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是运动发展变化的

2024-10-07

事物是运动发展变化的(共8篇)

事物是运动发展变化的 篇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客观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引导学生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和科学的发展观,学会运用辩证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高三政治复习教案.§第20讲 事物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_政治试题。

教学重点

(l)联系的普遍性

(2)发展的实质

教学难点

(1)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关系。

(2)原因和结果的互相转化特别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3)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选择最优方案,以求实现最优目标。

教学方法:例举法 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事物是相互联系的1、联系的含义:是指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2、联系的性质: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多样性

全面、准确地把握事物的联系——联系的“四性”

(1)联系的普遍性——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任何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着;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一定存在着联系)因此,我们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2)

(1)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凭空创造联系,也不能任意消灭联系,更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但是,这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因此,我们要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

(3)

(2)联系的条件性——任何事物地与周围其它事物有条件的联系着,并不是任何两个事物都存在联系。脱离具体条件孤立地考察事物,一切都无法理解。因此,要具体分析事物的联系,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

(4)联系的多样性——事物的联系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现象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不同的联系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对各种不同的联系要作具体的分析。

3、3、联系的意义:联系是事物存在的条件,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

4、基本要求:坚持联系的观点

(1)坚持联系的观点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反对孤立地看问题。

(2)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既全面又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3)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做到既着眼于整体,又重视局部

二、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1、事物的因果联系及其特点。

(1)因果联系的含义:在两种现象中,具有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才叫因果联系。

(2)原因和结果的含义: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做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做结果。

(3)因果联系的特点:具有先行后续的关系;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4)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区别:一是含义不同。二是时间顺序不同。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形成先行后续的顺序。三是地位作用不同。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总是处于“主动”的地位,是引起者,具有“动因”的作用;结果总是处于“被动”地位,是被引起者,具有“结果”的作用。

正是因为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所以不能倒因为果,也不能倒果为因。

联系:首先,二者互相依存,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其次,二者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能互相转化。转化有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在这一关系中是原因,在另一关系中则是结果;反之亦然;另一种情形是,在同一关系中,两种现象互为因果(注意,并非任何一种因果关系都能成为互为因果的关系,只有一部分事物的因果关系才构成互为因果的关系)。

2、认识和掌握因果联系的方法论意义:首先,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其次,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三、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1、整体和部分的含义:整体是指由事物的各内在部分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指构成事物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

2、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含义不同;二是有严格的界限。在同一事物中,整体就是整体而不是部分,部分就是部分而不是整体,二者不能混淆。二是地位和功能不同

联系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二者互相依赖,各以对方存在为前提。整体由部分构成,它只在对于组成它的部分而言,才是一个确定的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就无所谓部分。二是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变化影响部分,部分的优劣变化也影响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3、方法论意义:(3、基本要求:

(1)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顾全大局,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整体或系统的最优目标。—— 由整体的地位、功能决定。

(2)要搞好局部,十分重视局部的作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达到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理想结果。——由部分对整体的影响和作用引申的。

四、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含义:运动就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2、2、基本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

3、特殊形式:相对静止4、4、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密切联系,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

课堂思考1:为什么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因为从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从运动和物质的其它属性的关系看,物质除了运看,物质除了运动这一属性以外,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许多属性,在物质所具有的一切属性当中,运动属性是关于物质存在的属性,如果没有运动,物质都不存在了,那还谈什么其它属性呢?所以,运动这个属性是物质其他属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运动是物质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

课堂思考2:物质的“根本特性”和“根本属性”有何不同?

物质“根本属性”或“唯一特性”的提法,是就世界上物质和意识这两大类现象的区别而言。物质现象和意识现象的唯一区别在于,物质现象具有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这里所说的“特性”是指独有的性质,即,客观实在性是物质唯一区别于意识而为物质所特有的属性;而“根本属性”是从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的角度,说明运动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是从事物多种运动形式中抽象出来的一般性质和规定。因为世界上的物质形态千差万别,物质的属性也多种多样。每一种物质形态都有许多属性,如质量、能量、导电性等。随着物质形态的变化,物质的具体属性也会发生变化。而物质的“运动”这种属性,同物质的其他具体属性相比,有一个根本的区别,它是世界上一切物质形态共同具有的最普遍、最一般的属性。

5、运动与静止的关系:(1)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2)动中有静、静中有动(3)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6、正确理解“相对静止”

(1)含义: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2)情形: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3)

(3)意义: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必要条件。

(4)

五、事物是变化、发展的1、基本观点

(1)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政治试题《高三政治复习教案.§第20讲 事物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_政治试题》。

(2)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3)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4)发展是有规律的(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2、新事物和旧事物

(1)含义:

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是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则是指那些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东西。

(2)判别新旧事物的标准:

正确标准:是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错误标准:①简单地以事物出现的时间的先后来判断一个事物是否是新事物。②以一时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是否成熟和完善,来判断新旧事物。③仅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上判断新旧事物。

(3)新旧事物的关系:

①区别:性质不同、前途不同、区分标准不同

②联系:旧事物是新事物的基础、新事物代替旧事物3、3、基本要求: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因为客观事物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都有其过去、现在和未来,现在都是由过去发展而来的。因此,我们要看到一个事物发展的昨天和现在,预测他的明天。

(2)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由于事物在每个发展阶段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状况不同,所以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就要正确对待和处理事物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关系。要重新审视昨天所走过的道路,为明天的发展记取教训;其次还要看到,今天的发展一定要寻求一条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可以不断地持续的发展的道路。

(3)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4)要尊重和按客观规律办事。

课堂思考:运动、变化、发展三个哲学概念的关系如何?

三个概念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是:它们都表明事物不是绝对静止的,不是凝固的和僵化的。它们的区别是:运动作为物质存在的方式,是一般的变化;变化则侧重于运动中所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但是,运动和变化又都没有表达、规定事物运动、变化的总的趋势,也没有直接表达和规定事物的总体性质;而发展这种运动和变化,是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针对训练

1、针对练习:

1、下列观点、作法中正确反映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有(C)

①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②地震预示国家兴衰,八月将有灾难

③庄稼一支花,全靠肥当家④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基因是指生物性状遗传的基本因子。近年来,转基因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已生产出转基因大豆等食品;科学家还在进行将人类基因转入某种动物基因的试验,以便为人类器官移植提供来源。这表明(C)

A.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C.事物之间存在着客观的普遍的联系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这段话说明(D)

A.事物的发展是有前因后果的B.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C.处理问题,必须重视各个局部

D.认识和处理问题,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4.当前有些领导干部受小团体利益的驱动,千方百计搞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从哲学上讲,这种倾向(C)

A.夸大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否认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C.违背了整体与局部的辩证关系 D.颠倒了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5、假如一只水桶的桶边由长短不一的多块木板拼合而成,其容量只能取决于最低的那块木板。若要增加桶的容量,首先必须加高最低的那块木板。这说明(D)

A.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B.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C.全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局部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D.全局和局部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6.“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表明(C)

A.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B.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整体是由若干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要素构成的D.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实际

7、十六大提出,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这体现了(B)

①事物是发展变化发展的,要坚持发展的观点

②规律既是客观的,又是可以创造和利用的③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④要打破陈规,勇于创新,不断开拓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8、目前,长三角地区在“人员流动、信息共享、物流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诸侯割据”的局面,导致重复建设严重,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这种“诸侯割据”(B)

A、着眼于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B、违背了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的原则

C、认识到了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发挥地方积极性

D、认识到了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9、应西方七国邀请,中国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和中国人民银行周行长于10月1日在华盛顿与西方七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举行了首次非正式对话。指出,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不仅有利于亚洲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也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这主要体现的哲学观点是:(A)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发展的观点 C、矛盾具有普遍性 D、物质决定意识

10、材料

1、科学家在谈到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神奇力量时,用了这样的公式:生产力=(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高科技.就是说,科技对生产力的作用是按几何级数增值,是指数增长.科学界人士认为:今天的科学技术决定着明天的生产力,而今天的教育决定着明天的科学技术和后天的生产力.材料

2、江总书记曾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1)材料1和材料2共同体现了什么哲学观点?

(2)请运用这一哲学观点加以分析说明。

答案:(1)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不依赖于周围其它事物而存在的事物是根本没有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这就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①国民经济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必须依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而科技和教育的发展对经济增长起极大的推动作用,是国家综合国力发展的先导.经济建设必须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②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经济的发展要依靠人的劳动和聪明才智,而人口增长过快.过多,必然阻碍经济的发展和威胁人类的生存.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而环境恶化.资源滥用必然要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一定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1、材料:《决定》中提出建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五个统筹是指要统筹区域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要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请分析五个统筹中蕴涵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答案要点:(1)联系的观点: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五个统筹不仅指出了事物内部的联系,同时也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看到五个统筹之间的联系。同时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联系,要立足于整体。(2)发展的观点:要坚持发展的观点,和谐地解决发展中所带来的问题,促进事物的发展(3)矛盾的观点,要把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结合,要从全局出发同时也要有工作重点。

事物是运动发展变化的 篇2

1 不同视角下散打规则新变化

1.1 大武术观视角下散打规则新变化

2011年是中国武术的标准化年, 高小军在全国武术协会主席和秘书长联席会议上做了题为“树立大武术观, 加强标准化建设, 推动武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报告, 他指出根据武术项目的发展需要, 必须确立“大武术观”和“武术标准化”的指导思想[1]。在标准化前提下对竞赛规则和裁判法方面做了一些修改和完善, 这是几十年来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对武术套路和散打规则的又一次较为深入的调整。规则的改变有利于武术散打运动向国际化接轨, 更早向奥运的目标前进。

武术散打是中国武术的一部分, 是从武术的各拳种门派中分离出来的并成为一个独立的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其中竞赛规则对散打运动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1982年初稿的制定到1990年第一本规则的正式出台到现在的竞赛规则经过了五次的修改, 每次修改规则都是在一些大型比赛后进行, 在实践中发现漏洞和不足。新规则变动具体措施:第一, 通过改消极8秒为5秒、严格执行消极搂抱的处罚、在判定胜负方面取消平局, 判主动进攻技术强者为胜方等来提高比赛的节奏和观赏性。第二, 通过先后倒地不得分遏制利用小摔获胜的战术, 利用不同的动作产生不同的分值按各自不同的分值累计相加得分, 来提高拳腿得分的优势。第三, 改变称量方法, 即一次赛事只称两次体重, 分别在抽签前和进入前8名后。这种新规则变动的指导思想体现在:一是减少对峙和消极搂抱情况, 来提高武术散打比赛拼打节奏和激烈程度;二是以便优化散打拳腿摔三大技术体系的均衡发展;三是有利于运动员在赛场上保持体能, 得到运动队的赞同。

从上述比赛规则分析, 这次规则的改变发生了大的变化。得分标准的改变符合国际化发展的要求, 便于裁判人员的操作和判罚, 注重引导技术的发展和规范, 注重踢、打、摔技术的均衡发展, 称量体重的改变, 使得竞赛更为合理、简洁、规范, 正符合了大武术观的标准化指导思想, 体现出了武术散打运动向国际化接轨的方向发展, 这也与坚持申奥的理念不谋而合。例如改消极8秒为5秒, 从而改变了以往8秒在有限比赛时间内所占的比重, 影响了散打比赛的连贯性, 增加了散打比赛的激烈程度, 在判定胜负方面取消平局, 判技术强者为胜方来看, 改变了以往出现平局加赛的办法, 这样有利于运动员体能的保持, 也便于迎接下次的比赛准备, 促进了武术散打运动科学体系的形成。

规则的修改, 不但符合大武术观的要求, 而且给散打运动的发展带来了新气象, 营造出了良好的赛场氛围和热烈的赛场气氛。通过比赛的实践验证, 所有运动队、裁判员和观众对实施新规则的比赛都有新鲜感, 对比赛规则、运动员的表现大家都感到非常兴奋, 对散打项目这样精彩、激烈和具有观赏性的比赛都感到非常的满足。这些规则的变化都验证了在大武术观的指导下武术散打运动所发生的一些变化, 正是符合了“大武术观”所讲的站在全局的层面上, 以对武术事业整体发展高度负责和包容的心态看待武术的一种价值观和认同感。这也正是中国武术运动发展的必然选择。高小军认为:“这说明武术散打规则做了一些调整后, 比赛更加激烈, 同时更加具有观赏性, 这种调整符合项目发展”。朱瑞琪也认为:“散打项目从上世纪80年代发展到现在, 首次做了规则上的大修改, 从比赛的效果来看, 改革是成功和有必要的, 能够促进散打项目的发展”。这种新规则、新标准、新规划的实施, 为中国散打运动带来了新的发展和新的气象。

1.2 审美视角下散打规则新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 一项体育运动能否具有美感, 即是否具有观赏性, 对该项运动的推广与发展极其重要[2]。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的中国武术散打, 是一项属于体育, 又高于体育的运动项目, 当然也渗透着浓厚的美学因素。由于武术散打运动的美是以人为对象, 以人体运动为主要表现手段。因此, 可以说武术散打运动的美是以人的本质力量在自身的直接展示[3]。2011年武术散打新规则的出台给散打运动的发展带来了新气象, 在比赛中运动员表现出了散打运动所体现的节奏美、劲力美、组合美等, 给观看比赛的观众带来了很好的审美感受。

1.2.1 武术散打体现的节奏美

在客观世界中, 节奏无处不在, 它是作为运动过程中秩序的连续。许多的体育项目中都有鲜明的节奏, 增加了该项目的观赏性, 突出了节奏的审美价值。节奏美是比喻规律、步骤工作要有节奏地进行过程中给人们所产生的一种美感。武术散打运动中也存在着节奏, 而且这种节奏对运动员非常重要。在散打比赛过程中, 倘若运动员恰如其分地掌握比赛节奏, 往往就能控制比赛的主动权并赢得比赛的最后胜利[4]。在新规则中改消极8秒为5秒、消极搂抱和先后倒地不得分以及平局判主动进攻技术强者为胜方, 这些条款的修订都是引导比赛节奏更加紧凑、激烈的同时使散打比赛更具有观赏性和吸引力。从审美视角分析, 这些条款的变化, 使运动员在比赛中能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去发挥自己的技术水平, 克服了以往比赛时间到了还没有发挥好自己的水平造成遗憾, 比如在以往比赛中会出现双方运动员对峙时间过长, 影响了散打比赛的观赏性, 也不能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 新规则改变了以往的情况, 从2011年的“全国男子武术散打锦标赛”和“全国体育院校武术散打锦标赛”上分析, 比赛中运动员在运用进攻速度的缓慢和虚假动作的引诱来把握时机, 时机一旦出现, 做出的动作快速、连贯、流畅的技战术, 显示出了整个比赛过程中使比赛节奏显得更加紧凑, 突出了武术散打的特点“两两相当”的激烈对抗性, 这在比赛中给观众所带了一种前所未有审美感受, 使人们观赏和体验到变幻无穷的节奏美, 满足了观众观看比赛的心理需求, 几乎每场比赛均观众如潮。这也进一步证明了散打新规则更加注重鼓励运动员在比赛中多进攻使少搂抱的技战术打法, 通过对比赛节奏的把握, 运动员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力和运用自然规则所获得的自由感, 这样一来, 就使得武术散打比赛表现出他的井然有序, 体现出鲜明的节奏美, 也显示出了新规则更加的规范、合理、全面和简洁。

1.2.2 武术散打体现的劲力美

武术散打运动的劲力美主要体现在它向观众传递着力量的象征, 即散打技术动作产生的击打力量。对抗过程中从护具上发出的一阵阵清脆的响声, 正是散打运动劲力美的体现, 充分显示了武术的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新规则中规定边裁不允许举平局牌, 虽双方运动员得分相同, 但鼓励主动进攻者, 在抢攻的次数和效果方面有优势者为胜方。鼓励运动员在比赛中多采用主动进攻的方法, 提高了运动员主动进攻的意识, 这对运动员的体能、技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又比如取消了比赛中“先后倒地, 后倒地者得1分”的规定及“消极搂抱对方”被判技术犯规, 这些都有利于运动员在比赛中各种技战术的发挥, 诸如运动员可以用冲拳、鞭腿等击打的劲力就表现出来了, 进而更好地发挥平时在比赛中不常用的鞭拳、摆腿等, 鼓励运动员不常用的技术动作和发掘新的技术动作都有一定的帮助。散打运动所体现的这种劲力美正是武术技法“尚劲不尚力”的表现, 体现了中华武术的技击特征。

武术散打的对抗有着极高的观赏价值和极强的娱乐功能, 尤其是在现代社会, 人们的生活节奏在加快, 对事物的追求愈加需要带有刺激性。武术散打对抗的激烈和紧张正好迎合了人们这种心理的需求, 满足人们的需要和心理满足感, 人们通过锻炼能更好的感受到中华民族的那种顽强拼搏的精神和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 以及通过自身的体育运动来挖掘人类自身特有的阳刚之美, 所以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和欣赏这项体育运动, 亲身体验到这种体育美的乐趣, 这对增强民族体质, 振奋民族精神, 激发民族情感,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有重要的意义。

1.2.3 武术散打体现的组合美

现代散打运动不仅以运动员精湛的拳法、凌厉的腿法、巧妙的摔法以及灵活的战术给人们带来一种赏心悦目的直接感受, 而且运动员健康的体魄、内在的自信、不屈不饶的斗志、顽强拼搏的精神以及高尚的人格还给人带来情感上的审美体验。根据技术的表现特点, 散打技术可分为拳法、腿法和摔法三种。在新规则下, 由于取消了比赛中“先后倒地, 后倒地者得1分”的规定, 且对主动进攻进行鼓励, 并对消极搂抱进行更为严厉的判罚, 因此, 从得分效果来看, 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为拳法、腿法得分的增加和摔法得分的下降, 体现新规则对踢、打、摔三种技术体系的结构向拳腿组合技术倾斜, 表现出了武术散打技战术在比赛中运用的全面性。比如说, 侧踹腿接后冲拳, 再加一个前高鞭的动作, 这种通过快速组合美的动作来赢得得分, 展现散打运动的技术特征, 使得观看比赛的人获得一种美的感受, 美的动作就在那一瞬间, 在那瞬间中让人享受到永恒的美。这也从一个侧面充分说明了新规则的导向作用, 使得比赛更加激烈精彩。

1.3 市场需求视角下散打新规则的完善

散打规则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大武术观思想和散打运动发展的规律, 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尤其是现在随着体育产业的发展, 散打运动一直也尝试着走市场化的道路, 由于这几年来国家武术散打运动的重视与推广, 武术散打有了一定的商业市场, 也逐渐引起了观众的兴趣, 功夫片的盛行, 武术馆校的收入反映了武术产业的萌发。武术产业伴随着武术散打运动的发展而发展, 武术馆校、俱乐部的不断做大、做强。从2000年武术散打王赛事的兴起, 武术散打的市场才有进一步的发展:门票收入、媒体收入、包括电视广播、广告等[5], “中国武术散打王”是采用商业手段运作将比赛与市场结合的成功典范, 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定期热播的“中国武术散打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6]。竞赛规则对一个运动项目的技术发展起着导向作用。这次修改的条文在执行中均得到了预期的结果, 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当然也出现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 需要进一步的再次修改。对今年的中国武术散打功夫王争霸赛来说, 在一场80公斤级半决赛中, 武警队选手崔飞在比赛进行到第二回合时, 连续用摆拳击打上官鹏飞头部, 致使昏迷37天脑部细胞逐渐死亡, 身体肝脏功能衰竭导致死亡, 这一事件在中国的拳台上刮起了强烈的风暴, 散打运动是否安全, 所改变的规则是否能完全保证运动员的生命安全, 群众们对此产生了各种疑问。从后来的视频回放来看, 崔飞的连续几次摆拳进攻几乎全是从后面打到了上官鹏飞的后脑部位, 而这在比赛中是绝对禁止击打的部位, 违反了比赛的竞赛规则。在比赛中为保护运动员的安全禁击部位是不允许击打的, 禁击部位, 是指运动员在比赛中规定不能被击打的部位, 包括后脑、颈部和裆部。后脑是指头部耳廓垂线以后的部位[7]。

通过观察、分析录像, 崔飞在第一个摆拳击打上官鹏飞后发现上官鹏飞直觉有点失常, 而裁判没有立马喊停, 场裁技能指的是在散打比赛中, 裁判根据相关要求, 在台上进行比赛评判和指挥的能力。由于散打是两人在台上的对抗, 因此, 场上裁判往往对比赛节奏、运动员的发挥等有直接的影响, 它要求熟悉裁判基本的口令与手势, 口令清楚无误, 手势准确规范, 熟悉竞赛规则, 判罚及时、准确, 应变能力强, 及时处理台上的意外情况, 站位恰当、移动及时合理。通过这件事以后可以看出, 散打规则在商业化比赛执行中的不完整性, 违反了法律规定的“违法必究, 执法必严”的规定, 规则制定的依据是在保证运动员安全的情况下进行的, 在这里违背了规则的判罚。在这次的事件中场裁因为位移的角度没有看清楚崔飞的第一击, 而边裁和裁判长也没有按规则的尺度来执行, 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散打规则在执行过程中不够威严, 这也不符合商业化运作的规律。在市场化的情况下, 只有制约项目发展的指导性文件竞赛规则具有权威性, 有统一的标准, 达到国际化标准的需要, 才能促进该项目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2 规则引领下散打运动发展趋势

纵观新规则启用后的2011年全国武术散打锦标赛, 可以看出我国散打运动员整体水平提高很快, 精彩场面不断出现, 新队员层出不穷, 各级别高手如云, 竞争异常激烈。新规则促进了武术散打运动的发展, 在技术结构上也发生了鲜明的变化。得分标准的改变减少了搂抱现象、对峙的时间, 鼓励运动员多采用主动进攻的方法, 提高运动员主动进攻意识, 提高了比赛的激烈性和观赏性, 在未来的散打运动发展过程中规则的改变应朝着符合运动项目发展的科学规律和市场需求的特点, 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 达到国际化需求的标准, 以及还要有一套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和有特色的技术体系支撑, 才有利于武术散打更早走入奥运的殿堂。

2.1 符合运动发展的科学规律

修改后的竞赛规则正在营造出和谐的赛场气氛、公正的竞赛环境, 新规则在注重引导技术发展方向同时更加注重观赏性, 为武术散打运动注入了新的活力。武术散打在以后的发展当中必须符合该运动项目发展的科学规律, 2008北京奥运武术及武术散打没有进入比赛项目, 主要原因是武术及武术散打的东方体育文化和奥林匹克文化还没有完全融为一体, 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我们去改进。例如, 散打竞赛规则难以体现客观公平地让各会员国统一接受, 国际武术比赛参加国的数量不是很多, 女子散打的竞赛发展比较落后, 世界各国发展不均衡等。因此, 我们在武术散打中进一步的挖掘整理, 让世界人民能接受的东方武术文化, 使武术散打和奥林匹克运动在文化上能够相融。目前散打礼节和服装上面过于简化, 散打的短裤、背心没有体现文化的内涵, 且显得有些不文明, 所以应该对服装进行从新设计, 在款式、颜色、装饰图案等方面融入尽可能多的传统文化元素, 同时还可以设计散打训练服装和比赛服, 这些都是丰富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这方面, 属同类项目的跆拳道项目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散打在进行国际化传播推广时, 必须强调“术道并重”, 充分发挥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多元价值功能。

2.2 迎合市场需求的发展特点

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大浪潮中及世界体育发展的大趋势下, 散打市场化是其继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散打市场化必须有一个完整的法规体系, 必须迎合市场需求的发展特点、市场法律法规行事。新规则下, 由于取消了比赛中“先后倒地, 后倒地者得1分”的规定, 且对主动进攻进行鼓励, 并对消极搂抱进行更为严厉的判罚等, 这些都有利于运动员向组合技术全面发展。由于比赛节奏的加快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应变能力、防守反击能力、抗击打能力, 在今后的竞赛中尤为重要, 新规则始终在贯穿一个“实”字, 运动员必须具备综合实力才能赢得胜利。这些规则变化所体现的节奏美、劲力美、组合美等的审美感受正是符合了当今市场化的发展需求, 满足了观众的心理需要。2011年, 武术被列为2020年奥运会备选项目[1]。2012年3月至9月, 国际奥委会体育委员会对这些项目进行审查考察。目前, 国际武联正在积极准备报告、材料及相关赛事[1]。另外, 中新社西安2月25日电 (记者王曦) 中国国家武术散打队成立仪式25日上午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 而建立一支专门的国家队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上尚属首次[8], 这也是散打项目发展的需要。条款的变化有利于武术散打更早的进入奥运, 前提是必须按国家既定的目标竞技化方向延伸, 才有利于武术散打更好地向国内、国际化市场方向发展, 通过市场化、职业化的发展模式, 可促进各种社会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创造出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促进散打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2.3 完善的制度保障和有特色的技术体系

作为一个运动项目的发展趋势, 必须有一套完善的制度保障和有特色的技术体系才能促进该项目的发展。首先必须从制定该项目发展的指导性文件竞赛规则入手, 改变规则是必然的。众所周知, 所有进入奥运会或世界性比赛的运动项目, 都必须有一部完善的运动竞赛规则[9], 武术散打运动也不例外, 除了继续完善现有的竞赛规则外, 还必须严格执法, 在规则执行的过程中是否按照制定的规则去执行是影响该项目发展的重要保障。对今年的中国武术散打功夫王争霸赛上官鹏飞一事就说明了该规则执行中的不严密性, 对裁判执行规则中的偏差给予纠正, 才能顺应现代武术散打运动的发展趋势, 促进武术散打推向奥运大殿堂。此前轰动中国体坛一时的“上官鹏飞事件”曾折射出中国运动员保险意识淡薄等问题。因此, 国家队此次特别声明, 将在未来时间内不断完善队伍的保险制度, 以使每一位运动员的生命安全都能得到保障[9]。武术散打毕竟是竞技运动, 在追求竞争激烈性的同时, 保护竞赛者的基本安全应是第一要素, 也是奥林匹克宪章的基本法则[10]。再次就是随着规则的改变对散打技术的发展体系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例如新规则中, 通过先后倒地不得分, 且对主动进攻进行鼓励, 并对消极搂抱进行更为严厉的判罚, 因此, 从得分效果来看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为拳法、腿法得分的增加和摔法得分的下降, 体现新规则对踢、打、摔三种技术体系结构向拳腿组合技术倾斜。规则执行在比赛中给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鲜感, 体现了武术散打技战术在比赛中运用的全面性, 表现出了散打运动所体现的节奏美、劲力美、组合美等, 促进了该项目的发展。当然, 未来散打运动想发展, 还有很多的细节需要完善, 无论细节怎么改变, 改变永远是运动的主要魅力。每项运动的发展一定会受到当时社会发展的诸多作用的综合影响才发展到今天。所以, 任何一项运动的发展不仅是运动项目的发展史, 汇集到最后是人类文明的发展。

摘要:改变永远是运动的主要魅力, 规则的改变是促进运动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2011年新散打竞赛规则的出台, 就顺应了各方需求和散打运动发展的规律。文章从大武术观、审美、市场需求等不同视角对散打规则的新变化做了解读, 并由此对散打运动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旨在能够更好地促进散打运动科学、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武术散打,竞赛规则,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王涛.2011年中国武术十大亮点[N].中国体育报, 2011-12-29 (7) .

[2]汤太礼.从体育美学角度探讨竞技武术散打比赛观赏性[J].科学咨询 (决策管理) , 2008 (5) :72-79.

[3]吉洪林.武术散打运动的美学初探[J].搏击.武术科学, 2005 (10) :10-12.

[4]周小青, 张冬琴.新竞赛规则下散打技术的运用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1 (9) :142-144.

[5]徐再飞.论武术散打的市场化运行[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09 (3) :288.

[6]杜建军, 李静华, 李东民.从新试行的2004年武术散打竞赛规则看散打运动的发展趋势[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 :75-76.

[7]杨祥全, 管建民.武术散打教程[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192.

[8]王曦.中国正式成立武术散打队[EB/0L].中国新闻网, 2012-02-25.

[9]黄晓鹏.试论中国武术散打竞赛规则的再完善[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 2003 (2) :29-32.

事物是运动发展变化的 篇3

1.明确发展的实质及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2.弄清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含义及原因。

(1)事物发展前进性,即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是因为:

第一,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它的成长壮大。

第二,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因为新事物抛弃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吸取和发扬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根本没有的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

第三,在社会领域里,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必然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这里应该注意:第一个原因是最根本的。正因为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才能显示其生命力和优越性,在社会领域里才会最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第二个原因表明了新旧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吸取”、“发扬”表明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抛弃”、“增添”反映了新旧事物之间的区别,表明了事物的发展。第三个原因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事物发展曲折性,即新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一般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这是因为:

第一,新事物的成长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第二,旧事物决不会自行消亡,为了维护其自身的地位,它总是竭力扼杀和摧残新事物,阻止新事物成长壮大。这在社会历史领域中表现尤为明显。

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人民群众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需要有一个过程。

这里应该注意:第一,在新旧事物的斗争中,新事物不一定占优势。因为新事物刚出现时力量比较弱小,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第二,新旧事物的斗争往往比较残酷,尤其在社会历史领域。因为旧事物为了维护其自身地位,总是要竭力扼杀和摧残新事物。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也就是说,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这里应该注意:总趋势是指事物发展的“总方向”,而不是指每一个具体阶段或每一步的方向。正因为事物在某些具体阶段或某一步上不一定是前进的,所以事物的发展道路才表现出曲折来。

3.把握“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原理及方法论意义。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原理,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前进性)和“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一般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曲折性)。该原理的具体内容为: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事物是运动发展变化的 篇4

1.知识目标

理解矛盾的含义,初步懂得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2.能力目标

能根据提供的材料,概括哲学观点,能运用知识分析生活事例,培养个别到一般,一般到个别的哲学思维能力,培养理 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关于矛盾的故事导入,提高学生学习矛盾观的兴趣;通过矛盾普遍性的学习,提高用矛盾分析法分析自身生活学习的自觉性;通过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学习,增强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与认同,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矛盾的含义

(2)教学难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步骤一、故事导入, 目标定向。

通过口述和幻灯 片展示:九道门的 故事 ,提出问题:材料中的男子能找到女朋友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

教师引导:用哲学语言回答就是世界是矛盾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引出课题)

让学生齐读本课的学习目标,进行目标定向。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定向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明白本课学什么,怎么学,达到怎样的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步骤二:学案引领, 自主学练。

通过课前预习案,让学生自主查漏补缺,并用幻灯片展示各小组要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自学。

教学过程步骤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组内同学对探究问题进行互相交流,并派出一位同学进行板演。

探究的问题:

(一)、问题探究一:

多媒体展示:漫画“他敢剪吗?”

1、他为什么不敢剪?

2、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二)问题探究二:

多媒体展示:材料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试用矛盾的观点进行分析。

(三)问题探究三:

1、找出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中存在的矛盾。并根据材料得出你们的研究结论。

2、讨论: 现阶段你最关心的是什么问题?大学毕业后会关心什么问题?问题解决了,还会不会有新的问题?这说明什么哲学道理?

(四)问题探究四:

从中国古代老子“小国寡民”的构想、陶渊明对“ 世外桃源”的向往,到英国莫尔的“乌托邦”,他们都在期望发现或建设一个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然而这样的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他们的理想也只能是一种空想。

思考:为什么“他们的理想只能是一种空想” ?我们应如何对待现实生活存在的矛盾?

( 五)问题探究五: 多媒体展示图片,思考:这个人犯了什么错误?在哲学上给我们什么启示?

各小组学生代表把本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板书,板书结束后,请 另外的小组成员一起讨论该小组的答案,并进 行打分。

设计意图:通过事例探究,小组学习讨论,小组代表进行讲评,其他学生进行质疑,让学生在课堂体验中理解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实现过程与方法的统一,知识和能力的统一。

教学过程步骤四:启发引导,精讲点拨

通过探究一,老师总结:在图中 ,甲、乙二人的上与下是互相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双方相互依 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因此,结论是“不敢剪”。剪断绳子的后果会是什么呢?——失去矛盾的一方(乙),另一方(甲)也就不存在了。任何矛盾的双方都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通过探究二,老师提示:矛盾双方相 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通过两个具体的学生生活中的事例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进行讲解

教师: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矛盾斗争性与矛盾同一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因此,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相互作用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通过探究三,引导学生总结出: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从而得出矛盾的普遍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通过探究四,教师:我们怎样来对待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矛盾呢?

教师提示引导学生: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方法论)

通过探究五,引导学生认识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设计意图】:在学生活动探究的基础上,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进行点拨,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后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步骤五:通过师生的共同回顾,借助多媒体,形成课本知识结构图。

【设计意图】: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的内容,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避免知识点的碎片形成。

事物是运动发展变化的 篇5

力》学案分析

【学习目标】

.识记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2.理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难点: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课前预习案】

【知识梳理】(具体要求:详读教材,结合自学讲义考点解读和要求,15分钟内速记重点原理。建议:理解记忆法;关键词记忆法;要点记忆法)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____________。

2.矛盾的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

内涵:是矛盾双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

其一是矛盾双方_________,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______

中。

其二是矛盾双方____________,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____________。

矛盾的斗争性

①内涵:指矛盾双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属性。

②意义:体现着对立双方____________ 的倾向和趋势。

温馨提示:分析矛盾常见思路:抓住不同的两个方面的对立关系——相反相成,如:利与弊、机遇与挑战、受益与风险、成就与问题、民主与法制、自由与纪律、效率与公平、利用与保护等。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

含义:。

方法论要求: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勇于__________,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温馨提示:矛盾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不能说任何两个事物都能构成矛盾的双方。

2.矛盾的特殊性

含义: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各有其特点。

表现:

①不同________

有不同的矛盾。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上有________的矛盾。

③同一事物中的____________、同一矛盾的____________也各有其________。

温馨提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等体现矛盾的特殊性,一般和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同时使用,前者属于辩证法,后者属于唯物论。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二者相互联结: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

温馨提示:“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成功的经验用到哪里哪里行”、“先搞试点、再推广”、“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工作方法都可以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在当前来讲,“落实‘十二五’规划,结合地方实际”是这一原理最生动的体现。

【课堂探究案】

【自主探究】(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自主思考完成)

.联系、发展、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2.矛盾就是构成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矛盾可以调和,不可以缓和。

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所以矛盾越多越好,制造的矛盾越多就越有利于事物的发展。

4.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合作探究】(自主思考,写出要点;合作讨论,完善要点;点评点拨,总结规律方法)

活动一:一直以来,城管与小贩的关系频频牵动着民众的心。小贩为了谋得生计,奔波于城市街道;而城管则为了城市更加有序、清洁而艰难出击。然而,在民生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一味地“堵”已不合时宜。济南市城管树立“为人民管理城市”的理念,化堵为疏,改进管理的方法,实现了城市与市民和谐共处以及环境的不断好转。

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知识,谈谈应如何看待城市管理“要好看”与摊贩“要吃饭”的关系?

第九课第一框 矛盾是事

展的源

学案活动二:材料一 在这个世界上,就连最为人迹罕至的地方,也都“烙刻”上了人类的痕迹。在太平洋最人迹罕至的地方,位于北纬35°到42°之间,夏威夷群岛的东北方向,距离加利福尼亚沿海1000英里的位置,又有一个“新大陆”正在生成——“第八大陆”,应该叫做“太平洋垃圾涡旋”,这个“新大陆”完全是由垃圾堆起来的,已蔓延到140万平方千米的海域,聚集了超过700万吨的垃圾。在这个垃圾“联合国”里,有来自美国的球鞋、中国的塑料袋、日本的渔网碎片、加拿大的集装箱外壳……

材料二 中国积极为全球气候变化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中国政府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XX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巨大努力。

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材料中的人类活动。

【当堂检测】(相信自己,力争全对!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限时5分钟完成。)

第九课第一框 矛盾是事

展的源

学案1.如果要给下图漫画加一个哲学标题,你认为最恰当的应该是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方法论决定世界观

c.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D.部分不能取代整体

2.聪明的人在生活中既要学会选择,也要学会放弃,其实放弃也是一种艰难的选择。这句话表明

A.放弃和选择是同等重要的两个方面

B.回避矛盾有时不失为一种明智的做法

c.要学会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D.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3.假如会见10名顾客,只在第10名处获得200元的订单,那么如何看待前面9次的被拒绝呢?美国国际投资顾问公司总裁廖荣典有个很有名的百分比定律。他认为,你之所以赚200元,是因为你会见了10名顾客的结果,应看成每个顾客都让你做了200÷10=20元的生意。廖荣典的百分比定律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条件性

②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④失败是成功之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一首名为《存在》的流行歌曲唱到:多少人走着却困在原地;多少人活着却如同死去;多少人爱着却好似分离;多少人笑着却满含泪滴……对此你的理解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c.矛盾双方相互融合,趋向一致

D.矛盾具有普遍性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

①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②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 ③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 ④是我们解决任何问题的前提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知识体系构建】(具体要求:5分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第九课第一框 矛盾是事

展的源

学案

矛盾是事物发展

的源泉和动力

【课后拓展案】

第九课第一框 矛盾是事

展的源

1.下列说法中,最能体现矛盾同一性的是

A.量体裁衣

学案

B.因材施教

c.积劳成疾

D.居安思危

2.从辩证法的角度看,漫画《羡慕》中双方改变处境的努力最终失败的原因有

①只注意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而忽视其曲折性

②只注意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而忽视其前进性

③只注意愿望与效果的同一性,而忽视其斗争性

④只注意愿望与效果的斗争性,而忽视其同一性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3.中国、印度、日本三国都实施探月工程,但印度的最大特色在于将向月球表面发射撞击器;日本是探测月球的重力场;中国用微波辐射计来探测月球表面土壤的特征。这体现了

A.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

B.在矛盾特殊性指导下研究矛盾普遍性

c.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4.“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诗句表明:

A.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B.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D.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5.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说明:

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④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事物的矛盾包括两个基本属性,斗争性与同一性,下列强调同一性的是:

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②垃圾,就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

③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④没有当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就不会有今天的和平生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事物是运动发展变化的 篇6

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政治《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等四方面谈谈自己对本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本框是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的逻辑归宿,是在第二课关于“发展”的观点之后,进一步回答发展的趋势问题,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是辩论法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使学生在懂得新事物必定战胜新事物,而道路又不可能一帆风顺的道理。

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用这一原则为指导去观察、分析事物,提高理解事物发展前途的思辨力。

3、觉悟方面: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耐挫教育,对改革事业中出现的问题抱有正确的态度,从而提高觉悟,增强能力。

三、重、难点分析:

1、重点: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这是因为掌握这一原理及方法论意义,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人生观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2、难点:“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既是本框难点又是全课的难点,首先是因为它是本课思想教育的“热点”之一,其次,中学生缺乏社会生活经验,思想方法上容易犯片面性,绝对化的毛病。

四、教学方法运用:

本课应以谈话法说理教育为主,结合多媒体展示典型事例,增强说明性,特别对于重难点的教学,应加强说理分析并以事例说明。

五、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播放大革命失败后的电影片段和《开国大典》的电影场景,引出一个论断:

[一、新事物必定能够战胜旧事物(板书)],从电影片断分析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三大原因:

1、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了事物发展方向,而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在此,通过解释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与宗旨从而说明正是因为这些事物发展符合了客观规律,因而她能够战胜藐似强大的国X党的军队。

2、为什么说符合规律就能够战胜旧事物呢,过渡出: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此,我们让学生来对比分析国共的区别,说明新事物的优越。从而增强学生爱祖国、爱党的感情,加强教育的目的,提高学生的觉悟。

3、然后,在通过过渡:在社会领域里,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必然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用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加以说明。在国共斗争中,共产党之所以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是因为她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里,还可以结合“三个代表”的思想以及xx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的相关内容分析说明,加强政治教育的时代性。

然而,革命的道路却不是一帆风顺的,回到影片。

[二、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一般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板书)] 分析原因。

[1、新事物的成长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板书)],结合影片,说明由中共1921年刚诞生时的五十几个党员到今天的七千万党员这一过程加以分析。并引导学生举生活中的事例。比如,对一个学生的成长过程的分析,它来说明这一问题。

接着分析第二个原因:

[2、旧事物不会自行消亡,为了维护其自身的地位,它总是竭力扼杀,摧残新事物,阻止新事物成长壮大(板书)],结合影片分析国X党军队对共产党的围剿。在此,可展开分析。

最后,回到社会历史领域,引出第三点:

[3、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人民群众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需要过程(板书)] 结合影片分析说明。共产党的军队在开辟根据地的时候,人民群众是如何由害怕、由逃避到喜欢支持进而投身其中的过程说明这一过程。

总结上面内容:既然如此,我们该怎么办,引出方法论意义。

[二、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板书)],结合学生切身事例分析,并由学生讨论,比如,学生应如何处理好平常考试成绩偶尔下降的问题等。通过讨论,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对待挫折、困难,加强学生的耐挫能力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由此引申,个人如此,那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呢? 同样:

[三、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板书)],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议的实例分析说明。比如,发展经济中出现的“经济波动”问题,“腐朽问题”等等,重点说明这些都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比如用1998年我国经济遇到的困难加以分析说明,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1、新事物必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的统一

2、新事物的成长壮大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 ②

③ 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

3、方法论 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

★ 科技发展的双面性作文

★ 反社会型人格与性

★ 警示性法治教育教案

★ 休闲农业发展外部性分析论文

★ disease的可数性与用法

★ 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 部队警示性法治教育教案

★ 诊断性测评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探讨论文

★ 真理的价值性与主义真理观

试论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篇7

一、内因和外因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 要孵出小鸡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受精卵的种蛋;合适的温度。二者缺一不可。在这里受精卵的种蛋是孵出小鸡的内部矛盾, 外界给予的合适的温度是孵出小鸡的外部矛盾。因此, 就可以引出内因和外因定义:1.内因——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叫内因。2.外因——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叫外因。蛋内部的矛盾是内因, 温度是孵出小鸡的外因。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 不但其内部矛盾存在着多方面的相互作用, 而且这个事物又同其他事物相联系, 同其他事物构成矛盾。这种内部和外部的矛盾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着, 事物不可能只有内部矛盾而没有外部矛盾, 也不可能只有外部矛盾而没有内部矛盾。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缺少任何一方面都会影响事物的发展, 内因和外因二者缺一不可。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但是, 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是一样的呢?

二、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具有不同作用

1.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或叫事物变化的根据。

例如要想取得好成绩, 学生本身的思想意识、学习动力是根本原因。因此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或者叫事物变化的根据。唯物辩证法认为,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 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例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为什么有的企业发展了, 有的企业却破产了。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企业内部的矛盾, 如企业内部的管理模式、管理水平、技术条件, 特别是企业的凝聚力、职工的奋斗精神、团队精神等决定了企业的发展, 即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2.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又如:一粒种子如果不在它的生长温度之内, 它能不能发芽、开花、结果?所以在事物的发展中外因也是不可缺的,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唯物辩证法把内因视为事物发展的第一位原因的同时, 并不否认而且非常重视外部矛盾、外部条件即外因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因为任何事物和其他事物之间都不是孤立的, 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所以事物的发展既需要内因, 也需要外因。仅有内因并不能实现事物的发展和转变。但是, 内因与外因并不是分别地、独立地对事物的发展起作用。外因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表现在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影响上, 即通过促使内部矛盾双方情况的变化而推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再如:一个青年人的进步主要是由他自身的思想矛盾所推动的, 好的社会风气、好的学校和家庭教育等外部条件起着很大的作用。病菌能使身体虚弱的人得病, 而对体魄健壮的人却无可奈何;资本主义腐朽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 可以使意志薄弱者迷失方向, 而对意志坚强的人却无能为力等等。这些都说明外因的作用不可忽视, 但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内因和外因在事物的发展中各自具有不同的作用, 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 使其共同起作用, 才能促成事物的发展。

三、内、外因理论对我们生活的指导意义

1. 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 要正确对待内因和外因, 正确处理主观努力与外部条件的关系。

首先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个人成长最根本的是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我们应当利用有利的条件, 改变不利的条件, 实现个人的发展, 为社会作出有益的贡献。例如:有这样一个同学, 在她上高中时父亲去世, 母亲带着她和上初中的妹妹生活, 母亲由于长年劳疾成病, 在她高考前也去世了。尽管高考她考上了吉林某所大学, 由于家境困难, 只好放弃上大学, 到南方打工。但是她并没有就此放弃学习, 一边积攒学费, 一边学习, 两年后她踏入了大学之门, 对于这个同学来说, 她的生活、求学条件并不好, 但是她却在逆境中奋发有为, 圆了自己的大学梦。这是为什么呢?归根结底在于这个同学的自身努力。如果把发展的原因归结为外部条件, 忽视自身的努力, 一遇困难就灰心丧气、怨天尤人, 再好的条件也不起作用。反之, 如果把外部条件变成对自己成长的挑战, 以积极良好的态度去面对社会, 面对人生, 不但会身处逆境而毫不消沉, 而且会扬长避短, 变不利为有利。

2. 要用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观察社会中的各种现实问题。

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必须既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又坚持和扩大对外开放。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和外因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因此要用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观察社会中的各种现实问题。以海尔集团为例:海尔集团原来是一个面临破产倒闭的小厂, 经过调整后, 海尔集团向德国引进技术、设备, 引进后并不是照抄照搬, 而是根据自身发展设计生产出国际一流的产品。海尔集团还注重本企业的内部管理, 建立企业文化, 规范企业管理, 提高员工素质, 保证产品质量等。海尔集团在重视内外因结合的同时, 更注重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这并不是闭关锁国, 而是要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海尔集团终于成功了, 产品不仅占领国内市场, 而且在欧洲、美国、日本等一些国家也享有盛誉。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同样的道理。由于历史和现实等方面的原因, 我们同西方发达国家在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现在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 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任何国家都不可能闭关自守, 孤立地发展。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必须尽一切可能扩大对外交流, 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资金, 少走弯路, 实现快速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是必要的。但是归根结底要通过深化改革, 自力更生来实现社会主义不断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引进不能盲目, 引进之后要消化吸收, 为我所用。那种把实现中国发展的希望寄托在外国或外部力量上的观点是错误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必须既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又要坚持和扩大对外开放, 二者是相辅相成, 辩证统一的, 我们必须在实践中处理好这二者的关系, 才能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摘要: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具有不同的作用,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同时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有着现实指导意义:在个人成长中要正确处理主观努力与外部条件的关系, 要用内因、外因结合的观点观察和解决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

事物是运动发展变化的 篇8

关键词:新规则;拳击;影响;趋势

Study about Influence on the China’s Boxing Development Trends Due to the New Rules

SONG Hong-hai1 FAN Qing-min1 ZANG Guang-yue2

(1.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2.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 Liaoning 110102, Shenyang China)

Abstract: The new boxing rules enforced have had some influence on the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of China’s boxing. By using several scientific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review, video analysis and expert interview, the following thesis deeply analyzed the essential features of boxing in the basis of original understanding of this sport, and studied influence on the trends of boxing development by the change parts of boxing rules so as to improve people's understanding level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t. The result shows that winning points is the main trend of boxing, and the clarity and intensity of striking are the keys to getting a score and essential features of boxing; referees will be more strict to the judgment of a winning point under the new rules, so generally players will get less points.

Key words: new rules; boxing; influence; trends

上一篇:常用的军训口号下一篇:幼儿园园长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