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比较鉴赏

2024-09-13

诗词比较鉴赏(共12篇)

诗词比较鉴赏 篇1

高考诗歌要求对形象、语言和思想内容进行品评, 而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时, 学生往往把衬托、对比两种手法搞混淆了, 把“对比”当成“衬托”, 或者相反, 有的干脆眉毛胡子一把抓, 遇到这两种手法时就模糊的说成“对比衬托”。其实, 对比和衬托是不同的两种表现手法, 不能混为一谈。

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表现表现手法。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两相比较, 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 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 正反道理说得更加深刻, 矛盾问题揭得更加尖锐。衬托则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 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 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就是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

诗歌中的“对比”, 是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 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 以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如南宋初的一首民歌:

月子弯弯照九州,

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夫妇同罗帐,

几家飘零在外头?

运用对比, 能使描写对象的区别更加明显。这首民歌, 就是通过强烈的对比, 描写了百姓离乡背景的痛苦。

又如, (唐) 张籍《野老歌》

老翁家贫在山住,

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

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末锄犁倚空室,

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

船中养犬长食肉。

结尾两句通过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的鲜明对比, 将富商穷农的矛盾即城市与农村的矛盾突显出来。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衬托”一词时作如此说:“为使事物特色突出, 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换言之, “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 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其目的都是为了凸显被衬托事物的特色, 以最终突出人物形象或诗歌主旨。

衬托是古人诗歌创作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杜甫有名句“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旅夜抒怀》) , 惟其“星垂”, 才能见出原野之广阔;惟其“月涌”, 方可反映江水的流动:是为烘托的妙用。而王维的五绝“独坐幽篁 (幽静的竹林) 里, 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竹馆里》) , 弹琴长啸, 更突出了月夜之幽静;明月相照, 尤显得深林的昏暗:是为反衬的妙用。只要我们在古诗阅读和鉴赏中细加玩味, 一定能深刻体味其用心之深、表达之妙。

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 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 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 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 直插云霄, 壮丽非凡。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 比如王维 (诗佛) 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其中一句是“桂花落人间”的倒文, 以动衬静;三、四句以有声衬无声:全诗用衬托手法, 描绘出了清新、幽静的情境。

再如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 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 船尾跳鱼拨剌鸣。”其中“船尾跳鱼拨剌鸣”一句就用了反衬。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 此句却写动、写声, 似乎打破了静谧之境, 但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 以动写静, 愈见其静, 以声衬静, 愈见其静。诗句“蝉躁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有的诗歌中既运用了对比, 又运用了衬托, 这就需要我们阅读鉴赏时仔细分辨, 慢慢品味。如:

陆游《秋旱方甚, 七月二十八日夜忽雨, 喜而有作》:

嘉谷如焚稗草青,

沉忧耿耿欲忘生。

钧天九奏箫韶乐,

未抵虚檐泻雨声。

“嘉谷如焚”与“稗草青”形成对比, 强烈的反差, 突出秋旱之严重;三四句以“钧天九奏箫韶乐”为陪衬, 突出诗人静听“虚檐泻雨声”的喜悦心情。再如:

白梅/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

散作乾坤万里春。

为了塑造梅花的形象, 作者运用了衬托和对比。衬托, 以冰雪衬梅之坚毅耐寒;对比, 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从而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综上所述,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 它们之间并无主次之分, 而是相互依存的。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 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 一方是工具, 一方是目的, 两者主次分明。因此, 不可把这两种修辞混为一谈。

诗词比较鉴赏 篇2

特级教师

李支舜

近几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出现了一种新题型——比较阅读。这种比较鉴赏题型,信息容量大,综合检测性强,能更准确地考查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2005年有4套高考试卷(上海卷、浙江卷、湖南卷、辽宁卷),2006年有3套高考卷(重庆卷、湖南卷、湖北卷),2007年有5套高考卷(重庆卷、湖北卷、江西卷、浙江卷、辽宁卷)采用了这种新题型。本类题型一般是两首诗词的比较阅读鉴赏,而2007年高考浙江卷则是3篇作品的比较阅读。

内容、情感比较

【方法指津】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读懂诗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①读诗的题目,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主要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②了解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③注意诗中的意象,诗歌要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④注意诗的最后两句,古人写诗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典型例题】(2007年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

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周弼

虚堂人入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1分)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1分)王诗描写的是动景,(1分)周诗描写的是静景。(1分)(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1分)

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

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1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1分)

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

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1分)

意象、意境比较

【方法指津】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象即诗中的形象,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景和物,意就是作者的情思。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一般来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与全篇对应。离开意象,无以谈意境。故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是意境。比较时要做到:披“象”入“意”,由“象”至“境”。【典型例题】(2006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注】①凤城:京城。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及社会的感慨。

语言赏析比较

【方法指津】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抓两个方面:一是品字析句抓关键字词,首先抓动词,其次抓形容词,再抓数词、副词和其他虚词。二是分门别类抓语言风格,或朴素自然,或婉约细腻,或清新明丽,或幽默讽刺,或沉郁顿挫,或悲壮慷慨等。

【典型例题】(2006年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咏白海棠

薛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秋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白海棠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的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

【参考答案】“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①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手法、技巧比较

【方法指津】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比较,一要熟知基本知识,如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表现手法有比兴、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结构安排常用的模式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伏笔。此外还有各种修辞方法。二要了解各种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典型例题】(2007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古诗词比较鉴赏方法例谈 篇3

比较主旨情感异同 比较鉴赏古诗词主旨情感的异同,我们应该把握以下四个方面:①议论抒情是重点;②诗词首尾须看清;③人生经历要联系;④写作背景来参考。

例1 阅读下面两首诗,说说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解析 韦诗末句“窗间人独宿”的“独宿”二字,表明诗人睡着了,只是一个人,所以虽有孤独之情,但程度不深,更多的是被前文所描写的美景所陶醉。而赵诗最后一句“寒枝不成宿”,“不成宿”三字,以“惊鸟”自况,在“寒枝”上不能入眠,可见其孤独之极。相比韦诗,其孤独程度要深得多。再者,两位诗人的人生经历及写作背景也不尽相同:韦氏生于唐代望族,世代为官,韦本人更是长期担任地方长官,只是因离家时间长,诗作中难免流露淡淡的孤独和对官场的厌恶之情,但更多的是聆听和感知大自然的一动一静,追求恬淡自适的生活境界;赵秉文身世没有注释出来,读者未必了解,但从末句可看出他被苦闷心情所缠绕,全诗抒发的应是极度的孤独悲苦之情。

答案 ①同:孤独;②异:韦应物的孤独是淡淡的,更多是在自然景物的动静中体现中恬淡自适的情怀。赵秉文眼中的景物是悲冷凄凉的,表现了自己内心孤独引发的清冷。

比较写作手法异同 比较写作手法的异同,我们必须对古诗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熟记于心,才能结合具体的诗词筛选出答题要点。

例2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未展芭蕉

(唐)钱 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解析 比较表现手法,首先得熟知几种不同的表现手法。通过对各种艺术手法的了解,我们不难从众多手法中精心筛选出答案。

答案 第一首诗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诗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比较意境形象异同 古诗词的抒情、言志、说理等内容的表达,主要是通过形象的塑造来实现的。在某种程度上,古诗词中的形象可以直接理解为“意象”, 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每一种意象都有其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通过选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的独特情感。因此,我们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比如同样是写“水”,李煜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和白居易的“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情调就大不一样。这是因为“水”所处的情景不一样造成的。

比较语言风格异同 对于语言风格的比较,一要从作者所属流派来考虑;二是要抓住作者在长期的创作中形成的语言风格,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典雅绚丽、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简练生动等;三是要联系写作背景及作者的人生阅历。

例3 阅读下面苏轼的两首词,说说两首词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解析 前词写作者打猎场面,有声有色,气势豪迈,表现出作者抗击敌人的壮志和决心;后词为怀念亡妻而作,表达了对亡妻真挚的忆念和对人生的无限感慨。

答案 前者叱咤风云,充满壮志豪情;后者低回婉约,通篇如泣如诉。

1. 比较阅读下面的唐诗和元曲,回答后面问题。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中思·喜春来】春思

胡祗遹

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绿窗春睡觉来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

①《春怨》中“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和《春思》中“谁唤起,窗外晓莺啼”两句写黄莺的目的和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②《春怨》和《春思》在语言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①《春怨》首句写黄莺是为了表现少妇不愿意让黄莺来惊扰她的美梦,抒发了她对征戍亲人的思念之情。(解答第①题,必须看《春怨》的最后一句“不得到辽西”,辽西是当时的边疆,自然透露出对戍边亲人的思念之情。从“怨恨战争”方面答亦可)《春思》末句写黄莺是为了展现黄莺欢唱中的美好春景,表现了一种闲适、喜悦的心情。(从“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角度答亦可)

鉴赏古典诗词三美 篇4

一.鉴赏诗歌中艺术形象美

白居易的《琵琶行》运用典雅凝炼的诗歌语言塑造的不朽的艺术形象不仅有“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遭逢不幸、身世凄凉、技艺超群的琵琶女形象, 还有遭受迁谪之苦、满怀忧愤之情、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慨叹的诗人自我形象———江州青衫司马白居易形象, 更有“金声玉振, 珠玉落盘”般令“主人忘归客不发”的《琵琶曲》音乐形象。无论其中的哪一种艺术形象, 都倾注和浸润了作者的无限深情。教学时, 引导学生认知、感悟上述艺术形象, 有利于引导学生加深对这首流播千年、闪烁着音乐异彩的不朽诗篇深远、丰富意蕴的理解, 有利于引导学生感知诗人倾注于诗歌中的丰富情感和美丽情愫。故此, 教学时, 在学生基本读通、读懂诗歌内容大意的前提下, 我运用多媒体电教设施展示下列思考题供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 取得了很好的品鉴效果:

1.找出并细读深品文本中描写琵琶女、江州青衫司马、琵琶乐等艺术形象的诗句, 说说诗人是借助怎样的创作手法塑造上述艺术形象的。

2.在上述三个艺术形象中, 最令人感动或者最令你欣赏的是哪一个?理由是什么?

二.鉴赏诗歌语言的凝练美

古典诗词具有语言高度凝炼之美学特质。教学时, 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其高度凝练、意蕴丰富的字、词、句等, 既可引导学生感知古典诗词语言的凝练美, 又可培养学生的语感, 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凝炼精美的语言表达内心丰富情感的能力, 从而克服冗长累赘等写作陋习。纵观古典诗词历史画卷, 愈是流播深广、脍炙人口者, 其语言的凝练精美特质愈发显著。白居易是中国古代流芳百世的著名诗人, 其《琵琶行》流播海外, 成为千古绝唱, 定然与语言的精美凝练有着不可分割之关系。鉴于此, 教学时, 我曾采用下列方法引导学生鉴赏其高度凝练的语言, 取得了极好的鉴赏效果:

1.请细细品读《琵琶行》第一段“浔阳 江头夜送 客 , 枫叶荻花 秋瑟瑟。……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说说这14句共98字向读者提供了哪些具体的、重要的信息?并说说这些信息在文章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2.假如请你用白话文将上述信息介绍给读者, 需要多少字?

3.找找文本中还有哪些诗句也具有如此言简意赅、精美凝练之美学特点?

三.鉴赏文本营造的空白美

中国古典山水画、诗词音乐等艺术作品均非常注重留白。这种留白技巧运用得好, 不仅可以起到“不著一色 (字) (音符) , 尽得风流”之空灵生动和极具艺术感染力的艺术效果, 还可以给受众在充分享受愉悦的艺术审美过程中提供广阔的二度创作空间, 让受众体味到二度艺术创作的快乐。白居易不仅精于古典诗词创作, 还具有极高的音乐修养:他不仅创作了《琵琶行》《秋夜听弹高调凉州》等脍炙人口的音乐诗文和谐共鸣的音乐诗, 还创作了《废琴诗》《清夜琴兴》等阐述音乐原理的论乐诗。在其音乐理论中, 非常强调鉴赏主体的能动作用, 主张鉴赏者应该具备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情感积淀, 要懂得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调动自己的情感积累, 通过移情的艺术品鉴方法来丰盈音乐的艺术意蕴。无需置疑, 这种高明的音乐艺术理论也运用到了其音乐诗的创作实践中:在其《琵琶行》对音乐的描写时, 恰到好处地留有大量的空白, 给读者带来了丰富的审美愉悦和二度创作快乐。比如文本在描写琵琶女出场演奏前的“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时, 再如对琵琶女演奏过程中的一次次突停、暂停描写等均产生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感染效果, 让读者在沉浸于余音袅袅的琵琶音乐美妙境界之中, 引发主体感知音乐的敏锐思维, 对之进行合情合理的二度创作, 从而加深对音乐艺术形象的感受。教学时, 宜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细细品鉴的方式对之充分感知、体味。

诗词比较鉴赏 篇5

1 注意作品中的“意象”

从形象出发,鉴赏古典诗词,应该充分考虑到它们创造形象的特点。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短小的抒情诗,并没有塑造什么典型人物。因此,我们不能用分析戏剧、小说的方法,从诗里寻找典型人物形象。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我们姑且称之为“意象”。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2 注意作品中的“意境”

诗人在写作时是十分注重意境的。那么,作为鉴赏者在欣赏诗词时也一定要注重对意境的把握。意境是什么呢?简而言之,是情和景的和谐统一。情,指的是思想感情;景,指的是艺术境界。意境是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的结合,这一结合,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两者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这正如古代诗词评论者所说的,情与景谐,思与境共。具有完美意境的诗词,情与景的和谐统一,不仅是情景交融的,而且还能情景相映,也就是,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互增光彩。意境是诗词不可少的,但是意境又不是整齐划一的,在不同的作品中有着不同的形式。

(1)触景生情。因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油然而引出某种情感的抒发,这体现在作品中常常是情与景的一致,情与景的融合。

(2)情景分列。在诗词中,写景部分和抒情部分界限很清,表面看来,情与景是并列的,是分开的,实际上,情景一致,情景交融。

(3)景略情在。有的诗词,表面看来,又全是抒情,同寄情于景的形式正好相反。象这样的诗词,是否就没有意境呢?也是有的。本是触景生情,情与景一致,但写成诗时,却把景略去了,而直抒胸怀。

3 注意作者的“逻辑思维”

古典诗词人们一般能注意到其中的形象思维,并对此加以充分的分析,而忽视了对作品进行必要的逻辑思维的分析理解,从而在某些时候不能全面客观地鉴赏出作品的真正意蕴。

形象思维不能排斥逻辑思维,而且必须以逻辑思维为基础。这是因为作为一种思维活动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一样,必须遵循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因此,在探讨作品中具有的形象思维的特点的同时,不能忽视逻辑思维。如果我们把握了诗人在作品中为逻辑思路,又弄清楚词和词、句和句的逻辑联系,那么就能透彻地理解出作品的思想内容及其表现手法。

4 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

在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一般而言,象比喻、夸张、拟人、设问、反问、排比等都常见,而且比较容易理解领会。这里重点介绍两种不太常见且理解起来有点困难的修辞手法。

4.1 互文。“互文”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的运用一般来讲有两种表现形式:

其一是有时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从这个角度讲与“变文”是一致的,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掌握了它,有时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其二是有时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这是其在结构上的特点。下面结合常见的一些诗文来具体谈一谈互文的具体应用。

(1)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上逢李龟年》)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

(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其上句省去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两句要表述的意思是: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以表达木兰对久别的家庭的喜爱。不然既开的是东阁门,怎么会坐西阁床呢?

4.2 列锦。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的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象,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运用“列锦”,可以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4.2.1 简远美。所谓简远,是指选取那些具有巨有概括性的事物,经过作家巧妙的艺术处理,使之凝聚丰富深广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4.2.2 意境美。意境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或自然景色)与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5 注意作品的“含蓄之美”

我们在鉴赏古诗词时一定要注意到作品中的“含蓄之美”。一般而言,含蓄之美在诗词中的体现有如下的情形(举2点):

(1)托物起兴,意味隽永。如巧用双关、象征等手法来写,更为别致。

(2)讽咏时事,寓意精警。如《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首句描写烟雾茫茫,迷蒙冷寂的水上夜色,连用二“笼”字,意味深长。“夜泊秦淮近酒家”,前四字承上写景又点题,后三字自然引出下文。“商女不知亡国恨”此句是曲笔,因为谁都知道,真正不知亡国恨而沉醉在这乐曲(因荒淫而亡国的陈后主所作)声中的是那班贵族官僚。“隔江犹唱《后 庭 花》”,微妙地把历史、现实和未来连成一线,表现出诗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凉和无限的感慨,堪称发人深省之作。

古诗词鉴赏·元代诗词 篇6

夏五月武昌舟中触目

揭傒斯

两髯背立鸣双橹,短蓑开合沧江雨。

青山如龙入云去,白发何人并沙语。

船头放歌船尾和,篷上雨鸣篷下坐。

推篷不省是何乡,但见双双白鸥过。

1. 首联是怎样写出两位把橹船家形象的?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诗题中“触目”为“目光接触到”或“看到”之意,但在诗中有一联却写的是作者听到的,这样写有什么妙处,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青山如龙入云去”一句写得极妙,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3题。

山坡羊

冬日写怀

乔吉

冬寒前后,雪晴时候,谁人相伴梅花瘦?

钓鳌舟,缆汀洲,绿蓑不耐风霜透。

投至有鱼来上钩,风,吹破头;霜,皴破手。

【注】乔吉(?~1345),字梦符。号鹤笙翁。太原(今属山西)人。流寓杭州,一生穷困不得志,浪迹江湖,寄情诗酒。

1. 本曲写怀,显然是从柳宗元那首著名的五言绝句《江雪》脱化而来,但本曲的意境却与《江雪》有所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试赏析“谁人相伴梅花瘦?”一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江雪》中塑造了一个超凡脱俗、傲然独立、清峻高洁、坚持自我的人格理想的形象,这首曲子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3题。

一枝花

春日送别

刘庭信

丝丝杨柳风,点点梨花雨。

雨随花瓣落,风趁柳条疏。

春事成虚,无奈春归去。

春归何太速,试问东君①,谁肯与莺花做主②?

【注】 ①东君:传说中的司春之神。

②莺花:莺啼花开,泛指春天景物。

1. 这首曲子在元散曲中久享盛誉,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说它“语极俊丽,举世歌之”,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曲题为“春日送别”,但曲子中并没写到送别时的情形或送别的对象,有人说把“送别”二字去掉更好。请结合全曲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赏析“丝丝杨柳风,点点梨花雨”中叠词的妙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3题。

水仙子

无名氏

夕阳西下水东流,一事无成两鬓秋。

伤心人比黄花瘦,怯重阳九月九。

强登临情思悠悠,望故国三千里,倚秋风十二楼。

没来由惹起闲愁。

1. 结合全诗赏析“夕阳西下水东流”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伤心人比黄花瘦,怯重阳九月九”这两句源于哪几位诗人的诗作或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全曲最后以“没来由惹起闲愁”作结,余味无穷,“愁”点明题旨,作者用“没来由”修饰“愁”值得玩味,果真是“没来由”的“闲”吗?试作简要分析。

nlc20230902075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这两首元曲,完成1-4题。

普天乐

滕 宾①

柳丝柔,莎茵细。数枝红杏,闹出墙围。

院宇深,秋千系。

好雨初晴东郊媚。

看儿孙月下扶梨。

黄尘②意外,青山眼里,归去来兮。

普天乐·道情

张可久

北邙烟,西州泪。先朝故家,破冢残碑。

樽前有限杯,门外无常鬼。

未冷鸳帏合欢被,画楼前玉碎花飞③。

悔之晚矣,蒲团纸被④,归去来兮。

【注】①滕斌(生卒年不详),一作滕宾,字玉霄,黄冈(今属湖北)人。至大年间(1308-1311)任翰林学士,出为江西儒学提举。②黄尘:暗用唐代令孤楚《塞下曲》“黄尘满面长须战,白发生头未得归”句,这里指官场上的风尘。③此句系用石崇的美人绿珠坠楼的典故,以代指亡国嫔妃之祸。④“蒲团”指蒲草编织的圆垫,为僧道坐禅跪拜所用。

1. 这两首曲子都以“归去来兮”作结,似乎都有隐退之意,但两首曲子思想情感上又有什么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两首曲子在语言风格上迥然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叶绍翁《游园不值》中“一枝红杏出墙来”被后人称为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滕曲“数枝红杏,闹出墙围”融化前人名句,铸为新曲。你认为此曲中是用“一枝”好,还是用“数枝”好,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两首曲子中分别刻画了什么样的诗人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

退 隐①

张养浩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倚仗②立云沙③,回首看山家④。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注】①张养浩官至礼部尚书、监察御史。元英宗至治元年,作者因直言谏君而得罪皇帝,便借口父亲年迈而隐退。这首曲子为他隐退历城时所作。②倚仗:拄杖。仗,通“杖”。 ③云沙:云海。④山家:山那边。

1. 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看山的?看到了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云霞,我爱山无价”一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清江引

秋 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1. 这支曲子运用了哪些意象?诗人将这些意象组合起来,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本曲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对于表达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巧作古诗词鉴赏 篇7

一、认真阅读标题

从标题中我们一般能得到以下几种信息:

(1) 表明作者写作的主要目的。如李白的《送友人》, 通过标题得知是首送别诗。再如赵翼的《论诗》等等。

(2) 指明所写的主要对象。例如崔颢的《黄鹤楼》, 韩愈的《春雪》等等。

(3) 揭示所咏诗词的主要内容。例如李白的《从军行》, 朱熹的《观书有感》等等。

(4) 点明所抒发的思想情感。例如沈如筠的《闺怨》, 王维的《相思》等。

除此, 诗词的标题还可能告诉我们写作的时间、地点等。标题会第一时间告诉我们这些信息, 因此我们不容忽视。

二、读作者

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 有些诗词作者我们应该是比较熟悉的, 我们只要掌握他们的写作风格, 那么对我们赏析时会有所帮助。如:

高适、岑参、王昌龄作为“边塞诗人”, 所写的诗都为军旅生活, 因此诗歌的风格雄浑奇拔。“诗仙”李白的诗飘逸清新, 愤世嫉俗, 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诗圣”杜甫的诗忧国忧民, 具有现实主义色彩。“诗鬼”李贺的诗奇诡变幻。李商隐的诗清丽俊逸, 如《锦瑟》。

在词人中, 李煜这位“亡国词人”的词颓废伤感, 范仲淹这位“忧国忧民”的词人苍凉悲壮, 欧阳修的词清丽情深, 苏轼的词豪放雄健, 李清照的词婉约凄切, 辛弃疾的词雄壮有力。

对作者的诗词风格的了解会给我们带来一定的方便, 但是并非诗人的所有诗风格都是一成不变的, 有时也有例外, 要根据情况灵活运用。

三、细读内容

初中阶段我们所接触的诗歌赏析多为绝句, 四句话我们都要细细品味。一般可以从诗歌的构思, 所描写的对象, 所抒发的情感这几个方面来品读。

(1) 诗词的构思就是对作品的行文思路、情节安排等进行筹划。一般古诗的构思基本是起—承—转—合, 也就是由说事 (景) 到抒情 (思)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土谷浑。

作者在首句的“起”写到作战的环境是在风沙遮天蔽日的大漠中;再次第二句的“承”中“红旗”这一景物鲜丽的色彩, 可以让我们联想到军队作战的勇猛、坚强;第三句的“转”中点出了军队在深夜大战洮河, 点出了作战的时间、地点和战役这一事件;最后一句的“合”点明了这场战役的结果是大捷喜人, 擒住了敌军无数。这首诗是比较典型的说景到情, 抒发了诗人对军队将士勇猛的赞扬, 充满了轻快振奋的感情。

(2) 古诗词中的描述对象也是作者表达情感的附着点:如诗歌中的事物像“大海”:辽阔, 气势;“梅花”:坚强, 不屈不挠;“子规”:凄惨, 悲凉等。诗歌中的人物像白居易的《闺怨》, 李清照的《一剪梅》是夫或妻对对方的思念之情;李白的《赠汪伦》, 《送友人》是表达对朋友的真挚感情的。

四、细看注解

古诗词赏析中, 有的诗词有一定的注释。我们不能漏看, 因为这些信息往往交代了写作背景, 或提示作者的生平, 或介绍有关人物、地名, 或解释有关典故、历史事件等, 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理解诗词主旨, 所以, 应该认真阅读, 对照试题, 反复斟酌。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1) 选自《杜诗祥注》。江南, 这里指湖南一带。杜甫和李龟年重逢在潭州。李龟年, 唐玄宗时著名歌手。安史之乱后, 流落江南。 (2) 岐王:唐玄宗之弟李范, 封岐王。 (3) 崔九:指殿中监崔涤, 唐玄宗的宠臣。九是他的排行。

看了注释后, 我们理解这首诗就不难了, 这是一首对人生变幻无常的感慨之诗。

通过这几个步骤, 我们基本上可以准确把握诗歌主旨等方面了, 那么接下来就是规范答题了, 答题时要注意语言要通顺, 表达要到位, 字数一般不会太多。

摘要:古代诗词鉴赏是我们欣赏文学作品的内容之一, 近几年来此类赏析题在我们的练习中也逐渐增多, 甚至已成为中考常见题型之一。但很多同学尽管此类题型练习了不少, 但在答题时仍茫然无策。本文就如何有效地解答这类题目进行探讨。

古诗词可以这样鉴赏 篇8

这一天去上课, 心中突然冒出一种想法:何不拟一上句诗, 让学生对出下句, 再按对仗规则去要求, 学生定会争先恐后地一显身手。古代皇帝测试文臣才华不正是惯用此法吗?鲁迅先生上私塾时, 博学多识的寿镜吾老先生不也正是这样训练鲁迅的吗?踏破铁鞋无觅处, “灵丹”原来在此处!眼望路边, 一上联迎面送来:“青松迎寒风。”

来到教室, 我故意将“迎”字藏起, 书于黑板“青松摇寒风”, 讲明要求后, 让学生对出下句。但见一个个颦眉蹙额、深思苦虑。过了一会儿, 便一个个舒眉抬头, 面露得意之色, 左顾右盼, 跃跃欲试, 看来都很想一比高下了。我踱着小步一一审视着, 一幅幅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意境画面接踵而至。隋松寅、孙正琳一男一女, 相隔数米却妙思巧合, 均对以“梅花映白雪”, 才思敏捷, 颇有诗味;尹瑞婷“白雪映皓月”, 意境清新别致, 给人以遐想;王邦丞“腊梅点飞雪”, 一个“点”字意境顿开, 极为传神地写出了花顶朵朵白雪而怒放的情景;“漫水结冰凌”出自张明琪的奇思妙想之笔;“腊梅披银纱”来自妙笔生花的高佳悦之手, 名写银纱巧写雪, 又赋以妩媚神秘的风韵。另外高岚旭的“红荷摆清波”, 也别有雅趣, 值得品味。至于蔺雪莹的“嫩柳曳光影”、李孟芬的“绿柳舞飞絮”、吴佳璐的“绿柳舞细雨”、马悦的“绿水曳春光”也不错, 但略逊一色。再如周克凡的“墨荷御烈炎”、房安雨的“飞雪护大地”、李嘉成的“飞雪访大地”再次而下之。当然也有败笔之作, 如有的对为“梅花压白雪”, 客观现实是雪在上花在下, 何以花压雪?我点拨应将“压”字改为“顶”字。这么一改, 不仅合乎生活实际并有了拟人化的灵性与动感。还有的写成“梅花洒银空”, 夸张得脱离实际。任何诗文作品都是反映广义的生活实际的, 只不过是有选择性的将实际生活更集中更高度地提炼罢了。

学生都尽显了才华, 我也不得不露一手。在黑板上句下面补以“飞雪染大地” (其实将“大地”分别改为“田野”、“山野”、“人间”等都不十分重要) , 而又故意省去“染”字, 让学生补一生动性动词。学生所补的“落”、“盖”、“覆”、“铺”、“满”等都庸俗无神韵, 这时我挥笔而就一“染”字, 有的学生情不自禁地轻叹“好!”, 看来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啊。接着我说明理由, 娓娓讲来。一个“染”字幻化为拟人手法, 有飞雪赠送圣洁之意;而我的下句又有反衬青松凌寒傲雪、坚强不屈之特点, 结合上句主旨更集中, 形象更突出鲜明。另外“飞”字又呼应上句“寒风”, 因“风”而雪“飞”, 上下珠联璧合, 浑然天成。

直到这时我才将一开始就给学生设下的“埋伏”和盘托出。我提出上句“青松摇寒风”中的“摇”字似欠恰当, 让学生思索后更换。过了片刻我提问, 结果哑然一片, 我暗喜。孔子说“不悱不启”, 意思是不到学生百思不得其解, 或者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就不要轻意说出答案。我见时机一到, 拭去“摇”字, 随手一个“迎”字赫然而替。然后如同鉴赏下句的“染”字般透辟品味。总之, “迎”也好, “染”也好, 都赋予了拟人化的诗意, 这两个字如同两句中两颗闪烁的珍珠, 相映成辉, 让读者恍惚看到了一株青松, 在呼啸寒风中、冰天雪地上傲然挺立着的情景, 不能不令人望而敬之, 见而感之。平时所说的“一字千斤”、“恰如其分”, 其中另一层意思就是要求字斟句酌, 不可随意乱用。

古诗中的律诗, 其颔联 (三、四句) 一般是要求对仗的, 对仗的两句在意义上或相关, 或相对, 或相反。学生所对的就“意义”和结构这两点来说都是正确的 (只是个别的不合实际而已) , 如实地说他们对得已经很不错了。如果吹毛求疵的话, 虽然“梅花映白雪”等几个同学的诗句堪称上品, 况且梅花、青松与白雪等三色交绘成绚丽多姿的冬景图;但可惜的是济济一堂的学生, 没有一个写成“梅花凌白雪”的, 一个“凌”字意蕴更深邃, 诗味更美妙, 意境更高远。“凌”字在色彩耀目上更胜雪, 在表现梅花傲视白雪上更有力度, 在舞动寒风, 狂笑飞雪上, 并不略输青松, 两个形象卓然相立, 各有秀姿, 更耐人遐思绵绵。当然“文如其人”, 像女生、性格温善的男生, 一般对出的是优雅恬静的诗句;而像我这样的耿直倔强之人, 往往喜欢的是带有挑战性的句子。因此也难以准确判定出师生的高下之分,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便是此理。

古诗词鉴赏方法谈 篇9

一.挖掘意境, 引发联想想象

“意境”即是指意与境、情与景、心与物的交融与统一。鉴赏古典诗词, 关键要会挖掘其意境。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景物只有融入感情, 才有生命;感情只有景物附丽, 才有依托。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此诗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 说不尽“边愁”。结句轻轻宕开一笔, 以景结情, 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 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 秋月高照, 景象壮阔而悲凉。无限的乡愁, 壮志难酬的忧怨, 对祖国山川的深沉的爱等等。一下子涌了上来。

联想与想象是诗歌鉴赏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有人认为这首词“短幅中藏无数曲折”, 就是作者省略了一些引发读者想象的情节:词人为什么嗜酒, 竟至一夜之后, 残酒还未消尽?酒醒之后作者并未起身去花园, 那么她又是怎样的情态?急切地询问了一些什么?这些问题都应通过想象, 才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人的慵懒情态, 窥见诗人惜春的心情。

二.抓住意象, 反复揣摩意象

意象, 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 是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这首词用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 就使读者体会到词人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天气、亭台与去年毫无二致, 可是人事已非;夕阳虽好, 终要沉没, 燕子虽回, 只是似曾识得!花只有落去, 园只能独自徘徊, 好不惆怅!

三.斟酌词句, 提高审美水平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是作者的情感体验, 渗透着诗人崇高的审美理想和新颖的审美情趣。

(一) 真情美:艺术中的情要真, 真情才能铸真景。李后主的《虞美人》:“春花秋月”年华多美好, 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 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 因为它们都勾起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惆怅, 映衬出囚居异邦之愁, 描绘出他阶下囚的心境。结句以水喻愁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 无穷无尽。许多人喜爱李后主的这首词, 主要原因就是被词中的深沉真挚的情感打动了。

(二) 音乐美:“诗”向来是与“歌”并称的, 一直以来就和音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李清照的《声声慢》连用七对叠字“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内在情感的流动。这首词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 最重要的是因为这优美的节奏和音乐旋律恰当而又充分地表现诗人孤独、空虚、悲苦、凄凉的精神状态, 读来令人回味悠长。

四.重视吟诵, 仔细品赏体味

刘勰说得好:“观千剑而后识器, 操千曲而后晓声。”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诵读, 往往能先声夺人, 使人从听觉情感上受到感染, 达到“言若出于吾之口, 意若出于吾之心”的境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词句通俗易懂, 把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自然事物, 通过高度艺术概括组成一幅极其凄凉的清秋逆旅图, 让读者体会到作者那股浓浓的思乡之愁, 通过多次品读, 给人以深刻的艺术感染。再如《琵琶行》, 全诗基本上节奏都要求舒缓、深沉, 但对于琵琶演奏的一段, 只有扣合琵琶旋律的抑扬变化, 读得缓急有度, 才能体会出音乐回肠荡气的魅力, 令人感叹琵琶女的技艺高超。总之, 吟诵是一种能够触发读者的情绪, 进入并体会诗歌情境的方法。

古诗词鉴赏三步骤 篇10

一.重视诵读,初步体悟

古诗文的优美意境,独特韵律,在反复吟诵时,才能体悟其情,感受其美。俗有“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或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都体现出诵读的作用。吟咏诵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诗歌教学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咏,把声音的快慢、高低、强弱、轻重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读出来,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只有通过吟咏诵读,才能切身体会到诗歌中那种直接进入人心的力量,学生才能感受到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闲逸冲淡,李贺的诡异浓丽、李清照的婉约细腻、苏轼的豪放旷达……于漪老师指出:“朗读的目的就是熟悉课文、理解课文,入目,入耳,入心,与作品和作者交流思想,沟通心灵,从中吮吸语言思想的养料。”入其情,实现学生与作者、古诗文的情感撞击;出其情,品味各类情感,并带给自己各类启发和效果。

二.联系生活,走近诗人

由于距古人生活年代久远,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隔膜,阻碍着学生兴趣的产生,再加上教学中强调基础知识技能教学,学生便不容易做到与作者、作品真正的交流,而从字里行间中所散发的真挚情怀,也无法达到心领神会地体悟。因此,古诗文教学需要“多一些声情并茂,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多联系一些自我体验,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将古典文学与现实生活联系,多一些自身生活经验的渗透,更容易做到深入浅出。这样会缩小时空的距离,减少学生对文言散文、文言诗词的畏惧。例如杜甫的晚年之作《登岳阳楼》,学生很容易在“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情感表达中体会到作者内心的凄凉之感,然而为何作者面对浩瀚无边的水势,面对着将天地日月都仿似置于悬浮状态的阔大洞庭湖时却是如此悲凉呢?我们此时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生活体验,当自己面对鬼斧神工的自然景物时的内心感受来思考教师提出的这一问题。将古典文学与现实生活联系,多一些自身生活经验的渗透,这样才会缩小时空的距离,走近诗人,与诗人对话。

三.想象入境,深入品味

古典诗歌具有语言高度浓缩、辞断意属的特点,句与句之间跳跃性较强,于是在有限的字句之中给读者留有了阔大而深远的空白,正是这些留白才让我们有了更为宽广的想象空间,这些留白也会成为实施身临其境鉴赏的最优途径。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中的情境,仿佛自己是诗人本身,仿佛自己置身诗歌中的情境,仿佛自己面对着诗人所面对的,感受着诗人所感受的,进而对古典诗歌中的感情做准确的把握。以陶渊明《归园田居 (其一)》为例,诗中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的景色描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将抽象的文字变为具象的图画,然后将学生的画作进行评比,目的不在于比学生画技的高低,而是在于哪位同学能将其中宁静的神韵传达出来,这一教学设计着意突出的是通过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自己观察,细细品味,不仅领略到这一景致里表现出的宁静的氛围,更要透过这种纯净的景色勾画体会出作者的人生志向和人生追求。

鉴赏诗词内容 篇11

1从把握题目入手:诗词题目往往涵盖了诗词的主要内容或内容范围,切不可忽视。如李白的《越中览古》,从题目看,本诗应该写诗人游览越中的古迹所产生的感慨、感触、感想、感悟,应该借越中之古迹抒当下之情怀。

2反复吟诵,体会音乐美,从韵脚入手,把握情感:响亮的韵脚,便于表现昂扬奋发、轻松明快的情感;低微的韵脚,常用于抒发忧郁、低沉、愁苦的感情。

浣溪沙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这首词作的韵脚押的是“an”韵,发音响亮,故表达快乐、积极的心情。再如杜甫的《登高》诗,押的是灰堆韵,发音低微,应该表达一种愁苦忧伤的情怀。

3理解意象、把握意境。意象指诗人在诗歌之中所写到的浸染了诗人情感的景、物,意境指诗人所写景与物同诗人主观情感的结合体、统一体。

掌握一些常见意象所承载的情感,以便于更便捷地理解诗词情感,比如下面这些意象的情感:杨柳——惜别,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春风——得意,大海——开阔,流水——叹息,古迹——怀旧,梅花——傲视,

意境包含三个方面:诗人在诗中所写到的景和物,在诗中所体现出的情感,和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在鉴赏诗词意境时,应该从这三个方面着手。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不仅使人们看到一幅登楼远眺的无限广阔的艺术图画,而且能够有力地激发人们“更上一层楼”的思想愿望,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4善于抓住关键词语:从本身具有喜怒哀乐感情色彩的词语入手:如“新、碧、晴、绿、香”等常与快乐心情有关;“孤、独、寒、冷、霜、自、空”等常表现愁苦、无奈之情。如杜甫《蜀相》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碧草”“春色”“黄鹂”“好音”都表达了一种愉悦快乐的心境,而“自”“空”两字却写出诗人面对如此美景悦音却无心欣赏的苦闷失意之情,这是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例如,指出下列各句描写的季节:

①未逢寒食梨花谢,不待春风柳絮飞。

②乍暖柳条无气力,淡晴花影不分明。

③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④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只要善于抓住这几句中的关键词,就不难判断出这几句分别写的是冬、春、夏、秋的景物。

善于从含义深刻的词句入手:这些词句往往是主旨所在,抓住了它们,就找到了打开理解诗词之门的钥匙。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在这首诗中,首联“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具有深刻的含义,诗人远在长安,在中秋佳节皓月当空之时,眼望空中明月,思乡、思人之情不觉油然而生,但诗人不写自己如何思念家人,而是从远在家乡的妻子独自望月思念长安的丈夫写起,角度独特,自己思念家乡顾念妻子之情不言而喻,尽在其中。而且“独看”与尾联“双照”首尾呼应,更见高妙。

把握住诗词内容后,又会从哪几点来出题呢?

1鉴赏形象:诗词中的形象不同于小说中的形象,一般是指所写的景物,也指诗词中写到的人物,当然还有一个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问题。在这里只就诗词中写到的人物来谈鉴赏人物,鉴赏人物要注意借鉴小说中鉴赏人物的手段,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和细节等进行鉴赏分析。

2语言鉴赏:语言的鉴赏主要指鉴赏遣词造句的妙处,作答时先要解释词、句在诗词中的意思(不是词句翻译),然后将词、句回扣原语境描述景象,最后回答作用及妙处。

3表达方式鉴赏:在诗词中,尤其是在古典诗词中(长篇叙事诗除外)主要指抒情、描写两种表达方式的运用。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可称作借景(物)抒情,它包括先写景后抒情和情景交融(寓情于景),间接抒情的鉴赏在作答时要先答出写到的景物是什么,再答出抒发的情感是怎样的。

4结构鉴赏:包括起、承、转、合、过渡、照应、线索、层次等。如:

和《淮上遇便风》

苏舜钦

浩荡清淮天共流,长风万里送归舟。

应愁晚泊喧卑地,吹入沧溟始自由。

从全诗看,首句中的“天共流”有什么作用?

这样的题目应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回答:内容上,“天共流”描绘出水流浩荡、水天相连的阔大景象,开篇即为全诗营造壮阔的意境;结构上,与结句的想象相照应。

5修辞方法鉴赏: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引用等。作答时应先答出辞格的种类,然后将该辞格的一般作用化用到诗词当中。

6用典鉴赏:弄清典故含义,把握讽今喻己的寓意。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孙权之典,借赞颂孙权讽刺南宋朝廷丢下江山、偏安江南的行为;刘裕之典,借赞刘裕北伐讽刺南宋统治者苟安江南不思收复失地的行为;刘义隆之典,讽谏统治者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佛狸祠之典,从百姓安于异族统治的角度表达对南宋统治者不图收复中原的不满;廉颇之典,表现自己忠心报国却不被重用的悲愤之情。

【作者简介】

韩秀和,高级教师,执教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全国创新作文展示课比赛一等奖,省骨干教师,主编多部著作。

中考古诗词鉴赏技巧 篇12

一、要学会掌握诗词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和抒发的感情的技巧

(一) 要了解诗词中作者所抒何情

1.杀敌报国之志, 思乡之情。如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将士们思乡之情和报国之志, 当二者矛盾时, 依然是杀敌立功战胜思乡之情。2.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 (亲情、友情、爱情) 。如苏轼在《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抒发了对弟弟苏辙的兄弟之情;李白在《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赠我情”抒发了友情;《诗经》中《关雎》“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抒发了爱情。3.或悲或喜的思乡之情。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抒发了一种孤独忧伤的思乡之情;杜甫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抒发了听到官军胜利后急迫回家欣喜的思乡之情。4.陶醉山水田园之情。如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抒发了自己陶醉于山水田园, 忘我之情。5.抒发壮志豪情及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如曹操在《观沧海》抒发了统一中原, 吞吐日月之豪情。辛弃疾《破阵子·赋陈同甫壮词以寄之》“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的身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6.感伤时事, 怀古伤今。如杜牧在《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7.抒发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感悟之情。如刘禹锡《酬东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8.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二) 要会去赏“情”

一要了解作者及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不幸遭遇, 悲苦经历、个性特征等。如杜甫的穷困潦倒, 乱世流离的不幸及忧国忧民的情杯:陆游屡遭排挤打击, 忧国忧民, 但又报国无门的愤慨。李清照经受的国破、家亡、夫死、身疾忧伤之苦。二是通过诗词的题目来判断作者的情感。如“送”表达的是友情:“塞上塞下”表达的是边塞之苦和将士报国之志;“秋”则表达的是思乡之情等。三是通过诗词中所描写的意象来确定作者的情感。如“秋”表达愁苦之情;“月”“大雁”表达的是思乡之情;“花落”、“霜”、“雪”多表达感慨老之将至, 壮志难酬的无奈之情;“柳”“丝”则表达离别时的难舍难分之情。要仔细品味, 抓住意象, 欣赏意境, 领悟情感。

二、要学会如何鉴赏诗词所表达的技巧

(一) 要掌握表达诗词抒情方式的技巧

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 由诗人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直接抒发了游子孤寂忧伤的愁苦之情;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直接抒发了作者不愿阿谀奉承, 谄媚付势, 巴结权贵, 与统治阶级不同流合污的人格尊严和高洁品质。间接抒情就是寓情于景, 寓情于物, 寓情于事, 寓情于议。即写景式, 如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通过大自然中湖水的清澈明净, 鸟儿婉转悦耳的叫声抒写了作者心静如水, 陶醉于大自然的愉悦心情;托物式 (托物言志) , 诗人借日常生活或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含蓄地表达某种情感或志向, 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如虞世南的《蝉》“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诗人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 表达了对于品德高尚的人, 他们无需自己做表白, 也不许外界的说辞和传送, 自能声名远播;叙事式 (寓情于事) , 如白居易的《观刈麦》, 通过作者观看老百姓收麦时劳苦而紧张的场面, 穷妇人拾麦的可怜情景, 作品揭露了造成人民贫困之源是由于繁重的苛捐杂税, 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自己无功无德不劳懂且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之情;议论式 (寓情于议) , 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兴, 百姓苦;亡, 百姓苦”通过议论, 表达了统治阶级对老百姓的残酷统治和压迫, 兴盛便大兴土木, 荒淫奢侈, 横征暴敛, 百姓们受苦;战争, 让老百姓家破人亡, 民不聊生, 老百姓更受苦。

(二) 诗词在表达时所采用的修辞手法

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 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中的“征蓬”和“归雁”喻作者孤寂飘零, 无所依靠。双关, 如文天祥《过零丁洋》里的“零丁洋”“惶恐滩”中的“零丁”“惶恐”在这里使用了双关语。诗人被俘后, 被囚禁于零丁洋的战船中。惶恐和零丁两个词巧妙地抒发了诗人的惶恐不安和孤苦无依的样子, 感慨自己孤军勇战、孤立无援的处境。还有拟人, 杜甫《望岳》“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中“钟”字将大自然拟人化, 一个“割”字使泰山的巍峨跃然纸上;夸张, 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 缘愁是个长”, 用浪漫的色彩, 极尽夸张, 可见愁思该有多么深重, 这一句自答, 语势跌落, 情绪转为悲凉。我们仿佛看到诗人在沉重的叹息声中, 无力地低下了白头, 还有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使表达更加形象, 生动, 鲜明。

(三) 常用的表现手法

有烘托渲染、虚实相对、动静结合、联想想象、借古讽今。如《陌上桑》中写罗敷的美丽时, 作者用她的穿戴、首饰, 使用的工具正面描写渲染了其美丽同时作者巧妙地用了诗句“行者见罗敷, 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 脱帽著稍头”来从侧面烘托, 让人们对罗敷的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观沧海》中的虚实结合;《题破山寺后禅院》“万籁此俱寂, 但余钟磬音。”是动静结合;“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四) 抓住关键词语的巧妙运用来赏析

如“僧敲月下门”中的“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悠然望南山”中的“望”字等, 这些字都是作者反复锤炼的足以表达主题思想和抒发情感的词, 需要仔细品味。

上一篇:领导机制下一篇:食品风味添加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