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

2024-10-17

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通用7篇)

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 篇1

本科毕业论文如何撰写文献综述?

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文献综述部分,往往是同学们比较困惑的问题,也存在不少的误解。不少同学把文献综述写成是论文的梗概或缩写,也有些同学是干脆罗列文献充数,个别同学甚至是在论文完成以后再开始文献综述的写作!在指导学生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我觉得这个问题比较突出,亟待解决,为此专门写就此篇短文,希望能够对学生有所帮助。

一、文献综述的概念、性质和特点

文献综述就是对特定的某一领域的文献进行归纳整理而写成的一篇文章,它介于文献资料汇编和文献评述论文之间。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文献”性

与一般的论文不同,文献综述以文献为文本和素材,而不是以现实中的数据和亲自调查得来的资料为素材。它所归纳和分析的是文本中的观点和理论这样的事实,而不是外部客观世界的事实。所以这要求围绕一定的选题范围(这一范围的选择决不是不重要的。有些同学把文献综述的题目就定为“文献综述”,这就如同把论文的题目定为“论文”一样荒谬!),大量地搜集文献,包括各种类型,各种载体,以及各种历史时期的,经典以及非经典的文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文献综述要求作者在浩如烟海的各种文献里面,进行“从观点到观点”的调查研究。

(二)“综”合性

文献综述要求具有全面、综合的特点,而不是要求“片面而深刻”。它重视的是归纳的方法,而不是演绎的方法。它主要关注的不是某一具体的法学观点,而是这一观点在学术谱系上的位置,即在学术研究历史过程中的逻辑地位。当然,综述的过程是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选取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高度浓缩式的阐述,而不是简单地罗列所有搜集到的文献中的观点,哪怕没有多大价值的观点。文献首先贵“精”而不贵“多”,这主要就表现在对于文献中的观点的取舍上。

(三)阐“述”性

文献综述重视对文献的叙述或描述,概括,但并不要求对文献的理论观点给以深入的分析和评价,进行论述。文献综述基本上不直接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尤其不要排斥与自己观点不同的学者的.文献,根本不予搜集和归纳,也就是说要有一个客观、中立的立场和角度,而不是先入为主,带着有色眼镜去搜集和概括文献资料,尽管绝对的客观是不可能达到的。

这也就是说,一篇好的文献综述不是因为具有自己的创新的观点,而是具有自己的创新的系统化的,有条理的叙述方式。

二、文献综述的写作格式和步骤

首先,开篇引言,明确所欲探讨的文献的范围或领域。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很多领域,不可能一一详细阐述,只能选取某一方面来进行探讨。这一领域就是本科学生所欲写作论文的领域。通常这一领域是比较狭隘的,以便于集中精力,搜集资料。

其次,明确写作的顺序。如可以按照文献产生的时间顺序,文献之间的逻辑顺序(某学术观念或理论的定义、性质、作用、价值等),或以学者,即文献作者的重要程度顺序等。

第三,阐述学者的基本观点和理由。这里特别需要注意不同学者观点的对比。实际上找出观点之间的差别和对立、冲突,通常比发现不同学者之间的相同之处要更加具有学术上的重要意义,因为这可以积极地促使作者去思考问题。

这里要强调的是,不仅要对研究现状进行整理和归纳,更要对该领域问题的历史学的渊源的探究和说明。

第四,结语。学术观点之间的谱系学线索的梳理,以及必要的该学术问题进一步观点或理论的展望。说明已解决的问题,以及尚未解决的问题。

第五,参考文献附录。写明主要搜集了哪些文献资料。

此外,具体形式格式,如摘要、关键词、注释等同一般论文的要求,并不因为是文献综述而有所降低。

文献综述的写作步骤,一般包括确定领域,搜集资料,归纳整理,简要分析概括,成文等几个步骤,与一般论文写作差不多(写作文献综述,可谓是论文写作的预演!)。这里不再赘述。

三、文献综述的作用和价值

作为本科生来讲,写作文献综述主要是为了:

(一)写好自己的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是给自己看的,是下一步撰写论文开题报告的必需(对于学院的要求学生只能遵守,从这一点来说,文献综述同时也是学生“必须”要撰写的),不可或缺。不了解,或不充分了解(仅仅搜集和物质性的占有文献资料是远远不够的)前人的研究进展情况,如何开始自己的写作?一切“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不能写好文献综述,自然写好论文也就无从谈起。

(二)熟悉论文写作的过程,培养自己的学术素养。

文献综述表明了学术继承性的一面。文献综述可以反映论文写作的基础,在某种程度上就决定了论文写作的质量。评价一篇论文是否是真正的好论文,通常只需要看一下参考文献就可以大致确定了。在现实中写作论文不一定要首先写作文献综述,通常只需要作者在脑中有一篇文献综述就可以了,未必要以书面文字的形式表述出来。而本科毕业论文之所以要这样做,是由于这是一种正规的学术训练过程。现在写文献综述,是为了将来直接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实际上有些大家有时甚至可以不打草稿,一篇短的文章直接一挥而就!)做的准备。文献综述的撰写可以培养学生的搜集、归纳文献资料的能力,为将来进行学术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文献综述可谓是学科研究史,如某一特定领域法学史的探讨。同学们可以通过阅读中国法学史,中国民法学史,以及诉讼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等文献(通常在学术期刊的年终一期都有这样的文章)来加深自己的理解。

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 篇2

公允价值的应用要求具有活跃的、充分的交易市场, 交易双方本着自愿的态度, 双方交易的价格必须公平和交易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即交易价格必须公开、透明。因此, 公允价值的有效运用要求必须具备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但是我国目前的市场化程度无疑与公允价值有效应用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无法为公允价值的有效应用提供完善的平台。

公允价值要体现“公允”, 双方的交易价格必须公平, 这样就要求交易双方首先都必须了解交易市场情况, 在理性消费者的假设下自愿地进行买卖。但事实上,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看, 很多的交易都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根据公允价值的定义, 公允价值的应用首先必须有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而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处在发展中, 处于初级阶段, 各类要素市场的运作环境还不够健全, 目前还有许多地方不能达到市场经济的要求。缺乏公平价格的形成机构, 交易市场仍然并不活跃, 市场交易中尚存在很多不公平、不合理的因素, 甚至有些行业的买卖仍然存在并非完全自愿的情况。对企业而言, 找到一个较真实、公允的市场价格很困难, 即便能找到这样的价格, 但是它也未能完全反映商品的公允价值。

除此之外, 田瑶等认为公允价值的有效运用还要求具备成熟的资本市场、完善的资产评估准则体系、健全的法律法规等外部条件的支撑, 而这些在中国的现阶段还没有完全得以实现。通过以上学者的观点, 我们可以得出现阶段我国的市场经济状况无法满足应用公允价值的要求。

二、会计准则体系及相关法律不够健全

公允价值使用的关键因素首先是充分的理论依据, 同时又要求有系统操作规则的会计准则体系。缺乏明确的指导规范和约束标准, 企业在日常的会计处理中很容易出现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滥用现象。而在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中对不同的交易项目, 公允价值的应用条件不同, 这样就很容易出现滥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现象, 影响公允价值计量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李端生, 2010) 。

会计准则的正确运用, 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障。但是我国过去制定的一些涉及财务会计内容的法律制度已过时, 而现阶段实施会计准则又不能脱离这些法律条款的约束, 这样使得新会计准则在实施的过程中难以准确地执行 (赵俊平, 2008) 。

正是会计准则体系及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健全, 才给企业提供了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

三、公司治理结构缺陷明显, 由此导致操作利润现象的出现

良好的、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有效推行公允价值, 防范人为操纵利润现象, 减少企业日常会计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基础。而我国现阶段的公司治理结构仍然存在明显缺陷。就上市公司而言,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企业的股权高度集中在部分人手中, 企业中国有股的所有者长期不存在, 导致企业由内部人控制的现象十分严重。而公允价值作为重要的计价工具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往往被决策者扭曲, 扮演着很不光彩的角色。二是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在公司中的利益和地位不同, 他们对公司发展的预期有所差异, 这样“同床异梦”现象比较严重。三是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 目前很多上市公司的内控制度不健全, 内部控制不能很好的实施。

由此可见, 在现行的公司治理结构背景下, 公允价值在实际应用中, 可能更容易成为人为操纵利润和妄图谋取私利的手段, 甚至成为引发经济危机的推手。

四、会计职业判断水平差

众所周知, 公允价值的准确合理确定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 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也会影响它的确定。公允价值在应用的过程中, 很大程度上受到会计从业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或者制约。因此, 会计从业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高低及职业道德水平便成为能否正确认定公允价值并合理计量的重要因素。然而, 就我国目前会计队伍的情况来看, 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水平还比较差, 因此公允价值的准确鉴定还存在很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会计从业队伍的整体业务能力偏低, 公允价值的应用软件技术基础相对薄弱。二是会计从业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整体都不高, 在公允价值的应用过程中道德基础不够牢固。

除了以上四个方面外,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我国公允价值理论体系不完善, 主要原因是我国延续国外的研究, 没有和本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我认为除了以上各方面的基本问题外, 我国应用公允价值时还会面临以下问题, 一是公允价值计量不易操作。主要原因是:一方面, 现代企业中存在多种资产, 由于市场环境瞬息万变, 因此很难辨认市场信息的真实性。而且在非活跃市场经济情况下, 资产的交易价格很难取得, 因此公允价值的判断难度会加大。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只能采用估值技术或找相似资产近期的交易价格取近似值的办法来解决, 而这样就会导致得到的公允价值不准确。另一方面, 在现值技术的运用过程中, 由于交易双方期望报酬率的不同, 从而导致双方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存在不同, 因此公允价值在具体技术操作层面上也存在很大的难度。二是公允价值可靠性存在问题。相对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 公允价值计量因市场环境的变化, 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和变动性, 因此难以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另外, 企业中关联方交易情况的存在也会影响交易价格的公允性, 尤其是在上市公司与其母公司进行资产交换时, 公允价值可靠性问题更为突出。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M].财政出版社, 2006.

[2]谢诗芬.会计计量中的现值[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3]陈敏.公允价值的本质及其理论缺陷浅探[J].财会月刊, 2005 (22) .

[4]李端生.我国运用公允价值面临的五大困难及对策[J].会计之友, 2010 (08) .

[5]郭凤林.公允价值会计探讨[J].科技资讯, 2006年 (02) .

[6]田瑶.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 2010年 (09) .

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 篇3

一、个人账户资金管理模式

现阶段,我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管理实行政府直接管理模式,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承担了个人账户管理的全部职责。在管理模式方面:

李珍(2007)主张建立以省、直辖市为单位建立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委员会,集中管理全省市个人账户基金。通过立法确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委员会个人账户基金的受托人地位,代表个人账户所有者的利益行使基金管理过程中的各项产权。基金管理委员会制定资金投资战略,并选择资产管理机构或投资机构,以保证管理委员会作为基金所有者与基金投资人的角色分离,以保证基金投资环节的市场化和专业化。

韦樟清(2006)主张借鉴智利的市场化运作模式,由政府根据法律规范的资格条件确定多家私营机构运营个人账户资金,承担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管理,资金投资经营等保值增值业务,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同时,个人账户所有者根据政府的相关规定可从中选择一家或几家基金投资管理机构作为基金的委托代理机构,以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郭席四、陈伟诚(2005)为代表的专家认为分账制下,个人账户资金应交由独立的民营养老基金管理,并实行市场化运作。

苏卫东、邓航、李竟然(2010)从国外个人账户养老金管理现状入手进行分析,得出当前国外个人账户养老金管理和投资呈现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我国城镇职工个人账户管理和投资筛选和吸收、借鉴的经验。其主张个人在投资管理中需扮演更重要角色。

谢和均(2011)认为适度集中模式较适宜我国的具体国情。应该按照“宽投资、严监管”的原则建立适度集中基金管理模式,以省级社保基金管理机构作为本省社会保险基金的受托人,接受本省各统筹地区的委托,在省级层次上,使受托机构、委托机构、监管机构和投资运营机构之间进行有效分权、合理制衡,形成基金运营管理过程中的有效委托—代理框架;其次,由账户所有人选举代表成立独立基金委员会,代表账户所有人行使各项产权,监督个人账户基金的运营状况,以防止道德风险。

二、个人账户资金投资方式

在个人账户基金投资方式方面,我国目前限制过死的投资方式使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极其困难,如果不改革,势必出现严重的支付危机,直接动摇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

学术界存在两种观点:一是、资本市场的不完善不利于个人账户基金进入。

在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将养老保险基金用于证券投资,风险过大,不利于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所以不进为好。根据2008年全国社保基金年报显示,由于国内股票大幅下跌,导致股票资产从浮盈转为浮亏,交易类资产公允价值变动额-627. 34亿元,基金权益投资收益额-393. 72亿元,投资收益率-6. 79%。证券市场投资率的不稳定性可能影响到个人账户所有者权益,甚至降低养老替代率,所以证券投资不能保证个人账户基金的保值增值。

二是、个人账户基金必须进入资本市场。为了实现个人账户保值增值需要,必须对个人账户进行投资,以提高基金的投资回报率(张著名,2004)。尽管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完善,货币市场亦不健全,但与其坐视养老保险基金全部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逐渐贬值,不如改进管理,运用其他投资手段进入资本市场。柳清瑞(2005)认为在确保基金安全第一的前提下,将探索一些增值办法,包括对国家重点项目的投资,适当部分用于资本市场投资等。社保基金进入资本市场将有利于促进资本市场结构的完善和推进资本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同时增加资本市场的金融工具,促进金融深化。个人账户基金进入资本市场不仅有利于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制度的完善,而且丰富了实现个人账户基金保值增值的途径。李长东(2010)认为应探索个人账户资产形态多元化分布。应该积极开展投资运营试点,深入研究拓展适合个人账户基金特点的投资渠道,如投资参股市场前景良好,收益持续稳定的交通、能源、金融等行业企业,开发金融市场长期稳健型投资产品,实现与金融市场的良性互动,优化个人账户资产形态分布,形成一批个人账户优质资产,以规避通胀风险,使广大参保职工都能够从中获得良好收益,分享经济发展结果。

三、关于个人账户资金管理投资的个人思考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从其基本性质来看,其具有私有性,属于个人私有的财产,其投资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应遵循个人的意愿,可以考虑选举由个人代表组成的省级个人账户基金管理委员会,通过立法确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委员会个人账户基金的受托人地位,代表个人账户所有者的利益行使基金管理过程中的各项产权。基金管理委员会制定资金投资战略,并选择资产管理机构或投资机构,以保证管理委员会作为基金所有者与基金投资人的角色分离,以保证基金投资环节的市场化和专业化。但是,在当前个人账戶资金统筹度不高的情况下,一方面应尽快提高资金统筹层次,另外一方面可借鉴辽宁模式,先将做实的资金交由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代为管理和投资。

在个人账户资金投资方式方面,由于当前个人账户资金大部分交由省级部门自行管理,在投资方面,国家限制其只能存银行和买国债,面对当前低存款利率、高通货膨胀率的情况,个人账户资金在做实的过程中也在面临者较严重的缩水,因此,当前应以探索有效的保值增值方式为主,首先保障做实资金的含金量。在这一方面个人账户资金可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借鉴经验,深入研究拓展适合个人账户基金特点的投资渠道,如投资参股市场前景良好,收益持续稳定的银行、交通、能源、金融等行业企业,开发金融市场长期稳健型投资产品,实现与金融市场的良性互动,优化个人账户资产形态分布,形成一批个人账户优质资产,以规避通胀风险。

参考文献:

[1]李珍.论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市场化运营管理制度[J].中国软科学, 2007(7)

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 篇4

什么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文献综述撰写的程序

一般经过四个阶段:即选题、收集阅读文献、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1.选题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为从事某项科研、学术会议的专题、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一般是明确的,不像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撰写综述选题通常不宜过大。可选择自己所从事的专业需要研究的问题,或者与其密切相关的课题。如果是初学,最好从一些较小的题目开始。

2.收集、阅读、整理文献 综述题目确定后,围绕题目收集和阅读文献。收集文献要求尽可能的齐全。要写好综述,收集文献是基础,阅读文献是关键。

收集和阅读文献、积累足够的文献以掌握丰富的资料,这是关键的一步。在浩瀚的医学论文中收集有关专业或专题的文献,需要掌握查阅文献的方法,以便尽快找出需要的文献。文献的检索方法有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两类:查阅方法可参阅有关检索的专著。

对查到的文献首先阅读摘要或小结,了解该文献的主要内容,衡量其对所写综述的价值。然后,根据文献的重要性对原文进行精读摘录。阅读文献时要吃透原文的精神,掌握要义。阅读文献时还应围绕主题组织整理材料,整理文献应包括:作者、文题、刊名、年、卷、期、页码及内容(如核心内容、主要资料、数据和观点),以便写综述时引用。所写文献综述质量的高低,主要由文献阅读的质量来决定。写好「读书笔记」和「文献摘录卡片」,用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中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提供材料,而且对提高自己的思想表达能力、培养创造性的阅读能力也有帮助。

3.拟提纲 文献综述必须在精读大量文献、结合自己工作的基础上,列出较详细的撰写提纲,写出大小标题,做到有纲有目。然后将主要资料、结果及主要观点分门别类列于其下。这就是「搭架子」。应尽量做到标题与内容一致,注意逻辑性,使撰写综述的框架结构达到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4.撰写 拟好提纲后,明确构思,材料齐全,就可以进一步组织材料、写成文章。

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

1、文献综述的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1)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2)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3)小结,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4)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2、文献综述规定

(1)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且文献搜集要客观全面

(3)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4)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

(5)资料运用恰当、合理。文献引用用方括号[ ]括起来置于引用词的右上角。

(6)文献综述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不能混淆作者与文献的观点。鼓励研究生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并指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针对性强

(7)文献综述不少于3000字。

3、注意事项

(1)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综述。

(2)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3)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引用文献不过多。文献综述的作者引用间接文献的现象时有所见。如果综述作者从他人引用的参考文献转引过来,这些文献在他人引用时是否恰当,有无谬误,综述作者是不知道的,所以最好不要间接转引文献。

(4)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5)综述篇幅不可太长。杂志编辑部对综述的字数一般都有一定数量的约定。作者在初写综述时,往往不注意这点,造成虚话、空话较多,重点不突出。综述一般不宜超过4000字。

综述并不是简单的文献罗列,综述一定有作者自己的综合和归纳。有的综述只是将文献罗列,看上去像流水帐,没有作者自己的综合与分析,使人看后感到重复、费解,材料与评述协调。

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

文献综述的写作方法 篇5

一、文献综述的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

参考文献,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也为评审者审查提供查找线索。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二、文献综述规定

1.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学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在文献综述时,学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25篇。

3.在文献综述中,学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4.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

5.资料运用恰当、合理。文献引用用方括号“[ ]”括起来置于引用词的右上角。

6.文献综述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鼓励学生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并指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

7.文献综述不少于3000字。

三、注意事项

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⒈ 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综述。

⒉ 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⒊ 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智能小车设计的文献综述 篇6

智能小车的设计

摘要:随着工业机械化和自动化的发展以及工业智能化的优点,智能小车在工业智能化上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就智能小车的设计构造以及机械智能化未来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关键词:智能小车/设计构造/应用与发展 智能小车的设计构造

智能小车是集理论力学、机械结构、数字电路、模拟电路、传感器、单片机、控制理论和算法等多门学科为一体的综合系统。其内容涵盖机械、电子、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传感技术等多个学科和领域。该小车的车体由基于VB和串口无线通信的直流电机控制模块、L298N电机驱动模块、C8051F单片机控制模块以及车载机械手组成。可用于无人驾驶、自动抓取物体等人工智能领域。

1.1 基于VB和串口无线通信的直流电机控制模块

利用VB6.0语言编程实现对机器人上直流伺服电机的控制,从而实现机器人的加速和恒速运行。分别将两块接口为标准的RS-232接口、型号为ZT-TR43C的无线数传模块,接到发、收的两台PC机上,并利用VB通信控件MSCommon实现串口无线通信,从而实现机器人的远程无线控制。

近年来,在机器人与外部的通信方式选择上,由于机器人具有广阔运动空间,因而无线通信成为其所必须具备的通信方式之一。本文以一种轮简单的四轮智能小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VB编程和无线模块通信实现远程控制;通过对智能小车后轮的两个驱动电机速度控制,使智能小车完成直线运行、转弯运行等动作。

目前,直流伺服电机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前景,如在印刷机械、造纸机械、纺织机械、工业机器人、高速电梯、数控机床等重要行业中,均得到了普遍的应用。本文提到的智能小车本身对位置伺服要求比较高,对速度也有一定的控制要求,而对小车的控制可以说最根本的就是对电机进行控制。

VB是一种易学习、功能强、效率高的可视化编程语言,用它来做可视化人机界面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利用面向对象的可视化VB语言对其进行编程控制,1

智能小车的设计

避免VC、C语言编程的繁琐与难阅读性。另外,利用Visual Basic 6.0 版本的可实现串行通信的MSCommon控件,实现了串口通信;通过无线传输模块实现了两台PC机之间的通信,为对小车进行远程控制搭建了很好的实验平台。同时,利用VB的Timer 控件对程序进行触发,使控制电机能够缓慢加减速;通过改变加速度的大小,使电机运转平稳,避免了PWM控制的不稳定。

通过PC机的RS-232串行接口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是许多控制系统中常用的一种通信解决方案。在本小车控制中,通信采用的都是RS-232通信方式。VB提供的串行通信控件为MSCommon控件,此控件用于支持VB对串行口的访问。在串口通信过程中当发送数据、接收数据或者发生通信错误时,均触发该控件的OnComm事件,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MSCommon 控件相应的属性为:CommPort属性,设置并返回通信端口号;Settings属性,以字符串的形式设置并返回波特率、奇偶校验、数据位、停止位;PortOpen属性,设置并返回通信端口的状态,也可以打开和关闭端口;InputLen属性,说明Input属性从接收缓冲区中读取的字符数;MSCommon控件的PortOpen属性决定了通信开始和结束。

1.2 L298N电机驱动模块

1.2.1 L298N与电机驱动模块

电机驱动模块主要采用L298N,L298N可直接的对电机进行控制,无须隔离电路。通过单片机的I/O输入改变芯片控制端的电平,即可以对电机进行正反转,停止的操作,非常方便,亦能满足直流减速电机的大电流要求。L298N是专用驱动集成电路,属于H桥集成电路,与L293D的差别是其输出电流增大,功率增强。其输出电流为2A,最高电流4A,最高工作电压50V,可以驱动感性负载,如大功率直流电机,步进电机,减速电机,伺服电机,等,特别是其输入端可以与单片机直接相联,从而很方便地受单片机控制。当驱动直流电机时,可直接控制步进电机,并可以实现电机正转与反转,实现此功能只需改变输入端的逻辑电平。

1.2.2 L298N型驱动器的原理及应用

L298N是SGS公司生产的一种高电压、大电流电机驱动芯片,内部包含4通道逻辑驱动电路,是一种二相和四相电机的专用驱动器。该芯片采用15脚封装。主要特点是:工作电压高,最高工作电压可达46V;输出电流大,瞬间峰值电流 2

智能小车的设计

可达3A,持续工作电流为2A;额定功率25W。内含两个H桥的高电压大电流全桥式驱动器,可以用来驱动直流电动机和步进电动机、继电器线圈等感性负载;采用标准逻辑电平信号控制;具有两个使能控制端,在不受输入信号影响的情况下允许或禁止器件工作有一个逻辑电源输入端,使内部逻辑电路部分在低电压下工作;可以外接检测电阻,将变化量反馈给控制电路。使用L298N芯片驱动电机,该芯片可以驱动一台两相步进电机或四相步进电机,也可以驱动两台直流电机。

1.3 C8051单片机控制模块

Cygnal公司的C8051单片机使用Cygnal的专利CIP-51微控制器内核。以下介绍C8051单片机的一些重要技术以及在本系统中的应用。

①C8051单片机使用Cygnal的专利CIP-51微控制嚣内核,采用流水线指令结构;70%指令的执行时间为1个或2个系统时钟周期;速度可达25 MIPS(时钟频率为25 MHz时)。这样就可以应用复杂的控制算法提高控制精度。

②C8051单片机内部有4个通用16位计数器/定时器和专用的看门狗定时器(WDT),这样就不再需要附加外部计数器件和外部看门狗电路。本系统中定时器0和定时器2用作小车左右轮反馈脉冲计数,定时器1配置成自动重装载的8位计数器/定时器。用于波特率发生器。

③C8051单片机引入r数字交叉开关,允许将内部数字系统资源分配给端口I/O引脚。通过设置优先权交叉开关控制寄存器,将片内的计数器/定时器、串行总线、硬件中断、ADC转换启动输入、比较器输出以及微控制器内部的其他数字信号配置为出现在端口I/O引脚。

④C805l单片机内部有一个可编程计数器阵列(PCA),由一个专用的16位计数器/定时器和5个16位捕捉/比较模块组成。通过设置特殊功能寄存器PCA0CPM将捕捉/比较模块0和1(CEX0和CEXl)设置成8位脉冲宽度调制器(PWM)驱动左右轮电机转动。

⑤C805l单片机内部有12位逐次逼近型ADC,可以在不增加外围电路的前提下方便地检测模拟信号。本系统从电机电枢回路中引出电流信号送入单片机,实现电流环控制。

⑥C805l单片机具有片内JTAG和调试电路,通过4脚JTAG接口并使用安装在最终应用系统中的器件就可以进行全速、非侵入式的在系统调试.而且支持断点、智能小车的设计

单步、观察点、堆栈监视器,支持观察修改存储器和寄存器。

由以上介绍可以看出,在小车子系统中选用C8051单片机是非常合适的,由于可以硬件生成PWM,占用CPU资源很少;高性能的指令系统以及和VB语言之间进行交叉汇编,为设计各种控制算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4 车载机械手

1.4.1 机械手的简单介绍

机械手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装置,它综合运用了机械与精密机械、微电子与计算机、自动控制与驱动、传感器与信息处理以及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各行各业对自动化程度要求的提高,机器人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机械手产品。手爪的应用环境干差万别,抓取可靠、环境适应性好、控制简单、自适应性强、自主能力高是衡量机器人手爪设计水平的重要标志。性能优良的机器人手爪可以实现可靠、快速和精确地抓取。近年来机器人技术得到大力的发展,手爪的研究也步入一个良好的发展时期,机器人手爪正由简单发展到复杂,由笨拙发展到灵巧,其中的仿人灵巧手已经发展到可以与人手媲美。机械手对目标物体抓取的稳定性研究是一个值得长期探讨的课题。

1.4.2 车载机械手的总体结构体系

搭载机械手的移动机器人本体为四轮万向轮小车,它具备自主导航能力。在遇到物体时,可远程控制并操作机械手抓取。车载机械手主要由执行机构、驱动机构和控制系统3大部分组成。执行机构是机械臂、机械手爪与基座的总称。驱动机构有液压驱动、气压驱动、电气驱动和机械驱动。目前专用机械手采用电气驱动方式的较多,而本设计运用的是舵机控制方式的二指机械手。

1.4.3 车载机械手的执行机构

1.4.3.1 手部

手部安装与手臂前端是用来抓持工件(或工具)的部件,根据被抓持物件的形状、尺寸、重量、材料和作业要求而有多种结构形式,如夹持型、托持型和吸附型等。它模仿人类手指,分为无关节型,固定关节型和自由关节型3种。手指的数量又可分为二指、三指、四指等,本次设计采用的为二指形手爪。1.4.3.2 手臂

智能小车的设计

手臂的作用是引导手指精确地抓住目标物体,并运送到所需要的位置上去,故手臂的位置需精确定位。手臂分为有关节臂和无关节臂,以前主流设计几乎都是无关节手臂。而目前设计多为有关节手臂,本次设计的小型侦察车车载机械手即为有关节手臂。手臂由以下几部分组成:①动作元件,带动手臂运动的动力装置,在本车载机械手中为两台直流无刷伺服电机,驱动手臂运动;②导向装置,保证手臂的正确方向及承受由于目标物体重量所产生的弯曲和扭转力矩;③手臂,承接和承受外力作用的部件,手臂上的零部件都装在手臂上。1.4.3.3 关节与基座

关节部分是非常关键,要求其既能保证电机轴固定到连接手臂,又要满足不同臂长需要,即在一定范围内可灵活更换臂长,手臂套筒长度可自由调节。机械手通过基座安装固定在小型车的仪器舱上,基座是用以承受机械手全部重量的构件,对其结构的要求是刚性好、占地面积小、操作维修方便和造型美观。机械智能化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机器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几乎扩展到整个工业领域,并在工业生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对于未知或特殊的任务,作为机械智能化的代表-机器人还不能独立完成,而且缺少必要的柔性。为了提高整个系统的效能,需要研究如何使人与机器人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作业任务。搭载于机器人上的机械手能模仿人手臂的某些动作功能,可以按固定程序抓取、搬运物件或对工具的自动操作,代替人的繁重劳动以实现工作的机械化和自动化,业已成为机器人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近年来机械手已逐渐应用于易燃易爆品的装配、拆卸、搬运,以及消防、反恐、防爆等高度危险环境,代替人类完成力所不及的工作,这类机械手因此也被称为“专用机械手”。世界各国对专用机械手的研究愈加重视,纷纷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加以研究和应用。从目前情况看,我国“专用机械手”还处在研究、跟踪、试验阶段,其主要原因在于这类机械手不仅需要载体平台的稳定移动,而且还要求机械手稳定执行操作。针对污染与核辐射环境的应急处理需要,笔者设计出小型3自由度机械手,搭载于已开发出来的小型移动机器人平台上。在机器人侦察各种污染和辐射环境、人员不便进入的情况下,车载机械手的出现,可以代替人员进行手工操作、抓取、采集样品等,大大改善了工作条件,提高了工作效率,保障了人员安全。

智能小车的设计

参考文献

[1] 张晓红.VB中如何利用MSCommon控件实现串口通信[J].福建电脑,2004(3):37-38.[2] 姚军光.基于VB的电机驱动监控系统设计[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4,25(3):261-264.[3] Holt C,Fumo J.Visual BASIC environment yields advanced navigation[C].OCEANS,2001.MTS/IEEE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Volume 1.2001:331-336.[4] 薛园园.USB应用开发实例详解[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5] 邱 丹,王 东,高振东.直流电机PWM 闭环调速系统[J].青岛大学学报,2000,15(1):10-11.[6] 孟红英,等.用L297、L298组成步进电机驱动电路[J].仪器仪表学报,2003,(2).[7] 51单片机C语言应用程序设计实例精讲[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8] 王晓明.电动机的单片机控制[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2. [9] 刘宝廷,程树康.步进电动机及其驱动控制系统[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

[10] 韩全力.单片机控制技术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 篇7

城市是一个人口高度集中, 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地位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交往的中心。城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而产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以非农活动为主, 它依托于一个地区并对这个地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尽管, 规定城市的自然界限困难重重, 但是这也不是一个不可捉摸的问题, 城市也是有范围和边界的。城市的范围是各国根据法律或政治边界为每一个城市确定的行政管理区域, 城市的范围决定了城市的规模。城市, 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以获取聚集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人口、经济和科学技术等的集中地域。因此, 城市规模就是人口、经济和科学技术等在一定地域上的聚集。城市规模反映了大、中、小城市之间的相互关系, 也是城市内部各种经济关系和内容的总和。城市是国民经济的一部分, 多数城市在地区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大城市则更影响着国民经济的进程。而城市经济学正是集中于对城市内部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进行空间经济分析, 它把城市作为国民经济结构中的一个点来分析。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路径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运用区位分析的方法, 侧重于微观经济理论的研究, 其核心问题是城市内部的厂商和居民的区位选择问题;第二种是从宏观层面来探讨城市经济问题, 在这里, 城市内的空间结构被忽略了, 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城市经济的繁荣和萧条的过程, 并以此作为提出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政策为主要目标。

城市是怎样产生的

城市经济学研究的第一个重要命题是:城市是怎样产生的, 他为什么能够存在?在古典经济学时期, 城市出现被认为是劳动分工的结果, 正如斯密所说的那样, 越来越精细的劳动分工, 使大量的熟练工人得以形成, 为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做出了保障。企业的出现, 带来了企业选址的问题, 于是古典区位理论被用来解释城市的形成, 后来又出现了工业区位理论、“中心地带理论”, 但是这些理论在解释城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均犯了与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一样的错误, 即他们大多借用物理学、几何学而不是经济学的概念和原理, 直到1926年黑格 (Haig) 借助纽约的城市统计数据, 第一次充分讨论了集聚经济对城市形成的影响, 但是这项研究对集聚经济的理解仍然是描述性的。到了20世纪70年代, 城市经济学家开始用更为精密的计量经济学工具来探讨集聚经济的存在性, 这方面的论文的确表明大城市对吸引企业进驻具有很多独特的优势。随着城市中企业的不断增加, 相应的人口也不断往城市里迁入, 于是城市或者城镇成为了为周边人口所组成的市场区域提供商品和劳务的核心区域, 城市居民数量越多, 中心区所服务的范围也就越大, 较小范围内的居民居住区从空间上就嵌入到了更大规模的市场域内, 同时出售那些更为频繁使用的商品和劳务。城市经济学家、经济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都普遍认为, 规模报酬递增是促使城市产生的重要原因, 规模报酬递增表现在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无论是公共部门还是私人部门, 或者是在总量上研究城市内的经济乘数等方面, 因此, 规模报酬递增在解释企业和居民都往城市中集聚上也颇具说服力。这些都是城市形成过程中的“向心力”部分。古典城市劳动分工说、古典区位理论、规模报酬递增理论尽管能够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城市会形成, 但是仍然不能说明城市为什么到了一定规模之后就不能再进一步的增长, 同时也没有说明阻碍城市增长的动力是什么。在这方面伊文斯的研究是具有开创性的, 他认为工业经济中城市体系实际上是两种相反的作用———集聚经济所带来的好处与经济活动在狭小范围内集中所产生的外部不经济如污染、高昂的劳动力和土地成本等———达到均衡的结果。在这一理论的启发之下, 很多经济学家对这一理论进行具体的运用, 例如当企业发现其在郊区生产的产品运到城市中去销售的运费小于其在城市中直接选址生产而带来的土地成本和人力成本的上升时, 企业宁愿选择在郊区生产, 而不会再迁入城市中去了;还有, 当居民在郊区买房节约的成本足以弥补其上下班的交通费用和时间成本时, 或者他厌恶城市里面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情况时, 居民也不会再往城市中搬迁了。这样, 城市的规模就在这两种相反的力量的作用下达到均衡, 此时城市不会缩小也不会扩大。阻碍城市扩大的更个方面都可以概括为城市发展的“离心力”, 其主要表现为经济的负外部性、“城市病”等问题。起初解释城市形成的经济学说都可以看成是外生性地城市经济学说。随着各种分析工具或者模型在经济学中的运用, 新经济地理学家们用一种内生性地经济学说来解答城市何以形成这一问题, 它以非常坚实的微观经济学假设为基础, 并利用“超边际分析”等现代技术, 结合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国际贸易学、制度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技术流派内生地处理了空间聚集与分散、城市形成等城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城市是怎样发展的

城市经济研究的第二个重要命题是:城市经济是怎样增长的?只有解决这个问题, 城市才能得以发展与繁荣, 并且, 城市经济的增长始终是城市经济学以及城市发展政策制订者们最为关心的问题。对于城市经济的增长问题, 研究者们更多的是套用研究经济增长的模型, 只是把这些模型研究的问题规定在了城市这一特定的空间范围里。所以研究城市经济增长模型之前, 有必要先回顾一下经济增长的模型。经济增长理论始见于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原因的研究》, 后来到20世纪40年代, 哈罗德和多玛提出了哈罗德—多玛模型, 力图在全社会只有一种既可以作为资本品也可以作为消费品的产品、只有资本和劳动力两种要素以及生产中要素和投入比例不变等假设下, 采用长期化和动态化的分析方法探讨一国经济的长期运行情况。罗斯托 (W.Rostow) 和刘易斯 (A.Lewis) 从发展经济学的视角把提高储蓄率当作经济由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关键。在索洛的古典增长模型中, 他认为, 无论起始点在哪里, 经济都将收敛于一个平衡增长路径———模型中所有变量以恒定比率增长。罗默 (P.Romer) 认为技术是经济系统的中心, 是内生的, 技术可以提高投资的收益, 技术和资本间彼此促进的良性循环能够长期稳定的促进经济增长。卢卡斯 (Lucas) 的新增长理论认为, 经济增长是一个从劳动密集型技术向人力资本密集型技术转移的过程, 人力资本的外部性通过城市化的传导促进经济增长。

而研究城市经济增长的模型主要有: (1) 经济基础模型, 它是1936年由H.霍伊特 (Homer Hoyt) 提出来的, 基础模型的思想是将城市的产业部门按照是否向城市外“出口”产品和劳务而分成基础部门和非基础部门, 基础部门向非基础部门提供需求, 城市经济的增长取决于基础部门和非基础部门的比例, 这一比例越高, 则城市经济增长率越高; (2) 城市经济投入产出模型, 投入产出模型 (Input–Output Model) 是由里昂惕夫1936年提出的, 在这一模型中, 考察了城市经济中所有产业之间及它们与居民之间的经济联系, 并将这种联系用投入产出表的形式表示出来, 更加全面和精细地展现了城市经济活动, 之后W.伊萨德 (Walter Isard, 1951) 运用空间经济模型进行了区域和跨区域投入产出分析;W.Z.赫希 (Werner Z.Hirsch, 1968) 通过城市公共服务支出项目模型和区域规划模型以考察投入产出分析在城市政府决策中的地位与作用; (3) 凯恩斯乘数增长模型, 该模型是总需求函数在城市经济学中的运用, 该模型中涉及到城市内居民的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从而来决定城市的经济规模, 该模型解释城市的经济得以发展是由于乘数效应发挥着作用, 通过城市居民—厂商之间的商品流动传导机制和地方投资传导机制, 最后拉动城市的经济增长; (4) 城市经济学家盖里、秋山、藤原 (Ghali, Akiyama and Fujiwara) 通过改造索罗 (Solow, 1957) 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建立了一个简单的柯布—道格拉斯式的城市部门生产函数, 该模型通过某个城市某个时期的技术水平、技术进步速度、资本和劳动等变量共同决定这城市的经济水平, 并得出了地区间的经济增长率存在着长期收敛的趋势。 (5) 缪尔达尔 (Myrdal, 1957) 最早系统地阐述了循环累积因果效应的思想, 由于存在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二元经济结构, 使得经济体中比较发达的地区获得更快的发展速度, 而落后地区发展会更慢。普里德 (Pred, 1966) 、布拉德福德和凯莱基安 (Bradford and Kelajian, 1973) 则对累积因果效应模型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 解释了很多城市衰弱的原因, 从反面证实了循环累积因果效应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

城市问题的产生与求解

城市经济学研究的第三个重要命题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新的问题, 所谓的“城市病”问题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并且怎样在经济学的范畴内对这些问题进行求解?这里的“城市病”问题表现在诸如土地问题、住房问题、交通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城市政府管理问题等方面。既然是城市问题, 就离不开城市的“空间存在”这一根源性的特征, 这些问题的求解也就首先被规定在了城市这一空间范围内了。

城市企业和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 但是城市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 于是城市的土地问题就集中表现在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不合理和尖锐的土地供求矛盾上。城市土地利用缺乏合理的规划, 城市大量圈地同时又造成土地浪费,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城市土地问题还存在着一个“空间错位”现象, 所谓“空间错位”, 主要表现为地面空间人车混杂, 即人的活动空间与车的活动空间不能分离, 混杂在一起, 这也是引起城市交通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解决城市土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要充分的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 控制土地开发的规模, 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集约化地利用城市土地资源。

住房是房地产的基本形态之一, 城市中50%以上的房地产以住房形式存在。目前我国城市住房问题表现在住房供给不足, 房价过高, 住房质量下降, 城市住房制度缺失等方面。城市住房问题要按照住房“供应 (效率) —分配 (公平) ”的二元目标, 可以把比较成功地解决住房问题的模式划分为“市场—救济型” (美国、英国为代表) 、“市场—福利型” (瑞典、荷兰为代表) 和“市场—保障型” (新加坡为代表) 。城市住房还具有准公共物品的特性, 于是会出现市场失灵, 需要政府介入, 进行统筹调节;在住房价格方面, 政府要进行合理的引导, 让城市居民形成一个科学稳定的心理预期, 有助于稳定房价。在城市住房市场方面政府干预非常普遍, 其形式不仅包括对市场活动的管理, 而且包括基础设施以及住房上的投资。

城市的交通问题主要体现在交通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特别是公共交通的供需方面, 集中体现为交通拥堵。道路空间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必须合理规划与构建城市交通网络体系。更新交通管理的技术及提高交通参与者的交通意识等。而解决这些问题的突破口则是交通的供给与需求。交通是一种准公共产品, 如果只靠市场来提供, 它必然会供给不足, 这对于缓解交通拥堵于事无补。缓解或者消除交通拥堵可以通过征收“交通拥挤税”、“汽车使用税”、公共交通补贴、错开上下班时间等方法, 其原理是利用价格机制来调节交通的供给与需求。在城市道路的设置方面, 以城市核心区域为原点的环状和放射状的道路设计对于缓解交通拥堵也起不到很好的效果, 往往会使车流量堵在连接环线的入口处, 因此, 形成网状的道路系统才是从根本上缓解交通拥堵的一个可行的方案。

随着人口和其他要素的过度集中, 大多数城市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这将使未来城市经济发展要付出巨大的成本。我国城市环境污染问题表现为空气污染、水域污染、城市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解决环境问题首先要认识到环境的外部性产生污染问题, 随后发展到以科斯 (R Coase) 的产权理论角度去认识环境问题, 最后发现归根到底还是制度方面的缺陷导致了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经济学界普遍认为造成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原因是外部不经济, 而课征环境税可以使外部性成本内部化, 能有效地缓解环境污染问题。此外, 环境税收还要与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中的财政投资和补贴、押金、污染权交易、排污收费等手段配合使用, 特别是在开征环境税收时, 要与排污收费制度相互协调, 对某一类污染物的治理在选择征税或收费时, 要依据成本—效益原则, 选择成本较低的手段实施较为有效的污染控制, 这样才能从总体上缓解城市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

在研究城市政府作用方面,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日本的城市经济学学者山田浩之提出的“有必要先把城市当作一个系统来把握”, 其中包括“城市间系统”和“城市内系统”, 它们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为实现城市内部与外部各自和相互之间的均衡, 城市政府的基本任务就是与企业家等城市主体结成不经过市场的“公共经济关系”。城市政府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提供城市公共产品和进行城市管理上。

城市经济学的前沿性问题

城市经济学研究第四个命题是:城市经济学的发展方向问题, 也就是城市经济学所谓的前沿性问题。一门学科的前沿问题决定学科的发展动态, 也决定学科的生命力, 一门学科的发展取决于对其前沿性问题的研究上。近年来, 国外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可集中归纳为一下4个领域:区位分析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化;城市化与城市体系的一般均衡模型设计;特定城市市场与城市经济模型的建立;城市经济问题、城市政府行为和城市经济政策分析。概括而言, 近年来国内城市经济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5个方面: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的关系研究;都市发展与城市之间经济合作及协调分析;区位选择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进研究;产业集群与城市经济发展分析;城市政府职能与城市治理模式

摘要:城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城市地域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问题的学科, 属于空间经济学的范畴。城市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存在, 自然有其独特于其他学科的一些研究范式。首先它属于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那就避免不了研究城市中的经济学问题, 这就回到了通常的经济研究领域, 也就是研究城市中如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研究城市经济如何实现可持续增长。其独特之处就在于它把经济的研究放在了城市这一特定的空间之上。我们自然就会问:什么是城市?城市是怎样形成的?城市经济又是怎么样发展的?城市的边界在哪里?城市空间下的城市问题有哪些?这些正是这一学科的重点或者叫研究对象。

上一篇:大学生军训主持词范文下一篇:初中德育课程计划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