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事物的细节

2024-06-16

抓住事物的细节(共9篇)

抓住事物的细节 篇1

我从开始踏上班主任工作之旅, 到现在已有十二个年头了。虽然这一路充满酸、甜、苦、辣, 可是现在我还是要说感谢班主任工作让我走向成熟, 让我更加坚强。我觉得作为一个班主任必须具有“四心”, 即爱心、信心、耐心、宽容心, 而且要做到民主与科学。在工作中我尽可能摆正自己的位置, 做学生机敏而又富有幽默感的平等对话者, 而不做苛刻、盛气凌人的管家;做学生决策的参谋者而不做决策的权威者;做学生苦恼的倾听者而不做学生苦恼的制造者, 努力成为学生心中永不磨灭的人格丰碑。班主任工作中的经验何其多, 今天我只想针对“抓住细节,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这一特色管理汇报交流。

一、“破窗效应”

心理学的“破窗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破了一扇窗户的玻璃, 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修理, 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窗户的玻璃。在我过去的工作中, 能够让我联想到“破窗效应”的事有很多。

如开学第一天我们提前把教室打扫干净, 在黑板上写上欢迎词, 或出一期欢迎新同学的板报, 使学生一进教室就能感受到温馨, 学生自然会安静地坐到座位上。相反, 如果教师不提前准备, 学生一进教室就发现乱七八糟、满地废纸, 学生的心理立刻会像教室一样静不下来。面对不同的环境, 学生会有不同的反应, 同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学生的这种反应会一直持续下去, 可见良好的开始对于一个班级来说是多么重要。

提到“破窗效应”, 我就会想起班级的卫生。有的教师可能天天忙着讲课、批作业, 对卫生无暇顾及, 可是我觉得走进教室的第一感觉很重要, 因为它会影响教师的心情, 同样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心情。我记得教九年级英语时, 每次走进朱老师班, 都会感觉特别舒服, 因为教室里任何一个角落都井然有序。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她们班的电脑讲桌不用时永远都套上桌套, 而且罩得整整齐齐, 从一块小小的桌套就可以看出她对班级管理工作的严谨。自此, 我就特别留意卫生问题, 对每天捡起第一张废纸的学生给予表扬, 时间长了, 乱扔废纸的学生就少了很多, 因为大家都不忍心破坏教室的干净。

二、目标具体化

常言道:“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这说明教育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而且现在的孩子自制力比较差, 如果我们对他们提出过高、过多的要求, 学生反而会无所适从。那么, 如何让孩子在这漫长的教育过程中茁壮成长呢?我在开家长会时都会推荐给家长一个表格, 并提出要让孩子“养成好习惯, 天天有进步”, 让孩子和家长都注重每天的进步, 这就要求孩子每天要有生活和学习上具体的目标, 家长和教师才能共同监督帮助。

三、抓住教育契机

我们学校每学期都会组织很多活动, 其实每次活动前后都是很好的教育时机。比如学校要组织室内外环境评比, 我就先在班里组织组内评比;学校要举行队列广播操比赛, 我就先在上操的时候进行组内评比。通过各种活动, 不但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而且对学生的能力、习惯也是一种很好的培养。

四、及时鼓励和评价

其实不管是对某一个活动还是某一个孩子, 也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的评价, 都一定要及时以恰当的方式做出。上学年我们班有个小男孩学习成绩很差, 英语学科开始还能考五六十分, 后来就三四十分, 期中测试以后, 我真的挺着急的。平时他从来没写完过作业, 因为他写字特别慢。后来我把他调到第一桌, 过了一段时间, 他第一次写完了作业, 我当时特别高兴, 于是晚上给他妈妈发了个短信, 也算是“表扬信”吧。我说:以前老师总觉得你做什么事都慢, 但是老师越来越发现你很有潜力, 你看今天你已经能像其他同学一样写完作业了。相信只要你始终坚持, 不放弃, 再慢的蜗牛也能够爬上参天大树!孩子可能读不懂我的语言, 但是他妈妈懂呀, 我想她肯定会跟孩子解释的, 从那以后, 那个孩子基本上都能写完作业, 而且考试也考得不错。说实话, 天天说赏识教育, 孩子多了, 有时候看着就烦, 哪还有心思赏识啊, 可是这一次, 我真的体会到了“赏识”的力量。

总之, 在班主任这个工作岗位上, 我们都付出了自己的辛劳, 曾经烦过、累过, 但同时也收获过, 收获过学生的成绩、家长的表扬、同事的赞许、领导的肯定, 当然, 更多的是收获了和学生共同成长的那份快乐!经历本身就是一种财富, 我们在创造的同时也在享受着, 我想这也正是班主任工作的魅力所在吧!

抓住事物的细节 篇2

1、理解景物特征的含义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的能力及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明确话题,写景抓住特征,注重感情。

一、导入语:

自然是人类生活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不仅在物质上需要大地母亲的哺育,而且在精神上也需要向自然寻求依托。当知时节的春雨飘落大地时,当秋风吹来诱人的果香时,感到喜悦、幸福的决不仅是农民;过去的政治家、文学家,每当失意的时候,就会寄情山林;就是我们中学生,当不堪学习重负,感到身心疲惫的时候,去野外踏青,不也能愉悦身心吗?可以说人对自然的情怀是与生俱来的。但不同的人,对自然的感悟有深浅不同,情趣有高下之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感悟,“大漠孤烟直”的审美不是人人都能有的。

我们阅读过许多写景的名篇,读过之后,那令人心驰神往的景色仿佛历历在目,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是需要我们来认真学习和借鉴的方面,就是能够抓住景物的特征。

二、什么是景物特征呢?

景物的特征就是某处景物在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方面区别于他处景物的地方;换言之,它是一处景物所独有的,它处景物不会有或者不会跟它全然相似的。早、中、晚的景物不同,春、夏、秋的景物不同,风、雨、雪的景物不同,高山、平野、沙漠的景物也不同。同一类景物由于时间、地点、时代的不同,也赋予景物各自不同的特征。写作时就要考虑时间的特点、地点的特点、时代的特点。就是说,在你的笔下的景物,要能够留给别人鲜明的不同于一般景物的印象。

三、品文段 在名家名篇的精彩写景片段阅读中,琢磨感受景物特征,并用三个以上形容词加以概括。 材料1:

星星在浸透鲜血的白俄罗斯上空悲哀地眨着泪眼。漆黑的夜空像个塌陷的大坑,夜雾似烟,朦胧,飘忽。寒风把充满腐烂的落叶、潮湿的黏土气息和三月残雪的苦味撒满了大地„„

在旱风的蒙蒙雾气中,太阳升到断崖的上空来。太阳的光芒照得葛利高里的没戴帽子的头上的密密的白发闪着银光,从苍白的、因为一动不动的而显得很可怕的脸上滑过。他好像是从一场噩梦中醒了过来,抬起脑袋,他看见自己头顶上一片黑色的天空和一轮耀眼的黑色的太阳。(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 材料2:

他靠纱窗望出去,满天的星又密又忙,它们声息全无,而看来只觉得天上热闹。一梳月亮像形容未长成的女孩子,但见人已不羞缩,光明和轮廓都清新刻露,渐渐可烘衬夜景。小园草地里的小虫琐琐屑屑地在夜谈。不知哪里的蛙群齐心协力地干号,像声浪给火煮得发沸。几星萤火优游来去,不像飞行,像在厚密的空气里漂浮;月光不到的阴黑处,一点萤火忽明,像夏夜的一只微绿的小眼睛。(钱钟书《围城》) 材料3:

菩提树下,清凉而且寂静;蝇和蜂飞到荫下时,它们的呜声也似乎变得分外的温柔;油绿色的青草,不杂一点金黄,鲜洁可爱,一望平铺着,全无波动;修长的花茎兀立着,也不动颤,似乎已经入了迷梦;菩提树的矮枝上面悬着无数黄花的小束,也静止着,好像已经死去。每一呼吸,芳香就沁入了肺腑,而肺腑也欣然吸入芳香。远远的地方,在河流那边,直到地平线上,一切都是灿烂辉煌;不时有微风掠过,吹皱了平野,加强着光明;一层光辉的薄雾笼罩着整个田间。鸟声寂然,在酷热的正午,鸟向来是不歌唱的;可是,纺织娘的呵呵鸣声却遍于四野。听着这热烈的生之鸣奏,使得安静地坐在清幽的荫下的人们感觉着十分的愉悦;它使人们沉倦欲睡,同时,又勾引着深幻的梦想。(屠格涅夫《前夜》)

材料4:

划桨到了那些地方,我才惊奇地发现我自己已被成亿万的小鲈鱼围住,都只五英寸长;绿水中有了华丽的铜色,它们在那里嬉戏着,经常地升到水面来,给水面一个小小的水涡,有时还留一些小小水泡在上面。在这样透明的、似乎无底的、反映了云彩的水中,我好像坐了氢气球而漂浮在空中,鲈鱼的游泳又是多么像在盘旋、飞翔,仿佛它们成了一群飞鸟,就在我所处的高度下,或左或右地飞绕;它们的鳍,像帆一样,饱满地张挂着。(梭罗《瓦尔登湖》)

材料5:

孤寂向他暴露了它的全部秘密,并且把它的美包围着他。他在日出和日落中发现了世人所不知的景象。飞鸟是稀有的过客,云霞是多变而身穿彩衣的旅人,他每听到飞鸟的微弱振翅声和看到云层的交错时,就战栗起来!夜晚他研究月光沙漠的海洋上所产生的效果,沙漠的热风经常在这海洋上翻起波浪和造成迅速的变化。他同东方的黎明一同起来,他仰慕这黎明的灿烂光华;时常,在这原野上刮起飓风,飞沙走石,景色可怖,造成红色、干燥的迷雾和能致人于死的云彩,他享受了这一切之后非常愉快地看到夜晚来临,因为夜晚能带来星星的仁慈的清凉。(巴尔扎克《沙漠里的爱情》)

抓住细节具体描写 篇3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综合学习三·我的小笔头”:最难忘的一件事。

在你身边, 一定发生过许许多多的事情, 有的让你高兴, 有的让你感动, 有的让你委屈, 还有的让你惭愧……好好回忆一下, 将你最难忘的一件事记下来, 把你最想说的话写出来。你的故事里会有谁?如果你愿意把自己的文章拿给他看, 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拓展思路

这次作文是写一件事, 范围很广。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 总会发生许多令人难忘的事情, 这些事情虽然没有用相机记下来, 却深深地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它们可能是对别人有帮助, 对自己有教育意义的事;可能是自己受到表扬或批评的事;可能是蕴含大道理, 不引人注意的小事;也可能是父母亲人对我们的爱, 或是生活中同学之间的小摩擦, 等等。回忆一下往日的一件件事, 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件呢?把它写下来吧!

习作提示

1. 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我们经历的事太多了, 到底写哪一件呢?要写那些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 自己记得很清楚的, 感受最深的事。最好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 不要编造事件来写, 也不要写那些道听途说的事情, 那样写出来既不真实, 也不感人。

2. 把事情写清楚。要想写好一件事, 必须注意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交代清楚。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记叙文六要素。六个要素要齐全, 缺一不可。六要素交代清楚了, 别人读了印象才会清晰, 否则别人就会看不明白, 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

3. 把事情写具体。记叙一件事情, 只写事情的梗概, 缺少细节的描写, 就不会感动人。要选择一些能表现人物性格和思想品质的重要环节、重要场面加以具体的描写。通过准确、生动、连贯的动作、语言和真实、细腻的心理等描写来突出中心。

抓住事物的细节 篇4

不同事物的特征各不相同,在写作说明文时,我们就要根据说明的对象,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呢?我们不妨运用下列方法:

一、同中求异法——运用这种方法,要求我们善于利用事物的形似相同,实质略有区别这一特点,准确地发现事物相同之中的不同点,并加以说明。例如,同样是笔,硬笔(铅笔、钢笔、圆珠笔等)和软笔(毛笔)是不同的;即使同是硬笔,钢笔和圆珠笔的构造、特点、使用方法也有不同。如果能抓住这些进行说明,事物的特征就能表现得比较清楚了。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是这样来说明赵州桥和永定河上的卢沟桥的——

(赵州桥)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大弓,因而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年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桥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

同是对桥拱的说明:前者是独拱,后者是联拱;同是对桥面的说明:前者是没有陡坡,后者是几乎与河面平行;同样是拱,前者是“像一张大弓”,后者则是“半圆形”。正是由于作者抓住了这些同中之异、具有特征性的东西,两座桥的特点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多面展示法——对一些结构较为复杂的事物,要将事物的特征说清楚,应该从多方面加以阐说,使其不同的特点全方位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叶圣陶先生在《苏州园林》一文中,说明了苏州园林“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特征。这个特征比较复杂,也比较抽象,因此作者从苏州园林的布局、假山堆叠的艺术性和池沼与其它景物配合的灵活性、园林中栽种和修剪树木、花墙和廊子的巧妙设置及每个角落的布置等四个方面进行逐一展现使读者通过对各个局部的了解,整体认识了苏州园林的特点。

事物的整体特征,有时就是各个局部特征的总和。对事物的微观特点进行的说明,其实也就是对整体特征进行的说明。围绕某一点,多方面地展现事物的特征,能比较全面地反映事物的本质特点。多面展示,是我们在写作说明文时可以尝试的方法。

三、表里合一法——有些事物,其内在的特征是能通过外在的形式充分地表露出来的。因此通过说明其外在的特征,同样可以说明其内在的特征。请看这样几段文字——

有些动物是以动作作为联系信号的。在我国海滩上,有一种小蟹,雄的只有一只大螯,在寻求配偶时,便高举这只大螯,频频挥动,一旦发觉雌螯走来,就更加起劲地挥舞大螯,直至雌螯伴随着一同回穴。

有一种鹿是靠尾巴报信的,平安无事时,它的尾巴就垂下不动;尾巴半抬起来,表示正处于警戒状态;如果发现有危险,尾巴便完全竖直。

——肖柯《千奇百怪的动物语言》

这两段文字,说明了有些动物是以动作作为语言的。说明时,作者主要是通过对两种动物的外显的现象的描绘来表现这一内在的特征的。

当然,以上三种方法只是在作文时供选择运用的操作方法,要能抓住事特的特征,关键还在于平时的细心观察。

【名篇精段】

“火云满天凝未开,飞鸟千里不限来……”。古人笔下的吐鲁番盆地,是一个炎暑咄咄逼人的地方。很早,这里就有“火洲”之称。

当今的“火洲”,气候又该是怎样的呢?从全国多年来的气温统计数据来看:它仍然是我国的“热极”。1941年7月4日,该地的气温曾升到47.6℃,创造了我国绝对气温的最高记录。1953年7月25日这一天,最高气温值也达到47.2℃,最低气温达33.5℃,成为我国最热的一天!一年中,如果把大于33.5℃的天数作为“炎热日子”的指标,那么,全国炎热日子最多的地方,也在火洲,每年达100天左右!盛夏的七月,每日最低气温都超过35℃,平均温度为40℃。夏季,午后的地面常达70℃以上,最高时可达82.3℃,把鸡蛋埋在沙中,不多一会儿,就能烤熟,如此看来,当今的吐鲁番盆地仍然是个“火洲”。

——李希圣《“火洲”》

长江流域蕴藏着巨大的水力资源,水能的储量达2.6亿千瓦,占全国水力总蕴藏量的40%。而长江流域的大部分能量又集中在三峡以上的长江上游河段上。从长江的源头到三峡出口处,水面之差达5000多米,而三峡以下的中下游河段,即三峡出口直到长江入海口之间落差却只有50米左右,也就是说,长江三峡以上集中了整个长江99%的落差。

如果在三峡筑一座200米高的大坝,就可以建造一座2500万千瓦的水电站。这个数字,相当于全国目前已建成的水电站总容量的1.5倍。现在三峡水电站的设计已经开始,一旦施工建成,它不但是我国绝无仅有的巨大水电站,即使在世界上也名列前茅。

——陈良瑞《前景诱人的三峡电站》

【写写练练】

课内作文

1.以“给你介绍一本课本”为题,写一篇说明文,介绍你的某一本课本。

2.以“这本书的封面真好”为题,写一篇说明文,注意综合运用有关的说明方法。

课外练笔

1.以250字左右的篇幅介绍一处雕塑。

2.以250字左右介绍一下你最心爱的一种玩具或一张贺卡。

★ 校长要善于学习

★ 明确目标抓住重点论文

★ 写景要抓住特征作文

★ 写人要抓住特点范文

★ 办健康证要介绍信吗

★ 简历要重点突出

★ 办家家教案

★ 小学语文作文如何指导抓住事物特点和重点

★ 县农业办年度重点工的总结

抓住细节提高教学质量 篇5

由此可见,关注细节无论是在哪个方面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如今,在教学中关注细节成为近年来学校教育所关注的一个热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来具体实施细节教学呢?作为一名普通的初中化学教师,我在近年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首先,我认为抓住细节应体现在教师的课堂管理上。

在课堂教学上,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重点、难点分开,讲解与讨论相结合,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教学效益。上课的同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神态变化,当有的学生出现精神不集中时要及时提醒;当有的学生出现疲劳恍惚时可以在教学内容里穿插一些小笑话来搞活课堂气氛;当有的学生出现交头接耳时要及时制止,并且对于那些积极与教师一起互动的学生要及时表扬和鼓励。

其次,抓住细节还体现在教师上课时的语言表达上。

教师应该使用准确的化学用语,教会学生分清不同术语的不同概念。同时,教师还应该经常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如:“你的回答很有独创性,很好的想法!”“从你的回答里老师知道了你昨天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很好!”以此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兴趣。同样,教师在点评时绝不能使用打击学生积极性的语言,这样的语言只会使学生心寒,甚至还可能引起师生之间的冲突。教师可以使用探究式的语言,如:“你的解题方法完全正确,那么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能够把步骤进一步简化,从而节约解题的时间呢?”如此一来既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方法,又开阔了学生眼界,训练他们根据不同的情况而使用不同的解题方式,更加灵活地使用所学到的知识,对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抓住细节还体现在狠抓作业管理方面。

教师布置的作业要有针对性、实效性,题目要与上课内容吻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选练习,这样才最切合自己所教的学生,才最科学合理,最有实效。另外,教师布置的作业必须及时批阅。布置一题,学生就要像考试一样及时地完成一题,并由教师认真地批改一题,并仔细地评讲一题。举一反三才有效果,学生做了作业,也必须进行反思,教师给予评析,否则就难以消化吸收。

抓住细节,建设高效课堂 篇6

一、关于目标

撇开大理论不讲, 凭心而论, 一节课究竟要学生学什么是我们必须首先要理清的第一个环节。应该说, 没有目标的课堂是不存在的。在我看来, 目标设计有三个细节尤其重要。一要恰当, 二要具体, 三要可测。

1. 所谓恰当, 就是要保证学习内容最适合本节课学习。

这就需要兼顾时、人、地三方面的因素。当学习目标失去恰当, 课堂学习就脱离了学生的认知基础, 学习就会成为强人所难的“被学习”, 其效率可想而知。

2. 说到具体, 问题就更突出了。

诸如, 语文的知识要素是什么, 答曰, 字词句篇、修辞知识、文学常识等等;语文能力指什么, 答曰, 听、说、读、写。我们一定要弄明白, 凭借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究竟要让学生学会哪些知识、哪些能力, 培养学生的哪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体不是面面俱到, 而是要具体到重点难点。具体是学习的着力点, 具体是学习带有助力功能的方向盘。

3. 关于可测。

一节课既然有了明确的目标, 那么, 目标的达成度一定要便于测量。我们不能否认, 有些目标并不是一节课能够具体测出来的, 但是, 目标一旦没有测量作保障, 就会成为形同虚设的幌子。目标不可测, 高效无着落。

二、关于预习

如果说高效课堂需要有突破口的话, 那么, 预习毫无疑问能够当此重任。应该说, 高效课堂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将备受大家轻视的、逐步被边缘化的预习, 强化为课堂的一个正式的、举足轻重的环节。如何让预习更有效, 有三个细节需要关注。

1. 温故。温故知新是一条学习规律。高效课堂理应继承。但是, 在现实中我们发现, 有些老师有些时候为了

节省时间, 抑或急功近利地直奔主题, 竟然进行“零起点”预习。我们要明白, 任何学习都不会在“零起点”上发生。因此, 作为一个重要原则, 我们必须重视在预习新课的过程中, 首先靠“温故”唤醒学生的认知需要。

2. 分层。

预习尤其需要由浅入深的推进。切忌预习内容的并列推演。必须警惕愈演愈烈的“试题化”预习倾向, 要逐步从“试题化”过渡为“问题化”。并且, 问题设计要有大问题意识, 切忌细碎繁琐。

3. 方法。

没有教的指导的预习一定是低效的。在学生预习的时候, 尽管教可以“隐身”, 但是, 却必须“在线”。“怎么学”, “怎么指导学生学”, 是当下具有空白意义的挑战。当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 遭遇沟沟坎坎的时候, 我们得为学生搭建“桥梁”。

三、关于展示

如果说预习是高效课堂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的话, 那么, 展示这个环节, 简直就是高效课堂最具革命性的课堂独创。高效课堂的精彩, 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课堂展示的精彩。那么, 如何让展示在精彩之余更加有效?有三个细节特别重要。

细节一:先组。先组, 就是要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 先在组内进行展示, 也可以叫做“小展示”。不少老师认为“小展示”浪费时间, 可有可无。其实不然, 我们不妨自问一句, “如果我没有备课, 走进课堂会潇洒吗?”

细节二:后班。后班, 就是在小组展示的基础上, 进行班级展示, 也可以叫做“大展示”。班级展示要树立三个意识:一是媒体资源意识。不管是传统媒体黑板, 还是现代媒体白板, 都要把它当做学生展示的舞台。高效课堂不能容忍“君子动口不动手”的懈怠。课堂教学过程中, 有一条隐形智慧:谁有能耐能把学生的“学”“拿出来”, 他就会成为王者。二是参与率最大化意识。要争取向杜郎口那样, 人人参与展示。所有学习杜郎口的学校, 如果说有折扣的话, 那么, 最大的折扣就是杜郎口人人展示和有些学习学校只能做到代表展示的折扣。啥叫高效?啥叫低效?或许就是“一目了然”和“几十目了然”的分别吧。

细节三:多样。多样, 主要指展示形式的多样。每一种展示形式的创新, 不仅仅是打通了一条快乐通道, 而且, 更重要的是, 学生的智慧得以爆发, 能力和自信得以升华。我想起了一句广告词:“快乐就是零负担。”

四、关于点拨

面对课堂上大面积的学生展示资源, 作为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展示资源的是非评价上, 要思考生成。这是高效课堂对教师教学智慧新的挑战。高效课堂不是一味地反对教师讲, 而是提倡教师面对问题有针对性的讲。当然, 点拨并不仅仅是教师的专利, 学生的积极参与更为提倡。如何点拨更加有效, 也有三个细节需要关注。

其一:互动。高效课堂的点拨, 不能是教师“一言堂”的“独角戏”, 要为生生互动、组间互动、师生互动提供路径与桥梁。要凭借“头脑风暴”般的“群见解”, 触动学生主动建构的激情和灵感, 让智慧在挑战中生成。

其二:生成。课堂高效看生成。就生成而言可分为横向、纵向、系统三种形态。客观地说, 当下课堂的生成并不尽如人意。譬如, 语文课多喜欢让学生做题, 普遍忽视朗读的生成。其实, 语文最基本的生成就是朗读, 要引领学生生成情感, 生成语感, 生成理解, 生成多元, 生成个性, 生成创造, 生成深刻。而且, 一定要把朗读列入重点展示项目。要善于把情感、理解、个性特色, 通过语音变化, 轻重缓急, 抑扬顿挫地表达出来。

抓住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篇7

不少同学写作文时, 往往满足于结构分明, 情节完整, 叙事清楚, 却忽视了细节的刻画。让文章出彩的方法有很多, 细节描写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经过与多届学生的实践探索, 我发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细节描写的方法, 此法让学生在作文时锦上添花, 且屡试不爽。

所谓细节就是细小的环节或情节;描写是对事物的具体状态作描绘和摹写。细节描写就是抓住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情节, 加以准确、细致、生动的描绘, 使读者如睹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细节描写是一种以小见大的方法, 被称为“一滴水中的太阳”。从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以及周围环境等方面的细致刻画, 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人物外貌的细节描写, 刻画出人物特征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 植被多于空地, 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 遮住了嘴唇, 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 一根根迎风飘动, 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 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 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

作者对于人物外貌的细节描写, 让列夫·托尔斯泰不拘小节、专注于文学创作的形象跃然纸上。

二.人物语言的细节描写, 活化出人物形象

那么我最喜欢的是什么呢?乃是母亲在冬至那天就泡的八宝酒, 到了喝春酒时, 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呦!”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 就只能舔一指甲缝, 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 太补了。”其实我没等她说完, 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 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琦君《春酒》)

母亲的话, 既表现了自己酿出春酒的骄傲得意的心情, 又表现了对孩子的疼爱之情, 严中有爱, 爱中有度。

三.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 展现出人物的心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朱自清《背影》)

如果没有对连走路都吃力的“肥胖”父亲这些细腻的动作描写, 一个爱子的好父亲的形象就很难成为“经典”, 文章也就不会那么生动感人。

四.人物心理的细节描写, 揭示出人物的内心

我正想着这些的时候, 忽然听见老师叫我的名字。轮到我背书了。天啊, 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 声音响亮, 口齿清楚, 又没有一点错误, 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都德《最后一课》)

通过小弗郎士的内心独白, 形象地刻画出了一个平时不爱学习法语的调皮男孩的懊悔之情和宁愿付出一切代价也想学好祖国语言的坚定决心。

五.人物神态的细节描写, 表现出人物的思想

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 两眼呆直, 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 船长。”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这段人物神态的细节描写, 把菲利普的惊讶害怕失望的心理刻画得活灵活现。

六.环境的细节描写, 烘托出人物的性格

下午放学我陪芸等车, 等了好久不见车来。我和芸便偎依在一起说着自己的不舍。“我不想和你分开, 一刻也不想。”芸说。我从芸眼中读出了哀伤。我转过脸去不忍看她。夏天的黄昏, 柔柔的阳光轻抚着大地上的生命, 把她们映的那么美好。淡淡的阳光, 穿透树林, 穿过天顶, 渐渐往西边的角上移去。被染得通红的天空, 把软软的云朵揽在怀里, 轻声低唱着风的摇篮曲。

“芸, 我同样不愿离开你。”当我说这话时, 我看见夕阳的余辉下, 芸好憔悴。我想她的心在流泪。

这是我的学生高雪在她的《当有梦的时候, 才有远方》中运用的环境细节描写, 她把人物的情感渲染得恰如其分, 形象地写出了注重同窗情感的人物性格。

当然, 细节描写在文章中也不是越多越好, 细节描写要能抓住典型细节, 选择具有代表性、概括性、能反映深刻主题的点。这样才更具有针对性, 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 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点面结合抓住细节 篇8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习作2”:老师不在场的时候,你和小伙伴之间一定发生过许多老师不知道的故事,发生过你从没对别人提起过的事。无论是好事、趣事还是错事,都可以写下来。将来等你老了的时候,再回过头来看看这些童年的往事,说不定会咧开没牙的嘴巴,呵呵呵地笑呢……

自己给习作定个题目。

习作法宝

老师不在场的时候,你和小伙伴之间肯定有许多事情发生,文中的插图或许就能唤起你对往事的回忆。这其中,可能有非常有趣的事,可能有让你烦恼的事,也可能有做错的事,总之,只要是你想起的事,就拿笔写下来吧!

写一件事情,就要把这件事写生动、写具体。那如何把老师不在场发生的事写得生动具体呢?

法宝一:

点面结合。老师不在场,同学们都在干什么?当时,教室里是一番怎样的情形?我们首先从整体上对老师不在教室里的情况加以描述,这就是“面”的描写。其次,我们从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某个人或几个人进行细致的观察,他们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抓住他们的动作、神态、语言来写,也可以对他们的心理活动加以揣摩推 测 , 这就是“点”的描写。

法宝二:

抓住细节。要想把这件事写得生动具体,必要的细节描写是不可少的,即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如教室的门猛然被推开,情况会怎样?或者突然有人说“老师来了”,情况又会怎样?等等。抓住这些细节,进行生动刻画,会为文章增色不少。

法宝三:

抓住文本细节进行阅读教学 篇9

关键词:品读,细节,内容

本文以苏教版课文《水》为例, 试着寻找教师如何正确理解、把握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的。

一.走进文本, 品一品令你心跳的细节内在

这篇文章是记叙文, 背景是从前一个缺水的小村庄, 家家户户建有水窑, 作者痛苦地回忆儿时洗澡的不易。下雨时用雨水洗澡, 炎热时, 母亲用一小勺水为四兄弟纳凉, 这是一个极其难忘的场面。从构段方式上, 第一段是总写, 第二段写人们痛痛快快洗澡的情形, 而 (3-6) 段是作者回忆着艳阳无雨时母亲为四兄弟纳凉的情景。从重、难点的处理上, 第一段是精彩的背后。学生读起来, 很容易冷落。如何处理好第一段呢?今年四月份, 我参加县里举行的一次公开教学活动, 为了处理好教材, 我把文章读了又读, 可始终找不出第一段的情感与知识上的交互点。虽然作者的言语里包含着辛酸, 但我经过细细揣摩明白了作者处理作品的精妙之处。我通过多媒体显示这句话, 在深沉的箫乐配音中, 我把课前与作者的对话内容抛给了学生。

师:作者马先生说要挑一担水, 大约需要7个小时, 请大家走进文本, 走进这个干旱地区的小村庄, 亲自来感悟一下是怎样的7个小时呢?

生 (1) :这7个小时简直是不可思议。可课前我们思考这个过程仅用了6个小时呀!

生 (2) :作者一定这样算, 一个人步行的速度快的大约是每小时十里, 何况路又是崎岖不平。再加上到了目的地需1小时, 排队约1小时, 一勺勺的也需1小时……共约7个小时。

生 (3) :不是约7小时, 而是足足7个小时, 这调查时的“7小时”与作品中的1小时意义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呀!这又是多大的劳动强度呀!

师:请大家再仔细地读一读“水, 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句话中作者为什么用一个逗号?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里, 我只设计了课前与作者巧妙的对话, 就把本来就平淡无奇的文本奠基了一个情感的基调。显然, 我是把文本中的细小镜头放大起来, 里面的人、景、物也就自然得鲜活起来。一位名师说“没有学生亲身实践或“心理实践”的课堂是苍白的, 没有生命活力的。”教师只有根植于自身的实践, 学生才会根植于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之中。从图状思维认识的角度上讲, 学生的思维运作过程是读来模糊, 议来真切, 生发得虚幻。这系列性的运作过程就是创造过程。

二.走进文本, 将关联的细节变为连动细节

细节被学生视为课文的精典。一篇课文没了细节等同于一个人没了血液。为了使细节的联系更为清楚, 也便于组合。

师:请大家带读课文, 想一想课文中的每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上述训练, 是学生进行整体速读后归纳出每一个自然段的内容, 同时也认识了主要段落部的细节, 从表面上看, 细节间有一定的连带关系, 若对每个细节的内涵进行揣摩, 便会发现细节间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师:请你看一看黑板上的细节, 它们还存在着什么联系呢?

生:从中心内容洗澡角度看, 文章的2、4、5、6节是讲洗澡, 1、3两节是写缺水, 而且像风干一样的缺水。

生:文章的1、3节让人一读就知道缺水, 其它各段虽然写有水, 只是更能反衬出是极其缺水, 这就是作者运用反衬手法的妙处。

师:请你再读一读课文, 你还发现了什么联系?

生:我还发现一、三两节相比, 写的是文章外在的内容, 而其它节写内在的、中心的内容。

师:那就让我们先走进文章的心脏部位, 触摸内脏中“血液最澎湃”的地方?

……

从学生自读上看, 先前往往被我们视为孤立的细节, 因为被师生探讨得细致入微, 本属定格似的细节内容, 也变得像细胞似的被急得富有弹性 (指细节间的上下组合) 。它们连缀在一起 (这两组放大的细节, 却在孩子心里成了两道相互交织的风景) 。两个创新细节风景的形成, 自然是通过学生朗读自然形成感悟的创新过程。

上一篇:物联网与智能家务下一篇:建筑工程施工管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