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成本的论文

2024-09-22

机会成本的论文(通用11篇)

机会成本的论文 篇1

机会成本在投资项目比选中应用极为广泛, 在投资方案的选择中, 如果选择了一个投资方案, 则必须放弃投资于其他途径的机会, 其他投资机会取得的收益是实现该方案的一种代价, 被称为这项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应用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数不胜数。

应用之一:机会成本在微观管理中的应用

机会成本在企业资产处置中的应用

企业要处置一项资产, 其处置价格并不是该项资产的账面价值, 而是该企业放弃该项资产所丧失的效益, 即资产的机会成本。

一、机会成本在企业并购中的应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间的重组兼并风起云涌, 在企业并购过程中, 买卖双方成交的关键就是成交价格, 即买方关心的是其交易的成本。而这里讲的成本, 不是被兼并企业的账面净资产, 而是出售方愿意出售的价格。那么出售方又是如何定价的呢?他要核算出预出售的企业在报废前的剩余年限内创造价值的累计折现金额, 即其放弃该企业的损失, 这个损失就是企业交易的机会成本。

二、企业投资方案分析比选中的应用

例如, 去年, 我公司要打算新建一个车间, 需要使用公司拥有的一块土地, 在进行投资分析时, 因为公司不必动用资金去购置土地那么该土地的成本应考虑在内吗?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公司不动用这块土地兴建车间, 则公司可以将这块土地移作他用, 并取得一定的收入, 只是由于在这块土地上兴建车间才放弃了这笔收入, 而这笔收入, 代表了公司兴建车间使用土地的机会成本。那么这块土地的机会成本如何确定呢?十年前, 公司购买这块土地花费50万元, 而现在出售这块土地可得收益100万, 那么这块土地的机会成本是100万元而不是50万元。

有时机会成本的确定不是向上例那样直观, 而需要进行具体计算。例如:为了配合建设新车间, 还需要占有公司现有的一栋厂房, 该厂房的折旧已经计提完毕, 账目价值为0, 但仍然可以使用5年, 能够满足新需要, 如果不使用这栋旧厂房, 可以转让出去, 转让收入为25万元, 目前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率为33%, 厂房转让需要交纳所得税 (25-0) ×33%=8.25万元, 厂房转让后的税后净收入为:25-8.25=16.75万元, 这就是项目占有原有厂房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除了在微观管理中广泛应用外, 在宏观管理中也被广泛应用。

应用之二:机会成本在宏观管理中的应用

机会成本在国民经济评价中的应用

国民经济评价所采用的计算价格, 是能够反映投资项目投入物和产出物真实国民经济费用和效益的影子价格, 即根据机会成本和供求关系确定的价格。影子价格表示假定没有市场价格偏差时的货物和服务的价格, 反映在投资项目的产出上是一种消费者“支付意愿”或“愿付价格”, 影子价格反映在投资项目的投入上是投入资源的机会成本, 即该资源投入到其他国民经济活动中所能带来的国民经济效益。将“机会成本”、“消费者支付意愿”成为确定投入物和产出物经济价值的理论基础, 来测算拟建投资项目要求国民经济整体支付的代价和为国民经济整体提供的效益, 从而分析投资项目的真正国民经济价值。

一、利用机会成本确定影子工资

劳动力作为一种资源, 国民经济评价中“影子工资”来表示这种代价。其计算方法之一就是机会成本法。

劳动力的机会成本是指项目所用的劳动力如果不用于该项目而在其他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创造的最大效益。它与劳动力的技术熟练程度和供求状况有关, 技术熟练程度要求高的, 稀缺的劳动力, 其机会成本高, 反过来就低。劳动力的机会成本是影子工资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运用机会成本确定土地国民经济费用

土地是一种特殊的投入物, 一个项目使用了某一块土地, 其他投资项目就不能再使用。我国土地分为城市土地和农村土地。城市土地可以采用市场价格测定影子价格。

农村的土地按照机会成本的方法测定影子价格。投资项目使用农村土地的国民经济费用, 由土地的机会成本和因土地转变用途而发生的新增资源消耗两部分构成。

即:土地的国民经济费用=土地机会成本+新增资源消耗

土地机会成本按照投资项目占有土地而使国家为此损失的该土地的“最好可行替代用途”的净国民经济效益计算。

(1) 属于机会成本性质的国民经济费用, 如, 土地补偿费、青苗补偿费, 按照机会成本计算方法调整计算;

(2) 属于新增资源消耗的国民经济费用, 按照影子价格调整计算;

(3) 属于转移支付的应予以剔除。

以上是我简单列举的几个实例, 还远没有涵盖全部机会成本的应用。机会成本在日常经济生活中被广泛存在, 掌握了其基本原理和方法, 能够提高我们分析和解决许多经济问题的能力, 能够使我们透过纷杂的现象看到问题的实质, 从而提高我们的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摘要:简单的说机会成本就是做出某项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选择。机会成本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成本”, 它不是一种支出或费用, 而是失去的收益。这种收益不是实际发生的, 而是潜在的。它总是针对具体方案而存在, 离开被放弃的方案就无从计量确定。

机会成本的论文 篇2

张依依今年28岁,从事行政人事工作5年多了。最近,依依越来越觉得行政人事工作没有太大的发展前景,加上年龄的逐渐增长,对个人职业发展方向产生了迷惑。她一直在问自己是否应该转行,大学里又是学的英语专业,没什么特长,若是真要转行必须从现在开始行动。

在做了一翻市场调查后的依依准备转行做律师,一来工作这么多年一直对法律感兴趣;二来考个律师证相对而言节省时间与金钱。当然还有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律师越老越值钱,再也不会为年龄发愁。然而真正面对转行时,方小姐又犹豫了:“28岁才预谋转行晚不晚呢?”

● 我们先来帮依依算一笔经济帐

考个律师证的金钱代价

辅导班6000元教材300元考试费220元小计:6520元

若是刚刚转行成为律师,薪水肯定没有现在高,但从长远利益来看,超过现在的水平只是一个时间和转行成功与否的问题。

据调查,大多数白领的职业生涯都呈现出这样的轨迹:工作1-4年担任基层职位,5-6年任经理,7-9年高级经理/总监,10-副总经理,13-总经理。即30岁以上的白领普遍担任一定的管理职务。但是能够最终升至企业总监以上高级职务的概率只有10%,所以这时许多人感觉在企业内发展空间有限,缺乏工作动力。因此,28-33岁这个年龄阶段的有一定事业基础的白领是职业最敏感的人群,他们渴求事业有大的突破。这时候就面临是换行业还是换岗位的艰难抉择!

先给自己定位

不能准确地为自己定位,不清楚自己的各项能力孰强孰弱,只是盲目跟风或跟着感觉转行是绝对不行的。核心竞争力、客户群、个人兴趣、特长、气质、性格样样都要考虑到,当然还要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

全方位了解目标行业

特别是该行业的前景,毕竟朝阳行业才更有前途,也能给你这位新人更多机会。而且要主动了解,不能仅靠报纸或杂志介绍,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最理想的状况是在该行业中有几个内线,随时提供可靠信息,其内容包括升迁制度、薪资状况等各个方面,总之多多益善,

寻求与行业的共同点

寻求自己与此行业的共同点,一般来说知识技能、面对客户群、工作模式三方面中有一方面有共同点就比较好转行。

用个性、兴趣和可行的目标来确定是否转行

一个人的个性对其所从事的行业有很大的导向性。你的个性,是敢于接受挑战和压力的,能适应管理、决策的节奏;一个人从事自己所感兴趣的工作,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潜力,做出成果。

对于张小姐而言,转行是可行的,个性是敢于接受挑战和压力的,又准备从事自己所感兴趣的工作;况且已经厌倦了现在工作的基本事务操作之繁琐。所以,转行是可行的。当然最主要还是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并且可行,即使已经在行政人事岗位工作多年,也是可以重新选择未来的。当然,转行前要先接触与专业相关的行业,有这样一个过渡,可以使你更快地进入新的角色。认清自己的弱点同样是优势,即是一切从零开始。

可锐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职业顾问卞秉彬指出,对大多数人而言,对未来的困惑和对今日的不满,都源于他们无法用科学的工具对自身择业的问题予以明智而理性的判断,更无法以职业市场的角度和相关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为准绳,来客观衡量和把握未来的契机,以及从行业发展的趋势中预测自身的未来方向的可行性,因此就业的人际关系,企业环境困扰,以及职业回报的短视,往往令自己永远在饭碗不如意和好饭碗难找的两点间恶性循环难以自拔。随着中国WTO的进程,职业市场化已不断深化,任何人的职业命运都不会完全由另一个人来左右,主宰我们职业命运的其实是市场。

● 转行的3大误区

1、哪热往哪转

盲目转行,不管适合不适合自己。职场发展犹如爬树一样,当发现自己所攀援的枝干不够粗或已经腐朽时,往往想到的就是退下来,换一根树枝继续爬。但却没有仔细考虑自己能否爬上这根树干,是否已经有太多的人在爬它,是否已经“超载”了。

最好的例子就是IT业,当时在IT业最火的时候,许多人也不审视自己是否能在这个行业中立足,就忙着攀高枝,以至于最近两年IT业人才过剩,而原来一些由传统行业转过去的缺少足够IT技能的人就成为了首选淘汰对象,不得不转回自己原先的行业。

2、遇难则退

转行绝不同于跳槽,跳槽可以为新企业在短时间内创造价值,而转行的人往往需要一段的适应期,卧薪尝胆,而缺少耐心、没有放平心态就使许多转行者半途而废。

在转换行业时,就像另选树干,有一个退下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收入的减少和职位的降低很难避免,但只要再选的方向也就是行业正确,这一现象只是暂时的,超越旧有职位与薪水也只是时间问题。反之,如果半途而废,其代价也是惨痛的,因为想要再转回原行业是否还有空缺或获得原来的报酬和地位就很难讲了。

3、转行不能一转再转

青春的机会成本 篇3

讲讲我个人的经历。我高二就创业了,搞活动,拉赞助,在学校外面租房子开书店,那时满脑子只有“创业”两个字。我在自己搞的活动中,創造了植入赞助的方式。我就算着,一次活动找几家赞助商,一家给5000元,一场活动下来就能赚几万元。想得很美,操作起来却没那么容易。很多商家根本不看好学生做的活动,有些老板看我是学生不容易,给个千八百的赞助,也不求什么回报。

那时,为了拉赞助,我一天到晚在外奔波,骑着车从城东穿到城西。同学们在复习、备考,我就在社会上混,觉得自己活得标新立异、与众不同。

那时候,家里人为我操碎了心,我却谁的话都听不进去。果然,最后高考时,我完蛋了。

那是我人生里最晦暗、惨淡的时光,在最不济的时日里,我干过给小孩子做玩具的活,一个玩具15块,一天做4个,卖60块,除去成本,仅够吃饭。后来我开始做微缩水线船,一天可以做一条,一条可以收100块劳务费。有一段时间,我做了100多条船,赚了一两万。

可是我总会想,然后呢?然后我这辈子就准备这样做下去,把这个当成谋生技能和生活门路吗?我不知道自己人生的方向和价值在哪里。

后来,我去了美洲一个小国家读大学。大学4年很清苦,我总想,自己高中时不学无术离经叛道,现在是这辈子最后的机会了,不能再任由自己堕落下去。

大学前3年,无论寒暑冬夏,我都是三点一线,教室、食堂、寝室。那时候下了课,大家都回寝室了,我就在教室里,把电视机打开,看着国际台的新闻,然后上网、查资料、写作业。那时我才发现,学习一点儿都不难,只要静下心来,就可以学好。

大四那年,祖国海军舰队首次出访美洲,我被使馆推荐登舰给人民解放军做翻译和向导。当我站在码头上,看到岸上国家级的仪仗队在奏乐,船上解放军的军乐团也奏乐回应,那种只有在新闻联播里才能见到的画面,居然就在我眼前,我感觉无比荣耀。当我把自己几年所学、所了解的关于这个国家的一切美好事物与军人们分享的时候,我深刻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魅力。

有些事,是要放到一个长线过程来看的。当今社会更新换代非常快,不学习,不进步,不去掌握新的知识、观念、生活方式,一场技术革命下来,你就成了被淘汰者。

创业是对的,国家年年都有支持年轻人创业的“春晖杯”项目,不过你去了解一下,“春晖杯”组委会都接受和支持什么项目?鼓励不鼓励大二学生的烤鱿鱼项目?

所以,同学,我要劝你一句,该读书的时候就要读书。青春的机会成本一旦丢掉了,最后是捡不起来的。一辈子真的很长,钱有的是时间慢慢挣,但是韶华易逝,宝贵青春只有一次。

(欧映红荐自《37°女人》)

军费结构优化的机会成本分析 篇4

1 战斗力生成中的机会成本分析

所谓战斗力, 是指军队的实际作战能力, 通常由人、武器装备、人与武器装备的结合方式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战斗力生成中的机会成本是指改变现有军力配置中形成的军费结构所能产生的战斗力的多少, 也就是军费结构的优化选择问题。战斗力生成是军费结构优化的准则和目标, 军费结构优化的水平影响并制约战斗力生成的效用和水平, 而战斗力生成中的机会成本又是判断我军现阶段军费投量、投向绩效的重要依据。因此, 在战斗力各个子系统达到边际战斗力生成相同时的总战斗力最大化的最优配置时, 也要考虑在这一实现过程中机会成本的变化情况, 也就是如何有效地运用机会成本原理实现军事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只有将军费结构优化中的机会成本考虑在内, 才能全面地调控军费开支的成本效益, 在实现战斗力最大化的过程中达到机会成本最小化的目标, 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军费结构优化。

1.1 国防投资中的机会成本

国防投资的机会成本是指进行国防投资时所放弃的用于民用投资所获得的收入。如以时间为主线, 国防投资的机会成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国防投资对现时经济发展的制约, 形成机会成本。国防投资所占用的稀缺资源, 对现时经济建设的影响最为明显。由于经济建设中可供使用的各种资源相对减少, 社会生产受到一定制约, 从而影响了生产。这直接体现在国民生产总值下降, 市场上可供消费的商品种类与数量减少, 社会生产、人们生活受到影响。 (2) 国防投资对未来经济发展的影响, 形成机会成本。国防投资不仅会占用现阶段经济建设的生产资源, 影响现阶段经济发展和人们的消费, 形成国防投资的机会成本, 而且在未来经济发展中也会有所体现。 (3) 转轨成本:国防经济与国民经济的转换需要支付一定费用。将经济资源由经济建设领域转到国防建设中去, 或者相反, 把经济资源重新投入经济领域, 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

1.2 军事人力资源配置中的机会成本

人力资源机会成本将其划分为两部分:经济收入机会成本和个人价值增加机会成本。认为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的数量都是有限的, 人力资源同自然资源一样是稀缺性资源, 人力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一定时期内劳动力市场上具有某一特性的人才供给数量绝对不足。既然, 人力资源是生产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资源, 是稀缺性资源, 那么就必须用“机会成本”的概念来研究人力资源在各个地区、各个部门的分配问题, 即人力资源的机会成本。深入到国防领域, 由于军人职业的特殊性, 就形成了军事人力资源配置的机会成本问题。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引入了军人职业机会成本补偿问题的研究, 并为基于机会成本分析的军费结构优化问题开启新的研究方向。

1.3 协调国防与经济建设中的机会成本

研究军费结构优化问题的假设条件是:国家作为理性“经济人”, 在既定安全产出水平下, 寻求国防费数量最小, 根据微观经济学的对偶原理, 成本最小化也即是产出最大化, 具体分析时以国防费的国防安全产出与其放弃的经济发展的机会成本进行比较。针对协调国防与经济建设发展的问题, 引入了军费机会成本来加以分析, 即政府在进行开支满足国家安全需要的过程中所放弃的民用经济部门的收入, 或者说将军费投入民用经济部门所能获得的收入。明确了在军事经济资源稀缺的前提下, 必然要优化军费结构, 合理确定军费的投向、投量, 把稀缺的军事经济资源配置到最能提高军队战斗力的要素上去。

2 基于机会成本优化军费结构的对策分析

利用机会成本评估我军现阶段军费结构存在的问题, 并分析优化改进的方案, 可以对分配在各部门的军费在追求最大化战斗力生成的同时, 考虑其投入到其他部门或项目中可能的收益水平, 从而为制定正确的军费分配决策提供依据。

2.1 协调国防与经济发展关系以降低军费挤占民用的总机会成本

增加军费开支主要引起三个方面的经济问题:一是是否存在从民用到军用的最优转移方式, 使得这种转移对民用经济的干扰最小;二是在一定的方式下, 这种转移对当前的经济状况和未来的经济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三是从长远来看, 本国经济能否支撑军费开支的持续增长。这三个问题又总是与军费机会成本相关。研究军费机会成本显然有助于提高军费的社会综合使用效益。此外, 军费开支的各个部分对国民经济有着不同的影响和作用。具有军民通用性的科研费、教育训练费以及基本建设费可直接或间接为民用经济产生利益。因此, 在既定的条件下, 我们就可以寻求最佳方案, 在军费分配中增加这些项目的费用, 进一步优化军内部结构, 以降低军费总机会成本, 减少军费开支对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 以充分发挥军费开支的社会综合使用效益。

2.2 调整优化国防投资结构, 加强管理, 提高军费支出效益

首先, 制定科学合理的国防经济发展战略。为了降低国防投资对国民经济的负面影响, 应该尽可能地少占用稀缺的经济资源, 控制国防投资规模。在制定国防经济发展规划、计划时, 要经过充分论证, 使得国防经济的建设项目确实是发展国防所必须的, 切忌盲目攀比, 争项目、争资金。对于那些可有可无的建设项目要尽量削减投资, 使得国防建设真正为增强国防力、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其次, 加大国防建设中的科学技术含量, 尤其是要加强信息化建设。调整国防经济结构, 对那些军事专用性不是很强的领域, 可以采取军地共建, 或者是完全交由地方建设的方式。比如在国防教育领域, 对军地通用人才的培养, 完全可以委托地方院校代为培养, 适合这种发展模式的还有国防科研活动等。

2.3 利用军兵种间机会成本优势地位的更替变化实现军费结构优化

军费投入规模越大, 该项目投资的边际效率就会递减, 相应的边际机会成本就会增加, 而某些战斗力配置的薄弱环节, 由于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 通过装备的更新就会导致分项战斗力的边际机会成本降低, 从而带来各军兵种战斗力联合配置水平的提高, 或者导致战斗力配置层次更加完善。通过优化军费结构, 使各军种边际机会成本达到相同时, 此时战斗力生成水平最高。军费结构优化的目标就是战斗力生成收益最大化, 在军兵种之间, 陆军、海军、空军与二炮, 谁的边际机会成本最小, 军费增加投入就向那里倾斜。而军费投入边际机会成本高的单位, 甚至需要压缩经费投入规模, 降低经费保障水平。军费结构优化要立足于信息化军队建设的需要与信息化战场战斗力配置, 较当前国内外军队发展的趋势, 海、空军信息化发展水平较快, 配套的武器装备技术含量高, 且作战方式更适合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的作战需要, 因此应将军费配置重点向技术军种、作战部队、重点部队倾斜。

2.4 重视对军人职业机会成本补偿的要求

机会成本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对于合理配置军事人力资源有重要的启发、指导作用。补偿军人职业机会成本, 实质上就是理顺两个关系:军队与地方的关系;军队内部关系。军队与地方的关系来说, 补偿的基本原则和标准是:使军人的报酬等于其特殊的机会成本。由于军队内部关系形成的机会成本原因主要是地域条件、工作性质和环境、知识和技能的差别。补偿的基本原则是要在按劳分配的基础上, 重点依据地域条件、工作性质以及学历层次三个方面给予补偿。机会成本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 对我军优化军费结构有着极强的指导作用, 因此, 要实现军事人力的合理配置, 实现军事效益最大化, 就必须将机会成本原理作为军费结构优化配置的依据和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库桂生.军费论[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 1999.

[2]黄瑞新.国防财政论纲[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9.

[3]黄瑞新.创新的军事财政理论[M].武汉:海潮出版社, 2004.

[4]万东铖.经济增长与国防费规模[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8.

[5]吴少华.国防投资论[M].福州:海风出版社, 2001.

“考研热”的机会成本分析 篇5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Spence模型;劳动力市场;机会成本

0.引言

从经济学的角度,教育被看成一种投资。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而今对这个问题的大量的文献研究主要集中社会学、教育学的角度。但考研热这一现象归根到底应该是一个经济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近年来的国内相关理论情况如下: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叶建亮及其导师金祥荣教授共同发表了一篇题为《教育信号可寻租条件下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甄别—兼对“文凭热”和“文凭高消费”的一种解释》,即从大多数人可以通过寻租的投入获得特定的教育水平是,会造成教育信号的扭曲,结果导致教育水平对应的求职者能力水平会不断“缩水”,进而引发雇主对求职者受教育水平要求不断提高,结果导致分离均衡时的教育水平不断上升。[5]而经典的信号发送模型(Spence模型)是在不考虑信号本身是否存在扭曲的情况下讨论劳动力市场的分离均衡的。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熊倪娟、赵东辉及其导师施祖麟发表了一篇题为《经济人的理性选择与社会人的流动渠道—对“考研热”的经济学与社会学分析》,此文引用中华英才网的薪资调查数据,运用成本—收益的净现值、内部收益率、明瑟收益率等多个指标,衡量继续接受硕士教育相对于本科毕业后直接就业的比较优势。[4]北京理工大学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的骆珣、杨樨教授发表了一篇题为《劳动力市场的信息经济学解读》,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受教育程度成为个人能力信号的原因,按照斯彭斯对信号的定义出发,解释了雇主选择受教育程度作为衡量雇员能力的信号的原因;第二部分—基于能力信号的雇主与雇员收益博弈模型,给出一系列假定,得出雇员的最优战略依赖于雇主的战略;第三部分—发送能力信号的成本效应,得出若攻读学历职位获得优越的工作不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只是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和社会福利损失。[6]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许佳君教授发表了一篇题为《基于理性选择理论的范式解读“考研热”》,文章主要从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为理论依据,采用“系统行动的内部分析”的个体主义方法,建构起社会学的一种解释范式,得出不管是从自身、拥有的资源、利益(目标)、社会规范取向的角度,考研都都是一种理性选择。[3]

关于劳动力市场的信号发送和信号甄别模型,Spence思路十分直观:具有不同生产能力的人获得教育的成本是不同的,高能力的人获得相同教育水平的成本要低于低能力的人。雇主不能直接识别求职者的能力,但利用其获得的教育水平来识别。只要制定一个合理的按照受教育程度支付的薪水差,就会自动促使高产出能力的人去获得一个教育水平以显示自己的能力,从而获得一个高的薪水,而低能力的人只能接受一个低教育而获得一个低薪水。[1]

本文主要是围绕目前国内出现的“考研热”的现象,利用Spence的模型来说明能力高的人和能力低的人在本科毕业时关于考研和就业怎样选择才是自身最优的选择的问题展开讨论的。

1.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在进入劳动力市场之前,劳动力选择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这种教育有两方面的作用。第一,教育增加了个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作为结果,劳动力的生产效率得以提高。第二,完成一定的学业本身也表明个人具有相应的能力,如相当的智力水平或学习能力,此时,教育更像是反映个人能力的一种信号。[8]

随着高校的扩招以及门槛的降低,当硕士学位越来越容易获得是,硕士生不在像以前那样吃香,用人单位也开始怀疑某些硕士的水平来。此时,受教育程度这一信号之所以能够起到区分不同能力的作用,关键的原因是高能力者能更轻松的获得文凭,也就是获得文凭的成本低。

s表示求职者接受的教育程度,劳动力个人承担接受教育的全部成本。企业根据受教育程度来推测求职者的能力(生产效率)并提供相应的工资?棕,工资被视作受教育程度的函数:

?棕=?棕(s) (2.1)

这里的假定涉及两个决策主体。首先是个人,他选择受教育程度,其次是企业,企业决定工资方案。此时,需要找出这个劳动力市场上的信号发送的可能均衡,该均衡要求给定对方策略的情况下,双方的策略都是最优的。

假定1:对于本科毕业生来说,高能力本科毕业生给企业创造3.5单位的价值,占本科毕业生的比例为p;低能力本科毕业生给企业创造2单位价值,占本科生毕业生的比例为1-p。

假定2:本科毕业生的受硕士教育的成本由本人承担。这一成本包括物质成本,如机会成本,还有可能包括非物质成本,如学习本身可能带来的一种精神上的负担。假定低能力本科毕业生与高能力本科毕业生获得硕士学位的成本分别为:

cL=s (2.2)

cH=0.6s (2.3)

两类劳动力的效用分别如以下两式所示,都取决去工资和受教育成本:

uL=?棕-s (2.4)

uH=?棕-0.6s (2.5)

很明显,给定一个受教育程度(大于零)与工资的组合,即给定s,?棕,高能力的劳动力获得的效用必定大于低能力劳动力。

接下来我们考虑本科毕业生通过接受硕士教育而发送信号,使企业认为自己是高能力,从而得到较高的工资的情形。这就涉及到Spence的信号发送模型中的混同均衡的问题。

混同均衡是指在均衡状态下,不同类型的代理人所选择的可被观察到的指标的最优水平是相同的,因而委托人不能通过该指标来区分不同类型的代理人。在这里,混同均衡是指无论能力高低本科毕业生选择硕士教育的一种均衡状态。此时企业难以凭借硕士文凭来区分两类劳动力,只能按硕士生的平均生产效率提供工资。即:

?棕=3.5p+2(1-p)=1.5p+2 (2.6)

这里,?棕也代表了硕士毕业生的平均能力。此时低能力的本科毕业生则更愿意选择接受硕士教育便能够占到高能力劳动力的光,获得平均工资。

显然,当p较大,即硕士毕业生中高能力的人占的比例较大时,?棕也较大,反之,则相反。图2-1,分别给出了p较大和较小时的两种情况。

高能力和低能力劳动力获得的效用分别为:

uL=1.5P-s+2 (2.7)

uH=1.5p-0.6s+2 (2.8)

(a)p较大 (b)p较小

图2.1 不同高能力劳动力比例下的效用分析

当0.6s<1.5p+2

2.对模型的讨论

从2000年开始,国家教育部实行高校扩招,整个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更是空前扩大。招生人数从2005年的32.5万人上升到2010年的46.5万人。“考研热”成为近几年来教育市场的显著特征。表1为近几年研究生招生情况。

表1 近年研究生招生情况 万人

(资料来源于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yz.chsi.com.cn)

很多同学考研的主要原因是看到一般对于刚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研究生的待遇一般会好于本科生。虽然研究生刚毕业的待遇很可能并不会好于工作了三年的本科生,但再等三年,也许就会拉开差距。但是就像模型一开始所假定,教育是不能提高个人能力的,它只是一个信号作用。收入水平最终只会由能力的大小来决定。所以很多本科毕业生在选择工作还是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应该好好考虑:选择攻读硕士学位的机会成本是否会从获得研究生文凭中得到全部补偿?

读研是一种投资,三年中我们最基本的投资是时间。读研的机会成本大致可以列举以下几项:

一、就业机会。读研的三年中,别人都在不停地创造财富,而且也在不断填补着社会的就业岗位。三年中,工作的人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而读研过程做的课程研究与实践是不能同工作经验同日而语的。而且研究生刚毕业的待遇很可能并不好于工作了三年的本科生。

二、就业范围缩小。读研究生,知识更集中到某个专业领域,就业面窄。从整个角度来说,本科生“可塑性”强的优势便成为读研的又一个大的机会成本。

三、年龄的增加也是一个机会成本,大部分读研毕业后将更快面临婚姻与家庭的种种问题,用人单位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考虑,这是很现实的问题。尽管现在对大龄青年的态度还算宽容,但也毕竟是一种压力和现象。

读研是一种投资,在投入时间的过程中可能会错过很多发展机会,也可能为以后的人生道路提供很多本科生所难以得到的机会。机会的损失与机会性的收益同时存在,关键是判断两者几率的大小:对于能力高的本科毕业生和硕士毕业生,明显硕士毕业生的机会性收益将很大;对于能力高的本科毕业生和能力低的硕士毕业生,硕士毕业生的机会性收益不见得大。此时相对于能力低的硕士生而言,读研的成本只会变成沉没成本。

就业市场上的严重的供过于求的矛盾也是很多本科生选择读研的原因。促使很多职位需求不断趋向高学历,许多事实上只需一般本科生就能胜任的工作,在招聘时大都要求硕士毕业生,“文凭高消费”越来越明显。这也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美国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教育均衡水平长期保持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数值上,因为很少有人为日后的高新而不是学术目的去攻读博士学位。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8.

[2]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

[3]许佳君,张华.基于理性选择理论的范式解读“考研热”[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1):41-43.

[4]熊倪娟,赵东辉,施祖麟.经济人的理性选择与社会人的流动渠道—对“考研热”的经济学与社会学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26(2):47-54.

[5]叶建亮,金祥荣.教育可寻租条件下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甄别[J].制度经济学研究,2007,6(12):32-49.

[6]骆珣,杨樨.劳动力市场的信息经济学解读[J].商业时代,2006,(11):8-9.

[7]乌家培,谢康,肖静华.信息经济学(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8]陈钊.信息与激励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4.

[9]李锋亮,陈晓宇.保留工资与工作找寻结果:对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实证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1(4):57-64.

[10]贺亚兰.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博弈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版),2005,7(6):67-69.

[11]张蕾.运用信号传递理论分析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12:27-28.

[12]帅之鹰.中国劳动力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6.

[13]周琴.人力资源招聘中信息不对称的经济效应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7,11.

[14]贺尊.高等教育文凭信号的经济学解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6,4:16-20.

论机会成本理念对企业发展的意义 篇6

一、机会成本理念的塑造

在理论上, 机会成本泛指一切在作出选择后失去另一个机会的最大损失, 机会成本变化性较大。机会成本与企业收益呈反比, 即机会成本越小, 公司收益越好。作出选择时, 应该要选择最高价值的项目, 而放弃选择机会成本最高的项目, 即失去越少越明智。机会成本通常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两部分。前者指使用他人资源, 付给资源所有者的货币代价的那部分机会成本。后者指因为使用自有资源而放弃其他可能性而得到的最大收益的代价。如在筹资中, 机会成本运用首先集中体现融资工具的运用上, 此时为最大集资, 可大量运用可转换债券。可转换债券是一种混合证券投资工具, 风险投资者可以利用它有效地控制投资风险并获得较高的收益, 即通过债券的优先求偿权可以保证其投资的回收, 或以企业的良好成长性引导投资者行权从而由债权人变成股东。具有典型财务激励意义的筹资方式, 如, 普通优先股, 参与优先股等也是其特殊的利益保障合约条款使其成为确保股东利益和增加股票自身吸引力的重要融资工具。以下从几个方面论述机会成本的分析思路。

1. 对职业经理人的选任。

现代企业对职业经理人的选择是通过各种股权计划和物质奖励方法, 使经理人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合拢, 站在一个阵营里。将企业的长远利益和大局利益和经理人利益良好的结合, 以利于提高公司管理的效率, 完成各项工作。

2. 选择客户和合作伙伴的方法。

企业的价值链由供应商和客人组成, 在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中, 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客户都在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因此不仅要通过市场交易行为和交易合约来建立和维持正常的业务关系, 更要通过价值成本的理论分析来科学安排, 优化各资源要素的配置优化与其之间的经营关系, 在业务进行中密切协作。

3. 科学管理企业员工。

机会成本的理念要求我们引入激励机制, 暂时的物质或精神激励为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奠定基础。在一定激励措施下, 企业员工和各部门的业务工作才可以实现从互相推委、拈轻怕重向积极主动完成业务计划的态度转变。

4. 处理好和债权人、债务人的关系。

在企业发展中, 公司和债权人、债务人的关系是基于之间的信用关系产生的, 对公司流动资本产生极大影响。机会成本的理念此时也体现出投资风险报酬性的特征。资金富裕时可以暂时借出部分资金, 收取一定收益;资金匮乏时, 灵活想外举债, 时间不宜太长。这样就需要妥善处理好债权人和债务人的角色地位问题。

二、机会成本对企业风险的规避

1. 对企业财务风险的规避

企业应该设置高效率的财务管理机构, 严格财务管理制度。配备高素质会计人员, 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忧患意识和专业素质。财务风险广泛存在于管理财务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 一个地方出错都可能会给企业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加强财务管理是重中之中。

企业可以强强联合, 多元化经营以降低和分散财务风险。正所谓“众人拾材火焰高”如果投资项目真是风险较大的话, 完全可以与其他企业合作, 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市场需求具有不确定性, 变化大。企业在选择理财方案时, 应综合分析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管理风险, 在保证财务收支平衡的的前提下, 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 “同时通过某种手段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 以回避财务风险。”

2. 对企业营销风险的防范

进行营销可行性分析, 公司应对对营销的发展方向和市场前景及可能收益, 必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控制。机会成本的理念要求我们保证决策会让企业以最小损失赢得最大利益。企业营销风险的规避, 是建立在企业营销风险的准确认识基础之上的。科学的营销销战略战术可以减少企业的资金风险, 降低机会成本。具体来说通过对企业网络营销风险的具体实证分析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环境因素和内部的经营状况, 进行综合评估, 得出科学的营销结论, 实施有效地营销管理。使企业成功避免风险。

3. 对企业投资风险的运筹

保重投资方向的正确性。投资前一定要注意投资方向, 选择最优项目, 结合商业规模和市场需求, 有的企业往往经营种类繁多, 重点不明, 力量分散, 过于盲目, 这实际上加剧了企业的风险。所以说尽量避免盲目投资, 将分散风险和良性发展结合起来是上策。

注重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是最具竞争了的因素, 不断创新改造在技术上赢得优势, 占领市场。现代企业的投资风险越来越高, 没有杀手锏肯定是不行的, 竞争性战略需要企业的产品服务竞争了, 不仅要搞高科技, 而且更应该跟上时代, 不断的出新。

合理配置企业人才资源。“具有创新意识的高技术含量人才是一种最具价值的资源, ”是企业的宝贵财富, 有时发挥着比货币资本更重要的作用, 是一种特殊的货币财富。以人为本, 充分发挥人的作用, 使员工养成良好职业素养, 提高专业技能, 最大调动其积极性。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 经济活动复杂化, 会计已不仅是受决策影响的数据的收集和计算, 而是通过计量和计算深入到企业的决策活动中。影响决策 (选择) 的机会成本在企业发展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机会成本理念的缘起、作用的研究对于搞活企业经济, 规避企业经营风险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机会成本,投资,管理,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四清:《财务决策中的机会成本分析》会计之友, 2006年12期

[2]王桂强:《赊购企业商业信用成本的优化选择:机会成本分析的一个实际应用》商业研究, 2005年18期

机会成本的论文 篇7

2006年上半年我国服装出口创汇327.18亿美元, 与2005年同期相比, 实现高达30.21%强劲增长。服装产品的“中国制造”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随处可见, 其高性价比也深受当地人民所欢迎。然而不同于如火如荼的国际市场, 国内服装市场却是一片“打折”之声。据调查, 70%的消费者喜欢到大型商场或者专卖店购买服装, 然而, 当进入琳琅满目的大型商场时, 与其他商品相比, 醒目于服装专柜前的各种“打折招牌”已成为服装零售业的一大特色。可见, “打折”已成为服装市场的一种主要价格营销手段。以下从机会成本的角度对我国服装市场目前价格营销的利弊予以分析。

一、机会成本及其分类

机会成本是一个现代经济学概念, 其表述往往用“资源”的选择性配置来描述, 比如:当某“资源”用于A用途就不能同时用于B用途时, 则该“资源”用于B所产出的价值就是选择将其用于A用途时的机会成本。这里的资源具有广泛的含义, 包括各种人力、物力, 以及财力资源等等。

笔者认为机会成本是指现代经济活动在面临多种执行方案时, 选择一种方案后, 被放弃的其他方案可能产生的最大收益。将这种被放弃的最大收益理解为选择某一方案的成本之一, 并与传统会计方法所估算的被选择方案的收益相比较, 通过判断其大小来做出最优化的行动决策。由此可见, 机会成本并不是某一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直接成本, 而是用来与该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收益进行比较的一种假设性的收益, 一种预估的被放弃的其他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最大收益。机会成本是相对的, 辨证地, 如果面临在两种方案之间的决策, 则这两种方案所产生的预期收益互为对方方案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按其量化的难易程度可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类。

1. 显性机会成本

人们往往希望对机会成本进行尽量精确的量化来指导自己做出最优化的决策。有些时候机会成本是可以进行较为精确量化的, 笔者将其定义为显性机会成本。作为显性机会成本的一个经典例子, 比如资金的银行利率, 就是将该资金用于其他投资 (如股票投资) 时的机会成本。如果将该资金存入银行, 可获得净利率10万, 而投资股票获得的收益为15万, 则考虑机会成本后的净收益为5万, 大于零, 可以认为股票投资是成功的;如果投资股票获得的收益只有8万, 则考虑机会成本后的净收益为-2万, 小于零, 可以认为股票投资基本是失败的。

2. 隐性机会成本

有时机会成本很难量化, 或者在决策前根本无法量化但又的确存在, 构成这种机会成本的收益可能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来体现, 笔者将其定义为隐性机会成本。由于这种隐性机会成本不易量化, 因而在文献中往往不作讨论或者一笔带过。比如一个成功的职员是否进行MBA的培训问题。选择读MBA其机会成本很大部分是显性的, 比如读MBA的学费, 生活费等等, 因而讨论起来比较方便。但该职员选择不读MBA的机会成本则很难进行定量或者半定量分析, 因为其获得MBA学位后的收益是一种远景收益, 是肯定存在的, 但却是难以预估的。

显性机会成本因其显然性而较易受到决策者关注, 与之相比较, 隐性机会成本由于难以量化且经常涉及到的是长期利益, 往往由于经营者短期利益的急迫性而易于被忽视。

二、我国服装市场价格策略中的机会成本分析

在我国各大商场中, 与其他大部分产品所采取的“明码实价”的价格营销策略相对应, 广大服装专柜普遍采用的“打折”的促销手段作为销售商选择的一种价格营销策略, 其机会成本的存在也是必然的。为了便于对这种价格营销策略的显性机会成本和隐性机会成本进行分析, 笔者首先作一个假设:将6折以下的价格策略列为“打折”行列, 并以5折为代表;将不打折或者基本不打折价格策略列为“全价”行列, 我国商场大部分服装柜台都属于“打折”行列。本文所分析的服装市场价格策略中的机会成本主要针对这种“打折”的价格营销策略。

1. 服装市场价格策略中的显性机会成本

就服装的价格面值而言, “打折”所带来的机会成本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如果一件标价300元的服饰分别以原价或者5折卖出, 则打折的机会成本将高出其收益150元。然而如果该服装只有打折才能被顾客接收, 则可以认为“打折”机会成本并不存在。因此, “打折”策略中的显性机会成本并不能以标价和打折价的差价简单推算, 而应采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估算。据统计, 由于对服装“打折”的预期, 100名受调查人员中, 50名顾客将选择打折时购买商品, 而只有37名顾客会在价格高位时购买。以人均1件计算, 如果服装全部“打折”销售, 商家将获得销售额 (50+37) ×150=13050元;如果完全不打折, 根据最简单的“抛硬币”原则, 50名选择打折时购买商品的顾客中将有25名在没有选择余地的情况下全价购买, 即商家获得的销售额为 (50×50%+37) ×300=18600元。可见, 如果不考虑“打折”所带来的资金的快速周转收益, 就服装市场的整体行情而言, “打折”策略的机会成本 (18600元) 将高于其收益 (13050元) , 是不合算的。相反, 如果选择“全价”策略, 则销售收益 (18600元) 将大于机会成本 (13050元) , 但与此同时, 服装总体销售量将可能减少25/ (50+37) =28.7%。如果这种销售量的减少由整个服装市场均摊, 则从机会成本的角度, 商家应取缔“打折”营销策略。但有趣的是, 如果总体销售量的减少由部分商家承担, 则这些商家“打折”的机会成本亦即其采取“全价”策略时的销售收入将迅速降低。比如如果其销售量减少50%, 则这些商家“打折”策略的机会成本将降低至 (25+37) ×300×50%=9300元, 从而低于其选择“打折”策略时所带来的收益 (13050元) , 不难理解这些商家将采取“打折”策略追求其市场份额和收益的最大化。依此类推, 部分商家“打折”策略将导致所有商家“打折”策略中机会成本的降低, 从而使“打折”发展为一种普遍行为。可见, 这种“打折”策略往往是大部分商家为获得当前销售利益的最大化而进行的被动选择。

2. 服装市场“打折”营销中的隐性机会成本

回顾我国商场服装零售业的“打折”史, 早期是各大商场利用各种喜庆节假日 (十一、元旦、圣诞、店庆等) 打折促销, 接着发展为几乎所有周末都要打折, 进而发展为每天都有打折的理由。打折的品牌也从低端品牌发展到现在包括国际知名品牌也时不时参与到“打折”行列。折扣的程度也由以前的满200送200发展成经常性的2~4折。笔者认为这种“打折”从范围到程度的不但发展将降低服装企业的品牌声誉, 严重影响其品牌形象, 表现为隐性机会成本的显著增加。首先, “物有所值”是消费者普遍持有的一种购物心理, 当商家均以高额折扣销售服装时, 顾客会对服装标价的合理性产生怀疑, 这种怀疑有时会发展为消费者对某一品牌产品的抵触心理。比如消费者在不打折时购买了某一服装, 在还没来得及穿时该服装已降为5折, 无疑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心理打击, 从而影响了消费者对该品牌的潜在的购买欲。其次, 消费者往往认为商家销售商品时是盈利的, 因此商家“打折”程度的不断增加会引起消费者对该产品实际成本的合理怀疑, 进一步对产品的使用价值产生怀疑。当消费者普遍认为该品牌的使用价值远低于其定价时, 就会产生严重的不信任感, 该品牌的品牌声誉也就荡然无存了。这种品牌形象降低所引起的隐性机会成本往往会对企业的长远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

三、我国服装市场价格策略调整的新思路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打折”策略无论从显性机会成本还是从隐性机会成本的角度而言对我国服装行业的整体及其发展都是不利的, 但当前商家选择“打折”策略却可获得收益最大化, 笔者认为这种矛盾的源头主要在于服装产品的标定价格。近年来,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 我国各项经济活动均逐步与发达国家接轨, 其中服装产品的价格已与西欧国家基本一致。也就是说, 同类服装产品的零售价在我国和发达国家之间是基本相同的, 这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角度来看其合理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我国国民收入水平还远低于发达国家, 在服装上的相对购买力自然还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提并论, 从这一点来看, 过高的服装标价并不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与其选择“打折”这种高机会成本的价格策略, 不如结合我国基本国情, 直接将服装的定价确定在一个合理的低价价位, 并选取“全价”策略。首先, 在这种低定价策略情况下, “打折”策略的相对显性成本将迅速升高。比如如果现在定价300元的服装采用5折即150元销售时其投资回报率为50%, 则其成本为100元, 收益50元。如果直接将其价格定位于150元, 则原价销售时, 其投资回报率仍保持在50%, 即利润50元;但此时即使采用7折销售, 其投资回报率将只有5%, 即利润只有5元, 相对于打折销售的5元利润, 50元的显性机会成本是不可接受的。其次, 相对于当前的“打折”策略, 选择定价调整后的“全价”策略, 虽然企业会损失一些价格调控上的灵活度, 但高昂的隐性机会成本将不复存在。当然, 在“全价”策略中, 所谓合理的“低价”也必然是随着我国国情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国民收入的整体提高, 这种合理的“低价”也应逐步提高, 最后仍将与国际市场完全接轨。采用这种循序渐进的“全价”策略, 可以使我国服装企业在一种低隐性成本的环境下稳步发展, 根据上面的分析, 这将有利于提高我国服装企业的信誉度, 提升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感和亲和感, 有利于我国服装市场建立和实施品牌战略。

参考文献

[1]钟芳:2006, 出口大幅增长单价有所提高[N].人民日报, 2006-9-11 (15)

[2]万新:2004, 我国服装市场价格持续走低[N].今日信息报, 2004-7-1 (002)

机会成本的论文 篇8

经济利润 (Economic profit) 排除所有者投入和分派给所有者方面的因素, 期末净资产与期初净资产相减以后的差额。按照经济利润概念, 利润是通过对企业期末净资产进行计价, 并将其与期初价值相比较来计算的, 但在计算过程中, 必须排除与所有者的交易。经济利润, 可以表示为投入资本的回报减去资本成本, 再乘以资本额。经济利润= (投入资本回报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投入资本额。企业的目标应是长期的经济利润最大化, 而不是投入资本回报率 (ROIC) 最大化。使用经济利润法和使用折现现金流量 (Discounted Cash Flow, DCF) 法评价企业价值其结果应该是一样的。如果使用同样的资本成本对未来的经济利润折现, 然后把折现后的经济利润加到目前已经投资的资本额上去, 就可以得到与DCF方法完全相等的结果。

经济利润是经济学家所持的利润概念。虽然经济学家的利润也是收入减去成本后的差额, 但是经济学家对利润有严格的定义。对会计师而言:利润=总收入-总成本, 然而对经济学家而言, 这一结果高估了利润。原因在于:经济收入不同于会计收入, 经济成本不同于会计成本, 因此, 经济利润就不同于会计利润。

经济成本不仅包括会计上实际支付的成本, 而且还包括机会成本, 即:企业为将资源从其他生产机会中吸引过来而必须向资源提供者支付的报酬。这些报酬可以是显性的, 也可以是隐性的。我们把企业向那些为其提供资源的非企业所有者所做的货币支付称为显性成本, 企业使用自己拥有的资源的成本称为隐性成本。无论是外部资源 (如:债务资本) 还是自有资源 (如:股东资本) 都是有成本的, 股东投入资本所要的回报不亚于债权人的利息和雇员的工资要求。对企业而言, 隐性成本是将自己所拥有的资源用在其他最好用途上能获得的利润。会计师不确认隐性成本, 不列入利润表的减项。理由是:没有客观的办法计算隐性成本, 会计师不愿意做没有根据的估计。

举例:王某是某公司销售部经理, 年薪8万元, 存入银行可得利息0.5万元。现决定开一百货超市, 将自己所拥有的一店面房作为超市营业用房, 原店面房租收入3万元, 还需要雇用5名员工。经营1年后, 账目如下:总收入:25万元;成本:6万元;雇员工资:3万元;水电杂费:1万元;总 (显性) 成本:10万元;会计利润:15万元。

但是, 这一会计利润不能准确显示企业的经济状况, 因为它忽略了隐性成本:王某提供了金融资本、店面和劳动力, 发生了隐性成本 (放弃的收入) , 则经济利润:会计利润:15万元;放弃的薪金收入:8万元;放弃的利息收入:0.5万元;放弃的租金收入:3万元;总隐性成本:11.5万元;经济利润:3.5万元。

经济学家和会计师的“利润”概念意义不同, 会计利润=总收入-显性成本, 经济利润=会计利润-隐性成本=总收入-所有投入的机会成本。

如果企业的总收入超过了全部的经济成本, 剩余部分归企业所有, 这一剩余被称为经济利润即纯利。会计利润与经济利润的差异还应考虑:会计计量基础的不一致, 计算会计利润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 而计算经济利润则把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 (现金流量法) 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现代企业建立以价值管理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体系, 经济利润法已成为越来越热门的理财思想, 它的诱人之处在于:以经济利润为企业目标, 它既可以推动价值创造的观念深入到企业上下, 又与企业股东和债权人要求比资本成本更高的收益目标相一致, 从而有助于实现企业价值和股东财富最大化。

二、应收账款机会成本的计算方法

由于商业竞争的原因, 赊销已成为现代企业促进销售、增加毛利的重要手段, 应收账款投资也随之产生了。企业如果能合理利用应收账款这一营销策略, 就会给企业带来收益, 如果运用不当, 则会导致大量呆滞坏账和相关费用损失。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核心就是要确定一个最佳信用政策, 使其增加销售所产生的边际利润超过增加应收账款投资的边际成本。应收账款投资成本主要包括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和坏账损失。其中, 应收账款机会成本的计算方法比较复杂, 而且在不同的文献中有不同的计算方法。

(一) 我国现行有关财务管理的文献中应收账款机会成本计算方法。

应收账款机会成本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方法: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应收账款占用资金×机会成本率。应收账款占用资金=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每日赊销数额×收账平均期。计算公式表示为:应收账款增量机会成本= (新销售收入÷360) ×新平均收账期×机会成本率- (原销售收入÷360) ×原平均收账期×机会成本率。第二种方法与第一种方法相比, 不同的是:应收账款占用资金等于应收账款平均余额×销售成本率。用公式子表示为:应收账款增量机会成本= (新销售收入÷360) ×新平均收账期×销售成本率×机会成本率- (原销售收入÷360) ×原平均收账期×销售成本率×机会成本率。第三种方法中, 应收账款占用资金=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变动成本率, 公式为:应收账款增量机会成本= (新销售收入÷360) ×新平均收账期×变动成本率×机会成本率- (原销售收入÷360) ×原平均收账期×变动成本率×机会成本率。

从以上计算公式可以看出, 采用不同的方法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而三种方法唯一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们对应收账款占用资金额采用了不同的计算方法。

(二) 西方现行文献中经常使用的应收账款机会成本计算方法。

现行的西方文献中已开始使用一种新的应收账款机会成本计算方法。其公式为:如果信用政策变动预计会增加销售收入, 则应收账款增量机会成本=原销售收入的应收账款投资增加额机会成本+增量销售收入的应收账款投资增加额机会成本=原平均每日销售额×回收期间的变动×机会成本率+每日增量销售收入×新平均收账期×变动成本率×机会成本率= (原销售收入÷360) × (新平均收账期-原平均收账期) ×机会成本率+[ (新销售收入-原销售收入) ÷360]×新平均收账期×变动成本率×机会成本率。如果信用政策变动预计会减少销售收入, 则应收账款增量机会成本=目前仍保持的原顾客的应收账款投资减少额, 机会成本+顾客减少引起的应收账款投资减少额, 机会成本=新平均每日销售额×回收期间的变动×机会成本率+每日增量的销售收入×原平均收账期×变动成本率×机会成本率= (新销售收入-360) × (新平均收账期-原平均收账期) ×机会成本率+[ (新销售收入÷原销售收入) ÷360]×原平均收账期×变动成本率×机会成本率。 (如果公式中所说的增量是负数, 则表示减量) 。

(三) 中西方计算方法的比较分析。

西方使用的计算公式与我国使用的三种计算公式的区别:在计算应收账款占用资金变动额时, 对原销售和新销售的应收账款投资额采用了不同的计算依据。在延长信用期间的情况下, 公司原销售的应收账款投资增加额是根据应收账款总额计算的, 而新销售的应收账款投资额等于新应收账款乘以变动成本率。这种计算上的差异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事实的考虑:第一, 如果公司信用政策不变, 公司可以按照全部销售价格提早收回旧应收账款, 而这些收回的现金可以立即用于其他资产的投资或减少其他来源的资本。第二, 公司在新销售的应收账款上只投资了变动成本。因此, 只有新应收账款上的变动成本才有边际机会成本, 新应收账款投资额应按新应收账款平均余额乘以变动成本率来计算。在缩短信用期间的情况下, 应收账款占用资金变动额也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公司保持的顾客因加速回收而形成的应收账款投资减少额, 该部分应收账款按原信用期须在60天内支付全部货款 (包括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相关费用和利润等) , 现在须按新的信用期在30天内付款, 这部分提前收回的现金可立即用于其他方面的投资, 因而该应收账款投资额不会因变动成本因素的影响而减少, 应按减少的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全额计算。第二部分是由于销售收入减少引起的应收账款投资减少额。因此, 应收账款投资减少额应按减少的应收账款平均余额乘以变动成本率来计算。

机会成本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篇9

一、机会成本的内涵

正确理解机会成本概念的基本内涵, 不仅能够促进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理清财务决策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定程度上还提升了企业货币资金的利用率, 有效保证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执行。从价值评估的角度来看, 机会成本的基本内涵主要有:

第一, 在具体的决断形成之前, 关于机会成本的讨论是不具备任何意义的。这一阶段内任何一种方案的选择并不能说明实际的情况, 也不能代表是某一市场机会的丧失。因此, 只有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实际形成的一种既定决策才有可能面对机会成本的选择问题。

第二, 与会计成本不同的是, 机会成本是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的一种假计成本。它实际代表的是企业财务管理中一种潜在收益机会的丢失, 然而这种丢失仅仅存在于经营者的主观意念中, 并非真实存在, 因此称之为假计成本, 且它是不能被记录在相关文件当中的。

第三, 机会成本的实施前提还需要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机会资源。在这样的基础上, 同一种经济资源就可能存在几种不同的用途, 这样的讨论和分析才会从根本上促进管理资源的优化, 在合理选择的基础上获得最佳机会成本的抉择。

第四, 机会成本存在的可能性就决定了在它的影响下所作出的相关财务决策必须是从企业的实际运营状况出发, 符合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是切实可行的具体实施方案。在脱离现实的情况下关于机会成本的探讨是没有任何存在价值的。

第五, 在机会成本的影响下所制定的方案和策略并非是最好的, 它也会存在一些成本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人们受制于一贯思维和认知水平的影响, 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财务资源的配置最优化, 而放弃最大经济利益的机会成本。此外, 在方案结束讨论后还可以妥善考虑机会成本的潜在影响因素。

二、机会成本使用的前提条件

(一) 经济资源是稀缺的

资源是重要的, 也是稀缺的。企业的资源投入一种用途时就不能同时投入其它用途以形成收益, 因此遭受一定程度的无形损失, 这就是机会成本。如果企业的资源足以满足它的需求, 每一种方案所需要的经济资源都能够获得, 那么就不存在机会成本。

(二) 经济资源的使用具有多种途径

大多数资源都是具有各种各样的用途, 无论选择哪种用途, 余下的其他用途所能获得的收益便是这种资源的机会成本, 当一种资源只存在一种用途的时候, 它的机会成本便不存在或者说机会成本为零。因此, 资源只有存在多种使用价值时, 才会产生机会成本。

(三) 经济资源需要得到有效利用

资源的有效利用就意味着将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投入到其中的某些用途后, 还有一部分资源得不到利用时所产生损失的可能性。如果资源的每一种用途都得到满足后, 还有一部分资源剩余, 也就是说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那么剩余的资源就不能够获得收益, 它的机会成本就为零。

三、企业不同财务管理领域中机会成本的运用

机会成本的运用构成了一种相关的成本构成方式, 可以帮助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就财务管理方面做出最为准确的决断。

(一) 机会成本在筹资活动中的运用

企业筹资管理活动中的机会成本观念筹资活动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前提, 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对外投资及调整资本结构的需要, 运用筹资方式, 经济有效的筹集企业所需资金的财务活动。企业筹资管理活动的具体目标是:以较低的筹资成本和较小的筹资风险, 获取同样多或较多的资金。企业的筹资方式有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银行借款、发行企业债券、融资租赁、商业信用六种。在筹资过程中, 管理人员面临着多种选择, 应采用哪一种筹资方式呢?管理者要进行利弊权衡、综合比较、考虑机会成本, 做出最有利于企业的决策。这种形式下, 买方管理者有三种决策方案可供选择: (1) 享受现金折扣, 在折扣期内付款; (2) 不享受现金折扣, 在信用期内付款; (3) 超过信用期付款。

(二) 机会成本在投资活动中的运用

1.机会成本在对外投资中的运用。对外投资是指企业以购买股票、债券的方式或以现金、实物资产、无形资产向企业以外的其他经济实体进行的投资。企业应当在多种的投资方式中, 选取收益较高、风险较低的对外投资方式, 在比较各种方式时, 就必须考虑机会成本。只有当机会成本小于债券投资的净现值, 选择债券投资才是明智之举。

2.机会成本在项目投资中的运用。最常用的决策分析方法是净现值法, 净现值 (NPV) 是指在项目计算期内, 按一定贴现率计算的各年现金净流量的现值之和与原始投资额现值之间的差额。净现值大于或等于零的方案可行, 反之则表示不可行。某一项目的净现值大于零说明该项目预期可以实现投资者要求的必要报酬率, 但净现值法只考虑了某一项目本身的现金流出成本, 并没有考虑放弃其他项目的机会成本。所以, 我们应以某一项目的净现值与备选项目的机会成本现值来进行比较分析。

(三) 机会成本在营运活动中的运用

1.最佳现金持有量。对企业而言, 并非持有的现金越多越好, 闲置资金占用过多, 将造成机会成本过大, 管理者对企业最佳现金持有量的决策中, 就必须考虑机会成本。现金的成本包括持有成本、转换成本和短缺成本。其中现金的持有成本是指企业因持有现金而放弃再投资的收益和增加的相应管理费用。现金再投资的收益便是将现金投资于有价证券所能获得的收益, 是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

2.应收账款政策。应收账款的产生是由于企业与企业之间相互提供商业信用, 以便促进销售和减少库存。但如企业应收账款数额过多, 会增加赊销风险, 使企业遭受坏账损失, 或花费较大的收账费用。企业持有应收账款的成本包括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和坏账成本。其中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是指将资金投资于应收账款而不能进行其他投资所丧失的投资收益。这一成本的大小通常与企业维持赊销业务所需要的资金数量、资金成本率或有价证券利息率有关。应收账款政策又称为信用政策, 其内容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账政策。

(四) 机会成本在分配活动中的运用

在利润分配过程中, 企业主要是制定合理的股利政策。股利政策是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公司是否发放股利, 发放多少股利以及何时发放股利的方针和政策。股利政策不仅会影响股东的财富, 而且会影响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形象及企业股票的价格, 更会影响企业的长短期利益。所以, 企业必须确定一个适当的股利支付比率, 既满足投资者对报酬的需求, 又能使企业的市场价值、再筹资能力和未来的发展不受影响。股利支付比率一般不低于银行存款利率, 也就是说企业在盈余分配中的机会成本是银行存款利息。股利支付率便是投资者得到的报酬率, 它应该既包括无风险报酬 (银行存款利息) 也包括冒风险投资的报酬 (高于银行存款利息的部分) 。

四、在财务管理中应用机会成本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 充分认识机会成本在财务决策活动中的重要性

由于受传统财务管理处理方法的影响, 企业的财务部门人员往往忽略了成本中的机会成本, 不能发挥机会成本在财务管理方面的作用。企业决策者应该拓展思路和眼界, 创造性地为企业的资源寻找各种投资与运用途径, 充分应用机会成本, 保证企业决策的正确性。

(二) 机会成本是一种假设成本

机会成本是这样一种收益机会的丧失, 人类的资源有限, 在一定的情况下, 一定的经济资源可用于多种用途, 但选择任何一种既定用途都是以放弃其他用途为代价的, 它仅仅是决策者在决策之前对备选方案在思考时所做的一种假设, 不是实际支出, 而是企业在资源选择使用方式过程中被放弃的投资机会潜在的收益, 是一种假设成本。应注意将其与实际成本区分。

(三) 机会成本仅存在决策分析中

财务决策中分析机会成本, 通过对同一经济资源在不同用途中的收益比较, 可从中发现获利最大、经济资源运用效率最高的最优用途, 从而做出最佳决策。如此以来, 经济资源从效率低的用途转移到效率高的用途上, 避免了经济资源的低效浪费, 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

(四) 避免主观随意性

正是由于机会成本自身的假计性特征, 不少理想状态下的成本核算就会与实际的成本结算之间产生较大的误差。这些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经营者将理想效果下的市场运营成本计算方式用在了实际市场条件下的正常核算当中, 忽视了这其中的诸多潜在因素。因此, 在进行企业市场决策分析时, 我们必须极力避免主观随意性的臆断, 也要结合机会成本在市场运营中的应用做出最为合理的判断。

(五) 提高决策者的专业能力

中国的机会,世界的机会 篇10

作为本届奥运会的举办城市,北京在奥运会的筹办和举行过程中,经济地位、城市面貌、现代文明程度、融入国际的步伐等方面都已经并将继续发生巨大的变化,北京城市品牌更具人文魅力。北京目前正处于大发展时期,即使在奥运会结束后,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由于奥运会提升了举办城市和国家的知名度,使举办城市的经济规模和软、硬件基础设施跃上新的台阶,再加上奥运筹办期间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这一切都为北京的后续经济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奥运会也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提供了机遇。众多中国企业通过赞助奥运会,提高自身实力,与国际企业看齐,促使服务更加国际化、人性化,更快地适应国际竞争。为了充分挖掘奥运会带来的全球品牌效应,中国企业充分利用项目招投标、企业咨询、海外推介、国际交流等机会向世界展示中国企业的新形象、新面貌,塑造企业品牌。我国目前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四位,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但在塑造世界品牌方面依然不足。2008年奥运会无疑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展示自己、推进品牌战略的最好平台。

尤为重要的是,奥运会为中国进一步了解世界、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2008年是奥运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可以进一步展示中国改革开放的形象、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巨大的社会进步,让国际社会认识到中国和平发展对于促进世界和谐的重要意义,对中国多一些理解,少一点成见,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这种影响对推动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2008年奥运会对我国经济和社会进步有着更长远的影响。

在奥运会筹办期间,场馆设施的建设大力刺激了建筑业快速发展,交通通讯等行业也受到投资拉动。在奥运期间,旅游、餐饮、运输、通讯等行业受益良多。除了给快速发展的经济提供庞大的需求刺激外,奥运还会激起对经济预期的热情并刺激消费。后奥运经济时代,通过奥运会成功的组织和形成的良好的基础设施,将提升中国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国际形象,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外资,推动体育、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国外奥运会举办城市在奥运会后出现了“低谷效应”,如何避免奥运会后的“低谷效应”,统筹谋划奥运资源的深度挖掘、开发和利用,合理引导重大公共设施建设,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已成为贯穿于北京奥运筹办过程的主要任务之一。

机会成本的论文 篇11

一、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的理论关系介绍

从企业管理角度总的来看, 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均为企业成本管理的二大方面, 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的方法, 而成本控制则是成本管理的目标, 作好了成本核算才能更好的进行成本控制, 反之, 一个企业能够很好地运用成本控制, 从各方面为企业开源节流, 则成本核算工作也更具有实质的意义, 如果达不到成本控制的目的, 成本核算也只是一个数学统计的方法, 没有发挥企业管理的作用。因此, 我们在企业实务管理中, 必须将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之相辅相成, 共同为企业成本管理发挥应有的效应和功能。

二、企业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实践体系介绍

从成本的计算方法来看,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采用品种法和分步法, 只有极少数企业采用分批法。一般来讲, 品种法、分步法适用于大量、重复、单一品种生产类型, 分批法适用于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类型。下面以服装、纺织行业“爱帝内衣”公司详细介绍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体系。该企业成本核算主要用“品种法”, 看看该企业是如何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施行成本控制手段:

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制造费用三项成本中, 人工及制费就需要根据产品特定性质的适当方法来将总的人工成本及制造费用合理分配计入每一个订单不同的货号产品中。针对服装行业的特殊情况, 该企业制定出一个特定的标准系数, 即生产一件成品所需的标准工时。然后根据每一款衣服的工价与当月完工产量折算出标准产量。最后根据每一款衣服标准产量占当月总标准产量的比例来分摊每一款完工产品所得的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

每一款产品的材料、人工、制费三项成本均已核算出, 最后再将总成本在完工成品与在产品中合理分配。

在产品总成本= (期初成本+本期投入总成本) ÷ (期初在产数量+本期投入数量) ×在产数量

完工总成本=期初成本+本期投入材料、人工、制费总成本-在产品总成本

完工产品单位成本=完工总成本÷完工数量

以上, 详细介绍了“爱帝内衣”成本核算的方法, 有关成本的控制则贯穿于整个制造生产过程中, 从一个订单生产投入原材料到产成品出货各个环节均离不开成本控制。

三、“爱帝内衣”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体系的弊端

1.从成本核算过程中可以看出, 材料成本均能够根据当月领用的数量和采购入库时的单价正确、准确的核算, 但人工和制造费用只是按照该企业的折标产量进行分摊, 似乎只是一个大概范围的数据, 可能存在着不太精确的潜在问题。人工和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不能准确真实地反映各产品成本的实际水平, 难免会存在人为误差造成帐面虚增或虚减成本的现象。

2.当月产成品与在产品的归集, 是以办理成品完工入库手续为界限, 而这个完工手续涉及到生产、仓库以及财务部门之间的流转, 例如, 先是生产部门与仓库办理成品入库交接手续, 开出手工票, 再是仓库保管到开票室统计在系统中入库, 打出电脑入库单, 最后将电脑入库单流转到生产、仓库等各相关部门, 才算整个成品入库手续办理完毕。这个过程具有一定的时间期限, 特别是在会计结帐日期, 如果未能及时办理入库手续, 这部门产成品在财务成本核算上只能以在产品形式反映, 而实质上已经完工, 因此, 成本在帐面也是一个虚数反映, 也不能更好的根据成本定额实施成本控制管理。

3.由于当前部门较多, 不能明确划分各自责任成本与费用, 使成本核算体系不能准确分解到各个单位, 成本控制体系也较为分散, 无法准确落实。

四、“爱帝内衣”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体系的改进建议

1.现行人工和制造费用的分摊方法不能如实反映每一订单产品的实际人工与制费成本, 因此需要加以改进: (1) 是区分各种不同的成本, 不能采用同一种分摊标准, 而应该根据不同成本的相关特征, 分别采用不同的分配标准; (2) 应积极创造条件, 在生产中, 企业可以使用标准尺寸进行设计, 可以使用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装置非常容易和便捷地算出, 以避免因为人为产生误差造成数据的误差, 导致成本统计的失真;

2.为了准确控制产成品与在成品的成本, 针对完工入库的手续, 必须严格加强管理。首先让生产、仓库保管及开票员各相关人员有一个明确的意识, 在财务一个会计期间结帐之前, 必须完成产成品的完工入库手续, 否则这些实际完工的产成品只能在帐面以在产品形式反映, 而这就需要每一经手相关人加强自我监督和督促上一经手人迅速、准确的完成相关手续工作。比如生产部门与仓库办理好手工入库手续和实物清点、交接工作开出手工入库单后, 仓库保管应立即到开票室办理系统入库, 如果财务成本会计在此时没有将成本价格根据生产工艺核算出来, 就不能完成系统入库手续, 所以仓库保管员就有责任需要提出问题, 通知财务完成该订单的成本价格核定工作;有了价格就可以完成系统入库手续, 打出成品入库单, 此时就需要开票员将电脑入库单流转到生产及仓库保管员, 而车间统计在接到电脑完工入库单, 应该立即下帐, 将投入、产出统计报表交财务核算成本。

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得出, 成本管理是企业获取最高利润的一项重要管理, 而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却是成本管理的二项重要内容, 因此在企业具体实践中需将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相结合, 以达到更好的管理目标和目的。而且企业管理者要转变传统狭隘的成本观念, 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充分运用现代的先进成本控制方法加强企业的竞争力, 迎接各方的挑战, 在追求自身企业利润的基础上, 增强企业在市场行业中的竞争力, 将自己以良好的产品品质、信誉在消费者、行业市场中立于恒久不败的位置。

参考文献

上一篇:城市再生水回用下一篇:护理服务的伦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