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诗词鉴赏(精选7篇)
4诗词鉴赏 篇1
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说明】•这首诗写得清峻雄奇,展现了古代凉州一带旷阔悲凉的景象。诗的后两名巧妙地运用暗喻手法,批评朝廷对边防士兵的不闻不问。
【解释】①凉州词--唐乐府《凉州歌》的唱词。凉州,治所在今甘肃省威县,②万仞--形容极高。仞,古代计算长度的单位。③羌笛--古代羌族的一种乐器,后常用作军乐。杨柳--即《折杨柳》,古代一种歌曲。④度--越过。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北。•这两句说:羌笛何必去吹《折杨柳》,埋怨春光来迟呢?要知道?要知道,春风是吹不到玉门关外的啊!诗人以,此暗喻地远戌者的冷漠。
韦应物:滁州西涧①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作者介绍】•韦应物(737-约789),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少年时做过唐玄宗的侍卫。后来考中进士,曾任 滁州、江州和苏州刺史。他是中唐初期诗人,作品主要描写自然景物和隐逸生活。
【说明】•这首诗描绘滁州西涧的自然景物,静态和动态巧妙结合,相映成趣。
【解释】•①滁州--今安徽省滁县。西涧--上马河,在滁州城西。②怜--爱。③黄鹂--黄莺。深树--枝叶茂密的树。④渡--渡口。
韦应物:故人重九日求橘①
怜君卧病思新橘,试摘犹酸亦未黄。
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
【说明】•友人因病想吃橘子,可惜橘子还未成熟,•不能满足友人愿望。诗中描绘了因橘子将熟未熟、自己要送而不能送的心情,写得细腻别致。
【解释】•①故人--老友。重九--农历九月九日。•②怜--怜爱、关怀的意思。③试摘--因为当时橘子尚未成熟,但为了朋友的要求,所以去“试摘”。犹--还。④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以产橘闻名,这两名说:我真想象晋朝王羲之那样,在给您送橘子的信未也写上“三百颗”的数字,可惜现在还办不到,只好等到霜降以后再给您 送去了。
韦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作者介绍】•韦庄(836-910),字端己,京兆杜陵9今 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人。唐昭宗乾宁元年(894)进士。唐亡后,任前蜀王建宰相。他能诗善词,写有不少感时伤世的作品。诗的风格凄婉轻丽。
【说明】•隋唐时,日本曾多次向中国派遣友好使者,并朋学问僧随行。这些学问僧在中国留住的时间,少则数年,长则达二、三十年。他们在促进中日文化交流方面作过贡献。诗中的敬龙和尚,也就是其中的一位。
【解释】•①扶桑--指东方极远的地方。日本在中国的东方,•所以也把日本称作扶桑。②师--这里指敬龙和尚。•③这两句说:这次回国,谁和您做伴呢?但愿皎洁的月光照亮您航程,一帆顺风送您回到日本。
温庭筠:瑶瑟怨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作者介绍】•温庭筠(约812-866),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晚唐时期著名诗人、词人。由于得罪权贵。在政治上一生不得志,晚年做过县尉和国子监助教。他的诗,大多写闺情,风格浓艳,也有一些清丽作品。
【说明】•秋夜,天空澄碧,云轻月明,一派静谧。然而秋夜的寒凉,远去的雁声,却使得有着怨情的人辗转不能入寐。
【解释】•①冰簟--凉席。②潇湘--潇水和湘江,在今湖南省。③十二楼--传说昆仑山上有五城十二楼。•是仙人居住的地方。这句写幻想中的天空景象。
文天祥:纪事二首(1)
英雄未肯死前休,风起云飞不自由。
杀我混同江外去,岂无曹翰守幽州!
【作者介绍】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举进士第一,做过一些地方官。恭帝德佑二年(1276)任右丞相,奉命去元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来脱险南归,一直坚持抗击元军,•公元一二七八年兵败被俘,第二年被押送大都(今北京),在狱中坚持了三年多英勇斗争,最后在柴市从容就义。文天祥写过一些表现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气节的诗篇,悲壮苍郁,铿锵有力,和一般书生文士的作品有截然不同的风貌。
【说明】德佑二年(1276)正月,元军逼近临安,威胁南宋朝廷派使者北去谈判,实际上是迫使投降。当时文天祥刚任右丞相兼枢密使,毅然受命前往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和元丞相伯颜谈判。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在谈判中维护国家尊严、宁死不屈的大无畏精神。
【解释】•①这两句说:一个英雄直到死都不会放弃自己崇高信念的,但是今天形势十分恶劣,我难以行动自由、如愿以偿。②混同江--黑龙江在和松花江会合后的下游,•当时叫混同江。③曹翰--宋初大名(今属河北首)人,曾跟随宋太宗赵光义取太原、征幽州,官至左千牛卫上将军。幽州--今河北省北部和北京市周围一带。州原为宋朝辖地,后被元朝占领。这两句说:即使你们(元朝)把我掳到混同江加以杀害。难道我们不会再有曹翰那样的人物出来保卫幽州吗?
文天祥:纪事二首(2)
枭獍何堪共劝酬,衣冠涂炭可胜羞。
袖中若有击贼笏,便使凶渠面血流!
【说明】•文天祥去和伯颜谈判被扣后,伯颜命宋朝的降将吕文焕前来劝降。•这首诗记术作者对吕文焕的斥责,表现了凛然不屈的民族气节。
【解释】•①枭獍--相传枭是吃母的恶鸟,獍是吃父的恶兽,•比喻忘恩负义的恶人。何堪--怎么能够,怎么配得上。劝酬--劝说、计议。这句说:象你这个忘恩负义的恶徒,哪里配得上来和我淡论军国大事。•②衣冠--朝衣朝冠。涂炭--污秽的地方。•指元军兵营。这句说:我堂堂穴朝的使者困在这种污秽不堪的地方,和你这种坏人说话,实在羞耻了。③击贼笏--唐德宗时朱泚谋反,和段秀实商议。段秀实大骂朱泚,并用笏把他打得血流满面,因此此遭一害。笏,也叫手板,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执的一块狭长板子,由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书写事项,便于记忆。④凶渠--罪魁。•这句说:假若我今天袖有一块笏板的话,就要把你这个民族败类打得头破血流!
文天祥:旅怀
昨夜分明梦到家,飘摇依旧客天涯。
故园门掩东风老,天限杜鹃啼落花!
【说明】•公元一二七六年二月,元军进入南宋京城临安,•宋恭帝赵显投降。这时,文天祥从京口脱险南归了。这首诗写诗人南归途中,由于日夜思念故国,晚上做梦回到南宋,看到一片凄惨景象。
【解释】•①天涯--天边,这里指远离故国的地方。•这两句说:昨夜我明明在梦回到了家,其实仍旧在外面飘摇不定。•②门掩--关着门。东风老--春天已尽。•③杜鹃--杜鹃鸟。相传它是古代蜀国皇帝杜宁变的,日夜为故国啼哭。这两句形容南宋完了,到处一片凄凉。
翁卷: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作者介绍】•翁卷,字灵舒,永嘉(今属浙江省)人,生活在南宋理宗赵昀时期写诗注重修辞炼字,善用白描手法描绘景色。
【说明】•山川一派翠绿,细雨下个不停,开始了农事繁忙的季节,这正是江南四月特有风光,诗里把这些景色描绘得那么秀丽,又那么生气勃勃。
【解释】•①山原--山地和平原。白--指下句说的“雨如烟”。蒙蒙细雨中,天光河水会呈现出一片白色。②子规--杜鹃鸟。③了--结束。
吴嘉纪:绝句
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
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
【作者介绍】吴嘉纪91618-1684),字宾贤,号野人,泰州(今属江苏省)人。家境贫苦,常和盐工、佃农生活在一起。晚年更是贫病交加。他写了一些反映盐民苦难生活的作品,诗风朴素。
【说明】这是一首描写盐民苦难生活的诗:六月烈日下,竟然比草房里熬盐灶前的高温还要阴凉得多!读来使人感到心头沉重。
【解释】①灶户--也叫盐户,旧时负担制盐徭役的人家。②这两句说:离开熬盐灶,到门前烈日下闲散片刻,就算是乘凉了。
萧德藻:樵夫
一担干柴古渡头,盘缠一日颇优游。
归来涧底磨刀斧,又作全家明日谋。
【作者介绍】•萧德藻,生卒年不详,字东夫,号千岩老人,闽清(今属福建省)人。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做过乌程县官,后便住在那里的屏山边。•他曾跟曾畿学诗,又受到杨万里、姜夔等人的赏识,在当时颇有名气。
【说明】•这首诗写山区樵夫的生活一天辛苦只能勉强维持一家老小过日子。
【解释】•①盘缠--路费,借批开销。优游--悠闲。借指宽裕。这两句说:樵夫从山上把一担柴挑到河边流头卖掉,够得上全家一天的开销了。②涧底--山间溪水边。③谋--筹划。这两句说:卖柴归来到溪边把斧头磨一磨,又要筹划明天一家的生活了。
谢榛:古意
青山无大小,总隔郎行路。
远近生寒云,愁恨不知数。
【说明】诗中的女子,由于久盼情郎不来,因而埋怨青山阻路,望见寒云添愁。情真意切,写法别致。
【解释】①这两句说:大大小小的青山,重重叠叠,总是阻隔着情郎的行路。(使他不能快到来。)②这两句说:看到远近生出的寒云,惹起我无数的忧愁和怨恨。
谢榛:塞下曲
暝色满西山,将军猎骑还。
隔河见烽火,骄虏夜监关。
_
【作者介绍】谢榛(1495-1575),字茂秦,号四溟山人,临清(今属山东省)人。一生没有做官,长期漫游各地。写有不少描述西北边疆风物的诗篇。五绝写得较有工力。
【说明】这首诗写的是明代西北边疆经常发生战事的情景:守边的将军傍晚刚刚打猎归来,又有了战斗警报:敌军晚间来到关前了。
【解释】①暝色--暮色。这句说:西山暮色已经浓了。②烽火--边塞上的报警烟火。③骄虏--强悍的敌人。这两句说:傍晚看到隔河燃起烽火,报告强敌今晚来攻关子。
徐俯:春游湖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作者介绍】•徐俯(1075-1141),字师川,号东湖居士,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人。•他是黄庭坚的外甥。曾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权参知政事。能诗,诗风平易自然。
【说明】这首诗把春天湖边景色写得明媚可人。第三、•四句描写春江雨后水势高涨,把石桥都给淹没了,•行人只好坐船摆渡过去。景致虽小,颇见情趣。这首诗很受人传诵,甚至一想到“春雨断桥”,就联想到了徐师川的名字。
【解释】•①这句意思是:转眼之间春意已经很浓了。•②夹岸--两岸。蘸水--碰到了湖水。这句形容湖水高涨,使岸上低垂的桃花轻轻贴着水面开放。③断桥--把桥面淹没了。度--同“渡”。
严武:军城早秋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马还。
【作者介绍】•严武(726-765),华州华阴(今属陕西省)人。曾任剑南节度使等职,以军功封郑国公。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曾受到他的照应。
【说明】•作者在四川任节度使期间,曾于代宗广德二年(764)率部击败内犯的吐蕃军队。这首诗,•反映了唐军将士在作战时的英精神和豪迈气概。
【解释】•①汉关--指唐军驻守的关塞。②朔云边月--北方昏暗的云层,边关寒冷的月光。这是渲染战战斗时的气氛。西山--指岷山,在今四川省西北部。③催--催促、命令。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这里指作战勇猛的唐军将领。骄虏--指吐蕃军队。•④这句说:要全歼敌军,一个也不让他们逃回去。
杨基:天平山中
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作者介绍】杨基(1332-?),字孟载,号眉庵,原籍嘉定州(今四川省乐山县),生于吴县(今属江苏省)。明洪武时,做过湖广使和山西按察使。•有诗名,诗风清俊纤巧。和高启、张羽、徐贲并称为“吴中四杰”。
【说明】•这首诗描绘了天平山中的迷人景色,诗人一路沉醉在鸟语花香中。
【解释】•①天平山--在江苏省苏州市西,风景秀丽,•是游览胜地。②茸茸--形容浓密。楝花--楝树的花,•春天开,淡紫色。楝村在江南山野间常见。•③徐行--慢慢走。这句说:悠闲自在地慢慢走,不知道走了多少路。
杨万里:初入淮河四绝句[选一首]
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
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
【说明】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十二月,作者任秘书监,•奉命到淮河接件金朝使节到南宋祝贺正旦(因为1190年改光宗绍熙元年)•,在途中写了一组绝句,•沉痛地倾诉了忧国的情怀。这里选一首。•诗里前惜宋朝国土大片沦丧,北部疆域从辽远的北方桑乾河退缩到南方的淮河流域。•是一首著名的爱国诗篇。
【解释】•①洪泽--湖名,在今江苏省西部,从淮河到洪泽湖之间的水路是北宋时开凿的,•成为交通运输要道。•岸头沙--岸边土地。②意不佳--情绪很坏。•③桑乾--河名,永定河的上游,发源于山西省管涔山,•经泫河北省西北部。南宋时桑乾河地区沦于金人手中。•④中流--指淮河中段。按照绍兴十一年(1141)南宋与金订立的和议,这一带成为两方的分界线。•这句说:何必把桑乾河当作边远地带呢,•如今淮河已变成宋朝的北部边地了。
4诗词鉴赏 篇2
2010年山东卷第14题:
咏怀八十二首 (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 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 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1起, 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 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 怆悢2使心伤。
【注】1商风:秋风。2怆悢 (liàng) :悲伤。
从诗歌测试材料来看, 本诗属于魏晋诗, 题材为“述志感怀”, 且有注释。命题者给古代诗歌鉴赏材料加注, 内容通常涉及作品创作的相关背景、生疏的作者、生僻的字词、特点称谓用语等。
第一小题考查:诗中“清朝饮醴泉, 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 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分值分配为3分。从题目内容可知, 此题的考查内容为“反思评价”, 评价文本中提供的特点信息。命题者给出考查限定的信息, 要求考生从内容或形式方面分析限定信息, 最终为限定信息作出评价。这类题目给了考生很大的空间, 难度也相对高, 考生需要综合作品中的多项信息, 在全面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 进行合理评价。最终得出结论。第二小题考查: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分值分配为5分, 表达技巧及情感态度, 是古代诗歌鉴赏中常见的考查方式。第一问考查表达技巧。首先考生头脑中要有作品表现形式的知识框架, 然后通过阅读品味诗句, 辨析该诗属于哪一种表现形式, 并运用相应知识具体分析作品的内容。第二问考查情感态度。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 就要探寻隐藏于诗句中的作者的情感取向。考生应细细品读、由表及里, 分析出作者的意图。
2011年山东卷第14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 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 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 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 年年长自清。
2011年的诗歌测试材料为唐诗。唐宋诗词为每年18套高考语文试题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测试材料来源。题材为“咏物言志”。
第一小题考查:结合全诗, 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 飞空作雨声”的妙处。本题考查考生的鉴赏评价能力。“鉴赏评价能力”是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 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 在阅读方面发展了能力层级。本题要求考生从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某一方面来鉴赏诗歌。本题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这两句与前两句先抑后扬, 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第二小题考查: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此题第一问以一个意象为考查对象, 要求考生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 完成题目要求。第二问则是通过对全诗的理解, 评价作者的情感取向。
2012年山东卷第14题:
吴松道中二首 (其二)
晓路雨萧萧, 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 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 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 江名。
2012年考查了一首宋诗, 题材为“羁旅思乡”, 包含有注释。此类题材的诗歌是历年高考诗歌考查的重点。
第一小题考查:开头两句描写了怎么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赋分3分。诗歌开头两句写了诗人秋日早上乘舟在雨中赶路的情形。天刚破晓, 船又启航, 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 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 兼以风声萧萧, 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树叶。营造了冷清萧条的氛围, 后文抒发羁旅思乡做了铺垫。本诗重点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E ( 鉴赏评价 )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E ( 鉴赏评价) 。
2013年山东卷第14题: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 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 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 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 山中独不眠。
2013年考查了一首清诗, 题材为“羁旅行愁”。当时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里, 孤独一人, 对月思乡, 感慨身世浮沉。第一小题考查: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本题赋分4分。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作品形象的能力, 考查的是物象——烟。烟, 即雾气、云气, 诗中有三个句子来表现。第二句重在作铺垫作映衬, 第三句运用比喻, 抓住云气的颜色来写, 第四句写云气的动态。回答时, 除了要解释句意之外, 还要回答运用了哪种修辞, 刻画了“烟”怎样的特点, 并与主旨——漂泊在外、思念家乡保持内在的一致。第二小题考查: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本题赋分4分。本题考查考生对该诗思想内容及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综合能力。作者“不眠”的原因明显集中在文中最后两句, 但题干要求“结合全诗”, 故答题时要对文章的整体加以分析说明。回答要点:翻译最后两句, 概括出失眠原因, 写出诗歌的情感。
从2010年到2013年四年的山东高考古诗词测试内容可见, 以古诗考查为主, 四年中未出现词、曲、赋的考查, 但并不排除今后不会考到。古代诗歌阅读试题中鉴赏能力的考查所占比例较大, 表现出命题者重视诗歌的审美价值, 追求以古代诗歌阅读鉴赏来考查考生的审美能力。
摘要:古代诗歌阅读试题中鉴赏能力的考查所占比例较大, 表现出命题者重视诗歌的审美价值, 追求以古代诗歌阅读鉴赏来考查考生的审美能力。
百变作文之中考作文鉴赏4 篇3
写作时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要求:诗歌除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文章中不许出现考生本人姓名及所在的相关地名。不得抄袭,要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抒发真情实感。
梦想笑了
她一直在我的身边,对我微笑,我却刚刚发现。于是,我牵着她的手,眺望远方。——题记
那些流年,如风一般,轻轻流逝。我却仍记得她,不愿忘掉,也无法忘掉。因为我的坚强与勇气是她给予我的。我也知道,紧跟她的步伐,我的路便绝对不会走错。她,便是我的梦想。
最初见到她诗意的名字,是在小学一年级。作业的内容是一篇作文:《我的梦想》。那时,我小小的心里似乎开着五彩缤纷的花朵,每一朵花都是一个自以为很伟大的梦想。
我把她们“倾吐”到纸上,她们散发着芬芳,把我的心声变成一份憧憬。你,我的梦想,那时便已诞生,不过我却未曾发觉。
渐渐地,我似乎从我最爱的书香中发现了你。只是我一直还不敢相信,那时的你,是否是真实的。
在那个温暖的季节,我的梦想也跟着开花了。我尝试着在纸上写下浸满
内部资料 版权所有
灵魂的文字,然后悄悄地收藏起来,像一个秘密,守着她,守着这份美好。老师的发现,是个偶然,老师的品读,却遭到同学私下的非议。因为我的内向?因为我的梦想色彩太艳丽?因为太美的东西往往不属于自己?我并不服气,但我没有办法,第一次,我为你流下了热泪,落在角落里,慢慢地冷却掉。我轻轻地对你说:你只能是我的一个梦呀,恐怕永远也无法真正实现了。
这时,你从我眼前的迷雾中,向我走来。表情像极了妈妈,慈爱、温暖;眼神像极了老师,肯定、有力。你幽幽地对我说:“你不过是还不够自信,你不该失去信心,要做到不抛弃,不放弃!”
不放弃?不放弃。是不该放弃的。老师不是说我已经站到了希望的田野吗?老师读时的认真、评时的赞扬,不就是对我追梦的最大肯定吗?我的梦想之花已经开了,又何必这样在意别人的非议呢?对,梦在心中,路在脚下。我不能躲到角落里去垂泪,而要牵手梦想去拼搏!我紧紧地握起右拳,用力地晃两下,然后,摆出一个奋斗的pose。眼前的迷雾一时竟然散去了,我分明看到你走出了那团雾,走到我的跟前。你冲我微笑着,牵起我的手,将目光投向远方。
你笑了,为我而笑?不,还是我们一起,为远方而笑吧!因为,我们要一生一起笑,一起走,一起去远方!
点评:
本文的亮点有:1拟题别致,虚实结合笔法新。考生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实写自己自小认识梦想、追求梦想的过程:一年级写作文,初识梦想;读书的察觉,发现梦想;书写习作,追求梦想;遭受非议,迷失梦想;打开 心结,重牵梦想。虚写实现梦想的艰难:同学的非议、自我的封闭等。2一波三折构思奇。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构思十分奇特。紧随梦想却未曾发觉,发现梦想却不敢相信,梦想开花害怕非议,最后是打开l心结牵手梦想。
4诗词鉴赏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句意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导入:
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去游览“敬亭山”
二、学习课文
(1)出示小黑板,全班齐读古诗正音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1.独: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
2.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鸟儿们;高飞尽: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
孤云:孤独的白云(孤帆远影碧空尽);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 师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很孤单、孤独)
介绍背景: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
(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对看;厌: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
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师小结: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时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为什么呢?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3)多诵读,悟诗情
①自己带着感情;②读小组读;③全班再齐读古诗
第二课时 《望洞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颇深。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望洞庭》
二、学习古诗:
1.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古诗,师正音,然后全班齐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①望洞庭:望着洞庭山水。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4.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 2
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秋月:点明时间——秋天
②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
潭面:湖面
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运用比喻,我们还学过什么古诗中也有比喻手法?)
③指名小结: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
(3)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远地看;翠:苍翠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也用上了比喻的手法
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④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解释整首古诗的意思
⑤指名复述: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⑥师小结: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了洞庭湖那美妙的秋月风光。你们说,作者此时的心
第三课时 忆江南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大家欣赏。说说古诗的特点:有五言诗、七言诗。诗的字数很整齐。
二、初步理解词与诗的区别
1.谁能找到诗与词的区别?
三、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忆江南》理解词意
1.《忆江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江南好,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好:美好旧曾:以前、过去谙:熟悉
胜:胜过、强过忆:想念、想起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如诗如画的江南,风景还是以前熟悉的那样。太阳光下,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春光里,江水碧绿如蓝。如此美丽的江南,教人怎能不想起它!
五、总结升华
1.读《忆江南》(边读边想江南美景的画面)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诗词鉴赏_诗词常用典故100例 篇5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3、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4、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
5、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
6、琴瑟:①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
“妻子好合,如鼓琴瑟。”(《诗经》)
②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
7、螟蛉:古人错以为蜾赢养螟蛉为子,因把作为螟蛉养子的代称。
“螟蛉有子,蜾赢负之。”(《诗·小雅·小宛》)
8、神器:指帝位、政权。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己。天下神器,不可为也。”(《老子》)
9、秋水: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春山,指眉。
“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西厢记》)
10、三尺:是法律的代名词。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称“三尺法”
11、谢家:①用谢安、谢玄家事,意指人有风度。
“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辛弃疾《泌园春·叠嶂西驰》)
②指山水诗人谢灵运之事,后用此事指居家的幽美。《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于会稽山“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
12、献芹: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说“芹献”。
“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
13、执牛耳:用“执牛耳”指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14、精卫:用精卫填海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15、击楫中流:指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
“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
16、泰斗:“泰山北斗”的简称,比喻杰出的可为榜样的人物。
17、方家:指深于道术的人,后特指精通某种学问、某项技术的专家。
18、西席:指老师。
19、三味:比喻深含的意思(多含褒义)。20、抱璞:比喻坚持美德。也有作怀才不遇之意。
21、借光:向别人询问或请人给自己方便时的套话。
22、方寸:指人的心。
23、提刀:比喻代人写文章。
24、班马:班马为离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25、辞第:以喻为国忘家。
“辞第输高义,观图忆古人。”(杜甫《奉和严中臣西城晚眺十韵》)
26、钓鳌:喻豪迈的举止或远大的抱负。
“未夸观海作,空郁钓鳌心。”(李白《赠薛校书》)
27、巴歌: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
“多谢寄来双鲤,白雪阳春数曲,为我和巴讴。”(谢应芳《水调歌头·再和寄酬袁子英萧寺》)
28、吴钩:泛指宝刀、利剑。
29、长城:比喻国家所依赖的大将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30、采薇:喻隐居避世。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王绩《野望》)
31、三径:代指隐士居住的地方。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2、黍黎: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许浑《登洛阳故城》)
33、南冠:远使或囚徒的代称。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骆宾王《在狱咏蝉》)
34、怀橘:指孝顺双亲。
35、乌衣巷:原是东晋王谢两大豪门的住宅地,借指极其繁华之所在。
36、淮水:秦淮河是历代王公贵族醉生梦死、彻夜笙歌的游乐场,常借指繁华之所。
37、柳营:指军营。
38、芦荻:一种秋天的植物,借以渲染萧索的气氛。
39、水晶帘:闺中的一种帘子,借以表现思妇的寂寞之情。
40、辽西:边关地名,借以表达思妇怀念出征在外的丈夫。
41、玉阶:台阶,借以表现思妇远眺而思念丈夫。
42、折梅:表示离别、赠送寄思
43、蟋蟀:怀念征人。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
44、绿树:常表现一种幽静的环境。
45、柳绿:渲染一种如诗如画的意境。
46、海棠:表现对美好景物的珍惜。
47、茅店:指荒郊野外,多表达漂泊之思与思乡之情,48、芭蕉:常表达孤独忧愁的离情别绪。
49、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50、莼羹鲈脍:指家乡风味,借指思乡之情。
51、野渡:常表现诗人自由自在的生活。
52、彩袖:表现对心上人的一种爱恋、珍惜之情。
53、杨花:飘零之意。
54、西风:游子思归
55、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56、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57、暴雨: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
58、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59、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60、寒蝉:表示冷凄,含有凄惨萧索之情 61、鹤:象征长寿 62、南山:代表隐居的地方桃源:代表着一个理想的乐土
63、六朝旧事、南朝旧梦:表示往日富贵繁华的生活。
64、峨眉:高尚的德行;
65、君子之行:后来一般文人以此指代自己怀有节操的囚徒生活。
66、簪缨:官位、名望
67、衣砧:妇女对丈夫的思念。
68、咏絮:谓女子咏雪。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咏絮”即指咏雪,“咏絮才”即非凡才华。
69、桑梓:故乡
70、寸管:笔
71、昆山玉:比喻杰出的人才。72、还珠:喻官吏为政清廉。
73、折桂:比喻科举及第。
74、射影:比喻说此喻彼,别有用心。
75、下榻:典出《后汉书•徐稚传》,礼遇贤者,76、春日:横管、东风、晴云、杨花、浮萍、绿葵、翠柳、翠微、绿锦、麦雨、鹅湖、山榴、晴翠、鞭笋 77、夏日:蚕桑、黄梅、梅子、雨蓑、藕花、榴红、早菱、浓阴。
78、秋日:寒山、桐叶、衰草、流萤、霜晴、夕岚、荞麦、独鹤、清笳、林高。79、冬日:飞花、草尽。
80、人日:正月初七日。在古诗中,诗人在人日大多表达思家、想友的感情。81、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82、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83、乌鸦:衰败、荒凉的事物,有时比喻小人或凡夫俗客。84、燕子:①爱情的象征。②时事变迁,人事代谢。③春天的象征。85、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
86、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87、杨柳曲:主要写军旅生活,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
诗词鉴赏的解题方略 篇6
一、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的目的在于宏观把握。做法是:通读全诗,读出相关信息,为答题做准备。需要注意的是:不仅要把原诗仔细逐句解读,了解大意,而且要关注题目、作者、注释。
题目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题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很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及诗歌的风格类型等,可以帮助我们解读诗歌。如2011年的江苏高考卷的诗词鉴赏题,杜甫的《春日忆李白》,题目中的“春日”二字就明示了写作时间是春天,由“忆李白”可以看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杜甫对李白的思念倾慕。又如2010年的江苏高考卷的诗词鉴赏题,王昌龄的《送魏二》,通过“送”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这首诗主要表达朋友间的惜别之情。
鉴赏诗词最好要“知人论诗”,要关注作者。通过对作者生平、思想、风格、时代、人生经历的了解,对诗词进行全面正确的把握。如李白的《上三峡》和《早发白帝城》虽然都是在写三峡,但《上三峡》写的是行船的艰难、时光的难度和内心的悲愁愤懑,也无心顾及三峡的美景,所以:“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早发白帝城》不但写出了三峡景色的壮丽多姿,而且写出了李白轻松喜悦的心情,所以是“轻舟已过万重山”。从李白的生平我们知道,一个写于流放的途中,一个写于流放途中遇赦书。以此可见作者的生平、思想、风格、时代、人生经历都会影响诗歌的创作,应结合作者的信息帮助解读诗词,从而更全面、更正确。
注释是命题人经过反复思考,对诗中难理解的地方加进行的解释。注解一定负荷必要的信息,很可能是解题的切入点,如,有些注释是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注释是介绍作者的,那可能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一定要关注。
二、品读揣摩赏析
整体感知只是为诗歌做准备工作,要准确把握诗词的精髓,必须品读意象,揣摩关键词,赏析表现手法。
意象是客观事物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往往是作者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只有仔细品读诗词中那些或明显或隐讳地表达作者情感志向的意象,才能准确把握诗词的内容主旨。另外,意象的寓意大部分是固定的,应掌握一些常见的意象的寓意作为答题的知识储备。如芭蕉在古典诗词中是凄凉、孤独忧愁和离情别绪的象征。无论是吴文英的“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中的“芭蕉”还是葛胜仲的“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中的“芭蕉”,都让人觉得凄恻。
关键词是诗词中一些高度凝聚作者情感或描述氛围的词,常常是解题的切入点。常见的关键词有动词、形容词、叠词、拟声词、表示颜色的词……如王昌龄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美人清江畔,是夜月吟苦”中的“苦”字,就是这首诗的关键词。这首诗以描写为主,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只有“苦”字,从全诗看,时光流逝,朝代更替,异地飘零,故乡难回,友人命运,都是围绕“苦”写的。“苦”实际上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把握住它也就把握住了诗词鉴赏的突破口。
诗词是借助各种表现手法塑造形象抒发情感的。对表现手法的赏析,就是分析诗词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艺术构思等,所以从表现手法入手,有时也能全面准确地把握诗词的内容和思想。如2008年的江苏高考题《登金陵凤凰台》中的一题“分析尾联的修辞效果及表达的思想情感?”,不难看出这一联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日”喻帝王,“浮云”喻小人。通过对表现手法比喻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主要表达皇帝被奸邪蒙蔽而自己报国无门的伤痛,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一定要识记常见的表现手法,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三、规范答题
完全读懂了诗歌,也不一定会得高分,还需要规范答题。一要让学生掌握常见的诗词鉴赏术语,如语言风格方面,含蓄委婉、婉约细腻、质朴无华、绚丽飘逸、豪迈奔放、自然清新、沉郁顿挫……表现手法方面,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乐景写哀情、烘托、渲染、白描、虚写、实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正反对比、抑扬、联想、用典、比喻、拟人、夸张……二要学会一些基本的答题步骤,如鉴赏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分三步: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性格+身份);结合诗句分析人物性格(具体诗句+手法);指出塑造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质等)。
诗词鉴赏范文 篇7
牢记鉴赏常用术语,准备对号入座。
1、感情基调:忧愁、伤感、惆怅、寂寞、孤独、郁闷、闲适、恬淡、喜爱、喜悦、欢乐、激愤、悲壮、慷慨激昂等。
2、思想内容:托物抒情、托物言志、忧国忧民、壮志未酬、报国无门、怀才不遇、愤世嫉俗、孤芳自赏、孤傲高洁、坚贞不屈、不流于俗,不同流合污、怀古伤今、怀古伤己、昔盛今衰、物是人非、感时伤怀、淡泊宁静、超然物外、闲适恬淡、闲情逸趣、惜花伤春、悲秋悯己、热爱自然、思乡怀亲、赠人送友、富含哲理、哀怨忧愁、激愤憎恶、欣喜欢快、离愁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坚守节操等。
3、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4、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或借物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5、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36
对仗、借代、反问、设问、双关、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等
6、表现手法: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想象和联想、渲染衬托、正面和侧面、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明暗、白描、象征、用典、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意向(饱含作者思想感情的人、事物、景物)、意境(诗人抒的情和诗中绘的景合二为一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等等。
7、语言:清新自然、平淡质朴、民歌风味、绚丽、含蓄(蕴藉)、简洁、明快、瑰丽等。
8、风格:陶渊明,朴素自然;李白,豪放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明白如话;高适,悲壮苍凉;王维,诗中有画,诗中有道;陆游,宏丽悲壮;柳永,雅俗杂陈直抒胸臆;李清照,清新且委婉含蓄;苏轼、辛弃疾雄阔、激昂、悲壮,辛弃疾还擅用典。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豪放、雄奇、沉郁、直率、婉约、含蓄、清新、风趣。
9、体裁:古体诗(唐以前的诗,包括四言、五言、七言、杂言、乐府)、近体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词、曲)
10、意境:
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娴静、雄伟壮阔、明快高旷、深化意境、意境深远、意境优美、幽静,宁谧,苍莽,深远,热烈,高昂,壮阔,悠远,空灵,辽阔,苍凉,幽美,朦胧,淳朴,荒芜,孤寂,冷寂,慷慨悲凉,缠绵宛转,空寂寥落,萧条荒凉
11、情感载体类 :
杨柳——惜别 圆月——思念 落叶——失意 春风——得意 大海——开阔 流水——叹惜 古迹——怀旧 梅花——傲骨
分类例证。
(一)咏物类。抓住所咏之物的形象特征,体会作者流露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的美好理想,或隐含的生活道理。喜用术语:托物抒情、托物言志(总说),怀才不遇、坚贞
不屈、孤芳自赏、洁身自好、积极进取、孤傲高洁、不流于俗、不同流合污等等(思想内容),象征、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双关、比兴等等(表现手法)。
(二)怀古咏史类。了解史实,体会作者创作意图,找到触发其感情的媒介或现实原因,从而领会感情。喜用术语:怀古伤今、怀古伤己、借古讽今(总说),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忧国忧民、壮志未酬(思想内容)、用典、联想、对比、衬托、扬抑、讽刺、含蓄(表现手法)等等。
(三)山水田园类。抓住写景特点,体味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写景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喜用术语:寄情山水、闲适恬淡、厌弃名利、热爱自然(思想内容),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比喻、拟人、夸张、衬托、联想、动静、明暗(表现手法)等等。
(四)边塞征战类。此类诗多着意于绝域风物的描写,以抒写军旅之苦辛、戍卒之离思乡情或表现将士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36
爱国主义精神,形成“英雄气概兼儿女心肠”的创作模式,但也有例外。喜用术语:豪迈、慷慨激昂、建功立业、保家卫国、奋勇杀敌、不怕牺牲、生活凄苦、思乡思亲、报国无门、归家无望、苟且偷安、连年征战、穷兵黩武、悲愤、哀痛、愤懑等等(思想内容),烘托、渲染、对比、双关、讽刺等等(表现手法)。
(五)哲理类。这类诗关键是不仅要弄清作者赋予的哲理意味,而且要体味出后人赋予它的更丰富的哲理内涵,宜从多角度思考。
(六)送别类。这类诗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或送朋友,或送亲人;或赴边御敌,或入京应试,或贬谪荒远,或林泉隐退;或惜别、眷恋,或劝勉、祝愿;或批评时政,或同情民生,或抒报国之志……。
(七)其他即事即景感怀类。它包括惜春伤秋、闲情逸志、登高揽胜、怀乡思亲、羁旅行愁等等。这类诗要结合生活,注意名物风俗,着重把握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36
领略其感怀的艺术技法。
表达方式常用术语: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3、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廷筠《商山早行》)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5、结构形式:常见的术语有首尾照应、呼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浑然天成、卒章显志,过渡、做铺垫、埋伏笔等。
修辞方法常用术语: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起兴、对比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
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
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纯用名词组合,36
构成典型环境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起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的《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10、对比 对比可突出事物的特点,使好的事物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如张可久的《〔中吕〕卖花声•怀古》“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
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以英雄美人的穷途末路和民生疾苦对比,表达了对普通百姓的深切同情。“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表现手法常用术语:比兴、象征、比喻、夸张、比拟、借代、双关、衬托、烘托、渲染、对照、用典、叠词、点化(化用)、互文、想象、联想、曲笔、逆笔、照应、倒装、铺垫、铺排、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化动为静(以动衬静)、以小见大、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卒章显志、言此意彼、意在言外、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擒故纵、画龙点睛、重章叠句、意象组合、白描与工笔、以乐景写哀情等。
1、直接抒情 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城,无处话凄凉。”作者的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2、间接抒情 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是作者通过对某种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抒情方式。如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人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作者落第的失意,多病的苦痛,年华的流逝,种种哀情都借迷蒙空寂之景表达出来,含蓄委婉,余味无穷。
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象征)就是作者在对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事物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和意愿的一种抒情方式。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以及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言志的对象。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全词以梅自喻,借梅花的悲惨遭遇,喻托作者报国无门、屡受排挤与打击的不平心境。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中包含着作者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3、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如王勃的《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张可久的《〔中吕〕卖花声•怀古》:“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诗人叙事时只写淫乐不写败亡,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4、铺排
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它指的是对事物的特点不厌其烦的多角度地进行铺排陈述。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兰芝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
5、渲染 渲染就是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
物的行为、心理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表现手法。如:《雨霖铃》上片描写送别的环境,作者浓墨重彩,极力渲染一种凄凉的气氛,加重了离愁别恨。“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6、烘托 烘托属侧面描写,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后用于写作技法,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作者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7、衬托 衬托是烘托的一种,指的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
来陪衬或对照。衬托手法又分两种:一种是正衬(陪衬),一种是反衬。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 • 赤壁怀古》)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来衬托,有以动衬静,以美衬丑,以乐衬苦等。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等都是以闹衬静。
8、以乐景写哀情 属反衬手法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如欧阳修的《踏莎行》“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以散发芳香的青草与和暖的春风这种乐景反衬词人无穷的离愁别绪这一哀情。又如
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昔日游上苑时的热闹与美好正显示了今日处境的凄凉。
9、化动为静 就是在诗中将动景化为静景来写。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一句,将富有动态的瀑布化为静态来写,一个“挂”字,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大的赞颂。
10、动静结合 指在诗中诗人、事、景的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描写的一种手法。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的尾句与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11、抑扬 指的是在褒贬人、事、物的时候,为了使人信服,或预先防止别人的反驳,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如元曲“沛公,大风,也得文章用。却教猛士叹良弓,多了游
云梦。驾驭英雄,能擒能纵,无人出彀中。后宫,外宗,险把炎刘并。”先写刘邦的种种神威,临末才说到后宫外宗之乱,欲杨先抑,讽刺性极强。“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例句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赏析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12、白描与工笔 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指纯用线条勾画,不加色彩渲染,后用于文学创作,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
而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手法。工笔是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如苏轼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采撷生活中的两个小景,以白描手法加以表达,融情于景,造成了一种别有情趣的美感。
13、意象组合 意象组合类似于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蒙太奇是电影导演为表现影片的主题思想,把许多镜头组织起来,使之构成一部前后连贯、首尾完整的影片。诗歌中的意象组合是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将一些意象按照生活的逻辑,有机地组合在诗中,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曲由前三句九个名词组成不同景物意象,它们巧妙地组织在一个画面里,渲染了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
的哀愁。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写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意象,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是意象俱足的佳句。
14、曲笔 曲笔是写文章时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书其事的写法。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不知亡国恨”就是曲笔,因为商女是侍侯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的,可见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诗作最后两句于婉曲轻丽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和无限的感慨。表达了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
15、重章叠句
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如辛弃
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即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16、以小见大 指写的是小题材反映的是大问题的一种写法。.如司空曙的《江春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春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全诗以小见大,通过“不系船”这样一件小事,表现江村宁静幽美的自然环境和主人公悠闲安逸的情调。我们透过诗的画面和形象感受到的是一种单纯朴实的社会生活。
17、比兴 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所谓兴,就是在诗的开头“先言他物”,以引出后面的正文。如《孔雀东南飞》的开头就是运
用了兴的手法,“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从孔雀因顾恋配偶徘徊不前的情形,引出仲卿和兰芝的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最后双双徇情的故事。李商隐的《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闻蝉鸣而起兴。“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的身世感受暗合。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有恨。比兴常在诗歌中连用,能更好地收到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的效果。
18、铺垫 既以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主要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必要的铺垫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注意和情感上的期待,使读者的注意力随情节的发展而延伸。如杜牧的《山行》,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地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子是主,前三句是为第36
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19、虚实 实写是指对事物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是指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和描写。虚实结合,可以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增加容量。如唐朝诗人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三四句“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20、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
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21、点化 点化也叫化用。它是把前人的诗文妙句融化为自己的语言的一种创作方法。如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就是点化了范仲淹的《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的句子。毛
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点化了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内容。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点化了韦应物的“西施且一笑,众人安所妍”诗句的意境。
22、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23、叠词
叠词是指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的修辞手法。典型
的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字,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苦、复杂而深切的心理状态,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孤独的感情基调。
24、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例如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赏析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25、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例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赏析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26、象征 说明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例句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赏析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27、照应 说明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例句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赏析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28、正/侧面描写 说明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例句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赏析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29、意象
说明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例句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 词中“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就是意象。
30、意境
说明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
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例句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如上例的意象与“独”、“缥缈”、“恨”、“寂寞”、“冷” 等词的感情色彩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但诗人的信念却非常坚定,表达的是作者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
高考语文常考成语分类精编
(一)易望文生义的成语
1、耿耿于怀:心事萦绕,不能忘怀。
2、胸无城府: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
3、炙手可热:比喻气焰盛,权势大。
4、目无全牛:比喻技艺高超。也比喻洞察事理,办事精熟。
5、差强人意:(1)还能振奋人们的意志。(2)大致上还能够令人满意。
6、不刊之论:不可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7、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灾难。
8、不足为训:指不值得作为准则或典范。
9、文不加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高超。
10、罪不容诛:指杀了也抵不了其所犯的罪行。形容罪大恶极。
11、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
12、万人空巷: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或新奇事物轰动一时。
13、振聋发聩:比喻高超的言论能使麻木糊涂的人觉醒。
14、涣然冰释:比喻疑虑、误会等一下子完全消除。
15、大快人心:指坏人坏事受到惩罚,使人们心里感到非常痛快。
16、久假不归:长期借去,不归还。
17、身无长物:指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穷。
18、不名一文:连一文钱都没。形容极为贫穷。
19、惨淡经营:(1)形容极端艰苦地从事诗文创作。(2)形容苦心规划和开拓某项事业。20、侧目而视:形容敬畏、憎恨等神情。
21、明日黄花:多用来比喻过时的事物。
22、师心自用:指固执己见,自以为是。
23、事半功倍:形容费力小,收效大。
24、洛阳纸贵:形容好的著作,风行一时,广为流传。
25、不情之请:不合理的请求。常用作求助于人时的客套话。
26、每况愈下:指情况越来越坏,越来越糟糕。
27、穷兵黩武:用尽全部兵力,任意发动战争。形容极端好战。
28、匪夷所思:不是平常人所能想像的。
29、七手八脚:形容很多人一起动手。也形容人多手杂,非常忙乱的样子。
30、苦心孤诣:指尽心竭力钻研达到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
31、三人成虎:比喻流言惑众,蛊惑人心。
32、莘莘学子:众多的学子。
33、始作佣者:比喻某种坏事或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34、令行禁止: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形容法纪严明,严格执行。
35、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人不讲道理
(二)褒贬易误用的成语 贬义词
1、弹冠相庆:指即将做官而互相庆贺。
2、粉墨登场:比喻登上政治舞台。
3、无所不为:没有什么不做。指什么事都干。
4、死灰复燃:比喻失势的人又重新得势。也比喻已经消灭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 来。
5、炙手可热:比喻气炎盛,权势大。
6、上行下效:指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做。
7、亦步亦趋:比喻因缺乏主见,任何事都模仿、追随他人。
8、趋之若鹜:比喻很多人争相追逐、趋附。
9、处心积虑:存着某种想法,早已有了打算。形容用尽心思的谋划。
10、评头品足:泛指对人对事等多方议论、挑剔。
11、改头换面:比喻只改变形式,而内容、实质不变。
12、沆瀣一气:比喻气味相投者结合在一起。
13、摇旗呐喊:比喻为别人助长声势。
14、翻云覆雨:比喻玩弄手段,反复无常。
15、坐而论道:指空谈大道理而不见行动。
16、一团和气:指态度温和而不讲原则。
17、一唱一和:比喻相互呼应配合。
18、以邻为壑:比喻把困难、灾祸推给别人。
19、颐指气使:形容有势力的人的傲慢神情。
褒义词
1、叹为观止:赞美所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2、有口皆碑:比喻人人称颂。
3、东山再起:指隐退后复出任职。
4、雨后春笋:比喻新事物大量迅速地涌现出来。
5、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流行,行成风气。
6、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事物。
7、不刊之论:不可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8、文不加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高
超。
9、耳提面命:形容严格要求殷切教诲。
10、苦心孤诣:指尽心竭力钻研达到别人所无法达到的地步。
(三)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1、灯红酒绿:(1)形容夜饮聚会的情景。(2)多用来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
2、苦心孤诣:(1)指尽心竭力钻研,达到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2)指为了达到目的而费尽心思。
3、想入非非:(1)指意念进入玄妙虚幻的境界。(2)形容脱离实际,幻想不能实现的事。
4、按图索骥:(1)比喻做事死守教条,而不懂得变通。(2)比喻依据一定的线索去寻找事物。
5、左右逢源:(1)比喻做事很顺利。(2)比喻办事圆滑。
6、不绝如缕:(1)形容形势十分危急。(2)形容声音微弱而悠长。
7、暗送秋波:(1)比喻美女暗中以眉目传情。(2)比暗中讨好别人或暗中勾搭。
8、行云流水:(1)形容诗文书法等自然流畅,不受拘束,就像飘浮着的云和流 动着的水一样。(2)形容事物流传不远,易于消失。
9、风花雪月:(1)指华丽空洞的诗文或言论。(2)比喻男女欢爱的风流事。
10、瞻前顾后:(1)形容做事谨慎。(2)形容顾虑太多,处理事情犹豫不决。
(四)使用对象易误用的成语
1、巧夺天工: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精妙高超。(人工的东西)
2、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华美而众多。(建筑物)
3、汗牛充栋:形容藏书或著作极多。(书籍)
4、浩如烟海:形容事物数量繁多,极其丰富。(书籍、文献)
5、相敬如宾:比喻夫妻之间互相尊敬,平等相待。(夫妻)
6、青梅竹马:多指男女间幼时的亲密感情。
(男女)
7、两小无猜:指男女儿时在一起玩耍,天真无邪,互不猜疑。(男女)
8、豆蔻年华:指少女十三四岁时的青春年华。(十三四岁的少女)
9、相濡以沫:比喻在困境中用微薄的力量相互帮助。(用于患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