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实习报告

2024-09-08

石油地质实习报告(精选8篇)

石油地质实习报告 篇1

中国石油大学地质实习报告

第一章 绪言

本次实习野外路线观察时间为7天,具体时间为7月8-14日,早上7点30分从润洁公寓上车,晚上5点前回来

本次主要观察路线有9条

线路1:下苇甸寒武-奥陶纪地层观察;

线路2:野溪构造地质观察

线路3:延庆燕山天池西侏罗纪碎屑岩、火成岩特征观察

线路4:延庆燕山天池东侧地质构造观察

线路5:十三陵天池-三合村岩性、构造观察

线路6:沟崖水库-十三陵水库地层接触关系、现代河流沉积作用观察

线路7:房山太平山南坡石炭-二叠系岩性组成、接触关系观察

线路

8、房山燕山晚期侵入岩特征观察

线路9:周口店遗址参观

自然地理概况

北京的整个地形和山势的骨架,基本形成于距今6000-7000万年的燕山凿山运动。北京的西部山地,从南口的关沟至拒马河一带,统称为西山。它是由一系列成北东—南西走向,并且大致平行的褶皱山脉所组成,属太行山脉。北京北部的山地,统称为军都山,属燕山山脉,这是一个镶嵌着若干个山间盆地的断块山地。在地势上,则是由平原呈阶梯逐级上升,尔后进入蒙古高原。

北京市地理坐标为:北纬经度39°28′—41°05′,东经117°30′—115°25′,南北跨纬度约1°37′,东西跨经度约2°05′。天安门地理坐标为:北纬39°54′27″,东经116°23′17″,是北京的标准中心坐标点。天安门广场海拔高度为44.4米。

第二章 地层

一、太古界

在线路6,沟崖水库西侧有一组太古界变质岩,细观察可看到片麻岩,麻砾岩,可以看到的矿物有斜长岩、角闪岩,所以可命名为斜长角闪片麻岩。颜色灰白,其表面有重结晶现象,岩石致密,有定向排列的特点。说明这个岩层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高温高压环境,生成了新的矿物。和下层的元古界石英砂岩存在地层缺失,且两个岩层的倾向不同,可判断出地层接触关系为角度不整合接触。接触面倾向为140,倾角为54。图

二、元古界

在线路6,出现了一组中上元古界石英砂岩。颜色为灰白色,表面不含辉绿岩。属常州沟组,距今有17-18亿年。

在线路4,永宁至天池分岔路西侧约3公里处,有距今8-10亿年前的中元古界地层,其成分主要为白云岩、灰岩。推测白云岩是在古老地层中灰岩通过交代作用形成。在这些岩层表面发现了砂状颗粒、泥晶及鲕粒构造。其中鲕粒为同心圆,呈眼球状。其原因可能为有生物活动产生碎屑的关系,也可能为已固结的碳酸钙沉积被压扁压断产生碎屑。本地层还出现了初期小规模熔岩现象,有1-2米厚,原理是环境产生的HCO3-及H2CO3使碳酸型岩发生溶解。其成因有本身岩石关系,还有节理断层产生的裂缝,潮湿的气候天气等外因加速这种现象的发生。继续下去就会变成溶洞。这种以化学溶蚀为主,机械冲刷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这些地质作用所产生的地貌,称为喀斯特。

沿公路不远处有中元古界长城系石英砂岩(石英纯度>95%),生成于17亿年前左右,层状结构。其石英颗粒呈粒状。有些岩石含发绿部分为海绿石。判断为海洋相,因如果

为河流相,石英的纯度达不到如此高,且由此途径形成的砂岩受到河流形态的影响,这里观察到的为一大整块岩石。岩层上有些长度为7公分左右的条状物,是由泥裂形成,里面充满了石英颗粒。但规模不大,且无规律。

同样线路距溪水湾一公里处出现了中上元古界海相灰岩地层沉积,以波痕、印模现象为主。形成原因可能为海上碳酸盐发生造山作用形成。沉积面倾角为65,层面光滑,呈水平状。印模形成原因是下层岩石软,上层较硬,上层有痕迹的岩石压下岩形成。波痕可能是流水或风冲刷自然形成,也可能是压成,此时和印模类似。波痕如对称为双向水流,不对称为单向。波痕与印模区别为波痕具有方向感和定向性。(照片)

三、古生界

(一)寒武系

在线路1,沿铁路方向依次出现寒武系下统、中统和上统。

1、下统

该地层由上层毛庄组,中层馒头组,下层府君山组构成。厚度约80-100米。由紫红色泥岩和灰黄色泥质泥晶白云岩组成三个沉积旋回。每个旋回下层为含三价铁的紫红色页岩和泥岩,具有砂质结构,中层岩层显红、白色,上层岩层以灰色为主,为灰质泥岩,白云岩等碳酸盐类。从下到上岩层粉砂质增多。

2、中统

该地层由徐庄组、张夏组、崮山组构成。与下寒武统的接触部分主要以灰色鲕粒石灰岩和绿色粉砂质页岩作为分界。鲕粒呈鱼子状,粒径0.2mm-0.6mm,含量60%-80%,发育较大,填隙物为亮晶方解石。该地层含泥质条带灰岩、鲕粒灰岩和竹叶状灰岩,竹叶状灰岩砾屑周围没有红色氧化圈。照片

3、上统

该地层由长山组、凤山组构成。含白云质条带灰岩和竹叶石灰岩:前者在风化面上呈褐或褐红色,新鲜面呈深灰色。后者竹叶状砾屑常具有氧化圈,最长可达10cm,呈放射状、梅花状排列或平行层面排列。竹叶状石灰岩横向上呈透镜状,可能在形成过程中结实打碎、搬运、沉积,受到了风暴作用的影响。(照片)

(二)奥陶系(距今438-505年)

线路1出现下奥陶统,位置:下苇甸东南永定河东侧铁路旁。此处为冶里组,厚度有30-80厘米左右,主要由灰岩构成,与下层的上寒武统地层称整合接触关系。与上寒武统相比,这里灰岩的块状性增强。对冶里组灰岩进行细分为厚层块状灰泥石灰岩、豹皮石灰岩、白云质条带灰泥石灰岩。其中第一种灰岩岩质较纯,在当地常被开采作为石灰和水泥原料。豹皮灰岩其岩面呈斑点状(此处画图)

线路7同样为下奥陶统。在太平山南坡的马家沟组,厚度少则几十米,多达二百米多。岩性:底部主要为同生角砾状灰岩,下、中部主要为青灰色的中厚层状灰岩、结晶灰岩,上部主要为泥质条纹带灰岩或白云质灰岩。本统各个地层呈整合接触,(三)石炭系

在线路7中,出现了中石炭统本溪组,厚度50。岩性主要由泥岩构成,岩性偏细。在岩石表面有风化壳,土状松散,其中有铝土矿出现,说明这里发生风化作用的时间很长。整个本溪组底部普遍发育有灰绿色泥质角岩(风化后常为褐红色),为古风化壳产物;中、上部主要为黄褐色板岩(由泥岩变质而成)及少量红柱石角岩(俗称菊花石),夹有少量生物碎屑灰岩透镜体及粉砂岩。其中红柱石角岩是由常见的粘土矿物脱水而成。

在同样地区,出现了上石炭统太原组,厚度70cm左右。和本溪组分界处为浅变质砂岩。本组旋回性强,表面含有不规则煤层。自下而上分为两个沉积轮回。第一段

底部为中厚层状中、细粒变质砂岩,中上部为灰黑色红柱石角岩,斑点板岩及黑色板岩,第二段底部为含砾变质砂岩,中上部为变质细砂岩、砂质板岩等,其中含有可采煤层。

(四)二叠系

在路线7,太平山南坡出现下二叠统山西组。厚度约30米左右。本组地层有一完整旋回。底部为灰黑色含砾变质粗砂岩(俗称“豆腐块”角砾岩,可作为太原组与山西组分界标志),局部为细砾岩,中上部为浅灰色变质细砂岩,夹杂些灰色板岩及煤层。这些砂岩具有定向性排列的特点。

在此处又出现了下二叠统杨家屯组,厚度近百米,底部为灰绿色厚层状变质粗砂岩、变质砾岩(作为与山西组分界标志);中上部为杂色变质砂岩,夹杂少量含砾变质砂岩及黑色板岩。

四、中生界

(一)侏罗系

在线路3,燕山天池大坝西南侧3公里出现中侏罗统后城组黑色页岩。它处在此区域底层的下部,发黑原因是有机质多。细粒结构。中部是宽度为20-30cm的砂岩,极不稳定。上层同样为砂岩,与中层比抗风化能力较强。下层黑色页岩形成的环境应该是在沼泽,深湖或半深湖。因植物残骸较多,在石油方面可作为产油层。中层的砂岩孔隙度大,对油气的吸收好,可作为储油层。再上面的一层为盖层,防止油气渗透到地面

燕山天池宾馆正门西侧,有侏罗纪晚期后城组出现,距今135-150万年左右,与前者类似。

五、新生界

(一)第四系

在线路6,十三陵水库二坝东北侧,出现了第四纪现代河流沉积物,岩石排列松散,大小粗大。颗粒属中粒,分选性磨圆性都不好,归为砾岩。推测为冲积扇相。

线路9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北京人遗址位于周口店村西。有两座东西并列的山丘,东边的一座有一个大山洞,俗称猿人洞,1929年后,叫周口店第一地点,东西长约140米,中部最宽处约20米。在此洞中出现一层层不同的沉积,埋藏着北京人的骨头,生活用具等。

第三章 岩浆岩

由火山喷发物形成的岩石统称喷出岩,它包括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岩浆在侵入过程中变冷,结晶而形成的岩石叫侵入岩。

一、侵入岩

(一)正长斑岩(碱性浅层细粒侵入岩)

在线路8,盘云岭处出现燕山晚期正长岩岩床。大概于8千万年前侵入,由于其岩面发现斑晶,则为正长斑岩。它的形成过程是上层的侏罗纪沉积岩出现后再侵入的。围岩与侵入岩接触部分的烘烤边(围岩部分)岩性致密,冷凝边(侵入岩部分)结晶小。

(二)闪长玢岩(中性浅层细粒侵入岩)

在线路1中,位置:下苇甸东南永定河东侧铁路旁(39”59’35”,116’01”27)处有闪长岩岩墙,与周围的岩层呈浅层侵入接触关系。(产状测量)

在线路8中,发现了大量的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按含碳量大小划分,>20%为后者,10%-20&为前者,<10%的未含石英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呈灰黑色,岩性成分有角闪石(黑色),斜长石(灰白色),石英,云母(发亮)等。颗粒大小与岩石结晶时所处的环境有关。一般来说,结晶慢的颗粒粗,结晶慢的颗粒细。而由于岩体

边缘温度降得快,所以结晶也比岩体中心要快。所以我们常看到岩石从边缘到中心颗粒逐渐变大的现象。我们所观察到的颗粒小则1毫米,大到几厘米,沿路深入颗粒越来越大,大概是温度的关系。析离体,俘虏体大小不一,(画图、岩性)。花岗闪长岩成分类似,较石英闪长岩可以看到更多肉红色的钾长石,颗粒近厘米后称花岗伪晶岩。在官底村采石场中,还发现了一个面积为56平方公里的岩株,其成分有石英,钾长石,云母。

(三)其它

辉绿岩,属于基性浅层侵入岩,在线路3中天池半岛标志牌发现大型的辉绿岩侵入体。由于风化较厉害,我们是通过敲打出新鲜面来判断出。其内部成分包括辉石,角闪石等,观察到是细粒。

二、火山岩(喷出岩)

(一)熔结火山碎屑岩类

在线路8,燕山天池大坝西侧,出现中生界侏罗系角砾熔结凝灰岩,属中侏罗统后城组火山碎屑岩。其面为石英粗面质,紫灰色。熔结凝灰结构,似流动构造。由晶屑(钾长石、石英)、玻屑(未结晶的碎片)、岩屑(岩石碎块)、角砾及火山灰构成(二)火山碎屑岩类

火山碎屑岩是主要由火山碎屑物质组成的岩石,是介于火山岩与沉积岩之间的过渡岩石类型,兼有两者的特点

在线路5,蟒山顶出现的侏罗纪火山碎屑岩,颜色鲜艳,有紫,黄,红色等,无成层性及分选性,呈杂乱堆积。颗粒大小为中粒,直径2CM左右,色较杂,整体为紫褐色,磨圆性差,岩性以中性为主,块状构造。个别岩石颗粒较大,平均下来有4-5公分,最大有10公分以上。

在线路6,青松岭处有不同形态的侏罗纪火山角砾岩。主要有凝灰岩(灰黄色,白色,含有矿物:长石、石英,有少量的角闪石、辉石,粗细不均匀,分选差),中性的火山角砾岩,及集块岩,沿路从内向外碎屑岩大小逐渐增大。相比于寒武系灰岩,其抗风化能力差。这些火山碎屑岩可能为火山作用产生的固体喷发物。

三、变质岩

变质岩是在内动力地质作用下(地壳运动或岩浆运动),地壳中已形成的三大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在高温、高压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下,在原地固态情况下,使原来岩石的成分、结构、构造发生改变,重新形成的岩石。

在介绍地层时已提到变质岩,这里不再讨论。

第四章 构造

一、褶皱

褶皱是指层状岩石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发生弯曲变形,形成一系列的波状弯曲现象。基本类型是背斜与向斜。原始水平岩层受力后向上凸曲者,称为背斜,向下凹曲者称为向斜。相邻背斜之间为向斜,相邻向斜之间为背斜。相邻的向斜与背斜共用一个翼。按横剖面形态特点可分:尖棱形,圆弧形,扇形,箱型等

在线路2的妙峰山体,出现一个箱状(左侧)和尖棱状(右侧)背斜,(画图)两者中间夹着圆弧状向斜,体现了背斜与向斜常并存的关系。

在线路7,164背斜形态为箱型。“164”指的是首次测量的高度。因长年风化,实际高度已小于164米,长度有300多米(目测)。

在线路4,六道河处有大型背斜。其左侧岩石较为破碎,右侧呈馒头状。背斜判断理由为左侧岩石向左倾,右边岩石向右倾,两侧岩石倾向向背而离。其地层从下到上,从老

到新为常州沟组(石英砂岩,发白,个别为肉红),串岭沟组(页岩、泥岩,易破碎风化)、团山子组(白云岩)。

二、断层

断层是断裂面两侧发生明显相对移动的断裂构造。按断层两盘相对运动可分类为正断层、逆断层、走滑断层。

(一)正断层

正断层是指断层上盘相对下盘向下滑动的断层,即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在线路8,宾馆正门西侧出现两个规模较大的正断层,断层面倾角约60,倾向指南北方向。

(二)逆断层

逆断层是指断层上盘相对下盘向上滑动的断层,即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在线路2,,铁路隧道南侧出口处,发现了逆冲断层。识别依据是:

1、断层角砾岩碎块圆滑

2、通过阶步、擦痕等判断出断层上下盘相对滑动的方向,找出上升盘和下降盘,即可判断。我们绕过断层后,对岩层产状进行了测量:倾向112,倾角18。

在路线4,六道河背斜附近存在一些断层(画图),一般在沟处发现。

在线路6,在青松岭,猜测这里有一个关于寒武系灰岩和侏罗纪火山碎屑岩两地层的大型断层,由于证据不足,不好判断断层类型

(三)走滑断层

走滑断层脸盘基本上沿断层走向作相对水平移动,根据断层两盘相对滑动方向,分左旋和右旋之分。

在线路2,采石场北侧,出现小规模走滑断层。通过观察擦痕,可确定是右行。

(四)单斜

指岩层向一个方向倾斜并向下逐渐过渡为水平产状。

在线路4,出现排字岭单斜,为距今1.4亿年的中生代侏罗纪粉砂岩和砾岩构成,其形状在风力作用下形成了一排排剑书似的山峰。(画图)下层为泥岩,粉砂岩,是当时河道的沙形成。此层又分为两个连续界面,其中呈灰黄色的是水相,紫红色的为陆相。上层层为中粒砾岩,最大颗粒大10厘米左右,其底面对下层有冲刷作用。这两层完成一个正旋回。在上层出现类似的一个旋回,最顶部由风化壳覆盖。每个旋回地层的接触关系为整合接触。在砾岩层可以看到一些交错层理、槽状层理。

三、节理构造

节理是较断层更为普遍存在的构造,节理的裂开面称为节理面。根据其走向的不同,相互平行者为张节理,交叉则为剪节理。由于张节理和剪节理易同时存在,则统一叙述。在线路2,位置:永定河右岸野溪铁路隧道上方。在箱状背斜的其中一个岩石上发现了2组张节理。节理面呈白色,长度长的有近50厘米,短则几厘米,宽度约20厘米,其条纹呈雁列式排列。总结两种节理辨别方法:张节理有填充物质,节理面大,不光滑且绕过砾石,延伸程度不大,剪节理没有填充物质,节理面光滑,排列紧密且切过砾石,延伸程度大。

其它与节理有关的现象现象

在线路8,采石场北侧发现了摇摆石(画图),其成型机理是先节理产生裂缝后,再球形风化而成。形成这种岩石一般需要三组及以上节理,如只有两组节理,只能形成柱状石。

在线路3中天池半岛标志牌发现大型的辉绿岩侵入体,其节理较为密集,长度不一,剪节理,张节理都存在。球形风化形成原因于上一个类似,不同的是由于辉绿岩为基性岩,抗风化能力强,球形风化程度不很明显。

第五章 认识与体会

一、主要收获

通过这次地质实习,亲身观察到了各种地质现象,巩固了自己的理论知识,达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效果。

二、体会

地质考察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但又是对石油工作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何处有油,在哪可打井,打井深度应达到多少,都需要地质考察。举个例子,如果打井时在一个节理很多的地方,不小心处理,油顺着节理面渗到别的区域了。作为开井的前期工作,通过这次地质实习,我更深刻的理解到其重要性。

三、问题与建议

致谢

鲜本忠老师对整个实习的全程辅导

参考文献

1、石油工业出版社《地质学基础》张琴主编 2008年版

2、地质出版社《普通地质学》(第二版)夏邦栋主编 1995年版

3、北京地理概况--------导游网

石油地质实习报告 篇2

贾振远教授说:“碳酸盐岩油气地质事业尽管是地学的一小角, 但在石油地质学中则占有重要的地位。油气在世界中有一半产自碳酸盐岩, 现在这种比例还在不断增加, 因此在世界各国特别是我国, 碳酸盐岩已成为不断寻找勘探的新领域, “我为在这个领域能做些工作而感到骄傲。”

作为我国较早注重碳酸盐岩油气地质研究方向的专家, 贾振远教授尽心极虑, 为我国在该研究领域的教学事业做了大量的工作。贾振远教授认识到碳酸盐岩油气地质与陆源碎屑岩油气地质有诸多方面自身的特殊性和独立性。因此, 他在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收集了大量的国内外资料编写了《碳酸盐岩油气地质》讲义 (校内刊印) , 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在90年代, 又编写了《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和沉积相》教材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 , 接着又与石油大学郝石生教授合作编著了《碳酸盐岩油气生成和分布》一书 (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 。同时, 贾振远教授还为原石油工业部有关单位和人员的培训编写了《碳酸盐岩沉积学》讲义, 该讲义在我国各油田和培训班、大学中传播使用, 期间还录制了《碳酸盐岩微相分析》、《沉积学》等录音教材为研究生和培训班讲授。

不仅在教学上, 在科研过程中, 贾振远教授对碳酸盐岩古风化壳储集体做了详细系统的深入研究, 对碳酸盐岩的重力流形成过程做了物理学的解释。在对碳酸盐岩沉积环境研究方面, 根据油气观点, 指出浅水与深水之间枢纽带为独立的沉积单位。在对白云岩的研究中, 指出华北震旦系雾迷山组白云岩是原生成因, 解释了华北奥陶系豹斑灰岩白云石次生成因的过程, 认识了新疆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白云岩是深埋白云岩化作用的产物, 并与胜利油田的同行研究了我国海南岛潮汐白云岩形成的过程。

由于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贾振远教授于1984年被原华北石油地质局地质大队聘为顾问;1985年被原石油部石油勘探司聘为《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培训教材》编委;1987年被长庆石油勘探局聘为高级顾问;2004年被中石化西北分公司规划设计研究院聘为塔河油田开发咨询专家组成员。并获得了“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和补贴。

在长期教学和科研中, 贾振远始终坚持了我国碳酸盐岩油气地质的研究方向, 获得丰硕的成果, 同时培养建立了一个老中青相结合的科研队伍。现在, 以蔡忠贤教授为首的团队继续在我国南北地区进行碳酸盐岩油气地质的研究;特别是在碳酸盐岩古风化壳储集体方面, 开展了深入研究, 把石油地质学、沉积学与水文地质学结合在一起, 对碳酸盐岩古风化壳储集体的溶洞、溶道、溶屋、溶厅等储集空间的形成和演化做了开创性的研究。

二、创新思维不息——承担重大科技科研项目, 功绩卓著

丰厚的积淀和锐意进取的精神让贾振远教授始终在重大科研课题上有出色表现。

贾振远教授进行了“七五”攻关项目的鄂尔多斯下古生界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性能课题研究。他们取得的鄂尔多斯下古生界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性能课题研究成果, 对推动鄂尔多斯地区的天然气的勘探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七五”期间, 贾振远教授还与陈发景教授共同负责并承担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75-54-03-02-03“新疆塔里木盆地东北地区沙西, 雅克拉构造与柯坪地区构造, 储集性能类比研究”。在鄂尔多斯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中实现油气重大突破后, 贾振远教授又提出一些急待解决的课题, 如沙雅隆起和沙西地区的断裂特征, 雅克拉油气藏类型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孔、洞、缝, 储集类型及成因等。为解决这些难题, 贾振远教授翻阅大量资料, 率先在立题时提出采用地质类比方法, 即在邻近沙雅隆起西北侧的柯坪隆起区和沙西区构造特征和储集性能提供科学依据, 该思路新颖可行, 被油气勘查工作采纳。

贾振远教授在该专题中主要负责柯坪地区碳酸盐岩孔、洞、缝特征及其控制因素与沙雅隆起进行类比研究, 该研究工作采用了野外与室内, 宏观与微观, 地质与地震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收集了大量的资料, 深入研究了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后生作用及储集空间发育的控制作用, 特别是将构造演化和成岩后生作用研究相结合起来, 并探讨了当今难题深埋白云岩的作用。该技术思路新颖, 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另外, 根据大量野外地面调查和测井资料, 贾振远教授对断层碎裂岩和构造裂缝的类型和性质进行研究, 探讨了断裂和裂缝的期次, 以及不同碎裂岩的渗透性质。从而对塔里木东北地区碳酸盐岩储集层孔、洞、缝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有了规律性认识, 为塔里木东北地区找油勘探中确定找油层位和有利地带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该专题研究紧密结合生产, 解决了生产当中提出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在盆地中分析利用了地震剖面和岩相古地理的资料, 确定了满加尔深水生油凹陷, 为研究塔里木东北地区油气源和远景评价奠定了基础, 对塔里木东北部地区石油勘探部署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在“八五”期间, 贾振远教授是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85-101-04-01“塔里木盆地北部碳酸盐岩, 碎屑岩油气富集条件及评价研究”一级专题负责人之一, 同时负责并承担了“塔里木盆地北部震旦一奥陶系储盖条件与油气富集条件研究”专题。

这是在“七五”攻关基础上, 针对勘探、生产及“七五”攻关中所存在的震旦一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条件这一难点进行攻关, 攻关起点高、难度大, 体现了科研与生产的密切结合。贾振远教授本着不怕苦、不怕累, 迎难而上的精神, 带领着攻关团队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该专题应用“沉积作用控制储集层的展布, 成岩作用控制储集层的储集性能”的技术思路, 采用露头、钻井, 测井、地震相结合,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 同时为提高研究水平, 引进“储层三维构型”储层模拟等当今国内外最新方法, 顺利完成攻关项目。

“八五”课题开展后, 在贾振远教授的指导和亲自参与下, 该一级专题下属的4个二级专题均采用了当时国内外最先进的“三维构型”研究方法, 并取得可喜成果。在储层空间几何形态、展布规律及非均质性方面的研究, 使科研人员对碎屑岩沉积相特征、储油层特征、类型、展布规律均有新的认识, 有利于解决生产中的难题。

此外, 贾振远教授还系统观察了塔里木北部地区所钻井岩芯和岩屑, 结合地表资料综合分析, 对塔里木北部地区井下下古生代地层划分问题提出一套方案, 较好地解决了长期以来由于钻井揭示下古生代地层少, 且地层分布不均而造成的下古生代地层划分对比难题。

贾振远教授在石油地质研究领域的成就为他赢得了尊重和赞誉。1987年他被长庆石油勘探局聘为高级顾问;1985年被使用工业部石油勘探司聘为《石油勘探技术培训教材》编委;1998年被中国地质学会聘为第五届石油地质委员会委员;2004年被中石化西北分公司规划设计研究院聘为塔河油田开发咨询专家组成员。同时, 贾振远教授还多次获得有关部门的奖励。1987年“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沉积相和沉积环境”获地矿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0年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油气形成和分布”获中国石油与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年“新疆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与标坪隆起构造地质, 储层类比研究”获地矿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获湖北省归国华侨联合会梁亮胜侨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塔里木盆地北部震旦-奥陶系储盖条件与油气富集条件”的研究, 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荣誉的背后饱含着贾振远教授几十年如一日的艰辛和努力。在无数个付出与收获的过程中, 贾振远教授不断地充实和超越着自我, 为石油地质事业奉献的同时, 也成就了其丰满厚重的科研人生。

石油地质实习报告 篇3

一、分层次教学的理论依据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动机等多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学习条件是指学生学习并掌握新学内容所必需的学习时间以及给予个别指导和全新的学习机会等。分层教学就是最大限度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这种“学习条件”和“必要的全新的学习机会等”。

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意见。“因材施教”,就是在共同的教育目标下,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及其他具体特点,有的放矢、因势利导地采用不同的教育措施。分层教学就是依据这一思想,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是从教学大纲规定的“应有的水平”来实施,针对学生各方面的具体差异,在教学中赋予学生不同程度的目的要求,达到因材、因人掌握不同层次知识水平的效果。

“层次性原理”在课堂教学中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的过程,交流可分为不同层次,如元素层次(词语交流)、命题层次(语句交流)、模式层次(语句网络交流)等。在每个班级中,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为了让所有学生都有交流的机会,教师必须提供不同层次的交流内容。其中,分层次教学是一种好的形式。

原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中提出“使包括后进生在内的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分层次教学在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状况、保证基本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和要求。它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学生差异,促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它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强调教育不是为少数人的教育,而是要使每个受教育者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提高,是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根据具体实际所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

二、分层教学在石油地质实习教学中的实施

1.学生分层

分层教学首先是学生分层。对学生的分层有两种方法:其一是显性分层,其二是隐性分层。就全班来说,一般采用隐性分层的方法。它可以避免助长基础好的学生的骄气和挫伤学习困难生的自尊心,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正如《目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所指出的,“在实施目标教学中,我们提倡在不改变教学班的前提下,混合编组进行自学、辅导合作达标。”良好的合作达标小组是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良环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充满着朝气和活力,会形成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学生既乐于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又容易在共同活动中接受教育,相互诱发增强自我教育力量,促进学生的转变,又催发了优秀学生成批成长的共同效应。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笔者制定了分层教学的模式。采用隐性分层,在不分班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的基础特点分成A、B、C三个等级,分别与学生谈话,明确自己的定位层次。同时,要让学生懂得这种分层是相对的、动态的、暂时的,只要自己努力,就可进入更高的层次;还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教师进行分层的目的,不是置自己于“死地”,不是给自己难堪,而是帮自己选准“起跑线”,放下思想包袱,配合教师实施好分层目标教学法。

2.教学目标分层

在分层教学前,教师应在吃透课程教学大纲、教材和抓好学期备课、单元备课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进行课时备课,要把每一个课时的教学要求,相对划分出高、中、低三个层次,也就是为学习较好的学生制定出一个较高层次的学习目标,为学习中等的学生制定出一个中层学习目标,为学习较差的学生制定出一个较低层次的学习目标。在为各个层次学生分别设计好适度教学目标的同时,教师还要仔细考虑好课堂上如何对学生提问和进行板演等具体的问题。改变过去“一刀切”的做法,对差生采取低起点、先慢后快、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加强指导与辅导等办法,把实习教材的训练目标,分解成有梯度的、连续的几个分目标,由单一内容练习到综合练习,由精度较低到精度较高的单一和综合练习。另外,允许差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步并逐步达到大纲要求。而对对动手能力强、接受能力快的同学,允许他们完成加工高精度、难度的练习。要注意的是,拟定各层次教学要求,既不能过高,增加教学难度,练习量过大,使学生消化不良,失去信心;也不能太低,降低大纲要求,减少练习量,放慢教学进度,完不成学习任务。教师要力求准确地把握各类学生的接受和操作能力,较好地解决“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矛盾。只有对各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处在不同起点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较好地发展,有效地提高实习教学质量。

3.实习分层授课

在石油地质实习教学中,笔者改变授课形式,保证在同一节课中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合”的环节,又有兼顾优、差生的“分”环节。一般步骤为:分(分类讲授)——合(集体讲授)——分(分类指导)——分(分类练习)——合(集体归纳)。这“三分二合”的课堂结构,“分”而不散,“合”而不死,不但自然地融进了讲授、练习、辅导、巩固、讨论、小结的正常教学程序,而且较好地解决了好、中、差各层次动静支配的矛盾。在实习教学中,要强化目标意识,做到课前公布各层实习目标,课后检查达标掌握情况,以便及时总结、调整、完善、再提高的目的。每个学生虽然在相对保密的情况下,知道了自己目前所处的层次,但具体到每节课时,又常常不知如何找到自己的学习位置。因此,教师一般应在每节课的开始,向学生展示各个层次(为了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最好不要将学生直接分为好、中、差层,而应称作为A、B、C层)的教学目标。例如,在上“常见沉积岩的认识实习”一课时,教师应明确告诉A层学生的学习目标是:除肉眼认识沉积岩中的常见矿物,还要在显微镜下认识矿物,能用科学分类法划分岩石类型,并能对岩石从矿物组成、结构构造等方面进行较详细的描述;B层学生的学习目标是:除肉眼认识沉积岩中的常见矿物,还要在显微镜下认识矿物,能用科学分类法划分岩石类型,并能对岩石从矿物组成、结构构造等方面进行简单的描述;C层学生的学习目标是:能做到肉眼认识沉积岩中的常见矿物,能确定岩石类型,基本掌握岩石描述的方法。由于每个学生学习目标明确,且难度不一样,避免了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了”的现象发生。

4.采用分层辅导,共同提高

实行分类型、多形式的辅导。这类辅导以不增加练习、不搞全班加班补课为原则,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辅导,对差生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例如,在沉积岩认识实习时,从岩石肉眼鉴定、镜下鉴定、分类命名到描述等讲解、演示,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思考,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对B类采用分组讨论、老师提示的方法,重点强调显微镜下鉴定、分类命名方法。对C类学生,让他们多进行肉眼鉴定和分类命名。而A类学生主要在肉眼鉴定分类命名、岩石描述上下功夫。同时,采用优生辅导差生的“一帮一”方式,收到较好的效果。具体办法是:老师点拨A组,A组辅导B组同学,C组同学由B组同学辅导,A组也辅导C组同学。这样就将全班同学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形成了“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同时也加深了同学间的友情,促进班风向好的方向发展,大大提高了实习教学质量。

5.考试与质量分析

落实分层目标教学法考试与质量分析,是检验和反馈分层目标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两个方面:

(1)考试命题要注意层次性。教师命题的立足点应以B层次学生为主,兼顾A、C类学生。试题应有恰当的难度和区分度,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考试时有选择性,让教师在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评分时有灵活性。例如,针对A类学生相对基础较好的情况,考卷一般应设计一些附加要求,这些附加要求题,要求A类学生必须做,且列入打分范围;而其他层次的学生则视自己的能力而定,不列入计分范围。实习考试也可采用“一套题两个评分标准”的方法。

(2)考试质量分析要体现出激励性。对各层次学生的考试情况,通过全班“实习教学质量分析课”等形式及时对学生进行反馈,反馈的内容不仅是通报考试成绩,而应是着重分析解剖各层次学生对各部分实习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即对审题方法、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的把握情况。反馈的标准要有弹性,对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要适度从严从紧,对中、下层学生应适度从宽从松,A层学生要在90分以上才为优秀,B层学生要在85分以上才为优秀,C层学生在80分以上即为优秀。对每次考试达到优秀的B、C层学生及时将其划入上一个层次,鼓励他们向更高层次挑战;对成绩仍不理想的B、C层学生,允许他们对做错的题目在搞懂订正后,再评分;通过分层评价和激励,以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都能朝着更高层次的目标不断攀登。

三、石油地质学课分层教学的实施效果

1.分层次教学较好地解决了教学要求整齐划一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矛盾

分层次教学,使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切合学生实际水平,教与学互相协调,使教学过程顺利展开,教学效果得到提高。同时,分层次教学在教学中形成一种促使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递进”机制,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处于激发状态,调动了各层次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使各层次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2.通过分层次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保证

同一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勉、互励,互相尊重与信任。互相认可和接触使他们体验到一种归宿感,主体能力得到展示。他们有了充分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尝试到了成功的乐趣,有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了学习兴趣,形成了自信、自尊、自强、自立的健康心态。在谈到分层次教学感受时,学生们说:“是分层次教学给了适合我们的学习环境,鼓起了我们的学习信心,使我们尝到了学习的乐趣,对我们一生的发展都将发生重大影响。”

3.分层次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

这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分析、归纳、综合、比较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所有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分层次教学不仅体现了共同要求与因材施教,而且形成了师生间的团结协作精神。分层次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4.分层次教学促进了教师水平的提高

分层次教学促使教师主动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的设计及学生的心理、学生的发展变化等方面进行研究,促进了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吸收新知识和新思想,充分调动了教师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教师教学的水平,促进、培养、提高了教师的敬业爱岗精神。

另外,为了搞好分层教学,实习教师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多花些时间研究学生及其学法,研究他们的学习需求,提炼出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法;给学生多做示范性练习(特别是对低层班或C班的学生)和举一反三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习动手能力;应扮演双重身份,既是任课教师又是班主任,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生活等,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课余时间多与学生接触或聊天,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总之,笔者在石油地质实习教学中实践分层教学,夯实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基础,提高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动手能力,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石油地质基础教案 篇4

认识并掌握地震和洪水灾害中的逃生常识。

【基础知识】

一、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

1.震前——防震准备——通常以 为单元。

2.震中——避震

(1)黄金12秒预警时间:

(2)室内避震——“ ”:就地躲避,利用三角空间,蹲或趴下,护住头部。

(3)室外避震——尽量到开阔的空地, , 。

3.震后自救与互救

(1)学会处理外伤的基本方法:

地震对人的伤害主要是倒塌的建筑物对人的 ,所以学会处理外伤的基本方法是必要的。

(2)保护好 ,尽量减少体力消耗。

(3)要有 和旺盛的求生意识——最重要的一点。

二、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

1.防洪准备

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 ;

二是 ;

三是 。

2.洪水应急

措施:

(1)尽量逃向 ,登上坚固建筑的屋顶、大树、山丘和高坡等,

(2)如果不能逃脱,要借助家中的 ,尽量不让身体下沉,等待救援。

(3)警惕和防止被毒蛇、毒虫咬伤以及 。

3.洪水中的救助

洪水中救助的重点在于 ,因为洪水的发生具有可预报性和一定的滞后性,转移过程中的互救显得尤为重要。

措施:

(1)把落水的人救上岸或转移到安全地带,常见的方式有 、等,或划船、去救人。

(2)抢救溺水人员,最主要的方法是 和 。

三、其他自然灾害的自救和预防

1.龙卷风中的自救

在接到龙卷风警报时,要立即躲进 或 中隐蔽起来。在家里,可适当将窗户留一些 ,并躲到与龙卷风方向相反的墙壁或小房间内抱头蹬下。如果在野外开阔地,可就近寻找 伏于地面。

2.台风中的自救

不要启程远足或到海滩游泳,不要驾船出海;在海上行驶的船只应尽快 ;外出的人应尽快回家,呆在室内,不要接近的窗户; 在上空掠过时,会平静一段时间,但切勿以为风暴已经结束。

3.滑坡、泥石流中的自救

暴雨过后如有 迹象,则应马上转移疏散,待形势稳定后应设法同外界联系,求得救助。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 的方向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 ,以及 。

4.大雾和沙暴灾害的预防

大雾和沙暴都属于能见度低的灾害性天气。如果遇到大雾天气,尽可能减少驾车出行或 ;如果遇到沙暴天气,出行时准备好防风用品,如 、等,用以保护 。

参考答案

一、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

1.家庭

2.(1)是跑还是躲,瞬间抉择

(2)伏而待定

(3)降低重心 护好头部

3.(1)埋压和砸伤

(2)呼吸系统

(3)顽强的毅力

二、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

1.关注汛期天气预报

学习并具备游泳、划船等技能

准备逃生物资

2.(1)高处

(2)木制家具或尽可能抓住木板、树干等漂浮物

(3)倒塌电杆上电线的电击

3.互救

(1)抛救生圈 救生衣 游泳

(2)科学地控水 进行人工呼吸

三、其他自然灾害的自救和预防

1.地下室 坚固的混凝土建筑物 空隙 低洼地

2.靠岸 向风 台风眼

3.滑坡 垂直于泥石流前进 谷底排洪的通道 河道弯曲、汇合处

高等石油地质学作业 篇5

2、油气成藏机理:油气成藏机理包括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以及保存和破坏各个环节。成藏流体的来源、运移路径、充注过程和充注时间是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油气成藏机理的研究需要从典型沉积盆地和典型区带的实际油气藏解剖分析出发,采用系统的、动态的和定量的研究方法,将典型油气藏解剖分析与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相结合,综合考虑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与保存过程,建立油气成藏定量模式。

3、油气成藏条件与油气成藏机理的区别:油气成藏条件主要是指油气藏形成所需的静态地质要素,包括生、储、盖、圈等基本成藏要素的研究和评价,重点是诸成藏要素耦合关系或配置关系的研究,目的为区域评价提供依据。而油气成藏机理的研究则侧重于成藏动态作用,包括成藏流体的来源、运移路径、充注过程和充注时间,由于沉积盆地温度场、压力场控制因素研究的进展及温度场、压力场和应力场正演和反演分析技术的改进和完善,沉积盆地流体的流动和油气的运移成为油气成藏机理的研究核心。

4、油气成藏模式:油气成藏模式是对油气藏中的油气来源、注入方向、运移通道、运移过程、运移时期、聚集机理及赋存地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同时也包括油气藏形成后的保存与破坏过程,是各种成藏控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可以理解为是一组类似的控制油气藏形成的基础条件、动力介质、形成机制、演化历程等要素单一模型或者多要素复合模型的概括。

石油勘探开发中的地质风险评价 篇6

编译:王立群

高山帮明

摘要:本文作者简要地论述了石油勘探开发中地质风险评价与项目经济评价的关系,并着重说明了在石油勘探开发这类高风险的项目中,事前评价和事后评审的重要性,指出事后评审是对事前评价的修改和补充,事后评审对于项目重点的重新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强调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方法评价项目的不确定性的重要意义,认为在现阶段的石油勘探开发中,在难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决策的依据有必要依靠定量的数据。

关键词:地质风险、不确定性、经济评价、事前评价和事后评审、重新评估

一、前言:

为谋求地下深部的油气藏而钻探探井,每口井需要数百到数千万元人民币的费用,然而能够发现石油的概率却不高。按预期发现石油并开发,根据油田规模的大小有必要投入数亿元人民币以上的投资,但这仍无法保证按预想的结果生产油气,而且能够收回初期的大量投资是进行生产的目的,所以当油价和汇率变动时,就会产生和当初的计划出现较大偏差的现象。因此说石油勘探、开发是风险产业的代表。

“石油勘探类似于赌博,算卦可能灵也可能不灵,如果害怕失败的话,那就什么也做不到”。在石油勘探开发产业中,以前一直是信任地质家这一类的冒险家和多才艺工匠的灵感进行投资。但是,随着1990年代的油价低迷和钻探发现概率的降低,已经转变到应用把握风险的程度和谋求投资决策的依据上,并开始讨论地质风险定量化的方法。现在,几乎所有的石油公司都在定量地评价地质风险,并系统地实施以定量评价风险为基础的经济评价。

本文将介绍伴随石油勘探开发的各种风险中,与地下不确定性相关的地质风险的评价现状。

油气藏的存在、规模等在地下诸条件中存在各种不确定性(uncertainties)。在伴随其不确定性的诸条件下进行投资,首先会产生损失的风险(risks),而与此同时又会出现获得利益的机会(chances)。从事石油勘探开发的技术人员的术语,严格地说是不确定性而非风险,根据高精度地评价不确定性,定量地评价风险和机会,其成果能够应用到投资决策中。

二、石油勘探开发的地质风险

1、地质风险的特征

石油勘探的风险大且具有赌博特征的原因,其一是油气藏赋存于地下的深部(2——5km以上),从地表直接预测其存在和其原始状态有困难。尽管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等新的勘探方法已经出现,而且方法在进一步地提高中,但在另一方面易于勘探的可能对象在减少,地震波难以到达的断层下盘以及岩盐层之下的、难度较大的目标和地表条件严酷的勘探区在增加。

为使石油勘探成功,有必要满足大量的条件。这也增加了最初预测的难度。大量的有机物质堆积下来,经历漫长的时间埋藏到地下的深处并生成石油,因浮力的作用而发生运移。石油不发生逸散而高效率地聚集在构造中,构造中的岩层存在可以充满石油的多孔储集岩。储集岩形成背斜等可以保存石油的形状(圈闭),而且储集岩为致密的岩层所覆盖(封闭),产生石油赋存在那里的空间,这是必要的。油气藏最初形成必须满足有成熟的烃源岩、运移、聚集、储集岩、圈闭、盖层这五个条件,缺一不可。在石油勘探中,要对油气藏系统各种因素存在的可能性进行评价,并以出现的概率来表示,而且在确定油气藏存在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油气藏规模的不确定性,以概率论的观点进行评价。一旦确切地发现了油气藏,要追加钻探评价井而收集信息,但是即便信息量有所增加,以单一的数字断定储量的多少也是困难的,所以在开发阶段也存在不确定性。

2、地质成功率的计算

在可能存在石油的构造上(远景构造),最初钻探预探井时,以地质成功率(geological chance of success)计算发现石油的可能性。之所以称做“地质”,是因为要与探明油田的相关储量的确定(经济成功率)相区别。地质成功率指的是预探井发现的石油流出到地表的最小储量的可能性。

在地质成功率的计算中,对油气藏系统形成的五个条件进行分别评价,各个条件出现的可能性用0——1之间的数表示,用它们的积计算成功率。用积来表示的原因是:如果因素之一存在的可能性低,那么其成功率也将大受影响。在极端条件下,一个因素存在的可能性如果是0,那么成功率也将是0。

根据勘探的难易以及信息量的多少,成功的概率有所不同。在预探情况下,其成功的概率一般是百分之几到百分之三十数量级。研究1960——1999年每十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在世界范围内预探的成功率为24——27%。

对风险的数字化,最初存在相当大的困难,而对油气藏系统的各种因素定量地表示其存在的可能性,那么即便在不成功的情况下,反思事前评价的可行性,也有助于明确技术力量投入的重新安排与技术课题设置等相关的问题。

3、远景构造的概率性可采储量评价

在预探发现石油的情况下,对预测储量考虑其不确定性,用概率分布进行评价。可采储量在一般情况下用下列参数的积来计算:

A、含油面

积(集油面积)B、油层厚

度 C、储集层

中孔隙的比率(孔隙度)

D、孔隙中石油的占据率(含有饱和度)

E、把石油从地表抽出到地面时的体积变化率(体积系数)F、可采的石油比率(采收率)

用上述单一的一种参数来说明可采储量是不可能的,所以用概率分布来表示。在求取 可采储量的计算中,应用根据各参数的概率分布随机选择数值反复进行计算的蒙特卡罗模拟技术,求出可采储量的概率分布。因为个人计算机性能的提高,几千甚至几万次的反复计算也可以实施下去。

所得到的可采储量的概率分布可以用平均值表示,但是仅此方法却不能表示其不确定性的程度。因此从大储量事件向小储量事件累加概率做成累计概率分布图。例如,增加5亿桶事件的概率表示为10%(p10),超过8000万桶事件的概率表示为50%(p50),1000万桶以上事件的概率表示为90%(p90)。这样一来,p90事件是相对悲观的而且是可能性高的可采储量,而p10则是乐观的且可能性最高的潜在量指标。两者的比值表示概率分布的振幅,即不确定性的程度。随着信息量的增加,p10/p90的值减小。

4、开发对象——油气田的储量评价

如果预探井发现石油,就要追加钻探评价井,以此采集油层的含油面积、厚度、储油物性(孔隙度、渗透率)等相关的数据,并致力于掌握储量的多少,在勘探初期阶段表现的数十到一百以上的p10/p90的值在减少,但即便在开发阶段还保留着2——7这种程度的不确定性。考虑到与成本的兼顾,不可能在评价时期大量钻井,这样就要在不确定性残存的情况下进行开发决策。因为在开发阶段会使用比勘探阶段更多的成本,所以要制定并研究与储量的不确定性有关的生产设备的规模、生产计划等事项的各种规划方案,考虑不确定性而构建多种地质模型,实施油层模拟并进行生产预测。综合地质构造及孔隙分布模式这一类的地质模型要素构建多种地质模型,根据各种要素的发生概率求出各规划方案的实施概率,并绘制累计概率图。据此和评价不确定性一起能够提取出与储量概率(p90、p10)相当的模型。最近,实验计划法也在应用。

三、地质风险的事后评价(事后评审)

为了研究地质风险评价的可靠性,要进行钻井前的评价结果与钻探后评价结果的比较,即钻井的成功与不成功、成功时的储量与钻探前评价的储量相比较,这项工作称为事后评审(post well audit)。

关于预测的地质成功率,要在一定量的钻探成果出来后,用实际的成功率进行比较。根据钻探前预测的概率对钻探目标进行分组,对各组计算实际的成功率并根据与预测结果的比较检测事前评价的可靠性。进而,在钻探不成功的情况下,确认这种不成功的因素是否是在钻探前评价中的高风险因素,这才是最重要的事后评审。例如,在计算成功率时,尽管对储集层的存在给予了0.9的高概率,但是如果钻探的结果是没有储集层,这就说明钻探前的储集层评价存在问题,需要修正攻关方向。

关于预测储量的评价,要比较钻探前评价的概率分布和钻探后的再次评价值,储量以及孔隙度、饱和度等储量计算参数应该与实际值比较并修改钻探前的评价,这是很重要的。在概率分布的预测和实际情况的评价中,钻探结果(结果还不确定而用概率分布表示,所以以概率分布图中的p50值作为代表值。)与预测的p50值及平均值接近并不表示预测的可靠性,应该注意到在多数情况下由概率分布的振幅所标示的各种储量值都存在才是一个完美的评价(有时应该是p90,有时应该是p10,假设仅仅为接近p50的数值,那么就可能是在勘探前评价中过大地估计了不确定性)。

因为地质风险是根据概率论来评价的,所以在预测值与实际值比较时,必须使用统计方法,如果不收集一定量的评价样本,那么事后评审就不能实施。事后评审不但关系到风险评价的精度提高,而且会了解到技术评价的弱点,这将成为设立攻关项目的重点过程。

四、结语

在石油勘探开发中,以数值定量地表示地质风险的方法如今正在广发地应用,并根据地质风险评价的结果进行经济评价,并研究项目组合的经营战略,这样一来可以分散投资风险而产生返还的稳定化,同时以相对高风险的高返还为目标的最佳化经营战略这种项目管理就成为可能。

由于定量的地质风险评价的引入,技术人员也提高了对风险的认识,在评价中并不只是象以前那样描述出最有可能的结果,而是把明确地表示出技术上的不确定性作为重点。因为能够在经济上把握最有影响力的主要因素,所以能够从中找到重点的评价项目。例如,正确地把握最高可能性(乐观情况)和最低可能性(悲观情况)的结果,有助于确定合理的油田生产设备的建设。

石油地质实习报告 篇7

石油和天然气通常都是蕴藏在沉积盆地、含油气盆地之中的。沉积盆地是怎么形成的呢, 原来, 我们所处的地球是一直在活动着的, 有的地方上升, 则成为高山, 有的地方在下降, 则成为沉积盆地。中国有好多个沉积盆地, 每个盆地沉积的地层及其厚度等是各不相同的。这些地层自上而下地质年代由新变老, 好像人类历史一样, 分成不同的时代。研究人类各个时代情况的学科叫历史学, 而研究一个沉积盆地的各个地质年代的情况就叫地质构造的发展历史研究, 简称构造发展史。研究构造发展史对找油找气有什么用处呢, 原来, 石油和天然气是可以移动的流体矿床, 从油气在地下生成起, 到聚集到一个地方成为油气田,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变化多端。有的油气田形成后可以保持到现在, 有的运移到另外的地方, 有的散失了……总之, 油气这个流体矿床总是处于运动状态之中, 这就是油气田有别于其他矿床的最大特点。而这种变化与油气田所在的沉积盆地的构造发展史是息息相关的。因此, 在找油找气工作中, 地质构造发展历史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2 石油地质与石油成因

石油成因是石油地质学中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因为只有石油生成之后才有运移、聚集、演化和破坏等一系列石油地质现象。阐明石油的成因不仅有理论上的意义, 而且对于指导石油勘探也有着现实的应用价值。比如, 在确定勘探区域和选择主要目的层时, 实际上都是在一定的成因假说指导下进行的。回顾众说纷纭的石油成因争论, 主要体现为有机起源与无机起源两大派别的对垒。19世纪中叶, 随着采油事业的兴起, 石油成因广泛引起了学者们的兴趣。进入20世纪, 由于在石油中找到了生物起源的直接证据, 即卟啉和旋光性, 其核心即石油起源于生物物质, 自此有机起源学说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并一直指导我们的勘探事业至今, 在此理论的指导下, 人们也确实找到了成千上万的大大小小的油气田。

在石油勘探过程中, 我们发现了很多令人费解的现象, 虽然持有机生油论的专家学者也作出了一些解释, 但大多牵强附会, 以找出令人信服的证据。例如红地层的疑问。长久以来, 有机生油理论尽管有各种矛盾解释不通, 但是人们总是认为其基本观点是不可能错的, 即石油起源于生物物质。例如, 在中亚的红色地层中找到了石油以后, 前苏联的石油地质专家就提出, 红色泥岩也能生油。玉门老君庙油田都是红色地层, 上第三系底部白杨河组中只有30 m厚棕褐色泥岩, 找不到生油层, 于是来了个白垩系生油, 倒灌至志留系及第三系的说法。塔里木盆地叶城柯克亚油田在红色第三系中打出了千吨井, 找不到生油层, 又解释为它是通过断层与罗系沟通, 侏罗系生的油侧灌到第三系里来。笔者不反对地下原油在压差驱动下可以倒灌或侧灌, 问题在于我们如此牵强附会地用有机生油解释的同时, 是否想过上述地方的石油本身就不是有机生成的, 这些地方的石油有没有可能来自地球深处, 是无机成因的, 通过深大断裂, 运移聚集至沉积地层中。

3 石油的地球化学勘探

根据大多数油气藏的上方都存在着烃类扩散的“蚀变晕”的特点, 用化学的方法寻找这类异常区, 从而发现油气田, 就是油气地球化学勘探。油气地球化学勘探方法的种类比较多, 常用的是土壤烃气体测量、土壤硫酸盐法、稳定碳同位素法、汞和碘测量法等, 还有地下水化学法及井下地球化学勘探法。

具体的石油勘探方法有:地球物理测井简称测井, 是在钻孔中使用测量电、声、热、放射性等物理性质的仪器, 以辨别地下岩石和流体性质的方法, 是勘探和开发油气田的重要手段;测井系列, 不同的测井仪器有不同的性能和作用, 在某种地质条件和钻孔条件下, 根据一定的地质或工程目的, 采用多种有针对性的测井仪器组合起来进行测井, 称为达到这种目的的测井系列;电阻率测井, 是在钻孔中采用布置在不同部位的供电电极和测量电极来测定岩石 (包括其中的流体) 电阻率的方法。通常所用的三电阻率测井系列是:深侧向、浅侧向和微侧向电阻率测井;声速测井, 声速测井是利用不同的岩石和流体对声波传播速度不同的特性进行的一种测井方法。通过在井中放置发射探头和接收探头, 记录声波从发射探头经地层传播到接收探头的时间差值, 所以声速测井也叫时差测井。用时差测井曲线可以求出储集层的孔隙度, 相应地辨别岩性, 特别是易于识别含气的储集层;放射性测井, 放射性测井即是在钻孔中测量放射性的方法, 一般有两大类:中子测井与自然伽马测井。中子测井是用中子源向地层中发射连续的快中子流, 这些中子与地层中的原子核碰撞而损失一部分能量, 用深测器 (计数器) 测定这些能量用以计算地层的孔隙度并辨别其中流体性质;自然伽马射能谱测井, 自然伽马能谱测井是测量地层中放射性元素铀、钍和钾40的伽马射线强度谱, 从而确定它们在地层中的含量, 用于分析岩石及流体性质;声波变密度测井, 补偿声波测量的是接收到的声波波列的首波达到时间, 用于测定地层的声波传播速度, 源距较短, 其资料用来计算地层孔隙度和确定气层。全波列声波测井记录的是接收到的声波全部波列, 可测定岩层的弹性模量, 其源距较长, 用于求解岩层强度、检查压裂效果及固井质量等, 在求解地层孔隙度及判断气层方面比补偿声波更为准确。

4 结语

现代的人们怎样去认识几百万年甚至更早以前油气生成的历史呢?地质学家追溯油气的生成条件就要去研究地层中生油层的各种信息。这里所指的生油层就是沉积岩层中的暗色泥岩层或碳酸盐岩层。使用现代的物理、化学分析手段已经完全能够做到把它们在生成油气过程中所残留下来的各种信息提取出来加以研究和认识, 不断地探索油气生成的条件。所以, 研究油气的生成不是单纯探索它们的形成条件, 而是找油找气的一项重要任务。

摘要:地质学 (Geology) 是研究地球 (地壳) 的物质成分、内部构造、表面特征及地球演化历史的科学, 主要研究对象是固体地球, 当前研究的重点是固体地球的表层-地壳 (或岩石圈) ,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地球的物质组成、地球的构造、地球的形成和发展深化以及地球的资源性等。莱伊尔Charles Lyell (1797-1875) 的巨著《地质学原理》使地质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板块构造学说提供了新的地质学理论、观念、方法, 以此为标志建立了现代地质学。

头沈断阶带石油地质特征研究 篇8

关键词:石油地质;构造;储层;生油岩;油气分布规律

0 引言

头沈断阶带位于**凹陷东北部,是依附于营佟断层发育的一系列断鼻构造,面积30km2。目前已有头1、头4、头1-8等三个断块发现油气,主要含油层系沙三、沙一段和潜山。该区紧邻**生油洼陷,油气源供给充足。从已钻井分析,砂岩储层发育,储盖组合配置良好,是油气聚集成藏的潜力地区。

1 地质特征研究

1.1 油气源特征

**洼陷是**凹陷东北部地区较好的生油气洼陷,主要特点:

①沙三暗色泥岩发育,厚度达1000米;

②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碳含量2.14%;

③有机质类型以混合型为主,具有较好的生烃能力;

④有机质成熟门限2800米,沙三和部分沙一段生油岩已经成熟,其中沙三段为主要油气源岩;

⑤主要生、排烃期为东营组末期。

本区临近**生油气洼陷,又有断层作为油气运移主要通道,油气可以源源不断地运到本区。

1.2 构造特征

本区是在古地形、古沉积环境和断裂控制下的一系列断鼻、断裂背斜或半背斜构造,并被断层进一步复杂化,营佟断层和头沈断层一直控制着本区构造演化和地层沉积。营佟断层为本区重要的油源断层,头沈断层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地层沉积,对油气分布起主要控制作用。另外,沿头沈断层下台阶,发育多条北西向次级断层,将大型鼻状构造分成多个断块。

构造发育史:

古新世早期,**盆地处于区域性拱张阶段,本区发育了主干断裂营佟断层,强烈的断裂活动相伴有较强的岩浆喷发,在低部位形成了沙四火山岩,至史新世早期,主要断裂活动更为强烈,表现为整体抬升,处于区域隆起和剥蚀状态。

沙三时期,本区处于区域性陷落阶段,主干断裂活动强烈,西侧形成早期的深陷带,接受较厚暗色泥岩沉积,为油气生成提供

了物质基础。沙三中晚期,主干断裂活动仍很强烈,表现为南强北弱特点,此时头沈断层开始发育,将头沈断阶带分为高低两个台阶。

沙一时期,主干断裂和基底断裂仍继续活动,头沈断层继续活动,上下台阶更趋明显,下台阶鼻状构造仍发育,沙一地层表现为东薄西厚。

东营组早期断裂活动继续,上下台阶构造高点仍然存在。东营组中晚期,断层活动减弱直至消失。

总之,本区构造发育于沙三时期,定型于东营早期,早于**洼陷的排烃期,有利于油气聚集。

1.3 储层特征

1.3.1 岩性特征

据岩心观察,结合地质、测井等资料分析,沙三中上、沙一段和东营组岩性为含砾砂岩、粗砂岩、中细砂岩等。颗粒分选次中等,磨圆次棱、次圆状。据岩心薄片观察,碎屑成分主要为石英和长石,其次为岩屑。总体上本区砂岩成熟度低,说明距物源近。储层孔隙主要以原生粒间孔为主。

1.3.2 物性特征

本区储层物性因层位和沉积相带不同而不同。沙一段储层平均孔隙度22%,渗透率257×10-3μm2,碳酸盐含量3.5%,泥质含量8.1%,粒度中值0.36mm,分选系数1.81。东营组储层平均孔隙度20.7%,渗透率397.6×10-3μm2,碳酸盐含量2.65%,泥质含量8.55%,粒度中值0.24mm,分选系数1.81。储层物性属中等偏好。但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层内渗透率相差1.2~784.2倍,层间渗透率相差12.2~784.4倍。

1.3.3 空间展布特征

物源主要来自北东方向。受物源方向影响,储层以北东向条带状展布,主河道经过部位,砂岩厚度大。东营组、沙一和沙三中上段砂巖储层分布广泛,平面上叠加连片,累计厚度大,但单砂层厚度较薄,横向变化大,主要为泛滥平原河道沉积所控制。

2 油气富集规律及控制因素分析

从完钻井油层对比及试油成果分析,本区油气分布广泛,垂向上具有多层系含油气特点,但各层系富集程度差异较大。油层主要分布在沙三、沙一段。

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油气运聚和断层分期活动有关,断层主要活动期是油气主要运聚期。本区成藏特征,一方面造成了含油层系多的特点,另一方面在侧向运移过程中,由于储层多变和侧向遮挡条件不同,形成多种圈闭条件,决定了本区油气藏多样化。沙一段主要形成断鼻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和构造—岩性油气藏,沙三段主要形成岩性油气藏和构造—岩性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和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等。

本区油汽比较富集,油气在纵向上分布具有明显层次性。沙一段以油藏为主、气藏为辅,沙三段以油藏为主。沙一段油气富集程度较沙三段油气藏高。

综合分析认为,本区油气富集主要控制因素:

①邻近**洼陷,生油岩厚度大、生烃能力强,西侧有长期发育的营佟断层作为油气运移通道,因此油源充足。

②主体构造形成于油气运移时期(东营早期)前,有利于油气聚集。

③断层控制了油气富集。离油源断层越近,油气富集程度越高。头沈断层对油气起着明显的遮挡作用。

④不同沉积相带,控制着油气聚集。处于泛滥平原河道亚相的井,油气富集程度就高。

⑤储层变化影响油气富集。砂体横向变化大造成储层物性变化,造成了区块内部油气富集的差异。

3 结论与建议

①头沈断阶带是一个油气富集区,沿着营佟断裂带寻找类似头1块的富集区,将是下步**凹陷勘探重点。

上一篇:郭明义精神下一篇:鸟鸣涧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