锰矿地质特征

2024-09-20

锰矿地质特征(共8篇)

锰矿地质特征 篇1

1 研究目的、意义

榆台锰矿是辽北唯一的锰矿产地, 赋存于中元古蓟界县系铁岭组一段地层中, 是以氧化锰矿为主的沉积变质型矿床, 区内锰的赋矿层位主要沿顾官屯~大屯向斜的北翼分布, 其在空间上, 不仅分布稳定范围较广, 而且在其南翼覆盖区也发现了找矿线索, 相信通过开展新一轮的锰矿勘查工作, 将会在寻找隐伏~半隐伏矿体方面取得较大的突破.

2 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概况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太古界鞍山群;中元古界长城系、蓟县系;上元古界青白口系、震旦系;中生侏罗系、白垩系和新生界第三系及第四系等, 区内岩浆岩较发育, 从基性岩到酸性岩均有分布, 岩浆活动主要有鞍山期、燕辽期和燕山期, 其中燕辽期岩浆活动最为强烈, 且分布较广, 本区位于天山~阴山纬向复杂构造带东延部分与北北东向新华夏系二隆起带的交接复合部位, 由于长期受构造运动影响, 区内褶皱断裂构造较为发育。

2.2 矿床地质特征

2.2.1 矿带及矿床的分布

区域上, 从红光~土楼子近东西向长约18KM范围内, 均有蓟县系铁岭锰矿含矿岩系分布, 它是辽北地区主要锰矿成矿带, 以老官台~张楼子断层为界, 可将成矿带分为东、西两个矿带。西矿带:位于老官台~张楼子断层以西, 为顾关屯~大屯向斜北翼西段, 西起银州区红光, 东至开发区老官台, 东西向长约6KM, 断裂较为发育, 矿带被切割成大小不一的块状体, 矿体倾向SW, 倾角50°~70°。该矿带工作程度相对较高, 有小型矿床三处, 矿化点一处, 锰矿体厚1.2~3.6M, 矿石品位偏低, 一般为10.33~16.74%, 最高品位38.18%, 主要矿段有辽海屯、西山和老官台等。东矿带:为于老官台~张楼子断层以东的顾官褪~大屯向斜北翼东段, 西起开发区的榆台, 东至铁岭县的土楼子, 全长约12KM, 矿带总体呈北东向, 中部受辉绿岩影响向北凸出呈弧形。矿体倾向NW~SE, 倾角65°~80°。该带工作程度相对较低, 目前只在杏树沟发现小型矿产地一处, 锰矿体厚1.1 M, 地表含锰品位为10.08~10.28%, 为贫锰矿体。

2.2.2 矿床地质特征

2.2.2. 1 含矿岩系:

矿床赋存于中远古界蓟县系铁岭组中, 含矿岩系自上而下大体可分二段: (1) 下段:细~中粒白云石大理岩, 厚120mm, 灰~灰白色, 中~细粒变晶结构, 块状构造, 粒径0.5~1.5mm, 夹薄层绢云石英片岩, 有强烈碳酸盐化现象。主要矿物成分分为白云石, 含少量石英和白云母。 (2) 上段:白云石大理岩夹英岩、板岩、白云岩薄层, 厚320M, 浅灰~灰白色, 主要矿物成分为白云石和石英。

2.2.2. 2 矿体特征。

区内在含锰白云岩中见有两层矿体, (即上层矿和下层矿) 。西部辽海屯有两层矿, 往东至西山变为一层矿 (属下层矿) , 区内锰矿层主要以下层矿为主, 矿体呈似层状和扁豆状产出, 单个矿体长100~250M, 厚度1.0~3.6M, 矿体沿走向和倾向均较稳定, 围岩为绢云石英片岩。矿体产状与围岩一致, 呈整合接触, 界线清晰, 层控明显。

2.2.2. 3 矿石质量。

(1) 矿石矿物成分。矿石矿物成分简单, 主要矿石矿物为原生褐锰矿和次生硬锰矿、软锰矿、黑锰矿等, 局部见水锰矿。脉石矿物为白云石、方解石、玉髓、等。 (2) 矿石结构构造。矿石常见结构构造有:他形针状结构、压碎结构:条带状构造、斑花状构造。 (3) 矿石化学成分。据化学分析结果得知, 矿床主要有用组分为Mn, 有害组分为P (品位0.00、0.04%) 。矿体含锰品位多数在15~22%之间, 最高品位为38.18%, 1%的Mn含P为0.04%。

从地表采样、老硐调查和钻孔采样的分析结果看, 矿化较均匀, 厚度相对较稳定, 矿体有从地表向深部变富的趋势, 矿石质量达到了氧化锰矿石类型中贫~富锰矿石的一般要求。

3 成矿地质条件及分析

3.1 成矿规律

本区锰矿床赋存于蓟县系铁岭组中, 含矿岩系及矿体严格受古地形控制, 由于古地形的起伏控制着含锰岩系和锰矿体的规模及形态。区内锰矿体产出形态大致分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两种类型。

锰矿体的后度、品位与含矿岩系的厚度关系较密切, 呈正相关关系。一般说含矿岩系后度大, 锰矿体的厚度也大, 矿石品位也较高。

锰矿表生富集比较明显, 由于风化作用矿石品级会明显提高, 地表及浅部的矿石比深部的矿石的品级高, 越往深矿体厚度相对变薄, 矿石质量也相对变低。

3.2 矿床成因

本区锰矿从形成至今经理了漫长的地质时代, 经受了各种地址因素的作用和影响, 加里东运动使本区在元古代经历过一次重要的沉积过程, 它以碎屑搬运为主的方式在邻近的泻湖中沉积, 沉积物以碳酸盐为主, 并伴有锰矿沉积, 此后经历了成岩后区域变质阶段和表生的加富作用, 最终形成锰矿, 因此, 榆台锰矿的矿床成因应属海相沉积变质型。

3.3 找矿标志

3.3.1 地层标志

锰矿产出严格受蓟县系铁岭组一段的控制。

3.3.2 岩性标志

铁岭组一段是一套以碳酸盐岩类为主的岩石, 颜色以浅紫红色、分红色为主, 夹灰白、黄绿色等, 锰矿层顶、底板为薄层绢云石英片岩, 标志明显。

4 找矿方向

榆台地区经过近年来的地质勘查, 以经找到了一些小型矿床 (点) , 随着勘查工作的进展, 寻找锰矿的难度越来越大, 尽管该区成矿地质条件良好, 但如何扩大本区的找矿效果, 将成为日后工作的首要问题。

就本区而言, 从西向东值得引起找矿重视的地段主要有:

4.1 红光~老官台段:

该段长约6KM, 远勘查区仅为其一半, 先已找到三个锰矿体, 一个锰矿化体。西侧由于地势低还没开展过工作, 但从开发区建厂房挖掘情况看, 含矿岩系地表出露较连续。从区内以知矿体原勘探深度不大分析, 其深部尤其是在向斜的核部和转折端附附近, 仍有较大的扩展空间和潜力, 故具有一定的找矿前景。

4.2 在顾官屯~大屯向斜南翼黄地屯~西康庄一带, 1:

20万化探锰异常值最高。在矿区外围勘时, 在白垩系南康庄组紫红色页岩覆盖区发现了锰矿线索, 推测其深部可能存在含矿层位, 矿体埋深可能要大些, 同时也为本地区找矿指出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国前寒武纪矿床和构造.

[2]辽宁省区域地质志 (M) .

[3]我国锰矿类型、控矿因素及成因探讨, 质与勘查.

[4]锰矿地质文集.

[5]广西大新县下雷锰矿床地质研究.

锰矿地质特征 篇2

介绍了东马阴矿区地质、地层、构造及典型矿床特征,通过对该区成矿地质特征的分析研究,确定了该锰矿床类型为氧化锰矿床,以及该区找矿具有构造、蚀变、铁帽、植被及民采等重要找矿标志,提出了下一步找矿建议.

作 者:李军旗 王占峰 刘海鹏 鲍金红  作者单位: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一地质大队,455004,河南省安阳市 刊 名:现代矿业 英文刊名:MODERN MINING 年,卷(期):2009 25(9) 分类号:P622+.1 关键词:东马阴   银锰矿   成矿地质特征   找矿标志  

★ 高松山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 金属找矿地质勘查研究论文

★ 石英脉金矿产出的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研究论文

★ 吉林省磐石三个顶子钼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 地质工程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锰矿地质特征 篇3

1矿区地质概况

研究区位于重庆市城口县( E: 108°39'08″ ~ 108°44'23″,N: 31°54'03″ ~ 31°57'03″) ,地处上扬子板块北部边缘,在地层分区上,属上扬子地层区城口小区。区内出露主要地层为震旦系和寒武系,由老至新依次为: 震旦系下统陡山沱组( Z1ds) 、震旦系上统灯影组( Z2d) 、寒武系下统水井沱组 ( ∈1s ) 。矿区位于城巴断裂南侧,城口—高燕—修齐复式向斜轴部,总体构造形态为坪坝—修齐断裂压扭性断裂傍侧“八”字形构造体系。在坪坝—修齐断裂压扭性断裂作用下,断裂上盘生成了一系列轴向东西的拖拽褶曲,一般背斜轴部被破坏而不明显,为断层替代,向斜轴部则部分保存。由北西向南东依次为柿子坪背斜、陈家营向斜及季隆湾背斜,总体特征为同斜褶曲,轴向近东西,轴面倾向南东、倾角60° ~ 70°。区内褶曲及断裂为早期NW向构造复合而成,致使矿区构造较复杂。矿区内断层可分为东西走向组和北东走向组,东西走向组断层( 主要有F7 、F26 、F27等) 与矿体关系密切,断裂走向及倾向与地层近一致,断面平直,多见擦痕、断层泥,破碎带宽0. 5 ~ 1 m,以压性为主兼具扭性特征。该组断裂切割了从寒武系至震旦系所有地层,并将褶曲轴部深处矿层仰冲至近地表,使地表矿层大多沿断层分布,间接控制了5、6、9、10、14、15、16等矿体的分布。

2矿床地质特征

2.1含矿层位

陡山沱组上段( Z1ds2) 为矿区锰矿赋矿层位,分布于坪坝 ~ 大渡溪压扭性断裂北部,为一套潮坪相 ~ 滞留海湾相沉积地层。该地层顶部通常为锰矿层; 中部为黑色页岩、炭质页岩,局部形成劣质煤; 下部为黑色水云母页岩,夹薄层粉砂岩; 底部为不稳定的白云岩。顶板为含锰铁泥质白云岩, 位于灯影组第一段( Z2d1) 底部,泥晶结构,局部见硅质条带; 风化后呈褐红色,是间接找矿标志。底板为黑色炭质页岩,位于陡山沱组上段( Z1ds2) 中部,与矿接触部位可见胶磷矿团块、细脉。大渡溪锰矿为菱锰矿层,呈层状产 出,矿层总厚0. 7 ~ 1. 80 m,其中锰矿层厚为0. 2 ~ 1. 49 m。根据矿石组分、脉石特征,矿层结构可分双锰矿层和单锰矿层两种类型。

2.2矿体特征

在以往地质工作中,大渡溪矿区共圈出13个矿体,依次为1、4、5、6、7、8、9、10、12、13、14、15、16矿体,其中12号矿体为矿区主要矿体。由于断层破坏强烈,出露规模较小,且单个矿体还被分割成多个小矿段。此处主要对出露规模相对较大的12号矿体、 6号矿体特征分述如下: 12号矿体西起柿子坪以东, 东至山坪和袁家祠堂,受陈家营向斜控制,锰矿露头最高点12YM27 ( 1 070. 18 m) ,最低点12TC90 ( 755. 49 m) 。根据矿层的连续性及所处构造部位划分为5个矿段,12矿体平均厚0. 61 m,Mn为37. 69% ,P为0. 133% ,Si O2为15. 19% ,呈层状及似层状产出,为矿区规模最大,构造相对简单的优质富锰矿体; 6号矿体位于5号矿体北侧,西经青龙嘴向东延至务道沟,长约1 050 m,主要受F65断层控制。 矿体厚度0. 35 ~ 0. 87 m,平均厚度为0. 53 m,厚度变化系数43. 60% 。Mn为22. 74% ~ 36. 70% ( 平均30. 86% ) ,品位变化系数14. 88% 。P为0. 318% ~ 2. 55% ,P / Mn平均为0. 06,为高磷富锰矿。

2.3矿石质量

地表锰矿石受物理、化学风化作用的影响,常被氧化为氧化锰矿,氧化深度1 ~ 10 m。

2.3.1矿石结构构造

( 1) 矿石结构: 原生锰矿主要以叠层石、细-中粒和球粒结构为主,鲕状和胶体结构为次。氧化锰矿主要为残余鲕粒、残余细粒、胶状结构;

( 2) 矿石构造: 原生锰矿的矿石构造以条带和条纹状构造为主,块状构造次之。氧化锰矿的矿石构造主要有蜂窝状、土状、块状、薄至中层状构造。

2.3.2矿石物质组分

( 1) 矿石矿物成分: 主矿层菱锰矿60% ~ 85% , 泥质8% ,石英5% ~ 10% ,锰白云石7% ; 次矿层菱锰矿10%~ 40% ,泥质10%~ 35% ,石英5%~ 10% , 锰白云石10% 。两者均含有少量黄铁矿、胶磷矿。

( 2) 脉石矿物成分: 主要有高岭石、白云石、方解石、石英、玉髓、绿泥石、黄铁矿等。

( 3) 菱锰矿与脉石矿物的共生关系: 菱锰矿中的脉石矿物主要是石英( 玉髓) 蛋白色锰白云石,另外还有少量方解石及微量重晶石、长石、绿泥石等, 他们共生关系如下:

石英: 0. 02 ~ 0. 15 mm,呈粒状分布于菱锰矿球粒之间,形成斑点状; 锰白云石: 0. 01 ~ 0. 02 mm半自形晶粒状聚结式小团块,分布于菱锰矿球粒或晶粒之间,形成星点状或斑点状; 锰方解石: 呈微细粒状,分布于菱锰矿间; 钠长石、钾长石呈半自形板状与石英组成细脉,穿插于菱锰矿中。

2.3.3矿石的化学成份

12号矿体Mn 21. 31% ,Fe 1. 36% ,P 0. 27% , Si O213. 84% ,Ti O2为0. 18% ,Al2O3为1. 94% ,Ca O 11. 62% ,Mg O 5. 46% ,烧失量27. 80% ,H2O 0. 23% ,矿石特征值: P / Mn = 0. 014,Mn / Fe = 19. 03。 由上述矿石分析结果,表明区内地表氧化带锰矿石主要为硬锰矿( 富锰矿石) ,深部锰矿石主要为碳酸锰矿 ( 贫锰矿石) ; 有害元素磷 含量为0. 02% ~ 2. 20% ,属中-高磷锰矿石; 造渣元素Si O2含量最高18. 64% ( ZK60 - 2 ) ,最低8. 24% ( ZK60 - 1 ) ,属高硅锰矿石。

2.3.4矿体围岩及夹石

( 1) 矿体围岩: 矿层顶板为灯影组第一段,岩性为含锰白云岩、含锰泥质白云岩夹薄层状钙质页岩、 泥质页岩组成。含锰白云岩中有时可见黄铁矿结核。矿体于顶板间多呈整合接触,少数呈渐变关系。 矿层底板为陡山沱组上段炭质页岩、黑色页岩或泥质页岩,偶见透镜状泥质白云岩。矿体于底板炭质页岩接触部位常见重荷模。矿体与底板整合接触关系,多数矿体与底板之间呈渐变过渡关系。矿体间有时夹有薄层炭质页岩,与矿体呈整合接触关系,界线清晰,该层炭质页岩不稳定。

( 2) 围岩的矿物组分: 灯影组第一段岩性为含锰白云岩、含锰泥质白云岩的矿物组分主要是白云石、黏土、方解石、石英、锰方解石、胶磷矿、黄铁矿等。陡山沱组上段炭质页岩、黑色页岩或泥质页岩的矿物组分主要是黏土、炭质、锰质、石英胶菱矿、黄铁矿等。

( 3) 围岩蚀变: 矿体底板炭质页岩受断裂构造影响部位见硅化和石墨化等。

3矿床成因

前人对于巴山锰矿带( 城口) 锰矿床成因的研究颇多,但也存在一定的分歧[5—9]。本次针对大渡溪矿区地质特征就矿区岩相古地理及成矿模式对矿床成因分析如下:

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在晋宁期发生汇集后,从震旦纪开始,由于内部机制调整,两个板块产生了离散作用,在扬子板块北翼陕南及重庆的交界地区,形成了大巴山地堑和米仓山地垒。早震旦世,裂谷作用开始,巴山地区形成海盆,沉积环境由滨海过渡至浅海、次深海环境; 震旦世后期,由于澄江运动,扬子板块整体抬升,加之全球气候转冷,形成了覆盖整个扬子板块的冰川沉积,扬子板块北缘的南秦岭海受城口—房县同沉积断裂控制,成为南深北浅的箕状海盆。除了冰川、冰筏提供的陆源物质外,还有大量海底火山喷发物质,为陡山沱期含锰建造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上扬子地区陡山沱期岩相古地理图见图1。

随着海平面上升,海水由浅变深,水体清澈, 有利于藻类生长。藻类通过吸附、粘结海洋中的锰元素,达到初步富集,但是距离成矿仍有极大差异,因此成矿主要依赖成岩作用才得以完成。随着沉积作用的进一步发展,缺氧盆地出现短暂的充氧,微生物通过有氧呼吸作用释放出HCO3,介质p H加大,菱锰矿可直接沉淀; 同时细菌在硫酸盐的作用下发生还原作用,进一步释放出HCO3, 促使菱锰矿继续沉淀。随着沉积作用进入成岩作用阶段,微生物经发酵而发生降解,并形成甲烷, 当生物死亡后可在有氧条件下形成对锰的吸附和络合能力极强的不溶性腐植质,对元素富集力强, 富集量可达30%[11],形成富锰的碳酸盐矿物,如菱铁矿、锰白云石等。

综上所述,城口地区大渡溪锰矿床成因应为原生沉积、碳酸盐还原和生物作用三者结合的产物,成矿模式见图2。

4存在问题及建议

1矿区构造复杂,矿体被断层破坏严重,矿体被切割成小段,分布多,范围广,区内还有多个矿体没有得到控制,尤其是矿区北部地区; 2矿体受构造和沉积环境影响,形态结构变化复杂,其变化规律有待进一步研究探寻; 3在该区域,地质构造特别复杂, 以单一钻探方式找矿有一定的局限性,今后找矿中应增加物探测量,初步预测构造及矿体延伸情况,再进行有目的地实施钻探工程。矿区地质构造复杂, 12号矿体受构造和沉积环境变化的影响,深部已是沉积边缘带,见矿不理想,南部区域深部找矿意义不大。在该矿区北部( 沉积相为中心带区) 的深部,比如1号矿体、东风寨工区( 6号、4号矿体) 、高阳矿区( 14、15号、16号矿体) ,是今后找矿重点地区。

5结论

( 1) 分析了大渡溪锰矿床地质特征,包括矿层位、矿体特征、矿石结构构造、矿石质量等。

( 2) 结合沉积学和岩相古地理的综合研究,认为该矿床为原生沉积、碳酸盐还原和生物综合作用的产物,并总结了成矿模式,为下一步找矿工作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冶金工业部.锰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1982Ministry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Metallurgical Industry Minist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Manganese ore geologic exploration specification(Trial).1982

[2] 黄金水,朱恺军,王双彬,等.中国南方海相锰矿地质概论.地质找矿论丛,1996;11(3):9—17Huang J S,Zhu K J,Wang S B,et al.Outline of marine Mn deposits in the south China.Contributions to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Research,1996;11(3):9—17

[3] 侯宗林,薛友智,黄金水,等.扬子地台周边锰矿.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7Hou Z L,Xue Y Z,Huang J S,et al.Manganese around the Yangtze platform.Beijing:Metallurgical Industry Press,1997

[4] 李会民,李智明.扬子地台北缘锰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研究.地质与勘探,2005;41(1):18—21Li H M,Li Z M.Research on metallogenic geology chaaracteristics and exploration indications of manganese,north edge of Yangzi platform.Geology ang Prospecting,2005;41(1):18—21

[5] 张自贤.重庆高燕锰矿床地质特征及外围远景预测评价.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1Zhang Z X.Geological features and peripheral perspective prediction of the Gaoyan manganese deposit,Chongqing.Chengdu: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1

[6] 王尧,戴永定,陈孟莪.重庆城口锰矿床的地质特征及其成因的再认识.地质科学,1999;34(4):451—462Wang Y,Dai Y D,Chen M E.Re-examination of geological features of manganes carbonate deposits and their genesis in Chengkou county,Chongqing.Scientia Geologica Sinica,1999;34(4):451—462

[7] 万平益,罗锋.重庆市城口锰矿地质特征与成因及成矿远景分析.中国锰业,2000;18(3):5—8Wan P Y,Luo F.Geologic features,origin and formation prospection of Chengkou manganese deposit,Chongqing.China's Manganese Industry,2000;18(3):5—8

[8] 付修根,朱利东,熊永柱,等.重庆城口高燕锰矿的生物标志物特征及意义.沉积学报,2004;22(4):614—620Fu X G,Zhu L D,Xiong Y Z,et al.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ce of biomarkers in Gaoyan manganese deposit of Chengkou area,Chongqing.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2004;22(4):614—620

[9] 张俊,朱明忠,李余生,等.重庆高燕含锰岩系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金属矿山,2015;(1):86—89Zhang J,Zhu M Z,Li Y S,et al.Geological,geochemical and significance of manganese bearing rock series in Gaoyan,Chongqing.Metal Mine,2015;(1):86—89

[10] 杨瑞东.晚震旦世陡山沱期后生生物群的古生态环境探讨.岩相古地理,1999;19(5):53—59Yang R D.Palaeoecology and fossil preservation of the early metazoan biotas during the Doushantuoan(Late Sinian).Sedimentary Facies and Palaeogeography,1999;19(5):53—59

锰矿地质特征 篇4

关键词:成因讨论,矿体特征,3340锰矿床,瓜州县,甘肃省

众所周知, 我国的锰矿资源主要集中于东南两江地区、湖南等地, 资源分布不均匀。在锰矿相对贫乏的西北地区寻找锰矿资源, 既有利于打破这种局面更能发展经济, 3340锰矿床位于甘肃省瓜州县柳园镇附近, 是新近发现的重要的锰矿床, 该矿位于玉石山锰矿南部。该矿大地构造位于塔里木板块北山古生带褶皱带, 花牛山断裂以南。笔者对3340锰矿的矿床及矿体地质特征进行了详细介绍, 并且对该矿的矿床成因做简要的讨论。

1 矿区地质概况

矿区的大地构造位置为北山褶皱带玉石山—通畅口隆起北缘, 玉石山向斜的南翼, 区域上构造运动复杂, 岩浆活动强烈频繁。各构造运动区沉积厚度较大, 岩浆岩分布相对较少。区域上成矿作用与沉积作用、构造作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图1所示。

区内地层区划隶属塔里木—南疆地层大区, 中天山—北山地层分区, 马鬃山地层小区。出露地层主要有上元古界震旦系洗肠井群上组 (Zx2) 块状、薄层状灰质白云岩、硅化白云质灰岩、条带状结晶灰岩、大理岩夹灰质板岩、泥质板岩, 沿走向相变为泥质板岩、变质细砂岩及含砾泥钙质板岩等和第四系全新统。洗肠井群是主要的含矿岩层和围岩。

区内构造较为简单, 褶皱以层间褶皱为主, 只有一个向斜呈东西向分布, 南翼倾角65°~80°, 北翼倾角70°, 矿化体分布于南翼。在矿区内, 沿矿体走向发育一条隐伏断裂, 应属于花牛山—大泉断裂带。

区内加里东期、华力西期侵入岩均有出露。岩体多呈脉状侵入于上元古界震旦系洗肠井群上组中, 主要的侵入岩有加里东期辉绿岩和闪长玢岩, 华力西晚期花岗岩, 以及多呈东西走向展布的辉绿岩脉、石英闪长岩脉、花岗岩脉及石英脉。岩浆和构造活动是矿床形成和改造的重要原因。

2 矿床地质特征

矿化带沿岩层走向分布, 矿化主要分布在矿区的南部, 矿化带走向约为70°, 南北宽约0.7km, 走向上断续长度约4.8km, 如图2所示。通过工程控制及化学分析, 结合野外地质填图等资料, 共圈出矿体7个, 矿化体5个。

2.1 矿体特征

矿体呈脉状、层状、似层状沿灰岩和板岩接触带及裂隙分布, 矿体多表现为断续出露。矿 (化) 体倾角65°~85°, 部分地段呈直立状产出, 走向70°~80°。矿体多呈似层状、层状及透镜状等, 矿石品位8.17%~45.97%, 总厚度达12m, 主要为含锰灰岩及锰方解石, 具破碎带, 破碎带中矿化较好, 主要含矿岩性为灰岩及白云质灰岩及少量的大理岩、板岩等, 见表1。

以6号为代表的矿体是矿区的主矿体, 如图3所示, 矿体长约322m, 走向85°, 倾向300°~10°, 倾角70°~90°;矿体厚度0.7~7.1m, 平均厚度5.7m;品位9.60%~45.97%, 平均品位32.12%;控制深度84m。矿体中部出露于地表, 东西两端均为隐伏矿体。矿体呈透镜状产出, 局部见分叉、复合及膨大。矿体顶板围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 底板围岩为泥质板岩等。矿体中矿石多呈角砾状、晶洞状、块状、肾状及团块状等。

2.2 矿石特征

2.2.1 矿石矿物

锰矿体的矿石矿物主要有软锰矿、磷锰矿、水锰矿及赤褐铁矿等, 矿石矿物在矿石中的含量约在10%~50%之间。主要脉石矿物以方解石、白云石等碳酸盐矿物为主, 其次为石英 (脉) 等, 脉石矿物含量约在50%~90%之间。

2.2.2 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的结构主要有碎裂结构、显微—细粒粒状镶嵌变晶结构、它形晶粒状—微隐晶质结构。矿石的构造主要有角砾状构造、星散浸染状构造、脉状—细条带状构造、块状构造、葡萄状构造、鲕状及肾状构造等。

2.2.3 矿石化学成分

不同矿体、不同类型的矿石, 其所含的化学元素含量不尽相同, 通过对矿区1号、2号及6号矿体的化学样以及组合样分析, 见表2、3, 得到矿石中wMn平均为23.17%, wTFe=1.56~6.52, 矿石工业类型为铁锰矿石, 铁含量低-中等, 有害组分P的含量在0.173%~0.507%, 磷总量为0.2%, 符合≤0.2%的指标;SiO2含量在6.06%~36.53%, 部分不符合SiO2≤25 %的指标。矿石中有用组分Ni、Zn、Co达到了工业品位要求, 分别为0.15%、1.77%、0.028%, 可以作为伴生金属矿看待。有益元素的存在大大提高了矿石的价值和品质。

3 矿床成因类型讨论

一般认为, 氧化锰矿中Ni、Zn、Co的来源与火山岩或热液矿床有关[1,2]。本矿床中, 伴生在锰矿中的镍、锌、钴均已达到工业品位, 可供开采利用, 这说明本区锰矿的富集与形成可能与热液和岩浆活动有关。本区华力西期, 发生了强烈的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 形成了一些断裂构造和侵入岩, 在区内出现大量的石英脉、闪长岩脉、闪长玢岩、花岗岩等侵入岩体, 说明该区出现过岩浆热液活动, 而在矿区见到了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黄钾铁矾化及碳酸盐化等围岩蚀变, 这更进一步证明了矿区发生过岩浆热液活动。沿矿体走向发育的隐伏断裂也为热液活动提供了通道和成矿的构造条件。经光谱样结果统计显示, 在各时代的不同地质体中, Mn、Co、Ni、Cu均低于克拉克值, Pb、Zn略高, 见表4, 特别是Mn的浓集系数小于1, 但在矿体中Mn却相当高, 说明锰矿形成及矿物质来源与地层关系不大。通过以上各种证据, 笔者认为3340锰矿床的矿物质富集受热液控制, 而与地层关系不大。

3340锰矿床的矿体和地质特征均反映出该矿具有淋积型锰矿的特征, 所谓淋积型锰矿是由原生碳酸锰或硅酸锰经氧化、淋滤、搬运、沉淀、富集形成。矿体形态多呈似层状、透镜状、扁豆状、脉状、网脉状等, 明显受含锰岩系和构造裂隙的控制。在华力西期, 本区处于潮湿、炎热的气候区, 这有利于锰的迁移、富集和成矿, 而华力西期的断裂活动为淋积作用的发生提供了通道、赋矿场所等构造条件。虽然, 目前对于该矿是否是真正的淋积型锰矿, 有待进一步验证, 但笔者认为, 该矿早期通过热液活动形成矿床, 而后由于环境因素而成为淋积型锰矿。

4 结论

1) 3340锰矿床矿石主要为碳酸锰, 其有用元素除锰之外还有镍、锌、钴, 自然类型为碳酸锰矿石, 工业类型为含铁锰矿石, 矿床类型为小型锰及多金属矿床。

2) 3340锰矿床的矿物质富集受热液控制, 而与地层无关。

3) 该矿早期通过热液活动形成矿床, 而后由于环境因素而成为淋积型锰矿。

参考文献

[1]郎银生, 李建成, 邓晓东, 等.广西钦州—防城地区次生氧化锰矿床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及矿床成因意义[J].矿床地质, 2007, 20 (26) :527-540.

锰矿地质特征 篇5

锰矿是中国的战略资源和紧缺矿种,是地质勘查研究中的主攻矿种之一。而湘中奥陶纪沉积锰矿带位于湖南省安化、桃江、宁乡地区,呈近东西向展布,长150km,宽80km。该矿带内已发现响涛源、祖塔等中型锰矿床及木瓜溪、枚子洞等一批小型锰矿床。其锰矿质量以低磷、低铁、自熔性著称,是中国优质锰矿的重要产地。研究区地处雪峰山脉北端,位于安化县南部,为湘中地区。区内山岭海拔一般在400~500 m,属低山丘陵区,地形切割深度中等,植被发育。有207国道通过长塘镇和仙溪镇,从长塘镇有县级公路通大幅镇,交通较为方便。根据以往科研单位及生产单位对该区域的研究工作,通过地质调查以及物化探工作,大致了解该区域不同层位相应成矿地带及矿石特征,对区内含锰矿地层厚度、产状形态、规模及矿石质量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

2 地质概况

湘中地区在大地构造上位于杨子板块东南被动大陆边缘。扬子陆块与华南褶皱带的边界东段为绍兴—宜春断裂,接近东西方向至长沙以西,经宁乡、益阳、桃江、安化,弧形转折为北北东方向,沿安化—溆浦—四堡断裂向南延伸,由加里东期断裂构造演化而形成的湘中地堑,控制了中奥陶世至早泥盆世沉积盆地(湘中盆地),桃江成锰沉积盆地则位于其北端(图1)。

在桃江成锰沉积盆地内,自中奥陶世开始,由加里东期闭合造山运动引发了一组(共5条)北—西北向同沉积张性断裂。该区震旦系和奥陶系锰矿在构造上位于“江南古陆”东南边缘的安化—淑浦—黔阳大断裂的东南侧。这些断裂在沉积负荷作用下,边沉降边沉积,从而形成一些带状分布的相对低洼的断陷盆地。该类型锰矿床的空间分布严格受地层、岩相和构造的控制,即南坝、万家洞、响涛源—祖塔、木瓜溪—梅子洞、泅里河—高明5个成矿断陷槽。为锰质的沉积聚集提供了良好的成矿环境。

3 区域矿产特征

区域内主要矿种有锰、钒矿,钒矿属沉积矿床。锰矿主要有有产于下震旦统大塘坡组地层中的湘潭式锰矿和产于中奥陶统地层中的桃江式锰矿,均为中型规模。钒矿主要产于下寒武统底部黑色岩系中。其次有与花岗岩体及上寒武统灰岩、下奥陶统桥子亭组和白水溪组板状页岩破碎带有关的脉状钨锑金等有色金属矿床。例如芙蓉钨矿,司徒铺钨矿、大福坪铜矿、廖家坪金锑矿等。均有一定规模。

3.1 桃江县响涛园锰矿

矿区位于关山口向斜中。锰矿赋存于奥陶系中统下部条带状页岩(由黑白相间的条带状粘土质页岩组成)、炭质页岩、粘土页岩及碳酸盐岩系中。含矿层由于受褶皱构造影响,迂回断续延长约11km。自北而南分布于月香仑、磨刀溪、南石冲、黑油洞一带,其中以磨刀溪段(中区)矿石质量较好,矿层较厚,且较稳定。

原生矿为碳酸锰矿,碳酸锰矿一般只有一层,在磨刀溪段有二层,一般厚0.3~1.0m,最厚2.13m,碳酸锰矿石由菱锰矿、锰方解石、白云石、方解石等矿物组成,矿石具花岗变晶结构、粒状结构,块状、条带状构造,含Mn约17.50%~21.40%,SiO214.51%~16.41%,CaO约14.67%~18.66%,P约0.44%~0.070%,为低磷高钙锰矿石,具半自熔—自熔性,是冶金工业的良好原料。地表浅部为氧化锰矿,矿区氧化深度为0~20m,平均为8~10m。氧化锰矿一般1~2层,在磨刀溪段2~3层,矿体呈豆荚状、透镜状产出,沿走向常相变为含锰灰岩、含锰硅质岩和黑色页岩化,厚度一般为0.5~1.0m,最厚达3m。氧化锰矿石由软锰矿、硬锰矿、锰土、褐铁矿等矿物组成,具网格状、多孔状、土状、块状构造。

3.2 宁乡棠甘山锰矿

锰矿赋存于震旦系下统大塘坡组黑色炭质页岩中。二层矿,其间夹数十厘米的黑色页岩。下矿层主要为碳酸锰矿,较稳定,是矿区主要矿层,厚度约0.5~1m;上矿层由薄层碳酸锰和黑色页岩互层组成。其相变较大,往北东至花果园及其南至鸡叫岩,下矿层变为含锰砂质页岩,上矿层变为含锰页岩和砂质页岩互层;往南到瓦子寨,下矿层变薄,厚度约0.3 m;上矿层变厚达2~5m,为薄层锰矿和含锰页岩互层;至棠甘山,下矿层仅厚达0.2~0.4m,上矿层厚约1m。上矿层与下矿层的厚度有互为消长的关系。

矿体呈层状或透镜状。已知延长1500m。锰矿石由碳酸锰和氧化锰两种,碳酸锰矿石具隐晶、细粒和粗粒结构,条带状构造。矿石含Mn一般在20%~25%,最高达28%,上矿层精选后碳酸锰矿石含锰可达20%。由矿区靠近沩山花岗岩体,有细小石英脉插入矿层,使矿石中SiO2增高,一般为12%~13%,并见黄铁矿化,铅锌矿化。

4 矿床地质特征

研究区内锰矿主要分别赋存于震旦系、奥陶系地层中,矿床类型属沉积类型层状矿床,根据赋存层位可分为“湘潭式”锰矿和“桃江式”锰矿两种类型。

4.1“湘潭式”锰矿

本区湘潭式锰矿主要分布于北部与桃江县相邻的苍溪仑一带,赋存于下震旦统大塘坡组下部黑色炭质页岩,硅质页岩及碳酸盐岩层中。矿层长度1000余米,矿体呈透镜状产出,其长度小于150m,厚度约0.3~0.6m。矿石为碳酸锰矿,沿走向常相变为含锰砂质页岩或含锰铁质砂岩。矿石含Mn大约13.46%~43.83%(部分含氧化锰),平均为30.28%。平均含TFe约7.32%、SiO2约33.93%、S约0.175%、P约0.22%。

4.2“桃江式”锰矿

本类型锰矿在工作区内分布广,矿点多,主要分布于工作区北部。木瓜溪东西两侧梅子洞、肖家冲一带是此次预查工作的重点。已知的矿点有以下几处。

4.2.1 密岩湾锰矿点

位于大福镇北—西北方向直距2.5km。锰矿赋存于奥陶系中统磨刀溪组黑色硅质页岩中,踏勘发现两个探矿硐,高差50m,采样了4个,有两个样品达到低品位矿石要求,锰含量约7.82%~12.21%,矿体厚度0.40~0.63m。2号硐深度49m,有一个样品锰品位约10.98%。矿体厚度为0.40m。碳酸锰矿石略呈条带状,黑色,高炭质。

4.2.2 木瓜溪—孟家锰矿带

位于大福镇东东北方向直距6km。锰矿赋存于奥陶系中统磨刀溪组黑色页岩中。在构造上位于王油山向斜北西翼,已知锰矿层走向长度约3km,已知矿体长为570 m,矿体厚度0.59~1.27 m,矿石锰品位为14.18%~19.28%,平均品味为17.26%,P/Mn为0.003,Mn/TFe=6为优质锰矿石。据现场踏勘见老窿遗迹较多,较大规模的有3处。其中木瓜溪矿点设有采矿权一宗,面积0.47km2。资料显示矿石量12万t,平均品位Mn为17%。

4.2.3 梅子洞—载家冲锰矿带

位于大福镇南东方向直距8km。锰矿赋存于奥陶系中统磨刀溪组黑色页岩和含锰灰岩中。矿层的直接顶底板围岩均为含锰灰岩,灰白至灰黑色致密块状,间接顶板为灰至深灰色的厚层状粘土岩,间接底板为黑色页岩或条带状页岩,矿层中夹石以黑色页岩及含锰灰岩为主。含锰层主要位于大江口向斜东部南北两翼,矿体出露长度1000m,已有钻孔最大控制斜深达550m,矿体厚度为0.45~0.80m,平均为0.69m,矿石锰品位为14.73%~20.20%,平均为17.18%,P/Mn为0.003,Mn/TFe为4,为普通碳酸锰矿石,20世纪80年代湖南省地质矿产局418队曾施工了11个浅钻。

4.2.4 肖家冲—香草园锰矿带

矿区位于大福镇西部直距约6km。锰矿赋存于奥陶系中统磨刀溪组硅质岩、炭质硅质板岩中一矿层,厚度约0.6~1.1m,平均为0.85m。矿石主要为碳酸锰。含矿层主要分布于水家坪向斜东翼。1995年中南地质勘查局长沙地质调查所提交了该矿带杨桥洞锰矿区普查地报告,提交了333+334资源量为46.94万t,其中氧化锰矿为1.22万t。杨桥洞锰矿矿体特征为:锰矿位于水家坪向斜东南翼,轴向45°。含矿岩系总体走向为北东35°的单斜构造,平均倾向为北西35°。矿区内含矿岩系出露长度为2025m,北东—南西向展布,矿区内控制长度为1500m。矿区内苏家坪矿段矿体长度为466m,沿倾向延伸为455~530m,矿体为似层状矿体,沿走向变化不大,倾向上有变薄的趋势,由于后期构造影响,矿体在倾斜方向为一个向斜和一个背斜。向斜部位矿体质量较好,平均品位20.26%,平均厚度0.79m,333资源量39.66万t,苏家坪矿段矿体锰品位为16.30%~23.23%,平均品位20.31%,矿层中上部矿石含磷低,矿层下部及底板含磷高。

矿体的围岩与夹石:矿体的直接顶板为含锰灰岩,厚度0.05~0.15m,间接顶板为灰黑色厚层状粘土岩。矿体的直接底板含锰灰岩,一般厚度为0.1~0.3m,间接底板为条带状页岩和黑色页岩。矿体中基本无夹石,个别矿体厚度变大,中间夹薄层条带状页岩和黑色页岩,呈透镜状。无夹石的矿层,矿体品位高。矿石矿物成分与矿石类型:碳酸锰矿石成分主要为含锰碳酸盐,包括菱锰矿、钙菱锰矿、锰方解石、锰白云石等,其次为方解石,有机物,粘土矿物。

5 结论

湘中中奥陶世锰矿以碳酸锰矿石为主,属低磷、低铁、高钙自熔性至半自熔性优质锰矿石。具有非常高的工业价值,达到了可开采要求,矿石矿物同样达到了工业品位。矿层比较薄,但厚度相对稳定,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产出。各矿带总体走向呈北—西北向带状分布。由于后期构造作用,各部位矿体侧伏方向不一致。该类型锰矿石是冶金用锰的优质原料。根据矿床特征,建议在找矿勘查时,既要了解各矿带总体展布方向,又要注意矿体在构造部位的侧伏方向,以合理有效地布设工程,可成矿靶区的预测和找矿工作部暑指明了方向。成矿后的断裂、褶皱构造会造成矿层的缺失、重复等,只有加强对该区断裂、复式褶皱的构造特征和对矿体控制作用的研究,以及加强对矿体在三维空间的形态、产状、大小等变化规律的研究,才能提高预测隐伏矿体的准确性,这对在该区开展优质锰矿找矿勘查工作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摘要:指出了湖南省安化县大福地区锰矿点较多,矿床类型属沉积类型层状矿床,为湘中奥陶纪沉积锰矿带。根据该区域锰矿的赋存层位可分为下震旦统大塘坡组地层中的湘潭式锰矿和产于中奥陶统地层中的桃江式锰矿,均为中型规模。主要根据地层、岩性特征、矿石含量及品位、围岩蚀变等方面对该区两类锰矿进行了研究,以期提高预测隐伏矿体的准确性。

锰矿地质特征 篇6

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共青湖锰矿床大地构造位于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遵义断拱凤岗北北东向构造变形区与毕节北东向构造变形区接合部之南白紧密褶皱带核桃窝背斜北端。区域出露地层有中上寒武统娄山关群、奥陶统、下志留统、下石炭统、二叠系、三叠系地层。

区域上构造以以北北东向的褶皱和断裂发育为主, 在轴、翼部伴生有断裂构造。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矿区内出露地层为三叠系、三叠系, 分布于桃窝背斜两翼, 由新到老简述如下。

(1) 三叠系下统茅草铺组 (T1m)

为浅灰、灰色中厚层状石灰岩。厚度大于150米。

(2) 三叠系下统夜郎组 (T1y)

灰绿、灰紫色钙质泥岩、钙质、粉砂质泥岩, 中部为灰色、浅灰色中厚层状致密石灰岩夹1~数层鲕状灰岩, 下部为黄绿、黄褐色泥岩、钙质泥岩, 厚度330~410米。

(3) 二叠系上统长兴组 (P3c)

为浅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细晶至至致密石灰岩、含燧石团块、燧石条带灰岩, 层间常夹有机质条带。厚度40m~65m。

1-三叠系下统茅草铺组;2-三叠系下统夜郎组;3-二叠系上统长兴组;4-二叠系上统长兴组;5-二叠系中统茅口组;6-地层界线;7-背斜;8-正断层;9-逆断层;10-勘查线及编号;11-地层产状 (倾角) ;12-见矿钻孔;13-末见矿钻孔;14-矿区范围

(4) 二叠系上统龙潭组 (P3l)

为矿区含矿地层, 为灰、深灰色薄-中厚层钙质泥岩、泥岩夹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及煤线, 不含煤, 底部为浅灰色、灰绿色粘土岩及含锰粘土岩。厚度76m~85m。

(5) 二叠系中统茅口组 (P2m) 。

出露于矿区南部新庄锰矿勘查区20线以南背斜轴部。岩性为深灰、灰黑色薄层及中厚层状硅质灰岩、灰岩夹燧石层或条带。厚度大于50m。

2.2 构造

矿区地处南北向紧密褶皱带核桃窝背斜北端倾没部位, 总体上轴部附近断层发育, 以走向断层为主, 两翼构造较简单。

2.2.1 褶皱

核桃窝背斜:为矿区主体褶皱构造, 轴线走向北东~南西, 背斜向北缓缓倾没, 轴部因断层局部被破坏。背斜两翼不对称, 地层走向一般为15°~35°, 具东翼缓 (倾角30°~45°) , 西翼陡 (倾角45°~60°左右) 。核部地层为中二叠统茅口组, 向两翼过渡为下二叠统龙潭组、长兴组至下三叠统茅草铺组, 总体上该背斜两翼开阔, 构造形态简单。

2.2.2 断层

核查区断裂构造主要发育在背斜轴部, 以走向断层为主, 断层走向与区域断裂带走向和背斜走向近一致, 主要断层以F3、F5为代表, 现简述于下。

F3逆断层:位于背斜轴部, 断层走向北北东, 出露长度大于6000米, 断层面倾向北西300°~310°, 倾角70°~76°, 断距16~20米, 断层在32~50线间于标高470~430米错断矿层, 使西翼地层上逆重复。

F5正断层:为一条与F3近于平行的走向正断层, 位于F3之东, 南起38线附近, 向北延长约1600m, 于57线以北陷伏于地下, 深部由ZK3802、ZK4401、ZK5001和ZK5701控制, 断层面倾向南东, 倾角61°~65°, 断层面上盘下落, 破坏了矿层 (含矿层) 的边续性。

3 矿体 (层) 特征

矿区锰矿层为一层, 赋存于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底部, 假整合覆盖于二叠系中统茅口组之上, 层位稳定, 产状与围岩基本一致, 呈层状、似层状产出, 其含矿岩系剖面特征如下。

(6) 灰色、深灰色、灰黑色薄至中厚层致密生物灰岩, 含硅质及星点状黄铁矿, 局部相变为泥岩, 全矿区稳定, 为重要的标志层。厚0.69m~3.89m。

(5) 黑色粉状或块状光亮~半光亮无烟煤 (C1) 。厚0.10m~0.30m。

(4) 灰白、浅灰、灰色含高岭石水云母粘土岩, 局部含少量钙菱锰矿和菱锰矿, 普遍含黄铁矿和炭泥质, 偶见炭化植物化石屑。厚0.16m~3.29m, 一般2.00m左右 (矿层直接顶板) 。

(3) 锰矿层, 灰~深灰, 褐黑色碎屑~球粒状粘土质钙菱锰矿层, 厚0.30m~1.33m。

(2) 灰、灰绿色含锰含炭 (锰) 质粘土岩, 含锰2.01%~5.79%。厚0m~0.24m (南部地表探槽揭露厚0.01m~0.02m) 。

(1) 黑色薄层状碳硅质灰岩, 顶部常有一层黑色炭质泥岩 (厚0.21m~0.50m) 。

矿区现有工程控制矿层长2700m, 斜面宽110~900m。从矿区施工的15个钻孔看, 因构造落空末见矿钻孔3个 (ZK3802、ZK4401、ZK5001) , 其余12个钻矿钻孔均见矿。矿层呈层状、似层状产出, 厚度0.56m~1.33m, 一般0.80m~-1.10m。厚度变化小, 较稳定。矿层直接顶板为含高岭石锰 (铁) 质粘土岩, 直接底板为含锰含炭 (锰) 质黏土岩。

矿层的空间形态受褶皱和断层控制, 与地层的产状完全一致, 东翼缓, 西翼陡。西翼F3在450m~600m标高切错矿体, 造成近20m的重复带;东翼F5在500m~700m标高切矿, 使矿层错断跌落90m。以上断层和褶曲, 控制了矿层空间形态的基本骨架, 其他小断层也使矿层产生局部重复和缺失。

4 矿石的结构、构造

4.1 结构

碳酸锰矿石的原生结构主要有以下四种:

碎屑结构:由泥晶菱锰矿组成0.1mm~0.4mm次园状碎屑, 大部分重结晶为钙菱锰矿, 呈单晶或复晶粒聚合成砂—砂屑。其中部分碎屑呈园、椭园、棱形、柱粒等形状。

球粒结构:由结晶钙菱锰矿组成0.06mm~0.8mm似园形颗粒, 具十字或放射状消光, 分布与水云母、高岭石胶结物中。

放射状鲕粒结构:由结晶粒状具放射状消光的钙菱锰矿组成鲕粒, 粒径0.5mm~2mm, 具1~2圈同心园。

假角烁状结构:矿石因受外力作用产生裂缝, 互相穿插切割, 而无位移现象, 但具角烁状外形。

4.2 构造

锰矿石构造单一, 仅见层状和微层状构造 (黏土岩中) , 矿石中偶见迭锥状构造, 由钙菱锰矿重结晶或细条住状聚集排列而成。

5 矿石物质组分

5.1 矿石矿物特征

矿石矿物成份简单, 主要为钙菱锰矿, 次为菱锰矿及少量锰方解石。伴生矿物主要为水云母、高岭石、黄铁矿及碳泥质, 少量石英、石髓、绿泥石、含铁锰方解石, 微量氢氧铝石, 硬铝石, 锐钛矿等。

5.2 矿石化学成分

矿石的化学成份主要由Mn、Fe、Si、Al、Ca、Mg、S组成。

矿石的主要有益组份锰、铁、氧化钙 (Cao) 、氧化镁 (Mgo) , 其含量Mn 9.15%~22.51%, Cao7.19%~.52%, Mgo:1.61%~2.30%。Fe203 4.67%~17.23%。锰与铁之比多数小于2。

矿石的有害组份包括磷、硫、砷, 磷含量较高0.04%~0.27%, 硫主要是黄铁矿硫, 含量3.94%~10.91%, 平均7.96%。砷仅作组合分析, 含量0.0029%。

矿石的造渣组份主要有二氧化硅 (Si O2) 和三氧化二铝 (Al2O3) 。Si O2含量12.40%~28.96%, Al2O3的含量一般6%~9%。

5.3 矿石类型

矿区现有的钻探工程控制的矿体埋藏深度在标高400m以上, 依据矿石化学成分及含量分析, 矿石自然类型为碳酸锰矿石, 属层控型海相沉积锰矿床。矿石工业类型属高磷低铁贫猛型碳酸锰矿石。

6 找矿远景分析

截至2009年12月底, 经核实共青湖锰矿区实际保有资源储量200多万吨, 为一中型锰矿床, 锰矿层赋存于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底部, 是黔北地区锰矿主要的赋矿层位, 层位稳定, 呈层状、似层状产出, 矿体厚度、品位较稳定, 矿石类型为碳酸锰矿石, 属层控型海相沉积锰矿床。

总体上, 矿区内核桃窝背斜为矿区主体褶皱构造, 轴线走向北东~南西, 背斜轴在57线向北缓缓倾没, 两翼渐形开阔, 构造形态简单。矿区内矿层的空间形态受褶皱和断层控制, 在26线以北, 矿体变为隐伏矿床, 矿体埋深逐建增大, 加之矿区锰矿的现有工程控制的埋藏深度在标高400m以上, 因此, 在矿区深部和外围仍有一定找矿远景, 特别应加强对57线向北区域, 背斜缓缓倾没, 产状渐缓, 两翼渐形开阔, 有针对性地开展地质勘查工作, 掌握和了解矿体深部的变化、延长情况, 有望找到大至特大型矿床, 为今后的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黔北共青湖锰矿矿床为层控型海相沉积锰碳酸锰矿床。本文从矿床所处成矿地质背景、矿床特征、矿石物质特征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并提出在矿区北东侧深部有较大找矿前景。

关键词:锰矿,矿床特征,找矿前景,遵义,贵州

参考文献

[1]贵州省地质矿产局.贵州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7

[2]刘巽锋, 王庆生, 高兴基等.贵州锰矿地质[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3。

[3]林贵生, 李斌.遵义锰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J].中国锰业, 2006 (3) :24-27

[3]魏泽权, 熊敏.遵义地区锰矿成矿模式及找矿前景分析[J].贵州地质, 2011 (2) :104-107

锰矿地质特征 篇7

矿区位于阿尔金走滑断裂的北侧, 出露地层以中上元古界青白口系和蓟县系为主, 前长城系和第四系次之, 出露少量石炭系和第三系。区域性断裂构造主要为阿尔金大断裂及其伴生断裂, 具有韧性-韧脆性剪切特征。自元古代至中生代均有岩浆岩出露, 一般以小岩株或岩脉状产出, 岩性以酸性为主, 超基性次之, 中酸性再次之。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为蓟县系第二岩组 (Jx2) 、青白口系第一岩组 (Qn1) 和第四系 (Q2apl、Q3pl、Q42apl) 。

含矿岩系为蓟县系第二岩组 (Jx2) 分布矿区大部分地区, 为一套硅质碳酸盐组合, 下部为烟紫色含锰砂质、硅质白云岩, 局部夹锰矿 (化) 层, 上部为含叠层石硅质白云岩-硅质白云岩夹硅质条带, 属浅海相沉积, 代表了海水由浅到深的沉积古地理环境, 是一个海进韵律特征。按岩性组合及含矿层特征, 蓟县系第二岩组 (Jx2) 碎屑岩、碳酸盐岩组成的6个岩性段, 每一个岩性段构成一个从碎屑岩到碳酸盐岩的沉积韵律, 其中第四岩性段和第六岩性段发育有不纯碳酸盐岩过渡带, 形成含锰矿层, 蓟县系第二岩组 (Jx2) 在本区出露厚度为938.8m。

青白口系第一岩组 (Qn1) 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有规律组合成一个岩性段, 可分4个岩性层。其岩性组合底部为碳酸盐岩, 上部为碎屑岩, 反映了一套由海进到海退的沉积韵律在矿区南东部分布, 两者为断层接触关系。青白口系第一岩组 (Qn1) :青白口系第一岩组 (Qn1) 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有规律组合成一个岩性段, 可分4个岩性层。其岩性组合底部为碳酸盐岩, 上部为碎屑岩, 反映了一套由海进到海退的沉积韵律。

矿区地层均近呈东西向展布, 与区域构造线走向基本一致, 侵入岩主要有分布在东南部的海西期二长花岗岩岩体, 其次为沿构造分布的二长花岗岩、细中粒角闪石英二长闪长岩、辉绿岩等岩脉。矿体产出严格受蓟县系第二岩组沉积地层碎屑岩-碳酸盐岩控制。矿床类型为海相沉积型锰矿, 目前控制的矿体规模已达大型以上, 地表划分了三个含矿层, 其中Ⅰ、Ⅱ含矿层控制着Ⅰ、Ⅱ号矿体群的分布, Ⅲ号含矿层地表为矿化体。Ⅰ、Ⅱ含矿层两者大致平行展布。

2.2 矿体特征

Mn-Ⅰ号矿体群分布在矿区的中部, 长1900m, 深部控制最大斜深580m。Ⅰ号矿体群均为较规则层状—似层状, 共圈出26条矿体, 长度为64~1950m不等, 矿体平均厚度一般为0.52~6.33m不等, 厚度变化系数20%~60.44%。 Mn平均品位在10.69%~18.78%之间。其中:Ⅰ-1、Ⅰ-2号为主矿体。Ⅰ-1号矿体长1950m。矿体平均厚度为6.33m, 厚度变化系数60.44%。平均品位为:9.8%, 品位变化系数8.91%, Ⅰ-2号矿体长1676m。矿体平均厚度为1.89m, 厚度变化系数85.87%。平均品位为:9.94%, 品位变化系数9.55%。

Mn-Ⅱ号矿体群分布在Mn-Ⅰ号矿体南300m处, 地表出露0~36线, 长1500m, 深部4~36线, 控制斜深425m, 该矿体群由0勘探线-36勘探线地表探槽及深部钻探工程控制。Ⅱ号矿体群为均层状-似层状, 共圈出15条矿体, 矿体长度为50~970m不等, 矿体平均厚度为0.52~4.86m, 厚度变化系数2.52%~116.4%。Mn平均品位在8.09%~12.55%之间。其中:Ⅱ-1号为主矿体长970m, 矿体平均厚度为4.86m, 厚度变化系数65.41%, 平均品位为10.67%, 品位变化系数25.63%, 控制最大斜深425m。

1.第四系;2.青白口系第一岩组第一岩性段;3.蓟县系第二岩组第六岩性段;4.蓟县系第二岩组第五岩性段;5.蓟县系第二岩组第四岩性段;6.蓟县系第二岩组第三岩性段;7.蓟县系第二岩组第二岩性段;8.蓟县系第二岩组第一岩性段;9.海西期侵入岩;10.断层/地质体界限;11向斜轴.;12.勘探线.

2.3 矿石质量特征

矿石中锰矿物主要是硬锰矿, 次为菱锰矿 (镁菱锰矿、钙铁镁菱锰矿等) ;铁矿物含量很少, 见有黄铁矿和褐铁矿;脉石矿物以石英为主, 其次是长石、绿泥石、绢云母和白云石 (锰白云石) , 其他微量矿物尚见榍石、磷灰石和锆石等。矿石的结构主要为胶状结构、隐晶结构、粒状变晶结构。 构造主要有块状构造、微脉浸染状构造、网格状构造, 矿石的有益组份主要为锰, 次为铁, 其他组份因含量低, 不具工业意义。矿石自然类型主要为混合锰矿石, 次为氧化锰矿石及碳酸锰矿石。

3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3.1 矿床成因

青砂沟锰矿位于塔里木地台-敦煌地块与柴达木-祁连板块结合带, 阿尔金山北麓山前大断裂北侧。含矿岩系为蓟县系第二岩组 (Jx2) , 其从下到上为砂质白云岩-含叠层石硅质白云岩-硅质白云岩, 属浅海相沉积, 是一个海进韵律特征。矿体呈层状产出, 矿体顶板为含硬锰矿化的硅质白云岩、粉微晶白云岩, 底板为碎裂的钙质粉砂岩、硅质粉砂岩及硅质岩。矿体赋存在碳酸岩与细碎屑过度带不纯的含锰白云质炭泥质岩中、含锰砂质白云岩中。矿石矿物以碳酸锰为主 (地表为硬锰矿, 少量软锰矿) , 矿石的结构主要为胶状结构、隐晶结构、粒状变晶结构。构造主要有块状构造、微脉浸染状构造、交织状构造。以上特征表明, 青砂沟锰矿为沉积成矿特征明显, 矿床类型为海相沉积型锰矿。

成矿地质背景及元素的组合特征表明, 青砂沟锰矿主要沉积环境为高Fe、Ti、P的浅海区向高 (Ca、Mg) CO3的泻湖区过渡性沉积环境中, 此环境不仅给成矿物质沉积提供了空间, 同时也控制了成矿元素的主要来源, 浅海区向泻湖区的过渡环境下沉积水体含氧量增加, Mn元素地球化学性质特点决定了其在缺氧的环境中多呈分散的溶解态蕴集, 而在程度不同的氧化条件下沉积形成矿层。早期由于热液活动使溶液呈酸性, 并使其温度升高, 溶液中的酸根 (主要为CO3-2) 与随热液而来的Mn+2结合成锰质盐类 (主要为碳酸锰) ;中期由于温度降低、地壳相对稳定等条件的改变, 使锰质盐类沉积下来, 形成了含锰白云质砂岩等;后期含锰白云质砂岩在地表附近受水、生物等因素的作用, 使岩石中的钙、镁、炭和氧等较活泼元素分解而流失, 而硅、锰和泥质留下后, 相对富集形成了次生氧化锰矿。

3.2 找矿标志

1) 青砂沟锰矿分布在阿尔金走滑断裂的北侧, 赋存在蓟县系第二岩组地层中, 其地貌特征为阿尔金山前岛弧状分布的低缓山区。

2) 青砂沟锰矿体产出严格受蓟县系第二岩组沉积地层碎屑岩-碳酸盐岩控制, 锰矿赋含在碳酸盐岩微晶白云岩与白云质砂岩中。蓟县系第二岩组钙泥质细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控制着含矿层的空间展布, 钙泥质细碎屑岩向碳酸盐类沉积的岩性过渡带控制矿体产出, 因此, 该地层岩性是本区锰矿找矿标志。

3) 区内含锰矿层氧化带露头, 表面风化呈黑色或褐黑色渲染, 在地表呈带状分布, 特别是含矿层顶板含硬锰矿化的硅质白云岩、粉微晶白云岩较坚硬, 不易风化往往出露地表, 是找矿的直接标志。

4)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 异常中的Mn元素, 是锰的间接找矿标志。

参考文献

[1]张新虎.再论甘肃省板块构造[J].甘肃地质学报, 2005, 14 (2) :1-10.

[2]张新虎.甘肃省成矿区 (带) 研究[J].甘肃地质, 2008, 17 (2) :1-8.

锰矿地质特征 篇8

1 地质背景

高燕锰矿床地处秦祁昆造山系与扬子陆块区上扬子陆块北部被动边缘褶冲带-城口基地逆冲带。矿区属于北大巴山推覆构造的前缘叠瓦褶断带的一部分, 由一系列线形褶曲和逆掩推覆断层构成复式褶皱, 构造极为复杂[3]。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寒武系下统、震旦系等。锰矿体赋存于震旦系下统陡山沱组上段, 呈层状、似层状及透镜状产出。其与上覆灯影组白云岩等化学沉积岩整合接触, 下伏地层为炭质页岩、泥质页岩等碎屑岩。矿石矿物成分比较简单, 原生矿石为菱锰矿, 次生氧化锰矿石主要为硬锰矿和软锰矿。

2 样品与实验

样品采于高燕锰矿区115勘探线上ZK115-7、ZK115-11和ZK115-15三个钻孔, 对揭露的矿 (层) 体系统采集基本分析样。按不同矿石类型, 矿石结构、构造和矿化均匀程度分别划段采样, 每件样品长度不超过1.5 m, 矿层顶、底板分别采1, 2件样品控制。采用1/2劈开法, 一半送料验室化分;一半留作副样保存。样品送重庆市地质矿产检测中心进行检测, 分析项目包括:Mn、Fe、P、Si O2、Ca O、Mg O、Al2O3、烧失量等, 测试结果列于表1。选取位于陡山沱组二段的I-2-主、次矿层样品进行研究。

3 主量元素特征

测试结果显示Mn含量介于16.17%~29.30%, 平均值为22.12%;P含量介于0.07%~1.34%, 平均值为0.22%;Si O2含量介于11.72%~32.43%, 平均值为20.93%;Fe含量介于0.77%~3.19%, 平均值为1.45%;Ca O含量介于3.94%~14.43%, 平均值为8.02;Mg O含量介于3.20%~5.45%, 平均值为4.25%;Al2O3含量介于1.45%~12.54%, 平均值为3.93%。Mn/Fe平均值为19.52, P/Mn平均值为0.011, Ca O/Si O2平均值为0.43 (Al2O3<7%, Mg O<5%时, 碱度采用Ca O/Si O2表示) (表1) , 因此, 属于高磷低铁酸性碳酸锰矿石 (Mn/Fe>6, P/Mn>0.006, Ca O/Si O2<8) 。

3.1 主量元素比值特征

锰矿层Mn/Fe比值较高, Mn/Fe=5.07~38.05, 平均值19.52 (表1) 。其中, I-2-主矿层Mn/Fe平均值为20.24, I-2-次矿层Mn/Fe平均值为11.60。锰矿石样品非常高的Mn/Fe比值反映出热液运输和成矿作用期间锰和铁的强烈分异[4]。Fe的氧化还原电位比Mn低, 因此Fe相对Mn对环境的氧化还原条件更加敏感, 随着水体氧逸度的增加, Fe趋向于优先沉淀。所以, Mn/Fe比值的高低是沉积环境氧化还原状态的反映:在极度氧化和极度还原的条件下, Fe和Mn都趋向于共同沉淀, 难以分开;在适度氧化环境下, Fe和Mn可以彼此分开[5]。在海盆地空间上铁多沉积在浅海, 而锰则在较深的海域沉积[6]。高Mn/Fe比还出现在热液型锰矿和热液沉积混合型锰矿中, 但早成岩作用阶段形成的锰矿也显示出较高的Mn/Fe比值[7]。该地区锰矿为沉积型锰矿而非热液型或热液-沉积混合型锰矿。因此, 该地区锰矿层较高的Mn/Fe比值主要由两个过程所致: (1) 海水中大部分Fe已在较浅的海域沉积, 锰矿沉积于较深的、弱氧化环境的海域; (2) Mn、Fe在成岩成矿过程中发生分异。

注:ZK115-15H6为I-2-次矿层, 其余为I-2-主矿层。

Al2O3主要来自陆源物质, 在碳酸盐岩-陆源碎屑、粘土过渡沉积系列中, Al2O3主要代表黏土的含量, 而黏土广泛分布在各种环境中, 所以其也可作为陆源组分的代表[8]。锰矿层中Mg O与Al2O3呈弱负相关, 说明来自陆源物质的Mg O较少, 镁在海水中的富集作用比较强, 海水中镁的含量仅次于氯和钠, 故Mg O主要是来自海洋自生组分, Mg O可作为其代表。因此, 可用 (Mg O/Al2O3) ×102/%值来表示沉积物中陆源组分和海洋组分的比例。锰矿层样品中 (Mg O/Al2O3) ×102/%值波动范围较大, 局限在35.81~375.86之间, 平均值171.86 (表1) 。较高的 (Mg O/Al2O3) ×102/%值说明沉积物物源主要来自海洋自生组分, 陆源组分较少。

3.2 主量元素相关性分析

对锰矿层主量元素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 其结果表明 (表2) , Si O2、Al2O3与Fe之间呈正相关 (r=0.88, r=0.50) , 若排除115—15H6较大偏差的影响, 其他样品中Fe与Al2O3呈明显的正线性相关关系 (图1) 。Mn、P、Ca O、Mg O与Fe呈负相关关系 (Mg O与Fe之间r=-0.74) 。Fe与代表陆源组分的Al2O3和Si O2呈正相关关系表明大部分Fe是通过陆源物质带入沉积物中的。

Mn与Mg O呈正相关 (r=0.52) (表2) , 并且表现出较好的正线性关系 (图2) , 其与Si O2、Al2O3呈负相关 (r=-0.86, r=-0.15) (表2) , Mg O为海洋自生组分的代表。这反映Mn质主要来源于海洋自生组分。

Al2O3与Ca O、Mg O之间均呈弱负相关关系 (r=-0.46, r=-0.30) (表2) , 具较明显负线性关系 (图2) ;Si O2与Ca O呈弱负相关, 与Mg O呈明显负相关关系。这主要是由于沉积环境中陆源泥质会抑制碳酸盐矿物的沉淀[9]。

P与Al2O3、Mg O呈弱负相关关系, 与Ca O呈正相关 (表2) 。地球化学及海洋化学的大量测定表明, 海水中的磷是不饱和的, 浓度很低, 磷不能自海水中以无机方式直接大规模地沉淀出来。磷块岩的地质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的研究表明, 磷块岩中磷的原始物源是含磷的陆源碎屑和富含磷质的海洋生物。富含磷质的生物遗骸或碎屑与含磷碎屑共同形成了海底淤泥, 这些淤泥在成岩过程中形成了富磷的孔隙水及底水, 它们就是凝胶状磷矿沉淀的直接物源[10]。在海洋环境中镁离子能抑制磷灰石的沉淀[11], 这导致了P与Mg O的弱负相关关系。P与Al2O3之间呈弱负相关而与Ca O呈正相关, 说明了P主要来自于富含磷质的海洋生物。

3.3 主量元素R型聚类分析

R型聚类分析是以各元素 (常量、微量元素) 的相关关系进行聚类组合的, 不同的元素组合反映了不同的沉积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影响它们形成的各种古构造、古气候、古水文条件[12]。根据主量元素在锰矿层中含量变化规律的相似性, 对其进行R型聚类分析, 以Pearson相关系数为度量标准得出R型聚类分析树状图 (图3) 。

在图3中可明显地看出, 锰矿层中主量元素可分为三个元素组合:第一组是Si O2、Fe, 相关系数为0.88, 加入Al2O3之后相关系数为0.40;第二组是Mn、Mg, 相关系数为0.52;第三组是P和Ca O, 相关系数为0.42。第二、三组互为弱正相关, 相关系数为0.01。第二、三组与第一组为负相关, 相关系数为-0.41。

第一组与第二、三组的负相关关系代表两种沉积物源。第一组包含Si O2、Fe和Al2O3, 反映了以陆源物质为主的沉积物源, Fe主要来自陆源;第二组Mn和Mg O代表海洋自生产物, 说明了锰质主要来源于海洋自生组分;第三组P和Ca O具有生物沉积的特点。第二、三组的弱正相关关系则反映锰矿的生物成因特点, 例如海洋中藻类可通过吸附、粘结海洋中的锰元素作为其自身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2], 富锰藻类死亡后形成的不溶性腐殖质对锰质起到保护作用, 可形成锰质的初始富集。

4 结论

(1) 重庆高燕锰矿床的矿石属于高磷低铁酸性碳酸锰矿石。

(2) 锰矿形成于较深的、弱氧化环境的海域, 可能与成岩作用有关;锰矿层有两种沉积物源, 主要为海洋自生组分, 陆源组分较少;Fe是通过陆源物质带入沉积物中的, 而Mn主要来自海洋组分;锰矿层中P主要来自富磷海洋生物而非陆源, 海洋中锰质的初始富集与生物有关。

综合高燕锰矿层主量元素的各种特征可总结出锰矿成因, 认为该锰矿床可能为海水中锰质经生物作用初始富集后在较深的、弱氧化环境下通过成岩作用所形成。

摘要:高燕锰矿区矿层主量元素比值特征说明锰矿层沉积物主要来自海洋组分, 沉积于较深的、弱氧化环境, 锰矿形成可能与成岩作用有关。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锰矿层中Fe由陆源物质带入, Mn主要来自海洋组分, P主要来自富磷海洋生物。通过R型聚类分析将主量元素分为三组, 分别代表陆源沉积物、海洋自生产物和生物沉积, 组间相关性反映锰矿具生物成因特点。综上, 认为高燕锰矿为海水中锰质经生物作用初始富集后在较深的、弱氧化环境下通过成岩作用所形成。

关键词:高燕锰矿,主量元素,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

参考文献

[1] 王尧, 戴永定, 陈孟莪.重庆城口锰矿床的地质特征及其成因的再认识.地质科学, 1999;34 (4) :451—462Wang Yao, Dai Yongding, Chen Meng’e.Re-examination of geological features of manganesecarbonate deposits and their genesis in Chengkou County, Chongqing.Scientia Geologica Sinica, 1999;34 (4) :451—462

[2] 付修根, 朱利东, 熊永柱, 等.重庆城口高燕锰矿的生物标志物特征及意义.沉积学报, 2004;22 (4) :614—620Fu Xiugen, Zhu Lidong, Xiong Yongzhu, et al.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ce of biomarkers in Gaoyan Manganese Deposit of Chengkou Area, Chongqing.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04;22 (4) :614—620

[3]张自贤.重庆高燕锰矿床地质特征及外围远景预测评价.成都:成都理工大学, 2011Zhang Zixian, Geological features and peripheral perspective prediction of the Gaoyan manganese deposit, Chongqing.Chengdu: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11

[4] Glasby G P.Manganese:predominant role of nodules and crust.in:Schulz D., Zabel M.eds.Marine Geochemistry.Berlin:Springer-Verlag, 2000:335—372

[5] 朱祥坤, 彭乾云, 张仁彪, 等.贵州省松桃县道坨超大型锰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地质学报, 2013;87 (9) :1335—1348Zhu Xiangkun, Peng Qianyun, Zhang Renbiao, et al.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aotuo super-large manganese ore deposit at Songtao county in Guizhou Province.Acta Geologica Sinica, 2013;87 (9) :1335—1348

[6] 牟保磊.元素地球化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40Mou Baolei.Geochemistry of elements.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1999:40

[7] Jach R, Dudek T.Origin of a toarcianmanganese carbonate/silicate depositfrom the Kríznaunit, Tatra Mountains, Poland.Chemical Geology, 2005;224 (1—3) :136—152

[8] 江纳言, 贾蓉芬, 王子玉, 等.下扬子区二叠纪古地理和地球化学环境.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6:27—39Jiang Nayan, Jia Rongfen, Wang Ziyu, et al.Permian Palaeogeography and Geochemical Environment in Lower Yangtze Region, China.Beijing:Petroleum Industry Press, 1996:27—39

[9] 汪凯明, 罗顺社.碳酸盐岩地球化学特征与沉积环境判别意义——以冀北坳陷长城系高于庄组为例.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9;30 (3) :343—349Wang Kaiming, Luo Shunshe.Geochemical characters of carbonates and indicative significance o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an example from the Gaoyuzhuang Formation of the Changcheng System in the northern Hebei Depression.Oil&Gas Geology, 2009;30 (3) :343—349

[10]叶连俊.中国磷块岩.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9:315Ye Lianjun.Phosphorite of China.Beijing:Science Press, 1989:315

[11] Martens C S, Harriss R C.Inhibition of apatite precipitation in the marine environment by magnesium ions.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1970;34:621—625

上一篇:小学英语故事教学下一篇:临床型乳房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