学校文化建设给学校塑造了内容丰富、广泛认同的学校形象文化。在现代学校管理中,良好的学校形象是一所学校的无价之宝,是学校赢得优势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将文化品牌的培养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作为系统管理来规划实施,已经成为许多优秀学校的自觉选择。

让学校文化真正深入到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实现学校文化管理的构建,使师生员工产生认同感,成为学校文化自觉的执行者和推动者,主要要抓住三个方面:

第一,以人为本,不断激发学校文化管理的新活力。

学校作为社会重要的主体,对我国建立和谐社会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教育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以人为本是学校文化管理的核心理念。因此,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把人作为学校管理的主要议题,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满足师生需求,把人的价值放在首位。以人为本,尊重师生的自我价值,引导师生自我管理,便能激发师生的创造力,从而体现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要树立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取向的文化精神和价值理念,以和谐的思想认识问题,以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以和谐的方式处理问题,进而促进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第二,完善制度,不断健全学校文化管理的保障度。

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学校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主体,学校制度是学校文化的集中体现。师生员工做什么、怎么做都应该在学校的相关制度中有明确的规定。可以说,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也就是学校管理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学校制度落实的过程,也就是学校文化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所以在建设学校文化时,必须按照学校文化的精神,建立健全学校的有关制度,真正实现制度和文化的协调统一,实现理念和操作的协调统一,从而使师生既有价值化的导向,又有制度化的规范。

第三,突出个性,不断增强学校文化管理的竞争力。

不同的学校具有不同的学校文化,有的具有古老深厚的底蕴,有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有的讲究科学、严谨,有的讲究学术自由、兼容并蓄。不同学校文化的价值内涵和基本类型各不相同,构成了学校文化的个性化特色。尽管各个学校的学校文化个性特色不同,但都是学校的灵魂,是构成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学校发展进步的原动力。因此,学校文化管理应该特别注重表现出自己独具个性的文化色彩,从而才能体现出学校文化的鲜明个性和特征。只有个性化充分的学校文化才是真正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学校文化,才能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最终成为学校的无形财富,成为学校发展的源动力。

学校文化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良好的环境氛围使学生的自主发展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得以展现和提升,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教育目标渗透到教书育人过程中。

学校文化建设 篇4

营造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环境

安徽省第一轻工业学校李卓奇

人们常说,一流的企业做企业文化,一流的学校应做学校文化,对于职业学校来说更重要的是在建设学校文化时要与企业文化对接。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评定是以企业用人的需要和满意程度来鉴定的,企业认为有用的人才就是中职学校要培养的人才。企业需要的人才首先需要有爱岗敬业、责任心强、不怕吃苦、有团队精神,认同企业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善于沟通交流,较快地融入企业人文环境等思想品质素质。那么对接企业文化就是要在建设学校文化时以此为标准,有意识地引入企业文化元素,竭力营造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环境。这种环境既是对学生起育人作用也同时对教职工具有感化作用。

如何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人才思想品质素质需求的变化,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长期的学校文化建设规划,并在实施中不断进行适应性调整,以此营造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环境,达到使企业学校打通的德育培养目标——学会“做人”,这是摆在每个中职学校校长长期必须关注的问题。

一、以学校文化建设营造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环境要寓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

学校文化建设涵盖面较宽,按不同分类方法可以分为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或分为组织文化、制度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虽然学校文化源于校园文化,但中职学校借鉴企业文化的研究视角来认识学校文化建设,所营造德育教育环境,可以在发展中更多地考虑其文化内涵的建设和形成,而不再从主要倾重于学校物质层面的建设和学校社团活动及各种节庆,如艺术节、科技节等活动的角度,来考虑校园文化的建设。而学校文化建设要寓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寓教于乐地提高德育教育成效和师生思想品德素养。

(一)从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入手营造德育教育环境

学校除投资二百多万元装修改造校舍绿化美化环境外,通过组 1

织教室文化、寝室文化、环境设计大赛、我喜欢的一句格言评比、精心设计宣传橱窗,各种富有哲理内容的警句和人性化提示语等书法作品上墙,特别是企业文化中有关内容、专业特色的画图等,让学校一草一木说话,使学校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特有校园环境文化,营造出浓郁的育人氛围。

(二)以新专业建设的文化艺术素质要求提升校园文化品味 对于工科为主的中专学校校园文化品味提升是一项较为困难的事情,学校从企业调研和市场需求为基础,筛选创办新专业时重点考虑新专业对文化艺术素质要求,能否提升校园文化品味,最终从多个备选专业中首先选择确定企业公司前台接待,这个职业岗位设立较新,目前处于只有培训没有培养的职业教育状态,且学历要求中专的专业。就是考虑此专业在言谈举止、接人待物、艺术素质等职业要求,对提升学校文化品味的作用,实践证明该专业的筹建对学校各种大型礼仪接待、文艺体育活动都起到了占绝对主力和比重,对学校的文化品味的提升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三)设置综合素质教育实践活动课程,全面提升校园文化素养

把综合素质培养以实践活动形式列入课程,这是全面提升校园文化素养的重要举措,特别是书法、艺术欣赏、琴棋书画、各类球类、武术、健美操、语言表达、艺术训练和各种讲座,使学生对其感兴趣或有特长和爱好的知识和技能得到一定的发掘和提升。例如,有位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课程,以不会唱歌到现在能够惟妙惟肖地模仿韩红唱歌,并能主持各种演出和活动,现借此正在自主创业。全校学生在综合素质教育实践课程学习中,文化艺术等素养都有不同程序的提升。

(四)社团活动活跃学生文化生活

学校组织合唱团、艺术团、书法兴趣小组、篮球队、足球队、排球队、健美操队、街舞队、田径队、乐队、文学社等社团,定期开展活动,并经常组织演出,展览和各种比赛,出校报校刊、手抄报、墙报。学校还邀请书画文学艺术家到学校来讲学和组织书画笔会,提高社团活动质量。一系列的社团活动使学校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同时,也充分施展了学生各自的才华,培养了组织能力和各种

素质。

(五)传统文化节庆活动陶冶情操,锻炼团队精神

学校经常举行元旦迎新文艺汇演,中秋篝火晚会、十一国庆演出、艺术节、技能大赛、运动会、教师节庆典等传统节庆活动,学生自行组织既展示风采又陶冶了情操,同时又在每次活动的项目管理过程中得到历炼,锻炼团队精神。

(六)社会实践活动丰富阅历,历炼社会环境适应能力

结合专业参观实习、实训以及参与社会组织的各种演出调查,社交接待等社会实践活动,丰富阅历,历炼对社会环境适应能力。学校对企业、军队、社区、属地各种文艺演出、宣传和礼仪活动以及校企联合产生的各种活动,都是采取积极支持开放态度,鼓励学生走出校门,零距离接触和参与社会,锻炼适应社会和企业的能力,得到社会的认可。并获得各种赞誉。

(七)规范行为,文明监督,重视记录成长过程

通过设立文明监督岗、校卫处、升旗护卫队等规范行为,用学生成长档案册记录学生成长过程,培养重视历史的自我意识。

(八)构建法治教育、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德育教育疏导预防机制

学校聘请法律顾问、法制副校长、培养心理咨询教师、职业指导师、构建德育教育的疏导预防机制。在开学典礼、新生入学进行法治教育,放假前安全教育,学生身体心理健康档案建立,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活动,在疏导学生心理问题、预防违纪违法、指导学生人生职业道路选择都起着积极作用,这种机制一旦形成文化,对处理学校各种法律合同,以法处理学生违纪违规及人与人之间纠纷、心理健康教育和诊断与德育教育结合,对学生德育教育的职业化引导,使学生在遵纪守法、健康身心、职业化意识大大提高,较大幅度地减少违法乱纪、心理疾病、就业不满导致的中职德育教育失衡现象。

二、德育教育环境适应中职学校跨越式发展,必须形成超前的学校文化建设理念

实践证明:认识到学校文化建设对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环境营造的重要性,甚至几乎可以等同,并藉此改造软硬环境,用方法寻求

突破产生了实效,使德育教育环境不仅适应了学校较大的发展,还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那么现在以校校联合,校企联合无成本或低成本扩展,起了一条从没有走过的跨越发展之路,以办分校构建格局分布,专业建设突前,同样走的是一条跨越式发展之路;以专业建设,品牌创立,连锁经营,建立集团来培养未来中职学校重点品牌竞争力抢占制高点,同样是走一条跨越式发展之路,以人力资源需求走势,确立中职学校人才资本运作模式,同样是走的一条跨越式发展之路,德育教育环境要适应就必须形成超前思维、超前思考、超前谋划、超前预测的学校文化建设的超前理念。

(一)将超前的学校文化理念概念化

对于经过论证所需超前建立的文化理念,当认识到位后,为了最大限度和尽快地构成对师生德育教育影响程序,要注意将其概念化,通俗地说就是将其 琅琅上口的简练语句表述出来。“腾飞的起点”、“在奋起中崛起,在腾飞中翱翔”、“轻校是我们的家,建设发展靠大家”、“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以人为本,以法治校”等等,特别对于奋斗目标、培养目标,用响亮有力的口号在一定场合多次呼喊,对凝聚一种精神,影响人的思想认识和行为品质正成为职业培训的重要手段之一。我校南京中易酒店策划有限公司订单班在学校进行培训,每天晨操的口号不仅对培训的学生,甚至对全校师生都产生较大的冲击和作用,被我校称之为“中易”现象,是学校开放地进行以学校文化建设对接企业文化、营造德育教育环境较为突出的案例。

(二)将超前的学校文化理念结构化

对于所需的超前学校文化理念在内涵把握上应当结构化,以避免歧义和理解不准确。在中职教育决定培养目标强调“做人”+“技能”,在素质教育上强调“综合”素质教育,“实践”“活动”“课程”,在贯彻“以人为本,以法治校”管理理念中,提出“条例”的“人性化管理”;在学校发展方向上给出:“校校联合”+“校企联合”、“低成本”+“无成本”扩展;在发展战略上提出:“格局化”+“专门化”;在专业建设上提出:“延伸强项专业创品牌,适应市场需求设专业”、“人无我有,人有我强”;对环境态度上提出:“适应环境、利用环境、改造环境”;对适应职业教育自我培训提出:“更新观念,培养意识,掌握方法,完善结构”。在人的发展上提出:“人的能量不能贮存”、“要与学校发展共同发展”、“立足岗位为学校发展倾情竭力做贡献”等。

(三)将超前的学校文化理念创新化

超前的文化理念之所以超前,一是认清发展趋势,提前思考谋划;二是走一条别人和自己都没有走过的路,这就要创新理念,创新首先要创新思路,创业文化中有一个最典型的口号:“思路决定出路”,学校文化则可进一步提出“思路更决定发展,所以文化理念超前关键在于创新思路和理念的创新化”。我校的发展思路,创建全国唯一的“工艺玻璃专业”、与街道搞“后勤保卫社区化服务”,构建“三个中心,三个基地”的组织结构等,都是将超前的学校文化理念创新化,又用实干去验证,同时要求“干就要有特色,做就要有新意”就是超前的学校文化理念创新化的一种沉淀。

(四)将超前的学校文化理念境界化

学校文化建设是有一定层次的,在一个层次中就有一种境界,这与学校发展既可以同步也可以不同步。当然把超前的学校文化理念提出的美好前景的境界描述震撼人心,就对人的追求目标、认识乃至思想道德品质都具有持久而非常态的向上和提升。从“一切以学校的利益为重”的行为境界,到“为学校发展倾情竭力做贡献”的思想境界;从“腾飞的起点”起始状态境界到“在奋起中崛起,在腾飞中翱翔”的终极状态境界;从“做一个合格公民”基本培养境界到“社会有用企业欢迎实用型人才”目标培养境界,从“当一名职业学校合格的教师”基本要求境界到“讲课象大师,实训象师傅”的双师型境界;从“一扩三保”基本要求境界,到“学校象工厂,教师象师傅,学生象工人”质量建设形象境界等,都使得奋斗的文化层次境界体现了理念现象,更加加深了德育教育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对于以学校文化建设对接企业文化,营造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环境的探索思考都较粗浅,尤其对打通学校德育教育与企业政治思想教育通道,还有待地进一步研究。但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和学校文化建设同步,甚至后者超前的趋势已引起越来越多的教育管理者的关注,这是需要我们共同不断探究的。

学校廉政文化建设 篇5

廉政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现象,日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

中共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政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提出:‚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积极推动廉政文化进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和农村。‛

教育部发出在全国大中专学校进一步开展廉洁教育的通知。

河南省委、省政府专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对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做出明确要求。新乡医学院作为河南省廉政文化进校园的首所高校,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校团委积极响应校党委号召,在学校纪委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共青团的优势和作用,配合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共青团责无旁贷

廉政文化是文化建设和廉政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人们关于廉政的知识、规范、信仰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及社会评价。廉政文化相对于制度建设、源头治理等治本措施来说,具有更深层的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意义重大、势在必行,而共青团在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中更是责无旁贷。‚党有号召,团有行动。‛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在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中有责任迅速行动。在高校中,青年教职工和大学生占学校人数的大部分,共青团有良好的组织保障、群众基础,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开展文化活动的经验,打造了富有特色的品牌活动载体,为开展廉政文化活动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共青团廉政文化进校园的探索与实践

(一)统筹安排,打好廉政文化建设的基础

廉政文化建设与共青团其他工作一样,需要统筹安排,全面部署,并非一时之举。根据学校《关于深入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工作的实施意见》,结合学校共青团工作实际和团员青年的思想实际,提出了‚育人为本,全面渗透,务求实效,凸显特色‛的工作思路,把廉政文化活动与青年教职工和团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大学生的素质拓展计划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与服务青年学生就业创业相结合。在工作计划和任务书中,把廉政文化活动列入专项内容,做到时间、任务、人员三落实,为廉政文化建设的全面铺开奠定了基础。

(二)加强教育,增强敬廉崇洁意识

配合学校纪委开展学习楷模和警示教育活动。利用团校、主题活动、团日活动等形式,组织团干部、学生骨干、入党积极分子收看专题片,学习正面先进事迹和反面典型案例,举办学习报告会,引导团员青年弘扬正气,警钟长鸣,洁身自好。

邀请政府官员、社会知名人士、高校专家教授、学校党政领导等,举办廉政文化教育专题讲座,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廉政文化素养。团委参与编写了《新乡医学院大学生廉洁教育辅导材料》,坚持为学生讲授廉政文化课,积极推进廉政文化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

(三)抓好宣传,普及廉政文化知识

通过组织和参加学习班、专题辅导、知识竞赛等途径,广泛宣传党风党纪等廉政知识和行为规范。参与学校纪委举办的《两个条例》、《实施纲要》学习班,组织全校团干部开展《两个条例》知识测试,在青年教职工和学生中开展党内法规知识竞答比赛,组织学生参加省、市举办的有关知识竞赛,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四)丰富载体,营造‚崇廉尚洁‛氛围

校团委以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活动为依托,丰富活动载体,营造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坚持开展‚我心中的育人楷模‛评选活动,由学生会组织全院学生评出心目中的良师益友。举办‚百名专家 百场报告‛等品牌活动,拓宽视野,启发思维,点亮指路明灯。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廉政文化进校园征文活动,190余篇(幅)优秀作品被学校纪委编入学习汇编,供全校师生参考学习。创作多种形式的廉政文化作品,举办了廉政诗歌、小品、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在团员青年中举行‚敬廉崇洁辩论赛‛,在团干部和青年教职工中开展‚争做职业道德模范演讲赛‛,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了‚敬廉崇洁、诚信守法‛主题教育、‚廉政文化周‛专题活动、‚我们永远在一起‛学习抗震救灾精神系列活动等形式多样的廉政文化活动。坚持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和‚四进社区‛活动等,使广大团干部和团员青年在文化活动和实践体验中得到教育、启迪和熏陶。

(五)开展学术研究,不断提高理论水平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团干部撰写并公开发表了一批有一定理论深度和现实意义的学术论文,其中《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进策略刍议》《加强敬廉崇洁教育,确立廉洁从业观念》等分别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中国大学生就业》等报刊上发表。学术研究的开展,对提高廉政文化建设水平起到了促进作用。

(六)力办实事,扩大廉政文化建设实效

廉政文化建设必须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否则廉政教育将会变得苍白无力。如果能帮助解决有关问题,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校团委坚持贴近青年学生、贴近思想、贴近实际,坚持举办学习座谈会、生活座谈会等,积极协调解决团员青年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化解矛盾,疏导情绪;开展‚人生导航‛‚生涯规划‛等活动,解除思想上的困惑,指明前进的方向。

学校团委先后被评为2004年‚新乡市反腐倡廉文艺汇演优秀组织奖‛,2005年、2006年‚新乡医学院文明处室‛,2006~2007‚新乡医学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先进单位‛、2007年‚新乡医学院‘三育人’工作先进单位‛‚新乡医学院廉政文化优秀作品组织奖‛等。

三、廉政文化进校园的体会与思考

当前,廉政文化建设逐步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热门话题。校团委在实践探索中有成功,也有遗憾,体会颇深。一是廉政文化进校园乃党和政府着眼于未来的适时之举,对促进高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构建和谐校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二是总体上学校各部门和绝大部分师生思想上是认同的,行动上是积极的,坚持下去必有显著成效。三是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不能简单等同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于廉政文化建设的特点、规律、方式、手段、途径等都需要进一步探索。经过认真思考,当前尤其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进工作:

(一)加强宣传教育

不可否认,仍有个别团干部和一些团员青年认为廉政教育的重点是党员领导干部,团组织是‚清水衙门‛,对团干部和学生来说无足轻重,因而行动迟缓,协作不力,参与积极性不高,甚至有抵触情绪。所以,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转变思想观念。固然反腐倡廉的重点在领导层,但今天的团干部可能是将来的党政干部甚至领导干部,今天在校的大学生就是国家明天的主人,让各级团干部和广大团员青年树立‚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意识,使‚敬廉崇洁‛成为每个人立身立业之基,是十分必要而迫切的。所以,共青团系统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绝非可有可无、不务正业。

(二)注重廉政文化建设的层次性和针对性

廉政文化建设旨在营造一种氛围,使人们在文化氛围中接受陶冶和熏陶。因此,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应全面推进、区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既不能只抓党员干部反腐倡廉而忽视青年教职工和学生崇廉尚洁意识的养成,也不能只对学生唱高调而忽略党政干部的示范作用。应分别针对学校党员领导干部、广大教职员工和团干部、大学生,多层次、多形式、多途径开展活动,切忌‚一刀切‛,也不能顾此失彼。否则,要么‚隔靴搔痒‛‚正负抵消‛,起不到教育作用;要么适得其反、引起逆反心理,达不到教育目的。

对大学生而言,要按照学校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针对不同年级学生,采取不同的标准、不同的模式,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使诚信守法、敬廉崇洁的意识根植于学生的头脑之中。

和谐学校文化建设 篇6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生活在具有健康和谐的校园中,学生会感到温馨与舒适,能够获取积极向上的力量。然而要营造这样的氛围,爱是极为重要的。

我曾经有过这样的体会,如果师生感情好,那么老师表扬,学生认为是鼓励,老师批评,学生认为是爱护;如果师生关系紧张,那么老师表扬,学生认为是哄人,老师批评,学生认为是在故意整人。因此,批评要讲究艺术,学生言行的错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改正错误的决心应从学生的心底产生。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四块糖果”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小学当校长时,一次在校园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陶行知立即喝止了他并叫他放学后到校长室。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王友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的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第二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王友更惊疑了。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具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的喊道:“陶„„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啊„„”陶行知满意的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给王友,说:“为你正确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只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果了。我的糖果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在平等、尊重的氛围中,陶行知巧妙的将批评隔入到表扬之中,王友对自己的错误发自内心的觉醒了。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老师与学生是平等和民主的关系。教师要教育好学生,首要的任务是要摆正师生以往不平等的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要成为学生的好朋友,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关心他们。花开不是为了花落,而是为了灿烂。让我们为师者摇曳情感的风铃,用爱去铸造快乐,用快乐去铺就孩子的成长之路;让校园成为师生心灵交融、情感呼应的和谐园地。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爱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

教育家罗杰斯认为“教师的态度可以决定教学的成败。”教师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环境的创造者,构建和谐校园必须优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学校关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重要手段,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渠道。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前提。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起以民主、平等、和谐为基本特征的新型师生关系,积极创建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和精神氛围。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是能注意做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平等地对待学生,就能建立一种互相信任、和谐共处的良好师生关系,教师是这种关系中矛盾的主要方面,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才能得以实现,因此要加强师德建设,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师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抓好师德教育。教师要优化自己的情感,以健康的情感去感染、教育、鞭策和激励学生,与学生平等、友好地相处,化解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与磨擦,创建安全稳定、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各行各业都有各自的职业道德标准要求和特点,为了完成特定的职能和任务,就要求人

们需具有某种特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教师担任着教书育人的任务,不仅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根据这一工作性质和任务,对广大教师德才等方面都提出了高于一般人的要求。因此,无论是学校的管理者还是教职工,都应当加强个人素质方面的修养,并以自尊、自爱、自重、自强的品格精神来激励自己,要求自己,培养健康的人格,这是我们搞好人际关系的关键。

以人为本,创建和谐校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这一办学理念要变成全校师生的共同追求,要内化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动。作为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更应该转变观念,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促进学科间和谐发展,努力使自己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者和生力军。振兴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影响着民族的未来,提高全体教师素质是关系到校园和谐的关键,发扬团队精神,领导、教师形成一股力量,努力建设高尚师德、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为构建和谐校园而奋斗。

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

教师要创新,必须努力实现自身的解放,去促进自身创新素质的提高。教师要实现自身的解放成为创新型教师,应作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任何一种教育都要受一定的教育观念的制约。教师的教育观念不转变,不仅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还有可能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扼杀在萌芽状态。

教师面对的是一群生动活泼、感情丰富、思想活跃、身心不断发展的青少年学生。知识的学习只不过是青少年成长因素的一部分,而不是它的全部.创新教育就是让青少年健康成长。这样势必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师与生的关系,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学生的主体性越突出,自己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参与、独立探索的机会越多,创造性情感越强,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越有可能得以培养。从而使其特长得以发扬、个性得以张扬、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树立了创新教育观念还应有创新精神,并体现在他的教育教学中。他会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安全自由、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坚持正面的激励、宽容和理解学生,允许学生在探索中出现错误,不求全责备。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创新学习动机。

再次,具有了创新精神更能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

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师,会鼓励他的学生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发挥逆向思维、延伸思维、发散思维,不惟书、不惟师、不惟权威,克服从众心理,勇于标新立异、大胆质疑、独树一帜、追求创新。如果我们每位教师都具备以上素质,何愁培养不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创新个性的人才?

相信我们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这就是:

学校文化建设 篇7

一、传承古镇文化,加强课程建设

我校地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朱家角,因而我校充分利用这个江南历史古镇丰富深厚的人文教育资源,以课程文化为载体,依托古镇文化资源,整合社区、学校、教师等多方面的资源,并结合学生实际,编写了以拳操、腰鼓、水灯制作、水乡画创作、剪纸、丝网花制作等为主打的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系列校本课程,充分发挥区域性文化的教育功能。

1. 传承历史文化课程

古朴典雅的朱家角处处呈现出一幅浓郁的江南水乡古镇画卷,我校就从“水木清华文儒辈出”的角度入手,挖掘了大量课程资源:从清代与刘墉齐名的金石学家、官至刑部右侍郎的王昶,到上海申报的创始人之一席裕福,从御医陈莲舫到清末民初的著名通俗小说家陆士谔,从南社女诗人陆灵素到著名实业家蔡承烈等,并以此开设了拓展型课程“古镇藏书知多少——水乡藏书文化现状”“古镇名人知多少——聚焦古镇文化名人”等。

2. 开设民间技艺课程

生动丰富的民间技艺是朱家角百姓智慧的结晶,也是古镇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陶冶了古镇人民的情操,又增添了千年古镇的文化魅力。我校从充满乡土气息的古镇民间传统娱乐项目入手,挖掘出腰鼓、武术、剪纸等课程。

3. 探趣水乡文化课程

我校从朱家角明清时期以放生桥为标志建筑的.水乡风景入手,开设了“缤纷色彩任你调——水乡画创作班”,让学生画遍古镇朱家角的人文建筑;从充满赛场气氛的传统摇快船、赛龙舟、音乐船表演入手,开设拓展型课程“心灵手巧——水灯制作”,让学生体验制作水灯的乐趣。另外,我校根据学校建筑本身的特色,开辟了校园展厅,将师生的水乡画等优秀作品装裱成品,定期展示,激励和促进师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我校以书法、拳操、腰鼓、水乡画、剪纸、水灯制作为主要内容,以技能类、体艺类的拓展型课程为重点,逐步拓展延伸,构建了具有古镇特色的拓展型课程体系。

二、丰富学校活动,提高办学质量

全校师生认同的、精神价值共享的学校文化,是学校最终实现深层融合的标志。近年来,我校形成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即以育人为本,以丰富的课内外文化活动为载体,提高办学质量。

第一,养成教育活动。我校通过队列操训练、防火逃生演习、感恩教育、民风民俗教育等各项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提高其综合素质。第二,法制安全教育活动。我校聘请区法院庭长陆榕为学校法制副校长,定期到校开设相关法制教育的讲座。同时,我校还与镇民兵水上应急分队成为合作伙伴,请他们向学生展示他们的升旗仪式、擒拿格斗术以及现场救护技能。每学期,我校都要开展多次全体师生紧急疏散演练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增强自我防范意识。第三,文艺汇演。每年的“五月歌会”“元旦汇演”成了我校师生的“文艺大餐”,丰富了师生的校园生活。

“读书节”是我校传统特色活动。从2006年至今,我校已经先后开展了四届“读书节”。活动开展以来,由于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求真务实,因而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得到了广泛的延伸和辐射,取得了较好效果。2010年,我校结合迎世博的契机,组织各年级从不同的侧重点开展“迎世博,学礼仪,做规范”读书活动。我校分年级表彰了部分学习型家庭,并组织学生、家长开展上海浦江游览和书城亲子购书等活动,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读书活动的有序开展,对推进我校文化建设、提升办学质量起到了很大作用。

每年,我校在朱家角镇科协的指导下,都会开展一系列生动有趣的科技活动,让创造的火花在校园里点燃。我校先后以“创新科技”“绿色科技”“环保科技”为主题开展了“科技节”活动。我校以把船模作为科技的特色项目,带动电子科技、“金钥匙”科技知识读报(包括科普英语)、模型制作(包括车模、纸模、“七巧板”制作)、机器人制作、科幻画制作、科技电子小报制作等小组,积极参加区级相关科技竞赛并屡屡获奖。同时,我校还利用假期,通过假日小队的形式和社区联动,继续开展各种主题的科技创新活动,设计创意作品、征询科技创意金点子等,以丰富下一届科技节活动的“菜单”。今年,我校成功争创区“科技特色学校”。科技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丰富了学校的文化活动,巩固和深化了我校的科技教育特色。

三、构筑学校研修文化,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校本研修是一种文化,是学校内部形成的一种具有规范性、传承性、人文性的文化。近几年来,我校努力构筑校本研修文化,从教师的科研文化、制度文化、主题文化等视角探索了不同层次的教师专业成长的培养策略,把教师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培训有机地融为一体,建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校本研修机制,探索一条新的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1. 领衔课题科研文化

我校承担了市级“德尚”系列研究课题《关于班主任因应处理班级事件能力的研究》。在上海市教科院专家的指导下,我校积极探索班主任校本培训的三种模式,为班主任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与平台,组织课题组成员多次开展课题研究工作,不断提升班主任的专业素养和育德能力。在课程的开发方面,我校的《古镇传统文化拓展型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和研究》课题被列为国家教育部“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有效的学校:课程发展与教师成长”的子课题以及区级一般课题,现在这些课题都已成功结题。我校以课题带动课程改革,最终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2. 校本研修制度文化

我校注重教师的培养和发展,并逐步形成有效的机制。师德计划、活动和考核制度健全,并记录“十一五”师训学分。师资队伍管理制度齐全,实行严格考核制度,各类评比、晋升工作公开、公正、公平。我校制度有各类教师的培养计划及目标,并认真做好过程性记录及评价。我校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明确目标,尤其是对于青年教师,要求其制定“三年规划”,并让学校及区级名优教师带动青年教师,使青年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更有目标意识。

3. 聚焦课堂主题文化

依据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我校在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方面以“少教多学、以学定教”新课堂实验为主题,以“有效课堂、有效作业”的实践研究为抓手,邀请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专家来校进行教科研、学科类讲座,并由区学科教研员对我校的相关学科进行单科调研,对组内教师进行指导。我校积极开展城乡联动、校际联动、连片教研等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针对教师在教学中的有效做法,我校组织教师进行“有效教学方法”征集活动,指导教师做好经验和成果的总结,并汇编了《立足课堂,以优质引领常态》的论文集。

我校各种形式的研修活动都立足于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2011年,在区政府教育督导室组织开展的“关注课堂”课程督导中,我校的课堂教学和作业设计得到了督导室专家和领导的高度评价。

这几年,我校在对学校文化的营造过程中,丰富学校文化内涵,传承独特文化,践行以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为本的学校文化,浸润先进的办学理念,进一步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文化建设 篇8

摘 要: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不容忽视学生的反学校文化现象。反学校文化应引起我们反思当前学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应建设什么样的学校文化。反学校文化折射出学校文化的凝聚力不足,当前学校文化并非是所有学生的“精神家园”,新时期学校文化建设应从不同层面建设整合型的学校文化。

关键词:反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建设;整合型学校文化;启示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281-02

反学校文化是指与学校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它所倡导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是与学校主导价值规范相悖的[1]。对有些学生而言,学校并不是一个“乐园”,学校越想促使他们顺应主流文化方向发展,能有良好的表现和反应,却越会激起这些学生的不满与反抗[2]。反学校文化产生的原因很多,如社会流行文化对学校的影响、家庭教育功能的缺位等,其中学校教育本身特别是学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是极其重要的原因。学校教育是学生重要的社会化历程,校园文化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资源,丰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园文化是学生健康社会化的重要保障。与主流学校文化相对立的反学校文化,不得不引起我们反思当前学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反思我们应建设什么样的学校文化。

一、反学校文化折射出学校文化建设存在不足

1.折射出学校文化的凝聚力不足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间的相互吸引力,凝聚力强的群体,其成员的“归属感”强,群体内部人际关系融洽、和谐,从而群体能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3]。师生员工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都是在学校文化氛围中培育起来的。凝聚力能激发师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学校文化的凝聚力也是对学生的教育力量,学校就是要用文化来凝聚人、塑造人。学校文化的凝聚力体现为个体对群体的向心力和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两方面。然而,在反学校文化氛围里,群体的向心力被削弱了,很多学生体现出的缺乏学习动力、对学校教育的自我认同都体现了学校文化的向心力和吸引力我足。

2.折射出当前学校文化并非是所有学生的“精神家园”

精神家园乃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栖息之地和人的存在的精神容器。作为意义世界,它涵容与负载着人关于自身存在意义的理性觉知、文化认同、心灵归属与情感寄托。对于人的存在而言,精神家园具有本体论的意义[4]。与物质层面的家园概念相比较,“精神家园”主要是心理的、精神层面上的。它从宏观上讲可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从微观、个体的层面来讲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归属、精神生活的栖息之地和精神的寄托之所。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不同生活领域我们的“精神家园”就存在不同的归属和寄托之所。除了家庭意义的精神家园之外,学校通常是大多数青年学子的精神家园。实践证明,主流学校文化若能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学生就更多地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反之,若学校文化不能成为他们精神的寄托之所,他们就会在班级小团体或是社会上的各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群体中寻找归属。从这个意义上讲,反学校文化启示我们应通过多种措施使学生认同学校的主流文化,使学校成为他们的心灵归属和精神家园。

3.折射出学校文化建设途径、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存在问题

对于学生的反学校文化现象以前更多是站在学校教育者的角度来看的,认为是学生对学校教育的一种反叛,是违纪行为。反学校文化的产生除了有学生自己的原因,学校文化建设途径、方法和手段的不当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很多学校更注重物质文化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固然有利于教学,但若忽视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缺少了精神底蕴的支持,在物质层面上的虚假繁荣,“为了活动而搞活动”,不能真正促进学生发展,学生十分反感。在方法与手段方面,教师及行政工作人员习惯于扮演威权角色,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监督与管理,可能会产生缺失,如将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严格纳入计划管理,引起学生反抗。

二、对新时期学校文化建设的启示

学校文化的价值取向及文化特征直接影响着学校的育人功能。当前不少学者针对学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着改革和探索,改革的前提生产首先应明确当前应建设什么样的学校文化。学校作为专门从事人才培养的机构,其文化传递和创新功能尤为突出。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关系紧密,又有着自己的独特特征,是一个多结构、多层次的文化系统。下面就学校文化的层次和类型两方面来探索新时期应建设什么样的学校文化。

1.从不同层面建设学校文化

对于学校文化的内容,在学术界已基本形成了共识,即学校文化包含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笔者对此也十分赞同。然而这几者之间的关系的探讨却明显不足,有学者提出学校文化是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同心圆,也有学者提出把这几者可以按由内到外的关系来分,这些提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还是缺乏对它们之间的层次关系的探讨,削弱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笔者认为,新时期学校文化应具有鲜明的层次性,进而形成一种文化体系,这种体系各要素之间应是一种递进关系,其表现是由抽象到具体、由里到外的关系。上一层的文化要素比下一层文化要素更抽象,下一层的文化要素是上一层文化要素的表现,上一层的文化要素是对下一层文化要素的概括,同时又依赖于下一层文化要素的展开而得以实现。具体来讲学校文化的四个要素由抽象到具体的层次关系应该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

学校文化的第一层:学校精神文化。它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其核心是学校的价值追求。它体现为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目的,全体师生员工的追求、理想与信念,是一个学校的精神氛围。但学校精神文化是四个文化要素中最抽象的一个,看不见、摸不着,它依赖下层次的文化要素的支撑,下层次的文化要素都是它的体现。学校文化的第二层:学校制度文化。从社会组织的角度来讲,任何组织都有它的规范要求,约束着成员的行为,以实现组织的目标。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的规范性文化,它有形无形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一方面体现为已经形成文本的各项规章制度,如教学、科研方面的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另一方面还体现为一些无形的规范,虽没有成文,但它实实在在影响着每一个人。制度文化是对精神文化的体现,如若学校的精神文化追求的是“以人为本”,那它各项规章制度就应体现为“以人为本”,这些规章制度都是为促进师生的发展服务;还有那些无形的规范也应体现为“以人为本”,如老师们都在为学生的发展着想,谁阻碍学生的发展都会受到谴责。学校制度文化它是一种规范性文化,是对学校精神文化的体现,但它的实现还得依赖于学校行为文化。学校文化的第三层:学校行为文化。它是学校师生员工在学校各种“规范”的约束下,为实现组织和个人的各种目标的一种实践形式。体现为各种教育、科研、社会服务活动,学习、课余生活、社会实践等活动。故学校行为文化是一种动态的实践形式,它是学校制度文化中各种规范的体现,学校制度文化约束着学校行为文化,同时学校的行为文化也是对学校的制度文化诠释,各种制度、规范的好淮、其有效性都可以从行为上得以验证。然而,学校行为文化并不是学校组织的目的,其最终目标在于为社会创造价值,即下一层次的文化。学校文化的第四层:学校物质文化。它是学校文化的物质形态,是前三种学校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一种显性文化。它包括学校的环境及设施等条件,也包括学校师生劳动产品的物化。

2.建设整合型的学校文化

新时期,学校文化建设不仅应从不同层面建设学校文化,还应整合型的学校文化。所谓整合型的学校文化是指学校文化各种文化要素在育人目标和方向上是一致的,形成合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整合型的学校文化有两层含义。

一是每个层面学校文化各文化要素间的整合。每一个层面的学校文化都是由诸多文化要素构成的,这些文化要素只有在价值取向和育人作用等方面保持一致,才能充分发挥该层面学校文化应有的育人作用。在学校精神文化层面,涉及学校的办学宗旨、师生的价值追求、理想和信念等,这些要素之间的冲突常会消解学校文化的育人功能,如很多学校的办学宗旨都宣称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可实际上师生却仅围绕分数转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在教育观、理想和信念冲突也会削弱教育力量。学校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层面各要素也都存在各要素的整合问题。

二是不同层面学校文化间的整合。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层面之间在价值追求、发展目标与方向等方面常会发生冲突与矛盾,从而难以形成整合型的学校文化。如有些学校物质文化建设一味教学设施设备的现代化而很少考虑是否是师生的教育教学需要;有些学校的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是脱节的,说一套做一套,制度仅仅是“墙上挂”而已;很多学校的精神文化并未成为学校发展的灵魂,并未对其他几个层面的文化起到统领作用。

学校文化的教育合力产生于不同层面学校文化的整合,不同层面学校文化之间不应相互隔离,而应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形成整合型的学校文化。学校精神文化的价值观统领作用须以其他几个层面文化的支持,否则就只剩下口号,只停留在文字层面,并非真正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要形成制度有效的规范与约束作用,离不开师生价值追求、教育观念、日常行为以及基本办学教学条件的保障;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也须与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保持一致,否则就会流于形式,而忽略学校文化的深刻内涵。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339.

[2]李本友,林鸣,林泽玉.成因与对策:中学生反学校文化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0).

[3]曹金玲.关注“非正式群体” 增强班级凝聚力[J]. 教学与管理,2011(30).

[4]庞立生,王艳华.精神生活的物化与精神家园的当代建构[J].现代哲学,2009,(3).

上一篇:学生安全伤害事故应急处理程序及报告制度下一篇:简历要多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