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鸣涧诗词鉴赏

2024-09-08

鸟鸣涧诗词鉴赏(精选11篇)

鸟鸣涧诗词鉴赏 篇1

王维《鸟鸣涧》鉴赏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鉴赏:

《鸟鸣涧》是王维题友人皇甫岳所居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的第一首。诗人以娴熟精炼的笔法,重点描绘了皇甫岳别墅中的景色,展现了一幅幽静恬人的春山月夜的图画。

这首诗极其善于运用动与静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巧妙地赋静态的场景以动态,以动显静,使诗的艺术画面达到“意境两浑”的极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表现的是别墅的环境寂无人声,桂花的开放与凋谢也无声无息。四周的“人闲”、“夜静”,造成了“山空”的错觉,为了取得静中有动、以动写静的艺术效果,诗人还精心捕捉了“花落”这一动态,用以反衬春山寂然若虚的空旷,映衬出春山之幽静。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化静为动,写一轮明月破云而出,将皎洁的月光洒进山间,使已疲劳入梦的山鸟陡然惊醒,在惺忪朦胧中误以为天色将晓,于是便疑惑地不时向友邻发出阵阵问讯的鸣叫。这里,诗人抓住春山“月出”和空谷“鸟鸣”两个富有特征的动态进行描写,寓动于静,寓声于静,以动态、音响显静,在动与静的对立统一中,让读者从空谷鸟鸣中聆听到了静的“声音”, 从疏淡的笔墨中体味出“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从而将有些抑郁的寂寥感转化为一种富有情趣的幽雅静谧的美感。

王维是我国“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的山水诗之所以能彪炳千古,除其具有“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之外,还在于他所精心创造的“诗中画”独具鲜明强烈的动态性和悦耳爽心的音乐美,且能把音响与形象浑然天成地融为一体,达到“诗中画”所要求的最高境界。

鸟鸣涧诗词鉴赏 篇2

关键词:《鸟鸣涧》文学符号,模糊性

王维, 是我国唐朝著名诗人, 其诗的字句看似平淡无奇, 其实构思巧妙意境优美。诗人晚年隐居辋川 (今陕西省蓝田县南) , 其间妙手偶得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品,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便是一首上乘之作。这是一首五言绝句, 诗中描绘了山间春夜的静谧幽美, 以动衬静, 寓静于动, 反映诗人栖息自然中的恬淡心境, 贯串着佛家清静空寂的理趣以及避世归隐的心境。这样一首典型的意象性山水诗也充分体现出中国诗歌的特点——诗无达沽, 这一特点也同时反映出语言的模糊性。本文试从文学符号学及模糊语言学理论来分析《鸟鸣涧》诗的模糊性, 重点比较其中几个代表性译文对《鸟鸣涧》诗模糊性的处理来说明诗的可译性。

一、文学符号学原理及文学语言模糊性

现代符号学之父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是能指与所指是通过一条心理相关链条连接起来的两点, 两者是一种 (相对) 任意关系。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观追求单一和线形的系统性原则, 这就忽视了符号意义理解过程的含混性和动态性。事实上, 语言是在交际中产生并使用的, 任何一个交际过程可以说是一个动态的符号交际过程。雅各布森所定义的语际翻译也是一个不断编码和解码的动态符号阐释过程, 具有开放性和无限衍义性。

文学在审美的问题或美学的问题上, 便是诗性的问题。按照雅各布森的说法, 诗的功能在于指出能指与所指的不能合一。能指与所指间的断裂, 提供了诗性的可能, 且必须在其自身找到证明, 即“诗性符号”必须具有能指的自指性, 即返回能指性。意象诗歌中的意象形式上没有任何连词等虚词连接, 只是松散地自然排列, 没有明显的衔接关系和时空关系, 形式因此更加难解, 这种蒙太奇式的创作手法需要读者 (译者) 自己去显现原诗的“语意视象”, “语意视象往往具有模糊性, 其具像清晰度取决于审美主体 (诗人、读者) 的呈象能力。” (辜正坤:6)

文学符号所指与能指的非对称性, 由于解释者将其符号意义再次作为能指又指向新的所指, 并将这种符号意义作为新的一轮能指再指向新的所指形成更深层的意义, 这就使诗歌语言具有模糊性。诗歌创作常常是词汇意义模糊不清, 符号半透明化 (semi-transparent) , 文学效果也因此而得以呈现。周方珠认为文学模糊按其属性和功能可分为:语义模糊、意象模糊、句法模糊、语用模糊和主题模糊五类。 (266-268) 本文旨在通过相关的文学符号学理论来分析《鸟鸣涧》诗的句法模糊和意象模糊两个主要特征及译文的相应处理。本文选取了四个译本, 如下:

The Dale of Singing Birds

I hear osmanthus blooms fall unenjoyed;

When night comes, hills dissolve in the void.

The rising moon arouses birds to sing;

Their fitful twitters fill the dale with spring (许渊冲)

Bird-Singing Stream

Man at leisure.Cassia flowers fall.

Quiet night.Spring mountain is empty

Moon rises.Startles--a mountain bird.

It sings at times in the spring stream. (Wai-Lim Yip/叶维廉)

Ravine Where Birds Shrill

Man at rest, osmanthus flowers falling;

Quiet night, and lonely vernal hill.

Mountain birds are stirred by the rising moon;

In the spring ravine at times they shrill. (赵甄陶)

Birds Chirp Along Ravines

Quiet and tranquil are men and falling laurel flowers

In the hush of night spring hills are still and silent

The moon-rise makes the mountain birds no longer calm,

Deep in hills are they often chirping along ravines. (郭著章)

二、《鸟鸣涧》模糊性的符号学分析及英译比较

1、句法模糊

汉语句法模糊现象比较普遍, 因为“汉语句法结构的基本特征是‘意合对接’ (parataxical linkage) , 其中包括词汇与词汇之间词组与词组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以及句法词项与词项之间的意合对接:正是这两个层级上的意合对接不用任何表示语法关系的结构标记, 使汉语的语法范畴高度模糊化。” (刘宓庆:169)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汉语是意合语, “注重隐性连贯, 以神统形” (连淑能:53) 而英语则重形合, 各个语法项之间有各种衔接和连贯的形式, 句子结构具有完整性的特点。此外, 汉诗中的意义往往由词或形象的并列结构来实现。因而, 句法模糊问题在汉诗英译中尤为突出。

《鸟鸣涧》诗的句法模糊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 缺乏代词引起的视角模糊

《鸟鸣涧》诗没有一个代词指称人物关系, 也无明显的叙述视角。视角的模糊性使得译文中的视角选择具有多重性。四个译文有一个译成了第一人称, 其余则译成了第三人称。因为原文人称指代不清, “人闲桂花落”中“人闲”就至少可以有三种解读:

许译本将“人闲”解释为“我闲”;叶译本和赵译本理解为“一个人闲”;郭译本则解释为“人们闲”。比较这两类叙述视角可以发现以第一人称来讲述可以更贴近于原诗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但是也把部分信息强加于原诗中, 损坏了原诗所要表达的多重性和模糊性意境美。

(2) 缺乏连接词引起的模糊

中国古诗常以景物意象并列来表现模糊的时空关系。《鸟鸣涧》诗前两句就把四个名词性短语并列, 中间没有任何连词和介词。我们在理解原诗的空间和时间关系时就难免出现分歧。四个英译本中除了赵译本采用的是严格对等的意象派诗歌译法外, 其余译本都不同程度地添加了连词 (如and, when) 和介词 (如in, of) 以增强诗歌译入语语篇的连贯。正因为原诗的句法模糊导致了对该诗时空关系理解不一, 各个译者在显现原诗的“语意视象”时给我们呈现了不同风格的山林春夜图。

2、意象模糊

意象是诗歌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 也是诗歌的灵魂。《鸟鸣涧》诗描绘的是一幅春山夜静图, 其中“桂花落”颇受争议, 因为在人们的常识里桂花一般在秋天开放。一种解释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 此处所写的当是春日开花的一种。另一种意见认为文艺创作不一定要照搬生活, 传说王维画的《袁安卧雪图》, 在雪中还有碧绿的芭蕉, 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事物, 在文艺创作中是允许的, 还有一种解释就是郭著章在将“桂花”译成月桂laurel flowers时所说的, 据《辞海》所记桂花是秋季开花而月桂是早春开花, 所以这里的桂花应该是指月桂。《唐诗鉴赏词典》中余恕诚教授的解释以及上海古籍出版社《王维孟浩然诗选》中的解释似乎都偏向于春天开的桂花。虽然有种种的详实考证工作, 只是他们忽略了中国古典诗歌重意象营造和以虚写实的创作手法, 也不了解“桂花”一词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其实, “桂花”这个文学符号并非有明确的所指, “桂花”实则源于《楚辞》汉·淮南小山《招隐士》:“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偃蹇连蜷兮枝相缭。……攀援桂枝兮聊淹留。王孙游兮不归, 春草生兮萎萋……攀援桂枝兮聊淹留……王孙兮归来, 山中兮不可以久留!”此处“桂树丛”即高士隐居之所。因此, 诗人所说的“桂花落”实则是诗人借此意象流露出诗人向往超尘出世, 投入大自然怀抱的意念。他也给我们提供了历代诗人有关“桂丛”一词的著名诗句, 试举几例以便知其所指种种:

(1) 归去尘寰外, 春山桂树丛 (权德舆《送李城门罢官归嵩阳》)

(2) 谁问乌台客, 家山忆桂丛。 (羊士谔《和窦吏部雪中寓直》)

(3) 露裛思藤架, 烟霏想桂丛。 (杜甫《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

可见, “桂花”不一定写实, 而只是诗人用“形象变形”来寄托心境的符号载体。我们试用符号学来分析“桂花”能指与所指的非对称性:

如图示, signified2增强了能指“桂花”的可触知性 (palpability) 和能指优势, “桂花”到“归隐”的符号过程 (semiosis) 也变得半透明化, 这就进一步说明“桂花”这个能指具有了能指的自指性, 即“桂花”成为了诗人表达归隐之心的象征性符号, 形成了一种“召唤结构”, 需要读者和译者的鉴赏接受并达到“视域融合”。原诗借“桂花”寄托诗人隐逸之意, 四个译本中关于“桂花”的英译有三类, osmanthus blooms, cassia flowers和laurel flowers。译者们都没有因为桂花是春桂还是秋桂而增加春天的信息把桂花具体化春桂, 在意象处理上还是以模糊译模糊。

三、结语

通过对《鸟鸣涧》诗模糊性三个方面的阐释和译本分析, 可以看出诗歌文本, 尤其是意象诗的符号具有高度的能指自指性, 其符指过程会变得半透明化, 诗歌语言的模糊性艺术特性也因此而产生。翻译意象诗的模糊现象时应该尽量以模糊译模糊, 只有这样才能在英译中国古典意象诗时保留原诗的模糊美。

参考文献

[1]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年。

[2]郭著章等著:《唐诗精品百首英译》,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4年。

[3]刘宓庆:《翻译与语言哲学》,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年。

[4]刘琦注析、许渊冲、唐自东译:《唐宋名家千古绝句100首:汉英对照插图本》,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4年。

[5]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年。

鸟鸣涧(外七首) 篇3

鸟用翅膀扑空,使峰生动

以投影,试探一条流水的自在

和透明

鸟盘旋。用动作告诉

光天化日里的暗,并非一成不变

相对而言,峰是安详的

满身的草树体现自然的善

以及耐心:一条流水流啊流

在这儿翻身,在这儿飞跃

形成高潮,不是没有原因的

鸟应该将这些都看在眼里了

但是从来没有人

能够从一只鸟的嘴里掏出秘密

阅人无数的鸟

显然比人更能藏得住事情

无论快慢你都将输给道路

无论快慢你都输给道路

无论你怎么走

你都无法亲眼看见永久

这么想时,你骤然停止

像梦中勒马的骑士

像枕头。它也需要时间

去恢复

受到重用前的平静

道路从哪儿经过都一样

道路从哪儿经过都一样

都有平坦和颠簸,都是带来

和送走

道路让你了解,让你一回回

身不由己,顺便也就知道了

什么叫轮回,什么叫一去不回

现在,道路从我这儿经过

现在你就知道了,我就是曾经

与未来之间,莫须有的那个人

黔南虚构

每每月亮,但见幽暗故伎重演

凉爽又次笼络草坡与迟钝的峰峦

坚硬与柔顺,总能趁机保持一致

眼下,少小离家之兔已隐身他方

城郊开发之区横着来,形成空白

依稀可观穿城之河颇似软剑

想到它,我就会深处想,眼下

它已习惯弯曲,白净细浪既乖且巧

有节制地快活,像风

撩动两岸的人影,向前进

其实没人能真正与月亮进退

故地重游,无非看河流穿城

等事情穿心——其实,城与城

你的心我的心,若没悲哀的努力

它们真的互不认识,没有关系

摇 晃

草摇晃,怪风吹

兔子摇晃,情不自禁——食为天

动物更不例外

年久失修的春天,爱在回忆里完满

童声伴奏的小时代,兼听则明

你要感谢,你要记得,在路上

阴影这种东西为何至死不渝

还要反问:阴影这种花朵与生俱来

讳忌光明又盼望光明,如一些人

标榜安静,偏偏与摇晃的命勾肩搭臂

如现在,摇晃在继续,在壮大

广场、商场和职场亲如一家

从摇晃和阴影的角度看,矛如盾

草和兔,和春天,可以各自成立

一条漂满落花的流水不是现在的

现在,所有的摇晃都停止

昼伏夜出的你还有啥放不下的事

啪 啪

鞭炮可以在红白喜事现场大鸣大放

出声即是献身

鞭炮的任务如今越发具体

世间事,有一些

是需要弄出明显声响的

刚才小区里鞭炮啪啪了一阵

我听不出这是为了送别

还是为了迎接新人的到来

鞭炮大鸣大放的时候后来不多了

父亲的日子也不多了

刚才窗外热闹,他仍然沉睡

仍然,像家里最旧的家具

缘溪行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如往昔

在这数十年里我无所谓迷失

途中所遇之兔可谓最后的无中之有

缘溪行,很多时候我没打湿鞋

很多时候水色并非结合实际,只是参照

只是提醒人与动物那时渴了

正如喜欢就是喜欢,风就是风

雨也不会是别的,只见行人亦如兔

时急时缓,一丛草足够安详许久

行吧,溪水的持续下流能是啥结局

有人把一条河唤作母亲,这是规律

而我,如草木,陷入兔儿隐身的寂静

缘溪行,仅仅是想返回一条河的青春期

那时流行没污染,没被日子拓宽

和改造,那时的想法真好,如雾气

只在无人的地方妖娆

只在白净的水面,小心翼翼地轻飘

行 吟

而一条被称为母亲的河仍无停滞之意

像老话,被不同的人吞吐多遍,从前

如目前:鹬蚌倾听,月色飞流

静态如兔,倒伏春天的中间

源与流的重要性该如何判断

而今……省略号表明

凡是能够持续发作的东西,不喜即悲

而在悲喜之间的,是河滨的春色

换成暮色,以及

游客轮回,从此岸到彼岸

终归都要上岸

而把一条河称为母亲的人

都是暂住者,都如后来的你我

择地而居,眼睁睁等一条流水远去

鸟鸣涧改写作文 篇4

王维独自在山林里走了大半天,也没看见人,他想:咦,以前这里不是有许多人来散步吗?而如今一人也没有,为什么呢?王维继续往前走可是仍没有一人,一路上,细碎的桂花轻轻地落着,“沙沙沙沙沙……”山间静地都能听见桂花落地的声音。王维转来转去,但山谷里还是安安静静的,这时王维自言自语道:“难道山谷中的兽都去哪了?

这时一缕白光倾泻在王维的身上。啊!是月亮出来了,仰头看着月亮,先一道弯月,再是一弯半月,再接着是一轮圆满的月亮。月亮慢慢升到天空的正中央照亮林子。这时树林里发出“哗哗哗”“叽叽喳喳”的声音,交杂在一起,王维终于明白了:原来,月亮升起时,因为月亮皎洁的月光照亮了林子,鸟儿们以为是日出了,就纷纷起床了。王维在回家的路上进入山涧时,一声声鸣叫回荡在山谷。便在回家后作了一首诗:鸟鸣涧

《鸟鸣涧》教学反思 篇5

首先是独学,也就是自学,其实在自学之前,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已经对这首古诗有了很好的预习,独学要求做到静、专、思,学生根据导学案的自研自探环节来指导自学,并初步完成一些记录,明白的可以记在书上,不太懂的留到下一个环节,我看到学生都在积极开动脑筋,但有一个问题,对于自研自探环节的问题,学生思考不是很具体和深刻,学生只专注于完成随堂笔记,认为完成了这些题,就是完成了任务。

其次是合作学习,在这个环节中包括两人合作学习,四人合作学习,八人合作学习,我要求两人互读古诗并纠错、评价,四人合作学习说说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八人合作学习完成展示环节的预展,在这个过程中,两人合作效果很好,四人合作说诗意,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有些难度,但在听的过程中,已经就帮他解决了难题,八人合作预展中,大家积极性很高,但由于组长分工不明确,导致有些学生总是不知道干什么,局面有些混乱,如有一个组在讨论预展时,我看到只有两三个人在说,而其他人在忙自己的事或就在观望,我过去询问了之后才知道组长没有分工,导致这些人很茫然,可见合作学习让学生更有兴趣去学,很好的分工会让合作学习更出效率。

最后是展示环节,学生最喜欢这个环节,这个环节给了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如在展示朗读时,我让每个组用不同形式去读,小组赛读,在这个过程中,第一个组读完,其他组给他评价质疑,有的学生说到诗的节奏,那下个组读时就要注意,有的学生又说到诗的感情,这首诗应该读得轻一些,因为“夜静春山空”,最终展示完,学生不仅能有感情去读,而且熟读成诵。对于诗的理解也是这样,一个小组展示完,其他组质疑评价,其中还有一个组用一幅和诗很贴近的画来展示自己的理解,让学生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还有一个组说到对“夜静春山空”的理解时说是春天的季节,这时有一个组提出了质疑说桂花是秋天开放的,其他组也表现出了很大兴趣,都纷纷讨论起来,这时我引导他们去查字典,最终在资料面前,学生搞明白了。

《鸟鸣涧》教学设计 篇6

桶井完小

晏光伟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描绘的意境。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朗读录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鸟鸣涧”是一个地名,为云溪风景之一。唐代诗人王维是如何描写鸟鸣涧的呢?学习了这首诗,你会有更多的了解。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昨天采用怎样的方法学习《暮江吟》的?(板书:读通——读懂——想象——背诵)

2、解题及简介作者。

二、体会诗的意境

1、提出问题: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哪些景物?(2)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意境?(3)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播放朗读录音。

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录音,带着上面的问题,感悟诗情。

三、自由读诗,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

2、小组合作交流诗句的意思。

四、感悟诗境

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学生在课本上批画圈点。

2、这首诗写出了夜的什么特点?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学生齐读这首诗。

五、指导朗读

1、指名学生读。

2、教师评议并指导。

3、教师范读,学生标出节奏。

4、注意重读“落”、“空”、“惊”这三个词语。

5、学生齐读。

六、课堂小结

1、学生朗读并背诵古诗。

2、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

七、课堂检测:

1、解释字义。

涧: 闲: 惊: 时: 2.默写《鸟鸣涧》。

八、布置作业:.1、背诵古诗二首。2.同步练习做完。

板书设计: 鸟 鸣 涧

唐 王维

花落

人闲 山中月夜 月出

鸟鸣

《鸟鸣涧》教学反思

陕县第二小学

薛国峡

《鸟鸣涧》的作者是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描写的是春夜山间异常寂静的景象。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学习:初读——画出不懂的词句;再读——参考学习资料进行理解;品读——与同学深入探讨重点词句,品味诗意;诵读——边读边想象诗中意境。

在学生理解诗所表达的内容后,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将诗的意境用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表达出来。10分钟后,一个学生质疑:这首诗到底描写的是哪个季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争执不休。有的说:“从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春山’和‘春涧’中可看出描写的是春天的季节。”有的说:“从第一句中的‘桂花’和图上画的‘枫树叶红了’可看出是秋天。”

鸟鸣涧作文300字 篇7

东墙那头,有一株桂花树。那一瓣瓣春桂,从我眼前飘落,散发出淡淡的幽香,断断续续,时有时无。月亮,就这么悄悄升起来了,就这么升起来了……那苍白而带点惨淡的月光下,可以看清楚鸟巢一端的剪影。只听见下面水声哗哗,仿佛唱着摇篮曲,轻轻的,轻轻的,大地,就在这甜美的歌声中睡着了。月亮,就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不敢正视着你。你抬起头来看她,她就用云做的面纱蒙住自己的脸庞。可是,过了一会儿,她又被桂花香所吸引。悄悄地探出头来。

那月光,又透过树梢,照亮了鸟巢,惊醒了几只熟睡的鸟儿。它们从巢里飞起,叼起一句句被遗落在花瓣上的诗行,驻足在枝头,在月光下轻声地吟诵。

王维《鸟鸣涧》诗歌赏析 篇8

桂树枝叶繁茂,而花瓣细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间,并不容易觉察。因此,开头“人闲”二字不能轻易看过。“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是可以供我们联想的。但王维所处的是盛唐时期,不同于建安时代的兵荒马乱,连鸟兽也不免惶惶之感。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大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鸟虽惊,但决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它们并不飞离春涧,甚至根本没有起飞,只是在林木间偶而发出叫声。“时鸣春涧中”,它们与其说是“惊”,不如说是对月出感到新鲜。因而,如果对照曹操的《短歌行》,我们在王维这首诗中,倒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鸟鸣涧》联想作文300字 篇9

在一个春晚,我就悠闲地踏着幽静的小路。我信步地踏在小山上,感觉非常寂静,那种静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美好。

在安静的山岭里,一丝丝春风抚过,几朵芬芳的桂花在微风的伴随下,轻轻地飘落在地上。拾起来放进鼻尖,那种香味简直沁人心脾,十里飘香啊!慢慢的.,月亮出来了,她朦朦胧胧的,好似一个害羞的少女。月亮发出了柔媚的光芒,是如此的柔和,像一个小公主那样的含蓄,可爱。让你感到惊奇的是,如此温柔的月亮小妹妹却惊醒了几只正在休息的鸟儿呢!鸟儿们惊醒后,便揉了揉眼睛,热闹起来了。有的在热情地跟月亮打招呼,有的在津津有味地讲故事给月亮听,有的在静静地欣赏着月亮妹妹动人的美貌。

瞧,多是快乐啊!过了好一会儿,鸟儿们也累了,陆陆续续地挨在树枝旁边睡着了。可是,突然有一只鸟儿口渴了,就闪着翅膀来到了一条小河边,叽叽喳喳的,偶尔的鸣叫荡漾在春天的山涧里,多么迷人的景色啊,多么难忘的景色啊。

《鸟鸣涧》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0

⒈知识与能力

⑴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⑵了解诗句的意思,体味诗句所描绘的意境。

⑶用文字描绘“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情景。

⒉过程与方法

初读诗文,整体感知;自主合作,感知诗意;赏读诗文,体味清幽。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内心的安宁和对大自然的喜爱。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并背诵。

2.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3.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设计思路:

教学中,力求体现“初读解题知作者――细读讨论明诗意――诵读想像悟诗情”的设计思路,同时也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授之以渔”的过程。

第一步,谈话导入,初读解题知作者。

1.调动学生已有的古诗积累,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

2.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就“你认为我们要读懂一首古诗,都需要了解哪些知识?”的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其实也就为后来的古诗学习需要的方法作出铺垫。

3.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知晓作者的资料,为理解古诗的意境提供有效依据。

第二步,细读讨论明诗意。

1.一读,诗文读通顺。

自由读、齐读、指名读,选用多种方式朗读古诗,让学生充分熟悉诗文,扫除生字障碍,同时自主解决部分难点。

2.二读,讨论明诗意。

启发学生借鉴已有的古诗学习经验进行自学。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以“你都读懂了哪些地方?有没有没有解决的问题?能不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为学习任务,在多次自读、指名读的基础上进行自学、交流。

第三步:诵读想像悟诗情

要学生品读诗人的内心,激起学生与诗人情感的共鸣,这一环节往往受学生生活阅历的影响,有一定难度,因此,配乐诵读诗歌,使学生在音乐的渲染中入情入境地想像画面,把自己当作诗人,体会当时的心境,使学生更深入,更确切地把握诗人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

2.看图背古诗:《春晓》《咏柳》《望庐山瀑布》《静夜诗》

3.师: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这节课,让我们走进(板书课题),再来学习与明月有关的古诗。《鸟鸣涧》。

4.齐读课题,解题。“涧”这个字,它的偏旁是“氵”,我们可以推想“涧”跟——水有关。水在哪里呢?水在两山之间,所以,涧就是指夹在两山之间的流水。这流水是涓涓细流还是汹涌波涛?题目之意:鸟儿在山中鸣叫。那应该怎么读题目呢?谁来试试?(齐读)

5.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唐代大诗人,字摩诘,太原祁州(今山西省祁县)人。开元九年以状元及第,任大乐丞,因故被贬济州司仓参军。张九龄为宰相,提拔他为右拾遗,转监察御史。安史之乱中,为叛军所俘,授以伪职。长安、洛阳收复后,被降职太子中允,后升为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他深于佛学,熟悉佛教经典。有一部《维摩诘经》,是佛教中智者维摩诘和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钦佩维摩诘的辩才,故拆开了他的名字,给自己命名为维,而字曰摩诘。王维多才多艺,除作诗外,又精通绘画、音乐、书法。能以绘画、音乐之理通于诗,达到了诗情画意完美结合的高度艺术境界。有《王右丞集》,存诗400余首。他的山水诗造诣极高,《鸟鸣涧》是他山水诗的代表作,苏轼就曾经夸他的诗“诗中有画”,现在就让我们来品这首诗,赏这幅画。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⒈学生自读:

鸟鸣涧,是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王维在这看见了什么呢?请大家到诗中去读一读,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4遍,前2遍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争取读得字正腔圆,后2遍读的时候,争取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

2.(屏显古诗)指名读。(a你很会思考,夜静春山空,“空”这个多音字你读准了,真是一丝不苟。b声音清脆悦耳,读诗正确流畅,很好。c声音响亮,把每个字的音都读准了,自信的孩子,真不错。d读得很流利,又注意了诗内部的停顿,读出了诗的韵味。)(出示停顿)

3.齐读。

4.这首诗你们都读正确了,读通顺了,同学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几遍,你知道这首古诗写的是什么时候呢?(春夜)指名回答,并说说依据。(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春夜)(评:你真会思考)

5.诗人王维在春夜看到了那些景物呢?请同学们到诗中一行一行仔细地找一找,并把它圈出来,四行都找完了。(生回答)

a:我们来看这里有桂花、夜、山、月、鸟、涧。这些自然景物有几种?(六种。)

b:这六种自然景物并不是简单的顺序罗列,而是一幅和谐的自然山水画。你能不能读出来呢?体会一下。读一遍。

指名回答。(相机板书:花、山、月、鸟、涧)

6、的确,诗人在诗中写花落、山空、月出、鸟鸣、涧水流。

7、刚才老师说这首诗中的景物是有顺序的,是什么顺序呢?(用手势)从落花写到了夜,然后写到山空,再写到月亮,又写到了山里飞的鸟。这是一个什么顺序呢?(生:由远到近。)

a:是由远到近么?(生:从近到远。)

b:还有其他的么?看老师的手势——(生:我觉得是从低到高。)

师:我觉得你们说的都对。这首诗歌不是简单的在罗列材料,而是一个立体的、流动的画面,这些景物融合在一起的春夜有什么特点呢?请你到诗中把这个合适的字找出来。指名回答。生:景物的特点是静,还有美。(板书静、美)(评:你有一双慧眼,一下子就把这个字找准了。)师:的确,这首诗给我们的一个深刻感受就是“静”。

三、感知诗意,体味清幽

1.指名读:你来读。你的声音很好听,读出来了那种静。

2.第一行:人闲桂花落

a.同学们都很会读书,读出了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夜晚,是一个静静的夜晚。就在这样的一个夜晚,桂花轻轻柔柔地飘落了,(屏显:人闲桂花落)同学们看过桂花吗?长什么样子?小小的,细细的桂花落在地上声音响吗?声音小到我们在座的每一个同学也包括张老师可能都听不到,但王维却在那个夜晚听到了。

b.这桂花落地的簌簌声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写教室很静,静到什么程度?静到一根绣花针落地的声音都听得见。那诗人写桂花落地的声音都听得见,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呢?(指名回答)

c.是呀,夜是这样的静,但不仅因为夜静,更因为看风景的人心静,所以,王维他还是感受到盛开的桂花悄然落地的声音。看看“人闲”两个字,它正是告诉我们王维的心——(静。)哪个字写作者内心的静呢?(生:闲。闲的解释是安静)怎么才叫闲呢?(生:因为他没有什么事情,很休闲——)

d小结:是啊,王维身处没有战乱,安定统一的盛唐,而他自己此时隐居风景秀丽的蓝田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悠闲自在,淡泊名利,所以他说自己是——人闲。

e现在,就让我们用朗读把桂花落地的轻柔、舒缓展现出来。(指名读)(a不错,你的朗读似乎可以让我们看到那桂花在空中飞舞的样子。

b听着真美,风起花落缓缓的,是那样的轻柔。c一个落字读得很到位,就像真的看到桂花从枝头脱落,飘下,着地的样子。)(女生齐读、齐读)女生读起来清清幽幽的,别有一番情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第二行:夜静春山空

a.听着这桂花落地的簌簌声,王维才发觉夜是多么静啊!真是——夜静春山空。(屏显:夜静春山空)同学们,鸟鸣涧这里风景如画,白天,山涧中阳光灿烂,鸟语花香,游人踏青,动物们自由自在……真是热闹非凡。渐渐地,渐渐地,白天的喧闹消失殆尽,游人散去了,动物们都进入梦乡了,山林也空闲下来了,整座山就像睡着了一样,静静的,静静的……如果此时,你也站在这座春山面前,你会用什么词语,什么句子来形容?

b.是呀,静,静得诗人觉得好像整座山什么都没有了,空荡荡的。谁用朗读来把这样的画面读出来。(指名读)

(a读得真好,那寂静的春山仿佛就在我们面前。b你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恬静的画面。c想一想,诗人心中装的不是一小片山,而是整座山哪。d看着这座山,王维一定是这样说的:夜静春山空。)(范读)

让我们用朗读来赞叹这座空山吧!(男生齐读、齐读)

(a柔柔的,轻轻的,都沉醉在“静”中了。b如果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那你们的朗读就是读中有画。)

让我们把这个“静”字留在心中,读好这句诗。(屏显: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齐读

4.第三、四行: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a.引读: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月出月从哪出来呢?(云)怎样的云?(薄薄的几片云)

b.是呀,一轮明月从云层中钻出来,皎洁柔和的月光一下子倾泻在山涧中,睡梦中的鸟儿于是——(指名回答)

c.是呀,鸟儿以为天亮了,睁开朦胧的睡眼,啾啾叫着。(板书:明)

d.“时鸣”怎样叫呢?(指名回答)是叫了几声,就停了,过一会又叫几声,又停了,咦?不是写夜静吗?怎么会写鸟鸣声呢?

e.对,这就是一种反衬手法,以动衬静。古人就说“鸟鸣山更幽”我想,鸟儿此时一定是用它动听的叫声在赞叹。现在,就让我们来读一读这句诗。(指名读)(a读得真好,听着感觉那是一个多么宁静又美好的夜晚啊!b你的朗读,仿佛让我们看到了皎洁的月光,听到的啾啾的鸟鸣声。谢谢你。)齐读同学们,你们的朗读好似在赞叹:夜多静啊!

5.写一写:

(1)王维的诗美吗?可王维只用了二十个字,写了那么的景物,给我们呈现了如此美丽的一幅画卷。春天在王维的眼中是一个寂静的夜晚,a.在贺知章的眼中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b.在其他诗人眼中呢?在诗人杜甫的眼中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c.在苏轼的眼中是“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d.在杜甫的眼中是“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e.在唐代杜甫的《绝句》中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f.在叶绍翁的眼中春天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这正体现了古诗语言的凝练美。但我们现在的语言也美呀!现在就请同学们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写一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我想我们也能有“文中有画”的本领。

(3)学生写,教师巡视。交流点评。

(4)写的真好,的确是文中有画。写的美,朗读读得也美。

6.朗读背诵整首诗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读得时候要把自己当成诗人,想象那屡屡桂香飘溢,悠悠鸟鸣传荡。

很好,我们读的时候,要想到王维山水诗的特点:诗中有画。再齐读。

让我们把鸟鸣涧的幽静永远留在心里,一起背一背。

四、拓展诗句,迁移诗境。

1.同样是歌颂明月,王维用“静”来表达,其实,古往今来,一轮明月曾经让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今天就让我们在来欣赏一首李白的《月下独酌》。自读,指名读,正音。齐读

同样是月夜,同样是独自一人,李白感受到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大概说诗的内容)引导学生说出孤独。再齐读。

2.出示《鹿柴》,与《鸟鸣涧》对比,看诗句描写有什么异同?诗人笔下的景物那么美丽,你有什么话对王维说?王维的诗人们非常推崇,后人对其诗的评价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闭眼,听读,想像《鹿柴》《鸟鸣涧》这两首诗所描写的情景。

五、作业:

1.默写古诗《鸟鸣涧》。

2.写一写“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情景。

板书:

鸟鸣涧

教学反思:

这首诗是王维山水诗中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动”、“静”对比衬托的诗情画意。首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便以声写景,巧妙地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结合起来。当时的背景是“深夜”,诗人显然无法看到桂花飘落的景致,但因为“夜静”,更因为观风景的人“心静”,所以他还是感受到了盛开的桂花从枝头脱落、飘下、着地的过程。而我们在诵读的同时也似乎进入了“香林花雨”的胜景。此处的“春山”还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白,因是“春山”,可以想见白天的喧闹的画面:春和日丽、鸟语花香、欢声笑语。而此时,夜深人静,游人离去,白天的喧闹消失殆尽,山林也空闲了下来,其实“空”的还有诗人作为禅者的心境。唯其心境洒脱,才能捕捉到到别人无法感受的情景。

教学《鸟鸣涧》,我抓住“初读——再读——品读——诵读”四环节,以情境入手,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并进行朗读上的指导。学生读出喜爱、赞美之情。提出问题,质问:“诗中描写了哪几种景物?这首诗歌中景物的特点分别是什么?”由此引出诗中春山的空寂、春涧的幽静。

鸟鸣涧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11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课件出示谜语)现在请大家猜一个谜语(有时象只圆盘,有时象把田刀,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月亮)。

二、新课教学

(一)看图猜古诗

1、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今天,老师要考考大家,咱们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怎么样?敢不敢试一试?谁如

果猜出了是哪首古诗,就站起来大声背给大家听。(课件出示:《江雪》、《静夜思》。) 2、老师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了。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明月有关的古诗。(板书题目:鸟鸣涧)(齐读课题)

“涧”这个字,它的偏旁是“氵”,我们可以推想“涧”跟——水有关。水在哪里呢?水在两山之间,所以,涧就是指夹在两山之间的流水。这流水是涓涓细流还是汹涌波涛?那应该怎么读题目呢?谁来试试?(齐读)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写的,王维的山水诗造诣极高,《鸟鸣涧》是他山水诗的代表作,苏轼就曾经夸他的诗“诗中有画”,现在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作者。

(二)作者简介(课件出示)

王维 (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他写的诗以优美著称,一向被人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外号“诗佛”。本诗作者觉得友人皇甫岳居住的地方环境优 美,风景如画,所以作了这首诗送给友人。

(三)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鸟鸣涧,是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王维在这看见了什么呢?请大家到诗中去读一读,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4遍,前2遍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争取读得字正腔圆,后2遍读的时候,争取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

1、学生自读。

2、(屏显古诗)指名读,点评。

(1) 你很会思考,夜静春山空,“空”这个多音字你读准了,真是一丝不苟。

(2) 声音清脆悦耳,读诗正确流畅,很好。

(3)声音响亮,把每个字的音都读准了,自信的孩子,真不错。

(4) 读得很流利,又注意了诗内部的停顿,读出了诗的韵味。

3、齐读。

4、这首诗你们都读正确了,读通顺了,同学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几遍,你知道这首古诗写的是什么时候呢?

指名回答,并说说依据。(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春夜)

5、诗人王维在春夜看到了哪些景物呢?请同学们到诗中一行一行仔细地找一找,并把它圈出来,四行都找完了,再举手。

指名回答。(相机板书:花、山、月、鸟、涧)

6、的确,诗人在诗中写花落、山空、月出、鸟鸣、涧水流,这些景物融合在一起的春夜有什么特点呢?请你到诗中把这个合适的字找出来。

指名回答。(板书静)

的确,这首诗给我们的一个深刻感受就是“静”。

(四)初读解题知作者(课件出示)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理解诗题。

鸟:鸟儿。 鸣:鸟叫。 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 鸟鸣涧:鸟儿在山涧中鸣叫。

这首诗是王维《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皇甫岳,王维的朋友,诗人为云溪之景所醉,连续写下了五首诗。 (五)感知诗意,体味清幽

1、第一行:人闲桂花落

同学们都很会读书,读出了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夜晚,是一个静静的夜晚。就在这样的一个夜晚,桂花轻轻柔柔地飘落了,(屏显:人闲桂花落)同学们看过桂花吗?长什么样子?小小的,细细的桂花落在地上声音响吗?声音小到我们在座的每一个同学也包括宋老师可能都听不到,但王维却在那个夜晚听到了。

这桂花落地的簌簌声告诉我们什么呢?(不作答)我们写教室很静,静到什么程度?(让学生自由说,老师不评价)静到一根绣花针落地的声音都听得见。那诗人写桂花落地的声音都听得见,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呢?

(指名回答)

是呀,夜是这样的静,但不仅因为夜静,更因为看风景的人心静,所以,王维他还是感受到盛开的桂花悄然落地的声音。看看“人大学网闲”两个字,它正是告诉我们王维的心——静。是啊,王维身处没有战乱,安定统一的盛唐,而他自己此时隐居风景秀丽的蓝田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悠闲自在,淡泊名利,所以他说自己是—— 人闲。

现在,就让我们用朗读把桂花落地地轻柔、舒缓展现出来。(指名读)

(女生齐读、齐读)

女生读起来清清幽幽的,别有一番情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第二行:夜静春山空

听着这桂花落地的簌簌声,王维才发觉夜是多么静啊!真是——夜静春山空。(屏显:夜静春山空) 同学们,鸟鸣涧这里风景如画,白天,山涧中阳光灿烂,鸟语花香,游人踏青,动物们自由自在……真是热闹非凡。渐渐地,渐渐地,白天的喧闹消失殆尽,游人散去了,动物们都进入梦乡了,山林也空闲下来了,整座山就像睡着了一样,静静的,静静的……如果此时,你也站在这座春山面前,你会用什么词语,什么句子来形容?

是呀,静,静得诗人觉得好像整座山什么都没有了,空荡荡的。谁用朗读来把这样的画面读出来。(指名读)

让我们用朗读来赞叹这座空山吧!(男生齐读、齐读) 让我们把这个“静”字留在心中,读好这句诗。(屏显: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齐读

3、第三、四行: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引读: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月出,月从哪出来呢?(云)怎样的云?

(薄薄的几片云)是呀,一轮明月从云层中钻出来,皎洁柔和的月光一下子倾泻在山涧中,睡梦中的鸟儿于是——(指名回答)是呀,鸟儿以为天亮了,睁开朦胧的睡眼,啾啾叫着。

“时鸣”怎样叫呢?(指名回答)是叫了几声,就停了,过一会又叫几声,又停了,咦?不是写夜静吗?怎么会写鸟鸣声呢?

对,这就是一种反衬手法,以动衬静。古人就说“鸟鸣山更幽”。

我想,鸟儿此时一定是用它动听的叫声在赞叹。

现在,就让我们来读一读这句诗。(指名读)

4、朗读背诵整首诗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读的时候要把自己当成诗人,想象那屡屡桂香飘溢,悠悠鸟鸣传荡,齐——

很好,我们读的时候,要想到王维山水诗的特点:诗中有画。再齐读。

让我们把鸟鸣涧的幽静永远留在心里,一起背一背。

(六)赏析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哪些景物?

春季;桂花、山、月、鸟、涧。

2、这首诗写出了夜的什么特点?描绘了怎么样的意境?

幽静的特点。

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更显现了山涧的宁静。

3、本诗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闲适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七)揭示主题

1、这首诗描绘了夜晚山中空寂幽静的景色, 表达了诗人对山中春景的喜爱之情。

2、前两句属于静态描摹,从正面描写了鸟鸣涧的幽静(人静、夜静、山静),直接描写春天的空寂。

3、后两句属于以动衬静,写月出、鸟鸣,用动反衬前面的静,表现春夜山涧幽静的美。

4、“月出惊山鸟”有创意,月亮出来无声无息,而它的光亮惊醒了鸟儿,更显山里月亮之明,山中夜晚之静。

三、总结全课

本节课,我们和诗人一同伫立在山涧中,感受了大自然

的这种神来之美,同时受到作者对生活的赞美和热爱的感情所感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让我们通过读书积累更多的知识,做一个有知识有修养的人,因为“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们一起读书吧!

四、布置作业

上一篇:石油地质实习报告下一篇:“七一”建党节主题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