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研究(共12篇)
机会研究 篇1
1 建筑工程索赔的涵义
建筑工程索赔通常是指在建筑工程合同履行过程中, 合同当事人一方因非自身因素或对方不履行或未能正确履行合同而受到经济损失或权利损害时, 通过一定的合法程序向对方提出经济或时间补偿的要求。索赔是一种正当的权利要求, 它是业主方、监理工程师和承包方之间一项正常的、大量发生而且普遍存在的合同管理业务, 是一种以法律和合同为依据的、合情合理的行为。
2 可能发生施工索赔的主要内容
2.1 不利的自然条件与障碍引起的索赔
不利的自然条件是指施工中遇到的实际自然条件比招标文件中所描述的更为困难和恶劣, 这些不利的自然条件或人为障碍增加了施工的难度, 导致施工单位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的费用, 在这种情况下施工单位可提出索赔要求。 (1) 地质条件变化引起怕索赔。在施工期间, 施工单位遇到不利的自然条件或人为障碍而这些条件与障碍又产有经验的承包方也不能预见到的, 施工单位可提出索赔。 (2) 建筑工程中人为障碍引起的索赔。如在挖方建筑工程中由于发现地下构筑物和文物等, 图纸上并未说明, 确属是有经验的施工单位难以合理预见的人为障碍, 如通过处理导致建筑工程费用增加, 施工单位即可提出索赔。
2.2 工期索赔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 常常会发生一些未能预见的干扰事件使施工不能顺利进行, 使预定的施工不能顺利进行, 使用权预定的施工计划受到干扰, 造成工期延长, 这样, 对合同双方都会造成损失。施工单位提出工期索赔的目的通常有两个:一是免去或推卸自己对已产生的工期延长的合同责任, 使自己不支付或尽可能不支付工期延长的罚款;二是进行因工期延长而造成的费用损失的索赔。对已经产生的工期延长, 建设单位一般采用两种解决办法:一是不采取加速措施, 建筑工程仍按原方案和计划实施, 但将合同期顺延;二是指施工单位采取加速措施, 以全部或部分弥补已经损失的工期。如果工期延缓责任不是由施工单位造成, 而建设单位已认可施工单位工期索赔, 则施工单位还可以提出因采取加速措施而增加的费用索赔。工期索赔一般采用分析法进行计算, 其主要依据合同规定的总工期计划、进度计划, 以及双方共同认可的对工期修改文件, 调整计划和受干扰后实际建筑工程进度记录。如施工日记、工程进度表等, 施工单位应在每个月底以及在干革命扰事件发生时, 分析对比上述资料, 以发现工期拖延以及拖延原因, 提出有说服力的索赔要求。
2.3 施工中断和工效降低提出的施工索赔
由于建设单位的监理工程师原因引起施工中断的工效降低, 特别是是根据建设单位不合理的指令压缩合同规定的工作进度, 使建筑工程比合同规定日期提前竣工, 从而导致建筑工程费用的增加。施工单位可提出以下索赔:人工费用的增加;备费用的增加;材料费用的增加。
2.4 因建筑工程终止或放弃提出的索赔
由于建设单位不正当地终止或不属施工单位原因而使建筑工程终止, 施工单位有权提出以下施工索赔:盈利损失, 其数额是该项目合同条款与完成遗留建筑工程所需花费的差额。补偿损失, 包括施工单位在被终止建筑工程上的人工材料设备的全部支出, 以及监督费、债券、保险费、各项管理费用的支出 (减去已经结算的工程款) 2.5关于支付方面的索赔
(1) 关于物价上涨引起的索赔。根据全国的实际情况。目前可根据各省市定额站颁发的材料预算价格调整系数及材料价差对合同价款进行调整, 待材料价格指数逐步完善后, 可采用动态结算中的公式进行自动调整。 (2) 关于货币贬值导致的索赔。在一些外资或中外合资项目, 合同中一般有货币贬值补偿的条款, 索赔数额一般官方正式公布的汇率计算。 (2) 拖延支付建筑工程款的索赔。如果建设单位不按合同中规定的支付工程款的时间期限支付工程款, 施工单位可按合同条款向建设单位索赔利息。
3 建筑工程施工索赔的策略
索赔策略是承包商工程经营策略和索赔向导的重要环节, 包括承包商的基本方针和索赔目标的制定、分析实现目标的优劣条件、索赔对承包商利益和发展的影响、索赔处理技巧等。
3.1 确定目标
(1) 提出任务, 确定索赔所要达到的目标。承包商的索赔目标通常为承包商的索赔基本要求。是承包商对索赔的最终期望, 它由承包商根据合同实施状况、承包商所承受的损失和他的总体经营战略确定。 (2) 分析实现目标的基本条件。除了进行认真的、有策略的处理外, 承包商特别应该重视在索赔谈判期间的工程施工管理。在这时期, 若承包商能更顺利的圆满的履行自己的合同责任, 使业主对工程满意, 这对谈判是个促进。相反, 如果这时出现承包商违约或工程管理失误, 工程不能按照业主要求完成, 这会给谈判甚至整个索赔罩上阴影。一般施工合同规定, 承包商在索赔解决期间, 仍应努力履行合同, 不得终止施工。但工程越接近完成, 承包商的索赔地位越不利, 主动权越少。对此, 承包商可以提出理由, 如果索赔解决不了, 造成财务困难, 无力支付分包建筑工程款, 工程无法进行, 或只有放慢建筑工程速度。
3.2 主动创造索赔时机
在施工过程中, 承包商应做好施工日志、技术资料等施工记录。每天应有专人记录, 并请现场监理工程人员签字;当造成现场损失时, 还应做好现场摄像、录像, 以达到资料的完整性;对停水、停电、甲供材料的进场时间、数量、质量等等, 都应做好详细记录;对设计变更、技术核定、工程量增减等签证手续要齐全, 确保资料完整;业主或监理单位的临时变更、口头指令、会议研究、往来信函等应及时收集, 整理成文字, 必要时还可对施工过程进行摄影或录像。
3.3 承包商的主要对外关系分析
在合同实施过程中, 承包商有多方面的合作关系, 如与业主、监理工程师、设计单位、业主的其他承包商和供应商、承包商的代理人或担保人、业主的上级主管部门或政府机关等。承包商对各个方面要进行详细分析, 利用这些关系, 争取各方面的同情、合作和支持, 造成有利于承包商的氛围, 从各个方面向业主施加影响, 这往往比直接与业主谈判更为有效。在索赔过程中, 以至在整个工程过程中, 承包商与监理工程师的关系一直起关键作用。因为监理工程师代表业主管理工程。许多作为证据的工程资料需经他认可、签证才有效。他可以直接下达变更命令、提出指令作用的工程问题处理意见、验收隐蔽工程等。索赔文件首先由他审阅、签字、才交业主处理。出现争执, 他又首先作为调解人, 提出调解方案。所以与监理工程师建立友好和谐的合作关系, 取得他的理解和帮助, 不仅对整个合同的顺利履行影响极大, 而且常常决定索赔的成败。
摘要:现代建筑工程规模大、技术性强、投资额大、工期长、材料设备价格变化快。建筑工程项目的差异性大、综合性强、风险大, 使得建筑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变化因素, 这种风险成本对于承包商来说必须寻找一种经济补偿方法, 索赔无疑是实现这一合理经济补偿, 保证企业赢利的合法手段。本文对索赔机会的发现及实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施工索赔,机会,策略
参考文献
[1]陈贵民.建设工程施工索赔与案例评析[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5.
[2]赵浩.建设工程索赔理论与实务[M].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6.
机会研究 篇2
一.怎样读文章
1定位文章的档次。
首先我们必须要确定我们将来要写的文章是准备向一般的学报杂志,还是省级核心,国内核心的期刊,或者更好档次的被SCI,EI收录的国外期刊,当然我们国内的有些期刊也是被SCI,EI收录的,就我们数学期刊而言:像数学年刊,数学学报,应用数学学报,数学物理学报的英文版都是被SCI收录的。当我2007年进校的时候,我们数学系恰好在这一年引进了几位年轻老师,其中一位就是熊老师,他是湖南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他在进我们学校的时候就已经发表了两篇SCI了,这是我第一次听说SCI,即《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其覆盖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物理化学、农业、生物、兽医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性检索刊物,尤其能反映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是目前国际上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著名的一种,其中以生命科学及医学、化学、物理所占比例最大,收录范围是当年国际上的重要期刊,尤其是它的引文索引表现出独特的科学参考价值,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许多国家和地区均以被SCI收录及引证的论文情况来作为评价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就在这个时候就有了一个很狂妄的想法,要是我在读研究生期间,能够发表一篇SCI 就好了!因为才进校,而且进校的成绩也不好,我是唯一一个我们数学专业的外校的,加之第一年课又比较多,所以第一年就没有考虑写文章的事。
2到图书馆下载文章。
当我们定位了文章的档次后,就可以去查到图书馆的教师阅览室去查文章,查中文期刊可以直接进入我们学校图书馆网站-中国学术期刊网-收索。查外文期刊文章,需进入SpringerLink数据库,武汉图书—点击Elsecier, 就可以在里面查询文章了(因为我当时也不知道怎么收索外文文章,有一次,我看见熊老师也在教师阅览室查文献,我就请教熊老师,他告诉我是在这里收索,从此以后,我就专门收索国外文献,而且是收集最新的,当然也搜索了一些中文文献,但是基本上没有看,都看的是国外的文章,所以就一直都没有写中文的文章,也就没有在国内投什么文章),我建议你们在查询文章的时候可以根据人名和关键字来查询,按照你导师的建议,可能你的导师会给你指定一个老师,叫你专门收集他的文章,看他的文章。当然你也可以自己找一个你的研究方向的名人,教授的名字,集中看他的文章,我们最好选一个与自己年龄差不多的年轻老师,因为这样可以容易看懂些,不然你选择一个相当有名的教授,你看他的文章,开始可能非常吃力,因为他们写的文章水平都是很高的,有的证明过程在他们眼里是很显然的东西,就跳过去了,不证明他,但是对于我们来说这些未必很简单,就存在好多地方看不懂,这样会打击你的信心,从而失去兴趣。对我自己而言,我真正开始看文章的时候是研二开始,当然先前在研一下期和暑假也看过大约10篇文章,但是那个时候什么想法都没有,只是把人家的文章看懂了,看完了一篇就丢掉了,就这样到了研二开学的时候,我导师胡老师就问我,看了多少文章,有什么想法没有?我就对老师说了谎话,说看了10多篇文章,但是什么想法都没有,根本就不知道怎样写文章。于是我老师就根据我的情况给我指定了一个在韩国读博士的秦老师,叫我开始就专心读他的文章,下来之后,我就专门收集他的文章来看,在我收集秦老师的文章的时候,一看他的被SCI收录的文章都已经有20篇了,我由衷的佩服秦老师,真是厉害,秦老师就比我大三级。是我学习的榜样!在那个时候就更加坚定了写英文文章,向国外杂志投稿的信心!
3文章的阅读感受
(1)粗读和精读相结合对自己不感兴趣的文章就粗约的看看,了解一下大体情况就可以,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就要沉下心来,仔细的阅读,特别是要把文章的证明过程看懂,看透。
(2)对比阅读
对比阅读,首先你必须根据原文章,找出此文章主要思想或者创新点是受哪一篇文章启发,或者是在那几篇文章上的基础上做的改进的。通过对比阅读这几篇文章,我们就知道原文章做出了什么新东西,或者有几点改进?通过这样,我们也了解到,我们自己要写出什么样的文章,做多少改进,才能投到这样的杂志上?当然我们特别要注意,由于我们是新人,我们写的文章,一定要比别人有更多的创新才行?不然,国外的杂志一般是不会考虑你的文章的。
(3)做好笔记
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要养成一个做笔记的好习惯。一方面,你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偶然有一些新的想法,这时你最好把他记下来,如果你不及时的记下来,可能过了一段时间,就忘记了。另外一方面,我们在读文章的过程中,遇到一些有用的引理和结论,也要用笔记本把他记下来。
二.怎样写文章
(1)先写主要定理,再写介绍,初步,参考文献等
(2)注意英语的写作,特别是语法规则,如:名词,动词的单复数,a,an 修饰名词等细节。尽量避免自己把汉语翻译成英语,套用人家的固定语句,如:In the slight of, In view of, It follows from sth that, By …, combining…with ,noticing that, It can be seen easily that … etc, 请记住:写文章一定要突出自己研究相对较新的内容。这是一些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所很看重的。另外,最不推荐的是把文章写成中文,然后翻译成英文。因为这样真的是彻头彻尾的中式英语了。
(3)学会一种数学软件,Latex 软件。这个对于中文专业的就没有必要,因为他们写的都是文字,可以直接在Word里面打就可以。但是对于我们理科而言,特别是数学专业,就应该学会这个软件,因为我们数学有好多数学公式,图形,用 Latex 软件打出来的文章可以直接生成pdf文件,很美观,更重要的现在国外的几乎所有的杂志和国内的大多数杂志都要求用Latex 软件排版,我们在投稿的时候可以直接用pdf投稿,可是最后接收的时候也要叫你提交Latex源文件的。现在也有一种软件,可以把word 转化为pdf。我没有用过这种软件。Latex 软件是我自己自学的,就像我们大学里面学的C语言一样,我们可以买一本Latex的书,学起来也不是很难,花不了多少时间就可以学会了。当然我自己,只是会用,也不是这方面的高手。
(4)写作完成后一定要给导师检查,自己也要反复检查。
三.怎样投文章
现在一般都是通过网上在线投稿,因此需要首先在你要投稿的杂志的网页上注册一个自己的账号。然后就按照提示,一步一步的照做就可以了。Elsevier 投稿各种状态总结
1.Submitted to Journal当上传结束后,显示的状态是Submitted to Journal,这个状态是自然形成的无需处理。
2.With editor如果在投稿的时候没有要求选择编辑,就先到主编那,主编会分派给别的编辑。这当中就会有另两个状态:
3.Editor assigned
4.Editor Declined Invitation
如果编辑接手处理了就会邀请审稿人了。这一关是最不好通过的,尤其是对于我们这种新人,好多就是在这里直接被编辑打回来了,我的研二上期写的几篇文章好多就在这里就是被直接打回来了,当时真的是很郁闷,特别是人家的文章都在这个杂志上发表了,为什么我的连编辑都过不了。现在想来,也不奇怪,你想想,就我们国内而言,有多少研究生,多少博士生,多少老师想望这些杂志上投稿,而这些杂志是面向全世界征稿,他为什么就要你的呢?所以我们写文章一定要有吸引人的亮点才行。当然我们也不要气馁,这个杂志不要你的文章,可以向其他的杂志投稿啊,反正全世界的杂志也很多啊,还是要相信自己!
5.Reviewer(s)invited
如果审稿人接受那就会是以下状态:
6.Under review
这应该是一个漫长的等待。当然前面各步骤也可能很慢的,要看编辑的处理情况。如果被邀请审稿人不想审,就会decline,编辑会重新邀请别的审稿人。
7.Required review completed 审稿结束,等编辑处理。
8.Decision in Process到了这一步就快要有结果了,编辑开始考虑是给修改 还是直接拒,当然也有可能直接接受的,但可能性很小,呵呵。
9.Minor revision/Major revision这个时候可以稍微庆祝一下了,问题不大了,因为有修改就有可能。具体怎么改就不多说了,谦虚谨慎是不可少的。
10.Revision Submitted to Journal
又开始了一个循环。
11.Accepted如果不要再审,只是小修改,编辑看后会马上显示这个状态,但如果要再审也会有上面的部分状态。一步会比较快,但也有慢的。看杂志的。还有个状态是Rejected。希望不要出现。
有的期刊会出现这个顺序:submit to journal-----editor invited----technical check-------with editor-----under review
其他库的状态,基本是大同小异。
机会研究 篇3
摘要:当代分配正义理论中的机会均等思想被引入收入分配研究。经济学家将机会均等思想公式化,并从如下三个方面扩展收入分配研究:(1)经验测度现实社会收入分配机会不均等状况;(2)设计与评价收入分配机会均等化政策;(3)将分配不公定义为机会不均等,并考察其对长期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对上述研究进展的评述,得到如下结论与启示:(1)当前各国收入差距中相当比例源于机会不均,在中国最重要的机会不均因素是社会关系,这为通过机会均等化缓解收入差距提供了经验依据;(2)机会均等思想可操作,罗默的EOp分析框架能帮助我们基于经验数据事先设计与事后评价机会均等化政策;(3)理论与实证分析均表明,机会不均对经济绩效具有负向效应,公平与效率并不冲突。endprint
摘要:当代分配正义理论中的机会均等思想被引入收入分配研究。经济学家将机会均等思想公式化,并从如下三个方面扩展收入分配研究:(1)经验测度现实社会收入分配机会不均等状况;(2)设计与评价收入分配机会均等化政策;(3)将分配不公定义为机会不均等,并考察其对长期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对上述研究进展的评述,得到如下结论与启示:(1)当前各国收入差距中相当比例源于机会不均,在中国最重要的机会不均因素是社会关系,这为通过机会均等化缓解收入差距提供了经验依据;(2)机会均等思想可操作,罗默的EOp分析框架能帮助我们基于经验数据事先设计与事后评价机会均等化政策;(3)理论与实证分析均表明,机会不均对经济绩效具有负向效应,公平与效率并不冲突。endprint
社区模型机会网络路由研究 篇4
1 相关工作
机会网络中典型的路由算法,如Epidemic[2],Spray and Wait[3],Spray and Focus[4],Prophet[5]等,基本思想都是增加消息的拷贝份数,从而提高消息传输的成功率。然而,社区模型下,节点的运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根据其规律性来考虑消息的拷贝份数和转发时机,可以有效降低消息传输的延迟和网络资源的开销。
文献[6]提出了一种用于延迟容忍网络的、基于社区的消息传递算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据节点的活跃度对节点进行社区内的排名和整个网络的全局排名。当源节点发送消息时,在相遇的节点中寻找全局排名比自己大的节点进行社区间的转发,直到将消息传递到目标社区内的节点,由后者根据社区内排名进行传输,直到遇到目标节点为止。算法利用社会关系进行消息传输,提高了消息传输成功的概率,但是,该算法采用的是单消息拷贝策略,消息传输延迟较大。
文献[7]提出了一种基于社区模型的机会网络消息传输算法。算法根据节点接触的频繁程度,将所有节点划分到不同的社区。社区内,根据节点的平均相遇时间间隔来确定消息的拷贝份数和转发时机;社区间,依靠相对活跃节点的移动来进行消息的传输。该算法还考虑了过期拷贝的删除机制,有效降低了网络负担。但是,该算法的社区模型与真实社会的移动规律还有差距,并且,该算法节点活跃度的计算只考虑了节点的相遇历史情况,这使得消息投递成功的概率较低。
文献[8]提出了一种CSB算法,该算法和文献[7]基本类似,但在对社区间的消息进行转发时,引入了特殊节点的概念,即新加入本社区的节点,认为这些节点会与原社区的一些节点保持密切的联系,因此本社区节点可以借助这些特殊节点与原社区进行消息传递。
在对以上工作研究的基础上,改进了现有的社区模型,使之更加符合真实社会移动规律,并设计了新的社区间和社区内的路由算法,提高了消息投递的成功率,有效降低网络资源的消耗。
2 基于节点回归的社区模型
真实社会中,节点除了具备聚集现象外,往往会带有一定的回归性。基于这种规律,改进了现有的社区模型:
(1)设节点集为一个社会C,分为若干社区Di,一个节点只允许属于一个社区Di。
(2)节点在社区内的移动采用随机目标点模型。
(3)节点具有一个社会度属性(<1),表征节点本次移动离开家乡社区进入其他社区的概率。
(4)节点具有活跃度向量属性T,Tij表示节点ni和nj之间的相遇属性,Tij越大,表示ni和nj之间越容易相遇。
(5)设置社区向量V,Vi记录了节点s遇到的处于社区Di中的节点数。
(6)设归属阈值Ths,若节点s记录的Vi>Ths,则认为节点s到达社区Di一次,并且清除V。
(7)设吸引力向量Att,Atti表征了节点s对非家乡社区Di的趋向度,Atti越大,节点s越倾向于将Di作为下一个目标社区,初始化时所有节点的吸引力向量为0,节点s到达过Di后,则Atti++。
(8)当节点要离开家乡社区时,以80%的概率选择吸引力最大的社区作为移动目标社区,以20%的概率随机选择目标社区,节点到达目标社区后随机选取目标社区中的一个位置作为目的地。
(9)节点移动到目的地后,随机停留一段时间,然后以80%的概率选择回归家乡社区,以10%的概率用吸引力来选择下个目标社区,以10%的概率随机选择下个目标社区。
(10)设置节点回归规则,在规定的周期时间tback点,所有节点停止当前的活动,以90%的概率回归家乡社区,10%的概率留在当前社区。停留tsleep时间后,节点重新选择是否移动以及移动的目标社区,正常运行。
模型工作前采用文献[9]提出的G-N社区发现算法进行社区的划分。
3 消息传递算法
社区模型的消息传递分为社区内和社区间的传递,分别采用不同的路由算法实现。
3.1 社区内路由算法
适当增加消息拷贝数量,合理控制消息转发时机和转发时消息拷贝数量的分配,能够提高消息投递的成功率,降低网络资源的消耗。因此算法采用多拷贝加转发限制的规则,首先确定消息的拷贝份数,然后在节点相遇、消息传递的过程中,将消息按活跃度的比例进行消息拷贝份数的分配,直到遇到目标节点后删除消息的拷贝。
首先,当有消息产生并需要转发时,产生L份拷贝,由式(1)算出
其中EMopt表示最优消息传输延迟,即消息按理论上的最优路径到达目标节点的传输延迟;EMrwp表示社区内节点的平均相遇时间。通过式(1)可以看出,拷贝份数等于最优传输延迟内社区中节点相遇的次数,这就保证了节点相遇时,即使每次都需要进行一次消息的拷贝,拷贝份数最多也只是最优消息传输延迟内所有节点相遇过的次数,即每个相遇节点都只保存了一份消息拷贝,从而减少了网络的开销。
EMopt的计算方法如式(2)所示[10]
式(2)中,C为经验常数;文献[10]设定为0.34,N表示社区的面积;M表示社区内节点的数量;
EMrwp的计算方法如式(3)所示[10]
其中,
此后,当消息携带节点ns移动并与nm相遇时,若nm非目标节点,则利用节点活跃度作为转发时机的判断条件:若ns的活跃度低于nm,认为转发时机成熟,将消息的一部分交由nm进行转发,否则,不进行消息转发。
节点活跃度的确定。首先,如果消息由与目标节点接触频率大的节点进行转发,则消息投递成功率也就大。其次,若一个节点比较活跃,经常遇到社区内其他节点,那么这个节点可以提高消息投递成功率。针对后者,以节点转发消息量作为度量。将以上两个因素作为正反馈效应体现在活跃度的计算中,节点活跃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Tij表示节点ni到节点nj的活跃度;Tnet表示到目前为止网络运行的时间;Eij表示在Tnet内,节点ni和节点nj相遇的次数;Pi表示在Tnet内,节点ni转发过的消息数量;Ci是经验常数,用来调节节点相遇频率和节点转发过的消息数量这两个因素的比例,这里设定为0.7。Tij越大,表明单位时间内ni与nj相遇的次数越多,并且ni转发过的消息数量越多,即节点i越活跃,其活跃度越高。
社区内消息转发算法如下:
(1)消息源节点ns产生一条到nt的消息,并根据式(1)确定消息的拷贝份数L
(2)当消息携带节点ni与nj相遇时,若L
(3)若L
(4)其余情况不转发该消息,直至遇到目标节点,将消息转发给目标节点,并删除本节点上该消息的拷贝。
选取到目标节点的活跃度高的节点转发消息,可以降低消息转发的次数,从而减少网络的开销。在延迟要求相对宽松的机会网络中,可以权衡资源消耗和网络性能之间的关系,在降低网络资源消耗的同时,提高消息传输的成功率。
3.2社区间路由算法
社区间的路由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找寻目标社区,然后是在目标社区中,找寻目标节点,其中第二阶段由上述方法给出。社区间的消息传输,在查询社区间路由表的基础上,结合判断节点回归的因素。本社区内经常往返于其他社区的节点活动频繁,可以作为社区的桥接节点,来进行社区间消息的转发。为控制网络的开销,在社区间进行传输的消息也需设置一个最大拷贝份数,本文取当前网络中的社区个数C为消息的最大拷贝份数,在最坏的情况下,每个社区有且只有消息的一份拷贝,从而减小了社区间多余的消息拷贝。路由表的结构如表1所示。
表1中,吸引力是对该桥接节点而言的,按照上述社区模型中的规则进行计算,吸引力越大,表明该桥接节点到达目标社区的概率越高。
在基于回归的社区模型下,社区间消息传输的算法如下:
(1)消息源节点ns产生一条消息,确定消息的社区间拷贝份数C,查询路由表。
(2)找到一条社区号与目标社区相同,并且吸引力最高的路由信息,确定桥接节点nb。
(3)将消息在社区内传输,目标节点为nb,消息到达nb后,由nb负责将消息传输到目标社区。
(4)消息携带者ni在寻找nb的过程中,假设ni的社区间消息拷贝份数为L
(5)消息到达目标社区后,采用社区内路由算法进行消息的传输。
3.3 缓存管理机制
对于已经到达的消息,或已经超过其生存周期TTL的消息,文中采用一种文献[11]中描述的缓存管理机制,用来管理系统中过时的消息。
4 仿真及性能评价
本文采用基于Java的DTN仿真工具ONE[12](Opportunistic Network Environment)进行算法性能的仿真,与机会网络的典型算法Epidemic以及现有的基于社区的机会网络路由算法CMTS进行比较。
4.1 仿真环境参数设置
仿真开始时,由于要收集节点相遇信息,所以系统先运行10 min,节点社会度随机生成,tback设置为60 min,tbback设置为10 min,tsleep设置为60 min,Ths设置为20,设置节点的最大缓存消息个数为10个,场景采用ONE中默认的城市地图,主要配置参数如表2所示。
4.2 仿真结果分析
从图1中可以看出,随着TTL的增加,各算法的消息传输成功率不断提升。Epidemic采用洪范的机制,当TTL足够大时,其消息传输成功率接近1。NBR消息传输成功率比CMTS高,这是因为在更加准确地定义了节点移动模型并且重新设计了相应的路由算法后,社区内和社区间的消息传输成功率有所提高,从而使整个网络的消息传输成功率得到了提升。
如图2所示,随着节点最大移动速度的增加,消息传输延迟明显降低。由于Epidemic采用的是洪范的消息传输策略,所以在相同的节点移动速率下,其消息传输延迟最低。NBR的消息传输延迟较CMTS算法低,由于节点会在固定的时刻回归家乡社区,这就使得消息在一定时间内,会以较高的概率到达目标社区,从而降低了消息传输延迟[13,14]。
如图3所示,在相同的TTL时,Epidemic算法中缓存消息的平均个数最低,NBR算法的缓存中消息的平均个数较CMTS低,这是由于系统的缓存管理机制会删除已经投递成功的消息的拷贝,随着消息投递成功率的提高,缓存中已经投递成功的消息会被大量的删除,因此,消息投递成功率越高则缓存中消息的平均个数就越少,所以,结果表明NBR算法较CMTS算法投递成功率高。但随着TTL的增大,消息的存活时间得到了延长,所以缓存中消息的平均个数随之增高[15,16]。
5 结束语
对社区模型下机会网络中节点的移动规则和路由算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更加符合现实社会移动规律的节点移动模型,并在该模型下提出了一种社区间和社区内的路由算法NBR。该算法在充分考虑现实可能性的情况下,有效提高了消息传输的成功率,减小了消息传输时延,并且对网络内的冗余消息进行了处理,从而减少了网络资源的消耗,提高了网络的性能。
摘要:当前,基于社区的机会网络研究在模型上还有待完善,在社区间的路由算法没有考虑消息的传输效率,只采用简单的分发等待路由算法,使得路由效率较低。为此,对社区模型进行了改进,加入节点回归因素,并在此模型下提出了新的路由算法NBR。在社区内采用混合路由算法,并加入了正反馈思想重新计算节点活跃度。在社区间采用查询路由表和判断节点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利用节点回归的特性提高转发效率。仿真结果表明,在改进后的社区模型下,NBR算法使得社区间和社区内的消息传输成功率得到了提升,有效的降低了网络资源的消耗。
机会研究 篇5
1、项目背景: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到:“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 这是中央文件首次提出“田园综合体”这个概念。
长春奢爱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集农业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农业科技交流推广应用、农业技术咨询服务、蔬菜、水果、苗木、花卉、园艺作物、食用菌的种植及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科技公司。近年来,公司根据乡村旅游市场的发展,拟打造奢岭田园综合体项目,该项目的建设不仅能够开发旅游资源,增加经济收入,还能保护生态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生态资源的持续发展,对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起到重要作用。
2、资源条件:长春市双阳区奢岭街道属于郊外休闲区域,北与净月旅游区相连,属同脉同源,在亚洲最大的人工林体系之中,森林茂盛、植被多样、空气清鲜,民风古朴自然,温泉资源丰富,无企业污染。区域内主要以森林、村庄为主,多个村落环绕,流经区域内柳树沟河与穆家沟河汇成乌龙泉河,为地下泉水形成,长年流水,日积月累,溪流改道,后人发现此河道似盘龙,认为是龙脉,是吉祥富贵的地方。穆家沟屯三面环山,一面由铁路拦挡,形成天然的世外桃源,是旅游、度假的宝地。
3、市场分析与预测:田园综合体作为新生事物,自然有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和乡村综合发展模式。近年来,双阳区围绕党的十九大乡村振兴策略,鼓励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大型田园综合体项目,奢岭街道水、热、温条件好,农业产业用地集中,产出效率高,利于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加上多年的农村工作基础,建设田园综合体具有明显优势,市场前景广阔。
4、规划条件:该项目符合《吉林省“十三五”旅游规划》、《吉林省特色资源产业提升计划》、《吉林省支柱优势产业跃升计划》、《长春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 1
划(2006-2020年)》和《长春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纲要》。
5、政策优势:从国家层面看,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农村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2018年起,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资深农业专家詹慧龙对接帮扶项目所在地奢岭街道爱国村,对奢爱田园综合体建设给予大力支持与规划指导。从省市层面看,《吉林省服务业跨越发展计划(2011-2015年)》中提出要“发挥长白山品牌和鲜明的东北地理气候、民族民俗、科教文化等旅游、文化资源优势,突出发展有吉林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打造生态度假旅游、冰雪温泉旅游、文化创意旅游、边境风情旅游和产业旅游五大主题旅游品牌。深度开发具有地方特色、景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土特产、纪念品等旅游商品”。发展田园综合体将有助于实现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成为乡村振兴、实现乡村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联动发展的一种新模式。从双阳区层面看,该区正在围绕做好农业“长宽高”三篇文章,努力创建国家级田园综合体,打造全域、全景、全时农业嘉年华。这些都为建设奢爱田园综合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动力。
6、产业基础:项目规划区内已有一户农业规模企业——长春奢爱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12年,注册资金2800万元,现占地100公顷,是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A乡村旅游景点。公司兼营吉林建龙房地产开发公司,成功开发建设林溪美郡等多个楼盘,深受社会各界认可和好评。同时,依托中国梅花鹿之乡、奢岭现代农业产业园等载体,项目所在地已经形成酿酒、酱干菜、大榛子、龙丰果、乡村旅游等产业,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
7、项目拟建地点及主要建设内容:该项目拟建设于长春市双阳区奢岭街道,规划占地24平方公里,主要建设鹿(麋鹿,驯鹿等六个品种)养殖观赏区、儿童活动区、农耕文化博物馆、农产品电商平台、民宿区改造以及基础设施建设。
(1)鹿(六个品种)养殖观赏区: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引进鹿种包括:麝、水鹿(黑鹿)、糜鹿、驼鹿、驯鹿、梅花鹿等6个品种共200头;
(2)儿童活动区:铺装面积1000平方米,设有各类大型儿童娱乐设施;(3)农耕文化博物馆: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内设6个展区;
(4)农产品电商平台:农产品电商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手,平台建设立足长春,服务全省,面向全国要发挥好吉林自然条件优越、耕地面积大、农产品种类丰富、政策支撑强的独特优势,通过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推动农产品销
售,完善农产品全链条质量监控和质保体系建设,探索农产品特色差异化发展之路,把农产品产业规模做大、品质做优、链条拉长,促进农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5)民宿区改造:改造民宿面积3580平方米;
(6)基础设施建设:人工湖清淤:清淤量3000立方米;生态护坡:护坡面积8000平方米;雨水收集回用系统:铺设收集管线30000延长米;铺设木栈道:12000平方米。
8、项目总投资:预计项目总投资5亿元。
9、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1)项目的成功开发,可以全面利用本地的资源和交通优势,有效改善区域的综合环境和经济结构,启动社会闲置资金,活跃当地投资市场,带动区域现代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2)项目将会创造上万个就业岗位,很好的解决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从而提高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
机会研究 篇6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医疗健康 投资
一、引言
人口老龄化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减少,老年人口数增加而使老龄人口占比不断增长的动态过程。显然,中国早在21世纪初就已进入老龄化时代,面对严峻的挑战,中国政府新修订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通过职工、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保险建立了覆盖广泛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在下一步医改推进过程当中,政府表明其将占主导,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鼓励多方投资,解决医疗及养老问题,这将是社会资本投资医疗卫生事业的机遇。
二、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未来趋势和医疗健康产业情况
(一)我国老龄化的原因及现状
中国在2010年到2015年前后出现了人口的拐点,具体表现为劳动力和结婚人口数量的下降及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的不断上升。其主要原因在于人口生育率降低导致的90年代以来出生人口不断下降。致使2010年前后新增劳动力不断减少,2014年前后结婚人数和新生人的减少,同时50年代出生的人在这期间进入65岁导致老年人口的比例大幅度上升,使总的劳动力人数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及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年末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4亿人,14岁以下人口基本呈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2.90亿人减少到2015年的2.27亿人,结合人类寿命增长等情况,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已呈老年型,且老龄人口整体的基数大、比值高、增长速度快。
(二)我国医疗健康产业的情况
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都因老龄人口地飞速增加受到巨大冲击,但同时这也是对医疗健康有关产业良好的投资时机。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表明,从2000年到2014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上涨0.79个百分点,政府卫生支出上升1391%,卫生机构数增加65.7万个,医疗卫生床位数增加334万张。老龄化使我国居民对医药健康及医疗服务等问题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增加了对其服务和产品的需求量。自2000年以来的12年间医药行业平均每年销售收入增速达20.98%,利润年平均增加额达131亿元。近几年政府也为适应老龄化的各阶段情况不断出台改革政策,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药品安全保障得到明显加强;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2200多所县级医院和3.3万多个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改造完善等等,为发展健康产业做出了积极回应。
(三)未来20年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2015年到2035年期间我国将进入急速老龄化阶段,据中文核心期刊预测,我国老年人口占比将从10.5%增长到35%左右,数据说明见表1。面对庞大的老龄人口数,未来的医疗健康产业可能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如何扩大产业规模以及规模发展到何种程度可能成为该产业主要研究问题之一。
表1 未来20年老龄人口占比
数据来源:席玮.于学霆.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预测与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5年03期。
三、人口老齡化对于医疗健康产业的影响
(一)数据来源及选取
根据国际划分标准,选取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作为其中一个变量并用x表示;老年人口的不断上升导致对医药需求的大幅度上升,同时对于其他老年产品的需求也会显著增长,因此用y表示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来代表我国居民对医药及相关产品的需求程度;鉴于医药行业在医疗健康产业中占较大比重且医药行业规模扩大与工业产值有关,是以用z表示医药行业年工业总产值,旨在研究我国的老龄化对医疗健康产业的影响。最后因医疗养老都是医疗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选取老年服务健康行业进行养老市场预测。所取数据见表2、表3:
表2 2000~2012年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年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及医药行业年工业总产值
数据来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0~2012);国家统计局;中商情报网:中国医药行业发展概况分析。
表3 2004~2014年中国老年健康服务行业市场规模
数据来源:前瞻网。
(二)需求上升的趋势
由表2中65岁以上老龄人口所占比重数据作解释变量,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年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数据作被解释变量构建线性回归模型:y=a+bx+u1
将以上两个变量数值带入模型进行测算,得到Pearson相关系数为0.995,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其进行进一步线性回归分析,其结果为:调整后的=0.988,的Sig.为低于0.001,说明拟合程度好,回归效果极为显著;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结果:Sig.=0.000,表明回归变量在该模型中的作用显著。由此最终得到老龄人口占比与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的模型:y=-2954.539+477.855x
说明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增加1%,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年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平均增加478元。由数据预测数据知,2035年老年人口占比将增加到35%,每年人均支出则将增长到13770元。
(三)具体测算需求增长和医疗产业未来的规模
由表2中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年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数据作解释变量,医药行业年工业总产值数据作被解释变量构建线性回归模型:z=c+dy+u2
进行相关性和回归测验,得到以下结果:Pearson系数=0.982,两变量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调整=0.962,回归效果显著,得到最终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与医药工业总产值的模型:z=-5560.779+14.527y
说明人均消费支出每增加100元,医药工业总产值平均增加1452.7亿元。到2024年医药工业总产值将增加到97159亿元,2035年将到达20万亿元左右。
(四)具体测算养老产业未来的规模
运用时间序列外推法和表3数据进行预测,建立产业规模预测模型:Q=α+βt,其中t为修正数值后的时间变量,Q为产业规模。求得预测模型为Q=4959.46+1016.32t,根据推测2035年中国老年健康服务行业市场规模将达3.1万亿,距2014年将增长1.69个百分点。
(五)对于养老支出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伴随着“未富先老”,人口红利消失以至养老金缴纳不足等问题,领取养老金的支出又是绝对需求,导致我国养老金供不应求,空账每年以1000亿的速度在增长。随着老年人口的持续上涨,这将成为财政支出的负担之一,对于我国老龄化的特殊情况,旧的养老保险制度面临挑战。
四、对策和有关政策建议
我国老年人口比例将长期维持增长趋势。高血压、关节病等老年多发病给医疗行业带来巨大消费市场,人们正将更多的关注投向养老产业,但医疗、养老保险方面可能会出现更大的缺口等待政府及社会及时补充。
(一)大力发展医疗健康产业,鼓励社会资本进入
据国家食药监局南方所测算,在我国,老年人人均用药水平是我国人均用药水平的3至4倍,且老年群体对于医疗保健产品的刚性需求相对更高。就预测的医疗保险支出和现阶段养老保险供给情况来看,如果不扩大产业规模,增加商品供给量,营造医疗健康产业良性竞争环境,未来将面临医疗困局和保险供不应求局面。而且根据上述测算,如果未来20年老龄人口趋势基本符合预测,那么未来医疗医药规模还有十几倍的发展空间。这些情况看来,增加资本投入以扩大产业规模已成为发展医疗健康产业的首要目标。
政府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健康中国”战略已经使更多人关注此领域。为进一步缓解医疗困难,政府应从源头入手,鼓励医疗医药科技项目的开发研发,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促进生命科学、临床医学和精准医疗等领域的突破发展。其次,虽政府投入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部分,但这也给政府财政支出带来不小压力。因此政府应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一在采购过程中可以尽量使用公开招标方式,使医疗医药市场尽量向完全竞争市场靠拢;二是可以精简新药品、新器械上市过程中的必要程序和花费,增加企业创新研发信心;三是让医疗医药与“互联网+”相结合,让产业宣传成本降低;四是鼓励私立医疗机构的发展,推动市场竞争。通过改善研发-生产-销售产业链上各阶段的政策,最终在良性竞争中,使医疗医药价格不断降低,从而促进企业研发生产出低成本高质量的新产品,促使我国医疗健康产业快速发展。同时相应医疗服务中器械、药品等费用的降低也将缓解医保压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
(二)鼓励商业养老保险的大力发展
当前面临的养老困局:一方面老年人口大幅度增长,对于医疗方面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是缴费人数已经到顶即将下滑同时企业社保负担非常严重。除了社保控费以外,大力鼓励商业保险是解决路径。努力做到社保保障基本需求,商保保障高端养老需求。达到降低企业负担和提高保障水平和壮大养老产业的目的。
上文根据老龄人口变化对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作了预测,再据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给出的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医保基金收入的同比增长率从2011年的28.6%下降到2014年的17.4%,而支出仅从25.2%下降到19.6%,数据见表4。对比发现,资金缺口日益扩大,而且随着老龄人口快速增长将更难以挽回。因此对于日益扩大的资金缺口给出建议,一是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填补社保无法保障的空缺,同时也建议划转国有股份充实社保。
表4 城镇医保基金收支情况
\数据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五、结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重,居民的健康意识正在增强,对于医疗健康产业需求不断加大。但就分析结果来看,目前的產业发展水平还与人口老龄化的需要有较大差距。所以,建议政府搭建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平台,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增强产业发展力,大力发展商业保险,补充社保资金的不足。
参考文献
[1]曹冬梅,辜胜阻,方浪.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金缺口的对策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5(10):63-65.
[2]王丽华.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制度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12):223-223.
[3]席玮,于学霆.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预测与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5年03期.
[4]胡晓华,易守宽,杨雪梅.浅析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挑战[J].法制与社会,2013(4):243-245.
[5]丁丹,贺平鸽,胡博新.医药行业:宏观数据库[R].国信证券,2013.
[6]刘艳萍.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产业发展前景研究[J].荆楚学刊,2013(2):74-78.
工艺创新机会获取方法研究 篇7
工艺创新又称过程创新, 是指生产产品的技术发生重大或关键的变革, 工艺创新包括工艺创新、设备创新, 组织管理方法创新[1]。工艺创新的目标包括产品质量目标、生产效率目标、生产安全目标和生产成本目标等。影响工艺目标达成的因素可以归纳为过程输入的人、机、料、法、环 (4M1E) 。工艺创新的意义是全面达到工艺目标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2]。当前工艺创新的效果并不显著的原因是:1) 未能识别工艺创新的机会;2) 缺少进行工艺创新的指导方法。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机会产生的研究[3,4,5]。A-U模型将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结合起来, 提出了在技术生命周期的不同时期企业对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的侧重程度有所不同[6,7]。本文针对企业工艺创新能力低下这一现状提出了工艺创新机会以及工艺创新机会的获取过程, 从而指导企业进行工艺创新。
1 什么是工艺创新机会
工艺创新机会指工艺系统中在工艺、设备或组织管理方法上采用特定的方法或手段以提升工艺水平或达到工艺目标的时机和情景。工艺创新机会并不是以包装好的形式呈现的, 需要通过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才能判断。工艺创新机会蕴藏在工艺问题中, 根据工艺问题当前能否解决将工艺机会分为未来工艺机会和当前工艺机会, 其中当前工艺机会按其是否具有创新性可分为工艺创新机会和一般工艺机会。判断工艺问题当前能否解决的依据有如下三点:1) 解决问题对达成工艺目标的价值大小;2) 企业当前是否具备经济、技术等条件;3) 解决该问题对达成其他工艺目标是否有影响。判断机会是否具有创新性的依据为创新的五个分类等级, 一级创新属于一般工艺机会, 二级及以上创新属于工艺创新机会。
2 工艺创新机会获取过程
工艺创新机会获取分为以下三过程, 如图1所示。
2.1 工艺创新机会识别
机会识别方法有以下三种:1) 通过直觉识别机会;2) 通过创造获得机会[9];3) 通过系统分析识别机会。以上三种识别方法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基于目标的工程质量持续改进机会识别方法, 从顾客需求分析和工程质量诊断两个角度进行, 并结合模糊理论、神经网络技术和简单实用的计算机软件来对具体的问题进行计算[10]。其虽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但分析方法比较复杂。本文采用基于目标的鱼骨图分析法对工艺创新机会进行识别, 简单易行, 其过程如下:首先确定工艺创新的目标, 找出引起与目标产生的偏差, 即质量的高不良率、安全的高事故率、高节拍、高成本等现象的问题;其次确定引起该问题的工序, 然后对问题工序进行筛选, 找出能够解决的工序, 也就是本文所指的机会工序。如图2所示。
确定问题工序后对其进行原因分析。导致每一个问题工序发生的原因都可以归为4M1E。根据鱼骨图, 每个输入维度又包括许多影响因素, 工艺问题不同其影响因素也不相同, 如图3所示, 椭圆代表该问题工序的影响因素。
2.2 工艺创新机会分类及排序
利用鱼骨图找出引发工艺问题的原因后, 如果问题是由工艺创新的一个输入维度引起的, 那么只需从该维度进行工艺创新, 但如果问题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维度引起的, 则需要确定从哪一维度进行工艺创新更容易达到工艺目标。本文利用雷达图, 将工艺创新的5个输入维度的每个影响因素进行分级, 然后确定工艺问题在5个维度上所处的状态。工艺问题在每个输入维度上所处的级别越高, 表明在此维度上获得工艺创新的机会越困难, 反之越容易。那么便需从等级低的维度上获取工艺创新的机会。
利用雷达图确定每一维度所处的状态等级, 只是为进行工艺创新指明了可能的方向, 最终选定工艺创新机会时还应对所有的机会进行综合排序, 确定最优的工艺创新机会。最优机会的判断依据包括:1) 对达成工艺目标的贡献度最大并且对其它工艺目标影响最小甚至没有影响;2) 通常改进问题的先后顺序为先方法, 其次设备, 最后再考虑其他约束条件。
根据划分标准不同, 每个维度的划分结果不同, 所以针对不同工艺问题其雷达图并不相同。本文以如图4的划分标准为例 (沿坐标轴方向等级逐渐升高) 。人这一维度按照技能等级进行划分将其分为实习生、初级技工、中级技工和高级技工4级;材料按一致性程度进行划分;方法按照合理性;机器按照其精度等级;环境按照其综合因素进行划分, 结果如图4所示。
2.3 工艺创新机会利用
从工艺创新输入维度上解决工艺问题即本文所指的工艺创新机会利用。结合雷达图和工艺创新机会的综合评价因素确定优先选择的工艺创新机会, 本文采用TRIZ理论和KT思考法对工艺问题进行解决, 如图5所示。
3 架桥机实例分析
通过对现有架桥机分析其共同存在的问题是架设效率低。本文以穿隧道运架一体机为例对架设一孔梁所需工序进行分析, 其整个架设过程如图6所示, 通过对每个架设工序的用时统计分析可知, 在工序3架设首孔梁和正常架设中其用时最多, 几乎占用整个架设周期的60%。由此可知, 造成效率低的主要原因为该过程。
针对架设效率低的问题, 从4M1E进行分析确定导致工艺问题的原因。运架一体机由运架梁机和导梁机两部分组成, 在整个架设过程中下导梁起到支撑和导向的作用。落梁时, 需要下导梁前移腾出落梁空间, 否则无法架梁, 预制梁准确架设在两桥墩之间后, 还需下导梁后移, 支撑运架梁机退回。这样下导梁反复伸缩造成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并且增加了人工参与的程度。
采用鱼骨图进行分析, 确定导致工艺问题的原因是机械设备的自动化程度低和架设方法复杂。
用雷达图分析确定每个输入维度所处的状态, 架桥机自动化程度和架设方法的复杂性划分标准分别采用架设一孔梁所需人工参与的次数和下导梁动作的次数。自动化程度分低 (7~10次) 、中 (4~7次) 、高 (0~3次) 3个等级, 复杂性也可以分3级, 架桥机在架设一孔梁时需要人工参与的次数为8次, 下导梁动作的次数为2次。由雷达图判断知方法维比设备维所处的状态等级低, 但综合所有工艺目标考虑, 单纯降低架设方法的复杂性来提高架设效率几乎很难做到, 而且还会增加架设成本。本文从提高架桥机的自动化程度进行改进并且会降低架设方法的复杂性, 从而提高架设效率。
根据TRIZ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本文采用冲突解决原理, 其过程如下:
1) 冲突描述:正常状态时下导梁对运架机起支撑导向作用, 架设状态下希望其支撑且不伸缩架梁。
2) 基于分离原理的冲突求解。
解决物理冲突的分离原理为:a.空间分离;b.时间分离;c.基于条件的分离;d.整体与部分的分离。
3) 基于空间资源进行分析。空间资源:下导梁表面、运架机主梁内部、路基表面、支腿内部和表面。
经过对空间资源进行分析发现主梁内部和下导梁外表面是可利用空间资源, 现采用空间分离原理解决该物理冲突。
4) 冲突解决。在运架机主梁内部增加轨道, 下导梁上表面安装导向轮, 使下导梁沿轨道收缩至主梁内部, 沿其轨道移动起到支撑运架机主梁的作用。又由于下导梁收缩至主梁内部从而与运架机携带的待架梁片不会产生干涉作用。改进前后的架桥机如图7和图8所示。
改进后的运架一体机其下导梁无需反复伸缩, 大大节约了架设时间, 提高了架设效率。其正常架设时改进前后各项参数对比如表1所示。
5) 潜在问题分析。由于下导梁伸缩至主梁内部, 在缩进主梁内部时可能产生对接不准问题。解决潜在问题的方法有如下几种:a.在已架好的梁上铺设轨道使运架机沿轨道移动;b.运架机本身装有横向的调级装置;c.将主梁内部轨道做成楔形的。
4 结语
本文提出了基于目标的工艺问题中的工艺创新机会, 制定工艺创新机会获取的具体方法, 即对工艺创新机会应用鱼骨图进行识别, 利用雷达图进行分类和排序, 采用TRIZ理论和KT理性思考法解决工艺问题即利用工艺创新机会。并针对架桥机架设过程中效率低下这一工艺问题, 采用本文所提出的方法进行改进以获取架设工艺创新机会, 并通过模型样机的制作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2]曾武.企业产品创新能力和产品创新及工艺创新关系模式的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12.
[3]SCHUMPETER J.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34.
[4]SCHER F.New perspectives on economic growth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M]Washington.DC:Brooking Institution Press, 1999.
[5]SATTHE V.Fostering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large, diver-sified firm[J].Organ.Dyn.1989, 18 (1) :20-32.
[6]ABERNATHY W J, UTTERBACK J M.Pattern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J].Technology Review, 1978, 80 (7) :40-47.
[7]古利平, 张宗益.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发展和创新模式[J].科学学研究, 2006, 24 (2) :202-206.
[8]VENKARTRAMAN N.Strategic orientation of business enterprise:the construc, t dimensionality and measuremen[tJ].Management Science, 1989, 35 (8) :942-962.
[9]张玉利.创业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
数字时代机会盗窃犯罪量刑研究 篇8
一、减轻处罚的应然性
从量刑视角看, 鉴于我国刑法奉行的是罪责刑相适应的量刑原则, 既非单纯的“罪与果”之间的刑罚均衡;也非单纯的“罪与行为人”之间的刑罚均衡, 而是根据二者的辨正统一来衡定行为人刑事责任的大小, 从而确定刑罚的轻重[1]。易言之, 要求刑罚的轻重必须与罪行的轻重以及犯罪分子的人身危险性 (再犯的可能性大小) 相适应。与罪行的轻重相适应, 是报应刑的要求;与犯罪分子的人身危险性相适应, 是目的刑的要求。其实质内容均在于坚持以客观行为的法益侵害性与主观意识的有责性相结合的罪行轻重, 以及行为主体对社会的潜在威胁和再次犯罪的危险程度, 作为量刑的尺度;出发点和归宿均在于最大限度发挥刑罚的积极功能, 实现刑罚的正义和预防犯罪的目的。因此, “刑罚的严厉程度应该只为实现其目标而绝对必须”[2], 同时避免过分追求与罪行轻重相适应而出现畸重。因为即便行为所导致的客观损害相当严重, 也不代表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必然很大。
而数字时代之机会盗窃犯罪, 尽管从客观损害角度看, 其所致财产性损害往往巨大。但与一般的蓄谋犯相比, 其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却相对较小, 因为: (1) 蓄谋犯乃凭空萌发犯意, 机会犯之犯意启发则肇因于一定机会, 有一定的偶发性。这和采用破坏手段行窃的行为相比, 主观恶性较轻。 (2) 不期而遇的“机会”在事实上降低了行为人在无机可趁的情况下再犯的可能性, 据此, 机会将在事实上降低刑法规范对行为人的非难程度。 (3) 数字瑕疵之附随状况产生了巨大的利益诱惑, 一般人面对该情况都难抵诱惑, 所以期待其不实施不法行为的可能性降低。这同蓄谋犯相比, 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自然要低。
总之, 该类犯罪比之连续犯或经过惯骗、惯盗的行为人而言, 所导致的社会危害性相对较小。如果仅按相关刑法分则条文机械量刑, 极易发生量刑畸重的情况。何况, 刑法也不可能对其数百种犯罪所含的五花八门的犯情, 都配置出完全得当的法定刑或处断刑来。惟其如此, 刑法第63条才作出了补救性的、特殊的减轻处罚规定。因此, 从一般意义上看, 对于利用数字瑕疵作案的机会犯, 宜适用刑法第63条第2款特殊减轻处罚规定的原则, 以便真正做到罪责刑相适应。
二、适用减轻处罚的正当化根据
虽然对于机会盗窃犯罪量刑时可以减轻处罚, 但具体个案应否减轻处罚, 务必坚持刑罚的正当化根据, 在以下几方面寻找根据:
一是客观违法性的大小。客观违法性是指行为对刑法规范所保护的法益的侵犯性。法益的重要性以及对法益的侵犯程度是影响违法性的重要因素。如果行为对法益的侵害达到了值得科处刑罚的程度, 但又明显轻于法定最低刑所对应的程度, 则成为减轻处罚的根据。比如经典“许霆案”, 虽然行为在构成要件上成立盗窃金融机构罪无疑, 但因其盗窃方式是利用ATM机故障直接窃取银行资金, 这同采用破坏手段盗窃金融机构同样数额的行为相比, 客观违法程度显然较轻。鉴于盗窃金融机构的法定最低刑过重, 因此, 可以考虑减轻处罚。
二是主观有责性的程度。有责性是指客观违法事实对行为人的非难可能性。认定行为人具有责任, 要求行为人具有责任能力、主观认识的可能性及期待可能性以及到达责任年龄等要素。量刑时, 行为人在何种程度上具备这些要素, 必须予以考虑。如果在具体情况下, 责任行为人虽然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为刑法所禁止, 但行为人具有实施该行为的强大动因, 能被一般人“理解”时, 那么, 期待可能性就会明显减少, 因而可以成为减轻处罚的根据。联系到“许霆案”, 银行ATM机的故障, 不仅使许霆可以轻易获得不属于自己的金钱, 而且其行为难以被银行及一般人发现, 这一事实成为许霆实施盗窃的强大动因, 使其产生反对动机的可能性有所减少。在此意义上说, 许霆的有责性减少, 因而可以减轻处罚。
三是预防必要性的大小。国家制定和适用刑罚的目的是保护法益, 报应的正义性和预防目的之正当性是刑罚存在的正当性根据。对于判处较轻刑罚即可实现目的时, 就没有必要追求过重刑罚。因此, 量刑时更应注重特殊预防, 而不能过于注重一般预防, 否则, 就会使行为人成为一般预防的牺牲品。如果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的必要性较小, 则可以低于报应刑减轻处罚, 这也是合并主义所要求的。对于机会盗窃犯罪案件, 只要被害方及时解决自身技术瑕疵和管理上的漏洞, 就能制止该类犯罪的再发生。可以认为, 该类犯罪之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的必要性都比较小, 不必动用严厉的刑罚即可达到保护法益之刑罚目的, 因而可以考虑从轻处罚。
三、适用减轻处罚应注意的问题
在依据上述正当化根据考虑适用减轻处罚时, 必须避免下面几个误区:
第一, 被害人网络系统存在的瑕疵 (漏洞) , 不是减轻处罚的根据。被害人的程序瑕疵引起被告人犯罪行为的, 一般仅是减轻被告人责任或者减少特殊预防必要性的事由, 而不是减轻处罚的根据。所以, 在“许霆案”中, 银行ATM机的程序漏洞并非减轻处罚的根据, 而是主要说明许霆的期待可能性减少的附随事实情况。毕竟, 存在漏洞并不代表被害人存在过错。
第二, 对被告人有利的社会舆论, 不是减轻处罚的根据。民愤及社会影响能否作为量刑情节加以考虑, 目前理论和实务界尚有很大争议。笔者认为, 对被告人有利的社会舆论,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犯罪否定评价的程度, 但仅表明即使对被告人减轻处罚, 也能发挥恢复法秩序的效果, 因而一般预防的必要性减少。所以, 社会舆论只是引起法官斟酌被告人是否具有减轻处罚根据的线索。
第三, 刑法的谦抑性, 不是减轻处罚的独立根据。刑法的谦抑性并不意味着对于任何个案都首先考虑、判断能否按照民法处理, 只有当民法的处理不能令人满意时, 才适用刑法。一旦行为构成特定的犯罪, 就要根据刑法的规定定罪量刑。如果直接将刑法的谦抑性作为减轻处罚的根据, 则对任何犯罪都可以减轻处罚, 这显然不妥当。
总之, “法院是法律帝国的首都, 法官是法律帝国的王侯”, 量刑规则就像一个“弹性的、灵活的调节器”[3], 掌握这个调节器的法官只有对它进行精准的拿捏, 才能更深刻地权衡刑罚的目的与判决的社会效果之间的有机互动, 树立以人为本的司法理念。
摘要:数字时代盗窃犯罪主观恶性相对较小, 为避免刑罚出现畸重, 量刑时应适用刑法总则及分则相关法条, 考虑适用特殊减轻处罚规定。但具体个案应否减轻处罚, 应从客观违法性、主观有责性及预防必要性三方面寻找正当化根据。
关键词:数字时代,盗窃犯罪,量刑原则
参考文献
[1]屈学武.非法买卖爆炸物罪的定罪与量刑[M]沈德咏, 朱孝清.中国案例指导第1辑 (刑事行政卷) .法律出版社, 2006.
[2][英]吉米·边沁著.李贵方等译.立法理论——刑法典原理[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3.78.
机会研究 篇9
本文中笔者的调查数据分别来自两个调查。一个是对高校学生的调查, 调查了广东的1所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4所省属本科院校、3所公办高职院校和2所民办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共发放问卷2000份, 回收有效样本1758份, 回收率为90%。调查内容包括学生的家庭所在地、家长的文化程度以及父母的职业等。
另一个是对4所高中的学生进行的调查, 其中包括广东3所高中, 河南1所高中, 调查部分高中学生的升学情况以及家庭背景 (包括家长的文化程度、家庭所在地等) 。共发放问卷1300份, 回收有效问卷1161份, 回收率为89.3%。根据高中所在地, 把所调查的4所高中划分为城市高中 (2所) 和县镇高中 (2所) 。城市高中的其中一所为省级重点高中, 文中被称为城市重点高中, 另一所为非重点高中, 文中被称为城市普通高中。两所县镇高中, 其中一所位于一个镇上, 属于非重点高中, 文中被称为县镇普通高中, 另一所是一个县级市的第一高级中学, 文中被称为县镇重点高中。两个调查的数据均采用SPSS软件进行处理。
一、农村学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现状分析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学生入学资格的获得, 也就是学生能否接受高等教育, 其二是学生所接受高等教育的层次。文章从这两方面分析农村学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状况。
首先, 从农村学生能否接受高等教育方面进行分析。自1999年开始, 我国启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工程, 此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年增加, 2008年已达到23.3%, [1]比1999年增加了12.8个百分点。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为更多适龄青年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然而教育公平问题依然是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许多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过程表明, 高等教育大众化并不必然消除教育机会的不公平现象。“高等教育早期的扩张阶段,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异性没有减少, 反而在增加。”[2]我国在高等教育大发展过程中, 同样也产生一些不公平现象, 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与城市学生相比依然较少就是其中之一。从总体比例看, 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增加。教育部的统计显示, 从1989年到2008年, 我国高校新生中农村生源的比例在逐年上升。但是, 农村考生报名、录取占相应总数的比例, 均未达到同期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自然比例;农村考生的高考录取率也从未达到同年的总录取率水平。[3]笔者对广东高校的调查数据显示, 城镇学生所占比例总体上要远远高于农村学生所占比例, 二者的比例为60.7%:39.3%, 相差21.4个百分点。可见农村学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与城市相比, 差距依然很显著。
其次, 从农村学生所接受的高等教育的层次来分析。农村学生所接受的高等教育大都集中在一般的公立本科和公立高职高专类高校之中, 他们进入重点高校的机会很少。笔者对广东高校的调查数据显示, 重点高校中, 城镇学生所占比例高出农村学生44.4个百分点, 而一般公立本科, 城镇和农村学生所占比例相差甚微, 分别为50.6%和49.4%, 而公立高职院校中, 城镇和农村学生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8.0%和52.0%, 农村反而高出了城镇4个百分点。所以说, 农村学生所增加的高等教育机会主要集中在一本公立本科和公办高职院校中, 而在重点大学就读的机会则很少, 而且这些年来还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比如南开大学2006年农村新生比例为30%, 2007年为25%, 2008年为24%, 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4]
可见, 农村学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与城市学生之间的差距, 不仅仅表现为显性的数量方面, 而且还表现为更为严重的隐性质量方面。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 如不及时认识到城乡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差异, 并及时得到解决, 势必会造成二者之间差异的不断扩大, 进而影响到高等教育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影响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因素分析
影响农村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因素很多, 涉及到历史的和现实的、自身的和外部的等。在我国二元结构情况下, 农村是和城市相对应的, 分析农村教育问题, 就需要与城市进行比较。下面围绕家庭背景、基础教育水平和高校招生进行分析。
(一) 家庭背景的影响
家庭背景包括家长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收入等方面。我们首先以2001~2009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为例, 说明城乡学生家庭经济收入的差距。数据显示, 2001~2009年间, 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增加额是农村居民收入增加额的3.7倍, 表明在我国经济大发展的过程中, 农村和城镇的发展是不同步的, 城镇的经济发展速度要高于农村。而且二者的收入差距在逐年扩大, 从2001年相差2.90倍增加到2009年的3.33倍。[5]可见, 与城市相比, 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依然很低。农村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差, 势必会影响到家长对子女教育的经费投入, 农村学生在学习的硬件条件上比较欠缺, 从而影响了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高考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同时,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 农村学生的高考分数即使能够达到高校的录取标准, 也可能会因为高昂的学费而放弃选择这类高校。笔者对广东高校的调查数据显示, 农村学生选择民办高校的比例非常低, 仅为10.1%, 低于城市79.8%个百分点。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高昂的学费使农村学生不得不放弃选择民办高校而导致的结果。
农村居民的整体文化程度很低, 相应地农村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也是很低的。据统计, 2008年6岁及以上城市人口中, 有19.08%的是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 而农村只有1.18%;农村6岁及以上人口中, 小学和未上过学的就占了48.3%, 而城市的这个比例则只有20.47%, [6]可以看出城乡居民在文化程度方面的显著差异。家长的文化程度对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影响是很大的。笔者对广东高校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调查数据显示, 父亲文化程度是高中和中专的学生比例为38.8%, 是大专及以上的为16.8%。2008年6岁及以上总人口中, 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所占比例为13.70%, 大专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为6.70%, [7]这个比例远远低于该文化程度人口的子女在高校中的所占比例。而且父亲是大专以上的学生在重点高校的比例更高, 为22.4%, 表明家长的文化程度越高, 其子女就读重点高校的机会越多。家长的文化程度不但影响学生能否接受高等教育, 还影响到学生接受什么类型和层次的高等教育。鉴于文化资源具有很强的代际传递性以及稳定性等特征, 根据城乡人口文化程度的有关数据, 我们可以推断, 农村和城市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差异性还将长期存在。这就要求我们要采取特别的手段来解决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问题。
(二) 基础教育阶段的影响
高等教育的人才是由基础教育来培养和输送的, 所以学生所接受基础教育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其在高考中的竞争力, 从而影响到其是否能够接受高等教育以及接受什么样的高等教育。这一部分我们主要以高中阶段的教育为例进行阐述。
决定基础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育资源的分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分配极为不均衡。这种不均衡即体现在城乡学校之间, 也体现在重点和非重点学校之间。由于城乡在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巨大差距, 农村的办学条件和水平远远地落后于城市。同时, 农村的教师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 再加上教学软硬件建设的缺失, 城乡的基础教育质量差距极大。这样, 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在同一个高考平台上竞争, 明显处于劣势地位。笔者对高中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 城市高中学生升入高校的机会要远远高于县镇高中学生。城市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的高考升学率分别为97.3%和83.5%, 而县镇重点高中和县镇普通高中高考升学率分别为68.7%和35.6%。从生源来看, 县镇高中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学生, 其在县镇重点高中和普通高的比例分别为65.2%和84.8%, 城市的两个高中的学生98%以上是城市户口。可见, 农村学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要大大低于城市学生。
另外, 基础教育阶段重点学校制度也极大地影响着农村学生接受教育的质量。重点学校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优越的教学条件, 所以拥有较多文化资本、经济资本的家庭竞相为子女争夺这些优质学位。笔者对高中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 县镇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 父亲文化程度是大专及以上的学生比例分别为19.0%和4.1%, 城市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 父亲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的学生比例分别是45.0%和34.4%。表明家长所拥有的文化资本越多, 其子女就读重点高中的比例也就越高。而由上面论述可以知道, 农村人口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相应地, 其子女就读重点高中的机会也就越少, 农村学生主要是在非重点高中就读, 上面提到, 笔者调查的县镇普通高中有84.8%是农村学生。
重点学校一般分布在大中城市和县城之内。大城市的优质学位的比例很高, 比如, 2007年底, 广州市公办普通高中省、市一级优质学校提供的优质学位占普通高中学位总数的86.46%, 其中示范性普通高中占42%。[8]这就意味着城市高中学生有较多的机会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而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 情况却完全不同。一般情况下, 一个县或者县级市会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创办一到两所重点高中。农村学生最有可能接受的重点高中是位于县城之内的县镇重点高中, 但是这类高中的优质学位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虽然笔者所调查的县镇重点高中农村学生的比例高达65.2%, 但是这一比例却远远低于该县区域内拥有农村户口人口的比例。
位于农村地区的高中一般是非重点高中, 其教育质量都比较差, 每年能够升入高校的学生很少。农村学生只有考入位于县城的重点高中, 才有升入高等学校的希望。相反, 如果考不上重点高中, 就更没有考取大学的希望。所以, 很多学生不愿意去农村高中就读, 从而放弃了接受高中教育的机会。这些年来, 我国农村高中毕业生的比例逐年下降的趋势, 说明了这一问题。笔者对1997~2009年, 我国城乡普通高中毕业生数据进行了整理。数据显示, 从1997年到2009年, 我国农村高中的毕业生占全国高中毕业生的比例在逐年下降, 1997年为14.57%, 从2005年开始下降到10%以下, 到2009年这一比例仅为7.61%。[9]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农村人口在逐年减少的缘故, 但是, 农村学生初中毕业以后放弃继续就读高中也应该是一个重要原因。 (这一现象有待做更进一步的研究) 可以想象, 在不接受高中教育的情况下, 何谈接受高等教育。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三) 高校招生制度的影响
我国高校的招生制度是以全国统一高考为主, 多元化的招生考试制度作为补充, 比如保送生制度、自主招生制度以及校长实名推荐制度等。就统一高考来说, 由于城乡学生在家庭背景以及接受基础教育方面存在差距, 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同一招生标准下, 农村考生在高考的竞争中明显处于不利地位, 从而导致了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上处于劣势。
那么, 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对解决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的效果又如何呢?近年来, 我国的高校招生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 这些制度对高校选拔优秀人才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 其受益者更多地是高阶层或者重点学校的学生, 农村学生享受该制度的机会很少。罗立祝根据报录比这一指标对高校招生制度所产生的城乡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进行的量化比较研究表明, 统一高考制度所产生的城乡差异最小, 自主招生和保送生制度所产生的城乡差异则最大。城市子女在统一高考制度中获得的入学机会是农村子女的1.1倍, 在自主招生和保送生招生中则分别为8.2倍和17.2倍。[10]
所以说, 虽然在统一高考的条件下, 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竞争处于不利的地位, 但是, 新的招生制度改革则使农村的学生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由于实行新的招生制度的高校越来越多, 而且这些高校通过新的招生制度录取的学生名额也越来越多, 比如华南地区的一所重点高校的艺术特长生、保送生及自主招生人数由2010年的1027人增加至2011年的1055人, 所以农村学生接受重点高校教育机会的竞争会更激烈。这应该是重点大学农村学生的比例越来越低的原因之一。
可以说, 统一高考相对来说, 对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还更为有利一些。农村学生更多地是依靠勤奋苦读, 甚至是复读多年才有可能获得高等教育机会。“在一定意义上, 分数实际上就是那些没有家庭背景的考生‘硬实力’, 不靠分数他们没有其他办法。一旦分数不够, 就只有复读一条路可走。”[11]而新的招生考试制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比如对知识的涉猎面、反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精神面貌等) 以及特长等要求较高, 农村学生由于受家庭背景以及所接受的基础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不具备这些条件, 所以也就没有通过新的招生制度来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实际上, 招生考试改革越多样化, 对没有社会资源的家庭就越不利……由于中国内地存在这明显的城乡差别, 农村学生受教育的条件远不如城市学生, 在高考竞争中从一开始就处于不同的起跑线上。在过去偏重考察知识面和记忆力的情形下, 刻苦攻读记诵不辍也可能取得高分;而当高考日益侧重于靠测能力, 包括外语听力测试的时候, 应该承认刻苦的因素在高考成绩中所起的作用有所下降, 而受教育的条件和环境所起的作用有所上升。”[12]所以在招生制度改革时, 要充分考虑到有利于农村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方面。
三、讨论和建议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这个过程中, 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是不同步的, 城市的发展水平和速度明显高于农村。农村和城市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差异依然很显著。农村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远比不上城市。这是教育不公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大部分, 只有农村教育发展了, 农村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增加了, 我国的高等教育才能真正发展起来, 教育现代化才能根本实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指出, “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 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所以, 各级政府要把发展农村教育, 提高农村子女接受教育, 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机会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如果他们能够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不但对其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而且对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也意义重大。马丁·特罗教授曾指出, “正规教育为广泛理解管理和技术原则奠定了基础, 并且首先为提高获得新知识的能力提供了训练”, “不仅是适应新的工作的能力, 而且是应具有知道新机会产生在哪里的能力, 这是受教育的标志,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较低水平的教育却不具备这种能力”。[13]
由于家庭背景不同而造成学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异, 需要教育系统本身采取一些措施进行补偿, 以尽量缩小差异。要不断探讨造成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不利因素, 政府和教育机构要把提高农村青年的教育机会作为现实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进行考虑, 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弥补。目前我国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采取有效措施, 提高农村人口接受教育, 尤其是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这是我国在追求教育公平的过程中所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唯有如此, 才能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进而建立和谐而稳定的社会。
针对上面所论述的影响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影响因素, 应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农村学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
首先, 要努力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农村学生所接受的基础教育质量较差, 导致他们在高考中处于不利的地位。所以, 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是增强农村学生的高考竞争力, 提高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重要途径。具体做法是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 增加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 吸引优秀的师资到农村去任教等。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所要求的那样, “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 教好每一个学生, 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 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率先在县 (区) 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
其次, 高校招生向农村倾斜。高校在招生中, 要对来自农村的学生进行适当降分或实行定向录取。同时, 加大涉农院校定向生的培养规模, 并出台一些对农村学生有利的推荐制度或报送制度, 这些制度在考核条件方面, 主要考察一些农村孩子能够达到的, 或者有关农村方面的技能。如果能在这些方面进行改革, 相信对于提高处境不利境遇的农村孩子接受高等教育是大有好处的。
第三, 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农村人口文化水平的提高需要长期的努力, 是个很艰难的过程, 但也是个紧迫的任务, 必须从眼前做起, 从现在做起, 决不能因为难为而不去做。笔者认为, 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素质的最重要的途径是是使农村适龄青年接受最基本的高等职业教育。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到25%, 表明有75%以上的适龄青年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农村青年。如果这一庞大群体接受高等教育的问题的解决了, 那么一代一代传递下去, 农村人口的整体文化素质也就逐渐得到了提高。所以, 国家和地方财政应拨出专款, 开展面向农村地区的办学活动, 以有针对性地为农村青年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力发展与农、林、牧、副、鱼等有关的高等职业教育, 为农村学生提供更多的可用于改变家乡面貌的高等教育培训机会。这些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针对性强, 同时还有学制短、收费低、录取分数线低等特点, 学生接受完这种教育以后, 即可以获得应用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技能, 又能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文化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8[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5-16.
[2][13] (美) 马丁-特罗.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J].外国高等教育资料, 1999, (1) :1.
[3]韩妹.农村大学生为何大多沉淀在高等教育“中下层”[N].中国青年报, 2009-03-27.
[4]杨东平.警惕对农村学生教育机会的制度化伤害[J].教育与职业, 2009, (28) :3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342.
[6][7]中国统计出版社.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09[M].北京: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 2009:79-81, 70-71.
[8]亓欣欣, 穗仁宣.穗明年将增5所示范性高中[N].南方日报, 2007-12-11.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统计数据 (1997~2009) [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 iles/moe/s4958/list.html, 2011-05-06.
[10]罗立祝.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对城乡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11, (1) :32.
机会研究 篇10
资源基础理论 (RBV) 指出, 企业获取和维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是掌握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模仿的和不可替代的 (VRIN) 资源, 以防止竞争者复制、模仿或替代其竞争优势 (Barney, 1986;Diericks et al., 1989;Grant, 1991;Ray, Barney et al., 2004) 。然而, 在开放经济背景下, 任何一个国家或企业不可能掌握自己所需的全部资源, 竞争优势更多地表现为比竞争对手在整合和利用内外部资源上效率更高。即使是像波音公司这样的“巨无霸”, 在竞争优势的获取上扮演的也是全球资源的整合者, 以波音777飞机为例, 其机身、机翼和舱门的部件由8家日本公司提供, 新加坡的公司则制造飞机俯冲降落时用的机门, 三家意大利公司为其提供机翼上的拍打器。总体来看, 一架波音777飞机上有30%的价值是由美国以外的公司创造的。Chesbrough (2003) 在其专著《开放式创新:从技术中获利的新策略》中首次提出了开放式创新的概念, 认为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应该改变传统的封闭式创新模式, 将外部的和内部的技术有机地结合成一个系统, 这一方面使得企业能够通过技术许可, 从外部获得企业需要的技术成果;另一方面可以激活在封闭创新环境下可能被抛弃的某些技术, 从而获益。因此, 从资源获取的视角, 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是获取能够增加价值的并最终转化为竞争力的技术知识资源 (Wu and Wang, 2007) , 也就是说, 企业在不完全掌握VRIN资源的情况下, 如何通过组合能力获取竞争优势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这就为我们提出了以下命题:在开放经济背景下, 如何有效整合、充分利用内外两种资源, 在推动组合能力演进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形式的跃迁, 并最终转化为竞争优势?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 从组合能力、自主创新和技术机会关系探讨着手对这一命题进行研究。
1 组合能力与综合利用知识
作为RBV的扩展, 动态能力理论指出, 资源位势的建立和获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动态能力理论追溯到企业管理和组织的过程, 例如协调、整合、重构或转化过程 (Teece, 1981;Eisenhardt et al., 2000) , 或学习过程 (Lei et al, 1996) 。为了进一步探索动态能力, Kogut 和 Zander (1992) 引入了“组合能力”的概念, 即企业综合和应用目前的和获取的知识的能力。这里的“组合”与Henderson 和 Clark (1990) 提出的“配置”、Grant (1996) 提出的“整合”和Kodama (1995) 提出的“熔合”的概念相类似。自组合能力概念提出以来, 资源再组合引起广泛的关注, 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 不同学者对组合能力的概念进行了延伸和发展。Mathews 和 Cho (1999) 通过对韩国半导体行业的考察, 将组合能力界定为企业对外部知识资源或技术的接受能力。然而, 这个定义并未指出企业对内部知识资源或技术的组合层次, 只是限定在对后来企业考察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狭义的概念。Koruna (2004) 从知识资源的综合利用和获取竞争优势的角度, 认为所谓组合能力是指企业通过组合内部资源或组合内部与外部资源, 创造稀有的、有价值的、难模仿的和不可替代的新的资源组合, 以有效利用资源的能力。
由于企业所组合的资源内容、形式和来源不同, 组合能力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Koruna (2004) 将组合能力分为产品导向的组合能力和技术导向的组合能力, 也就是将现有的产品组合为新的产品的过程或将现有的技术组合为具有新功能的新技术的过程。组合的层次分为技术层组合、模块层组合、核心产品层组合、产品层组合和系统层组合。从组合资源的来源看, 又可分为企业内部资源的组合以及企业内部资源与企业外部资源的组合。企业内部资源的组合更大程度上表现为企业对现有知识资源的时际整合 (Marsh and Stock, 2006) 。由于组合资源的属性不同、来源不同, 给组合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造成诸多困难, 资源再组合的主要障碍包括:知识的分散性、所涉及知识框架的分离、知识的缄默性、语言差异、再组合资源的经济价值、有限理性、组织内边界等 (Koruna, 2004) 。
为了研究如何克服资源再组合过程中的障碍, 使企业在促进其组合能力演化的基础上获取竞争优势, 学者们对组合能力进行了多维度的剖析和探查。Frans等 (1999) 通过纵贯性深度案例研究, 巧妙地实证了组合能力与组织形式在吸收能力形成过程中的中介作用。他们将组合能力划分为三种类型:系统能力、协调能力和社会化能力。Mathews等 (1999) 研究了后来企业组合能力与组织学习的关系, 指出企业在资源匮乏、竞争力不强的情况下, 实现跟进和赶超的关键是知晓如何在特定组织背景下有效地创造和转移知识, 亦即企业的“技术杠杆”能力以及从不同的来源组合技术的能力。Edmondson等 (2003) 通过对15家学习使用同一项外科技术的医院进行调查研究, 实证了缄默知识和编码知识对同样从外部获取技术知识资源的组织来说, 对绩效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当组织绩效取决于编码知识时, 后获取技术者要比先前获取者可以获得更快的绩效提升速度。而缄默知识对绩效的影响, 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团队学习过程中的交互记忆。Marsh等 (2006) 则着眼与对企业内部不同时期研发项目间知识的时际整合, 实证研究了时际整合在从知识维持、解释到新产品开发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
本文认为, 所谓组合能力, 是指企业面对竞争的环境, 有效获取、整合、利用企业内外部知识资源的能力。与Kogut 和 Zander (1992) 对组合能力概念的界定相比, 本概念将获取能力纳入了组合能力的范畴, 这是因为对知识资源获取的质和量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企业组合能力的大小, 同时也将直接影响到后期资源再组合的难易程度。
2 自主创新与组合能力
作为创新形式的一种, 自主创新是我国在特定发展背景下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旨在强调以自主知识产权占领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 这种战略导向对于国家和企业而言都至关重要, 强调的是一种国家的战略导向 (梅永红, 2005) 。徐大可、陈劲 (2006) 认为自主创新应该放在两个层面进行认识:第一个层面是强调创新活动开展的自主性, 以及创新成果的自主拥有, 这个层面是对自主创新的根本性界定;第二个层面是关注创新涉及技术的率先性和技术支持的内在性, 这个层面上的两个因素是对自主创新高级程度的一个考察。韵江、刘立 (2006) 认为, 企业自主创新的核心体现在“自主性”上, 内涵是主动性、内生性和持续性的综合体现。路风 (2006) 基于对大量鲜活案例的调查研究, 诠释了自主创新的概念, 认为自主创新是一个企业或一个国家坚持技术学习主导权, 并把发展技术能力作为竞争力或经济增长动力主要源泉的行为倾向、战略原则和政策方针。涵义有二, 一是中国不仅能够进行创新, 而且只有通过创新才能赶上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二是中国经济发展需要更高强度的技术学习, 并需要加以自主发展的技术能力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不发展技术能力, 中国的工业就只能从事具有高度可替代性的低端生产活动, 虽然耗费越来越多的资源, 却只能得到越来越少的利润。
本文所指的自主创新是一种微观层面定义, 具有更加宽泛的内涵, 是指企业利用现有的科技成果所从事的以自己为主导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经济行为。
资源再组合是产生新奇和创新的一个重要来源 (Usher, 1954;Koestler, 1964) 。熊彼特式创造性毁灭过程是基于对创新是一种“执行新的组合”过程的诠释。可以看出, 组合能力与创新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企业将内外部资源组合为生产系统的职能属性, 并通过组合能力的实践加以整合。每一代产品中干中学 (单环学习) 越快, 进入策略则越有可能成功 (Mathews and Cho, 1999) 。产品的升级换代可视为双环学习, 技术发展历程包括三个阶段:最低层次是吸收和改进成熟的技术, 中间层次是吸收和改进新技术, 而最高层次则是产生新技术 (Lee et al., 1988) 。技术能力的构建过程包含三个主要阶段:获取中学、干中学和学习如何学习 (Madanmohan, et al., 2004) , 而技术能力演进过程发生的程度和这一过程的结果是一系列内外部因素的函数, 其变化可能是极大的 (Chakravarthy, 1982) , 这种变化为自主创新形式的跃迁提供了机会。
3 自主创新与技术机会
技术机会的重要性部分取决于高科技行业中知识的外部性 (Audretsch & Feldman, 1996) 。在企业创新理论中, 技术机会的内涵与新的技术范式 (Dosi, 1988) 、新的主导设计 (Abernathy and Utterback, 1978) 、新的技术路标 (Sahal, 1985) 具有相似性。Tihanyi 等 (2003) 指出, 技术机会是指企业的市场、行业需求或市场可接受的产品创新所达到的程度。显然, Tihanyi对技术机会的界定将市场因素考虑在内, 关注市场接受范围内的技术发展可以达到的程度。Nieto 和 Quevedo (2005) 认为技术机会是指在给定的技术领域, 企业在时间和成本上易于产生创新的可能性。林云 (2008) 则用技术机会来反映在既定研究投资水平下创新的可能性。更大技术机会提供更有力的创新动力, 并表示在这种经济环境下, 稀缺性限制越少, 潜在创新者就越有能力跟上甚至参与一些重要的技术创新。
现有对技术机会的相关研究中, 大多是将技术机会作为自变量, 探讨技术机会对创新绩效 (Scherer, 1965) 、研发集中度 (Scott, 1984) 、专利的应用 (Cincera, 1997) 和创新努力 (Nieto and Quevedo, 2005) 等产生的影响的。然而, 找到技术机会来解释创新效率问题并不是最重要的, 关键的问题是怎样才能增强技术机会。技术机会有两个基本特性:机会的短暂性和不同企业对机会价值判断的差异性 (Schumpeter, 1934;Arrow, 1962;Shane et al., 2000;Katila et al., 2003) 。从技术本身来考察技术机会, 其多寡受技术自身特性、过去的技术路径、技术存在时间的长短以及与基础科学的紧密性相关联 (Nelson and Winter, 1982) , 对既定的技术来说, 企业是无从改变以上特性的。从企业对技术机会的认知和把握来考察, 技术机会则会受到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这是因为创新水平以及“自主性”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内部知识产出的多寡, 自主性越高的创新, 产生的累积性知识 (尤其是缄默知识) 则越多, 就会减少企业现有知识存量和外界知识存量的差距, 这种差距越小, 对外界知识的吸收能力越强, 企业对技术机会的把握和认知能力就越强, 甚至可以创造技术机会。
4 组合能力与技术机会
Kogut 和 Zander (1992) 在提出组合能力概念时, 就将组合能力的内涵阐释为企业利用现有知识和未开发的技术潜力 (Scherer称为“技术机会”, 1965) 的能力的交集。也就是说, 企业的组合能力越强, 对技术机会的识别和把握的可能性越大。从动态的视角, 技术和能力的组合能够创造新知识, 因此可以减少形成核心刚性 (Leonard-Barton, 1992) 或能力陷阱 (Levitt et al., 1988, Levinthal et al., 1993) 的可能性。由于知识的再组合同时涉及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两种方式 (March, 1991;Argote, 1999) , 因此, 组合能力是谋求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之间动态平衡的有效解决方案 (Koruna, 2004) 。而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动态平衡的过程也是企业对技术机会识别、把握、甚至创造的过程。如果把组合能力比作一个圆, 则随着组合能力的演进, 这个圆的圆周得以扩展, 与外界接触的范围越来越大, 则企业可能获得的技术机会就越多。
5 关系模型
基于以上理论回顾和分析, 本文构建包含组合能力、自主创新和技术机会的关系模型 (见图1) 。该模型包含组合能力、自主创新和技术机会三个主要构念。组合能力采用Frans等 (1999) 的类型划分:系统能力、协调能力和社会化能力。系统能力面向显性知识的整合;协调能力则针对个体间的协调, 解决的是缄默知识的转化;社会化能力则指组织促成组织成员形成共享意识的能力, 具有路径依赖性。自主创新构念则综合了韵江、刘立 (2006) 和徐大可、陈劲 (2006) 的观点, 划分为四个维度:主动性、率先性、内生性和持续性。主动性就是在创新过程中能保持自己的选择权, 没有被对手锁定, 在创新的选择、创新产权保护和创新收益获取上有自己的控制权;率先性强调敢于在行业内推动技术创新活动的一种责任担当, 关注创新过程的领先和创新成果的先进性;内生性强调应该由企业内部去发动和把握创新;持续性突出了自主创新的连续特征, 是在企业动态发展角度上循序渐进地向核心技术逼近的累积改进。技术机会构念划分了三个维度:机会搜寻、机会捕捉和机会创造。
6 小结
开放经济背景下, 在企业实现由资源到能力、由能力到创新、由创新到竞争优势转化的整个链条中, 自主创新是其中的关键一环。自主创新的主动性越高, 企业陷入技术路径依赖的可能性越小;自主创新的率先性越强, 企业对技术机会的捕捉越敏锐, 甚至创造技术机会;自主创新的内生性越强, 企业对内外资源的整合越有力;自主创新的持续性时间越长, 企业越容易接近或占领核心技术高地。
机会与机会陷阱 篇11
为什么不少企业,特别是一些令人瞩目的企业或处于快车道的企业会跌入机会陷阱呢?
一是企业没有愿景和定位或愿景和定位不清。这时一旦有赢利机会,不管是否符合自身目标或特点,都盲目捕捉机会。其后果往往是不恰当地多元化,短期也许有效,但长期发展就会受困,不是因为资源不够,就是因为管理或人才跟不上,或者是顾此失彼。
二是在重大决策时缺乏理性分析,越想越顺,“当机立断”。根据思维惯性,人们对一时占据自己心灵、自鸣得意的想法会特别珍爱,这时往往听不进不同意见,无视反面信息,偏爱正面信息和各种赞扬声,结果就会非常“高明”地掉入“机会陷阱”。
三是企業在成功发展或取得巨大成就时,企业家的权威不断增加,自信心也迅速膨胀。在一片“领导英明”的赞歌声中,企业家容易从自信变成自负,此时企业内部也容易缺乏必要的权力监督机制或负反馈机制或权力制衡机制,企业家很容易盲目决策,自然也增加了企业掉入“机会陷阱”的可能。
……
那么,怎样防范企业跌入“机会陷阱”?
一是企业应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明确自己的愿景和使命。这样在遇到机会时会迅速依据愿景和使命做出判断,哪些是符合企业愿景和使命的,是企业想要的,哪些不是企业想要的。这样既决策迅速,又不至于迷茫或受机会诱导,甚至掉入陷阱。
二是企业特别是企业家要学会反向思维、换位思考。当要拍板时,从反向思考面临的决策,从竞争对手或合作伙伴或客户的角度认真思考要做的决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这样,决策的理性大大提高,犯错误的机会自然也大大降低。在理性的企业家看来,如果重大决策得到的是一致赞扬,居然没有不同意见,说明大家对问题的认识还不够深刻,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后再做决策。
三是企业家在其成长中要不断学习和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判断力和观察力,并学会提升自控力,在自己情绪不稳定时不做重大决策还要学会察言观色,善于捕捉不同意见,在决策时不急于抛出自己的意见,而是诱导和激发大家广开思路,进行创造性思维,特别是在自己有较高权威的情况下,要刻意在企业内部、特别是决策团队中形成群言堂和权力制约机制。
……
机会研究 篇12
协作分集目前已被证明是一种使用低复杂度终端且有效对抗无线衰落环境的技术[1,2]。在协作技术里面, 机会中继选择 (ORS) 是一个在实际应用中比较有用的中继选择策略[3]。这是因为机会中继选择技术只激活最佳的中继来进行协作, 它是一个低复杂度、容易实现的策略。除了技术本身的简单之外, ORS技术还可避免系统对同步的苛求, 并可减少终端的功率消耗。
在实际系统中要获得理想的信道状态信息是非常困难的, 当ORS方案实际应用于一个真实的系统时, 在中继选择过程中和最佳中继实际传输数据的时刻, 会存在一定的延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中继选择时刻的信道状态信息可能会和数据传输时刻的信道状态信息有本质上的改变, 这样的话, 通信系统的性能将会受到影响[4]。
尽管目前已有一部分学者对存在反馈延时条件下的机会协作通信系统性能进行了分析[4,5], 但并没有考虑到直传链路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本文分别从考虑直传链路和不考虑直传链路两方面, 分析了过时信道状态信息对机会协作分集系统中断概率的影响, 从理论上推导出ORS方案协作通信系统的中断概率, 并进行了仿真。
1 系统模型
本文采用的系统模型如图1所示。考虑一个通用的包含K+2个节点的无线中继网络, 此网络中包含有一个源节点S、一个目的节点D和K个潜在中继节点。本文假设源节点和最佳中继节点的发射功率等于P。
假设信道服从准静态瑞利平坦衰落, 并且在一次传输中保持不变, 而在各次传输中相互独立, 任意节点之间的信道响应h服从h~CN (0, 1) 的瑞利分布。为了不失一般性, 经过准静态瑞利衰落信道的信号可以表示为y=hx+n, 其中, h是无反馈延时的信道响应, x为发送信号, n为加性高斯白噪声, 其均值为0, 方差为σn2, 即n~CN (0, σn2) 。若在接收端采用相关检测, 则接收端接收到的等效SNR可以表示为γ=P|h|2/σn2。定义系统信噪比
在协作机制方案选择中, 本文考虑将半双工两跳的解码前传 (DF) 协议作为协作中继的策略[6]。传输过程分成两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 源节点发送信息到所有的中继节点和目的节点;在第二阶段, 最佳中继将译码后的信息重新编码并发送到目的节点。本文采取ORS方案来选择最佳中继进行协作, 在该方案中, 只有最佳的中继节点允许参与协作。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在所有中继中, 可以对源节点发来信息进行解码的节点的集合称之为可译码集DS (Decoding Subset) , 在可译码集中, 具有最好的中继到目的节点的信道质量的中继作为最佳中继将从源节点接收到的信息向前传送到目的节点, 即:
式中, 分别为中继选择时刻中继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链路的信噪比和信道响应。由于反馈延时的影响, 和最佳中继解码前传信息时刻的瞬时信噪比γk, D可能有本质上的改变。
根据Jake’s衰落相关性模型[7], 具有反馈时延的信道响应可以建模为:
式中, ρk=J0 (2πfdTk) 是包络h和^h的相关系数, 其取值根据不同的信道模型而不同, 而且还与多普勒频率fd和两个参考时刻之间的时延Tk相关。其中J0 (·) 为第一类零阶贝塞尔函数, f~CN (0, σf2) 为驱动噪声, 其方差σf2=1-ρk2。为了不失一般性且便于理论推导, 本文假设对所有信道都取相同的相关系数ρ。因此, hk, D和服从联合复高斯分布, 即:
2 中断概率分析
对于本文的系统而言, 只有当源节点和不论存在何种形式的可译码集合DS都无法保证接收端获得的速率达到预先设定好的目标速率R时, 系统发生中断。
2.1 不考虑直传链路
根据本文所采用的系统模型, 从可译码集合DS来开始分析系统的中断概率。考虑源节点到中继的链路, DS即是满足以下条件, 不发生中断的中继节点集合:
从上式可知, 第一跳发生中断事件就是瞬时系统容量小于2R。为了获取系统的中断概率, 对于不同可译码集DS的组合发生中断事件的概率也必须要考虑。定义DS为拥有l个中继的可译码集, 可以将中断概率表述如下:
式中, η=22R-1, R为系统传输速率。Prob (DSl) 表示可译码集里中继个数为l的概率, Prob (outage |DSl) 表示从中继个数为l的可译码集中选择最佳中继传输发生中断事件的概率, 故上式中第二个累计求和表示对于可译码集中有l个中继的情况下发生中断事件的概率。
由于所有信道都是独立恒等分布, Prob (DS) 和Prob (outage |DS) 的取值仅仅取决于可译码集里中继的数量。因此, 在给定的可译码集中继数目为l的条件下, 对于所有DS∈DSl, Prob (DS) 和Prob (outage| DS) 都是相等的, 因此可以将式 (4) 改为:
式中, |DS|表示可译码集DS的势, 即可译码集DS里中继的个数, Prob (|DS|=l) 表示考虑源节点和中继节点链路时, 可译码集DS中有l个中继, 即K-l个中继发生中断的概率。由于瑞利衰落为设定的信道环境, 故可得:
Prob (outage|DS|=l) 的含义为在中继数目为l的可译码集中选择最佳中继节点进行信息传输时发生条件中断事件的概率。当l=0时, 即可译码集中没有中继节点参与协作, 此时的中断概率为1;对于l>0的情况, 由于目的节点就只能从选出的中继节点处接收转发的信号, 因此目的节点处的接收SNR的统计特征就成为推导系统端到端中断概率的关键。为了不失一般性, 使用Y来表示当直传链路无效时目的节点在第二跳接收到的SNR。对于任意的非空可译码集合, 可以得到目的节点在第二跳接收SNR的CDF如下:
其中, Prob{Aj}表示中继节点j被选中协作源节点数据转发的概率。根据文献[8], 可以通过计算得到目的节点在第二跳接收SNR的CDF如下:
因此, 可以得到不存在直传链路时的条件中断概率为:
最后, 把式 (6) 和式 (9) 带入式 (5) , 可以得到系统中断概率的数学表达式:
2.2 考虑直传链路
如果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存在直传链路, 且可译码集中没有中继节点参与协作, 即l=0时, 条件中断概率就取决于直传链路的质量, 此时条件中断概率为:
如果译码集中中继节点的数量大于0, 即l>0时, 那么目的节点的接收SNR就等于第一跳通过直传链路从源节点接收信号与通过第二跳链路从中继节点接收信号的SNR的和。用X来表示目的节点在第一个阶段从源节点接收信号的SNR, 那么它就是一个均值为, PDF为fX (·) 的指数分布随机变量。为了不失一般性, 用Z来表示目的节点合并之后的SNR, 那么可以得到Z=X+Y。根据概率论的相关知识, 由于X和Y是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 那么它们的和的CDF可以表示为:
综上, 条件终端概率的表达式为:
把式 (6) 和式 (13) 代入式 (5) , 可以得到直传链路存在时的系统端到端中断概率表达式:
3 仿真结果及性能分析
本文在准静态瑞利平坦衰落信道环境下对系统的中断概率进行了仿真, 系统传输速率为R=1bps/Hz。
从图2可以看出, 当ρ从1减到0.9时, 不考虑直传链路, 要达到系统中断概率为1×10-4所需的系统信噪比由16.4d B增加到31.2d B;考虑直传链路, 则所需的系统信噪比由14.4d B增加到19.12d B。这表明实际信道和延时信道的相关性随着相关系数ρ减小而减小, 这导致了系统中断概率的增加, 降低了协作通信系统的性能。
从图3可以看出, 当ρ=0.9且中继数目K分别为3和5时, 不考虑直传链路, 要达到系统中断概率为1×10-4所需的系统信噪比分别37.0d B和31.1d B;考虑直传链路, 则所需的系统信噪比分别21.5d B和19.1d B。这表明, 协作通信系统的中断概率随着中继节点数量的增加而降低。
4 结束语
本文通过推导机会协作通信系统的中断概率来研究过时信道状态信息对协作通信系统性能的影响。经过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 可以得出结论, 信道状态信息 (CSI) 的反馈延时对协作通信系统性能的影响是相当敏感的, 减小反馈延时对提高协作通信系统的性能是很有必要的。
摘要:机会中继是协作通信系统中提高频谱效率和节省功率消耗的常用方法。在通信过程中, 信道估计时刻和实际中继传输信息时刻存在一定的延时, 其产生的过时信道状态信息 (Outdated CSI) 会严重地影响协作通信系统的性能。分别从考虑直传链路和不考虑直传链路两方面, 分析了过时信道状态信息对机会协作分集系统中断概率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 系统性能随着相关系数ρ的减小而变差, 并且随着中继节点数目的增加而提高。
关键词:协作通信,机会中继,过时信道状态信息,中断概率
参考文献
[1]Sendonaris, E Erkip, Aazhang B.User cooperation diversity[J].Part I and II.IEEE Trans.On Comm., 2003, 51 (11) :1939-1948.
[2]Laneman J N, Tse D, Wornell G W.Cooperative diversity in wireless networks:Efficient protocols and outage behavior[J].IEEE Trans.On Information Theory, Dec.2004, 50 (12) :3062-3080.
[3]Bletsas A, Shin H, Win M Z.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s with outage-optimal opportunistic relaying[J].IEEE Trans.On Wreless Comm., Sept.2007, 6 (9) :3450-3460.
[4]Vicario J, Bel A, Lopez-Salcedo A, et al.Opportunistic relay selection with outdated CSI:Outage probablity and diversity analysis[J].IEEE Trans.Wirel.Commun., Jun.2009, 8 (6) :2872-2876.
[5]Vicario J, Bel A, Morell A, et al.A robust relay selection strategy for cooperative systems with outdated CSI[J]//Proc.IEEE VTC, 2009:1-5.
[6]Nabar R U, Bolcskei H, Kneubler F W.Fading relay channels:Performance limits and space-time signal design[J].IEEE JournalonSel.Areas in Comm., Aug.2004, 22 (6) :1099-1109.
[7]Onggosanusi E, Gatherer A, Dabak A, et al.Performance analysis of closed-loop transmit diversity in the presence of feedback delay[J].IEEE Trans.On Commun., Sept.2001, 49 (9) :1618-1630.
【机会研究】推荐阅读:
我国教育机会均等研究09-21
给花开一个机会,给爱一个机会美文07-02
设计机会05-29
机会特征06-20
机会平等06-29
机会管理08-18
行业机会09-01
把握机会09-16
机会分配09-20
展示机会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