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词内容

2024-06-15

鉴赏诗词内容(精选12篇)

鉴赏诗词内容 篇1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是中学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代诗歌鉴赏在高考卷中已经连续出现了10多年, 成为一道高考语文必考题。特别是2002年以后, 更是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在第Ⅱ卷中, 比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时增加了难度, 增大了鉴赏的表达空间。其考查范围广泛, 包括唐朝以前的古体诗、唐诗、宋诗、宋词、元曲、明诗、清诗等, 又以代表我国古代诗词最高成就的唐宋诗词为主。

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 我们不难发现, 有不少学生对古诗词鉴赏都比较茫然, 感到无从下手。通过对学生错答、误答的情况分析, 学生做不出题、答不对题的根本原因是误解了古诗词的意思, 甚至根本不明白诗歌说了什么内容。简而言之, 就是学生不知道诗歌说什么。当学生把握了诗歌的内容之后, 原来回答不了的问题, 多数学生都能作出不同程度的回答, 有的甚至已十分接近参考答案。所以, 让学生读懂古诗词内容是古诗词鉴赏的基础和前提, 弄懂古诗词内容是古诗词鉴赏的“敲门砖”。那么, 如何让学生读懂古诗词的内容呢?

从高考命题的角度来看, 对古诗词鉴赏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这一考纲要求决定了古诗词鉴赏试题的命题范围和答题指向, 也就意味着尽管每道试题的内容不同, 答案千差万别, 但答题时主要还是从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两方面出发来进行思考。古人写诗作词, 相当严谨, 又讲究传承, 使得我国古代诗词在内容、形式上都呈现出许多鲜明的特点, 我们如果能把这些特点利用好, 无疑会给我们鉴赏古诗词带来极大的便利。

一、抓住“诗眼”就找到了理解古诗词内容的关键

能够明显地透露出古诗词情感、内容的“诗眼”, 是古诗词鉴赏中非常值得关注的地方。诗歌限制性多, 语言简约, 要写好诗, 往往需要“炼字”, 这就让很多诗歌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诗眼”。读者抓住了“诗眼”, 理解了“诗眼”, 全诗的含义、意趣就能一目了然。如杜甫《春夜喜雨》诗题中的“喜”字, 表现出作者对春雨滋润万物的极度褒扬, 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使全诗充满了生机和喜悦。有时, “诗眼”也可以是一两个句子。如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 如果没有抓住颈联“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二句去深入理解, 就不会明白前两联写景的含义, 当我们正确理解颈联所包含的诗人想入朝为官却无人引荐的含义后, 就会知道前两联蕴涵着作者心中的向往与迷茫。

二、理解意象就能明了古诗词内容的意趣

古诗词中, 存在着大量的意象, 即作者在诗作中的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些景、物因渗入了作者主观的情志而成为意象。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 有规律可循的。例如, 松、梅、竹、菊号称“四君子”, 象征了君子四种美好的品格;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秋天往往与哀愁有关等等。如鉴赏唐朝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设计的问题是:简析“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两句诗。本诗表面看来比较明白, 但不少学生却无法回答到位, 很多学生都只答到菊花在战场边开放这个表层意思。如果能够关注到作品中的意象, 即使忽略了标题“九日”指农历九月九重阳节这个重要信息, 也应该注意到“登高”、“送酒”、“菊”这几个意象所蕴涵的信息。再从“怜”字出发, 联系到诗中提及的“故园”、“战场”, 可知这两句诗还包含着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还有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的意味。除了一些约定俗成的意象外, 有时诗人还会根据需要, 自主创造出一些意象, 这类意象其实并不难理解。如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里创造了11个意象, 这个意象群的中心意象“断肠人”就很容易理解, 它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思归怀远之情。

三、“显志”之处往往呈现古诗词的核心内容

不少诗人在创作时喜欢采用“卒章显志”的手法, 这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卒章显志”其实就是在古诗词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如李白的诗歌《行路难》, 其结句“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就充满自信, 表达了对理想必定能够实现的旷达, 也为前文一扫颓气。《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表达了诗人不受羁绊, 向往自由, 驰骋闲放,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这种“显志”的句子, 是确定诗歌内容、情感基调的重要突破口, 不管是出现在文未还是篇首, 抑或其他地方, 都要充分加以利用。

四、正确归类有助于理解古诗词的内容

以古诗词的题材内容为分类依据, 我国古代诗歌可分为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伤春伤别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赠友送别诗、闺怨诗、谈禅说理诗等多种类型。相同的题材, 往往会表达出相类似的思想感情和运用相类似的写作技巧, 如果能够判别所读的诗歌是属于何类, 是有利于鉴赏该诗的。例如, 羁旅行役诗, 多写客居他乡、流浪在外时诗人因眼前之见闻而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 对家乡的憧憬, 对亲人的怀念;托物言志诗, 是诗人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 间接地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 将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志趣寄托于某种具体事物中, 从而达到“言志”的目的。在正确归类的基础上, 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进行赏析, 就比较容易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如鉴赏北宋郭祥正的《访隐者》:“一径沿崖踏苍壁, 半坞寒云抱泉石。山翁酒熟不出门, 残花满地无人迹。”若能判断出这首诗属于山水田园诗, 那么我们就会知道“隐者”的形象是为了表达避世脱俗, 随性自然的情怀。

五、题目往往点出古诗词内容的要旨

古诗词题目和诗歌的内容往往密切相关, 有不少的诗歌题目会透露出理解诗歌内容、结构的重要线索。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 阴阳接昏晓。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全诗的内容皆由诗题中的“望”字而来。清代仇兆鳌这样评议该诗:“首联远望之色, 次联近望之势, 三联细望之景, 末联极望之情。”通过一个“望”字结构全篇, 抒发情感。

六、注释帮助扫清理解古诗词内容的障碍

有些古诗词鉴赏题, 对一些陌生的内容或艰涩难懂的词语、典故等, 一般会有一些注释, 这些存在于题目中的内容往往会给我们理解诗歌提供很大的帮助。例如:

梦中作[1]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 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2], 酒阑[3]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 (1049年) , 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 见两童子在下棋, 于是置斧旁观, 等一盘棋结束, 斧柄已烂掉, 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2) 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注释①提供了创作的背景, 由此可以了解到作者当时的景况是仕途失意, 结合诗歌内容就知道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注释②让读者明白了该句用典的含义。注释③明确了“酒阑”的含义。结合诗句就很容易明了作者因苦闷而借酒消愁、思念家乡, 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这样, 我们通过注释, 基本明白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基调, 对该诗一句一个场景, 拟景写情, 情景交融, 对仗十分工巧的写作特色也不难理解了。

以上提及的几种帮助我们理解古诗词内容的方法, 主要是从古诗词的创作习惯、内容特点等方面来考虑。任何文学作品, 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结合, 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对内容又有制约作用。古诗词是一种格式相对固定的文体, 我们要充分利用它本身所固有的特点来理解它、鉴赏它。既然直接从内容入手来理解有困难, 就不妨尝试借助古诗词的固有形式和特有的创作规律来帮助我们理解古诗词的内容。课本选文、高考试题及大量的高考模拟题所选的古诗词都是文学作品中的精华, 都是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的典范。既然形式可以制约内容, 透过形式这一管道来窥探内容, 进而理解内容, 当是一个可选的角度。

古诗词鉴赏在高考中作为一种纯主观化的题型。不同的解题者对古诗词必然会产生有差异的鉴赏评价, 甚至是较大差异但又各具合理性的鉴赏评价, 这是正常的现象。在寻找到解读古诗词内容突破口的前提下, 按照合乎要求的方式, 大胆答题, 就可以逐步提高鉴赏水平, 得到较为理想的答案。

参考文献

[1]张葆全.中国古代诗话词话辞典[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2]钱钟联等.元明清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4.

[3]周汝昌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9.

[4]童庆炳.文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1.

鉴赏诗词内容 篇2

温志成

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宝库里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古诗词鉴赏是文学作品阅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历年来各地中考的考查热点之一。近年来,各地中考对古诗词鉴赏的考查,以单一的客观性选择题形式出现的已较少见了,大多转向以主观性表述题为主的多类型考查。考查题型丰富多样,在中考中就出现了一些具有创新色彩的特色试题,成为各地中考语文试题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现择取部分作一解析。

一、根据诗词意象体会思想情感。

例1.(20江苏连云港卷)阅读下面诗(词)句,完成后面题目。

①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②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③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月亮是极具文化内涵的典型意象。请分别说出以上诗(词)句中作者借“月亮”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所谓意象是指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也就是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是作者寄予情感的物象。诗歌常用意象说话,用意象打动人,所以鉴赏诗歌,我们要善于通过意象去捕捉诗人的情感和思绪。例1集中选取了三句关于“月亮”的诗词名句。月亮是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事物,它不会因人的消亡而消亡,它是永恒的,所以月亮就很自然地成为了文人骚客们寄托感情的意象。我国古代诗歌中有很多句子与月亮有关,诗人们对月亮寄予了很多人生的理想、追求、忧思、怨恨等,尤其是想通过身处异乡却能仰望九州共有的这一轮月亮来寄寓诗人对亲人(或友人)离别相思等情感。例l中的李白诗用拟人手法,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的知心人,显然诗人是借月亮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关切之情。李煜词用比喻手法,以“钩”喻月之形,营造了凄清冷寂的氛围,这是借月亮表达了离愁别恨之情。王建诗用夸张手法,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这是借月亮表达了人们对故乡亲人的怀念之情。

二、根据诗词内容补全对联。

例2.(年辽宁沈阳卷)沈阳某中学与韩国某中学进行了一次“走进唐诗宋词”的文化交流活动。下面是学生搜集的三组诗句,请根据第二组或第三组诗句的内容补全对联。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

上联:忆李杜吟唱壮志情怀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体制短小、文字精练、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它与诗歌一样,都是我国艺苑中璀璨夺目的奇葩。对联是随着诗歌的发展而发展的,大凡善诗者能作妙对,善联者必有好诗,古典诗词中那些最出色、最精华的对仗句,有的本身就是一副精美的对联。例2将对联与诗词名句联姻,更能让我们品悟蕴涵其中的对称美、艺术美与意境美。要补全例句中的对联,首先应借鉴上联对第一组诗句的提炼方式,而后再揣摩其他组诗句的特点与内容。第二组诗句中的王、孟是唐代山水田园派代表诗人,这两句诗都描绘了山水田园风光;第三组诗句的苏辛是宋代豪放派代表词人,这两句词都抒发了他们一腔报国之心:根据对联上下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一致等特点,可将下联拟为“品王孟寄情碧水田园”或“读苏辛歌咏赤胆忠心”等。

三、根据诗词抒发的情感给诗集命名。

例3.(201年江苏南京卷)在“分门别类辑古诗”活动中,有一本诗集收录了下面几首诗。请根据它们所抒发情感的相近点,给诗集命名。

诗集名称:《____》

解析:书名是一本书的眼睛,是对整本书内容的极度浓缩。古人对诗集命名很有讲究,有以作者的姓、名、字、号命名的`,有以作者曾任过的官职或封号、谥号命名的,有以作者籍贯、生活地及书斋命名的,有以帝王年号命名的,也有以书名寄寓作者的情志的,等等。不过这些命名方法不适合例3,因为例3中的四首诗作者不同,所处的朝代也不尽相同。所以例3要给诗集命名必须依据四首诗所抒发情感的相近点来命名。《次北固山下》是诗人在长江上旅行时写的,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春望》通过对沦陷中的长安的破败景象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怀;《渔家傲·秋思》是一首边塞词,抒发了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以郊野日暮的秋景为衬托,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可见这四首诗所抒发的情感都是怀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因此可把诗集命名为《思亲集》或《思乡集》等。

四、辨析他人对诗歌的理解。

例4.(2010年四川乐山卷)教材上有岑参的一首诗歌《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有同学在赏析这首诗歌时将第三句理解为“立刻就会相见了,用不着再写信了”。

①你觉得这种理解正确吗?为什么?

②从诗歌赏析的角度看,那位同学的理解跟整首诗还有哪些方面不相符?

解析:古典诗词的精粹在于其创设的意境含蓄而隽永,含而不露是诗歌的最大特点。所以,赏析诗词,不能只单纯地看字面,甚至是割裂整首诗词来单独片面地理解某个字词或某一个诗句。例4中那位同学对诗歌第三句的赏析犯的就是这种错误。比如,第三句中“马上”本来的意思是“骑着马在路上”(或“骑在马上”),他错误地理解为表示“立刻”的时间副词“马上”;把表示“没有”的“无”理解为表示“用不着”的“毋”。这样的理解不符合题意,因为诗人“逢”的是入京使,而不是与家人相见;而且与诗歌前两句描写的伤心情感不合,因为既然马上就要与家人见面了,那还伤心什么呢7显然这样的理解改变了诗歌表现的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其实,这首诗后两句的意思是骑着马走在路上突然遇见了入京使者,身边没有纸和笔可以写信,于是就托入京使者带话给自己在京城的家人告诉他们自己是平安的。

五、将诗词与现代文结合考查。

例5.( 2010年福建漳州卷)阅读下面一首词,结合第⑤段描写内容,说说它们有什么异曲同工之妙?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曰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古诗词鉴赏·宋代诗词 篇3

摸鱼儿

辛弃疾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1. 本词的词眼是什么?请结合全词加以解析。

2. 你认为这首词的语言风格是豪放还是婉约?请结合全词分析。

3. 上片写“春意阑珊”有何用意?

4. 请赏析结句“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8题。

翠楼吟

姜 夔

淳熙丙午冬,武昌安远楼成,与刘去非诸友落之,度曲见志。予去武昌十年,故人有泊舟鹦鹉洲者,闻小姬歌此词,问之,颇能道其事,还吴为予言之。兴怀昔游,且伤今之离索也。

月冷龙沙,尘清虎落,今年汉酺初赐。新翻胡部曲,听毡幕元戎歌吹。层楼高峙。看栏曲萦红,檐牙飞翠。人姝丽,粉香吹下,夜寒风细。

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天涯情味,仗酒祓清愁,花销英气。西山外,晚来还卷、一帘秋霁。

5. 作者吟咏的对象是“翠楼”,词中写出了“翠楼”怎样的景观?

6. 请从情景角度赏析结句“西山外,晚来还卷,一帘秋霁”。

7. “此地”指的是哪里?有何用意?

8. “叹芳草萋萋千里”翻用崔颢诗“芳草萋萋鹦鹉洲”,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2题。

蝶恋花·海岱楼玩月作

米 芾

千古涟漪清绝地。海岱楼高,下瞰秦淮尾。水浸碧天天似水。广寒宫阙人间世。

霭霭春和生海市。鳌戴三山,顷刻随轮至。宝月圆时多异气。夜光一颗千金贵。

9. 开头一句“千古涟漪清绝地”对全词有何作用?

10. “海岱楼高”体现在哪些方面?对其他写景句有何作用?

11. 词的下片写“玩月”,但首句却不去写月,而是写“海市”。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12. 根据你的理解,请赏析“宝月圆时多异气,夜光一颗千金贵”句的理趣。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6题。

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

黄庭坚

其一

翰墨场中老伏波, 菩提坊里病维摩。

近人积水无鸥鹭, 惟见归牛浮鼻过。

其六

闭门觅句陈无己, 对客挥毫秦少游。

正字不知温饱未, 西风吹泪古滕州。

【注】①此组诗作于作者峡州待命期间,此诗,作者的好友秦观已死于贬所滕州,陈师道虽被召回京中,却只是一个“正字”小官。诗中的陈无己即陈师道。②伏波:指汉代将军马援,马援六十二岁时自请出征,并“据鞍顾盼,以示可用”。③未:一作“味”。

13. 对于“近人积水无鸥鹭, 惟见归牛浮鼻过”两句,前人就有“隔岸水牛浮鼻过,傍溪沙鸟点头行”之句。任渊注说:“此本陋句,一经山谷妙手,神采顿异。”请简要赏析。

14. 请从两首诗中概括出诗人的形象。

15. 两首诗共同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6. 第一首中的“惟见归牛浮鼻过”是化用诗人陈咏的“隔岸水牛浮鼻渡”一句,作者将改“渡”为“过”。你认为哪个字更好?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7~20题。

伯牙绝弦图

郑思肖

终不求人更赏音,只当仰面看山林。

一双闲手无聊赖,满地斜阳是此心。

【注】郑思肖,宋末诗人、画家。宋亡后,他在诗集自序里说:“凡有求皆不作,绝交游,绝著作,绝唱和。”

17. 请你对第三句中的“闲”进行赏析。

18. 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19. 请对末句进行赏析。

20. 诗人借“伯牙子期”的故事表达自己内心什么样的情感?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21~24题。

东 坡

苏 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①此诗为苏轼贬官贵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地貌)。

21. 诗歌的第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2. 试分析一、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23.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鉴赏古典诗词三美 篇4

一.鉴赏诗歌中艺术形象美

白居易的《琵琶行》运用典雅凝炼的诗歌语言塑造的不朽的艺术形象不仅有“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遭逢不幸、身世凄凉、技艺超群的琵琶女形象, 还有遭受迁谪之苦、满怀忧愤之情、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慨叹的诗人自我形象———江州青衫司马白居易形象, 更有“金声玉振, 珠玉落盘”般令“主人忘归客不发”的《琵琶曲》音乐形象。无论其中的哪一种艺术形象, 都倾注和浸润了作者的无限深情。教学时, 引导学生认知、感悟上述艺术形象, 有利于引导学生加深对这首流播千年、闪烁着音乐异彩的不朽诗篇深远、丰富意蕴的理解, 有利于引导学生感知诗人倾注于诗歌中的丰富情感和美丽情愫。故此, 教学时, 在学生基本读通、读懂诗歌内容大意的前提下, 我运用多媒体电教设施展示下列思考题供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 取得了很好的品鉴效果:

1.找出并细读深品文本中描写琵琶女、江州青衫司马、琵琶乐等艺术形象的诗句, 说说诗人是借助怎样的创作手法塑造上述艺术形象的。

2.在上述三个艺术形象中, 最令人感动或者最令你欣赏的是哪一个?理由是什么?

二.鉴赏诗歌语言的凝练美

古典诗词具有语言高度凝炼之美学特质。教学时, 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其高度凝练、意蕴丰富的字、词、句等, 既可引导学生感知古典诗词语言的凝练美, 又可培养学生的语感, 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凝炼精美的语言表达内心丰富情感的能力, 从而克服冗长累赘等写作陋习。纵观古典诗词历史画卷, 愈是流播深广、脍炙人口者, 其语言的凝练精美特质愈发显著。白居易是中国古代流芳百世的著名诗人, 其《琵琶行》流播海外, 成为千古绝唱, 定然与语言的精美凝练有着不可分割之关系。鉴于此, 教学时, 我曾采用下列方法引导学生鉴赏其高度凝练的语言, 取得了极好的鉴赏效果:

1.请细细品读《琵琶行》第一段“浔阳 江头夜送 客 , 枫叶荻花 秋瑟瑟。……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说说这14句共98字向读者提供了哪些具体的、重要的信息?并说说这些信息在文章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2.假如请你用白话文将上述信息介绍给读者, 需要多少字?

3.找找文本中还有哪些诗句也具有如此言简意赅、精美凝练之美学特点?

三.鉴赏文本营造的空白美

中国古典山水画、诗词音乐等艺术作品均非常注重留白。这种留白技巧运用得好, 不仅可以起到“不著一色 (字) (音符) , 尽得风流”之空灵生动和极具艺术感染力的艺术效果, 还可以给受众在充分享受愉悦的艺术审美过程中提供广阔的二度创作空间, 让受众体味到二度艺术创作的快乐。白居易不仅精于古典诗词创作, 还具有极高的音乐修养:他不仅创作了《琵琶行》《秋夜听弹高调凉州》等脍炙人口的音乐诗文和谐共鸣的音乐诗, 还创作了《废琴诗》《清夜琴兴》等阐述音乐原理的论乐诗。在其音乐理论中, 非常强调鉴赏主体的能动作用, 主张鉴赏者应该具备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情感积淀, 要懂得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调动自己的情感积累, 通过移情的艺术品鉴方法来丰盈音乐的艺术意蕴。无需置疑, 这种高明的音乐艺术理论也运用到了其音乐诗的创作实践中:在其《琵琶行》对音乐的描写时, 恰到好处地留有大量的空白, 给读者带来了丰富的审美愉悦和二度创作快乐。比如文本在描写琵琶女出场演奏前的“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时, 再如对琵琶女演奏过程中的一次次突停、暂停描写等均产生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感染效果, 让读者在沉浸于余音袅袅的琵琶音乐美妙境界之中, 引发主体感知音乐的敏锐思维, 对之进行合情合理的二度创作, 从而加深对音乐艺术形象的感受。教学时, 宜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细细品鉴的方式对之充分感知、体味。

鉴赏诗词内容 篇5

1 注意作品中的“意象”

从形象出发,鉴赏古典诗词,应该充分考虑到它们创造形象的特点。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短小的抒情诗,并没有塑造什么典型人物。因此,我们不能用分析戏剧、小说的方法,从诗里寻找典型人物形象。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我们姑且称之为“意象”。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2 注意作品中的“意境”

诗人在写作时是十分注重意境的。那么,作为鉴赏者在欣赏诗词时也一定要注重对意境的把握。意境是什么呢?简而言之,是情和景的和谐统一。情,指的是思想感情;景,指的是艺术境界。意境是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的结合,这一结合,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两者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这正如古代诗词评论者所说的,情与景谐,思与境共。具有完美意境的诗词,情与景的和谐统一,不仅是情景交融的,而且还能情景相映,也就是,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互增光彩。意境是诗词不可少的,但是意境又不是整齐划一的,在不同的作品中有着不同的形式。

(1)触景生情。因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油然而引出某种情感的抒发,这体现在作品中常常是情与景的一致,情与景的融合。

(2)情景分列。在诗词中,写景部分和抒情部分界限很清,表面看来,情与景是并列的,是分开的,实际上,情景一致,情景交融。

(3)景略情在。有的诗词,表面看来,又全是抒情,同寄情于景的形式正好相反。象这样的诗词,是否就没有意境呢?也是有的。本是触景生情,情与景一致,但写成诗时,却把景略去了,而直抒胸怀。

3 注意作者的“逻辑思维”

古典诗词人们一般能注意到其中的形象思维,并对此加以充分的分析,而忽视了对作品进行必要的逻辑思维的分析理解,从而在某些时候不能全面客观地鉴赏出作品的真正意蕴。

形象思维不能排斥逻辑思维,而且必须以逻辑思维为基础。这是因为作为一种思维活动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一样,必须遵循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因此,在探讨作品中具有的形象思维的特点的同时,不能忽视逻辑思维。如果我们把握了诗人在作品中为逻辑思路,又弄清楚词和词、句和句的逻辑联系,那么就能透彻地理解出作品的思想内容及其表现手法。

4 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

在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一般而言,象比喻、夸张、拟人、设问、反问、排比等都常见,而且比较容易理解领会。这里重点介绍两种不太常见且理解起来有点困难的修辞手法。

4.1 互文。“互文”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的运用一般来讲有两种表现形式:

其一是有时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从这个角度讲与“变文”是一致的,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掌握了它,有时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其二是有时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这是其在结构上的特点。下面结合常见的一些诗文来具体谈一谈互文的具体应用。

(1)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上逢李龟年》)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

(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其上句省去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两句要表述的意思是: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以表达木兰对久别的家庭的喜爱。不然既开的是东阁门,怎么会坐西阁床呢?

4.2 列锦。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的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象,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运用“列锦”,可以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4.2.1 简远美。所谓简远,是指选取那些具有巨有概括性的事物,经过作家巧妙的艺术处理,使之凝聚丰富深广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4.2.2 意境美。意境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或自然景色)与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5 注意作品的“含蓄之美”

我们在鉴赏古诗词时一定要注意到作品中的“含蓄之美”。一般而言,含蓄之美在诗词中的体现有如下的情形(举2点):

(1)托物起兴,意味隽永。如巧用双关、象征等手法来写,更为别致。

(2)讽咏时事,寓意精警。如《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首句描写烟雾茫茫,迷蒙冷寂的水上夜色,连用二“笼”字,意味深长。“夜泊秦淮近酒家”,前四字承上写景又点题,后三字自然引出下文。“商女不知亡国恨”此句是曲笔,因为谁都知道,真正不知亡国恨而沉醉在这乐曲(因荒淫而亡国的陈后主所作)声中的是那班贵族官僚。“隔江犹唱《后 庭 花》”,微妙地把历史、现实和未来连成一线,表现出诗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凉和无限的感慨,堪称发人深省之作。

诗词比较鉴赏 篇6

农家望晴[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江上渔者[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这两首诗的共同主题是什么?(答案不超过20个字)

答:

(2)范诗多处运用对比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请作具体说明。

答:

2.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1)—(2)题。

江城子[ 苏轼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日希,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1)两首词都表达了作者,语言沉痛,真情流露,感人肺腑。

(2)请比较苏词和贺词在艺术风格上的不同。

答:

3.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黄鹤楼 [崔颢 ]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河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径埋幽草,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从前两联来看,两首诗抒发的感叹有何不同?

答:

(2)两首诗的结尾都有“使人愁”三个字,请指出两首诗“愁”的内容各是什么?

答:

4.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忆江南 [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梦江南[皇甫松]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

(1)试从思想内容方面比较两首词的异同。

答:

(2)试从景物描写与感情抒发角度比较其特色。

答:

5.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苏台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⑴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答:

(2)请简要分析两首诗表现了怎样的同一主题。

答:

6.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古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的诗篇。从内容看,都是。 从抒情手法看,李诗,王诗。

(2)诗人的秉赋个性不同,诗歌的感情色彩也不同,试比较这两首诗不同的感情色彩。

答:

7.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⑴两首诗的作者对柳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答:

⑵两首诗的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各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了什么。

答:

8.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咸阳值雨 [温庭筠]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渔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宿城南亡友别墅 [温庭筠]

水流花落叹浮生,又伴游人宿杜城。

还似昔年残梦里,透帘斜月独闻莺。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还似”二字在两首诗中不同的表达效果。

答:

9.读两首咏梅词,回答(1)—(4)题的问题。

卜算子· 咏梅 [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混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 咏梅[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最能显示出两位诗人思想境界的词句分别是

答:

(2)两首词各自的情感基调是:

答:

(3)请简析两首词所塑造的梅的形象的基本特征。

答:

【参考答案】

1.(1)表现百姓生活的痛苦,表达诗人深切的同情。

(2)“江上”和“渔舟”两种环境,“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吃鱼人和捕鱼人两种生活的强烈对比,“一叶舟”和“风波里”的巨大反差,饱含了诗人对渔人的关切和同情之心。

2.(1)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2)苏词直抒胸臆,纵情放笔,淋漓酣畅;贺词情感物化,情景交融。

3.(1)崔颢诗着重抒发世事茫茫,人生幻灭感。李白诗着重咏叹历史兴亡盛衰之感。

(2)崔颢诗抒发的是游子漂泊天涯的思乡之情,李白诗抒发的是爱国忧民之情和报国无门之怨。

4.(1)相同:都写了江南水乡的景色。不同:①前者写春景,后者写夏景。②前者写白天,后者写夜晚;③前者写晴天,后者写雨景;④前者写实景,后者写梦境。

(2)①景色特点:前者色彩明丽,后者宁静朦胧;②感情特点:前者激情奔放,后者悠闲自在。

5.(1)前者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构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上,以强烈的反差抒写了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乐景写哀景;后者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2)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

6.(1)送别;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也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李诗豁达(旷达、乐观),王诗离愁中带洒脱(只答“离愁”“洒脱”“伤感”也可)

7.(1)贺诗表达了喜悦、赞美之情;曾诗表达了对柳的贬斥、嘲讽之意。

(2)前者由柳条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后者由柳条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

8.《咸阳值雨》中的“还似”二字将洞庭晓景和咸阳雨景联系起来,突出了景色的烟雨空濛,描绘了一幅壮阔飞动,无比清奇的图画;《宿城南亡友别墅》中的“还似”二字将前两句的抚今——由自然界的变化想到人世间的无常和后两句的追昔——友人已逝,残梦犹存的孤寂凄清联系起来,突出了悲伤之情。

9.(1)陆词“零落成混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毛词“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2)陆词:寂寞、孤独、苦闷;毛词:乐观自信,胸禁博大。

巧作古诗词鉴赏 篇7

一、认真阅读标题

从标题中我们一般能得到以下几种信息:

(1) 表明作者写作的主要目的。如李白的《送友人》, 通过标题得知是首送别诗。再如赵翼的《论诗》等等。

(2) 指明所写的主要对象。例如崔颢的《黄鹤楼》, 韩愈的《春雪》等等。

(3) 揭示所咏诗词的主要内容。例如李白的《从军行》, 朱熹的《观书有感》等等。

(4) 点明所抒发的思想情感。例如沈如筠的《闺怨》, 王维的《相思》等。

除此, 诗词的标题还可能告诉我们写作的时间、地点等。标题会第一时间告诉我们这些信息, 因此我们不容忽视。

二、读作者

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 有些诗词作者我们应该是比较熟悉的, 我们只要掌握他们的写作风格, 那么对我们赏析时会有所帮助。如:

高适、岑参、王昌龄作为“边塞诗人”, 所写的诗都为军旅生活, 因此诗歌的风格雄浑奇拔。“诗仙”李白的诗飘逸清新, 愤世嫉俗, 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诗圣”杜甫的诗忧国忧民, 具有现实主义色彩。“诗鬼”李贺的诗奇诡变幻。李商隐的诗清丽俊逸, 如《锦瑟》。

在词人中, 李煜这位“亡国词人”的词颓废伤感, 范仲淹这位“忧国忧民”的词人苍凉悲壮, 欧阳修的词清丽情深, 苏轼的词豪放雄健, 李清照的词婉约凄切, 辛弃疾的词雄壮有力。

对作者的诗词风格的了解会给我们带来一定的方便, 但是并非诗人的所有诗风格都是一成不变的, 有时也有例外, 要根据情况灵活运用。

三、细读内容

初中阶段我们所接触的诗歌赏析多为绝句, 四句话我们都要细细品味。一般可以从诗歌的构思, 所描写的对象, 所抒发的情感这几个方面来品读。

(1) 诗词的构思就是对作品的行文思路、情节安排等进行筹划。一般古诗的构思基本是起—承—转—合, 也就是由说事 (景) 到抒情 (思)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土谷浑。

作者在首句的“起”写到作战的环境是在风沙遮天蔽日的大漠中;再次第二句的“承”中“红旗”这一景物鲜丽的色彩, 可以让我们联想到军队作战的勇猛、坚强;第三句的“转”中点出了军队在深夜大战洮河, 点出了作战的时间、地点和战役这一事件;最后一句的“合”点明了这场战役的结果是大捷喜人, 擒住了敌军无数。这首诗是比较典型的说景到情, 抒发了诗人对军队将士勇猛的赞扬, 充满了轻快振奋的感情。

(2) 古诗词中的描述对象也是作者表达情感的附着点:如诗歌中的事物像“大海”:辽阔, 气势;“梅花”:坚强, 不屈不挠;“子规”:凄惨, 悲凉等。诗歌中的人物像白居易的《闺怨》, 李清照的《一剪梅》是夫或妻对对方的思念之情;李白的《赠汪伦》, 《送友人》是表达对朋友的真挚感情的。

四、细看注解

古诗词赏析中, 有的诗词有一定的注释。我们不能漏看, 因为这些信息往往交代了写作背景, 或提示作者的生平, 或介绍有关人物、地名, 或解释有关典故、历史事件等, 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理解诗词主旨, 所以, 应该认真阅读, 对照试题, 反复斟酌。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1) 选自《杜诗祥注》。江南, 这里指湖南一带。杜甫和李龟年重逢在潭州。李龟年, 唐玄宗时著名歌手。安史之乱后, 流落江南。 (2) 岐王:唐玄宗之弟李范, 封岐王。 (3) 崔九:指殿中监崔涤, 唐玄宗的宠臣。九是他的排行。

看了注释后, 我们理解这首诗就不难了, 这是一首对人生变幻无常的感慨之诗。

通过这几个步骤, 我们基本上可以准确把握诗歌主旨等方面了, 那么接下来就是规范答题了, 答题时要注意语言要通顺, 表达要到位, 字数一般不会太多。

摘要:古代诗词鉴赏是我们欣赏文学作品的内容之一, 近几年来此类赏析题在我们的练习中也逐渐增多, 甚至已成为中考常见题型之一。但很多同学尽管此类题型练习了不少, 但在答题时仍茫然无策。本文就如何有效地解答这类题目进行探讨。

古诗词可以这样鉴赏 篇8

这一天去上课, 心中突然冒出一种想法:何不拟一上句诗, 让学生对出下句, 再按对仗规则去要求, 学生定会争先恐后地一显身手。古代皇帝测试文臣才华不正是惯用此法吗?鲁迅先生上私塾时, 博学多识的寿镜吾老先生不也正是这样训练鲁迅的吗?踏破铁鞋无觅处, “灵丹”原来在此处!眼望路边, 一上联迎面送来:“青松迎寒风。”

来到教室, 我故意将“迎”字藏起, 书于黑板“青松摇寒风”, 讲明要求后, 让学生对出下句。但见一个个颦眉蹙额、深思苦虑。过了一会儿, 便一个个舒眉抬头, 面露得意之色, 左顾右盼, 跃跃欲试, 看来都很想一比高下了。我踱着小步一一审视着, 一幅幅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意境画面接踵而至。隋松寅、孙正琳一男一女, 相隔数米却妙思巧合, 均对以“梅花映白雪”, 才思敏捷, 颇有诗味;尹瑞婷“白雪映皓月”, 意境清新别致, 给人以遐想;王邦丞“腊梅点飞雪”, 一个“点”字意境顿开, 极为传神地写出了花顶朵朵白雪而怒放的情景;“漫水结冰凌”出自张明琪的奇思妙想之笔;“腊梅披银纱”来自妙笔生花的高佳悦之手, 名写银纱巧写雪, 又赋以妩媚神秘的风韵。另外高岚旭的“红荷摆清波”, 也别有雅趣, 值得品味。至于蔺雪莹的“嫩柳曳光影”、李孟芬的“绿柳舞飞絮”、吴佳璐的“绿柳舞细雨”、马悦的“绿水曳春光”也不错, 但略逊一色。再如周克凡的“墨荷御烈炎”、房安雨的“飞雪护大地”、李嘉成的“飞雪访大地”再次而下之。当然也有败笔之作, 如有的对为“梅花压白雪”, 客观现实是雪在上花在下, 何以花压雪?我点拨应将“压”字改为“顶”字。这么一改, 不仅合乎生活实际并有了拟人化的灵性与动感。还有的写成“梅花洒银空”, 夸张得脱离实际。任何诗文作品都是反映广义的生活实际的, 只不过是有选择性的将实际生活更集中更高度地提炼罢了。

学生都尽显了才华, 我也不得不露一手。在黑板上句下面补以“飞雪染大地” (其实将“大地”分别改为“田野”、“山野”、“人间”等都不十分重要) , 而又故意省去“染”字, 让学生补一生动性动词。学生所补的“落”、“盖”、“覆”、“铺”、“满”等都庸俗无神韵, 这时我挥笔而就一“染”字, 有的学生情不自禁地轻叹“好!”, 看来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啊。接着我说明理由, 娓娓讲来。一个“染”字幻化为拟人手法, 有飞雪赠送圣洁之意;而我的下句又有反衬青松凌寒傲雪、坚强不屈之特点, 结合上句主旨更集中, 形象更突出鲜明。另外“飞”字又呼应上句“寒风”, 因“风”而雪“飞”, 上下珠联璧合, 浑然天成。

直到这时我才将一开始就给学生设下的“埋伏”和盘托出。我提出上句“青松摇寒风”中的“摇”字似欠恰当, 让学生思索后更换。过了片刻我提问, 结果哑然一片, 我暗喜。孔子说“不悱不启”, 意思是不到学生百思不得其解, 或者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就不要轻意说出答案。我见时机一到, 拭去“摇”字, 随手一个“迎”字赫然而替。然后如同鉴赏下句的“染”字般透辟品味。总之, “迎”也好, “染”也好, 都赋予了拟人化的诗意, 这两个字如同两句中两颗闪烁的珍珠, 相映成辉, 让读者恍惚看到了一株青松, 在呼啸寒风中、冰天雪地上傲然挺立着的情景, 不能不令人望而敬之, 见而感之。平时所说的“一字千斤”、“恰如其分”, 其中另一层意思就是要求字斟句酌, 不可随意乱用。

古诗中的律诗, 其颔联 (三、四句) 一般是要求对仗的, 对仗的两句在意义上或相关, 或相对, 或相反。学生所对的就“意义”和结构这两点来说都是正确的 (只是个别的不合实际而已) , 如实地说他们对得已经很不错了。如果吹毛求疵的话, 虽然“梅花映白雪”等几个同学的诗句堪称上品, 况且梅花、青松与白雪等三色交绘成绚丽多姿的冬景图;但可惜的是济济一堂的学生, 没有一个写成“梅花凌白雪”的, 一个“凌”字意蕴更深邃, 诗味更美妙, 意境更高远。“凌”字在色彩耀目上更胜雪, 在表现梅花傲视白雪上更有力度, 在舞动寒风, 狂笑飞雪上, 并不略输青松, 两个形象卓然相立, 各有秀姿, 更耐人遐思绵绵。当然“文如其人”, 像女生、性格温善的男生, 一般对出的是优雅恬静的诗句;而像我这样的耿直倔强之人, 往往喜欢的是带有挑战性的句子。因此也难以准确判定出师生的高下之分,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便是此理。

古诗词鉴赏方法谈 篇9

一.挖掘意境, 引发联想想象

“意境”即是指意与境、情与景、心与物的交融与统一。鉴赏古典诗词, 关键要会挖掘其意境。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景物只有融入感情, 才有生命;感情只有景物附丽, 才有依托。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此诗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 说不尽“边愁”。结句轻轻宕开一笔, 以景结情, 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 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 秋月高照, 景象壮阔而悲凉。无限的乡愁, 壮志难酬的忧怨, 对祖国山川的深沉的爱等等。一下子涌了上来。

联想与想象是诗歌鉴赏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有人认为这首词“短幅中藏无数曲折”, 就是作者省略了一些引发读者想象的情节:词人为什么嗜酒, 竟至一夜之后, 残酒还未消尽?酒醒之后作者并未起身去花园, 那么她又是怎样的情态?急切地询问了一些什么?这些问题都应通过想象, 才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人的慵懒情态, 窥见诗人惜春的心情。

二.抓住意象, 反复揣摩意象

意象, 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 是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这首词用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 就使读者体会到词人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天气、亭台与去年毫无二致, 可是人事已非;夕阳虽好, 终要沉没, 燕子虽回, 只是似曾识得!花只有落去, 园只能独自徘徊, 好不惆怅!

三.斟酌词句, 提高审美水平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是作者的情感体验, 渗透着诗人崇高的审美理想和新颖的审美情趣。

(一) 真情美:艺术中的情要真, 真情才能铸真景。李后主的《虞美人》:“春花秋月”年华多美好, 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 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 因为它们都勾起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惆怅, 映衬出囚居异邦之愁, 描绘出他阶下囚的心境。结句以水喻愁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 无穷无尽。许多人喜爱李后主的这首词, 主要原因就是被词中的深沉真挚的情感打动了。

(二) 音乐美:“诗”向来是与“歌”并称的, 一直以来就和音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李清照的《声声慢》连用七对叠字“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内在情感的流动。这首词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 最重要的是因为这优美的节奏和音乐旋律恰当而又充分地表现诗人孤独、空虚、悲苦、凄凉的精神状态, 读来令人回味悠长。

四.重视吟诵, 仔细品赏体味

刘勰说得好:“观千剑而后识器, 操千曲而后晓声。”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诵读, 往往能先声夺人, 使人从听觉情感上受到感染, 达到“言若出于吾之口, 意若出于吾之心”的境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词句通俗易懂, 把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自然事物, 通过高度艺术概括组成一幅极其凄凉的清秋逆旅图, 让读者体会到作者那股浓浓的思乡之愁, 通过多次品读, 给人以深刻的艺术感染。再如《琵琶行》, 全诗基本上节奏都要求舒缓、深沉, 但对于琵琶演奏的一段, 只有扣合琵琶旋律的抑扬变化, 读得缓急有度, 才能体会出音乐回肠荡气的魅力, 令人感叹琵琶女的技艺高超。总之, 吟诵是一种能够触发读者的情绪, 进入并体会诗歌情境的方法。

古诗词鉴赏三步骤 篇10

一.重视诵读,初步体悟

古诗文的优美意境,独特韵律,在反复吟诵时,才能体悟其情,感受其美。俗有“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或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都体现出诵读的作用。吟咏诵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诗歌教学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咏,把声音的快慢、高低、强弱、轻重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读出来,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只有通过吟咏诵读,才能切身体会到诗歌中那种直接进入人心的力量,学生才能感受到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闲逸冲淡,李贺的诡异浓丽、李清照的婉约细腻、苏轼的豪放旷达……于漪老师指出:“朗读的目的就是熟悉课文、理解课文,入目,入耳,入心,与作品和作者交流思想,沟通心灵,从中吮吸语言思想的养料。”入其情,实现学生与作者、古诗文的情感撞击;出其情,品味各类情感,并带给自己各类启发和效果。

二.联系生活,走近诗人

由于距古人生活年代久远,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隔膜,阻碍着学生兴趣的产生,再加上教学中强调基础知识技能教学,学生便不容易做到与作者、作品真正的交流,而从字里行间中所散发的真挚情怀,也无法达到心领神会地体悟。因此,古诗文教学需要“多一些声情并茂,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多联系一些自我体验,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将古典文学与现实生活联系,多一些自身生活经验的渗透,更容易做到深入浅出。这样会缩小时空的距离,减少学生对文言散文、文言诗词的畏惧。例如杜甫的晚年之作《登岳阳楼》,学生很容易在“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情感表达中体会到作者内心的凄凉之感,然而为何作者面对浩瀚无边的水势,面对着将天地日月都仿似置于悬浮状态的阔大洞庭湖时却是如此悲凉呢?我们此时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生活体验,当自己面对鬼斧神工的自然景物时的内心感受来思考教师提出的这一问题。将古典文学与现实生活联系,多一些自身生活经验的渗透,这样才会缩小时空的距离,走近诗人,与诗人对话。

三.想象入境,深入品味

古典诗歌具有语言高度浓缩、辞断意属的特点,句与句之间跳跃性较强,于是在有限的字句之中给读者留有了阔大而深远的空白,正是这些留白才让我们有了更为宽广的想象空间,这些留白也会成为实施身临其境鉴赏的最优途径。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中的情境,仿佛自己是诗人本身,仿佛自己置身诗歌中的情境,仿佛自己面对着诗人所面对的,感受着诗人所感受的,进而对古典诗歌中的感情做准确的把握。以陶渊明《归园田居 (其一)》为例,诗中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的景色描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将抽象的文字变为具象的图画,然后将学生的画作进行评比,目的不在于比学生画技的高低,而是在于哪位同学能将其中宁静的神韵传达出来,这一教学设计着意突出的是通过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自己观察,细细品味,不仅领略到这一景致里表现出的宁静的氛围,更要透过这种纯净的景色勾画体会出作者的人生志向和人生追求。

古诗词鉴赏练 篇11

1.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咏 风

王 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1) 结合全诗,分析“风”这个形象具有怎样的品质?

(2) 本诗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2.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别 薛 华

王 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1) 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 分析首联叠词“送送”与“遑遑”的妙处。

二、 情感篇

3.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送别杜审言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注]龙泉剑,《晋书·张华传》记载: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豫章雷焕曰:“宝剑之气,上彻于天。”华问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

(1) 首联的“嗟”能否换成“闻”字,为什么?

(2)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念奴娇·登石头城次东坡韵

[元]萨都剌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1) 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上片进行赏析。

(2) 作者在这首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三、 写作手法篇

5.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乌夜啼

李 白

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

(1) 本诗在刻画人物方面使用了哪些方法?

(2) 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6.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边 词

张敬忠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1) 边塞的春色来得“迟”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2) 分析本诗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妙处。

四、 意象篇

7.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桂州腊夜

戎 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1) 颈联使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 作者在本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8.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杜 甫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1) 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初夏风景图?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

(2) 后两句描绘的“雉子”和“凫雏”怎样的生活状态?

五、 炼字篇

9.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枕上述梦

陆 游

江湖送老一渔舟,清梦犹成塞上游。

生马驹驰铁蹄腕,古铙歌奏锦衣褠。

玉关雪急传烽火,青海云开见戍楼。

白首不侯非所恨,咿嘤床箦死堪羞。

(1) 赏析颈联中“急”、“开”二字的表达效果。

(2) 作者托梦境表达了怎样的人生理想?

10.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1) “寒灯独可亲”中的“独”字具有怎样的表现力?

(2) “悲”与“笑”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内心世界?结合全诗作答。

六、 修辞篇

11.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田 家

华 岳

农夫日炙面如煤,丝妇缫成雪一堆。

早早安排了官税,莫教耆长上门催。

(1) 第一、二句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2) 这首诗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12.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

许 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1) 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畫面?

(2) 颈联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七、 思想内容篇

13.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沈下贤

杜 牧

斯人清唱何人和,草径苔芜不可寻。

一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珮月如襟。

[注]沈下贤,即中唐著名文人沈亚之,字下贤,善作传奇小说,作品富于神话色彩和诗的意境,在当时别具一格。

题乌江亭

杜 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试比较这两首诗思想内容的异同。

14.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退居漫题七首

司空图

其一

花缺伤难缀,莺喧奈细听。

惜春春已晚,珍重草青青。

其三

燕语曾来客,花催欲别人。

莫愁春已过,看着又新春。

(1) 分析两首诗在表情达意上的共同点。

(2) 结合这两首诗,分析文人在描绘春天景象时喜欢使用哪些意象,通常抒发什么情感。

参考答案

1. (1) 首句写风的生起,以“肃肃”状风势之速。下面写风的活动,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写出了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对人有益的事情,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

(2)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风吹烟雾,风卷松涛,本来都是自然现象,但诗人用了“驱”、“卷”、“寻”、“出”、“为君”等字眼,就把这些自然现象写成了有意识的活动。在诗人笔下,风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

2. (1) 作者送别友人薛华时,心情悲伤凄苦,生出与友人共同漂泊、共赴天涯之心,是一个看重友情、心系朋友的形象。

(2) “送送”再现了送别友人时送了一程又一程的情景,“遑遑”再现了沿途问路时内心的惶惶不安。两个叠词,更加渲染出了作者不忍友人离去、与友人难分难舍的悲凉之情。

3. (1) “嗟”字用得好,自然而又蕴藉:一是惜别,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是伤怀,为故人被贬而感伤;三是慨叹,由友人被贬而感慨宦海沉浮、宠辱无常。“嗟”字,直贯篇末,渲染了一种悲凉沉重的气氛。换成“闻”字,则肤浅刻露,索然无味。

(2) 最后两句借用龙泉剑被埋没的故事,表达了对友人怀才不遇、被贬丰城的惋惜,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

4. (1) 在上片中,石头城、天空、青山、旌旗、白骨等眼前所见的景象属于实写,“豪杰”属于想象出来的,是虚写。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了作者伫立石头城时抚今思古的情思。

(2) 作者通过在石头城的所见所想,抒发了对六朝时期的英雄豪杰的仰慕之情,表达了岁月流逝、自己年老无成的感慨。

5. (1) 前两句借景抒情,以景物渲染织布女的孤独盼归情绪;三四句使用白描手法,通过自言自语表现织布女的思念;五六句通过停梭怅然哭泣的细节描写,把她对丈夫的思念推到高潮。

(2) 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了一个独守空房、因思念情深而无法继续织布的思妇形象。

6. (1) 边塞“春迟”景象主要体现在:二月垂杨还未发芽,长安已是落花时节,这里的河冰才开始融化。

(2) 本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边塞的春迟景象与长安的春归景象进行比较。通过对比,把作者对边塞生活的厌倦之情与对内地生活的向往之情表达得更为深刻。

7. (1) 使用的意象有:角、沙漏、灯、灯花。这两句通过描绘作者梦醒之后倾听沙漏和早晨的角声,观看孤灯上灯花掉落的情景,营造了孤独、凄凉、忧伤的意境。

(2) 作者在本诗中抒发了在外漂泊流浪的凄苦和无比、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8. (1) 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初夏风景图:杨花撒落小径,好像铺上了白毡;片片荷叶缀满小溪,好像水面上的圆圆青钱。这幅初夏郊野的杨花飘飞、荷满小溪的图画,由小径、杨花、白毡、小溪、荷叶等景物构成。

(2) 第三句描绘了一只只幼雉隐伏在竹丛笋根旁边,不易为人所见的情景;第四句描绘了岸边沙滩上,小凫雏们亲昵地偎依在母凫身边安然入睡的情景。这两句紧承前两句的写景转而写动物,充满深挚淳厚的生活情趣。

9. (1) “急”实指边塞大雪纷飞的情景,暗喻烽火连传的危急战事;“开”有云开日出之意,也再现了经过奋战后边关安定之景。二字把边塞的危急景象更形象地再现了出来。

(2) 作者渴望驰骋战场、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愿望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只好融进梦中。通过描述梦中征战边塞的情景,把一腔爱国情怀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

10. (1) 作者在除夕夜不能归家,宿于旅馆,孤独无依,没有人嘘寒问暖,只有一盏孤灯相伴,一个“独”字,把游子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情更充分地表达了出来。

(2) 想到自己常年漂泊,除夕夜仍在离家万里的地方,他感到“悲”;但想到一事无成,滞留异乡,不由发出无奈、自嘲的“笑”。二字更传神地体现了游子内心孤独凄苦、怀乡思归的情感。

11. 這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首句写农夫的脸被太阳晒得如同煤一样黑,次句写农妇缫的丝如同雪一样白,这两句再现了农民生活的艰辛,塑造了因害怕官府逼租而辛苦劳作的农人形象。

(2) 因害怕耆老上门催逼租税,农夫和农妇拼命劳作,以提前交上官税,反衬出官府催租的残暴以及农民对官府催逼的畏惧,揭露了极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12. (1) 六朝官员的坟墓掩映在远远近近的松楸之中,六代废弃的宫殿中长满了高高低低的禾黍。这幅衰败苍凉的画面,表明南朝的繁荣盛况已成为历史陈迹,透露着历史兴亡的变迁,寄寓着物是人非的感慨。

(2) 颈联用比兴手法概括世间的风云变幻,“拂云”描写石燕掠雨穿云的形象,“吹浪”表现江豚兴风鼓浪的气势,“江豚”和“石燕”象征历史上叱咤风雨的人物。这两句通过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

13. 相同点:都抒发了对历史名人的怀念之情,表达了对他们的推崇和仰慕之情。前者抒发了对文人沈下贤的仰慕,后一首表达了对项羽的追念。

不同点:前一首是怀一颗虔诚的心,到沈下贤的故地表达对其文学才华的仰慕,采用叙述的笔调;后一首是对项羽提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评价,认为如果他“包羞忍耻”,定能取得大业,主要采用议论笔法。

14. (1) 两首诗都表达了对于春天的感觉,都是前两句表达伤春之情,后两句表达惜春、期待新春的感受,都体现了作者归隐后的闲适心态。

中考古诗词鉴赏技巧 篇12

一、要学会掌握诗词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和抒发的感情的技巧

(一) 要了解诗词中作者所抒何情

1.杀敌报国之志, 思乡之情。如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将士们思乡之情和报国之志, 当二者矛盾时, 依然是杀敌立功战胜思乡之情。2.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 (亲情、友情、爱情) 。如苏轼在《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抒发了对弟弟苏辙的兄弟之情;李白在《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赠我情”抒发了友情;《诗经》中《关雎》“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抒发了爱情。3.或悲或喜的思乡之情。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抒发了一种孤独忧伤的思乡之情;杜甫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抒发了听到官军胜利后急迫回家欣喜的思乡之情。4.陶醉山水田园之情。如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抒发了自己陶醉于山水田园, 忘我之情。5.抒发壮志豪情及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如曹操在《观沧海》抒发了统一中原, 吞吐日月之豪情。辛弃疾《破阵子·赋陈同甫壮词以寄之》“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的身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6.感伤时事, 怀古伤今。如杜牧在《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7.抒发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感悟之情。如刘禹锡《酬东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8.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二) 要会去赏“情”

一要了解作者及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不幸遭遇, 悲苦经历、个性特征等。如杜甫的穷困潦倒, 乱世流离的不幸及忧国忧民的情杯:陆游屡遭排挤打击, 忧国忧民, 但又报国无门的愤慨。李清照经受的国破、家亡、夫死、身疾忧伤之苦。二是通过诗词的题目来判断作者的情感。如“送”表达的是友情:“塞上塞下”表达的是边塞之苦和将士报国之志;“秋”则表达的是思乡之情等。三是通过诗词中所描写的意象来确定作者的情感。如“秋”表达愁苦之情;“月”“大雁”表达的是思乡之情;“花落”、“霜”、“雪”多表达感慨老之将至, 壮志难酬的无奈之情;“柳”“丝”则表达离别时的难舍难分之情。要仔细品味, 抓住意象, 欣赏意境, 领悟情感。

二、要学会如何鉴赏诗词所表达的技巧

(一) 要掌握表达诗词抒情方式的技巧

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 由诗人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直接抒发了游子孤寂忧伤的愁苦之情;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直接抒发了作者不愿阿谀奉承, 谄媚付势, 巴结权贵, 与统治阶级不同流合污的人格尊严和高洁品质。间接抒情就是寓情于景, 寓情于物, 寓情于事, 寓情于议。即写景式, 如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通过大自然中湖水的清澈明净, 鸟儿婉转悦耳的叫声抒写了作者心静如水, 陶醉于大自然的愉悦心情;托物式 (托物言志) , 诗人借日常生活或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含蓄地表达某种情感或志向, 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如虞世南的《蝉》“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诗人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 表达了对于品德高尚的人, 他们无需自己做表白, 也不许外界的说辞和传送, 自能声名远播;叙事式 (寓情于事) , 如白居易的《观刈麦》, 通过作者观看老百姓收麦时劳苦而紧张的场面, 穷妇人拾麦的可怜情景, 作品揭露了造成人民贫困之源是由于繁重的苛捐杂税, 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自己无功无德不劳懂且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之情;议论式 (寓情于议) , 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兴, 百姓苦;亡, 百姓苦”通过议论, 表达了统治阶级对老百姓的残酷统治和压迫, 兴盛便大兴土木, 荒淫奢侈, 横征暴敛, 百姓们受苦;战争, 让老百姓家破人亡, 民不聊生, 老百姓更受苦。

(二) 诗词在表达时所采用的修辞手法

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 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中的“征蓬”和“归雁”喻作者孤寂飘零, 无所依靠。双关, 如文天祥《过零丁洋》里的“零丁洋”“惶恐滩”中的“零丁”“惶恐”在这里使用了双关语。诗人被俘后, 被囚禁于零丁洋的战船中。惶恐和零丁两个词巧妙地抒发了诗人的惶恐不安和孤苦无依的样子, 感慨自己孤军勇战、孤立无援的处境。还有拟人, 杜甫《望岳》“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中“钟”字将大自然拟人化, 一个“割”字使泰山的巍峨跃然纸上;夸张, 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 缘愁是个长”, 用浪漫的色彩, 极尽夸张, 可见愁思该有多么深重, 这一句自答, 语势跌落, 情绪转为悲凉。我们仿佛看到诗人在沉重的叹息声中, 无力地低下了白头, 还有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使表达更加形象, 生动, 鲜明。

(三) 常用的表现手法

有烘托渲染、虚实相对、动静结合、联想想象、借古讽今。如《陌上桑》中写罗敷的美丽时, 作者用她的穿戴、首饰, 使用的工具正面描写渲染了其美丽同时作者巧妙地用了诗句“行者见罗敷, 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 脱帽著稍头”来从侧面烘托, 让人们对罗敷的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观沧海》中的虚实结合;《题破山寺后禅院》“万籁此俱寂, 但余钟磬音。”是动静结合;“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四) 抓住关键词语的巧妙运用来赏析

如“僧敲月下门”中的“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悠然望南山”中的“望”字等, 这些字都是作者反复锤炼的足以表达主题思想和抒发情感的词, 需要仔细品味。

上一篇:猪圆环病毒感染的防制下一篇:中学生语文素质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