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参数变化论文(精选4篇)
能量参数变化论文 篇1
有关“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内容及其应用历来是高考化学的必考点, 其中反应热的简单计算和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属高频考点。有效突破“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在高三一轮复习中极为重要。
一、领悟考纲, 明晰要求
高考考纲中对“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这一专题各考点明确指出: (1) 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 能说出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 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等概念。 (3) 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4) 了解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 (5) 了解焓变与反应热的含义;了解ΔH=H (生成物) -H (反应物) 表达式的含义。 (6) 理解盖斯定律, 并能运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焓变的简单计算。
解读考纲有关“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相关要求可知, 有关能量变化的基本概念、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简单反应热的计算是目前高考的焦点。
二、考点归纳, 有效突破
(一) 有效突破“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中相关基本概念
1.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中既有物质变化, 又有能量变化, 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理解能量变化的原因。
(1) 宏观解释:任何一个化学反应中, 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不同, 在新物质生成的同时总是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形式有热能、电能、光能等, 通常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变化。一个化学反应是放出能量还是吸收能量, 取决于反应物总能量和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可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相对大小的角度分析一个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见下图) 。
反应焓变ΔH=H (生成物) -H (反应物) , 若ΔH>0, 则该反应为吸热反应;若ΔH<0, 则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2) 微观解释:化学反应的过程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旧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 新键形成需要释放能量,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是反应物的键能总和与生成物的键能总和的相对大小。可从化学键的变化角度分析一个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 (见下图) 。
反应焓变ΔH=反应物的键能总和-生成物的键能总和, 若ΔH>0, 则该反应为吸热反应;若ΔH<0, 则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特别提醒: (1) 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一定不同。反应热取决于反应物总能量和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不取决于部分反应物能量和部分生成物能量的相对大小。 (2) 任何化学反应都是旧键断裂、新键形成的过程, 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 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反应热, 表现为放热反应或吸热反应。
(1) 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的比较。
(2) 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有:所有燃烧反应, 酸碱中和反应, 活泼金属与酸的置换反应, 铝热反应, 大多数化合反应 (C与CO2化合生成CO为吸热反应) 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有:盐类水解, 铵盐与固态碱加热反应制氨气, 以H2、C、CO为还原剂的氧化反应 (H2还原CuO, CO还原Fe2O3, C与CO2反应生成CO, C与水蒸气反应制取水煤气等) , 大多数分解反应 (双氧水分解生成氧气和水为放热反应) 等。
特别提醒: (1) 物质的物理变化过程中, 也有能量变化, 如浓硫酸或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 硝酸铵溶于水吸热, 但都不属于吸热反应或放热反应。在进行反应热的有关计算时, 必须考虑物理变化的热效应, 如物质的三态变化。 (2) 化学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与反应发生的条件没有必然联系, 要看反应发生后是否能继续进行, 能继续进行的反应为放热反应, 不能继续进行的反应为吸热反应。
3. 反应热、中和热、燃烧热
(二) 有效突破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正误判断
1. 热化学方程式的理解
2. 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一写方程式:根据题给要求先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 再写出配平了的正确化学方程式。
三标条件:要在ΔH后面标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 101kPa、25℃时可不标反应的温度和压强, 热化学方程式中不标“点燃”“加热”等反应条件。
五标数值:热化学方程式的焓变数值应与化学计量数相对应, 即ΔH的数值与化学计量数成正比, 应根据所写的化学方程式计算焓变。
3. 几种特殊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1) 用燃烧热表示的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书写用燃烧热表示的热化学方程式时, 必须注意两点:a.热化学方程式中, 可燃物的系数必须是1, 其他各物质的系数必须参照可燃物的系数进行调整;b.焓变的数值必须是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所放出的热量。
(2) 用中和热表示的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书写用中和热表示的热化学方程式时, 必须注意三点:a.热化学方程式中, 中和反应所生成水的系数必须是1, 其他各物质的系数必须参照水的系数进行调整;b.酸、碱、盐的聚集状态用的是aq, 而水的聚集状态是l;c.焓变的数值必须是强酸、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水所放出的热量。
4. 热化学方程式的正误判断
一看状态:看是否标出各物质的聚集状态, 或看所标出的各物质聚集状态是否正确。
二看符号:看ΔH的“+”“-”符号是否正确, 放热反应为“-”, 吸热反应为“+”。
三看单位:ΔH的单位为“kJ·mol-1”, 易错写为“kJ”。
四看数值:看ΔH的数值与化学计量数是否对应。
五看特殊:对于用燃烧热或中和热表示的热化学方程式, 要看可燃物 (燃烧热) 、水 (中和热) 的系数是否为1。
(三) 有效突破反应焓变的计算
1. 根据热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焓变
热化学方程式的焓变数值应与化学计量数相对应, 即ΔH的数值与化学计量数成正比, 应根据所写的化学方程式计算焓变。
解题技巧:反应焓变与反应物 (或生成物) 的物质的量成正比。
【典例】SiH4是一种无色气体, 遇到空气能发生爆炸性自燃, 生成SiO2和液态水。已知室温下2g SiH4自燃放出热量89.2kJ, SiH4自燃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
2. 根据燃烧热计算反应焓变
3. 根据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图像计算反应焓变
化学反应是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同时进行的过程, 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转化可以用物质的能量变化示意图来描述。根据能量守恒定律, 放热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一定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放热反应的焓变小于0 (ΔH为负值) ;而吸热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一定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吸热反应的焓变大于0 (ΔH为正值) 。
解题技巧:根据能量变化图像找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 利用ΔH=生成物总能量-反应物总能量, 计算出反应焓变。
(1) 图中A、C分别表示___、____, E的大小对该反应的反应热有无影响?______。该反应通常用V2O5作催化剂, 加V2O5会使图中B点升高还是降低?_____, 理由是____。
4. 根据键能计算反应焓变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组成反应物的各种化学键的破坏与组成生成物的各种化学键的形成, 在此过程中必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其表现形式为热量的放出或吸收。这种热量的变化反映了与键能密切相关的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总能量间的差额。根据键能计算反应焓变, 有助于学生从物质结构角度了解反应焓变的实质。
解题技巧:ΔH=反应物的键能总和-生成物的键能总和。
5. 根据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焓变
盖斯定律是进行反应焓变计算的主要依据。依据盖斯定律, 若一个热化学方程式可由几个特定的热化学方程式的代数和叠加而得, 则该化学反应的焓变即为几个特定反应焓变的代数和。因此, 热化学方程式的叠加类似代数式的运算, 应遵循数学运算原则。需注意:ΔH要连同“+”“-”号一块相加减。
解题技巧:“先加减、后乘除”规律。
若一个热化学方程式可由几个特定的热化学方程式的代数和叠加而得, 计算该反应焓变可依据盖斯定律。运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焓变时, 笔者从所求反应焓变出发, 概括出“先加减、后乘除”解题规律。“先加减”是先根据所求热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及生成物在题给几个特定热化学方程式中出现的位置, 来确定几个特定热化学方程式的加减关系 (若同为反应物或同为生成物则相加, 若一个是反应物、另一个是生成物或一个是生成物、另一个是反应物则相减) ;“后乘除”是根据所求热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与它们在所给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的关系, 来确定几个所给热化学方程式的乘除关系。
【典例】在298K、100kPa时, 已知:
根据盖斯定律, 计算298 K时由C (s, 石墨) 和H2 (g) 生成1 mol C2H2 (g) 的反应焓变:____。
(四) 有效突破反应热的大小比较
1. 根据物质的聚集状态判断
2. 根据反应物的用量判断
3. 根据反应物的性质判断
4. 根据盖斯定律判断
三、直击高考, 注重应用
(一) 考查有关反应热的概念
例1.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使用催化剂能够降低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ΔH)
B.分解反应一定属于吸热反应
C.右图表示燃料燃烧反应的能量变化
D.储氢材料是一类重要的能量存储物质, 单位质量的储热材料在发生熔融或结晶时会吸收或释放较大的热量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反应热、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判断及能量变化等概念, 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判断能力。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但不能改变反应的焓变, A项错误;分解反应大多数属于吸热反应, 但少数属于放热反应, 如双氧水分解生成水和氧气的反应属于放热反应, B项错误;燃烧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 而图示为吸热反应, C项错误;储氢材料具有在熔融或结晶时会吸收或释放较大热量的特点, D项正确。
答案:D
(二) 考查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反应焓变的计算
1.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焓变和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例2. (2016·天津卷) 硅与氯两元素的单质反应生成1 mol SiCl4, 恢复至室温, 放热687kJ。已知SiCl4的熔、沸点分别为-69℃和58℃。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
2. 根据盖斯定律计算焓变和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例3. (2016·四川卷) 工业上常用磷精矿[Ca5 (PO4) 3F]和硫酸反应制备磷酸。已知25℃、101kPa时:
则Ca5 (PO4) 3F和硫酸反应生成磷酸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
3. 根据图像计算焓变
例4.饮用水中的NO3-主要来自NH4+。已知:在微生物的作用下, NH4+经过两步被氧化成NO3-, 两步反应的能量变化示意图如下:
(1) 第一步反应是____ (填“放热”或“吸热”) 反应, 判断依据为___。
4. 燃烧热的计算
例5. (2016·海南卷) 油酸甘油酯 (相对分子质量884) 在体内代谢时可发生如下反应:
已知:燃烧1kg该化合物释放出热量3.8×104kJ。油酸甘油酯的燃烧热ΔH为 ()
答案:D
(三) 考查焓变大小比较
答案:<
(四) 综合考查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例7. (2016·江苏卷) 通过以下反应均可获取H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 (1) 中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B.反应 (2) 为放热反应
C.反应 (3) 使用催化剂, ΔH3减小
答案:D
能量参数变化论文 篇2
两种对流参数化方案对辐射能量收支的影响研究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格点大气环流模式(GAMIL)1.0版设计了两组数值模拟实验来研究两种不同的对流参数化方案对辐射能量收支的影响.这两种对流参数化方案分别是:Zhang and McFarlance/Hack方案(简称ZM)和Tiedtke/Nordeng方案(简称 TN).对应的数值模拟实验分别取名为EX-ZM和EX-TN.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表明:在对流过程中,EX-ZM允许深对流和浅对流同时发生,因此两种对流同时在模式低层消耗了更多的水汽,释放了更多的潜热,引起了更大的增温;EX_TN每次只允许一种对流发生,也就避免了不同类型的对流在同一层同时消耗水汽的现象.因此对流过后,EX-ZM的环境空气相对湿度较小,而EX-TN周围空气的相对湿度较大,有利于低云云量的生成和大尺度的凝结,因此EX-TN模拟的低云云量偏多,低层的`云水含量偏高,模式低层的云光学厚度偏大,这就使得EX_TN中更多的太阳短波辐射通量被云反射掉,严重低估了模式对短波波段的辐射通量的模拟.此外,不同的对流参数化方案通过改变云的长波发射率和降水,进而影响了模式对长波波段的辐射通量、感热和潜热通量的模拟.
作 者:李立娟 王斌 LI Lijuan WANG Bin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与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北京,100029 刊 名:气象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年,卷(期): 67(6) 分类号:P426 关键词:对流参数化方案 云量 云光学厚度 云短波辐射强迫 Convection parameterization Cloud fraction Cloud optical thickness Shortwave cloud radiative forcing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篇3
1. 化学反应中的两个守恒定律
(1) 质量守恒定律
(2) 能量守恒定律:∑E (反应物) +Q (吸) =∑E (生成物) +Q (吸) [Q (吸) 表示断裂反应物旧化学键吸收的总能量和 (即反应物的总键能和) 、Q (放) 表示生成生成物形成新化学键释放的总能量和 (即生成物的总键能和) ]
2.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及主要表现形式
(1) 化学反应中, 由于反应物转变为生成物的过程中, 经历了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过程, 破坏旧键需要吸收能量;而形成新键则要释放能量, 因此, 化学反应通常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 化学反应由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与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不同, 这就是化学反应发生了能量变化.
(3)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转化. (忽略以功的形式进行转化的能量转化)
3. 反应热及热效应的分类
(1) 反应热:当一个化学反应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时, 反应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此反应在该温度下的反应热.单位是kJ/mol, 反应热的大小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多少有关, 也与参加反应的物质状态和生成物状态有关, 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2) 反应热的分类:根据反应类型和研究对象的不同, 反应热可分为生成热、分解热、中和热燃烧热溶解热等
(1) 中和热:在稀溶液中, 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时所放出的热量.
(2) 燃烧热:是指在25℃.101kPa下, 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例如:H2※H2O (l) ;C (s) ※CO2 (g) 等
(3) 热效应的分类:分为吸热反应、放热反应.
4. 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比较 (见表1)
5. 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及物质稳定性的判断方法
由能量守恒定律可知:
(1) ∑E (反应物) <∑E (生成物) 、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 (或Q (吸) >Q (放) ) , 反应吸热, ΔH>0, 反应物的稳定性低于生成物.
(2) ∑E (反应物) >∑E (生成物) 、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或Q (吸)
二.热化学方程式
1.概念: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 叫热化学方程式.
2.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以反应C (s, 石墨) +O2 (g) =CO2 (s) ;ΔH=-393.5kJ·mol-1为例, 它表示1mol石墨固体与1molO2完全化合生成1molCO2气体时放出393.5kJ的热量. (注意: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前边的系数只表示物质的量, 所以可以是分数.而不代表几个分子或原子.ΔH的单位kJ·mol-1是指热化学方程式中的物质用“mol”来衡量时, 所对应的能量变化是多少kJ, 并非特指“1mol物质参加反应时, 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3.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的几点:
(1) 表示焓变的数值ΔH写在化学方程式的右边, 吸热反应在数值前加“+”号, 放热反应在数值前加“-”号, 单位用kJ·mol-1表示.
(2) 必须在各物质的化学式后边注明各物质的聚集状态或晶型.因为物质的聚集状态不同反应热不同.
(3) 反应系数只表示物质的量, 不表示分子数, 因此系数可以是分数, 也不用最简系数, 但要注意焓变数值与相应的化学方程式相配.
(4) 需注明测定的温度和压强, 若不注明则指25℃、101kPa条件.
三、反应热 (焓) 的计算
1. 盖斯定律: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只与反应的最初状态和生成物的最终状态有关, 而与这个反应的变化途径无关.即对于一个化学反应, 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 其反应的热效应是一样的.
例1已知:
C (s, 石墨) +O2 (g) =CO2 (g) ;
求C (s, 石墨) +1/2O2 (g) =CO (g) 的ΔH.
解:由盖斯定律可得:ΔH+ΔH2=ΔH1
所以ΔH=ΔH1-ΔH2=-393.5kJ·
2. 根据热化学方程式计算:
例2已知H2 (g) +Cl2 (g) =2HCl (g) , ΔH=-184.6kJ/mol, 求反应HCl (g) =1/2H2 (g) +1/2Cl2 (g) 的ΔH.
解:由热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2molHCl气体放出184.6kJ热量, 因此1molHCl气体分解需吸收热量184.6kJ÷2=92.3kJ, 所以
3. 反应热的大小比较:
(1) 同一反应生成物状态不同时:
A (g) +B (g) =C (g) , ΔH1<0;A (g) +B (g) =C (l) , ΔH2<0, 因为C (g) ※C (l) 要放出热量, 所以
(2) 同一反应, 反应物状态不同时:
(3) 同一物质完全与不完全燃烧相比:
C (s) +O2 (g) =CO2 (g) , ΔH1<0;C (s) +1/2O2 (g) =CO (g) , ΔH2<0, 因ΔH1是1molC完全燃烧的反应热, 而ΔH2是1molC不完全燃烧的反应热.所以
四、典型例题分析
例3 (2007年江苏卷) 甲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将甲醇蒸气转化为氢气的两种反应原理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CH3OH的燃烧热为192.9kJ·mol-1
(B) 反应 (1) 中的能量变化如图1所示
(C) CH3OH转变成H2的过程一定要吸收能量
(D) 根据 (2) 推知反应:CH3OH (l) +1/2O2 (g) =CO2 (g) +2H2 (g) 的ΔH>-192.9kJ·mol-1
解析:本题以燃料电池为载体考查燃烧热和热化学方程式.CH3OH燃烧热应指1mol甲醇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 题中电池反应甲醇生成氢气, 不符合定义, 因此选项 (A) 错.反应 (1) 是吸热反应, 而上图所示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应是放热反应, 因此选项 (B) 也错.由反应 (1) (2) 可知, CH3OH转变成H2的过程有的是放热反应有的是吸热反应, 选项 (C) 错.液态甲醇能量低于气态甲醇, 与氧气反应放出热量少, 因ΔH为负, 所以ΔH>-192.9kJ·mol-1.答案: (D) .
例4 (2008年海南卷) 白磷与氧可发生如下反应:P4+5O2=P4O10.已知断裂下列化学键需要吸收的能量分别为:P—PakJ·mol-1、P—O bkJ·mol-1、P=O ckJ·mol-1、O=OdkJ·mol-1.
根据图2所示的分子结构和有关数据估算该反应的ΔH, 其中正确的是 ()
解析:由图可以看出:P4中有6mol的P—P, 5mol的O2中含有5molO=O, 1mol P4O10中含有4mol的P=O, 12mol的P—O, 所以ΔH= (6a+5d-4c-12b) kJ·mol-1.
答案: (A) .
例5 (2010年山东卷) 10.下列与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成物能量一定低于反应物总能量
(B) 放热反应的反应速率总是大于吸热反应的反应速率
(C) 根据盖斯定律, 可计算某些难以直接反应的反应焓变
(D) 同温同压下, H2 (g) +Cl2 (g) =2HCl (g) 在光照和点燃条件的ΔH不同
解析:生成物的总能量低于反应总能量的反应, 是放热反应, 若是吸热反应则相反, 故 (A) 错;反映速率与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没有必然的联系, 故 (B) 错; (C) 是盖斯定律的重要应用, 正确;根据ΔH=生成物的焓-反应物的焓可知, 焓变与反应条件无关, 故 (D) 错.答案: (C) .
例6 (2010年重庆卷) 12.已知蒸发1mol Br2 (l) 需要吸收的能量为30kJ, 其他相关数据如下表:
则表中a为 ()
解析:本题考查盖斯定律的计算.由已知得:
答案: (D) .
例7 (2010年广东卷) 在298K、100kPa时, 已知:
则ΔH3与ΔH1和ΔH2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 篇4
▲本节教材包括:化学反应的类型、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与还原剂三部分,主要从化合价的升降、电子的转移讨论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原教材穿插在第一章”卤素“中学习,新旧教材这部分的要求基本一致,但比起原教材来,新教材有三个特色:
1、结构合理:新教材从研究燃烧出发,导入 氧化还原,先由复习初中所学的四种基本类型入手,对照Fe2O3+3CO==2Fe+3CO2类属判断的矛盾导出氧化还原,顺理成章。全节拟成三个相互联系的问题,纲目清晰。
2、表述生动:用拟人漫画形象生动的表述概念,激发兴趣,便于理解。
3、联系实际:列举生产、生活中对人类有益或有害的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1)以价态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
(2)了解初中所学的.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不同分类的关系。
(3)会用”双线桥“式表示基本的氧化还原方程式。
能力目标:通过判断一个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谁是氧化剂、还原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能用辨证的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事物的意识。
【课时分配】
3课时:(1)学习”一、二“;(2)学习”三“,练习写”双线桥“反应式;(3)课堂小结,课堂训练及作业 评析、补偿。
【教学设计】
1、化合价的升降、电子的转移
教学内容要点
教与学活动建议
一、化学反应类型
初中化学学习了化学反应分类共有:
1、根据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种数、类别分:
基本类型:化合:A+B=AB
分解:AB=A+B
置换:A+BC=AC+B
复分解:AB+CD=AD+CB
2、根据反应物得失氧分:
氧化:物质得到氧
还原:物质失去氧
3、判断反应属于何类型:
Fe2O3+3CO==2Fe+3CO
CuO+H2===Cu+H2O
二、氧化还原反应:
1、实验分析:
实例:CuO + H2 = Cu + H2O
↓ ↓
从得失氧分析:失氧 得氧
↓ ↓
从升降价分析:降价 升价
↓ ↓
电子转移分析:得e 失e
↓ ↓
反应结论: 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
------------
同时发生,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2、概念迁移:
用价态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没有得失氧的反应。
(1)电子完全得失:2Na + Cl2 ===2NaCl
(2)电子对偏移:H2 + Cl2 ===2HCl
得出氧化还原的本质定义:
凡是有电子转移(得失、偏移)的反应。
3、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三、氧化剂和还原剂
1、实例分析:
CuO + H2 = Cu + H2O
↓ ↓
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
↓ ↓
被还原 被氧化
↓ ↓
氧化剂 还原剂
↓ ↓
得电子物质 失电子物质
------------------------
从反应物中找
2、用”双线桥式“表示氧化还原反应
▲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对人类社会的利弊。
▲询问学生回顾初中化学知识引入:
1、初中化学学习过那些类型?各有何特点?(引出左列各基本类型的特征)
2、从得失氧的角度还学习过那些类型?(以CuO与H2的反应为例,它属于何类型?)
3、Fe2O3和CO的反应属于什么基本类型?(激发学生思维中的矛盾点,引出氧化还原反应进一步的认识)
▲由学生按照左列(1)-(3)的三个层次分析,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结论。指出;从价态变化和电子转移观点来分析化学反应。
可以扩展到对许多没有氧参加的化学变化实质的认识.
(引出Na与Cl2,H2与Cl2反应)
▲最好能运用电教手段将课本图1-2,1-5,1-8改成动画,配合分析各概念放映。
▲学生以左列两反应为例,分析Na、H2发生氧化反应,Cl2发生反应。也可扩充至其他实例。
教师提示学生全面理解:电子转移包括电子的偏移和电子的得失
▲由学生说出课本图1-7的含义,以明确氧化还原与基本类型的关系。
▲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还原反应-被还原-氧化剂“和”氧化反应-被氧化-还原剂"的内联系
(配合课本图1-8的动画分析)
▲归纳小结:师生共同讨论。
综合得出如下的氧化还原反应对立统一关系的两根推断线:
实质 判断依据 元素变化 反应物称为 反应物性质
失e ―→ 升价 ―→ 被氧化 ―→ 还原剂 ―→ 还原性
【能量参数变化论文】推荐阅读:
参数变化估计12-05
线性参数变化系统06-08
馈线参数变化原因分析08-14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06-25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学设计08-25
强夯参数论文10-15
输入参数论文06-07
目标参数论文06-18
信号参数论文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