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变化论文

2024-05-29

运动变化论文(共12篇)

运动变化论文 篇1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从事体育运动或重体力劳动的人群血清中胆固醇(TC)和三酰甘油(TG)水平低于同年龄段的一般或非体力劳动者,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更高。但这些研究多在中老年人中进行。

具有不同运动习惯的青年人空腹血脂谱是否有不同,目前观察很少。短时运动对血脂的影响也很少观察报道,尤其是不同运动习惯的人群在短期运动后的血脂变化是否存在差异,尚未见到相关报道。为此,我们随机抽取76名具有不同运动习惯的青年学生,观察步行前后血压,血脂和血糖的变化,探讨运动习惯对短时运动后的血压和血糖血脂变化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方法

随机抽取2个班级中血糖血脂正常的健康青年学生76名,其中男39人,女37人,平均年龄为(19.3±1.1)岁,测定身高和体重,计算体质量指数(BMI)。该组学生BMI为(20.0±2.6)kg/m2。

对所有入选者进行运动习惯的评估,标准为:除去体育课外,每次运动时间超过30 min、每周运动次数≥4次者为常运动,0~3次为不常运动。常运动组26例,不常运动组50例。排除吸烟者、高血压患者。

1.2 运动方法与观察指标

清晨7∶00~7∶20空腹状态进行运动。运动方式为9 min步行900 m(100 m/min)。

血脂和血糖测定:分别于运动前和运动后5min抽静脉血测定血糖(GLU)、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HDL-C)。使用日本HITACHI7600-020全自动生化仪,并由该公司提供试剂盒。计算LDL-C/HDL-C比值,以及运动前后的有关参数的变化幅度。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t检验,运动前后指标的比较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不同运动习惯组一般情况比较

不同运动习惯组之间的性别比、年龄及BMI无显著性差异(表1)。

2.2 全组运动前后的血糖和血脂变化

该组青年学生运动后TG及LDL-C下降,但GLU、TC、HDL-C及LDL-C/HDL-C不变(表2)。

2.3 不同运动习惯者运动前后的血糖血脂变化

基础状态下,常运动组的TG、TC、LDL-C及LDL-C/HDL-C水平均明显低于不常运动组,血糖和HDL-C水平相似。由于运动后常运动组TG明显降低,而不常运动组TG无明显变化,结果运动后常运动组TG明显低于不常运动组[(0.69±0.39)比(0.97±0.43)mmol/L,P=0.008]。常运动组运动后的LDL-C[(1.68±0.57)比(2.05±0.66)mmol/L,P=0.019]和LDL-C/HDL-C[(1.46±0.59)比(1.81±0.55),P=0.014]仍低于不常运动组。两组运动后血糖,TG和HDL-C无明显变化(附图)。

常运动组的有关变化幅度的指标与不常运动组均无显著性差异(表3)。

注:覮与运动前比较,P<0.05。

3 讨论

3.1 不同运动习惯组空腹血脂谱比较

虽然很多研究表明长期运动对中老年人血脂谱具有良好的影响。在120例青壮年健康体检者中发现,男性日常计步运动量与血液TG水平呈负相关,而与HDL-C水平呈正相关,但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无相关[1]。但是在青少年中,运动和血脂的关联仍有不同的结果,有一些研究表明在青少年中运动也能改善血脂谱[2,3]。在超重和肥胖人群,体育锻炼改善血脂谱,产生更好的抗动脉粥样硬化效应[4]。研究表明,具有良好运动习惯的青年学生,运动前空腹血脂谱更为健康,表现为血液TC、LDL-C-C及LDL-C/HDL-C水平明显低于不常运动组,同时TG也较低。结果同青壮年中的研究结果相似。

3.2 运动后血脂和血糖的变化

该组青年学生中,9 min步行后血TG及LDL-C明显下降,但TC、HDL-C及LDL-C/HDL-C水平无明显变化。9 min步行900 m的运动属于短时运动。短时运动时,血TG及LDL-C明显下降的原因主要与运动时骨骼肌利用脂肪供能有关。在安静和低强度运动时,骨骼肌主要氧化脂肪酸以获得能量。早期脂肪酸来之血液中得TG和LDL-C,因此导致血TG和LDL-C水平降低。随运动时间延长,机体脂肪动员,糖原异生增加,骨骼肌使用糖的比例增加,而糖原异生过程也能导致血TG和LDL-C水平下降。除去骨骼肌外,心肌也能利用脂肪酸供能。有研究发现,空腹情况下,一次2 h的骑自行车的运动明显增加血浆脂肪酸水平,同时也增加心肌脂质含量[5]。一项10~18岁的青少年研究中,高TC和LDL-C水平者更见于久坐不动者[6]。运动可以减少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7]。

3.3 运动习惯组运动后三酰甘油降低更为明显

研究表明,有良好运动习惯组TG降低幅度大,而不常运动组降低幅度很小,使得常运动组的运动后TG和LDL-C水平明显低于不常运动组。这一结果提示,在有良好运动习惯的青年中,骨骼肌能更为快速和有效地利用血液中的脂肪作为能量的来源。

已有研究表明,耐力训练可引起机体一系列的适应性改变,其中包括脂肪组织和肝脏的脂肪分解酶的活性增加,可以加速血液中的TG分解为脂肪酸,供应骨骼肌利用。而缺乏运动习惯者,脂肪分解酶的活性可能较低。这种变化可以解释本研究观察到的有良好运动习惯组血液TG明显降低的现象[8]。

另外,研究表明长期规律运动增加机体抗氧化防御系统的能力和神经及内分泌系统的调节能力[9]。这些适应性改变也可能与运动后TG和LDL-C降低有一定关联。

研究表明,长期运动习惯不仅有利于维持良好的空腹血脂谱,同时对运动后血脂谱也有益。另外,9 min步行可以降低TG的水平,尤其是在有运动习惯的人中,其降低幅度可达到0.145 mmol/L,因此,临床TG检测时应当注意到这一点。

摘要:目的 探索不同运动习惯青年静息和运动血糖血脂指标的变化差异。方法 随机抽取76位学生(男39人,女37人),平均年龄为(19.3±1.1)岁,平均体质量指数(BMI)为(20.0±2.6)kg/m2。常运动组26人,不常运动组50人。运动为9 min步行900 m(100 m/min)的运动,于空腹状态运动前和运动后5 min内采静脉血测定血糖(GLU)、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结果 运动后TG和LDL-C明显降低,其他参数无明显改变。常运动组运动前空腹血的TG、TC、LDL-C和LDL-C/HDL-C水平均明显低于不常运动组,运动后的血TG、LDL-C和LDL-C/HDL-C仍低于不常运动组。结论 具有良好运动习惯青年的空腹血脂谱优于不常运动者,同时对运动后血脂谱也有益。提示临床TG检测时应当注意到这一点。

关键词:青年,运动,血糖,三酰甘油,胆固醇

参考文献

[1]雒生杰,孟申,张焱,等.成人血脂水平与定量计步运动关系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2):170-172.[1]LUO SJ,MENG S,ZHANG Y,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dailywalking steps and serum lipids in adults[J].Chin J RehabilTheory Pract,2009,15(2):170-172.Chinese

[2]TOLFREY K,JONES AM,CAMPBELL IG.The effect of aerobicexercise training on the lipid-lipoprotein profile of children andadolescents[J].Sports Med,2000,29(2):99-112.

[3]KELLEY GA,KELLEY KS.Aerobic exercise and lipids andlipoprotein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Atherosclerosis,2007,191(2):447-453.

[4]STRANSKA Z,MATOULEK M,VILIKUS Z,et al.Aerobic ex-ercise has beneficial impact on atherogenic index of plasma insedentary overweigh and obese women[J].Neuro Endocrinol Lett,2011,32(1):102-108.

[5]BILET L,VAN DE WEIJER T,HESSELINK MK,et al.Exer-cise-induced modulation of cardiac lipid content in healthy leanyoung men[J].Basic Res Cardiol,2011,106(2):307-315.

[6]CAMPOS W,STABELINI NETO A,BOZZA R,et al.Physicalactivity,lipid consumption and risk factors for atherosclerosis inadolescents[J].Arq Bras Cardiol,2010,94(5):601-607.

[7]LIRA FS,ROSA JC,PIMENTEL GD,et al.Endotoxin levelscorrelate positively with a sedentary lifestyle and negatively withhighly trained subjects[J].Lipids Health Dis,2010,9:82.

[8]HOENE M,WEIGERT C.The stress response of the liver tophysical exercise[J].Exerc Immunol Rev,2010,16:163-183.

[9]FALONE S,MIRABILIO A,PENNELLI A,et al.Differentialimpact of acute bout of exercise on redox-and oxidative dam-age-related profiles between untrained subjects and amateur run-ners[J].Physiol Res,2010,59(6):953-961.

运动变化论文 篇2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

1.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地貌。

2.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

沟等地形地貌。

3.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二)过程与方法:

1.根据提供的视频和图片,推测地形变化的原因(学习解暗箱问题)。培养学生根据事实进行推理、判断能力。

2.学习用模拟实验,更好地理解(解释)火山喷发的原因及对地形

地貌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

2.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有时变化是剧烈的,有时变化

又是非常缓慢的。

3.让学生正确认识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遇到灾害时 沉着冷静的态度,激发他们探究自然现象的热情和兴趣。【教学重难点 重点】:

【重点】: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它们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难点】: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地球内部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形地貌。【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

(1)预习教材第三单元第2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2)上网搜集有关地球内部变化引起的地形变化(3)具有一定的阅读、分析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教师准备:火山和地震对地形地貌影响的课件、反映地壳板块运动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问题

上课开始,教师播放录象看完录象后你有什么样的问题和想法? 学生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并有意识的将问题分类书写在黑板上,为后面的知识梳理做好铺垫。

2、问题归类

师生共同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 地球是怎样构成的?

 地形地貌会不会发生变化?

 什么因素会引起地形地貌的变化?  火山和地震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 板块将会做什么运动?

 地壳的运动对地表的地形地貌会不会有影响呢?

师: 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从中来找答案吧!教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师:科学探究的方法很多,这节课最适合的方法是查资料,课下同学们都积极准备,搜索了大量的资料。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学习的资料,在每组电脑的桌面上都有一个走进科学的图标,点击它就可以进入到学习网站,帮助大家学习。

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看看你们利用搜索的资料可以解决哪些问题,交流前教师有个小小的要求。

课件出示要求:(1):将搜索的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并标明所解决的问题。(2):各小组选派一名同学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进行汇报。师:好,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解决的问题多,开始吧!

(一)、分析资料,内化开享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课前搜索的资料,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二)、汇报交流,总结升华,教师精讲点拨 【问题一】:了解地球内部是怎样构成的

同学们交流的很认真,下面就将你们交流的结果展示给大家

(1)同学以图片和实物的形式展示

(2)教师提供有关的资料,让学生更直观的认识 师:过度语:而地球的表层(地壳)主要为岩层,是厚薄不均匀,由于地球内部运动使原本为一个整体的岩石圈分裂成好几个板块

介绍地球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板块。

问题二板块将会做什么运动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学生描述】这六大板块就象浮在沸腾的粥上(地球内部物质)一样。我们拿白纸模拟地壳岩层,以水模拟地球内部物质。

【教师提示】思考:地壳会受到怎么样影响?(分离)【师】:地球六大板块原本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当其中两块板块分离后,与其他板块之间会产生什么现象?(可能会碰撞。)有没可能在哪个地方会(教师模拟)平移呢?

 分离:两块板块分离

 碰撞挤压:两块板块之间互相靠近造成碰撞或挤压 平移:两个板块之间距离不变情况下进行左右移动。

【问题三】: 地壳的运动对地表的地形地貌会不会有影响呢?

【师】过度:一直以来,地壳运动每时每刻都在运动着只是它每年只运动几厘米,而有些地方甚至只运动几毫米。地壳地壳在这些运动中会影响地形地貌吗?(学生推测: 日积月累产生影响。在短时间内看不出变化)到底如何?我们不可能跑到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后看地形发生什么变化?该怎么办?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关的资料吧

【百度搜索】http://video.sina.com.cn/v/b/17145714-1552140664.html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资料,解决提出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1)汇报现象:

互相靠近后:连接处会隆起来。高高的。(大陆上特别高的地方我们会称它为山或者山脉。这些山脉有什么特点?)山脉是排列在两个板块边缘。越用力拥挤,山越高。

相互分离:中间先慢慢变薄,拉开后原本陆地上相连的河流、山脉都塌了河流消失,平原也变了。

(2)结论:可见板块的各种运动都会造成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变化。

【问题四】你知道火山喷发和地震是怎么形成的?

【百度搜索http://video.sina.com.cn/v/b/17267037-1043961532.html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整个地球中只有薄薄的一层,厚度各地差异很大,大陆地区较厚,海洋地区较薄,整个地壳的体积仅占总体积的0.3%;地幔一层有炽热的会流动的岩浆;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地运动。【师】:演示模拟实验(火山喷发)过程:

1.出示一瓶塑料瓶装的口乐。提问:如果把这瓶可乐看作假想的地球,那么可乐瓶壁和里面的可乐就好像地球的哪一部分呢?(可乐瓶壁---地壳的岩层;可乐---内部的岩浆)2.不断摇动使可乐比较激烈的运动。地球内部的物质是在不断运动着的。3.提问。假如这是个地球,由于内部岩浆的剧烈运动,地球内部的压力很大,如果碰上不太牢比较薄的地壳时,猜想一下可能会产生什么现象?(学生猜测,会喷出来)。教师用针刺破可乐瓶,观察发生的现象。

【讨论交流小结】:

由于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是非常剧烈的,地球内部蕴含着非常巨大的的能量,这种剧烈的运动有时候表现得很猛烈的,使地球局部发生了变化,形成火山,有时还会形成地震,从而使地形发生了变化。而一旦地球内部的能量得到了释放,火山喷发或地震就会慢慢平息下来。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关的资料吧

【百度搜索】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E1MTUwMDA=.html 【百度搜索】http://v.ku6.com/show/phngvU8A58mXtNwV.html 【百度搜索】http://

谈话:汶川地震发生是和它所处的特殊地理位臵有关。如果发生了地震,大家有没有比较好的紧急避险的方法呢?(学生畅谈)【师】:教师总结地震与我们的生活 避震知识教育

<三>巩固检测:品味收获 再生疑问

师:愉快的40分钟就要过去了,给你们30秒的时间闭上眼睛想想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样的收获?通过学习你又有什么样的想法或问题?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随机评价)

师(小结):同学们有这么多奇妙的想法和问题,课下请带着你们的奇思妙想和问题继续研究,相信你们会有更多、更有价值的的发现。

<四>课后拓展提升

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地壳内部的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有的犹如火山、地震一样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般缓慢而令人难以察觉,而更多时候它的运动是缓慢的。

(一)提问:学了本节课的知识,你能解释汶川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地震呢?

(汶川处于我国一个大地震带——南北地震带上,此次地震是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致的。)

六、教后反思

1、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了“从问题进到问题出”的科学教育理念,从开课的问题到时课堂结束的问题,首尾呼应,形成了一个结构完整的问题链,凸显了问题意识的培养;从课前的资料搜集到课堂上的资料整理归类,再到课后的拓展延伸,展示了一条接受式探究剂型对资料的获取与使用的教学思路,并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了资料探究的科学指导,使学生掌握了进行这类探究活动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图片和视频资料,在需要补充和深化处展示,这个时机选择是关键,就是在学生交流的同一领域滞后展示,过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

运动变化论文 篇3

一、教学过程

(一)小组互学(检查自学导航)

师:通过课前我们的自学导航的学习,同学们对地震、火山爆发有了深刻的了解。请打开自学导航,根据自学导航请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前四道题。1.请列举火山、地震事例。 2.你了解地球吗?地球内部构造是怎样的?3.你了解地壳吗?火山爆发与地震大多数发生在地球的什么地方?4.火山爆发、地震运行的速度和强度如何?好,现在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开始!(师到小组中进行考察)

(二)小组汇报(自学导航学习汇报,转变成全班共学)

师:刚才在小组探究时我检查了同学们的自学导航,完成的非常好,写的很丰富,下面哪位同学带领大家继续学习?好!请王佳慧同学。

生1:(王佳慧)。

同学们,你们了解地球吗?(了解)下面就由我带领大家一起来学习。请大家打开书第49页请看第二段和第三段,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这是一个知识点请大家画下来,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地运动,驱动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同学们请看,这是地球构造模型仪,中间红色部分这就是地幔,它是流体;再看中间黄色部分它是地核,大约有2900至5000公里厚。大家对这部分知识有什么疑问吗?那同学们对于这部分学习还有什么补充吗?张宫辅。

生2:我想问王佳慧同学:这个地球模型的白色部分是什么?

生1:你是指外面还是里面?

生2:里面。

生1:里面白色部分也是属于地核。哪位同学还有疑问?刘家郡。

生3:我想问王佳慧同学:最外面的绿色部分是什么呢?

生1:是最外面的一层吗?地球分为三部分地壳、地幔、地核,最外面的一层是地壳。

师:好。老师发现了一个疑问,看来同学们没有发现,刚才王佳慧同学说地核的厚度是2900至5000“公里”,厚度的单位应该是“公里”还是“千米”?(千米)看来同学们课前知识储备还不够,同意我的意见吗?(同意)。

生1:同学们还有什么补充吗?没有!哪位同学继续带领大家学习?谭鑫宇。

生4:下面由我和大家继续学习。首先请同学们看49页的灰色框,我想同学们课前已经读过这一部分了,这个部分是告诉我们地壳是在地球内部力量作用下分裂成几块的,我们可以把这些块叫大陆板块,火山和地震就是因为这些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引发的,我们国家就地处亚欧板块上。关于地壳的知识哪位同学来为我补充?安芙瑶。

生5:通过课前学习,我还知道火山爆发会融化大部分岩石,岩石的融化还需要大部分的空间,这样火山爆发的同时伴有大量的岩浆流出,这些都是发生在地壳内部。

生4:还有哪位同学补充?刘艺玟

生6:谭鑫宇同学我为你补充一下,书上举了两个例子请大家看一下:书上例举了喜马拉雅山和东非大裂谷,这两个地区就是地球内部运动所导致的变化。

生4:刘艺玟同学课前预习的非常好,同学们掌声鼓励一下。(掌声)

师:刘艺玟同学说喜马拉雅山和东非大裂谷的形成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通过课前的自学我们知道地球内部运动会反映在地球的什么部分上?

生:地球表面上(地壳上)。

师:所以,我们在回答问题或补充时还应该把问题说回原题上来。

生4:我已经领同学们学完地壳这一部分知识,哪位同学继续带领大家学习?张晋嘉。

生7:我带领大家学习第四道题。火山爆发、地震运行的速度和强度如何?我能够准确用词语概括出这道题的答案,那就是迅速、迅猛、威力无比、势不可挡、刹那间,当然有些地震和火山爆发极为缓慢,就像我们的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那样,每年以1.5厘米的速度向上增长,我们人类是根本感觉不到的。谁来为我补充?任嘉鑫同学。

生8:我认为地震的时候在刹那间就可以毁坏一座城市。

生7:这个问题我已经说过了。孙鑫鹏同学。

生9:据地质学家观测,每年地震会发生500万次只是有的时候人是感觉不到罢了,每年都有500万次一级地震发生,所以地震是非常频繁的。

生7:孙鑫鹏同学回家预习的非常充分,我们给他一些掌声好不好?(掌声)

师:我有不同意见。我查的资料是每年地球地震是100万次,并且地震多数发生在海洋里,造成重大灾害的不超过10次,我建议咱们课后再继续查找相关资料行吗?(生:行!)

(三)小组探究(模拟实验)

1慢慢操作,仔细观察地形有没有发生变化;

2要认真观察和分析实验中出现的变化情况;

3记录员要认真快速的填写实验报告。

(四)小组汇报模拟实验

师:看到同学们实验材料准备的充分,并且能在小组内很好的展示自己的模拟实验,想不想把你们小组的实验展示给大家看?(想)好。可以,但是咱们同学上来展示时不要紧张,表达要完整,好吗?哪组先来汇报?请第五组汇报,牟金龙。汇报也可以是多人的。

(五)小结

师:这个小组为大家展示的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地貌,请同学们看黑板,是不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课题?(是)时间的关系还有的小组没有汇报上,我们课后再进行交流。请看黑板(师板书)与学生共同总结。

威力无比

迅猛激烈 (缓慢)

火山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地震

高温、高压

(地球内部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在地球表面会产生地震和火山爆发,运行速度是迅猛、激烈有时缓慢,产生了威力无比的力量,从而引起了地形的变化。)

网络社区与信息运动模式的变化 篇4

1 网络环境下,信息运动模式的变化

半个世纪前,数学家申农(C.Shannon)和魏弗(W.Weaver)在《通讯的数学理论》一文中提出了信息通讯系统的一般模型。但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存在了半个世纪、以传统的电话通讯为核心建立起来的申农模型已不能胜任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网络信息运动的分析。因为复杂的网络分层协议替代了简单的电话通讯规程,非即时通讯或准即时通讯替代了即时通讯。在网络环境中,信息从信息源(即信源)传递至用户(即信宿),一般要经过信息存储变换、网络信道、输出还原等阶段。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运动的主要特点是:在以先进的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依托的网络环境中,信息量巨大,信息形式数字化,载体多媒体化,用户环境复杂多变,信息运动迅速,使用方便。但是互联网络建设并没有给网络信息运动带来一个真正有序的信息空间,相反网络信息环境复杂,网上信息资源数量巨大,内容良莠不齐,组织无序,数据类型多,随机变化大,缺乏统一的网络资源管理机构,巨大的信息源处于无政府状态,信息的质量得不到保障,信息运动结果难以预测。

2 当前网络环境下,网络社区的发展及特点

近年来,随着社区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社区应用的普及成熟,互联网已经跨入社区时代。网络社区是指以BBS/论坛为基础核心应用,包括公告栏、群组讨论、在线聊天、交友、个人空间、无线增值服务等形式在内的网上互动平台,同一主题的网络社区集中了具有共同兴趣的访问者。从论坛BBS、校友录、博客(Blog)、个人空间、SNS交友等新旧社区应用,到社区搜索、社区聚合、社区营销、社区创业、社区投资等社区经营话题,都是业界关注的热点。互联网社区在2008年取得了高速的发展,中国网民对论坛/BBS/讨论组/论坛社区等的应用已经超过即时通讯,成为仅次于电子邮箱的互联网基本应用。

3 在网络环境下,网络社区与现实社区相互影响

网络社区具有与现实社区共同的功能效用:信息的共享和交流、社区精神和文化对社区内人的影响、社区通过管理制度对个人言行产生的硬控制以及通过评价议论等手段对人的言行产生的软控制、个人对社区的共同参与、人与人的联系沟通和互助。而现实社区的教育、医疗、娱乐、对特定群体的服务等等社区服务功能,借助互联网这一平台时,服务水平和创造的价值将会有一个巨大的提升空间。

在网络环境中,社区的效用更重要的是对现实中社会结构和商业逻辑的重构。网络交友是这种重构,对餐馆点评信息的分享是这种重构,社会化商务也是这种重构……。当这种重构越多,越深入人们的生活,“网络社区”这个脱生于“现实社区”的概念,也将越与“现实社区”分道扬镳,给人们完全不同的社区体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网络社区”。(下转第7408页)(上接第7390页)

4 网络社区与人际关系的变化

相对于各国政府对社区的投入,网络社区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以天涯社区为例,这个用户超过千万的大型社区的管理员、斑竹、版副,其中除了极少数是天涯在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外,基本上都是网友义务提供服务。但网络社区一个根本的弊端在于,其目前大部分的活动都是基于网络的,没有落在线下。而西祠一直在推一个说法叫做“上网越久越真实”,他们更鼓励用户把线上的友谊发展到线下去。

一位40多岁的父亲发现女儿QQ上显示的好友有400人之多。“我在她这么大的时候,最多认识班里的几十个同学。而我工作这么多年的积累,我的msn上才有不到200个好友。”这位父亲深刻感受到了与年轻一代之间的代沟。网络社区打破了人与人之间沟通交往的藩篱。正是由于网络社区的便利性,让现在的年轻人建立关系的成本越来越低,而同时断绝关系的成本也越来越低。社会学家Levinger认为一个人的关系网中有重度关系和轻度关系之分。而网络社区实际上已经开始改变年轻人关系网的结构:越来越少的重度关系,以及越来越多的轻度关系。一些重度交往的社区开始退场,反而轻度交往的社区在提升。最典型的就是股市网络社区,社区中成员谈论的仅仅是股票的买和卖,谁也不想认识谁,谁也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在股市里投了多少资金,谁也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亏了多少钱,谁也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挣了多少钱,他们只想轻度的交流。

5 网络社区与营销模式的变化

在网络环境下,社区营销是指以网络社区为平台,针对社区用户积极的参与性、开放的资源分享性,以及网民之间频繁的互动性,借助线上/线下活动、事件讨论、话题引导等方式展开的营销行为。

目前互联网的用户差不多有50%的时间是消耗在社区里面的,而网站差不多70%———80%有社区,社区已经渐渐成为继电视、平面媒体之后的第三种声音。社区营销,或者说在社区里进行网络营销行为已经而且应该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艾瑞的数据显示70%的用户认为社区的真实声音实实在在影响着网民的购买决策。

社区营销跟传统营销不同,社区营销更多是一种“碎片式”营销。这种营销形式决定了它是一种新型的营销模式。那就是你不需要去做一个完整的营销链条,可能只是做一个片断,就能够在社区里形成一大片。如果企业想要影响社区网民,那么你首先要找到意见领袖和核心用户。在社区里意见领袖是小众人群,这些人可能是博主、坛主,但他们的影响里确实非凡的,找到了他们,就找到了营销的根。部分网民跟随着意见领袖的引导进行讨论,大部分网民是潜水员,他们只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

艾瑞咨询认为,网络社区能够成为电子商务的有效平台的原因主要在以下几点:(1)圈子达成精准营销:社区中的圈子往往聚集了具有相近需求倾向的网民,使得推广更加深入,同时更具针对性;(2)传播促成口碑形成:社区中很容易形成对某企业或产品评价的“声音”,从而影响其他社区用户的消费决策。(3)互动了解真实需求:用户之间互信性较高,其交流的信息真实性也很高。对于企业而言,能够借此及时发现用户的真实体验感受和需求变化,从而快速地推出更具针对性的产品和营销策略。

6 网络社区的未来发展趋势

在“2007中国互联网大会”上,有专家提出了新一代互联网技术Web3.0概念,即:Web3.0=互联网+通讯服务,通过互联网与通讯的融合,用户可以用所有智能终端(固定电话、移动电话、PC、IPTV、其他智能终端)轻松享受看得见、听的到、用得好的即时交互的信息服务,它特性包括:即时性,融合性,互动性,个性化及自主性。

7 结束语

由此可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社区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生着变化,并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去,越来越多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信息交流,在此环境下的信息运动模式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巨大的变化。我们可以根据网络信息运动的特点,运用各种工具和方法,优化网络环境,深化网络信息处理,减少运动阻力,从而有利于网络信息的存储、传递和还原,使网络信息运动有序化、系统化和科学化,并建立安全有序的信息运动模式。研究适合当前网络社区环境以及网络发展的信息运动模式,将对于实现网络信息的充分开发和合理配置,优化信息资源的管理和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玉琼,邹树梁.网络信息运动模式研究[J].情报学报,2002(21).

[2]Smaldino.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and Media for Learning[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iResearch咨询集团.中国互联网社区发展状况调查报告[R].2005,2006,2007,2008.

运动变化论文 篇5

一、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六课。

二、教学设计概述

1、科学的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科学课堂回归生活。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同时,新课程标准体现的教育理念之一也指出课程要回归生活。本课的教学设计就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透过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情景,驱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科学知识,明白科学道理,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意

识到生活中随时随处有科学。

2、注重活动中的观察与交流。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靠“说”靠“教”养成的,而是以各种课堂活动作为载体,以学生的试验设计、认真观察、科学记录、条理表达、乐于合作、善于倾听、客观评价等能力的训练作为切入点,加深学生印象,更好促进知识的应用。

三、教材分析

《地表的变化》这篇课文内容包含两个知识面;一是学生了解地表是在不断变化的;二是人类活动对地表变化的影响。学生在了解地表的变化中知道;地表的变化可分为剧烈变化(有地震或火山喷发引起的)和缓慢变化(如岩石的侵蚀或水流的搬运)两种。缓慢的变化不易被觉察,可以通过音像资料及图片可以部分地解决这个问题。另外,人类自身的活动也是影响对地表变化的重要力量。我们居住的地球已经被人类通过许多重要的方式加以改造。这些改变可能有利也有弊,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地表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教材中利用八图加以说明,让学生了解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自然的力量和人的力量对地表产生巨大的影响。教材主要讨论了三个问题:地表是在不断变化的、人类活动对地表变化的影响,今后采取的合理建议。教材中利用八图加以说明,让学生初步形成认识,在训练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四、学情分析

《地表的变化》是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六课内容。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地球的概貌以及内部的构造,火山与地震,卵石的形成等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从知识和能力已为本单元的探究打下了基础。为此,更好的引导学生探究地表的变化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同时使他们对习以为常地球物质“刮目相看”,意识到地球物质的价值和保护他们的重要

性及不断探究的的兴趣。

五、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认识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产生的影响。

2、科学探究:会查阅书刊或其它信息,能对地表改变的现象进

行合理的解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敢于大胆想象,知道人和自然应和谐相

处。

六、教学重难点

1、教学的重点:探究地表改变的因素及现象。

2、教学难点:对地表的改变进行合理的解释。

七、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对地表影响图文资料,以及卡纸,剪刀,笔。

教师准备化石,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地球是在不停的运动引起了地表的不断变化,所谓的“沧

海桑田” 即是对这一事实的写照。为什么地表会发生变化?什么力量让地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对地表有哪些影响呢?今天我们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神奇的地表变化

活动(1):

(出示四副示意图;第一幅是火山喷发引起地表的改变,使之形成山脉和海沟等;第二幅是溶洞和石笋;第三幅是黄河入海口的三角洲;第四幅是黄土高原的沟沟坎坎)学生观察思考:有哪些力量会使地表发生变化?

(从学生感兴趣的事入手,了解地质作用知道这种力量是人类不可

抗拒的。增强探究的乐趣)活动(2)、展现6500万年前和现在大陆和海洋分布情况图

学生动手实践:

1、比一比,你有何发现?

(大西洋的两岸——欧洲和非洲西海岸遥对北南美洲东海岸,轮廓非常的相似,这边大陆凸出去的部分正好能和另一边大陆凹进去的部分吻合起来。如果从地图上把两块大陆剪下来,在拼在一起,就能拼成一个大致上吻合的整体。再把南美洲和非洲轮廓比较一下,更可清

楚看清这一点。)

2、学生大胆想象,在地球形成初期,陆地是什么样子?一亿年

后陆地又是什么样子?

[操作过程] 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表面是不断变化并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活动(3)

(课件展示——“世界屋脊”)展示珠穆朗玛峰图片,引出一个小故事:传说中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多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你认为沧海能变成桑田吗?能提供证据吗?(开始活动——)

1、学生发表见解,然后出示两个实例:一是珠穆朗玛峰发现了远古海洋的生物化石,二是台湾海峡海底发现了古代森林遗址。

2、集体讨论探究(课件)

教师是相应引导学生阅读资料卡(课本16页)化石,认识化石

在地质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活动] 学生将分组讨论的结果与全班分享。既让每一位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二)人类活动对地表的改变有哪些影响。

1、展示四幅图(葛洲坝的水利工程,开山修路,防护林,乱砍乱

伐情景图)学生观看图片,认识人类的活动具有两面性。在世界人口是日益增多,人类活动更加频繁的今天,人类必须应该更好地认识自然,掌握其发展规律,使地表形态的改变,向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向发展。

(三)提出保护地表的合理化的建议

1、停止毁林开荒。

2、不能过量抽取地下水。

3、恢复天然牧场。

4、汇报、小结。

三、拓展延伸

1、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力量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2、地球的各种力量包括人类自身在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时,会

对我们造成哪些灾害?

3、调查一下,人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来防止这些灾害的发生,以

及尽量减少灾害造成的危害。

板书设计:

一、神奇的地表变化

6、地表的变化

二、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三、应采用的保护措施

『教学评价』

本教学设计在一堂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侧重于讲授知识与知识面拓展的结合;教师引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结合;教学过程的优化为主与现代化教学手段为辅的结合。

其中,在师生的双边互助活动中,潜意识的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严密逻辑思维、客观实际的考虑问题分析问题能力。为活动做准备,教师事先应对以上知识有比较充分与科学的了解,并备好可能需要出

现的图片与素材。另外,缓慢的地表变化不易觉察,剧烈的变化学生又没切身体验。因此,大多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地表变化的事实。适时在授课过程中采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图片与模拟动画的展示,通过观察与实验,体验

运动变化论文 篇6

关键词:新规则;拳击;影响;趋势

Study about Influence on the China’s Boxing Development Trends Due to the New Rules

SONG Hong-hai1 FAN Qing-min1 ZANG Guang-yue2

(1.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2.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 Liaoning 110102, Shenyang China)

Abstract: The new boxing rules enforced have had some influence on the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of China’s boxing. By using several scientific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review, video analysis and expert interview, the following thesis deeply analyzed the essential features of boxing in the basis of original understanding of this sport, and studied influence on the trends of boxing development by the change parts of boxing rules so as to improve people's understanding level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t. The result shows that winning points is the main trend of boxing, and the clarity and intensity of striking are the keys to getting a score and essential features of boxing; referees will be more strict to the judgment of a winning point under the new rules, so generally players will get less points.

Key words: new rules; boxing; influence; trends

运动变化论文 篇7

1身体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的关系

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是实现高质量生活的保证。而肌肉力量、有氧耐力、柔韧性、平衡能力、体重指数等身体参数则是能够顺利完成日常生活、工作等功能任务的关键指标。这些功能任务主要包括与日常活动相关的能力:购物、打扫卫生、娱乐休闲、提拉重物等。

如表1所示,拥有足够的功能能力,是维系正常生活、工作的必要条件。由于较差的体能,唐氏智障者的身体功能比正常人群要低。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该部分人群功能衰弱、疾病(与年龄相关)等健康问题会更加严重。因此,良好的身体功能,是唐氏智障者健康生活的基础保证。

2唐氏智障者身体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2 . 1身体状况

随着年龄增长,唐氏智障者身体状况方面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肥胖、肌肉-骨骼系统功能障碍以及甲状腺功能失调等。

2.1.1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

研究表明,智障人群的有氧能力和最大心率比正常人要低。唐氏智障者比其他智障人群的有氧能力和最大心率更低。成年唐氏智障者的最大摄氧量比正常人群要低。

成年唐氏智障者心血管系统功能低下与惯于久坐的生活方式、肥胖、肌力萎缩、肺部异常、甲状腺功能失调、交感系统反应能力减弱等因素有关。

2.1.2肥胖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证明,肥胖与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肺功能衰竭、骨关节炎以及某些肿瘤等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有密切关系。然而,肥胖是唐氏智障者非常流行的一种现象。

导致成年唐氏智障者肥胖率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础代谢率低。基础代谢率低的幼儿唐氏智障者,成年后更易于肥胖。

2.1.3肌肉-骨骼系统功能障碍

由于过早老化,成年唐氏智障者通常会遭遇正常老年人群才需要面对的肌肉-骨骼系统功能障碍。大约1%~2%青少年唐氏智障者患有幼年型关节炎。成年唐氏智障者患颈椎关节炎的几率比正常人群高出许多。并且,由于肌力萎缩,导致髋关节不稳定,不能保持正常步态。

唐氏智障者比同龄正常人群存在更大的骨质疏松症患病几率。成年唐氏智障人群比同龄正常人群下背部骨密度低14.5%、骨盆骨密度低11.5%。并且,女性智障患者,唐氏智障是导致骨密度含量下降的独立预测因素。

导致唐氏智障者骨质疏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内分泌失调、身体活动减少、肌力萎缩等。

与同龄正常人群乃至普通智障者相比,唐氏智障者肌肉力量明显偏低。力量的衰退不仅使唐氏智障者骨质疏松症的患病几率增大,并且对他们的日常生活(行走、站立时保持平衡)以及工作造成负面影响。

2.1.4甲状腺功能失调

随着年纪的增长,成年唐氏智障者既有可能成为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也有可能成为甲状腺机能减退患者,其中,后者的几率更大。20%的儿童唐氏智障者甲状腺功能失调,并且多数是甲状腺机能减退患者。

2 . 2唐氏智障者神经学或精神病学的健康状况

随着年龄增长,唐氏智障者最常见的神经学或精神病学疾病是老年痴呆症。抑郁症也有较高的发病率。早期的诊断、治疗是抑制此类功能衰退的有效措施之一。

2.2.1老年痴呆症

几乎所有40岁以上的唐氏智障者在精神病理学与老年痴呆的症状相吻合。Lai等人发现,唐氏智障者在35~49岁痴呆症患病率是8%,50~59岁是55%,60岁以上则达75%。另有研究表明,40~49岁唐氏智障者的痴呆症患病率是11%,60~69岁则达77%。

即使没有痴呆症,成年唐氏智障者认知功能的衰退也是显而易见的。抑郁症以及其他类型的心理疾病同样会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2.2.2抑郁症

成年唐氏智障者精神病患病率接近30%。正是由于功能能力的降低,抑郁症成为该部分人群最常见的精神疾病。其他常见症状主要包括无法安然入眠、活动能力衰退、冷漠、体重下降等。

3唐氏智障者身体锻炼

适当的身体锻炼,可以有效促进唐氏智障者身体功能能力的提高,使他们能够更加健康、愉快、独立地享受生活[2]。通过总结前人研究,推荐以下内容供他们进行身体锻炼。

3 . 1心血管系统练习

心血管系统的练习是指身体主要大肌群参与的、活动时间在10min以上持续性运动。考虑到唐氏智障者低水平的心血管功能,这类练习是该部分人群的重要练习内容。可以推荐的练习形式主要有:散步、慢跑、功率自行车、低强度的有氧健身操等。起始负荷强度为30%~50%最大心率(最大心率=200-年龄),活动持续时间为5~10min,活动频率为1~2次/周。然后,随着心肺功能的增强,逐渐增加到40%~60%最大心率、10~30min、3~4次/周,直至60%~75%最大心率、15~60min、3~5次/周。

3 . 2力量练习

唐氏智障者力量能力偏低,对其日常生活乃至工作都造成了诸多不便。因此,力量练习同样是该部分人群身体锻炼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针对大肌肉群进行最大力量的练习。每块肌肉1~2个动作,每个动作2~3组,每组次数8~12RM(RM是指每组最大负荷次数)。同时,考虑到该部分人群对力量耐力的要求,循环训练法也是值得推荐的一种练习方法。每站练习2min,站间歇30~60s,每个循环4~10站。

3 . 3平衡练习

平衡是指身体在支撑面保持自由活动避免摔倒的控制能力。与正常人以及非唐氏智障者相比,唐氏智障者的平衡能力均处于较低水平。这对他们的运动、协调能力以及生活、工作都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所以,平衡能力同样是该部分人群所必需的。静态平衡能力可以通过单腿站立、闭眼单腿站立等形式加强。动态平衡能力的提高则可以通过走直线、走平衡柱、单腿跳等形式进行。

4结语

随着年龄的增长,唐氏智障者将会面临许多功能衰退和障碍,给生活、工作带来诸多不便。我们应该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潜在的导致身体功能、活动能力受限的预防措施上来。持续、有效的身体锻炼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措施。加上合理的膳食结构、定期的身体检查以及各种社区参与等相关条件的配套提供,共同促进了该部分人群延长生命长度、提高生活质量目标的实现。

摘要:随着年龄的增长,唐氏智障者会由于身体的功能障碍导致多种健康问题。在分析、探讨唐氏智障者身体结构、功能变化的基础上,对促进该部分人群体质健康的运动干预内容、方法手段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浅析力与运动关系考题的创新变化 篇8

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是整个物理学的基础, 更是力学的核心主干知识, 在每年的高考中都有体现, 在考场上能否准确拿到这部分分数是拉开得分档次的关键.然而近年来的高考和各地的模拟题对力与运动关系的考查不断创新变化, 只有了解其中的变化信息, 才能更有效地复习备考, 在考场上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本文采撷几例, 希望能对大家的备考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有关牛顿第二定律的两类基本问题

牛顿第二定律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即知道力, 可研究其效果, 分析物体的运动规律;知道运动, 可推知其受力的情况, 为设计和控制运动提供理论依据.由此派生出来的“已知运动求力”和“已知力求运动”是动力学的两大基本问题, 在这两类问题中加速度是联系力与运动的桥梁, 受力分析是解题的关键.

【例1】 (2013年课标卷Ⅱ) 一长木板在水平地面上运动, 在t=0时刻将一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块轻放到木板上, 以后木板运动的v-t图如右.已知物块与木板的质量相等, 物块与木板间及木板与地面间均有摩擦, 物块与木板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且物块始终在木板上.取g=10m/s2.求:

(1) 物块与木板间、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2) 从t=0到物块与木板均停止运动时, 物块相对于木板的位移的大小.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牛顿运动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速度图象、叠加体及相关知识, 意在考查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有关叠加体运动时要隔离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对每个物体列出其动力学方程进行求解.

【例2】 (2013年上海卷) 如图, 质量为M、长为L、高为h的矩形滑块置于水平地面上, 滑块与地面间动摩擦因数为μ;滑块上表面光滑, 其右端放置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用水平外力击打滑块左端, 使其在极短时间内获得向右的速度v0, 经过一段时间后小球落地, 求小球落地时距滑块左端的水平距离.

解析:由于滑块上表面光滑, 球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 故滑块滑动过程中球速始终为零, 对于滑块Ma=μ (M+m) g, v02-v12=2aL.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牛顿运动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意在考查通过对两个物体运动性质的分析, 考查灵活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段研究物体的运动特性.能准确分析上表面光滑时球不受力是解题的突破口.

二、瞬时性问题

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与加速度间存在即时直接的因果关系.a与F同时产生, 同时变化, 同时消失.要在动态中分析某个力突变时, 其余力的变化情况, 然后用牛顿定律进行推断和分析.

【例3】在动摩擦因数μ=0.2的水平面上有一个质量为m=2kg的小球, 小球与水平轻弹簧及与竖直方向成θ=45°角的不可伸长的轻绳一端相连, 如图所示, 此时小球处于静止状态, 且水平面对小球的弹力恰好为零.当剪断轻绳的瞬间, 取g=10m/s2,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时轻弹簧的弹力大小为20N

B.小球的加速度大小为8m/s2, 方向向左

C.若剪断弹簧, 则剪断的瞬间小球的加速度大小为10m/s2, 方向向右

D.若剪断弹簧, 则剪断的瞬间小球的加速度为0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牛顿定律, 物体状态突变时力的变化情况, 意在考查对运动过程的放大和对牛顿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解题时应把握住突然动作时物体的形变是否发生了改变, 其中弹簧的形变需要一小段时间, 而桌面的支持力和摩擦力却是随即产生的.

三、图象问题

物理图象信息容量大, 往往能把一个物理问题的多个相关因素同时展现出来, 给我们分析物理问题提供直观、清晰的物理图景.在分析图象时, 一定要把图象与运动过程相结合, 从中读取有关信息, 找出图象中点、线、面、斜率、面积的物理意义, 寻找隐含条件, 再运用相关规律来解题.

【例4】 (2013年课标卷Ⅰ) 2012年11月“歼15”舰载机在“辽宁号”航空母舰上着舰成功.下左图为利用阻拦系统让舰载机在飞行甲板上快速停止的原理示意图.飞机着舰并成功钩住阻拦索后, 飞机的动力系统立即关闭, 阻拦系统通过阻拦索对飞机施加一作用力, 使飞机在甲板上短距离滑行后停止.某次降落, 以飞机着舰为计时零点, 飞机在t=0.4s时恰好钩住阻拦索中间位置, 其着舰到停止的v-t图线如下右图所示.假如无阻拦索, 飞机从着舰到停止需要的滑行距离约为1000m.已知航母始终静止.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为g, 则 ()

B.在0.4~2.5s时间内, 阻拦索的张力几乎不随时间变化

C.在滑行过程中, 飞行员所承受的加速度大小会超过2.5g

D.在0.4~0.5s时间内, 阻拦系统对飞机做功的功率几乎不变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v-t图、匀变速运动的规律、力的合成和分解等知识点, 意在考查运用图象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v-t图与运动过程的有机结合, 用图中的特征参量求出物理量, 再与相关结论进行对比分析来推断.

四、超失重问题

超重和失重是力学中的一种独特现象, 随着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 超重和失重现象普遍受到人们关注.当系统有竖直方向的加速度时, 物体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竖直悬挂的拉力不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且当加速度方向向下时出现失重, 加速度方向向上时出现超重.

【例5】 (2013年池州模拟) 某大型游乐场内的新型滑梯可等效为如右图所示的物理模型, 一个小朋友在AB段的动摩擦因数μ1<tanθ, BC段的动摩擦因数μ2>tanθ.他从A点开始下滑, 滑到C点恰好静止, 整个过程中滑梯保持静止.则该小朋友从斜面顶端A点滑到底端C点的过程中 ()

A.地面对滑梯的摩擦力方向先水平向左, 后水平向右

B.地面对滑梯始终无摩擦力作用

C.地面对滑梯的支持力的大小始终等于小朋友和滑梯的总重力的大小

D.地面对滑梯的支持力的大小先大于后小于小朋友和滑梯的总重力的大小

解析:小朋友在AB段沿滑梯向下匀加速下滑, 在BC段向下匀减速下滑, 因此小朋友和滑梯组成的系统水平方向的加速度先向左后向右, 则地面对滑梯的摩擦力即系统水平方向合外力先水平向左, 后水平向右, 即选项A对选项B错;系统在竖直方向的加速度先向下后向上, 因此系统先失重后超重, 故地面对滑梯的支持力的大小先小于后大于总重力的大小, 即选项CD错.

【点评】本题考查人沿滑梯滑动过程中水平和竖直方向上的加速度, 意在考查超重和失重问题, 解题时一般要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竖直方向上的动力学方程.

五、滑块滑板问题

滑块滑板问题, 需要弄清滑板和滑块的受力情况, 通过对物体的受力分析推断其运动特性, 绘制物体运动的草图, 结合其运动方向和相对位移建立物理方程.必要时还可采用整体法与隔离体法配合, 适时调换研究对象, 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6】某电视台在游乐园举行家庭搬运砖块比赛活动.比赛规则是:如上图所示向滑动行驶的小车上搬放砖块, 且每次只能将一块砖无初速度 (相对地面) 地放到车上, 车停止时立即停止搬放, 以车上砖块多少决定胜负.已知每块砖的质量m=0.8kg, 小车的上表面光滑且足够长, 比赛过程中车始终受到恒定的牵引力F=20N的作用, 未放砖块时车以v0=3m/s的速度匀速前进.获得冠军的家庭上场比赛时每隔T=0.8s搬放一块砖, 从放上第一块砖开始计时, 图中仅画出了0~0.8s内车运动的v-t图象如下图所示, 取g=10m/s2.求:

(1) 小车的质量及车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2) 车停止时, 车上放有多少块砖.

(2) 设放上第一块砖后经T=0.8s时, 车速为v1=v0-a1T.同理放上n块砖后车的加速度为μ (M+nm) g-F=Man, 于是an=na1, 于是车速为vn=v0-a1T-a2T-…-anT, 故当车停止时令vn≤0, 得n=5.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牛顿运动定律和v-t图象的物理意义, 意在考查滑板车的受力情况和运动规律.求解时需要在动态中分析添加砖块时滑板车的加速度变化规律, 运用运动学公式形成一个数列来处理.

六、理论联系实际问题

牛顿运动定律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类问题物理情景较为模糊、条件较为隐蔽、过程较为复杂.解答时一定要仔细分析题给信息, 将现实情景抽象成物理模型, 再透彻分析周边物体对研究对象的作用力, 最后运用牛顿运动定律来解答相关问题.

【例7】 (2013年课标卷Ⅰ) 水平桌面上有两个玩具车A和B, 两者用一轻质细橡皮筋相连, 在橡皮筋上有一红色标记R.在初始时橡皮筋处于拉直状态, A、B和R分别位于直角坐标系中的 (0, 2l) 、 (0, -l) 和 (0, 0) 点.已知A从静止开始沿y轴正向做加速度大小为a的匀加速运动, B平行于x轴朝x轴正向匀速运动.在两车此后运动的过程中, 标记R在某时刻通过点 (l, l) .假定橡皮筋的伸长是均匀的, 求B运动速度的大小.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和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意在考查灵活运用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题在本质上是平面上的追击相遇问题, 较以往考查一条直线上的追击相遇, 难度有所增加.解答的关键在于依题意画出运动过程示意图, 然后运用几何关系求出正确的结果.先通过两个端点的运动性质建立其运动学方程, 再通过三角形相似寻找相应的几何关系, 最后结合胡克定律求出速度.

七、临界和极值问题

在物理过程中, 物体从一种现象转化为另一种现象的转折点叫临界状态, 临界状态一般可理解为“恰好出现”或“恰好不出现”的交界点, 它是过程的分界点, 也是建立物理方程的特殊点, 解题时临界状态和极值点一般都是解题的突破口.

(1) 求物块加速度的大小及到达B点时速度的大小.

(2) 拉力F与斜面的夹角多大时, 拉力F最小?拉力F的最小值是多少?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运动学规律、牛顿运动定律及数学极值问题, 意在考查运用运动学、动力学和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求解时要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动力学方程求出F的表达式, 这与去年的全国卷相似.从某种意义上说山东卷有向全国卷靠拢的趋势.

八、验证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

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物理学的核心, 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思想、注意事项、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方法都是考试中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掌握方法, 灵活变通, 可以拓宽视野, 有效解答创新命题.

【例9】如图所示, 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木板上固定有甲、乙两个光电门, 与之相连的计时器可显示带有遮光片的小车在其间的运动时间, 与跨过定滑轮的轻质细绳相连的传感器能显示挂钩处所受的拉力, 不计空气阻力及一切摩擦.

(1) 在探究“合外力一定时, 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要使实验成功, 操作中必须满足______;此实验中_____ (填“需要”或“不需要”) 砂和砂桶的总质量m远小于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M.

(2) 实验时, 先测出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M, 再让小车从靠近光电门甲处由静止开始运动, 读出小车在两光电门间的运动时间t.改变M, 测得多组M、t的值, 建立坐标系描点画出图线.下列能直观得出“合外力一定时, 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的图线是下图中的_____.

解析: (1) 欲使实验成功, 必须使拉线平行于木板, 否则小车运动过程中拉线与木板夹角发生变化, 拉力也随之改变, 即车做变加速运动;由于使用传感器显示挂钩处所受的拉力, 此拉力正是使小车获得加速度的原因, 因此砂和砂桶的失重对实验不会带来影响.故此二空应填写:小车与滑轮间的细绳与长木板平行;不需要.

【点评】创新实验是以原型实验为模板的, 因此在原形实验的基础上, 搞清创新的原理是解题的关键.

高考在不断地改革, 物理习题更是千变万化, 层出不穷, 命题专家不断地进行拓展与演绎、整合与创新, 虽改变了形式、整合了知识点, 但核心没变.在复习备考时若能进行归类总结, 再触类旁通, 驾驭知识的能力将会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备考中应该加强对“双基”的理解与巩固, 进一步通过一题多变, 用活经典题、掌握模型题, 通过透析一题、巧做一类, 从容应考、收获成功.

运动变化论文 篇9

一、力量训练方法手段的变化

当前, 力量训练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人们认识到改善神经—肌肉系统的功能, 增强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是提高运动成绩最直接和有效的途径。因此, 几乎所有的竞技体育项目, 无论是以力量为依托的体能类项目, 还是以技术和技巧为主的非体能类项目, 以及那些以技、战术配合为特点的集体项目, 均加大了对力量训练的重视程度。然而, 目前我国田径运动的力量训练状况还不容乐观, 影响了力量训练的质量和效果 (尤其是基层) 。目前将发展“专项力量”作为训练的重点已成为当前世界力量训练的一个主要发展趋势。

“专项力量”是指运动员完成专项技术时神经—肌肉系统表现出的力量。不同的专项对力量素质的需要不同, 这种需求不仅体现在对某一种力量能力的优先需求方面, 如快速力量或力量耐力, 而且更多地体现在参与运动的肌肉和肌群的协调用力方面, 各肌肉和肌群根据专项技术的用力特点和顺序在运动中枢的支配下形成特定的工作“定式”。力量训练的目的就是使那些参与专项运动的肌肉和肌群的力量得到有效发展, 并使其在工作上符合专项技术的特点, 形成以专项为核心的力量素质系统。

回顾和总结近年来专项力量训练的发展, 专项技术与力量训练的密切结合是有效提高专项力量水平的重要途径。许多运动项目, 尤其是一些周期性的耐力项目经常采用增加阻力的方式提高运动员的专项力量, 例如田径的拉皮带跑、赛艇的划重艇、游泳的牵拉阻力游、自行车的增加传动比骑等等。目前, 这样的一些练习已经被归类于专项力量训练的范围。

从训练的“适应”原理来看, 肌肉力量主要通过“负重抗阻训练”得到提高。目前力量训练的主要方法仍然是通过被称做“杠铃”的负重力量训练。这种类型的训练具有对神经—肌肉系统刺激大, 训练效果好的优点, 但却存在与专项技术不吻合, 不利于专项力量发展的缺点。所以, 如何将“杠铃房”的负重抗阻训练与专项结合, 使神经—肌肉通过“负重抗阻训练”形成专项技术需要的力量体系, 发展运动员的专项力量, 成为所有运动项目在力量训练中最关注的问题。

二、神经系统和肌肉的协调用力问题

孙海平教练提出一个概念叫“高效率的全面训练”, 或者叫多因素训练法。即在一个练习手段里面, 包含多种训练因素。以起跨腿原地支撑向前提拉练习为例, 从表面上看, 它只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模仿练习, 但在完成过程中, 当运动员腿向前提拉时, 教练员向后给他一些阻力, 把一些力量训练因素加在里面, 而当他动作快要结束时, 教练员会顺势向前推一下, 给他一些助力, 帮助他加快动作速度, 这就又把速度因素融进里面。过去, 有很多教练员的训练往往都是单一因素的, 今天练这一块, 明天抓那个部分, 最后再花大量的时间将这些单一的东西进行组合和转化, 在人力、物力、时间上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无形中也拉长了运动员成才的年限。而现在的训练, 是在一个练习中融合多种训练因素, 这样就省去了重新组合转化的时间, 大大提高了训练的效率。同时, 这种多因素练习还有一个绝大的好处, 就是多点神经系统的刺激, 多点兴奋, 而不是一个一个单一的兴奋点, 所练习的结果可以直接对专项起作用, 而不用再像过去那种花费很大力气将一个一个单一的兴奋点经过一个完整的训练串起来。所以, 现在的训练主要是从神经肌肉协调用力来考虑和安排, 都是多因素的综合练习, 这样的练习不会出大的偏差, 而以前那种先单一再组合的训练很容易出问题, 因为等一个练习练得差不多了, 才发现有问题或不对路, 再纠正就来不及了。运动员是人不是机器, 没有时间和机会再让你重来了, 而多因素训练就可以有效地防止或减少这样的情况发生。

三、速度训练方法手段的变化

在速度训练方面, 有许多教练员存在着一定的分歧, 很多短跑的教练员安排速度训练大都在跑道上进行, 主要内容是较短距离的冲跑。有的教练员一堂速度训练课的安排, 从30米、40米、50米、60米, 直到100米, 甚至更多。而孙海平则与其相反。他认为, 速度并不主要是在跑道上跑出来的, 更多的是靠平时的专门力量训练积累出来的。如压腿和进行的髋关节的力量训练等, 一方面是力量训练和解决肌肉的发力问题, 同时也发展了速度因素。当运动员具备了这些能力之后, 穿上钉鞋自然就会跑得很快。

四、训练手段练习的间隔时间和前后顺序

速度训练在我们所从事的田径运动项目中是非常关键的一个专项素质 (或专项) , 这点教练员可能都能达成共识。以往的训练, 大部分教练员都是把速度训练的内容安排在前面, 让运动员在身体状态最好的时候练习速度, 后面再安排一些其他的练习, 如力量或弹跳力训练。但是, 现在很多教练员已经把这样的训练顺序完全颠倒过来了, 而是把速度练习安排在后面, 在这之前, 会先进行很多辅助的力量或速度力量的训练。

这样的训练安排, 主要也是基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这方面来考虑的。目前的训练安排大多是源于这个神经和肌肉协调的理念, 将传统的先后次序颠倒过来。比如, 我每周三进行的跑的练习, 在跑之前, 先让运动员完成3—5组强度很大的拉橡皮带和抗阻压腿的练习, 然后再练习速度, 而不像以前那样先把主要的练完以后再练一些辅助的练习。包括跨栏、跳高、跳远及所有的技术项目也都是这么练习的。

其实, 关于主要和辅助的概念, 现在看来以前是存在着一定的认识误区。一些传统上认为不太重要的辅助的东西, 现在看来反而是比较重要的内容。或者应该讲, 是以前的训练安排练反了、练错了, 虽然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但达不到高水平。

五、准备活动的变化

现在高水平运动员的准备活动和过去相比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变化。过去是先进行慢跑, 接着拉韧带, 然后是专门练习, 最后进入专项练习。千篇一律, 固定不变。现在的做法是, 前面是2—3圈的慢跑, 接着就是大步跑, 然后是变速跑。这个做法的主要依据是, 准备活动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热身, 更主要的目的是使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调动上来。再有, 特别重视柔韧性练习的方式, 而且把柔韧性练习看作是力量练习的一部分。

六、放松活动的变化

现代的运动训练非常重视训练后的放松练习, 把它认为不仅是为当次课所进行的放松恢复活动, 也是下一次训练课的准备部分。

七、大赛前的训练安排

提到赛前安排, 不能孤立地单独谈这个问题, 而是应该从整个的全年训练安排来考虑。全年的训练安排应该是比较平稳的, 不应该是大起大落, 赛前一段时间只是做一些微调, 把一些主要的训练因素抓住, 这样, 比赛一般就不会出大问题。值得一提的是, 很多教练员在赛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 就把专项速度、专项力量、专项耐力等因素扔掉了, 一味地追求专项成绩, 总是急于让运动员表现出很高的竞技状态水平, 这点是非常危险的, 也是非常不可取的。专项素质如果丢失得太多, 往往会造成运动员运动外伤的发生和竞技状态过早出现, 导致比赛的失败。

大力开展田径训练科学化的工作非常重要, 它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和促进我国田径运动的发展, 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所以, 田径训练科学化研究工作不仅仅是专业体育科研人员的事, 也是所有体育教师和教练员的一项重要工作。

运动变化论文 篇10

本文对不同类型运动对肥胖儿童脑功能变化特征影响进行分析,为改善肥胖儿童的大脑代谢提供有效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高场强全身MR扫描仪(上海棱光技术有限公司)、AEPES/阿派斯标准头线圈(深圳市祥隆泰电子有限公司),Elscint/UE仪器(金坛市科析仪器有限公司)、双能量调光子骨密度仪(德国Sartorius公司)、SZG—210身高坐高计(上海益联医学仪器发展有限公司)、PAMPAS/潘帕斯HK—5S体重计(上海益联医学仪器发展有限公司)、华硕FL5900U计算机。

1.2 方法

将2015年某地某健康减肥夏令营的儿童学员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全部研究对象,依据《中国学生超重、肥胖YMI筛查标准》选择出超重、肥胖的儿童。在全部研究对象同意的情况下,选择30个肥胖儿童,随机将其分成有氧运动组、抗阻运动组和安静组,每组10人。各组基本情况用表1进行描述。

1.2.1 人体测量学指标

被测试儿童需脱去鞋帽,通过SZG—210身高坐高计对身高进行测量,通过PAMPAS/潘帕斯HK—5S体重计对体重进行测量,测量前需进行标准码矫正。依据身高与体重求出BMI值,即体重与身高平方的比值。

1.2.2 体成分测量方法

通过双能X线吸收法对体脂百分含量、瘦体重等体成分进行测量。测量前研究对象不可大量饮水并排尿。

1.2.3 注意能力测试方法

通过视觉追踪测验对被试者注意力的稳定性进行评价。每个受试者在完成视觉追踪测验后的50~60 min进行第二次视觉追踪测验,每次的测试时间是3 min。对受试者测验过程中的阅字数、错漏数、应删数进行统计,通过下式求出整体每次平均阅读速度、错误率、脑力工作能力综合评价指标IMC。

1.2.4 认知功能评定方法

通过人机交互的形式,在计算机上通过儿童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方法对不同类型运行后肥胖儿童心理学特征进行评价。测量指标有:总应答数、概念化水平、持续性应答数、学习到学会、完成分类数、不能维持完整分类数、完成第一个分类所需应答数、正确应答数、持续性错误百分数、正确率、错误应答数、非持续性错误、持续错误数。全部测试需在安静环境下,60~70 min内完成。

1.2.5 脑代谢活动测定方法

通过1H-MRS法,选用高场强全身MR扫描仪与标准头线圈对脑代谢活动进行测定,测定参数包括额叶、海马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酸(Cr)波谱。

1.2.6 磁共振波谱分析方法

通过Elscint/UE仪器公司生产的数据分析软件对获取的额叶、海马NAA、Cho、Cr波谱谱线进行相位、基线矫正,获取其波谱峰值和波峰曲线下面积,将Cr看作内标准求出NAA,Cho和Cr的比值。额叶、海马的波谱定位图分别用图1和图2进行描述。

1.2.7 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实施方法

本节将运动划分成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两种,下面介绍这两种类型运动的实施方法。

有氧运动项目:慢跑、步行、快走、竞走、滑冰、长距离游泳、骑自行车、跳绳、做韵律操。

抗阻运动项目:直立提拉、躬身提拉、仰卧起坐、深蹲起。

在教练的带领下,受试者需进行7周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每次运动60 min左右,每天运动一次。

1.3 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方法

通过SP8813.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用均数±标准差(x±SD)形式进行描述。P<0.05代表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类型运动对人体测量学指标和体成分影响分析

表2描述的是7周测试后,安静组、有氧运动组和抗阻运动组人体测量学指标变化情况。

注:**代表和安静组相比,存在非常显著差异(P<0.01)。

分析表2可知,有氧运动组平均体重、BMI、3处皮脂厚度分别为58.73 kg、26.32 km·m2、10.12mm、13.11 mm、7.11 mm,抗阻运动组平均体重、BMI、3处皮脂厚度分别56.15kg、27.41 km·m2、9.35 mm、13.54 mm、7.25 mm。安静组体重、BMI、3处皮脂厚度分别为65.42 kg、32.55 km·m2、17.43mm、17.43 mm、15.24 mm。可见,有氧运动组和抗阻运动组均显著低于安静组(P<0.01),而有氧运动组肥胖儿童体重、BMI、3处皮脂厚度与抗阻运动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

表3描述的是7周测试后,安静组、有氧运动组和抗阻运动组体成分的变化情况。

注:*代表和安静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代表和安静组相比,存在非常显著差异(P<0.01)。

分析表3可以看出,安静组脂肪百分量、脂肪含量、瘦体重分别为35.97%、32.97 kg、45.68 kg,有氧运动组脂肪百分量、脂肪含量、瘦体重分别为28.35%、24.86 kg、47.81 kg,抗阻运动组脂肪百分量、脂肪含量、瘦体重分别为29.46%、23.97 kg、48.22 kg。

可见,有氧运动组和抗阻运动组肥胖儿童的脂肪百分量非常显著低于安静组(P<0.01),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安静组(P<0.05),瘦体重与安静组无显著差异。有氧运动组肥胖儿童脂肪百分量、瘦体重、脂肪含量与抗阻运动组无显著差异。

2.2 不同类型运动对肥胖儿童注意能力影响分析

表4描述的是7周测试后,安静组、有氧运动组和抗阻运动组肥胖儿童注意能力测试指标比较结果。

注:*代表和安静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

如表4所示,安静组阅读速度、错误率、IMC值分别为425.16个·min、3.482%、334.47;有氧运动组阅读速度、错误率、IMC值分别为445.16个·min、2.536%、375.72;抗阻运动组阅读速度、错误率、IMC值分别为448.32个·min、2.639%、379.84;可见,有氧运动组和抗阻运动组肥胖儿童的阅读速度、IMC值均显著高于安静组(P<0.05),错误率低于安静组(P<0.05),有氧运动组和抗阻运动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2.3 不同类型运动对肥胖儿童认知功能影响分析

表5描述的是7周测试后,安静组、有氧运动组和抗阻运动组肥胖儿童认知功能测试指标比较结果。

注:*代表和安静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代表和安静组相比,存在非常显著差异(P<0.01)。

分析表5可以看出,和安静组相比,有氧运动组和抗阻运动组肥胖儿童认知功能测试指标均更优,其中,总应答数、完成分类数、正确率、概念化水平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错误应答数、持续应答数、持续错误数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其他指标无显著性差异。有氧运动组和抗阻运动组相比,肥胖儿童认知功能测试指标无显著性差异。

2.4 不同类型运动对肥胖儿童额叶代谢影响分析

NAA能够体现神经细胞、突触数量和生存能力,其浓度发生变化说明大脑神经细胞、轴突的受损程度或功能发生变化;Cho信号是大脑中胆碱总量的体现,其浓度发生变化说明细胞膜受损获神经胶质细胞增生的影响;Cr反映胶质细胞和神经细胞密集程度,一般将其看作是内标准对变动较大的NAA和Cho之比。表6描述的是7周测试后,安静组、有氧运动组和抗阻运动组肥胖儿童额叶的质子波谱变化情况比较结果。

注:**代表和安静组相比,存在非常显著差异(P<0.01)。

分析表6可知,安静组NAA、Cr、Cho、NAA/Cr、Cho/Cr分别为134.87、52.94、83.68、2.49、1.71;有氧运动组NAA、Cr、Cho、NAA/Cr、Cho/Cr分别为169.97、72.64、116.74、2.33、1.58;抗阻运动组NAA、Cr、Cho、NAA/Cr、Cho/Cr分别为172.58、74.67、92.54、2.28、1.57;可见,和安静组相比,有氧运动组与抗阻运动组的NAA、Cr、Cho水平更高,且具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NA A/Cr和Cho/Cr水平低于安静组,但无显著差异。有氧运动组和抗阻运动组相比,肥胖儿童额叶代谢的质子波谱变化无显著性差异。

3 结论

进行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后,肥胖儿童的脂肪百分量、脂肪含量、体重、BMI、3处皮脂厚度均降低,瘦体重无显著差异,说明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能够改善肥胖儿童的身体状况。

通过不同类型运动对肥胖儿童注意能力的影响分析实验可知,进行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后,肥胖儿童错误率明显降低,说明有氧运动和抗阻运行能够改善肥胖儿童的注意集中能力。

本研究发现,进行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后,评价肥胖儿童认知能力的13个测试指标均优于运动前,说明有氧运动和抗阻运行能够改善肥胖儿童大脑的认知与行为功能。

本研究发现,进行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后,肥胖儿童额叶部位NAA、Cho、Cr水平显著升高,说明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对神经系统神经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有积极影响。进行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后,肥胖儿童额叶部位NAA/Cr、Cho/Cr有所降低,说明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能够对肥胖儿童脑部额叶代谢下降的逆转起到积极影响。

本研究发现,有氧运动组和抗阻运动组对肥胖儿童测量学指标和体成分、注意能力、认知功能、额叶代谢都能起到积极的影响,有氧运动组和抗阻运动组二者无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1]王毅可,赵彤彤,刘彩云,等.基于运动控制卡的翻转机构自动下线系统设计.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5;(3):362-368Wang Yike,Zhao Tongtong,Liu Caiyun,et al.Design of flip mechanism automatic logoff system based on motion controller.Journal of 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2015;(3):362-368

[2]郭艳花,陈平.有氧运动综合干预对肥胖儿童认知功能的积极影响:1H-MRS及事件相关电位研究的探索.中国体育科技,2015;(4):79-85Guo Yanhua,Chen Ping.The positive effect of the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of aerobic exercise on the cognitive function of obese children:exploration of 1 H-MRS and event-related potential studies.China Spo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5;(4):79-85

[3]张育恺.健身运动对儿童认知、大脑功能和学业表现的效益.教育生物学杂志,2014;2(2):75-81Zhang Yukai.Effects of exercise on cognition,brain function,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children.Journal of Bio-Education,2014;2(2):75-81

[4]闫松华,周兴龙,党德华,等.小学阶段超重/肥胖儿童平地行走的运动学研究.医用生物力学,2014;29(6):548-553Yan Songhua,Zhou Xinglong,Dang Dehua,et al.Kinematic analysis on gait of overweight and obese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during level walking.Journal of Medical Biomechanics,2014;29(6):548-553

[5]张斌,谢松云,李宁飞.人脑的NURBS曲面三维建模研究.电子设计工程,2014;22(22):191-193Zhang Bin,Xie Songyun,Li Ningfei.Research on three-dimensional modeling of human brain by NURBS.Electronic Design Engineering,2014;22(22):191-193

[6]易显林,王明怡,王小春.执行功能与儿童流行性肥胖的关系.心理科学进展,2015;23(11):1920-1930Yi Xianlin,Wang Mingyi,Wang Xiaochu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ecutive functions and pediatric obesity epidemic.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15;23(11):1920-1930

[7]田光波.研究老年中心型肥胖患者心血管代谢聚集与危险因素对流行特征的影响.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4;6(6):97-99Tian Guangbo.Centre for the study of obesity gathered the elderly cardiovascular metabolism and the inlfuence of risk factors for popular characteristi.Chinese Journal of the Frontiers of Medical Science(E-lectronic Version),2014;6(6):97-99

[8]唐东辉,李娟.肥胖儿童血管内皮细胞胰岛素抵抗及运动干预的研究现状.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4;33(1):82-86Tang Donghui,Li Juan.Vascular endothelial insulin resistance of obese children and exercise intervention.Journal of 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2014;33(1):82-86

[9]孙剑,陈平.肥胖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认知功能的关系及运动的干预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91-96Sun Jian,Chen Ping.Obese children mental health statu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gnitive function and exercise intervention study.Journal of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 Edition),2015;(2):91-96

运动变化论文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运动变化;数形结合

“运动变化”这一教学思想应用到小学数学中实际上就是数形结合的思想,就是把抽象的不容易理解的数学符号和实際生活的一些图形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途径,下面就简单介绍几种“运动变化”教学的方法。

一、运动变化,化“抽象”为“直观”

小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要善于采用数形结合,用图形来分析问题,从而整理出各个条件直接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例如,应用题:“一块长方形的水稻田,如果把水稻田长度增加6米或者把水稻田的宽增加4米,那么它的面积就会扩大48平方米,请计算出水稻田原来的面积。”首先我们根据题目画出一块水稻田,然后分别画出增加了长的水稻田和增加了宽的水稻田,帮助学生理解题目,我们很快就可以根据增加的宽4米求出原水稻田的长,又根据增加的长6米求出原水稻田的宽,长和宽都有,原来水稻田的面积很容易就算出来了。

二、运动变化,化“复杂”为“简单”

运动变化,化“复杂”为“简单”。例如,小学数学中有这样一道题:“如果把行使的速度提高20%,则可以比原计划的时间提前1小时到达目的地,如果按照原来的速度行驶120 km,再把速度提高25%,就可以提前40分钟到达,求两地之间的距离。”乍一看到这么烦琐的赘述是不是很头痛呢?这时教师可以借助动画模拟这道题的情景,让学生对这道题有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再黑板上画出图形长方形,宽是时间,长是速度,长方形是总路程,总路程是不变的,变化的是速度和时间,减少的面积就等于增加的面积,两阴影部分相等,问题就简单明了了。

综上所述,“运动变化”这一教学思想能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具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我们要应用“运动变化”这一思想,从而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郭淑莉.浅谈对中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D].河南大学,2011.

[2]孙红梅.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运用[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8).

运动变化论文 篇12

一、情绪在比赛中的作用

情绪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 是态度体验表现的形式。它具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重性, 并在一定时间内可以相互转化, 积极情绪能帮助运动员克服消极情绪, 动员自己的力量去战胜各种困难, 消极的情绪则削弱队员的意志, 遇到困难主动退却。比赛中, 不同的情绪对运动员的技、战术发挥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尽力使运动员在比赛中产生积极情绪, 克服消极情绪, 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 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以取得优异的成绩。

二、在比赛中篮球运动员的情绪表现

由于篮球比赛复杂, 比赛中主动与被动, 得分领先与落后, 成功与失败等, 会使运动员产生强烈、鲜明、多样易变的情绪特点。比赛水平越接近, 变化越频繁, 精神负担就越大, 运动员的情绪体验就越深刻。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

1. 紧张、恐惧情绪

它是运动员对竞赛中面临的各种刺激或环境, 自己认为构成威胁又不能应付和适应而产生的心理压力, 表现为情绪紧张、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动作随便。由于紧张过度, 运动员不能发挥正常水平, 造成技术错误多, 常常遗忘比赛中的重要因素。

2. 消极情绪

运动员表现为情绪不愉快、消极怠工、没有比赛欲望、焦虑烦躁、漫不经心、失去斗志、运动能力和效果急剧下降、不能应付场上变化的情况和及时采取措施, 所有的心理过程都进行得非常缓慢。

3. 适度的兴奋状态

运动员的情绪要具有适宜的紧张程度。这种状态的运动员在整个比赛中都处于兴奋情绪状态, 使队员感到全身都有力量、精神饱满愉快、头脑清醒、判断准确、思维敏捷、动作协调、行动及时、体力充沛、反应快、应变能力强, 使对手防不胜防, 从而取得优异的成绩。这种情绪状态是积极的情绪。

三、影响运动员在比赛中情绪变化的因素

1. 运动员的训练程度和比赛经验

比赛时的积极情绪往往是以具有一定身体素质, 技、战术训练水平为基础的, 他们处于良好的竞技状态中, 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 “兴奋”占优势, 这能鼓舞运动员的勇气, 提高克服困难和挫折的能力。训练水平不高、经验不足的队员, 不能正确地对待和反映比赛的变化, 从而产生种种精神负担和忧虑的情绪, 以致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动;经验丰富的队员, 则因经过多次紧张场面的刺激, 其本身产生了一种适度性, 善于调节自己, 将自己控制在适宜的兴奋水平, 有意识地支配自己的行动。

2. 比赛的规模和队员参赛的动机

比赛规模越大, 任务越重, 队员情绪越易激动, 同时也会产生高度的情感, 即集体荣誉感、责任感等传媒的压力和场内观众的怨尤情绪, 都将造成队员精神过度紧张难以发挥正常水平。动机的性质不同也会使队员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一个具有为国争光, 为集体荣誉奋斗动机的运动员, 当在比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 能克服消极情绪, 引起良性兴奋和振奋的情绪状态, 能发挥自己的力量去战胜困难, 夺取胜利, 而那些为了个人利益动机的运动员, 处于优势时可以产生积极情绪, 当比赛不顺时则更易产生消极情绪, 向困难低头。

3. 运动员的意志品质与性格特征

运动员情绪的产生与神经类型特征有较大关系。一般来说, 黏液质的运动员在比赛中情绪较为稳定, 其心理承受力强、反应快、注意力集中、接受能力和观察能力强, 神经系统能承受强刺激, 这种品质的运动员经常保持愉快、振奋、自信良好的积极情绪;多血质和胆汁质的运动员则好激动, 遇到干扰易产生情绪波动, 意志品质薄弱的运动员往往信心不足, 遇到困难时易产生恐惧或淡漠的情绪, 造成急躁、怯场等。

4. 运动员的身体状况

一般在身体状态良好的情况下, 队员精神饱满、精力充沛、信心十足。当体力不足甚至出现疲劳或小伤时, 运动员情绪就会下降。

四、在比赛中调节运动员情绪的方法

1. 模拟训练

加强队员思想教育, 端正比赛动机, 客观地估计双方的实力。发挥自己的优势, 分析对手的劣势, 加强模拟训练。

2. 有意识地自我调节

全身放松, 深呼吸, 有意识地改变表情控制情绪, 比如可以和队友沟通一下, 说些轻松的话题来放松自己。

3. 情绪的转移

让队员在思想上暂时离开过分紧张的比赛场面, 想或做一些比较轻松、愉快的事情, 待情绪稳定后, 再使注意力回到现场比赛中去。临场还可以语言暗示的方法, 诱导队员将自己的注视转移到完成技术动作上。

五、小结

篮球运动员比赛中的情绪除了与比赛前情绪有关, 主要与比赛成绩有关, 特别是在双方实力相接近的情况下, 比赛胜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的情绪状态。应注意篮球运动员的心理选材, 同时, 加强比赛前和平时的心理训练。根据运动员个人经验、训练程度、意志品质来选择调整情绪的方法, 使每个运动员在比赛中找到适合自己调节情绪的方法。

摘要:现代篮球比赛更趋激烈, 技战术组合更加复杂多变。本文针对篮球比赛中各种情绪状态的变化对比赛的影响进行了浅析, 提出了加强模拟训练, 调整呼吸, 放松肌肉, 改变队员表情动作及情绪转移对训练等建议及调整方法, 为运动员在篮球比赛中调整情绪提供参考。

关键词:篮球运动员,情绪变化,比赛,调整方法

参考文献

[1]张俊青.篮球运动防守战术发展的历史回顾[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3 (1) .

[2]吴晓强.论我国篮球理论的思维创新[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3 (1) .

上一篇:风险模式下一篇:土地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