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

2024-07-28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通用8篇)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 篇1

第19课 重庆谈判和人民解放战争转入反攻

0

1知识管理 知识点1 重庆谈判

背景:抗战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坚持独裁,在美国支持下,阴谋发动内战。由于准备不足,蒋介石采取________、真备战的策略,1945年8月,三次电邀________到重庆谈判。为争取和平、民主,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在________等陪同下,飞抵重庆谈判。

双方主要代表人物:共产党代表:毛泽东、________;国民党代表:蒋介石。双方签订的文件:国共两党签署了《__________》。

意义:重庆谈判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________诚意,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知识点2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内战爆发:时间:________年6月。标志:国民党调集20多万兵力围攻________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全面进攻:________以重兵大举进攻华东、晋冀鲁豫、晋察冀、东北等解放区。

重点进攻:1947年3月,国民党________部向延安猛扑。党中央和西北解放军主动撤出延安。毛泽东和________仍留在陕北,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________率领西北解放军采用“蘑菇战术”,粉碎了敌人对________的重点进攻。

知识点3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经过:1947年夏,________、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到达________,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陈赓率太岳兵团,在晋南渡过黄河,挺进豫西。陈毅、粟裕指挥华东解放军主力,进军豫皖苏地区。

影响:三大主力互为犄角,钳制中原,威胁________、________。其他解放区也先后转入反攻,形成了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态势。

0

2基础过关 知识点1 重庆谈判

1.右图是1945年毛泽东和蒋介石在重庆的合影,曾使无数国人充满希望。当时,全国人民普遍希望()A.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B.打倒列强,铲除军阀 C.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D.团结民主,和平建国

2.抗战胜利后,蒋介石连发三份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主要原因是()A.国内需要和平建设 B.内战准备尚未完成 C.中共在抗战中力量壮大 D.国内舆论要求和平

3.1945年9月发行的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上,大幅特写的蒋介石意气风发,而此时的他正在重庆与毛泽东进行一场难以实现和平的谈判。这场谈判难以实现和平最主要的原因是()A.双方没能制定有效的谈判方案 B.蒋介石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 C.《双十协定》不符合人民的利益 D.内战在谈判时已全面爆发 知识点2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4.1946年6月,蒋介石悍然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协议,大举进攻哪一地区,全面内战爆发()A.陕北解放区 B.中原解放区

C.晋冀鲁豫解放区 D.山东解放区

5.下列人物中,指挥西北解放军粉碎敌人对陕北的进攻的是()A.彭德怀 B.刘伯承 C.毛泽东 D.邓小平

知识点3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6.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A.千里挺进大别山 B.百万雄师过大江 C.挺进大西南 D.会师大西北

7.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消息传到陕北,毛泽东欣喜地说:“我们总算熬出头了。”这是因为()A.解放战争打响了

B.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C.大决战开始了

D.人民解放军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

8.三路大军互为犄角,形成品字阵势,钳制中原,威胁到()A.武汉国民政府 B.南京国民政府 C.满洲政府 D.溥仪政府

0

3能力提升

9.西安事变与重庆谈判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两者的相同点有()①张学良都直接参与其中

②中国共产党都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③都初步出现了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局面 ④都预示着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万急,延安

毛泽东先生勋鉴: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能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1)这是谁发给毛泽东的电报?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出的?

(2)材料中的“陪都”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3)类似的电报他发过几次?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4)毛泽东为什么要去谈判?结果如何?

11.纪实就是用真人真事,真实地反映历史,真实地反映现实。纪实的这一“真实”特性,使作品贴近百姓,深受百姓喜欢。请认真观察下列几部以纪实性为主的文艺作品,回答问题。

作品A 作品B

作品C(1)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指出下列的历史情境可能会在上述哪部纪实作品中出现。(只填字母)①1945年10月10日,毛泽东与蒋介石分别在《双十协定》上签字的情形,会出现在作品__________中。

②彭德怀指挥西北野战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正与军民共庆胜利的情形,会出现在作品________中。

③刘伯承、邓小平正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以出乎国民党预料的突然行动,一举突破黄河天险。此情形会出现在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

(2)三部纪实作品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的结果分别如何?在当时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通过上述纪实作品,请你分析中国共产党能够战胜一个个困难的原因有哪些?

0

4直击中考

12.(云南中考)与“毛泽东”“弥天大勇”“身系天下之安危”“赴蒋介石的‘鸿门宴’”等信息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北伐战争 B.西安事变 C.重庆谈判 D.挺进大别山

13.(盐城中考)解放战争期间,刘邓大军根据毛泽东不要与前来合击之敌纠缠、下决心不要后方的指示,兵分三路横跨陇海线,开始千里跃进的壮举。此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挺进大别山 B.渡江战役 C.淮海战役 D.转战陕北

参考答案

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19课 重庆谈判和人民解放战争转入反攻

知识管理 1.假和平毛泽东 周恩来 周恩来 双十协定 和平2.1946 中原 国民党 胡宗南 党中央 彭德怀 陕北 3.刘伯承 大别山区 南京 武汉

基础过关

1.D 2.B 3.B 4.B 5.A 6.A 7.B 8.B 能力提升

9.D 10.(1)蒋介石;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在美国的支持下一方面积极准备内战,一方面又迫于人民渴望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的舆论压力,特别是内战的准备工作没有完成、立即发动内战还有困难的情况下发出的。(2)重庆市。(3)三次,其真实意图是:如果毛泽东不去,就把发动内战的罪名加在共产党头上,如果毛泽东去了,可以借谈判时机让共产党交出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拖延时间,准备内战。(4)争取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国共双方签署了《双十协定》,国民党接受共产党提出的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和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建议,却拒绝承认解放区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11.(1)①A ②B ③C(2)A:国共两党签署了《双十协定》;中共在人民面前表明了和平的诚意,如果蒋介石发动内战就在政治上陷入被动的地位。B:粉碎了国民党对陕北的重点进攻;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区军民的战斗意志和胜利信心。C:歼灭了大量的敌人并把战争引向了国统区,威胁了国民党的统治重心南京和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3)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中国共产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的领导;解放军的英勇善战等。

直击中考 12.C 13.A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 篇2

一、科学设计学生的学习目标

(1) 注重可接受性。

教学中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首先得让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把握学习目标, 进入学习状态。如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三点:①让学生感知鸦片及其危害;②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③认识《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这些学习目标无论是从感观还是理性分析的角度, 都利于学生接受。

(2) 重视层次性。

学习目标的确定应遵循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本课学习目标中, 从对鸦片及其危害的认知, 到对虎门销烟的认识, 再到对鸦片战争的爆发、《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危害的分析, 都充分体现了学生构建新知的层次性。

(3) 强调引导性。

每一项学习目标都是学生构建新知的原动力, 设计时应考虑其激趣性、启发性、引导性,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去, 完成学习构建。

二、优化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形式

(1) 生活化。

在本课教学中,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设计了一组具有生活经验的问题, 首先出示“大烟花”标本, 然后设问:“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能说一说它是做什么用的?”“它对人体有什么药用价值和毒副作用?”激活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先前经验, 为学生学习新课奠定了基础。

(2) 挑战性。

学生构建新知需要他们认真调动和组织原有知识才能解决问题。在本课教学中, 教师提出:“英国为什么要发动鸦片战争?”有的学生说因为虎门销烟, 有的学生说英国想侵略中国……教师马上追问:“如果没有虎门销烟, 英国还会发动侵华战争吗?”学生回答:“可能会”“也可能不会”。于是教师接着问:“英国为什么向中国输入鸦片?”学生答:“牟取暴利”。教师又问:“还有更深刻的理由吗?”学生答:“打开中国市场”。教师接着补充说明:“19世纪上半期, 英国最早完成了工业革命, 机器大工业生产取代了手工工场生产, 经济迅速发展, 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扩大市场, 英国把中国作为主要的侵略目标。”接着教师又问:“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 英国还会发动鸦片战争吗?请说明理由。”于是一个关于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理性认识在极富挑战性的追问中, 在师生、生生合作、交流与探究的过程中生成。

(3) 开放性。

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在本课教学中, 对于虎门销烟, 教师提出:“林则徐这种销烟办法, 会不会破坏环境?”对这一问题学生的回答是因人而异的, 因为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不同的, 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就不同。所以就出现了海水会污染;在那个时候, 连国家都保不住了, 还谈什么环保;当时人们还没有环保的概念, 林则徐是销烟而不是烧烟, 方法很科学等说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适当地引导, 没有任何包办代替, 让学生很好地达成了学习目标的自主构建。

三、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在本课教学中, 当学生了解《南京条约》的内容后, 教师提出:“为什么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问题一出, 从学生的表情我观察到多数学生感到无所适从, 教师给予及时关注, 调整教学策略, 组织学生联系《南京条约》每一点内容对中国造成的危害, 通过小组合作, 互相启发, 拓展了思路。最后通过全班交流, 进一步归纳出领土、经济主权等的丧失是导致中国开始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原因, 它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对《南京条约》危害的理解、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等基本知识的构建、基本能力的形成, 都是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引导下, 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中完成的。

四、引导学生快乐感受学习活动成果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 篇3

1.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

3.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4.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

5.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6.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单元分析】

从19世纪中期开始,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打开产品销售市场,掠夺原料,瞄准了政治上腐朽、经济上远远落后于世界的中国,接连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中国的国势日益沉沦,而中国人民却顽强抗争,他们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知识结构】

一、列强的侵略

【典型题例】

例1:图片承载着历史。下列图片中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史实的是 ( )

A B C D

解析:本题以图片形式考查学生对帝国主义侵华罪行的掌握情况。A选项中虎门销烟发生在鸦片战争前;B选项反映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園;C选项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占领旅顺后,疯狂屠杀当地居民;D选项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到处烧杀抢掠,慈禧太后与光绪帝仓皇出逃。所以,应选D。

例2: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左宗棠收复新疆 ②邓世昌抗击日军 ③林则徐虎门销烟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①③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要历史事件的掌握情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左宗棠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是在1878年;邓世昌抗击日军是在1894年;林则徐虎门销烟是在1839年。很明显,本题正确答案应是B。

【模拟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2012年“6·26”国际禁毒日“万名干部普法行”禁毒宣传活动走进某中学,通过演讲宣誓、挂图展览(如右图)、“禁毒我参与”征文等活动,倡导学生远离毒品,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争做文明青少年。在19世纪上半期,领导中国禁毒运动的是 ( )

A.林则徐 B.左宗棠 C.邓世昌 D.孙中山

2.林则徐说了一句光耀古今的名言:“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这是对下列哪位皇帝说的 ( )

A.同治帝 B.乾隆帝 C.道光帝 D.光绪帝

3.2012年暑假期间,八年级学生小敏去东莞旅游,在东莞停留期间,小敏将会见到 ( )

①林则徐塑像 ②鸦片战争博物馆 ③虎门遗址 ④太平军发动起义遗址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4.对于下图的理解,正确的是 ( )

①这是一个平等条约 ②这是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丧权辱国的条约 ③该条约破坏了中国关税主权 ④该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5.火烧圆明园,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标志性事件。火烧圆明园的是 ( )

A.英法联军 B.俄军 C.美军 D.日军

6.有一首诗是这样描述圆明园的:“似挥残臂戟天呼,痛说当年劫火馀。留得千秋家国恨,让人来画卧薪图。”此诗句中“当年劫火馀”说的是 ( )

A.近代中国大门开始被打开 B.英法联军攻占北京

C.洋务运动破产 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7.19世纪60年代初,中国遭遇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太平军起义。为镇压太平军,当时的满清政府,不得不调离了北方的守边部队。某国趁火打劫,大军压境,胁迫清政府割让东北地区大片领土。该国是

( )

A.英国 B.美国 C.俄国 D.法国

8.今天的人们也许很难相信,最先想出雇佣西洋人组织洋枪队这个主意的人,竟是中国近代大思想家王韬。他向上海当政者献计:组织洋枪队,“以西人为领队官,教授火器,名曰洋枪队”。洋枪队当时的头目是 ( )

A.华尔 B.阿古柏  C.西摩尔 D.赫尔利

9.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虎视眈眈想争夺新疆的国家是 ( )

A.英国和法国 B.俄国和美国 C.法国和美国 D.英国和俄国

10.左宗棠为收复新疆采取的策略是 ( )

A.先南后北,急进急战 B.先西后东,缓进急战

C.先北后南,缓进急战 D.先东后西,缓进急战

11.下列重大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 ②沙俄出兵占领伊犁地区 ③中俄签约,中国收回伊犁 ④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①③②④ D.①②④③

12.小强在学习了“收复新疆”知识后,进行了概括(见下图)。你觉得他应在图中A处填写什么呢?

( )

A.宣政司 B.行中书省

C.行省 D.驻藏大臣

13.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 )

A.把朝鲜变为殖民地 B.向中国东北扩张

C.解决本国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 D.扩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14.“割台湾,赔两亿,中国人民争口气;开口岸,设工厂,清朝政府无法管。”这首顺口溜便于我们记忆哪一不平等条约的内容?

(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15.《辛丑條约》签订后,一本启蒙读物中这样写道:“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一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这说明《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 ( )

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大大地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程度

C.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开启了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进程

二、非选择题

16.下面知识图表中有几处错误,请你找出来并进行改正。

错误一: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二: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三: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

17.小娟准备暑假外出游玩,于是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她对右图所示的建筑很感兴趣,准备邀请同桌一起前往。如果你对此比较熟悉,就来做小娟的导游吧!

(1)这幅图反映了哪一次战争中的情景?

(2)残垣断壁还隐约可见当时之豪华,这座壮观的园林叫什么?后被哪些国家洗劫?

18.第八款:中国为保证认真实行约内所订各款,听允日本军队暂占守山东省威海卫。又于中国将本约所定第一、第二两次赔款交清,通商行船亦经批准互换之后,中国政府与日本政府确定周全妥善办法,将通商口岸关税作为剩款并息之抵押,日本可允撤回军队。倘中国不即确定抵押办法则未经交清末次赔款之前,日本仍不撤回军队。

(1)上述条款出自哪一条约 ?签订该条约的是中国的 和日本的首相 。

(2)这个条约是在什么背景下签订的?

(3)请列举出这个条约中有关割地的内容。

(4)这个条约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危害?

19.在学习了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后,某校准备举办一系列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全员参与,畅所欲言。现在也邀请你参加进来,完成以下任务。

(1)活动形式:请你设计一个活动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

(2)活动目的:你觉得此次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3)活动探究:结合史实说明近代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参考答案:

一、1.A 2.C 3.D 4.B 5.A 6.B 7.C 8.A 9.D 10.C 11.D 12.C 13.D 14.B 15.C

二、16.(1)“进一步”改为“开始”;“第二次鸦片战争”改为“甲午中日战争”;“《北京条约》”改为“《辛丑条约》”。

17.(1)第二次鸦片战争。(2)圆明园。英国、法国。

18.(1)《马关条约》。李鸿章;伊藤博文。(2)甲午中日战争结束;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日本在甲午战争中胜利;北洋舰队全军覆没。(3)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4)使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更多的主权,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9.(1)举行演讲比赛、举行主题班会、出黑板报、观看影片等。(2)重温本单元涉及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心等。(3)略。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课标要求】

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单元分析】

所谓近代化,即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中国近代化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全面启动,逐步深入展开。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1898年的戊戌变法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孙中山等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主要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知识结构】

【典型题例】

例: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请你依据四幅图片材料,分别写出与之相对应的运动(或事件)的名称。

(2)请简要回答与图3相对应的运动(或事件)突出的历史功绩。

(3)请说出以上四幅图片反映的时代主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联系能力、概括能力。解答的关键在于能够根据图片标题,找出与图片相对应的历史事件,准确链接所学知识。

参考答案:(l)图1:洋务运动;图2:戊戌变法;图3:辛亥革命;图4:新文化运动。(2)历史功绩: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或中国有识之士对近代化道路的探索。

【模拟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开办的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下列选项中与江南制造总局属于同一类的是 ( )

①安庆内军械所 ②福州船政局 ③轮船招商局 ④汉阳铁厂  A.①④ B.③④ C.①② D.②③

2.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毛泽东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下列选项中与张之洞有直接关系的是 ( )

A.汉阳铁厂 B.轮船招商局 C.福州船政局 D.安庆内军械所

3.洋务派在 口号下,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同时也创办了一些近代工矿业和交通运输业。 ( )

A.“民主”与“科学” B.“自由”与“平等”

C.“扶清灭洋” D.“自强”与“求富”

4.京师同文馆创办的宗旨是 ( )

A.强兵富国,摆脱困境

B.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

C.发展民族工业

D.强身健体

5.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随着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他们上书皇帝,主张变法维新。这一历史事件是 ( )

A.虎门销烟 B.洋务运动 C.公车上书 D.新文化运动

6.某校八年级(1)班的同学要举行以戊戌变法为内容的辩论会,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辩论论据的是 ( )

A.戊戌变法是在帝国主义加剧侵略中国的背景下发生的

B.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等

C.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D.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7.19世纪末一西方报纸称:“甲午战争以后,中国有三党:一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一党……意在保国以变法;一党……意在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三党”分别指 ( )

A.顽固派、维新派和革命派 B.顽固派、洋务派和维新派

C.洋务派、维新派和革命派 D.顽固派、抵抗派和洋务派

8.戊戌六君子中的一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此人是 ( )

A.康有为 B.谭嗣同 C.张之洞 D.翁同龢

9.右图是兴中会誓词,兴中会成立于 ( )

A.武昌 B.广州 C.南京 D.檀香山

10.对于辛亥革命,下列看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11.下列选项中与孙中山革命活动无关的是 ( )

A.提出三民主义 B.创办黄埔军校

C.领导南昌起义 D.成立中国同盟会

12.2012年5月27日,是陈独秀逝世70周年纪念日。陳独秀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行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及首任总书记,中共“一大”至“五大”期间党的最高领袖。以下与陈独秀有直接关系的是 ( )

A.筹办《青年杂志》 B.写成《狂人日记》

C.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D.发表《庶民的胜利》

13.“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这是下列哪位人物的名言 (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胡适 D.鲁迅

二、非选择题

14.阅读右图,回答问题。

(1)“公车上书”发生在哪一年?因什么条约的签订而引起?

(2)当时的清朝皇帝是谁?谁领导了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有何影响?

15.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周年纪念日,中国邮政于2011年10月10日发行《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邮票。

(1)为什么要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2)邮票中的人物是谁?辛亥革命首先在哪个省爆发?其指导思想是什么?

16.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知识分子提出“师夷长技”的口号,主张学习西方文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三大历史事件,谱成中国近代化的“三部曲”。

联系所学知识,写出三者各自在探索中国近代化方面作出的主要贡献。

(1)洋务运动: 。

(2)戊戌变法: 。

(3)辛亥革命: 。

17.在学习了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后,小红对本单元知识进行了整理。在整理过程中她发现了一些问题,请你来帮助解决。

(1)在整理过程中,小红始终心存困惑: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这到底该怎么解释呢?请你帮帮小红。

(2)回首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你有什么感想或启示?

参考答案:

一、1.C 2.A 3.D 4.B 5.C 6.C 7.A 8.B 9.D 10.D 11.C 12.A 13.B

二、14.(1)1895年。《马关条约》。(2)光绪帝。康有为、梁启超等。从此,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

15.(l)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建立了中华民国。(2)孙中山。湖北省。三民主义。

16.(1)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使中国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为戊戌变法运动开辟了道路。(2)戊戌变法:吸取洋务运动的教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它提出的一系列的改革蓝图,是中国资产阶级进行近代化的首次尝试。戊戌变法加速了中国人的思想解放,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3)辛亥革命:吸取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教训,以武力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它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它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 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中国在交通、通讯方面的进步。培养学生用视频、图片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安排学生采访或社会调查,收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方面的变化为第一手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制度,数据。用数字有力说服,实施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的胜利,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对中国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交通、通信的进步对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方法:情景创设、讲授法、问题导学、课件等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1世纪的中国,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和互联网与在千里之外的亲朋好友联系,我国在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有哪些?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课我们将具体了解这些变化。

(二)、新课讲授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

1、背景:新中国成立前,物价飞涨,民生凋敝。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经济恢复,物价稳定,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用各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到20世纪末,我国在整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

2、衣: 从买衣凭布票,色彩、样式单一到衣着丰富多彩。

衣: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不能满足人们生活需要,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不仅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服饰已经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改革开放后:布票

90年代以来

(2)食:从食物比较单一到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

食:改革开放前

饮食结构比较单一,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能“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粮票”改革开放后北京的粗粮票(买玉米面)米票(可以买大米)

(3)住:改革开放前,人们住房比较拥挤,改革开放后,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装修和居住环境改善。

面票(可以买白面粉)油票(可以买食用油)改革开放前

(4)行:改革开放前是自行车,改革开放后,接亲使用轿车。

便捷的高速公路民航飞机自行车潮

(5)用:改革开放以前是四大件——三转一响,改革开放后是新四件。

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电脑住房电话手表 汽车 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物质供应严重匮乏,限制了人们提高生活水平;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物质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们的生活可谓芝麻开花节节高。

二、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一)交通

1.图片展示:

材料一:

中国高铁

材料二:到2016年年底,中国铁路运营里程已经达到12.4万公里,特别是高铁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高铁的运营里程已经达到2.2万公里,运营里程占到全世界高铁总量的65%左右。

四通八达的铁路网

行驶中的“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

截至2010年底,中国的铁路营运里程已居世界第二;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2016年,中国的高铁运营里程世界第一;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我国高速公路里程已居世界前列;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城市道路建设也发展迅速。

2、随着交通设施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出行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二)通信

1.图片展示:

2.改革开放后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电信产业迅速发展,如今,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3.引导学生思考:通信事业发展的影响? 通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方式的变迁,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三)、课堂总结

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交通、通信体系完善了。而这些巨大变化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实施,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奋斗拼搏,是老一代革命先烈、仁人志士伟大梦想的实现,也是我们继续阔步前进的起点和基础。正如总书记所说:中国梦是文化强国梦,经济富民梦,也是民族复兴梦,中国梦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的奋斗目标和精神追求!

(四)、课堂练习:

1.中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生活景象有()

①大家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 ②城镇居民凭粮票、油票购买食品

③人们的服饰丰富多彩,展示个性 ④开私家车出行的人越来越多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五十年代看阳光,七十年代看墙上(钟表),八十年代看手上(手表),九十年代看腰上(手机)”的现象主要反映了()A.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B.时间观念的增强

C.通讯手段的进步

D.消费观念的变化

3、改革开放前,我国发行布票、粮票和油票的根本原因是()

A.体现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优越性

B.防止人口流动

C.经济发展水平低,商品严重匮乏 D.满足收藏爱好者的需要

(五)、板书设计

丰富多彩营养均衡休闲娱乐电信网络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 篇5

教学目标

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史实。

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知道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教学重难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重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学过程

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发生于哪一年?作战双方?有关成语? 结果?影响?

强大后的前秦(前秦(350年---394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政权之一。350年氐族人苻洪占据关中,称三秦王,共历六主,享国四十四年。),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383年,苻坚不顾一致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了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出师前,苻坚自恃兵多势强,号称自己的百万大军,“投鞭于江,足断其流”。东晋团结一致,从容应对,以8万精兵应战,在淝水与前秦军前锋隔岸对峙。在决战即将爆发时,东晋将领提出要前秦军队稍稍后撒,以便晋军过河交战。苻坚认为在晋军渡河时发动突然袭击,定能一举获胜,随即命令军队后撒。不料,当前秦军后撤时,有人在阵后大喊:“秦兵被打败了!”前秦军顿时阵脚大乱,自相践踏,一溃而不可收拾。晋军乘机发动猛烈攻击,打败前秦军。苻坚中箭负伤,带领残兵逃回北方。

思考与判断: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

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经济有所发展。但是,南方的东晋政权又被大将所夺。420年大将刘裕称帝,国号宋,南朝开始(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城都在建康,总称为“南朝”。

北魏孝文帝改革

4世纪后期,东北鲜卑拓跋部首领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汉族与少数民族不但在生产技术上相互学习,而且在生活习俗上也相互影响。他们之间出现了大融合的趋势,中华民族获得新的发展。在这过程中,北魏政权起了很大的作用。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学生结合课文思考回答:

1、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A.北魏原来的都城平城地理位置偏僻,一方面容易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另一方面又不利于对广大中地区的统治、不利于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B.当时洛阳已很繁荣,北魏孝文帝要通过建都洛阳取得汉族地主认可的正统地位;同时想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2、为什么有些鲜卑贵族反对迁都洛阳?为什么他们无法阻挡迁都?

(他们抱残守缺,观念落后。迁都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任何力量无法阻挡的。)

迁都洛阳以前,孝文帝就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迁都以后,他进一步实行改革,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措施

定都洛阳后,推行汉化。孝文帝下令鲜卑贵族改穿汉装、禁鲜卑服。按着,孝文帝规定汉语为北魏通行语言,禁鲜卑语。之后,孝文帝下令把鲜卑复姓,改成汉文的单姓。孝文帝还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还有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2、作用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种族封建化的进程,增强了北魏实力,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的改革家。)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学生阅读(p.95)。北方各民族在经济上密切交往,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方式: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社会习俗,民族心理。

意义: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魏以后,北方又经历过东魏和西魏并存、北齐和北周对立的局面。历史上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总称为北朝。577年,北周武帝亲率大军灭北齐,统一北方,这为以后隋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问题思考(p.96)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大交融的高潮? 各民族错居杂处,加强了相互交流;生产生活上各民族相互学习;政治制度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君主专制;思想文化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社会习俗上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民族心理上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小结:

北魏的建立,北方的统一;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意义。

知识拓展:阅读(p.96)北魏时的洛阳。作业:课后活动(p.96)

1、三幅图画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根据图画说一说,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对汉族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丰富了汉族生活,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 篇6

一、概说: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它是中国和西方两条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的必然交汇。它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探索富强的开始,战争使得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又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准备了客观条件。中国近代史发展的三条线索都可以在本课找到源头,它决定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走向,是本册书中的重要章节。这节课的特点是内容庞杂,联系广泛,既有贯穿古、近代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外的横向联系,还有战争、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论要求较高。

本课主要叙述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共三目:第一目介绍了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形势,揭示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第二目叙述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说明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第三目略述鸦片战争的经过。(以上是对教材的分析)

教学大纲要求在学生的高中阶段通过学习历史,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和辨证思想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意识,提高人文素养。(以上是对教学大纲的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高二学年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通过初中和高一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思维,高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已大为提高,学习历史喜欢深层思考和理性探求。但是对知识的掌握上学生好没有形成体系,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深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活度。(以上是对学生的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所确定的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

1、鸦片战争爆发的必要性和中国战败的原因。

2、评价林则徐。

主要采用了阶梯设疑法,问题探究的模式。体现“一个为本,四个调整”由浅入深,由难而易,层层铺垫,步步推进,即考虑内容的逻辑顺序,又顾及了学生的心理状况,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高度、广度、深度、活度上开拓学生的思维,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叙述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 略述鸦片战争的经过。评价林则徐

四、评价说明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评价仍然要坚持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评价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语言表达能力、学习兴趣、判断能力、认识问题的能力 评价历史的方法

(一)、形成性评价:

评价结果与教学目标 相结合,即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目标,学习中,学生态度端正,主动学习,讨论合作,拓展思维。

(二)、阶段性评价;

每个学生建立一个跟踪档案袋,跟踪记录,包括每次成绩,课堂发言情况,自我活动情况等,还包括教师对学生的综合性评价。

(三)、教师自我反思评价

教师自我反思评价是客观、合理的自我总结,对于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体现了“三位一体”、“一个为本,四个调整”的教学要求,并注意了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教学方法形成模式,体系完整,体现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注意了学生的知识获得过程。

五、说课总结

本科主要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结合教材的重、难点及历史学科特点,注意落实基础知识,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着重对学生评价历史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达到了历史教学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鸦片战争》

爱心

用心

八年级历史上册同步指导(二) 篇7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课标要求】

(1)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五四精神。

(2)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3)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4)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5)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6)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知识结构】

【典例分析】

八年级(1)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编写了《红军长征》剧本,他们设计了以下几个历史场景,其中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A.巧渡金沙江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

B.遵义会议,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红一方面军同陕北红军会师吴起镇

D.井冈山会师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

点拨:此题通过设置情境,综合考查了长征的过程。学生只要牢固掌握关于长征的基础知识,问题即可迎刃而解。解答此题可以用排除法,井冈山会师后建立的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所以D项是与史实不符的一项。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

A.誓死力争,还我青岛B.取消“二十一条”

C.拒绝在和约上签字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2.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大会是()

A.中共一大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3.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陈列着这样一件文物(如右图),它是一把手枪,手枪上有两行字:“南昌暴动纪念”、“朱德自用”。这把枪陈列在此,是为了纪念()

A.辛亥革命

B.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开始

C.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的历史

D.秋收起义

4.决定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最主要依据是()

A.中国的特殊国情B.国民党的反共政策

C.毛泽东思想的指导D.苏俄的革命经验

5.井冈山成为人们“红色旅游”目的地之一的原因包括()

①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开始的地方 ②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的地方 ③中国工农红军诞生的地方 ④长征开始的地方

A.①④B.②④C.②③D.③④

6.在一次历史课上王老师说:“我爷爷就是1928年冬天在井冈山入伍的。”请你指出王老师的爷爷当年参加的是()

A.新四军B.中国工农红军

C.八路军D.中国人民解放军

7.毛泽东《长征》诗云:“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下列红军所渡河流,按先后顺序排列应为()

①湘江 ②乌江 ③赤水河 ④金沙江 ⑤大渡河

A.②①④⑤③B.①⑤④③②

C.①②③④⑤D.③④⑤②①

8.很多人认为贵州省的主要旅游点可以归纳为“一栋房子(遵义会议会址),一个瓶子(茅台酒),一棵树(黄果树瀑布)”。你认为贵州省的“这栋房子”之所以能够成为旅游景点,主要是因为()

A.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这里诞生

B.在这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C.在这里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D.在这里党经历了生死攸关的转折

9.“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句诗所反映的事件发生时,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状况是()

A.已经恢复了正确的领导,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B.已经建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C.还在“左”的错误路线上徘徊

D.正同国民党进行主力大决战

二、非选择题

10.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建立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新中国。为完成这个任务,中国的有识之士进行了不断的斗争与探索。请看下列四幅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图二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这一事件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2)图三、图四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这一事件的性质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1.D 2.A 3.B 4.A 5.C 6.B 7.C 8.D 9.A

二、10.(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或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2)五四运动。反帝爱国运动或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课标要求】

(1)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2)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3)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

(4)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5)讲述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6)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

(7)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知识结构】

【典例分析】

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2007年4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接受了16家日本新闻媒体驻京记者的联合采访,回答了记者提问。

温家宝:中日两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史,这种交往规模之大,领域之广,影响之深,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但是,在近代,中日之间也有过50年不幸的历史,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以史为鉴,就是要吸取历史的教训;面向未来,就是要开辟中日友好合作的新道路。

材料二:2008年5月6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抵达东京,开始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展开为期5天的“暖春之旅”,以全面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从前首相安倍晋三访华的“破冰之旅”到中国总理温家宝访日的“融冰之旅”,再到福田首相访华的“迎春之旅”,胡锦涛主席访日的“暖春之旅”,两国关系逐渐走上了正常轨道。

材料三:2007年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的标志和标语(见右图)。其标志是中国、日本的英文打头字母“C”和“J”组成的心形标识,标语是“心的期待,新的未来”。

请回答:

(1)请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温总理所说的“中日两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史”和“在近代,中日之间也有过50年不幸的历史”。

(2)你认为近年来中日之间政治关系“结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促进中日之间的世代友好?

(3)结合三则材料,请你以“心的期待,新的未来”为主题,为中日学生友好交流提一个活动建议。

点拨:这是一道将时政热点和历史知识紧密结合的试题,体现了历史学科为现实服务的社会功能。同时本题又将中日两国从古到今的关系纵向联系,对中日关系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考查。题目的最后一问体现了期待中日关系向友好和平方向发展的导向。

参考答案:(1)中日友好交往史实:日本派遣遣唐使,鉴真东渡等。中日之间50年不幸的史实: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1900—1901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31—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等。(2)“结冰”的主要原因:日本前政府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文部省通过美化侵略战争的新教科书等。如何促进中日之间的世代友好:日本政府应教育国民正视历史,反思历史;中日之间应建立互信机制,加强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交流、对话和协商等。(3)如组织团队参观学习、开展各种联谊活动等,言之有理即可。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苦难十四年,日本和汉奸,压迫老百姓,有苦不敢言。”这首歌谣形象地反映了中国人民在遭受日本侵略期间所经历的痛苦,其中的“十四年”是指()

A.日本昭和十四年B.民国十四年

C.1931年到1945年D.1937年到1951年

2.在民族危亡关头,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发动西安事变,立下了不朽功勋。下列选项中,对他们评价准确的是()

A.“千古功臣”、“民族英雄”

B.“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C.“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D.“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3.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索活动中找到一张旧报纸(见下图),他们对该报纸报道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讨论,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

A.这张报纸报道的事件发生在1936年的西安

B.这张报纸报道的事件涉及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周恩来等人

C.这张报纸报道的事件和平解决后,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D.通过这张报纸的报道可以看出该报纸对张学良和杨虎城的行为是支持的

4.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中国大学生中传唱着许多歌曲,这些歌曲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是()

A.歌唱祖国B.追求理想C.抨击时弊D.抗日救亡

5.抗战期间,八路军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是()

A.平型关大捷B.台儿庄战役C.百团大战D.忻口战役

6.李红同学在参观下列城市的著名景点时,发出了一些感叹,其中不合适的是()

A.图一: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B.图二: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C.图三:让我们继承红军战士艰苦奋斗的精神

D.图四: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了成熟

7.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发生在()

A.九一八事变爆发后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

C.七七事变爆发后D.黄埔军校建立后

8.某媒体组织的“红色之旅”从北京出发,途经山西的平型关和山东的台儿庄等地,这是为了纪念()

A.辛亥革命 B.红军长征

C.抗日战争 D.改革开放

9.下图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图片。据图片内容判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A.台儿庄战役 B.百团大战

C.平型关大捷 D.淮海战役

10.在下列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A.当年受害者的控诉材料

B.历史专著中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记载

C.侵华日军老兵的反省材料

D.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摄制的新闻照片

11.罗家伦在《凯歌》中写道:“祝捷的炮像雷声响,满街的爆竹,烟火飞扬。漫山遍野是人浪!笑口高张,热泪如狂。“诗人描绘的狂喜情形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抗日战争()

①使中国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 ③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的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2.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人民在作出了巨大牺牲的前提下,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下列选项不属于抗日战争胜利原因的是()

A.中国共产党发动和坚持的敌后抗战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C.国际盟友的支持

D.国共实现了第一次合作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又相继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使帝国主义亡华野心始终不能得逞。

材料二:1937年7月,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并肩抗战。经过全民族八年艰苦卓绝的殊死斗争,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

(1)结合材料一写出抗击日军侵略的清军将领和抵抗八国联军侵华的民间组织。

(2)结合材料二写出抗日战争中两例著名战役及抗战胜利的标志。

(3)结合上述材料和史实,谈谈你的认识。

14.下图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召开的某次重要会议,观察图片后回答:

(1)这是哪一次会议?

(2)小明同学在看了该图片后,为图片写了如下注解:在全国抗战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夕,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了著名的八七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论修改党章》的政治报告,指出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将面临两种前途的选择。以上表述有什么问题吗?

(3)此次会议最为重要的意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1.C 2.A 3.C 4.D 5.C 6.C 7.C 8.C 9.A 10.D 11.B 12.D

二、13.(1)抗击日军侵略的清军将领:邓世昌,左宝贵。抵抗八国联军侵华的民间组织:义和团。(2)战役:平型关大捷(平型关战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抗战胜利的标志: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3)中华民族具有敢于抗击侵略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使帝国主义不能灭亡中国;只有全民族团结起来,才能取得反侵略斗争的彻底胜利;要学习先辈的爱国精神等。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 篇8

一:教学目标

1通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指导思想,活动阵地;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和主要内容;李大钊宣传十月革命的文章.2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讲述,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新发展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十月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促使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3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能力.(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前,后期性质变化的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二重点,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难点:对前期新文化运动口号的分析理解和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1重点突破 “新文化运动”内容及发展要引导学生围绕以下四个问题解决本课重点内容。

① 根据课前的准备,回答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民主、科学和新道德以及反对的旧道德到底是什么?(资产阶级政治民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封建主义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②如何全面认识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注意阶级性和辨证的观点。③如何认识俄国十月革命后在中国介绍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④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不是主流;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适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

过讨论分析,培养学生运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一切从实际出发等哲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2难点突破、对“新文化运动”意义及评价,提出以下问题:

①结合课前准备,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积极:思想解放、准备五四运动、宣传社会主义;消极:前期未结合群众斗争、形式主义偏向、绝对褒贬、资本主义范畴。)②概括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实质。(民主、科学、爱国、求是等。)

学生在讨论中受到启发,既培养了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又激跃了学生思维,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法:启发读书,问题式,讨论式和讲述相结合.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提问)

用心

爱心

专心 1

:(提问)辛亥革命后中国资产阶级的政治愿望是什么?为实现这一愿望,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又进行了哪些斗争,结果如何?(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在资产阶级革命派继续追求民主共和的同时,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则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了一场以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讲授新课

(板书)新文化运动

一、历史背景

1.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政治局面黑暗。(主要原因)

2.经济方面: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便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根源)

3.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到中国,而辛亥革命又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但是,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这使得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不能容忍。(直接原因)

二、概况

1.前期

(1)开始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1915年〈〈新青年〉〉发表陈独秀〈〈警告青年〉〉一书,文章指出,青年如初春,如朝阳,是人生最可宝贵的时期,号召广大青年冲破腐朽社会束缚,以科学和人权并重,反对专制和愚昧.激发广大青年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反封建热情,〈〈新青年〉〉成为一个新的文化阵地.(2)前期的指导思想、主要阵地、主要活动基地 ① 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② 主要阵地:《新青年》。

1915年〈〈新青年〉〉发表陈独秀〈〈警告青年〉〉一书,文章指出,青年如初春,如朝阳,是人生最可宝贵的时期,号召广大青年冲破腐朽社会束缚,以科学和人权并重,反对专制和愚昧.激发广大青年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反封建热情,〈〈新青年〉〉成为一个新的文化阵地.③主要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蔡元培任校长间,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政策,倡导师生进行学术研究,首次

招收女生,聘请有名望的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任教,讲学,使北京大学成为全国知识分子集中营,全国学术研究中心,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活动基地.提问:蔡元培的办学思想对我们今天的中学,大学教育有什么启示?(让学生自由讨论)(3)主要内容:

1)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愚昧、迷信(这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结合课本知识介绍民主和科学的含义),然后提问:这在当时有何意义?(学生思考,回答后总结)以西方资产阶级文明来批判中国的封建统治,在当时封建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不仅新鲜,而且反对专制,迷信,对科学事业发展起推动作用,对激发广大青年及知识分子追求民主,献身科学具有重大进步意义.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旧道德是指儒家传统道德),并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用心

爱心

专心 2

(学生先看书)提问:为什么把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 旧道德指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工具,要实现民主政治就必须否定封建礼教.(学生看书117页,了解陈独秀等人如何揭露,批判旧礼教? 总结:这些思想家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批自觉地向封建礼教提出全面挑战的勇敢战士.思考:这在当时对中国人来说有何影响?(师):揭示儒家,孔教,旧礼教的危害,有助于人们认清封建主义思想的本质,对启发中国人冲破儒家的束缚具有重大意义.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学生看书,后教师概括)胡适首先倡导白话文学,陈独秀提出鲜明口号,鲁迅成就最突出,他们从文学的形式到内容,全面批判旧文学,倡导新文学.(提问):从学过的〈〈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文章,发现新文学有何特点?(总结):白话文,有标点符号,通俗易懂.把文学创作与反封建,反礼教结合起来,既是文学著作,又是反封建檄文;易为民众所接受,有力唤起民众积极参与反封建斗争.2.后期的新发展: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接连发表了《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在中国大地上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传播马克思主义:1919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意义;为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准备了思想条件.三、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影响

引导学生从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分析其性质(讨论后,发表见解)性质: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影响:a进步性: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3.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b前期局限性:(学生思考讨论然后回答):

对东西方文化全盘肯定或否定,没有同人民群众相结合,体现了其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四:小结

从1915年开始到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延伸,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一次激烈斗争.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但是,由于领导这个运动的先进知识分子的世界观基本上还是资产阶级世界观,必然使运动带有局限性.他们忽视,轻视人民群众,把运动只限制在少数知识分子的圈子里.所以,新文化运动没有普及到群众中气,没有和政治运动紧密结合起来,在就限制了它的实际效果.1917年11月以后,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新文化运动又增加一面新旗帜,有了新内容.中国的先进分子,大力宣传十月革命, 在就召唤了五四运动到来,为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打开道路.用心

爱心

专心

思考并回答:

1.中国近代出现了哪三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答案:(1)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围绕着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论战。这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2)1905~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围绕要不要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展开了一场论战,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传播,形成了又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3)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它以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作为指导思想,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前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2.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北京大学为什么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

答案: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新,首先在于其指导思想新,它的前期以资产阶级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对传统的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地抨击,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更成为新世纪的曙光。其次,新文化运动内容新:民主科学两大旗帜前所未有,在中国起了震聋发聩的作用,白话文也是对旧文化的巨大改革;第三,新文化运动来势之猛前所未有,斗争矛头直指封建礼教的老巢孔家店,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北京本来就是我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新青年》创办不久,即将编辑部迁往北京,而北京大学这所最古老最著名的大学,在蔡元培任校长后,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他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刘半农等人都请到此校任教,因而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3.新文化运动彻底批判儒家思想,我们今天还在广泛宣传儒家思想,如何认识这一现象?

答案:新文化运动开展之机,正是尊孔复古逆流猖獗之时,且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认为,中国之所以黑暗、落后,中国革命之所以屡次失败,其原因是由于以儒学为代表的几千年封建毒害的结果。所以,在当时彻底批判儒家思想是完全必要的。

但是,儒家思想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我国乃至在世界,尤其是东方各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中,既有其民主性精华,也有其封建性糟粕,我们今天应对其进行批判的继承,使其民主性精华继续发扬,以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重点阐释】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社会根源、发展概况及有关认识

根源:一战期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

前期内容: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新发展: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传播马克思主义,举起社会主义大旗,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新内容。

认识:新文化运动是反对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和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传播了科学和民主的思想,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但对东西方文化也存在着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向。

2.有关对新文化运动前期口号的认识 口号:民主和科学。

用心

爱心

专心

含义:“民主”是指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科学”主要是指自然科学,也包括从西方传入的某些唯心主义社会科学理论。

评价:资产阶级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的理论支柱儒家思想;宣扬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这一口号反映了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但这一口号仍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有它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它不能同群众运动相结合,不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推翻封建思想。

3.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的原因及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的认识

原因: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儒家思想,由于儒学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因而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近代以来,在寻找强国御侮之道的过程中,思想界出现了学习西方的热潮,但中国的封建统治势力十分顽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又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因而,反对封建主义,在思想领域就要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

认识:前期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和否定的偏向。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新文化运动领导者的阶级局限性和思想局限性。新文化运动前期的领导者当时还属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由于阶级和思想方法的局限性,他们提不出实际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方案,因而也不能给中国人民指明真正的出路。

4.新文化运动前期三项内容之间的关系

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三项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倡新道德、提倡新文学。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两面大旗,提倡民主以反对中国的封建专制思想,提倡科学以反对封建愚昧和迷信,用民主和科学同封建主义进行斗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就是反对封建专制,而封建专制是建立在孔子儒学旧道德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反对封建礼教,反对旧道德就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就是摧毁封建专制制度的根基,让民主共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文学革命扩大了民主和科学在社会上的影响,民主和科学正是凭借广大民众易于接受的白话文得到广泛传播。所以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武器”,文学革命是宣传民主和科学的“手段”,提倡新道德是新文化运动的归宿(以儒学为基础的旧道德是新文化运动的矛头所向)。【典例剖析】

[例题]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戊戌维新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和新文化运动中民主主义者就封建专制问题提出许多思想主张。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他们的基本观点分别是什么?(2)上述基本观点有何不同?

(3)产生上述不同的经济、文化背景什么?

参考答案:(1)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戊戌维新时期启蒙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制度,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民主主义者以民主反对专制,主张把中国建成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2)黄宗羲主张限制君权,未涉及制度;启蒙思想家提出用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制度;民主主义者主张实行真正的民主共和制度。

(3)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戊戌变法时期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西方文化传入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西方思想文化大量传播。

【课时演练】

一、选择题

用心

爱心

专心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根据相关知识回答1~3题: 1.该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B.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现民主政治 C.北洋军阀在思想上实行尊孔复古 D.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 答案:A 2.该运动兴起的思想文化背景是

①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 ②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进一步广泛传播 ③民主共和思想已深入人心 ④尊孔复古逆流泛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3.该运动实质上是

A.资产阶级反对复辟倒退的斗争

B.中国传统文化的改良运动 C.资产阶级传播西方文化的运动

D.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分析:新文化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因此A项是不正确的。这一运动彻底地否定了中国的传统的儒家思想,因此B项也可以排除。就C、D两项而言,D项明确指出这一运动的“反封建”性质,应是最佳答案。

答案:D 4.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继续,这主要是指

A.主张民主和科学

B.坚持反封建

C.倡导学习西方

D.反对尊孔复古

分析:就四个选项来讲,A、D两项都是新文化运动所特有的,同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没有任何渊源关系,因此首先应予以排除。就B、C来讲,倡导学习西方仅是三者内容之间的联系,而坚持反封建则是三者本质的相同点,因此,B项应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最佳答案。

答案:B 5.在运动中,教育家蔡元培提倡“兼容并包”的宗旨是 A.推动体育、智育、美育、德育均衡发展 B.鼓励各种学术观点在大学里自由发展 C.打破地域界限聘任人才 D.提倡学科之间的综合 答案:B

能力提高: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根据相关知识回答5~8题: 6.在这场运动中,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强调科学与民主并重,在政治上实行 A.民主共和制

B.君主立宪制

C.苏维埃体制

D.人民民主制

用心

爱心

专心 6

分析:判断新文化代表人物的政治主张,主要根据其政治派别和思想主张。他们是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此时尚未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所说的“民主”,是指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答案:A 7.前期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实质上是为了 A.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

B.彻底反对儒家思想 C.在思想上反对封建主义

D.追求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 答案:D 8.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功绩在于 A.确立了“民主”和“科学”的主导地位 B.批判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 C.揭开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 D.沉重打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权威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孔子与宪法,渺不相涉者也。吾今于此标题,宁非怪诞之尤?然于怪诞标题之前,久已有怪诞之事实发见。„„怪诞之事实者何也?则宪法草案中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之事是也。

——李大钊《孔子与宪法》

材料2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年,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现在我们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回答:

(1)材料1中的“怪诞之事实”发生在谁统治时期?这种“怪诞之事实”说明当时的统治者在文化领域推行什么政策?

(2)当时中国一切黑暗产生的原因是什么?(3)“两位先生”是指什么?其本质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袁世凯;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

(2)由帝国主义侵略,封建主义统治,军阀割据混战所造成。

(3)是“民主”和“科学”。“民主”是指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也包括从西方传入的某些唯心主义社会科学理论。

10.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反封建思想主张有何特点?与两者相比,新文化运动中有哪些更进步的思想主张?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分别指出三者在反封建方面最明显的不足之处及其产生这种不足的原因。

参考答案:特点:维新派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在维护孔子的名义下,批判封建的因循守旧的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直接用西方的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思想武器,宣传资产阶

用心

爱心

专心

级民主革命思想。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要求推行资本主义,但未触动封建土地制度;革命派按照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主张推翻清政府,触及封建土地制度。维新派主张用改良的方法,幻想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革命派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封建统治。

新文化运动中,知识分子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对封建主义的儒家传统道德、旧礼教进行了批判。新文化运动后期,一批先进分子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用新的思想武器反对封建主义,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作了思想准备。

维新派缺乏反封建斗争的勇气,脱离广大人民,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革命派缺乏对封建思想的彻底批判,不敢发动和依靠广大农民彻底推翻封建势力;新文化运动前期,先进的知识分子没把新文化运动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也存在着绝对肯定或否定的偏向。

根本原因都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板书设计

一兴起的背景: 1政治方面 2经济方面 3思想文化方面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兴起的标志 2 前期指导思想 3领袖人物 4活动阵地

三、前期主要内容

1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愚昧;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四、后期发展:宣传马克思主义 五 新文化运动性质及评价

用心

爱心

专心 8

用心

上一篇:创新科技与时俱进下一篇:冬至吃汤圆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