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环境教育教案-10--18课(精选10篇)
八年级环境教育教案-10--18课 篇1
宁阳二十一中
八年级环境教育教学设计
李启成
第10课 我们与自然和谐共生
----可持续发展
活动目标 :了解可持续发展 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活动重点: 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活动难点: 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五大要点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类必须爱护地球,共同关心和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并开创一条人类通向未来的新的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 了解可持续发展
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的需要的发展
问题探究 :
1、结合你熟悉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的问题实例,谈谈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要性
2、谈谈你对“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的理解,其中蕴含了可持续发展的什么原则?
活动二: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
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五大要点:
1、发展援助
2、清洁水源
3、环境保护
4、能源开发
5、绿色贸易
问题探究:你还知道人类在实现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已做了哪些努力?
活动三: 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总体目标是到 2050 年,全面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入到世界总体可持续发展能力前十名的国家行列。
1、争取到 2030 年实现人口数量和规模的“零增长”,同时大力提高人口素质并改善人口结构。
2、争取到2040 年实现能源与资源消耗的 “零增长”,同时大力提高社会财富积累能力。
3、争取到 2050 年实现生态环境退化的“零增长”,同时大力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并整体改善生存空间,全面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合作探究 :
为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我们能做些什么?怎样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四、拓展延伸
查阅资料,了解不同角度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第11课 保护珍稀动植物最后的乐园
------自然保护区
活动目标:
1、了解自然保护区名称
2、明确我国自然保护区结构和功能
3、掌握自然保护区的类型和特色。
4、促使学生养成保护自然环境资源的习惯。
活动重、难点:
促使学生养成保护自然环境资源的习惯。
活动准备:
课前师生收集有关自然保护区的资料、图片。
活动过程:
活动一:了解自然保护区
1、教师提问引入新课
你知道什么是自然保护区?
2、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全文,明确自然保护区的概念。
活动二:我国自然保护区结构和功能
1、了解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特点是什么?
讨论交流问题。
2、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内部大多划分为那三部分?
(1)核心区;(2)缓冲区;(3)实验区。
3、说一说这三部分各自的特点。
活动三:自然保护区的类型。
1、让学生仔细研读课本,明确我国按照保护的主要对象将自然保护区划分的三种类型。
2、小组互说,再指名交流: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介绍。(学生可结合有关自然保护区的资料、图片进行介绍和展示。)
3、教师适当补充介绍: 第一类是生态系统类,保护的是典型地带的生态系统。如,山东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保护的对象是候鸟。
第二类是野生生物类,保护的是珍稀的野生动植物。如,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保护以丹顶鹤为主的珍贵水禽。第三类是自然遗迹类。主要保护的是有科研、教育或旅游价值的化石和孢粉产地、火山口、岩溶地貌、地质剖面等。如,湖南张家界森林公园,保护对象是砂岩峰林风景区。
活动四:
讨论:进入自然保护区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课外延伸:P39页你是否对植物园、动物园、水族馆、海底世界、森林公园有了新认识?
第12课 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蓝色家园
---海洋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
1)、海洋对人类社会发展 至关重要
2)、了解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利用,明确21世纪海洋对人类的意义。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目标:
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网络内容,认识探索海洋、保护海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 通过品味语言文字,了解课文从哪几方面写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利用。
活动难点: 通过自主学习,感受到大海丰富的资源,并探究对海洋能源的开发利用。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人类居住的陆地是很广大的,地球上还有比陆地更辽阔的地区,那就是海洋。海洋总面积约3.4亿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积的71%。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海洋对人类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1、小组探讨:海洋与我们人类有着怎样密切的关系?
2、请列举你所知道的我国和我省经济社会发达的区域或城市,想一想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他们共同的特点。
活动二: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小组探讨明确:
1、海洋是矿产资源的聚宝盆
2、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3、海洋是未来的淡水水源。
4、海洋是21世纪的药库。
活动三:海洋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 海洋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千百年来,人们热爱海洋,又敬畏海洋。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已进入信息时代的我们,还会像千百年来的人们那样“望洋兴叹”吗?(开发利用海洋)
1、问题。人类是怎样开发、利用海洋的同时带来了哪些环境问?(学生讨论)
2、你知道北京奥运会前的青岛浒苔爆发事件吗?讲给同学和老师听听,阐明原因。
活动四:“海上山东“建设。
1、山东省有哪些优越的地理条件?
2、海上山东是个什么概念,有何意义?
作业:准备以“保护蓝色家园”为主题的演讲稿。
第13课可持续发展的工业生产模式
-------生态工业园
教学目标
1、掌握什么是生态工业、生态工业系统、生态工业园。
2、掌握生态工业与传统厂业的区别。、3、了解世界生态工业园的典范------卡伦堡生态工业园的模式。
4、了解中国生态工业园的成功实践-----鲁北生态工业园的模式。
5、建立节约资源、物质循环利用的意识。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教材提到的各个生态工业园模式的图片、数据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课程引入
通过一组图片引人改革开放30年来是中国工业高速发展的时期。转 :工业的快速发展带来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问题。展示由于工业快速发展带来的资源 竭、大气污染、水污染、森林资源毁坏等图片。
二、活动过程
活动
(一)转变生产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板块
过渡:因此,必须转变工业生产模式,寻 求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发展,这就是生态工业。结合“观察与思考”中的两个流程图,阐 述什么是传统工业、什么是生态工业,以及两者的区别。两者区别的关键在于:物质是 是循环利用的
活动
(二)广世界生态工业园建设的典范一一卡伦堡生态工业园”板块
过渡:生态工业并不 是近期才出现的工业生产模式,世界上最早的生态工业的实践者是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引导学生读图“卡伦堡生态工业园示意图”。提问:说一说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物质的 走向。鼓励学生踊跃发言,最后总结讲解卡伦堡生态工业园的组成成分、物质循环流向 重点突出在生态工业园中“上一生产过程产生的废物是下一生产过程的原材料”的理念。
活动
(三)我国生态工业园的成功实践鲁北生态工业园”板块
过渡:我国工业发展过 程中,借鉴外国的经验,结合本国实际涌现出许多生态工业园,其中非常成功的当属山东 省的鲁北生态工业园。引导学生读图“清洁发电与盐碱电联产示意图”,鼓励学生积极发 言说出图中物质的流向,分析图中物质的走向和各个企业之间的关系,加深物质往复循环 利用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
过渡:生态工业系统是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建立起相当于自然生 态系统的“生产者一消费者一分解者”的工业生态链。引导学生读图“贵港生态园区生态 联网构成图”,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分析生态产业链中谁是“生产者”,谁是“消费者”,谁是 “还原者”。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并在中间适当提醒学生。最后教师归纳总结:生态工业是 “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一再生产品”的物质循环流动生产过程。只有坚持工业生产的可 持续发展道路,即生态工业发展模式才能够取得环境和经济的双赢。
四、拓展延伸
让学生通过上网、阅读报刊资料等方式搜集身边的生态工业园的资料,并讲给同学听。
第14课
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
——生态农业
活动目标:
1、了解生态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了解我省生态农业的发展
活动重点:我省生态农业的发展程度
教具 图片
一、活动过程
活动一: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之间密切相关。一方面,农业生产受环境的巨大影响与制约;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过程也会给环境带来很大影响。
2、你知道哪些农业生产过程可能会给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活动二:生态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态农业对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你是怎样理解生态农业的?根据北方“四位一体”生态能源模式,分析一下这种模式是怎样做到物质循环利用的?
活动三:我省生态农业的发展
1、山东省生态农业发展是怎样划分的?
2、“三区二线一洲”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3、我省“三区二线一洲”的发展模式结合了当地的哪些生态特点?
二、小结
农业生产作为物质生产是生物学过程和人类农业劳动过程的集合体。生物学过程是生物利用环境完成其生长发育,主要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变换过程。人类劳动过程包括人类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过程,即技术过程。以及在技术过程中通过生产关系、劳动、分配等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经济过程。这三个过程实际上也是三个系统。即农业生态系统、农业技术系统、农业经济系统。
所以,农业生产包括三个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农业技术系统、农业经济系统。把三个系统相互作用统一来研究,是农业科学在体系上的一个重大发展。在三个系统中以农业生态系统为中心,是研究的主体,农业技术系统是调控因素,农业经济系统即是调控因素,同时把经济效益作用一个重要的目标。以上可见,生态农业在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
三、拓展延伸: P48页
四、作业:
简述北方“四位一体”生态能源模式
第15课 珍惜地球资源
——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地球上得自然资源。
2.了解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分布状况。
(二)情感目标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探索自然的奥秘,热爱科学的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自然资源分布状况。
2.教学难点: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教学过程:
引言 :我们的家园——地球,亿万年来生生不息。但是,自工业革命以来,全世界城市快速扩张,大片森林遭到破坏,内陆的湖泊干涸,人类对地球的破坏触目惊心。
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
教师讲解:人类生存在地球上,衣食住行和生产活动等所需要的一切都取之于自然。
预习题目: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指什么? 学生回答:可以被人们开发利用的自然要素的总和,包括土壤、空气、阳光、水、野生动植物、矿藏等。提问:哪些是再生资源?
学生回答:土地、森林、水和地热等资源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活活循环使用,属再生资源,又称可更新资源。提问:哪些是不可再生资源?
学生回答:泥炭、煤、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等资源是在地球长期演化历史过程中,经历漫长的地质时期形成的,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比,其形成非常缓慢,属不可再生资源,又称不可更新资源。
二、地球上自然资源现状
教师讲解:地球上可供人类使用的淡水仅占地球水资源总量的0.3%。20世纪,世界人口增加了2倍,而人类用水却增加了5倍。目前,全球80多个国家约15亿人口面临淡水不足,其中26个国家的3亿人口完全生活在缺水状态。教师引导学生看图片。学生探究:从图表中的数据看我过的资源储量和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的排位,谈谈你的感想。
三、资源的合理开发的利用。学生阅读,讨论
1、分析对各类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开发导致了哪些问题?
2、你还能举出哪些新能源替代品?
拓展延伸:调查你得学校、家庭或所在社区的资源利用有无不合理的地方,写出调查报告。第16课 可持续发展的人口策略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
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的人口基本状况;了解计划生育的政策和意义。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我国的人口国情和对策,增强人口忧患意识,认同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活动重点:我国人口现状和计划生育国策。
活动难点:增强人口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念。活动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教学法等 活动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展示一幅反映人口过多给地球造成沉重压力的漫画,让学生思考漫画反映的问题,导入本课内容。
二 引导探究 A、探究国情
1、学生阅读书P53内容,初步感知我国人口现状
2、多媒体展示下面资料,学生感受、讨论,进一步了解我国人口现状
① 说明我国人口基数大的资料 ② 说明我国新增人口多的资料
③ 中国受教育人口与部分国家受教育人口程度比较图(说明我国人口素质偏低)
④ 中国农业人口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比较柱状图和中国2008年城乡人口扇形比较图(说明我国农村人口多)
⑤ 中国人口分布的图表(说明我国人口分布不均衡)⑥ 书P54探究题(说明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过高)
⑦ 小结: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一般特点和进入新世纪后的特点。
B、探究影响
1、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和理解,讨论人口问题给我国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
2、展示以下资料加深学生的理解
① 我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与发达国家比较图(说明人口多给自然资源造成压力)② 垃圾堆成山的图片(说明人口多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和破坏)
③ 春运期间的火车站图片(说明人口多给交通带来压力)④ 人才招聘会图片(说明人口多造成就业压力)
⑤ 中国与世界教育经费对比图(说明人口多影响人口素质的提高)
⑥ 现场活动(说明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制约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小结:阅读书P117温家宝总理的讲话,归纳人口过多、过快增加的影响
C、探究对策
1、学生阅读p55主题文并讨论下列问题 ① 实行计划生育的原因 ② 实行计划生育的依据
③ 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主要内容、成效 ④ 实行计划生育的意义 ⑤ 公民的正确做法 三 思维点评
教师:有什么样的国情,就有什么样的对策。我国人口过多、增长过快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即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我国人口问题,使我国的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推行计划生育,利国利民利家。
四 迁移创新
探究题:书p55“探究”
17、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和保证
----绿色科技
活动目标
1、了解什么是绿色科技及其应用。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及科技思想。
3、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活动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及科技思想。活动策略
课题导入—提出问题―追根求源—交流深化—提出主题—课外实践。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自主感悟。
大家知道什么是绿色科技吗?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绿色科技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板书课题:绿色科技)
二、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活动一:科学技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1、绿色科技为“水立方”节能10﹪。大家刚才看了这则报道有什么看法和想法?(集体交流,自由发言)
2、你知道20世纪有哪些科技发明?试举一例谈谈科技发明是怎样改变你的生活的?
活动二: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
1、分析塑料的发明给人类带来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2、以“人类是否会毁于科技发明”为题,组织一场辩论会。活动三:绿色科技
1、追根求源:
什么是绿色科技?它包括哪些内容?
2、为什么人类会去追求绿色科技呢?当前人类面临着怎样的危机呢(学生阅读课文自由发言)
教师归纳:
由于人口急剧增加,资源消耗日益增多,人均耕地、淡水和矿产等资源占有量逐渐减少,人口与资源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寻求绿色科技变得越来越急迫。
活动四:可持续发展需要绿色科技的支撑和保障
环保,我们在行动:既然人类面临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化,应该怎么解决呢?
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播放录像《感受绿色科技的魅力》,学生观看交流。
三、合作探究:
1、学习了这一课,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2、面对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你最想发明的新技术是什么?为什么?
四、拓展延伸:
举办一次绿色科技展示会。
第18课 维护人类可持续发展——我们在行动
活动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我们的人口、资源和环境意识得到提高,自觉宣传和执行计划生育、保护资源和环境等基本国策,真正做到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爱护和保护资源、环境。
2、能力:通过学习,提高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3、知识:真正理解,实行计划生育、保护资源和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只有彼此协调才能使社会持续发展。
活动重点:理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现实意义。活动难点:明白自己应做哪些具体的事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去落实行动。
课前预习案
自主预习课本P59,理解并初步掌握课本重点知识,找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独立完成下列题目:
一、我来填写:
1、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其目的是-------------,-----------------。具体要求是提倡----------------,----------------,------------,--------------------。
2、实行----------------,利国利民,是每个公民的光荣职责,也是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
3、----------------------------是我国的又一项基本国策。为了落实这一基本国策,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
二、我来概括:
1、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是什么?具体要求又是怎样的?
2、到目前为止,我国的计划生育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三、记下预习中没有搞明白的问题,以备交流
课内探究案
一、情境导入,自主感悟。
二、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探究活动A
1、读材料,悟道理:
“我叫少林寺,我想上学上不了;我叫吐鲁番,一年四季缺衣穿;我叫海南岛,一天三顿吃不饱。”从小品《超生游击队》中创作的这段顺口溜说明()
①实行计划生育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②超生影响人口素质的提高 ③超生制约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④超生是普遍的社会现象,不必大惊小怪
A、①②③ B、①④ C、②③ D、①②④ 上述材料告诉我们,在我们国家必须坚持哪一基本基本国策?在日常生活中你看到的宣传这一基本国策的标语有哪些?
2、为了保证上述基本国策的顺利进行,我国还颁布了相应的法律法规,请阅读59“信息卡”的内容。
三、我们在行动
请考虑:作为青少年学生,面对这一基本国策,你能做什么 ?
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每一个人都应记住:实行计划生育利国利民,是每个公民的光荣职责,也是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
探究活动B
1、知识快递
我们了解到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资源问题。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是我国的又一项基本国策。留心本地的环境和资源问题,思考当地政府在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取得了什么成效?(小组讨论)
提示:秸秆还田 效果有三:保护环境 利用资源 提高土壤的有效成分
3、小结:为了贯彻落实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这一基本国策,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为保护、智力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提供了法律依据,并采取了一系列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重大措施。除了课本上介绍的以外,你还指导哪些?
4、超级链接(1)我国制定的保护资源、环境的法律法规还有:土地管理法、水法、草原法、野生动物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
(2)我国采取的保护环境的重大措施还有:垃圾分类、垃圾回收、天然气代替液化气等。
(3)我国采取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的重大措施还有: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
5、通过以上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
6、阅读P61页例子,读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作为中学生,能为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做些什么?
四、合作探究
煮蛋的学问:日本人是这样煮蛋的:用一个长宽高各4厘米的特质容器,放进鸡蛋,加水(估计只能加50毫升左右),盖盖,打火,1分钟左右水开,再过3分钟熄火,利用余热煮3分钟。中国人是这样煮的:打开液化气,放上锅,加进一瓢凉水(大约250毫升左右),放进鸡蛋,盖锅盖。3分钟左右水开,再煮大约10分钟,才熄火,据专家计算,前者起码节约4/5的水和2/3以上的热能。
(1)这则材料反映了中日两国在资源利用方面有什么不同?
(2)面对严峻的资源形势,我国提出了哪一国策?
(3)我国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结合实际说说你打算怎样做。(说出两种做法)
五、绿色行动
请你设计一条宣传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公益广告。
八年级环境教育教案-10--18课 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它是中国和西方两条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的必然交汇。战争的发生有其必然性, 就英国来说, 凭着资本主义扩张的本性, 依仗着资本主义发展200多年积累的经济、军事力量, 到十九世纪上半期, 必然要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就中国来说, 背负着2000多年的封建包袱, 已是腐败不堪, 挨打是其历史宿命。战争对中国影响是全方位的、深远的。它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也是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探索富强的起点。战争使得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又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准备了客观条件。
2、教材内容。
本课主要叙述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 共三目, 第一目介绍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形势, 揭示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第二目叙述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说明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第三目叙述鸦片战争的经过。
3、重点难点。 (1) 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中国战败的原因。 (2) 评价林则徐。
确定的理由: (1) 学生学习的心理学依据:高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已大为提高, 学习历史喜欢深层思考和理性探求。 (2) 历史知识结构的因果性特点。在历史知识多种不同的构成中, 因果关系是其中最重要的特点。 (3) 恩格斯说:“历史是人的启示。”学习历史是为了鉴前事而内省, 见前贤而思齐。
二、教学目标
(1) 认知层次 (1) 知识点要求牢固掌握。 (2) 历史概念的内涵要正确把握, 外延要明确界定。 (3) 特别要强调构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系统性。
(2) 德育层次 (1) 认识资本主义开放性、扩张性的特点和侵略性、掠夺性的本质。 (2) 明白“封闭必然落后, 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使学生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到警策, 认识改革开放对富国强国的伟大意义, 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3) 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
(3) 能力层次 (1) 通过多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 学会用联系的观点辩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 通过评价林则徐, 学会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正确地评价历史。
三、教法学法
由于学生生活在现代, 对百年前的使中国遭受奇耻大辱的那场战争没有什么清晰的印象, 所以在教法上主要采取讲授法, 但不是一味的讲述, 设计一系列的问题, 通过层层启发,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
1、导课。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问题:有人说: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就不会发生鸦片战争。这一观点正确吗?鸦片战争能否避免?为什么?由此引发学生思维。
2、讲授新课。通过层层剥离导课设计的问题, 引导启发学生思维, 教师总结归纳完成本堂课的教学。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步:引导学生判断“禁烟运动引发鸦片战争”这一观点哪儿?教师在引导时注意引进哲学理论, 一方面提升了学生思维的层次, 另一方面也方便引入了评价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
第二步:引导学生判断分析“鸦片战争能否避免?不能, 爆发的真实原因又是什么?”也就是在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中国的禁烟与鸦片战争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重要任务, 大概用20多分钟时间。采取不断设问, 层层剥离的方式, 引导学生思维。
首先,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提示学生要把中国问题放在世界历史这个大背景下考察, 看看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国和世界的形势。与学生一起归纳19世纪上半期中国和英国的特点:
英国:资产阶级统治确立, 完成工业革命
东经军方济事::殖世海民界上体工霸系厂主已建立}侵略扩张的必然性再进一步比较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诸如法国, 工业革命也在
进行, 但国内工业资产阶级和金融贵族矛盾严重;美国:致力于领土扩张, 国内两种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正在加剧;德、俄、日尚未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由此可见, 英国率先发动侵略战争不是偶然的, 是由当时它处于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的地位决定的。
中国:封建社会已处于末世, 危机四伏
军闭备关废锁弛国政经治济腐落败后}落后挨打的必然性
由此, 使学生明白,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 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已经腐朽衰败, 挨打的命运不可避免。
此外, 对“闭关锁国”要作深分析
这样就突破了教材重点: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其次解决:禁烟运动与鸦片战争又是什么关系?
回答这一问题, 只需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得出它是引发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解决这一问题时, 注意英国的鸦片走私, 对中国带来的影响的全面分析。
教师小结:由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 建立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它适应并极大地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从而成为头号世界强国;因为资本主义开放扩张的本性, 因而它发动侵略战争是必然的。由于请王朝封建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造成中国落后, 必然成为被侵略的对象。故鸦片战争不可避免。中国的禁烟运动损害了英美的经济利益, 他们以此为借口把这场战争打起来。
最后:我们该如何评价林则徐及其中国的禁烟运动?
要肯定禁烟运动是人民反侵略的正义行为。对林则徐的评价要落实两点 (1) 林则徐是中华民族英雄。 (2) 肯定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第三步:整理鸦片战争的经过
主要是通过学生阅读教材自行解决, 教师只通过板书提示。这样使课堂张驰有度、动静得宜。
鸦片战争的经过: (两个阶段)
(1) 第一阶段 (1840年) 封锁珠江口——天津
(2) 第二阶段 (1841-1842年) 侵占香港岛——南京
(3) 中国军民得抵抗斗争: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清朝爱国官兵的抵抗斗争
第四步:归纳总结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具体原因;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战胜新生的资本主义。由此升华知识:封闭必然落后, 落后就要挨打。
八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篇3
《15.1全等三角形》
授 课 人 王 文 菊
授课时间 2012年 10月25日
班 级 八(1)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意义和性质,知道全等形,能够辨认全等形中的对应元素;
2.使学生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这一重要性质。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全等三角形的概念的过程,能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运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理性推理能力,体会本节知识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难点:在几何图形中寻找全等三角形及对应元素。教学方法 演示法等。教学手段 课件等。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探索 1.全等形。
利用课件给出全等形的定义。
2.通过全等三角形向学生介绍全等形中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概念。对应顶点、对应角、对应边是指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互相重合时,互相重合的顶点、边和角(利用课件说明)。
3.“全等”用符号“≌”来表示,读作“全等于”,记两个全等三角形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4.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二)课堂演练1 例1 如图:⊿AOC≌⊿BOD,∠A和∠B、∠C和∠D是对应角,说出对应边和另外一组对应角。
C
D A O
B与学生共同完成例1。
(三)课堂演练2 例2 如图:⊿AOC≌⊿BOD,C和B、A和D是对应顶点,说出这两个三角形中相等的边和角。
C
B
A
A
O
D 3
(四)牛刀试 如图,△ABC≌△DBE。问线段AE和CD相等吗?为什么?
(五)课堂小结
带领学生回顾本节知识。
1.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相关概念。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八年级英语阅读课教案 篇4
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体育班学生,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很弱,英语学习(特别是英语阅读)对他们来说也就困难重重。传统的做法,已不再相宜。自己一直在摸索符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学生适应得很快,而且也取得一定的进步。他们会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惑和勇于表达观点,并且从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通过多种渠道巩固学习。不过,本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差距还相当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布置的任务还要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使他们都有所收获。
二、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以保护野生动物为主题的文章,文章描述了Daisy在梦中经历的一次奇妙的飞毯旅行中,看望野生动物的经历。通过女孩和藏羚羊、非洲象、猴子的对话,使学生进一步意识到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以及保护野生动物的行动刻不容缓。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越来越重要了。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处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话题。作为中学生,有必要了解野生动物保护知识,确立环保的观念。
三、教学目标:
语言知识目标:
(1)理解、掌握并能运用本文出现的重点词汇、短语及句型。
(2)学会用英语表达与“保护野生动物”有关的话题。
语言技能目标:
(1)能继续巩固速读、概括、比较等阅读技能,获取有关“野生动物保护”的信息,培养其对所获取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根据野生动物话题有条理的做简短发言、对话等活动,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情感目标:
(1)激发并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体现课堂教学主体者的身份,使其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各环节,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与同伴用英语进行积极地交流,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3)能意识到野生动物保护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非凡意义。能积极热爱生命,关注自然,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树立保护野生动物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运用阅读技能,充分理解文章;并能运用所学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选择使用交际教学法。在具体教学中以情景教学和活动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学手段创设情景,利用投影仪等辅助设备,培养学生直接用英语理解、表达和思维的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贯彻交际教学原则,组织各种课堂活动,如表演、讨论等,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程序:
1.歌曲欣赏
赵传的动画歌曲《我是一只小小鸟》,当学生看到猎人拿枪想打那只小鸟时,学生都很气愤;当他们看到工厂排出的废气、脏水时,学生表现出对我们眼下面临环境的担忧。这首歌曲已经起到激发学生环保的意识。
2. Leading-in
呈现一幅幅野生动物惨遭杀戮的视频,然后问学生:What has happened to these animals? What will happen if human beings continue to do like this?
学生踊跃发言,积极表现。让学生意识到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激发他们急于通过课文学习获取有关野生动物保护的知识。
3. Pre-reading
先问学生:Look at the title and the pictures on page 26, can you gues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让学生利用标题和文中插图预测文章内容,培养学生预测话题的能力。也激发学生读文章去验证其预测的好奇心和兴趣。为下一步Fast reading获取文章大意奠定基础。
4. Fast-reading
Questions:
Which places did Daisy visit? What animals did she meet? How many parts can the passage be divided into?
本环节让学生快速阅读,完成英语周报上的根据课文内容填表格,很适合体育班学生的英语教学。不仅能保证学生顺利的完成阅读任务,培养学生通过速读、跳读等阅读技能获取所需信息及文章脉络结构的能力。
5. While-reading
本环节让学生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别就关于the antelope, the elephant and the monkey部分进行形式多样的小组活动。比如:让学生做一个关于对Antelope的报告;对大象进行一个采访;对Monkey部分自行设计问题;让其他同学回答等。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借助于阅读理解所获取的信息,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来完成,教师必要时给与一定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6. Post-reading
在了解细节的基础上,再次阅读(skimming)。全班分4个小组,分配任务给每一个组,文章共有4段,每组概括一个段落的大意,而且要求使用不超过3个单词来概括,既降低了难度又提高了学生归纳能力。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活动来检查和评价学生的理解掌握情况。
①Play a game.看图说话
让学生通过游戏的形式,对本课内容进行巩固扩展;这样做既巩固了所学知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② Discussion:
Topic:
(1) 个人展示Why are some wild animals in danger of dying out?
What should we do to protect wild animals?
此任务适合英语基础好一些的学生,让学生充分练习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和句子,并加以记忆
(2)我的舞台我做主------小小宣传家(我为保护野生动物献计策)
Design a slogan (口号) for a world wildlife protection organization.用英汉结合的
Protecting pandas, we work together保护大熊猫,我们一起努力
Animals are our friends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Please protect the wildlife请保护野生动物
Care about wildlife, protect our home 关爱野生动物,保护美好家园
本环节设计适合小组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同时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合作、共享意识。
7. Summary
谈谈自己从中的收获(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 text?)让学生进行本堂所学内容进行自我评价。
8. Assignment:
知识卡片小制作
怎样保护野生动物
The title : Save the endangered wild life!
作业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小组讨论后,进一步扩大野生动物保护的知识,并加以运用。
六、课后反思
教学成功之处是引导学生一步接一步从阅读文章表层意思,到探讨深层意思,使学生明白动物在我们的生活中作用很重要性,要做好保护。例如,先带着问题读课文,回答问题,接着概括段意,然后分析句子,(这是表层理解),最后总结全文,通过字面理解使学生达成共识――保护动物,升华到深层理解。
七、改进措施
八年级物理课改交流课教案 篇5
班级: 八二班 教者:郑永刚 时间:2011年5月25日星期三
教学目标:
1.熟练运用电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2.培养学生解决电学逻辑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掌握电学公式运用;
难点:总结电学逻辑题型及解题方法。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引导总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复习欧姆定律及电功和电功率公式.二.巩固提高。
1.(用小黑板出示)一只灯泡的名牌上标有“220--40”的字样,现将它接在家 庭电路中,请计算:
(1)灯泡正常工作时的电流?
(2)灯泡的电阻是多少?
(3)灯泡工作15h消耗的电能?
(4)若灯泡实际电压为200V时,灯泡的功率为多少?
(5)若灯泡实际电压为230V时,应以什么方式接入电阻为多少的用电器?灯泡才可正常工作。
(让学生进行计算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完成,教师巡回指导)2.各个小组展示计算结果,并进行组间交流.三.小结
据例题总结有关电学逻辑题型解题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总结)
八年级上教案(第25课) 篇6
八年级上教案(第25课)
25采莲曲 【教学目标】 1、感受这首诗歌独特的形式之美与音乐之美。 2、体会诗人在种种意象之中所蕴涵的情感与所寄托的理想。 说明: 采莲曲最早见于汉乐府古辞《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新月派诗人朱湘自觉发掘古典词曲和民歌形式结构之美,《采莲曲》是其代表作,他特别注重诗歌的形式和音乐性的精致呈现,因而这里既有强烈鲜明的音乐美,也有优美舒缓的场景意象以及其中所蕴涵的美好情感,体现了诗人对诗歌对人生的全面追求。读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情趣,也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鉴于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诗歌鉴赏的学法指导,因此课堂上教师应尽力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想象、比较等方法去感知、理解、体悟这首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去把握诗人寄予在诗歌意象中的情感与理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1)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诵读,感知体会诗歌的形式美与音乐美。 (2)通过合作探究式学习,把握诗歌意境美。 2、难点:理解诗人在种种意象之中所蕴涵的情感与所寄托的理想。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唤醒积累 激发兴趣 1、老师有几个谜语,请大家来猜猜: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莲花)池里一只碗,大雨落不满,小雨纷纷下,珍珠一串串。(莲叶)粗壮一条龙,静卧淤泥中。身体一节节,满肚小窟窿。(莲藕) 2、“莲”是高洁的象征,古代描写莲的诗词甚多,大家能背诵几句吗? 3、新月派诗人朱湘的《采莲曲》又将带给我们怎样的美的体验与感受呢?让我们一起来走近它,欣赏它。 跃跃欲试踊跃猜谜 唤醒记忆自由背诵 好奇是知识的萌芽。猜谜能较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引出本课话题“莲” 唤醒学生关于“莲”已有的古诗词积淀和审美积累,为新诗的学习作铺垫。 散读诗歌 扫清障碍 初步感知 1、请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散读诗歌,要求参看注释、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并在书上作好标记。 2、请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诗歌,在朗读中初步地整体感知这首诗歌形式上、音律上或内容上、情感上的特点。 1、学生自主选择朗读方式,并借助注释、工具书等扫清文字障碍――包括难读、难写的字、词,并在书上作好标记。如:娇娆、菡萏、羞涩、裹、夷犹、婆娑、喧噪、荡漾、苍茫、袅…… 2、学生在扫除障碍后的出声朗读中自主体验、感知诗歌形式、音律上的特点。 通过朗读来发现自己阅读中的障碍,并通过一定的途径方法自行扫除,是培养学生自读能力的良好习惯。 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读出声音是为了让学生在朗读中直觉感知,并加以调整。 精读课文 圈划批注 理解意境 1、根据学习建议中的阅读要求精读课文,请学生圈划出体现全诗结构线索、意象线索、情感线索的语句,并用简洁的语句作批注。 2、就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诵读、想象等方法加深理解,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看课堂生成,还可以用质疑的方式,组织学生探究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如: 蜂蝶呀不许轻来 女郎要采又夷犹 3、全班齐读。 学生圈划批注,特别是就意象中的情感通过想象等方法进行理解、讨论、交流―― 结构线索: 日落―月升(时间转换) 溪间―溪头―溪中(地点转换) 意象线索: 莲―藕―蓬;或:菡萏―藕心―莲蓬(采莲女的劳动形象、爱情形象) 感情线索: 蜂蝶呀不许轻来―― 女郎要采又夷犹―― 耳鬓边晕着微红――以及: 每段的最后一行以歌声结束。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在阅读中随时圈划批注,提高捕捉信息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概括提炼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意识。 根据课堂生成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在合作探究中让学生完成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在齐声诵读中再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课堂作业 以读引写 训练能力 请学生朗读、背诵汉乐府〈江南〉,与本诗进行比较阅读,从形式、音律、意象、意境等方面任选一点进行片段式鉴赏写作训练。 朗读、背诵。 片段写作。 以读引写,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八年级上教案(第26课) 篇7
八年级上教案(第26课)
二六 短章一束 【教学目标】 1、 感受诗歌形象的画面美、情感美和哲理美。 2、 能够模仿诗歌作品,创作新诗,表达自我真情。 说明: 《短章一束》共收录5首现代诗歌,都是语言简洁、明白、晓畅又含义丰富的代表作品。诗歌贵品。诗人艾青说:“《雨》全诗七句:以‘熟透了的葡萄’来形容‘五月的雨滴’,这是多么精彩的比喻!把雨滴写得多么可爱!这就传达了雨的重量。”只有引导学生品出诗歌形象美,才能使学生懂得诗歌、喜欢诗歌,进而顺利引导学生模仿创作诗歌。中华民族是诗歌的国度。我们培养学生从小就热爱诗歌、创作诗歌,才不愧这个光辉的称号――不负我们传承的职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在朗读中,还原、再现、感悟诗歌形象。 2、 难点:咀嚼关键词句,明确作者意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快速成诵 1、有人说,诗歌是文学的最初表现形式,也是文学最有魅力的最永恒的表现形式。今天,我们学习“短章一束”――5首短诗。 2、教师背诵5首短诗。 3、组织学生背诵五首短诗。 1、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背诵五首诗歌。 2、交流背诵5首短诗。 5首短诗30行文字,5分钟能够背诵。采用首先背诵――先入为主的形式,不仅会给学生一种新鲜感,而且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后面品味诗歌打下良好的基础。 配乐朗诵 初步感知 3、 教师配乐朗诵 4、 组织学生朗读 1、 倾听教师范读 2、 配乐朗诵(声音洪亮、有节奏、有感情)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非常重要的一环,尤其是诗歌学习不可或缺的一环。朗读能够使学生自然进入诗歌意境,接近诗歌的`形象。 还原再现 咀嚼品味 1、以《红叶》为例,还原再现诗歌形象,咀嚼品味诗歌景、情、理之美。 示范过程: ① 还原景物:绿叶-经霜-红叶-风-红叶-(我) ② 再现形象:有热血的绿色生命 ③ 相似联想: 经霜-经过艰难 绿色生命-普通人 热血-激情、梦想、辉煌 ④ 体悟真情: 赞美了普通的生命同样能够创造人生的辉煌。 2、组织学生咀嚼品味《雨》、《故乡》 1、倾听教师示范、笔记品味方法 2、学生仿照教师品味诗歌的方法,品味《雨》和《故乡》。 《雨》 ①雨滴-落地 ②酿造的季节 ③雨滴-葡萄 蜜-甜美 酒-醉人 ⑤ 赞美了甜美、醉人的生活。 《故乡》 ①霜-小路-故乡-床 ②以我为故乡的母亲 ③霜-月光或乡愁 小路-思念 故乡-情感归宿或者精神家园 ④赞美了母爱的深切和永恒 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教”的作用。教师的示范,尤其是方法的示范,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法可依,就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了,这样循序渐进,才能使学生渐入佳境,习得“举一反三”的能力。 模仿创作 抒发自我 1、 仿照《我》创作一首新诗 2、 组织学生仿写新诗 教师仿写示例: 我 杨伯红 我, 一座山, 扎根大地, 也将擎起蓝天。 1、 欣赏教师仿写的新诗 2、 自己仿写新诗 诗歌是属于青年的。教会学生写诗是语文教师的职责。写诗从仿写开始,走的是一条捷径。 课后作业 延伸学习1、仿照其它诗歌,写一首新诗。2、《断章》新解 (先查阅资料,再仔细阅读品味,选好一个角度,写出新意) 1、选作一个或两个 2、完成作业 1为巩固作业,2为探究作业,作业分层,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八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H.L”全等识别法的来历;
(2)掌握“H.L”全等识别法的内容,并能正确运用H.L,全等识别法,判定两直角三角形全等。
(二)技能目标
通过学生画图探究,自己归纳出“H.L”全等识别法,通过推理论证,用已有的知识推出结论的正确。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探求客观真理的科学态度,渗透数学中普遍存在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相互制约以及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H.L”全等识别法的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H.L”全等识别法的灵活运用
教学用具:直角三角尺、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出示直角三角尺实物
问:若遗失了一条直角边,此时,想将此三角尺修复原样,你有何好办法?
从而引出新课。
二、合作探究
互动1:
师: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方法有哪些?
生:S.A.S S.S.S A.S.A A.A.S(但是A.A.A S.S.A不能证的两个△一定全等)。
师:那么,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当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对应相等时,也具有(S.S.A)的形式时,这时两个直角△是否全等呢?
生:猜想解决问题的方法有2种:
a. 用实验证明: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方法,师引导、总结,实验证明的方法如书中P78
b. 用推理的方法证明
例如一生说:可用勾股定理证明。
师生共同总结:
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及一条直角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称(H.L)
师:板书几何语言
(提示:用“H.L”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前提条件为“两个直角三角形”)
在Rt△ABC和Rt△DEF中
∵ AC = DF {
EF = BC 试一试: ∴ Rt△ABS≌Rt△DEF(H.L) 互动2:出示幻灯片 A
如图,在△ABC中,
AB=AC,AD是BC边上的高,试说明△ABD≌△ACD,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注意学生是否用了S.S.A来
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而非(H.L)
三、技能提高(出示幻灯片):
已知:如图(1)AB=CD,DE⊥AC,
BF⊥AC,E、F为垂
足,DE=BF
求证:(1)AE=CF (2)ABCD
四、小结:
师:五种识别方法中,较特殊的是什么? 图(1) B D C
生:(H.L)只能判别RT△,其余A.A.S S.A.S S.S.S A.S.A各种△的识别都适用。
五、达标反馈
(一)判断:
(1)有两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 )
(2)有一个锐角和一条斜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 )
(3)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全等。 ( )
八年级上教案(第28课) 篇9
八年级上教案(第28课)
二八 汗血马 【教学目标】 1、有感情诵读,联系背景,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基本把握诗歌主旨。 2、抓住关键,品味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3、研读赏析,形象探究,感受诗歌中浓厚的象征意义。 4、鼓励学生为追求精神的自由而奋斗不止。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品读诗歌,通过诗歌意象把握诗歌的意蕴 2、难点:理解诗中汗血马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介绍背景 1、谁来介绍一下汗血马是一种怎样的马? 2、介绍作者及其作品的主要内容和风格。 学生自由发言,用简洁的语言来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让学生了解诗人生平和诗人写作内容、风格,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 2、抽一学生读,让学生比较评价:谁读的更好一些? 3、你们认为怎样才能把诗歌读好? 朗读指导: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 第一、三、六小节语气稍缓声音稍轻;二、四、五小节声音由低沉到激昂,读出汗血马飞奔的雄姿和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最后一节是诗人感情的深沉流露,要读出诗人那种为实现理想,追求自由死而后已的精神美,声音低沉一字一顿。 4、继续朗读,要求读出感情。 5、你们读到了什么?(重点:内容的把握、诗句的联想) 1、学生倾听 2、学生个别读、比较评价。 3、学生谈朗读方法。 4、学生散读。 5、交流朗读体会。 1、诗歌的音乐美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认知兴趣;教师的范读便于和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 2、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了解和掌握一些朗读方法,为他们的可持续学习诗歌提供物质基础。 研读赏析 合作探究 1、给出阅读要求:请用直线画出你你喜欢的或含义深刻的诗句,并作旁批;用○划出你表现力强的词语;用~划出你不理解词语或句子。 2、形象探究 这是一匹怎样的汗血马? 3、理解象征 汗血马的飞奔象征什么? 4、合作探究 诗歌的最后一节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5、总结。 1、学生自主阅读,对关键词句反复朗读品味。 2、学生合作探究。 3、交 流。 1、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引导他们养成圈划等良好的阅读习惯。 2、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尊重学生个性化理解,允许学生张扬个性,在实践、欣赏语言的`过程中理解汗血马的意蕴,从而把握诗歌主旨。 迁移拓展 诵读比较 1比较阅读:牛汉的《华南虎》 从内容、情感、主旨等方面谈谈这两首诗的区别及文章的情感。 明确:两首诗歌让我们感到人在不同的生存状态下会表现出相同的精神境界,那就是独立的精神、个性的追求,这也正是我们的追求。 1、学生诵读 2、学生交流 加深对诗歌意象的理解 课后作业 学习反馈 1、背诵全诗 2、联想和想象练习:以《汗血马的独白》为题,根据诗意展开想象,表现汗血马的内心世界。 3、摘抄自己喜欢的诗句。 学生按照要求,自主选择完成作业。 作业的多元化设计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多方面的学习潜能。
八年级环境教育教案-10--18课 篇10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4)记住15℃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5)了解回声是怎样形成的(6)知道声音的特性是什么(7)乐音与噪声(8)人听不到的声音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蕴含的道理。【教学重难点】
重点:(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用具】PPT
【教学过程】“学做导合一”
一、声音的传播
1.新知引入
在生活中,声音无处不在,不管是悦耳的音乐,还是嘈杂的噪音,都便随着我们。那么,在声音的天空中,同学们是否会有这样的思考:声音还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么让我们听见的呢?
2.实验探究
(1)请同学们把手放在喉咙上,然后讲话发出声音,发现了什么?(2)观察下图发现了什么?
由实验发现:声音是由物体 振动 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我们称为声源。
师:请同学们思考下面物体,说说他们的声音都是怎样产生的?
二胡、小提琴 琴弦振动 笛子 空气振动 北风呼啸 空气振动 海水怒吼 水振动 注:一般情况下,物体在发声时的振动很微小,我们是看不见的,为了知道发生的物体在振动可以用转化法(如上图的喇叭)
一、声音的传播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三个问题:
(1)在空气中我们能否听到声音,例如现在老师说话你能听见吗?(2)在游泳池游泳,当我们潜在水下时,在水中能听到声音吗?(3)但你把耳朵放在桌子上时,用手敲击桌面,能听到敲击声吗? 由此可知:(1)声音的传播条件是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统称介质);在真空中不能传播.(2)传播速度: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最慢是气体(固液气)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40m/s。(3)影响因素:介质种类,温度。(4)声音能传递信息和能量。
拓展:
其实我们听到的声音,实际上是由于某个发声体振动发出的、有一定频率范围的振动波——声波。人的耳廓像一个卫星接收器,能接收声波,并汇聚到外耳道,然后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这样,就声波的声能就转变为机械能,鼓膜的振动可带动与之相连的听小骨,而听小骨的活动又可振动内耳的门户——卵圆窗膜,这样,就使内耳中的淋巴液产生振动,从而引起内耳基底膜振动,刺激基底膜上的细胞产生与之对应的点位变化,此时,机械能转变为生物信号,这种电信号汇聚到听觉神经,再通过听觉神经输送到大脑中的听中枢,直到这时,人才算真正“听”到声音,听中枢处理信号做出相应的反应!而这只有千分之几秒,自己是根本觉察不到的!
2、回声
我们在山间呐喊,会听到远处也在呐喊,这是因为回声的存在。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形成的。
例题精讲
1.小明向井底大喊一声,声音通过__水____传到井下,水中小鲤鱼听到喊声躲到水底了,说明____水____可以传声,约1.5 s后听到回声,那么这口枯井的深度大约是_255__m。(V声=340m/s)2.2013年6月20日,我国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上为全国中小学生授课,成为中国首位“太空教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A.王亚平讲课的声音是靠声波传回地球的 B.王亚平讲课声音很大是因为她的音调很高 C.王亚平说话发出声音是由于声带振动产生的 D.天宫一号里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0×108m/s 3.下列各图描述的实验中,用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D)
接抽气机
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越短,D.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B.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响,C.A.发声的音叉4.把一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入密封的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罩中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直到听不到为止。这个实验说明了(B)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B.声音必须通过介质才能传播 C.声音在玻璃钟罩里发生了反射 D.声波被玻璃钟罩罩住了 溅起水花 乒乓球被弹开的越远 振动时声音的音调越高 听到罩内的铃声减小
5.已知空气可以传播声音,请根据提供的实验器材证明:水也能够传播声音。请写出实验步骤以及实验分析与结论。
(1)实验器材:一个装有水和鱼的鱼缸、一块遮挡板
(2)实验步骤:
将遮阳板放在装有水和鱼的鱼缸与实验者之间,人大喊一声,观察鱼的反映.多做几次.(3)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与结论:如果鱼有反映,则说明水能传声,否则水不能传声
知识点
二、乐音的特性
(一)音调 师:物理是一门动手能力很强的学科,我们一定要多动手,多观察,多思考,然后找到它存在的奥妙。接下来我们就动手做一做实验,看看大家都看到了什么?
一、实验一:做课本演示实验,(1)
用手拨动钢尺时,偏离中心的程度相同,先后两次实验,改变尺子伸出的长。(2)
观察尺子振动的快慢,听尺子振动发出的声音。
你的发现:尺子伸出长,尺子振动(快、慢),听到的声音(高、低)尺子伸出短,尺子振动(快、慢),听到的声音(高、低)。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由此可知,音调高低受物体振动影响,我们把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它的单位是赫兹(HZ),所以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高,波形越(“密集”或“稀疏”)音调越高。
实验二:将家中相同的玻璃瓶(类似啤酒瓶)中装入深度不同的水,向瓶中吹气。师:你会有什么发现呢?
(1)听声音,瓶中水多时音调(高、低)(2)声音是由于振动动产生的。(3)向瓶中倒水,听声音,水越多,音调越
实验三:将家中相同的玻璃瓶(类似啤酒瓶)中装入深度不同的水,用木棒敲打玻璃瓶。
你又会发现什么?
(1)听声音,瓶中水多时音调(高、低)(2)声音是由于振动动产生的。管乐器很多,有笛子,葫芦丝等,它们都是靠(选“空气”或“管”、“弦”)二胡、古筝等,他们的声音是靠(选“空气”或“管”、“弦”)振动发生,它们不同的音调是通过改变实现的
三种乐器:打击乐器、弦乐器、管乐器的音调:长短(长的音调)、粗细(粗的音调)、松紧(松的音调)
(二)响度
师:同学们上课有没有说小话? 生:没有
师:不错!是好孩子
师:王老师了解下,咱们这个班有没有谈恋爱的? 生:、、、、、、师:你们朋友之间聊起这个话题,尤其是父母在是不是都要很小声就怕父母知道。但是,如果你在学校得了什么奖励,回到家你还会那么小声的说:妈妈爸爸,我今天得了一个什么什么奖,应该不会吧?肯定是:爸爸妈妈今天我得了什么什么奖!那声音老远就听到
师:同学们想想,为什么声音会小,会大呢?
有时需要低声细语,有时需要高声呼喊,那么声音的强弱,也就是响度是由什么来决定的? 实验一:把尺子伸出桌面一定长度,使尺子发声,想办法改变尺子发声的大小。你的发现:当用力大时,尺子偏离中心的程度就大(大、小),发出声音强度就大(大、小),我们把尺子偏离中心的程度称为振幅,发现振幅越大(大、小)时,声音就越响,也就是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练习:(1)蚊子的叫声和牛的叫声相比,牛的响度大,蚊子音调高。
(2)春节文艺晚会上,男低音在放声歌唱,女高音在轻声伴唱,男歌唱时的响度大,这里的男低音和女高音中的“高”“低”指音调。
(三)音色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你和其他人有没有区别? 生:这还用说吗?肯定有
师:这是肯定不相同的,世界上找不同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不一样的烟火。所以,你们得好好学习,等以后真的成为那不一样的烟火。不要像我只是这么一个小老师!师:我们都听过这句古话吧“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是说没见这人,听声音就知道是谁;哪个同学知道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他的声音
师:很不错!就是因为他的声音有他自己的特征和我们大家的都不一样,这种声音的特征我们就称之为音色
音色,也指指不同发声体声音特色,注:
(1)不同发声体在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情况下,音色是不同的。
(2)不同发音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的音色也就不同。用音色来判断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如: A.“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是说没见这人,听声音就知道是谁; B.声纹锁
三、噪声及其控制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声音是令你心烦意乱的? 生:车辆的鸣笛声,工地施工发出的各种嘈杂声、、、、师:大家想想这些声音都有什么共同点? 生:、、、、、总结:妨碍其他人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都是噪声。
师:那么同学们是不是会疑惑我们怎么区分噪声呢?毕竟有时候真不好把乐音和噪声区分开来,下面我就带领大家一块来认识怎么判断它到底是不是噪声 生:好的
判断一种声音是不是噪声,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一是从物理学角度看它的振动规则,如果它的振动是不规则的,那么这种声音就是噪声;二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是否影响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如果对其他人有影响,则属于噪声 所以噪声的来源很多,举一些生活中产生噪声的例子。
(二)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
1、将声音分成若干等级,每一级代表一定的强度。于是就用分贝作为声音强弱等级的单位,分贝用符号dB来表示。2、0 dB是刚能听到最微弱的声音;30~40分贝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90分贝;为保证工作和学习,噪声不应超过70分贝;为保证休息和眠噪声不应超过50 分贝。
3、【危害】大约有三类:心理效应、生理效应和物理效应
(1)心理效应:使人烦躁、精力不集中、妨碍休息。举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曾用尖锐的噪声来折磨被俘人员,使他们精神错乱以获取口供。(2)生理效应:出现耳聋、头痛、消化不良、视觉模(3)糊等症状,严重的神志不清、休克或死亡。
举例:20世纪50年代,西班牙曾经有80个人自愿做喷气发动机噪声作用的试验对象,结果有28人死亡,其余都得了严重的麻痹症。(3)物理效应:高强度的噪声能够损坏建筑物举例:曾有一架飞机,在60米底空只以每小时1100千米的速度飞行时,使地面一座楼房遭到破坏。
所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减小噪声对其他人的危害。
(三)噪声的控制方法由于我们听到声音的过程是:声源→传声介质→人耳,所以控制噪声的方法也要从以上三个方面加以控制。引导学生总结控制噪声的三个方法
1、在发声处控制;如:无声手枪就是在发声处减弱噪声
2、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如:用空心砖砌墙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3、在人耳处控制。如:工厂用的防噪声的耳罩是在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噪声也能利用,例如,利用噪声可以消除杂草,发电、制冷、除尘等。
四、超声与次声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自己的听力有没有范围? 生:感觉好像有吧
师:哪个同学可以说说看哪些是我们人耳听不到的 生:、、、、、师:大家知道蝙蝠不? 生:知道
师:大家觉得蝙蝠厉害不? 生:那当然
师:可是你们知道蝙蝠是怎么行动的吗?它为什么可以在黑夜行动自如呢? 生:不知道、、、师:这就用到了我们人耳听不到的一种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1.人能感受声音的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多数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大约从20 HZ~ 20000HZ。人们把高于 20000 HZ的声叫做超声波;把低于20 HZ的声叫做次声波,它们都统称为不可听声波,因为人耳都听不见。蝙蝠、海豚发出的声常为超声波;地震、海啸、台风,还有大象发出的声是次声波。动物的听觉范围比人的听觉范围广(广、窄)。
2.超声波的波速可听声波的波速次声波的波速。(选“>”或“<”、“=”)
题库大观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A.我们可能听不到正在振动的物体发出的声音 B.声音传播速度一定是340m/s C.声音可以从地球传到其它星球 D.吹哨子是靠声带振动发声的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A.光波、电磁波、声波都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光和电磁波都能够传递信息,声音不能传递信息 C.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3×108km/s D.光年是光在真空中传播一年所通过的距离
3.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A.声波能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
B.“禁止高声喧哗”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C.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D.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能直接对话
4.书瑶把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小男在另一端击打铁管,书瑶先后听到两个响声,由下表可知(BD)
A.先听到的是由空气传来的响声 B.先听到的是由铁管传来的响声 C.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比在铁中快 D.声音在铁中传播比在空气中快
5.建筑师在设计住宅房屋的窗户玻璃时,都采用了双层真空玻璃,它的主要优点是(C)
A.有利于防止光污染 B.有效地防止了光的反射 C.有利于防止噪声污染 D.有效地防止了光的折射
6.下列四种环境中不能传播声音的是(D)A.在起大风暴的罗布泊沙漠里 B.在潜水员敖游的海底 C.在世界屋脊的珠穆朗玛峰顶 D.在宇航员漫步的太空
7.如图,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密闭玻璃瓶内。
(1)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瓶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 减小直。
(2)分析实验现象,运用 推理(推理/归纳)的方法可得结论为 真空不能传声。
8.在温度为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340 m/s,如果看到闪电后,3秒钟才听到雷声,那么闪电处距人约 1020 m。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3108m/s,1962年5月,美国马萨诸塞工学院把红宝石激光射向月球,大约2.6秒后收到了从月球反射回来的激光讯号,则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是 3.9108m。
中考链接
1.(2013内蒙)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A. 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 导致噪声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噪声的音色
C. 用手机拨打放在真空罩中的手机,手机显示手机号,却不到手机铃声
D. 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能传递息
2.(2013绵阳)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B)A.噪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见声音
D.声音的传播速度在固体中一定比在液体中快
3.(2012年湖北中考)据报道,世界“吼王”杰米•温德拉曾“吼”出超过100分贝的声音,如图是他“吼”出声音将玻璃杯震碎的情景.下列有关他“吼”出的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A)A. 声音传递了能量
B. 声音只在玻璃杯中传播 C. 声音是玻璃杯振动产生的D. 声音的分贝数越高其频率越大
【八年级环境教育教案-10--18课】推荐阅读:
八年级健康课教案11-22
八年级微机课教案11-24
环境教育八年级07-27
八年级环境教育题12-29
八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讲评课教案06-04
八年级思想品德第二课教案08-13
八年级英语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新目标 (新课标版英语八年级)08-27
八年级生物《关注农村环境》教学设计09-05
初中俄语八年级下册第3课说课教案08-14
第2课艺术与科学八年级美术下册教案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