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型乳房炎

2024-09-20

临床型乳房炎(精选8篇)

临床型乳房炎 篇1

乳房炎、蹄叶炎、子宫内膜炎是严重危害奶牛生产的三大疾病, 而乳房炎又是这三大疾病中对奶牛危害最大、防治最难、治疗成本最高的一种疾病。特别是饲养管理较差的时候, 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会显著升高, 给奶牛生产带来更严重的危害, 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据统计, 昆明某规模化奶牛场在雨季乳房炎的发病率在70%以上, 每个月单用来治疗乳房炎的医药费就占整个奶牛场治疗总费用的2/3。奶牛患了乳房炎以后, 不仅严重危害奶牛健康, 还导致产奶量下降, 牛奶品质降低, 甚至由于大量使用抗生素治疗而导致牛奶不能食用而废弃, 给养殖户及奶牛场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 奶牛乳房炎的预防和治疗也成为奶牛生产中的一大难题。

1 病因

1.1 病原微生物感染

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化脓棒状杆菌、绿脓杆菌、霉形体、真菌等通过乳头管侵入乳房, 引起感染。

1.2 机械损伤

乳房遭受打击、冲撞、挤压、踩踏、踢蹴等机械作用而导致损伤, 或挤乳损伤等。

1.3 饲养管理不当

(1) 牛舍建设不合理, 防滑效果差, 致使奶牛经常跌倒, 排粪排尿不畅, 采光不足, 通风不良。饲养管理不善, 圈舍环境卫生较差, 粪便清理不及时, 蚊蝇孳生。 (2) 挤奶机使用不当。操作程序不正确, 过度挤奶。挤奶机真空不稳定, 损伤乳头。挤奶机未及时清洗、消毒。 (3) 气候因素的影响, 降雨量增加, 气温升高, 相对湿度加大。 (4) 清洗乳房的水不干净、毛巾未经消毒。挤奶前未清洗乳房或乳房清洗不干净, 挤奶后没有药浴乳头。患有乳房炎的病牛与健康泌乳牛共用一套挤奶用具而未经严格消毒。健康泌乳牛与患乳房炎的病牛共用毛巾。 (5) 不正确停奶 (停奶时没有清洗乳房、挤尽乳汁、消毒乳头) 或在停奶后没有检查乳房变化。

1.4 继发于其他疾病

如子宫内膜炎、布氏杆菌病等。

2 诊断

通过视诊, 可发现乳房发红并且体积比正常时增大, 用手将乳汁挤于手心中观察, 会发现乳汁变质, 有的乳汁似水样外观并含絮状物或乳凝块;有的乳汁浓稠似豆腐渣样;有的乳汁稀薄, 内含絮状物;有的乳汁混有血液或脓液;有些病例挤不出乳汁或只能挤出少量水样乳清。用手触摸乳房, 感觉乳房肿胀并且发烫, 乳房上淋巴结肿大, 检查时患牛躲闪, 拒绝检查, 踢蹴, 呻吟。患牛产奶量下降甚至泌乳停止, 病情严重的出现体温升高、脉搏加快, 精神沉郁等全身症状, 食欲减退甚至废绝, 反刍减少或停止。通过上述临床表现, 对临床型乳房炎不难作出诊断。

3 治疗

3.1 加强饲养管理

(1) 厩舍要保持清洁、干燥、通风良好, 注意乳房卫生, 以减少对患牛乳房的刺激, 增强患牛的抵抗力。 (2) 为减轻乳房负担, 应减少多汁饲料及精料的饲喂量, 控制饮水量, 适当增加挤奶次数, 及时排出乳房内的变质乳、细菌和毒素。 (3) 挤奶前用40~50℃的清洁温水清洗乳头、乳房, 按摩10~15min。但纤维素性乳房炎、乳房脓肿、乳房蜂窝织炎及出血性乳房炎禁止按摩。

3.2 乳池内注射给药疗法

这是治疗乳房炎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可选用抗生素配合一些中药制剂进行乳池内注射, 也可单独使用抗生素乳池注射。临床上常用来作乳池注射的抗生素有青霉素、头孢类、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等, 而中药制剂可根据患牛的具体情况加以选择, 比如鱼腥草、板蓝根、小柴胡、乳肿康等。具体的治疗方法是:先挤净乳房患区内乳汁及病理产物, 用酒精棉球擦拭乳头管口及乳头, 将药物通过注射器缓缓注入乳池内, 注射完毕后, 用手指轻轻捻压乳头片刻, 再用双手从乳房基部自下而上依次按摩1~2min, 使药液扩散到乳腺内。注射2~3次/d。采集乳样对病原菌做药敏试验, 选择最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治疗2~3d更换一次抗生素, 避免耐药性的产生而降低治疗效果。

3.3 封闭疗法

(1) 乳房基部封闭:取青霉素80~160万IU加0.25%~0.5%盐酸普鲁卡因100~200ml稀释, 乳房基部封闭, 1次/d, 3~4次为1个疗程。 (2) 会阴神经封闭:取青霉素80~160万IU加0.25%盐酸普鲁卡因10~20ml稀释, 会阴神经封闭, 1次/d。

3.4 冷敷、热敷疗法

炎症初期可用25%硫酸镁溶液冷敷以减少渗出, 炎症缓和后改用热敷, 或热敷后用醋调复方醋酸铅散乳房涂布, 以促进炎性产物的吸收和炎症消散。

3.5 中药疗法

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治疗原则, 如可用乳肿消散、蒲公英散灌服, 1剂/d。

3.6 全身治疗

当患病牛只全身症状比较明显时, 必须用抗生素作全身治疗, 同时应注意对症治疗。可用青霉素3000万IU、链霉素1000万IU、VC 60ml、0.9%生理盐水1000ml、25%葡萄糖500ml、5%碳酸氢钠250~500ml, 一次静脉注射, 2次/d。如患牛发热, 可用安乃近30ml肌肉注射;如患牛食欲减退, 可在静脉输液的处方中加维生素B1;如患牛脉搏加快, 可在静脉输液的处方中加安钠咖20~30ml。此外, 抗生素还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头孢类、四环素、土霉素、庆大霉素等, 如有条件采集乳样对致病微生物做药敏试验, 选择最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全身治疗, 将会大大的提高治疗效果, 缩短治疗周期, 减少经济损失。

4 结论

(1) 对于临床型乳房炎, 以治疗为主。临床型乳房炎通常采用抗生素进行乳池内注射, 病情严重者还须配合全身治疗, 对病情较轻者, 为避免病原菌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和抗生素在乳中的残留而影响牛奶品质, 可用复方中草药进行治疗。 (2) 奶牛乳房炎的治疗, 必须根据其发病原因, 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并加强管理, 搞好环境卫生及牛体的清洁卫生, 进行综合防治, 才能将奶牛乳房炎的损失降到最低。 (3) 诊断要及时、准确, 治疗越早越好。治疗方法应根据病牛和奶牛场具体情况采取中西医结合、冷敷热敷相结合及局部全身治疗相结合, 必要时再配合封闭疗法, 将会大大的提高疗效, 缩短治疗周期。 (4) 为降低乳房炎给奶牛场带来的经济损失, 关键是要预防乳房炎的发生, 对乳房炎的治疗用药要进一步完善, 对乳房炎的防治方法应朝着操作简便、疗效显著、无毒、无残留方向发展。

临床型乳房炎 篇2

中药治疗母猪产后乳房炎效果好

母猪产后乳房炎是生猪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疾病,发病率虽然不是很高,但此病对仔猪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大.发病原因多是圈舍不洁,雨季圈舍潮湿,或由于仔猪吮乳时损伤乳头而感染.临床上以数个乳区或全部乳房出现红、肿、热、痛,乳量减少、变质,拒绝哺乳,哺后则仔猪多下痢,渐进性消瘦乃至死亡.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母猪产后乳房炎有急性型、慢性型、继发型三种类型.在至期间,采用中医治疗256例,其中治疗急性型176例,治疗慢性型38例,治疗继发型42例,痊愈196例,好转38例,无效22例.

作 者:张秀敏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农业畜牧水产局,063300刊 名:现代农村科技英文刊名:XIANDAI NONGCUN KEJI年,卷(期):2009“”(4)分类号:S8关键词:

浅谈奶牛临床型乳房炎的防治 篇3

1 临床病例

奶牛乳房炎在生产中的发病率可高达78%以上,被列为奶牛四大主要疾病之一。2006-2009年,临洮县华威奶牛场和兴达奶牛场2 000头奶牛每年秋季乳房炎发病率都在50%以上,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经核查,该牛场发病规律表现为:乳房炎发病率具有季节性差异,不同季节和月份奶牛临床型乳房炎发病率差异极为显着。2015年乳房炎的发病率为20%~30%,在7-8月份达到50%~60%;其次不同年龄的奶牛乳房炎发病率有差异,其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呈上升趋势。

2 病因分析

2.1 细菌感染

病原微生物经过乳头管侵入乳房而发生感染是引起乳房炎的主要原因。引起乳房炎的病原微生物比较复杂,包括细菌、真菌、支原体、病毒等可达80多种,在一般情况下,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大肠杆菌在临床型乳房炎中占70%以上其次是化脓性棒状杆菌、绿脓杆菌坏死杆菌、克雷伯氏菌等。无症状的隐性乳房炎高于临床型乳房炎其发病率约占整个牛群的50%。隐性乳房炎约90%是由链球菌好葡萄球菌引起的。

2.2 饲养管理不当

奶牛场环境卫生差,运动场潮湿泥泞,垫草不及时更换,挤奶前不清洗乳房或挤奶员手不干净,以及其他污物污染乳头;技术不够熟练,突然更换挤奶员,造成乳头管黏膜损伤;不严格执行挤乳操作规程,挤乳时过度挤压乳头;挤奶机器不配套,洗乳房水跟换不及时等引起。

2.3 机械损伤

机械抽力过大,引起乳头裂伤,出血。电压不稳,抽力忽大忽小。频率不定,有时快,有时慢。空挤世间过长或经常空挤,乳杯大小不合适,内壁弹性低,机器配套不全,未及时清刷机械。

2.4 继发于某些疾病

饲料中毒、胃肠疾病、生殖器官的炎症及发生子宫疾病时毒素的吸收。另外,有牛乳头尖苞症的病毒,牛痘病毒,上蹄疫病毒,一般为乳头皮肤感染,产生疱疹、水疱,并继发其他细菌的感染。

3 临床症状

临床型乳房炎为乳房间质、实质或间质实质组织的炎症,其乳区表现红、肿、热、痛;泌乳量减少或消失;乳汁稀薄,乳汁内含有不同的絮状物;乳上淋巴结肿大,乳腺出现硬结,整个乳房坚实;严重时挤出血红色液体或比较透明的黄色液体。同时出现体温升高,脉搏加快,患畜精神抑郁,衰弱,食欲丧失等全身症状。不同程度的乳房炎,其临床特征不同:

3.1 浆液性乳房炎

乳房水肿明显,乳上淋巴结肿大,体温升高,泌乳量急剧下降或停止,挤出清水样并混有絮状物的乳汁。患病后病程发展快,病势重,皮肤充血发红而且很紧,触诊有热痛反应,往往悬乳腺的一叶,也可能悬乳房的一半,四个叶同时发病。

3.2 化脓性乳房炎

乳房中有多个豆大脓肿,个别大脓肿充满整个乳区,淋巴结肿大,泌乳量减少或完全无乳,乳汁中含有絮片。有的乳房腔内有尖性渗出液,有的可挤出少量带血脓汁,多数患有全身症状,如患病部位在浅表,光亮有波动感,严重者几天后破溃,流出大量浓汁,如在深部而形成破溃的可波及其它乳区。

3.3 纤维素性卡他性乳房炎

乳房、乳池及乳腺上皮发生变化脱落,白细胞渗出,纤维蛋白沉淀于乳房组织内,导致乳道阻塞挤出黄水,乳上淋巴结肿大,乳静脉怒张,体温升高并超过41℃以上。

3.4 出血性乳房炎

乳腺深部或输乳管出血,为急性病,初期只有在乳汁中发现血液,挤奶时表现为剧烈疼痛。发展后,患部显著肿胀,发硬,皮肤出现红色或紫红色斑点,乳汁稀薄如水,呈淡红色或血色,并含有絮状物。奶牛通常全身状况无明显变化,但个别牛体温会上升到40~41℃,精神不振,食欲减少。

3.5 坏疽性乳房炎

多发生在一个乳区,组织坏死,硬如石头或有脓性坏疽,有时部分乳房出现穿孔。在乳房皮肤上形成紫红色或苍白色的圆形部分,病变部位有凉感,其他部位出现发红或热感,有的乳房皮肤破溃,排脓引起组织坏死脱落,乳量迅速减少乳汁病出呈水样,以后呈血样或脓样,有的伴有强烈的腐败臭味。

4 诊断方法

临床型乳房炎根据其临床症状,较易作出诊断。确诊特定的病原体需做细菌的分离培养、生化实验及其动物致病性实验。

4.1 乳汁细胞检查

乳房感染细菌后,细菌的代谢产物诱导多形核白细胞进入乳腺细胞,同时损伤脱落的上皮细胞也进入乳中,使乳汁中的体细胞增加,特别是白细胞的数目明显增加。因此可以通过检测乳汁中体细胞的多少来判定奶牛是否患有隐性乳房炎。

4.2 乳汁p H的检查

患隐性乳房炎奶牛的乳汁p H值在7.0以上,呈偏碱性,且碱性随乳房炎的加剧而升高,乳内有奶块、絮状物、纤维,氯化钠含量在0.14%以上,体细胞数在每毫升50万以上,细菌数和导电值亦增高。炎症导致阳性乳中中性细胞反应加重,血液与牛乳之间的p H梯度差缩小,导致乳中p H逐渐升高,趋于血液p H7.4。

4.3 其他方法检测

如乳盘试验、乳汁电导率法。健康牛的血浆与乳渗透压相等,当奶牛中患乳房炎后乳腺上皮组织细胞制造乳糖能力下降,乳汁渗透压就低于血浆渗透压,形成了血管壁与乳腺细胞之间的渗透压差,通过这一压差,提高了血液成分渗入乳汁的能力,Na,K,cl,Ca等多种离子的浓度改变,引起乳的电导率的改变。

5 治疗措施

5.1 全身治疗法

在发病初期可采用青霉素800万U,链霉素600万U肌肉注射,2次/d。对于严重感染病例可用青霉素钠1 600万U静脉注射,配合肌肉注射链霉素。为增强奶牛抵抗力可用维生素VC和其他对症治疗措施。若治疗效果不佳时用头孢唑啉钠静脉注射。通过对奶牛场14例临床型乳房炎的治疗试验结果表明,用头孢氨苄和卡那霉素有较高的治愈率。以静脉注射配合乳房内注射疗效最高。

5.2 局部治疗法

挤尽乳房内乳汁,用乳头套管针在患病乳区内注入抗生素药液或防腐剂,如青霉素240万U、链霉素200万U,生理盐水50 m L进行冲洗,对于化脓性的乳房炎可选用0.1%雷夫奴尔或0.2%高锰酸钾250~300 m L注入乳区进行反复冲洗。或将浓度为7%~9%的盐水加温到40~50℃(或将10%~25%的硫酸镁溶液加温到30℃),用干净毛巾沾药液敷患病乳区,3~4次/d,敷后涂鱼石脂、5%碘酊、10%樟脑酒精的混合物或将鲜蒲公英捣碎外敷,也有较好疗效。

5.3 挤奶按摩法

白天每隔2~3 h挤奶1次,晚上每隔5~7 h挤奶1次,对有的病牛按摩3次/d(早、中、晚各1次),每次30 min。据试验,注射催产素30~40 U(妊娠牛禁用)效果更好。在生产中对乳腺组织明显肿大变硬的急性乳房炎和机械损伤引起乳房有积血块的乳房炎用此疗法更适宜。

5.4 中兽医疗法

可选用下列方剂进行治疗。即瓜蒌50 g、双花120 g、连翘40 g、蒲公英60 g、丝瓜络20 g、夏枯草20 g、白芷20 g、炒穿山甲30 g、浙贝35 g、皂角刺30 g、乳香30 g、没药30 g、黄连35 g、陈皮30 g、甘草20 g,加水1 000 m L,煎至800 m L灌服。

5.5 外科手术疗法

乳房脓肿浅在时,应做纵切口,切开然后排脓,然后按化脓创进行外科处理;对深在的脓肿,可先抽出脓汁,然后注入青霉素或防腐药液。但注入防腐药液后,一定要抽出。

6 预防措施

6.1 保持环境卫生

定期对牛舍、活动场地、用具及水源进行清洗和消毒;奶牛产后要加强护理;要遵循正确的挤奶程序;还应做好乳头药浴、避免应急等方面的工作。

6.2 加强对乳房炎的监控

每日对所有成年奶牛进行隐性乳房炎检测,发现后及时进行治疗。患牛与健康牛必须分开饲养。对那些乳汁表现异常、产奶量低、反复发作、长时间医治无效的病牛,要坚决淘汰,以免从乳中不断排出病原微生物,成为感染源。

6.3 药物预防

在奶牛日粮中补充硒2 mg或VE 0.74 mg,均可提高奶牛的抗病能力和生产能力,降低乳房炎发病率;对奶牛饲喂适量的几丁聚糖,不但能控制隐性乳房炎的感染,而且能提高产量;在泌乳期,按7.5 mg/kg体重盐酸左旋咪唑内服1次,分娩前1个月内服效果较好。因盐酸械旋咪唑为驱虫药,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以帮助奶牛恢复正常的免疫功能。

摘要:2006~2009年,临洮县华威奶牛场和兴达奶牛场2000头奶牛每年秋季乳房炎发病率都在50%以上,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文章分析奶牛乳房炎的致病因素,综述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

关键词:奶牛,临床型乳房炎,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黄忍.奶牛乳房炎研究进展.山东畜牧兽医,2009(06):70-71.

[2]吴新.中草药防治奶牛乳房炎的研究进展.中国畜牧兽医,2009(07):43-44.

临床型乳房炎 篇4

为提高奶牛乳房炎的治愈率,缩短弃奶期,降低奶牛养殖成本,笔者根据凉血化瘀的治疗原则,研制了以大黄为主药的“乳炎消搽剂”,并于2012年4—8月份在京郊奶牛场对该药治疗奶牛临床型乳房炎的疗效进行了评价,为其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1 材料方法

1.1 药物及试剂

自制乳炎消搽剂所需原料药饮片购自北京同仁堂药店;注射用青霉素钠(160万IU/支)和注射用硫酸链霉素(100万IU/支)为北京立时达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1.2 试验动物

在京郊牛场选择22头(56个乳区)临床型乳房炎患牛进行疗效观察,患牛随机分为受试药物组(29个乳区)和对照组(27个乳区)。

1.3 临床检查及给药

治疗前做好患牛病例登记,包括胎次、胎龄、发病症状、发病时间、给药史、体温、患病乳区肿胀程度及乳汁凝块、色泽、稠度等。受试药物组患病乳区用温水擦洗干净,涂抹乳炎消搽剂,早晚各1次;西药物组则乳头注射青链霉素,每日1次。

1.4 奶样采集

采样前先用温水清洗乳区,再用75%酒精棉消毒乳头,分别于给药前及给药后第1天、3天和5天采集奶样,每次采样时弃去前3把奶,然后采集5 m L奶汁至样品瓶中,并做好标记,进行体细胞数测定。

1.5 疗效判定标准

(1) 痊愈:临床症状(全身症状及乳房红、肿、热、痛等)消失,乳汁性状、颜色、气味和产奶量均恢复正常,体细胞数在50万个/m L以下。 (2) 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乳汁尚有少量凝块,产奶量回升,体细胞数在50万~100万个/m L之间。 (3) 无效:临床症状和乳汁各项指标无明显好转甚至加重。

利用卡方检验分析两组治疗奶牛临床型乳房炎治愈率之间的差异显著性。

2 结果

用药5 d后,根据临床疗效判定标准进行疗效评价,见表1。

“乳炎消搽剂”治疗临床型乳房炎的治愈率达72%,有效率90%,淘汰率达10%,对照组治愈率达76%,有效率90%,淘汰率达10%,结果显示“乳炎消搽剂”对于治疗临床型乳房炎有较好的疗效,和西药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体细胞测定结果显示,中药治疗组第5天体细胞数下降为58万个/m L,西药组为61万个/m L,见表2。

万个/mL

3 讨论

奶牛乳房炎是奶牛场危害大、防治难的疾病,除造成治疗费用增加,还会导致奶产量下降,过早淘汰,甚至造成奶牛死亡,给奶牛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在前期研究中发现,乳房炎的临床症状越明显,乳腺内的微生物感染程度越低,而微循环障碍程度越高。因此推断,微循环障碍是维持乳腺组织炎症状态主要因素之一,细菌毒素是引起微循环障碍的主要因素,从而提出活血化瘀、改善乳腺微循环为主的临床型乳房炎治疗新思路,研制了以大黄为主药的“乳炎消搽剂”,为防治奶牛乳房炎的药物筛选和新制剂的研发提供参考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临床指导意义。

试验根据给药前后临床症状、乳汁性状以及体细胞变化来评价了“乳炎消搽剂”对临床型乳房炎的疗效。试验结果表明,中药“乳炎消搽剂”治疗临床型奶牛乳房炎的治愈率与常规抗生素治疗相近,达到72%,疗效较好。

临床型乳房炎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奶样

无菌采集临床型奶牛乳房炎病例的奶样, 其中未用抗生素的奶样30份, 使用抗生素的奶样23份。采集奶样前用温水清洗乳房, 然后用75%的酒精消毒, 待酒精挥发后, 采集第3把以后的奶样5 m L, 标明牛号、时间, 3 h内送达实验室检验。

1.1.2 培养基

血清琼脂平板、绵羊血琼脂平板、血清营养肉汤培养基。

1.1.3 试验试剂

药敏纸片购于杭州天河生物试剂公司。

1.1.4 主要仪器

离心机、电热恒温培养箱、超净工作台、摇床、微波炉、高压蒸气灭菌锅、移液器等。

1.2 试验方法

1.2.1 细菌分离培养

将奶样以3 000 r/min离心15 min, 弃去上清液, 取下层沉淀接种于血清琼脂平板, 每份奶样接种两个培养基, 于37℃恒温培养箱中分别进行需氧培养和厌氧培养18~72 h。观察并记录细菌生长情况, 观察菌落形态。挑取菌落进行革兰染色, 镜下观察细菌形态及染色特性, 进一步判定细菌类型。挑取可疑菌落进行纯化培养, 用血清肉汤培养基进行扩增培养。

1.2.2 药敏试验

挑取纯化培养菌株, 用生理盐水稀释, 用移液器移取50~100μL稀释菌液到血清琼脂培养基上, 用L棒均匀推开, 贴红霉素、复方氟苯尼考、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等药敏片, 每皿7片, 在37℃恒温培养24 h, 用游标卡尺测定抑菌环直径大小。根据判定标准判定该菌对药物的敏感性, 判定标准参照表1。

mm

2 结果

2.1 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经细菌分离培养, 在培养基上得到2种不同的细菌共126株, 使用过抗生素的与未使用抗生素的奶样分离培养均有这2种细菌, 即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 厌氧与需氧培养也均有这两种细菌 (见图1) 。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培养特性及染色特性:较大、湿润、光滑、圆形隆起、黄色的菌落, 革兰染色为单个、成对或葡萄串状的革兰阳性球菌;链球菌的培养特性及染色特性:灰白、光滑、露珠样小菌落, 透光观察时小菌落略显蓝色, 革兰染色为单个、短链样革兰阳性球菌, 血清肉汤培养后链更长。

2.2 药敏试验结果

按照表1中各药物敏感性判定标准评价葡萄球菌药敏试验结果, 见表2所示, 该牛场葡萄球菌性乳房炎对庆大霉素、复方氟苯尼考较敏感, 对卡那霉素、链霉素、氨苄青霉素、环丙沙星及左氧氟沙星具有一定的耐药性。链球菌性乳房炎对复方氟苯尼考、左氧氟沙星较敏感, 对庆大霉素、红霉素、链霉素、氨苄青霉素及阿莫西林具有耐药性 (见表3) 。

3 讨论

由于奶样中菌体含量较低, 对所有采集的奶样经过3 000 r/min离心处理后, 下层沉淀中菌体含量较高, 再接种到分离培养基上, 容易分离出各类细菌, 可减少漏检病原菌的可能性, 为准确分离奶样中病原菌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引起奶牛乳房炎的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 有真菌、细菌、病毒等, 但95%以上都是由细菌引起的。本试验所采奶样中都分离出了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 说明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是该牛场奶牛临床型乳房炎的主要致病菌, 这与多个文献报道的引起奶牛乳房炎主要病原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相符。恶劣的环境和挤奶过程感染是引起本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因此, 保持牛舍内外清洁、牛体的卫生、避免挤奶过程中的交叉感染, 是预防奶牛乳房炎的重要措施。

药敏试验结果表明, 两种菌均对非常用药复方氟苯尼考敏感, 而对左氧氟沙星 (喹诺酮类) 、庆大霉素 (氨基糖苷类) 敏感性不相同, 对常用药红霉素 (大环内酯类) 、氨苄青霉素 (β-内酰胺类) 等耐药。菌株对常用药物如氨苄青霉素 (β-内酰胺类) 等的耐药性可能是由于养殖场缺乏科学饲养技术和兽医诊治知识, 在发病时盲目使用抗生素, 且在该奶牛场长期使用某种抗生素而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4 结论

临床型乳房炎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药品与试剂

乳房消炎液 (产品生产批号20130906) , 由河北康利动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提供;其他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患有乳房炎的奶牛10头, 由张家口某奶牛养殖场提供。

1.1.2 主要仪器

PHS-25标准型pH值计, 上海精科雷磁仪器厂生产;CONscan40型数显电导率仪, 上海理达仪器厂生产;牛乳体细胞分析仪, 丹麦FOSS公司生产。

1.2 方法

1.2.1 试验处理

将患有临床乳房炎的10头奶牛, 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 (I组, 6头12个乳区) 和无治疗的乳房炎对照组 (Ⅱ组, 4头10个乳区) 。另外, 再挑取3头健康奶牛作为空白对照组 (Ⅲ组, 12个乳区) 。I组奶牛每次取乳后, 用热毛巾将乳房擦拭干净, 然后将乳房消毒液均匀的涂抹于患病乳区, 2~3次/d, Ⅱ组、Ⅲ组不用药。用药第5天严格按照取奶过程进行操作, 取乳汁20mL左右用于检测。

1.2.2 样品测定

根据仪器操作说明, 测定牛奶电导率和pH值的方法对乳汁进行检测;体细胞数用电子体细胞计数法 (DHI) 测定。其中乳汁体细胞数量判定标准为:大于5×105mL-1时, 视为可疑性乳房炎;大于10×105mL-1时, 被视为乳房炎。pH值判定标准为:大于6.7时, 可疑为非临床性乳房炎;pH大于6.8时, 则疑为乳房炎阳性。牛奶电导率大于5.0ms.cm-1时, 视为可疑性乳房炎。

1.3 数据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

2.1 乳房消炎液对患牛乳中体细胞数、pH值和电导率的影响。

注:同列资料肩标, *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

由表1可知:在0天时, I、II组奶牛乳中体细胞数极显著高于Ⅲ组;第5天检测, 用过药的I组, 体细胞数值下降, 显著高于Ⅲ组, 而未用药的II组数值持续升高, 极显著高于Ⅲ组。

在0d时, I、II组奶牛乳中的pH值极显著高于Ⅲ组;第5天检测, 用过药的I组, pH值下降, 显著高于Ⅲ组, 而未用药的II组数值升高, 极显著高于Ⅲ组。

在0d时, I、II组奶牛乳中的电导率极显著高于Ⅲ组;第5天检测, 用过药的I组, 电导率下降, 接近于Ⅲ组, 但I、II组都还是极显著高于Ⅲ组。

3 讨论

乳房炎是细菌侵入乳房后增殖而引起的一种反应, 这种炎性反应是动物自卫的一种手段, 目的是杀死病原微生物, 修复损伤的组织和细胞, 恢复乳腺的正常生理功能。在这个过程中, 血液中免疫蛋白质的浓度和乳中的白细胞数量会相应升高, 而牛奶中的体细胞主要来自血液的白细胞, 这就意味着细菌越多, 白细胞的数量也越多, 该乳区分布的乳中体细胞数随即增多。资料显示, 牛乳电导率的变化与体细胞的含量呈正相关, 体细胞的增多会使牛乳电导率增大。本试验数据表明, 未用药的II组奶牛的牛奶电导率和体细胞数都有所增加;用过药的I组电导率随体细胞数的减少而降低, 并且接近于Ⅲ组健康奶牛, 可见“乳房消炎液”在治疗过程中可以抑制病原体的繁殖, 提高乳腺细胞的抵抗力, 促进病变细胞恢复。

乳房炎发生后, 牛体会升高血液中免疫蛋白质的浓度, 这就使得血液与牛乳之间的pH值梯度差缩小, 导致牛奶pH值逐渐升高, 趋向于血液pH值。试验结果得出, 用药后的pH值接近于正常数值, 表明“乳房消炎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血管通透性和杀灭细菌, 修复乳房组织, 恢复正常的泌乳功能。

4 结论

通过本试验可以得出:应用“乳房消炎液”搽剂可以降低患乳房炎奶牛乳中体细胞数、pH值和电导率, 减缓了乳房炎的发生, 可以将该药用于临床型乳房炎的治疗。

参考文献

[1]胡松华, 等.乳房炎治疗后牛奶中的抗生素残留[J].中国兽医杂志.1999, 25 (5) :52-53.

[2]雷晓薇, 等.应用体细胞计数监测奶牛隐性乳房炎[J].畜牧与兽医.2003, 35 (12) :35-37.

[3]刘俊栋, 等.奶牛隐性乳房炎的诊断[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0, 31 (3) :330.

[4]冯军科, 等.电导率监控奶牛隐性乳房炎阈值的确定及分析[J].中国奶牛.2010 (007) :47-48.

[5]陈华林.体细胞数在奶牛乳房卫生保健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奶牛.2000, 6:49-51.

[6]李力.电导率诊断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方法[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6, 9:28-29.

临床型乳房炎 篇7

据调查, 衡水市某奶牛场患乳房炎的奶牛较多, 应用多种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针对这种情况, 试验采集该场患病奶牛 (临床诊断为奶牛乳房炎) 的乳样, 进行了乳房炎病原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 以期对该养殖场奶牛乳房炎的预防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兔鲜血琼脂、普通营养琼脂、麦康凯琼脂、伊红美蓝琼脂、三糖铁琼脂斜面、营养肉汤、血清肉汤培养基, 北京奥博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迭氮钠鲜血琼脂、改良爱德华琼脂培养基, 按常规方法配制。

细菌生化微量鉴定管、微量生化反应管 (批号20081203、20090310) , 购自杭州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

药敏纸片 (新霉素、林可霉素、庆大霉素、头孢曲松钠、卡那霉素、氨苄西林、链霉素、阿米卡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氟哌酸、呋喃妥因、复方新诺明等, 批号20090312) , 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硫酸头孢喹诺注射液及中药复方黄连乳腺炎注射液的药敏片, 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产科实验室制备。

1.2 方法

1.2.1 乳样的采集

无菌采集临床确诊为乳房炎奶牛的乳样20份:依次用温水、0.2%新洁尔灭清洗整个乳房, 最后用75%乙醇擦拭乳头, 每个乳头先挤去头3把奶, 然后以无菌操作的方法每个乳区采集乳汁约10 mL, 标明牛号、乳区、日期, 立即带回实验室。

1.2.2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试验

从每份乳样中各取5 mL置于灭菌离心管中, 3 000 r/min离心10 min;弃去管中的上层液体, 吸取沉淀物0.1 mL分别接种于兔鲜血琼脂、麦康凯琼脂和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中, 37 ℃培养24 h;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和菌落特征, 挑取菌落进行涂片、革兰染色、镜检。根据菌落特征、溶血情况、染色特性及菌体形态初步判定细菌种属[4,5]并将其进一步纯化培养。

1.2.3 病原菌的鉴别培养及形态观察

根据细菌的生长情况、菌落的形态特征及染色特性将可疑的单菌落接种于兔鲜血琼脂、伊红美蓝琼脂、麦康凯琼脂、迭氮钠鲜血琼脂、改良爱德华琼脂培养基中, 于37 ℃培养24 h, 进一步观察其生长特性并再次纯化培养, 直到出现单个纯菌落时进行革兰染色、镜检, 观察形态及染色特性。

1.2.4 病原菌的鉴定

球菌的鉴定:镜检形态符合葡萄球菌特性, 在普通营养琼脂和兔鲜血琼脂培养基上形成圆形、金黄色、灰白色或柠檬色菌落, 且接触酶试验、凝固酶试验阳性的细菌即鉴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接触酶试验、凝固酶试验阴性但三糖铁试验阳性的细菌即鉴定为表皮葡萄球菌;三糖铁阴性者即鉴定为腐生葡萄球菌。镜检形态符合链球菌特性, 且接触酶试验阴性的细菌即鉴定为链球菌属细菌;若细菌CAMP试验阳性, 不水解七叶苷和马尿酸钠, 即鉴定为无乳链球菌;若细菌CAMP试验阴性, 不水解七叶苷和马尿酸钠, 即鉴定为停乳链球菌;若细菌CAMP试验阴性, 水解七叶苷和马尿酸钠, 即鉴定为乳房链球菌[6]。

杆菌的鉴定:革兰阴性杆菌氧化酶试验阴性, 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形成粉红色、在伊红美蓝琼脂培养基上形成紫黑色、带金属光泽的菌落, 在三糖铁琼脂斜面培养基上培养产酸或产气, 不分解尿素, V-P试验阴性的细菌即鉴定为大肠杆菌;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形成黏液状、浓厚、圆凸、闪光、丰盛的菌落, 以接种环挑之易成丝, 甲基红试验阴性, V-P试验阳性的细菌即鉴定为克雷伯菌;在湿润的固体培养基表面形成一片薄膜状扩散的或呈波状的菌苔, 吲哚试验阴性、枸橼酸盐利用试验阳性, 镜检呈多形性、长丝状、无芽孢的细菌即鉴定为变形杆菌[6]。

1.2.5 中药复方黄连乳腺炎注射液药敏片的制备

取新华1号定性滤纸, 用打孔机打成6 mm直径的圆形纸片, 每50片放入清洁干燥的青霉素空瓶中, 瓶口以单层牛皮纸包扎。经121 ℃、2 h高压消毒, 放在37 ℃烘箱中数天, 使其完全干燥, 备用。

在上述含有50片纸片的青霉素瓶内分别加入复方黄连乳腺炎注射液500 μL、1 000 μL、2 000 μL (即药敏片药物含量分别为10 μL/片、20 μL/片、40 μL/片) , 作为该药物的D (低剂量) 组、M (中剂量) 组、G (高剂量) 组。

硫酸头孢喹诺药敏片的制备:在上述含有50片纸片的青霉素瓶内分别加入硫酸头孢喹诺注射液 (规格100 mL/2.5 g) 50 μL、100 μL、200 μL (即药敏片药物含量分别为25 μg/片、50 μg/片、100 μg/片) , 作为该药物的D (低剂量) 组、M (中剂量) 组、G (高剂量) 组。

翻动纸片, 使各种纸片充分浸透药液, 同时在瓶口上记录药物名称, 置37 ℃温箱内过夜, 干燥后密闭保存[7]。

1.2.6 菌悬液的制备

从每种已鉴定的分离株培养基上挑取一接种环菌, 接种于含5 mL营养肉汤的试管中, 置37 ℃摇床上振荡培养8 h, 取出与0.5号麦氏标准管浊度进行比较:若肉汤浊度低于0.5号麦氏标准管浊度时继续培养;若肉汤浊度超过0.5号麦氏标准管浊度时用生理盐水稀释调节至与0.5号麦氏标准管相同的浊度。

1.2.7 药敏试验

采用纸片扩散法[8], 即用移液枪吸取菌悬液0.02 mL于普通琼脂培养基上 (链球菌接种于5%鲜血琼脂培养基) , 参考世界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 (NCCLS) 推荐的纸片扩散标准判定结果。

2 结果

2.1 细菌的分离鉴定结果

从20份乳样中分离得到9种162株细菌, 根据菌落形态、染色特性、培养特性以及生化特性作进一步鉴定, 结果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58株 (35.8%) 、大肠杆菌58株 (35.8%) 、表皮葡萄球菌10株 (6.2%) 、腐生葡萄球菌6株 (3.7%) 、乳房链球菌10株 (6.2%) 、无乳链球菌8株 (4.9%) 、停乳链球菌10株 (6.2%) 、克雷伯杆菌1株 (0.6%) 、变形杆菌1株 (0.6%) ;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为主要病原菌, 其次是链球菌, 占总菌数的98.8% (160/162) 。

2.2 药敏试验结果

药敏试验结果表明:3种葡萄球菌对硫酸头孢喹诺注射液 (M、G) 、中药复方黄连乳腺炎注射液 (M) 、环丙沙星、林可霉素、头孢曲松钠、新霉素、氧氟沙星、呋喃妥因、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均呈高度敏感;对链霉素和阿米卡星呈中度敏感;对氟哌酸、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呈低度敏感或不敏感。其中硫酸头孢喹诺注射液 (M、G) 、庆大霉素的抑菌圈在25 mm以上;中药复方黄连乳腺炎注射液 (M) 、林可霉素、头孢曲松钠抑菌圈也接近25 mm。3种链球菌对硫酸头孢喹诺注射液 (M、G) 、中药复方黄连乳腺炎注射液 (M) 、头孢曲松钠、环丙沙星、林可霉素、新霉素、呋喃妥因等呈高度敏感;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氧氟沙星、氟哌酸呈中度敏感;对链霉素、阿米卡星、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呈低度敏感或不敏感。其中硫酸头孢喹诺注射液 (M、G) 、中药复方黄连乳腺炎注射液 (M) 、头孢曲松钠、环丙沙星、林可霉素的抑菌圈在25 mm以上。大肠杆菌对硫酸头孢喹诺 (M、G) 、中药复方黄连乳腺炎注射液 (M) 、新霉素、链霉素、阿米卡星、氧氟沙星、林可霉素、氟哌酸等均呈高度敏感;对环丙沙星、卡那霉素、头孢曲松钠呈中度敏感;对呋喃妥因、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呈低度敏感或不敏感。变形杆菌对硫酸头孢喹诺注射液 (M、G) 、中药复方黄连乳腺炎注射液 (M) 、新霉素、氧氟沙星、氟哌酸、林可霉素等呈高度敏感;对链霉素、头孢曲松钠呈中度敏感;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呋喃妥因、复方新诺明等呈低度敏感或不敏感。克雷伯杆菌对硫酸头孢喹诺注射液 (M、G) 、中药复方黄连乳腺炎注射液 (M) 、头孢曲松钠、环丙沙星、新霉素、链霉素、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呋喃妥因呈高度敏感;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林可霉素呈中度敏感;对氟哌酸、复方新诺明等呈低度敏感或不敏感。其中链霉素、环丙沙星呋喃妥因的抑菌圈达到25 mm以上。见表1。

注:抑菌圈直径≥20 mm以上为高度敏感;抑菌圈直径在14~19 mm为中度敏感;抑菌圈直径≤15 mm为低度敏感或不敏感。

3 分析与讨论

(1) 试验从20份奶样中分离得到162株病原菌, 其中主要是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 其次是链球菌, 占病原菌总数的98.8%, 与相关报道基本符合。通过细菌分离培养发现, 该奶牛场患病奶牛均呈混合感染, 多数是由2种甚至3种以上病原菌引起, 这可能与牛场的消毒方式、饲养管理不严格有一定关系。

据调查, 该牛场由多个养殖户组成, 各户饲养管理方式不尽一致, 消毒管理不严格、粪尿清理不及时等均可导致乳房炎的发生, 因此为了预防此病的发生要加强环境和挤奶工作中的卫生管理, 并对整个养殖场进行统一管理、统一消毒, 减少或避免疾病的互相传播。

(2) 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引起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对硫酸头孢喹诺注射液 (M、G) 、中药复方黄连乳腺炎注射液 (M) 、新霉素、林可霉素和头孢曲松钠均呈高度敏感, 抑菌圈直径大小均在20 mm以上, 这可能与在临床上治疗奶牛乳房炎较少使用这些药物有关;而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氨苄西林、链霉素、阿米卡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氟哌酸、呋喃妥因、复方新诺明等呈中度敏感、低度敏感或不敏感。据调查, 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氨苄西林、链霉素、阿米卡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药物在该奶牛场是治疗乳房炎的常用药物, 其治疗效果不佳, 大多数致病菌已产生耐药性, 并且大量抗生素在乳汁中残留, 不仅给奶牛乳房炎治疗的选择用药带来很大困难, 而且给人类用药带来很大问题。

硫酸头孢喹诺是动物专用抗生素, 抗菌活性强, 吸收快, 达峰时间短, 生物利用度较高, 可以在肺脏、乳腺等组织达到较高的组织浓度, 毒性低, 在动物的可食性组织中残留较少, 国外已将其广泛应用于猪、牛的呼吸系统感染及奶牛乳房炎的临床治疗。中药具有抗菌、消炎、不易产生耐药性、无毒或低毒、无残留或低残留等特点, 且兼有药物与营养的双重功能[9]。通过比较, 建议该奶牛场选用硫酸头孢喹诺注射液和中药复方黄连乳腺炎注射液联合应用。

4 结论

(1) 试验从20份奶样中分离到9种162株病原菌, 其中主要是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 其次是链球菌, 占病原菌总数的98.8%。药敏试验结果表明, 引起该牛场奶牛乳房炎的病原菌对硫酸头孢喹诺注射液 (M、G) 、中药复方黄连乳腺炎注射液 (M) 、新霉素、林可霉素和头孢曲松钠均呈高度敏感, 对其他抗生素呈低度敏感或不敏感, 为临床选择用药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2) 预防临床型奶牛乳房炎的措施:加强奶牛的饲养管理, 提高奶牛的抗病力;改善环境卫生条件, 减少奶牛接触病原微生物的机会;坚持良好的挤奶卫生习惯和乳头药浴, 减少病原传播, 降低感染概率;做好奶牛乳房炎的定期监测, 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加强干乳期的治疗;对反复发作、长时间医治无效的奶牛及时淘汰。

参考文献

[1]叶宝娜, 王国林.奶牛乳房炎防治措施研究进展[J].中国奶牛, 2007 (12) :33-34.

[2]陈家璞.乳牛疾病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92:287-322.

[3]刘大程, 程艳, 张智勇.呼和浩特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主要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J].中国畜牧兽医, 2006, 33 (7) :71-73.

[4]东秀珠, 蔡妙英.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5]陆承平.兽医微生物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6]魏小娟, 蒲万霞, 周绪正, 等.兰州地区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J].动物医学进展, 2007, 28 (8) :113-114.

[7]孙丽蓉, 李芳萍, 康宏昌, 等.药用药敏纸片的制作与应用[J].内蒙古畜牧科学, 2001, 22 (3) :37.

[8]陈坤永, 翁良树, 吴慕贞, 等.深圳地区奶牛临床型乳房炎病原菌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J].中国兽医科技, 1999, 29 (9) :36-38.

绵羊坏疽型乳房炎的诊疗 篇8

1 病例简介

该绵羊2.5 岁,品种为道赛特,产羔一个月,病羊表现为精神沉郁,呼吸加快,食欲废绝,体温40.6℃,右后肢跛行(走路画弧线)。初期乳房表现为急性炎性反应,乳头基部伤口处有炎性渗出,该侧乳房皮肤呈现粉红色,极度肿大坚实,触诊敏感,有生面团样手感,按压有白色凹陷痕迹。乳汁已经变性,抽出约120m L粘稠微红的脓性汁液。之后乳房颜色渐变为红色,4h后乳房颜色变为紫色,此时痛感已基本消失(因为此时已采取了封闭疗法),10h后乳房颜色变为蓝黑色,最后乳房坏疽(坏疽区皮肤与正常皮肤区域界线明显),直至上部乳腺萎缩,从伤口至乳头的部分逐渐脱落,由于采取了比较彻底的消毒保护措施,剩余部分未发生化脓感染,且左侧乳房功能正常。

2 诊断

根据可能病因和症状初步诊断为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坏疽性乳房炎,虽然肠杆菌和厌氧菌等其它微生物也有可能引起坏疽性乳房炎,但是考虑其常见情况,还是觉得葡萄球菌感染的可能性较大。若能结合细菌分离培养以及生化试验(凝固酶阳性)就能得到更加准确的诊断了。另就资料显示,奶牛常用的标准乳盘体细胞计数的方法对于诊断葡萄球菌感染并不准确。

3 治疗

因为该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且同一生产时期的羊只较多,所以治疗期间采取隔离治疗的办法,并且对该羊的羔羊实行人工饲喂,对舍内采用5%的来苏儿喷洒消毒(当时没有其他消毒剂供选择)。

由于其为急性发作,先期疼痛剧烈,因此采用的是乳房基部多点注射普鲁卡因加抗生素的封闭疗法(隔天一次),伤口处用双氧水冲洗后涂擦碘酊。第2 天,开始全身给予抗生素治疗(静脉注射青链霉素,加上地塞米松)。整个患侧乳房开始外敷鱼石脂(此时乳房已经变为蓝黑色)。治疗期间还针对其食欲不振给与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腺分泌的药物(商品名为:胃肠舒)。

治疗第5 天,其乳房下部脱落,对其剩余部分的红色颗粒状暴露的组织进行了冲洗消毒,并继续外敷鱼石脂,直至干燥萎缩。

4 讨论

上一篇:锰矿地质特征下一篇:雕塑与环境空间的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