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

2024-09-21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通用11篇)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 篇1

《第4节 地壳运动和火山地震》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地球内部的结构:地壳、地幔、地核。2.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认识地壳的运动。3.认识火山的构造、火山喷发物以及火山活动情况的分类。4.初步认识地震的发生,了解震级、震源、震中等概念。

5.对学生进行地震灾害的国情教育,培养学生防灾意识和抗震自救的方法。

教学准备

一个可拆分的地球仪,一只煮熟的鸡蛋,一把小刀。

教学重、难点

地球内部结构、地壳的变动,火山地震的活动及其分布。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提问:

1.为什么在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区会有海洋生物化石? 2.为什么在海湾海峡的海底会发现森林遗迹? 老师稍作解释,得出结论:地壳是在变动的。

老师引导:地壳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球的内部结构。新课讲授 :

一、地球内部结构 1.熟鸡蛋的内部结构。

将熟鸡蛋切开,观察其内部结构,指出地球内部结构与鸡蛋结构的相似性。打开可拆分的地球仪,学生比较地球与鸡蛋结构的相似性。2.地球内部结构

地球内部结构特征是圈层结构。

地球内部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地壳和地幔的顶部组成岩石圈。

二、地壳变动的证明

1.地壳变动是时刻存在的,只是有些激烈,有些难以感知。

与学生一起看并解释三根石柱图,让学生了解石柱升降情况:升降的周期性、升降幅度大小等。

2.地壳变动的现象。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图例:断层、褶曲等。

在我们周围,只要你平时多观察,就不难找到地壳变动痕迹。如:山区的悬崖峭壁、采石场等地方。

3.简单说明地壳变动的原因。4.讨论:

(1)引起上述地壳变动的巨大能量主要来自何处?(2)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地壳是在不断运动?

三、火山

1.火山活动是一种壮观的自然现象,也是地壳强烈运动的表现形式。

利用多媒体给学生看一些火山喷发的情景。想象一下火山喷发会带来什么影响? 指导学生看课本图片,想象当时维苏威火山喷发所带来的灾难,同时向学生指出火山喷发的好处。

2.火山的结构、分类。指导学生看让学生回答:

(1)火山由哪几部分组成?喷发物主要有哪些?

(2)火山喷出的岩浆来自何处?它们是怎样冲出地表的,岩浆冷却后变成什么?(3)火山可以分为哪几类?(4)说说出全球的火山分布状况。

四、地震 1.什么是地震?

准备一些筷子和钢锯条,在课上做实验,体验在筷子断裂是双手的感觉。通过师生讨论、实验得出地震的概念:

(1)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引起的,常常表现为地表岩石断裂和错位的震动现象。

(2)地震是一种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自然现象。(3)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强烈释放的形式。

同时指出:用震级的大小反映地震的强烈程度。震级越大,越强烈,释放的能量越多,造成的破坏越大,反之则相反;但是同一地震,距离震中远近不同,造成的危害程度就不一样。

2.总结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几个概念。总结中国和世界主要地震带分布。3.地震的预报和防范,指导学生看图。张衡与地动仪。

地震的民间预报方法常依据动物异常和自然现象异常。

4.“中国地质灾害图”:中国是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要求学生认识、掌握抗灾自救的必要性。让学生了解一些中国地质灾害地区。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 篇2

1 研究方法

实验对象和样品采集方法。随机选取射箭队男、女运动员各15名, 运动员均为身体健康, 长年从事专业训练和比赛的队员, 分别对运动员冬训前、中等强度训练期、大强度训练期三个阶段的早晨和运动后1小时抽取静脉血, 按规定测定血成份、血生化和用HPLC法测定血中谷氨酸、门冬氨酸、r-氨基丁酸、甘氨酸的含量等各项指标。

2 结果

2.1 男运动员冬训期间各时期内分泌指标变化

注:各阶段运动前与运动后比较:△表示P<0.05, △△表示P<0.01;中等强度与冬训前运动前比较:*表示 P<0.05, **表示P<0.01;大强度训练期与冬训前运动前比较:☆表示P<0.05, ☆☆表示P<0.01

从表1可以看出:在大强度训练期, 运动前较冬训前血睾酮已明显下降 (P<0.01) , 皮质醇明显升高 (P<0.05) 。男运动员大强度训练期运动后血睾酮明显下降 (P<0.01) ;进行中等强度训练时T也有降低 (P<0.05) 。进行中等强度训练时, 皮质醇升高 (P<0.05) , 运动员在运动疲劳期, 皮质醇显著升高 (P<0.01) , 而T/C比值显著下降 (P<0.01) 。说明运动员在冬训期间进行了大强度大运动量的训练后, 会出现运动疲劳, 应及时进行调整。

2.2 女运动员冬训期间各时期内分泌指标变化情况

注:同表1

从表2可以看出:在大强度训练期, 运动前较冬训前血睾酮已明显下降 (P<0.05) , 皮质醇明显升高 (P<0.05) 。女运动员在进行大强度大运动量训练后, 血睾酮、T/C比值明显下降 (P<0.05) , 皮质醇明显升高。进行中等强度训练时, 皮质醇也明显升高 (P<0.05) 。从指标变化的特点看基本符合冬训训练的安排, 但各指标的变化也提示应及时调整训练计划, 以免出现过度疲劳。

2.3 运动员冬训期间各时期中枢兴奋性递质指标变化

注:同表1

从表3可以看出:在进行中等强度训练期和大强度训练期运动后1小时血浆中谷氨酸的血浆浓度明显升高 (P<0.01) , 而在大强度训练期后明显下降, 甚至低于安静值。门冬氨酸在中等强度训练后血浆浓度也升高 (P<0.05) , 在疲劳期则呈下降趋势, 但仍高于安静值。说明运动员进行中等强度训练时, 兴奋性升高, 而在疲劳运动后, 兴奋性下降。

2.4 运动员冬训期间各时期中枢抑制性递质指标变化

注:同表1

从表4可以看出:在进行中等强度训练期和大强度训练期运动1小时后血浆中r-氨基丁酸 、甘氨酸均上升, 大强度训练期明显升高, 与冬训前安静值相比有显著意义 (P<0.01) 。说明训练疲劳时, 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下降, 而抑制性升高 (结果见表6) 。

2.5 色谱分离

4种氨基酸神经递质的标准色谱图见图1, 血清样品色谱图见图2-4。其中图2为冬训前期, 图3为中等强度训练期, 图4为大强度训练期。

3 讨论

目前认为, 运动性疲劳可以分为中枢疲劳与外周疲劳, 运动性疲劳与运动项目类型及运动负荷等多种因素有关。以往研究多集中于外周疲劳, 而对中枢神经系统疲劳的重要角色少有关注[1]。运动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表明, 外周性疲劳产生时, 运动员通常在血液、内分泌、代谢等方面发生一些变化, 同时, 运动时脂肪参加代谢, 血中自由脂肪酸增加, 自由脂肪酸与色氨酸竞争和白蛋白结合, 而使游离色氨酸增加, 游离色氨酸在条件适合时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5-羟色氨 (5-HT) 前体, 当大脑中5-羟色氨增加时, 易造成机体中枢疲劳。

睾酮的主要功能是促进体内的合成代谢, 对提高力量、速度、耐力的训练效果有好处。研究表明, 在运动过程中, 血清睾酮在初始阶段先上升, 然后下降, 血睾酮下降的时间受运动模式、负荷大小、运动员机能状态等因素的影响。皮质醇是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激素, 它能抑制蛋白质合成, 促进糖、脂肪、蛋白质代谢。血清皮质醇的变化受运动负荷的影响, 随着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不同呈波动变化, 首先升高, 再降低, 再升高, 当进行大运动量和大强度训练时, 体内分解代谢旺盛, 血清皮质醇升高。射箭运动项目是一项高强度间歇性的耐力性项目, 在增加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时, 血睾酮和皮质醇均会发生改变。本研究结果显示:在进行不同运动量和强度训练时, 血睾酮和皮质醇会随着训练量和训练强度不同而发生改变, T/C也相应的发生变化, 血睾酮与皮质醇的改变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运动员外周疲劳的情况, 与已有的报道相符。

中枢神经系统内大部分神经递质是氨基酸, 主要分为兴奋性氨基酸 (谷氨酸和天冬氨酸) 和抑制性氨基酸 (如r-氨基丁酸和5-羟色胺) , 血浆和脑组织中这些氨基酸的含量变化可以反映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状态[2]。有研究证实, 长时间中等强度运动产生的中枢性疲劳可能是脑组织中r-氨基丁酸 (GABA) 和5-羟色胺 (5-HT) 等抑制性神经递质参与的结果[3,4], 这类抑制性氨基酸浓度的变化与运动性疲劳密切相关[5,6,7]。Blomstrand[8]报道:进行力竭运动的马拉松运动员和持续1.5h军训的军人运动前后血浆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变化结果显示:疲劳性运动可使血浆中的支链氨基酸 (BCAA) 下降, 游离脂肪酸 (FFA) 显著增加, 马拉松运动员的血浆芳香族氨基酸 (AAA) 的浓度上升, 游离色氨酸 (F-Trp) 浓度升高了140%;军人血浆中Glu含量上升, AAA变化不明显, 从结果分析认为, 血浆氨基酸的变化可能与机体代谢差异和运动类型、持续时间的不同有关。吴泽志[9]证明5000m长跑升高了非运动员血浆中游离氨基酸 (AA) 的水平。Struder[10]研究发现持续5h的自行车运动员血浆中兴奋性递质Glu的浓度下降, 铵和FFA的浓度升高。这些结果表明:长时间的大强度运动可能使血浆中BCAA下降, AAA上升, AAA/BCAA的比值增大, 这将使更多的某些递质的前体如Phe、Tyr、Trp进入脑组织, 引起大脑内的Trp和5-HT等递质升高, 从而导致疲劳的出现。本研究结果显示:射箭运动员在进行不同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运动时血睾酮和皮质醇均发生改变, 能较准确地反映运动员外周疲劳的情况;而血浆中谷氨酸、门冬氨酸、r-氨基丁酸 、甘氨酸的血浆浓度也发生变化,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运动员的兴奋和抑制状态。实验结果与已有的报道相符合。但二者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 目前还没有充分的实验来验证。

综上所述, 射箭运动项目是一项高强度间歇性的耐力性项目, 运动员在增加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时, 反应外周疲劳的生化指标和反映中枢疲劳的指标均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血液氨基酸的变化可能反映了中枢疲劳的情况, 反应外周疲劳的生化指标和反应中枢疲劳的生化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摘要:目的:观察射箭运动员在冬训期间不同训练时期的血液内分泌指标和氨基酸的变化。方法: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运动员血清睾酮 (T) 和皮质醇 (C) ,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液中四种氨基酸天门冬氨酸 (Asp) 、谷氨酸 (Glu) 、甘氨酸 (Gly) 和r-氨基丁酸 (GABA) 的含量。结果:男运动员训练疲劳后血睾酮明显下降 (P<0.01) , 与进行中等强度训练时比较也降低, 具有显著性意义 (P<0.05) 。运动员在运动疲劳期, 皮质醇显著升高 (P<0.01) , 而T/C比值显著下降 (P<0.01) 。女运动员在大强度大运动量训练后, 血睾酮、T/C比值明显下降 (P<0.05) , 皮质醇明显升高。中等强度训练时, 男、女皮质醇较训练前期明显升高 (P<0.05) 。在进行中等强度训练期和大强度训练期运动后1小时血浆中谷氨酸的血浆浓度明显升高 (P<0.01) , 而在大强度训练期后明显下降, 低于安静值。门冬氨酸在中等强度训练后血浆浓度也升高 (P<0.05) , 在疲劳期则呈下降趋势, 但仍高于安静值。在进行中等强度训练期和大强度训练期运动1小时后血浆中r-氨基丁酸、甘氨酸均上升, 大强度训练期明显升高, 与训练前期安静值相比有显著意义 (P<0.01) 。结论:射箭运动员在长时间大强度大运动量训练后, 血液中的内分泌指标和氨基酸会发生变化, 内分泌的变化反映了运动员外周疲劳的情况, 而中枢疲劳可能从血浆氨基酸的变化反映出来。

关键词:射箭运动员,不同训练时期,血睾酮,血皮质醇,血液氨基酸

参考文献

[1] Asmussen E.Muscular fatigue Med[J].Sci Sports Exerc, 1979 (11) :313-321

[2]李建龙.黄芪注射液对运动性疲劳大鼠海马组织中Glu和GABA的影响[J].体育科学, 2005, 25 (2) :73-75

[3]章小菊, 韩慧婉, 姚鸿恩.疲劳性运动对血浆游离氨基酸和中枢神经递质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1999, 18 (2) :25

[4]宋亚军, 孙勤枢, 王鲁克, 等.一次性耐力运动对大鼠间脑单胺类神经递质变化及代谢能力的影响[J].体育学刊, 2004, 11 (3) :42-44

[5]王斌, 张蕴琨, 蒋晓玲.耐力训练后大鼠纹状体、中脑和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J].中国临床康复, 2005, 9 (44) :126-129

[6]谢桂英, 李冰晓, 俞旗.5-羟色胺与运动性中枢神经系统疲劳[J].现代康复, 2005, 5 (11) :108-109

[7] D D SOARES, N R V LIMA, C C COIMBRA, etal.Evidence that tryptophan reduces mechanical efficiency andrunning performance in rats[J].Pharmac, Biochem Behav, 2003 (74) :357-362

[8] Blomstrand, E.et al.Changes in plasma concentrations ofaromatic and branchedchain amino acids during sustained exer-cise in man and their possible role in fatige[J].Acta PhysiolScand, 1988 (133) :115-121

[9]吴泽志, 等.大强度运动后血浆及红细胞内游离氨基酸变化的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1996, 15 (2) :142-145

找寻地壳运动的痕迹 篇3

凭什么说地壳在运动呢?

这是地壳自己告诉我们的,因为在大地上保存有许多地壳运动的痕迹。

巍峨的太行山,远离大海,地势高峻,河北平原在它的东边展开,一望无际。那是1074年的秋天,正是宋辽两国对峙、边防紧张的时候。宋朝著名的学者沈括来到这一带整顿防务,尽管公务十分繁忙,但他还是利用余暇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他看到,在太行山东麓的山崖间夹着许多螺蚌壳和卵石,它们沿水平方向排列,好像一条条带子。在河边和海边,螺蚌壳和卵石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东西,但是在高山地区大量出现,就发人深省了。沈括肯定地指出,这儿是从前的海滨,那东边的平原本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才被泥沙填充成了陆地。

可是,螺蚌壳和卵石怎么跑到山上去了呢?从前的海岸为什么会变成山崖,比今天的海面高出这么许多呢?沈括并没有回答。

在时间过去800余年以后,靠着近代科学的帮助人们才发现,原来河北平原在下降,而太行山则在上升。

人们在河北南宫钻井,当钻到地下约550米的深处时,遇到了一层红色黏。土。这层红土在大约100万年前曾经广泛覆盖在华北许多地区,当时它是高出海面的,可是在今天的这一地区它却大大低于海面了。对河北平原许多地区探测的结果,都表明这层红土已比从前降低,有的地方甚至达到1000米左右,如按100万年计算,每年大约下沉1毫米。而且,据对设在塘沽的水准点的观测,人们发现,这一带还在逐年下降。

螺蚌壳在山上出现的这个事实,本身更清楚地表明了太行山上升的趋势。

既然地势下降了,海水应该淹没大陆,为什么反而形成了平原呢?

当初的河北平原是被海水淹没的,北京也曾是一个海湾。但由于海河、黄河等河流不断把大量泥沙带来,填充在海底,不但补偿了地壳下沉失去的高度,而且夺回了被海水侵占的土地。这种力量,今天还在使平原不断地向海中扩张。在荷兰,就存在着这种特别严重的威胁,1800年-1900年间,那里的海岸下沉了约30厘米,人们不得不修建大堤来抵御海水的侵袭,用人工填海的办法向海洋夺取土地。

英伦三岛本来是和欧洲大陆相连的,现在变成隔海相望了,中间的海峡就是地壳下沉的产物。至今,英国南部还在下沉。意大利那波利海湾有一座罗马古庙,它曾下沉到海中,后又上升出水面。它的下部已被火山灰掩埋,柱子上面还留下了海生动物的蚀痕。即使是现在,也有每年下沉7毫米的记录。

在北欧的芬兰、瑞典、挪威一带,人们发现了另外一种情况。那里的海湾在变浅,陆地在扩张,可那里并没有大量泥沙的填充。1602年,人们在波的尼亚湾托尔尼欧修建了一个可供大船进出的海港,到1724年,瑞典科学家西尔塞斯去那里旅行时,发现许多码头已离海很远,不能使用了。2010年,挪威地质学家考察发现,在波的尼亚湾,一些历史上原本孤立在海中的小岛,如今变得和大陆相连,有些古老的渔场也因变得太浅或完全干涸而不能使用了。

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什么呢?现在,我们很容易就知道这是地壳上升的缘故。可是在当时,有许多人不相信西尔塞斯所说的事实,西尔塞斯本人也没能把原因说清。但是,西尔塞斯看到的的确是事实,而且为愈来愈多的人所证实。特别是18世纪初期,人们为了查清这个现象,曾经在海岸的岩石上。刻下了风平浪静时海面高度的凹槽,同时还在旁边注上了日期。到了2011年年底,人们发现有的海岸上的记号竟比海面高出2米多。

看来,这种现象只能用地壳在上升来解释了。近年来,欧美许多地质学家到这一带考察后,肯定了这种看法。

地壳升沉的现象在海边是看得比较清楚,但是在大陆上,也不难找到证据。富春江上有处风景美丽的七里泷,相传东汉初年的隐士严光曾在那里的河边钓鱼,那里有他的一座钓鱼台。清初学者刘献廷到那里游览时,发现钓鱼台的位置在半山问,根本无法在那里钓鱼。钓鱼台怎么会“搬家”呢?也许是后人修造了一个假的,但这种从前的河岸变成山谷的现象确实是存在的。

地壳不仅在升降,也在沿着水平方向运动。根据测量的结果,红海正在变宽,格陵兰和欧洲之间的距离也愈来愈远。

地壳直到现在还在运动,是不容怀疑的事实了。在今天,这种运动一般表现得很和缓,如果我们不留心观察和记录,是觉察不出来的,难怪古人以为大地是不动的。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认识到岩石组成地球外壳,覆盖在地球表面;

2、知道常见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程度及遇酸后的不同特征;

3、认识岩石有三种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并初步了解起形成的过程。过程与方法:

4、会用感官(看、摸)、工具及化学药品认识常见岩石,在观察实验中发现岩石的一些特征;能用相关的分类标准对岩石分类;能查阅有关岩石的相关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产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意识到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用的岩浆石:(花岗岩)、沉积岩:(灰岩、砂岩)、变质岩:(大理石、片麻岩)

(2)水槽、烧杯、滴管(3)录像资料

活动学具准备(学生部分)

(1)自己采集的各种岩标本;(2)查阅的有关岩石资料;(3)放大镜、锤子、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播放关于石头的影像。

提问:关于石头,你都知道些什么?

了解学生对岩石情况的已有经验,目的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牵引过来,为下面的学习打基础,因为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知识并不是线性的,新的知识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活动主动建构的。

2、学生展示自己带来的石头。(教者根据学生的回答:注意概括:这些石头来自在自然界中,它们有些裸露在表面,来自高山,而有的是被覆盖着,如在水里、土壤下等等。)

师:这么多石头哪些是岩石,你们分得清么?(展示图片,学生判断是否是岩石)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

师:岩石来自大自然,是在自然中形成的,像砂岩、砾岩,而不是人为加工后的混合物,像砖头、水泥块、玻璃块,也不是地质变化后的矿产,像煤。

3、总结:地球外壳主要由岩石组成。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岩石。(揭示课题)二,探究:研究各种岩石的特征。

1、提问:关于岩石你们想了解什么?

2、归纳学生提问,确定今天研究的问题:岩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3、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研究方法。

提问:了解岩石的特征,你打算用哪些方法? 引导说出:观察、敲击、浸水。

4、学生分组研究桌上的岩石标本,并填写实验记录表。(教师要进行了解,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

5、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评价。完善对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认识。

6、介绍新的认识岩石特征的方法:用化学药品认识――盐酸认识岩石的特征。发展:归纳总结 拓展延伸

1、归纳总结。(注意既总结本课的知识点――岩石的特征,又总结研究岩石的观察方法――利用感官、工具及其它物质如化学药品,三方面的结合才全面了解一个物体特征。)

2、提问:大家觉得这么多岩石,各有特点,你能把它们分一下类么? 学生自己分类

小组汇报自己的分类方法。

(汇报过程中,教师注意进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及评价)

3、讲述:我们就来看一看科学家们对这些岩石又是怎样分类的。播放录像或课件介绍三种岩石的形成过程及特征。介绍岩浆岩,提问:花岗岩为什么那么坚硬?

播放水成岩,提问:在沉积过程中你觉得会形成怎样的层次? 学生说说,教师补充 水成岩中不仅有化石还会形成一些矿产,如煤、石油。播放煤形成视频。师:你能说说煤是怎么形成的么? 播放石油形成视频。

师:石油被称为工业血液,你认为它的形成容易么?如果地球上的石油用完了会怎样? 介绍变质岩。课件展示

学生用橡皮泥模拟。

三、认识岩石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问:岩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用途? 展示视频

四、总结,拓展延伸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你还想还想了解什么问题?请你们自己设计研究方案进行研究。

反思: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 篇5

台中-晋江横向构造带对福建现代地壳变形和地震的影响

台中-晋江横向构造带是一条重要的断裂带,控制了福建地区新生代地壳变形和现今地壳运动的南北差异.研究表明,受该断裂带控制,形成福建现代地壳运动南北分区,地壳活动南强北弱、南升北降的.特点;历史中强地震基本分布在断裂以南的东部和邻近海域地区,形成南部地震集中区;--环境剪应力值高值区集中分布在台中-晋江横向构造带以南,也反映了南强北弱、南北分区的特点.

作 者:沈金瑞 SHEN Jin-rui  作者单位:莆田学院环境与生命科学系,福建,莆田,351100 刊 名:莆田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PUTIAN UNIVERSITY 年,卷(期):2009 16(5) 分类号:P542 关键词:福建   横向构造   地壳运动   地震   环境剪应力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 篇6

甘肃九甸峡水库库区地壳应力场和地震活动性研究

从中等地震震源机制解,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等方面研究了甘肃九甸峡水库库区及邻近地区的地壳应力场和地震活动特征.其结果为估计九甸峡水库蓄水后发生诱发地震的.可能性和可能的最大震级提供了基础依据.

作 者:李亚荣 荣代潞 LI Ya-rong RONG Dai-lu  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 刊 名:甘肃科学学报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GANSU SCIENCES 年,卷(期):2008 20(1) 分类号:P315.5 关键词:区域应力场   地震活动性   水库诱发地震.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 篇7

中国大陆有很多不同级别的板块, 这些板块是被不同运动方向和运动方式的构造带分割而成的, 这种板块就是地壳运动也就是板内地壳变形。地块表面上发生的强震一般就分布在地块的边界上, 对于中国大陆的地震活动来说, 应该以块体为中心来研究。因此我们在研究区域地壳变形的情况时, 也可以依照构造活动把研究区域分成较小的块体, 通过块体来观察研究形变。黄立人等人[1]用刚体运动加均匀应变模型对祁连山-河西走廊地区作了块体的相对变形与运动的研究。本文则对青藏东北缘地区的应力应变场用刚体位移加均匀应变模型进行了研究之后, 又用刚体位移加线性应变模型对其进行了实验, 并且把两种模型得出的结果与以前研究的人进行了对比。李延兴等人[2]建成了板内块体的刚性弹塑性运动应变模型, 进行了速度残差中误差的检验, 也对块体应变参数唯一性的最小检验, 对中国境内大陆块体的应变状态进行了估计和预测, 结果得出与其他人使用其他模型得出的结果基本一致。

1 活动块体的划分

在用活动块体模型进行研究地壳的变形的时候, 我们首先要衡量的是如何合理的划分研究区域, 一旦区域划分不合理的话, 就会得出不合理的物理解释。块体的边界大多是活动断裂带, 而划分块体的根本是活动断裂, 因为块体如何运动是通过块体内部的断裂活动性质显现出来的。

有不少学者对中国大陆地壳块体的运动都进行了研究, 而且都对如何划分块体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张晓亮等人 (2003.12) 运用自己建立的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区一级块体和包括相对细块体划分的运动模型, 对他们的运动变化进行分析。

张培震对中国大陆一二级块体的划分看起来是合理的, 我们基于它的划分情况, 结合该区的强震分布区域与该地区的地质构造背景, 第四纪以来该区域的主要断裂分布情况 (如图1) , 然后考虑张希等人 (2003.7) 对青藏块体东北缘的划分情况[3]和GPS观测点的位置, 认为应该把这个区域的块体划分成9部分。图1是青藏东北缘断裂分布图, 图2是青藏东北缘断裂分区速率图。

观察图2我们可看出7号块体水平运动速率是最大的, 然后是9号块体, 1号块体的速率是最小的, 因此我们可以判定1号块体所属的阿拉善块体是相对稳定块体, 在西北方向的8号块体速率也看起来比较小。依据活动断裂分布点, 把祁连山—海原断裂带作为中心, 北侧向东偏南运动, 南侧则往东偏北运动, 而且北方位置与南方位置比较起来更弱。

对于青藏东北缘区域来说, 它的水平运动的特点是:祁连山地以北东西运动与柴达木盆地地壳以缩短为主, 柴达木盆地和祁连山区主干断裂以南呈近线性均匀地壳缩短。祁连地区往北的区域, 地壳缩短速率加速, 可以判断该区域可能正遭受着剧烈的逆冲推覆构造运动[4]。

以柴达木盆地为界, 到位于六盘山旁边的甘青块体的东中部地区是按顺时针方向运动旋转的。鄂尔多斯块体则是反方向运动旋转的, 其中六盘山断裂带附近是速度最大的地方。但由于数据的不全, 可以对鄂尔多斯块体进行判断。但它的逆时针旋转是甘青块体顺时针旋转的原因, 在北西向的六盘山褶皱断裂带就是这两个块体的耦合作用。阿拉善块体内部则没有块体旋转运动的痕迹, GPS测点的运动速率差异也相对小, 这充分表明了它是一个稳定的块体。

2 活动块体理论研究地壳形变场

对于块体的划分, 我们运用了刚体旋转加均匀或线性应变模型这两种模型对地壳应力应变场进行了观察, 并且对这两种模型得出的结论进行了对比。

2.1 研究应力应变分布通过应用刚体旋转加均匀应变模型

通过此种模型可求得块体旋转参数和块体线应变及其中误差值, 块体速率残差及运动速率值, 解出每个块体的最大剪应变率、面膨胀率、主应变率大小和方向值, 主应力的大小和方向值。 (见图3)

从求的结果可以看出, 阿拉善块体旋转最小, 青藏东北缘8号块体旋转速率是最大的是4.44×10-8, 其次是位于西南部的7号块体, 8号块体较大旋转速率可能是因为受到西侧的作用力。北向、东向应变和剪应变参数中误差都很小, 可以确定为模型相对来说比较可靠, 如果以εe、εn、εen的中误差来估计εe、εn、εen的显著性的话, 且应变参数显著性的标准用二倍中误差来计算, 3号、4号、6号和9号块体应变相对于其它块体应变显著。其中6号块体的误差是最大的, 它的应变本应为-1.741±0.462mm/y, 它产生了明显的应变。

每个块体的东边和西边速率值与它的GPS观测值的平均值最大为0.047mm/y, 每个GPS测点的速率值与观测值的差也小于3mm/y, 只有130号和133号例外, 这可能和观测点分布不均有关, 但都在位移速率中误差里, 所以模型是可信的。

GPS观测值的运动方向和进行模拟后每个站点的运动速率状态相一致, 整个运动方向由东北向慢慢变为东南向, 且运动速率慢慢地降低, 位置偏向西南部的7号块体块体运动速率看起来是最大的, 达到了7.063mm/y, 其中鄂尔多斯块体与甘青块体运动与这个区域GPS水平运动观测值相近, 这说明了REHSM模型的可靠性。如果断裂带的滑动量以断裂带两侧块体的运动速度之差来计算的话, 那么祁连断裂带东部的滑动量东边是4.310mm/y, 西边是3.289mm/y, 中部是4.613mm/y, 东海原断裂带东部是829mm/y, 西部是2.405mm/y。这个数据与张希等人 (2003.7) 测出的结果基本相同, 都反映了祁连-海原断裂带有明显的左旋走滑兼挤压的运动。

2.2 采用刚体旋转加线性应变模型研究应力应变分布

如果这个区域块体内部的应变, 是线性的, 那么如果想得出这个区域的应变参数的话, 应该使用的模型是刚体旋转加线性模型。参照应变参数, 我们可以看出鄂尔多斯块体是相对稳定的, 它旋转量是0.011×10-8, 7号块体的旋转量和运动速率都是最大的分别为0.125×10-8和7.977mm/y, 甘青块体中的4号、5号与6号块体的旋转量和运动速率也相对较大。从北向南块体旋转量和运动速率都逐渐增大, 与观测速率的情况一致。从图4中对两种模型的观测值和模拟值比较的话, 数据基本相同, 但通过RELSM得出的块体残差平均值比REHSM得出的结果要大, 所以在青藏东北缘地更适合用模型REHSM。

如果断裂带的滑动速率用断裂带的两侧刚体运动速率之差来计算的话, 那么海原断裂带的东边是0.888mm y, 西边是1.588mm/y, 祁连断裂带的东边是5.248mm/y, 中部是5.269mm/y, 西边是4.563mm/y。通过比较可以得出这个模型得出来的滑动量要相对那个大一点。从东往西, 该区域呈现出东偏南到东偏北的逆时针方向运动。每个块体的运动都是不同的, 在这些块体中, 阿拉善块体是最稳定的, 以祁连-海原断裂地带为界线划分的话, 两侧块体的中间地带有左旋走滑和挤压的相对运动。位于祁连山断裂地带的两边的块体呈现为NE-NEE向挤压运动, 海原断裂地带两边的块体是NEE-近E向挤压运动。

2.3 两种活动块体模型的比较

一个块体的整体应变状态是看它的应变参数的, 而应变参数是根据块体理论求出的, 这种应变状态也可叫做整体平均应变状态。有些专家甚至学者认为块体内部的真实形变状态通过线性应变模型相比均匀模型能更精确地反映出来, 但经过以上的调查与研究, 我们可以看出这两种模型任何一种都能较好地把地壳形变特征反映出来, 但是在青藏东北缘这种构造特征基础上, 从求出的应变参数模拟的该区GPS站点的运动速率残差情况或断裂带的滑动速率来看, REHSM模型要优于RELSM模型。这给出我们一个启示, 究竟哪一种模型能更好地描述研究区域的特征, 要结合具体的地质构造特点来分析, 不能盲目。

参考文献

[1]黄立人等.用速度场得到的华北地区活动块体及变形[J].地震学报, 2003, 25 (1) :72-81.

[2]李延兴等.板内块体的刚性弹塑性运动模型与中国大陆主要块体的应变状态[J].地震学报, 2001, 23 (6) :565-572.

[3]张晓亮, 江在森等.对青藏东北缘现今块体划分运动及变形的初步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2, 22 (1) :63-67.

[4]王庆良等.青藏块体东北缘现今地壳运动[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1, 22 (4) :12-16.

[5]张培震等.中国大陆的强震活动与活动地块[J].中国科学 (D辑) , 2003, 33 (增刊) :12-20.

高一物理运动空间和时间的教案 篇8

1、质点:不考虑物体的大小和形状,把物体简化成一个有质量的点,称为 。

2、参考系: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用来做 的另一个物体称为参考系。

(1) 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若以不同的物体作为参考系,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

(2) 参考系的选取原则上是任意的,在实际问题中应以研究问题的方便、对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为原则。

(3) 在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时,通常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不动的物体做参考系。

3、坐标系:在选定的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后,就能定量地描述物体地位置及位置的变化。

答案:1、质点;2、参考。

疑难突破

物体在什么条件下能看作质点?

质点是一种科学的抽象,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是在研究物体运动时,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对实际问题的近似,在什么条件下物体可以看作质点呢?

(1) 当物体上各部分的运动情况都相同时,物体上任何一点的运动情况都能反映物体的运动,物体可看作质点。

(2) 物体的大小、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可以忽略不计的情况下,可以看作质点。

(3) 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问题中,有时可以看作质点,有时不能看作质点。

典题精讲

例1、下列情况中的物体可以看作质点的是

A、地面上放一只木箱,在上面的箱角处用水平力推它,当研究它是先滑动还是先翻转的时候

B、上述木箱,在外力作用下在水平面上沿直线运动时

C、对于汽车的后轮,在研究车牵引力的来源时

D、人造地球卫星,在研究其绕地球运动时

【思路解析】

木箱在水平力作用下是否翻转与力的作用点的位置有关,在这种情况下木箱是不能看作质点的。当研究木箱的水平方向上的平动的时候,木箱各点的运动情况是一致的,这时可以把木箱看作质点,汽车牵引力的来源与后轮的转动有关,在研究牵引力的来源时,不能把后轮看作质点;卫星绕地球转动时自身的形状和大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可以把它看作质点。

故正确答案为BD。

答案:BD

例2、甲、乙两人坐在同一辆沿平直公路行驶的.汽车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乙为参考系,甲是静止的

B、以地为参考系,甲是运动的

C、以车为参考系,路边的树是运动的

D、以车为参考系,树是静止的

【思路解析】

因为甲、乙两人有相同的运动状态,当甲以乙为参考系时它们之间的位置没有变动,故甲相对乙是静止的,所以A说法正确。汽车本身相对地面运动,故选地面为参考系时甲是运动的,所以B说法也是正确的。当选运动的汽车为参考系时,是假设汽车不动,则汽车周围的树木都向汽车运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即后退),所以C说法也是正确的,同时断定D说法是错误的。

故正确选项为A、B、C

【答案】A、B、C

例3、如图1.1-2所示,物体沿x轴做直线运动,从A点运动到B点。由图判断A点坐标、B点坐标和走过的路程。

【思路解析】

由图1.1-2知,A点坐标为x=-3m,B点坐标为x=2m,走过的路程s=3m+2m=5m

【答案】 A点坐标为x=-3m,B点坐标为x=2m,s=5m 知识导学

1、质点是高中物理提出地第一个理想模型,是研究物理问题地科学思维方法,我们在学习中,要逐步领悟质点的概念和分析,建立质点模型地研究过程。

2、初中学习的参照物与参考系类似,但参考系是更为科学的定义。

3、结合实际问题如何建立坐标系,如何选择坐标轴和正方向、如何选择坐标原点,是坐标系的一个实际应用问题。

疑难导析

各部分运动情况都相同的物体可看作质点,如沿斜面下滑的物块。

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球的大小相对太阳到地球的距离可忽略,故可把地球看成质点。

对于同一个物体,有时可看成质点,有时不能看成质点,如研究北京开往上海的火车,在计算运行的时间时可忽略车长,把火车看成质点。但是同样这列火车,要计算它通过某座大桥所需要的时间时,不能把它看作质点。

典题导考

【绿色通道】

实际物体可视为质点的条件:(1)物体的形状、大小对物体的运动影响可以忽略不计;(2)物体做平动;(3)物体虽然有转动,但因转动而引起的差异对所研究的问题不起主要作用。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在什么情况下物体能够看作质点,什么情况下物体不能看作质点。

[典题变式]

1、在下列运动中,研究对象可当作质点的有

A、做花样溜冰的运动员

B、运行中的人造地球卫星

C、转动中的砂轮

D、沿斜面滑下的木块

答案:BD

【绿色通道】

描述物体是否运动首先要选择一个参考系,以此为标准来衡量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参考系一旦选定,物体的运动情况也确定。

[典题变式]

2、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考系分别是

A、船和山 B、山和船

C、地面和山 D、河岸和流水

【答案】A

【绿色通道】

建立坐标系确定物体的位置,首先要确定原点的位置及坐标轴的方向,再确定研究对象所处的坐标即可。

[典题变式]

3、为了确定平面上物体的位置,我们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1.1-3所示,以O点为坐标原点,沿东西方向为x轴,向东为正;沿南北方向为y轴,向北为正。图中A点的坐标如何表示?其含义是什么?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 篇9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 直观地感受到地球内部运动会造成火山和地震以及地形地貌的变化。通过分析火山地震等现象寻找原因, 从而认识地球内部运动改变地形地貌的事实。通过资料阅读、讨论交流和模拟实验等方式进行, 特别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 采用模拟实验与多媒体视频资料, 感受地球内部运动改变地形地貌。

三、教学目标

1. 科学概念

(1)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2)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3)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 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4) 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 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2. 过程与方法

(1) 阅读资料, 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2) 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 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 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它们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 这种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 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 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形地貌。

五、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火山和地震的图片或资料、毛巾、报纸、泡沫塑料块、彩色笔, 等等。

教师准备:火山和地震对地形地貌影响的图片和课件, 反映地壳板块运动的图片和课件。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

出示地球仪:同学们请看, 这是我们美丽的家园———地球 (板书:地球) , 上有河流、山脉、高原、平原、大海等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 随着岁月的流逝, 它们也在不断的变化。地球上怎么会有如此多的地形?又是什么原因引起地形变化的呢? (板书:“?引起的地形变化”) 今天我们一起去探讨和研究“引起地形变化的原因”。

2. 认识火山和地震改变了地形

(1) 观看录像。

(2) 汇报录像中记录的现象。

(3) 形容火山和地震爆发时的情景。

(4) 交流课本中的内容和材料。

(5) 汇报交流。

(6) 总结并观看火山和地震改变地形的典型图片。

3. 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1) 猜测成因。火山和地震不断地改变和重塑着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从前面的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 它们在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同时, 也在地球表面塑造了很多迷人的自然景观, 那火山和地震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谁来猜一猜? (指名猜测)

(2) 通过短片认识地球内部运动。同学们的想象真是太丰富了, 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让我们一起通过下面这个短片作进一步的了解吧! (播放地球内部结构形态课件)

通过观看短片, 你有什么新发现? (指名说说:高温、高压、内部像一锅煮热的粥不停的上下运动、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地壳是漂浮在地幔上面的……) (板书:地壳、地幔、地核) 。综合同学们所说的, 其实就一句话“地球的内部高温、高压, 是不断运动的”。那地壳长期在地球内部运动力量的作用下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本第49页的中间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

(3) 认识板块是如何运动的。谁来说说地壳以前是什么样子的?后来怎么样了? (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分裂了) 。在地球内部运动力量的驱使下, 这些大陆板块是如何运动的? (教师板书:“撞击、分离、平移”)

(4) 揭示地球内部运动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大陆板块的这种撞击、分离和平移运动可能会导致什么发生? (火山、地震、形成山脉……)

4. 认识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形变化

(1) 猜测板块运动可能导致地形发生哪些变化。从视频中我们了解到, 大陆板块运动引起了地形的变化, 大家来猜测一下:大陆板块相互撞击、分离、平移运动会引起地形发生什么变化呢? (指名猜测:大陆板块相互撞击可能形成山脉、高原、山峰……;分离可能形成裂缝、海沟、海洋……平移可能形成的地形直接由教师演示)

(2) 验证猜测。我们对大陆板块运动可能引起地形发生哪些变化进行了很多猜测, 请看 (课件出示材料) 这是老师为大家提供的材料 (教师念一遍) , 各小组的材料袋中都有, 请你们从中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大陆板块的撞击和分离模拟实验。用实验来验证你们刚才的猜测是否科学、合理。在实验之前, 老师对大家提两点要求:一要认真观察和分析实验中出现的变化情况;二记录员要认真快速地填写实验报告。

(3) 学生分组实验。

(4) 汇报实验现象。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 (小组代表汇报, 要求按照实验报告填写的顺序进行汇报, 边汇报边展示。多问几个, 注意发现用其它材料设计实验的吗?)

(5) 巩固应用。同学们, 位于我国西部的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 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山脉之一, 请看 (出示海洋生物化石) 这是我国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 这说明什么? (它之前在海底) 谁来推测一下它可能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推测) 推测东非大裂谷的形成。 (出示东非大裂谷图片) 再看!这是东非大裂谷, 你们知道它是怎么形成的吗?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喜马拉雅山和东非大裂谷的知识? (喜马拉雅山至今还在不断长高, 并不断向北面漂移;东非大裂谷也在不断向两边拉伸和扩大。) 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 请同学们预测一下, 若干年之后它们会是什么样子? (喜马拉雅山会更高更峻, 会改变位置;东非大裂谷会更宽更大, 形成大海……)

(6) 观看视频感受地形变化。下面让我们再来观看一段视频, 再一次了解地形的神奇变化吧! (播放板块运动引起地形变化的课件)

(7) 揭示引起地形变化的根本原因。同学们, 现在你们知道地球上海洋、陆地、山脉、平原、高原的形成和变化都是什么引起的吗? (学生说, 教师板书“地球内部运动”) 是啊!地球内部运动既塑造了地球表面的地形, 又不断改变着地球表面的地形, 它有时表现得非常迅猛激烈, 如火山和地震的爆发;有时又表现得非常温柔、缓慢、让人难以察觉, 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升高和北移, 东非大裂谷的逐年拉张和扩大等。

5. 认识外力对地形的改变

除此之外, 还有没有其他力量的因素也在影响和改变着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呢?请同学们齐读课本第49页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学生阅读) 指名说 (板书:风、水、冰川活动……)

除了风、水、冰川活动等因素之外, 还有人类的活动, 如开山挖渠、修路等活动也在改变着地形。科学家认为, 引起地形变化的力量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力 (板书:内力) 即:地球的内部运动力量;另一种是外力 (板书:“外力”即风、水、人类活动等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 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同学们, (出示课件) 我们今天通过观看地球上“复杂多变的地形”这一现象, 提出了要研究的问题, 然后对问题进行了很多猜测和分析, 再通过阅读课本、交流资料、实验等形式, 进行了大量的验证, 最终得到了什么结论?大家齐读一遍课题。

6. 总结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 篇10

教法设计:教师讲解,学生就部分问题进行探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本资源库提供的网络型课件,进行网络教学。板书设计:

鸦片输入和禁烟运动

一、清朝中期政局的动荡

1.政治腐败(嘉庆帝)

2.白莲教起义(1796年)

二、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

1.英国鸦片祸华

2.灾难性影响

三、林徐的禁烟活动

1.林则徐上书道光帝主张严禁鸦片

2.林则徐的禁烟措施和虎门销烟(1839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可进行复习提问也可指导学生阅读引言。指出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都属于中国历史的近代部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进入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并提示学习中国近代史要掌握它的基础线索。

讲授新课:

由于清朝专制政治的高压政策和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必然导致尖锐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对抗。到嘉庆帝时期,国势开始衰落,中国社会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一、清朝中期政局的动荡

1.政治腐败(嘉庆帝)

教师请学生回忆清朝前期“康乾盛世”的繁荣景象。但从乾隆统治后期,政治就开始腐败。到嘉庆帝统治时,政府卖官鬻爵,官吏腐败贪污成风。这时期,清王朝军备废驰,将士怠惰。同时,土地兼并愈烈,失去土地的农民越来越多。阶级矛盾也更加尖锐,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

2.白莲教起义(1796年)

农民起义中规模较大的是川楚白莲教起义。教师简介白莲教的组织情况和起义经过,突出女英雄王聪儿的光辉形象。指出这次起义前后坚持了九年,转战川、楚、陕、甘、豫五省。沉重打击了清王朝。中国这个古老的封建帝国,已如日薄西山,逐渐衰落了。

二、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

1.英国鸦片祸华

此处可以就中英两国的基本国情加以对比。在清朝封建统治走向衰落的时候,在地球的另一端世界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继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之后,19世纪上半期,英国又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为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侵略扩张,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东方的中国。

教师分析“男耕女织”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英国运来的呢绒、布匹、棉花等等工业品很难在中国市场上倾销。而中国向英国输出的茶叶、生丝、瓷器等,又是英国资产阶级必需的商品,这样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商品畅销,英国的商品滞销;中国出超,英国入超,白银流入中国。

在这里要讲清楚“出超”(“贸易顺差”)和“入超”(“贸易逆差”)这两组概念。后来,外国商人发现鸦片贸易可以牟取暴利。英国东印度公司就用走私的方法,向中国大量销鸦片。

教师通过图示引导学生一起分析三角贸易的过程。并要充分利用教材的图画和表格。指出英国东印度公司是向中国大时走私鸦片的罪魁祸首;指导学生分析“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数量激增表”,得出这是对中国触目惊心的掠夺的结论。鸦片贸易的暴利,使英国资产阶级大发横财,而使中国人民遭受严重的危害。

2.灾难性影响

先让学生阅读课本的小字内容,也可引入其他材料,接着教师提问:“想一想,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哪些危害?”引导学生回答,老师归纳为四点。

第一,鸦片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影响清政府的财政收入。鸦片战争之前20年里白银外流达1亿两,平均每年流出500万两,相当于清政府每年总收入的1/10。这引起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

第二,鸦片腐蚀清朝的统治机构。许多贵族、官僚、地主吸食鸦片以后,更加腐败,加剧了统治集团的寄生性和腐朽性。他们接受贿赂,包庇鸦片走私,用加租增税等种种方法,把购买鸦片的花费转嫁到人民身上,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第三,鸦片削弱军队的战斗力。清军的将领了士兵也有人吸食鸦片。如在广东水师中,官兵不但吸鸦片还大量受贿。水师巡船竟至和英国鸦片船约定“每箱鸦片收到5万元到10万元”,大批“缉私船”甚至变成了鸦片走私船。

第四,鸦片危害了中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当时中国的一些城镇,烟馆林立,吸食鸦片的大烟鬼,成千上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竖体字的引文《炮子谣》。指出罪恶的鸦片走私,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教师在这里可以深入介绍鸦片等毒品对人身心健康的危害,联系社会现实对学生进行远离毒品的教育。

三、林徐的禁烟活动

1.林则徐上书道光帝主张严禁鸦片

指出清朝有见识的大臣纷纷主张禁烟,其中最坚决的是林则徐。可以让学生看课本上的图片《林则徐纪念馆》,和彩图《林则徐塑像》。教师介绍林则徐生平,指出他为官清廉,关心百姓疾苦。深刻地认识到鸦片走私给中国造成的危害。1838年,他上书道光帝,指出“银荒兵弱”的可怕结局,主张严禁鸦片。道光帝采纳了林则徐的主张,任命他为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到广州查禁鸦片。

2.林则徐的禁烟措施和虎门销烟(1839年)

让学生阅读课文归纳1839年3月林则徐到广州后采取了哪些禁烟措施?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第一,缉拿烟贩,命令外商必须交出鸦片,并保证以后永不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化坚决表示:“若鸦片一日示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第二,整顿海防。加强珠江口的防御工事,添建炮台,训练水勇。第三,派人翻译外国书报,收集资料,了解外国情况。第四,针对英国政府代表、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破坏活动,下令停止中英贸易,派兵封锁商馆,义律被迫答应呈缴鸦片,英美等国商人陆续交出鸦片共约110多万公斤。第五,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观察课本图画“销烟池和虎门烟纪念碑”,注意这里“销烟”不是“烧烟”。教师应突出虎门销烟场面的庄重和过程的严密,使在场观看的外国人,也感叹佩服。最后指出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林则徐不愧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解放后,虎门销烟的雕像成了北京天安门广场建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巨型浮雕的第一幅,是当之无愧的。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 篇11

1. 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背景;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及经过;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2. 能力方面:

(1)通过对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背景的教学,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已经学过的知识共同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五四爱国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教学,使学生能分阶段的,并能完整的认识新文化运动。

(3)引导学生分析五四爱国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3. 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仁人志士为救为进行的探索与抗争的回顾,使学生认识到不屈的探索与抗争才是中国不致灭亡的根本原因。

(2)通过五四爱国运动的经过的讲解,使学生体会到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学生是时代的主人翁,爱国是学生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

4. 学法指导方面:

(1)引导学生阅读、理解五四爱国运动历史背景的有关材料,最终得出结论,搭建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条件框架;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国际条件,国内条件等,训练学生整理历史知识的思路。

(2)训练学生自我设计问题,解答问题:如何形成历史事件背景的全貌,如何将事件经过结构化,对事件意义的分析可归纳为几个层次等。

重点、难点分析

1. 重点分析: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背景是重点。五四运动的爆发是必然的。革命爆发的基础在于中国内部正式发生的变化。中国人民不屈的探索与抗争及20世纪初中国经济、政治、思想结构的大变动,是爆发革命运动的内在因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使更多的中国人清醒,必须寻求新的出路。而十月革命,恰好为在黑暗中苦半的中国人民指明了一条新的方向。这一历史背景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革命不可避免。同时自然反驳了一种错误的说法:“没有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就不会有五四运动”,这种说法夸大了偶然性因素,忽视了必然因素。

2. 难点分析:

(1)观克思主义的传播。讲清新文化运动后期的阶段特征,通过对各派别思想的了解,及“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分析,表明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知识分子,最终转向马克思主义,是根据自身的亲身实践,审慎的思考,才作出的抉择。

(2)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要与以往的革命相比较,从领导阶级、指导思想、革命目标、前途、历史背景等方面分析、体会,得出结论:由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他们不能完成民主革命任务,五四运动以后,领导革命的伟大历史使命就由中国无产阶级承担起来。这样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课堂教学设计

师:请思考1840~1919年中国人民的探索与抗争都有哪些?结果如何?教训有哪些?

生:(结合已学过的知识,思考并回答)

师:(板书:第二节 五四爱国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 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

师: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

1.中国的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材料

1:民国初年新注册的工厂数(不包括矿山) 单位:家材料2:辛亥革命前工人达50万~60万人;1919年产业工人200万,手工工场工人和店员已增至1200万;1912~1919的7年间,工人罢工130次,仅1919年的前5个月就达19次。师:分析20世纪初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及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引起阶级结构的哪些变化。生:(分析概括,及结合已经学过的知识回答问题)师:19新文化运动有了哪些新的发展?生:(回忆旧知识)师:为什么十月革命反对帝国主义的号召,启发了中国人民?十月革命的胜利对中国人民具有哪些特殊的吸引力?生:(对此并回答)师:20世纪初中国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中国的思想界正发生着大变动,而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否改变?黑暗的现状是否改变?生:(思考并回答)3. 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材料1军阀护充军队数目:19全国陆军45万多人;1918年85万多人。材料2对人民的压榨:1912~1919年田赋增加了7倍;盐税、烟税、酒税增加了3倍,印花税增加了6倍。材料3从1916~1919年5月北洋政府共借外债100多次,债权国包括:日、美、英、法、德、俄、比、荷等国,以中国的银行、矿山、交通、税收、国库券、期货为担保。材料4据统计1913日本在华投资总和4.9亿日元;1914年输华货值1.6亿日元,1919年增至4.47亿日元;美国对货贸易额从190.35亿海关两增至1919年1.08亿海关两。材料5日本首相寺内称:在他任期内1916~1918年日本对货借款3倍于前,日本在华权利何止十倍于二十一条。

师:结合材料思考: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性质是什么?一战期间仍加紧对华侵略的是哪两个帝国主义国家?控制段祺瑞政府以图实现其独霸中国目的的是哪一国?

生:(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概括)

师: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日益激化,革命运动的爆发不可避免。二、 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及经过

1.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

师:1919年1月巴黎和会召开,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派全权代表陆征祥等参加。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如下:材料1(1)取消列强在华特殊性权的七项希望(放弃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警,撤销外国邮政电报机关,取消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归还租界,关税自主)(2)取消日本和袁世凯签订的二十一条(3)归还在大战期间被日本夺取的原德国在山东占有的特权。材料2“和会”议长克里蒙梭以其不在和会权限之内,拒绝讨论第一项和第二项内容;山东问题,日本在战中获的权益已由英、法、意得以承认,以及中日双方曾有的换文,故日本拒绝交还在山东的特权。材料3和会规定德国应归还八国联军入京时夺取的中国的天文仪器;并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殊性权交给日本。师: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使深受帝国主义欺压的中国人民的长久积压的怒火一下子迸发出来,以学生斗争为先导的五四爱国运动如火山爆发般的开始了。

2.经过

师:请大家新闻记者课本第189页、第190页、第191页有关内容及《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松沪沪军史-卢永祥电》及第195页《北京市民宣言》等有关内容,回答如下问题: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时间,地点,口号;运动前期的主导力量是什么?

生:(思考并回答)

师;然而学生讲演者“垂泪而道”,听众“掩面而泣”;却感动不了军警。6月3日军警逮捕学生170余人,6月4日逮捕700余人,6月5日名学生遭到军警马队的冲击。回答:这时的学生运动有什么局限性?生:(结合材料回答)师: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唤醒了中国各界民众,工人首先起来支持学生运动。6月3日一个重要的事件发生了,6月5日开始,上海商人罢市。许多商店门前贴着“国家将亡,无心营业”。那么,从6月起,运动的主导力量有什么变化?运动的中心有什么变化?五四运动波及的范围?从运动的口号分析,这场运动的性质是什么?从《北京市民宣言》看,陈独秀、李大钊在五四运动中起着怎样的作用?五四运动取得了哪些胜利?

生:(在教师引导下讨论、回答问题)

三、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师:一战的空前残酷,战后的极度混乱,使世人为之震惊,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俄国十月革命发生后对中国人民产生了吸引力;而巴黎和会列强对中国的态度又给中国人以实际的教训,使先进的中国人看到了列强联合压迫中国人民的实质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的主要原因。“寻求根本的解决”是知识界的呼声,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进步思想界的主流,是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的突出特点,从此新文化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学生阅读课本第192页、第193页有关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师:比较全面的、系统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哪篇?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刊物,有哪些?先后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几位代表人物是谁?“问题”与“主义”的各自观点?“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实质是什么?

生:(依据课本有关内容及教师设问的要求回答)

四、 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师:(以提问形式引导学生通过课本有关内容深化、理解教材)性质:中国近代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问:五四运动是否彻底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为什么说是彻底的?从斗争的坚决性上思考)社会各主要阶层在这场革命中的表现:学生、工人、商界及先进知识分子等,说明这是一场人民大革命。

生:(归纳分析)

师:为什么说“中国工人阶级能发展自己阶级的独立力量与独立斗争,显然与此次罢工有很大的影响?”

生:(联系旧知识。从中国产业工人诞生起就进行的反抗与五四运动中工人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师: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怎样理解五四爱国运动的世界意义?

生:(结合课本回答)

师: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新”表现在哪些方面?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设计如下问题:(1)民主革命的任务是什么?(2)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如何理解?领导阶级、群众基础、指导思想、革命目标、革命前途、国际背景)

上一篇:【热门】圣诞晚会作文下一篇:留学调查报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