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讲评课教案(精选10篇)
八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讲评课教案 篇1
2016-2017学第一学期八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讲评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便于查漏补缺。
2、矫正试卷中存在的错误,进一步巩固检查过的知识。
3、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讲评方法:学生自主改错、教师讲解、师生共同讨论。
三、讲评重点:出现错误较多部分。
四、讲评过程
1、教师对试卷进行总评:本次测试学生的得分情况,考试的学生222人,年级最高分为79分,最低分5分,校平均分为35分 ;我教的八(3)班平均分为30.6分,八(4)班平均分41.5分。总体来看,基本考出了学生的水平。试题特点是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题型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选择题1-20题,非选择题21-24题,题目难度适中。
2、学生自主改错
学生对试卷中出现的错误自行改错,可以看课本,不会的向小组内其他同学请教,仍然不会的在试卷上作出标记。
3、各小组长统计本组的疑难问题并交给老师。
4、教师针对问题较多的题目进行讲解,分析错误原因。
5、以后应注意的问题 :
(1)关键是平时养成认认真真的学习态度。
(2)认真审题。以后要注意认真阅读每一个题目,选择题要看清题干,材料分析题要反复阅读,弄清题意,看清要求。
(3)学会比较问题的异同。
(4)平时多进行对历史材料的分析,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注意书写。以后要加强易混易错字的书写练习,注意书写工整。
五、学生针对自己的答卷进行修改、查漏补缺并进行巩固。
六、进一步从答卷中归纳出自己的失分原因及以后的注意事项。
高三历史期中考试讲评教案 篇2
第1课时
一、讲评目标:
1、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查漏补缺。
2、训练学生答题的规范性(学科语言、书写、序号化、段落化、提示语)。
3、训练学生的答题技巧与方法,总结答题的规律。
4、培养学生最大限度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文字材料,特别是图片、表格),归纳、概括、比较、评价能力。
5、培养良好心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树立学习自信心,培养刻苦精神。
6、判断历史材料真伪的能力。
二、错题与分数分析:
1、错题统计与错因分析:(1)错题统计:(10人以上)题号 2 3 5 6 10 11 15 16 18 20 人数 15 26 24 30 25 22 10 14 15 10(2)错因分析:
①审题粗心,对题干、选项、命题意图(考哪里)不能准确把握。第16、18、21(1)题 ②历史概念模糊不清。如第3、10题。
③基础知识再认再现能力欠缺。如第2、5、15、20、21(2)(3)、22(3)(4)题。
④提取、理解历史材料(文字材料,特别是图片、表格)的有效信息能力欠佳。如第6、21、22、23、25题。
⑤答题不规范导致失分。如第22(2)题。
⑥归纳概括、分析评价问题的思维能力欠佳。如第6、12、21(1)、22(2)题。
2、分数统计:(1)80-90共1人;70-80共2人。(2)Ⅰ卷40分以上共6人,其中45分以上3人,最高51分。Ⅱ16分以上共7人,最高分18分,35-40分共10人。
3、试题分析:难度适中,无偏题怪题,注重基础,考查能力,中外、横向、纵向考查。
三、教学过程
(一)选择题
1、学生自主纠错,寻找正确答案和错因,标注在试卷上。明确考查了哪个知识点。约5分钟
2、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解决自主不能解决的问题,寻找正确答案和错因,标注在试卷上。明确考查了哪个知识点。约8分钟
3、师生共同探究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及典型错题约15分钟
(1)第4题:导致中国人由学习西方的“器物”转向学习“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A.民族危机不断加深B.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不断走向科学
D.中国无产阶级独立登上政治舞台 ①考点:②错因: ③解析: ④同类变式:
【同类训练】马丁•路德坚持宗教改革的主要原因是()
A、马丁•路德深受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
B、天主教兜售赎罪券 C、教皇对马丁•路德的围剿
D、资本主义的发展 ⑤方法归纳:直接原因、根本原因的考虑
⑥知识回顾:19世纪上半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原因。
(2).鸦片战争中,中国一些有识之士萌发的新思想的核心内容和实质是
A.政治制度.振兴中华
B.经济制度.御侮强国
C.军事技术.抵抗外侮
D.印刷技术.传播西学第11题:
①考点:②错因: ③解析:
④同类变式:文艺复兴的实质是()
A、古希腊、罗马的复兴
B、宗教神学的发展 C、资产阶级的兴起
D、人文精神的弘扬
⑤方法归纳:性质类问题,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五四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的性质。
⑥知识回顾: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3)第16题:①考点: ②错因: ③解析:
④同类变式:见《5.3》相关习题。⑤方法归纳:排除法的运用 ⑥知识回顾:(4)第20题:①考点:②错因: ③解析:
④同类变式:李鸿璋说“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自强,尤先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其体现上述思想的活动是()
A、创立发昌机器厂
B、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C、创办北洋海军
D、创办开平煤矿 ⑤方法归纳:提取有效信息、准确判断、中心项 ⑥知识回顾:洋务运动的意义。
4、总结技巧与方法、规律。写在学案上或试卷上。(组内交流,收缴,)约5分钟
5、巩固与落实:练习,见《一轮复习》单元检测选择题,约10分钟
第2课时
(二)材料解析题
1、卷面案例约6分钟(1)案例一
杨洋同学复述答卷情况(2)案例二
冒健同学复述答卷情况(3)案例三 孙慧同学复述答卷情况
小组讨论回答:从卷面规范看,案例一、二、三哪个更好,为什么? 从回答内容看,案例一、二、三哪个更好,为什么?解题思路是什么? 讨论回答:同样都是8分,这些案例存在哪些不足?
2、自主合作分析试题,重新整理答案。约20分钟
3、试题思路分析:约10分钟 21题:
(1)问,要分析明确材料中的文字含义;理解“怎样的明显变化?”这类问题怎么回答。(2)问,分析文字,联系课本。注意要求回答什么:影响。基础不牢,迁移能力不够。(3)问,明确回答什么:原因。什么原因:什么历史现象的原因。回答内容:所学知识。对课本宏观把握不够,审题不仔细。(4)问,“趋势”类问题的规律性回答不够(包括有题头和无题头两类)22题:
(1)问,时序不清,回答要点不全面。怎样回答“大跨度、大综合”一类问题仍然不明确。(2)问,回答很好。
(3)问,总体不错,个别同学找不准、找不全材料,对材料不能很好地概括。(4)问,“文字”拟定不能反映材料的内容或片面。
3、强化练习:(1)、“欲求超胜,必须会通”,继承、借鉴与创新是民族文化发展面临的亘古常新的课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传统文化格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① 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内容?(6分,每一答案要点不超过两字)
材料二见《一轮》相关习题
4、学生总结材料解析题的答题步骤与方法并上交
【教后记】
高三历史试卷讲评教案设计(第六单元)
第1课时
一、讲评目标:
1、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查漏补缺。
2、训练学生答题的规范性(学科语言、书写、序号化、段落化、提示语)。
3、训练学生的答题技巧与方法,总结答题的规律。
4、培养学生最大限度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文字材料,特别是图片、表格),归纳、概括、比较、评价能力。
5、培养良好心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树立学习自信心,培养刻苦精神。
二、错题与分数分析:
1、错题统计与错因分析:(1)错题统计:(10人以上)题号 1 3 4 6 10 11 13 16 17 19 20 人数 11 26 14 30 25 22 12 14 15 16 14(2)错因分析:
①审题粗心,命题意图(考哪里)不能准确把握。第6、10、21(1)、22(1)题 ②历史概念模糊不清,史实混淆。如第3、10题。② 础知识再认再现能力欠缺。如第2、5、15、20、21(2)(3)、22(3)(4)题。③ 取、理解历史材料(文字材料,特别是图片、表格)的有效信息能力欠佳。如第5、11、22、23、45题。④ 答题不规范导致失分。如第21(2)题。
⑥归纳概括、分析评价问题的思维能力欠佳。如第3、11、22(1)、23(2)、24、25题。
2、分数统计:(1)80-90共0人;70-80共5人。(2)Ⅰ卷40分以上8人,其中45分以上1人,最高48分。Ⅱ卷16分以上共7人,最高分18分,12-16分共9人。
3、试题分析:难度适中,无偏题怪题,注重基础,考查能力,横向、纵向考查。
三、教学过程
(一)选择题
1、学生自主纠错,寻找正确答案和错因,标注在试卷上。明确考查了哪个知识点。约5分钟
2、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解决自主不能解决的问题,寻找正确答案和错因,标注在试卷上。明确考查了哪个知识点。约8分钟
3、师生共同探究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及典型错题约15分钟
1、下列关于孙中山民权主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推翻封建帝制②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③政治革命的根本④建立民主共和国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①考点:②错因: ③解析: ④同类变式:
【同类训练】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列宁具体指的是孙中山的()
A.民族主义思想
B.民权主义思想
C.民生主义思想
D.国民革命思想 ⑤方法归纳:理解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的“旧与新”
⑥知识回顾: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4、以下对三民主义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
B.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C.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D.在它的指导下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①考点: ②错因: ③解析:
④同类变式:启蒙运动的实质是()
A、古希腊、罗马的复兴
B、宗教神学的发展 C、资产阶级的兴起
D、人文精神的弘扬
⑤方法归纳:性质类问题,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五四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的性质。
⑥知识回顾:新三民主义的性质分析。(3)第8题:①考点: ②错因: ③解析:
④同类变式:见《5.3》相关习题。⑤ 法归纳:排除法的运用 ⑥ 识回顾:(4)第15题:①考点:②错因: ③解析: ④同类变式:、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根据中国近代社会的特点,指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下列事件属于革命进程第二步的是()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
C.解放战争
D.三大改造⑤方法归纳:提取有效信息、准确判断、中心项
⑥知识回顾:毛泽东思想的主要理论内容。
4、总结技巧与方法、规律。写在学案上或试卷上。(组内交流,收缴,)约5分钟
5、巩固与落实:练习,见《一轮复习》单元检测选择题,约10分钟
第2课时
(二)材料解析题
1、卷面案例约6分钟(1)案例一
严蓉同学复述答卷情况(2)案例二
高嘉琪同学复述答卷情况(3)案例三
丁元同学复述答卷情况(4)案例四
孙超成同学简述答卷内容。小组讨论回答:从卷面规范看,案例一、二、四哪个更好,为什么? 从回答内容看,案例一、二、三哪个更好,为什么?解题思路是什么? 讨论回答:同样都是6分,这些案例存在哪些不足?你的建议是?
2、自主合作分析试题,重新整理答案。约20分钟
3、试题思路分析:学生汇报。约10分钟
21题:
(1)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的基本要素。写出材料一中属于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的文字。(4分)
历史叙述:注意阅读 历史评价:注意阅读
(2))为解决民生问题孙中山先后提出了哪些思想主张?基础不牢,迁移能力不够。
(3)问,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并提出要吸取苏联的教训。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毛泽东否定了苏联的哪些做法?(8分)22题: 存在问题:时序不清,回答要点不全面。怎样回答“大跨度、大综合”一类问题仍然不明确。
22题(1)材料一图l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2分)依据材料一图2指出,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2分)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4分)面,存在问题:审题不仔细,时序不清,逻辑混乱。
(3)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什么重要理论?(2分)十年后,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思想是什么?(2分)(4)综合三则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2分)暴露问题:基础不牢,迁移能力不够;审题不仔细,时序不清,逻辑混乱,角度太小太窄。
3、强化练习:夯实基础,提高解题能力。见《一轮》相关习题
4、学生总结材料解析题的答题步骤与方法并上交
八年级上册试卷讲评课教案 篇3
一、讲评目标
1、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便于查缺补漏。
2、矫正试卷中存在的错误,进一步巩固检查过的知识。
3、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教师的简单讲评,使学生总体掌握各项知识内容和各种答题技巧。巩固学生对基本知识薄弱环节的掌握及提升对基本观点的理解、运用能力。
二、讲评方法:学生自主改错、教师讲解、师生共同讨论。
三、讲评重点:选择题和材料解析中错误较多的部分题目。
四、讲评过程
1、考试情况简要分析:
2、试题特点和结构: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延伸、拓展。题型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与中考题型相符,选择题12个,非选择题材料题两个大题。题目难易度适中。
3、学生自主改错:学生对试卷中出现的错误自行改错,可以看课本,不会的向小组内其他同学请教,仍然不会的在试卷上作出标记。
4、教师针对性讲解:各小组长统计本组的疑难问题并交给老师。教师针对问题较多的题目进行讲解,分析做错的原因。
5、当堂训练 选择题
(1)历史活动探究课上,同学们围绕中国的近代化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黎明同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你认为他的看法中,与历史史实不符合的是()A 戊戌变法的目的是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B 洋务派主张兴办近代工业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 C洋务运动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D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2)历史活动探究课上,同学们围绕中国的近代化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黎明同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你认为他的看法中,与历史史实不符合的是 A 戊戌变法的目的是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B 洋务派主张兴办近代工业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 C洋务运动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D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3)严复译著《天演论》中提出“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步观点,启发了当时的中国知识界去探索、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制度。近代中国从制度上学习西方始于()
A 洋务运动 B 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戊戌变法
(4)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其主要依据是他们()A 都反对文化领域的复古思想B 都主张推翻清朝统治 C都以“民主”“科学”为指导思想D都具有反封建性质 材料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120年前的那个甲午,是黑暗的、痛苦的、流血的、沉沦的甲午。„„甲午战争是一个命运转折点。
---《人民日报:从曱午战争的庫墟上崛起》》2014年04月13日06版 (1)结合所学知识,给材料一中的观点提供依据。
材料二 在历史上多次制造亊端对中国打响“第一枪”日本,这次(中日)是还要制造亊端打响“第一枪”呢,或是制造亊端逼迫中国打响“第一枪”呢?
一一中新网2014年1月2日电
(2)请用20世纪30年代的两个史实说明日本在历史上多次制造事端对中国打响“第一枪”。
材料三 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新华社北京2月27日电
(3)为什么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设在12月13日?
八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篇4
齐家佐中学 陈永亚
期中考试成绩出来了,说句实话,这是让我满意的成绩,在平时的授课和复习过程中,感觉不是这样的。我教八年级四个班的历史,学生人数113,平均成绩60,最高分87,这是我意想不到的,下面我就其中一个班的成绩为例,进行一下分析。
一、试卷评析:在授课过程中,要细致一些,我发现以前的授课有些粗糙,尤其是小字部分,没有引起相当的注意,而且这次出题覆盖面很广,涉及了课本的方方面面,稍有疏忽你就漏进去。而且,在以后授课上要除去枝蔓,留主干,要精讲。
这次考试题目难度有些大,选择题还基本适合我现在的学生,但是大题做起来就不太顺了。如第三题
(1)“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改良主义”、“旧式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分别指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2)“新的社会力量”、“先进理论”分别指什么?这一理论最初在哪一运动中被介绍到中国?先驱者是谁?
(3)如果给上述历史事件确定一个主题,你的答案是什么?
这道题旨在考查学生掌握第二单元的知识,但是就现在的时间和精力来讲,他们还不能从这样的整体高度来理解这些知识或者是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
1、整套试卷对教材各单元知识点的考查分配较均匀,涵盖较全面。
2、部分选择题设置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3、本套试卷充分考虑到基础教育的基本要求,试题比较容易。
二、学生做题中出现的问题:
1、审题不清,缺乏对基本历史知识的理解性把握;
2、错别字较多,对一些常见常用的地名、人名写错,知识系统性差,缺乏必要的梳理;
3、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较差。随着能力考查的不断加强,取自于课外的史料也不断增多,阅读理解史料是解题的关键。但在本次考试的材料分析题中发现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还是比较欠缺;
4、对历史史实联系和分析概括能力还很缺乏。例如材料分析题,很多学生知识掌握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知识迁移能力较弱,对热点不够关心。部分学生对题目的理解与把握存在欠缺导致出现审题不清、答非所问现象。
5、学习方法简单滞后,以死记硬背为主,忽略学习过程。
三、对今后工作提出努力方向:
1、强化基础,努力创新,强调对知识的理解性把握,注重在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能力,做到知识与能力并重,过程与结果并重;
2、强化训练,要明确答题的一般步骤,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加强解题思路的训练;
3、注重学生书面表达的训练,运用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述。
四、教学建议:
1、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2、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分析、概括和综合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基本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3、改变落后的教学手段,多尝试用多媒体、投影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5、主观性题目还会适当增加,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今后努力方向: 1.教师要认真学习《历史课程标准》,把握考试基本内容和要求。继续加强对《课程标准》、《考试说明》、考题的研究。《课程标准》是命题的范围和依据,是我们复习备考的重要依据。备课组要重视对它们的研究,把握各部分教学内容的复习要求,用教师在研究考试,把握命题方向上的多投入,换取在指导学生复习过程中的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2.进一步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试卷相当数量的题目来源于教材,即便是综合题也是基础知识的加工、组合和拓展,只有讲好、学好、用好教材,发挥教材的优势,挖掘教材潜能,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在复习时尤其是对一些对历史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内容、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帮助的内容,对基础知识的教学要扎实,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细致、到位。不能留有漏洞。
3、切实抓好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
(1)加强集体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备习题、备教法、备学法,分工协作。积集体的智慧为大家拥有、共用,取长补短,最后达成共识。
针对这种情况,建议尝试以下五步骤:第一步,理清单元阶段特征或专题特征。第二步,知识点的考察情况进行统计,用表格列出。使考试内容在本单元的考察情况一目了然,克服学生复习的盲目性,并且对新的考点做出预测。第三步,由导学结构和讨论思考题组成。这一部分是课堂操作的主体部分.简单的东西由学生填上并作回答即可。疑难点,尤其是热点、预测到的考点问题由老师引导分析、作出解答。通过分析加深教材或专题知识点的理解,这一部分主要强调的是老师“导”的作用,学生是思维的主体。第四步:巩固练习。题型、题量多少不限,主要是选好有针对性的题目,这一部分主要强调“练”的功能,起巩固本单元知识的作用.这样通过上面几个环节,“导”“学’“练”三环节基本完成。第五步是课后记,类似于课后反思。对老师来说,本单元有什么不足和遗憾及补救措施可总结一下,对学生来说,本单元有什么缺憾的地方,或者有什么补充,甚至是对教师讲课的建议都可以记在上面。
八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讲评课教案 篇5
1.19世纪上半期,世界头号工业强国是哪国?
A.中国 B.日本 C.英国 D.法国
2.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的第一次较量是什么战争?
A.甲午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鸦片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近代太平天国起义的领导人是:
A.魏源 B.林则徐 C.洪秀全 D.李秀成
4.鸦片战争后,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开始睁眼看世界,寻求救国方法,其中杰出代表是:
A.道光帝 B.魏源 C.洪秀全 D.张之洞
5.法国伟大作家雨果说:“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劫,一个放火,可以说胜利是偷盗者的胜利,两个胜利者一起彻底毁灭了圆明园。”雨果所谴责的两个强盗是:
A.英、法 B.英、德 C.法、俄 D.美、德
6.割让香港岛给英国是什么条约内容?
A.《南京条约》 B.《辛丑条约》 C.《天津条约》 D.《马关条约》
7.洋务派的中央代表是谁?
A.左宗棠 B.奕 C.曾国藩 D.张之洞
8.割让台湾岛给日本是什么条约内容?
A.《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天津条约》
9.中国近代杰出的铁路工程师是谁?
A.奕 B.左宗棠 C.张謇 D.詹天佑
10.什么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
A.辛亥革命 B.洋务运动 C.五四运动 D.百日维新
11.辛亥革命开始于什么起义?
A.广州起义 B.武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金田起义
12.近代中国赔款最多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辛丑条约》 C.《天津条约》 D.《马关条约》
13.洋务运动前期的口号与活动是:
A. “自强”、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 B. “自强”、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
C. “求富”、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 D. “求富”、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
14、下列各项最能说明清朝政府已变成了“洋人的朝廷”的是
A.允许外国驻兵北京 B.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C.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D.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15.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叫什么?
A.同盟会 B.光复会 C.国民党 D.共产党
16.近代,哪一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运动?
A.维新变法运动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7.什么事件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A.公车上书 B.颁布“明定国是” C.同盟会成立 D.武昌起义
18.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A.美国 B.日本 C.英国 D.俄国
19.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开始于
A.禁烟运动 B.鸦片战争 C.太平天国运动 D.洋务运动
20. 交通发展的轨迹,标志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18,世界上第一台火车机车诞生,火车轮下伸向远方的双轨、风驰电掣般的速度、欢快的轰鸣,昭示着新时代的到来。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是
A.京张铁路 B.粤汉铁路 C.滇越铁路 D.胶济铁路
21.某处名胜古迹有这么一幅对联:“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你认为该对联评价的历史人物是
A.孙中山 B.康有为 C.陈独秀 D.蒋介石
23.“灯闪着,风吹着,蟋蟀叫着,我坐在床上看书。月亮出了,风熄了,我应在院中唱歌。”这是溥仪在17岁时写的一首新诗。这种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写作的现象,与下列哪一文章的大力提倡分不开?
A.魏源的《海国图志》 B.严复的《天演论》
C.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D.李大钊的《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24.它设立于戊戌年间,它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百日维新留下的唯一成果。这里的“它”指的是
A. 哈佛大学 B. 燕京大学 C. 东吴大学 D. 京师大学堂
二、问答题(30分)
26、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灾难史,也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中华民族的复兴史。回忆所学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标志着中国步入近代史,西方列强纷至沓来,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什么?
(3)允许日本开设工厂的条约是哪个条约?
(4)帝国主义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对中国发动了哪一场侵略战争?
(5)学习了中国近代史,给你最大的启迪是什么?
27、在抗击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艰难岁月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他铮铮铁骨、一身正气,虎门销烟显示了他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他”是谁?
(2)“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箕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这是l9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中的一首诗。这首诗不仅评价了太平天国的历史功绩,也体现了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悲壮。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太平军痛打哪一支军队?
(3)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的主题之一。下列再现了邓世昌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影片是( )
A.《鸦片战争》 B.《火烧圆明园》 C.《太平天国》 D.《甲午风云》
(4)中央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x疆建设和发展的步伐,天山南北迎来了美好的春天。无独有偶.晚清的他,主张塞防和海防并重,力主收复x疆,并建议设立x疆行省,功夫不负有心人, 他在辽阔的西疆完成了中华民族最扬眉吐气的一件大事。请问他是谁?
(5)上述英雄人物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28、理论天下,传播新论,获取新知,指导实践,请回答下列问题:
(1)魏源故居“小卷 阿”坐落于南京乌龙潭边龙蟠里,1842年,魏源在此编成一部系统介绍南洋、欧美各国历史地理的著作。该著作名称是什么?
(2)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被鲁迅称为“19世纪末最敏感的人”。他译著的哪部书中着重阐发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化论的道理?
(3)《民报》是同盟会的机关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阐发为什么,成为辛亥革命的旗帜?
(4)19,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吹响什么运动的号角?
(5))《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通过狂人的形象,尖锐地揭示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这部小说的作者是谁?
三、材料题(共20分)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李鸿章
材料二:试问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师无实学,工无良师,强若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以挞坚甲利兵乎? ——“明定国是”诏书
材料三:颠覆满清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
材料四: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先生”(指民主)“赛先生”(指科学),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两先生才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陈独秀
(1)材料一是李鸿章对自己开展的什么运动的反思?
(2)材料二是由哪位皇帝颁布的诏书?由此开展了什么运动?
(3)材料三是哪位临时大总统就职的誓词?为“巩固中华民国”,他颁布了哪一宪法性质的文件?
(4)材料四,一大批进步知识分子高举“德先生”和“赛先生”两面大旗,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列举其中的两位代表。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卷及答案 篇6
l、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北京条约》 B.《南京条约》 C.《望厦条约》 D.《黄埔条约》
2、英法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是
A.打开中国市场 B.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C.打击农民起义 D.推翻清政府
3、圆明园位于北京西郊,被称之为“万园之园”,但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断壁残垣,造成这种结果的罪魁祸首是
A.英美联军 B.英法联军 C.英俄联军 D.美俄联军
4、近代史上,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A.英国 B.俄国 C.日本 D.美国
5、18掀起的义和团运动首先发生在
A.河北 B.山东C.安徽 D.天津
6、标志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退出历史舞台的事件是
A.袁世凯做内阁总理大臣 B.袁世凯当上大总统 C.清帝退位 D.中华民国成立
7、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掀起了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的是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8、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
A.外争主权权,内除国贼 B.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C.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D.废除“二十一条”
9、19世纪上半期,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是
A.英国 B.俄国 C.日本 D.美国
10、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标志是
A.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B.孙中山决定改组国民党
C.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D.黄埔军校的创办
11、中国第一所近代学校是
A.京师同文馆 B.京师大学堂 C.万木草堂 D.福建船政学堂
12、“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这是下列哪位人物的预言?
A.李大钊 B.陈独秀 C.周恩来 D.毛泽东
13、促使清朝统治集团和光绪帝支持戊戌变法的根本原因是
A.民族危机的加深 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为争夺最高统治权D.康有为等人的宣传
14、虎门之战中壮烈牺牲的关天培是在中国近代史的哪次战争中牺牲的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中法战争
15、下列国家中,没有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是
A.德国 B.奥匈帝国 C.比利时D.意大利
16、“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出自下列哪个卖国贼之口。
A.李鸿章 B.慈禧太后 C.曾国藩 D.袁世凯
17、在中国,有这样一座城市,它为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冠上了自己的名字而受辱,它为抗战时期日军在这里屠杀三十万中国军民的罪行而饮恨,它就是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南京
18、“从今天起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这是哪位历史人物发表的讲话
A.孙中山 B.周恩来 C.毛泽东 D.邓小平
19、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若实地考察辛亥革命首义之地,他们应去的城市是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武汉
20、张华同学在假期里观看了以下五部影视剧,按照所反映事件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虎门销烟》②《鸦片战争》③《末代皇帝》④《火烧圆明园》 ⑤《甲午风云》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③ C、①③②⑤④ D、③④⑤①②
二、填空题(本题共计7小题14空,每空0.5分,共计7分)
21、指出“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的是 ,他于1839年6月3日下令将收缴的鸦片在 当众销毁。
22、1895年,________和梁启超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请求变法维新,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__________。
23、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太平军在浙江慈溪的战斗中击毙洋枪队头目 。
24、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是________,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刊物是_____________。
25、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英勇牺牲的是 ,为戊戌变法流血牺牲的是 。
26、中国近代史开始的标志是___ __,近代化开始的标志是___________。
27、提出了三民主义, 在中国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
三、判断题(本题共计10小题,每题0.5分,共计5分。正确的写“A”,错误的写“B”,请将答案写在下面的表格中。)
28、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中国政府严禁鸦片。
29、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攻陷旅顺后,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30、《辛丑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对中国危害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31、1927年,汪精卫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正式与中国共产党决裂。
32、黄埔军校由孙中山任校长,共产党员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33、197月中共“一大”在广州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大会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举行。
34、1878年左宗棠收复了除伊犁外的整个x疆。1884年x疆设立行省。
35、1895年4月,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北京条约》
36、198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宣告成立,推举孙中山担任总理。
37、19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袁世凯在南京任临时大总统。
四、综合题(18分)
38阅读下列材料:(6分)
材料一、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材料三、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1)上述三段材料分别是什么条约的内容?(3分)
(2) 上述条约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影响分别是什么?(3分)
39、阅读下列材料(6分)
“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李鸿章
请回答:
(1)材料中“我办了一辈子事”是指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朝较为开明的官员发起的一场什么运动?(1分)
(2)该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1分)
(3)该运动的中央代表人物是谁?(1分)
(4)该运动以什么为中心?(1分)
(5)该运动破产的标志事件是什么?(1分)
(6)该运动的性质?(如何评价该运动?)(1分)
40、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充满了坎坷,许多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2)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指出材料中第三期学习西方过程中相联系的历史事件。(1分)
八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讲评课教案 篇7
一、试题分析
本次试题满分为100分,题型有选择题、改错题题、材料题、三大类型;和中考题型一样从试题难易程度上来说,比较适中;也没有怪题、偏题现象;既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课程理念,是一份很不错的试题。
二、答卷情况
本次考试我校八年级四个班,我所带的八3班平均分55分,八4班平均分54分,从整体上看,成绩不理想。
下面把学生失分较严重的地方做一具体分析:
第一大题共10个选择题,分值为50分,总体来看学生得分高低不匀,最高分40分,最低分0分;失分的题目比较分散,说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第二题材料题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对材料的分析不够明确,不懂得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对自由发挥的问题把握不住要点。总体来看试卷出现的缺点是书写不工整,不规范,说明了学生在思想上重视的程度不够。
三、教师改进措施
1、要依据《课标》进行教学
《课标》是历史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和准绳,《课标》对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提出了具体的学习目标,学生学什么以及学到何种程度,都 2014初中期末考试题库一一作了具体的规定和说明,所以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认真研读课标。
2、固本强基,狠抓基础知识落实
基本知识点的落实:人物、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影响等是历史最基本的知识点,必须牢固掌握,反复记忆是最重要的方法。
3、注意对所学知识的总结与归纳
对所学的历史知识一定要及时的进行单元总结,小专题总结,用线把所学的历史知识贯穿起来,便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理解,条理清楚的掌握。
4、加强对材料题的训练
八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讲评课教案 篇8
一、选择题(15道每题2分,共30分)
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大陆领土最后被解放的地区是()A.新疆B.台湾C.西藏D.海南
2、开始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事件是()A.新中国成立B.三大改造的完成 C.五四运动开始D.土地改革的完成
3、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英雄有()①黄继光②邱少云③董存瑞④刘胡兰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③
4、下列不属于土地改革的意义的一项是()A.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了 B.解放了生产力,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 C.消灭了地主阶级
D.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创造了条件
5、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B.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D.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6、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A.新中国成立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三大改造的完成D.中共八大的召开
7、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A.重工业B.轻工业C.农业D.商业
8、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的起止时间是()A.1949年─1956年B.1956年─1966年 C.1958年─1968年D.1966年─1976年
9、下列事件不是发生在1976年的是()
A.刘少奇含冤而死B.文化大革命结束 C.四五运动D.毛泽东逝世
10、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主持中日常工作的人是()①周恩来②邓小平③叶剑英④华国锋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11、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得到完全纠正是在()A.党的八大B.党的九大
C.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D.党的十三大
12、邓小平指出,在改革开放中,要防止资产阶级自由化,就必须坚持()A.四项基本原则B.党的领导C.社会主义道路D.毛泽东思想
13、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废除“一大二公”的旧体制B.完善计划经济体制 C.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4、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一次会议是()
A.党的十二大B.党的十三大C.党的十四大D.党的十五大
15、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的事件是()A.文化大革命的结束B.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C.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D.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二、填空题(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
(2)1949年9月,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上通过了《》;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上通过了《(2)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形式是;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形式是。
(3)1971年9月13日,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1976年10月,反革命集团覆灭。
﹝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实际形成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集体; 党的十四大形成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5﹞党的十三大上,邓小平阐明了的理论,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三、材料解析题(共2题,30分)
1、材料一:“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 材料二:“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阅读以上二则材料,回答问题:
①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年的哪两次运动?这两次运动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②结合材料二,列举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这时期的楷模有哪些?
2、材料: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春晖啊暖透了大江两岸。啊,中国,啊,中国,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春天的故事》结合材料回答: ①这位老人是谁?他制定了什么决策?
②在沿海地区出现的经济特区、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有哪些(每项至少列举两项)?
③最终形成了一个什么样的开放格局?
四、简答题(共2题,第一题12分,第二题10分)
1、简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内容和历史意义。
2、1949年─1956年中国共产党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做了哪些努力?
五、探究题(8分)
请评议一下从文革十年到改革开放这其间的得失和经验教训(观点正确,表达准确,语言流畅即可)。
高一语文期中试卷讲评课教案 篇9
(内含“考后反思及措施”)(2017.11)
张 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试卷分析,查找不理解或没掌握的知识点,进行相关知识点的补缺与整理。
2.过程与方法:归纳总结各知识点,做到相关知识点的迁移,举一反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态度端正,提高学习效率;在答卷时要认真审题,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重点难点:
补缺补差;针对典型错题,给与分析、指导;引导学生把握解题思路,总结解题一般规律。
三、教学过程
(一)考试情况:
本次考试,现代文部分难易适度,文言文部分,课外文言文有一定的难度,作文的题目难易比较适中,基本没有学生偏题的,但写得好的学生也不多,年级均分大约是27分左右。
(二)试题评析
得分率较高的试题及原因:
第1题,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考前复习扎实;检测落实到位。第10——16题,考查的是课内文言文,学习、复习重点落实。
(三)典型试题分析
第3题:“简直”一词在文中的作用。(2分)学生答题出现的问题:
1.考虑到“简直”一词写出了母亲唠叨的频繁,但没有考虑到其又表现了我们对母亲唠叨的不耐烦。(得1分)2.既没考虑到“简直”一词写出了母亲唠叨的频繁,又没答出其表现了我们对母亲唠叨的不耐烦
(得0分)1分样卷:
0分样卷:
教学措施:
指导学生阅读时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在理解的基础上揣摩词语意思,兼顾“简直”一词涉及到的“母亲”和“我们”双方的行为、情绪。
第5题:选项“C.文中第4段说“她的语言像她的人一样干净利索”,形象地说明了母亲是一个干净利索的人”为什么是错误的?
学生答题选错的主要问题是:以为有“像”的句子就一定是比喻句。
教学措施:
拓展补充讲解:有三种“像”字句并不是比喻句。
一、表示比较
如:“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卖火柴的小女孩》)
句中以前的奶奶和现在的奶奶形象,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的比较。
二、表示举例i
如:“你骗谁,像你这样的大官会没有钱?”(《“你们想错了”》)
句中用“像”字引出方志敏作为例子,说明凡是当官的就一定有钱。
三、表示猜测
如:“小丽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可爱的草塘》)
句中用“好像”引出推测,是为了加强语气,说明估计的准确性。第8题:关于“题材”。
学生答题填错的主要问题是:分不清“题材”与“体裁”。
教学措施:
补充讲解知识点:什么是“题材”?什么是“体裁”? 明确:“题材”是关于内容的;“体裁”是关于文学样式的。
古诗歌“题材”有:送别诗,如《别董大》;山水田园诗,如《山居秋暝》;咏史怀古诗如《乌衣巷》;边塞诗,如《白雪歌颂武判官归京》;如怀人诗《雨霖柃》;咏物抒情诗如《咏梅》;借景抒情诗,如《望庐山瀑布》。等等。
古诗歌“体裁”主要有古体诗、近体诗,近体诗又包括律诗和绝句,等等。
第12题:关于文言文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本题考查的词类活用中的“名词作状语”现象。
学生答题选错的主要原因是:初中语文学习不讲文言语法,高一的学生分不清句子成分,不知道什么是“名词作状语”现象。
教学措施:
查缺补漏,补充讲解文言句法、词类活用等知识点。具体通过实例来讲解,解决问题。
第16题:翻译划线句子。(5分)
学生答题主要问题是:翻译句子,不能做到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兼顾文言句式,做到文从字顺。本题分为(1)、(2)两小题。第(1)题3分;第(2)题2分。
第(1)2分样卷:
第(1)1分样卷: 第(1)0分样卷:
第(2)1分样卷:
第(2)0分样卷:
教学措施:
1.强调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兼顾文言句式,翻译后的句子要“信、达、雅”。
2.翻译不达标的学生课上重新翻译,或在试卷上翻译,或抽人上黑板翻译,做到人人过关。
作文题分析:
本次作文为半命题作文:“在风雨中
”
半命题作文是指作文题目只出现一部分,另外一部分由考生自己去补充的一种作文题型。写好半命题作文首先要分析题目中已有文字部分所表达的意思。然后细读提示中对空白处的要求和限制。再根据提示展开联想,搜寻最适合写的材料。补写文题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半命题作文选材自由的特点,在提示要求的范围内,选择自己认为最想写、最有把握写好的内容填在横线上。
主要问题
(一)记叙时平铺直叙,概括多,描写少,毫无波澜可言。
许多同学习惯于对人物的活动、事件的过程作概括的叙述,如记流水账,甚至把原本有趣的内容写得味同嚼蜡。他们不愿意,或者不善于作具体细致的描写。究其原因,学生在记叙时没有运用多种写作手法来扮靓自己作文的意识,平时疏于积累,更懒于模仿优秀的记叙 文,而概括的叙述较之具体细致的描写,要简单省劲一些,为凑够字数,他们往往眉毛胡子一把抓。
(二)选材老套、陈旧,千篇一律,缺乏创新意识。
鲁迅曾说:“第一次把女人比成花的是天才,第二次把女人比成花的是庸才,第三次把女人比成花的是蠢才。”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作文不能沿袭他人,要有创新。而选材不典型是很多学生作文中的通病。学生由于生活空间狭小,又缺少独立思考,写出来的文章大同小异。
(三)说假话,诉假情,缺少真情实感,不能以情动人。
一些学生文章中记叙的故事是自己杜撰的,不选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材料,特别是自己的生活材料;有的写名人的事迹材料,全篇罗列刘伟、孙杨或别的成功人士的事迹等等,而自己的感受不多甚至一点也没涉及。这样写不可能“说真话”,表达出真挚的情感。
考后反思及措施
一、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训练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常抓不懈,同时各种知识要学得准,理解得深,记得牢,用得活,不应该模模糊糊,似是而非。只有牢固掌握书本上的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才能举一反三,增强迁移能力,所以决不可舍本求末。另一方面,课外的语文教学活动,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语文能力,我们应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还要抓好课外的语文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内容和现实生活实例,切实提高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文学的能力。发展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实践研究课题。培养能力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而有效地培养能力,正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和本质所在。学生的能力是在长时间的反复实践中螺旋式地提高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培养能力必须靠平时课堂的教学积累,因此,培养学生的能力,必须立足于平时的课堂教学。
二、强化阅读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弗兰西斯·培根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可见,对于一个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正处在形成期的中学生,阅读的作用尢其重要。有效地培养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从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从喜欢阅读到会阅读,能读懂。当代学生要读的作品很多,这就需要教会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阅读计划,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和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提高学生迁移思维的能力。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适当进行阅读强化训练,尢其应针对阅读能力弱的学生设计一些提高性的练习,使学生学用结合,能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阅读中出现的问题,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宽视野,课内课外相结合,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拓展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
三、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个性特长。要把思维训练作为教学的大事来抓,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要引导学生掌握如何从不同角度认识同一事物,认识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要培养学生关注、观察、评价事物,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自主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身素养质的提高,为语文学习提供不竭的动力。
四、以作文促做人,以做人促作文,实现做人素质与作文水平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标。
八年级历史的开学第一课教案 篇10
1、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子等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和总结康、梁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
(2)通过讨论“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通过本节课,使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动的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活动,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中华民族利益的,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从而对戊戌变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奔走呼号,宣传变法,投身改革,要求维新变法。应该学习他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他们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处理方法:运用多媒体投影、图片等直观手段,从康、梁的.活动入手,讲清公车上书的情况。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方法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
法的内容:哪些触及顽固派利益,哪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分析支持维新变法的人有哪些,搞清维新变法运动的社会基础,引导学生从力量对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理解变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
分组学导,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渗透点:
(1)用不同形式总结本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训练学生根据史实,掌握论从史出的分析方法。
教学设备:
(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卫星接收的教学资源,中央电教资源库资源。
(3)光盘。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1)小组内学生分工收集,处理有关资料。
(2)学生预习本课,做小报、结构图,分角色表演来总结本课。
(3)结合本课内容进行自我教育。
二、新课讲授:
出示图片《黄海激战》,出示视频《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全国人民感到耻辱,义愤填膺,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深重,资产阶级维新派呼吁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家富强。)
假设:我们都生活在19世纪末这个动荡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中?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八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讲评课教案】推荐阅读:
四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讲评课教案08-16
八年级历史期中试题07-31
八年级上册历史期中卷09-06
八年级历史期中教学反思11-13
八年级下中国历史第九课改革开放教案11-11
《九年级历史期末检测试卷讲评课》教学设计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