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基本特征

2024-09-11

道德的基本特征(精选9篇)

道德的基本特征 篇1

一、职业和职业道德的产生

职业或行业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和表现, 在原始社会向努力社会过渡时期, 随着生产与分工的发展, 便出现了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等行业或职业。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特别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之后, 又出现了国家管理者集团、军事集团、神职人员、司法人员、哲学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和医疗、教育等职业。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同一行业中又出现多种不同的职业, 比如, 手工业中就有纺织、制盐、制陶、机械制造、酿酒、建筑、造船、制鞋、缝纫等等专业化程度更高的职业。在当今的世界上, 社会分工纷繁复杂, 社会上有成千上万个职业。

所谓职业道德, 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道德模范,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职业道德是在人们的职业活动中逐步产生的。特定的职业不但要求人们必须具备特定的知识和技能, 而且必须具备特定的道德品质。职业道德规范则是在出现相对固定的职业集团之后形成的。在历史上, 官吏、军人、医生、教师等职业集团形成较早, 因而他们的职业道德规范的出现也较早。我国春秋时代的著作《尚书》里就记载了官吏的道德规范, “宽而栗, 柔而立, 愿而恭, 乱而敬, 扰而毅, 直而温, 简而廉, 刚而塞, 强而义”[1]军事集团是组织性最强的职业, 它不但要求制定军纪方面的条令, 也需要制定军人道德规范。如《孙子兵法》中就有:“将者, 智、信、仁、勇、严”[2]的内容。医德规范的产生也较早。在古希腊的阿斯克勒配俄斯医校的医生誓词中就有医德规范的内容。我国春秋战国之交的医书《黄帝内经》里, 也有“疏五过”、“征四失”等有关医德规范的记载。在长达几千年的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 职业道德规范并没有在全社会普遍制定出来, 职业道德的教育也没有为人们所重视。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 在十八到十九世纪的欧洲大陆出现了各种地方性的职业协会。到了二十世纪, 还出现了世界性的职业协会。各种职业协会, 为了维护本职业协会的声誉, 协调协会成员之间的关系, 普遍制定了包含有职业道德规范额规章、守则等。比如, 世界医学协会就规定了医生的道德义务:“一个医生必须始终记住保护人类生命的职责。一个医生对他的病人应当忠诚, 为病人贡献出自己的全部科学知识。”在这种情况下, 以研究职业道德规范为对象的职业伦理学也应运而生了。职业道德为世人普遍重视, 还是在近代产生职业伦理学的时候。

二、职业道德规范的特征

职业道德规范是职业道德的核心, 也是评价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和品质的标准。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则是基于一定社会经济关系之上的特定的职业关系及从业人员的行为和品质的概括和反映。每一种职业集团都必定发生职业集团与社会之间, 职业集团相互间以及职业集团内部的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 职业道德规范的作用, 正是调节这些有关职业集团内外的利益关系并指导和约束从业人员的行为。比如, 教师道德规范, 就是为了调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集体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 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教师与学校领导人的关系以及教师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从而指导教师正确的从事教书育人的活动。职业道德原则, 鲜明地体现了该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 规定了社会和该职业对从业人员的最主要的道德要求, 是从业人员必须要树立的最重要的道德观念。其它的职业道德规范, 则是职业道德原则的补充和具体化。

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特征:

第一, 职业道德规范, 既受社会的统治阶级的道德原则所制约, 又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

在阶级社会, 职业道德规范普遍的受统治阶级道德原则所制约, 但不能因此就得出结论说, 一切职业道德规范, 都是阶级道德原则的具体化。事实上, 职业道德规范有两种不同的情况, 一种是隶属于某一统治阶级的职业集团, 比如官吏集团、军事集团等。由于这些职业集团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 其职业道德规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是该社会的统治阶级道德原则的具体表现, 也有一些职业集团并非隶属于统治阶级, 其职业道德规范主要是由该职业活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所决定的, 因而并不是统治阶级的道德原则在该职业中的具体表现。这些职业道德规范, 虽然也会受到该社会的统治阶级的道德原则的制约, 但又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 具有全民道德的因素。

第二, 职业道德规范既受社会的经济关系的制约, 又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职业传统, 具有较大的历史继承性和连续性。

职业的存在主要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对职业和职业道德有制约作用, 因而同一职业在不同社会里, 其职业道德是不同的。但是, 某种职业产生之后, 并不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更而消灭, 在不同社会形态里存在着同一类型的职业现象。例如, 军人职业集团、教师、医生等职业集团, 就是如此, 随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更, 职业道德也会发生变化的, 资本主义社会的军人道德、教师道德和医生道德受金钱关系的影响, 与社会主义的军人道德、教师道德和医生道德是不同的。但是, 除此之外, 职业道德还受职业目的、职业活动所决定, 任何职业有其自身的职业利益和经营方式, 有其自身特殊的服务对象和服务手段, 因而, 社会对该职业集团和从业人员就会提出一些特殊的道德要求。这些由职业特征所决定的道德要求, 并不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更而改变。

总之, 我们必须注意职业道德规范与统治阶级道德原则的区别和联系, 必须注意职业道德规范既受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的制约, 又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 才能把握职业道德规范的特征。

参考文献

[1]顾迁译:《尚书·皋陶谟》,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0年。

[2]郭化若译:《孙子兵法·计篇》,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年。

网络道德文明的涵义及特征 篇2

关键词:网络;道德文明;涵义;特征

网络的发展作为一种现实和未来的普遍现象,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信息生产与传播方式,同时也带来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在全球经济加速走向网络时代的今天,一种全新的社会意识形态——网络道德文明应运而生。

一、网络道德文明的涵义

道德文明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道德品质、道德素养和文明境界。它以善恶、是非、荣辱等观念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仰和传统习俗来评价人们的行为,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总和。

网络道德文明是指设计网络技术开发、信息传播、信息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道德文明要求、准则、规范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道德文明关系。

二、网络道德文明的主要特征

作为网络道德文明载体的网络尚且有这些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特征,而网络道德文明更是不同于传统道德文明的思想意识形态,它具有自身特殊的规范和鲜明的特征。

(一)自主性

从主体角度来看,网络道德文明具有自主性。网络社会的道德文明与现实中的道德文明相比,呈现出一种更少依赖性、更多自主性的特点与趋势。网络本来是人们基于一定的利益与需要(资源共享、互惠合作等)自觉自愿地互联而形成的,由于网络道德规范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利益与需要制定的,因此增强了人们遵守这些道德规范的自觉性。另外,在网络社会中,由于缺乏类似立法部门和监管部门这样的机构,所以网络道德文明在一定程度上是“自由”的,这也使网友可以更多的自己主导自己的语言和行为。

(二)开放性

从存在状态来看,网络道德文明具有开放性。就像连接不同的地域的铁路和高速公路一样,网络可以更加便捷和高速的异地交往,使人们紧密联系,消除“这里”和“那里”的界限。信息技术带来的传播方式的现代化,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使得地理距离暂时的“消失”了。人们即使居住在不同的洲、时区、国家,也可以“在一起”工作、娱乐。人们之间便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而交往,人们之间不同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冲突、碰撞和融合也就变得可能了

(三)多元性

从格局上来看,网络道德文明具有有多元性。在网络社会中,既存在关于社会每一个成员的切身利益和网络社会的正常秩序、属于网络社会共同性的主导道德规范,如不应该利用电子邮件作商业广告,禁止非法闯入加密系统等;也存在各网络成员自身所特具的多元化道德规范,如各个国家、民族、地区的独特道德风俗习惯等。随着这些主体间彼此交往的增多,这些处于经常性的冲突和碰撞之中的多元化道德规范,一方面使它们之间增进了理解和同情,从而在经历了冲突和碰撞之后逐渐走向了融合的趋势;而另一方面,即使彼此无法融合,也由于彼此并无实质性的利害关系而能够求同存异、并行不悖。

(四)平等性

从规范对象看,网络道德文明具有平等性。网络曾经被看作一个最民主最平等的场域。更有甚者信誓旦旦向广大群众保证:只要他们拥有电脑和网线,他们就将摆脱一切的歧视和不公,进入一个大同世界。当然,这种论调是否夸大其词了这里先不作评论。但是不得不承认的,网络这一特殊的交流媒体相对于现实世界而言的确具有显而易见的平等性。在网络世界的中,大多数的交往过程是“人—机—人”的信息传递,这就使人于人之间并非直接的交往,大大减少了主次之分和大小之别一类等级的差异。所以说,网络对人们的固有传统观念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尤其是由于网络中没有等级和特权以及网络所具有诸多特征,使人们通过自由平等的网络交流,我想这也有助于确立当今时代所需要的平等意识、全球意识和效率意识。

三、网络道德文明与传统道德文明

要深刻理解网络道德文明的内涵和特征需要进一步弄清网络道德文明和传统道德文明之间的关系。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随着网络对现代人学习、工作、生活影响的日益深入,原有的一些文明道德规范在网络社会失去了约束力,于是网络道德文明作为一种新的道德文明就慢慢兴起了。但这里说的网络道德文明和传统道德文明不是迥然相异的,可以确定的是,两者拥有不同的存在基础。网络道德文明存在于虚拟世界,传统道德文明存在于现实社会。网络道德文明是应电子空间的要求而产生的,它与植根于物理空间的既有道德文明是不同的。但是,我们也不能片面的强调网络道德文明与既有的传统道德文明的差别,还应该看到两者的关联性与传承关系。社会的发展是必然具有连续性的,每个人的社会行为也是具有统一性的,所以绝不可能在社会中形成截然分立的传统道德和网络道德文明。正是因为这样,网络道德文明的建设不需要从头做起,我们也不可能在电子空间中构建一个与传统道德文明完全不同的道德文明体系。认识到这一点,是我们对网络道德文明进行研究的前提。(作者单位: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

参考文献:

[1]王中军.论网络文明自律培育的制度管理[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3,(7)

[2]王国臣 邢志 李晓洁. 军校网络德育系统工程建设初探[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9,(6)

[3]李良玉. 增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实效性的路径及对策[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12)

民间美术的基本特征 篇3

关键词:民间美术,艺术特征,地域特征

中国土地幅员辽阔, 生活环境的不同, 造就了文化形态上的千差万别, 所以就地取材就成为民间美术创作个性特质形成的基本条件。例如在南方'一般多用丝绸、棉麻、竹藤等作为创作原材料而成为一种标识:北方则多用麦秸杆或皮毛类等具有地域特征的材料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各个地区产生独特的、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民间工艺品, 正是在这种差异中形成的。

即便是相同题材的民间作品, 也存在着极大的地域差别。同样是剪纸, 由于地域分布不同, 南北的风格也就不同。北方剪纸讲究的是浑厚粗犷与朴实无华, 南方剪纸则追求的是灵巧秀美与纤细柔弱。正如郭沫若所说:“曾见北国之窗花, 其味天真而浑厚, 今见南方之刻纸, 玲珑剔透得未有”。如在皮影的创作上, 西北地区的皮影造型逼真, 用色大胆, 四川皮影细腻灵活;云南皮影则造型浑圆、整体感强。而织锦、印染、刺绣, 木版年画、陶瓷、捏塑、民间编结与玩具等, 更是受到当地民众审美观念和欣赏趣味的影响, 形成了每一个地区自己独特、鲜明的地域性特征。

浅析翻转课堂的基本特征 篇4

关键词:翻转课堂;基本特征;教学理念

翻转课堂又被称为颠倒课堂,在翻转课堂上,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受到了颠覆,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而完成的,知识内化则是在课堂中經过老师与同学的协助而完成的,从而形成了翻转课堂。随着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中各要素也发生想要的变化,翻转课堂的基本特征也不同于传统课堂[1]。

一、“引导者”角色的教师

翻转课堂使得教师从传统课堂的知识传授者、课堂管理者向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转变。老师不再是知识交互的中心,课堂也不再是以教为中心,但老师仍然是学习过程的推动者和维护者。

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但并不是教师身份的弱化,而是教师面临发展新的教学技能的挑战。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是学习的中心,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必须通过完成学习任务来主导建构知识,这一过程就需要教师拥有拥有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新的技能才能驾驭翻转课堂,用新的教学技能帮助、引导学生达到学习目标。在教学活动设计方面也成为教师必须到的技能,学生是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学习,教师必须相应的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并且及时的进行测评,这样才能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及时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 ]教师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

二、“主人”角色的学生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都是采用最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只有被动的接受知识,只具有倾听者的权利,然而学生只是期望老师能够教会自己能够考试的知识。

到了翻转课堂,学生的角色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研究者、建构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利用教学微视频,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掌控自己的学习,不论是时间、地点还是学习量都是有学生自己控制。学生在课外或回家看教师的视频讲解,可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不必像在课堂上那样紧绷神经,学生观看视频的节奏全由自己掌握,懂了的快进跳过,没懂的倒退反复观看,也可以停下来仔细思考或做笔记,甚至还可以通过聊天软件向教师和同伴寻求帮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研究者。

三、扩大的资源覆盖范围

对于覆盖范围[ ],在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校的每节课都有时间的限制,而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学内容就会大大缩小,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也不会很深,知识传授严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学老师总是抱怨时间不够。

在翻转课堂这样的新型教学模式下,课堂内容是异步传授,不再受到时间的限制;其次,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调整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以及学习速度,可以很好的掌握所学知识;然后,教师可以在学习平台上上传各种丰富的学习资源供学生学习。最后,除了老师可以上传学习资料,学生也可以将自己收集到的好的学习资源上传与同学老师分享。

四、“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翻转课堂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教师不再只是注重书本上知识的学习,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兴趣、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提升的地方,有针对性的选用合适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会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学生则采用小组成员之间或者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讨论,主动探究知识,然后教师会根据探究讨论中出现的新问题进入下一步教学,循环进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过程都是围绕学生来组织开展的,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五、“问题探究”式的课堂内容

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翻转课堂则是把大部分理论知识安排在课堂外,对一些共性问题的探析、知识点加深巩固的讨论和探究放在课堂上。在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某一特定问题或项目的学习,共同研究解决某一特定的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理论知识,这些理论性知识需要学生在课后完成自主学习,他们可以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还能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讨论,能在任何时候去查阅需要的材料。教师也能有更多的时间与每个人交流。而且经常会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探究,使学生懂得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六、“听+问”的教学形式

翻转课堂靠“听+问”组织教学[ ],“听”即根据课堂外学生进行自定进度的自主学习后不理解的地方提出困惑,在课堂内,老师听取学生的疑问,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知道学生的问题所在。“问”即根据学生的困惑有针对性地设计并提出问题。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小组成员之间或小组与小组之间开展交流讨论、协作探究、科学实验或完成作业等活动,使学生在探讨争论的过程中主动探索新知、掌握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

七、非单一的教学评价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评价,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个人时间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等各种能力都将成为评价的对象。所以,翻转教学模式中的评价由学习者、老师、同伴共同完成,不仅重视评价学习结果,也根据创建的学习档案,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实现定量与定性、形成性与总结性相互结合的评价效果。在评价过程中,老师根据综合评价情况获取有益的教学反馈,更加了解学生各项活动的实施情况,为日后展开类似活动给予可靠的指导。此外,应该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王颖,张宝辉.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 远程教育杂志,2012,04:46-51.

[2]王蕴玉. 浅谈传统教学与行为引导型教学模式的特点[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06:111.

[3]何朝阳,欧玉芳,曹祁. 美国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示[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2:148-151+161.

产业集聚的基本特征初探 篇5

一、空间接近与临界聚集特征

产业集聚具有空间接近 (Proximity) 特征。经济全球化并没有削弱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相反社会经济活动却日趋集聚化。产业集聚客观上要求价值链上或物质流中相互关联的企业在特定空间上高密度、近距离地集聚, 以创造资本、土地、劳动、基础设施等生产要素集聚的条件, 进而吸引供应商、客商大量集聚, 微观主体因其区位优势而自然获得利益。空间上越充分地接近, 人们面对面地交流和“干中学”机制逐渐形成, 就越能促使正的溢出效应的发生和资源的共享, 外部经济性自然显著。产业集聚的空间接近性还为微观主体联合行动, 共同创造动态集群效应作好了准备。

产业集聚具有临界聚集 (Critical mass) 特征。产业集聚体内需要聚集充分多的、超过临界数量的企业和相关机构关联、互动, 形成相互依存、功能互补的状态, 才能对微观主体的绩效产生实质性影响。因为从产业集群的外部来看, 只有企业的大量集聚才能实现规模经济;从内部来看, 唯独如此才能实现范围经济。而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是产业集群作为市场和企业之中间组织存在的经济学基础。

二、相互关联与交互作用特征

产业集聚具有相互关联 (Linkages) 特征。产业集聚是相互依存的企业通过一条增值的价值链或物质流联结而成为一个生产网络。当它们同处于一条产业链的上下游, 具有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 纵向合作、协作互补将成为第一要务, 它们的生产经营活动共享最终需求这个共同的目标市场。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深化, 原材料生产专业化、中间产品专业化、零部件生产专业化甚至某一工序专业化, 微观主体之间相互关联, 接近而互动, 由此创造出规模更大的市场, 每个环节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最终市场相连接, 并有获取各自利润的可能性。通过专业化分工与协作, 形成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的类似于生物生态系统那样的共生共存的生态环境, 有生命力的企业在这种产业生态环境下都有广阔的生存空间。当它们处于同一产业的产品生产, 相同或类似的生产工艺促使企业增强关联性, 共同开拓终端产品市场, 横向的竞争关系迫使企业想方设法增加产品差异化, 竞争中有合作, 合作中衍生出新业务、新企业, 由此创造出范围更广的市场, 使栖息于同一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主体结网而共生。当它们处于不同产业却因物质流交换关系而形成类似于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或“食物网”的产业网络结构时, 一种有机体是另外一种有机体的食物, 作为捕食者的有机体和作为食物的有机体之间在数量上存在相互制约的作用, 从而维持生态圈的平衡。一个产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产业的投入, 数量相互匹配, 形成相互关联的产业共生体。

产业集聚具有交互作用 (Interactions) 特征。产业集聚在空间上接近和专业化分工还不足以维持群落竞争优势的长期存在, 在满足一定水平的、积极的交互作用条件下, 集群效应才能发挥出来。产业集群内知识产生、转移和分享非常频繁, 企业、机构、个人之间发生强烈的信息交换以提升区域的创意性社会氛围, “干中学”通过技术外溢 (Spillovers) 获得意想不到的副产品, 地方化知识大多是以非编码形式存在的, 有关竞争者的产品设计、材料使用和市场开发等信息的溢出在集群内司空见惯, 非正式交流可以促进默认知识 (Tacit knowledge) 的传播, 加快技术的扩散并引起新一轮创新的开始。产业集聚为共有技术开发创造了条件。微观主体相互作用把技术创新向深度推进, 由集聚、聚合形成的产业集群通常会引致创新集群。

三、弹性专精与模块化特征

产业集聚具有弹性专精 (Flexible specialization) 特征。20世纪70年代后期“第三意大利”现象的出现激发了对地方化生产网络的讨论。1984年皮埃尔 (Piore) 和萨贝尔 (Sabel) 合著的《第二次产业分工》一书对新产业区发展模式予以诠释, 提出弹性专精即柔性专业化生产方式。1989年他们又进一步指出推行高度分解、弹性专精的生产系统是区域成功的一个基本因素。实际上它构筑了由大批量、少品种、刚性化的“福特制”时代向弹性专精生产方式的“后福特制”时代转变的分水岭。

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与现代技术的发展为弹性专精生产方式创造了压力和条件。针对多品种定制生产, 即使在大企业内部组织生产, 规模经济优势也难以充分发挥, 产业集聚恰恰提供了一种生产多样化产品和服务的“场所”。在生产过程中精密的劳动分工为获取生产的灵活性创造了先决条件, 中小企业集中力量做好自己最具优势的那一个环节, 做精做专, 生产的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 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又使每个企业只集中于一个小范围的大规模生产。产业集聚由多个专业化的中小企业在弹性专精基础之上建立起一种竞争协作的关系网络, 增强了抗风险能力, 可以灵活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

弹性专精生产方式虽然源自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聚区, 但它同样适用于大企业为主导, 大中小企业共生的产业集群。如日本的丰田汽车集群除了自己有8个专业化工厂外, 与外部直接协作的有450多家工厂, 这450多家工厂又有1500家协作工厂, 这1500家工厂的外围又有许多协作工厂。主导企业只抓住价值链的核心环节, 把非关键性的环节外包给专业化企业, 把零部件生产交给具有专有技术和技能的企业, 如此形成一个弹性专精的生产网络。

产业集聚具有模块化 (Modularization) 特征。所谓“模块”是指半自律性的子系统, 通过和其他同样的子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更加复杂的系统或过程。而把复杂的系统分拆成不同模块, 并使模块之间通过标准化接口进行信息沟通的动态整合过程就叫做“模块化”。模块化分解和模块化集成都是模块化的具体表现形式。现代社会产品技术日益复杂, 单独的微观主体已不能完成所有的生产经营过程, 全能型的企业将无法生存, 因为不同企业通过协作能够创造更大的价值。模块化使企业能够驾驭日趋复杂的技术, 通常把产品分解为模块这样的子系统, 设计者、制造者和用户都获得了很高的灵活性。IBM公司于1964年推出的360系统就是最早的模块化电脑, 同一个模块往往有众多的企业参与研发, 通过淘汰赛最终是赢者通吃, 由此引发了信息产业集聚硅谷的现象, 有人把硅谷的成功归结为模块化的成功。当前跨国公司把非核心的制造业务转移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 整个产业链上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却保持高度一致, 模块化的即插功能保证了生产的稳定性以及市场多样化的满足。产业集聚上下游每一个环节都会集聚大量的企业, 模块集成商和模块制造商已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的关系, 而呈现纵横交错的网络结构。模块化生产方式不仅存在于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 还广泛存在于家具制造、钟表制造、汽车制造甚至金融服务等产业集群之中。

四、嵌入本土与嵌入全球特征

产业集聚具有嵌入性 (Embeddedness) 特征。嵌入性是新经济社会学的一个概念, 是指人们的经济行为嵌入社会关系之中。格兰诺维特又进一步将嵌入性分成关系性嵌入和结构性嵌入, 前者是指经济行为者嵌入其所在的关系网络中并受其影响, 后者是指经济行为者及其所在的网络在更宽的视野嵌入社会结构当中, 并受来自社会文化、制度环境的影响。产业集聚过程中嵌入关系网络, 各经济主体之间的正式和非正式联系相当紧密, 交流十分频繁, 长期协作中形成了群落的内在规则和行为规范, 将降低交易费用, 多次重复博弈甚至无限次博弈促使合作机制的建立, 信任文化一经形成将大大减少机会主义行为, 产业集群优势得以强化和持续。产业集聚嵌入当地已形成的社会文化氛围中, 深深扎根, 才能枝叶繁茂。文化是一种具有地域特征的社会资本, 如善于冒险的企业家精神、开放的文化传统等等, 产业集聚借助这种“软”要素, 确实能够提高既定投入下的预期收益。产业集聚若建立在“沙滩经济”、“飞地经济”基础之上, 难以嵌入或没有嵌入本土, 集聚终究会走向其反面——分散甚至消散。产业集聚嵌入行为者的信息共享关系网络, 嵌入当地经济社会文化, 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集聚、聚合, 构筑有竞争力的经济群落。

笔者认为, 可以将嵌入性外延加以伸展, 产业集聚还具有嵌入全球价值链 (Global Value Chain) 的特征。产业集聚专业化创造的巨大生产能力必须靠全球市场来消化, 不论是高技术产业集群还是传统产业集群, 都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嵌入全球价值链, 在销售环节通过贸易方式、在制造环节通过一定的组织方式都是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可选路径, 嵌入是参与国际分工的第一步, 也是产业集聚提升国际竞争优势的起点。产业集聚嵌入全球价值链之后, 逐步向价值链的高端攀升最终实现其升级, 才能分享价值链上更大的利益。

[注]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规划基金项目

参考文献

[1]臧新.产业集群产生原因的理论困惑和探索[J].生产力研究, 2003, (1) .

[2]蔡秀龄, 林竞君.基于网络嵌入性的集群生命周期研究——一个新经济社会学的视角[J].经济地理, 2005, (3) .

[3]李平, 狄辉.产业价值链模块化重构的价值决定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06, (9) .

[4][日]青木昌彦, [日]安藤晴彦.模块时代:新产业结构的本质[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3.

诚信是会计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 篇6

一、非诚信行为的表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管理工作也越来越重要, 尤其是会计信息越来越被广大决策者、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者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所重视, 它成为了政府部门进行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但同时, 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几乎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其主要表现在: (1) 会计法制观念淡薄, 违法干预会计工作; (2) 授意、指使、强令篡改会计数据, 假造凭证、账表进行假审计、假评估; (3) 账外设账, 私设小金库; (4) 转移国有资产、偷逃税收、粉饰业绩; (5) 会计人员执法环境差, 会计监督严重弱化, 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和内部控制制度薄弱; (6) 违法违纪手段隐匿, 做假技术不断提高; (7) 会计工作中有法不依, 违法不究的现象比较严重。

二、非诚信行为的危害

1. 危害市场经济秩序。

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 没有信用, 市场经济就无法维系。如果大量的会计资料失真, 直接影响国家税收, 导致各项经济指标失真, 最终导致国家经济政策与实际的偏离, 影响国家的方针政策, 危害市场经济秩序。

2. 危害投资者。

对于中小投资者而言, 他们投资的主要依据是经审计后公布的会计报表, 而会计报表的失真, 将直接导致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3. 危害会计人员自身。

孔子说:“自古皆有死, 民无信不立”。个人交往中不诚信损害人际关系的和谐, 致使人情淡薄。而会计人员不诚信, 轻者不得从事会计职业, 重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三、产生非诚信行为的原因

1. 不当利益的驱动。

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为单位谋取各种不正当利益, 是会计造假的主要动机之一。一些企业的管理层, 在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下, 失去理性, 走上唯利是图的道路, 就会不择手段, 图谋攫取不义之财, 做假账, 编假报表, 串通作弊, 虚报利润, 制作虚幻的高速增长, 来蒙蔽监管者, 欺诈社会, 严重损害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如有的企业通过多提固定资产折旧、多提应付工资和应付福利费、将资本性支出在当期费用中列支等手段来挤占成本, 减少利润, 以偷逃国家税收, 为企业获取不正当经济利益。还有的企业为了小集体的部门利益, 截留、隐瞒收入, 私设“小金库”等等。

2. 屈从领导的压力, 被动做假。

在目前的经济社会中, 会计人员与单位负责人在地位上属从属关系, 有了这种天然的从属关系,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在单位会计工作中能否发挥作用和发挥作用的大小, 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了从属性。单位负责人为了达到某种利益往往会向会计人员施压, 致使会计人员违背现有会计法规, 在工作中弄虚作假。调查显示, 当前普遍发生的做假问题, 大部分会计人员不是故意的, 如果他们没有接到授意、指使、强令, 那么自己是不会主动造假的。

3. 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缺乏职业道德。

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 社会不良风气给会计人员职业道德造成了重要的影响。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时, 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逐步抬头, 私欲不断膨胀, 部分会计人员不顾会计行业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道德规范, 在个人利益的驱动下, 不顾一切地故意伪造、编造、隐匿、毁损会计资料, 他们利用职务之便监守自盗, 大肆贪污, 挪用公款, 最终以身试法。

4. 法律监督机制不完备, 会计规范体系不完善。

在日常工作中, 经常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 造成企业法律意识淡薄, 削弱了企业自我约束能力。当企业的财务行为与会计法规制度发生抵触时, 往往片面强调搞活经营, 而放松了对违纪违规行为的监督。况且目前会计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等监督标准又不统一, 各部门在管理上各自为政, 功能上相互交叉, 造成各种监督不能有机结合, 不能从整体上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虽然有关部门每年都要进行税收财务物价检查, 会计师事务所每年都要对会计报表审计验证, 但其经常性, 规范性以及广度、深度、力度都不能给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提供有力的支持。有关部门对单位财务的监督与检查不够严格, 流于形式, 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制止, 即使发现一些问题, 往往也能通过沟通、教育, 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 起不到应有的制约作用, 进而难以形成有效的再监督机制。

四、针对非诚信行为的对策

1. 实行会计委派, 强化独立地位。

根据有关会计法规的要求, 会计从业人员必须真实及时地反映会计信息, 同时履行财务监督职能。但在实际工作中, 会计人员处于从属的地位, 很难保证其工作的独立性, 工作中往往受到多方面因素的牵制。实行会计委派制度, 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变会计人员的从属地位, 保持会计工作的独立, 使会计人员的诚信行为不受干扰,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2. 追究造假单位责任人的责任。

新《会计法》明确规定:“单位责任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明确了单位负责人是会计信息真实性、完整性的第一责任人, 加大了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所以明确单位负责人为会计责任主体, 也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只有单位负责人认识到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自己所承担的法律责任, 才能促使单位负责人重视会计工作, 加强会计管理, 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资料真实、完整, 不再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做假账, 并保证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 不对会计人员进行打击报复。

3. 开展诚信教育,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职业的特性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道德素质。当前, 造假等违法行为多是会计人员在单位负责人的强令、胁迫、指使和授意下实施的, 当会计人员做假账时, 将面临来自法律和单位负责人的双重压力, 如不服从, 可能遭致报复, 如果服从, 就是实施违法行为。如果会计人员不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 那么就会按单位负责人的意愿去做。另一方面, 会计人员的工资, 福利待遇等都是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相挂钩, 会计人员为了追求个人的经济利益, 对造假行为往往不加抵制, 甚至还会帮助出谋划策。所以, 如果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不高, 就会上顶不住压力, 下挡不住诱惑, 从而导致造假的发生。会计监管部门不仅要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 帮助会计人员增强业务能力, 更要在会计人员中开展诚信教育, 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 培养诚信品质, 使他们对待假账有从“敢做”到“不愿做”、“不敢做”的质的转变, 从观念上铲除假账的根源。同时, 特别要加大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处理力度, 以此来约束和管制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

4. 强化会计监督, 加大监管力度。

诚实和认真是基本的道德和作风 篇7

诚实和认真是各项工作落实和不断进步的关键。我们的工作基本上是按计划———实施———检查———处理, 这样的程序, 不断循环, 周而复始, 每循环一次就向更高的水平前进一步。我们的各项工作是否落到实处, 是否能不断进步, 关键在于上述的四个工作程序是否都能诚实认真地去完成。广大群众关注的环境污染、铺张浪费、生产安全事故、义务教育不公和医疗 (药) 事故等问题, 分析其原因, 有的确实是计划 (含法规等) 不合实际、不周密;有些则是没有严格执行计划要求, 没有认真检查实行效果;有的则是对已出现的教训没有认真加以总结。比如, 2013年12月国家安检总局指出的11起大事故, 在安全生产上存在的四个严重问题, 其中就有隐瞒违规问题、不认真执行中央和地方已规定政策的情况。当前, 一些问题之所以会生产和不容易解决, 并不是因为缺乏物质基础或法规不健全, 而是因为在现有的物质条件下, 一些法规没有得到诚实认真的执行;也并不是说没有人在诚实认真地工作, 而是说不是所有相关的人都诚实认真地工作。如果在治党治国的实践中, 把诚实和认真熔铸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 熔铸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那么, 我们就能切实做到令行禁止, 各项工作就能开展得效果好、效率高、成本低, 而且能不断地进步, 在改革和发展中新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也能及时发现, 并解决在萌芽状态。

诚实和认真是提高我国国民素质的重点。当前, 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存在的许多弄虚作假、口是心非和不守信用等不诚实现象, 以及粗制滥造、马虎应付和不守法规等不认真行为, 制约了我国国民聪明才智的发挥, 影响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更令人担忧的是, 在今天的社会上出现了对腐败等耻辱现象麻木不仁的冷漠态度。少数人不诚实不认真的现象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对不诚实不认真行为的容忍, 甚至效仿。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国民虽然有吃苦耐劳、勇敢聪慧和自强不息等许多优势, 但是也有许多不足。笔者认为一个比较明显的不足体现在诚实认真的国民 (特别是处于社会重要岗位上的) 所占的比例上及国民在对待不诚实不认真行为的态度上。可以说这是导致社会出现消极腐败现象和不良风气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党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 而且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可以说这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过程中, 如果我们把全国国民的诚实和认真这两个最基本的素质提高了, 那么党和国家提高国民素质的各项措施, 就能得到更有效地落实, 就能推动我国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普遍提高, 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

当前, 如果我们能从这项最基本的建设入手去开展各项工作, 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要把诚实和认真的道德和作风建设作为和谐文化建设的极为重要的任务。当前, 我国已经有了较为充实的物质基础, 明确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为此项建设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我们必须下大功夫, 用诚实和认真来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把它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让它的力量深深地熔融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二是做到诚实和认真一起抓, 因为这两者是相互影响的。我们做工作时, 如果缺少诚实, 即使认真也等于白辛苦;缺乏诚实的认真也是不能长久的。如果没有认真的态度, 诚实也就成了一厢情愿, 起不了什么作用;长此以往, 诚实也会发生蜕变。只有在诚实和认真一起抓的情况下, 两者才能相互促进, 相得益彰。三是各部门、各行业共同抓。在现代社会里, 人们之间的诚实和认真是紧密关联着的。我们要做好一件事, 往往需要许多部门和行业的良好配合。比如, 要建造一艘好的远洋轮船, 不仅要求造船厂的所有有关人员要诚实认真的工作, 而且要求提供造船材料和配套零部件的冶金、机械、电器、通讯等行业的所有有关人员也要诚实认真地工作。否则我们的造船厂就造不出所有材料和零部件, 而需要进口, 我们的造船工人只能长期停留在干粗活、累活的水平上。可以肯定, 在做一件大事的所有人员中, 诚实和认真的人的比例越高, 做好此事的几率就越大。四是要通过建立和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机制来预防惩治不诚实不认真行为。要充分利用法律、行政、经济和宣传舆论等各种力量, 形成有利于诚实和认真建设的利益与舆论导向机制。这可以使不诚实不认真行为在萌芽状态时受到抑制, 在造成后果时受到及时惩罚;从而形成不诚实不认真的失利失名、寸步难行, 诚实认真的人受人尊敬、心情舒畅的良好社会氛围。五是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诚实做人, 认真做事”。要让全体国民都认识到, “诚实做人, 认真做事”不仅是自己学习和工作不断前进的需要, 也是个人对社会应负的一种责任。当前, 我们要以加强和谐文化建设为契机和动力, 推动党员干部都从“诚实做人, 认真做事”做起, 并以此带动全社会, 让这样的人在我国国民中的比例越来越大。这是我们事业兴旺的标志。

诚实和认真是人们思想和行为的规范, 属于和谐文化建设范畴的任务。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 对这项建设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 这既是挑战, 又是机遇。我们要有急迫感、历史责任感, 从现在起就积极大力地抓这项基本建设, 让它很好地影响和作用于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从而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

摘要:诚实和认真是人们思想和行为的规范, 属于和谐文化建设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不容忽视。诚实和认真是各项工作落实和不断进步的关键。诚实是最基本的道德, 认真是最基本的作风。

个性化作文的基本特征 篇8

一、内容个性化。

面对同一个题目或同一个话题, 学生会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 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例如, 同样是写班主任王老师的肖像, 甲同学写道:“王老师把自己油黑的长发染成紫红了, 同时把原来那种瀑布式的发型烫成了大海之中的浪花了。灯光下, 那紫红的长发反射出的光真晃眼, 那滋润长发的香水弥漫在教室的每个角落, 那悬挂的白炽灯也似乎散发着油香。”乙同学写道:“王老师特意将自己的粗眉毛修剪成古书中或戏曲中美女的那种柳叶眉, 为了彰显自己比较好强的那种很厉害的性格, 她特意将眉毛画得细长陡峭, 随着眼睛的绷大, 那眉毛几乎就直立了, 很凶悍的样子, 根本看不出女教师的温柔, 真像武林中的女侠客。”丙同学写道:“王老师是个最爱打扮的女教师, 即使在冬天, 她也穿着各式各样的裙子。有时候, 配裙子的裤子和皮肤的颜色一样, 我们还以为她在寒冷的冬天也因为爱美而没有穿裤子, 我们因此评价她美丽冻人。”甲同学写的是老师的“头发”, 乙同学写的是老师的“眉毛”, 丙同学写的是老师的“衣着”。这就是内容的个性化。

二、主题思想的个性化。

一篇文章或一个片段, 总是或明或暗地反映着一个主题。比如, 同样写老师, 下面的两个片段就表达不同的主题思想。

我和同桌打架了, 班主任把我叫到办公室, 怒吼道“你这个疯子, 为什么用脚踢人家的肚子?”话音未落, 他就一脚踢在我的屁股上, 我的身子往前一个趔趄, 他顺势在我的脸上打了一个耳光。“我要叫你尝尝挨打的滋味, 我不相信改不掉你疯狂的脾气。”

——学生犯了错误, 老师总会进行教育的。老师的性格不同, 修养不同, 教育的方式方法就不一样。这个片段要表达的是老师粗暴的性格特征和教育方式。

吴老师轻盈地走到讲桌前, 笑盈盈地环视一下全班学生, 柔声地说声“上课”, 等我们起立问好后, 她不回敬“同学们好”这样的礼貌语, 说一声“请坐”鞠一个躬, 便开始讲课了。”

———这段描写要表达的是吴老师温柔的性格特征。

三、表达方式个性化。

常见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等。学生的思维特点不同, 所选择的表达方式就不一样。例如, 同样是写国旗下的演讲活动, 下面的语段就应用了叙述、说明这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这周, 星期一早上在国旗下的演讲就轮到我们班了。早读的时候, 班主任就在教室里组织“彩排”。正式演讲开始了, 我和马伟东走上讲台, 面对国旗行礼, 然后转身有表情有手势还抑扬顿挫地演讲了。我们模仿领导们讲话, 在关键的地方提高嗓门表示强调或抒发强烈的感情, 换来台下的掌声。演讲结束, 我们一走下讲台, 班主任就为我们竖起了大拇指。

今天早晨的演讲活动共有四项内容。第一项是李鸿和马伟东代表我们班演讲, 他们两个演讲的主题是“做文明的好少年”;第二项内容是副校长宣读上周全校的评比情况;第三项是颁发各种流动红旗;第四项是校长做“新一周寄语”。

四、语言个性化。

一般来说, 语言风格有平实和华丽之分。不少老师认为学生精彩的语言表现在词句的华丽上, 其实, 这种认识是不够正确的。平实的语言也能准确地表达客观事物和主观感受, 也能为作文添光增彩, 两种风格各有千秋。比如, 同样是写“晨读情景”, 我的学生就能用自己的语言风格表现自己所选择的内容和形式。

教学楼前, 我们在晨读。王小雷打开课本朗读, 朗读一会就合上课本背诵。他是个静不下来的人, 走过来走过去, 而且走的速度很不慢, 背诵的时候, 仰起头, 眼睛微闭, 一遍又一遍, 声音很大, 口中的白沫从嘴角溢出来, 下课的铃声响了, 他似乎没有听到, 还在那里摇头晃脑地背着。

你看, 晨读是一道美丽的风景:那招展的红旗, 那碧绿的松树, 那争奇斗艳的花朵, 还有那穿着蓝色校服的同学。你听, 晨读是一曲动听的交响乐:低沉的蜜蜂声, 清脆的鸟鸣声, 琅琅的读书声。

试论生态课堂的基本特征 篇9

研究生态课堂, 自然地就要弄明白两个概念。一个是自然界里的生态系统, 是指一定地域 (或空间) 内生存的所有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具有能量转换、物质循环代谢和信息传递功能的统一体;另一个是生态平衡, 指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 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使它们相互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我认为, 生态课堂其实就是把课堂看做一个生态系统, 在一定的教学时空内, 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 包括学生、教师、课程、教学资源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相互适应, 并且和谐的统一起来, 促进师生共同协调平衡发展的高效的课堂。因此, 我认为生态课堂应当具有以下特征。

一、自然性特征

自然性是自然生态里最基本的特征。卢梭说过:教育必须顺着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 否则必然产生本性“断伤”的结果。因此, 生态课堂的第一特征即是自然性特征。教育呼唤自然, 师生渴望在和谐中自然地生长, 教师的主体精神和学生的主体精神必须充分的展现。生态课堂应摒弃盆景工艺式的缠扎, 回避惩罚强化般的鞭打, 远离铸模造型的禁锢, 还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 还孩子真情洋溢的世界, 还孩子心向自然的情愫。这样的生态课堂是人本主义的彰显, 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人的个性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教学情境, 即所谓在课堂里“以生为本”。

二、整体性特征

生态学认为, 任何生物都是由各部分组成的有序、稳定、完整的生命共同体。生态课堂即是由“师生和教学内容、教学资源交互作用形成的整体”。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考虑的不是某一个方面的因素, 而是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包括教师本人、学生、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等各种要素在本课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只有着眼于整体的设计, 才能充分发挥课堂中各要素的效能, 实现教学的整体目标。

三、和谐性特征

自然界里良好的生态系统, 必然是和谐的生态系统。因此, 生态课堂也应该是和谐的课堂。而这种和谐主要体现在师与生、生与生的和谐关系上。教师善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指导学生建立良好的生生关系, 营造温馨、轻松、宽容、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样师与生、生与生才能进行良好的互动。人际关系和谐, 学生有学习的安全感, 没有任何压力, 自信快乐, 健康成长。教师尊重学生, 是师生和谐的基石, 让每一个学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 才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感受到课堂是幸福的乐园。

四、平衡性特征

生态平衡是生态学中重要的理念。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 必然是一个平衡的系统。但同时, “生态学认为, 在一定的时间内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 生态系统各部分结构和功能也处于相互适应和协调的动态之中”。因此, 生态课堂也应该是平衡的课堂, 而是动态平衡的课堂。如:在课堂教学中, 在不考虑其他生态要素的影响下, 输入学生没有掌握的信息和知识, 经过学生的内部“加工”, 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若教师输入过多的信息到课堂, 必然引起课堂生态的失衡。为了达到新的平衡, 必然要求师生调整教与学, 以促成动态稳定。

五、适应性特征

自然界里的各种生物之所以能生存繁衍不息, 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能适应生存的环境。适应环境就能很好的生存生活, 生生不息;不适应环境, 就无法生存, 甚至灭绝。生态课堂要实现高效的课堂, 那么构成生态课堂的各种要素之间则要彼此适应。老师的教学方式要适应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征, 孩子的学习要适应老师的教学风格, 教学内容要适应孩子的认知结构和水平, 教学资源要匹配教学内容, 适应教学的需要。只有各要素之间彼此适应, 才能构建起高效的生态课堂。

六、适度性特征

自然界里的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的数量都是有一定限度的, 这个限度一般都各种因素的相互限制而自然的形成。一旦系统中的某一方面的限度被打破, 都会引发生态系统的失衡, 从而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因此, 生态课堂中的各种要素的数量与行为都应该是有限度的, 以彼此适度为最好。例如, 教学中, 教师的讲要适度, 教学内容的多少要适度、班级学生的数量要适度, 学生的作业量要适度等。只有适度, 才能和谐发展, 反之则会抑制发展。

七、互动性特征

自然界中各种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生态课堂中的各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 具体体现在各要素之间的互动上。例如, 教学中师与生的互动、生与生的互动、生与课程的互动、师与教学资源的互动、生与教学资源的互动等。只有各要素之间实现充分的互动, 才能使课堂生动活泼、高效发展。

八、生活化特征

教育生态学认为, 教育教学是离不开生活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对学生而言, 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生活是教学的源头活水。如果课堂脱离了现实生活, 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 “生态课堂”呼唤让生活走进课堂, 同时, 也提倡让课堂向生活。因此,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 走进生活, 读好生活这本“大书”, 把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 把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 从生活吸取知识, 又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九、可持续性特征

自然界里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 必定是可持续发展的。

乐学:生态课堂的醇然之境

——浅谈在“以问促思、以读品味”中体验语文的乐趣

◇汤永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但是, 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 目前语文教学, 内容分析式的教学还相当普遍, 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还不是很高, 高耗低效的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观。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以为应当先让学生爱上祖国语文, 觉得语文可爱, 最起码要对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感兴趣, 有了这样的感情基础, 学生自然就会心甘情愿地去学习语文, 享用语文, 营造酣然的生态课堂!

如何让学生主动走进课文, 乐于探索呢?下面是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在“以问促思、以读品味”中体验语文乐趣的一些尝试。

[教学片断]:

师:请小朋友们自由朗读课言语, 思考:面对浅水洼里奄奄一息的小鱼, 小男孩是怎么做的?

(生自由朗读, 请读完的学生同桌交流)

生:他走得很慢, 不停地在每个水洼前弯下腰去, 捡起里面的小鱼, 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

(课件出示句子)

师:请和同桌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 联系上下文, 边读边想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生同桌讨论后发言, 在读中与文本对话)

生:那么多小鱼需要他去救, 为什么小男孩还走得很慢?

生:为什么小男孩要“用力地”把小鱼扔回大海?

生:小男孩明知道成百上千条小鱼, 他是捡不完的, 为什么还要“不停地”捡?

(师生共同梳理问题并归纳小结, 确定学习目标。板书:走得慢?不停地?用力地?)

师:今天, 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引导学生读文质疑, 初步培养他们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事实证明只要放权给孩子, 他们就能做到!]

师:“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老师想与小朋友合作读一遍课文, 好吗? (师生轮读)

师:读完了课文, 我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小男孩明明知道了成百上千条小鱼, 他是捡不完的, 为什么还要“不停地”捡?

生:小男孩不停地捡, 就可以多挽救几条小鱼的生命。你看, 课文中写到“这条在乎, 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 这一条, 这一条……”说明小男孩已经“不停地”救了许多小鱼。

因此生态课堂, 也应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持续发展。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以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为终极指向。在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 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思考, 培养终生发展能力。在生态课堂上, 学生所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都不是孤立的, 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的, 是面向未来的, 是连续的。如果学生今天学习了, 明天就不想学习了, 那就不是生态的课堂, 那就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师:你还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小男孩在“不停地”捡鱼?

生: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他为了捡鱼, 已经顾不得抬头了。

生:他“不停地”捡鱼扔鱼, “不停地”叨念着:“这条在乎, 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 这一条, 这一条……”后面有省略号, 说明男孩救了许多鱼, 看出他在“不停地”捡。

生:“这条小鱼在乎?”“小男孩一边回答, 一边捡起一条鱼扔进大海, ”他连回答问题, 也没有停止捡鱼, 希望能救更多小鱼!

(这时, 刚才提问的孩子高高举起了手)

生: (激动地说) 我知道小男孩为什么不停地捡鱼, 你看, 文中写了“这条在乎, 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 这一条, 这一条……”小男孩知道小鱼是多么希望活下去, 他“在乎”小鱼, “在乎”小鱼的生命!

师:说得真好, (擦掉“不停地”旁边的“?”, 板书:在乎。)

[说得多好啊!我不禁为孩子们叫好, 问题激话了他们的思维, 说自己的理解, 说自己的感受, 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 这不正是个性化阅读的魅力吗?在不知不觉中, 他们对文本的感悟越来越深刻。]

师:小男孩知道生命是宝贵的, 他在乎小鱼。生活中, 还有哪些事物值得你在乎?

生:狗儿流浪街头, 我很在乎, 希望它有个家。

生:小鸟受伤了, 我很在乎, 希望它能快些好起来。

生:贫困山区的小朋友失学了, 我很在乎, 希望他们能早日上学。

[用“在乎”练习说话, 孩子在阅读中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锻炼。]

师:世间的万事万物, 所有生灵都值得我们去在乎, 去热爱。让我们来赞美赞美这位小男孩吗!

(生齐读4-6段, 琅琅书声中融入了孩子们对“在乎”的理解, 对生命的热爱) 。

师: (指着“走得慢”?“用力地”?) 还有两个小“?”号, 谁来解决?

(话音刚落, 教室里一双双小手激动地挥舞着, 都想畅所欲言一番)

生:小男孩“走得慢”是因为捡鱼很认真, 生怕漏掉一条鱼。

生:小男孩很在乎小鱼, 他怕走快了, 有些小鱼他看不到, 他对小鱼负责, 对小鱼的生命负责!

上一篇:地下室砼下一篇:工伤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