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与法律第10课教案

2024-08-26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10课教案(精选7篇)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10课教案 篇1

第八课 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1)了解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基本程序(2)理解法律程序对于维护公平正义的作用(3)公民享有的主要诉讼权利。

(4)认识证据在维护合法权益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情感态度观念

通过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基本程序的学习,引导学生明确法律程序的内涵,理解法律程序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作用,从而帮助学生增强程序正义观念。

3、运用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的实践中,自觉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主动将程序正义意识落实在行动上,学会按照法律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在遇到不法侵害时,知道遵循法定程序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联系实际说说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途径及注意事项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增强程序正义观念

从理论上分析,这个问题在教材中不但处于运用层面,还是学习诉讼法律知识的主旨;在社会生活中,公民增强程序正义观念,明确打官司的法定程序,就能够做到真正有效地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有助于社会形成一种尊重法律程序和法律制度的良好法治秩序,使法律制度的实施具有较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从对学生的教育意义角度来看,帮助学生培养法律程序正义的意识,有助于青少年学会用合法途径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所以,这是教学重点。

囿于中职学生认知能力,该问题理论性较强,理解起来比较抽象。1

同时,学生即使懂得法定程序正义的重要性,落实到生活实践中,离学会运用法律知识、依照法律程序维权依旧有一个过程。所以,这也是教学难点。

公民的基本诉讼权利

崇尚程序正义是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基本前提。崇尚程序正义既有赖于健全的法律制度,更有赖于公民重视程序正义、追求程序正义、维护程序正义的强烈意识。公民对于程序正义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法律程序的了解程度。因此,对公民进行法制教育,使公民更多地了解有关的法律程序,对于形成一个知法、守法、护法,自觉依法维权的社会氛围至关重要。而了解公民的基本诉讼权利是维护程序正义的重要前提,所以,这个知识点在全课的教学内容中处于重要地位。

2、教学难点

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部分教学内容涉及到了诉讼途径与非诉讼途径、合法手段与非法手段的区别,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要做到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些区别有一定难度;另外,关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途径,学生在生活中会受到一些错误观念的影响,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因此,通过教学使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同接受依法维权的重要性并树立依法维权意识,比起本节课其他几个知识点来看,难度更大一些。

3、结构线索

本课的主题是“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共有两个大问题,第一个大问题,从了解诉讼的含义和种类入手,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的基本程序,理解程序正义是确保司法公正的有力保障,从而树立增强程序正义的观念。第二个大问题,从公民享有的基本诉讼权利入手,帮助学生增强证据意识,理解证据 2 的重要作用及民事案件审理过程中的举证责任原则,引导学生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学情分析

中职学生由于年龄原因导致生活经验不足、认知能力有待提高,在受到不法侵害时某些学生往往采取不理智、不合法的方式,从而导致令人痛心的后果。从学会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行为养成角度来看,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帮助学生树立程序正义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此外,从理论理解的角度来看,程序法比较实体法而言要抽象,青少年对于法律程序问题的认识也需要有效提高。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经验,促使学生的认识在原有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顺利地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学生认识中存在的误区,及时加以纠正,使学生的认识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四、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设疑探究法、讲授法、事例对比法、情境教学法等。

五、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三个不同诉讼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认真阅读。

案例1:故意抢劫杀人,徐某被判死刑

徐某于2007年流窜至某市,采取刀刺、殴打威胁等手段抢劫过路行人,作案9起,案值一万五千余元。7月30日深夜,徐某在宁夏路持刀抢劫行人张某,抢劫中,徐某持刀向张某腹部猛刺一刀,致使张某失血性休克,经抢救无效死亡。当地公安机关接到群众报案后迅速出动警力,经过侦查,将四处藏匿的徐某抓捕归案,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徐某提起公诉,某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后,认定徐某故意抢劫杀人,致人死亡,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依法判处徐某死刑。

案例2 :邻居纠纷,法官断案

家住某市市北区镇江路干休所的王某和刘某是楼上楼下的老邻居,因为琐事两家起了争执,王某只要见到刘某就破口大骂,还在干休所范围内散布刘某的谣言。刘某不堪其扰、总觉得人们在背后指点自己,因而精神抑郁,健康状况受到极大影响,刘某多次劝说无效后将王某起诉到市北区人民法院。法院经审理认定王某侵犯刘某名誉权事实清楚,要求王某向刘某赔礼道歉,并在干休所范围内消除影响。

案例3:乱刻乱画该谁处罚?

济南历下区游客胡某在游览曲阜孔庙时,用水果刀在古建筑物上刻下:“胡某到此一游”,致使古建筑表皮严重污损。曲阜市文物局对胡某做出罚款200元,并赔偿寺庙损失的处罚决定。胡某在接到行政处罚决定书后,对自己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予以承认,但认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和文物保护机构只行使文物管理权,行使文物处罚权的则是公安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因而曲阜市文物局无权做出处罚决定,并以此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经审理后,支持胡某的起诉理由,判决撤消了曲阜市文物局的行政处罚决定。

提出问题:以上三个分别是什么案件?应按什么程序处理? 【新课讲授】

(一)、崇尚程序正义

1、诉讼的基本程序(1)诉讼的内涵及种类

诉讼,俗称“打官司”。它是指人民法院对在当事人之间争议的事实,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审理并解决争议的活动。

根据诉讼要解决的案件性质、诉讼的内容、程序等因素,我国的诉讼分为: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

(2)刑事诉讼程序

由问题1,通过不同司法机关在案件中依法履行的不同职权体现,4

初步向学生说明诉讼程序的严明。该案例属于公诉案,也可以补充说明自诉案与公诉案的不同,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加强学生对法律程序的认识。

由问题2,观察刑事诉讼从立案到最终审判的全过程,详细分析刑事诉讼的程序,师生共同体会程序在司法活动中的作用。

设计刑事诉讼基本程序图,以直观图像的形式,用课件展现给学生,帮助学生形象理解诉讼的基本程序。在把握诉讼程序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案例2”与“案例3”,以表格形式,对比刑事诉讼、民事诉讼程序与行政诉讼程序,以便突出本节教学重点,强调法律程序的严格,引导学生思考程序正义与司法公正的内在关联,以此转入第二个教学内容的学习。

(3)民事诉讼程序(4)行政诉讼程序

2、确保司法程序公正

(1)司法公正、程序公正的含义

案例3中胡某的行为明明违法了,为什么人民法院却判决他胜诉?

你认为人民法院判胡某胜诉合法吗?这体现了什么?

学生在教师引领下,再次交流研讨、分析案例,结合课件的演示,形象理解程序公正、司法公正的深刻内涵。

教师可予以讲解并补充介绍实体公正与实体公正的含义,让学生真正懂得司法公正的法律意义。

(2)判断程序公正的基本原则

教师用课件展示宋鱼水法官资料及工作图片,从司法者角度引申升华司法公正的现实社会意义,进入增强程序正义观念的学习。

学生结合课件材料,交流研讨,加深对司法公正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3)确保司法公正,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这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难以理解。教学中可以再次利用教学案例,让学生讨论分析案例审判结果的现实意义和社会影响,帮助理解司法公正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这样既让学生动起来,又使学生在动中提高了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一并引出本节课第三个问题“增强程序正义观念”的学习。

多媒体课件回顾诉讼程序的图表,设臵问题,引导学生谈对诉讼程序正义的认识。

3、增强程序正义观念(1)法律程序的内涵(2)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作用(3)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

教师结合教材第94页互动在线栏目内容,让学生分组探究,在讨论、解决设臵问题的基础上、揭示程序正义保障司法正义,是社会正义的具体体现之一。并做主题升华:法律规定法律行为的方式和过程,以程序正义保障司法公正,最终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要做到程序正义,需要每一个公民增强程序正义观念。并借用古老的法律格言:“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再次紧扣教学主题,培养学生程序正义观念。

学生交流研讨、体悟理解。

教师以知识体系图的板书形式,引导学生就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理顺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在总结时,注意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以便学生巩固相关法律知识,深化程序正义法律意识。

学生参与小结,实现对知识的再掌握,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二)、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公民的基本诉讼权利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并派代表在全班发言。

师生一起总结公民诉讼权利的主要种类:(1)公民有委托辩护人或诉讼代理人的权利。(2)公民有上诉的权利(3)公民有申请回避的权利

案例:林新松和林新木系同胞兄弟,2004年两人的父亲因病住院,两人约定住院费2.8万元由两个人平均承担。但是因为林新松一时手紧,就请林新木先垫付自己应付的那一半。林新木垫付了住院费并要求林新松出具了借条一张。后林新木要求林新松给付此1.4万元的欠款,但是林新松拒绝给付,于是林新木将林新松诉至人民法院。在庭审当中,林新松认可其出具的欠条,但另提交了一张林新木书写的收据,该收据上写明“第一次6000元,第二次8000元,共计14000元”。林新松称,此证据证明其已将欠款全部还清。但林新木对收据上的签名不予认可,并提出进行笔迹鉴定,但人民法院向鉴定部门咨询后,鉴定部门答复称该笔迹由于当地技术所限无法鉴定。最后,一审人民法院认为根据收据可以认定林新松已经偿还了1.4万元,于是判决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

一审判决后,林新木不服,提起上诉。二审法院经审查后,认为一审认定的事实没有错误,但认为依据原告出具的欠条,被告理应偿还欠款。因被告提供的载有原告姓名的收据指向不明,该证据反映不出其与欠条之间的关联性,且原告否认该收据的真实性,故该收据不能与欠条的证据效力相对抗,被告的抗辩理由不能成立。而被告除了该收据外并没有其他证据证明其已经偿还了其所欠原告的1.4万元借款,故对原告的诉讼请求应予支持。最后二审人民法院判决撤销一审判决,被告应于判决生效后七日内偿还原告欠款1.4万元。

老师提出问题:你知道上述案例中林新木行使的是公民的哪项权利吗?

上述案例中林新木行使的是公民的哪项诉讼权利?

如果林新木手中没有那张欠条,诉讼结果将会怎样?这给我们什么警示?你还有类似的由于缺乏证据而有理说不清的事例吗?

2、增强证据意识

案例1:2005年2月,范某起诉至某区人民法院,要求与其妻子张某离婚,同时向人民法院提交了一份借据,要求张某对于该共同债务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该借据的内容为“2004年4月9日,因家中盖房特向某某借钱20000元”,落款人为范某的妻子张某。对此,张某在庭审的过程中对于欠条的数额提出异议,称只借过2000元。主审法官经过仔细观察,发现该借据有涂改的痕迹,但是范某并不承认涂改。后经张某申请,人民法院依法委托某司法鉴定中心对该欠条的真实性进行鉴定。经过鉴定,鉴定结论为:欠条上最后的 “0”是后加的,跟张某的笔迹不符。在鉴定结论面前,范某承认了伪造证据的事实。于是人民法院依法决定对其处以1000元的罚款。

案例2:2007年6月,原告张某家人与被告陈某家人因客车载客事故为追索医疗费发生纠纷。后张某到医院治疗,用去医疗费几千元。随后,张某将陈某告上法庭,要求陈某赔偿医疗费、误工费等经济损失。陈某在法庭辩论中称,在纠纷中自己没有殴打过原告张某,张某即使有伤,也不是自己造成的,故请求法庭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原告张某在庭审中,未能提交陈某殴打自己的相关证据,也没有提供其他相关证据予以佐证。法院审理认为,原告张某虽有损伤事实,但无证据证明其损伤事实是陈某造成的,依法驳回了原告张某的诉讼请求。

上面两个案例中的证据都没有被法院所采信,为什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96页中有关证据应具备的特征这部分内容进行分析讨论,派代表发言。

老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强调证据要具有合法性、客观性、关联性等特点。

学生阅读教材96页的有关内容,自主学习、了解法定证据的主要种类,在此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分析上面几个案例中的证据分别属于哪类证据。

案例:锦州市某患者王某体内钢板断裂,找到原治疗医院索要赔偿。医院认为钢板断裂是患者自身造成的,一分钱都不能赔。患者遂将医院告上法庭。锦州市某区法院要求该医院给出证据,证明钢板断裂是王某自身过错造成的,医院无法证明。法院最后判处医院赔偿王某误工费、交通费等损失2万余元,其中包括5000元精神损失费。老师:前几个案例中的证据都是由哪一方出具的?患者王某这个案例中的证据为什么要由医院来出呢?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民事举证一般适用“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法律规定,由被告承担主要举证责任,自证“清白”,也就是适用“举证责任倒臵”的原则,医患纠纷就属于这种特殊情况。

王某与医院形成了医疗服务合同法律关系,适用举证责任倒臵。医院对钢板质量、折断原因负有举证责任,既然不能证实钢板断裂是因为王某的过错造成的,就应该赔偿王某重新取出钢板的费用和材料费。钢板断裂还给王某带来了一定的精神痛苦,医院赔偿一定的精神损失费也是合适的。

3、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1)敢于维权

我国宪法和法律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任何公民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都有权按照法律的规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善于维权 ①找准维权机关

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可以依靠公安、司法机关寻求法 9

律保护。

②选好维权的途径

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诉讼的途径,也可以采取非诉讼的途径。非诉讼解决纠纷的途径主要有:调解、仲裁、行政复议等。

③避免不恰当、不理智或不合法的维权手段 案例:讨工资讨出来的犯罪行为

文先生是四川人,3年前来到佛山,在佛山市禅城区镇安村经营一家制衣厂。今年6月他雇请了妻子的表弟肖援。肖援进厂干了两个多月,提出要辞工,要求表姐夫支付工资。

8月31日,肖援在多次向表姐夫索要工资未果后,于当晚9时多偷偷将三岁大的外甥抱到南海大道华阳桥附近。肖援随后打电话给文先生,要他赶紧支付拖欠的工资。文先生与妻子得知儿子与肖援在华阳桥附近后,边赶往现场边打110报警。肖援见到文先生夫妇,声称要将小孩扔进华阳桥下的水沟里。文先生与妻子趁肖不注意将儿子夺了回来。几名路人将把肖摁倒在地。此时,民警也赶到现场,肖援被擒。

广东豪盛律师事务所蔺存宝律师认为,肖某的行为是“索债型”非法拘禁罪,这类行为是指行为人以索取债务为目的而采用拘留、禁闭、扣押等各种手段非法剥夺债务人或与债务人相关的人的人身自由的行为。根据《刑法》规定,这类为索取债务拘禁他人的行为应认定为非法拘禁罪。

提出问题:你对肖援讨要工资的行为有什么看法?肖援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派代表发言。老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并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通过分析和总结完成下一部分内容的学习。

【体验导行】

朱良平今年22岁,是重庆城口县人。2003年春节过后,他离开家乡,来到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梅溪乡某砖厂打工。

打工的头两个月,朱良平在砖厂半成品车间做事。后来,他又换到了成品车间。因为在半成品车间做事时的押金及工资约1400余元一直没有拿回来,朱良平对同为重庆老乡的半成品车间包工头童术强十分不满。

2003年10月20日,朱良平到岳阳市站前路一家录像厅看录像,听到旁边的两个人说的是重庆话,三人很快就混熟了。当说到钱的时候,朱良平抱怨自己在砖厂打工又累工资又少。那俩人听后就给他出了个馊主意,要他绑架砖厂一个有钱人的孩子,搞点钱用。

朱良平当时心里动了一下:自己的工钱不是一直没拿回来吗?他立刻想到了一个作案目标:童术强6岁的儿子童小金(化名)。2003年10月22日傍晚,朱良平来到梅溪乡某小学大门口附近,在将童小金骗到公路边后,带着他直奔云溪镇,然后又换乘一辆出租摩托车到了临湘市。然后,以童小金在自己手里为要挟,要求童术强将5000元钱汇到他指定的一个账号上。第二天下午,朱良平被接到报案的公安人员当场抓获。

岳阳楼区法院审理后认为,朱良平为索回其打工期间被扣发的1400余元工资及押金,挟持砖厂半成品车间包工头童术强的儿子,以此索要人民币5000元,其手段确属非法。本案现有的证据证明砖厂只欠朱良平1400余元工资及押金,其提出克扣金额为5000余元的辩解意见与客观事实不符,不予采纳。但朱良平索要钱款的数额中确有拖欠未付的工资,因此,不能认定朱良平在主观方面完全是出于勒索财物的目的。据此,于3月17日一审以非法拘禁罪判处朱良平有期徒刑三年。

1、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评价朱良平索要工资的行为。

2、假设你是朱良平的朋友,请运用你现在所具备的法律知识,给被拖欠工资的他提供一些维权方面的建议,告诉他应该到哪些部门,准备好哪些证据、通过哪些合法的手段解决问题。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较多地使用了案例教学法。用相关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思考、制造学生思维过程中的愤悱状态,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来。通过老师的引导、启发和学生的自主探究,师生密切配合,很好地完成了本节课教与学的任务。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10课教案 篇2

一、了解、熟悉大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要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大学新生具有什么特点、他们有什么需要应该先进行相应的调查和了解,这个调查和了解,既可以从相关媒体获得信息也可以通过自己与大学生聊天了解情况。思想政治教学要取得实效,应该尊重主体的需要,如果一厢情愿地灌输教学内容,向受教育者施加外在的影响,其效果是低下的。教师必须积极主动地了解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思想状况以及他们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和需要。这样,“基础”课教学才能因需施教,做到有的放矢,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突出“基础”课的价值

从中学到大学是人生的又一次重要转折,大学生将经受多方面的新考验,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然而,由于当代社会背景以及个体特点及其经历的原因,近年来大学生在这一转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为突出,严重地影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因为他们社会经验缺乏,思想还不成熟,对各种问题的看法难免偏颇,存在知行脱节的问题。因此,在“基础”课上要帮助学生正确的去认识世界和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认清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运用大量历史和现实的素材和生动事例使他们汲取有益的精神养料,获得真、善、美的心理启迪,提高综合素质。

“台上一节课,台下十年功”,要使学生清楚“基础”课是有用的,须下足功夫,重点在于使学生明白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且能够运用它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这是“基础”课的生命力所在,也是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根本。

三、亮化“基础”课的主要内容

学生对一门课程有没有印象,有多深的印象和教师对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主要问题把握程度密切相关。比如“基础”课要讲清楚三个问题,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其一,思想问题。为什么要进行思想教育?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选择,人究竟要到哪里去,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面对人生各种复杂情况该怎样应对。其二,道德问题。当代大学生如何修身养性?德高才能望重,厚德才能载物,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承担了重要责任,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风尚就担负不起建设伟大祖国的重任。正如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大多数人都以为是才智成就了科学家,他们错了,是品格”。因此,既要让学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要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做一个高尚的人,做一个摆脱了低级趣味的人,无愧于时代与民族的重托,真正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其三,法律问题。人是有弱点的、是靠不住的?人治让位于法治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法治社会需要法治公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法律保驾护航。

四、渗透纪律教育

“基础”课一般是大班教学,人数较多,如果纪律不好的话,上课效果就难以保证。因此,第一堂课应渗透纪律教育,如何加强大班课堂的纪律建设呢?由于当代大学生的逆反心理较强,如果就纪律而讲纪律,特别是采取强制的手段要学生服从纪律的话,结果可能适得其反,纪律难以保证。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说,必须使每个士兵每个人民都明白为什么要打仗,打仗和他们有什么关系。同样,我们要向学生讲清楚为什么要讲纪律,讲纪律和他们有什么关系,使大学生知道遵守纪律的重要性。怎么强调纪律呢?我们可以用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来进行阐述,明白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的道理,懂得要成功就要遵守“路线是王道,纪律是霸道”的原则。同时要有具体的纪律措施,奖优罚劣,比如违纪就要受到处罚,如旷课、迟到、早退、上课讲话等,遵守纪律要受到表扬,如坐前面、积极回答问题等。

五、注重情感交流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情感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和纽带,“基础”课第一堂课上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尽量通过聊天的形式进行。无论是讲述有用性、概括主要内容还是强调纪律等都要注意渗透情感的力量,千万注意避免高高在上的境况。正如汪先平所强调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大学生交互作用、共境共情的过程。每一个知识点的传授都蕴涵着师生间思维的交流,每一个理想信念的建立都有师生间心灵的共识,每一个时点互动都融汇了师生间情感的疏通。因此,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首先是在轻松自如的教学心态、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实现的。[1]

摘要:第一堂课对于树立教师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兴趣、改变学生的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了解学生需要、突出实用性、亮化基本内容、渗透纪律教育和加强情感交流等方面对上好第一堂课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基础课,第一堂课,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10课 剥茧抽丝与追根溯源 篇3

“深刻”,是考试大纲对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中的第一个要求,具体表述为“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就是要求我们穿透事情的表象、假象,挖掘潜藏在纷乱现象背后的本质属性和特点;“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则要求我们研究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特别是梳理和揭示事物之间的最本质的联系——因果关系;而“观点具有启发作用”更是从方法论的高度要求我们在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因果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事物的发展趋向,提出有前瞻性、预见性的应对之策。

【样题分析】

(2015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近年来社会上流行一个词——“范儿”,并派生出“中国范儿”“文艺范儿”“潮范儿”“有范儿”等一系列词语。“范儿”多指好的“风格”“做派”,近似于“有气质”“有情调”“有品位”的意思。一個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范儿”,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范儿”,不同职业有不同职业的“范儿”,一个人也可能有一个人的“范儿”……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结合你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本题话题近年来社会上流行词“范儿”,由这个词语派生的一系列词语如“中国范儿”“文艺范儿”“潮范儿”“有范儿”,可以看做是总话题分化出来的具体话题,都可以作为立意的角度。材料里面,如“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范儿”,“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范儿”,“不同职业有不同职业的‘范儿”,“一个人也可能有一个人的‘范儿”等也可以成为作文立意的角度,这些角度也包含了人生道理和社会道理两个区域,所以审题相对容易。

但想要写出别具一格的文章就不是太容易了。考生必须进行一番深刻地思考,多问几个“是什么”和“为什么”,进而透过现象看清事情的本质,揭示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写作方能出类拔萃。

首先要思考“范儿”是什么?材料里面也给了一定的解释,“多指好的风格、做派”,说明它也可以指“不好的风格、做派”。“好的风格、做派”都包括哪些内容,“不好的风格、做派”又包括哪些内容?如果把立意定在“不好的风格、做派”,作文基本上就具有了新意。材料里面又把它解释为“近似于有气质、有情调、有品位”,立意的时候,就要思考“有气质”“有情调”“有品位”的具体含义。

结合材料,再联系社会生活给出答案,“范儿”近似于“有气质”,那什么才叫“有气质”?是富有、高傲、冷漠、不可一世吗?平凡、知足、达观、可爱、可亲算不算有气质?我们民族的“范儿”是什么?我们时代的“范儿”是什么?一个人该有什么样的“范儿”?这些问题可能都不好回答,空洞而不易把握,但也只有真正想明白了这些问题,作文才会显得“深刻”。

再追问一下为什么,在这个社会流行这些内容,是不是我们这个社会缺少这些内容呢?“范儿”为什么会成为流行词语?为什么有人要强调“中国范儿”?为什么有人热衷“文艺范儿”?为什么有人怀念“民国范儿”?是不是我们的生活当中缺少了被人们所标榜的“范儿”?“为什么”,一路追问,步步深入。

【高分捷径】

1. 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①多问几个“是什么”。

“深刻”可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多层次的转换思考。社会现实类作文材料,一般都是对社会现象的描述,这些现象只是问题的表象,有时是假象,我们可以从“是什么”的角度对其作一番深入的思考探究。在审题立意的过程中,循着“是什么”的线路一步一步追问下去,层层深入,如剥茧抽丝,直至真相浮出水面,本质原形毕露。“是什么”的问题帮我们认识对象本身,作为写作时建构作文立意的基础。

例如:(2014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

大学的门,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往未知,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大学的路,从过去到未来,无数脚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深,有的很浅。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思所感,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本题材料话题集中在“门”和“路”两个词语上,审题时,第一层思考要明白“门”是什么,“路”是什么?“门”的含义来源于现实生活,第一段中说“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使我们对“门”的思考开始有了哲理性。第二段又出现一个词“大学之门”,这时思考要进行一次转换,什么是“大学之门”?材料里面的答案:“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往未知”,“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这时思考又要进行一次转换,思考的对象是理想、追求、未来、信仰和学习、探索和创造。最后总结概括得出立意为:门与路就在探索之间。

②多问几个“为什么”。

有人说,世界不是各种事物的简单组合,历史也不是无数事件的简单排列。一事物和其它事物之间存在着动态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作文立意既要认识事物的本质,还要追根溯源,揭示事物之间内在的因果关系。所以,在深入探究“是什么”的问题之后,紧接着要解决的是“为什么”的问题。

例如:(2014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些人一提到空谷就想起悬崖峭壁,而另一些人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本题材料包含的关键词有:空谷、悬崖峭壁、栈道桥梁。它们各自的含义是什么,这是审题时的第一步疑问。第二步深入思考,就要问为什么?为什么有人“一提到空谷就想起悬崖峭壁”,为什么有人“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生活中的一些人消极悲观,思想懒惰,或缺少勇气,一旦遇到问题就会陷入绝望;一些人积极进取,遇到问题总是想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是生活的强者。这些回答揭示出材料中两种行为的原因,找到思想根源立意才能深刻。

2. 立足生活说看法。

认识深刻就是指能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看事物,透过表象深入本质。但是文章立意的深刻,还必须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立意中所表达的思想或感情,必须是人们认可的,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并且反过来对人们的生活有一定的借鉴指导意义。

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借游山探洞为题,阐述治学之道。作者因未能穷究山洞奇险之景,“不得极夫游之乐”败兴而归,深刻地领悟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的道理,并由此对治学之道进行深入的思考。

尤其是“物”“志”“力”三者之间的关系时,更加精彩,“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其中第一、二句说明了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有了可以到达的内因,而无达到的条件,是不能到达的。文中第三句,“然力足以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说明尽管具备了“力”与“物”的条件,如果没有“志”,想到达所要到达的地方也不可能。这就正好说明了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这段文字似乎是谈“玄理”,但这个“玄理”是在谈游山,也是在谈做学问。作者把所谈的三个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论证得非常清晰,而且对人们的行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再如前文样题,有考生怀念“民国范儿”,怀念那个大师辈出的时代,源自于大师们做事,都有一种近似于“刻板”的执着。其实就是基于今天的专家学者而立意的,有些人做学问像江湖卖艺,敲锣打鼓,三分学问,七分吆喝,场面上很好看,学术上并没有什么明显进步。这样与生活现实对立起来,让人们认识现实,看到今天的不足。能够发人深省,就达到了立意的“深刻”。

相反,脱离了生活的“深刻”毫无意义,也就无所谓深刻。2015年天津考生有的一味的赞美,如“中国范儿就是文艺范儿”“中国范儿就是以和为贵”,这种生硬搭配起来的立意,脱离现实,本身空洞无物。没有生活作支撑的立意往往是轻飘飘的。

【写作误区】

在谈到深刻的时候,一些学生想到的往往就是深奥,好像谁都看不懂的文章才是深刻。就竭力弄一些故弄玄虚、玩文字游戏,殊不知画虎不成反类犬。如:

一个人应做自己生活的主人。做选择时,我们会被各种的外界因素所干扰。不少人会追求高收入的职业,被各种因素所限制,所控制,失去了自我。一位老总曾在日记中写到: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就在那因车子爆胎而独自走到公司的那一下午。那一下午他看到了毕业后就未曾见过的小野花,看到了周边嬉戏玩闹的孩子们,这都是他在忙碌的回忆中和飞机上所不曾见的。所以,一味追求金钱,并不能为你带来幸福。遵顺内心真正的想法,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做生活的主人》)

本段文字谈人生,看似深沉,其实毛病百出,不知所云。文中批评“受外界因素干扰”之后的选择,其实每个人的选择都是受外界干扰的选择,只不过有的是正面干扰,有的是负面干扰,都应该是“自主选择”,再如批评追求“高收入”行为,难道这样的职业选择有错误吗?选择了“高收入”的职业就不是生活的主人吗?

其实自主人生与收入没太大联系,此文立意脱离生活,所以立意显得玄、空。经不起推敲,就不是正確的立意,也说不上“深刻”。

【模拟练习】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小林家有很多套房子,住两套,另外的几套房子都租出去了;从小生活条件就很优越的小林就不明白为什么还要上学,“我家租房收入的钱几代人都花不完,为什么还要上学?我坐收房租就行了。”

针对这件事,有人认为小林的想法暴露出家长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有人认为青少年要明白学习的意义,努力丰富和充实自己;有人认为小林的“三辈子吃房租”论,实质上代表了大多数富家孩子的共同心理状态,即家有万贯,坐吃未必山空……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

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第七课 篇4

维护宪法权威,当好国家公民

教学目标:了解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通过对宪法为什么是国家根本大法这个问题的探究,帮助学生在思想上增强法治观念,对宪法是最高行为准则形成正确理解和认识,感受宪法具有的最大权威,理解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树立宪法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国家意识、法律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

教学重点: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尊重和保障人权 教学难点:增强公民意识

教学方法:举例法、层层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

材料1:胡锦涛在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部分内容):“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这一崇高职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一定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神圣职责,恪尽职守、勤勉工作、为民服务、为国尽力,绝不辜负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重托。”

教师充分利用课件材料中包含的宪法元素,根据材料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通过仔细观察课件图片,引发学生回忆、思考学过的宪法知识,激发学生对宪法的学习兴趣,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入宪法主题,以此导入新课。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宪法是我国根本大法的认识。我们要怎样维护宪法的尊严?

【教学过程】

一、维护宪法的权威

1、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事例:课本第78页《宪法》第五条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通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结合上述材料规定和事实,说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从内容上看,宪法规定涉及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第二、从效力上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第三、从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看,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宪法的意义: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法律保障。

制宪权和修宪权在我国从一开始就是统一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制宪权和修宪权。

我国宪法也规定了不同于一般法律的特殊修改程序。

第一,提议修改宪法的主体不同。

宪法规定,有权提议修改宪法的主体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而依据宪法和立法法的有关规定,全国人大主席团、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一个代表团或者三十名以上代表联名,都可以向全国人大提出法律案;委员长会议、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十人以上联名,都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法律案。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全国人大代表提议修改宪法,可以保证宪法修改的严肃性,保证宪法修改的提议更加符合人民的意愿和我国的实际。第二,通过的人数不同。

宪法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多数通过。而依据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法律和其他议案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或者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第三,公布的机关不同。

宪法没有明确规定宪法的修改由谁公布。实践中,四部宪法和四个宪法修正案都是由全国人大公布的。而依据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法律由国家主席公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2、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事例:课本第79页

查一查:该市税务局的做法违反了宪法的哪些规定? 综合上述事例谈谈:“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的理解.为什么说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1.依法治国是一种治国思想体系,原则体系和制度体系的总称,包含丰富的内容、2.依法治国,要求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坐宪法禁止的坐的事情,页不得拒绝做宪法规定坐的事。

3.宪法一法律的形式确认了我国各民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那个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和国家生活中最重要的原则,具有权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

3、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 1.法制宣传日

12月4日

九年来“全国法制宣传日”主题各是什么? 2.如何维护宪法尊严

81页

作为学生,如何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

提高宪法意识,凡是宪法所提倡和肯定的,要积极用户并努力去做,凡是宪法所要求的,自觉履行,凡是宪法坐禁止或否东的,不但自己不去做,而且还要用该的同违反宪法的行为做斗争,以实际行动为宪法实施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讨论:互动连线,看图第82页,回答下列问题 1.从公民权利义务方面,对上述观点进行评析

2.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除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以外,还有哪些?(平等权利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权利,获得救济的权利)

1、增强公民意识

名言分析: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胡锦涛 1.什么是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地位的自我认识,是公民对于自己应享受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的自觉意识。材料一:“主子意识”和“奴才意识”

看泛滥荧屏的清宫戏,听到最多的两个词是“主子”和“奴才”,看到最多的场面是“主子”唯我独尊,“奴才”弯腰弓背。可以说清宫戏把封建社会皇帝与臣民、主子与奴才的关系演绎得异常生动形象。“主子意识”和“奴才意识”是封建专制社会的产物。

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使“主子意识”和“奴才意识”根深蒂固。尽管现在已进入二十一世纪,民主和法制进程不断加快,但这种意识仍然在一些领导干部的头脑中起着作用。“主子意识”导致独断专行、作风粗暴;“奴才意识”导致不要正义、不讲真理。二者互立互生、臭味相投、相互作用,最终使党和人民的事业受到损害。材料二:“不要叫我老百姓,请叫我公民!”

什么叫“老百姓”?在封建帝王时代,相对于统治阶级以外的人民,被称为百姓或者老百姓。与“老百姓”这个封建概念相对应的,是现代“公民”概念。公民是个法律概念,公民就是国家的主人。

中国人到底是老百姓还是公民?当然是公民!法律上,把我们的自由和权利规定得清清楚楚。老百姓是骂人的话。不要叫我老百姓,请叫我公民!材料三:让法治精神和公民意识留在春天里

农民工组合旭日阳刚由于翻唱汪峰的《春天里》走红。旭日阳刚的经纪人黎冬透露,他收到了《春天里》原唱者汪峰方面打来的电话,被明确告知旭日阳刚今后不能以任何形式演唱《春天里》。有人说汪峰小气,自己的歌自己没有唱红,别人唱红后要求别人不能再唱,又有人说,旭日阳刚为汪峰扬名,汪峰该感谢他们才对。很多支持旭日阳刚的网友说,汪峰是在旭日阳刚唱红了《春天里》之后眼红,所以不让人唱了。对此汪峰在博客上回应说,如果真的是这样,那当初压根就不会带他们上自己的“怒放”演唱会。

作为著作权人,现在他有权利要求对方不要在演出中再演唱其作品了。

其实拒绝旭日阳刚继续将歌曲用于商演是汪峰的权利。看到类似的事情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应该是世道人情如何诡谲,而是应该根据这在社会规则内到底是怎么回事来作判断,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公民意识的觉醒。材料四:公民意识应比人情世故先出现在脑海

牛群在担任副县长的时候,为蒙城引进了近五亿元资金。而“裸捐”也屡屡让人认为他在“炒作。”很多人怀疑其借机敛财,经过组织调查审计,最后没有发现问题。听完组织的公正评价后,牛群当场放声大哭。如果怀疑他有问题,有地方讲道理,可以诉诸法律;但是在没有任何依据的情况下,就以最坏的恶意去揣度别人的作为,所以中国便少了很多愿意做实事的人。

中国社会流行“黑幕说”,一碰到事,人们习惯性的就要问:有路子没有?这种社会不信任的普遍存在,无疑会加大社会运行的成本,伤害国家的发展。这种现象的存在,一方面是由于整个社会缺乏公信力,另一方面就是来自公民意识的不足。如果认为有问题,可以追本寻源一探究竟,以法律为依据真相,而不是靠揣度这种不靠谱的方式来伤害规则。思考材料: 全国各地频频出现小偷被打死的事情。在很多人叫好的时候,有网友说:“国家十三亿人,什么人都有。如果开了口子,假如某一天,你的仇家突然大叫你是小偷,然后对你一顿痛打,周围不明真相的群众只是听说你是„小偷‟,然后将你打死或打残废,你的家人,你自己将如何面对?” 小偷虽可恨,但罪不至死

7月23日晚,在浙江温州双屿下岙路段,D301次列车与D3115次列车发生追尾事故。这次事故已经造成数十人死亡。霎时天崩地裂,人们都沉浸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余悸之中。然而,我们在悲痛之中,也看到了许许多多的普通公民,用自己的朴素行动,诠释着一个公民的责任与担当。

总结:对于一个个人来说,一种习惯的建立需要一段时间。同样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判断问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标准和角度,但是在此之外对于一些涉及原则的问题则应该有明确的认知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只有每个个体意识到了这一点,社会的法制才能更进一步的推动,在自觉的基础上建立公民社会才成为可能。

2.宪法规定的公民的首要的、根本、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权利,是普通法律确认的其他公民权利的基础。3.公民的基本义务

第一、政治性义务,包括: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纪守法和尊重社会公德;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第二、依法纳税义务

第三、其他义务,包括有劳动,受教育的义务,夫妻双方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辅助父母的义务。

2、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事例:课本第84页,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1.简要说明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义(1)人权

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义: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成果和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重要目标和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2)人权的内容:

人身人格权利(生命权、人身安全权、人身自由权、思想自由权等)

政治权利与自由(选举与被选举权、参政权、议政权、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经济文化和社会权利(如工作权、最低生活保障权、婚姻自由权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观:

人权普遍性的原则必须同各国国情相结合;人权是社会全体成员的权利;人权是一个权力体系,不仅包括政治权利,而且包括社会,文化权利;人权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稳定是实现人权的前提,发展是实现人权的关键,法治是实现人权的保障;人权在本质上是一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对话与合作是促进国际人权发展的正确途径,等等。

这些人权理念在人权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

3、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讨论:课本第86页,互动连线两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1)坚持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 名言分析:“没有无义务的权利,页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课本第86页,相关链接内容的学习和解释(2)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讨论:互动连线:课本第87页,根据以上事例和宪法规定,我们在行使公民权利与履行义务时,必须坚持什么样的原则?

上述事例中的企业职工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怎样才能既维护自己法定的权利,有履行自己的法定义务?

(3)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10课教案 篇5

1.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知道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及孔子的教育思想;了解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分析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初步接触“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哲学观点。

⒉过程与方法

联系已学过的知识或自主阅读、或思考讨论,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探讨孔子言论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收集孔子、墨子、孟子、庄子、韩非子等各派学说的资料,在课上就班风建设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成就,增进民族自豪感。

②学习孔子和诸子百家等学术大师在当时社会变革的时代,敢于独立思考、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鼓励自己努力学习、积累知识,在改革和创新的时代中大展宏图。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和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成就。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分清各派的政治主张,帮助他们认识到“百家争鸣”现象是大变革时代的产物。

3.教学用具

多媒体工具

4.标签

诸子百家

教学过程 导入:(谜语、复习导入法)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要先考考大家(搞笑猜谜:黑人 谜底:墨子 / 女扮男 谜底:庄子 / 父亲 谜底:老子 / 找儿子 谜底:荀子 / 儿子的儿子 谜底:孙子/)大家知道他们都生活在哪个历史时期吗?——春秋战国。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背景):生产力发展(牛耕和铁农具的作用)→引发社会变革(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度确立)→为思想文化的活跃提供了自由的空间(诸子百家、百家争鸣)。讲授新课:

一、孔子

师:孔子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我想很多人都会说是“圣人”啊,那么同学们对这位“圣人”了解多少呢?

学生活动 如果要为孔子制作一张名片的话,该如何介绍呢?——简介孔子(备注)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之一。⑴伟大的思想家

①“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互相敬爱,相互谦让,和睦相处。②“礼”——言行举行要符合社会规范。

③“为政以德”——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

孔子的思想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些甚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孝敬父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宽容、守信等等。这都是值得同学们学习的地方。作为一位教师,以及你们作为学生,更是要好好像孔子学习。因为孔子不仅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还是著名的教育家,你们知道孔子的哪些教和学的名言呢? ⑵伟大的教育家 ①创办私学

②教育对象:有教无类——不论社会地位高低,贫富贵贱,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曾参和子路的故事,不同性格的学生教育方式不一样。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 提问:说了这么多孔子的教育思想,知道它们都收录在哪里吗?这本书是孔子所著吗? ⑶老子

孔子如此博学和仁爱,后世敬称他为“至圣”,除了孔子以外,春秋时期还有一位大思想家,就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他是道家创始人。他认为事物虽然相互对立,但可以相互转化,很多成语都体现了这一点,你们能举出一些成语例子吗?(以柔克刚,大智若愚、苦尽甘来、否极泰来、乐极生悲、喜极而泣、弄巧成拙、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老子还希望回归“民智老死不相往来”的淳朴民风。

过渡:春秋时期,出现了孔子老子这样的大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启发了后世越来越多的人们探索救国统一道路,到了战国时期,儒家和道家后继有人,同时,涌现出众多思想派别,形成了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百家争鸣 ⑴历史背景

讨论: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从政治、经济、思想多方面考虑)①商业繁荣和城镇的兴盛

在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在飞速发展,铁器的普遍使用,牛耕的推广,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农产品一多,必然产生交换,这都促进了商业繁荣的城镇的兴盛。

②竞相改革的需要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出现了 “公作则迟,分地则速”,原来的奴隶主贵族开始转化为新兴的地主阶级,奴隶制度也开始走向崩溃。各国竞相改革,刚上台的地主阶级在自己的立场上需要新的政治理论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增强实力。③士人的积极思考和探索

当时一批士人四处游说,讲学,面对大变革的时代,他们独立思考,由于这些人的社会地位,立场等多方面的不同,因此形成了各种派别的理论。④自孔子创办私学以来,私人办学兴盛,为各派学说的传播提供了阵地。⑵百家争鸣

列表归纳:百家争鸣的概况。学派 代表人物 代表作 主张 墨家 墨子 《墨子》 兼爱,非攻 儒家 孟子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 道家 庄子 《庄子》 无为而治

法家 韩非子 《韩非子》 法治,加强中央集权

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墨翟,代表作为《墨子》,他主张“兼爱”和“非攻”。

孟子提倡“施仁政于民”,“仁”和孔子的主张相似,孔子是圣人,孟子则被称为“亚圣”,儒家的思想也可以称之为孔孟之道。

庄子主张“道法自然”,他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可以加入庄周梦蝶的故事)⑶影响

诸子百家相互辩驳又相互吸引,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⑷学以致用:或运用儒家思想教育观点,或运用法家严格惩罚观点,或运用道家自我觉悟观点,就班风建设问题提出你的看法。

课堂小结

诸子百家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注意尊重、吸收别人的意见,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希望今后我们的课堂也能形成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课后习题

1.孔子是春秋末年鲁国人,是我国伟大的 家、家,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思想上,孔子提出

。在政治上,孔子提倡,主张

。在教育方面,孔子创办,主张

,教学时采取

的方法。孔子死后,他的学生把他的言论整理成 一书。

2.战国时期,社会上不同

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出一批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思想领域中

的局面。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不同学派称为

。各家相互辩驳,又相互影响,有力地促进了

。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学 派 代表人物 相关著作

思想内容 达标检测

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荀子

2..墨家的创始人是()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孟子

3.我国古代提出“仁”的学说的大思想家是(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孟子

4..孔子的言论收集在下列哪一部著作里(A.《道德经》 B.《论语》 C.《孟子》))

第10课〈论语〉教案 篇6

第10课《〈论语〉十则》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3.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4.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重难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掌握十则的内涵。

教学方法:诵读法。本文所选的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十则,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每一则语录,力争当堂熟读成诵。2.评点、质疑法,就内容、文字、写法的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1988年,77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的宣言中说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去寻找智慧。而九月二十八日则是孔子诞辰2560周年纪念日,全球华人在各地举行了各种纪念活动,一部电影《孔子》也同时上映。(教师出示图片曲阜、郑州纪念活动)由此可见,孔子是一位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影响深远的文化巨人。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孔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学习他十则语录。

二、整体感知:

1.你对孔子了解多少?(学生回答,教师视情况出示课件补充)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自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共20篇,儒家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帝子及再传弟子编写。是先秦散文中一部最早的语录体散文著作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2.同学们自读课文”阅读提示“,慢读全文,找出拿不准的字词查字典解决以及画出读不顺的句子。(课件出示字词)

(1)论语

(2)不亦说()乎

(3)人不知而不愠()

(4)三省()吾身

(5)传()不习乎

(6)学而不思则罔()

(7)思而不学则殆()

(8)诲()女()知之乎

(9)是识()也

(10)弘毅()

(11)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2)其恕()乎

3.听范读。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学生大声朗读。

(1)教师指导诵读、划分节奏。

(2)句中停顿是句意层次的表现,诵读中要正确停顿。如”温故“章用陈述语气读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诵读展示。(学习小组形式展示)

三、文意疏通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分则朗读,结合课文注释疏通前五则文义。

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教师提供帮助。(课件预设)

作业:抄写、今译、背诵前五节。

第二课时

一、继续疏通文意。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分则朗读,结合课文注释疏通后五则文义。

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教师提供帮助。(课件预设)教师提示字词释义:

2.学生在理解文意基础上再大声朗读课文,

二、质疑探究:

1.学生试作批注,概括、归类每则内容大意。

2.积累格言警句和成语。

指导学生运用”_与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有关“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习惯有关,”人不知而不愠“与个人修养有关。

教师点拨,帮助学生完成分类式学习笔记如下:

(1)成语类

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格言警句类

①谈学习态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②谈学习方法的.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谈修身做人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预设问题: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看法,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该怎样看待。

明确:曾子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孔子用这句话给”恕“下定义,其中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2)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

明确:何晏集解:”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这是借松柏后凋比喻社会现象。

4.背诵课文

三、当堂检测:

翻译句字: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明确:(1)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2)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3)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4)我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5)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课堂小结: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作业:1.翻译后五则。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10课教案 篇7

一、深化课改

(一) 整合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各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普遍使用的是全国统编教材, 这本教材于2013年进行了修订, 在教材的章节结构、主要内容、思想观点、文字表述等方面都有修改, 可以说保持了原教材稳定性和权威性基础上增强了针对性。但对于高职高专教学来说, 应该在维护教材权威性、贯彻国家教育宗旨和目标基础上, 根据授课对象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编排, 甚至具体到每一个不同的专业, 结合其专业特点选取或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我们在正在进行的课改实践中, 尝试打破原来的教材知识体系, 按照高职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规律以及情智、身心发展规律重新进行组合。根据课程设置的宗旨、知识的内在逻辑性、教学目标以及高职学生思想道德形成和身心发展的特点, 把课程内容划分为若干模块进行教学。通过这样的重组, 极大地增强了知识体系的逻辑性和实用性, 实现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二) 探索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思政课过去不受学生欢迎的原因之一, “刻板、教条、说教”是学生对思政课一贯的印象。我们要努力改变这一现象, 探究行动导向教学, 采用情境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情境当中去感受和感悟, 其效果远胜说教。根据每一模块的教学目标, 可以分别设计若干教学情境, 通过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 将理论寓于情境当中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三)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中国古代思想家朱熹曾说:“知之愈明, 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 则知之益明”。尤其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而言, 实践尤为重要, 通过践行, 学生才能有所体悟从而巩固课堂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可以分为课堂实践、校内实践和社会实践三大块来进行。课堂实践主要可以开展“优秀学长访谈”, 即邀请往届优秀的毕业生回到课堂, 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这些从学生中走出去的成功案例对学生触动很大, 他们的成长、成功历程更具说服力;还可以采用“名人课堂”的形式, 邀请本地各行业各领域的成功人士或者专家来校举办座谈会或专题讲座, 对学生起到激励或引导作用。校内实践主要是结合各种节日、纪念日举办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 比如教师节要问候老师、中秋或重阳节要感恩父母家人、“十·一”要有爱国主题的演讲等等。社会实践主要在校外进行, 比如参观当地的革命历史遗址等。我们成立了爱国青年社, 借助这个平台我们成功实施了好多实践活动, 并且确定了儿童福利院等校外实践基地, 这些活动带动很多学生参与进来, 效果非常好。

二、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

所谓地方文化资源主要包括市县范围内的文艺人才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以及同文化发源紧密连接的文化设施和资金等。地方文化资源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具体包括:开发地方文化资源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有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而提升政治责任感;有利于净化校园人文环境而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形成指导作用;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

高职学生作为地方建设的有生力量, 他们对地方文化的认同和了解直接关系到本地经济建设以及社会的发展。所以, 通过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 并将地方的历史文化糅合于思想政治教育, 既有利于高职学生从情感和文化上产生归属感、自豪感, 更有利于为本省经济社会建设培养大量思想素质较高的蓝领人才, 从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实现强省目标。

黑龙江省拥有大量值得挖掘的历史文化资源。黑龙江历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 基础好, 有潜力, 根据专家初步调研, 归纳了十大重点系列。包括民族历史源流系列、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红色历程系列、文化名人系列、开发建设系列等。其中红色历程系列 (以抗日战争历史为代表) 及开发建设系列 (以“北大荒开发建设时期”、“大庆开发建设时期”为代表) 尤其值得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资源加以挖掘利用。此外, 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 黑龙江省重工业发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更是与高职学生的未来职业息息相关而值得充分关注和了解。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 提升教师素质

从高职学生特点来看, 他们文化素质基础薄弱、对社会复杂现象辨别力低, 课堂上老师的熏陶和引导显得尤为重要。所以高职思政课教师担负着引导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学会辨别是非,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责任, 培养学生形成优秀的品质, 教导学生学会奉献、学会做人。所以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作用是及极其重要的, 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育活动与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紧密的联系, 当前建立一支优秀、专业的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而严肃的任务。

谈到提高思政课师资素质, 大家最多想到的是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水平, 这些方面毋庸置疑是很重要的, 但笔者认为, 教师自身的人品与人格魅力的重要性也是同样不可忽略的。用嘴讲道理很简单, 但教师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时言语或形象传达出来的其内心世界的信息是无法掩饰的, 所以在选拔任用思政课教师时也应该重点考核其人品。品格高尚、言行一致、德行端正是担任思政课教学的最基本素质。

“德育为首, 育人为先”, 德育教学就是要把做人的道理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以“润物无声”的效果渗透到学生思想中去, 并融合到他们的性情品质中去从而转化为行为。作为德育教师, 能否认识到这些, 并以师德为自律、以育人为己任, 真正将德育教学工作升华为事业去投入身心地做, 这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更为重要的是, 会关乎到广大青年学生道德品质养成这样的大问题。

(二) 提高教学艺术构建课堂“软环境”

教师的教学艺术是影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曾说:“在经历了若干年工作之后, 我得到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 ‘我’是决定性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国内学者姚利民认为, 能够有效教学的教师应具备这样的特征:正确的目标、充分准备、科学组织、清晰明了、充满热情、促进学生学习、融洽的师生关系、高效利用时间、激励学生。这几方面特征应该是每一位教师要经常对照自我检验的标准。美国学者克里克山克等人写的《教学行为指导》中谈到:师生关系是教学环境下的人际关系, 学生希望在老师控制下建立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 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进行有效地学习。

一个成功的课堂应当具备的要素中, 教师的教学艺术、自我情绪的调节与掌控都很关键, 这些可能是我们平时忽略的, 或者是有所意识但并没有形成清晰的系统的总结并上升到规律性认知的。教室、多媒体以及教室的理论素养, 这些可以说是课堂的“硬件”, 但我们还应认识到, 教师的教学艺术以及情绪状态、人格魅力等这些构成了课堂的“软环境”, 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堂课的质量。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修为、政治素质的培养。基于教学实践的总结和思考, 提升基础课教学质量可以从深化课程改革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拓宽与创新实践教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以及提炼教学艺术构建良好的课堂软环境等几方面着手。

上一篇:小学防震疏散演练预案下一篇:新疆乡镇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