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赏古代诗词

2024-08-15

如何鉴赏古代诗词(共10篇)

如何鉴赏古代诗词 篇1

作者 | 纸盆

1、鉴赏公式

当我们要鉴赏一句诗词的时候,首先就是要把这句诗词的意思给翻译出来,我们还要看看诗词有没有运用到修辞手法,还有运用到什么技巧,这些都要列举出来然后说出它的作用,比如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除此之外还要分析句子在整篇诗词中的位置和地位,最后就是作者情感的表达了,要结合当时作者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还有诗句的意思来进行分析。

2、诗词鉴赏常用术语

修辞:这句诗采用了….的修辞手法或技巧,写出了…(对象)的…(特点),表现出某种作用或情感。

感情的表达:通过描写…. 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

作用的表达: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

如何鉴赏古代诗词 篇2

一、读标题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要把握好标题信息, 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 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 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 有的揭示了写作的对象、事件、主旨等。标题是指导学生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如: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如果不看诗题, 会以为此诗是写将士们勤苦训练, 驰骋疆场的雄心壮志。但结合诗歌的题目看, 全诗四句, 一句一景, 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 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 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收到了“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

如《竹窗间风寄苗发司空曙》, 这首诗就交代了写作缘由是竹窗间风, 暗示了诗的感情基调, 是对远方之人的怀念。教《征人怨》, 这首诗暗示了诗的内容是边塞诗, 揭示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怨”。《咏山泉》、《咏素蝶》, 点明了诗的类别是咏物诗, 暗示了写作手法是托物言志;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通过这个标题, 我们可以了解到时间是中夜 (半夜) , 地点是西园, 中夜起来后望着西园的月亮。在掌握了这些信息后, 我们就能比较容易地深入到诗的内容中去。

二、注释的暗示

诗歌中的许多提示性、暗示性的信息, 如注释等, 这一信息很重要, 有的是关键。高考诗歌的题材多样, 大多附有注释。有的注释介绍写作背景, 那是在暗示诗的主旨, 有的介绍作者, 那是暗示诗人的情感。

如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此诗作于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后的秋季。夏十二是李白的朋友, 排行十二。诗后注解提供了该诗的写作背景, 从“流放途中遇赦”这几个字可以想到, 诗人应是带着轻快的心情写。了解注释后就知道诗中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了生命, 不难看出这些有情有意之景衬托出诗人遇赦后极其欢快的心情。再如, 宋朝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注释:愁杀, 极为忧愁;离亭, 古代驿路上的亭子, 因人们多在亭里送别故有“离亭”一说。鉴赏这首诗歌, 下面所给的“愁杀”和“离亭”的注释极其重要。可以说, 通篇都是紧紧围绕一个“愁”字而写的。作者将与友人分别时的愁情赋予了扬子江畔的诸多景物之中, 不言愁而愁自现。言有尽而意无穷, 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三、了解古代诗词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

中国古代有古体诗和近体诗, 词分上片和下片。它们的基本特点是:情景结合, 前半部分往往是写景, 后半部分是抒情, 前后内容要么对应一致, 要么是相反、相对, 如乐景乐情, 哀景哀情, 乐景衬哀情等。如:

绝句二首 (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前两句是漫江碧波荡漾, 显露出白翎的水鸟, 掠翅江面, 好一幅山青水秀, 鲜花盛开的绮丽画面。这初夏的景色不可谓不美, 但从后面两句看, 眼前的美景非但引不起诗人游玩的兴致, 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因此, 这首诗是从乐景写哀情, 从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思乡之深。

四、看背景

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 一首诗的形成总是与作者对特定历史事实的感悟有关 (不同的是其表现方式的差异) , 诗歌表现了作者对社会, 对生活, 对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的或褒或贬, 或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应尽可能多地联系诗歌创作的特定历史背景, 结合诗的内容作细致、全面的分析。古诗鉴赏题中的注解有时交代了创作的背景, 我们要学会关注。

除以上列举四例外, 诗歌鉴赏中还有一些重要的切入点, 如抓意象悟“情语”等等, 在此不再一一列举。只要我们在复习中勤加思考, 就会发现并总结出很多潜在的规律来。

如何鉴赏古代诗歌 篇3

一、诗歌形象的鉴赏

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自然形象、诗人的自我形象。读完一首诗,首先要看它塑造的形象,形象把握住了,感情色彩也就基本上把握住了。通常的分析角度有分析形象的色彩、动静、指向、强度、虚实等。形象的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一般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表现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等。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组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着诗人心情的愉快。

形象的指向性不同和强度大小不同可以反映出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作品风格。如李白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选取的形象是“明月”,“向上”的指向给人以飘逸之感。形象还常常通过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来开拓诗境,传达情感。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诗中所写的“明月、清泉、浣女、渔舟”这些意象,既使诗歌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态描写,更加突出地显示了雨后秋景的幽静,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诗歌语言的鉴赏

诗贵含蓄,诗歌的语言往往具有以下特点:暗示性、跳跃性、多义性,隐喻性等,分析时应注意这些特点。分析诗歌的语言应注意诗中的哪些字词、哪个句子用得准确,或用得生动,或感情色彩浓烈,尤其要重视其中的动词、形容词。如《天净沙.秋思》一共只有28字,在描摹景物时,准确地把握住了事物的特征。“枯藤”、“老树”、“昏鸦”渲染出了秋之肃杀、凄清,为羁旅客漂泊异乡创设了一种悲凉的氛围。再细细咀嚼“古”、“瘦”、“夕”、“断肠”等词语,游子那源源不断的乡愁就会汩汩流入鉴赏者的心田,引起情感的共鸣。

分析诗歌的语言还应注意品味诗人“炼字”的妙用和诗中重要语句的作用,因为关键字和重要语句就是诗歌的眼睛,即“诗眼”。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

三、诗歌艺术技巧的鉴赏

诗歌的艺术技巧包括内容很多,常见的分析角度如:行文构思、修辞特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行文构思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采用一句一景的方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采用意象相加的形式等等。

诗中常用的修辞特点有拟人、夸张、对比、排比、对偶、比喻、反复等。看看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或创造了什么意境,尤其要注意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在诗中所起的作用。如《琵琶行》写琵琶女演奏的一段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其中有的是用读者熟悉的声音作本体,表现乐声的富于变化,如“如急雨”、“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如裂帛”;有的是用有形的喻体表现无形的乐声,如“花底滑”、“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这些比喻既表现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又将她的演奏描摹得生动可感。

诗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描写、抒情等。描写又有白描和细描,如白居易、陶渊明的诗多用白描,王维的很多诗则善工笔细描。抒情又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如《春夜喜雨》,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无比喜爱之情,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借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渲染、烘托、用典、比兴、象征、虚实结合等。如: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在诗歌中,则旨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需要刻画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烘托出上阳白发人秋夜难眠的孤独苦闷的心情。

诗中的风格流派如李白的清俊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放,柳永的柔美婉丽,刘禹锡的寄寓深远,陆游的激昂悲壮,陶渊明的平和冲淡以及“郊寒岛瘦”“元轻白俗”等等。所谓“有比较才能鉴别”,正是如此。

如何吸引学生把握诗词鉴赏 篇4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求学生具备阅读欣赏浅显文言文和古代诗文的能力,全国普通高考也对诗词鉴赏作出具体考查要求。高中生由于平时积累少,阅读面窄,在遭遇古诗文阅读时往往无所适从,难以下笔。其实,大凡文章,都有一定的创作规律,欣赏也有一定的方法。如果我们能针对其文体特点,对症下药,也许就能找到通向诗文鉴赏的捷径。针对近十年高考诗词鉴赏考查题型,结合日常教学实际,我将诗词鉴赏方法概括为“读诗题”,“看注解”,“用何法”,“写何景(人、事)”,“抒(阐)何情(理)”,“有何用”六步,期待能与奋斗在高考战线上同仁共同商榷,也希望能给正艰难跋涉在高考战场上的莘莘学子一丝光亮,指引他们不断向前迈进。

一、读诗题

众所周知,题好文一半。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诗题这扇诗词的窗户,我们往往能窥视到作者创作的良苦用心及内在情感。现实的情况却是,相当一部分考生,忽视了诗题的重要性,阅读诗词时花费了大量时间不说,作答时中心游离,得不偿失。正确的做法是,做到诗词鉴赏题目,用十来秒时间关注思考那些带有“思、念、想、恨、独、愁、怨、想、叹、伤、怀、别、送”等倾向词语的意思,以揣摩作者写作的意图,也许这十来秒的时间就决定你诗词鉴赏的成败,既为你赢得了时间,也提高了诗词鉴赏的效率,可谓事半功倍。

(1)、诗题明示感情倾向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阅读时我们一看诗题中的“忆”字,就知道是思家念亲的主题。结合诗句进一步分析得知,诗歌写王维身在异乡,在重阳节思念亲人,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思念。遥想亲人按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想念诗人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李白的《静夜思》,如果我们阅读时就对诗题中的“思”有所关注,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本诗通过写诗人在一个月光明亮的夜晚,夜不能寐,将照进窗棂来的月光想像成秋霜,从而萌生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李白的《月下独酌》,诗题中的一个“独”字,也标明了寂寞和孤独的情味。诗歌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人写花、酒、人、月影,主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

(2)诗题暗示写作内容

▲元稹《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透过题目中的一个“降”字,我们知道这是诗人惊闻好友白居易被贬到江洲担任司马时所作,既然朋友被贬官远谪,听到后是什么样的情感呢,自然是对朋友命运的深切关注与担忧。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三首词的题目无一例外的有个共同的字眼“怀古”,这类诗词往往通过写作者登临历史遗迹,感慨昔盛今衰,繁荣不再,借古讽今,向统治者发出劝诫。

二、看注解

注解是理解诗词的钥匙。很多诗词,由于距离现在历史悠久,加上作者创作时特定背景,现在阅读起来有较高的难度,在命题时,命题者往往有意在诗词背后附带一些注解。这些注解或注明诗词中难懂的字词,或交待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身世际遇。在鉴赏诗词时,我们不要漠然置之,要仔细去揣摩它们与诗词内容的联系,这样,我们就能找到理解难懂诗词的钥匙,顺利走进作者含蓄丰富的内心世界。

(1)注明作者身世个性,时代背景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点绛唇?夜宿临洺驿

陈维崧

晴髻离离,太行山势如蝌蚪。稗花盈亩,一寸霜皮厚。

赵魏燕韩,历历堪回首。悲风吼,临洺驿口,黄叶中原走。

▲【注】陈维崧(1625-1682),清代文学家, 其性豪迈,尤擅填词。初家道兴旺,少年得意。后家门中落,又值明清之交,颠沛流离,生活坎坷。

结合词的.下阕,说说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阅读时,陈维崧这个诗人我们也许不是很熟悉,也不知道他的风格,如果能巧妙借助注解,诗人豪迈的性格,颠沛流离,坎坷的生活际遇一定在诗歌中有所体现。结合上下阙,作者俯仰今古,感叹世事沧桑,自身飘泊不定的身世之悲和故国之痛的情怀也就不难理解。

(2)注明作者经历遭遇,人世浮沉

不见(唐)杜甫

不见李生久,徉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时辗转 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

鉴赏古代诗词技巧 篇5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魏乐府,到多彩多姿的南北朝民歌,到唐诗、宋词、元曲,出现了一座座诗歌的高峰。代代杰出诗人辈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一首好的诗歌,能增进人的见识,熏陶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境,提高人的文化艺术修养。因此,在中学阶段,我们必须努力培养初步的理解、鉴赏、评价古代诗歌的能力,这也是近几年来高考语文科的一个必考内容,从备考的角度来讲,犹应引为注意。

朱光潜先生曾作过一篇诗评,题目是《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文中以细腻的笔触、精确而独到的分析,揭示了四首词的意蕴,给人以启迪。在分析、评论这四首词时,作者从两点入手:一是典型的情节(意象)。二是精练的语言。很多古代诗词都选择了典型的情节来烘托出生动具体的气氛和情调。而这种典型的情节又是通过精练的语言来表达的,两者共同作用,创设意境,表现主旨。另外,从这篇诗评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阅读、欣赏古诗词时运用了以下方法:一、揣摩研读法。比如分析《西江月》时,作者就“明月别枝惊鹊”中的“别”字大作文章,分析出用“别”字所产生的特别韵味,暗示了乌鹊和树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此处不写啼而啼自见。还有,在分析《鹧鸪天》词时,深入地分析出“青旗沽酒”在词中以乐景写哀,运用了反衬的.写作技巧。二、展开想象法。比如评论白居易的第一首词时,作者展开想象的翅膀,由“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联想到江南繁华灿烂的春天,帮助读者进入词所描绘的境界。这样,读者就不难理解诗人在诗中所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了。三、知人论世法。在分析辛弃疾的第一首词《鹧鸪天》的主旨时,作者就运用了这种方法,从而深刻地领会了隐藏在“城中桃李愁风雨”这个诗句背后的作者的真实感情是慨叹南宋受金兵的欺侮。

朱光潜先生这篇诗评给我们的启示是:我国的诗歌艺术讲究含蓄、精练,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鉴赏时首先要深入揣摩研读,揣摩其重点字词、句子,分析写作技巧,如比兴、拟人、互文、倒装、用典、反衬、直抒胸臆、融情入景、借物抒情等。再衬以想象,从而抓住诗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体会作品的意境美。另外,早在先秦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就提出了“诗言志”的论断,唐代白居易还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可见,诗作往往是与作者的人生经历、处世态度和当时的社会环境紧密联系的,故而在分析、鉴赏时还要注意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知人论诗。

下面就分别以张继的《枫桥夜泊》诗和辛弃疾的《摸鱼儿》词为例,谈一谈如何鉴赏古代诗歌。

1、张继的《枫桥夜泊》

第一句中“月落”、“乌啼”不难理解。秋凉夜半,上弦月落了,耳畔传来几声乌鸦的惊叫。我们学过的“月出惊山鸟”、“明月别枝惊鹊”都有相似的意境。“霜满天”就有难度,理解时不能以辞害意,因为我们平时感受到的自然景观的实际是霜华在地而不在天,而且在已“月落”的夜晚也看不见。如果机械的去理解,就无法体会其妙处。须认真揣摩研读方能感受到: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羁旅之人对夜凉的感觉格外敏锐。侵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气中弥漫着满天霜华。

第二句中的“对”字也是难点。“江枫渔火对愁眠”中江岸上的丹枫,给人以秋色秋意、羁情离思的暗示,它在古诗词中沉积的感情内容给人以丰富的联想。我们想象一下,岸上昏暗迷蒙的背景衬托着点点渔火: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岸上一水中,“愁眠”者,当是怀着羁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如是,整个句子可看作是“愁眠对江枫渔火”的倒装,“对”字当解作“伴”,又不像“伴”那样外露,它表达舟中旅人和舟外景物之间无言的交融和契合。朱光潜先生的文章中说,写景诗的一个诀窍就是写进人的活动,此处恰是一例。

“夜半钟声到客船”字面意义易懂,但内在意蕴却是难点、重点。诗人在枫桥夜泊中得到的最鲜明最深刻最具诗意美的印象就是寒山寺夜半钟声。在静谧的暗夜,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景物感知的首位,静夜钟声不仅反衬了夜的深幽和清寥,而且渗透着宗教的色彩,给人以古雅庄严的感受。钟声悠扬,余音袅袅,余韵无穷。有声,才使神韵得到最完美的表现,创造出情景交融的典型化的艺术意境。

在整首诗中,诗人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秋江夜泊图。秋凉夜深,霜气逼人,上弦月落了,乌鸦惊叫,眼看江中渔火和岸上丹枫,船中游客不禁惹起了乡愁,久久不能成眠。而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又远远传来叩击游子心扉。这里面,情景交融,在写景中融进了诗人自己的情思。枫、火本为无情之物,着一“愁”字,皆成有情之景,伴人无寐,情由景生,意境优美。“客船”上听“钟声”之人是谁?听后感觉如何?皆给人无限遐思。

2.辛弃疾的《摸鱼儿》词

这首词重点在理解“玉环飞燕皆尘土”的寓意以及“愁”指什么,为什么说“闲愁”最苦。

要理解好这些问题,须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作品的时代背景。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生于山东历城,他出生时山东已沦入金统治者手中。二十一岁那年,他参加了北方的抗金义军,后来投奔南宋,历任湖南、江西、浙东等地安抚使。力主抗金,为主和派所忌恨。四十一岁时退居江西带湖,晚年又被起用,但不被朝廷器重,最终辞归,终老山林。

辛弃疾一生反对议和,主张收复中原,因南宋朝廷一贯推行妥协投降政策,他的理想未能实现,只好把满腔的忧国忧民的热情都寄托在词中。

诗中举到的杨玉环、赵飞燕都曾宠幸一时,他们跟当时炙手可热的主和派(奸臣贼子)一样,都曾权倾朝野。由杨玉环、赵飞燕死于非命,我们可以推断,这一句的寓意是“主和派”(或奸臣贼子)绝没有好下场。

关于“愁”的含义,联系辛弃弃疾的生平,我们知道,他的“愁”指的就是抗金主张不被采纳,报国无门的情绪。“闲愁最苦”指的是这种想抗敌但又不能抗敌的空闲之愁最苦。

总之,在鉴赏古诗词的时候,应重点考虑它如何用精练的语言来描绘典型的情节(意象),去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创设意境,表现诗歌的主旨。要综合运用揣摩研读法、展开想象法、知人论世法去认真研究重点词句、分析表达技巧、了解作者生平和作品的时代背景、进而领会作者通过外在的客观景物表达出来的内在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主旨。

[附录]

枫桥夜泊

张继

夜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摸鱼儿(并序)

---辛弃疾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①长门事: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陈皇后闻司马相如文名,奉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代为陈情,武帝阅后深为感动,陈皇后复得宠幸。

古代诗词鉴赏方法 篇6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诗词鉴赏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意象 篇7

一、意象的定义

意象是诗歌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 “象”即形象、物象, 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 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有形与无形的统一。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 正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意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 寄托着复杂的情感, 暗示着深刻的哲理, 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 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富于美感的形象。

二、如何培养鉴赏诗歌中的意向

鉴赏古诗词中的形象, 重要的是要捕捉并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我们理解诗歌形象, 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 捕捉“意”、“象”的能力是诗歌鉴赏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艺术感受能力。

(一) 理解意象的时代特征

诗歌中常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 它代表了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 因而, 这些意象有较为固定的意义。理解意象的时代特征, 有助于我们对诗歌形象的理解。如“梅”, 由于古代诗人反复的运用, 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清高芳洁, 傲雪凌霜的意趣。“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及婚嫁有关。日落、夕阳、秋天、流水等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 时光的流逝等。月能思乡, 星可传恨, 水喻愁多;松喻坚贞, 荷、兰喻高洁, 菊喻隐逸, 竹多劲健;松傲雪斗霜、有凌云之志,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桃花象征美人, 杨花多有离散、漂泊之意;柳有柔情之意, 又显轻薄, 更表惜别怀远之意, 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的人, 鸾鸟、凤凰喻忠诚的贤士, 杜鹃鸟是凄凉、哀伤的象征, 表达归家之念, 鹧鸪、寒蝉能引起人的离愁别绪、羁旅伤感, 鸿雁借指书信, 也表思乡之情;灞桥易水多与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 又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 秋风往往表思归之意, 《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 《关山月》、《梅花落》与乡思乡愁有关;杜康是酒的代称, 贾生、屈原多指怀才不遇之人, 陶朱多指富商;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 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等。

(二) 理解意象的个性特征。

一个出色的诗人, 往往有自己特有的意象群。如屈原常用美人、香草、凤凰等, 李白的诗中多黄河、大鹏、明月、剑侠等意象。这和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有关, 也和诗人的风格有关。同一个意象, 表达了不同的情感, 具有不同的含义, 要注意结合诗句辨析。

(1) 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

如:“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2) 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

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 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

(3) 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理解典型意象的解释

由于历史文化的积淀, 诗词中的一些意象具有了某种特殊的、较为固定的含义。对这些意象就不能只按照字面意思进行想象和理解, 而应融进历史文化的因素。比如, 通常诗歌中出现的“柳”这一意象, 就不仅仅是指一棵柳树, 而含有“送别”之意。这是因为从汉代开始民间就有折柳送别的习俗, 影响到诗文创作, 就使得“柳”这一名词产生了一种物质属性之外的文化意味。例如, 相传为李白所作《忆秦娥·箫声咽》词中有“箫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 年年柳色, 灞陵伤别”之语, 以年年如故的灞陵柳色概括了人生代代无穷已的离别感伤之情。类似的情况有很多, 再比如“蛾眉”一词, 本指女子弯弯的眉毛, 但因为屈原的《离骚》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 把它引申比喻为一个人才德志意的美好, 开创了香草美人的诗歌传统, 于是这个词也就逐渐演变成了一个代表人美好品德的符号。读者如果没有较为丰富的文学、文化知识积累, 是不能明了这些意象中所蕴含的历史内涵和文化意味的, 当然也就影响到对诗歌情意的深刻理解。这样, 教师就应该从一个引导者变为授课的主体, 对这些独特的符号进行意义的解释。在讲解了这些特殊意象的含义之后, 让学生再一次对作品进行欣赏, 就会有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四、在鉴赏诗歌意象时, 要充分展开想像和联想

诗歌的语言很凝炼, 在阅读的过程中, 学生往往只看见诗歌的一词一句, 一鳞半爪, 缺乏整体感知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 我注重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联想想象, 把意象进行补充和联缀, 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 才能真正体会诗人的思路和情感。比如《天净沙·秋思》一连叠用九个意象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 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土的彷徨悲苦的情怀, 那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等意象, 都传递着作者的羁旅愁思。“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意象勾画出杨柳依依, 晓风吹拂, 残月微明的情景, 这些最能触动人离愁的意象交融在一起, 构成了凄凉难耐的意境, 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感伤离别的悲哀。通过联想想象, 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有了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能走进诗歌的意境中, 真正体味到诗人的情感变化。反复揣摩、把握意象和积累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 充分展开想像和联想, 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从而正确理解诗歌的关键。

诗歌欣赏则是一个十分复杂、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本文所涉及的也只是如何进行诗歌欣赏教学即对于诗歌情意的探索, 还有许多重要方面和教学环节非本文所能尽述。同时, 诗歌欣赏又是一个需要欣赏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工作, 故其欣赏的步骤并不是刻板不变的。而且每一首诗歌所运用的艺术技巧不同, 所蕴含的情感不同, 因此也不能采用固定的程式去赏析, 而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钟嵘诗品校释》吕德申.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35.

[2]《迦陵论诗丛稿》叶嘉莹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26.

[3]《历代诗话》何文焕中华书局出版社, 1981.594.

[4]《姜斋诗话》王夫之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1.146.

如何鉴赏古诗词的语言 篇8

【关键词】外语学院 翻译 学科建设

一、美国的“学院”的表达方式

美国的大学一般不设置专门的外语学院,外语专业教育多设在文学院或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一般由College负责本科教育,如哈佛大学的本科生教育由哈佛学院(Harvard College)负责,下面再设若干系(Department)。由“Faculty”或“School”负责研究生教育,如“Faculty of Medicine”“School of Public Health”。耶鲁大学的本科生教育由专门的耶鲁学院(Yale College)负责,研究生教育也是由“Faculty”或“School”承担。也有把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结合起来的,如斯坦福大学的研究生院(School)就兼有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两大功能。语言专业隶属于人文及社会科学学院。

二、 新加坡、台湾、香港和澳门的“外语学院”的译名

同美国一样,新加坡没有专门的外语学院,由文学院或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负责外语教育。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学院用的是Faculty或School ,其人文暨社会科学学院的英文名是Faculty of Arts & Social Sciences,下面设有英文系(Department of English Language & Literature)。南洋理工大学在College下面设School,在School下又设有Department,如在College of Humanities, Arts, & Social Sciences下设School of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在下面再设English Department。

台湾比较著名的大学,如国立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几乎都没有设置独立的外语学院。几乎所有的二级学院都用College。负责外语教育的系设在文学院(College of Liberal Arts)或人文社会学院(College of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如台湾清华大学的外国语文学系(Dept.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就隶属于人文社会学院(College of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少数大学,如中国文化大学,设有外国语文学院(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下设了英语、日语、德语、法语、俄语和韩国语系。在台湾,外语学院还有其他的表达方式,如政治大学外语学院的College of Languages、东吴大学外国语学院的School of Foreign Langugaes and Literatures。

在二级单位分类上台湾一般不叫教学单位,而叫学术单位,体现了科学教研在大学的地位以及对学术研究的重视。

香港的大学用Faculty和School而不是用College、Department来指院和系。英文系(School of English)在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都设在文学院(Faculty of Arts)。香港科技大学的做法又有区别:用School和Department来指院和系。其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英译是The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香港城市大学人文及社会科学学院(The Faculty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下设Department of English and Communication。

澳门的情况与香港相同。澳门大学文学院(Faculty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设有英语系(The English Department)。澳门理工学院下面的学术单位称为School(其中文网站上用 “学校”一词相对应),如School of Languages & Translation。

三、中国大陆“外语学院”的译名

中国大陆的高等外语教育是全世界最大的外语教育,有五百多所高校开设了外语专业,其中相当部分将过去的系更名为外语学院。 “外语学院”的情况是比较复杂的:既有独立设置的外语学院(部分已经升格为外国语大学),也有作为二级单位的外语学院;既有培养高层次人才为主的外语学院,也有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职业外语学院。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中国大陆“外语学院”的英译名称既显得百花齐放,又显得混乱不堪。

据笔者研究,中国大陆“外语学院”分为独立的一级学院和大学或学院下设的二级学院两种形式。独立的一级外语学院的英译名形式有:

(一) 译为Institute of Foreign Languages

采取该译法的一般为专业、独立的外语学院,如四川外语学院原来的英文翻译是Sichuan Institute of Foreign Languages,黑龙江民办高等学校哈尔滨外国语学院的英文翻译是Harbin Institute of Foreign Languages。有的外国语专修学院也采用此类似的译名,如南京钟山外国语专修学院译为Nanjing Zhongshan Foreign Languages Institute。但不少职业外语学院可能以为加上“职业”二字掉价,索性去掉,如石家庄外国语职业学院就翻译成Shijiazhuang Foreign Languahges Institute。但也有例外,如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就翻译成Foreign Languages Institute。

(二) 译为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使用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的外语学院,主要是一些办学历史比较悠久、专业设置比较齐全、办学条件相对优越的一级学院,如四川外语学院现在的英文译名是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西安外语学院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外国语大学也使用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如上海外国语大学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但有的职业学院的名称也用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如重庆应用外国语专修学院的译名是China Chongq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三) 译为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采用该译名的外语学院一般办学历史比较悠久、专业设置比较齐全、办学条件相对优越的一级学院,如大连外国语学院Dalian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解放军外国语学院P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四) 译为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天津外国语学院的译名是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北京外国语大学也采用了这一译法,译为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二级外语学院的英译名形式有:

(五) 译为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译名是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不少外语学院不用of结构,而用Foreign Language College,如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或用其变体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如内蒙古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如果涉及的外语语种不止一个,则用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如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的译名亦是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有的译名在顺序上有所不同,如绍兴越秀外国语职业学院的译名是Shaoxing Yuexiu Foreign Languag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还有加定冠词的,如青岛大学外国语学院的译名为The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它虽然下设英语、日语、德语、法语、韩语和西班牙语六个系,但其译名却没有按一般的理解在Language后面加上表复数的词缀S,而是依然采用单数形式。

(六)译为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学院和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均翻译成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七)译为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用的就是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八)译为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和厦门大学外国语学院用Literature的复数,在英语中加了Literatures,译为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北京师范大学也用了同一译名,但中文却不同,叫做“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九) 译为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采用此译名。译名相同而中文名字可能不同,在浙江大学叫 “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在中国人民大学叫“国际关系学院”。

(十) 译为School (College)of Foreign Studies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和黄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用的就是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采用College of Foreign Studies,而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则是用的变体形式:Foreign Studies College。

(十一)译为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等译为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有的外语学院则加了一个定冠词,如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这一译名还有若干变体,如中国计量学院外语学院Foreign Language School、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十二)译为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译名中的Language和Literature两个单词用的就是单数。

(十三) 译为Languages School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国际商务外语学院的英文译名是:The Languages School of Shanghai Institute of Foreign Trade。

(十四) 译为Faculty of Foreign (International)Studies

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的译名是Faculty of Foreign Studies,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译为Faculty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四、“外语学院”英译名引发的思考

“外语学院”众多的英译名中,不少的译名是深入研究和匠心独运的结果,准确反映了学院的定位和特色。但是毋庸讳言,译名过多就必然会显得非常杂、乱,区区四个字就搞出了几十种不同的译名,缺乏统一、规范!译名五花八门,国内同行尚且感觉到雾里看花,国外同行更是一头雾水,搞不清楚究竟有多少机构、是什么样的机构在从事外语教育。

笔者认为,造成“外语学院”设置泛滥及译名失范的主要原因是:

(一)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几年高校的扩招推动了外语热

但是,由于国家对外语学院、尤其是二级外语学院的设置缺乏明确的规定和必要的制约机制,很多本身还戴着学院帽子的高校不顾自身实际在下面再设包括“外语学院”在内的若干二级学院,导致“外语学院”的帽子满天飞。

(二) 各个大学(学院)争抢外语热可能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

纷纷将一级外语学院升格为大学,系升格为外语学院,教研室升格为系,而且还冒出了一大批民办外语学院。有的外语学院确实名副其实,但鱼龙混杂、名不副实的也不少,多数外语学院只有一两个专业(语种)。

(三) 在翻译上看似各有特色,实则大同而小异

无非是反复在university、college、school、foreign、international、studies等几个单词上做文章。

古代描写梅花的诗词鉴赏 篇9

《瓶 花》

范成大

水仙携腊梅,来做散花雨。

但惊醉梦醒,不辨香来处。

这首诗中腊梅还只是打酱油的,因为范成大实际上想要夸的是水仙。我去粗粗查了查,腊梅诗大概只有咏梅诗的十分之一最多了吧。关键是这些诗词中,让人广为传颂朗朗上口的诗句寥寥。即便是像东坡和陆游这样级别的大诗人为腊梅留过笔墨,可一放在他们卷帙浩繁的作品集中,那两句腊梅诗便不显出彩,今人读来还觉得有点拗口,滞滞扭扭的。

腊梅太默默了,淹没在一丛梅花的数种风情中。

也还是范成大说出了腊梅少有人吟咏的原因:腊梅和梅花同期开放,虽然芬芳盖过梅花,可是形态却远不如梅花高贵,故而难题咏!

不过还好,幸而腊梅的名字中有个“梅”——虽然它属于腊梅科,和属于蔷薇科的梅花分明是两回事,因此虽然不同姓,祖宗八代划不到一起,但因为长得差不多,开花时间差不多,更是同名之缘,姑且就把腊梅放在梅花的类别里,要夸就一起夸吧!

世人多以梅花之冰肌玉骨为美,赞其耐苦寒,爱其品高洁。在诸多诗人的咏梅诗中,如果细读,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定义:冬梅多为高洁,春梅多为妩媚。其实这正是梅花的双面性——环境想把它塑造成何样,它便能成为何样。

这张梅花非我所摄,但却是我朋友圈看到的最好的梅花图。可惜我忘了是哪位朋友。如果你看到,别忘和我说一下,我实在喜欢不过,因此在这里引用啦。

范仲淹的《梅花》便覆盖了这种两面性,请随我一起来读:

《梅 花》

范仲淹

萧条腊后复春前,雪压霜欺未放妍。

昨日倚阑枝上看,似留春意入新年。

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还是名将才,统领过千军镇守边关(历史上能写字能打仗的人还真不少,王*明、辛弃疾等等都是文武双全者)。也许正因为侠骨柔情和剑胆琴心,折射在诗作中,他们便诗情万丈:既有开阔的男子志意和抱负,也藏有细腻婉约的悲悯之心。

这首《梅花》便是如此。起句就交代了诗作的背景,冬之萧条,也许正如北宋彼时的政治环境,争斗不休。

北宋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帝国,货币的流通,四大发明的被普及应用,中国仿佛“一夜之间进入现代”。物质文化蓬勃发展,但入不敷出却也是事实。因为负担重。开国皇帝赵匡胤不像前朝皇帝李世民,骑在马背上打下了整座江山,英雄气满满。赵匡胤没有那个本钱,他也看到了军阀割据对帝国产生的毁灭性恶果,并不敢依靠各路诸侯治理帝国,所以赵匡胤“杯酒释了兵权”,选择募兵来解决军事安保问题,而北方,半游牧民族时不时地上来跑过来和你“Say Hi”~契丹、西夏、女真,这些都是不好惹的主,赵宋只能靠给糖豆的形式抚慰着。为了加强安保,同时也是为了讨好老百姓,灾荒之年,国家就把灾民收编入伍,免得他们造反,看似**实力是猛增了,实则都是些农民军,战斗力几何不消问,每天施粥施饭军饷用度都是实打实的钱哪!

北宋没有实力“攘外”,就只能“安内”。在建国之初,赵匡胤就定下了“与文人共治天下”的理想愿景,——请注意了,不是“共享”,而是“共治”!赵宋政权仰赖文官,讨好文官的根本还是为了维护专制王权。因此一方面,官僚集团是越来越庞大,另一方面,文臣多了,各种小心思小算计也就多了,平衡时不时地被打破,小摩擦最终酝酿为王安石变法这场大风暴,造就了轰轰烈烈的元祐党人——这场斗争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改变国家“积弱积贫”的状态,可到了最后,有多少人还能放下个人内心的仇恨来顾全整个大局呢?没有。王安石做不到。司马光做不到。章惇之流更加做不到。虽然流放在天涯海角的.苏东坡能做到,可他他不需要去顾全大局,因为大局已经和他毫无干系。所以你看,虽然经济是大发展了,但因为种种原因,维稳的成本一下子让这个帝国力不从心。所以皇帝要改革,要充盈国库,而改革派就这样跳入了皇帝的眼帘,那是汪洋中的一棵稻草。

范仲淹是先于王安石的改革派,投石问路弄了一个“庆历新政”。身为改革派的他,当然寄希望于春天,因此虽然是“萧条腊后复春前,雪压霜欺未放妍”,但紧跟了后两句,“昨日倚阑枝上看,似留春意入新年”,要把梅花的俏丽妩媚留待即将到来的春天~尽管历史上范之改革依旧还是失败了,不到一年,更加短命,但这首诗做得十分美好。而范仲淹更是留下了一个好儿子范纯仁,在王安石变法中,范纯仁表现不凡,相当的有君子之风,其高风亮节不输其父!

一面破墙边的梅花,好看得又有 一种味道。

既然说到了王安石,作为苏东坡的拥趸,再借着诗词来反驳一下王安石的那首《梅花》。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世人皆知他的《梅花》,却不知唐朝即有一首清丽之作。

《早 梅》

唐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张谓将梅花一比白玉,二比白雪。正是因为有了“疑是经冬雪未消”,才有了后来王安石的“遥知不是雪”,王安石不过是反用其意罢了,没有创新!个人以为这首比王安石那首更赞。

不管读历史读到怎样的程度,不管能试想出王安石有多少的无奈和不甘,我始终不欣赏他为了一己目的,把周围一杆子好人坏人统统打倒的做法。这种伤人,最后必是伤己——从能量守恒、从历史先例、从哲学原理、从因果佛缘,无一不证实了这点。

再引一首梅花诗吧。也是前一阵子热炒的诗词。

《墨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王冕洗砚台的池边长着一棵梅树,花开的时候总显出淡淡的墨痕——不知是被墨汁水灌溉而得还是生来如此——读到这句时只觉得一派书生意气扑面而来,墨梅和作者就在这一行诗里完成了相互指代。他(它)并不需要华丽的溢美之词去颂扬自己,只悠悠然在天地间洒下一片无可替代的清香气。很自信!够超然!有风骨!

诗人王冕本就是一个不俗之士,他还有一句诗写梅花写得也很棒:一声羌笛无人见,无数梅花落野桥——梅花不但开得美好,落得也十分优雅,伴随笛声自然落下,飘逸清寂。作者虽心生哀情,但更多的依旧是认同,认同梅花的高洁品质,如同认同他自己。

历史上的王冕确实是一位襟怀清高之士。朱元璋揭竿起义后,曾派人向王冕讨教用兵之道。王冕说:“大将军若用仁义治理,何人会不服?叫我出主意杀我自己人,那是万万不可的。”王冕拒不倾授智谋,留为后世佳话。那一日习**选用这句诗作为中外记者见面会的收尾,词韵美好,也意味深长。

浅新如何上好古诗词鉴赏复习课 篇10

首先,选材要精,选题必须紧扣中考考点,有针对性。如09、10年考察的都是学生的理解想象和初步鉴赏能力,我们就没必要盲目拔高,给学生训练一些难度很大的题目,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肉吃多了也会腻,训练的量更要控制,同一类型的选两首练练即可,忌题海战术,同质知识点反复操练,学生缺乏新鲜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只会降低复习效果,得不偿失。

其次,古诗词鉴赏的复习更要激发学生兴趣。话说三遍不好听,要吸引学生,惟有增加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典故、趣闻、轶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古代诗词的兴趣。比如,在教李清照《醉花阴》这首词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为人,并对这首词发生兴趣,我首先向学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李清照写了这首《醉花阴》,寄给他的丈夫赵明诚,赵明诚觉得词写得太好了,自己写的不如妻子,但他不甘心,于是赵明诚废寝忘食想了三天三夜,写了十五首词,把李清照的《醉花阴》混杂在这十五首词中,然后拿给朋友看,要朋友评选哪首写得最好,朋友欣赏了半天,说道:“只有‘莫道不销魂’三句绝佳”。学生听了这个故事都发出会心的微笑,不禁对这首词产生兴趣和期待,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效果显著增强。又如复习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我先投影了一首《破阵子·初三点评》“夜里挑灯作业,梦回已是天明。八十本练习下肚,五十条定律背清,头晕、目眩、耳鸣。笔作行云飞快,眼睛直冒金星。了却中考今生事,赢得他人身后评,可怜近视深!”,因内容紧扣初三生活,学生不禁会心一笑。回头再来复习原文,学生很能理解词牌的作用了。

再次,在古诗词鉴赏的复习上,就要找准分析的切入点——意象。如“酒”的意象一般都是“愁”,所谓“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举杯消愁愁更愁”;“柳”的谐音是“留”,因此凡有“柳”者,题材一般都是“送别”,表达的感情当然就是“依依不舍”了。如出现“明月”,则是“怀人”,表达思念之情。有诗为证“明月千里寄相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抓住意象分析诗词,自然事半功倍。理解了意象,就像厨师拥有了快刀,还不足以切出好肉。只有从练习中引导学生归纳该类题型的解法,授人以渔,才能磨炼出一流厨师的刀功。诗词鉴赏主要是对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的把握。在分析其意境时,景、情、境三个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学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4.在分析作者表达手法时,一定要采用“表达技巧+句意分析+主旨情感”的解题思路,不然只能得到基本分。中国的诗词曲一般都离不开写景叙事,以引出抒情、议论之句。考试时也就问问作者通过什么意象来抒发怎样的感情,套路较为单一。学生完全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归纳出解题方法。如诗词的题材无非就是“送别”“边塞”怀人”等,而不同的题材都有固定的表达内容,稍加归纳,学生就可不变应万变。除了题材,作者的背景也是不能忽视的,如苏轼为首的“被贬”文化。苏轼少年得志,可惜锋芒毕露,招人妒忌,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苏轼忠心报国,又才华横溢,皇上对其颇有不合,得以反复起用。苏轼的词多在被贬时作,反映的一般都是为国效力之心,豁达的胸襟等。因此,凡是苏轼的词都可以按这个模式去套。这种方法,对一些后进生不失为一条终南捷径。对优生,要求可以更高,分纵式联系(同题材不同作者)和横式联系(同作者不同风格),综合初中阶段的诗词曲作品分门别类,化繁为简。

还有,要把握轻重,掌握分寸。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就要一带而过,如纠缠太久,学生不感兴趣。但对于学生不懂的,就得重点分析,否则学生难理解。

最后,文体之问也有联系,因此,我们复习时应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记叙文中的议论句,就是点睛之笔。诗词曲都多由事引出议论,抒发感情。可见做记叙文阅读的方法也适用于古诗词鉴赏的题目,抓关键句是二者的共性。

总之,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上好复习课还应多借鉴别人的经验。而且还要运用一些灵活、实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结合具体的复习内容,使古诗词复习课充满生机,情趣盎然,让学生真正喜欢古代诗词,以确实提高学生对古代诗词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最终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上一篇:虚拟语气5--虚拟语气的其它表达形式下一篇:小学军训第二天日记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