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类诗词鉴赏复习课教学设计

2024-10-05

比较类诗词鉴赏复习课教学设计(精选8篇)

比较类诗词鉴赏复习课教学设计 篇1

比较类诗词鉴赏复习课教学设计(导学案教师版,附同步课件)

湖北宜昌市夷陵区小溪塔高中 王家新

学习目标:

1、了解比较类诗词鉴赏题的题型特点。

2、掌握比较类诗词鉴赏题的一般答题方法。

3、通过鉴赏练习,巩固诗词鉴赏题答题规范与答题技巧。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把握要点。自主练习,独立思考。

(一)、比较类诗词鉴赏题的题型特点。

比较类诗词鉴赏题是语文高考诗歌鉴赏中的常见题型,也是湖北高考语文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题型(2006至2012七年中五年涉及比较鉴赏)。比较类诗词鉴赏题比直接分析一首诗的难度有所增加,这种比较鉴赏题,信息容量大,综合检测性强,能更准确地考查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它是高考诗歌鉴赏题发展成熟的表现,也是对学生古代文学文化积累的更高要求。

在考点选择上,比较类诗词鉴赏题既有对古诗中某一字词或诗句的比较鉴赏(如不同版本的字词诗句的比较、诗句与相关名句的比较等),也有同一诗人同一题材的两首诗的比较鉴赏,更多的则是不同诗人对相同或类似题材的两首诗的比较鉴赏。它要求考生在比较中完成对诗歌的赏析,如何在解题过程中保持清晰的思路,以减少失误,就成为获得高分的关键。

从题型设置上,有“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求同与求异”等几种类型,其中“同中求异”这一类型为最多。从命题角度看,可以分为对诗歌形象的解读、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对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的把握等方面的比较。

(二)、比较类诗词鉴赏题答题思路与解题指导。

比较类诗词鉴赏题一般答题思路:①通读这几首诗(词、曲),结合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包括注释),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写法。②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曲)的差异性。③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1.【.意象、意境比较鉴赏解题指导】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思的组合。象即诗中的形象,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景象、物象、事件和抒情主人公形象,意就是作者的情思。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画面,又称为情景、境界、氛围。一般来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离开意象,无以谈意境。故在古典诗词中,意象是起点,意境是终点。比较鉴赏时要注意:披“象”入“意”,由“象”至“境”。

2.【语言比较鉴赏解题指导】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抓两个方面:一是品字析句抓关键字词,首先抓动词,其次抓形容词,再抓数词、副词和其他虚词。二是分门别类抓语言风格,或朴素自然,或婉约细腻,或清新明丽,或幽默讽刺,或沉郁顿挫,或悲壮慷慨等。

3.【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比较鉴赏解题指导】表现技巧(艺术手法)的比较鉴赏,一要熟知基本知识,如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描写手法有比兴、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结构安排常用的模式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伏笔。此外还有各种修辞方法。二要了解各种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4.【思想感情比较鉴赏解题指导】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读懂诗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①读诗的题目,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主要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②了解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③注意诗中的意象,诗歌要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④注意诗的最后两句,古人写诗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三)、借助已学知识,独立完成高考典型例题。1.意象、意境比较鉴赏。【典例1】(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吕本中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问题】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答案】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解析】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象是小池南岸的木芙蓉。借“南”暗示为金兵南渡后的河山。木芙蓉就成为爱国志士的象征了。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诗中后句,诗人将“无言”和“一生开落任春风”来比喻桃李怯懦软弱,听任春风摆布而自己无言,来衬托木芙蓉霜后“着红”的英勇气概。将两种花比喻成对立的两种不同品格的代表,寓意深刻。‘《窗前木芙蓉》是诗人早期作品,写秋天盛开的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没有一般的花那样纤弱,动不动就是“愁红怨绿”的可怜样子。作者借木芙蓉表现了自己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昂扬不凡的气度。

【典例2】(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注】①凤城:京城。

【问题】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答案】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解析】第一首明显是一首送别诗,诗歌以景结诗,以水寓情,相似点在“长”。第二首结句以眼前之水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2.语言比较鉴赏。

【典例3】(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①过五溪。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①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问题】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解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杨花落尽,万卉消歇,暮春时节那种寥落迷茫的景象,已经足以撩起人的愁思了,而阵阵传来的杜宇的悲啼更使人产生一种空旷孤寂的情绪。“闻道龙标过五溪”,诗人听到了好友远滴的恶讯。将自己对友人那种纯真的友情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交融在一起,景语中蕴含着浓郁的情味。所谓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心与物融,情与景合。这首诗就达到了情景相融,妙合无垠的境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澄碧的蓝天,月亮是那样皎洁无暇,明净幽美,不正象征着诗人的真挚友情吗?诗人之“愁”是怀人之愁。而用一“直”字,更写出了诗人那种要急切前往抚慰友人的深婉情致。

《龙标野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精神。因有“青山明月”和他相依为伴而情绪昂扬。欢聚、畅饮并不能使远滴的王昌龄获得真正的心理平衡,所以“青山明月不曾空”便自然而出。“青山”、“明月”是天地间永恒的美好存在,是作者遣怀寄情的对象,更是诗人精神人格的物化。诗人以青山明月自许,表现了对人生大自在大拥有的追求。充分表达诗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一洗“黯然销魂”的低沉情调,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精神。

【典例4】(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咏白海棠

薛宝钗

咏白海棠

林黛玉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问题】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试做简要分析。

【答案】“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清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

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3.表达技巧比较鉴赏。【典例5】(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

吴融

过华清宫

李约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问题】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答案】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解析】吴融的《华清营》以小显大,通过华清宫中的细枝末节来揭露荒淫无道的唐玄宗和杨玉环的奢侈生活所加于人民的苦难。这首诗意境新颖,讽意含蓄,以宫内宫外冷暖的迥异形成鲜明对比,造成结构的错落、诗情的跌宕。

李约《过华清宫》抒写昔日君主追求淫逸,将国计民生的大事看得很轻。结果,兵变作乱,帝后升天,唯有千年长生树仍直直地长在那里,感叹王朝的兴废。

4.思想感情比较鉴赏。【典例6】(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王维

夜深(宋)周弼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问题】(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答案】(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

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

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

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

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解析】(1)王诗和周诗都是三、四句写“夜景”,这里分析“夜景”的不同,应从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分析。(2)“心境”的分析,要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或“诗眼”),王诗抓第一句中的“悲”,周诗抓“不闻”“不知”等。

二、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组内交流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三、全班交流展示。分组展示(每组一题)对典型例题的解答思路及方法总结。通过质疑对抗、教师点拨,巩固所学。

四、课堂小结。

五、巩固练习

1.(2010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

【答案】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苦。秦词重点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

【解析】此词感情悲伤,认为见面的欢喜抵不上原来的离愁,随着离别又添了新的离别的悲伤,感情

侧重于相见前后的悲伤,只看到了消极的方面;秦词写深沉的爱情,认为感情只要是长久,就不在乎是否日夜相守,是对离别人的劝慰,侧重于表现情感之深,态度积极。

2.(2010天津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6分)

峡口送友人(司空曙)

送蜀客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答案】暮春

飞花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事物形象(意象)”的知识。能力层级是C级。思路的突破口是抓住写景的句子。因为诗词中常常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峡口送友人》诗中,只有第一句是写景句。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答案】思念故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前一首“同为客”表现思乡之情,后一首“自缘身是忆归人”直接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答案】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食人分离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解析】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第一首写伤春之景,目的是写离别之情,是正面烘托;第二首理解情感是回答同意与不同意的关键。

3.(2011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刘敞

望湖楼晚景

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2分)(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2分)(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答案】(1)和风细雨(2)①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②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3)①刘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 望的一幅水墨画,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②.苏诗通过写横风斜雨,潮江涌动,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雨 前,雨后的壮观美景。

【解析】两首诗歌同为写景佳作,赏析时抓住诗人描写的景物,品味景物的特点,结合诗人的诗歌特点,全面赏析。

4.(2007重庆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海棠(宋)苏轼

惜牡丹花(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①,香雾空蒙月转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注】①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两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2分)【答案】(1)前两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两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解析】(2)本题选了苏轼和白居易的两首诗进行思想感情比较鉴赏。苏轼的诗中“泛崇光”、“空蒙”、“红妆”一类词,表达了苏轼对盛开的海棠花的喜爱之情。白居易的诗,题目中的“惜”,第一句中的“惆怅”,第二句中的“残”,末句中的“惜”等表明了诗人对将要凋零的牡丹花的珍惜、惋惜之情。

5.(2007江西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金陵晚望

高蟾

金陵图

韦庄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答案】(1)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2)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画得成的。

【解析】(1)从两首诗的题目可知,两首诗均为怀古诗,诗人怀古伤今。从注释可获得启发,“晚唐”二字透露出感伤的对象是正在走向没落的唐王朝。(2)“一片伤心画不成”,高蟾预感到唐王朝危机四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末日,他为此感到苦恼,而又无能为力。他把这种潜在的危机归结为“一片伤心”,而这“一片伤心”是无法表达出来的。“谁谓伤心画不成?”这画的内容就是“老木寒云满古城”,使人看到三百年间的金陵,并非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帝王之州,而是老木寒云、危城破谍,使人感伤的古城。

6.(2007浙江卷)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

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 之感。(2分)(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4分)【答案】(1)燕子。兴亡。(2)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解析】(1)意象,通过寻找三首诗歌的意象分析比对,很快找出相同事物“燕子”来作答;作者思想感情通过诗中关键词来理解把握,第一首的“旧时”,第二首的“千古伤心”,第三首的“亡,都尽说”都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2)了解每首诗的关键语句,如第一首三、四句融情于景,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沧桑;第二首一、二句委婉的抒发了亡国之痛;第三首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出浓郁的存亡兴废之感。这些句子对于学生理解诗歌主题有很大作用,学生准确答题就有了充足的依据。

7.(2006重庆卷)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新雷

张维屏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说“只待新雷第一声”?(2分)

(2)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4分)

【答案】(1)“觉春生”、“安排著”、“只待”。因为只有新雷响后才会有“春生”和“千红万紫”。(2)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

【解析】(2)“只待”表明“渴望与期盼”。新雷第一声后,万物萌生,暗寓新生活、新气象的出现。“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对新生事物的呵护与关爱体现。

比较类诗词鉴赏复习课教学设计 篇2

一.大处着眼, 选择比较对象

这里讲的“大处着眼”就是选择怎样的作品进行比较, 这是比较赏读的第一步。从宏观的方面说可以从作者、形式、内容三个方面来寻求比较内容。根据这三个方面, 我梳理了以下六种比较对象:

1.“同朝同人同题”。如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题菊花》与《菊花》。

2.“同朝同人异题”。如唐代“诗佛”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与《山居秋暝》两首名篇。

3.“同朝异人同题”。如唐代李白的七绝《望庐山瀑布》与唐代徐凝的七绝《庐山瀑布》, 盛唐王昌龄与晚唐马戴各自撰写的《出塞》。

4.同朝异人异题”。如唐代王维的五绝《相思》与唐代杜甫的七绝《江南逢李龟年》。

5.“异朝同人同题”。如李清照的《点绛唇·蹴罢秋千》 (北宋) 与《点绛唇·寂寞深闺》 (南宋) 。前者是是李清照早年的作品, 从环境、氛围和情态看, 主人公是一位大家闺秀, 通过一连串具有特征的动作, 描绘了一个天真活泼、娇羞可爱的少女形象。后者应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 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 表达词人的寂寞愁、伤春愁, 离别愁以及盼归愁。

6.“异朝异人同题”。如杜牧与清代赵翼的各自写的《赤壁》小诗:前者一破传统观念, 反面落笔, 大胆假设“东风不在”, 则“周郎兵败, 二乔落难”, 借史快吐胸中不平之气;而后者却是借用典故、工巧对仗, 时空对照、昔今反差, 以冷静幽远的笔墨自我抒怀“弃官归乡、淡于名利”的超凡心境。

二.小处入手, 确定比较点

确定了比较对象后, 就要从“小处着手”, 即作品内部选择什么样的点进行比较。比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 可以局部比较也可以全方位比较。局部比较就是抓住某一个角度进行对比、比较, 如从形式上看可以是结构、构思、语言、表达技巧、风格等等;从内容上看可以是主题、感情、意象、意境等等。全方位比较是指对诗歌的每一个角度, 如作者、题材、语言、内容、感情、技巧等多方面的对照。只要有可比性, 对学生有启发, 即使是很小的一个角度也能使学生受益。

结构比较, 如教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首词时, 把他的另外一首同词牌名的《沁园春·长沙》拿来对比分析, 通过讨论, 学生了解这两首词的一些共同点:都是上阕写景, 下阕抒情;写景的时候, 都有一个领起的关键字:一个是“望”, 一个是“看”。通过赏读学生, 明白这两阕词在结构上极为相似。

思想感情的比较, 一个作者在不同的时期, 因为环境、阅历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审美倾向、观念理想等肯定有差异。如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 可以联系她的前期词作如《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 来比较词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思想感情的差别。

风格比较, 同一作家作品的风格也会不同。同样是李清照, 既有“凄凄惨惨戚戚”的柔婉感伤;也有“生当做人杰, 死亦为鬼雄”的洒脱豪放。同样是苏轼既有“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的雄浑壮观;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的委婉细腻。

意象运用的比较, 这种比较应该是最常用的。意象就是当人在以审美理想观照事物时意识中所呈现的形象。意象实际上就是一种符号, 一种蕴涵了个人审美情趣和文化倾向的表现符号。我们从作家作品中可以感受作家个人的意象, 更重要的是从这些个人意象中我们还可以进一步了解深层的文化意象。例如, 太阳、月亮、大海等是许多中外诗人喜欢吟咏的, 我们透过不同作家的描绘, 可以了解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诗人的不同的文化态度。高一课本中就选择了普希金的《致大海》,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大海在诗人笔下的意象是自由之魂, 表达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舒婷有一首同名诗作, 在舒婷的笔下大海的意象呈现出同样的特点, 大海是荡涤一切的自由元素。所以, 教师在教授普希金的《致大海》时, 可以将舒婷的《致大海》拿来比较, 会发现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诗人在意象的审美情趣上有时会近似或相同。

当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国家、不同时代的诗人在以审美意识观照事物时所呈现的形象的是差别。例如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和舒婷的《致橡树》同为爱情诗, 两首诗的意象性质和色彩明显不同。两首诗都用不同的意象来表现男性和女性:裴多菲用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来象征男性;用小鸟、常春藤、火焰、夕阳象征女性。舒婷则用橡树象征男性;用木棉象征女性。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两位诗人不同的爱情观, 裴多菲是从男性的角度来展现如何呵护爱人, 如何甘为爱情献出一切的奉献精神;而舒婷则从女性的角度强调男女平等, 蔑视泯灭自我的无条件的奉献, 从而追求人格独立。这两首爱情诗都通过鲜明的意象来抒发真挚的情感, 但是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和时代、性别的差异, 使得两首诗风格迥然不同。由此可见, 不同的民族不同时期的人的审美趣味、文化倾向存在明显差异。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借鉴不同民族的欣赏方式来进行比较, 那势必会拓展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三.探究原因, 归纳新见解

比较是我们改进诗歌教学的手段, 而非最终目的。通过比较能使学生有新的见解, 有系统的归纳, 能举一反三, 总结出使自己终生受益的好方法来指导自己以后的学习。通过比较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两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1.读诗必须“知人论世”。如对同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比较后, 可以发现在许多方面的差异。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形成这一差异的原因在哪里, 探究根源所在。

还是以苏轼为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 和《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从前首词来看, 苏轼的内心深处, 充满着建功立业的激情。而后一首是悼念其亡妻的词作, 如果我们能够认真地去感受, 并不难发现在其淡淡的悲伤中还夹杂着对祖国江山的美好憧憬和期望。要究其差异的原因, 我们应该去关注苏轼一的生:他历经磨难和挫折, 但在不幸的际遇面前, 始终不改其乐。除去旷达豪迈的个性这一因素外, 从思想角度分析, 主要的, 是儒家乐天知命,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感召。在阅读中有意识地联系人物的经历、思想及所处的社会环境等, 就更容易创造性地发现作品的内蕴, 这就是“知人论世”。

知道了苏轼的这一思想基础, 就可以正确地理解作者在其他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这句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很容易被理解成是苏轼消极颓废的内心世界的体现, 其实未必, 从苏轼一生的际遇和思想上看, 这正是他内心积极上进的表现, 只不过是壮志未酬而已。

2.读诗必须“设身处地”。把自己幻化成作者, 思其所思, 想其所想, 揣摩当时作者的心态, 把握住他创作时的真正意图, 从而走进诗人的内心, 更为准确地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在教读李清照的《武陵春》这首词时, 笔者找了温庭筠的《望江南》这阕词进行比较赏读。 (下面是教学实录的片段)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 载不动, 许多愁。

《望江南》

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萍洲。

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 读懂大意。然后设计了这个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品读:假如你是诗人为什么会“日晚倦梳头”, 为什么要“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通过讨论, 学生有的认为《望江南》中的女子“梳洗罢”打扮的漂漂亮亮的, 是为了等待心上人。虽然“过尽千帆皆不是”, 愁得都“肠断白萍洲”了, 可她毕竟还有人可以等待;而李清照是日晚了还“倦梳头”, 连梳妆打扮都不想了, 说明她很心灰意冷了, 可能根本就没有人可以等, 更为痛苦。通过以上的比较和整合, 学生不仅完成了对两首诗的诗意解读, 更重要的是明白了相似题材的诗歌表达的感情深浅、轻重不同, 感情表达的方式也不同。一般的比较阅读往往侧重于“辨同异”, 这份教学设计不仅指导学生“辨同异”, 辨“轻、重、深、浅”, 更重要的是学生明白了读诗要“设身处地”, 更容易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更容易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这样的比较教学, 学生对诗歌的认识, 并不是一个个孤零零的个体, 这样以点串线、由线到面, 学生就可以总结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来。运用到以后的诗歌学习当中, 就是学生自己的财富。

函数类专题复习课教学设计例析 篇3

存在性问题是指判断满足某种条件的事物是否存在的问题.这类问题的知识覆盖面广,综合性强,题意构思巧妙,解题方法灵活,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都比较高,而二次函数的存在性问题属于中考压轴题中的经典题型,作为研究课非常有探讨价值.结合现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基于对该内容题型特点的分析,并立足于学生的整体水平提升,我们将设计思路定位为宽入口、低起点、高落点,可拓展、能延伸,用五度教学模式进行问题设计,即“有效度的问题呈现—有梯度的问题变式—有深度的问题拓展—有广度的问题开放—有高度的问题归纳”.这节课既关注到了五个教学环节的紧凑性,又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突出了各环节问题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有效度的问题呈现:从一个简单问题切入,作为教学的起点

要使问题呈现有效度,必须认真考虑问题的选取和整体设计.我们决定由一条抛物线切入本专题复习,让抛物线解析式统领全局,像一粒种子一样自然地生长发芽,贯穿这节课问题设计的始终,且确保内容紧凑、环环相扣;微观上则贯穿“点→线→面”的设计思路,一路设问,承前启后,使所解决的问题都能成为后续问题的生长点.

在这个环节,我们的问题设计经历了“解析式→求点坐标→求线段长→判断形状→计算面积”的思维过程,以此确保低起点、宽入口,步步为营,层层推进,一脉相承,让学生每解决一个问题总能为下一个问题的解决做好铺垫,由此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同步自然生长.

问题:如图1,抛物线=-+2+3与轴交于点、(点在点的左侧),与轴交于点,顶点为点.

(1)请你直接写出A、B、C、D四点的坐标及抛物线的对称轴;

(2)你能求出图中哪些线段的长度?

(3)你能判断△的形状吗?

(4)请你求出△的面积.

以上问题呈现,用四个小问依次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如何根据解析式求抛物线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复习巩固如何根据两点坐标求这两点间的线段长度,复习巩固如何根据确定的三条线段长度判定它们所构成的三角形形状,最后复习巩固如何根据确定的三角形、运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或割补的方法计算该三角形的面积.四个小问环环相扣,问题解决经历了“归纳知识要点→归纳解题方法→形成解题策略”的思维过程,渗透了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思想的教学.

二、有梯度的问题变式:探究“最值”,经历“线段和→线段差→周长→面积”的思维历程

为探究“最值”问题,引导学生经历“线段和→线段差→周长→面积”的思维历程,问题设计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注意为学生搭建思维阶梯,让学生可以拾级而上、不断攀升,最终形成有序的逻辑思维链条.经历了上一个环节的“问题”解决,确定了点坐标、对称轴等基本元素以后,这个环节的问题变式设计便进入了“探究线段和最小值→探究线段差最大值→探究周长最小值→探究面积最大值”等一系列“最值”存在性问题.选择“问题”已解决的点和线作为问题变式的生长点,由线段和联想到线段差,又由线段和最小值联想到周长最小值,由周长最小值联想到面积最大值等,问题之间相互关联、层次分明,梯度推进思路明显.

过渡语:我们由一条抛物线解析式解决了一系列的确定性问题,那么我们能不能从我们已知的点[A(-1,0),B(3,0),C(0,3),D(1,4)],对称轴(直线x=1),抛物线(y=-x2+2x+3)中选择几个元素,设计出新的问题,探究不能直接确定的结果呢?

变式1:如图2,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一个点P,使PA+PC的值最小?若存在,请找出点P.

变式2:如图2,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一个点P,使PA-PC的值最大?若存在,请找出点P.

变式3:如图3,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一个点P,使△PAC的周长最小?若存在,请找出点P.

变式4:如图4,在第一象限的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个点P,使△PBC的面积最小?若存在,请找出点P.

以上变式设计,通过变式1和变式2引导学生运用轴对称和三角形三边关系探究线段和的最小值和线段差的最大值,运用“将军饮马”这个基本模型解决问题,渗透了数学建模的学科思想;通过变式3引导学生将三角形周长最小值问题转化为线段和的最小值问题,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变式4引导学生运用二次函数讨论面积的最值问题,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这个环节,我们通过引导学生依次解决所呈现的变式问题,来培养其建模、转化和迁移能力.

三、有深度的问题拓展:由探究最值问题,拓展到探究图形形状

问题拓展有深度,是指所提问题要具有思考性和挑战性,问题设计要向纵深发展.在这个环节,我们的问题设计开始从最值的存在性问题过渡到图形形状的存在性问题,包括探究直角三角形(直角顶点确定)、探究直角三角形(直角顶点不确定)、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图形形状的存在性问题,这是数学思维的又一次跃进.问题生成仍然选择用“问题”解决的点和线作为问题拓展的生长点,由直角顶点确定联想到直角顶点不确定,由直角三角形联想到等腰三角形,不断突破学生思维的局限,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nlc202309090449

过渡语:我们仍然从已知的点和已知的线出发,但可以改变提问的角度,由“最值”的存在性问题拓展到“图形形状”的存在性问题.

拓展1:如图5,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个点P,使△PBD为直角三角形,且点B为直角顶点?若存在,请找出满足条件的点P,并求出点P的坐标.

拓展2:如图5,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个点P,使△PBD为直角三角形,且点P为直角顶点?若存在,请找出满足条件的点P,并求出点P的坐标.

拓展3:如图6,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一个点P,使△PCG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找出满足条件的点P,并求出点P的坐标.

以上问题拓展,通过拓展1启发学生联想并运用勾股定理探究直角三角形的顶点存在性问题,渗透了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及转化思想;通过拓展2启发学生分情况,探究不确定的直角顶点的存在性问题,渗透了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通过拓展3启发学生借助拓展1和拓展2的解题经验和方法,再结合等腰三角形的特点,建立方程求解,渗透了几何问题代数化的建模思想.在这个环节,我们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对以上拓展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自主沟通问题与知识、问题与方法之间联系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层次不断升级.

四、有广度的问题开放:由教师主导编制变式问题,过渡到由学生自主编题

问题开放有广度,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激活个性思维,培养问题意识,激发创造力,全面训练思维发散性.在这个环节,问题设计由封闭到开放,由老师主导编写变式问题开始递进到让学生自主创编新的二次函数存在性问题.

过渡语:紧扣主题,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你自己的学习经验,自由发挥,小组讨论,创作出符合要求的新问题.

师:请根据“问题”中的抛物线和“问题”中所求得的点和线作为条件,提出一个以二次函数为背景的存在性问题.

该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独立思考与合作创新的平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独立处理、加工本课中所获得的各种信息,联系已有的认知基础,创造出新的属于自己和团队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开放”既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又强调团队的合作交流,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同时,渗透了对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的培养.

五、有高度的问题归纳:采用文字归纳法和思维导图归纳法,有条不紊地进行问题归纳

为使问题归纳有高度,我们可以采用精炼的文字归纳和思维导图归纳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从解题策略、解题方法和解题思想的高度进行问题的归纳与总结,让学生学会从深层次挖掘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沟通数学问题与数学知识、方法和思想的关联.

过渡语:纵观整节课,请同学们自主梳理、整合、归纳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归纳任务:请回顾这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形成了哪些策略,了解了哪些思想,或者有了哪些新的感悟?

“问题归纳”让学生将一节课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使纵横交错、融会贯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让学生形成可迁移、能生长的知识和能力。学生通过反思解题方法发现解题规律,进而将解题方法上升为通解通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责编 白聪敏)

古诗词爱国忧民类复习 篇4

1.《过零丁洋》 ①诗歌首联回忆了和诗人一生中两件重要的事情。

②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③赏析“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国以死明志的决心和杀身成仁民族气节。

2.《春望》 ①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者运用了移情于物的写法,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思家之情。极强烈的感染了读者。

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烽火”指的战火(历史事件),“家书抵万金”从侧面表现了

③“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是描写。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思家的思想感情。

3.《己亥杂诗》

①赏析“浩荡离愁白日斜”

②全诗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离别的,又有回归的,还有③“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脍炙人口大名句,试选一个角度作赏析。

以落花、春泥为喻,寄托了诗人虽离开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的爱国热情。现常用来赞颂无私奉献精神。

4、《雁门太守行》 ①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甲光向日金鳞开” 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齐整和士气旺盛,情景相生,奇妙无比。②三四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五六句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

③“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运用了写法,表达了思想感情。

5、《泊秦淮》

①首句连用了两个“笼”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秦淮河水边夜色朦胧(或“迷蒙”)和冷寂的景象

②上诗的最后两句表面上写商女“不知亡国恨”,实际上另有弦外之音。那么,本诗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请简析。

讽刺哪些王公大臣、官僚贵族等封建统治者,因为当时的唐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他们不以国事为重,反而寻欢作乐,毫无亡国之忧。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6.《渔家傲秋思》 ①上阕侧重于,一个“异”统领整阕,表现了塞外什么特点?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图。为下片的抒情蓄势。

②赏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使用了用典写法,“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表现了词人思乡和报国的矛盾心理。

③“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一句运用了修辞,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互文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7.《破阵子》 ①为什么说《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赋壮词”,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号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做“赋壮词”

②这词首融与于一体,富于浪漫色彩,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渴望抗敌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③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④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赏析)

“秋”字用的极秒,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⑤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写将士们奏乐吃肉,营造了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8.《江城子 密州出猎》

①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__________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_______________的豪情壮志。密州出猎渴望报效国家

②概括全词的三个典故,并说说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a.“孙郎射虎”------以孙权自喻,虽年迈,仍有少年的狂气,还要建功立业,表现诗人过人的胆识和勇气。

b.“冯唐持节”------表达希望朝廷能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功立业,杀敌报国。

c.“射天狼”-----表达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9.《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①这是一首诗,概括各节的内容

②说说你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理解。

作者直抒感慨,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不为自己着想,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锋,何等壮阔深达的形象,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舍己为人的博大胸襟。

10.《山坡羊 潼关怀古》

①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聚”、“怒”两字形象生动,将华山和黄河拟人化,不但写尽了潼关地势的险峻,而且在“聚”和“怒”的动态意象中,暗含着一幅千军

聚集、万马怒吼的朝代争斗的历史画卷。

②谈谈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理解。这是这首曲子的主旨句,是对以往历史的概括和批判,表现作者对统治者的不满和百姓的同情。

11.《观刈麦》 ①表明农民矛盾心理的句子: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表现农民劳作艰辛的句子是: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②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什么要拿自己和农民对比?

比较类诗词鉴赏复习课教学设计 篇5

(四)小说分析鉴赏类题目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麦 季 袁省梅

吃晚饭时,爸说:“我腰疼得不行,你替我看场去吧。”我不吭声,自顾耷着眉眼吃饭。爸又说:“半大小子了,该替换替换我了,看人家大斌子,接上他老子的力了,不上学,一天能挣好几个工。”

我还是没说话,可我听出了我爸话里的黯然、无奈、恨铁不成钢的味道。后来,只要一想起我爸,我总是会想到多年前他对我无奈的样子,穿越时光的尘埃,扑面而来,让我莫名地心疼。

大斌子,那时也是十七八岁的年龄,长得却壮实,一副大人的模样。吃了晚饭,我去喊了大斌子,捏了手电筒,去麦场。

生产队的麦场在村子的西边,旁边就是麦地,一片连着一片,朦胧的夜色里,空旷、饱满。风从树上掠过,簌簌响。小虫子在土里,唧唧叫。经了一天的日晒,麦秸垛和麦地散发着一种好闻的气味,热烈、干燥,青草和新麦的香很浓了,让人感到莫名的欢腾。

马灯下,大斌子掏摸出一把旱烟和几张窄的纸条,说“吃烟”就把一根粗大的烟卷塞到了我手里。现在想起,我的抽烟是从那晚开始的。月亮出来了,我看见大斌子学着大人的样子,猛地吸一下,忽地吐出一团白的烟雾,很享受的样子。我只一口,就“咔咔”地咳嗽了半天。大斌子就笑,笑得肆意、畅快。

突然,我们听见麦地里传来剪麦穗的声音,“嚓嚓”“嚓嚓”,迅疾、慌乱。我一下就慌了,脖子木头般僵硬得不能动。大斌子不叫我发出声响,倏地摁亮手电。一束光在晦明的月色下,虚弱、模糊,却照亮了那人。

竟是老王头。月亮银白水样明,老王头讪讪地,手遮着眼睛,说:“没动麦捆子,就捡点麦穗。”大斌子仰头看看天,哈哈大笑:“是捡麦穗的好时候,不热。”

我劝大斌子放过老王头,别让队长来了看见。大斌子不理我,踢着老王头脚边的布袋子:“眼神挺好啊,捡得不少嘛。”

我知道,大斌子恨老王头。老王头是我们的老师,他不止一次地批评过大斌子,还揍过大斌子。那时,哪个男生没挨过老师的打呢?多年以后,想起这些事,倒觉得老王头下手太轻。大斌子还没停学时,就扬言要收拾老王头,当然也收拾过。给老王头扣在宿舍窗台上的碗下放只青蛙,给老王头的烟筒里塞半截砖。

大斌子抓过布袋子,冷冷地说:“人可以走,赃物得留下。”月下,老王头佝偻着腰,1 搓着手,嗫嚅着,不知说了句什么,低下头走得风快,简直是小跑了。大斌子哈哈大笑:“慢点啊王老师,别摔了您的老腰。”

月亮隐在了云后,有风吹来,潮润、燠热。大斌子叫我去场院,自己走了。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来,手里却不见了老王头的布袋子。

谁也没想到,第二天晚上大斌子偷了半袋子碾好的新麦,刚出了场院,让队长撞见了。大斌子说是想用麦子换甜瓜吃。队长气得一跳脚,骂他家贼难防。叫来他爸。大斌子挨了一顿狠揍。

天黑时,大斌子来找我,瘸着腿骂他爸:“下手真狠啊,好像我不是他亲儿子。昨晚倒霉,今晚你给我放哨,偷回来。”那晚,他顺利地偷出半袋子新麦。朦胧的夜色下,他的两条长腿舞得飞快,在小巷子穿来穿去。我追得气喘,也不敢喊。谁知他竟然把袋子放到了老王头家的柴房子前。

我问他:“昨晚的也是给老王头?”他说:“你认为呢?”我说:“那前几天的布袋子还老王头了?你不是恨他吗?”他说:“你喜欢他?那天我是想把布袋子交给队长,从他门口过时就听见他媳妇在屋里骂他犟驴,说屋里都揭不开锅了还窝在学校不挣钱。老王头一句不吭,我听着就心软得不行了。”

谁知,我跟大斌子刚把半袋子麦子放到老王头的柴房子前,老王头“呼哧”从柴房子出来了。他扯住大斌子叫把麦子拿走,他说我偷你们不能偷,小小年纪可不能沾染了这坏习气,你们得走正道。

大斌子“噗”地吐了口唾沫,甩开他要走,老王头死拽住就是不让走。大斌子没法子,只好背起袋子,也不理我,气呼呼地走了。

我悄悄地叫他把麦子藏起来,明天换甜瓜吃。大斌子哼了一声:“吃吃吃,就知道吃。”大斌子把麦子倒到了场院,说:“这个老王头,看我以后怎么整他吧。”一会儿,他又说:“老王头说的也没错,嗨,这个老王头!”

后来,大斌子和老王头成了铁哥们,我跟老王头也成了铁哥们。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文中第四段有关农村夏夜的环境描写,主要是为了突出两位年轻人内心的躁动不安,也为下文写大斌子捉住偷麦的老王头这一故事情节做铺垫。

B.“那时,哪个男生没挨过老师的打呢?”小说中委婉地批评了老王头性格暴躁的特点,也为后面大斌子报复、嘲讽老王头做了很好的注脚。

C.“老王头说的也没错,嗨,这个老王头!”这句话表现出大斌子被老王头拒绝后的矛盾的心理,一方面对老王头恨之入骨,“看我以后怎么整他吧”;另一方面似乎也理解了 2 老师的内心世界。

D.小说结尾写大斌子、“我”和老王头成了铁哥们,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大斌子、王老师态度转变,彼此理解,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

解析:选D A项,“突出了两位年轻人内心的躁动不安”文中无依据;B项,小说中写老王头批评、“揍”学生的事主要是为了写他对学生要求严格,小说的最后也很好地强调了这一点;C项,“对老王头恨之入骨”不符合作者的表达意图,小说的后半部分,大斌子已经改变了对老师的看法。

★2.请概括大斌子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并简要分析塑造大斌子所采用的最突出的艺术手法。

答:

解析:题干有两问,题干问题切入点很小,已经很明确,是“人物性格概括题”和“人物手法题”。

第一问:对大斌子性格的把握,要结合故事情节及人物的语言、行动等,大斌子学大人抽烟、给老师“宿舍窗台上的碗下放只青蛙”,“烟筒里塞半截砖”等情节,可以看出其顽劣的性格;保护老师、给老师送麦子等情节,可以看出其正直善良宽容的性格;被队长逮着情节可以看出其倔强仗义的性格。同时,“我”的衬托也需要考虑。

第二问:思考刻画人物的手法,结合全文,发现对大斌子的刻画是前后形成鲜明对比的,前面写其抽烟、捉弄老师、偷麦子,感觉这人性质恶劣,结尾却发现是为了帮助老师,人物形象在对比中突显出来。

答案:(1)粗鲁顽劣,正直倔强,朴实仗义,善良宽容。

(2)前后对比(欲扬先抑)。前面写大斌子抽烟、捉弄老师、偷麦子,让人感觉他很坏,结尾写他为了帮助老师,甘愿挨打和背负罪名。前后对比鲜明,使人物形象突出,也使读者印象深刻。

★3.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大斌子还是老王头?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答:

解析:这篇小说为我们塑造了大斌子、老王头等人物形象,对于谁是主要人物,可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但不论谁是主要人物,在谈看法或观点时都要谈他们的作用,因此本题可以看作“主要人物作用题”。作答时,可以从情节角度、人物自身角度、主题角度等方面来 3 分析。

答案:(示例一)大斌子。①小说从正面运用动作、语言描写等手法塑造了大斌子粗鲁顽劣、正直倔强、朴实仗义、善良宽容的人物形象。②用“我”来烘托大斌子的形象,使其性格更加鲜明。③小说中写老王头对学生严格要求、为生活所迫偷麦子的事,都是为了衬托大斌子的性格特点。④从大斌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闪光点,这也是小说要表达的主题。

(示例二)老王头。①老王头是作者精心刻画的主要人物,小说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刻画了这一形象。②在小说中,老王头虽然着笔不多,但他善良、严厉、淡泊名利、注重尊严的形象被刻画得栩栩如生。③小说的结尾写老王头让大斌子把麦子带走,宁愿挨饿也不让学生变坏,正是小说要表达的主题——突出人性中的善良美。④小说写大斌子性格的改变,正是老王头言传身教的结果,写大斌子主要是为了衬托老王头。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阿 太 蔡崇达

我那个活到99岁的阿太——我外婆的母亲,是个很牛的人。外婆50多岁突然撒手,阿太白发人送黑发人。亲戚怕她想不开,轮流看着。她却不知道哪里来的一股愤怒,嘴里骂骂咧咧,一个人跑来跑去。一会儿掀开棺材看看外婆的样子,一会儿到厨房看看那祭祀的供品做得如何,走到大厅听见有人杀一只鸡没割中动脉,那只鸡洒着血到处跳,阿太小跑出来,一把抓住那只鸡,狠狠往地上一摔。

鸡的脚挣扎了一下,终于停歇了。“这不结了——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阿太不是个文化人,但是个神婆,讲话偶尔文绉绉。

众人皆喑哑。

那场葬礼,阿太一声都没哭。(1)即使看着外婆的躯体即将进入焚化炉,她也只是乜斜着眼,像是对其他号哭人的不屑,又似乎是老人平静地打盹。

那年我刚上小学一年级,很不理解阿太冰冷的无情。几次走过去问她,阿太你怎么不难过?阿太满是寿斑的脸,竟轻微舒展开,那是笑——“因为我很舍得”。

这句话在后来的生活中经常听到。外婆去世后,阿太经常到我家来住,她说,外婆临死前交代,黑狗达没爷爷奶奶,父母都在忙,你要帮着照顾。我因而更能感受她所谓的“舍得”。

阿太是个很狠的人,连切菜都要像切排骨那样用力。有次她在厨房很冷静地喊“哎呀”,在厅里的我大声问:“阿太怎么了?”“没事,就是把手指头切断了。”接下来,慌乱的是我们一家人,她自始至终,都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病房里正在帮阿太缝合手指头,母亲在病房外的长椅上和我讲阿太的故事。她曾经把不 4 会游泳,还年幼的舅公扔到海里,让他学游泳,舅公差点儿溺死,邻居看不过去跳到水里把他救起来。没过几天邻居看她把舅公再次扔到水里。所有邻居都骂她没良心,她冷冷地说:“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

等阿太出院,我终于还是没忍住问她故事的真假。她淡淡地说:“是真的啊,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说实话,我当时没听懂。

我因此总觉得阿太像块石头,坚硬到什么都伤不了。她甚至成了我们小镇出了名的硬骨头,即使九十多岁了,依然坚持用她那缠过的小脚,自己从村里走到镇上我老家。每回要雇车送她回去,她总是异常生气:“就两个选择,要么你扶着我慢慢走回去,要么我自己走回去。”于是,老家那条石板路,总可以看到一个少年扶着一个老人慢慢地往镇外挪。

然而我还是看到阿太哭了。那是她92岁的时候,一次她攀到屋顶要补一个窟窿,一不小心摔了下来,躺在家里动不了。我去探望她,她远远就听到了,还没进门,她就哭着喊:“我的乖曾孙,阿太动不了啦,阿太被困住了。”虽然第二周她就倔强地想落地走路,然而没走几步又摔倒了。她哭着叮嘱我,要我常过来看她,从此每天依靠一把椅子支撑,慢慢挪到门口,坐在那儿,一整天都在等我的身影。我也时常往阿太家跑,特别是遇到事情的时候,总觉得和她坐在一起,有种说不出的安宁和踏实。

后来我上大学,再后来到外地工作,见她分外少了。然而每次遇到挫折,我总是请假往老家跑——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去和阿太坐一个下午。虽然我说的苦恼,她不一定听得懂,甚至不一定听得到——她已经耳背了,(2)但每次看到她不甚明白地笑,展开那岁月雕刻出的层层叠叠的皱纹,我就莫名其妙地释然了许多。

知道阿太去世,是在很平常的一个早上。母亲打电话给我,说你阿太走了。然后两边的人抱着电话一起哭。母亲说阿太最后留了一句话给我:“黑狗达不准哭。死不就是脚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诚心想念我,我自然会去看你。因为从此之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

那一刻才明白阿太曾经对我说过的一句话,才明白阿太的生活观: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阿太,我记住了:“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请一定来看望我。

[选自《2015中国小小说排行榜(上半年)》,有删改]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看到祭祀“外婆”的贡品——一只鸡洒着血到处跳,阿太便跑出来,一把抓住那只鸡,狠狠地摔在地上,表现了阿太的麻利。

B.主要人物阿太的语言,时而短促有力,时而绵软悠长;时而朴实无华,时而深邃隽 5 永。既让人感到亲切,又引人回味思考。

C.92岁的阿太在检修屋顶时不小心摔伤,见到“我”后失声痛哭,说明这个倔强的老太太也有恐惧和软弱的一面。

D.小说通过对一个性格鲜明的老太太的生活速写,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情,另一方面表达了一种朴素的生命观。

解析:选C C项,“恐惧和软弱”分析有误,阿太的哭流露出老人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担忧,同时也表现了人物率真的一面。

★5.小说表现了阿太哪几个方面的性格特点?请具体分析。

答:

解析:答题时,可结合故事情节和人物的语言、行为等进行分析概括,分项陈述。外婆去世时,阿太“骂骂咧咧”“跑来跑去”“掀开棺材”“看那祭祀的供品”等,没有把悲伤展示出来,可见其处事果断的性格。菜刀切断手指时只是“哎呀”一声;通过母亲之口叙述阿太让舅公学游泳的故事;九十多岁时,要雇车送她从镇上回村里时,她异常生气的话语以及“慢慢地往镇外挪”的动作,可看出阿太的倔强硬朗。受伤后,“我”看她时,“她就哭着喊”“她哭着叮嘱我”“一整天都在等我的身影”以及阿太的临终留言,可以看出阿太的朴实率真。

答案:①牛:处事果断。冷静面对外婆的突然离世,将悲伤深埋于心。②狠:倔强硬朗。菜刀切断手指时只是“哎呀”一声;看似无情,却用心良苦地让舅公学游泳;从屋顶掉下来摔伤后,第二周就坚持落地走路。③真:朴实率真。受伤后,要“我”经常去看她;临终前,给“我”洒脱而又深情地留言。(答出两点即可)★6.从人物描写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角度,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1)即使看着外婆的躯体即将进入焚化炉,她也只是乜斜着眼,像是对其他号哭人的不屑,又似乎是老人平静地打盹。

答:

(2)但每次看到她不甚明白地笑,展开那岁月雕刻出的层层叠叠的皱纹,我就莫名其妙地释然了许多。

答:

解析:答题时,先理解句子的含意,再判断运用了何种描写手法,从内容、人物性格等方面思考语句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1)句,通过“乜斜着眼”“不屑”“老人平静地打盹”等神态描写,表现出外婆去世时,阿太虽然内心伤痛,但仍隐忍着,平静地对待生死的态度。(2)句,联系上下文可知,每次遇到挫折的时候,“我”看到阿太“不甚明白地笑”“层层叠叠的皱纹”,心中便释然了很多,说明阿太的坚强性格给予“我”很大的精神力量,让“我”能够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答案:(1)通过细腻的神态描写,表现了阿太的隐忍性格和对待生死的平静、超脱的态度。

比较类诗词鉴赏复习课教学设计 篇6

(十二)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与比较鉴赏题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东湖新竹 陆 游

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涟漪。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A.诗的开头一句,写出种竹时的情景,接下来的诗句,都是从不同角度,对新竹进行形象化的描绘。

B.“寒碧映涟漪”这句诗,通过水来反映它的疏影。这里竹的“寒碧”和水的“涟漪”,互相呼应,都有“冷”“凉”的含义。

C.第三句“清风掠地秋先到”,通过“风”来反映竹梢的敏感和迎风摇曳的情景,“秋先到”三字,十分准确、生动,把“新竹”纤枝因风而动的特点,形象地烘托出来。

D.

五、六两句中“声簌簌”“叶离离”,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形象逼真地描画出新竹成长过程中的特点,读后使人如见如闻。

E.最后两句议论,写作者对竹林的爱慕和向往,希望“官闲”时经常到此“枕簟”。而这竹篾制成的“簟”,又呼应试题的“竹”字。

解析:选BC A项,“接下来的诗句,都是从……的描绘”说法错误,本诗第七八句并不是对新竹的描绘;D项,“虚实结合的手法”有误,应为“动静结合的手法”;E项,“最后两句议论”不正确,应为“最后两句抒情”。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先对这首诗的尾联进行分析,再结合全诗内容归纳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作答时,要紧扣诗歌的题目“东湖新竹”。

答案:诗人在尾联写到,将来辞官归乡后,将会经常到竹林来,带上枕垫竹席,仰卧其间,逍遥自在。诗歌的尾联卒章显志,构想出诗人美好的愿望,表现出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和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赠 柳 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句囊括了从京城长安到江滨江陵的各路柳色,“从”“更”二字以并列式的表达,点明了春意正闹,柳树生机勃勃。

B.颔联描绘了柳枝妩媚动人,春风拂过,如同美妙少女般翩然起舞,姿态引人遐想。诗人用“见说”表现了人们自古以来对柳色的热爱有加,又用“来当”表达对此时美景的欣赏之情。

C.“堤远意相随”是在说诗人眼中虽已望不见柳,但仿佛还是能见那如烟似梦的柳色向远方延伸。

D.尾联写柳花怒放,像雪一样在空中飞舞,扑动着青楼的酒旗。两句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也把作者的伤怀之意写到极致。

E.本诗前四句从广阔背景提笔,以生动的笔调描绘出了春天柳色的秀丽可人、妩媚柔长;后四句创造出优美的意境,言外之意不尽,颇为耐人寻味。

解析:选AD A项,“以并列式的表达”有误,此处应为“递进式的表达”;D项,“也把作者的伤怀之意”不准确,而是“爱惜之情”。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 解析:这首诗写春柳,通过对春柳“风流”“婀娜”的轻盈体态、柳花飞似“雪”的繁华景象的描写,突出了作者对春柳繁华的欣喜之情、爱惜之情,侧面反映了作者重情惜别的情怀。

答案:作者借柳树轻盈多姿、缠绵多情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柳树的热爱,也反映了作者重情惜别的情怀。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题华清宫 杜 常

① 2

行尽江南数十程,晓风残月入华清。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向长杨作雨声。

[注] ①华清宫:位于骊山之下,是唐玄宗、杨贵妃游乐过的胜地。②朝元阁:唐代著名楼阁,在华清宫内。③长杨:汉代宫殿,因宫中种白杨数亩,故名。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作者在途经华清宫时,看到凄清的景色,遥想昔日的繁华,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

B.开头两句,概括交代这一趟行程,“晓风残月”日夜兼行的氛围,也点出了凄迷的骊山景色,为历史悲剧的抒写做了铺垫。

C.诗的后两句作者写此时汉家宫苑、唐朝殿阁,都只成了笼罩于西风残月之下的荒凉陈迹,这两句一笔勾出千百年盛衰兴亡的历史。

D.“长杨”运用借代的手法,既可指长杨宫,也可指树木中的长杨。末两句似乎也是幻觉的描写,引人遐想。

E.这首诗的首句叙事,次句写景,“晓风残月”使全诗披上一层迷幻凄凉的色彩,后两句借景抒情,由唐溯汉,概述历史的盛衰兴亡。

解析:选AD A项,“七言律诗”有误,应为“七言绝句”;D项,“运用借代的手法”错误,这里是“一语双关”。

(2)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是如何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探究诗歌的情感注意诗歌的题材,怀古伤今的诗歌只要是昔胜今衰的感慨之情,手法主要有对比、渲染、借景抒情等方式,此题主要是借情抒情,答题时要结合诗歌进行具体的分析。

答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昔盛今衰、盛衰无常的感慨。是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表达的。“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向长杨作雨声。”曾经的汉、唐并称盛的汉家宫苑、唐朝殿阁,如今都笼罩于西风残月之下,已是荒凉陈迹,只有饱受西风欺凌、冷雨侵袭。营造了凄冷、萧索的氛围,借景抒情,抒发了盛衰之感。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金陵驿二首(其一)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③ 3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 ①该诗是文天祥抗元失败被执,由广州押赴燕京路过金陵时写的。②离宫:皇帝出巡时的住所,此处指代南宋王朝。

(1)下列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句描写惨淡的夕阳映照着长满衰草的离宫,这一景象暗寓南宋朝廷已如夕阳般沉沦之意。

B.第二句中的“孤云”既是实景也是自比,诗人在故国覆亡之后感到,自己就像那天边飘浮的孤云,再也无所依托。

C.颔联发出了山河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颈联表达家国沧桑之感。这两联中都运用了对比手法。

D.“旧家燕子”是化用唐朝刘禹锡《乌衣巷》中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决心以死报国的坚定信念。

E.最后两句诗人表示,自己虽被迫离开江南,决无生还的希望,但那忠魂终将回归故乡,体现了哀苦之至的心志。

解析:选CD C项,颈联没有运用对比手法;D项,“旧家燕子”一句表达了对世事变迁的深沉感慨。

(2)这是一首抒情言志的诗,它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答: 解析:本诗触景生情,景中寓情,巧妙地化用典故,将自己的亲身感受、金陵的历代兴亡以及前人的咏叹等交织在一起。作答时,可先指出表达技巧,再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①触景生情,寓情于景,作者通过离宫、夕晖、孤云等带失落色彩的景物表达了作者孤独惆怅的思想感情;②巧妙运用典故,将内心复杂而强烈的情感,表达得委婉含蓄而又淋漓尽致。

5.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岑 参

梁园

[注]

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 梁园:园圃名,汉梁孝王建,为游赏与延宾之所。本诗写于安史之乱以后。(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句借暮鸦乱飞的描写,衬托今日梁园的颓败。

B.第二句中“三两家”是虚写,目的是形象地表现梁园的萧条。C.第三句用拟人手法,写园中树木与主人的亲密关系。D.尾句诗人直抒胸臆,表现恢复梁园昔日繁盛的愿望。E.这首吊古诗作,主旨是抒发诗人对世事盛衰无常的慨叹。

解析:选CD C项,第三句应是写园中树木不管人事;D项,尾句应是写树木春来依旧开花,含蓄表达诗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

(2)说说这首诗在抒情方面的表达技巧。

答: 解析:这首诗的一二两句借景抒景,表达出古今兴亡、盛衰无常的情感;三四两句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作答时,先概括出表达技巧,再分析表达效果。

答案:诗人将吊古之情巧妙地融于景物描写之中。前两句“暮”“乱”和“萧条”等词语透露着诗人的伤感;后两句诗人运用反衬手法,借无知花树偏在一片萧条之中依然开出当年的繁花之景象,极为含蓄地表达了沉痛之情。

6.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2)题。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农家望晴 [唐]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范诗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点明人们往来的原因,表达了诗人对鲈鱼的喜爱之情。

B.“江上”和“**”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 5 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主旨所在。

C.雍诗“尝闻”二字,写人们对天气变化的关切;入手就造成紧迫感,有烘托气氛的作用。

D.“为问西风早晚回?”早晚回,即何时回,赋西风以人格,这怯生生的一问,表现的心情是焦灼的。

E.两首诗所表达的内容与思想感情完全一样,都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关心和同情。

解析:选AE A项,“表达了诗人对鲈鱼的喜爱之情”错误,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的是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是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之意。E项,“所表达的内容与思想感情完全一样”错误。不同点:范诗写的是江上的渔民。人们只知道鲈鱼好吃,但它是渔民冒着生命危险打来的。雍诗写的是秦地的农民。麦收时节,风雨不止,白发老农长久站在麦场高处,盼望着天晴。

(2)请分别指出两首诗后两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答: 答案:①范诗后两句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在大风大浪里,这条小船就像一片树叶一样,让人感觉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但为了生计,渔民不得不这样。②雍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白发老农像鹤一样站在麦场高处,这一比喻形象地写出老农伸长脖子望天、长时间站立的样子,写出了老农内心的焦急。

7.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2)题。

小 松 [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菊 [唐]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

[注]

高。

[注] 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其形似菊。(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A.“刺头”既写小松的外形,也写出小松平顺的性格。“不羡”把菊人格化,突出了 6 菊的清高孤傲。

B.“蓬蒿”是一种杂草。杜诗“出蓬蒿”写出了小松由大转小,郑诗则告诫莫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

C.阴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和赏菊的习惯,饮菊花酒,还采撷菊花插于鬓上。

D.郑谷的《菊》中,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华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

E.两首诗歌体裁上都是七言绝句,内容上同属咏物诗。主题上都有以物自况、托物言志的意思。

解析:选AB A项,“平顺”有误,应为表现了小松的顽强不屈;“清高孤傲”不当,应是突出菊不求高位的高尚气节。B项,写出了“小松由大转小”有误,应为“写出了小松由小转大”。

(2)两首诗歌在赞颂“小松”与“菊”的同时,也流露出对“时人”与“瓦松”的否定。请结合诗句分析两首诗歌所寄寓的批评之意。

答: 答案:时人不能识别小松是凌云之木,只能等到业已凌云才能发现认可。批评了时人不识人才,眼光短浅;瓦松虽高,但只是寄生在高大的建筑物之上。批评了攀附高位、依附权势的人。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

庾信

[注]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注] 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本诗为仕周时期所作。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7 A.“寻思”两句直抒胸臆,不仅有故国覆灭、封侯梦想破碎的叹惋,也有当下不能为国建功的自嘲。

B.琴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人格象征。“琴声遍屋里”,一个“遍”字,看似写琴声遍屋,实写愁思遍屋。

C.“残月”两句由“中夜”暗渡而来,表达出时光流逝而诗人却不能回国辅政尽忠的无限惆怅之情。

D.“露泣”两句由“初月”而来,烘托出诗人凄凉哀伤、虚无烦乱的内心状态,用词精切,对仗工巧。

E.诗作前半篇写中夜操琴、书卷满床的情景,后半篇写白露明月、萤火漂流的秋色,构成凄清孤寂的意境。

解析:选CD C项,“辅政尽忠”无中生有,此时梁已被灭;这里表达的是时光流逝而诗人却年年如故的悲哀之情。D项,“露泣”两句,应是由“新秋”而来。

(2)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都使用了“琴”“书”两个意象,所抒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比较类诗词鉴赏复习课教学设计 篇7

为了适应新世纪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近年来工程教育与工程师职业改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2,3]。现代教育理念不仅重视知识内容的传授和教育投入, 更重视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4,5,6]。2013年, 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是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我国工程师国际交流和职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同时, 如何贯彻“以结果为导向、以专业教育目标为导向”的教学理念, 也给高等学校工程专业教学改革、课程建设, 实现专业教育国际认证, 提出了新的挑战[7,8,9]。

虽然只有400多万人, 但是新西兰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国家, 不仅体现在工业、农业和商业模式上, 还表现在发达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新西兰是华盛顿协议组织首批成员国之一, 奥克兰大学 (University of Auckland) 、奥塔哥大学 (University of Otago) 、坎特伯雷大学 (University of Canterbury) 和梅西大学 (Messay University) 等都有很好的国际声誉, 国际留学生的比例较高。坎特博雷大学机械工程系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工程系之一, 优异的学术与工程技术水平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该校工程教育体系、课程教学组织和教学内容设计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一些较成熟的教育理念和组织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10,11,12,13]。

本文结合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 分析了坎特伯雷大学机械工程专业 (简称坎大机械) 和吉林大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实验班 (简称吉大农机) 在课程内容设置、实践组织模式和学习效果评价方面的特点, 总结了坎大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的特色和经验, 旨在探讨我国机械类专业测试课程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改革途径。

二、课程定位

坎特伯雷大学本科教学分为两个阶段:第1学年叫过渡学年 (Intermediate Year) , 后3年是职业教育学年, 分别叫第1、第2和第3职业学年。与奥克兰大学 (University of Auckland) 、梅西大学 (Massey University) 等新西兰大学一样, 坎特伯雷大学一般每学年设8门课 (共修120学分) , 每门课15学分, 学生一般每学期修60学分。近年来, 各学校学分结构和标准逐渐统一, 便于学生跨学校交流。在最后一个学年 (Third Professional year) 包括3门必修课和4门选修课。必修课包括毕业设计、机械系统设计工程管理与机械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毕业设计覆盖两个学期, 占30学分。选修课包括学科模块 (一般2~3门课) 课程和自由选择课程。学科模块课程一般要求成组选择, 自由选择课程可以在任何一个学科模块课程中选修。测试课程、控制和机器人学属于机械工程专业控制与自动化模块。

吉林大学工科本科专业学制也是4年, 课程结构包括3部分:普通教育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一般第1学年是普通教育课, 第2学年是专业基础课, 第3、4学年包括部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4年总学分为200学分左右, 其中包括140~150学分的理论课和40~50学分左右的实践课程。平均每学年修学约50学分, 每学期5~8门理论课, 必修课一般2~3学分, 选修课一般1~2学分。测试课是第3学年学习的必修课, 属于专业基础课。

三、课程教学目标与内容

坎大机械和吉大农机专业具有共同的学科背景, 测试课程的基本目标均为通过测试技术基本理论加深和扩展机械工程学科教育。坎特伯雷大学机械专业测试课程名称为“传感器与测试仪表 (Instrumentation and Sensors) ”, 吉大农机专业测试课程为“测试与传感技术 (Sensors and Measurement Technology) ”。从课程设置可以反映出两个学校课程教学的不同特色, 也体现出了教学理念的差异。

(一) 课程目标

“传感器与测试仪表”课程的“仪表化”体现了测试技术的工业性和实践性, 教学内容中包含了较多的实践教学内容。该课程包括36学时理论学习和不少于36学时的实验, 还有复习和作业。另外, 还有一项测试实验设计竞赛, 该项目设计竞赛需要小组成员合作完成, 每人工作12小时以上。修本课程的研究生还要按照学术论文格式写测试研究报告。理论课以外的自主学习 (包括设计报告) 和小组合作实践环节占整个学习进程的50%左右。据了解, 除考试复习时间外, 一般在坎大修1学分需要学生10小时的工作量, 包括理论课学习、实验和完成作业、答疑、考试复习。

吉林大学“测试与传感技术 (Sensors and Measurement Technology) ”课程主要围绕测试系统学习测试技术的基本原理、系统功能结构、系统特性、测试方法和常用工程测试系统应用、调试和设计方法。“测试与传感技术”课程设置40课内学时, 包括30学时理论学习、10学时课内实验, 10学时课外开放实验和3~4次作业。自主学习时间约为20~25小时。

“测试与传感技术”课程学习目标: (1) 理解测试信号的测试分析理论, 熟悉测试系统主要功能结构和系统特性; (2) 了解常用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方法; (3) 掌握基本测试仪表操作方法和建立基本测试系统的方法; (4) 掌握应变片测试系统建模和关键测试部件设计方法; (5) 了解现代测试理论, 掌握数字化信号采集系统结构、软硬件建模方法; (6) 掌握测试系统设计、试验规划与测试误差分析方法。由此可以看出, 坎大机械专业“传感器与测试仪表”课程强调测试仪表运用和设计技能的培养。“知识”和“技能”训练围绕“学生进行测试仪表系统设计和应用”组织内容, 实验技能训练占课程内容的50%左右。

“测试与传感技术”课程内容以工程测试系统应用技术为中心组织, 培养了学生系统分析和设计的能力, 知识和技术性较强。

(二) 课程教学内容

为分析方便, 把坎大机械工程专业“传感器与测试仪表”课程和吉大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实验班“测试与传感技术”课程内容和时间安排整理到表2中。

表2中统计的学时未包含这两门课程安排的2学时答疑时间。除期末考试外, “传感器与测试仪表”课程还安排2小时的期中考试。 (如果是硕士生选修这门课, 必须完成“测试技术学术论文”)

从表2中可以看出, “传感器与测试仪表”采用以学习过程为主线的教学组织模式。教学内容不仅包括测试系统建模与测试信号处理技术, 而且包含概率统计和测试误差分析方法, 为系统应用和测试结果分析奠定了基础。另外在测试技术应用方面进行了机器人传感技术、生物仪表、运动伺服控制、工业传感网络和智能技术等方面的技术扩展, 系统硬件结构和软件平台学习通过实验环节进行学习。课程内容围绕学生学习和运用测试技术进行实践的过程组织, 涵盖了应用测试技术分析和处理工程问题的各阶段, 既有较全面的知识点, 又有比较深入的实践体验内容, 有助于学生对测试技术的消化和吸收。

“传感器与测试仪表”课程实验内容主要围绕虚拟仪器技术平台组织, 通过LED灯控制、机器视觉检测、运动测试与控制和力学测试等训练项目学习基于数字化数据采集技术和虚拟仪器软件的运用方法。训练方式包括3类:前4项实验项目 (LED灯控制、机器视觉检测、铣床运动测试与控制和并行机器人控制) 采用教师指导下的实验方法, 属于验证性实验, 在给定的例子程序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张编成已达到实验的要求;第5项实验, 学生自主设计传感器模块和软件模块, 是设计性实验;第6项实验是学生自主选题的研究性实验。3类实验互相配合, 使学生从基本操作技能到测试系统设计和技术研究得到了全面的技术体验。实验内容结合数据采集技术和虚拟仪器软件平台, 体现了技术的先进性。

“测试与传感技术”课程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内容以测试系统功能结构和设计方法展开, 属于以知识为核心的教学组织模式, 包含测试体系原理和测试信号处理过程, 具有完整的体系结构。实验训练内容包含测试部件和系统调试操作技能、测试系统设计和开放实验。除测试技术开放实验外, 其他实验项目训练时间都是2学时, 总实验训练时间比“传感器与测试仪表”课程少20学时左右。

1. 课程考核与评价。

由表3可见, “传感器与测试仪表”课程评价中实验成绩、期中测验成绩和期末成绩大约各占三分之一。这种基于学习过程的评价方法更加注重平时表现和实验室实践效果, 知识理解和动手能力训练趋于平衡。“测试与传感技术”课程考核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 (70%) , 平时学习表现和实验评价在总成绩中只起辅助作用。

2. 机械类专业“测试技术”课程教学的发展思考。

在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日益全球化的今天, 工程教育面临的技术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也同样影响着高等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测试技术”作为一门专业基础核心课程, 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都要根据时代要求不断发展, 课程设计思路和组织模式也值得深入探讨。因此可以看出, “传感器与测试仪表”课程教学中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 转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现在的学生更适应网络化的生活模式, 因而在课程教学中可以把学生能了解和消化的知识内容交给学生自己去消化和吸收,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在这种情况下, 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深入分析课程内容, 找出哪些内容适合学生自学以及如何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解决完这些问题后, 在教学中需要以学生为主体, 把主要精力放在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和学术思想上, 检验和分析学生自学的成果,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2) 强化“以应用实践为主线”的教学组织模式, 提高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工程技术的实践性决定了工程教育课程的出发点和终点都是实践。在测试技术课程教学中, 从测试概念理解、技术应用结构体系和教学内容组织顺序上, 要求突破传统“围绕测试技术知识教学”的模式, 不仅要知道测试技术是什么, 还要掌握如何应用测试技术解决工程问题。而在技术应用中涉及的技术内容比“测试技术理论”宽得多, 如在测试应用中涉及到试验设计方法、数据概率统计分析、数据误差分析等, 在教学中也需要引入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辅导。

(3) 工程技术课程教学重在“理解和体验”。根据测试技术的实践性特点,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交互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应用案例教学让学生研究测试应用案例和构建实验模型。教学中重视中间环节的质量监督和控制, 在学习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习,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加强理论和实践联系, 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评价中转变以期末考试为主的学习评价模式, 推广基于学习过程的评价方法可以改善学生“平时不学习, 考前突击和死记硬背”的弊端,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结语

通过对坎特伯雷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和吉林大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测试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比较分析, 总结了坎特伯雷大学“传感器与测试仪表”课程教学定位、内容组织和实践技能培养方面的特点。实践表明, “以应用实践为主线, 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 强调教学过程质量控制”的教学思想在坎特伯雷大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是工程技术教育的先进理念, 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测试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和专业课程建设中借鉴。

摘要:机电一体化是工程技术发展的趋势, 也是工程教育的新方向。“测试技术”课程作为实现机电一体化技术培养的主要环节之一, 是机械类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提高我国机械类专业测试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笔者通过比较分析了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和机电工程专业测试技术课程的教学定位、目标、内容和课程考核方法, 总结了坎特伯雷大学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先进理念和科学经验。实践表明, “以应用实践为主线, 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 重视教学过程质量控制”的教学理念在“传感器与测试仪表”课程教学中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是工程技术教育的先进理念, 值得我们在同类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中参考和借鉴。

浅新如何上好古诗词鉴赏复习课 篇8

首先,选材要精,选题必须紧扣中考考点,有针对性。如09、10年考察的都是学生的理解想象和初步鉴赏能力,我们就没必要盲目拔高,给学生训练一些难度很大的题目,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肉吃多了也会腻,训练的量更要控制,同一类型的选两首练练即可,忌题海战术,同质知识点反复操练,学生缺乏新鲜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只会降低复习效果,得不偿失。

其次,古诗词鉴赏的复习更要激发学生兴趣。话说三遍不好听,要吸引学生,惟有增加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典故、趣闻、轶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古代诗词的兴趣。比如,在教李清照《醉花阴》这首词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为人,并对这首词发生兴趣,我首先向学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李清照写了这首《醉花阴》,寄给他的丈夫赵明诚,赵明诚觉得词写得太好了,自己写的不如妻子,但他不甘心,于是赵明诚废寝忘食想了三天三夜,写了十五首词,把李清照的《醉花阴》混杂在这十五首词中,然后拿给朋友看,要朋友评选哪首写得最好,朋友欣赏了半天,说道:“只有‘莫道不销魂’三句绝佳”。学生听了这个故事都发出会心的微笑,不禁对这首词产生兴趣和期待,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效果显著增强。又如复习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我先投影了一首《破阵子·初三点评》“夜里挑灯作业,梦回已是天明。八十本练习下肚,五十条定律背清,头晕、目眩、耳鸣。笔作行云飞快,眼睛直冒金星。了却中考今生事,赢得他人身后评,可怜近视深!”,因内容紧扣初三生活,学生不禁会心一笑。回头再来复习原文,学生很能理解词牌的作用了。

再次,在古诗词鉴赏的复习上,就要找准分析的切入点——意象。如“酒”的意象一般都是“愁”,所谓“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举杯消愁愁更愁”;“柳”的谐音是“留”,因此凡有“柳”者,题材一般都是“送别”,表达的感情当然就是“依依不舍”了。如出现“明月”,则是“怀人”,表达思念之情。有诗为证“明月千里寄相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抓住意象分析诗词,自然事半功倍。理解了意象,就像厨师拥有了快刀,还不足以切出好肉。只有从练习中引导学生归纳该类题型的解法,授人以渔,才能磨炼出一流厨师的刀功。诗词鉴赏主要是对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的把握。在分析其意境时,景、情、境三个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学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4.在分析作者表达手法时,一定要采用“表达技巧+句意分析+主旨情感”的解题思路,不然只能得到基本分。中国的诗词曲一般都离不开写景叙事,以引出抒情、议论之句。考试时也就问问作者通过什么意象来抒发怎样的感情,套路较为单一。学生完全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归纳出解题方法。如诗词的题材无非就是“送别”“边塞”怀人”等,而不同的题材都有固定的表达内容,稍加归纳,学生就可不变应万变。除了题材,作者的背景也是不能忽视的,如苏轼为首的“被贬”文化。苏轼少年得志,可惜锋芒毕露,招人妒忌,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苏轼忠心报国,又才华横溢,皇上对其颇有不合,得以反复起用。苏轼的词多在被贬时作,反映的一般都是为国效力之心,豁达的胸襟等。因此,凡是苏轼的词都可以按这个模式去套。这种方法,对一些后进生不失为一条终南捷径。对优生,要求可以更高,分纵式联系(同题材不同作者)和横式联系(同作者不同风格),综合初中阶段的诗词曲作品分门别类,化繁为简。

还有,要把握轻重,掌握分寸。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就要一带而过,如纠缠太久,学生不感兴趣。但对于学生不懂的,就得重点分析,否则学生难理解。

最后,文体之问也有联系,因此,我们复习时应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记叙文中的议论句,就是点睛之笔。诗词曲都多由事引出议论,抒发感情。可见做记叙文阅读的方法也适用于古诗词鉴赏的题目,抓关键句是二者的共性。

总之,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上好复习课还应多借鉴别人的经验。而且还要运用一些灵活、实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结合具体的复习内容,使古诗词复习课充满生机,情趣盎然,让学生真正喜欢古代诗词,以确实提高学生对古代诗词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最终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上一篇:第一次工作的体会下一篇:化学化工学院学生会办公室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