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特征

2024-06-07

基本特征(精选11篇)

基本特征 篇1

摘要:地域性是民间美术的基本特征之一。民间美术由于地域与种族分布的不同, 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任何民间美术作品都是通过创作者个性的张扬来完成的, 但是创作者个人的意志、气质、性格, 审美情趣和艺术特长等各种因素的差别, 又和他们个人的生长环境及文化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而这些地域和文化的差异性恰恰是艺术个性特征产生的基础和根源。所以, 民间美术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地域性特点, 正是通过这种内在的逻辑关系而形成的。

关键词:民间美术,艺术特征,地域特征

中国土地幅员辽阔, 生活环境的不同, 造就了文化形态上的千差万别, 所以就地取材就成为民间美术创作个性特质形成的基本条件。例如在南方'一般多用丝绸、棉麻、竹藤等作为创作原材料而成为一种标识:北方则多用麦秸杆或皮毛类等具有地域特征的材料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各个地区产生独特的、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民间工艺品, 正是在这种差异中形成的。

即便是相同题材的民间作品, 也存在着极大的地域差别。同样是剪纸, 由于地域分布不同, 南北的风格也就不同。北方剪纸讲究的是浑厚粗犷与朴实无华, 南方剪纸则追求的是灵巧秀美与纤细柔弱。正如郭沫若所说:“曾见北国之窗花, 其味天真而浑厚, 今见南方之刻纸, 玲珑剔透得未有”。如在皮影的创作上, 西北地区的皮影造型逼真, 用色大胆, 四川皮影细腻灵活;云南皮影则造型浑圆、整体感强。而织锦、印染、刺绣, 木版年画、陶瓷、捏塑、民间编结与玩具等, 更是受到当地民众审美观念和欣赏趣味的影响, 形成了每一个地区自己独特、鲜明的地域性特征。

民风民俗因地域的不同, 也会导致民间美术在用途上有所不同。如山西民居上的木雕艺术是用来展现家族的威望, 而云南少数民族则将木雕面具视为驱邪的工具。陕西由于地缘原因, 面食 (面花) 作为祭品是可以食用的。而南方由于气候原因, 伞除了作为日常用品外, 还是祭祀活动的重要工具。因地制宜始终是民间美术形式表现的一大特点, 各地区、各少数民族又因为习俗、民族信仰的不同, 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也大不相同。如彝族、哈尼族服饰崇尚黑色, 藏族、白族崇尚白色。正是这种地域性的特点, 形成了少数民族对审美认识的差异性, 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追求。所以不同地域、不同生捂习惯和人文风情赋予了当地人们无限的想象力和原创力, 只有与当地的文化风情相连宜, 民间美术的产生和发展才会生生不息, 永不衰亡, 才会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民间美术类型。

和谐企业社区的基本特征 篇2

创造“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是建设和谐社区的前提

小区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活动空间,小区环境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生活态度、文明程度和参与建设和谐的力度。一个设施陈旧、污水横流、垃圾成堆的小区环境,很容易成为助长不文明行为、引发各类矛盾的“催化剂”,而一个高雅、整洁、优美、文明的生活环境,肯定会被居民热爱、珍惜,成为修心养性、营造和谐的“净化剂”。创造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就是要完善小区配套设施,培养居民节约、环保、卫生的良好习惯,净化、美化、绿化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一是要按照现代化、智能化、规范化的标准,加快小区基础设施改造,特别要抓好对新建小区的施工质量和物业管理的前期介入,努力创建一个设施完备,生活便利的生活环境,让居民得到高层次的心理享受。二是积极推行“绿色物管”新理念。不断提高小区的绿化管理水平,按照小区的地理位置和房屋布局、居民的文化程度和工作性质,设计一些独具特色的绿化方案,栽种一些个性鲜明的花草树木,使小区内的房屋建筑风格、配套设施水平、绿化艺术品位与居民人文特点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给人以“温馨、自然、优美”的视觉享受。同时,要大力开展“节约型社区”建设,引导社区职工和辖区居民,从自身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度电,养成崇尚节约的良好行为习惯。三是要抓好环卫保洁管理。环境卫生是一个小区的脸面,既反映了物业管理水平,也反映了居民的文明水准。多年来,胜中社区发扬“精、细、美”的胜中精神,先后建立了“半月抽查、双月检查、考核排序、奖优罚劣”的考核机制,实行了物业管理巡检制、楼道检查表制,不断提高物业管理水平,为居民创造了优美洁净的生活环境,受到一致好评。

提供“温馨便捷的优质服务”,是建设和谐社区的基础

居民对生活的满意程度是衡量社区和谐与否的重要指标。提供温馨便捷的优质服务,就是要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领域,以居民是否满意来检验和谐社区建设成效。一是要在优质服务上下功夫。社区要关注居民的不同需求,大力推行“首问负责制”、“素质人居”、“总台式服务”等新的理念,及时解决居民关心、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特别要抓好440服务、抄表收费等窗口建设,制定严格的服务标准、服务时限、服务规程,对居民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要快速反映,及时解决,让居民在享受物业服务的过程中,感受温馨、体会和谐,促进居民与社区之间的和谐互动。二是要在特色服务上做文章。让自己的身体更健康,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是和谐社区建设的重点问题,社区医疗卫生和学前教育系统要以满足居民需求为动力,积极培育糖尿病、结石治疗、心脑血管、儿童保健等特色专科,大力开展幼儿思维训练、感觉综合训练、蒙氏教学、幼儿情景教学、宝宝乐园等特色教学,让居民在和谐创建中得到更多的实惠,不断提高参与和谐创建的积极性。三是要在人性化服务上见成效。社区管理服务是直接与人相处的活动,关心人、帮助人、满足人是提高社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创建和谐社区的重要环节。因此,社区要积极推行“礼仪服务”,在接待居民来访、上门维修服务、抄表收费售电等各个环节,制定礼仪规范,在满足居民物业服务需求的同时,进一步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为创建和谐社区奠定情感基础。

维护“安全稳定的社会秩序”,是建设和谐社区的关键

我国正处在“加快发展机遇期”与“各类矛盾凸显期”相互交织的特殊阶段。在这一时期,各类热点问题、利益冲突和突发事件对社会心理、群众情绪产生很大影响。维护安全稳定的社会秩序,就是要采取综合措施,保障社区安全稳定、辖区秩序井然、群众安居乐业。一是要树立安全发展观念。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发展绝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科学发展首先要安全发展,关注和谐首先要关爱生命。我们要把关爱职工居民生命健康,放在社区管理服务的第一位,不断加强安全教育和监督管理,大力推行HSE体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执行《安全生产问责制度》,筑牢安全生产的根基。要突出加强对民用天然气的安全管理,切实维护职工居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权益。二是要深化“平安社区”创建。安居才能乐业,乐业才有和谐。当前,社区流动人口不断增多,入室盗窃、拦路抢劫等违法犯罪活动日益猖獗。社区要进一步加强社区治安管理,积极构筑以社区民警为主体、以社区治安巡逻队为主力、以家委会为依托、以百户治保员和门卫为骨干、以辖区居民义务巡逻为补充的群防群治网络,加大人防物防技防投入,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分子,为构筑和谐提供安全屏障。三是要全力维护大局稳定。稳定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特征,没有稳定就谈不上和谐。社区党组织要把维护稳定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建立完善稳定工作承包网络和应急预案,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将各类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要认真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小区、进入家庭,听取群众呼声,了解群众心愿,妥善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防止矛盾的积累和激化。要抓好非在职党员教育管理,引导他们在和谐建设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建设和谐社区的支撑

和谐始于内心。良好的心态、健全的人格、文明的言行,是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就是引导居民群众讲文明、讲道德,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增强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一是要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居民由于生活空间相对封闭,有时在认识问题上存在较大的片面性,处理问题也比较偏激,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现象。社区要运用各种手段,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各类人员认清深化改革的新形势,把握国民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以达到开阔视野、了解大局、顺应形势、平衡心态的目的。二是要倡导知荣明耻的道德风尚。思想文化、道德规范对人际关系具有调解和整合的功能。社区要运用各种手段,大力宣传“八荣八耻”的具体内容,广泛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楼栋、文明单元”创建活动,引导居民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为创建和谐提供道德支撑。三是要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文化艺术对于充实精神世界、提高生活质量、舒缓心理压力、促进社会和谐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社区要把弘扬社区先进文化作为和谐创建的重要内容,抓好社区图书馆、小区广场、文体活动室等文化场所建设,为居民参与和享受文化生活创造良好条件。要按照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原则,组织居民成立老年合唱团、京剧联谊会、居民秧歌队等业余文化团体,鼓励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进一步提高居民的境界、情趣、品位,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良好社会心态。

营造“团结协作的共建氛围”,是建设和谐社区的保证

和谐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营造团结协作的共建氛围,就是社区与主营单位、小区居民共同管理社区事务,密切配合,功能互补,形成合力。一是社区与地方政府和谐共融。要始终畅通与地方政府的主流合作渠道,积极构筑稳固良性互动的合作协调机制,做到思想上多沟通,感情上多交流,重大决策定期通报,切实消除合作梗阻,打通合作通道。要进一步强化联防联治防控体系,与地方政府联手联力,共同维护社区治安稳定。要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使油地双方职工群众在心理上消除隔阂、加深了解、走向融合。二是社区与主营单位和谐共建。社区要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驻共建、促进发展”原则,与主营单位开展各种形式的共建活动,形成思想工作联做、生活环境联建、社会治安联防、公益事业联办、社区文化联谊的良好局面。要发挥社区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医疗服务到前线、文艺演出到前线、志愿服务到前线等活动,支援主营单位的生产建设。要加强与中小学的联合,深入开展“小手拉大手,共建文明社区”活动,为青少年开辟社会实践的基地。三是社区与辖区居民和谐共处。在现代社会里,严密的防盗门和自身的心理防线使“社会人”变成了“个体人”,邻里之间虽然仅有一墙之隔,却互不相识。为此,社区要广泛开展“邻里守望”、“楼道互助”以及“亲情小区、亲情楼栋、亲情家庭”等活动,让疏远的人亲近起来,让冷漠的人热情起来,让孤独的人充实起来,共同把社区建设成为有亲和力、有凝聚力的幸福家园。要关注困难群体的疾苦,广泛开展“扶贫助困献爱心”活动,下大气力抓好再就业工作,让他们切实体会到和谐社区的温暖。

形成“竞相迸发的发展活力”,是建设和谐社区的根本

发展依靠群众,发展为了群众,发展的成果让群众共享,这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工作原则,也是创建和谐社区的目标所在,更是激发社区发展活力的重要途径。形成竞相迸发的发展活力,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优化管理运行机制,提高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将发展的成果惠及到广大职工和居民群众。一是要依靠深化改革增活力。社区是改革的产物,随着油田改革的不断深入,社区的变革将进一步向纵深推进。各级党组织要教育引导职工群众,正确处理改革与和谐的关系。改革与和谐是事物发展的两个方面。改革是为了推动社区在更高层次上的和谐发展,而和谐是推进改革、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如果我们把改革的步子缓下来,把发展的速度减下来,也许能够使某些正在显露的社会矛盾暂时退隐下去,使某些比较尖锐的社会矛盾暂时缓和一下,然而长期拖下去,只能造成人民内部矛盾的“积蓄”效应,从而使解决矛盾的工作陷入更大的被动乃至成为死结,最终损害的还是职工群众的利益。而和谐创建是在承认这些矛盾、冲突的基础上,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正确化解矛盾、消除冲突,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创造安定团结的良好环境,推动社区的协调发展。二是坚持推动创新要活力。要发挥职工群众的首创精神,积极推行管理服务创新活动,培育和谐向上的团队精神,锤炼个性鲜明的服务品牌,为推动社区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三是转换经营机制强活力。要积极适应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行、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的新要求,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鼓励基层职工自觉到外部市场中去锻炼队伍、增长才干,学会用市场的机制、市场的观点、市场的方法去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用发展的成果激励职工的斗志,努力闯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四是调动一切力量添活力。居民是和谐社区建设的主体,离开了居民的参与,和谐社区建设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要采取各种措施,引导辖区居民积极参与到和谐社区建设中来,为小区建设建言献策,贡献力量,形成“小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良好社会氛围。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大课题,建设和谐社区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工作中积极探索,认真总结,大胆实践,开创和谐社区建设的新局面,为和谐油田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傣族妇女服饰形制基本特征 篇3

服饰由头饰、衣饰和足饰三部分组成。头饰又称冠帽, 有冠、帽、巾、帕等形制,其功能是保护头部;衣饰即有袍、 衫、褂、裙、裤等多种形制,就我国古代服饰的基本形制来看,上身着服装为衣,下身着服装为裳;足饰指脚上的衣着, 有靴、鞋、袜等,目的是保护脚不被冻伤和受创。

一、头饰

傣族常戴笠。笠是西南民族特别是雨水较多地区的一种服饰,且形制多样。其帽面要比帽圈大二寸多,固定在上下支撑的竹条上后,才会有中间似塔尖高耸、帽周圆略往上翘的优美造型。斗笠是傣族妇女心爱之物。斜戴额前既可遮阳又防晒避风雨。傣族未婚少女戴一顶镶满银泡,帽沿缀满银芝麻铃的小圆帽;已婚女子结发于脑后,缠上一串串银铃、 银泡,外戴尖顶的竹编漆质笠帽。

二、衣饰

傣族妇女中上衣由长内褂和短外衣两部分构成。上衣身短袖子长。身穿无领无袖右襟内褂,前胸成排缀满上千颗闪亮银泡,衣领由一条宽约两寸镶满银泡的布条挂在颈部;外套为无领直襟青色短衫,比内褂稍短,穿上外套,正好将内衣镶满银泡的衣边显出来,外套左右两边到颈部镶有一排约两寸的银泡,衣下摆绣有宽约四寸的各色条纹及花纹,色彩艳丽、明快,袖口由红、绿、黄、蓝、紫等绸缎装饰而成。

三、筒裙

傣族妇女下穿筒裙,一至三条不等,习惯从上向下套穿, 裙摆镶嵌彩色花边,数条裙子重叠着穿,一条比一条短,让每条筒裙下摆花边外露,每条裙摆向左提,形成左高右低。 筒裙用一米多长,饰有植物、几何纹的绣花腰带逐条裹在腰间束紧。腰系三块至五块呈长方形,有青色布打底花围裙, 上绣有彩色花边,数条围裙重叠,一件比一件低,显露每件花边。傣族女子臀部缠戴一块三角形或梯形镶满银泡和各色绒花的布块,银泡上有成条的珠片,横竖交叉形成菱形图案, 并在交点处装饰毛线绒球。傣族女子将其系于腰部向下覆盖三分之二的臀部。将三角形饰物斜缠于后腰部。四、足饰

傣族妇女过去多穿自制自染布鞋,黑色或者红色。现多是在市场购买布鞋、皮鞋等。

五、发式

傣族妇女其椎髻立于头顶。其过程,先束发盘绕于头顶, 把头簪子插在发中固定,再用一条长丈余、宽两寸的青布头帕将头发裹住,再用一条一尺长、四指宽,两端绣有各色花纹图案的青布护耳,加一条鲜红缨穗垂于两耳,又用一块自织的长半米、宽半尺的红色条纹布从前额沿头顶披至后脑, 再用一条宽两寸、两端绣有花纹的青布条捆稳,又将披于前额和后脑的红色条纹布撩起别进头帕内,再用一条长两尺宽三寸、上面缀满银泡、银穗的青布条围绕头部披在前额上。 打好的发髻是直立的就像古代中原秀才或宫女头顶高高耸起。

幼年: 编发并盘于头上为饰。少女: 发型同幼年。凡出嫁者,发辫变为发髻,用一极长的条形青布包头,缠裹于头部,外以丝条束紧在头上,包好后可高达30厘米左右,像一顶特制高帽。各地之间,在款式和装饰上有一定差异。现代傣族头饰,以头帕或头巾缠头。少女,多为覆盖于头顶, 已婚妇女则重叠紧束头部和发髻,老年人则包缠较为随意。

六、银饰

傣族妇女以银饰品为主,有手镯、镂花银戒指、发簪、 银项圈、银腰带、胸花、耳饰、手镯等。手镯,中空开口, 两端呈龙头,面刻鱼鳞纹。银腰带,由长方形银牌相连而成, 两端配置挂扣。银牌上的花饰有几何纹、动物纹等做工精致。 银饰多为本族银匠打制。

(一)银钮。女性服饰中极具特点。钮呈半圆形中空, 弧面镂刻为蜜蜂纹,或其他花纹。多镶钉于上衣襟边。

(二)耳饰。多为银制,也有银镀金和镶嵌宝石,款式多样。以环式和柱式两种。环式称为耳环,多以银丝线盘成, 一端有一活扣,打开后即可穿入耳洞。也有方形。耳环多为银镀金。柱式当地人称为耳柱。形制有筒形、象足形、蘑菇形等,多为镀金。其中蘑菇形较典型,在圆柱体有螺母式的设置,可以扭合或开启。用时旋扭开穿入耳眼再拧合。

(三)戒指。呈不规则圆环状,前宽后窄。平时只戴一至二个,盛装时多达10多个。

(四)手镯。为银制,粗细口径不一,多菱形,中空面刻各种阴刻图案,有点纹、动物纹等。也有戴玉镯的。

(五)银项圈。分镶珠和平素两式。镶珠式,环形开口, 两端为反向鹭头形纹。圈面自上而下渐宽。整体面纹为二龙戏珠,龙身为镂空花,上镶嵌红、蓝色珠。做工精致,造型别致,为同类饰品做工最为繁琐,纹饰最为丰富。

服饰镶芝麻响铃、银泡等。常用小银泡在内褂前胸处横列成三角形图案、领口处缀成菱形图案;在领边及下摆边沿镶有宽窄不一成几何图形的小银泡带,银泡间饰银穗,象征吉祥;腰后系的三角巾也缀有银泡;另外,还有一条装饰性的银花腰带从背后斜挎前面,末端也坠有一团银芝麻响铃。

摘要:服饰是动态的文化,是民族文化体系中最直观、最真切的文化事象,它深刻反映着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文化传统的生产和消费、历史演进、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审美情趣以及文明程度,是人类精神文化的积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网络广告的基本特征 篇4

网络广告的基本特征

电子网络广告是新生代的广告媒介,它是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而逐步兴起的,它有传统媒介广告的优点,又有传统媒介 所无可比拟的优势。电子网络广告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电子网络广告指企业在互联网上发布的一切信息,包括企业的互联网域名、网站、网页等;狭义 的电子网络广告一般指建立一个含广告内容的 4.受众数量统计精确

利用传统媒体投放广告,很难精确地知道有多少人接收到广告信息,而在Internet上可通过权威、公正的访客流量统计系统,精确统计出每个广告的受众数,以及这些受众查阅的时间和地域分布。这样,借助分析工具,客户群体清晰易辨,广告行为收益也能准确计量,有助于客商正确评估广告效果,制定广告投放策略。

5.实时、灵活、成本低

在传统媒体上投放广告,发布后很难更改,即使可改动也往往要付出很大的经济代价。而在Internet上投放广告能按照需要及时变更广告内容,当然包括改正错误。这就使经营决策的变化可以及时地实施和推广。作为新兴的媒体,网络媒体的收费也远低于传统媒体,若能直接利用网络广告进行产品销售,则可节省更多销售成本。

6.感官性强

网络广告的载体基本上是多媒体、超文本格式文件,可以使消费者能亲身体验产品、服务与品牌。这种以图、文、声、像的形式,传送多感官的信息,能让顾客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商品或服务。

7.网络广告是多维广告

传统媒体是二维的,而网络广告则是多维的,它能将文字、图像和声音有机的组合在一起,传递多感官的信息,广告受众可以对其感兴趣的产品信息进行更详细的了解,大大增强网络广告的实效。

8.网络广告拥有最有活力的消费群体

互联网用户70.54%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64%家庭人均月收人高于1000元,85.8%年龄在18岁到35岁之间,83%受过大学以上教育。因此,网络广告的目标群咸阳网站建设、网站制作、关键词排名

尚杰网络工作室shjseo.com 体是目前社会上层次最高、收人最高、消费能力最高的最具活力的消费群体。这一群体的消费总额往往大于其他消费层次总额之和。

9.网络广告制作成本低.速度快,更改灵活

网络广告制作周期短,即使在较短的周期进行投放,也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很快完成制作,而传统广告制作成本高,投放 周期固定。另外,在传统媒体上做广告发布后很难更改,即使可以改动往往也须付出很大的经济代价。而在互联网上做广告能够按照客户需要及时变更广告内容。这 样,经营决策的变化就能及时实施和推广。

10.网络广告具有交互性和纵深性

交互性强是互联网络媒体的最大优势,它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信息单向传播,而是信息互动传播。通过链接,用户只需简单 地点击鼠标,就可以从厂商的相关站点中得到更多、更详尽的信息。另外,用户可以通过广告位直接填写并提交在线表单信息,厂商可以随时得到宝贵的用户反馈信 息,进一步减少了用户和广告客户之间的距离。同时,网络广告还可以提供进一步的产品查询需求。

11.网络广告能进行完善的统计

“无法衡tt的东西就无法管理”,网络广告通过及时和精确的统计机制,使广告主能够直接对广告的发布进行在线监控。而传统的广告形式只能通过并不精确的收视率、发行量等来统计投放的受众数量。

12.网络广告可以跟踪和衡量广告的效果

广告主能通过互联网即时衡最广告的效果。通过监视广告的浏览量、点击率等指标,广告主可以统计出多少人看到了广 告,其中有多少人对广告感兴趣并且进一步了解了广告的详细信息。因此,相比较而言,网络广告使广告主能够更好地跟踪广告受众的反应,及时了解用户和潜在用 户的情况。

13.网络广告的投放更具有针对性

咸阳网站建设、网站制作、关键词排名

尚杰网络工作室shjseo.com 通过提供众多的免费服务,网站一般都能建立完整的用户数据库,包括用户的地域分布、年龄、性别、收人、职业、婚姻 状况、爱好等。这邱资料可帮助广告主分析市场与受众,根据广告目标受众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投放广告,并根据用户特点作定点投放和跟踪分析,对广告效果作出 客观准确的评价。

另外,网络广告还可以提供有针对性的内容环境。不同的网站或者是同一网站不同的频道所提供的服务是不同的,并且具有很大的区别,这就为密切迎合广告0标受众的兴趣提供了可能。

14.网络广告的受众关注度高

据资料a示,电视并不能集中人的注意力,电视观众屮40%的人同时在阅读,21%的人同时在做索务,13%的人在吃喝,12%的人在玩赏他物,10%在烹饪,9%在写作,8%在打电话。而网上用户55%在使用计算机时不做任何他事,只有6%同时在打电话,只有5%在吃喝,只有4%在写作。

15.网络广告缩短了媒体投放的进程

广告主在传统媒体上进行市场推广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市场开发期、市场巩固期和市场维持期。在这三个阶段中,厂商 要首先获取注意力,创立品牌知名度。在消费者获得品牌的初步信息后,推广更为详细的产品信息。然后是建立和消费者之间较为牢固的联系,以建立品牌忠诚。而 互联网将这三个阶段合并在一次广告投放中实现:消费者看到网络广告,点击后获得详细信息,并填写用户资料或直接参与广告主的咐场活动甚至直接在网上实施购 买行为。

16.网络广告传播范围广,不受时空限制

通过国际互联网,网络广告可以将广告信息

4小时不间断地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只要具备上网条件,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都可以阅读。这是传统媒体无法达到的。

17.网络广告具有可重复性和可检索性

咸阳网站建设、网站制作、关键词排名

尚杰网络工作室shjseo.com 网络广告可以将文字、声音、画面完美地结合之后供用户主动检索、重复观看。而与之相比,电视广告却是让广告受众被动地接受广告内容。如果错过广告时间,就不能再得到广告信息。而检索平面广告的检索则更费时、费事。

18.网络广告具有价格优势

从价格方面考虑,与报纸杂志或电视广告相比,目前网络广告费用还是较为低廉的。为获得同等的广告效应,网络广告的有效千人成本远远低于传统广告媒体。一个广告主页一年的费用大致为几千元人民币,而且主页内容可以随企业经营决策的变更随时改变,这是传统广告媒体不能及的。

IT产业内涵与基本特征 篇5

(一)信息技术

1、软件和服务

(1)451010互联网软件和服务

从事开发销售互联网软件和/或提供互联网服务的公司, 包括在线数据库和交互式服务、互联网地址注册服务、数据库建立和互联网计服务,不包括互联网零售企业。

(2)451020 IT咨询和服务

互联网软件&服务中未分类的信息技术服务提供商,包括信息技术咨询和信息管理服务。

(3)451030 软件

45103010 应用软件,是为商业或消费市场设计、开发和生产专业应用软件的公司,包括企业级、技术级和娱乐软件。不包括生产系统或数据库管理软件的公司。

45103020 系统软件,即从事开发生产系统和数据库管理软件的公司。

注①料来源:全球行业分类标准摘录

2、技术硬件和设备

(1)452010通讯设备

45201010 网络设备,即计算机网络设备产品制造商,包括局域网、广域网和路由设备。45201020 电讯设备,即电讯设备制造,包括电话,交换总机和交换机。不包括网络设备子类中的企业。

(2)452020 计算机&外围设备

45202010 计算机硬件,即个人电脑、服务器、大型机和工作站制造商,包括自动提款机(ATM:Automatic Teller Machine),不包括复印机、传真机和相关产品。

45202020 计算机存储&外围设备,即电子计算机元件和外围设备制造商,包括数据存储设备、主板、视频、音频卡、显示器、键盘、打印机和其他外围设备,不包括半导体设备。

(3)452030 电子设备和装置

电子设备或元件生产和/或发行。包括电子分析、测试和测量工具,电子元器件, 以及其他未分类的连接装置和设备。

(4)452040 办公电子用品

办公电子设备的制造商,包括复印机和传真机。

(5)452050 半导体设备和产品

45205010 半导体设备,即半导体设备生产商。

45205020 半导体,即半导体及相关产品生产。

(二)电信服务

1、5010电信服务

501010 各种电信服务

50101010 数据转换,即主要通过高速宽带或光纤网络提供通信和高密度数据传输服务。

50101020 综合通信服务,即主要固定通信网络运营商和同时提供无限与固网通信服务的公司。

2、501020无线通信服务

5010201 无线通信服务,即蜂窝电话或无线长途通讯服务提供商,包括呼叫服务。

信息化:对时代特征的基本判断

2002 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将时代变化归纳为“ 四化” 特征,即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善, 2007 年,在党的十七大上,将“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四化”特征, 扩展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五化”特征。“信息化”作为人类在当今时代发展的最主要特征,突显出中国共产党对当今时代特征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一目标的提出无疑是顺应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要求,也迎合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浪潮。

1、信息化的定义

信息化是指发展以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为主的智能化工具这一新生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人类社会的历史过程。信息化在中国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当前面临的瓶颈问题、保障我国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2. 信息化的核心内涵

信息化的核心内涵是互联网技术与应用的发展。1993 年,美国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在全球掀起了一个新的信息化浪潮,从此,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发生的事件是:人类的生活、工作和相互交往的方式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化发展最主要的内涵就是互联网,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是信息化的基础和核心。

互联网始于1969 年,它的发展直到“万维网”出现后才得以真正开始。经过40 年的发展,互联网已形成一个跨越国界、快速传播、即时互动的新媒体网络,构成了人类的网络生存状态。1995 年10 月24 日,美国联邦网络委员会① 通过了一项关于“互联网定义”的决议,指出“互联网”指的是全球性的信息系统,它的定义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第一,通过全球唯一的网络逻辑地址在网络媒介基础之上逻辑地链接在一起的网络。这一网络的逻辑地址是建立在“互联网协议”(IP)或今后互联网时代的其他协议基础之上的。

第二,可以通过“传输控制协议”和“互联网协议”(TCP/IP), 或者今后其他接替的协议或与“互联网协议”(IP)兼容的协议来进行通信。

第三,让公共用户或者私人用户来享受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带来的高水平、全方位的服务。这种服务是建立在上述通信及相关的基础设施之上的。

以上所述的定义并不能完全概括互联网的特性,互联网经过40 年的飞速发展,已经成长为一个十分复杂的网络,以往对互联网的定义已不够全面。那么互联网到底是什么呢?它的本质和属性是什么呢?

注①国联邦网络委员会(FNC), 即TheFederalNetworkingCouncil 。

互联网的基本特征 互联网作为人类的发明,逐步成长为人类生活方式的一种新型存在。它的存在,是其内在属性与外在属性之间的对话与循环。

nlc202309010840

1. 物质性与精神性

作为人类存在的新形式,互联网的第一基本属性是主体性和客体性的对立统一, 是物质性与精神性在对立中的统一。物质性与精神性是一对矛盾,物质性是指互联网外在的形态特征,精神性则是互联网的文化内涵;物质性是外在形式,精神性是实质内容;形式表现内容。对互联网属性的研究,不仅要对其物质实体进行研究,更重要的是揭示这一存在背后蕴含的丰富的本质内涵。

互联网的主体性根源于其价值的主体性。价值作为客体对主体的意义,不仅具有客体性本质,而且具有主体性本质,就其主体性而言。互联网的本质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互联网的社会性。社会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属性。正如马克思所说: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是互联网的主观性。价值的主观性,具备三个层面的含义:首先,它是价值主体的自我意识。互联网作为价值主体,总是按照自己特定的价值需要、价值心理、价值意识和价值观念来选择和创造价值;其次,它是指互联网作为主体,具有价值认识的能力,主体不仅能意识到自己的主观需要,而且能够认识到客体满足自己需要的可能性及其程度,并遵循趋利避害的最优化原则;再次,是它的保守性和随即性。一种价值观念一旦趋于稳定或被模式化便具有一定的保守性,但由于人类对互联网需要的随即性、可变性,因而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三是互联网的主导性。即互联网作为人类信息社会的传播载体,其作为技术中枢影响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2. 意向性与混沌性

互联网络的当下应用,其最令人关注的发展之一是网络社区。网络社区不过是各种类型的意义群的聚合,人们在这里寻找与释放的也仅仅是作为人类存在的新形式下的意义与思想的交换。

3. 虚拟性与实践性

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空间,这个空间是通过网络连接全球计算机,综合现代各种先进技术,利用数字化方式生成的一个逼真的数字化的三维感知世界。互联网上除了信息之外一无所有。在这里,我们看不到物质,看不到人的身体,往来匆匆的只是物理信号,即电位变化所体现出来的脉冲变化。这种脉冲作为模拟信号,被人类逻辑的表达为数字信号,进而又将数字信号系列/序列化地表达为信息。所以人类在互联网上能够传递信息,但在物理本质上只是对脉冲的一套逻辑命名。这套人为的逻辑命名系统快速传递着人们的思想,为人们编织着交互关系。

对于互联网,我们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它不具有一般物质存在的基本特征:空间的占有性与不可入性。然而它又是真真切切的存在,它的存在寄生于硬件系统。它是由计算机系统支撑的媒体,是由无数主机、站点、局域网、个人电脑等组成的庞大的交流系统。

4. 自我性与社会性

互联网作为人类的存在,形成人类生存的新环境:网络环境。这种网络环境强化着人们对自我个性的认同,因为“这里聚集着我们个性实验的支持者、观众和游戏者”。在自我认同的同时,更进一步地探索着个性发展的潜力,这种探索主要是以网络角色扮演来实现的。网络角色扮演最主要的情形有三种:扮演与现实角色互补的角色,扮演与现实角色相近的角色,扮演与现实角色差距较大的角色。值得注意的是,以完全本我的角色进入网络者微乎其微。其结果是,网络交往张扬了个体与社会性相背离的一面。

同时,互联网又具有社会性。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媒体单向的交流模式,形成了相互对话、交流、反馈的网际关系,如现在流行的BBS 就是典型的多对多交流形式。我们每一个上网的人都不再是单纯的主体或客体,而是处于一种交互虚拟存在的环境界面中。

5. 开放性与封闭性

开放性是互联网的最大魅力所在,也是互联网力量的源泉。互联网络环境更大程度地呈现出开放的状态,不受干扰地畅所欲言在技术上成为可能。典型的网络文化表现出一种自在性、自存性和自身性,即“内在条件性”,这种“自媒体性”是“个人媒体”的特征,博客、微博客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形式。每个人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传播各种信息,包括文字、图片、音乐、视频

但互联网络同时又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它减弱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直接的交流和沟通,淡薄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最终导致人们社会关系的简单化,削弱了人们的集体意识,降低了人们的社会意识。

6. 现实性与虚拟性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存在,人们曾经一度认为它是深不可测的,但互联网络经过40 年的运作,其社会意义上的神秘面纱已被逐渐揭开。网络远非人们当初想象的那种世外桃源,它仅仅是现实社会的延伸,现实社会所具备的一切特征在网络中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同时,互联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又扩充了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方式,人们可以以虚拟身份进入互联网络社会。在信息社会中,网络具有虚拟性的特征,其主要表现为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网络行为的虚拟性和网络行为主体身份的虚拟性。

网络对于愚昧无知者来说是虚拟的。当然,网络的虚拟是可以避免的,这样一来人们生活中所依赖的网络就会更加突现出其真实性。

7、局限性与超越性

网络的匿名性为人性的充分施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在这里,没有最高的管理机构, 没有等级、特权,网络上的每一个节点、每一个网民,既是网络社会的中心又是网络社会的边缘。从前,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不同造成的各种隔阂,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难以理解,更无法交往。而网络传播满足了人们的各种好奇心,填补了知识的各类空白,各种奇风异俗都能在这里得到展现,简便的网络交往手段更提供了相互理解、学习、探讨的渠道。在网络开发的交往模式之下,丰富的人类文化得到了更加广泛的认同。这就是网络的超越性功能。

但网络并不是万能的,它在提供给人们许多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局限性。比如,我们无法验证从网络上得到的消息的正确性;网络购物时,我们不能保证自己买的商品没有质量问题等等。

8. 在场性与离场性

网络传播从根本上打破了限制人际交往的时空阻碍。在网络人际交往中,由于交流场景的虚拟,交流主体的缺场,结果在网络中流动的只剩下意义本身。但在网络中的活动又能确确实实地影响到我们的现实生活。

电视会议是用电视和电话在两个或多个地点的用户之间举行会议,实时传送声音、图像的通信方式。它同时还可以附加静止性的图像、文件、传真等信号的传送。参加电视会议的人,可以通过电视发表意见,同时观察对方的形象、动作、表情等,并能出示实物、图纸、文件等实拍的电视图像或者显示在黑板、白板上的和图,使在不同地点参加会议的人感到如同和对方在进行“面对面”的交谈,在效果上可以代替现场举行的会议。

9. 遮蔽性与解蔽性

网络信息最大的特点是匿名性。人们隐藏了自己的身份,隐藏了自己的身世、地位和信誉,自由地表达、纵情地袒露心扉,有时还掺杂着非理性的情绪,从而使信息的真伪很难判断。

网络拥有很鲜明的遮蔽性,但另一方面,它同时又拥有解蔽性。与一般信息相比较,网络信息更容易被监督,因为它时刻处于众目睽睽之下。

回首“网事”,从“虎照丑闻”到“出国考察视频”,再到“躲猫猫”等等,网络监督可谓凭借风起云涌之势,发挥着非凡的威力。

10. 游离性与固定性

“文字与图像以光速穿梭,其繁殖速度之快令人类难以驾驭……它们不是按树型方式繁殖,如在中心化的工厂中那样;而是按根型方式在任何一个非中心化地点繁殖。”传统时间的线性、不可逆转、可量度、可预测等特性被网络技术冲击得支离破碎。“地域性解体脱离了文化、历史、地理的意义,并重新整合进功能性的网络或意向拼贴之中,导致流动空间取代了地方空间。”并形成了“全球与地域动态的新链接”。

11、传承性与背叛性

网络媒体作为传统媒体的融合与提升,既部分重合了传统媒体的功能,又大大超出了传统媒体的功能。

与传统媒介相比,网络具有更多更强更综合的传播功能。如E-mail 是传统邮电功能的延伸,网络聊天与可视电话是传统电信功能的延伸,网络新闻与电子报纸是传统印刷媒介功能的延伸,网络广播与网络电视是传统广电媒体功能的延伸,同时网络媒介还具有计算功能、广告功能等等。

产业集聚的基本特征初探 篇6

一、空间接近与临界聚集特征

产业集聚具有空间接近 (Proximity) 特征。经济全球化并没有削弱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相反社会经济活动却日趋集聚化。产业集聚客观上要求价值链上或物质流中相互关联的企业在特定空间上高密度、近距离地集聚, 以创造资本、土地、劳动、基础设施等生产要素集聚的条件, 进而吸引供应商、客商大量集聚, 微观主体因其区位优势而自然获得利益。空间上越充分地接近, 人们面对面地交流和“干中学”机制逐渐形成, 就越能促使正的溢出效应的发生和资源的共享, 外部经济性自然显著。产业集聚的空间接近性还为微观主体联合行动, 共同创造动态集群效应作好了准备。

产业集聚具有临界聚集 (Critical mass) 特征。产业集聚体内需要聚集充分多的、超过临界数量的企业和相关机构关联、互动, 形成相互依存、功能互补的状态, 才能对微观主体的绩效产生实质性影响。因为从产业集群的外部来看, 只有企业的大量集聚才能实现规模经济;从内部来看, 唯独如此才能实现范围经济。而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是产业集群作为市场和企业之中间组织存在的经济学基础。

二、相互关联与交互作用特征

产业集聚具有相互关联 (Linkages) 特征。产业集聚是相互依存的企业通过一条增值的价值链或物质流联结而成为一个生产网络。当它们同处于一条产业链的上下游, 具有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 纵向合作、协作互补将成为第一要务, 它们的生产经营活动共享最终需求这个共同的目标市场。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深化, 原材料生产专业化、中间产品专业化、零部件生产专业化甚至某一工序专业化, 微观主体之间相互关联, 接近而互动, 由此创造出规模更大的市场, 每个环节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最终市场相连接, 并有获取各自利润的可能性。通过专业化分工与协作, 形成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的类似于生物生态系统那样的共生共存的生态环境, 有生命力的企业在这种产业生态环境下都有广阔的生存空间。当它们处于同一产业的产品生产, 相同或类似的生产工艺促使企业增强关联性, 共同开拓终端产品市场, 横向的竞争关系迫使企业想方设法增加产品差异化, 竞争中有合作, 合作中衍生出新业务、新企业, 由此创造出范围更广的市场, 使栖息于同一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主体结网而共生。当它们处于不同产业却因物质流交换关系而形成类似于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或“食物网”的产业网络结构时, 一种有机体是另外一种有机体的食物, 作为捕食者的有机体和作为食物的有机体之间在数量上存在相互制约的作用, 从而维持生态圈的平衡。一个产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产业的投入, 数量相互匹配, 形成相互关联的产业共生体。

产业集聚具有交互作用 (Interactions) 特征。产业集聚在空间上接近和专业化分工还不足以维持群落竞争优势的长期存在, 在满足一定水平的、积极的交互作用条件下, 集群效应才能发挥出来。产业集群内知识产生、转移和分享非常频繁, 企业、机构、个人之间发生强烈的信息交换以提升区域的创意性社会氛围, “干中学”通过技术外溢 (Spillovers) 获得意想不到的副产品, 地方化知识大多是以非编码形式存在的, 有关竞争者的产品设计、材料使用和市场开发等信息的溢出在集群内司空见惯, 非正式交流可以促进默认知识 (Tacit knowledge) 的传播, 加快技术的扩散并引起新一轮创新的开始。产业集聚为共有技术开发创造了条件。微观主体相互作用把技术创新向深度推进, 由集聚、聚合形成的产业集群通常会引致创新集群。

三、弹性专精与模块化特征

产业集聚具有弹性专精 (Flexible specialization) 特征。20世纪70年代后期“第三意大利”现象的出现激发了对地方化生产网络的讨论。1984年皮埃尔 (Piore) 和萨贝尔 (Sabel) 合著的《第二次产业分工》一书对新产业区发展模式予以诠释, 提出弹性专精即柔性专业化生产方式。1989年他们又进一步指出推行高度分解、弹性专精的生产系统是区域成功的一个基本因素。实际上它构筑了由大批量、少品种、刚性化的“福特制”时代向弹性专精生产方式的“后福特制”时代转变的分水岭。

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与现代技术的发展为弹性专精生产方式创造了压力和条件。针对多品种定制生产, 即使在大企业内部组织生产, 规模经济优势也难以充分发挥, 产业集聚恰恰提供了一种生产多样化产品和服务的“场所”。在生产过程中精密的劳动分工为获取生产的灵活性创造了先决条件, 中小企业集中力量做好自己最具优势的那一个环节, 做精做专, 生产的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 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又使每个企业只集中于一个小范围的大规模生产。产业集聚由多个专业化的中小企业在弹性专精基础之上建立起一种竞争协作的关系网络, 增强了抗风险能力, 可以灵活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

弹性专精生产方式虽然源自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聚区, 但它同样适用于大企业为主导, 大中小企业共生的产业集群。如日本的丰田汽车集群除了自己有8个专业化工厂外, 与外部直接协作的有450多家工厂, 这450多家工厂又有1500家协作工厂, 这1500家工厂的外围又有许多协作工厂。主导企业只抓住价值链的核心环节, 把非关键性的环节外包给专业化企业, 把零部件生产交给具有专有技术和技能的企业, 如此形成一个弹性专精的生产网络。

产业集聚具有模块化 (Modularization) 特征。所谓“模块”是指半自律性的子系统, 通过和其他同样的子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更加复杂的系统或过程。而把复杂的系统分拆成不同模块, 并使模块之间通过标准化接口进行信息沟通的动态整合过程就叫做“模块化”。模块化分解和模块化集成都是模块化的具体表现形式。现代社会产品技术日益复杂, 单独的微观主体已不能完成所有的生产经营过程, 全能型的企业将无法生存, 因为不同企业通过协作能够创造更大的价值。模块化使企业能够驾驭日趋复杂的技术, 通常把产品分解为模块这样的子系统, 设计者、制造者和用户都获得了很高的灵活性。IBM公司于1964年推出的360系统就是最早的模块化电脑, 同一个模块往往有众多的企业参与研发, 通过淘汰赛最终是赢者通吃, 由此引发了信息产业集聚硅谷的现象, 有人把硅谷的成功归结为模块化的成功。当前跨国公司把非核心的制造业务转移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 整个产业链上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却保持高度一致, 模块化的即插功能保证了生产的稳定性以及市场多样化的满足。产业集聚上下游每一个环节都会集聚大量的企业, 模块集成商和模块制造商已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的关系, 而呈现纵横交错的网络结构。模块化生产方式不仅存在于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 还广泛存在于家具制造、钟表制造、汽车制造甚至金融服务等产业集群之中。

四、嵌入本土与嵌入全球特征

产业集聚具有嵌入性 (Embeddedness) 特征。嵌入性是新经济社会学的一个概念, 是指人们的经济行为嵌入社会关系之中。格兰诺维特又进一步将嵌入性分成关系性嵌入和结构性嵌入, 前者是指经济行为者嵌入其所在的关系网络中并受其影响, 后者是指经济行为者及其所在的网络在更宽的视野嵌入社会结构当中, 并受来自社会文化、制度环境的影响。产业集聚过程中嵌入关系网络, 各经济主体之间的正式和非正式联系相当紧密, 交流十分频繁, 长期协作中形成了群落的内在规则和行为规范, 将降低交易费用, 多次重复博弈甚至无限次博弈促使合作机制的建立, 信任文化一经形成将大大减少机会主义行为, 产业集群优势得以强化和持续。产业集聚嵌入当地已形成的社会文化氛围中, 深深扎根, 才能枝叶繁茂。文化是一种具有地域特征的社会资本, 如善于冒险的企业家精神、开放的文化传统等等, 产业集聚借助这种“软”要素, 确实能够提高既定投入下的预期收益。产业集聚若建立在“沙滩经济”、“飞地经济”基础之上, 难以嵌入或没有嵌入本土, 集聚终究会走向其反面——分散甚至消散。产业集聚嵌入行为者的信息共享关系网络, 嵌入当地经济社会文化, 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集聚、聚合, 构筑有竞争力的经济群落。

笔者认为, 可以将嵌入性外延加以伸展, 产业集聚还具有嵌入全球价值链 (Global Value Chain) 的特征。产业集聚专业化创造的巨大生产能力必须靠全球市场来消化, 不论是高技术产业集群还是传统产业集群, 都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嵌入全球价值链, 在销售环节通过贸易方式、在制造环节通过一定的组织方式都是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可选路径, 嵌入是参与国际分工的第一步, 也是产业集聚提升国际竞争优势的起点。产业集聚嵌入全球价值链之后, 逐步向价值链的高端攀升最终实现其升级, 才能分享价值链上更大的利益。

[注]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规划基金项目

参考文献

[1]臧新.产业集群产生原因的理论困惑和探索[J].生产力研究, 2003, (1) .

[2]蔡秀龄, 林竞君.基于网络嵌入性的集群生命周期研究——一个新经济社会学的视角[J].经济地理, 2005, (3) .

[3]李平, 狄辉.产业价值链模块化重构的价值决定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06, (9) .

[4][日]青木昌彦, [日]安藤晴彦.模块时代:新产业结构的本质[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3.

中职旅游人才基本特征探讨 篇7

关键词:旅游市场,中职旅游专业,中职人才,基本特征

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 迫切需求一批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旅游基层专业人才。中职人才是旅游专业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因素。本文侧重分析旅游中职人才具备的基本特征, 以更好地适应旅游行业或企业的实际需要。

一、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即愿意从事一线服务工作, 从基层服务做起, 不怕苦不怕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履行岗位职责, 以恭恭敬敬、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工作。这是基于旅游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服务性的产业性质所决定的。因此, 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能吃苦耐劳, 对旅游服务工作持有高度的热情, 始终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的整个流程和各种问题, 提供良好的旅游服务。

(一)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社会有分工, 职业无贵贱, 职业没有三六九等的划分, 旅游业从业人员和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一样都是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为社会作贡献, 就是为人民服务。例如, 被称为旅游业“策划奇才”的刘世杰就是爱岗敬业、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典型。因此中职旅游从业人员要以服务人民为荣, 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工作中去, 做到“干一行, 爱一行, 钻一行”, 在平凡、繁琐的旅游服务中, 尽心尽责, 以做好本职工作为最大的乐趣。

(二) 具有高度责任心

坚守工作岗位是工作取得成绩的前提, 责任心是爱岗敬业的重要表现。一个人无论他有多高的知识水平和多强的工作能力, 如果没有一颗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心, 或者见异思迁、三心二意, 不但不能把工作做好, 甚至会造成重大的失误。例如, 旅游饭店会定期展开员工责任心培训, 告诫员工立足本职工作需要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责任心是保证工作绩效、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此, 中职旅游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 更应注意在工作中总结经验, 把学到的知识用在实践工作中, 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

(三) 热爱本职工作

作为服务行业的旅游业, 服务质量是旅游行业的生命线, 是旅游企业的立身之本。旅游从业人员也正是以服务的形式为社会提供劳动, 从而使企业获得经济效益。例如, 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模范导游员”荣誉称号的湖南导游文花枝舍己救人的精神被称为“花枝精神”, 其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充分展示了新时期导游人员良好的精神风貌。因此, 中职旅游从业人员一定要树立服务观念, 热爱服务对象, 全心全意地为中外游客服务, 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客人, 将客人当亲人, 做好服务工作, 做到微笑服务、文明服务。

二、形象佳沟通能力强

形象佳、沟通能力强即指旅游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做到文明礼貌服务, 仪表整洁, 举止大方, 语言亲切;必须拥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积极的社会沟通能力, 以保障不同情况的旅游工作顺利进行。这是旅游从业人员顺利完成服务工作、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 也是旅游从业人员的待客之道和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一) 形象气质良好

旅游业属于服务业, 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每天要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 从业人员的仪容仪表会给客人留下深刻印象, 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企业的形象, 反映出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在对客服务的过程中, 旅游从业人员的形象气质、谈吐、举止等礼仪行为是建立融洽的客服关系的前提条件, 同时也是构成服务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中职旅游从业人员必须丰富自己的礼仪知识、提高礼仪素质、养成良好的职业礼仪习惯。

(二) 文明礼貌服务

旅游业是对外的窗口行业, 从业人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民的素质, 素有“国家名片”之称。旅游从业人员的形象代表的不仅是某个旅游企业的形象, 甚至代表着国家旅游的整体形象。旅游过程中, 旅游业为旅游者提供的旅游服务从本质上讲就是礼仪服务, 也是旅游礼仪的核心和优质服务的关键。因此, 中职旅游从业人员在旅游接待服务中应时刻注意仪容仪表仪态和礼仪礼貌礼节, 做到知礼、讲礼、用礼, 保持良好的旅游服务形象, 从而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三) 表达沟通能力强

旅游行业所有的工作类型都是围绕旅游者和旅游事件展开的, 由于旅游者的差异性、复杂性和旅游工作具有时间、空间、事件、环境、问题等因素的多变性和突发性, 这就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必须拥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积极的社会沟通能力。例如, 在酒店餐厅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客人以打手势、敲桌子、甚至大声吆喝的方式引起服务人员的注意。其实, 服务人员若拥有较强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则可以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因此, 中职旅游从业人员要做到在多种变化的因素中通过积极交涉、关系沟通、情况通报等方式理顺工作关系, 保障不同类型的旅游行业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三、操作技能扎实

会操作、技能扎实即旅游从业人员应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 精通饭店、导游和其他各项服务技能, 并且在服务过程中能灵活运用。许多旅游企业在录用旅游专业毕业生时最看重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是否熟练, 动手实践能力是否过硬, 是否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这主要是由行业特点所决定的, 从行业实际需求来看, 旅行社、酒店、景区景点等, 最需要一线操作人员。因此, 实践操作能力成为企业录用员工的一个重要标准和中职旅游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

(一) 技能扎实

旅游行业是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行业, 要求旅游从业人员除具备扎实的旅游基础理论知识外, 还需牢固掌握旅游岗位基本技能, 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娴熟的操作技能是旅游从业人员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顺利完成服务工作和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保证。中职旅游的专业操作技能大致可分为饭店服务技能、导游服务技能和其他服务技能。例如, 摆台、折花、斟酒、分菜、调酒、托盘等一系列餐饮服务技巧, 都是旅游服务人员必须具备的。因此, 中职旅游从业人员应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操作技能综合训练, 尽可能多地掌握各项旅游专业基本技能, 以更好地适应旅游服务工作的需要。

(二) 动手能力强

旅游行业是集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 其服务对象的复杂性和旅游事件的突发性要求旅游从业人员不仅要具有扎实的操作技能, 同时还必须拥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和动手能力。过硬的动手能力是衡量一名旅游从业人员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 也是提高工作效益的重要保证。因此, 中职旅游从业人员在旅游服务工作中需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胆大心细、心灵手巧, 急客人所急, 想客人所想, 为客人提供亲切自然、恰如其分的服务。

总之, 能吃苦、形象佳、会操作、沟通强、富爱心等基本特征, 是从事旅游服务工作必不可少的因素, 也是保证旅游服务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前提。在此基础上, 还需强化旅游从业人员的知识更新、经验积累、职业创新以及合作、协调等管理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中洁.旅游人才培养刍议[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8 (6) .

[2]吴建冰, 葛莉.旅游人才市场需求趋势的探析[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学校学报, 2005 (1) .

[3]曾瑶, 齐童.旅游人才需求研究浅析[J].现代商业, 2010 (35) .

[4]曹明贵.旅游业人才的素质构成及培养措施[J].职业时空, 2006 (14) .

[5]张永春.旅游业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J].现代商业, 2011 (17) .

一节好课的基本特征 篇8

一、课堂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教学的生命线, 是衡量一节好课的必要前提。一节取得成功效果的课, 不仅在于它能够体现新课程理念, 对新课程的推进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 更在于它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 能客观反映师生的真实水平和教学的实际情况, 让人有真实感、亲近感和亲切感。一节取得成功效果的课应摒弃由于“高利害”的需要被赋予太多额外的价值, 抵制“涉嫌”作秀和表演色彩的“公开课”。一节真实的课, 从特点上看, 应该是在回归常态课基础上的一种实践创新, 避免形式主义, 避免失真, 避免作秀, 而应凸显其自然平实的基本特色, 追求实效, 让学生有实实实实在在在在的的收收获获和和真真实实情情感感、、思思想想、、行行为为的的表表现现。。从从内容上看, 课堂的真实性集中表现为课堂的动态生成。一节课不完全是教师预设好的, 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和能力的投入, 有真实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 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既有学生知识、技能的主观建构, 又有学生情态、态度、价值观的自我生成, 这样的课方可称为真实的课。

二、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和通过什么途径达到目标, 这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基本标准所在。教学的有效性, 要求教师尊重教学规律、合理取舍教学内容, 并选择有效教学方法, 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物力的投入, 获取尽可能好、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中, 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关注教学的有效性。第一, 教学目标的达成。衡量一节课是否是有效的, 首先要关注教学目标能否落实。这要求教师增强对教学大纲的认识, 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甄选促成目标实现的方式与方法。第二,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激发并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培养主体能力, 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核心命题。教师应该通过课堂上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第三, 符合教学规律、认知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活动是建立在个体认知能力、身心发展规律基础之上的, 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第四, 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教学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让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发展的自主性

自主性, 即学生的自主发展, 包括学习主体知识的建构、能力的锻炼, 自主学习习惯、行为、态度、品质的养成。评价一节课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节课教师给予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和途径, 取决于这一节课推动学习主体对知识、技能的主观建构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自我生成方面的成效。积极促成主体的自主发展, 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 改进学习方式,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应用。学习过程应该是学习主体积极参与、不断生成的思维活动与实践创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能够对学习内容进行能动的、自主的选择, 对学习行为进行自我监控与调整。第二, 重视学生实践操作, 关注学生的身心体验。这有利于让学生的学习行为不只是停留在知识的习得、能力的发展上, 还能将蕴涵于知识中的情感、精神纳入内心深处, 融合在自身的情感、态度之中。第三, 重视课堂情境的创设和塑造, 激发主体的学习热情。课堂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 促成主体主动参与, 积极思维, 让学生乐学、好学。

四、过程的生成性

生成性是展现课堂真实性和激发主体生命活力的基本途径, 也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教学理念。生成性教学关注生长与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 强调教学的过程性, 突出教学的个性化建构, 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正如余文森先生所言:“把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 使教学过程成为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丰富、被尊重的过程, 成为生命的自我发展、生我生成、自我超越、自我升华的过程, 这是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境界。”实现生成性教学应把握好三方面的问题。第一, 课堂预设环节要留空间, 教学设计要有弹性。教学过程不可能拘泥于课前预设的教案而不加任何变动, 而应充分考虑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来推进教学过程。第二, 营造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是课堂教学得以动态生成的形式要件。没有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 就不可能出现动态生成性的课堂。第三, 培养问题意识, 营造生成空间。“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问题意识的培养正是课堂生成的关键。教师要鼓励学生对问题大胆质疑, 以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 营造生成空间。

试论生态课堂的基本特征 篇9

研究生态课堂, 自然地就要弄明白两个概念。一个是自然界里的生态系统, 是指一定地域 (或空间) 内生存的所有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具有能量转换、物质循环代谢和信息传递功能的统一体;另一个是生态平衡, 指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 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使它们相互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我认为, 生态课堂其实就是把课堂看做一个生态系统, 在一定的教学时空内, 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 包括学生、教师、课程、教学资源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相互适应, 并且和谐的统一起来, 促进师生共同协调平衡发展的高效的课堂。因此, 我认为生态课堂应当具有以下特征。

一、自然性特征

自然性是自然生态里最基本的特征。卢梭说过:教育必须顺着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 否则必然产生本性“断伤”的结果。因此, 生态课堂的第一特征即是自然性特征。教育呼唤自然, 师生渴望在和谐中自然地生长, 教师的主体精神和学生的主体精神必须充分的展现。生态课堂应摒弃盆景工艺式的缠扎, 回避惩罚强化般的鞭打, 远离铸模造型的禁锢, 还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 还孩子真情洋溢的世界, 还孩子心向自然的情愫。这样的生态课堂是人本主义的彰显, 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人的个性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教学情境, 即所谓在课堂里“以生为本”。

二、整体性特征

生态学认为, 任何生物都是由各部分组成的有序、稳定、完整的生命共同体。生态课堂即是由“师生和教学内容、教学资源交互作用形成的整体”。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考虑的不是某一个方面的因素, 而是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包括教师本人、学生、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等各种要素在本课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只有着眼于整体的设计, 才能充分发挥课堂中各要素的效能, 实现教学的整体目标。

三、和谐性特征

自然界里良好的生态系统, 必然是和谐的生态系统。因此, 生态课堂也应该是和谐的课堂。而这种和谐主要体现在师与生、生与生的和谐关系上。教师善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指导学生建立良好的生生关系, 营造温馨、轻松、宽容、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样师与生、生与生才能进行良好的互动。人际关系和谐, 学生有学习的安全感, 没有任何压力, 自信快乐, 健康成长。教师尊重学生, 是师生和谐的基石, 让每一个学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 才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感受到课堂是幸福的乐园。

四、平衡性特征

生态平衡是生态学中重要的理念。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 必然是一个平衡的系统。但同时, “生态学认为, 在一定的时间内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 生态系统各部分结构和功能也处于相互适应和协调的动态之中”。因此, 生态课堂也应该是平衡的课堂, 而是动态平衡的课堂。如:在课堂教学中, 在不考虑其他生态要素的影响下, 输入学生没有掌握的信息和知识, 经过学生的内部“加工”, 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若教师输入过多的信息到课堂, 必然引起课堂生态的失衡。为了达到新的平衡, 必然要求师生调整教与学, 以促成动态稳定。

五、适应性特征

自然界里的各种生物之所以能生存繁衍不息, 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能适应生存的环境。适应环境就能很好的生存生活, 生生不息;不适应环境, 就无法生存, 甚至灭绝。生态课堂要实现高效的课堂, 那么构成生态课堂的各种要素之间则要彼此适应。老师的教学方式要适应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征, 孩子的学习要适应老师的教学风格, 教学内容要适应孩子的认知结构和水平, 教学资源要匹配教学内容, 适应教学的需要。只有各要素之间彼此适应, 才能构建起高效的生态课堂。

六、适度性特征

自然界里的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的数量都是有一定限度的, 这个限度一般都各种因素的相互限制而自然的形成。一旦系统中的某一方面的限度被打破, 都会引发生态系统的失衡, 从而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因此, 生态课堂中的各种要素的数量与行为都应该是有限度的, 以彼此适度为最好。例如, 教学中, 教师的讲要适度, 教学内容的多少要适度、班级学生的数量要适度, 学生的作业量要适度等。只有适度, 才能和谐发展, 反之则会抑制发展。

七、互动性特征

自然界中各种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生态课堂中的各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 具体体现在各要素之间的互动上。例如, 教学中师与生的互动、生与生的互动、生与课程的互动、师与教学资源的互动、生与教学资源的互动等。只有各要素之间实现充分的互动, 才能使课堂生动活泼、高效发展。

八、生活化特征

教育生态学认为, 教育教学是离不开生活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对学生而言, 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生活是教学的源头活水。如果课堂脱离了现实生活, 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 “生态课堂”呼唤让生活走进课堂, 同时, 也提倡让课堂向生活。因此,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 走进生活, 读好生活这本“大书”, 把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 把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 从生活吸取知识, 又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九、可持续性特征

自然界里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 必定是可持续发展的。

乐学:生态课堂的醇然之境

——浅谈在“以问促思、以读品味”中体验语文的乐趣

◇汤永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但是, 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 目前语文教学, 内容分析式的教学还相当普遍, 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还不是很高, 高耗低效的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观。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以为应当先让学生爱上祖国语文, 觉得语文可爱, 最起码要对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感兴趣, 有了这样的感情基础, 学生自然就会心甘情愿地去学习语文, 享用语文, 营造酣然的生态课堂!

如何让学生主动走进课文, 乐于探索呢?下面是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在“以问促思、以读品味”中体验语文乐趣的一些尝试。

[教学片断]:

师:请小朋友们自由朗读课言语, 思考:面对浅水洼里奄奄一息的小鱼, 小男孩是怎么做的?

(生自由朗读, 请读完的学生同桌交流)

生:他走得很慢, 不停地在每个水洼前弯下腰去, 捡起里面的小鱼, 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

(课件出示句子)

师:请和同桌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 联系上下文, 边读边想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生同桌讨论后发言, 在读中与文本对话)

生:那么多小鱼需要他去救, 为什么小男孩还走得很慢?

生:为什么小男孩要“用力地”把小鱼扔回大海?

生:小男孩明知道成百上千条小鱼, 他是捡不完的, 为什么还要“不停地”捡?

(师生共同梳理问题并归纳小结, 确定学习目标。板书:走得慢?不停地?用力地?)

师:今天, 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引导学生读文质疑, 初步培养他们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事实证明只要放权给孩子, 他们就能做到!]

师:“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老师想与小朋友合作读一遍课文, 好吗? (师生轮读)

师:读完了课文, 我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小男孩明明知道了成百上千条小鱼, 他是捡不完的, 为什么还要“不停地”捡?

生:小男孩不停地捡, 就可以多挽救几条小鱼的生命。你看, 课文中写到“这条在乎, 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 这一条, 这一条……”说明小男孩已经“不停地”救了许多小鱼。

因此生态课堂, 也应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持续发展。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以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为终极指向。在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 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思考, 培养终生发展能力。在生态课堂上, 学生所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都不是孤立的, 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的, 是面向未来的, 是连续的。如果学生今天学习了, 明天就不想学习了, 那就不是生态的课堂, 那就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师:你还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小男孩在“不停地”捡鱼?

生: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他为了捡鱼, 已经顾不得抬头了。

生:他“不停地”捡鱼扔鱼, “不停地”叨念着:“这条在乎, 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 这一条, 这一条……”后面有省略号, 说明男孩救了许多鱼, 看出他在“不停地”捡。

生:“这条小鱼在乎?”“小男孩一边回答, 一边捡起一条鱼扔进大海, ”他连回答问题, 也没有停止捡鱼, 希望能救更多小鱼!

(这时, 刚才提问的孩子高高举起了手)

生: (激动地说) 我知道小男孩为什么不停地捡鱼, 你看, 文中写了“这条在乎, 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 这一条, 这一条……”小男孩知道小鱼是多么希望活下去, 他“在乎”小鱼, “在乎”小鱼的生命!

师:说得真好, (擦掉“不停地”旁边的“?”, 板书:在乎。)

[说得多好啊!我不禁为孩子们叫好, 问题激话了他们的思维, 说自己的理解, 说自己的感受, 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 这不正是个性化阅读的魅力吗?在不知不觉中, 他们对文本的感悟越来越深刻。]

师:小男孩知道生命是宝贵的, 他在乎小鱼。生活中, 还有哪些事物值得你在乎?

生:狗儿流浪街头, 我很在乎, 希望它有个家。

生:小鸟受伤了, 我很在乎, 希望它能快些好起来。

生:贫困山区的小朋友失学了, 我很在乎, 希望他们能早日上学。

[用“在乎”练习说话, 孩子在阅读中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锻炼。]

师:世间的万事万物, 所有生灵都值得我们去在乎, 去热爱。让我们来赞美赞美这位小男孩吗!

(生齐读4-6段, 琅琅书声中融入了孩子们对“在乎”的理解, 对生命的热爱) 。

师: (指着“走得慢”?“用力地”?) 还有两个小“?”号, 谁来解决?

(话音刚落, 教室里一双双小手激动地挥舞着, 都想畅所欲言一番)

生:小男孩“走得慢”是因为捡鱼很认真, 生怕漏掉一条鱼。

生:小男孩很在乎小鱼, 他怕走快了, 有些小鱼他看不到, 他对小鱼负责, 对小鱼的生命负责!

当代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特征 篇10

[关键词]0—6岁幼儿;情绪理解;发展特点

幼儿心理发展,智力的形成是从神经系统开始的,特别是以大脑的发展为物质基础的。幼儿期是人脑迅速生长且基本成熟的时期,它保证了幼儿心理智力活动迅速发展的可能性,是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的重要时期。不同年龄阶级儿童的心理表现是不相同的。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心理表现,即有不同的特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就是指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和表现出的那一般的、典型的和本质的心理特征。幼儿心理发展有哪些一般的特征呢?

一、对活动认识主要依赖于感知

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幼儿在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离不开对事物的直接接触。幼儿如果拿着一个苹果,他就要通过水果的样子、颜色、以及水果的味道直接接触,才能够认識水果的特性。他们不能够离开实事来理解事物,例如,单纯依靠语言,向幼儿讲述一种他们从未接触过的水果或玩具,幼儿不能理解。由于幼儿对事物的认识较多依靠直接的感知,因此,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停留于事物理解,而不能认识事物本质特点。具体形象的表象左右着幼儿的整个认识过程。甚至思维活动也常常难以摆脱知觉印象的束缚。如两排相等数目的棋子,如果等距离摆开,幼儿都知道是“一样多”,但如果将其中的一排棋子聚拢,不少幼儿就会认为密的这一排棋子数目少些,因为“这一排比那一排短”。可见,幼儿辨别数目的多少这要受棋子排列形式的影响。这说明幼儿的思维活动也是受对事物具体直接感知的影响。由些可见,感知在幼儿的认识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致便幼儿认识活动具有具体性的特点。

二、幼儿的心理活动以及行为的无意性

1.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幼儿认识过程的无意性是指没有目的、不需要作任何努力、自然而然地进行。无意性是由外界事物的特点引起的,而且很大程度上受情所支配。认识过程中的无意性在幼儿的认识活动中表现非常突出,特别是表面于幼儿的注意、记忆和想象等心理活动之中。颜色鲜明、形象生动的事物,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这种注意是无意注意,它是由于幼儿对事物感兴趣引起的。幼儿对事物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幼儿在卡通片、看电视、玩游戏等活动中主要运用的是无意注意。

幼儿的记忆也是以无意性为主。他们往往不能自觉地或专门地去记住一些东西,而是在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记住,例如,专门上幼儿学一首儿歌,由于他们兴趣不高,所以教师要费很大的力气,效果也不一定很好;而幼儿偶尔听到一句特别的词语,他却会毫不费力地记住。

幼儿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仍然很差,很容易受其它事物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向,因而行为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在正确的教育的影响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状况逐渐有所改变。

2.行为有强烈情绪化。幼儿心理活动的无意性还表现在幼儿的心理活动易受情绪的影响,幼儿的行动常常受情绪支配,而不受理智支配。情绪性强,是整个幼儿期儿童的特点,但年龄越小越突出。幼儿情绪性强的特点表现在很多方面。高兴时听话,不高兴时说什么也不听。如喜欢哪位老师,就特别听那位老师的话。

幼儿的情绪很不稳定,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看见别的孩子都哭了,自己也莫名其妙地哭起来。老师拿来新玩具,马上又破涕为笑。幼儿在心理活动的无意性还表现为随心所欲,自我控制能力差。

3.心理活动开始向有意性发展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影响,幼儿在中期以后,已经初步按成人的要求做事。到5—6岁时,幼儿已经初步控制自己的形为,有目的地进行活动,心理活动也开始向有意向发展。

三、幼儿的情感特点的外露、易冲动,不稳定向稳定发展

幼儿初期还不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感,很容易受周围事物的影响而毫不掩饰地表现出来,常会因为一点小事而哭闹,但当一旦有了别的刺激时,他会马上破涕为笑,转怒为喜,很快就忘记了不愉快的事情;家里来了客人,孩子最容易兴奋,甚至把所有的玩具都拿出来给客人看;进幼儿园,只要有一个孩子哭泣着向妈妈告别,马上会波及别的孩子也哭泣起来等等。这是因为幼儿期孩子的大脑皮层兴奋容易扩散,抑制能力差,所以易受情境和他人情绪的感染。幼儿中期的孩子的情感已稍稳定,他们喜欢和小朋友一起游戏,会因为没有朋友玩而苦恼。幼儿晚期的孩子情感已经显得稳定而深刻,遇到不愉快的事会长时间不高兴,表露的方式也比较含蓄了。

幼儿情感的发展趋势是:情感的发生从容易变动发展到逐渐稳定;表情从容易不随意地外露发展到能有意识地控制;情感的内容从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体验(亲亲,抱抱等)发展到与社会性需要联系的体验(希望别人注意、称赞、愿意和自己交往等)。幼儿的道德感、理智感、实践感、美感等高级情感已开始发展。道德感表现为规则意识已初步形成,能以自己和同伴按规则办事,干了好事而愉快。兴奋、理智感表现为幼儿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发展。实践感表现在对参加游戏或劳动的喜爱与快乐。美感表现为对鲜艳的色彩、和谐的声音、明快的节奏、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色和劳动成果中所体验到的美。幼儿高级情感的发展是与孩子的认识水平和活动能力紧密相连的,家长应该有计划地细致地培养与发展孩子的情感。

四、幼儿期是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

幼儿在活动与交往中逐渐形成了对人、对事和对物的态度和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个性是指人的需要、兴趣、理想、信念等个体意识倾向性以及在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所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3岁前的婴儿已表现出了最初的个性差异。而幼儿期孩子的个性已有了明显的表现,如,他们在气质、性格上,有的好动、灵敏、反应快;有的沉静、稳重、反应慢;有的好哭,易激动;有的活泼、开朗;有的能和别人友好相处;有的则霸道、逞强;有的爱听故事、爱学习、勤快;有的浮躁、粗心;有的懂道理,有的创造性。孩子们在画画、手工、唱歌、跳舞、运动、讲故事以及计算等等方面的能力也初步显示了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虽然如此,但距个性的定型还相差很远。随着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还会不断地发展、变化。其中的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如果对幼儿的不良行为方式不给予及时的教育,它们的就会稳定下来,形成不良的性格特征,并针对以后的发展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

家长对幼儿不可娇惯与溺爱,要多创造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儿童接触的机会,指导孩子处理好与小朋友之间的关系,帮助他们组织丰富有趣、有益的活动,提供必要的设备,让孩子在和谐温馨的家庭中,在与小朋友们的共同活动与游戏中,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体会到友爱、守纪、勇敢、助人的快乐,促进幼儿良好个性的正常发展。

当代平面设计基本特征初探 篇11

虽然平面设计或类似的实践活动可以追溯到各个国家或民族非常久远的历史, 但是“平面设计”这个提法却晚至1922年。当时, 美国的书籍和广告设计者德威金 (W·A·Dwiggins) 以此来标示一种新的行业的诞生, 这种新的行业面向市场, 以创意和艺术性表达为宗旨, 包括但是不限于版式设计、书籍设计和广告设计。到了60年代, 平面设计扩展到了大型会展、城市标志、公司的形象维护、产品和服务营销等领域。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平面设计在人机界面互动设计、人工智能开发、体验营销和信息知识传播与文化创造方面正在表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从它的内在本质和历史发展来看, 平面设计是满足人类物质需求和心理欲望的富于想像力的开发活动, 它主要不是针对个人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而是从大众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角度, 改变现状, 创造未来。在当今这个数字化时代, 它正在使用声、光、电等各种技术手段, 综合美术、音乐等多种艺术表达技巧和原则, 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等产生重新发现和重新塑造和重新解释的作用。

与平面设计这个行业实践的迅猛发展相比, 其理论总结和反思非常显得非常不够。人们看到了它对市场的开拓和利润的获取的巨大作用, 但是却来不及考虑在这种繁荣的背后隐藏的问题, 从而也就无法从可持续的角度对“平面设计”未来的健康发展进行充分的和理性的思考、规划与设计。鉴于这种认识, 我们对当代平面设计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几个特征进行总结, 以图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

当代的平面设计在表达形式上比较充分, 但是内容缺乏, 呈现形式压倒内容的态势。平面设计的表达形式指两个方面, 一是外在形式, 主要指质料、传播平台等有形媒介;另一种是指平面设计的内在语言, 即思想组织形式和结构。

首先看第一种, 平面设计的外在形式。平面设计赖以存在的介质范围迅速扩张。从平面设计的萌芽、发展到现在, 人们使用过石头、木头、纸张、以及综合声、光、电等因素为一体的电视屏幕以及电脑显示屏等。每一种媒介质料都创造了富有时代特点的独特表达形式;其次, 人们创造的社会传播实体和组织也越来越多, 它们共同组成了丰富多彩的传播平台。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 很多人预言网络信息的传播会冲击、代替或者部分代替报纸、杂志、广播电台、甚至电视台的存在和发展, 但是, 现在看来, 互联网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 传统的传播媒体继续存在, 并不断的改革和完善, 同时, 人们也进一步开发了户外广告、楼宇广告、车体广告等等, 这些媒体和组织为平面设计提供了传播渠道;第三, 企业本身的运作、营销和产品开发以及市场开拓都需要平面设计的参与, 甚至于平面设计能从更高的层次上进行品牌运作和维护公司形象, 直接体现公司的发展方向和战略原则。从上面的分析来看, 媒介质料、各种媒体平台和企业的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平面设计提供了比较充分的用武之地, 但是平面设计在这样的用武之地上表演什么、如何表演成了问题的核心。现实情况是, 平面设计的粗糙雷同的现象比较严重, 构思平庸, 缺乏创意;还有的情况是狂轰滥炸, 内容单调粗俗, 造成人们的视觉污染;更有甚者, 为追求利润和特定利益, 形成垄断以致内容失实, 甚至欺骗消费者。这种内容上的缺乏和粗糙更多的表现在新媒体上, 如互联网以及无线网络, 手机等, 这里存在的问题更大。

其次看另一种, 平面设计的内在语言。平面设计在发展的过程中, 主要的表达技巧是来自于美术等艺术门类的原则和方法。但是, 如今的平面设计, 正如我们上面所说的, 已经成为了视觉传播, 甚至“多媒体互动传播”。在这个发展过程中, 哲学、符号学、语义学、修辞学、叙事学、心理学、知识管理、认知科学、传播学等方面的原理和方法都用到了。甚至营销学、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未来学等等也被考虑在内。在这样一个庞大的学科群体当中, 各种理念和方法混杂在一起, 难分主次, 还没有形成有机的统一, 这样对平面设计的发展影响很大, 一种属于平面设计特有的表达形式、组织结构和评判标准有待形成。更为重要的是最然表达形式令人眼花缭乱, 但是所传达的思想内容却是很单调。现实的情况是西方发达国家和强大的跨国公司以及服务于它们的西方主流设计学派、理论家和实践者对平面设计表达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形成了难以动摇的话语权力, 当代平面设计的内容和形式缺乏民族多元化和民主性。特别是近年来人们提出了“内容产业”说法, 这更说明了平面设计所面临的内容短缺具有迫切性、广泛性和深刻的时代意义。

当代平面设计方法已经开始转向多元化, 民主化、开放性。当代平面设计方法的转型可以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后期, 到了八十年代初期, 由于后现代主义的影响, 平面设计方法的转型才成为现实。一直以来, 大多数的平面设计偏于演绎方向, 也就是说, 设计往往从一个抽象的一般的概念或问题出发, 经过一些逻辑推演步骤, 找到一个特定的解决方案。从这个时候起, 人们逐渐开始探索一种新的偏向于归纳的方法, 即, 先考虑一个设计的目标受众是谁, 具体的市场在哪里, 以及如何推销出去, 再考虑如何设计, 设计什么, 等等。保罗·菲尔本德 (1976) 认为:统一的观点可能适合教堂, 旧传统或新神话的胆小的、贪婪的牺牲品, 或者暴君统治下的孱弱、容易满足的臣民。客观的知识要求多种不同的意见, 只有能推动多元化的方法才能符合人文立场。克里斯托佛?亚历山大提出了“模式的语言”, 揭示了平面设计语言的社会层面、功能层面的问题, 并探讨了如何把它运用到三维世界中去。据此, 他提出了250多种具体的模式, 用于平面设计的语言表达。当然, 这些具体的模式可以根据新的观察和经验形成无数多种组合, 用于不同的地区、城市、社区、建筑、空间, 直到餐厅、卧室、坐具、颜色和灯光, 等等。

从此, 设计的方法不再单单考虑美学上的形式、大公司的商业利益和营销技巧, 它开始具体的表达语境, 特定消费者的利益和趣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政治、经济、文化氛围等等。这样, 平面设计就逐渐离开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线性的思维方式, 诉诸直觉, 发现机会, 创造未来。它贴近消费者的心理和精神追求, 具有价值塑造和意义探寻的功能。与此相适应, 平面设计在方法上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 诉诸直觉, 重视知识开发。当代平面设计面临的知识、问题和情境, 浩如烟海, 为了突破陈规和盲点, 发现新的问题和机会, 常常使用“心灵地图”来搜寻、排列、管理个体的和团体的意识、潜意识里面的显性和隐性的知识。这种方法有一个口号“把知识视觉化”, 以图从整体的角度框架问题、开发产品、规划流程。这种方法可以追溯到古代, 但是在当代, 托尼?巴赞从70年代以来, 一直研究推广这种方法。如今, 由于实践的丰富和计算机互动软件的开发使用, 沿着这个思路已经形成了众多派系, 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二, 前瞻性, 即, 平面设计需要预测未来。预测属于未来学的范畴, 但是在平面设计上也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在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的埃克德P?明克斯的带领下, 包括柏林、开普敦、东京等地人员的一个跨学科研究组织为本公司及其他公司在设计方面进行前瞻性的研究, 他们往往从这几个方面开始入手:

人们在未来会怎样生活?

哪一个产品或者设计方案是未来的生活方式所需要的?

这些产品或者方案在哪里、怎么样被生产或者实现?

改变市场的因素是什么?

通过这样的思路, 平面设计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目标性, 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 同时也达到了企业的利益目标。第三, 设计情景、目标的系统化管理。由于平面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情景非常繁杂, 加上组织机构和合作机制也很复杂, 往往涉及跨部门、跨机构、跨国界的情况, 这样, 平面设计对客体、目标、概念、解决方案的语言描述经常会有偏差, 设计人员、技术人员和市场人员对同一问题的理解有时会大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 有人已经把这些因素制成形象化的符号系统, 采取“情绪卡片”的方式来把顾客或消费者的反应与产品、平面设计的方案建立系统的对应关系, 当这种系统的数据库足够大的时候, 平面设计人员可以用它来交流思想、协调设计行为和程序、因应市场的变化, 平衡协调公司利益和社会效益, 实现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另外, 当代平面设计在方法上还非常重视其他各种实证调查:包括人口特征, 如年龄、性别、休闲、兴趣、倾向等;产品诊断, 如新产品的市场测试、调整, 市场投放等。这些方法都对平面设计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深远的影响。

通过以上考察, 我们发现, 当代平面设计绝不是设计者单方的闭门造车, 它需要与社会和市场进行深入、充分的交流和对话, 在这个基础上, 实现社会各方和整体上的效益最大化。

当代平面设计受跨国商业利益主导, 民族文化传统缺失, 不利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 不利于全世界范围内的人文价值创造和意义发现。在平面设计发展的今天, 西方各国与东亚发达国家已经能够突破视觉设计的技术局限, 实现视觉设计形式的民族回归, 更突出本民族的视觉经验, 将之纳入已发生潜在转移的当代民族思维。通过我们以上部分的分析, 我们也可以发现, 当代平面设计确实在一定的范围内达到了某程度上的多元、民主和社会本位。但是, 这是建立在强大资本的实力以及充分的消费能力的基础上的。实际情况是, 对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社会中低收入阶层来说, 对于不发达的国家、实力较弱的民族来说, 平面设计的理论和实践还是很遥远的事情, 对于当代平面设计理念、思维和潮流, 他们大多只能服从和跟随, 却没有什么发言权。托尼?弗莱 (Tony?Fry) 在他的《设计史, 澳大利亚》 (Design history Australia) 中, 他明确的提出了那些被认为处于欧美这个经济、技术、文化和地理轴心的边缘的国家和民族, 也被排出在了历史之外。他说, 由于澳大利亚远离“世界中心”, 加上人口稀少、市场不大、国际化程度有限, 它被认为是一个几乎没有设计的国家。

平面设计作为一个行业起源于西方的工业化时期, 国际交往日益密切和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 很多东方国家、非洲以及拉美等国家在各自的发展进程中, 为了跟上或试图赶上时代发展的潮流, 不得不在平面设计上模仿欧美发达国家。这就造成了这些发展中国家文化历史和社会需求以及发展愿景没有能够在平面设计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进而, 消失在整个平面设计的理论和实践图景中, 这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双方都是不利的。在全球化的时代, 文化的多样性对人类的文明和经济社会发展非常重要, 各个国家、民族和社会阶层的文化历史和社会需求都应当在平面设计中有所体现。对平面设计来说, 全球化不应当是某一种文化一统天下, 而应当是各种文化都得到展现和发展,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共同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Studying Visual Communication.by Worth, Sol., 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81.

[2]A Pattern Language-Towns, Buildings, Construction by Christopher Alexander/Sara Ishikawa/Murray Silverstei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3]赵冰 (译《) 建筑的永恒之道》又名:The Timeless Way of Building (美) C-亚历山大.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0

上一篇:城市美学假象论文下一篇:体育舞蹈锦标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