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比较鉴赏两首诗(共7篇)
诗歌比较鉴赏两首诗 篇1
诗歌鉴赏(8分)
边上闻笳①(其二)
杜牧
海②路无尘边草新,荣枯不见绿杨春。
白沙日暮愁云起,独感离乡万里人。
注:①边上:指边塞、边关。笳是一种乐器,流行于塞北和少数民族地区。②海:瀚海,即戈壁沙漠。
(1)前两句写了哪些景物?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4分)
(3)诗中之“愁”从何而来?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解说。(4分)
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7.B 8.C 9.C 10.D
11.(1)孙坚在南部打败了山贼,在北部击退了董卓,任命黄盖为别部司马。(记分点:“南、北”“走”“拜”)
(2)我这位县令没有什么才德,只是凭武功得官,不是凭文官(的才干)而著称。(记分点:“德”“徒”“以武为官”“以文吏为称”)
(3)于是把县内所有官吏请来,设酒宴招待,乘机拿出违法乱纪的事情责问。(记分点:“悉”“赐”“出事”)
三、诗歌鉴赏(8分)
答案:(1)前两句写了塞外的沙漠、边关的小草和杨树(1分)。茫茫无边的戈壁沙漠上已经没有风尘漫天,边关的的草儿也绽出了新绿(1分);可是塞外依然没有多少春意,因为不管春夏秋冬,塞外的杨树始终不见洋溢着春天气息的绿色(2分)。
(2)从“海”、“边草”、“白沙”、“荣枯不见绿杨春”可见有客居边关,环境萧索之愁(2分);从“独”可见离乡孤独之愁(1分);从“离乡万里”可见思乡之愁(2分)。
诗歌比较鉴赏两首诗 篇2
李清照的《醉花阴》《声声慢》是人教社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4中的一篇课文。而在课程改革之前的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仅有《声声慢》是作为自读课文中的篇目之一列出的。我认为, 高中语文课标实验教科书将李清照前后不同时期创作的两首“闺怨词”组合在一篇课文里, 应是别具匠心的。
我们知道, 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传统的题材, 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一种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生活和情趣的独特形式。但其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 他们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 也就是代替妇女说话。男人代替妇女来表情达意, 总归是隔着一层。直到李清照的出现, 才使“闺怨词”的面貌为之一新。李清照的“闺怨词”, 是写自己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 是说自己要说的话。她作词不但总能别出新意, 而且总能造语奇妙, 化俗为雅。所以, 品读与教学李清照的词———如课文中的“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声声慢》”, 不仅能使我们全面感受作者的“真”情感, 而且能使我们深刻体味作品的“美”意境。
二
“知人论世”, 是学习和鉴赏古代诗词以及中外文学作品的一种最常用的方法。为了跟学生站在学习的同一起跑线上, 我们不妨撇开课本之外的所有教学参考资料, 仅仅依据和学生手中一样的语文课本, 来从中筛选有关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方面的信息, 并结合这些信息来“知人论世”地解读“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声声慢》”。
翻开教材, 我们可以在课文下面的注释 (1) 中看到关于作者的简要生平:“李清照 (1084—1155) , 号易安居士, 济南 (今山东济南) 人。宋代女词人。她通晓金石鉴赏, 能诗善文, 词的成就尤其突出。北宋末年她南渡避乱, 不久北宋灭亡, 丈夫病死, 她只身逃难, 境遇悲惨。”
再看课文下面的注释 (2) , 它指出:“‘醉花阴’, 词牌名。这首词是作者早年的作品。”在课文后面的“研讨与练习”中还有这样一个交代:“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表明《醉花阴》这首词是李清照当时写后寄给游宦在外的丈夫赵明诚的。我认为, 李清照“函致明诚”的《醉花阴》词, 不是一封家书, 而是一首情诗。试解如下: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在漫长的白天, 终日守望着香炉上的袅袅青烟, 好似“薄雾浓云”, 我是何等的寂寞。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特别是在重阳佳节的夜晚, 独抱孤枕, 倍感冷清, 更是难以入眠。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在一个“黄昏后”来到我俩常去的“东篱”边独自饮酒, 想排遣排遣心中的郁闷, 打发打发无聊的时光, 不料却反而勾起对一段幸福而甜蜜往事的回忆———“有暗香盈袖”———这里面一定有小两口心领神会的趣事。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没想到这种思念的感觉与幸福的回忆, 使人仿佛丢了魂似的, 人也憔悴得好像秋风中的黄花一样。特别是这最后一句, 比喻含诙谐, 夸张带风趣, 语气显娇嗔, 委婉而含蓄地表现了李清照对丈夫的日思夜想。由此可见, 《醉花阴》是一首表达妻子深切思念丈夫的柔情之作。也有个别人由于对李清照写作这首词的背景不了解, 因此竟然把这句“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说成是作者对自己孤寂身世与容颜悴损的悲叹, 是在写“哀景哀情”, 我看这观点实在是偏题太远。
往下再看课文下面的注释 (7) , 它指出:“‘声声慢’, 词牌名。这首词是作者南渡后的晚年作品。”根据前面注释 (1) 的介绍, 我们可以知道, 李清照的创作生活始于北宋末, 终于南宋初。她既享受过安逸、宁静的生活, 也遭受到国破、家亡、夫死的灾难与不幸。另据史书记载, 李清照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 不仅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 并且还遭到了政治上的诬陷。因此,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到她的晚年处境是何等的恶劣和凄惨。李清照用“声声慢”这首抒情长调, 艺术地表现了自己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试解如下: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既是渲染环境, 也是刻画心情。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描述自己孤独寂寞, 夜不能寐, 以酒浇愁, 也无济于事。
“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睹物触景, 愈加伤心。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既是写物, 也是自比。
“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终日孤独寂寞, 加上当时的凄凉环境, 更让人感到倍受煎熬、度日如年——“独自怎生得黑”。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这光景, 这状况, 这感受, 不是能用一个愁字就可以概括得尽的。那么不是愁字又是什么呢?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来思考, 应该包含着这样一些复杂的心理感受———凄惨、伤心、酸楚、悲哀、痛苦……由此可见, 《声声慢》是一首向世人 (或者就是自己对自己) 诉说内心酸楚与精神痛苦的悲情之作。
三
通过上面结合“知人论世”来赏析“李清照词两首”,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李清照前期和后期创作的这两首词, 反映着李清照不同时期的生活与心态, 呈现出不同的韵味与格调。高中语文课标实验教科书之所以把同一作者的这样两首词组合到一篇课文中来教学, 是因为它能使师生更便捷、真切地感受到李清照在宋词发展史上所具有的独树一帜的地位。
同时我认为, 在教学“李清照词两首”之前, 除了应结合“知人论世”来把这两首词的内容逐首解读清楚外, 还应从中找出这两首词的共同点与不同点。这样才能使我们在备课中更好地选择角度, 在教学中更好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应付裕如。
基于以上的判断, 我对课文“李清照词两首”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作了如下概括:
1.“李清照词两首”虽然都写到了一个“愁”字, 如第一首词是开门见山地写“愁”———“薄雾浓云愁永昼”, 第二首词是卒章显志地写“愁”———“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粗看起来, 这两处“愁”字都缠绵悱恻, 充满哀怨。但是, 细细咀嚼品味一下, 我深切感受到, 这两首词中的“愁”的情感基调却是截然不同的。《醉花阴》中的“薄雾浓云愁永昼”, 实际上是一种衬托, 是在用一种“思愁”的无聊与无奈, 来衬托和表现一个年轻的留守妻子对所爱的游宦丈夫的绵绵思念怀想之情。全词透露的是一种幸福的回忆和甜蜜的思念, 其情感基调是喜悦与快乐。《声声慢》中的“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实际上是一种点题, 是在含蓄地告诉读者和听者———在作者心里有一种比“愁思”、“愁绪”更为深刻、复杂的心理感受, 即对国破、家亡、夫丧的深深哀伤悲痛之情。全词透露的是一种凄惨、酸楚、哀伤、悲愁、痛苦之情, 其情感基调是悲哀与伤痛。
2.“李清照词两首”虽然都使用了一些相同的意象———“黄花”、“酒”、“风”等, 但这些意象在两首词中的修辞作用与表达效果却是不同的。意象, 是诗、词、歌、曲创作中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 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不仅不同的意象可以蕴含创作者的不同思想情感, 而且相同的意象也可以寄寓创作者的不同思想情感。
3.“李清照词两首”所选取的环境背景虽然都是秋季, 并且都定位于“黄昏”这样一个最容易令人惆怅的时间段, 但由于作者在两首词中所用的渲染方式不同, 因而给读者的感觉效果也明显不同。在《醉花阴》中,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写的是秋季晴天的一个“黄昏”, 这不仅使整首词的环境氛围显得轻松而明快, 而且, 金风送爽送花香, 很自然地能使人萌生陶醉、勾起思念、引发联想和想象……而在《声声慢》中,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写的则是秋季雨天的一个“黄昏”, 这不仅使整首词的环境氛围显得沉郁而压抑, 而且, 绵绵细雨从早到晚地下, 孤独的梧桐无助地被无情的秋雨所侵袭, 这是否象征着现实生活中的作者处境?还有这“点点滴滴”, 其意蕴也十分丰富, 它既可看作是天上自然洒落的“点点滴滴”的绵绵秋雨, 也可看作是作者心头突然涌现的“点点滴滴”的历历往事。此时此刻, 情景交融, 愈加令人伤悲, 使得作者郁积于胸的悲怨终于喷薄而出———“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4.“李清照词两首”虽然都被教学参考书划归为“闺怨词”的范畴, 但这两首词却又有明显不同的创作特点。《醉花阴》所着重表现的是一位年轻妻子思念丈夫的娇嗔柔情和闺怨闲愁, 显然非常符合“闺怨词”的创作特点。而《声声慢》所着重表现的却是一位孤寡老妪的凄惨晚年和悲伤心境, 其中绝无丝毫的“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或“弃妇和思妇 (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 的忧伤”, 这显然与“闺怨词”的创作特点不太相符。
5.“李清照词两首”虽然都是在反映作者本人的人生经历与内心情感, 但是所呈现出来的女主人公形象却各不相同。《醉花阴》中的女主人公形象, 是一个多情善感的富家少妇, 她用的全是一些名贵或雅致物品, 如有“香料之王”美誉的“瑞脑”和精致的铜香炉、玉枕、纱橱等, 过的是喝酒、赏花的闲适生活, 还时不时地触景生情、顾影自怜。《声声慢》中的女主人公形象, 则是一个悲苦无助的孤寡老妇, 相伴她的只有凄风冷雨、残花淡酒、寒窗孤灯……
高考诗歌鉴赏:比较鉴赏类 篇3
1.(2008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2.(2011年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 城 望湖楼晚景
刘敞 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 横风吹雨入楼斜,
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 雨过潮平江海碧,
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
【名师指津】
近年来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出现了一种新题型——比较鉴赏题。这种考题,信息容量大,综合检测性强,能更准确地考查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2005年有4套高考试卷(上海卷、浙江卷、湖南卷、辽宁卷),2006年有3套高考卷(重庆卷、湖南卷、湖北卷),2007年有5套高考卷(重庆卷、湖北卷、江西卷、浙江卷、辽宁卷),2008年有2套高考卷(湖南卷、广东卷)……2011年有1套高考卷(湖北卷),均采用了这种题型。本类题型一般是两首诗词的比较阅读鉴赏,个别是3篇作品的比较鉴赏。
比较类古诗鉴赏题重在“比”。可以比遣词造句,可以比表达技巧,可以比思想感情,可以比观点态度,等等。回答此类试题,重在理解,重在分析,重在感悟。但也要注意用语准确,表达到位。在关注表现手法的同时,要学会答题,学会从动态、静态,正面、侧面等多方面去分析,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去欣赏。
例1. 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象是小池南岸的木芙蓉。借“南”暗示为金兵南渡后的河山。木芙蓉就成为爱国志士的象征了。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诗中后句,诗人将“无言”和“一生开落任春风”来比喻桃李怯懦软弱,听任春风摆布而自己无言,来衬托木芙蓉霜后“着红”的英勇气概。将两种花比喻成对立的两种不同品格的代表,寓意深刻。《窗前木芙蓉》是诗人早期作品,写秋天盛开的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没有一般的花那样纤弱,动不动就是“愁红怨绿”的可怜样子。作者借木芙蓉表现了自己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昂扬不凡的气度。
例2. 两首诗歌同为写景佳作,赏析时应抓住诗人描写的景物,品味景物的特点,结合诗人的诗歌特点,全面赏析。
参考答案:
1. 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2. (1)和风细雨(2)①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②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3)①刘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望的一幅水墨画,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②苏诗通过写横风斜雨,潮江涌动,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雨前、雨后的壮观美景。
【应试方略】
一、提问方式和答题思路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鉴赏评价。
答题思路:①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曲),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包括注释)。②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曲)的差异性。③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二、解题指导
1. 意象(意境)比较鉴赏。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思的组合。“象”即诗中的形象,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景象、物象、事件和抒情主人公形象,“意”就是作者的情思。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画面,又称为情景、境界、氛围。一般来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离开意象,无以谈意境。故在古典诗词中,意象是起点,意境是终点。比较鉴赏时要注意:披“象”入“意”,由“象”至“境”。
2. 语言比较鉴赏。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抓两个方面:
一是品字析句抓关键字词,首先抓动词,其次抓形容词,再抓数词、副词和其他虚词。可从词法(词类活用)、句法(特殊句式)、修辞(拟人等辞格)、意境、音韵、心理感受等角度展开,言之成理即可。二是分门别类抓语言风格,或朴素自然,或婉约细腻,或清新明丽,或幽默讽刺,或沉郁顿挫,或悲壮慷慨等。
3. 表达技巧比较鉴赏。
一要熟知基本知识,如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描写手法有比兴、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结构安排常用的模式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照应、先景后情、卒章显志、铺垫伏笔、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等。此外还有各种修辞方法。二要了解各种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4. 思想感情比较鉴赏。
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读懂诗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①读诗的题目,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主要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②了解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③注意诗中的意象,诗歌要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④注意诗的最后两句,古人写诗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当然,要提高比较类古诗鉴赏题的解题能力,单靠以上“方略”远远不够,考生还要在平时多读名作或自己感兴趣的诗词,多研读关于古诗赏析的文章,多从审美和评判的高度去审视作品,辨析考题,以增强阅读和应试的能力。
【误区警示】
1. 只比作者,不比作品,本末倒置。2. 只比内容,不比形式,或者相反。3. 只见差异,不见联系,倚轻倚重。
例如:(2007年江西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晚望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
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⑴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⑵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关于第一问:第一首写眼前景,第二首写图中景,如果就诗歌内容来看,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偏颇,会误读成寄寓了历史兴亡之感,以为诗人是发思古之幽情;或者以为是诗人遭逢不幸,仕途受挫,壮志难酬,于是“伤心”不已。诸如此类,望文生义,深陷误区,不能自拔。因此,考生一定要结合注释的提示,看作者生活的时代,才能把目光聚焦到现实中来。
关于第二问:前一首诗用陈述句表达“画不成”的意思,后一首诗用反问句形式,表达“画得成”的意思。于是,考生匆匆作答,以为两位诗人思想感情迥然不同。其实,“画不成”“画得成”在诗歌当中都有依据。前者认为由景生情,悲伤在诗人内心,画家是画不成的;后者认为“画人心逐世人情”,画家能体察世人的心情,用艺术手段,形象地表现国事衰微的情形,所以“伤心”可以描绘得出。但请注意,两位诗人站的角度不同,抒发的情感确实一致的,都是“黍离之悲”。因此,比较鉴赏类题目,一定要“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既看到它们的区别,也看到它们的联系,二者不可偏废。
参考答案:⑴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⑵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所以说,伤心是画不成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可以画成的。
诗歌比较鉴赏两首诗 篇4
——思想感情类比较
一、导入
古人读诗特别注重以诗论诗,有了比较,就能对诗歌有更深刻的认识。从2005年高考,命题人就将比较阅读引进到诗歌鉴赏中,考查大家阅读、分析、比较、评判的能力。这一变化成了诗歌鉴赏主观题命题的新亮点。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从思想感情的角度来探寻一下诗歌鉴赏比较阅读的答题策略。
二、明确概念(怎样考)
所谓比较鉴赏就是将语言、内容、形象、表现手法相近或相反的两首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赏析。
(一)比较原则
诗歌比较鉴赏在设题上基本是遵循“求同辨异”的原则,即所选诗歌在题材相同或相近的基点上比较辨别其他方面的异同。
(二)选材类型
1、不同诗人相同内容的比较(出现频率最高)
2、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例1:2005年福建卷: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对比问题: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3、同一诗人相同内容的比较
房兵曹胡马
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激昂向上)
病 马
杜甫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抑郁低沉)
(三)设题角度
1、意象、意境比较
2、语言赏析比较
3、手法、技巧比较
4、内容、情感比较
对于这四个角度,前三类我们已经在前面的学习中有所提及,今天我们就现在正在复习的思想感情的比较类试题的答题作以引导。
三、典例精析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
唐 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 深
宋 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注]虚堂:高堂。
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解析(怎样答):
(一)对于古诗的对比阅读,必须解决一个认识问题:
对比阅读与单篇诗歌的阅读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
1、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
2、是对比阅读多了一道“作比较”这一程序。
因此,工夫都要下在读懂诗歌上,下在对诗歌的理解、分析、鉴赏上。
(二)答题思路
点拨:解答要领:
1、审情题目要求,找准比较点。
2、找表达作者的喜怒哀乐等感情的字眼、词语、句子。(古典诗词都是作者特定情感的产物。赏析诗词要善于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特定的心境,特定的情感。而作者的情感总要借助一定的物象来传达。解答此类赏析题,要细心捕捉诗词中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把两首诗中能够传达作者情感的词语找出来。)
3、由果寻因。抓关键词语,分析作者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
这道题属于同中求异。所写内容相近,作者不同,意境、情感有别。都有独坐,但心境不同。
(三)答题步骤:
1、先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整首诗的思想感情。
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种感情。分析这种感情是通过什么抒发的(主要是诗歌中的意象)。
参考答案: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1分)
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
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1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1分)
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
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1分)要根据不同作者不同诗句道出不同心境。
五、实战演练
1、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注] ⑴侍御:官职名。
⑵通波:水路相通。
⑶武冈:县名,在湖南省西部。
⑷两乡:两处地方。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注] 郭里:内外城之间。古代城防有内外两道,内为城而外为郭。丹阳是江城,故郭里也能行船。
两首唐诗都表达了送别友人的离情,试简要分析两首诗感情的不同之处。这里要求比较赏析两诗不同的情感基调,扣住王昌龄诗歌中的“不觉”、“一道”、“何曾”等词细心品味,就会把握诗中表达了洒脱、乐观、豪爽的感情;扣住严维诗中的“秋”、“寒鸦”、“水悠悠”等词反复品味,就能理解到诗中表达的孤独、寂静、空虚的思念之情。
2、湖州歌(其六)南宋 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注] ⑴燕云:指“燕云十六州”,包括现在河北、山西两省北部的广大地
系北宋末年打算收复的北边失地。这里代指北方地区。⑵大江:指长江。
⑶悠悠:形容水滔滔。这句借江水东流伤感地喑喻亡国大局已定,无可挽回。
⑷目断:看不到。
⑸四百州:指南宋统治下的府、州、郡一级行政单位。宋朝全盛时号称“八百州”,南宋时的半壁江山,约为一半,作者故称为“四百州”。
对比问题: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试题解析:这道题也是课外诗句与课内诗句的对比,所不同的是两位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境遇不同,描写景象虽然相同,但表达的感情却不同。汪元亮的的诗是一首写景诗,但景中含情:身处南宋灭亡之时,自己又被押解北上,看到“大江东去水悠悠”,看到“夕阳”、“寒鸦”,却渐渐看不到“东南四百州”,怎能不产生悲痛心情呢?苏轼的诗是一首怀古诗,面对大江,想起了历史上的一个个英雄人物,都已不复存在,不由产生感慨。
参考答案:“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六、结束语:
今天我们从思想感情的角度复习了诗歌的比较鉴赏。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著名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可见,比较不仅是文学鉴赏活动中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也是人们认识和鉴别事物最有效的方法。今天的这堂课教给大家的不仅是一种鉴赏诗歌的方法,更是一种生活中理解思维的办法,希望大家能用这种方法在以后的人生中继续去了解我们丰富多彩的世界。课后巩固
齐安郡中偶题
杜 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苹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试题解析:两首诗都是写景诗,两诗的后两句的描写对象都是荷,但表达的思想情感却不同,两诗中写荷花“相倚恨”、“暮犹怕热”,都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前一首诗中荷 “背西风”的原因是“相倚恨”,荷有恨其实是诗人有恨,后一首诗中写荷花怕热,因而“低面深藏碧伞中”,写得活泼有趣,表露出了怜爱喜悦之情。
参考答案:前一首的“绿荷”有 “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比较两首边塞诗的思想感情:
答案:高诗写景,表现将士归来、胡马北去的和平宁谧;写笛声,表现盛唐豪情和些许怀乡之情。李诗写景,表现边塞环境的险恶和景象的荒寒;写笛声,表现怀乡的迷惘和悲凉。
七、做题方法小结
(一)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整体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2、找准切入点。或从标题入手,或从作品中所选取的物景入手,或从作品中的关键词入手,或从作品中的关键句入手,或从作品中带有色彩的词语入手,或从作品中的议论抒情句入手,或从作者生平情况以及艺术风格入手,或从注释入手。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有时还要结合读者的生活体验和爱好来评价。
5、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要点齐全。
(二)要注意的几点
1、明确题干要求、分析相关内容注意
(1)在背景中理解文本,在文本中推敲语言。
(2)分析思想感情不能脱离内容孤立分析,内容凸显情感,景物孕含情感,在对内容的比较上引出思想情感的不同才水到渠成。
(3)了解诗人所处时代,以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经历.思想和艺术风格。、精心组织答案
(1)应明确鉴赏的文体归属,(2)应知晓鉴赏的角度和内容,(3)应掌握基本的表述格式。、形成文字
(1)只要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故应扣诗歌本身来阐述。
(2)紧扣要求。要看清比较鉴赏的内容及要求,依照要求作答,不可节外生
枝,答案尽量具体,不可泛泛而谈。
(3)要点要齐全,不能遗漏,注意表达文字的切入点。
(4)认真推敲用语,答案力求表达流畅,用语要准确.简明.规范。
为你写首诗吧诗歌 篇5
我可爱的姑娘,为你写首诗吧
站在这春来秋往的小径上,我蓄谋已久
知道你会来,亦如春天的花会开,亦如秋天的果会落
那日你素衣清颜,清脆的`笑音沉醉了江南的烟雨
还有你脸上那倾城的温柔,哦,可爱的姑娘
我心已动,这就是劫,泅渡在心里不散不离
一丛花令,墨染了锦瑟年华,花开进梦里
一脉相思,编织了一袭幽梦,含羞着寂静
执一枚瘦笔,落墨成了刻骨的相思
一把琵琶,一搓檀香,就这么舒展心长
你听,这就是情意,就这是忧伤,这就是惆怅
这就是锦书难寄的相思苦,这是就红尘弹凑的年华
花开花落,那些花儿装点了谁的梦?
静夜亦如诗,思念却成殇
哦,我可爱的姑娘,这只是花与蝶的相遇
春天的细雨散成花,秋天的柳叶剪花裳
哦,我可爱的姑娘,这只是一叶干净的小诗
只为拾一抹暖意,摘一米阳光
诗歌比较鉴赏两首诗 篇6
(男)春光明媚,莺飞草长,槐花飘香,柳絮纷飞,奏响一曲春天交响乐。(女)春天是诗歌的季节,春天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仿佛都写满诗意;
(男)这个季节总让人想起,一片片嫩绿的小草,一只只吟唱的鸟儿,一缕缕芳香的泥土,一群群奔跑的孩子。„„
(女)而那些奋发我们前行的诗歌啊,在岁月的流逝中,它们犹如一股美妙的清泉,时时洗涤我们的心灵。
(男)金山下,蒲江畔,曲水流觞,(女)阳光沐浴,柳丝含情,绿叶赋诗。
(合)且让我们举杯,与春天痛饮,与诗歌畅游,相醉于敖镇学校。
(男)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敬爱的诗人朋友,亲爱的观众朋友,(男女合)大家下午好!
(男)今天,我们在这里相聚,参加敖镇学校2011年“春天送你一首诗”诗歌朗诵会,在此,我们感谢您的到来,愿您在这里度过美好温馨的时光。(女)下面请允许我为大家介绍今天莅临诗歌朗诵会现场的嘉宾,他们是: „„
(男)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各位领导和评委老师的光临表示最衷心感谢
(女)同时,我们也要感谢现场的所有观众朋友们,欢迎你们的到来。
(男女合)敖镇中学2010年“春天送你一首诗”诗歌朗诵会现在开始。
一(男)“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新的开始,春天是新世纪的希望。(女)在这美丽的季节里,我的祖国,我要用太阳金色的语言,用心海浩瀚的蔚蓝为您写一首诗;请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教师朗诵:《我们爱你》。
二(男)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女)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合)春花春水春光春风,春思春寂春归春梦(女)这就是美好的春天,请欣赏《我把春天送给你》
朗诵者:八年级全体同学
三(女)春天的阳光是多情的,它用叶的浓清,花的娇艳和风的缠绵为我们编织着迷人的梦境。让我们用喜悦去寻找春天的阳光,用欣慰去感受春天的温暖。下面请欣赏诗歌朗诵《春姑娘》
朗诵者:二年级马洋 王红红
四(男)春天的阳光是多情的,它用叶的浓清,花的娇艳和风的缠绵为我们编织着迷人的梦境。
春天是温馨的,艳阳灿烂,和风如织,春雨如乳。它在人们的内心深处播撒下希望的种子,酝酿着美丽的芬芳。
让我们用喜悦去寻找春天的阳光,用欣慰去感受春天的温暖。请欣赏《春是什么?》 吴爽自己创作作品
五“人之初,性本善”这让我们熟悉的《三字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用智慧和道德诠释我们人生的意义。请欣赏一年级马晓荣等人带来的《三字经》 六(女)春天里,我们每天的感受都是新鲜的——阳光明媚,鸟语花香!春天不仅仅是一个季节,也是一种心情;更是来自心灵的一支歌。请聆听四年级同学给我们带来诗歌朗诵《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七“无论多晚,总有一颗星星为你守候。无论多么困难,总有一颗星星凝望。”九年级钟晓燕为大家带来《星星变奏曲》。
八(男)我们呼唤一个伟大民族的崛起,我们呼唤祖国的日新月异。(女)我和我的祖国,心情是一样的灼热。让我们为伟大而又可爱的祖国,和上一曲深沉的赞歌。请欣赏:五年级诗歌《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九 “老师,对不起。老师,您辛苦了。老师,您好吗?”你有没有这样真诚的对你的老师这样的说出心里的话呢?对辛苦的老师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请三年级的辛晶晶为大家带来《感恩老师》
十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幅北国风光图令人魂牵梦萦,一代领袖毛泽东引领着我们走入了如此多娇的江山画面,请听诗歌朗诵《毛泽东诗词》
朗诵者:九年级全体同学
十一(男)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让我们把对春天的憧憬编织成一曲曲美妙的歌曲,唱响敖镇校园。下面请欣赏《你好,春天》
朗诵者:四年级赵星旺
十二(女)走过春天,走过繁华,春天把它的馨香遗忘在每一个角落。春天是一首动情的诗歌。请听《春之组诗》
十三“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儿吹向我们,我们像花儿一样、、、、、”这首儿歌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带给我们欢乐。下面一年级的小朋友为我们带来《快乐的节日》。
十五 在我们的校园内,《感恩的心》这个节目曾经深深的感动着我们,常怀感恩的心,世界才会变得美好。请欣赏七年级《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十六(女)有个人你一定猜的到他是谁!(男)是谁?(女)他是个平凡的人,却以螺丝钉的精神影响了一代人。(男)雷锋叔叔。下面请二年级的小朋友们为我们带来《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十七“少年富则中国富,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盛开的花朵,祖国的明天需要你们开创。请欣赏六年级全体同学带来的《中华少年》
十八“世界上最爱你的那个人就是你的妈妈。用语言无法表达。你有没有一首诗是写给妈妈的呢?下面就请七年级的同学带来《献给妈妈的诗》
十九(女)在我们学校,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男)他们青春,他们活力,他们用汗水浇灌着希望的花朵。(女)当他们的朋友打电话来炫耀城市的繁华,生活的享受。他们却甘愿辛勤劳作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请敖镇学校的年轻教师们为我们带来《以青春的名义宣誓》。
浅论古典诗歌鉴赏中的比较探究法 篇7
一、典故相同,主旨不同
用典是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诗人常通过用典来含蓄地表情达意,但是相同的典故亦能表达不同的情志,镌刻上独属于诗人的鲜明个性烙印。如“庄周梦蝶”的典故出自于《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千百年来,这个饱含了丰富的哲学意蕴和浪漫的思想情怀的美丽故事无数次地诉诸于文人墨客的笔端,却被他们赋予了不同的主题和内涵。
有的诗句弥漫着摆脱不了的感伤与迷离色彩。 “庄周梦蝴蝶,蝴蝶为庄周。一体更变易,万事良悠悠”(李白《古风五十九首》),“鹿疑郑相终难辨,蝶化庄生讵可知。假使如今不是梦,能长于梦几多时”(白居易《疑梦二首》),这两首诗都写出了变化莫测的人生就如一场虚幻的蝴蝶梦,表达了人生无常、一切成空的感喟与惆怅。
有的诗句则渗透着漂泊流离、思念故土的浓烈情感。欧阳修的《玉楼春》:“寻思还有旧家心,蝴蝶时时来役梦”写出了客居异乡有家难归而只能在庄周化蝶的梦境中归去以慰思乡之情;辛弃疾的“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更是通过蝴蝶梦等多种意象传达了浓郁的故土之思,给人荡气回肠之感。
而在另外一些隐于山林田园的诗人笔下,庄周梦蝶的典故则尽脱忧伤与无奈的基调,处处流露出闲适与惬意。唐诗人钱起的“丛筱轻新署,孤花占晚春。寄言庄叟蝶,与尔得天真”(《衡门春夜》),颇得庄周天真率性的意趣;梅尧臣的“花时啼鸟不妨喧,清暑北窗聊避燠。叶落夜雨声满阶,雪下晓寒低压屋。……且梦庄周化蝴蝶,焉顾仲尼讥朽木。”(《睡意》)则写出了宁愿被圣人讥笑为朽木,也要享受自然雨雪的美景,享受庄周梦蝶的逍遥自在的意趣。这个典故在此被赋予了自由欢快的色彩,充分体现了摆脱物欲枷锁而追求逍遥自由的哲学思想,表现了闲适惬意、自由洒脱的情怀。
二、意象相同,风格不同
古典诗词中会有一些常被运用的高频意象,但这并不影响诗人创作出风格迥异的杰出作品。如同是 “黄花”意象,宋代张先的“红叶黄花秋又老,疏雨更西风”(《少年游·红叶黄花秋又老》)用“红叶”“疏雨”“西风”“黄花”这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晚秋寒雨图,充满了悲戚感伤的格调。
晋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于俯仰之间道尽远离世俗、超凡绝俗的自然真趣,此处的菊花暗含隐逸之情,在“东篱”和“南山”的衬托下尽脱喧嚣之感,体现了闲适淡远的风格。
元代长笙子的“菊绽黄花,月生碧汉清光皎。霜前雨后正芬芳,四海圆明照”(《烛影摇红·菊绽黄花》)描绘了一幅幽谧的明月黄花图:雨后初晴,夜幕低垂,月光如水,黄花悄然绽放,“霜前雨后”洗尽它身上的俗世铅华,让它更加的纯净芳香,令人陶醉,整幅画面营造了清新明丽的艺术风格,给人安谧美好之感。明代梦观法师的“向来翠竹黄花圃,多在空山暮雨中”(《钱舜举画黄花翠竹》)则以“空山”“暮雨”做背景,以“翠竹”“黄花”相伴,赋予了画面一种脱离喧嚣红尘的空灵美与禅寂感。
而到了黄巢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菊花》)和毛泽东的“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采桑子·重阳》)中,诗歌的意境风格又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黄诗写出了长安城中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黄花的场景,它们散发的阵阵香气浸透长安,冲天而上,这里的“黄花”成为了义军战士的象征,显现出一种豪迈粗犷的战斗豪情;而毛诗由于诗人的阔达胸襟与宏伟抱负,黄花的意象更是充满了昂扬的斗志,使整首诗歌呈现出慷慨激昂、恢弘高远的气魄之美。
三、情感相同,技巧不同
由于诗人不同的个性特征和创作特点,同样一种情感的表达亦是各有千秋,如“愁”是古人常抒之情,不同诗人表达愁情的技巧亦不同。
有虚写愁情,如“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是把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情感化作具体可感的“春水”,写出了离愁的连绵不断,以水设喻,化虚为实,使愁情的表达更委婉含蓄,更具有艺术美感。
有直写愁情,如“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辛弃疾《鹧鸪天》),则是直抒胸臆,直写愁情。这“愁”里有壮志难酬之哀愁,有岁月易老之苦愁,有国土沦丧之悲愁,有退居田园之闲愁,凡此种种情绪一时都齐涌心头,化作一声长叹,此处直写愁情深重之无法排遣,如影随形。
有反写愁情,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是为反写。如唐许浑的《谢亭送别》中写道:“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诗人与友人离别之时恰值深秋,两岸青山逶迤,枫叶尽染,在一汪绿水的衬托下,明丽鲜艳,越发凸显聚之可贵,别之难堪,反写了离愁别恨。
有隐写愁情,如“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张炎《鹧鸪天》),借哀怨笛声,低暗云幕,千里燕子,雨中梨花,含蓄委婉地表现了自己无限愁苦的思乡愁情,虽不言愁而愁情自现。
四、题材相同,意味不同
在进行诗歌创作时,很多诗人会不约而同地接触到相同的题材,而相同的题材在不同诗人的笔下又会有着不同的意味。例如同写“听琴”这个素材,不同诗人听出写出的感受和意味是大相径庭的。
苏轼听琴,听出了精湛的琴艺,高雅的意趣:“神闲意定,万籁收声天地静。玉指冰弦,未动宫商意已传。悲风流水,写出寥寥千古意。归去无眠,一夜余音在耳边”(《减字木兰花·琴》),气度雍容的弹琴之人指下气韵流动,其琴技如此高超,让“万籁”为之沉寂,让天地为之肃穆,琴声时而如悲风呜咽,时而如流水潺潺,使苏轼产生了悠远寂寥的古意。
孟浩然听琴,听出了弹琴之人高洁旷达的内心境界:“阮籍推名饮,清风坐竹林。半酣下衫袖,拂拭龙唇琴。一杯弹一曲,不觉夕阳沉。余意在山水,闻之谐夙心”(《听郑五愔弹琴》),“清风”“竹林”“古琴”“清酒”“夕阳”烘托出了一位旷达潇洒、高蹈出尘的高士形象。
宋代王元的《听琴》听出了苦无知音、清高悲戚的意味:“拂尘开素匣,有客独伤时。古调俗不乐,正声君自知。寒泉出涧涩,老桧倚风悲。纵有来听者,谁堪继子期。”时人多爱“新声”,不爱“古调”,弹琴之人寻不到志同道合的知己,只能“自知”“正声”,倚风独悲,慨叹世无子期,全诗充满了知音稀少的寂寥之感。
宋代顾逢的《雷峰寺听琴》则听出了愉悦舒爽的意味:“尽日山窗下,松风细细吹。喜于同坐处,乐在听琴时。” 山窗幽静,山风清爽,有三两知己好友同坐,可以调素琴,可以阅金经,可以谈古论今,可以举觞畅饮,岂非人生一大乐事?难怪仅仅是“听琴”,诗人已经“乐”在其中,听出了无限愉悦舒爽的意味了。由此可见,由于诗人心境、处境、性格、阅历的不同,哪怕是同一题材,呈现出的画面基调和意味也是截然不同的。
总之,比较法的运用,特别是作品中同中之异的比较,能于表象的相同相似中深究挖掘其迥异之处,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更能让学生在诗歌鉴赏过程中含英咀华,更深入地感受不同诗作的精妙之处,从而提高其古典诗词的鉴赏素养与能力。
【诗歌比较鉴赏两首诗】推荐阅读:
英文诗歌比较12-02
古代诗歌比较阅读题目05-26
写月的诗歌比较阅读11-07
诗词比较鉴赏09-13
敖镇学校春天送你一首诗 诗歌朗诵06-01
比较两种萝卜小班科学教案09-28
古代诗词的比较鉴赏论文05-10
诗歌鉴赏知识梳理(诗歌鉴赏技巧)10-20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鉴赏诗歌形象教案09-03
美中两国的法院调解制度比较 xk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