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地质特征

2024-05-28

综合地质特征(精选8篇)

综合地质特征 篇1

1 工程概况

栎斜互通立交区是宁波象山港公路大桥及接线工程的主线互通立交区, 位于主线K4+800处。该立交区共有35个桥涵构造物, 其中大桥3座、中桥1座、通道桥7座, 盖板涵24座。挖方段2段, 软土路基段落 (主线及各匝道) 11段。

2 自然地理

2.1 地形地貌

立交区地貌以冲海积平原为主, 地势平坦、开阔, 局部稍有起伏。周圈地貌为低山地貌, 地势起伏较大;地面高程最高为192.4m。

2.2 气象水文

(1) 气象

立交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具明显的海洋气候特征, 温暖湿润, 四季分明, 雨量充沛, 日照充足, 无霜期长, 夏秋季受台风灾害性天气影响频繁。年平均气温16.9~17.6℃, 8月最热, 1月最冷, 年平均温差较小。极端最高气温39.0℃, 极端最低气温-5.2℃。多年平均降水量1558.4mm, 降水集中在5~7月梅雨季节和8~9月台风季节, 冬季少雨。

(2) 水文

立交区内未发育较大河流, 在其北部分布有大面积鱼塘。立交区中部有一条灌渠, 流向自西南向东北, 横贯整个立交区, 水深度为0.8~5.5m。

大气降水入渗补给为主要补给方式, 其次为河流入渗及邻区径流补给;受季节和气候的影响, 水位随季节变化, 钻探时水位标高一般为-2.3–2.6m, 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系孔隙潜水。

3 区域地质构造、地震

立交区位于东部沿海地幔隆起区和金华—温州地幔拗陷区的过渡区域, 即华南褶皱系-浙东南隆起区-温州林海拗陷带的黄岩—象山拗断束。

根据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及《宁波象山港大桥及南北接线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 桥位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

4 勘察方法综合利用

立交区主线、匝道大多穿越冲海积平原地貌区域, 桥位区、路基底部均有软土发育, 厚度0.5~14.7m不等, 呈透镜体、厚层状分布。在立交区西北部、南部临近低山地貌区, 路基多为斜坡路基、陡坡路基, 在部分陡坡路基设计宽度范围内横跨岩石、混碎石粘性土、粘性土、软土4种工程力学性质差异较大地层。针对上述地形地貌及复杂地层组合, 勘察方法根据桥涵构造物、路基类型组合使用, 在查明立交区内的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 做到经济、快捷。

(1) 桥位区

以钻探为主, 主要采用泥浆护壁回转钻进。钻孔主要布置在桥台和桥墩位置, 按隔3-4墩布置设钻孔。钻进过程中, 针对不同土层做标准贯入、动力触探等原位测试。在地层复杂、基岩面起伏较大的桥台位置, 在桥宽范围内应布设横断面, 控制地层横向变化。

经钻孔揭露有软土分布的桥台, 考虑桥台填土及后期软土处理, 应结合静力触探、十字板剪切等勘察方法。

(2) 挖方段

挖方段应进行地质调查, 调查点应尽量利用基岩露头, 必要时布设探槽, 查明挖方段的断层、节理等的规模、产状、密度及其组合关系, 绘制其赤平投影图。特别注意泉眼等地下水渗流点的调查。结合地质调查, 有针对性布设钻孔 (或挖探) 。地质复杂的路段布设2个以上钻孔的横断面。

根据地质调查和具体地形条件, 有选择地投入适宜的物探方法。

(3) 斜坡、陡坡路堤路段

对于填筑在等于或大于1∶2的斜坡上及存在可能沿斜坡滑动的路堤 (包括半填半挖路堤) 应综合利用钻探、挖探、静力触探。根据地质调查和具体地形条件, 有针对性布设少量钻孔。

每个路段必须布设典型横断面若干条 (视路段长短而定) , 每典型横断面布2孔钻孔 (或挖探) , 坡脚经钻孔揭露有软土分布的应增加布设勘察横断面, 配合使用静力触探、十字板剪切等勘察方法, 查明软土界面的起伏状况。

(4) 软土路基

为查明路基内软土的分布范围、成因类型、软土层厚度、软土的物理力学特征、基底性质与结构特点, 为软基处理设计提供分段物理力学参数, 对软土路基的勘察综合采用钻探、静力触探及十字板剪切等方法。充分利用桥涵钻孔和静探孔资料以及物探面波点资料, 钻孔及静力触探深度穿越软土层3~5m, 十字板剪切测试要配合钻孔进行, 尽量布设在桥头等高填方路段, 测试只在淤泥、淤泥质土及泥炭等软弱土层中进行。

另外对于软土层厚度横向变化较大的地段应布设勘察横断面, 主要查明软土界面的起伏状况。

5 立交区内工程地质条件

栎斜互通立交区综合利用上述勘察方法, 查明了区内的工程地质条件及不良地质现象, 以及各岩土层的工程地质特征, 为立交区路基、桥涵及挖方段提供必要的工程地质依据。现将其介绍如下。

5.1 地层概况

立交区揭露的地层主要是新生界第四系 (Q) 粉质黏土、粉土、黏土、淤泥 (淤泥质粉质黏土) 、粗砂、圆砾、卵石、粉质黏土混圆砾、粉土混圆砾及上侏罗系茶湾组 (J3c) 晶屑玻屑凝灰岩, 分述如下:

(1) 新生界第四纪 (Q)

粉质黏土 (黏土、粉土) (Q4al-m) :灰黄色, 饱和, 软-可塑, 无摇振反应, 稍有光泽, 干强度中等。该层连续出露于立交区钻孔中, 土层厚度为0.5~5.3m, 顶底高程分布范围为19.45~ (-2.84) m。

淤泥 (淤泥质粉质黏土) (Q4al-m) :灰黑色, 饱和, 流塑, 有臭味。该层连续出露于立交区钻孔中, 土层厚度为0.5~14.3m, 顶底高程分布范围为1.8~-12.83m。

粗砂 (Q4m) :白灰色, 饱和, 中密, 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 充填少量黏土夹绿色。该层在立交区局部有揭露, 土层厚度为1.3~1.8m, 顶底高程分布范围为-5.79~-11.14m。

粉质黏土 (黏土、粉质黏土混圆砾) (Q3al-pl) :浅黄色, 饱和, 可塑, 含少量铁锰质结核。该层连续出露于立交区钻孔中, 土层厚度为0.5~16.6m, 顶底高程分布范围为16.89~-22.63m。

圆砾 (Q3al-pl) :棕红色, 饱和, 稍密, 分选较差, 磨圆一般, 呈亚圆形, 粒径一般10~20mm, 充填物为砂及粘性土等。该层基本连续出露于立交区钻孔中, 土层厚度为0.3~19.7m, 顶底高程分布范围为-13.49~-43.42m。

粉质黏土 (黏土、粉质黏土混圆砾) (Q3al-pl) :灰黄色, 饱和, 可塑, 含铁锰质结核。该层基本连续出露于立交区钻孔中, 土层厚度为1.2~18.7m, 顶底高程分布范围为3.64~-39.60m。

圆砾 (Q3al-pl) :褐黄色, 饱和, 中密, 粒径一般10~20mm, 分选一般, 磨圆较差, 呈亚圆形, 砂类土充填。该层基本连续出露于立交区钻孔中, 土层厚度为4.5~27.4m, 顶底高程分布范围为-26.74~-66.12m。

(2) 上侏罗系茶湾组 (J3c)

全风化晶屑玻屑凝灰岩 (J3c) :黄褐色, 岩芯呈砂土状, 碎石状, 主要矿物成分已风化呈黏土状。该层基本连续出露于立交区中, 土层厚度为0.4~10.8m, 顶底高程分布范围为18.85~-39.80m。

强风化晶屑玻屑凝灰岩 (J3c) :灰黄色, 岩芯呈碎石状, 块径2~6cm, 凝灰结构, 块状构造, 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 节理裂隙很发育。该层基本连续出露于立交区中, 土层厚度为0.2~11.8m, 顶底高程分布范围为18.05~-67.28m。

中风化晶屑玻屑凝灰岩 (J3c) :浅红色, 灰黄色, 岩芯呈短柱状, 长柱状, 碎块状, 柱长5~62cm, 凝灰结构, 块状构造, 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斜长石, 节理裂隙较发育。该层基本连续出露于立交区中, 顶高程分布范围为17.65~-67.28m。

5.2 软土的分布及物理力学特征

立交区内软土段落多集中在地势平坦的冲海积平原内, 软土路段地面标高一般在-1.3~3.0m, 其工程地质条件较差, 具高压缩性, 承载力低, 淤泥层厚度一般0.0~14.3m, 软土在主线及匝道分布情况及上部硬壳层厚度详见表1。

该软土层淤泥、淤泥质粉质黏土物理力学性质差, 工程地质条件复杂, 具有高压缩性、低承载能力等特点, 其物理力学指标详见表2。

6 立交区桥涵构造物工程地质评述

立交区大中桥桥涵构造物, 桥位处于冲海积平原地貌的桩基持力层选择地层相对稳定, 性能较好的新生界第四纪 (Q) 圆砾 (卵石) 、粉质黏土 (黏土、粉质黏土混圆砾) 以及上侏罗系茶湾组 (J3c) 中风化晶屑玻屑凝灰岩等。桥位处于低山丘陵地貌的桩基持力层选择上侏罗系茶湾组 (J3c) 中风化晶屑玻屑凝灰岩。

立交区小桥涵构造物浅基础可选择浅部地基土做持力层, 浅部地基土无法满足强度及变形要求时, 可做适当处理后再作持力层。

7 立交区挖方段工程地质评述

(1) 自然斜坡工程地质评述

本立交区内共布置2段挖方段, 挖方段所处地貌为低山丘陵地貌, 山体自然坡度一般10~20°左右, 所揭露的地层从上至下依次为粉质黏土、粉土、侏罗系上茶湾组晶屑玻屑凝灰岩。表层土质及全风化岩石层厚度一般为0.0~2.2m左右, 分布不均匀。钻探时, 钻孔钻探深度范围内未见地下水位。

挖方段工程地质条件简单, 岩石抗风化能力中等。挖方段开挖时应采用坡面防护, 分级开挖, 分级加固。开挖高度根据稳定计算确定, 应设置岩石碎落堆积平台, 边坡封闭处理。

(2) 岩体及结构面设计参数建议如表3所示。

8 立交区软土层工程地质评述及处理方法

立交区普遍分布淤泥、淤泥质粉质黏土等软土层, 且其物理力学性质变化较大, 工程地质条件较差, 对立交区桥涵构造物及路基影响较大, 现对其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8.1 软土层工程地质评述

通过对勘探点实验数据统计得知:立交区淤泥地层天然含水量41.3~106.0, 天然孔隙比1.037~3.076, 液限35.6~75.9, 塑限15.9~36.2, 压缩系数0.25~11.53, 压缩模量0.23~6.69。

淤泥质粉质黏土地层天然含水量24.5~53.7, 天然孔隙比1.169~1.472, 液限21.5~39.2, 塑限16.7~29.1, 压缩系数0.05~1.421, 压缩模量1.73~43.38。

通过以上数据可知, 该段软土工程地质条件较差, 其物理力学各项指标变化较大, 变异系数较大, 未经处理不宜作为路基使用, 建议对软土路段进行加固处理。

8.2 软土路段处理方法

软土的高压缩性、低承载力会使路基、桥基产生较大的沉降量, 填方较高时, 路基产生滑移, 而且软土开挖时易产生侧滑, 导致路基失稳。软土路段处理可采用如下方法:

(1) 排水固结法:可采用塑料排水板、砂井等方法, 在软土内形成竖向排水通道, 加速地基的固结过程, 该方法适用于一般路基。

(2) 堆载及超载预压法:是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案, 该方法可以减少路基工后沉降量, 从而提高路基土强度, 适用于填方高度不大的路段, 工期限制较严时一般采用超载预压, 工期较长, 可采用较长的预压期, 该方法适用于一般路基。

(3) 水泥加固土桩法:有干法和湿法两种, 在土中形成水泥土桩体与软土组成复合地基, 从而提高加固体的压缩模量, 以减少路基的沉降量, 该方法适用于涵洞地基、桥头路基等。

(4) CFG桩法:是由水泥、粉煤灰、碎石、石屑或砂加水拌和形成的高粘结强度桩, 和桩间土、褥垫层一起形成复合地基, 该方法具有施工速度快、工期短、质量容易控制等特点, 尤其适合软土层下面基岩面起伏较大的路段。

具体处理方法的选择应综合考虑该立交区软土路段的地基条件、道路设计条件、施工条件及周围环境等众多要素, 综合分析, 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

9 结束语

栎斜互通立交区地形地貌变化较大, 地层组合复杂, 通过挖探、钻探、静力触探、物探、原位测试以及室内岩土试验等勘察方法的综合利用, 查明了立交区内的工程地质条件及不良地质现象, 以及各岩土层的工程地质特征, 对地基的稳定性作出了评价, 提供挖方段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土石开挖等级及建议路堑边坡的挖方坡率, 为立交区路基、桥涵及挖方段提供了必要的工程地质依据。

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探讨 篇2

关键词:青海;地质;矿产

1.矿区地质特征及矿体特征

1.1地质特征。矿区属于东昆仑的地层区,此区地层的各群、组之间都以断层接触为主,呈断块地产出,地层主体的走向呈现为近东西向。矿区主要的地层为上元古界万保沟群上碎屑岩组,岩性多数为浅灰灰岩、浅灰绿色板岩和变砂岩等。板岩和变砂岩均有局部破碎;局部的褐铁矿化和黄铁矿化发育较好。金异常则主要反映于该异常中。矿区属于断裂构造发育,延伸方向主要是近东西向,而南北向、北西向也有规模不同的金矿产出。断裂性质主要为压扭性,其次为平移断层,多数是逆冲断层;沿着断裂走向,受到构造的挤压作用,发生岩石破碎和强烈蚀变,片理初步发育,形成了宽窄不同的蚀变带,也是储矿找矿的地区。矿区内的岩浆岩活动比较强烈,常有大面积燕山期斑状的二长花岗岩体入侵,岩体呈现长方形的岩基,另外延伸侵入上元古界万保沟群组,面积达矿区的90%以上。

1.2金矿矿体的基本特征。矿点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昆中断裂以南之昆南构造混杂岩带上矿点及其周边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中-新元古代万保沟群温泉沟组,其岩性组合为灰绿色、灰色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安山岩、熔岩火山角砾岩夹大理岩、泥质岩、硅质岩等,该岩组总体呈北西西-南东东向展布。矿点地处万保沟中、上游西侧的1∶5万水系沉积物AS9异常中,经踏勘检查发现矿化体多为含金铜石英脉,均产于中-新元古代万保沟群温泉沟组片理化带(蚀变带)内,矿化带长千余米,宽度在20-50m不等。矿点地处万保沟中、上游西侧的1∶5万水系沉积物AS9异常中,经踏勘检查发现矿化体多为含金铜石英脉,均产于中-新元古代万保沟群温泉沟组片理化带(蚀变带)内,矿化带长千余米,宽度在20-50m不等。含金、铜矿化石英脉在片理化带中顺裂隙产出。矿化集中地段,断续长度约1.8km,宽约10-30m,除此之外,其他地段的矿化呈细脉状(或稀疏浸染状)产出,一般长5-10m,宽约0.1-5cm,矿化体走向与地层走向相一致,倾角65-80°之间。矿点矿石类型较单一,主要为黄铜、黄铁矿化石英脉,矿石具浸染状、块状构造,他形粒状结构。矿石矿物为黄铜矿、黄铁矿,脉石矿物为石英、方解石等。经采样测试分析,铜含量最高1.11%,一般在0.07-0.78%之间,金含量最高17g/t,一般0.6-3g/t。

2.金矿找矿勘查工作存在的问题

2.1地质勘察技术存在不足。现阶段,我国在金属找矿的过程中经常采用一种地物化的三场异常相互约束的技术方法。在定位预测覆盖区以及老矿山的深部中经常用到这种地质勘察技术,并且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尽管这项技术被广泛应用,促进地质勘察工作的创新,但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当前形势下,尽管在地质勘察中的异常情况圈定中经常用到磁、重以及电法,但是其在圈定深度以及隐藏的异常体边界的准确度还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提高。各种非常规的深穿透地球化学勘查技术在隐伏元素异常应用中的效果十分明显,但在埋藏深度的勘查方面还有缺陷。现代先进的地震勘探技术可准确圈定地质结构中的各种构造面,可是无法找准金属矿产的主要位置。虽然这些方法有些缺陷,但在确定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异常中还是常见的方法。

2.2对金矿勘察风险认识不足,组织不完善。金矿找矿勘查工作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但是对于此项工作的风险认识不足也是影响找矿及勘查工作开展的重要问题。没有认识到风险和投资之间的关系,由于金矿的找矿勘查工作能够达到成功找到金矿资源的程度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投入很多的人力物力,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而且专业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所以导致很多金矿找矿勘查工作单位对此项工作开展的认识不足,投入资金、人力物力不足影响勘查,或盲目的投入追求高效益而承担风险。两者都不会去的良好的成果,不能够获取最终的经济效益。同时由于我国对勘查投资没有良好的法律环境支持,勘查的资本市场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从而导致资金的引进不够顺利,加之社会对矿产勘查的认识不足,投入到勘查领域的社会资金也非常有限,从而使得金矿勘查工作不能够顺利的开展;其次,矿产资源和产业体制改革及开放滞后,没有能够形成完善的矿产勘查投入机制,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国家对商业化金矿勘查的经费将不再负担,这就导致了金矿找矿勘查工作出现投资真空,勘查工作无法有效组织;再者,金矿勘查单位的组织不完善,勘查队伍不仅规模小,而且技术能力不足,勘查单位对勘查结果不重视等等,都影响勘查工作的开展。

3.如何更好地进行勘察找矿工作

3.1物性工作。对一个工区内的物性特征掌握的越好,对物探异常的最终解释就越有利。采集物性标本时,对测区内各类岩(矿)石均应系统采集,采集的每种标本数量大于30块。采集标本时,地质技术人员与物探技术人员一同采集,确保标本采集覆盖测区各种岩性;标本应及时定名、编号,且详细记录采集位置,各类地质标本采集力求分布均匀且具代表性。

3.2野外总场测量。磁场测量时要严格做到仪器操作员身上无铁磁性物品;探头高度为2m;探头要求保持水平;探头方向尽可能置于南北方向;地磁日变观测始与测点观测之前,终止于测点结束之后;为了能测出地磁场日变化的细节特征,提高日变改正精度,日变观测的读数时间间隔为10秒,并且日变观测仪器和测点观测仪器的记时达到秒一级同步。野外观测时,对突变点、可疑点等进行了重复观测,在异常地段适当加密了测点。每日野外工作结束后对取得的数据进行了改正,将每天日变资料及野外测点观测的原始数据直接输入计算机,然后在计算机内进行自动日变改正。包括梯度改正、纬度改正、高度改正,采用冯治权所著软件,将每个测点的X、Y、Z输入可直接进行高度、梯度、纬度改正。野外观测数据经室内日变、高度、正常梯度、基点改正,最终求得ΔT值。

4.结束语

万保沟金矿矿点地表出露有一定的规模,根据地质条件分析,成矿条件较好,与化探异常套合。根据成矿条件,与化探异常套合较好等成矿事实分析,该点对于该地区的找矿,特别是寻找与海相火山岩有关的块状硫化物矿床,仍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及找矿前景。

参考文献:

[1]张乾,青海省格尔木市万保沟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J].西部探矿工程,2012(9).

[2]马忠贤,贾吉还.青海果洛龙洼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J].黄金科学技术,2012.

[3]刘江峰,青海省扎麻什西沟金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浅析[J].黄金科学技术,2013.

综合地质特征 篇3

一、桂东地区地质遗迹分类

根据国土资源部地质遗迹 (景观) 分类系统, 桂东地区140个重要地质遗迹可分为4个主类和10个亚类, 占总主类的57.1%, 占总亚类的25%。在4个地质遗迹主类中, 地质地貌景观和水体景观占绝大多数, 数量和所占比例分别为71个、50.7%, 63个、45%;在10个亚类中, 以山岳地貌 (31个、22.1%) 、河流及地貌景观 (26个、18.6%) 、岩溶地貌 (22个、15.7%) 、瀑布景观 (16个、11.4%) 为主 (见表1) 。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为桂东地区构建地质公园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二、桂东地区地质遗迹特色评析

(一) 类型多样, 丰富多彩

桂东地区地质遗迹类型多样, 丰富多彩。包括古生物景观、地质地貌景观、水体景观地质工程景观4个主类和古人类化石产地及遗址、岩溶地貌、峡谷地貌等10个亚类, 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桂平西山的花岗岩地貌, 白石山的丹霞地貌, 紫云洞、碧水岩、罗丛岩等喀斯特地貌, 大藤峡、临江冲山冲峡谷等峡谷风光, 贺州温泉、汤水温泉、南乡温泉群等泉类景观, 郁江、黔江、桂江等河流景观, 这些丰富多彩的地质遗迹为桂东地区旅游的开发及地质公园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 形态典型, 景观奇特

桂东地区地质遗迹形态典型, 景观奇特。奇特的玉石林、紫云洞、罗丛岩等喀斯特地貌景观造型奇特, 错落有致;临江冲山冲峡谷、天书峡谷、大桂山大峡谷、大藤峡山俊、峡幽、洞奇、水清;南乡温泉群、贺州温泉、培才温泉规模巨大, 泉水清澈;皇殿梯级瀑布群、白霜涧瀑布群、十级叠水瀑布群气势磅礴、雄伟壮观。

(三) 分布集中, 开发潜力大

桂东地区地质遗迹主要集中在八步、平桂管理区、钟山、昭平、桂平、藤县、岑溪, 地质遗迹数量占桂东地质遗迹总数的70%以上。藤县和岑溪是以太平狮山、白霜涧瀑布群为代表的地质遗迹群, 八步和平桂管理区是以玉石林、紫云洞、贺州温泉、姑婆山为代表的地质遗迹群, 钟山和昭平是以临江冲山冲峡谷、碧水岩、十里画廊为代表的地质遗迹群, 桂平是以西山、大藤峡、白石山等为代表的地质遗迹群, 它们均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桂东地区地质遗迹的集中、合理分布为地质公园的开发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桂东地区地质遗迹定量评价

地质遗迹是特殊的旅游资源, 其独特的性质、功能与一般旅游景观有所不同, 因此, 地质遗迹定量评价与一般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的方法也不同。本文根据《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规范》中的“地质景观评价指标”确定地质遗迹定量评价方法, 据此对地质遗迹进行定量评价, 具体评价结果如下:

桂东地区140个地质遗迹中, 评分大于80分的国家级地质遗迹资源有12个, 占总数的8.6%, 这些地质遗迹具有很高的开发保护价值, 是打造桂东地区旅游品牌的龙头产品;64~80分和50~64分之间的自治区级和县市级地质遗迹分别有62个和66个, 各占44.3%和47.1%;总体来看, 桂东地区140个地质遗迹资源的评分基本属于正态分布, 64~80分和50~64分之间是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 表明自治区级和县市级地质遗迹是桂东地区最主要的地质遗迹类型。桂东地区自治区级以上的地质遗迹有74个, 占地质遗迹总数的52.9%, 它们为地质公园的保护与开发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四、桂东地区地质公园开发思路

根据地质遗迹资源的发育分布特征, 各个地区地质遗迹的数量和质量, 按地质遗迹地的组合形式, 建立不同级别的地质公园。另外对一些地质遗迹资源相对匮乏、等级较低的县区, 如苍梧、蒙山、富川、平南等预留发展区, 一是与其他发展区域相匹配共同构成桂东地质公园合理的旅游开发体系, 二是为桂东地质公园旅游的长远发展预留一定的空间。

(一) 构建桂平世界级地质公园

建议依托西山、白石山、大藤峡等地质遗迹资源和已建立的桂平国家地质公园, 整合其他地质遗迹与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古建筑、古民居和太平天国文化等资源申报“桂平世界地质公园”, 打造桂东地质公园旅游世界品牌, 展现桂东地质公园旅游独特魅力。首先, 这一组合带是桂东地区高等级地质遗迹资源分布集中的区域, 且桂平国家级地质公园位于此;其次, 桂平市有十分丰富的地貌景观, 包括沉积的砂岩地貌、丹霞地貌、侵入的花岗岩地貌、重力成因的崩塌叠积地貌、中山地貌和流水作用的侵蚀峡谷地貌等, 俨然一部桂东南地区全面的构造地质演化史;再次, 桂平有悠久的历史, 文化遗存丰富多样, 特色的石山蕴含着丰富的宗教文化遗产, 秀美的峡谷沉淀着历史的底蕴, 古建筑、民居都深刻地烙上了文化的印记, 传统工艺、民间艺术都蕴含有浓厚的民族风情, 这些文化景观用以点缀此地质公园, 能够很好地解决地质公园景观单调问题, 实现大众旅游与专项旅游市场完美的结合。

(二) 构建八步—平桂国家级地质公园

建议以姑婆山等为核心, 捆绑贺州客家生态博物馆、浮山歌节等申报“八步—平桂岩溶国家地质公园”。首先, 八步—平桂管理区是贺州市旅游开发程度较高的地区, 不仅应成为发挥重要枢纽作用的桂东地质公园旅游中心城市, 也是地质公园建设及旅游开发的关键区域;其次, 八步和平桂管理区有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 岩溶地貌、峡谷地貌、山岳地貌、泉类景观、瀑布景观、湖泊景观、河流及地貌景观应有尽有;再次, 姑婆山和大桂山的形成及演化过程及其相似, 它们均属于寒武系, 呈东北—西南走向, 且都褶皱成山。岩溶、瀑布景观、石林等景观, 某种意义上与山峰具有一定的关系, “无山不洞, 无洞不奇”说明山和岩洞存在一定的关系, 一般来讲, 因为峰丛山体庞大, 山腹肥厚, 可以容纳大型的溶洞和地下河, 所以岩洞几乎都位于峰丛山体内。石林一般位于山坡上, 而瀑布温泉的源头一般来源于某山峰。某种程度上的关联使它们被捆绑在一起共同为地质公园的建设提供依据。

(三) 构建昭平—钟山国家级地质公园

建议该地区以江河为核心, 整合温泉、瀑布、溶洞和古镇文化资源申报“桂江—富江群国家地质公园”。首先, 该地区河流及地貌景观丰富, 桂江、富江、思勤江、富群江均流经于此;其次, 该地区是桂东地区地质遗迹资源与古镇文化结合最好的区域;再次, 尽管黄姚古镇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更偏向文化景观, 但是古镇整体上看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镇内山水岩洞多, 地质遗迹丰厚。

(四) 构建自治区级地质公园

建议选择地质遗迹与文化资源较丰富的地区 (如藤县、岑溪、梧州市区、贵港市区等) 开展自治区级地质公园建设, 它们与世界级、国家级地质公园共同构成一个品类齐次、级次有序、分布相对均衡的完整的桂东地区地质公园网络。

1.藤县—岑溪自治区级地质公园

建议该地区以白霜涧瀑布群、向东涧瀑布群为核心, 整合太平狮山、龙母文化和中和窑址, 申报“白霜涧—向东涧瀑布群自治区级地质公园”。首先, 藤县和岑溪地理位置优越, 藤县处在广州至桂林、柳州, 广州至桂平、南宁、百色或河池这两条华南旅游黄金线上的中间位置, 岑溪东邻珠三角经济圈 (距广州265km) , 西接泛北部湾经济区 (距南宁268km) , 是大西南通往粤、港、澳的重要陆路通道, 它们为地质公园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其次, 该地区是自治区级地质遗迹资源中的佼佼者, 且藤县为龙母的出生地, 龙母文化源远流长, 中和窑址历史悠久, 人文旅游资源的存在很好地解决了旅游线路单一问题。

2.万秀—蝶山—长洲自治区级地质公园

建议该地区以西江、鸳江为核心, 捆绑全国第二大内陆岛—长洲岛、梧州骑楼、龙母水灯节和大型浮雕《鸳江情》等申请“西江—鸳江群自治区级地质公园。首先, 梧州市作为珠三角的后花园, 可以发挥梧州市作为桂东地质公园旅游开发面向珠三角客源市场的窗口和桥头堡的重要作用;其次, 龙母水灯节、大型浮雕《鸳江情》是梧州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它们与江河的有机结合, 可以极大地增强江河旅游、节日及浮雕的吸引力。

3.覃塘—港南—港北自治区级地质公园

建议该地区以郁江为核心, 整合南山寺的佛教文化等申请“郁江自治区级地质公园”。首先, 郁江是本区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其次, 贵港西邻南宁, 在市区建立地质公园可以发挥贵港市作为桂东地质公园旅游开发面向南宁和东盟客源市场的窗口和桥头堡的重要作用。

(五) 桂东地区地质公园开发预留区

桂东地区地质公园旅游开发预留发展区包括苍梧、蒙山、富川、平南四个县, 预留发展区的设置一是与其他发展区域相匹配共同构成桂东地质公园旅游开发空间体系, 二是为桂东地质公园旅游的长远发展预留一定的空间。

摘要:基于对桂东地区地质遗迹的系统调查, 将桂东地区地质遗迹分为4个主类, 10个亚类;对其地质遗迹资源进行了类型、形态、分布的特色评析和定量评价, 并对其进行定级, 其中国家级、自治区级和县市级地质遗迹分别占8.6%、44.3%和47.1%。充分考虑地质公园建设与桂东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关联, 提出在桂东地区建立桂平世界级地质公园、八部—平桂, 昭平—钟山国家级地质公园、藤县—岑溪, 万秀—碟山—长州, 覃塘—港南—港北自治区级地质公园和一个预留发展区的构想。

关键词:地质遗迹资源,地质公园,桂东地区

参考文献

[1]王兰生等.四川攀西地区地质公园开发的设想[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06 (6) .

[2]胡海驰, 郝革宗.贵港市的旅游资源与开发建议[J].广西师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0 (6) .

综合地质特征 篇4

关键词:地质遗迹,旅游开发价值,广西凤山

1 前言

凤山县地处云贵高原的东南缘,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河池市的西北部, 介于106°40′21″—107°17′33″E、24°15′00″—24°49′30″N。地势西北高 (最高海拔1318m) , 向东北和南部渐低 (最低海拔262 m) 。主体海拔500—1000m, 地形起伏较大, 高差一般为300—500m。

凤山县凤山岩溶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丰富、规模宏大、特征鲜明, 共有15类岩溶为主的地质遗迹类型, 具有科学研究和旅游开发价值, 本文从旅游消费需求角度出发, 从多方面对其旅游开发价值进行了研究。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其中泥盆系至下二叠统为碳酸盐岩, 厚度1007—3156 m, 出露在凤山县的东北部的林峒—砦牙、西南部的更沙—中亭—江洲、东南部的坡心—月里等地 (图1) , 岩溶作用强烈, 发育有峰丛、洼地、谷地、地下河、溶洞、天坑等地质地貌景观, 构成凤山国家地质公园的主体与核心;而上二叠统和三叠系以碎屑岩 (非可溶岩) 为主, 出露在碳酸盐岩的外围区域。

2.2 地质构造

研究区构造线总体上呈北西向、北东向和南北向。印支运动使区内中泥盆统至中三叠统 (D2-T2) 普遍褶皱和断裂, 岩石中裂隙发育, 为岩溶作用提供了适宜的构造条件。

注:①巴合背斜;②弄占背斜;③林隆背斜;④凤山向斜;⑤坡心向斜;⑥逻楼向斜。

3 地质遗迹资源类型

凤山岩溶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类型丰富, 根据《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 并根据本区具体情况, 增加了岩溶塌陷天坑、边缘坡立谷和溶蚀洼地3个基本类型, 将主要地质遗迹资源划为两个主类 (地文景观、水域风光) 、4个亚类和15个基本类型 (表1) 。

注:摘自张远海, 黄保健, 陈伟海, 等.广西凤山岩溶国家地质公园综合考察报告。

4 地质遗迹资源特征

凤山岩溶地质公园景源主体由遍布全区的地表、半地下和地下的岩溶遗迹构成, 具有独特的景观特征。

4.1 地表岩溶景观

正向地貌形态则以峰丛为主, 负向地貌形态以洼地、谷地为主, 分布在峰丛之间, 峰丛山体与由碎屑岩组成的土山之间为宽广的边缘坡立谷, 发育有天生桥。正向形态与负向形态的有序组合, 展示了大自然惊人的自组织平衡能力。主要有:①峰丛洼地。峰丛是指“联座的峰林。峰与峰之间常形成‘U’形的马鞍形地貌”, 峰丛洼地则指“峰丛与洼地的组合地形”[1]。地质公园内外的峰丛洼地以高峰丛、深洼地形成特色的典型组合形态。峰丛高200—500m, 发育有大量洞穴;峰丛上残留有构造抬升的遗迹——夷平面和多层洞穴, 尤以坡心附近的良利、仁安、坡龙、弄者等地的峰丛形态最为优美。②边缘坡立谷。边缘坡立谷是指岩溶区与非岩溶区交界处 (接触带) 所形成的面积较大的大型谷地, 为接触带岩溶现象之一[1]。公园内外的边缘坡立谷形态典型、体量较大、底部平坦、可溶岩一侧多为悬崖绝壁为其特色, 缘坡立谷分布于雄奇的峰丛地貌区边缘。在众多的边缘坡立谷中, 以松仁、坡心、平旺、谋爱等谷地最为典型。③天生桥。天生桥为地下河与溶洞的顶板崩塌后横跨沟谷的残留顶板, 其两端与地面连接, 中间悬空而呈桥状。凤山国家地质公园范围内的天生桥主要有江洲仙人桥、蚂拐洞天桥、马王洞洞中天桥等。凤山国家地质公园内的江洲天生桥拱孔跨度144m, 桥高约64.5m, 拱孔高约46m, 桥的东西两端宽度分别为110m和72m, 中部宽度较小, 其跨度仅次于广西乐业布柳河仙人桥 (177m) 。马王洞内洞口大厅附近的天生桥高约70m、宽约20m, 跨度100m, 规模很大, 是目前已发现的最大的洞内天生桥。④象形山石。由于岩性差异、构造作用、水的溶蚀与侵蚀以及生物岩溶作用, 形成了地质公园内众多的奇特象形山石。松仁谷地的美女山与人面石、三门海景区附近的雷劈岩旅游价值较高。由于雷劈岩岩块发育为一组平行的垂向节理, 富含CO2的雨水长年累月地溶蚀扩大而成, 岩块高大、“刀口”整齐深切, 是石峰平行后退的极好例证, 具有雄、险、奇的形象美。⑤地表水域。由于公园内大部为岩溶区, 大气降水常潜入地下, 不易在地表形成集中的地表河流。岩溶泉是指“岩溶水向地表流出的天然露头”[1]。凤山县岩溶区分布有20余处的岩溶泉, 其中鸳鸯泉为常年泉, 流量达到一定规模, 具有较高的旅游观赏价值。

4.2 半地下岩溶景观

地质公园内竖向洞穴——天窗、竖井比比皆是, 还分布有一定数量的天坑。这种沟通地表、地下的岩溶景观, 如果底部为地下河, 则构成一种特殊的具有较高旅游开发价值的奇观。 三门海天窗群即是这种奇观的典型代表, 分布在坡心地下河出口段的山坡上, 发育于下二叠统茅口阶灰岩中。自地下河出口往西依次为天窗Ⅰ、天窗Ⅱ、天窗Ⅲ、天窗Ⅳ (表2) 。三门海天窗群特征是:形态典型、体量巨大、分布集中、景色奇特优美, 堪称世界级天窗。在600m的短短距离内构成了4个天窗与洞道、深潭相连的景观配置格局, 在全世界地下河中不多见。天坑是规模最大的喀斯特地貌形态之一[2], 凤山国家地质公园内的天坑形态特征保存完好, 规模均属于大、中型塌陷天坑。地质公园区内三门海附近约3km2范围内发育有飞马天坑、半洞天坑、弄乐天坑3个天坑, 此外还有蚂拐洞天坑、响水天坑等 (表3) 。

4.3 地下岩溶景观

地质公园范围内地下岩溶景观资源丰富精彩。洞穴空间规模庞大, 在已实测的22个洞穴中大厅中, 洞宽一般都在30m以上, 最宽达160m以上, 洞高在20m以上。马王洞最为突出, 有长达2km、洞高达150m以上的洞穴廊道, 是世界上最高的洞穴廊道。园区内面积在2万m2以上的洞厅已发现的就有7个 (表4) , 最大的洞厅为穿龙岩大厅, 面积达4.15万m2, 还有3个大于3万 m2的大厅。

洞穴的观赏旅游价值除洞穴体量这一重要指标外, 更重要的是洞穴堆积物, 尤其是次生化学沉积物 (钟乳石类) 的分布丰度、体量、形态、纯度及色彩等指标[3]。凤山国家地质公园内洞穴数量多、规模大、洞顶高, 发育有多种类型的洞穴化学沉积物, 滴石类的石笋、石柱尤为发育。一是石笋数量多, 形态类型特别丰富;二是有与高大洞道 (厅) 相匹配的巨大体量的石笋、石柱, 仅在鸳鸯洞中就有高度大于10m的石笋32根, 其中两根高度分别为36.4m和29m。钟乳石类大多纯度较高, 呈乳白色、乳黄色、金黄色等。流石类也发育壮观, 壁流石高20—30m、宽30—50m, 底流石中以巨型石田发育居多, 巨大的穴珠、穴球、穴饼令人叹为观止。众多的洞穴中, 以西西里洞、鸳鸯洞、水源洞、马王洞、社更洞的旅游开发价值较高。

5 资源评价

凤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丰富、品味高, 具有以下优势:①典型性和稀有性。凤山国家地质公园内有许多具有世界意义的地质遗迹:洞穴通道规模世界最大, 巨型洞穴厅堂数量多、密度大, 以群体方式出现的地下河三门海天窗;以高大石笋为代表的洞穴化学沉积物世界罕见, 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洞内天生桥和我国跨度第二的江洲天生桥。②科学价值。凤山岩溶国家地质公园在北纬24°度上形成规模巨大、数量众多的洞穴。马王洞高达150m的洞穴廊道为确定地壳变动的速率和岩溶水系统变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最好的研究基地, 也为研究同一纬度巨大洞道形成机理、条件和演化规律提供研究条件[4];江洲地下长廊、江洲天生桥、马王洞、社更穿洞、三门海天窗群、半洞天坑和凤巴连体天坑等共同构成有序的洞穴—水文地质系统, 它们之间既有空间分布规律, 又有时间上的先后生成顺序, 是一处极好的岩溶洞穴和岩溶水文地质研究的天然实验场所[5]。③美学观赏价值。地质公园区内拥有的多处世界级岩溶景观:三门海天窗群、大型洞穴群、峰丛、江洲天生桥、马王洞的半洞天坑、地下河等, 类型丰富、规模宏大、形态奇特, 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旅游开发价值。

6 旅游开发价值

地质旅游资源自身价值的优势并不等同于以旅游者体验为核心的旅游开发价值[6]。凤山地质公园具有世界级地质遗迹景观, 但作为旅游开发, 必须从旅游者消费需求角度出发, 衡量其旅游价值。笔者认为, 旅游安全、交通、服务、体验、经济五大要素构成了旅游开发价值 (图2) :①旅游安全。出游安全是大众观光旅游者考虑的首要因素, 当地社会治安的稳定以及当地居民对外来旅游者是否友善都会影响旅游者对旅游地安全性的判断[7]。此外, 凤山地质公园的地质资源特性决定了还应该预防地质灾害, 确保景区地质景观环境的安全性, 以保证旅游者游览的人身安全。②旅游交通。交通工具选择的多样化和路程所需时间最小化是旅游者出行的重要条件[8]。凤山县属国家级贫困县, 县内既无铁路, 又无水路, 交通运输全部依靠公路, 交通成为凤山旅游发展的一大“瓶颈”。改善交通路况、提高交通通达性、缩短交通时间, 让旅游者出行易、耗时少、游得缓, 充分提高旅游者的旅游交通价值, 是实现旅游开发的前提条件。③旅游服务。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不仅仅是一种单一的感知景点的审美活动, 而是一次全身心的旅游行为体验。舒适的睡眠环境、当地的特色佳肴、导游专业的讲解、景区管理人员热情周到的服务、景区优美的风景和干净卫生的旅游环境等综合构成了旅游者的体验[9]。因此, 加强基础接待设施建设, 提高硬件服务水平;加大环境保护投入与宣传, 加强导游人员培训, 提高景区管理人员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引导当地居民对待旅游者的友善态度, 全面提高凤山旅游的“软服务”, 也是实现凤山地质公园旅游开发价值的重要方面。④旅游体验。旅游者在特定的地质旅游环境中与个人相关的旅游知识被激活, 才能体验到“参与”某种旅游活动的真正乐趣[6]。凤山地质公园优质的地质遗迹资源组合可以满足旅游者的视觉审美需要, 但在具体旅游产品设计环节中必须注重旅游者的参与性与互动性, 如攀岩、洞穴生存、表演等活动。目前, 凤山地质公园主要以单一的三门海景区观光为主。只有依据凤山地质公园特色的地质旅游资源, 设计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奇的多样化旅游产品, 突出“凤山水上天坑地质旅游”特色, 旅游者才能获得较高质量的旅游体验, 凤山地质公园也才能真正实现旅游开发的价值。⑤旅游经济。旅游活动的经济支出与旅游体验收获的性价比直接关系到旅游者的出行决策, 也关系到旅游地旅游价值的实现。因此, 合理制订门票价格, 增加旅游者经济支出与旅游体验回报比值[10], 以及制订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的价格, 必须全局考虑旅游活动对旅游者和地质公园“双赢”的经济价值。

7 结论

凤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地质遗迹资源的典型性、稀有性均在国内外同类地质遗迹中名列前茅, 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美学观赏价值。作为一个地质旅游资源富集、亟待旅游开发的国家地质公园, 在保护地质遗迹资源的前提下, 提高旅游者的旅游安全、交通、服务、体验、经济各方面的综合价值, 其自身的旅游开发价值才可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袁道先.岩溶学词典[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8∶26-118.

[2]朱学稳, 张远海.四川南部大型喀斯特漏斗和地缝式峡谷[J].中国岩溶, 1995, 14 (S) ∶1-11.

[3]张远海, 艾琳.林奇.洞穴探险[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4∶155-159.

[4]朱学稳, 黄保健, 朱德浩, 等.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发现、探测、定义与研究[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66-68

[5]陈伟海, 朱学稳, 朱德浩.重庆武隆天生三桥喀斯特系统特征与演化[J].中国岩溶, 2006, 8 (S) ∶99-105.

[6]徐胜兰.溶洞旅游产品升级[A].陈伟海, 朱德浩, 朱学稳.洞穴探测、研究、开发与保护——全国洞穴学术会议论文选集 (一) [C].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8∶98-169.

[7]黄大族.凤山岩溶洞穴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5, (5) ∶144-145.

[8]徐胜兰.卧龙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004∶36-39.

[9]徐胜兰.重庆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旅游品牌价值与运营[A].陈伟海, 朱德浩, 朱学稳.洞穴探测、研究、开发与保护——全国洞穴学术会议论文选集 (一) [C].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8∶98-169.

东升煤矿环境地质特征研究 篇5

关键词:煤矿环境,地质特征

勘查区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 区内环境地质灾害主要为沙尘暴。

1 煤矿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随着区内外不断的勘探开发, 矿井和公路、铁路的相继建成, 煤炭外运使运输繁忙, 人员流动增多, 固定人口和建筑占地等不断增加, 将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 尤其是矿井开采将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地质问题。

1.1 煤矿开采对植被、水土流失的影响

鄂尔多斯高原地区, 地表植被稀少, 生态环境脆弱, 煤矿开采时, 必然会造成大面积毁林毁草, 致使水土流失, 从而引发土地沙漠化。另外, 矿井开采, 使地下水位下降, 大片植被死亡。为此, 建议建设单位做到:矿井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进行, 提高植被覆盖率, 拦洪截流, 减少水土流失。

1.2 矿坑疏干排水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矿井为了正常生产, 需长期疏排矿坑水, 其结果必然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井泉干涸, 植被枯死, 从而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用水及农田灌溉用水。另外, 矿井产生的各种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如不处理, 可造成地下潜水和土壤污染, 直接污染其附近水源, 望设计部门考虑防范措施。

1.3 煤矿生产对地面环境的影响

大规模的开采, 矿井必将形成大面积的采空区, 使煤层顶板失稳下沉, 出现地裂, 地面塌陷, 地面沉降等地面变形, 重者可使地面建筑物、公路、管道等公共设施遭到严重破坏。也可使矿井产生冒落, 冒落裂隙带如沟通地表, 尤其是沟谷地带, 地表水及大气降雨可直接顺裂隙带流入矿井, 给矿井带来极大的危害, 所以在采掘中应注意保护建筑物、公路等地面设施。保安煤柱应留设, 采空塌陷区应及时回填, 恢复植被。

1.4 固体废弃物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煤矿主要固体废弃物为井巷掘进的废石及煤矸石, 废弃物堆放可能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有:

1.4.1 侵占耕地、减少土地资源, 污染土壤。

1.4.2 废弃物中有害元素因降水的长期淋滤往往富集在水中, 污染水资源。

因此, 煤矿生产时废弃物堆放尽量少占耕地, 堆放处应铺设隔水的粘土层, 以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

1.5 新增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

矿区开发建设中, 随着地下水位下降, 植被生存环境恶化造成植被减少, 大规模的工程活动, 地表物质大规模扰动, 形成大量易流失的堆积物;运输干线及其两侧、工业广场等地的施工, 植被遭到破坏, 生态环境受到影响, 排弃的土石堆放在缓坡、洼地, 要压埋原有灌丛草地, 植被覆盖率下降, 废弃的土石易风化成为沙源物质, 若倾入河沟又成为固体径流, 造成入河泥沙量的增加, 裸露的地表易沙化。工业广场建设, 煤矸石堆放等可以通过制定水土保持方案和科学的工程措施以避免土地沙漠化和新增水土流失。

2 煤炭的绿色开采

绿色采矿是形成矿区绿色家园的重要技术组成, 在技术上涉及到开采塌陷区的复垦和景观化、瓦斯抽采、保水技术、矸石利用、煤巷充填支护和煤炭地下气化等。下面就本区煤炭保水开采谈一下初浅的认识。

未来煤炭开采破坏地下水资源表现在对其进行人为疏干排水和采动形成的导水裂隙对煤系含水层的自燃疏干、破坏和污染了地下水资源。

建议未来开采时采用保水开采即研究开采前后岩层的水文地质变化:

1) 开采的岩层是否有隔水带, 开采对地表和地下水系的破坏形成的漏斗, 随着雨水的补给, 下降漏斗能否恢复, 表明上覆岩层隔水性能强弱;

2) 矿井水排出和矿井水如何利用等。为了保证生态稳定, 如何在复垦时建造地面隔水层。

3) 地下水是否全部流失还是保存在更深的岩层内形成地下岩层积水而后再利用;开采后地面形成塌陷, 但并不积水, 此时就有可能造成水文地质条件的改变, 甚至地下水的流失等等;

保水开采以保证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破坏, 合理利用资源, 形成一种资源与环境协调一致的开采技术。

3 地震与矿区稳定性

据了解, 本区至今无破坏性地震记录, 近年来也未发生过较大的有感地震。根据内蒙古地震台观测资料记载, 1976年4月4日, 在距本井田约220km的和林格尔县新店子一带, 发生了6.3级地震, 地震强度约4.5~5级, 烈度为Ⅵ度, 地震波及鄂尔多斯市一带。

据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划分, 区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按GB18306标准划分, 属地震活动微弱区。区内还没有发生过较大的灾害性地震, 区域稳定性尚好。

本区地形南高北低, 沟谷纵横, 具侵蚀性高原低中山地貌特征。区内沉积岩厚度大, 地壳稳定, 新构造运动缓慢, 自燃状态下没有不良自燃现象发生。因此, 本区的稳定性较好。

4 地质灾害

据调查, 区内无大的山体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现象发生。区内松散层分布较广, 主要以第四系黄土层为主, 厚度3-5m, 黄土垂直节理较发育, 固结性差, 加之地表冲沟极为发育, 地形高差及坡度大, 沟谷多呈“V”字型, 沟深、壁陡, 每逢雨季受水流冲蚀, 较大的沟谷不同程度都有小的滑坡、崩塌等现象发生, 水土流失严重。基岩主要出露在各大沟谷中, 主要为志丹群地层, 因风化严重, 孔隙、裂隙发育, 胶结疏松。据野外观察, 仅见小范围坍塌、滑落现象 (面积多小于200m2) 。区内较大的艾来五库沟、哈达图沟在暴雨时有洪水爆发, 因汇水面积较小, 山洪量小, 不会对矿区造成危害。

5 矿区水环境

区内无地表水体。区内各含水岩组地下水经抽水试验资料证实, 单位涌水量<0.01l/s·m, 属弱富水性含水岩组。目前, 区内水环境还保持着原始状态。

未来煤矿初期开采, 矿坑排水所形成的降落漏斗较小, 水位下降幅度较小, 随着开采范围的不断扩展, 矿坑长期疏干排水, 降落漏斗也不断向外扩大, 地下水位就会不断下降, 长此下去, 势必会导致区域地下水位整体下降, 造成井、泉干涸, 水源地水量减少, 水质恶化、植被枯死等后果。另外, 矿坑排出的污水如不及时处理, 还可造成地下潜水和土壤污染, 出现新的生态环境问题。

综合地质特征 篇6

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内, 由于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 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贵州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包括两大园区和五大特色景区, 两大园区即北盘江峡谷园区和碧云洞溶洞群园区, 五大特色包括盘县大洞古人类文化遗址、盘县三叠纪动物群、金盆天生桥、韭菜坪黔之巅、阿勒河。地质遗迹有地层类、构造类、古生物类、地质地貌类、地质灾害类以及水体类共6大类14小类。

1 公园概况

贵州六盘水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贵州六盘水市, 涉及六枝、水城、钟山区和盘县4个县 (区) 。贵昆铁路、内六铁路, 公路320从境内通过, 六盘水到贵阳有贵黄高速公路, 水黄高等级公路连接, 到贵阳龙洞堡机场约4小时30分的行程。公园以乌蒙山顶峰及其东坡高原喀斯特地质为特色, 以北盘江喀斯特大峡谷为主体, 拥有云贵高原东坡新生代以来各个时期形成的各种类型的地质遗迹。在人文方面整合了六盘水六枝梭戛苗族民族风情等夜郎文化, 利用得天独厚的地貌优势开展探险性旅游活动, 形成一个集地质科考、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 面向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需求的游客的多功能综合地质公园。

2 区域地质背景

六盘水位于贵州省西部, 在地质构造上位于扬子地台的西南部, 经海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运动等多次构造运动, 发育四个构造作用带, 即水城一紫云北西向斜列式构造断裂带、发耳构造断裂带、郎岱三角形构造断裂带和盘县三角洲构造断裂带。区内出露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下第三系及第四系地层, 以二叠系、三叠系广泛分布[1,2]。加之属于亚热带云贵高原山地季风湿润气候区[3], 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因而本区具有喀斯特地貌等多种景观性地貌形态, 发育良好的三叠纪地层保存了大量古生物化石。

3 主要地质遗迹资源

六盘水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据“物质组成-成因综合分类”法[4], 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可分为6大类14小类, 如下表:

3.1 地Á层剖面遗迹

园区内的六枝洒志茅口组剖面由灰色生物屑泥晶灰岩、泥晶生物屑灰岩、亮晶蜓灰岩、白云化生物屑灰岩, 顶部夹少量有机质页岩组成, 筵类珊瑚腕足化石极为丰富, 属种繁多, 保存甚好, 是研究二叠系地质事件、地层划分对比, 贵州二叠纪一三叠纪古气候和古海洋环境理想基地[6]。

3.2 中小型构造遗迹

由砥柱 (旋涡) 和旋回 (旋褶) 带 (多为弧形褶皱、断裂) 组成的旋转构造是地壳上广泛而普遍的构造型式[7]。旋转构造一般是由旋转岩块及其与周围地块岩层的相对运动而形成的。发耳旋转构造台地主要由三个四周陡峭, 顶面比较平坦的台地组成, 当地方言称之为屯。三个屯成为台地中三个突起, 四周陡峭, 只有一条小路通往台地顶面。登上台地则豁然开朗, 自然环境良好, 风景幽美, 犹如“世外桃源”。

3.3 古生物化石遗迹

盘县动物群赋存在中三叠统关岭组上段, 即狮子山段, 一套富含多层凝灰岩 (4~5层) 的由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泥质白云岩和瘤状灰岩组成的岩层中, 由完整丰富的海生爬行类化石, 并伴生有鳞齿鱼类、龙鱼类、牙形石以及海生无脊椎动物如头足类、瓣鳃类和腕足类等化石组成, 是一个保存完整、系统的捕食与被捕食关系的生态群, 其地质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的Pelsonian亚期, 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中三叠世海生爬行动物群。盘县动物群为探讨海生爬行动物早期演化、生物自身演变与环境变迁以及海生爬行动物群性质与古地理变迁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素材[8]。

3.4 地质地貌遗迹

7千万年前开始的新构造运动, 在贵州主要表现为间歇式的升降运动。新构造运动的结果, 使贵州产生掀斜式抬升, 位于贵州西部六盘水上升的幅度相对较大。六盘水地壳表面岩石主要由厚层块状的灰岩、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为主, 间或夹有泥质或硅质条带岩石组成, 在抬升过程中挤压以及断裂作用, 石灰岩白云岩产生了破碎, 形成多组裂隙, 交错分布。由于喀斯特作用, 为孤峰、峰林、天生桥、石芽、溶洞、暗河等的地质遗迹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加之在二叠纪时期受到岩浆侵入作用, 曾经覆盖了峨眉山玄武岩及少量凝灰岩, 玄武岩盖层的存在, 有利于石林的发育。韭菜坪地区处在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原过渡的大斜坡地带, 由于受新构造运动以来掀斜式抬升的影响, 与东部的黔中地区高差达1800m, 地貌主要以石灰岩高中山为主, 山脉多为北西-南东走向, 形成了乌蒙山最高峰, 贵州省的最高点, 为保存最好的古高原面[9]。

4 结论与建议

4.1 地质遗迹类型多样

贵州六盘水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拥有青藏高原东坡新生代以来各个时期形成的各种类型的地质遗迹, 区内有地层类、构造类、古生物类、地质地貌类、地质灾害类以及水体类6大类地质遗迹, 且每类遗迹中又包含了丰富多样的亚类。这些地质遗迹既是相关科学领域学术研究的基地, 又是对公众进行科普和环境保护教育及休闲观赏的基地。

4.2 地质遗迹具有典型性

由于新构造运动及其他地质作用的影响, 六盘水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园内形成了十分独特的地质遗迹。

韭菜坪山体由石碳系灰岩组成, 山顶平坦, 为宽阔完好的夷平面。其上保留有最老的石林地貌, 植被茂盛, 以箭竹、灌木丛为主, 野生韭菜高大, 叶子宽厚, 可以食用, 是很有价值的基因资源。盘县动物群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古三叠纪古生物化石群点, 由保存完整丰富的磷齿鱼类、龙鱼类、头足类、瓣鳃类、腕足类等多门类珍稀生物化石组成, 所形成的年代比现今兴义、关岭的“贵州龙”和阿尔卑斯圣乔治山发现的古三叠纪古生物化石形成的年代约早300万年以上, 对研究三叠纪时期海生爬行动物的演化、古生态和海洋环境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3 地质遗迹极具观赏性

六盘水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内有气势磅礴的地质地貌、神秘幽深的峡谷、巧夺天工的天生桥以及形态万千的峰丛、峰林, 构成一幅充满神奇和诗意的山水画卷, 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可谓地质遗迹景观的博物馆。

公园内有云贵高原典型的新生代早期古喀斯特地质遗迹-韭菜坪、世界上通公路最高天生桥-金盆天生桥、世界上最深的竖井段-盘县白雨洞竖井、国内开口最大的岩溶漏斗-水城花嘎漏斗、国际旅游洞穴协会会员洞穴, 我国著名游览洞穴-碧云洞与其高层洞穴星宿洞、凉风洞、蝙蝠洞属同一洞穴系统、以海生爬行动物化石及无脊椎动物化石特色的三叠纪盘县动物群。这些地质遗迹与适宜的气候环境、深厚的文化积淀、浓郁的民族风情相结合, 既是进行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基地, 又是旅游、观光、休闲的好去处。

4.4 地质遗迹的保护建议

贵州六盘水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园内地质遗迹种类多样, 有极高的价值, 是难得的资源, 应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要对园区的地质遗迹划定保护界限, 给予标示。将园区内地质遗迹进行分类, 对科学研究、科普基地和观赏旅游的部分进行有区别的保护开发。

摘要:贵州六盘水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以乌蒙山顶峰及其东坡高原喀斯特地质遗迹为特色, 以盘县动物群化石为重点, 拥有云贵高原东坡新生代以来各个时期形成的各种类型的地质遗迹, 融合特有的六枝梭戛苗族风情等文化, 为综合性的地质公园。文章重点介绍其地质遗迹的特征和价值。

关键词:地质遗迹,特征,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六盘水

参考文献

[1]贵州地质矿产局.贵州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7, 1-638.

[2]鲍森.贵州六盘水地区晚二叠世龙潭组煤系地层中瓦斯富集规律的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 2007:1-68.

[3]戚泽伟, 赵群剑.六盘水市气候热点简介[J].贵州气象, 2003, 27 (4) :22-23.

[4]齐岩辛, 许红根, 江隆武, 等.地质遗迹分类体系[J].资源·产业, 2004, 6 (3) :55-58.

[5]秦趣, 崔小平, 谌洪星.六盘水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及对策[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 , 2011, 32 (6) :66-69.

[6]南君亚, 周德全, 叶健骏, 等.贵州二叠纪一三叠纪古气候和古海洋环境的地球化学研究[J].矿物学报, 1998, 18 (2) :240-249.

[7]李四光.旋转构造及其他有关中国西北部大地构造体系复合问题[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54:1-107.

[8]郝维城, 孙元林, 江大勇, 等.盘县动物群研究进展[J].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42 (6) :817-823.

综合地质特征 篇7

横头山、松峰山地质公园集地质遗迹景观、自然、人文景观于一体。对横头山、松峰山地质公园的研究可以促进地质遗迹保护、推动经济的发展, 发展了科普教育, 研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横头山, 松峰山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概况

横头山、松峰山地质公园主要地质遗迹面积114km2, 分布地质体有出露很少的二叠系土门岭组地层, 华力西晚期的白岗质花岗岩, 燕山晚期三个侵入期的辉长—闪长岩岩组, 花岗闪长岩岩组和白岗质花岗岩岩组, 反映两次喷发旋回的侏罗系中统太安屯组酸性、中酸性火山岩。

经历了华力西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的内动力作用, 控制了上述地质体分布的大格局, 受新华夏构造运动影响明显, 形成园区内的山峰、石柱、砬子, 陡壁等地质遗迹, 在微地貌方面主要表现在外动力作用, 溶蚀、风化、剥蚀、崩塌、冻融、冰川等一系列作用, 形成了奇石异洞, 风动石、象形石、拟态石等地质遗迹景观。

2 横头山, 松峰山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的地质特征

2.1 区域地质背景

黑龙江省横头山、松峰山地质公园按李四光先生所划分的中国大地构造体系, 属于北东新华夏系构造体系第二隆起带张广才岭隆起的西缘。区内大面积分布火山岩、花岗岩类岩石, 地层零星分布。园内出露地层有: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其中新生界分布最广, 古生界被花岗岩吞蚀而零星出露, 中生界侏罗系中统火山岩大面积出露。

2.1.1 古生界

公园内和周边分布有下二叠统交界屯组, 土门岭组和上二叠统五道岭组。交界屯组分布在公园外东部山河林场附近, 面积约0.25km2, 主要由厚层状大理岩及砂岩、板岩组成, 上与土门岭组整合接触。土门岭组分布在公园的西北角和西南角, 公园外东侧。主要由灰色—灰黑色泥质板岩、粉砂质板岩、粉砂岩、炭质板岩, 各种板岩夹灰岩, 大理岩透镜体组成, 其上被五道岭组不整合覆盖。而五道岭组分布在公园附近。属五道岭组下段, 主要由中—中酸性火山碎屑岩为主夹板岩、粉砂岩、细砂岩及流纹斑岩, 不整合覆盖在土门岭组之上, 其上部又被太安屯组不整合覆盖。

2.1.2 中生界

公园内广泛分布有侏罗系中统下段和上段的太安屯组地层。从火山岩的相变情况看, 有两次火山喷发活动, 体现的岩性不一:太安屯组上段下部主要为中性火山碎屑岩夹酸性凝灰熔岩、板岩、凝灰砂岩。太安屯组上段中部主要为中酸性凝灰熔岩、凝灰岩夹炭质凝灰质板岩、粉砂岩。而太安屯组上段上部以流纹斑岩及凝灰熔岩、熔凝灰岩夹炭质板岩为主。

2.1.3 新生界

该地层分布在头道河子, 二道河子两岸, 面积约为36km2, 占公园面积的19.8%。

1) 上更新统冲积洪积层。分布在河流的两岸冲—洪积阶地上, 主要由黄色、淡棕黄色、灰黄色黄土状粉质粘土、粉砂土组成夹薄层细砂或砂砾。

2) 全新统现代河谷冲积层。分布在河流两岸的河漫滩, 主要以砂砾为主, 其次为粗砂、中砂、细砂。变相较大。自下而上砂砾渐变为细砂和粘土类土层。

2.2 岩性特征

园区内主要分布有华力西期晚期的白岗质花岗岩岩组, 是华力西期岩浆活动的第四侵入期, 岩性为白岗质花岗岩, 花岗岩等, 还有燕山期早期辉长—闪长岩岩组, 花岗闪长岩岩组, 白岗质花岗岩岩组, 共三个岩组。

2.2.1 辉长—闪长岩岩组

该岩组是燕山期侵入旋回早期侵入岩的第一侵入期形成的, 侵入太安屯组岩层中, 被燕山期早期白岗质花岗岩侵入, 本岩组岩石类型为闪长岩, 辉长岩。

2.2.2 花岗闪长岩岩组

该岩组是燕山期侵入旋回早期侵入岩的第二侵入期形成的, 侵入太安屯组岩层中, 被燕山早期白岗质花岩侵入, 在园区南端可以看到三者关系。本岩组岩石类型为花岗闪长岩。

2.2.3 白岗质花岗岩岩组

该岩组是燕山期侵入旋回早期侵入岩的第三侵入期形成的, 侵入太安屯组岩层中, 在园内中部和东北部两处岩体都显示了这种关系。岩石类型为白岗质花岗岩。

3 结论

横头山、松峰山地质公园地貌景观的形成受内、外两种动力所制约, 历经印支、燕山以及后来的新构造运动, 太平洋板块的位移, 使本区遭受不同程度的改造, 地质体的展布方向与构造方向吻合, 以北东方向为主, 伴以北西向正断层。横头山、松峰山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真实地记录了本区整个地质发展史, 它是天然的地质博物馆。可以说, 对横头山、松峰山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摘要:横头山、松峰山地质公园园内地质遗迹资源丰富, 生态环境状态良好, 人文景观独特, 这些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地域特色鲜明, 综合价值较高, 公园有广阔的多功能发展空间, 可以建成科研、教学、旅游、渡假、保健疗养、科普教育和娱乐场所的统一体, 发挥它的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本文从地层岩石组合、岩性、地貌、区域构造运动方向等方面分析了其形成的地质特征。

关键词:横头山,松峰山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地质特征

参考文献

[1]杨世瑜, 吴志亮编著.旅游地质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

[2]卢志明, 郭建强等.地质公园的基本概念及相关问题思考[J].四川地质学报, 2003.

[3]后立胜, 许学工.国家地质公园及其旅游开发[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3.

玉泉岭玉顺铁矿矿床地质特征 篇8

本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四级构造单元武安凹断束。

1.1 地层

区内的地层由老至新主要有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和二叠系, 呈走向NE、倾向SE、倾角10°~30°的单斜状展布。但与铁矿体有关的地层则为奥陶系中统石灰岩。

奥陶系上统磁县组 (O2c) 地层, 为一套碳酸盐岩, 由杂褐色角砾状灰岩、致密块状灰岩、白云质灰岩和纯灰岩、花斑灰岩等组成, 其中花斑灰岩含燧石条带和燧石结核, 具丰富的头足类化石。大面积为第四系 (Q) 松散堆积物覆盖, 由残坡积、腐植层及黄土组成。

1.2 构造

本区构造以断裂为主, 属新华夏系构造, 呈北东向延伸, 与本区铁矿成矿关系密切, 为本区的主要控矿构造。

1.3 岩浆岩

区内分布有燕山期岩浆岩, 为邯邢八大岩体之一的“武安岩体”, 属中性岩体, 主要岩性有闪长岩。燕山期岩浆岩是本区磁铁矿床的成矿母岩, 为磁铁矿的形成提供物质来源。

总之, 该区具备邯邢式铁矿的有利地质条件。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矿体特征

矿区内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矿体3个, 编号为Fe1、Fe2、Fe3, 矿体均为盲矿体, 矿体形态呈透镜体状。

2.1.1 Fe1矿体。由ZK01、ZK02、ZK05、ZKb01、ZKb02共5个钻孔工程控制, 矿体产于燕山期闪长岩与奥陶系中统 (O2) 灰岩接触带中。矿体走向长度174.00米、倾向延深80米, 钻孔见矿垂直厚度0.91米-2.19米, 真厚度0.80-1.86米, 矿体顶板为灰岩, 底板为含铁矽卡岩或蚀变闪长岩。2.1.2 Fe2矿体。由ZK01、ZK02、ZK05、ZKb01、ZKb02共5个钻孔工程控制, 矿体产于燕山期闪长岩与奥陶系中统 (O2) 灰岩接触带中。矿体走向长度190米、倾向延深150米, 工程控制矿体垂直厚度3.70-4.85米, 真厚度3.14-3.97米, 矿体顶板为含铁矽卡岩或蚀变闪长岩, 底板为灰岩、大理岩。2.1.3 Fe3矿体。由ZK03、ZK04、ZKb01、ZKb02共4个钻孔工程控制, 矿体呈透镜状产于燕山期闪长岩与奥陶系中统 (O2) 灰岩接触带中, 矿体总体走向近东西, 倾向北, 倾角35°左右。由ZK03、ZK04钻孔控制的矿体走向长度124.10米, 倾向延深65.30米, 工程控制垂直厚度3.63-3.69米、真厚度2.64-2.88米;由ZKb01、ZKb02钻孔控制的矿体走向长度80米、倾向延深80米, 工程控制垂直厚度2.52米, 真厚度2.64米;矿体顶板为灰岩、大理岩, 底板为含铁矽卡岩或蚀变闪长岩。参考图1 (ZKb01钻孔柱状图)

2.2 矿石质量

2.2.1 矿石物质组成。

矿石矿物成份简单, 矿石矿物以磁铁矿为主, 具强磁性, 其次有褐铁矿, 含少量黄铁矿。脉石矿物主要有透辉石、绿泥石、绿帘石、方解石等。2.2.2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石的结构为中细粒结构, 交代残余结构。矿石构造以致密块状为主, 其次为浸染状构造。

2.3 矿石的类型

矿石的自然类型简单, 按矿物成份划分, 大部分为磁铁矿石, 按结构构造划分, 主要为致密块状和浸染状矿石。该矿山的矿石为原生磁铁矿, 具强磁性, 为磁选矿石。

2.4 矿体的围岩

矿区矿体的围岩简单, Fe1和Fe3矿体顶板为灰岩、大理岩, 底板为含铁矽卡岩或蚀变闪长岩;Fe2矿体顶板为含铁矽卡岩或蚀变闪长岩, 底板为灰岩、大理岩, 矿体中无夹石。

2.5 矿床成因

本矿床成因类型属邯邢式铁矿。矿床赋存于闪长岩与奥陶系中统 (O2) 灰岩接触带部位, 其产状、形态及规模均严格受接触带控制。

3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本矿床的铁矿体以原生磁铁矿为主, 少量黄铁矿, 钻探工程中样品分析结果可知, 磁性铁占有率 (m Fe/TFe) 为91.91%;有害元素为硫和磷, 含量较低, 对矿石的选冶性影响不大, 矿石加工采用磁选效果较好。

4 结论

武安市玉泉岭玉顺铁矿矿床成因类型属邯邢式铁矿。矿体赋存于闪长岩与奥陶系中统 (O2) 灰岩接触带部位, 其产状、形态及规模受接触带控制。矿区内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矿体3个, 均为盲矿体, 呈透镜体状产于燕山期闪长岩与奥陶系中统 (O2) 灰岩接触带中。矿体的围岩主要为灰岩、大理岩、含铁矽卡岩或蚀变闪长岩。

参考文献

[1]缪玉松张义平左宇军等.爱普铁矿巷道围岩稳定性评价[J].金属矿山, 2012 (2) .

[2]杨明寿.我国东部接触交代型铁矿床围岩控矿作用的研究[J].矿产与地址, 1982.

[3]梁祥济, 王福生.接触交代型夕卡岩金矿床形成机理的实验研究[J].黄金地质, 2001 (1) .

[4]王永基.中国铁矿勘查回顾[J].地质学刊, 2007 (3) .

上一篇:远程信息处理平台下一篇:RT-LA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