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诗词鉴赏

2024-07-07

归来诗词鉴赏(共10篇)

归来诗词鉴赏 篇1

《抛球乐•逐胜归来雨未晴》

五代•冯延巳

逐胜归来雨未晴,楼前风重草烟轻。

谷莺语软花边过,水调声长醉里听。

款举金觥劝,谁是当筳最有情。

【赏析】

钟嵘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是说大自然中四时景物的变化足以感动人心,使人产生表达这种情感的冲动。“逐胜归来雨未晴”,词的开篇就先从天气写起,在时节与天气之间,造成了一种矛盾。“逐胜”即追寻胜景,唐李廓有“赏春惟逐胜,大宅可曾归”句,指春日游春赏花之事,意兴是高昂的,但天气却是“雨未晴”,总归是令人扫兴的。“雨未晴”首先从心理上给人一种失落感,其次似乎也透露一种将晴而未晴之意。虽在阴雨之中,词人却也未曾放弃“逐胜”的春游。在这种种矛盾的结合之间,便已显示了一种繁复幽微的感受:既有兴奋,也有怅惘;既有春光之美好,也有细雨之迷蒙。“楼前风重草烟轻”一句,描写的是眼前所见。“风重”是说风力之强劲,“草烟轻”,是说草上烟蔼因风吹而逐渐消散。这一“重”一“轻”似乎也与作者的心情密切相关,细雨飘洒使人心情沉重压抑,而烟草翠绿则使人轻松愉悦,然而这“草色烟光”的景色,还带给人的是一种失落,北宋词人柳永曾写过“草色烟光残照里,无人会得凭栏意”之句。可见,这句表面上写的是眼前春色,却蕴含着作者的内心情感的变化,至于准确的情感,想必也只有作者本人最清楚了,冯延巳不是说过“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吗?

扩展阅读:冯延巳的人物生平

冯延巳在南唐开国时,因为多才艺,被南唐烈祖李昪任命他为秘书郎,让他与太子李璟交游。后来李璟任元帅,冯延巳在元帅府掌书记。

李璟登基的第二年,即保大二年(944年),就任命冯延巳为翰林学士承旨。

保大四年(946年),冯延巳出任宰相。

保大五年(947年),陈觉、冯延鲁举兵进攻福州,结果死伤数万,损失惨重。李璟大怒,准备将陈觉、冯延鲁军法处死。冯延巳为救两人性命,引咎辞职,改任太子太傅。

保大六年(948年),冯延巳出任抚州节度使。在抚州任职数年,并没有什么政绩。

保大十年(952年),冯延巳再次担任宰相。

冯延巳当政期间,先是进攻湖南,大败而归。后是淮南被后周攻陷,冯延鲁兵败被俘,宰相孙晟出使后周时不屈遇害。

显德五年(958年),冯延巳被迫再次罢相。当时朝廷里党争激烈,朝士分为两党:冯延巳与宋齐丘、陈觉、李征古等为一党;孙晟、常梦锡、韩熙载等人为一党。几次兵败,使得李璟痛下决心,铲除党争。于同年下诏,历数宋齐丘、陈觉、李征古之罪,宋齐丘放归九华山,不久就饿死在家中,陈觉、李征古被逼自杀。至此,宋党覆没。而冯延巳属于宋党,居然安然无恙,表明李璟对冯延巳始终信任不疑,也可能是冯延巳作恶不多。罢相两年后,即建隆元年(960年)五月,冯延巳因病去世,终年五十八岁,谥号“忠肃”。

如冯延巳在表现爱情相思苦闷的同时,还渗透着一种时间意识和生命忧患意识。他在词中时常感叹人生短暂、生命有限、时光易逝。表现人生短暂的生命忧患意识,成为诗歌中常见的主题。但在词中,是冯延巳第一次在词中表现这种生命的忧患。人生本来就短暂,因此希望在有限的人生中充分享受爱情的幸福,在短暂的青春期及时享受爱情的欢乐,可偏偏“别离多,欢会少”。爱情失落的苦闷中又包含着一层生命短暂的忧患,这既强化了爱情失落的苦闷,也表现出了人生的悲剧,从而丰富了词作的思想内涵,提升了词的思想。

扩展阅读:冯延巳词的提点

冯词写愁的特点,是忧愁的不确定性和朦胧性。他词中的忧愁,具有一种超越时空和具体情事的特质,写来迷茫朦胧,含而不露。冯词中的忧愁“闲情”,常常很难确指是什么性质的忧愁,是因为什么原因而苦闷。比如前面例举过的《鹊踏枝》中的“闲情”,就很难说清是一种什么样的情,一种什么样的愁。他只是把这种闲情闲愁表现得深沉而持久,想抛掷也抛掷不了,挣扎也挣扎不脱,像孙悟空的紧箍咒,始终缠绕在心头。他的几首《采桑子》词,这个特点最为突出。作者所要表现的就是人生中常有的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忧愁苦闷,抑郁不欢;一种可能已经存在又似乎是即将来临的人生忧患。冯词忧患苦闷的内涵性质,是无法确指的,无法界定的,从而留给读者更大的自由创造联想的空间,有着更大的艺术张力。读冯词,也会被感动,但需要联想,需要深层的思考。

在艺术上,冯延巳词也有特色。一是空间境界比较阔大,常以大境写柔情,如“将远恨,上高楼。寒江天外流”(《更漏子》);“楼上春山寒四面”(《鹊踏枝》)等。阔大无限的空间境界,表现出愁思的深重。二是善于用层层递进的抒情手法,把苦闷相思表现得一层深似一层。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层深”之法,最典型的是“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其他词作也屡用此法。三是在情景的配置上,善于用逆向配置法。词中写情,最常见的是情与景交融互写,但情与景交融配置的方式有同向配置和逆向配置两种。所谓同向配置,是客观景物蕴含的情感指向与主观情感的性质相同,逆向配置是客观景物的情感指向与主观情感性质正好相反。冯延巳词中,常常喜欢用明媚灿烂的春景来写悲哀的情绪。情景的逆向配置,加倍写出了主人公的愁情。面对欢乐之景,尚且苦闷,如果是悲哀之景,其忧愁苦闷更可想而知。

归来诗词鉴赏 篇2

欧海洋出车祸死亡

欧海洋把自己跟长清的鉴定报告结果告诉了潘伟森,原来他早都已经知道,长清是欧海洋的孩子,当年自己看到逸茹跟欧海洋睡着一张床上,他杀欧海洋的心都有,但是他忍了下来,后来发现逸茹竟然怀孕了,恨不得把欧海洋碎尸万段。潘伟森说长清虽然不是自己的女儿,但是自己照样还是沈氏的董事长。

欧海洋告诉潘伟森,如果这份报告公布了,如果那些老臣想要让他下台,那是轻而易举。潘伟森劝欧海洋不要这么做,因为受伤最深的还是深长清,还会让大家知道沈氏接班人,不过是沈逸茹一夜情的孽种。欧海洋非常生气的给潘伟森2个选择,第一悄悄的收拾东西离开沈氏,第二报告公布出来让他一无所有。

欧海洋看着长清做的企划书,看完后夸长清做的非常棒,他对长清刮目相看。长清送给欧海洋治疗风湿病的药水,然后帮欧海洋敷药。欧海洋带着长清一起玩耍。

潘伟森电话约欧海洋见面,心里盘算这次一定要把欧海洋手中证据搞到。欧海洋在去的路上发生了车祸。长清知道欧海洋出车祸事情,吓了一跳。

长清赶到医院后,医生告诉她进去子在见欧海洋最后一面吧,长清听后吓呆了。长清进入病房后,不愿意接受躺在病床上的就是欧海洋。欧海洋去世。长清悲伤过度晕倒过去。

长清醒来后说要去见欧海洋,潘伟森拦住长清,告诉欧海洋已经死了。长清询问是谁杀死欧海洋的?潘伟森说现在还没有查出来。

潘伟森找医生询问,欧海洋被送过来时候,有没有说过什么?医生说他被送过来时候,伤势已经很重,没有留下什么。

丁雅琴知道欧海洋死了,非常高兴,现在再也没有人可以阻碍他们结婚了,是不是可以按照之前的计划举行婚礼?潘伟森说欧海洋毕竟是沈氏的老人,他刚去世,他们就欢天喜地大办喜事不好,所以等这个事情过去了,他们再商量结婚的事情。

丁雅琴怀疑欧海洋跟长清说那件事情,潘伟森说他问过医生,欧海洋被送过来伤势就很重,他没有时间,欧海洋找自己,就是想私下解决这个事情。

巧姐打电话跟长清,说家里边被小偷偷了,长清听后说自己立马赶过去。长清赶到的时候,发现警察也在,警察拿出来撞死欧海洋的照片,告诉他们如果间见到尽快跟他们联系。欧海洋律师告诉长清,欧海洋的财产全部转交长清,二十二岁之前将有律师保管。

电影《归来》影评 篇3

归来不识焉

以社会底层平凡人物的悲与喜,反映特定时代下社会留下的哀与殇,也许这就是谋导“老谋深算”之处,从《红高粱》到《金陵十三钗》再到《归来》无一例外。毕竟,迫于某些因素,历史是不能太过直白地去批判,文革是不能太过直接地抨击。虽然剧中轻描淡写地将文革一笔带过,但此处无声胜有声,导演对当时社会人性被摧残的哀悼与鞭挞却尽显淋漓尽致。

《归来》是值得花时间去细细品的佳作。导演没有深刻描述时代背景,却写出了一个时代的悲惨共鸣;没有撕心裂肺的生离死别,却写出了扣人心弦的感动;没有繁琐的情节累述,却以无声般的细节表演战胜千言万语。感动之余,也会深思,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难道只有一个“陆焉识”吗?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社会,不得不造就这样的结局。

翘首盼归来,归来不识焉。

雨夜归来,一墙之隔,一把锁阻断了重逢,却锁不住相爱的心。长桥寻人,撕心呐喊,明明相见不能相拥,凄美缠绵。陆焉识的出逃,只为这久违的重逢,千里迢迢,就算最后换来的只是远远一瞥。

平反后的陆焉识颤颤地推开阔别多年的家门,拖着沉重的步子,没有多余的语言。当看到桌子上陈旧的照片,泪湿眼眶,二十多年的忍耐,二十多年的坚持,二十多年的屈辱,只为了能够回来,回到自己的家,一瞬间百感交集。有人会说归来的情节发展太慢,太煽情。殊不知也是这越平淡的故事,越让人刻骨铭心。面对失忆的婉喻,陆焉识没有放弃,想尽一切办法相伴左右,修琴,读信,只为照顾她,唤醒她沉睡的记忆。而她也以她自己的方式爱着焉识,几十年的等待,几十年的期盼,还有后来无数个5号风雨无阻的坚持。

电影中,谋导也并未将所有的故事娓娓道来。多次被婉喻提到的方师傅,两人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不言而喻。后来方师傅妻子当街谩骂,恐怕也称得上是电影中的一处“妙笔”,谁错谁对,留给观众自己去思考。

雪中,她依然盼着记忆中的焉识归来;雪中,他依然默默相伴,虽然她早已不识焉。他们都在等,在等待中一起慢慢老去。

观《归来》有感 篇4

去年热播电影《归来》是张艺谋导演根据著名作家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改编的,由于话题敏感和中国广电局严格的审查制度,电影与原著改编较大。

《归来》是一部反映文革的电影,文革对于我们来说,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去深刻理解那个时代所透射出的人性。无法真实感受,只是依稀记得小时候从爷爷奶奶口中听说了文革。那一段灰暗的历史,仅仅只是从听觉上知道了它的存在,这次看《归来》这部电影让我从视觉上感受下,所以从这部电影的宣传开始,我就一直关注着,无关乎电影的好坏,仅仅只是想看看和了解而已。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有权利知道或者更想真实的知道这一段历史。整个电影120分钟,演员的演技自然没得话说,不作评价,看完电影后再看了几篇名家的博文,就这段历史而言,经历过的人都有发言权,我再来说点什么会显得有些不自量力,自以为是了。因此,在这里我想说点其他的。

上世纪70年代初,与家人音讯全无隔绝多年的右派劳改犯陆焉识(陈道明 饰)在一次农场转迁途中逃跑回家。这对怀抱芭蕾舞梦想的女儿丹丹(张慧雯饰)带来了巨大压力,她阻止母亲冯婉瑜(巩俐饰)与父亲相见,并且主动与父亲划清界限,向组织告密,剪去所有家庭合影中的父亲。因此夫妻二人近在咫尺却又相隔天涯,冯婉瑜眼睁睁的看着丈夫被组织上的人抓走。文革结束后,陆焉识终于平反回家,但是他却发现女儿早已放弃了芭蕾的梦想成了一名纺织厂女工,而深爱的妻子因为患病已经不认识自己。深厚的情感、生活的打击,政治的巨变,使得这个家庭成为千千万万个制度的受害者之一,因为脑部疾病造成失忆,冯婉瑜每月5日都去火车站接陆焉识,去接一个在身边的人......整部电影从头到尾都是灰暗阴沉的色调,令人压抑、沉闷,张艺谋极为反常的吝啬到没给蓝天白云绿草一个镜头,极度渲染了那个人类有史以来最黑暗的时代之一,用色调做无声的控诉。影片唯一出现的暖色调就是女儿丹丹在扮演样板戏《红色娘子军》的芭蕾舞造型,那个大红的形象与时代不谋而合,女儿目光如炬,肢体语言刚劲有力,在那个不需要思想的年代,她的思想已经全面被最高指示占据,只剩下一个洗得干干净净的青春的头颅。

然而这部电影本身就有一条主线,描写陆焉识和赵婉瑜至死不渝的爱情,看似不可理喻,看似平平淡淡,却有着太多感人的地方,实话实说,好几个场景都让我眼泪盈满眼眶。

场景一:开幕没多久,陆焉识约赵婉瑜八点在火车站见,被女儿告密了。当他们相隔一条火车道,互相奔跑着想见面的那种急切的心情,女儿丹丹也在后面跑,想去阻止,农场抓陆的人跑来抓他。最后在他们相隔很近的地方,老陆被农场的人抓回去了,赵挣扎着,想近距离看一下十几年没见的到爱人,可是被阻拦的人推倒在地,头破了,鲜血直流。

场景二:文革结束后,陆焉识先被女儿接到她的场宿舍,想跟他说赵婉瑜的情况,但是陆焉识那时已经迫不及待相见自己的爱人了,他等不及了,他先赶回家,一路上可以看到陆焉识是非常高兴的,当他回到家,看到家里的点点滴滴,这是赵婉瑜从外面买菜回来,在陆焉识和赵婉瑜目光相接的那一刻,看到了陆焉识满心的喜悦,然而当赵婉瑜把他的铺盖甩出来,并不认识他时,那时他满眼的不解,互相相思十几年,见面的那一刻,自己爱的人却不认识自己,这个时候老赵的心情五味杂陈,不解、疑惑……我的眼眶又湿润了,感觉他们的感情不易,造成他们今时的局面,我不想去指责文革,因为那个时代整个中国都是不健康的。但我为他们不易感情感动。

场景三:结尾部分,又是一个5号,赵婉瑜记忆中焉识陆返程的日子,一早陆焉识打扫好三轮车,赵婉瑜梳洗打扮好,在女儿和陆焉识的陪同下,去火车站接陆焉识,看似不可理解的场景,我们的主人公陆焉识却一直在坚持,为了他们的感情,为了照顾赵婉瑜,陆焉识可能不止一次这样在5号这一天陪着赵婉瑜到车站等自己的归来。终于眼泪从眼眶留了下来,什么是爱情,这就是,什么是亲情,这就是,什么是相濡以沫,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很快,各种即时聊天工具横飞,整个社会一片浮躁之心态,对待爱情,很多人用快餐来形容,尤其是年轻人。当然作为90后的我,从生理上讲本身我就是年轻人,但对于感情却很执着!

我们总是说要敢于正视自己的问题,说有错改之,无则加勉。我们不应该不断回想过去那段历史,而是正视问题,吸取教训,借鉴经验,让我们现在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实践归来话收获 篇5

—— 山东建筑大学材料学院开展庆祝建国60周年社会实践交流活动

为了让更多学生了解社会实践,投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山东建筑大学材料学院及时总结实践成果,不断创新学习形式,在08级和09级学生中开展“实践归来话收获,科学发展报祖国”社会实践交流活动。

首先,袁老师向同学们介绍我院暑期社会实践的开展情况,并鼓励同学们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增长才干,锻炼能力;随后,我院两支校级重点团队“赴莱州新忠耀社会实践团”和“赴甘肃社会实践团”的代表李守彬和齐国丞同学,结合自己的实践收获和实践成果进行PPT展示和典型发言,他们分别从社会实践如何选题、立项、答辩等问题与大家进行交流,同时又就如何处理学习与社会工作的关系,如何培养科技创新的兴趣,如何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等问题讲了自己的体会和感触,他们的经历各有特色,语言风趣幽默,现场气氛活跃,掌声此起彼伏。在学兄学姐的引导与鼓励下,08、09级学生也逐渐参与到交流中来,畅所欲言,倾吐入学以来的喜悦与收获,生涩与迷茫,并就目前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向学长进行了请教并给予引导与指点。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大雁归来》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理解本文主旨。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完美结合的写法,提高学生分析课文能力;揣摩语句,增强学生语言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感受作者的爱鸟情怀,激发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热情。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完美结合的写法。教学难点:感受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给下列字词注音并个别作解释:

凋零 迁徙 缄默 窥探 雾霭 狩猎 顾忌 目空一切

二、导入

大雁是春天的使者,当第一群大雁来到我们的面前,就宣告春天来到了。它们欢呼着旅行,喧闹着集会,寂寥了一冬的沼泽地因此增添了许多情趣和生机„„(结合课文介绍作者)

《大雁归来》在作者利奥波德这位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作了细致地观察和认真地研究后,向我们展现了大雁的许多闻所未闻的趣事和作者的那颗爱鸟之心。

三、整体感知

1.探究知识性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并思考问题:

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1)文章描写了三月大雁的归来,觅食前后的鸣叫,孤雁,四月间群居沼泽时的鸣叫,即归来、觅食、集会。大雁是具有灵性的侯鸟,是报春使者,善群居,重友情,有联合观念。

(2)作者在字里行间充满着爱鸟之情

2、品味语言

找出文中作者对大雁的观察和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教师指导:通过诵读、比较的方法感悟品位语言的形象性。学生合作探究。学生讨论与交流。明确:

1(1)作者使用了打比方、拟人的说明方法,使文章充满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例如:“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

(2)多出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大雁的特征。例如:“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3.感受抒情性,聆听雁语心声

(1)、阅读课文,在文中描写大雁声音的句子,和周围同学交流自己从这些句子中得到的感受、体会,与大家谈谈自己的感受。

(2)、走进大雁的世界,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欢喜、激动、兴奋、自由„„)

(3)、大雁为什么能这么快乐?谁给了它们这份快乐?

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地球充满生机,充满诗意,充满乐趣;人类应该珍爱有益无损的动物,和谐共处,不应该凭借自己的优势而去伤害它们。(引导学生从关爱动物方面思考)只有人们爱护动物,动物才能过着快乐的生活。

自然的引出本文主旨: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

四、拓展训练

让学生回顾学过的诗歌,积累有关写“雁”的诗句。例如: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4.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五、归纳总结:

作者是一个“爱鸟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充溢在字里行间,正因为这种对动物怀有的真挚感情,所以他才能观察得这么细致,也才能描写得这么美妙,学习时,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作者的描写手法。

六、布置作业

搜集我国境内骤减的动物种类及其资料,分析减少原因,写成报告,呼吁人们珍爱动物,保护环境。

研修归来 篇7

德城区第二实验小学 侯丙芹

时值冬季,天气微寒,却压抑不住我内心的激动与兴奋,因为2013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我和德城区许多同仁一起走进了浸染书香的华东师大的校园,接受这座百年老校厚重文化的浸染。在为期一周的培训学习中,我们聆听了来自中国基础教育研究最前沿阵地——华东师范大学一批知名专家和学者们带来的精彩讲座,充分领略了专家们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的国际情怀。一周下来,每天有太多的“专家观点”和“教授语录”,带给了我们强大的震撼和冲击。每一天的学习,都是一次“头脑风暴”,都是一次全新视角和思想洗礼,都是一次对自己专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反思。每晚和同仁的讨论、交流更是一场头脑风暴和思想的盛宴。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坦诚布公的交流着对教育的认识和思考。在这里,我看到了自己教学上的不足、理论上肤浅、研究中的彷徨,培训中,我虔诚地聆听着每一位教授博导传授的真经,反思着自己可以在哪些方面有所发展和突破。下面盘点一下我收获的“渔”。

1、理念的提升

理论是研究的引领,研究是理论的实践。没有理论的实践只能是盲目的实践,没有理论支撑的研究不过是虚假的研究。二十年的教学实践中,自己的成绩仅限于课堂教学,自省自悟的实践多,真正意义上的理论少,自己深深感到教学实践中缺少理论指导,自己教学研究的理论起点低、认识浅、范围狭隘。在华师大短短的几天中,九位著名的专家和学者的报告让我眼界大开。他们各自的研究领域不同,但都博学深沉,踏实严谨。王斌华教授《学生评价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我们当今教育中出现的问题,现代学生评价存在有三种不正常的现象,即注重书面测试,忽视其他测试手段;注重知识目标的考查,忽视其他目标的考查;注重分数名次,忽视起点与进步(增长评价)。这就造成了现代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评价的变革。一方面,从内容上看,我们要转变评价的重心,由“双基教育”“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中的“夯实基础,提高能力”,另一方面,我们要改变过去传统的评价方法,由过去的单一的“考试”评价转化为分层考试、研究性成果等多元评价模式,从学生的素质能力的根本上来对学生进行测评。让每一个本是白天鹅的丑小鸭创造成功的机会。

胡东芳博士的《教学反思与课堂教学品味的提升》讲座中运用了4个案例,都在提醒我们,我们的教学给孩子们一种思维模式,学生不会思考不会分析,不会变通,就是能力差。特别是第四个案例,胡教授让我们观看了由美国著名导演迈克•内威尔导演,著名演员茱莉亚•罗伯茨主演的《蒙娜丽莎的微笑》这部影片的片段,让我有很大触动,面对卫斯理学院里全美最顶尖聪明的女学生,女主角沃森老师第一次精心预设的、按别人提纲教授的课“全军覆没了”,她所要讲的,要做的一切都在学生的掌控中,并最终为学生所离弃。而这一状况却在第二次的课堂中神奇地扭转了,沃森老师成为了学生口中的“船长”,从一个完美的失败者转化为了一个完美的领航者,使那群优秀的女生找到了一个全新的,不同于以往的,确实又是自己内心归属的目标。而这种转化的真实力量恐怕就在于沃森老师对自己第一次教学失败的痛苦反思,在于她开始切实研究她所面对的这批学生,在于她勇于对自我的认识的全面打破和自我重塑。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里,我们也要及时调整我们的教学定位,要充分了解学生,不要去教那些记忆的,事实的,学生自己一读就懂得知识,要以学定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评判能力等。要在课堂上不断地带给孩子们惊喜,让学生不断的发出“aha”声音。

胡教授还用《驴子淹死的故事》和《卖草帽的故事》告诉我们: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反思,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

2、方法的习得。

许多教授的讲座不仅给我们理论上的引领,还传授了许多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王建军教授在《教育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讲座中主要讲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他告诉大家要善于抓住讲座中转瞬即逝的火花;要学会找一面实践的“镜子”,在镜子面前改变自己;写反思的过程要问自己四个问题,反思的目标是什么?遇到的问题是什么?产生这样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改进的措施是什么?然后围绕一个具体对象做连续的反思更有效。他还告诉我们“聚沙成塔”的涵义,“沙”即为经验,把已有的经验结构化才能变成“塔”。老师要学会表达自己的经验,形成理论的话语系统。

徐阿根校长的《教学特色形成途径与规律》,更多的是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角度解读了形成教学特色的途径与规律。他启示我们:教师要有发展的眼光,耐得住性子,沉得下身子从学校、学生实际出发,潜心研究,教学中以学为主,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金忠明教授《名师智慧与提升课堂教学质效的策略》则从“激励策略、自学策略、互帮策略、辅导策略、诊断策略”等方面详细地解读了如何运用自我智慧,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实用技巧。

还有顾静老师的《班主任改革策略》中提到的坦诚原则、点点原则、迎合原则、尝试原则、和强势原则中的核心原则就是:允许学生有差距,唤醒学生的情感。

学习归来话体会 篇8

周一晚饭后,武校长带领我校18个教师前往李村二中参观学习。首先,我们参观了各班的班级文化建设。每个教室里都有班主任精心设计的激励性标语、光荣榜、特色卡展示榜、晋级榜、晋级制度、漂流日志、班训、小组评价表等等,都凝聚着各班班主任的智慧,展现了不同的班级文化。

接下来,我们和二中的周校长、高校长、杨主任、张主任和姬老师进行了座谈。杨主任给我们介绍了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晚自习安排、晋级加减分制度的制定、小组建设与评价的方法。高校长给我们介绍了毕业班的做法,给我印象较深的是:周周清限时练、纠错本的使用。姬晓琳老师介绍了自己班级管理的一些做法:坚持日志漂流、坚持写师生寄语、坚持开主题班会,每学期到每个学生家里家访一次等。最后座谈会以周校长的“人到威信到”作为结束语。我们带着感动和激情满载而归。

学习回来反思自己,突然发现自己原来是一个多么不称职的老师。想想这么多年以来,我家访的次数还没有姬老师一个学期的次数多,真是惭愧!有意义的主题班会也就开了那么三五次,而姬老师一个月就要开四次。她每天和学生交流谈心,课上课下在一起,既是良师又是益友。暑假开学还亲自带领学生粉刷、美化教室,简直把班级当成自己的家,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姬老师真是当之无愧的优秀教师!是我乃至我们庞村一中全体教师学习的榜样!

《打靶归来》 - 创作背景 篇9

王永泉,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著作权法协会常务理事。沈阳军区政治部前进歌舞团作曲家。主要作品《打靶归来》《我当上解放军》《志愿军的铁匠炉》等200多首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

《打靶归来》-背后的故事

说起《打靶归来》这首歌曲,在早些年的中国可是耳熟能详,怕是没有人不会唱的?即使歌词模糊了,曲调也都能哼唱下来。绝对是口碑相传、家喻户晓!

任何一首歌曲的流行流传,都与其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歌曲本身的生命力有着必然的联系。《打靶归来》这首歌曲,就有着其鲜明的时代特征——简练朴实、贴近生活、旋律优美、易于传唱的显著特点。

这首著名的歌曲是音乐家“王永泉”于1960年在部队期间创作的!诞生的经过也有些故事。据音乐史料记载及王本人的口述——

当时,王永泉在解放军步兵某团任俱乐部主任,正准备为全军文艺汇演创作一首歌曲,在准备资料时,偶然在一年前(1959年)的刊物上瞥见一首四句小诗,既:“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胸前红花映彩霞,清脆的枪声满天飞”。小诗的作者是“牛宝源”。当时,这首不显眼的小诗,刊发一年了,知者寥寥!但王永泉即把“胸前红花”改为“风展红旗”。因为例行的打靶归来胸前是不会带红花的,又不是凯旋归来?而“风展红旗”场面就壮观多了。又把“清脆的枪声”改为“愉快的歌声”。同理,在打靶时会有清脆枪声,可是归来就不能再乱放枪了吧?应该有的是嘹亮“愉快的歌声”回荡在天际——

如此翻新一改,就有了《打靶归来》歌曲现在的第一段歌词:“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风展红旗映彩霞,愉快的歌声满天飞”。

接下来,王永泉又乘兴增补创作了第二段歌词:“歌声飞到北京去,毛主席听了心欢喜。夸咱们歌儿唱的好,夸咱们枪法数第一。”

两段歌词前后呼应、一气呵成。第一段的“写实”与第二段的“写意”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臻于完美化境。

王永泉汲取了陕北民歌的元素后,经过反复咏唱,水到渠成,“曲调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王的原话)。随后,在征求了战友们意见及对曲调进一步的润色后,王永泉将《打靶归来》的成品送参了全军文艺汇演。在如林的作品中脱颖而出,众望所归的获得了歌曲类唯一的“一等奖”!这就是歌曲《打靶归来》的诞生和获奖经过。

充电归来话体会 篇10

刚刚结束的研修班,感悟有三: 感悟

一、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习中我印象特别深的是:赵希斌博士的《高效与有趣的课堂》,高金英老师风趣幽默的的专题讲座,陈飞星的《体验式培训》,收获最大是龚正行老师的《学生学习管理》。整个活动过程,体现了组织者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思路,也蕴含着对老师们的深深期望。

感悟

二、讲解内容:乱花渐欲迷人眼

应该说是所有的校长都在不断的思考,绞尽脑汁地寻求学校的发展之路,寻找学校如何突围、如何抢占制高点的捷径。我们本来对自己的办学还有一定思路的,可是听了专家的报告后,我又查阅了部分资料,反而迷糊了,管理理念不断刷新,教学流派异彩纷呈,众说纷纭,各有各的理,各有各的招,感觉离我们是那么近、又是那么远,可以借鉴,又不能拿来„„怎么办?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感悟

三、立足实际:贵在坚持

别人的经验只可以借鉴,不可以复制;对先进学校的学习重要的是学习他们的精神,学习他们的先进的教育理念,不可停留在操作层面上,应具体考虑我们自己学校的实际环境,具体情况。我们的学校管理有着近十年的历史,有着自己独特的运作方式和校园文化,也锤炼了部分老师。不管成功也好、失败也罢,“树人学校”已经深刻地烙在每个老师的心上,树人精神支撑了树人的发展,但是遗憾的是由于我们没有及时的进行的梳理总结,没有寻找足够理论的支撑;或者浅尝辄止,没有及时的总结升华;空有辉煌实践,而无深入的理论体系。

究其原因很简单:没有静下心来立足树人学校的实际情况做认真的分析、提炼、总结!其实与其说是坚持的失败,还不如说是耐心的失败、恒心的失败,毅力的失败!由此使我又想起了这样一句话: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成功,那就只能用一生的耐心去面对失败!

上一篇:壁画美术教案下一篇:2024庆六一少先队员代表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