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法律试卷

2024-08-17

职业道德法律试卷(精选8篇)

职业道德法律试卷 篇1

集美职业技术学校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职业道德与法律》试卷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21分)

1.下列自我认识中,不恰当的一项是()A.我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不必向别人学习B.自我认识要建立在客观分析自己的基础上 C.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也有各自的不足之处 D.人人都有自己的观点 2.“每一个正直的人都应该维护自己的尊严。”对于卢梭的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不正直的人没有尊严 B.已有尊严的人不必再维护 C.维护尊严即无拘无束 D.人人都需要自尊 3.下列仪容仪表不得体的是()

A.男士上班穿西裤、衬衣,打领带 B.工作期间打哈欠、擦眼睛 C.语言表达清楚、有说服力 D.女士上班化淡妆 4.“仁慈和友善总要比愤怒和暴力更为有力。”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交往要注重尊重和友好 B.人生不该有愤怒

C.对待所有人、所有事都要友善 D.良好的交往是互惠互利的 5.职业礼仪的最高境界是

()

A.敬业 B.守业

C.奉献

D.牺牲 6.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

A为人民服务 B 爱国主义

C 集体主义 D 诚实守信

7.一种道德行为多次重复出现,就会变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即成为()A 道德品质 B 道德理想 C 道德规范 D 道德原则 8.遵守职业道德是对每个从业人员的要求,从业人员在职业工作中慎待诺言,表里如一,言行一致,遵守劳动纪律,这是职业道德中()A 爱岗尽业的基本要求 B 办事公道的基本要求 C 服务群众的基本要求 D 诚实守信的基本要求 9.国家干部遵纪守法,教师平等对待学生,售货员公平对待顾客,这是()A 助人为乐的社会公德要求 B 办事公道的职业道德要求 C 尊老爱幼的家庭美德要求 D 尽业奉献的公民道德要求 10.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分为()

①警告;②罚款;③行政拘留;④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11.()是劳动者依法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A.劳动仲裁 B.劳动调节 C.行政复议 D寻求法律帮助 12.“宪法在哪里实现自由,也必将在哪里限制自由”,由此可见()A 离开法律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B 法律就是用来限制权力和自由的 C 法律确定的自由可以在任何地方以任何方式随意行使 D 公民的合法权力和自由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保障 1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根本保证是()A 党的领导 B 依法治国 C 执法为民 D 公平正义 14.下列对“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理解正确的是()

A 法律具有规范人们行为规范的作用 B法律具有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作用 C 违法犯罪的人都逃不脱法律的制裁 C 法律具有裁决违法犯罪行为的作用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根据依法行政的要求,我们中职生应做到()。

A 依法行政B 积极学习法律常识 C 严格遵守法律 D 勇于同违法行为作斗争 2. 关于宪法的表述,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B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C 宪法是母法,是法律的法律

D 宪法可以代替所有普通法律 3. 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主要有()。

A 维护国际统一和民族团结

B 遵纪守法和尊重社会公德 C 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

D 依法纳税

4. 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判断程序公正应包含下列基本原则()。

A 独立性原则

B 回避原则

C 公开性原则

D 科学性原则

5. 下列属于扰乱公共秩序行为的是()。

A 小海在体育馆看足球赛时,围攻裁判并向足球场地扔饮料瓶和垃圾 B 小美扬言要结伙打架,教训自己看不顺眼的同学 C 小利扬言放火,烧毁一辆公交车

D小辉喜欢在课上和老师不停地争辩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正确认识自己,就是自我欣赏、自我评价。()

2.个人的自尊自信高于国家和民族的自尊自信。()3.个人礼仪修养的核心是养成高超的沟通技巧。

()

4.文明礼仪要从小培养。从严要求,才能形成良好习惯。

()

5.交往礼仪在不同的场合的要求是相同的。

()

6.自觉地接受礼仪约束的人,被认为是符合社会要求的人。

()

7.在人际交往中,要容纳不同的观点、看法和行为,做到求同存异。()

8.在交往中,对于自己不喜欢的对象要疏远排斥()

9.人格魅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在实践中通过不断磨炼而提升。()

10.我国的诉讼分为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

()

四、填空题:(每小题0.5分,共18分)

1.个人礼仪的基本要求是:_______________整洁端庄,_______________真挚大方,_______________搭配得体,表情_______________。

2.职业礼仪是一个职业人_______________的外在表现,体现职业人对_____________、对_______________、对_______________负责任的态度。恪守___________,遵守_________,是每一位职业人应遵循的要求。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_______________,管理_______________,管理_______________。4.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6、我国的诉讼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法定证据主要有以下几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非诉讼解决纠纷的途径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

9、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简述遵守职业礼仪的作用。

2.什么是司法公正?又应如何保证司法公正?

3.如何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4.什么是劳动合同?我国法律规定解决劳动争议的方式有哪些?

六、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5分,共17分)

药家鑫,西安音乐学院大三的学生。2010年10月20日深夜,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此后驾车逃逸至郭杜十字路口时再次撞伤行人,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后被公安机关释放。2010年10月23日,被告人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投案。2011年1月11日,西安市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对药家鑫提起了公诉。同年4月22日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药家鑫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赔偿被害人家属经济损失45498.5元。药家鑫提起上诉。5月20日,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药家鑫案二审维持一审死刑判决。2011年6月7日上午,药家鑫被执行死刑。

问题:

1、上述诉讼属于那种诉讼?(2分)

2、刑事诉讼的程序分为哪五个阶段?(5分)

3、在诉讼中,公民有哪些诉讼权利?(4分)

4、该案给了你什么启示?作为学生,我们应如何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6分)

职业道德法律试卷 篇2

(一)道德秩序向法律秩序转变的原因

其一,牺牲统一的道德观是社会进步的选择,多元社会观念的形成意味着传统观念逐渐瓦解、多元化道德观逐渐形成,即道德观念的分裂使得法律不得不产生。

其二,法律是伴随着道德分裂、人口流动和社会分层与分工的出现而出现的。社会利益的不断分化,使得社会矛盾不断突出,此时如果不依靠具有国家强制力的法律来调整社会秩序,社会则会在不断激化的矛盾中消失。

其三,法律的确定性,法律的可预测和引导的功能,使得生活在社会中人们获得了一种确定的秩序。在这种变迁中,旧的制度渐渐跟不上社会的需要,法律逐渐从中摆脱道德和人们的主观意识的束缚,而成为科学完备、逻辑清晰的确定化体系。

其四,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变。在不变的环境中,习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是容易形成的,但个人并不能意识到自己是独立存在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自我意识的强化,个体挣脱了自己和群体联系的纽带,人们开始处于变化中,这种变化带来了不安定和自我防护,于是便需要法律这种更有效的保障来维护。

(二)道德法律化———道德秩序向法律秩序转化的方式

道德法律化的过程,不是对道德直接进行吸纳的,而是通过从道德到法理再到法律的转化。伦理具有强烈的主观性,需要将其体现的客观性提炼出来,转化为具有普遍性、确定性、可衡量的标准,且这些标准需要符合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并不是所有的道德伦理都能并都需要转化成法律的,道德秩序向法律秩序的转变不仅不意味着道德的瓦解和消失,反而更是道德形式不断多元化的表现。

现实中道德向法律的转变有着直接转化和间接转化两种方式。道德向法律直接转化一般表现在法律原则中,法律原则可以用来弥补法律规则的不足,同道德一样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都没有相关的处理后果,此时只要将合适的道德观念抽象成道德规则,然后转化成相应的法律原则即可;道德向法律的间接转化体现在造法者运用技术性手段将道德转化成各种法律规则及法律文本,即立法者在立法时受现实中存在的道德观念的影响,运用一些逻辑手段等,将道德观念进行统一和明确,最终以法律规则的形式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道德的法律化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同时它也存在着缺陷和法律难题,但权衡利弊,从社会的发展来看,秩序是首要的,道德法律化的优点大于其缺点。

二、法律道德化

(一)法律道德化的可行性

法律秩序向道德秩序的转化能否可行,关键在于两个方面:其一,人性可否改变;其二,人们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外在环境是否可变。显而易见,第一点的改变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道德秩序的实现是有待于每个人自己的人性能力的发挥。第二点在法律道德化的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是可以将原先道德法律化的事情重新交回道德进行调整的,如性自由的选择,只要不违背社会公共秩序,如今的法律是不再过多干涉的。

从法律的道德化到道德秩序的实现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是公民自我修养和法律素质不断提升的过程。法律秩序向道德秩序的转变并不是一个制度的衰退,而是社会公众素质和道德不断提高的象征。

(二)法律道德化———从法治初始到法治成熟再到德治的过程

亚里士多德曾提出了历史上最为经典的关于法治的界定:“法治应包括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良好的法律。”①法治的初始是大部分人基于对法律强制性手段的威慑力而遵守法律,且此时的法律可能与社会普遍认同的道德观念存在差异;当一个社会具备良好的法律规范,并且社会中的绝大数人都是自觉遵守法律时,法治已达到成熟阶段;当一个社会普遍遵守法律的人不仅是认同法律规范的也是认同法律背后所阐释的道德观念时,这个社会便开始向德治进行转化了。由此可见,法治和德治是可以相结合,并相辅相成的。

三、结语

法律和道德的共同目的都在于形成有效的社会秩序。从道德法律化到法律道德化的相互转化中,链接二者的重要枢纽即为正义。正义是法律所追求的根本目的,也是道德的一个基础。道德法律化的起点是正义,原因在于正义转化为法律,是实现法律的正义价值的需要;法律道德化是以道德的义务心态对待法律义务,这个过程如以正义为出发点,才能更好的实现。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道德秩序与法律秩序之间的关系。从历史上看,法律秩序的形成来自于道德的法律化,然而并非所有的道德都需要法律化,将道德法律化的途径也是需要严格控制的;从动态上观察,道德与法律存在着相互转化的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也将促使法律道德化,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将一些原本属于法律调整的道德问题重新交回道德进行调控,既能在发展中保证法律的公平与正义,也能维持社会应有的道德观念。

关键词: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相互转化

参考文献

[1][英]哈特.法律、自由与道德[M].智振峰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美]庞德.法律与道德[M].陈林林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3]范进学.论道德法律化与法律道德化[J].法学评论,1998(2).

[4]胡旭展.论法律源于道德[J].法制与社会发展,1997(4).

《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初探 篇3

一、加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

教育部明确指出《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设置的理由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使德育课与学生的品德培养和行为养成更加贴近。那么,在课程设置上,就必须针对技能教学,以实际应用为目的。中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就要求《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教学,应当把学生定位为即将走向一线职业岗位的人,结合经济建设一线工作的特点、要求和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教师需要关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就业市场趋势、相应国家与社会的要求,贴合实际,按就业市场需要的知识、能力、品德来设置课程,同时还要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个性发展的需要以及部分学生升学的需要。

二、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性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教学方法一直是探索与尝试的重点,也是提高课程质量的关键。现阶段,大多中职学校采用的都是比较新的符合中职学校特色的教材,但是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并没有及时转变,而是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没能调动起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也不太注意与学生的互动,以至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枯燥的理论知识,感到乏味,大大影响了教学成效。以笔者的实际经验看,本课的教学实效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其中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的灵活与创新上。

下图是新一轮中职德育课教学大纲制定者、国家规划教材《职业道德与法律》主编张伟教授所做的“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调查结果。看图可知,体验式教学法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从中获得“真实的感受和内心的体验”,“从而使学生获得生活经验,并主动观察、反思、感悟进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得到深刻的内化的知识,实现情感的升华。”[1] 中职学生好奇心强、好动,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好动、好探究的心理,把《职业道德与法律》课中适合于学生进行探究的内容,比如如何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如何避免违法犯罪等等,设计为各种贴近学生生活或者社会焦点问题的案例,通过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来体验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后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实现良好的师生互动,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教师在讲“荣辱观”这一课之前,将学校学生食堂、图书馆、宿舍和教学楼内一些不文明行为记录下来,选择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中有关荣辱不分的报道作为案例资料。[2]《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学任务本来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教师通过设计具有真实性、针对性和时效性的案例,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加深情境体验,最终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了解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考核方式的综合性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考核方式,应该更真实地表现出对学生的综合考评,最终实现中职学生职业道德与法律素养的提升。相对来说,一般学校与学生都更加注重专业课的学习与考核,而《职业道德与法律》属于公共课,内容又显得比较“虚”,造成某些学校某些老师不重视本课程的考核,认为公共课只要考试时出些题目就可以了,不必太重视,进而导致学生不用心学习本课,对真正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律素养造成很大的障碍。

而要真正客观地考查和评价中职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需要建立一个全方位的考核机制,这需要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建设与参与。笔者认为,可以把课堂考核、实践教学考核、日常言行考核、基本理论知识考试结合起来进行。比如一个热情参与课堂学习讨论或案例角色扮演的学生,可以在课堂考核项目上得到加分;一个在课外生活中助人为乐并有据可查的学生,在言行考核一项可以有专项加分;等等。这种加分项与减分项的三百六十度全方位的考评模式,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联系,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体验到一言一行的重要性,便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其学习本课的积极性,敦促其学好向善,亦能使其真正认识和感受到开设《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价值和意义,最终成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有良好道德与法律素养的人才。

总之,正确理解教育部中职德育课改的基本要求,紧密结合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仔细观察时刻发展的社会形势,关注学生的言行举止与兴趣爱好,不断探索创新并实践教学方法的突破以提高教学质量,真正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律素养,是《职业道德和法律》课程教师应该持之以恒的追求。只有经常进行探讨并勇于尝试,才能适应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新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内外兼修、诚实可信、遵纪守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伟.与您共悟新课程理念下《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设计的优化和创新[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谭业胜.案例教学法在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的运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1(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参考试卷 篇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社会主义法律的实施,一般分为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其中司法的主体是()A.国家行政机关 B.国家权力机关

C.国家监察机关 D.国家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 2.把法律分为根本法和普通法的主要依据是()A.适用范围不同 B.制定和表达的方式不同

C.制定和实施的主体不同 D.规定的内容、法律地位和制定的程序不同

3.在我国的法律监督体系中,从国务院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法律监督是()A.社会性的监督 B.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 C.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D.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 4.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通过的时间是()A.1949年 B.1954年 C.1978年 D.1982年 5.根据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是指()A.出生在我国的人 B.年满18周岁的人 C.具有我国国籍的人 D.享有政治权利的人

6.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下列选项中,既是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又是我国公民基本义务的是()

A.休息权 B.受教育权

C.监督权 D.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规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只能由()A.审判机关行使 B.公安机关行使 C.检察机关行使 D.立法机关行使

8.下列有关行政法律关系的特征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必须都是国家行政机关

B.行政法律关系是国家行政机关行使管理职能过程中产生的 C.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在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D.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都是由行政法律规范预先规定的,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

9.某甲驾驶车辆闯了红灯,交警依法对其处以罚款。交警的行为属于()A.抽象行政行为 B.被动行政行为 C.羁束行政行为 D.非要式行政行为

10.某甲因不履行与某乙签订的买卖合同,而被某乙起诉到法院。在案件开始审理前,某乙发现审理本案的审判长是某甲的哥哥,因此请求更换审判长。法院院长查证情况属实后,更换了审判长。这符合诉讼法的()

A.回避原则 B.合议制原则 C.公开审判原则 D.二审终审制原则

11.某商场的下列商业活动中,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是()A.低于成本价处理长期积压的商品 B.在有奖销售中故意让内定人员中奖 C.因清偿债务而低于成本价销售商品 D.采用有奖销售的手段推销质优价廉的新产品

12.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社会保障法是指()A.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B.关于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C.调整婚姻家庭包括人身关系和由此产生的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D.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方面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3.下列经营行为中,消费者可依法按其所支付价款的两倍,要求经营者赔偿损失的是确()

A.经营者销售的商品价格略高于市场价 B.经营者出售的商品外部包装过于粗糙 C.经营者打折出售款式过时的库存衣物

D.经营者谎称某一国内企业产品为原装进口产品

14.作品被收集、出版、发行的八岁小画家()A.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B.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C.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D.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15.合同的一方当事人由于对方不履行合同义务,对已经占有的对方财产采取扣留处置的担保方式是()

A.抵押 B.定金 C.留置 D.保证

1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规定,下列选项中属于著作权的客体的是()A.历法 B.通用数表 C.时事新闻 D.计算机软件

17.根据罪刑法定原则,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A.不得定罪处刑 B.应当免予刑事处罚

C.应当从轻或减轻刑事处罚

D.可以比照刑法中最相类似的条文推定适用刑罚

18.中国公民甲、乙同乘中国国际航班旅行。途经A国上空时,甲与乙发生争执。途经B国上空时,甲盛怒之下将乙打成重伤。甲的犯罪行为适用()A.国际法 B.B国法律 C.中国法律 D.A国法律

19.根据犯罪构成理论,某甲在抢劫他人财物的犯罪活动中,其抢劫行为属于()A.犯罪主体 B.犯罪客体

C.犯罪主观方面 D.犯罪客观方面

20.在共同犯罪中,对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进行了犯罪活动的教唆者,应当()A.免予处罚 B.从重处罚 C.从轻处罚 D.减轻处罚

21.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生的社会价值主要表现为()A.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B.个人对自己生命存在的肯定 C.社会舆论对个人的积极评价

D.个人通过劳动、创造为社会和人民所做的贡献

22.下列有关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中,属于社会理想的是()A.“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谋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位,干一番益于人民的事业

D.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3.一个人如果没有崇高理想或者缺乏理想,就会像一艘没有舵的船,随波逐流,难以顺利到达彼岸。这主要说明了理想是()A.人生的指路明灯

B.人们的主观意志和想当然

C.人们对未来缺乏客观根据的想象

D.人们对某种思想理论所抱的坚定不移的观念和真诚信服的态度

24.“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功夫花不开。”理想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但理想不能自动实现。把理想变为现实的根本途径是()

A.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B.认真学习科学理论 C.逐步确立坚定信念 D.大胆畅想美好未来

25.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集中体现。为人民服务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高层次要求。下列选项中,也体现了为人民服务要求的是()A.“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B.“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 C.为了一己之私利,不惜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D.既不关心社会和他人利益,也不想过多地危害社会和他人利益 26.下列选项中,属于良好道德品质基本范畴的是()A.明哲保身 B.言而无信 C.谦虚谨慎 D.奢侈浪费

27.在交往中,人与人之间人论职位高低、能力大小,还是职业差别、经济状况不同,都要一视同仁。既不能自恃清高,看不起别人,也不能自卑自怯,自暴自弃。这是人际交往中()

A.互助原则的要求 B.友爱原则的要求 C.平等原则的要求 D.真诚原则的要求 28.“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要体谅他人,遇事多为别人着想,即便别人冒犯了自己,也不要斤斤计较,以免因小失大,伤害相互之间的感情。这表达了在人际交往中要获得和发展友谊应当做到()

A.学会宽容,善于原谅 B.恬退隐忍,委屈保全 C.利益至上,毫发必争 D.提高警惕,谨慎择友

29.社会生活中有竞争,更有合作。合作是指()

A.互动的双方为达到某种目的,在社会同一领域里与对方展开的竞赛争胜 B.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方式进行接触,在心理或行为上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

C.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为达到共同的目的而联合,为相互利益而协调一致的活动 D.一个人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经过学习、磨练、涵养和陶冶的功夫,在各方面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的过程

30.即使在个人独处、无人监督时,也要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对自己的言行小心谨慎,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这说的是个人在进行自我修养时,应该()A.学习榜样,积极进取 B.虚心求教,勤于积累 C.闭门造车,坐而论道 D.坚持“慎独”,纯洁品质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3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应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的职权有()A.制定行政法规 B.监督宪法的实施

C.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 D.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 E.选举和罢免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

32.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作用有()A.保障公民权利 B.统一行政管理活动

C.控制行政机关行为 D.维护行政机关权威 E.指导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33.甲公司招聘员工王某,在双方订立的劳动合同中,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的有()

A.王某在试用期内不得提出辞职

B.王某与他人发生民事纠纷时,甲公司可解除劳动合同

C.王某严重违反甲公司的劳动纪律时,甲公司可解除劳动合同

D.王某在试用期内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时,甲公司可解除劳动合同 E.王某因严重失职给公司利益造成重大损失时,甲公司可解除劳动合同 34.下列选项中,属于有效民事行为的有()A.某商店将假烟卖给不知情的购买者

B.某甲将盗得的下水井盖卖给知情的废品收购站

C.12周岁的某小学生将自己的一本科普故事书送给同学 D.某商人为实现母亲遗愿,将30万元人民币捐给慈善事业

E.某职员将本单位新购的彩电以处理废旧品的名义低价卖给自己知情的朋友

35.在下列犯罪分子中,人民法院根据其犯罪情节和悔改表现,可以宣告缓刑的有百货()

A.累犯 B.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

C.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D.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E.被判处二年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36.一个真正认为共产主义是科学的人,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遭到暂时困难和曲折时,也不放弃自己追求的目标。这说明()

A.信念是一种单纯的知识或想法 B.追求崇高的理想需要坚定的信念

C.信念本身就表明着一种稳定的立场 D.理想可以远离现实由人随心所欲地想象E.信念可以成为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 37.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有()

A.勤劳勇敢,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 B.乐群贵和,孝慈友恭的传统美德 C.崇尚志向,重视节操的精神境界 D.“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伦理规范 E.“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整体主义思想

38.爱情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是人类高度文明的体现。”下列有关爱情基本特征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爱情只是出于异性吸引的一种感情冲动 B.爱情的最终目的是金钱、权势和个人纵欲 C.爱情是男女双方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的选择

D.爱情是男女双方彼此用自己的生活对对方的生活作出的完全承诺 E.爱情是一个男子和一个女子之间互相爱慕的关系,容不得第三者插足 39.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人生具有重要意义,它是()A.人生幸福的需要 B.人身心健康的需要

C.人生事业成功的需要 D.人们互相利用的需要 E.人们避开竞争的需要 40.心理修养的目的就是要达到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人一般能()A.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心理情绪

B.与别人和谐相处,适应集体生活,乐于助人 C.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不自我封闭,不消沉

D.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思想、言语、行动协调一致

E.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有着全面、客观、积极的认识和体验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41.简述我国现行宪法的基本原则。

42.简述经济法的概念和分类。

43.什么是集体主义?作为一种道德原则的集体主义包含哪些内容?

44.什么是社会公德?在我国现代社会中,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45.现代中国人应努力把做“四有”新人作为人生修养的目标。简述“四有”的内容及其辩证关系。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46小题12分,47小题13分,共25分)

46.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基本经验之一。试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47.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用正确的人生观指导自己的人生实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DDBBC BBACA BBDAC DACDB DDAAA CCACD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31.B C D E 32.A B C D E 33.C D E 34.C D 35.B E 36.B C E 37.A B C E 38.C D E 39.A B C 40.ABCDE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41.我国现行宪法的基本原则是:一切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保障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社会主义法制原则。

42.经济法是调整国民经济运行中形成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我国经济方面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可以划分为四类:关于国家宏观调控方面的法律;关于规范市场主体方面的法律;关于规范市场秩序方面的法律;关于劳动、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

43.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我国现阶段,集体主义原则所维护的集体利益,是以无产阶级为核心的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利益。作为一种道德原则,集体主义包含以下内容: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矛盾的统一体;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重视个人的正当利益。

44.社会公德是指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为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在我国现代社会中,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为: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45.“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这四方面互相联系,互相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有了远大的理想,才会有自觉的纪律,而理想的实现又靠纪律来保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当代中国,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然要求遵循社会主义道德。有文化是坚定人民的理想信念和提高道德水准的重要条件。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46题12分,第47题13分,共25分)

46.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是把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三者有机结合、和谐统一起来;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有:(1)社会主义法治是人民民主的法治。人民民主是法治的目的和核心内容,法治是人民民主的制度、方略和形式。(2)社会主义法治是以确认、保障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维护、巩固和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根本任务和历史使命的。(3)社会主义法治是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法治。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由无产阶级政党来领导。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关键所在。(4)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必须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方针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同步推进,这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文化特征。

职业道德法律试卷 篇5

B.学习好、有理想不太重要 C.要正确规划自己的未来并学会理财

D.职业确定不了,人生规划就业后再说

~20

学年 第学期(§2-1坚强面对生活)单元试卷 11.2008年5月2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在四川省绵阳市设立的北川中学

安置点,走进北川中学高三(1)班教室,在黑板上写下了“多难兴邦”四个大字,勉课程:

《德育:道德法律与人生》

考试时间: 90分钟

编号:

保管年限:

班级:

座号:

姓名:

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满分30分。)1.以下描写职校生青春期心理特征不正确的是(D)。A.情绪波动大

B.思维敏捷 C.心情多变但趋于成熟,自我意识增强

D.没有创新精神 2.勤奋、懒惰、谦虚、骄傲,这些反映的是(C)特征。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情感 3.下列不是积极心态的是(D)。A.内心的平静

B.信心

C.成功的意识

D.浮躁 4.人对环境的适应,最主要的是(D)。A.对他人的适应

B.对命令的适应 C.对上级的适应

D.对人际关系的适应 5.学会主动适应不包括(B)。A.认清环境的变化

B.一切由父母安排 C.既来之,则安之

D.增强自理能力 6.“一个有信念的人,所发出来的力量不下于99位仅心存兴趣的人。”这句话说明了(A)的重要性。A自信心

B.理想

C自尊心

D.自强 7.面对新环境,积极的适应方式主要是(A)。A.调整心态

B.给过去的同学、老师写信,诉说烦恼 C.制定新的奋斗目标

D.开展主动的人际交往 8.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警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这句话的寓意是(A)。A.经得起挫折考验的人能从中得到锻炼

B.每个人都要经历挫折 C.挫折越多越好

D.挫折使人们事业成功 9.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自立歌》中写道:“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于,靠人靠天靠祖宗,不算真好汉!”这首歌启示我们(B)。A.任何事情都必须自己亲自去做

B.人生应当自立自强 C.不要接受别人的任何帮助

D.自己的任何事情都应由自己决定 10.中职学生,既可以升学,也可以为就业做准备,在中职学生的生活中,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生活态度是(C)。励同学们更加努力学习。作为青少年,要在“多难”面前实现“兴邦”,首先应该

(A)。

A.以坚强的意志,勇敢地面对挫折,挑战困难

B.冷静分析,学会放弃 C.勇于承担建设祖国的社会责任

D.学会设计未来,憧憬未来 12.“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这个比喻表达的是(B)。A.理想来源于现实,等同于现实 B.理想要变成现实,必须经过人们的大胆实践和辛勤劳动 C.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成为了现实的理想才是科学的理想 D.只要投身实践,任何美好想象都能成为现实 13.作家斯培克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会成为作家,曾几次改行。开始,因为身高近两米,他爱上了篮球运动,但球技一般;后来又改行去画画,但他的画技也无过人之处。他给报刊绘画时,偶尔写点短文,终于发现了自己的写作才能,从此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由此可见(C)。A.没有理想,就没有动力,就会在困难面前放弃努力 B.自强的人不是没有弱点的人,而是勇于并善于战胜自己弱点的人 C.自强的人要善于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据此确定自己前进的方向 D.一个人只要能够及时改变目标,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1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培养意志要(A)。

A.从小事做起

B.树立明确目标 C.管理自己

D.到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 15.龙泉籍大学生杨晓丽,父亲早逝、母亲瘫痪,她克服困难,多年“背母求学”,当选“2007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杨晓丽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B)。A.逆境是不可能转变为顺境的B.面对挫折要正确对待,学会坚强 C.只有不依赖别人.才能走向削虽

D.只要有了困难和挫折,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二、名词解释题(每题4分,满分8分。)1.自信心

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是人们对自己力量充分估计的自我体验。

2.成就感

成就感就是因成功和成就所引发的自豪感。

三、辨析题(每题6分,满分24分。)1.心理健康就是指没有疾病的状态。

答:错误。没有疾病只是身体上的健康,并不能说明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将心理健康定义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凋;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2.职校没有升学压力,所以可以不用太在乎成绩。

答:错误。职校培养目标是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因此掌握技能是职校生学习的最主要目标,而“成绩”是衡量目标的其中一个很重要标准,因此不能说“可以不用太在乎”。社会就业竞争激烈,同学们只有不断进取,主动积极学习各种知识,才能有光明美好的前途。

3.心理健康是职校学生成才的基础。

答:正确。职校生告别中学时代,进入职校这个全新的生活天地,有些学生对新的生活环境感受到不适应,从而导致一些心理问题。然而,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保持心理健康可使职校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地适应职校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在校生活。同时,由于就业竞争的激烈,心理健康能够使学生敢于面对困难与挫折,追求完善的人格,从而为事业成功奠写坚实的心理基础,顺利成才。因此,心理健康是职校生成才的基础。

4.“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答:错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是利己主义的一种表现,它以个人为目的,以他人和社会为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虽在实现个人目的的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也为社会作了一定贡献,但实质上利己主义不能解决目的和手段之间的冲突。

四、问答题(每题12分,满分24分。)1.面对职校的学习与生活,你打算如何培养自信、自强的积极心态? 答:

(1)热情面对生活。

(2)树立“我能行”的信念。(3)体验“成就感”。面对成功,一方面要不骄傲自满,另一方面也要品尝成功的喜悦,享受成功给我们的心理满足感,这样才能激发出更强的进步动力。

2.人生总会遭遇各种各样的挫折,请谈淡应该如何正确面对挫折。答:

(1)面对挫折,首先无须惊慌失措,而应坦然面对。(2)采取有效的方法减轻挫折的副作用:

①取代转移法,即转移注意力,把精力转到其他方法,重新鼓起勇气,发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②学会坚强,要坚定信念,相信自己只要有恒心有毅力,迟早会成功。

③善于找准奋斗目标,即要为自己确立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奋斗目标,又要掌握达到这个目标的途径。

五、案例分析题(本题14分。)

身材矮小的毕业生小A,择业伊始便在众多强手竞争中脱颖而出,被某省实验小学录用。,而她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面试时的一番自我介绍。在介绍中,她首先坦言自己做老师的不足是身材较矮,进而列举自己做老师的九大优势,并充分展示与此相关的才能,省实验小学最终录用了她。西方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在陈述能力与吸引关系时指出:人们最愿意接受和肯定的是带有一定不足而又出色的人,而不是所谓十全十关的人。常言所说瑕不掩瑜也是这个道理,小八承认自己的不足,却利用分析九大优势使聘用单位对她的能力和学识产生了认同。可见,小A顺利择业绝非偶然而是认真研究自我优劣势,有条理地陈述给应聘人员得到的结果。

(1)怎样才能正确认识与看待自己?如何看待自己的缺陷,悦纳自我?(2)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有哪些?

参考答案:

(1)要正确认识与看待自己,就必须对自己进行客观、正确的评价,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完善自我,培养健康的自我。

为了更准确地看待自己的缺陷,悦纳自我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第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三,加强自我心理调节; 第四,积极参加课余活动; 第五,求助心理咨询机构。(2)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如下:

第一,劳逸结合,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二,及时疏泄负面情绪。在

职业道德法律试卷 篇6

…绝密★启用前

姓名:江西城市学院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学号:

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

(一)试卷A 班级:

专业

4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计20分)

1.信念是()的融合和统一 A、认识、情感和理想B、认知、情感和意志C、认识、态度和意志D、态度、情感和理想 .为人民服务低层次的要求是()A、人人为我,我为人人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C、毫不利己,专门利人D、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3.我国职业道德的核心和基础是()A、爱岗敬业B、办事公道C、服务群众D、诚实守信 .人生观的核心是()A、人生价值B、人生目的C、人生态度D、人生信仰 5.为调整和规范人类社会生活三大领域,相应分别形成了()A、生活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B、生活道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 C、社会公德、生活道德、职业道德D、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6.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应当遵守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A、社会公德B、职业道德 C、家庭道德D、生活道德 7.下列选项表现了道德品质特征的是()A、主观上的一种道德认识B、客观上的一种道德行为 C、主观道德认识与客观道德行为的统一 D、主观道德认识与客观道德行为的对立 8.个人能否按道德要求去做,关键在于()A、社会舆论B、内心信念C、传统习惯D、评价方式 9.构成爱情的三个基本要素是()A、年龄、理想、情感B、情感、责任、现实 1……… ……………………订 …………………………………线……………………

C、性爱、理想、责任D、性爱、情感、理想

10.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四有是指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

A、有能力B、有思想C、有特长D、有文化

1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其中属于社会主义法治本质要求的是()

A、依法治国B、执法为民C、公平正义D、服务大局

12.规定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保

障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国家根本法是()

A、民法B、刑法C、宪法D、行政法

13.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属于公民的基本权利中的()

A、政治权利和自由B、人身自由权C、社会经济权D、人格尊严权

14.下列机构中()不属于国家机构

A、国家主席B、中央军事委员会C、最高人民法院D、国务院总理

15.依照我国现行法,下列人中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或者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是()

A、聋子B、瞎子C、傻子D、瘸子

16.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行为是()

A、可撤消的民事行为B、可变更的民事活动

C、无效的民事行为D、部分无效的民事行为

17.张某在遗嘱中指明将与妻共有的房屋和存款交由长子继承,张某去世后,其长子依遗嘱要求继承房屋和存款,其母和妹妹不同意,因此()

A、张的长子可依遗嘱继承财产B、遗嘱无效

C、遗嘱部分无效D、张某的遗产应由其妻一人继承

18.如果办理结婚登记的当事人属于下列()情形的,婚姻登记

机关将予以登记。

A、属于直系血亲或者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的B、结婚的女方年龄为21岁

C、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人

D、结婚的男方年龄为21岁

19.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

A、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B、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保卫祖国、抵抗侵略D、为祖国统一、主权完整贡献力量20、2010年8月8日,()舟曲县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重大的人员财物损失。

A、宁夏回族自治区B、甘肃省C、青海省D、贵州省

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30分)

1、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是对自己祖国的一份责任。下列选项中,属于爱国主义最基本内容的有()

A、热爱故土山河 B、热爱竞技比赛

C、热爱自己的国家D、热爱祖国的各族人民

2、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要与他人进行交往,形成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A、平等原则B、诚信原则

C、宽容原则 D、互助原则

3、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从中华民族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中华民族道德文明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主要包括()

A、爱国奉献,以天下为己任B、勤劳勇敢,追求自由解放

C、求真务实,敬重诚实守信D、乐群贵和,强调人际和谐

4、道德的社会作用是指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其实际效果,其主要表现在()

A、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B、道德能够保护或者破坏一定阶级的政治统治

C、道德是决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重要的物质力量

D、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生活的稳定

5、人际关系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

A、使人不需艰苦劳动,便可从享其成B、使人有不需原则,有求必应的朋友

C、使人保持心境轻松、平稳、态度乐观

D、为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创造优良的环境

6、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意思是()

A、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不一致的B、顾全大局

C、集体利益代表着全体成员的利益

D、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

7、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在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上,人的价值包括()

A、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B、社会对个人的要求和给予

C、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D、个人对社会的理解和认同

8、下列行为符合社会公德要求的有()

A、不随地吐痰B、不随地乱扔果皮纸屑

C、捡到财物,占为已有D、爱护公园或路边的花草树木

9、法律的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

A、立法B、守法C、执法D、司法

10、《刑法》的基本原则是()

A、罪刑法定原则B、罪刑相当原则

C、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D、类推适用原则

三、判断正误(每题1分,共10分)

1、依法治国理论是邓小平首先提出来的,是邓小平法治思想的核心内容。()

2、道德修养是人们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在个人品质或情操方面的自我教育和塑造,其途径有重学、自省、克己、慎独、力行、积善等。()

3、服务祖国、人民与实现自身价值是难以统一起来的。()

4、马克思说,真正现实人的存在,就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这说明,人的价值就是人自身的存在()

5、我们在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时,应当遵循的原则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

6、在人的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起着主导作用。()

7、知识使用越多,创新的价值越高。这在资源危机且占有不平等的世界经济格局中,为各国的发展提供了一次重新洗牌和改变竞争地位的机会()

8、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条件下,国家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将趋缓()

9、公共生活中法律的规范作用包括指引、评价、预测、强制、教育。(10、故意犯罪的形态包括犯罪预备、犯罪中止、犯罪未遂、犯罪既遂。(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什么重要意义?

2、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是?

3、新形势下的国家安全包括哪些内容?

4、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五、材料分析题(第一题6分,第二题14分,共计20分)

1、今年21岁的刘芳艳来自宁夏隆德县城郊乡下沟村。14岁时,父亲病逝,哥哥也离家出走,留下她和双目失明的母亲相依为命。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刘芳艳没有放弃读书。2003年,她考上了荆门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绘图专业。

刘芳艳虽然人在湖北求学,但心总牵挂着远在宁夏的母亲。去年,独自一人在家的母亲摸索着上山砍柴,摔下山崖,摔断了手臂。刘芳艳知道后,心如刀绞,毅然休学,带着母亲到天津打工,边照顾母亲边挣学费。今年过春节后,刘芳艳带着母亲来到学校。学校为她安排了两项勤工俭学工作:在食堂端菜,免费为她们母女提供中餐和晚餐;清扫阶梯教室阳台,每月有100元收入。刘芳艳说,她最大的心愿是早日毕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也让妈妈过上好日子。

清晨6点半起床,帮双目失明的母亲洗脸梳头并做好早餐;上午8点,准时到教室上课;中午11点半,来到学生食堂“上班”,帮同学们打饭,在这里劳动可以换来两份午餐,下班后,拿着午餐赶到宿舍和母亲一起吃饭;下午2点,又来到教室上课;5点半,再到食堂上班换两份晚餐;晚上8点,把母亲安顿好之后,就在昏暗的灯光下学习„„在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化工学院,这就是03级计算机绘图专业宁夏籍女生刘芳艳每天的生活。

问题:从刘芳艳身上可看出当代大学生应当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

2、由于学校和专业不理想,进入大学,他便一天天地消沉起来。不做作业,逃课,抽烟,喝酒,不该做的他全做了,不该会的他也全会了。虽然喜欢逃课,但杨教授的课他一节也没逃。杨教授的课生动有趣,并且像他这样的“下三类”,杨教授也从来不歧视,不时还提他几个简单的问题,经常还能获得一番表扬。

一次,他在作业本上夹了一张纸条:“老师,现在大学生比土豆还便宜,是吗?” 那天,杨教授把他叫到家里,四菜一汤,师生两人喝得不亦乐乎。酒到酣处,教授拿出一个土豆,又小又青:“你知道他值多少钱吗?皮多肉少又有毒,告诉你,白送也不要。”教授把土豆扔进垃圾筒。接着,教授又拿出个土豆,一斤多重,“这样的土豆,你有多少,两块钱一斤!”,教授已略带酒意:“记住,土豆和土豆是不一样的!”

问题:请运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有关理论,1、谈谈大学生在当今时代应该如何正确地审视自我价值?

2、为了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大学生应该以怎样的人生态度去面对当下的大学

职业道德法律试卷 篇7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书本上或与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走进学生的世界,这是老师应该做的事情。

在《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中职学生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针对性、实效性。如教学《感受道德之美》,在“走近道德”环节,可让学生在校园里观察:学生穿着大方简朴;教室整洁干净废纸杂物都放在专门的箱子里;校园里来往的学生很多,但却很安静没有喧闹声;食堂里看不到剩饭剩菜;学生在校园里遇到熟悉或不熟悉的老师都会主动问好……组织学生思考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学生收集资料,帮助课本理论联系实际,使知识变得直观易懂,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组内讨论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考、探索,吸引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组间交流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在竞争中发现他人、反思自己。引出道德就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件小事中,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天中,同时导入道德的含义以及道德包含的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情境”生活,让道德从社会生活中来,又回到社会生活中去,努力使课程生活化,从而拓展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学空间。

二、拓宽教材,引领学生感悟生活

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其价值的,学生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才能得到广泛的认同。我在上《增强规则意识》这一课时,先安排学生看一组图片,然后做一个课堂小调查,我提出疑问:“你遵守交通规则了吗?如果你看到不遵守交通规则的现象你会怎么办?通过调查学生每人心中都有了自己的行为标准。职业道德与法律课上学了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排队时不拥挤,给老弱病残的人让座,家庭成员之间相亲相爱。可在现实社会中经常遇到一些人依仗身强力壮横行霸道、欺凌弱小,对老弱病残的人是视而不见。我们要正视这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是非观念,按自己的是非观念去实践一下,你有何感受?人们对你有何评价?学生就有可能从人们积极的评价中,自己的情感体验中获得的知识,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

教师的创造才能、主导作用,正是在处理这些活的情境中得到发挥,这些活的情境向教师的智慧与能力提出一系列的挑战: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你能否使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

三、超越教材,丰富学生的认知环境

1.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

如在讲《公正处理民事关系》内容时,让学生利用互联网的资源库内查询,以对该节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实施中发现,学生对这种知识拓展的方式非常乐于接受。

2. 头脑要有风暴。

头脑风暴法是指教师提出某些社会现象或问题,要求学生尽量提出不同的想法,通过随心所欲的联想,学生可以在轻松而有目的的气氛中理解和吸收知识,也是一种拓展思维的好方法。比如《依法进行生产经营》这一课中在“如何产生好的企业想法”的授课过程中,我们针对“北京存在的流浪猫现象”,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看见流浪猫,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展开想象,自由发挥,最终引出建立一个宠物养老院的商业想法,因为如果存在这样的养老院,宠物的主人可能花一点钱把他们送到宠物养老院,而不是遗弃他们。从而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想象,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中职学生的德育教学是国家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必修课,是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法治社会的基本方式,重点在于学习者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生活让空洞的德育学习形象化、生动化,以达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的目的。

摘要:《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要突破道德与法律理论教育灌输瓶颈,让《职业道德与法律》走进生活,用社会生活充实课堂,让《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生活化,从而使学生形成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观。

关键词:《职业道德与法律》,走心,生活

参考文献

[1]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江苏教育出版社.

浅谈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 篇8

【关键词】中职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堂教学

在法治社会的今天,重视中高职学生的法律教育工作,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素养,已经成为我国中高职教育的重任。必备的法律素养,已成为现代市民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立足社会的基本要件,成为实现依法治国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受目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中考的受挫者,文化基础差、学习兴趣低是中职学生的共性。鉴于此,教师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积极变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努力创设富有感染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情境,使相对静态的职业道德与法律知识呈现出灵性和美感,以此触动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诚实守信”时,我将“元寂住持与两个徒弟”的故事制作成动画视频,以动感的画面进行讲述:开元寺的住持元寂要在最得意的两个徒弟一寂和二寂中间选一个接班人,他给每人一袋谷种,第二年谁收获的谷子多,谁就是新住持。第二年秋天,一寂挑来的是满满一担谷子,二寂却两手空空。在大家都认为一寂是理所应当的住持时,元寂却宣布二寂为接班人。在人们大惑不解时,元寂给出了谷种都是用开水煮过的,根本不可能有收获的答案。显然,诚实的二寂才是做住持的最佳人选。故事动画创设出的教学情境使抽象枯燥的知识条文变得生动有趣,深化了学生对诚实守信的感性认识,给学生一种强烈的心灵触动,诱使学生以浓厚的兴趣和主动的心理情绪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

二、利用真实案例的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现代职业教育理论要求各学科课堂教学都要注重师生间的情感培养和交流,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将教学内容与社会与生产实际紧密相连。情感因素是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设计与实施的重要着力点,案例则真实、客观地展示了现实社会中的现象和问题,让学生身临其境、颇有感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投入。为此,教师要通过展示学生喜闻乐见的真实案例,将书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为学生创造更多深入实践,亲自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机会,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在教学《民法》中“民事权利”这一内容时,我就在课堂上配合讲授内容展示了这样一个案例:不满14岁的小哲,在今年春节时收到了数千元压岁钱,一天,他对一个标价800元的遥控飞机非常喜欢,没有与父母商量就用自己的压岁钱买了下来。小哲的父母知道后非常生气,他们认为尚未成年的小哲不能擅自做主买价格这样贵的物品,超市也不应在监护人不在场的情况下与未成年人进行这样大数额的交易,要求超市退货。小哲认为压岁钱是属于自己的,他有权支配,不想退货。超市认为未成年人是可以独自购买遥控飞机的,也不同意退货。结合这一案例,我让学生根据本课所学的内容分析:①小哲父母的认识是否有法律依据?②小哲与超市之间的交易是否有法律效力?③小哲父母要求超市退款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真实的案例让学生的学习情感得到了有效的启迪与发展,在学生积极主动弄清什么样的行为才算是有效的民事行为的过程中,课堂教学得到了切实优化。

三、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引领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鲜明的就业属性决定了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在中职学校学生今后职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中职德育教师要明确推动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方式变革,是提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转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水平”应成为优化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堂教学的突破口。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以能引发共鸣的人生价值、择业就业、道德与法律、理想与现实等热点问题,引领学生就这些问题开展小组合作讨论、操作、交流等系列合作探究活动。使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会独立思考,形成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学习“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时,我没有逐段进行讲读,而是指导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就他们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和辨析。问题来自于学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很自然地引起学生的心理认同,学生的思维活跃,据理争辩,不仅更深刻地理解了相关内容,学习方式也在其中潜移默化地由被动向主动转化。

上一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相关优选下一篇:防火墙的基本工作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