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状态分析(通用12篇)
运动状态分析 篇1
稳定的心理状态是足球比赛获取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培养运动员稳定的心理是教练员关注的焦点,而培养运动员稳定的心理状态是在青少年时期。因此,防止和缓解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焦虑状态是一项不容忽视的课题。本文从运动心理学的角度对影响参赛运动员水平和能力发挥的竞赛焦虑问题进行研究,旨在了解竞赛状态焦虑产生变化的规律,为改进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实效性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参加广西第十一届运动会足球项目青少年组的200名参赛运动员,分别来自南宁、柳州、梧州、北海等四支队伍的队员,进行随机抽取样本。其中,男队员140人,平均年龄为16.32岁;女队员60人,平均年龄15.26岁。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体育运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以及青少年体育方面的资料,并通过中国期刊网检索相关文献40余篇,为研究设计、分析做准备。
1.2.2 心理测量法
1.2.2.1 测试工具
采用美国运动心理学家马腾斯(Mantens)1990年编制,并由祝蓓里教授于1994年修订的具有高效度和信度的“运动竞赛状态焦虑量表”(简称为CSAI-2问卷)为测量工具。该量表共27题,分别从“认知状态焦虑、躯体状态焦虑、状态自信心”三个量表考察运动员的竞赛状态焦虑,每一份量表分别记分,分数在9~36之间,具有较高的信度(r=0.71,P<0.01)。认知状态焦虑是指在竞赛时或竞赛前后即刻存在的主观上所认知到有某种危险或威胁情境的担忧。它是由对自己能力的消极评价或对比赛结果(成绩)的消极期望所引起的焦虑。它主要以担忧失败、对自己讲一些消极的话,以及不愉快的视觉想象力为特征。躯体状态焦虑是指在竞赛时或竞赛前后即刻存在的对自主神经系统的激活或唤醒状态的情绪体验,它直接由自主神经系统的唤醒所引起的体验。它通过心率加快、呼吸短促、手心发凉而潮湿、胃部不适、头脑不清晰或者肌肉紧张感的提高而表现出来。状态自信心是指在竞赛时或竞赛前后运动员对自己的运动行为所抱有的能否取得成功的信念。
1.2.2.2 测试步骤及量表回收情况
采用统一指导语,无记名答卷,在比赛前或比赛后即刻独立填写量表。共对研究对象发放CSAI-2量表200份,其中,男队员140份,回收130份,有效回收率为92.86%;女队员60份,回收55份,有效回收率为91.67%。
1.2.3 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11.5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运动员赛前和赛后的状态焦虑的对比分析
表1表明,赛前与赛后运动员,其认知状态焦虑存在差异,且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说明运动员赛前所经历的竞赛压力大于赛后体验。而在躯体状态焦虑和自信心两项指标上,赛前和赛后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运动员受其影响不大。对于因比赛临场发挥不好,运动失败或消极的自我评价引起的赛后焦虑,教练员应认真分析出现问题的根源,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调控。
注:*表示显著性差异(P<0.05)
2.2 不同性别运动员状态焦虑的对比分析
从表2可知,不同性别运动员在认知状态焦虑水平和躯体状态焦虑存在差异,男性运动员的认知状态和躯体状态均高于女性运动员,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而女性运动员状态自信心稍高于男性运动员。马腾斯等人研究发现,这种现象与男、女不同的心理特点有关。这个年龄段女性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细腻、敏感和脆弱,相对于男性的豁达、坚强的心理特征更容易引起情绪的波动,进而产生焦虑的情绪。
注:*表示显著性差异(P<0.05)
2.3 不同文化水平运动员状态焦虑的对比分析
表3表明,在认知状态和躯体状态上虽无显著性差异,但普通中学运动员高于业余体校运动员。这是由于普通中学运动员从小接受系统的文化理论学习,这对运动员认知方面有着很大的影响,运动员对待比赛的得失也会有更加准确的认识,从而有利于在比赛中发挥技术水平。普通中学运动员与业余体校运动员,其状态自信心存在差异,且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普通中学训练的运动员低于业余体校运动员,这与业余体校运动员长期接受正规训练有关。
注:*表示显著性差异(P<0.05)
2.4 不同训练年限运动员状态焦虑的对比分析
表4表明,不同训练年限的运动员在运动竞赛状态焦虑强度的得分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运动员运动竞赛状态焦虑得分水平呈递减关系,即运动竞赛状态焦虑随着训练年限的增长而逐渐降低,说明运动员的运动经历、丰富的比赛经验对运动员自信心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注:1:表示3年以下;2:表示3年以上;3:表示6年以上;*表示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焦虑是指人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所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并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焦虑属于复合性情绪,其核心是恐惧。斯皮尔伯格(Spielerger)认为焦虑可分为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状态焦虑就是特定情景性反应所抱有的能否取得成功的信念。研究认为,状态自信心的高低与运动员紧张程度有密切的关系,相对而言,高水平的和成绩较好的运动员在比赛或训练中,自信心水平相对较高。为了验证这些观点,我们从运动焦虑的三方面与运动行为之间出发,讨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3.1 躯体焦虑与运动行为之间的关系
躯体焦虑主要影响的是竞赛者最初的比赛表现,这时竞赛者仍然感到紧张,但躯体焦虑对比赛成绩的影响不大,不过躯体焦虑在比赛中出现的频率大大超过认知焦虑;相反,认知焦虑对比赛成绩的影响更大,因为在竞赛过程中,竞赛者对成功的期待可能会随时改变,许多领域的研究表明,成功的期待对比赛成绩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在青少年中,年龄越小,对这种成功的期待越不明显。
3.2 运动认知焦虑与运动行为之间的关系
从认知焦虑与运动行为的研究结果表明:认知焦虑对运动行为有很大影响,但大多数青少年并没有这种认知焦虑的反映,而个体对情景的认知解释对绩效却产生了很大影响[4]。调查发现:当青少年运动员自身状态良好或最佳、外在环境影响较小时,其焦虑水平较低。另外,根据Jones研究显示,对过去比赛成绩的评估、赛前准备和目标的设定能很好地预测认知焦虑状态[5]。然而,大多数青少年运动员欠缺对过去绩效的评估,从而影响比赛的正常发挥。
3.3 状态自信心与运动行为之间的关系
由于状态自信心是竞赛焦虑构成的重要部分,因此目前有关自信心与行为绩效的研究也成为体育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调查发现,业余体校青少年运动员与非体校青少年运动员自信心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表明高水平运动员的自信水平更高。还有研究显示,自信比认知焦虑和躯体焦虑解释了更多的绩效差异,表明高度的自信对防止认知焦虑起到重要作用。
4 结论
4.1 青少年运动员在赛前和赛后在认知状态方面存在差异,且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说明运动员赛前所经历的竞赛压力大于赛后。
4.2 不同性别青少年运动员在认知状态焦虑水平和躯体状态焦虑存在差异,男性运动员的认知状态和躯体状态均高于女性运动员,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而女性运动员状态自信心稍高于男性运动员。
4.3 普通中学运动员与业余体校运动员相比,在认知状态和躯体状态上虽无显著性差异,但普通中学运动员高于业余体校运动员;普通中学运动员与业余体校运动员相比,其状态自信心存在差异,且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普通中学运动员低于业余体校运动员。
4.4 不同训练年限的运动员在运动竞赛状态焦虑强度的对比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运动员运动竞赛状态焦虑得分水平呈递减关系,即运动竞赛状态焦虑随着训练年限的增长而逐渐降低。
参考文献
[1]祝蓓里.运动竞赛状态焦虑量表(CSAI-2问卷).中国常模的修订[J].心理科学,1994(6):360
[2]张力为,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0):55-58
[3]曹庆华,窦彦丽.新疆武术运动员的竞赛状态焦虑的研究与分析[J].搏击.武术科学,2006(10):41-42
[4]全国体育院系教材.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122-123
[5]薛彦良,徐建昌.对辽宁省健美操后备运动员状态焦虑的调查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3):34-36
运动状态分析 篇2
胆怯型。
有的人天性胆小,动辄害羞脸红,性格腼腆。这些人应多参加游泳、滑冰、拳击、单双杠、跳马等项目。这些项目要求人们不断地克服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经过一个时期的锻炼,胆子会变大,为人处世也就显得从容自然了。
紧张型。
有的人心理素质缺少锻炼,应多参加竞争激烈的运动项目,如足球、篮球、排球等项目。这些项目场上形势多变,紧张激烈,只有冷静沉着地应对,才能取得优势。若能经常在这种激烈的场合中接受考验,遇事就不会过于紧张,更不会惊慌失措,从而给工作和学习带来好处。
急躁型。
有的人处世不够冷静沉着,易冲动急躁。这些人可选择下象棋、打太极拳、练习健身气功、长距离散步、游泳等项目。这类活动多属静态、单独的运动,不会带来情绪的过于波动,有助于调节神经功能,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多疑型。
有的人多疑,对他人缺乏信任,处理事情不果断。这些人可选择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跳高、跳远、击剑等项目。这些项目要求运动者头脑冷静、思维敏捷、判断准确、当机立断,长期从事这些活动将有助于人走出多疑的思维模式。
孤僻型。
运动状态分析 篇3
关键词:中学生田径运动员;心理状态;改进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096-01
一、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以及在比赛中对成绩的影响
无论是参加体育课学习的学生,还是从事运功训练和比赛的运动员,都会从体育活动中感受到各种各样的心理体检。其中,有因适度的紧张而完成了一个较困难的动作而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也有因过度兴奋而造成动作失败,与奖牌失之交臂的运动选手。有些人只有在单独进行练习的时候动作技能完成的非常出色,也有些人必须在观众的助威声中才能摘取胜利的果实。这些都与学生或者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有关。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学生或者运动员发挥出正常甚至超常发挥。不良的心理状态会使运动员比赛低迷,不能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通过对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在比赛中对成绩的影响的研究发现,运动员的赛前心理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过于兴奋。由于运动员自控能力差,心理素质尚不健全,日夜想念与比赛有关的各类信息,导致赛前过早的出现高度兴奋状态。在赛前的训练课中就表现出较好的成绩,运动员的体力和精力较早的被消耗。导致运动员在临场比赛的时候,最佳状态已过,兴奋点处于低潮。表现为神志不安,呼吸急促,四肢无力,节奏失调,难于自控。最终导致比赛中不能发挥最好成绩。
(二)过于紧张。体育心理学中讲到,人类和动物在经历和体验某种过度情景时,产生的那种心理和生理的过程称之为应激,又称之为紧张。导致应激的刺激,可以是躯体的、心理的和社会文化的诸因素。运动员往往由于某种原因,比如第一次比赛、在陌生场地比赛、过去比赛的阴影,往往产生的心跳加快、心率不齐等现象。从而导致比赛中动作僵硬,呼吸急促,不能发挥出正常的竞技水平。
(三)过于自信。运动员对比赛没有进行很好估计,盲目乐观,过于高估自己,对比赛及对手缺乏全面的了解,总以为自己可以取胜,可是比赛结果常常事与愿违,以失败而告终。
(四)过于焦虑。焦虑是个体在担忧自己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而感到自尊心受到持续威胁下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惧怕色彩的情绪状态。焦虑状态分3种主要成分,分别是情绪体验,威胁不确定性和担心的认知表征以及生理唤醒。运动员往往会因为赛前准备活动不充分等原因,造成手心出汗、尿频、大量流汗,甚至产生负面的自我暗示,无法专注,导致比赛中动作僵硬,不能发挥出正常的运动水平。
(五)过于情绪低落。运动员由于赛前受伤或者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经常表现出无形的烦恼和愤怒,情绪低落,体力不支。训练中常常因为小事而脾气暴躁,沉默寡言,不愿意和队友交谈。对比赛缺乏信心,缺乏斗志,甚至厌恶比赛。从而导致比赛欲望严重下降,动作无力,技术失调,严重影响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二、导致运动员赛前产生不良心理状态的原因
根据调查表明,影响赛前不良心理状态的原因往往是运动员担心在比赛中发挥不好,不能满足训练或比赛对经济上和时间上的要求,训练比赛场所的变更,对自身天赋和潜力的怀疑,与其他运动员之间的不和谐以及运动损伤等。综合分析那些成百上千的影响因素,我把使运动员赛前产生不良心理状态的原因主要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陌生的比赛场地,不适应新环境。2.比赛的重要程度,领导的重视程度。3.运动员对比赛的期望值过高。4.对手过强而造成的心理压力,不战而退。5.对适度紧张和焦虑认识不足而产生过度紧张。6.运动员自身个性,自身意志力不够强,抗压能力不足。7.赛前准备不充分,或者有伤在身,处于疲劳状态。8.教练的关心和同学的鼓励,造成压力过大。9.过去比赛的阴影,产生不良的心理暗示。
三、运动员赛前产生不良心理状态对策分析
(一)经常带着学生参加比赛,提前适应比赛场地。经常带着学生参加比赛,有助于使学生更好的适应场地,以便发挥自己的正常水平,消除对陌生场地的顾忌,调整自己的心态。提前适应比赛场地有利于运动员较早的熟悉比赛环境,好在比赛中发挥自己的正常水平。
(二)领导和教练要做好赛前的思想工作,正确激励运动员,减轻运动员负担。领导要做好比赛之前的思想动员工作,教练员如果发现运动员存在不良的心理状态或者有趋势,应及时鼓励运动员,正确引导运动员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减轻运动员的思想负担。
(三)学校应注重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学校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抗压水平,这样对于改善运动员的自信,降低运动员的状态焦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增强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有助于运动员自己提高调整不良心理状态的水平。以便在比赛中能够独立应对突发的状况或者问题困难。
(四)教练员在比赛之前要认真系统训练,调整运动员状态,避免受伤。比赛前的系统训练,伤病情况严重影响着运动员的心理以及运动员的比赛成绩。这就要求教练员具备较高的训练水平。及时调整运动员的赛前状态,使运动员的最好成绩出现在比赛当中。同时,教练员要防止运动员的运动损伤,训练计划要结合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同时防止运动员在赛前出现疲劳期。
运动状态分析 篇4
关键词:篮球运动员,比赛,逆境,心理
现代篮球运动场上对抗程度变得日趋激烈, 心理的较量也更显得更为重要。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则难以适应各种复杂的比赛环境, 直接影响整到球员的临场技术和战术的发挥。我们研究和分析了许多著名的篮球分析员对比赛的统计, 运动员之所以在比赛中没有发挥好比较好的状态, 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心理方面出了问题, 仅有少部分人是因技术等本身因素造成的发挥失常。运动员在比赛关键时刻心理的稳定性, 直接关系着比赛的胜负。现代社会拥有良好的心态便是走向成功的阶梯, 即使运动员的技术再高, 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护航的话, 也很难取得优异的成绩。
在一场篮球比赛中, 双方运动员身体素质与运动技术差别并不大。云永远的逆境心理主要表现在运动员在面对不良环境下的心理变化。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情绪波动、注意力涣散、思维能力降低而陷入被动状态。可见, 逆境时运动员的心理起着决定性作用, 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黄冈师范学院14个院系的篮球队员。
1.2 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 对各院系篮球队学生制定问卷, 发放140份, 其中有效问卷138份。文献资料法, 利用图书馆及互联网查阅和收集与本研究课题有关的资料。对比分析法, 对所搜集的数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2 篮球运动员逆境心理产生的因素解析
2.1 运动员自身因素
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一般会受到逆境的影响, 特别是比赛中碰到突如其来的挫折情况, 人体的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运动系统会发生一系列的反应。当运动员比较兴奋时, 大脑皮层会抑制兴奋程度会很明显, 能发挥出较大的工作效率。调查发现, 有65%同学表示在比赛中或多少会出现紧张情况, 对自己的技战术表现不满意。
如果在逆境比赛中有了稳定的心理基础, 就能增强比赛的信心。信心是以战术意识和优秀的运动技术为基础的, 有的运动员由于比赛前过度兴奋, 但是根本没有预料到比赛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根本没有思想准备去应对比赛中的问题, 临时受到挫折, 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技术动作, 导师发挥失常。统计结果表明, 有75%同学表示在全场紧逼及人盯人时整个人是紧张的。现代篮球已经发展成为对抗激烈的一项运动, 所以运动员的抑制将会在比赛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特别是在逆境中对运动员的一致要求会更高, 所以我认为拥有了顽强的意志, 那么你离成功会更进一步。
2.2 外界因素
外界的因素也是影响篮球比赛中运动员心理状态的重要因素。调查发表, 有30%同学表示对裁判不公或水平不高、观众偏心起哄、气候及环境等等对本人技术发挥有很大影响。这些都会从不同的方面影响运动员的发挥, 所以必须得通过训练以及外界因素磨练才能是运动员不断的成长, 打好比赛。
3 篮球比赛中运动员克服不良逆境心理的方法与对策
3.1 做好运动员的赛前心理准备工作
为了使运动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出正常的水平, 必须要对运动员进行长期的心理锻炼, 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并且将良好的心理素质运动到比赛当中, 以克服比赛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此外, 在比赛前我们要对技术、设备以及心理方面做好充足的准备, 以适应不同的比赛。赛前要根据对手的技术特点, 客观有效的分析, 从而做出相应的调整, 让运动员在赛前做好充足的准备, 与此同时, 教练员尽量不要给运动员施压。
3.2 运动员比赛调节情绪的方法
我们可以通过不断训练的方法去克服心理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谈话、讨论等方法对运动员进行心理暗示, 对比赛有一个清楚的理解。从而形成适当的比赛动机, 确定合理的比赛目标。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充足的准备, 将自己的思维以及技术特点在面对逆境时充分的表现出来, 当运动员有了充足的心理准备后, 那么比赛将变的相应的简单了。
篮球运动员在比赛中自我控制的能力, 以及在比赛中阅读比赛的能力, 在比赛中显得尤为重要。但是运动员一定要控制自己, 在比赛前不要太兴奋, 以免经历和体力消耗过多, 在真正的比赛当中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所以运动员应该控制自己的情绪。
3.3 运动员比赛树立信心的方法
信心不是天生的来的, 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够获得的, 而是在充分评估内外部环境条件时所形成的。因此, 要注重在赛前进行周密的敌情分析, 以提高运动员战胜比赛对手的信心。
有些运动员由于逆境的时过多地想到困难方面及比赛的后果, 极可能影响比赛甚至彻底崩溃, 建议采用自我回忆的心理训练方法来应对。其主要内容是, 引导运动员回忆以往获胜的比赛过程, 以及心情最佳状态的特征表现。教练员还可以使用积极的语言鼓励队员, 通过组织队员大喊口号等语言提高自信心。
3.4 运动员增强意志品质的方法
根据专项能力的需要, 采用不同的训练手段, 结合运动个人情况制定有针对性训练方案。要尽量模仿真实比赛的场景, 可以有效提高运动员在实战中的心理稳定程度。专项运动水平基本相同的运动员在一起训练, 及水平不同的运动员在一起训练相结合的形式, 培养在各种条件下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能力。
性别的差异会带给运动员不同的心理表现。一般情况下, 男性运动性格比较乐观, 在遇到困难时能够沉着冷静, 而女性运动相对内向, 训练比较认真, 但临战心理状态要比男性运动员差。因此, 要注意女性运动员的心理引导方式, 避免过激语言导致其情绪波动。因此, 对队员开展思想教育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方式, 做到男女有别。
3.5 对运动员进行逆境模拟训练的方法
在平时的训练中, 要结合对手的战术风格和特点, 建立一支假想敌, 组织主力队员进行比赛以提高对抗的真实性。也可以组织队员观看对手比赛录像等方法, 提高大家对对手的了解程度, 也可以让替补队伍模仿对手, 以更深入细致地了解对手的特征, 提高实战技能。
要对不同比赛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对领先、落后和关键球进行强化训练。如在训练中可以从15:0开始, 强队从0开始, 弱队从15开始;对于关键球相持的训练, 可采用比分相差1分或2分, 时间分2~5分钟的比赛, 以提高面对比分落后时的心理素质。
比赛过程中, 误判最容易引发运动员的情绪波动, 通过模拟训练可以提高运动的自我情绪控制能力, 集中精力用在战术安排上, 忽略不良因素对心理的干扰。在比赛现场, 观众情绪通常会通过掌声和呼喊声表达出来, 会给场上比赛的运动极大的心理干扰, 面对这种情况, 即使是身经百战的运动也很容易无法集中注意力比赛, 导致发挥失常。要解决这个问题, 可以在平常训练中增加干扰训练, 有针对性的提高运动员的抗干扰能力, 有助于减少运动员实际比赛时的应激反应。
4 结语
专家发现, 篮球运动员的比赛表现与其心理状态有很大关系。要保证稳定的比赛心理状态, 一方面要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另一方面要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 借助专业的心理培训师指导。否则, 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会因为较差的心理素质而受到限制。
参考文献
[1]许林亚, 等.论影响罚球命中率的因素[J].安徽体育科技, 1996, 69 (2) :21~23.
[2]宋绮凡.对篮球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的探讨[J].体育科技, 2005 (1) .
[3]孙延.影响篮球运动员比赛的心理因素及调控方法[J].宁德师专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1) :35~37.
[4]何伟, 等.当前篮球罚球存在的问题及训练建议.山东体育科技, 1996, 18 (4) :30~31.
[5]王坚.心理训练在篮球运动中的应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3) :21~22.
运动状态分析 篇5
比赛成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比赛取胜心的变化。即对强队,弱队或者实力相当不同情况的对手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特别是一场意义非常重大,关系出线普级或者名次的所谓“关键球”,其影响更加明显。
2.1 前心理状态
2.1.1弱队
运动员容易产生“轻敌”的现象,导致过度放松。心理学认为:在完成一件任务时,只要适度的紧张,才能发挥最佳水平。所以。过度放松使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对困难准备不足,防守不积极,进攻中处理球随便等。如遇到困难,特别是处于被动落后的局面,就可能产生急躁的情绪。表现在防守上很容易犯规,进攻中失去正常节奏,导致成功率低。
2.1.2遇强队
运动员容易产生“恐惧”的情绪。对比赛胜利缺乏信心,对克服困难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临场比赛中往往出现斗志不高,动作不果断的现象,显得束手策。
运动员面对强手,没有顾虑,敢于发挥自己的特点。因此在比赛中积极性提高,斗志比较旺盛,往往发挥较好的平;甚至超水平发挥。
2.1.3遇实力不相上下的队
运动员容易产生“想赢怕输”的情绪。既想打好,又怕打不好。特别是怕自己发挥不好,而影响全队的胜负。由于这样的情绪,往往顾虑重重,怕这怕那,而对如何克服困难的具体办法则考虑的少。因此,在比赛中动作犹豫,不果断,反应迟钝,表现失常。
运动员对激烈争夺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特别是对手可能采用策略的方法,有几手准备。因此,在比赛中斗志高,表现在比赛中行动果断,敢于拼搏。
2.1 赛前心理状态
在临场比赛中,运动员的心理活动伴随着临场的局势不断变化(领先,拉距,落后等)而急剧变化,影响着运动员的情绪和行为。
2.2.1处于领先时
运动员充满信心,士气高涨,打得得心应手,不断扩大战果;运动员产生松懈情绪,在比赛中往往防守不积极,进攻处理球比较随便。
2.2.2当对方比分逐渐追上来时
运动心理往往会产生急躁。表现进攻防守上急躁简单,导致成功率低;运动员能沉着,冷静对待这种局势的.变化,并能集中力量去拼,自控力强,如果这一阶段能顶住,继续压住对方,本队情绪可能稳定。
2.2.3当由领先变为落后时
运动员情绪低落,显得不知所措,节奏混乱,此时局面最难控制。
运动员不甘落后,“咬住”不放,顽强拼搏,力挽狂澜。
2.2.4处于落后被动地位
运动员虽然处于落后被动局面,但并未丧失斗志,此时若能及时作出正确的指挥,采取针对性的策略,调动全队积极性,提高全队的士气,可望改变局面。
2.2.5当落后被动向上追赶时
运动员斗志比较旺盛,积极性高。
当比分追至相持阶段;此时是全队情绪转化的关键时刻,比分能压住对方,则士气大增,技术发挥得心应手。反之,如果比分又被对方压下去,可能情绪再度低落。此时的运动员的意志品质很重要,临场指挥工作的正确与否对运动员的情绪影响也很大。
2.2.6临场终场决战阶段的心理状态
由于思想高度集中,运动员行为十分果断,成功率比较高。如果在最后几秒出手或者在作超远距离投篮或者在身体失去平衡的情况下投篮,往往也能命中;由于思想高度集中,运动员思想比较狭窄,往往也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错误。此时要求教练员对运动员布置任务要尽可能仔细周到。
3 如何克服比赛中的心理障碍
篮球比赛是集体项目,比赛是集体力量的综合体现。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能否充分发挥,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赛场情绪变化是重要因素之一,故克服心理障碍尤为重要。
3.1 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普遍高校运动员以读书为主,学习任务重,又大多没接受过正规的专业训练,所以专业素养相对比较差。教练员在训练中又比较偏向于技、战术训练,而忽视了运动员的心理状态的训练。
心理学家认为;“有时动机过强,反而成绩下降”。因而过分激动,紧张而抑制了技,战术的发挥或者赛前过高地评价对手的实力,过去比赛输给对手,在思想上投下失败的阴影。
裁判员在执法过程中也会直接影响运动员的比赛心理。
比分与时间是造成双方运动员最大的不稳定因素,也会直接影响运动员的心理。
同队队员之间,由于在某个球的处理上不配合不默契或者是都客观情况认识不一致,以及在事物中产生的埋怨情绪都会影响运动员的心理。
比赛环境条件的变化也会直接影响运动员的心理,如常倾向性的观众在场外干扰及各种声音刺激,灯光,场地,气候,颜色,亲属看球等等。
3.2 克服心理障碍的主要方法
教练员在平时技战术训练的同时要加强对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注意训练与比赛的结合。在训练中从难从严要求,使训练条件尽可能类似比赛的条件,在心理上增加负荷。采取实战加强对抗性训练,在一般的比赛中多设置困难,培养战胜困难的心理素质。
运动员平时应该多参加比赛实践。比赛对于运动员来说除了技战术的磨练外,也是培养好的心理状态的有效的途径,使他们通过比赛逐步适应激烈的对抗新连环境。每次比赛后进行总结,使运动员能认真对待每场比赛,使一般比赛在心理要求达到或者接近比赛的要求。
在赛前的准备会上,应把运动员的注意力从单纯估计比赛胜负转移到考虑如何发挥自己技战术的水平。当对方毫无准备或者准备不足的时候,突然袭击对方的薄弱之处,从而造成对方意外,打破对方正常的战术行动计划。使对方陷入我方的保卫圈,进而发挥我方的优势。
3.3 最佳竞技心理状态
最佳竞技心理状态指的是:身、心均达到最佳状态,在运动中具体表现为:
3.3.1富有强烈的竞争意识。
3.3.2注意力集中。
3.3.3比赛目标明确。
3.3.4在大赛压力下仍能毫不费力地高度集中注意力。
3.3.5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
3.3.6达到忘我境地。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心理变化对技、战术的发挥是有很大的影响的,所以作为教练员应该掌握临场比赛中运动员心理状态的变化规律。根据大学生文化素质高,接受知识比较快,可塑性大的特点,在平时后训练时加强心理素质的训练。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使运动员能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参加比赛。
参考文献:
宋振镇 关于提高高校篮球教练员的素质研究 体育科学研究 (3) 63-65
叶少杰 黄承国 普通高校篮球运动员临场比赛中心理状态的研究 体育科学研究 (3) 29—34
浅谈运动员赛前的心理状态 篇6
一、振奋积极状态
这是一种最佳的比赛心理状态。首先运动员对比赛的目的任务明确,有强烈的责任感,表现为:能有机的变压力为动力,精神饱满,劲头十足,积极性高,注意力集中,信心坚定。其次是能正确对待自己,不过高或过低评估自己的技术水平。在这样的心理准备状态下,运动员大脑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处于最佳状态。其兴奋正好达到比赛所需的程度,而不超过能控制自己动作的界限,在比赛中往往能较好地或超水平发挥。这种状态最突出的特点是,不把比赛当负担,能较好地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认为比赛是一种快乐的情感体验。
二、紧张胆怯状态
这是一种不利于比赛的心理状态。运动员对即将到来的比赛表现为忐忑不安,过度兴奋,情绪急躁,不知所措,头昏脑胀,对自己应有的水平和战胜对手缺乏自信心。在生理方面也出现呼吸急促,脉搏加快,血压增高,失眠厌食,手脚发抖,口喝或小便频繁等现象,比赛中动作失常,技术水平下降。这种状态大多发生在参加比赛少的新队员身上。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运动员过多考虑比赛的胜负与个人的得失,自己太想表现,又不能很
好的调整心理状态,从而导致心理上压力过大。
三、赛前盲目自信状态
这种状态是对即将面临的比赛和困难估计不足,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盲目自信,相信自己能较容易战胜对方。不能充分动员自己的全部力量去准备克服困难,精力不集中,知觉、思维均表现迟钝,虽然情绪愉快,但属于消极盲目乐观。其主要原因是,指导思想不对头,掌握的情报不全面,有的是运动员自身的骄气和目中无人造成的。
以上三种心理状态,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比赛成绩的发挥。培养建立有利于比赛的心理状态的方法:
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是一个耐心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主要是利用语言,通过第二信号系统来调节中枢神精系统的兴奋性。心理训练分为两个方面,即一般心理训练和比赛心理训练。在日常训练中,一般心理训练贯穿始终,在此基础上改善和建立良好的赛前心理训练。
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明确比赛的意义。目的明确对建立和改善心理状态是非常重要的。动机对人的整个行动起有效的作用,积极性、顽强性都是由它决定。
2、分析对手情况和制定战术。在赛前要和运动员一起仔细分析即将面临的比赛和对手的技战术情况,分析运动员自身的情况,加以对比,制定出可行的战术,分析比赛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准备解决的方法,使运动员事先对比赛对手有充分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有备而来。
3、进行模拟训练、比赛。对面临的比赛场地、条件、环境加以了解,根据情况有针对性进行摸拟训练或比赛,如播放比赛气氛的录音,安排不公正的裁判和不平等的比赛条件,向心力及反心力的比赛(向心力指有力训练方法及手段),使运动员适应各种内外刺激,培养赛中自我控制的能力,使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作到不受内外界的干扰保持镇定的情绪,全神贯注地投入比赛。
4、赛前表象训练及自我放松。运动表象是在运动感知觉基础上产生的,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动作形象,反映了动作在一定的空间、时间、力量方面的特点。也就是运用想象力,通过内心的表象,帮助内心的表象把成功的机制及技术要点编入大脑和神经系统,然后去实践。使运动员形成注意力集中,想象体会做起来就象成功再现那样的习惯。自我放松主要是进行积极性的休息,进行愉快的谈话,转移淡化头脑中对比赛的思考。同时可以进行自我暗示、提示,使肌肉放松,思想情绪安静,以调解精神紧张,消除疲劳,加速睡眠,保持体力。
运动状态分析 篇7
关键词:散打运动员,赛前状态焦虑,竞赛成绩
武术散打是一项同场对抗性项目。比赛的结果受到个体表现和裁判主观评分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对武术散打运动员的神经系统和心理状态具有特殊的要求。特别是武术散打新规则中对新得分部位的规定和实施, 在运动员水平相差不多的赛场竞争中, 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获胜的重要条件;因此, 研究武术散打运动员的运动赛前状态焦虑相关因素, 加深对焦虑本质的了解, 可对武术散打运动的临赛指挥和赛前的准备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借鉴;同时对教练员给散打运动员针对性的进行心理训练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参加2010年8月在陕西宝鸡举行散打冠军赛中的120名运动员, 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 共发放120份问卷, 回收112份, 有效问卷是100份, 占发放问卷的83%。
1.2 研究方法
1.2.1 心理测量法
采用美国心理学家R-Martons (1990) 等人编制的竞赛状态焦虑测试问卷-2 (Competition state Anxiety Inventory-2, 简称CSAI-2) , 由三个分量表组成, 用以评定包括认知状态焦虑、身体状态焦虑、状态自信心在内的多维竞赛状态焦虑, 由华东师范大学祝蓓里教授1994修订。[1]本研究将其发放给120名运动员, 以测量他们的赛前状态焦虑等情况。
1.2.2 数理统计法
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所测得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方差分析, 经过统计处理得出相关结论。
1.2.3 专家访谈法
对武汉体院心理学专家、散打高级教练员、武术高级教练员及运动员 (共计18人) 进行访谈, 为本研究提供更多实践信息。
2 结果与分析
2.1 武术散打运动员的竞赛状态焦虑的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2.1.1 有大赛经验与无大赛经验运动员的状态焦虑比较分析
众所周知, 赛前焦虑是一种不良的情绪状态, 过高的焦虑会直接影响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发挥。但并不能笼统地说焦虑对运动员毫无益处, 适当的焦虑可能有利于集中运动员的注意力, 调动其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根据武术散打的项目特点, 散打比赛要求运动员具有较低的认知焦虑、适宜的躯体焦虑和较高的状态自信心。[2]
从表2中可以明显看出有大赛经验运动员的认知焦虑 (M=44.92) 比无大赛经验运动员的认知焦虑 (M=53.53) 要低, 并且其躯体焦虑 (M=46.25) 与无大赛经验运动员的躯体焦虑 (M=53.14) 相比也要低些, 而状态自信心却高于后者 (55.31>45.83) 。这说明有大赛经验运动员在处理赛前状态焦虑方面要强于无大赛经验运动员。有经验的运动员会更好地控制自己的焦虑状态, 而无经验或经验少的运动员不善于处理高压力下的任务, 更容易产生焦虑。
2.1.2 不同运动等级运动员赛前竞赛状态焦虑比较分析
通过调查测试表的数据, 我们对不同运动等级的运动员在赛前的竞赛状态焦虑进行了比较分析, 得出了表3与表4。
从表3中可以得出:武英级别的运动员认知焦虑与躯体焦虑均低于一级和二级运动员的这两项指标, 并且状态自信心高于其它两个等级运动员的状态自信心。可见, 高水平运动员与低水平运动员在赛前竞赛状态焦虑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说明高水平运动员赛前调节能力优于低水平运动员。
根据上述结果, 进一步将不同的运动等级的赛前状态焦虑水平进行多重比较分析, 见表4。
武英级运动员与一级、二级运动员进行比较分析, 在赛前状态焦虑的三个维度上均显示显著性差异。在认知焦虑上二级运动员与武英级、一级运动员的显著性差异分别是 (p=0.04, p=0.16, p=0.03) ;在躯体焦虑上分别是 (p=0.007, p=0.043, p=0.007) ;在状态自信心上, 分别是 (p=0.038, p=0.076, p=0.06) , 武士级与一级的状态自信心没有显著性差异。武英级运动员是高级别运动员, 这些运动员国内外大小竞赛均参加过, 因此比赛经验丰富, 技术水平稳定, 能更好调节自己的身心状态, 因此竞赛的过程中, 心理状态也较为稳定, 与其他等级运动员相比在各维度上有显著性差异。[3]
2.1.3 运动员的文化程度对赛前竞赛状态焦虑的影响因素比较分析
被调查的运动员的文化程度处于大专和本科两个层次, 为了检验文化程度这一因素与赛前状态焦虑是否存在相关性, 我们在这一因素上对运动员的状态焦虑进行了方差分析, 如表5。
如表5所见, 大专和本科文化程度的运动员在状态焦虑方差分析中, 其P值均小于0.05, 说明文化程度这一因素对赛前竞赛状态焦虑有影响。然而相对于本科运动员而言, 大专运动员受文化程度影响要大得多。系统的文化理论学习能提高运动员的思想层次, 提高运动员认知水平,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从而保持较低的认知焦虑, 提高自信心, 保持良好的心态去参与竞赛与面对最后的竞赛结果。并且学习掌握武术相关学科的知识能使运动员对武术的技术原理、生理机制以及训练方法进一步深入掌握。因此武术散打运动员文化学习, 武术理论知识的补充是必要的。
2.1.4 运动员赛前焦虑三维度的方差分析
将武术散打赛前状态焦虑的三维度进行相互间的方差分析, 得出表6。
由表6可见, 认知焦虑与其他两个维度相比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P=0.008<0.05) , 而躯体焦虑 (P=0.464) 、状态自信心 (P=0.249) 则没有显著性差异。固可知, 认知焦虑是影响武术散打比赛的一个主要焦虑。认知焦虑高的运动员更容易因为对自己的能力的消极评价以及对竞赛结果的消极猜测, 由此产生紧张感。在比赛中, 运动员认知焦虑的升高对正常的心理活动和主观体验产生消极的影响, 认知混乱, 神经系统、运动中枢对灵敏度和肌肉的支配受到破坏和影响, 本体感觉和前庭感觉受到影响兴奋和抑制失去控制, 使动作的协调性、平衡能力降低, 动力定型被破坏。[4]因此, 武术散打作为一项认知特征较为显著的运动项目, 它的比赛成绩更容易受到认知焦虑的影响, 教练员应当采取措施降低运动员的赛前认知状态焦虑水平以有利于技术水平的发挥。
2.2 赛前状态焦虑的其它影响因素
2.2.1 心理疲劳与运动损伤的影响因素
对于一名高水平的武术散打运动员, 由于常年从事大强度、高负荷的训练和比赛, 身体难免会出现伤病, 这些伤病的发生必然会影响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受伤的运动员不仅遭受生理创伤, 而且也会造成应激反应。当在赛前出现与运动员受伤时相似的情境时, 运动员就会产生心理唤醒, 产生受伤恐惧, 担心会再次受伤或害怕伤病会对竞技状态产生不利的影响, 从而造成紧张、恐惧的情绪状态。[5]
2.2.2 运动员水平势均力敌容易产生恐惧心理
由于武术散打竞赛规则不断更新, 容易得分的动作运用的成功率几乎成为最后胜负的关键, 因此武术散打运动员无论是平时的训练还是赛前的准备活动, 多数运动员过于将注意力放在某个动作上, 上场时也容易在某个动作上出现问题, 因为对赛场上的对手的实力导致心理的担忧, 引起紧张焦虑的心理状态, 由此更容易造成场上技术动作的变型, 甚至不敢做动作。
2.2.3 领导与教练员的影响因素
由于竞技比赛场面十分激烈, 竞赛结果会给本单位和教练员造成很大的影响, 单位领导和教练员对散打运动员赛后成绩期望很高, 领导往往临赛前还要去看望鼓励运动员, 从而使运动员产生额外心理压力;另一方面, 赛前准备活动时教练由于求胜心切, 看到运动员某个技术动作不理想有时不注意语言行为, 这样会加剧散打运动员负面心理的产生, 从而形成心理压力, 会使运动员失去信心, 影响技术水平的发挥。[7]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有大赛经验运动员在处理赛前状态焦虑方面要强于无大赛经验运动员。有经验的运动员会更好地控制自己的焦虑状态, 而无经验或经验少的运动员不善于处理高压力下的任务, 更容易产生焦虑。
(2) 武英级别的运动员认知焦虑与躯体焦虑均低于一级和二级运动员, 并且状态自信心高于其它两个等级运动员。因此, 高水平运动员与低水平运动员在赛前竞赛状态焦虑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说明高水平运动员赛前调节能力优于低水平运动员。
(3) 武英级运动员与一级、二级运动员, 在赛前状态焦虑的三个维度上均显示显著性差异;并且认知焦虑是影响武术散打比赛的一个主要焦虑。
(4) 赛前状态焦虑还与运动员的心理疲劳与运动损伤的影响因素、对手的水平差距、领导与教练员的影响因素等这些因素相关。
3.2 建议
(1) 教练员要学习竞赛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加深对赛前状态焦虑本质的了解, 提高进行心理训练重要性的认识;
(2) 重视散打运动员的文化知识与专项理论的学习, 提高文化素养, 扩展相关知识领域、为提高思维、鉴赏以及判断能力准备基础条件。
(3) 教练员要有针对性地对运动员采取采用不同心理放松训练方法进行训练;加大赛前、赛后心理状态的训练和调节控制, 有计划的进行系统安排, 以降低运动员的认知焦虑水平, 提高运动员的自信心。
(4) 科学的进行训练, 减少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比赛前重视对手信息的收集,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参考文献
[1] (美) 勒恩斯 (Levnens, A) 等著;姚家新等译.《运动心理学导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2)
[2]张峰.我国青少年武术散打运动员赛前多维焦虑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 (6) :65-68
[3]王树明.运动员竞赛焦虑的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J].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 (2) :78-79
[4]戴晶斌, 戴蓓里.多维竞赛状态焦虑的影响因素及其与武术比赛之间关系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1996 (4) :102-103
[5]漆昌柱.运动心理测量两大理论的竞争与发展[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4. (11) :45-48
运动状态分析 篇8
1.1 研究对象
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田径运动会跳远男子12名运动员。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观察法,调查访问法。
2 跳远比赛前心理状态的形成
心理状态是指当前时刻心理活动的相对稳定水平,是心理活动的背景。比赛中的心理状态,也是在内外刺激物的作用下,在大脑皮层一定区域兴奋的基础上形成的。由于不是在任何心理状态下都适宜参加比赛,更不是在任何心理状态下参加比赛都有取胜的希望。而且,在比赛的各个阶段,对心理状态的要求也不相同。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所以,运动员赛前的心理状态,既与赛前所面临的任务、环境、气氛等客观条件有关,又与运动员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意志、性格等主观条件有关,通常表现出下列四种心理状态。
2.1 赛前淡漠状态
心理活动处于较低水平,对刺激物反应微弱。表现为对比赛的不重视,不愿把心理活动集中在赛事上,这种状态不能动员身体各器官、系统参加紧张的竞赛,因此,这种心理状态未改变前不宜参加比赛。
2.2 赛前过度紧张状态
心理活动达到极度紧张水平,表现为过早兴奋和过度兴奋。比赛前几天就进入临战状态,希望马上投入比赛。由于过度兴奋,对微弱的刺激也产生强烈的反应,这种过度兴奋需付出和消耗极大的生理能量和心理能量,因而运动员很容易疲劳。
2.3 赛前盲目自信状态
处于这种状态的运动员喜形于色,有的也装作很沉着的样子。对情况不愿意冷静分析思考,表现浮躁,总相信能轻易取胜和侥幸成功,所以不积极动员全身心的力量参加比赛和克服困难,遇到挫折情绪消沉,最后失败的一塌糊涂。
2.4 战斗准备状态
心理活动处于较高水平,对强烈的刺激物能产生适度的反应,对微弱的刺激物保持较高的感受性。所以,对与比赛有关的各种状况能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善于觉察对方的微小变化,这时处于最佳的竞技状态。
3 分析与讨论
跳远运动不仅是速度与技术的完美展示,更加重要的运动员每一轮次过程中对运动员心理状态的调节,调节的好坏直接影响跳远比赛时运动员成绩的发挥,现主要分析跳远运动员比赛中的心理状态。
运动员在比赛中一般会有的心理状态紧张、焦虑、这些反应是每个运动员在比赛时或多或少都会有,因为运动竞赛是运动员通过身体运动过程而进行的心理、技术和体力的比赛活动。所以适度的身心紧张完全必要的。但是,如果兴奋性过高而变为过度紧张,过度焦虑,就会造成运动机能的失调,这种过度紧张、焦虑的出现一定会对比赛产生影响,其结果一定是成绩下滑,所以这种机能的失衡一定要进行好的心理调节。
赛前,运动员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对下列三个问题有所认识:
(1)这次竞赛的重要意义。
(2)对方(包括那个运动队和队员)的实力和士气,对方的战略和战术。
(3)自己的身体状况、竞技状态和心理状态。
在对这些问题的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对竞赛的态度、情感、动机和行为,常常表现出下述紧张、过度紧张、焦虑、过度焦虑等心理状态。下面是对我校运动会中12名运动员比赛时心理状态的调查如表1。
表1分析了运动员在比赛时心理状态的一个百分比,很多人都出现了紧张的状态及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深层次的特别紧张特别焦虑的状态,紧张程度占到了很大的比重,既然运动员能反映出自己在比赛时有这样的心理状态。这也就说明心理状态对成绩的发挥非常的重要,如何解决运动员在比赛时产生的紧张状态、特别紧张和焦虑就成了当下解决的问题,这也就说明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心理状态的调整也是非常重要的,下面例子也在说明心理状态对高水平运动员也有极大地影响。
我国男子跳远名将黄庚,1996年在亚特兰大奥运会及格赛上跳出8.12米列为第五的好成绩,可以说,此时他的竞技状态良好。但是,决赛时由于他求胜心过急(心理不稳定),结果仅有第一条跳出了7.79米,后两跳成绩均不理想,未能进入前六。赛后黄庚对教练说:我太想赢这场比赛了,觉得第一条没有放开跳,第二跳想加速度,前几步太积极,结果步长缩短,后几步又跟不上去,没踩上板,第二跳不好,第三条就更受影响。如果黄庚平时心理训练手段多一点,入场后采取一些心理调节的措施,稳住情绪,很可能会取得更理想的成绩。
还有我国跳高运动员朱建华,1983年9月22日在上海以2.38米的成绩打破2.36米的跳高世界记录,成为当时世界上跳的最高的人。1984年第23届奥运会上,他却出乎一般人的意料之外,只跳过了2.31米。当时,许多体育评论家认为,朱建华赛前思想负担是没有跳出应有水平的原因之一,换言之,他当时的心理状态不适合参加比赛。在运动竞赛史上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所以,一定要研究运动员比赛时的心理状态。
4 赛中产生这些心理状态的原因
所谓运动竞赛中产生这些心理状态,就是指在比赛时因为有对手和观众的存在而使运动员产生高度紧张的情绪,致使比赛难以顺利进行,或造成运动成绩下降等结果的心理上和行为上的各种现象。
引起跳远运动员产生这些心理状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运动员对于比赛的进行、动作的表演以及对于比赛成绩抱有过高的要求和期望。尤其跳远运动员在参加比赛时欲望过分的强烈,所设定的目标太高太远而又过于计较成绩和名次;强烈的感到周围的人对于自己的期待,过于要强,总想着自己无论如何也要取胜,过分用力或过分拘谨等,这样对步点的准确性有极大的影响。
(2)在比赛进行中感到周围的人的密切注视。观众的注目和拉拉队的声援,尤其会使跳远运动员充满自我表现的要求,致使斗志过度高昂,从而产生一种情绪上的不安和恐怖。唯恐失败造成自己跳不好的难堪和别人的失望。这种不安和恐怖会左右着运动员的行为,给跳远比赛带来极大地消极影响。
(3)在跳远的比赛当中运动员对自己的比赛成绩,对每个动作的完成,以及对跳失败的可能性感到担心和不安,例如担心比赛失利,因而引起悲观失望和增强无力感。对比赛失败的预感和不敢想象取胜的心理状态,也导致精神过度紧张。
(4)过度的紧张状态所引起的不安反应(如心情过分激动、出汗、面色发白、头晕、尿频等植物性神经机能亢进的症状)被运动员认知后,所产生的焦虑又会进一步加深情绪的不安程度。
5 如何调节运动员心理状态
(1)调节和控制情绪,据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尔的研究,情绪受三个因素的制约。一般而言情绪受刺激因素、生理因素、认知因素的影响。刺激因素主要通过感觉器官从外部获得,如比赛场上的器械、设备、观众的倾向及其呼叫、场馆的气温、教练员的语言、表情、举止、对方状态等这些刺激都会引起运动员的各种情绪,这就要求运动员在比赛场上心里好似无人之境,为此,要学会两种方法:①转移注意法,②理智控制法。生理因素,内环境的平衡、骨骼肌的紧张程度,都会使运动产生紧张、焦虑,因此采取的心理训练如自律训练、心理放松、气功,认知因素,由于情绪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随认识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加强思想修养,提高认知水平,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情绪。
(2)恰如其分的临场指导。运动员常常不能全面认知比赛的局势,更难正确认知自己的技术动作、配合别人等方面的缺点,所以教练员的临场指导是必要的。但是,有的指导往往引起运动员情绪紧张或意志消沉,比不指导还坏。所以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动作应当流畅,不应有过多次数的有意识的干涉,所以,指导次数不宜过多,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教练员都应该沉着冷静,态度亲切。如果教练员在赛场上动作慌乱,语无伦次、神情紧张,那就会使运动员立刻紧张起来。指导时言简意赅,切记啰嗦,不但会使运动员对指导产生厌烦情绪,而且使运动员感觉教练员缺乏信心,以致失去斗志。所以教练员一定要在指挥时注意队员的情绪变化,恰当的进行指导。
(3)适度的激活水平,运动员在比赛时要动员整个身体进入工作状态,以便发挥一切潜力参加比赛,这样对全身器官都有一个激活作用。运动员的激活水平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所以要在赛前就开始激活,到正式开始比赛时激活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并持续一段时间,以保证创造优秀成绩,这是因为激活水平的高低与运动成绩的好坏不是直线相关关系,从较低的激活水平开始,随着激活水平的提高,运动成绩也逐步提高,但如果激活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后,如果继续提高,超过了最佳界限,也就是兴奋性过高时,运动成绩就反而下降了。为此,赛前要适当动员,就是准备运动也要为此目的服务。
(4)自我放松、表象练习、催眠等方法,也可以降低紧张水平。在运动员比赛时可以听一些舒缓的音乐使运动员进入不慌张的状态,可以做些幅度不是很大的跳步练习,既可以调动运动员比赛的兴奋性也可以使运动员心理放松。
参考文献
[1]杨宗义,丁雪琴.运动竞赛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2]张浩波.浅谈跳远运动员心理训练对情绪调整的作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1).
[3]施达生.观众情绪对临场比赛运动员心理变化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2(3).
[4]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5]宫秋雁.跳远助跑的心理训练[J].田径,1995(5).
[6]徐细根.紧张心理与跳远踏板准确性的关系[J].浙江体育科学,1991(1).
[7]刘绍君.浅谈运动员临场时的情绪调节[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85(2).
运动状态分析 篇9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体育竞赛变得激烈起来, 一场高水平的比赛不仅仅是技术、战术、身体素质的竞赛, 更是心理素质之间的较量, 心理素质的作用与价值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跳高曾一度是我国的优势项目, 但近年来每况愈下, 运动员心理素质差, 是比赛不能发挥实际水平的原因之一。因此有很多学者和专家称跳高比赛成绩的取得很大一部分在于运动员自身的心理素质。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参加辽宁省分龄赛和参加沈阳市青少年运动会的运动员, 男30人、女25人共计55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通过吉林体育学院图书馆和网络信息两方面的资料为本篇论文的撰写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1.2.2 问卷调查法:共发放问卷55份, 到场回收问卷55份, 回收率100%, 有效问卷50份, 有效率为91%。
1.2.3 数理统计法:对收集到的有关材料进行归纳整理, 对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跳高运动员赛前出现的几种心理状态的基本情况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得出的结果显示:由于比赛的不确定性很大, 运动员心理总会在赛前出现一些变化使得他们容易产生一些常见的心理现象, 一种是能充分的认清比赛的情况和采取积极充分的心理准备;另一种就是各种原因引起的不良的赛前状况, 如赛前过分激动状态、赛前淡漠状态、赛前盲目自信状态。
2.2 引起运动员赛前不良心理状况的几种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在临赛前紧张的运动员占到了整体调查人数的66%, 说明临赛前紧张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 而适度紧张的8名运动员经调查普遍是一些老队员且对比赛没有过高的期盼, 心理承受力强。在几天前就紧张的运动员往往是一些小队员, 总体来看是源于比赛中运动员对名次和成绩的重视程度, 另外就是大小型比赛和新老运动员有着不同的赛前心理状态。
2.2.1 过分激动的心理状态
一般都是出现在比赛经验比较欠缺的运动员身上, 由于他们的大赛经验比较少对于比赛的向往比较强烈促使这些运动员反而会出现一些不利的心态, 由于过度的兴奋状态又影响了运动员的行为, 促使其动作忙乱, 情绪不稳定使之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因为经验的欠缺使得其赛前出现了过分激动的状态从而影响比赛。
2.2.2 赛前淡漠状态
一般大多出现在参赛次数比较多的老运动员身上, 他们多次参加比赛却因为比赛成绩不理想造成了一些常年积累下来的心理问题, 大多都是一些运动员自身的人格和意志品质决定的, 处于这种状态下的心理特点是情绪低落, 对比赛失去信心, 感觉无力, 萎靡不振, 意志消沉;动作缓慢, 思维跟不上;知觉和注意力减弱, 不想参加比赛。
2.2.3 赛前盲目自信
这种现象出现在成绩比较好的运动员身上, 表现为心理极为放松, 感觉无所畏惧, 生理上肌肉不紧张, 不能很好的进入比赛状态, 由于他们的平时比赛成绩很好得到很多人的尊重, 使得他们会产生一些傲慢的心理特征, 这种状态下主要表现为对即将到来的比赛过于自信, 缺乏对困难的估计, 有时会把比赛的对手看的很弱, 很盲目的认为自己可以轻易的取得比赛的胜利, 结果却适得其反。
2.3 跳高运动员赛前不良心理状态及其调整方法
2.3.1 模拟训练
模拟训练是针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或问题进行模拟实战的反复练习, 目的是为了使跳高运动员在参加比赛前做好适应性准备, 模拟训练主要作用在于提高跳高运动员对比赛应激情况的适应性, 在头脑中建立起来合理的动力定型结构, 以便使技战术在千变万化的特殊情况下得到正常发挥。此训练方法是尽量接近比赛实际, 在训练过程中对即将到来的比赛对手、场地、设备、照明、器材和观众气候条件进行模拟。
2.3.2 自我暗示训练
这种训练方法就是让运动员以自己编好的词语对其心理施加影响, 从而调整好自己的心情和意志品质, 使兴奋和抑制过程增强, 在运动实践中运动员自我默念是一种非常好的暗示方法。别人的暗示也非常重要。特别是教练员的一言一行, 既能增加运动员的信心和力量, 也可以使运动员丧失信心而导致失败。运动员在比赛前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使自己控制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中。
2.3.3 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是以一定的暗示语集中注意, 调整呼吸, 使肌肉得到充分放松, 从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的方法。目前普遍采用的是美国芝加哥生理学家雅克布森首创的渐进性放松方法、中国传统的以深呼吸和意守丹田为特点的松静气功两种方法, 放松训练方法能使运动员解除精神疲劳, 它对提高运动训练水平和参加好各项比赛帮助很大对有效减缓和消除精神疲劳有及其重要作用。
2.3.4 注意集中训练
注意集中是坚持全神贯注于一个目标, 不为其他内外刺激的干扰而产生分心的能力。他既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也可以通过后天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主要采取的练习有记忆练习、实物练习、秒表练习等。以提高在恶劣环境下的抗干扰能力。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新老运动员在各类比赛中的心理问题是有所不同的。
3.1.2 跳高比赛到最后关头往往比的就是运动员的心理。
3.1.3 跳高运动员在充分调整到最佳心理状态的情况下才能够发挥出自己最高竞技水平。
3.1.4 跳高运动员赛前不良心理的调控方法有:模拟训练、自我暗示训练、放松训练、注意力集中训练等。
3.2 建议
3.2.1 针对跳高运动员, 平时要有系统的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培养运动员正确、客观看待比赛的心态。
3.2.2 在新时代的训练中, 要求执教者能从传统的技术主导型向现代整体型转变。
3.2.3 要求跳高运动员在赛前要会运用多种调控方法积极调整自己不良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林楠楠.浅论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调节.[J].东北石油大学体育部, 2011, 2 (188-189)
[2]颜世勇.青少年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的步骤.[J].广东省梅州市体育运动学校, 2010, 2 (168-169)
运动状态分析 篇10
赛前心理状态是对即将到来的比赛所表现出来的“身”、“心”方面变化的综合表现。根据学生运动员赛前的一些表现, 可将他们的赛前心理状态基本分为四种类型:
1. 赛前过度兴奋状态。这种状态的表现大多为过早兴奋或过度兴奋。有的队员离比赛还有好几天就进入了竞赛状态, 表现为情绪特别高, 总想去比赛场, 恨不得马上比赛, 而这样过早兴奋就会过多地消耗心理能量, 到了真正比赛时反而精疲力竭;还有的队员赛前情绪过度兴奋, 表现为头脑发热, 动作忙乱, 坐立不安, 心率和呼吸加快, 注意力不集中, 听不进教练员的指导, 记忆力减退, 等等。
2. 赛前淡漠状态。这种状态表现为情绪低落, 四肢无力, 反应迟钝, 动作怠慢, 意志消沉, 缺乏信心, 以致于不想参加比赛。有的参赛者下午要比赛, 而中午一觉睡不醒, 睡醒后也总是迷迷糊糊兴奋不起来, 在这种状态下参加比赛, 运动成绩必然下降。这种赛前状态的出现, 与大脑皮层兴奋过程减弱、抑制过程加强有关, 有的是由于神经过程激活水平不足, 有的是因为兴奋过度而出现的抑制状态, 这都不利于很好地动员身体各器官系统参加工作, 因而机能水平低下, 难以适应比赛的要求。
3. 赛前盲目自信状态。这种状态表现为外表看起来很兴奋, 有时也好像很沉着, 但内心比较空虚, 对比赛困难和复杂性估计不足, 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他们大都表现为浮躁, 不愿冷静地思考问题, 总相信能轻易取胜或侥幸成功, 对面临的困难抱着轻视态度, 不能动员自己的全部力量去投入比赛。这样的队员在比赛中一旦遇到挫折, 情绪就会一落千丈, 束手无策, 场上出现急躁情绪, 以致形成恶性循环, 最后造成比赛的连锁性失败。
4. 最佳竞技状态。这种状态是最适合于比赛的情绪状态。能形成这种状态的学生运动员一般都有正确的比赛动机和良好的比赛态度, 对比赛任务有清楚的理解, 从而出现一种稳定的增力情绪。
二、最佳竞技状态表现特点
1. 比赛前和比赛中都始终感到轻松, 肌肉协调、不颤抖, 感觉有力;2.心情愉快、兴奋又镇静, 无论在任何复杂的情况下都能沉着冷静地分析形势、处理问题, 遇到挫折困难不急躁不恼火。在比赛的关键时期, 能头脑清醒地去夺取最后的胜利;在多变的比赛场上, 心理上能做到乱中求静, 行为上能做到动中求稳;3.充满信心, 无焦虑情绪和负性思维, 不担心失败, 不害怕对手, 总是积极的内心想象占据自己的头脑, 相信自己的能力一定能发挥出来;4.具有适度而稳定的激活水平, 神经过程的兴奋性适中, 既不过度兴奋和紧张, 又不抑制和消沉;5.能积极充分地动员自己全身的力量, 且不易感到疲劳;6.精力充沛, 表情自然, 食欲正常, 睡眠安稳, 生活规律, 行为有序, 同时感到动作轻松自如;7.能有目的地集中注意力和合理分配注意力, 能排除杂念的干扰, 不为过去的比赛失误而懊悔, 也不为未来的比赛结局而担心。
三、赛前心理的准备与调整
1. 使学生学习与认知赛前心理状态调整的可能性以及进入比赛期间可能会出现何种心理变化, 导致这些变化的内外机理是什么。这样, 准备才会做到“有的放矢”。
2. 引导和帮助学生从如下几个方面做好准备工作: (1) 明确比赛任务, 确定适宜的目标, 制定每个运动员或全队参加比赛的合理指标; (2) 激发良好的比赛动机。具有正确而强烈的比赛动机, 渴望参加比赛, 运动员才能自觉、积极地动员机体最大的潜力投入比赛; (3) 增强取胜的信心。教练员应帮助学生运动员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平时训练的基础, 通过鼓励、动员或进行过去成功体验意象学习, 或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暗示等, 以增强运动员的信心; (4) 形成最佳情绪状态。适宜的情绪能更好地发挥大脑皮层神经系统的调节支配机能, 以保证比赛的顺利进行; (5) 提高战斗意志, 增强竞争性的进取心, 赛前要使学生运动员逐渐处于一种跃跃欲试敢与对手比高低的竞争状态, 形成高昂的士气和不怕任何困难的战斗意志; (6) 教会运动员一些简易的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方法。
3.打好身体与技艺的基础。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身体的训练, 尤其要发展好大脑这个物质基础, 保证运动系统的灵活而有韧性, 使机能系统运转自如, 在此基础上加上娴熟的技艺, 才能在多变的赛场风云中保证动作自如, 行为有序, 有条不紊。
青春期时如何调节运动员心理状态 篇11
摘 要 一个优秀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在于机体整体能力的平衡发展。而这种平衡发展又非机械的、单纯的组合,而是基于体能、技术和心理状态三部分的相互契合,三者缺一不可。本文以青春期运动员的心理特征为出发点,并结合竞技运动对运动员心理素质的特殊要求,来分析青春期时如何调节运动员的心理状态。
关键词 青春期 运动员 心理调节
青春期的运动员正是突破自己、塑造自己、不断创造佳绩的关键时期,虽然生理上趋于成熟,但是心理上的成熟却有待于锻炼,他们在诸多矛盾冲突中成长,心理状态极不稳定,长此以往,不利于运动员自身长远的发展。因而如何引导处于青春期的运动员们,帮助他们有效地调整自身心理状态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练在平时的训练中,把基本的训练方法与青少年的性格特征加以融合
青春期运动员的情绪易失去控制,不能客观地分析问题,对待突发事件,还不能很好地运动训练的强度、持续时间和频率,使青春期运动员在运动中产生运动愉快感,那么这种运动愉快感即可成为促进心理健康的中间变量,它不仅可促进运动员体温升高,而且能促进机体释放茶酚胺,从而促进运动员的心理健康。这就要求教练在对青少年进行训练时,需增加训练方法的多样性,而不仅仅只采用重复单调的机械动作进行体能训练。另外,教练在安排训练课程上也要充分考虑到青少年的上述心理特点,在课程设置上要采用水中、陆上多种技术课结合的方法,并改变课程为以种类多、课时短的特点为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青春期运动员的积极性,以发挥训练课的最大效率。最后,在艰苦的训练中,教练要不断用新目标引导运动员奋发拼搏,用积极的语言调动他们的心理能量,提高运动员承受单调枯燥训练刺激的心理能力。如可合理地增加非训练量的刺激量,组织运动员看电影、野外郊游等。
二、合理利用青少年“逆反心理”特点,调节运动员的心理状态
青春期运动员逆反心理是由多种心理因素综合形成的,若教练在训练过程中能够合理地利用并加以正确引导,进行理智的、不失时机的心理训练,无疑可以帮助运动员更好地进行心理调节,从而维护青春期运动员的心理健康。如在训练过程中,教练可利用青春期运动员特有的“好奇驱动力”培养运动员勇于练、勇于比、勇于胜的自信心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此外,教练员在平时也需要加强自身文化素质的培养,以储备丰富的青春期心理健康训练的知识,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平时的技能训练中合理地辅以心理训练,从而培育出优秀的运动员。此外,青春期孩子的最大愿望就是渴望尊重、渴望独立,希望别人把他们当成大人,平等相待。这就要求教练要转变角色和教育观念,改变居高临下、命令式的单向教育为平等、探讨式的双向教育。从单纯关心学员们的训练转变到指导学员的发展和成长,努力成为学员的良师益友,这样就在满足青春期运动员的心理需求的同时,达到调整运动员心理状态的目的。
三、引导青春期运动员进行心理状态的自我调节。
由于青春期运动员心理特征具有复杂性,在青春期运动员在平时的训练生活中,教练发现某些运动员心理状态差,心理问题严重时,可鼓励他们积极向队医求助,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队医有责任来引导青春期运动员进行心理状态的自我调节,而运动员也要善于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恢复,使心理状态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自己应面对现实,分析原因,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自我调节,如转移注意,自我积极暗示,合理宣泄等。
以合理的宣泄法为例,如可引导学生进行自助宣泄,这些宣泄方法有眼泪缓解法,即在心理压力过大,情绪不佳无处排解时大哭一场,可使情绪平静;运动缓解法,即在盛怒愤慨时猛干一阵活或者进行较为剧烈的田径运动,有助于释放激动情绪带来的能量。许多青春期运动员有过在运动场上拼命奔跑以缓解心中郁闷情绪的经验;注意转移法,即情绪不佳时试着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如转换一下电视频道,做些自己感兴趣的事,外出散步,看看电影,读读书,找朋友玩,换换环境等。另外,合理的宣泄方法也包括他助宣泄法。如倾诉,即鼓励青春期运动员向领队、教练、队友和亲人诉说心中的烦恼和忧虑,也可以用写日记、写信或上网与友人聊天或用E-mail通信方式倾诉心中不快,以达到调节心理状态的目的;模拟宣泄,即运动员通过打骂模拟敌人,发泄烦恼,宁心息怒。当然,情绪的疏泄要有节制,要注意方式方法和时间、场合,尽量不影响别人,不损害自己,以防止带来新的心理困扰。此外,良好的睡眠模式和发展趋势对于维持运动员心情平静,改善心理状态也十分重要。
总之,青春期既是运动员心理状态最为不稳定的时期,也是塑造培养运动员良好竞技心理状态的最佳时期,有效地调节青春期时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不仅可使运动员更好地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去,促使其在训练和比赛中思维敏捷、注意力集中,更能使运动员自身潜力能得到更好地发挥。因此,有效地调节青春期时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对运动员自身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丽华.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运动状态分析 篇12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广西女子乒乓球队两名主力运动员。基本情况为:殷X, 1991年出生, 运动健将;候X, 1992年出生, 运动健将。
1.2 研究方法
1.2.1 测试法:
运动员晨起静脉抽血。测试指标: (1) 血成分:Hgb、RBC、HCT。 (2) 代谢产物指标:BUN、LDH。 (3) 内分泌指标:T、C。
1.2.2 对比分析法:
2009年第11届全运会、2013年第12届全运会备战阶段的冬训练期间进行测试, 2009年冬训期间测试一次, 2013年冬训期测试两次。对比分析测试结果。
1.2.3数理统计法:
用Microsoft Excel 2003对数据进行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血色素 (Hgb) 变化情况
Hgb是评定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的重要指标。由表1、表2可见, 与全国优秀运动员Hgb[1]比较, 殷X的最高值超过中国乒乓球队和广东省乒乓球队女运动员平均值, 候X的最高值接近中国乒乓球队女运动员平均值, 超过广东省乒乓球队女运动员平均值。说明两名运动员的正常情况下的机能状态不错。在两届全运会备战周期中, 两名运动员2009年的Hgb最高值略优于2013年, 说明2009年的状态稍好于2013年, 但差距不大, 值差为3-4%, 说明二人的机能状态在四年中保持相对稳定。分析认为运动员达到一定的水平后, 进步空间有限, 正常机能状态下的Hgb值变化不大。2013年的最低值与四年来的最高值之差为9-13%。一般认为, 当Hgb的水平较训练前下降了10%时, 运动员比赛成绩大多不好;Hgb水平下降20%时, 运动员成绩明显下降。最低值出现原因一方面考虑为大运动量训练所致, 另一方面与测试时适逢月经期有关。经询问得知, 殷X 2013年最低值出现的原因包括测试时正值经期。二人在2013年冬训期间的Hgb下降可经过营养、康复手段及运动量调整而恢复, 属正常下降范围内。
2.2 血睾酮 (T) 和皮质醇 (C) 变化情况
保持较高的T水平是乒乓球运动员维持良好的身体机能状况, 获得比赛胜利的关键。长时间运动训练后T升高, 是身体机能增强的表现[1]。
测试结果显示, 二人2013年最佳T、C值与2009年相比变化不大。说明到达一定水平后, 运动能力提高空间有限, T值相对稳定。也说明二人在两届全运会备战期间身体机能状态保持较稳定。殷X的T值最高与最低值差达55%, C值最高与最低值差达83.57%, 考虑与测试时逢月经期有关。本研究T、C值测试方法与冯连世[1]报道的国家队及广东省队乒乓球女运动员的测试方法不同, 在中国知网未查获国内相关乒乓球女运动员的T、C值报道, 因此未能与国内运动员进行比较。
2.3 血清激酶 (CK) 变化情况
CK增高说明运动量过大, 需要恢复。测试结果显示, 二人CK值2013年较2009年略有增高, 较2002年广东女队运动员测试结果 (73.26±35.42) 高出较多, 但未达到疲劳程度。自身对比, 殷X 2013年低值与2009年测试结果相近, 2013年训练前后比较相差12.7%, 表明训练达到一定的量。候X 2013年的测试结果低值与2009年相当, 2013年训练前后测试比较相差近46.97%, 结合其Hgb近10%的差值表现, 提示其2013年冬训期间的上量训练及恢复的效果明显。
2.4 血尿素氮 (BUN) 变化情况
血尿素变化可推测随运动负荷的大小, 监测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情况。表5、表6显示, 广西2名运动员的测试结果与国家队和广东省队队员相比, 相对较低, 该指标未提示出现训练疲劳。林文涛曾[1]测试乒乓球女子单打、双打运动员赛后测试结果BUN平均值分别由5.89升至8.53, 5.01升至7.87。两届全运会冬训期间自身比较, 候X 2013年的测试结果较2009年低, 殷X 2013年与2009年测试结果相近, 但二人均未提示出有明显的疲劳状态。
3 结论和建议
3.1 2013年与2009年相比, 两运动员最高Hgb、T值的变化不大, 说明二人运动能力已达到稳定水平, 提高空间不大。也说明二人在两届全运会期间的身体机能状况保持稳定。因而能够连续参加两届全运会。
3.2两运动员在2013年冬训期间的CK值略有变化, 考虑因训练运动量不同所致。BUN值变化不大, 显示期间的运动量变化对此项指标的影响不大。
3.3女运动员经期前后测试Hgb、T、C值变化较明显。
3.4监测评定运动员机能状态, 需要生化指标各项结合评价, 单一指标评价可能会存在误差。评价中需要考虑运动员的个性化指标情况, 前后变化。
3.5生化指标只是评价乒乓球运动员机能状态的一个要素。根据乒乓球运动快速多变的特点, 反应时、脑电图等指标也具有重要评价意义。本研究仅从生化指标角度对运动员机能状态进行评价, 尚未全面掌握运动员的机能状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结合神经反应性指标等进行综合评价, 能更准确掌握运动员的机能状态。
参考文献
【运动状态分析】推荐阅读:
基于暗示对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影响分析论文07-14
运动状态10-25
静止和运动状态07-18
状态空间分析08-16
输电线路状态检修分析10-21
亚健康状态分析10-09
电力设备状态检修分析08-24
医学院校毕业生当前就业状态的调查分析09-14
健康状态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