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论文

2024-07-16

文献综述论文(共8篇)

文献综述论文 篇1

文献综述怎么写

什么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文献综述撰写的程序

一般经过四个阶段:即选题、收集阅读文献、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1.选题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为从事某项科研、学术会议的专题、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一般是明确的,不像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撰写综述选题通常不宜过大。可选择自己所从事的专业需要研究的问题,或者与其密切相关的课题。如果是初学,最好从一些较小的题目开始。

2.收集、阅读、整理文献 综述题目确定后,围绕题目收集和阅读文献。收集文献要求尽可能的齐全。要写好综述,收集文献是基础,阅读文献是关键。

收集和阅读文献、积累足够的文献以掌握丰富的资料,这是关键的一步。在浩瀚的医学论文中收集有关专业或专题的文献,需要掌握查阅文献的方法,以便尽快找出需要的文献。文献的检索方法有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两类:查阅方法可参阅有关检索的专著。

对查到的文献首先阅读摘要或小结,了解该文献的主要内容,衡量其对所写综述的价值。然后,根据文献的重要性对原文进行精读摘录。阅读文献时要吃透原文的精神,掌握要义。阅读文献时还应围绕主题组织整理材料,整理文献应包括:作者、文题、刊名、年、卷、期、页码及内容(如核心内容、主要资料、数据和观点),以便写综述时引用。所写文献综述质量的高低,主要由文献阅读的质量来决定。写好「读书笔记」和「文献摘录卡片」,用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中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提供材料,而且对提高自己的思想表达能力、培养创造性的阅读能力也有帮助。

3.拟提纲 文献综述必须在精读大量文献、结合自己工作的基础上,列出较详细的撰写提纲,写出大小标题,做到有纲有目。然后将主要资料、结果及主要观点分门别类列于其下。这就是「搭架子」。应尽量做到标题与内容一致,注意逻辑性,使撰写综述的框架结构达到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4.撰写 拟好提纲后,明确构思,材料齐全,就可以进一步组织材料、写成文章。

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

1、文献综述的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1)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2)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3)小结,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4)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2、文献综述规定

(1)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且文献搜集要客观全面

(3)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4)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

(5)资料运用恰当、合理。文献引用用方括号[ ]括起来置于引用词的右上角。

(6)文献综述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不能混淆作者与文献的观点。鼓励研究生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并指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针对性强

(7)文献综述不少于3000字。

3、注意事项

(1)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综述。

(2)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3)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引用文献不过多。文献综述的作者引用间接文献的现象时有所见。如果综述作者从他人引用的参考文献转引过来,这些文献在他人引用时是否恰当,有无谬误,综述作者是不知道的,所以最好不要间接转引文献。

(4)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5)综述篇幅不可太长。杂志编辑部对综述的字数一般都有一定数量的约定。作者在初写综述时,往往不注意这点,造成虚话、空话较多,重点不突出。综述一般不宜超过4000字。

综述并不是简单的文献罗列,综述一定有作者自己的综合和归纳。有的综述只是将文献罗列,看上去像流水帐,没有作者自己的综合与分析,使人看后感到重复、费解,材料与评述协调。

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

1.专著: [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第1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2.期刊: [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3.会议论文集(或汇编): [序号]作者.题名[A].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4.学位论文: [序号]作者.题名[D].学位授予地址:学位授予单位,年份.5.专利: [序号]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或地区):专利号, 出版日期.6.科技报告: [序号]著者.报告题名[R].编号,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7.标准: [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颁布日期.8.报纸文章: [序号] 作者.题名[N].报纸名,年-月-日(版次).9.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10.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文献综述论文 篇2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综述

在中国知网检索中, 以“韩国电影文化研究”为关键词共检索出有关论文15308个结果, 以“韩国犯罪电影”为关键词共计检索出5508个结果, 以“韩国电影价值”为关键词共检索出有关论文668498个结果, 以“韩国电影跨文化价值传播研究”为关键词共检索出有关论文181402个结果。由此可见, “韩国电影价值”的相关论题研究最多, “韩国犯罪电影”相关论题研究最少, 但本文将这二者相互融合, 以韩国电影价值研究为论述主体方向, 重点以韩国犯罪电影为实际研究案例, 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

张虹 (2014) 在其著作《韩国犯罪题材电影在影视文化意义上的特征浅析》一文中指出:“韩国犯罪题材的电影往往具有深刻的‘社会问题意识’, 作品中既有真实事件的改编, 又有在聚焦社会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戏剧张力之间的变换。例如:作为韩国犯罪电影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的《熔炉》就是聚焦2005年韩国光州一所聋哑学校发生的性暴力事件, 该电影清晰地表述了对这一事件的看法, 抨击了学校的道貌岸然与司法过程的不公。 该部影片上映后, 引发了韩国社会的极大反响, 并最终推动了韩国性侵犯罪的量刑标准的提升, 这一成果的取得实属不易。”随着全球电影市场的不断细分, 对于电影市场本身而言, 有些看起来不是很重要的信息也必须引起重视, 这一点事关电影题材之间的诸多变化。当前, 虽然电影中出现大量的非理性投资, 但在电影行业, 资金、 资本等优质投资的优势也展现出来:首先是票房大制作电影之间的关联性被破坏, 专业人员早就不再迷恋大制作的电影, 而是变为注重观众的兴趣爱好, 作为电影的主要思考因素;其次就是电影院的建立速度也在逐渐放慢。电影院不再通过增加票价来促进票房增加, 而是用适当的价格来吸引观众, 让每个观众都能看得起电影。 但是, 我国电影更应当学习的是韩国犯罪电影的题材选取性, 从深层次价值的角度探索电影的内涵价值与社会意义。

张艺璇 (2014) 在其著作《浅析韩国犯罪题材电影特征》一文中指出:“近年来, 韩国犯罪题材的电影总能够在某一种高度层面上以惊喜、创意、深刻等人文内涵的角度不断反映其存在的诸多社会问题, 并在影片中不断找寻韩国电影文化价值的进步与探索。以韩国犯罪电影题材特征为例, 其主要具备影片主体之间的彰显民族意识、影片风格之间的突显黑色阴郁、影片叙事之间的独具匠心与升华影片主题等特征价值。并且, 韩国犯罪电影一个较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在人物的设置、影片中的意象运用方面均显示出了超高的艺术水准与价值, 并最终成就了韩国电影的辉煌。”1近年来, 电影产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受到了诸多外部影响, 着重体现在:由于受到了欧洲金融危机以及各国经济的紧缩政策, 总体来说电影文化创作的增长模式是和国家政策紧密相关的, 特别是根据现时代发展的需要, 电影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了国民的经济支柱, 韩国电影产业每年平均投入近3万亿韩元, 约合近500亿元人民币, 这一产业投入比重远远超过我国电影产业的投入比重。并且, 韩国在电影创作机制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体化编剧、导演、发行等完善的机制, 这一点在当今世界的电影文化产业中也是较为领先的。因此, 我国更加需要从政府政策机制入手, 完善我国电影文化产业价值链的形成, 根据《“十二五” 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目标可以看出, 到2015年年底, 文化产业将迅速增加, 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也大幅度提升, 能够建立健全的公平竞争市场、企业自主经营的电影产业经营体系, 能够不断满足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电影产业的增长速度同时带动着相关产业的不断发展, 特别是文化价值有明显的增长, 综合效益也有很明显的提高, 随着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 政府对电影也极力地推动, 这对电影文化价值传播市场具有很强的推动力。

张凤雯 (2014) 在其著作《以真为影, 震撼心灵—— 韩国真实事件改编的政治及犯罪类型电影浅析》一文中指出:“相比韩国其它类型的电影创作题材, 韩国的犯罪电影大多不是以残暴的电影画面作为描述方式, 而更多的是以电影唯美的画面, 其整体画面细腻而又真挚的情感抒发著称。实际上, 韩国犯罪在一方面把这种美渲染地极为绚烂美好, 在电影的文化价值内涵中不断使其饱有深刻的温情。在另一方面, 可以将它作为本来的美好毁灭, 不断挖掘电影潜在的内涵价值, 使其在变成某一种状态时, 既是一种可怕又是一种残忍, 最终形成某种阶段的真实状态与真实情感的统一, 那份真诚充分显现出电影文化价值中的美好与残忍, 在观看的过程中, 足以震撼尘世间麻木的心灵。”2在韩国犯罪题材类型的电影中, 真实是其一大显著的特色, 并最终赢得了良好的社会价值与反响, 例如:因为电影《辩护人》使得成为韩国社会话题的“釜林事件”再次受到关注, 2014年9月25日进行了复审宣判, 33年前曾被判有罪的五名被告在几十年后被法院认定无罪, 洗刷了多年的冤屈。韩国著名青少年犯罪题材电影《熔炉》的放映, 在很大程度上迫使了2005年光州聋哑人学校案件的调查重新启动, 并且最终使韩国国会对2011年性侵罪量刑标准重新修订《韩国性暴力犯罪处罚特别法部分修订法律案》, 这部又可以被称作为《熔炉法》的法律在韩国国会立法成功后, 曾引发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也引发了其他国家电影人的思考。

(二) 国外研究综述

韩国著名学者金钟元和郑重宪在其合著的《韩国电影100年》一书中指出:“韩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与韩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存在着极其微妙的关系, 每一次电影历史的发展阶段均伴随着韩国政治以及社会的变革, 无论是在政治封锁或开明时, 韩国电影均存在低迷与复兴之间的徘徊, 随着韩国政治形势的不断昌明, 韩国电影最终实现了复兴。在某种意义上, 对于韩国犯罪题材电影而已, 其想要能够延伸发展出电影文化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并不是所有的韩国犯罪电影都能够开发电影文化传播。需要开发犯罪题材电影文化需要有一些比较特定的特征:电影必须经典有一定的影响力, 一种文化价值能够让社会所接受, 就必须能够影响到社会, 如果电影本身不具有吸引力, 那其发展的文化价值与意义也没办法吸引社会民众, 只有具有影响力的影片才能大范围地进行文化意义的传播, 才能够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去观看, 也只有这样, 文化传播才能够永远被追随购买。例如: 对于韩国犯罪题材电影而言, 这些犯罪题材电影的文化价值意义与传播就有很好的社会效应, 并取得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力, 这些都是电影文化传播的重要价值体现。”3在韩国犯罪电影题材的研究特点方面, 应当坚持从商业电影文化价值传播的角度进行探究, 需要对具体的社会题材进行艺术加工和演变,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电影文化价值概念的定义。长期以来, 韩国诸多不同题材的电影凭借其电影作品内涵的广泛影响力, 在当今世界电影界拥有着很高的知名度, 其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不断坚持从电影的社会性价值角度入手。因此, 对我国电影的文化价值传播而言, 其在发展与研究过程中需要重点从电影社会性风格角度、电影的影片主题、影片艺术思考、 影片商业性特征、影片制作方式、影片插曲等诸多方面引入社会性内涵价值。

美国学者闵应军、韩国学者朱真淑、郭汉周等在共同编写的《韩国电影:历史、反抗与民主的想象》一书中指出:“韩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布局曾经历过一个漫长复杂的演变过程, 其电影的审查制度曾将公众置于民主、 自由之外, 并使得这种文化绵延至今, 使得电影文化成为韩国一种恐怖的回忆。无论是快乐的, 还是丑恶的, 无论是压迫的还是独立的, 脱离文化的电影历史均是不能存在的, 也是需要不断对其进行审视与呈现的。在韩国电影产业布局的调整上, 除了过去多年一直强调的创作制片环节和影院终端建设仍需强化外, 发行环节的建设已经越来越迫切。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 经过10年产业化改革, 当韩国电影产业已经从初级阶段逐步升级, 整个产业的渠道系统、市场系统的重要性就自然而然地突显出来。在好莱坞, 世界闻名的六大电影公司都是以发行为主要业务职能的企业, 但在国内, 目前公众对电影企业的认知还仍然停留在电影内容生产商层面。”4要想真正体现出电影文化历史脉络的价值内涵, 就需要对电影的无差异特性进行深入地研究与论述, 这一特性主要表现在市场细分以后, 不参照任何市场的特点, 只是考虑市场的普遍性, 仅仅推出一种产品, 使用单调的市场营销组合, 它只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尽最大可能来满足所有的观众要求。无差异性的特点就是规格、品类、 格式简单易懂, 这样有利于大规模运作和标准化制作, 有利于降低电影在制作、传播、播放等环节所产生的费用。 不足之处表现为:在众多电影中, 一旦有一部分电影实行无差异性市场营销时, 在我国电影行业里就会出现强烈的竞争力, 这时小制作电影就没有竞争优势。比如有一个电影院为了推出电影优惠政策, 而不考虑整个电影行业的价格规定, 忽略了电影的整体性, 这时候制作出的电影, 就是单一性的电影, 不会被观众喜爱。虽然有的电影是大手笔投资, 可是现在我国电影行业内竞争强烈, 小制作电影不被人们接受, 最终会对整个电影行业造成影响, 导致整体收益减少, 阻碍了电影的发展。

二、小结

我国电影产业目前存在三个重要的问题:第一, 我国电影产业目前已经形成了上游制片业和下游影院终端都非常庞大的格局, 但本应成为产业驱动关键所在的中间发行环节却非常脆弱。第二, 我国电影产业经过十年产业化改革, 虽然已经拥有了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 但在市场逐步放开的形势下, 国产片的生存压力却越来越大。第三, 我国电影产业当前的盈利模式过于单一, 对票房收入的过度依赖导致行业上下游不得不绞尽脑汁, 在有限的“饭碗”里多分一点羹。相比韩国犯罪题材的电影文化价值, 我国电影的文化价值内涵该如何进一步地体现, 需要业内人士不断关注与反思, 只有这样, 我国电影才不再只是梦幻的光影, 梦幻才可以照进现实, 种种光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最终会变成一种力量, 真正成就我国电影产业的辉煌与价值。总体而言, 目前我国对电影的社会文化价值题材的市场开发还不够成熟, 甚至有的地方没有开发意识, 与韩国已经较为成熟的电影开发机制存在很大的出入, 国内在电影社会文化价值题材的开发力度上、广度上都很不足, 而且相对国外来说起步较晚。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 电影产业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产业, 其发展速度已超越了预期, 随之而来的商机也越来越多, 学者对电影内涵价值的研究越来越重视, 从而使得电影产业不断地改进, 业内人士也逐渐将目光放在了电影文化与内涵的研究上。

巨额冲销文献综述 篇3

[关键词]巨额冲销;综述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6-0045-02

巨额冲销是盈余管理的一种类型,目前对于巨额冲销的研究比较活跃,国内外专家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下面就学者们对于巨额冲销的定义、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一、巨额冲销的定义

关于巨额冲销的定义,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著作尚未达成共识。黄世忠(2002)定义为:将本应在未来期间确认的成本和费用提前进行确认。吴水澎、刘斌、刘星(2004)提出凡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前或变更后的本年净利润为负,并采取了降低当期利润的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且下一年净利润为正的公司,将其界定为巨额冲销公司。费振刚(2006)把巨额冲销又称为亏损最大化策略,即公司最大限度地多计损失、少计收入,以求在后续年度内实现较高的会计利润。

二、巨额冲销的影响因素

对巨额冲销影响因素的研究也可以说是对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的研究。

1国外的研究

西方国家对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是以下三方面:

(1)高级管理人员的更换

在企业主要高级管理人员发生变动的时期,企业的盈利往往也会产生大幅波动。Leop-old Bemstein(1970)提出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会采取为未来的损失和可能发生的费用提取储备金的行为。Michael L.Moore(1973)在收集1966-1970年间发生了高管层变动的36家美国上市公司数据基础上,运用卡方检验方法,得出了减少当期收入的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与当期高管层变动存在显著相关性的基本结论。再如Linda Elizabeth(1987)通过随机游走模型和选择模型方法研究了两者的相关性,他搜集了1970-1983年间发生了高管层变动的22家美国上市公司数据,并从中发现发生高管层变动的公司有在变更当年采取巨额冲销的趋势。此外,SusanPoureian(1992)提出了高管层变动的两种类型即正常与非正常的变动,并在收集1985-1988年间发生高管层变动的家美国上市公司数据基础上,运用符号等级检验方法,得出了高管层变动与巨额冲销有显著相关的结论。

(2)公司治理结构

盈余管理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1996年Deehow、Beasely研究发现,易受到证券交易委员会查处的公司其治理结构往往很薄弱,很少设立审计委员会,通常只设立一个由总经理兼任的内部控制委员会。可见,一个治理结构比较薄弱的公司很有可能积极从事盈余管理。因此,如何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形成抑制盈余管理的有效约束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3)企业的财务困境

上市公司因经济周期波动、市场竞争加剧,或遭遇自然灾害而陷入经营困境时,通常会选择巨额冲销行为。一般认为,陷入财务困境的公司会做出调增盈余的会计选择,但DeAngelo、斯基诺研究的结论是:管理人员的会计选择基本上反映了公司的财务困境,既没有试图粉饰公司业绩,也没有试图避免或推延违约事件和违约成本的发生。巴哥泰勒和迪切夫的研究发现,公司中存在避免报告盈余下降或亏损而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主要通过管理经营现金流量和营运资金的变动额来达到增加会计盈余的目的。

2国内的研究

如今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管理人员的契约可以简化为政权监管部门与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契约,在此背景下,上市公司巨额冲销的空间更大。我国关于巨额冲销影响因索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公司财务困境

陆建桥认为,亏损上市公司在出现亏损年份及其前后年份存在巨额冲销行为。他收集了上交所上市的22家亏损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研究发现:首先,亏损上市公司在首次出现亏损的年份,采用非正常调减盈余的手段,使该年度的应计利润总额、应计利润变动额小于零和上年数。其次,亏损上市公司在首次出现亏损的前一年度,应计利润总额为正,应计利润变动额大于上一年,且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为正值。另外,亏损上市公司在扭亏为盈年度,其应计利润变动额大于零,其应计利润总额、应计利润变动额大于亏损年度。

(2)公司治理结构

目前,我国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着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首先,由于国有股权“一股独大”,股东大会形同虚设,控股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严重。其次。董事会与经理层高度重合,有的企业甚至一人身兼董事长和总经理,造成了二者之间的监控关系失衡。再次,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之间存在过多的关联交易,便于控股股东操纵上市公司。另外,监事会成员大多来自企业内部,迫于高层的压力,有时无法对经理人的不当行为采取有效措施,监督效果值得怀疑。吴雅辉(2007)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内部董事比例越高、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外部董事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负相关;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大,则盈余管理程度低。

(3)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

巨额冲销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有着一定的联系。如果一家上市公司被认为存在巨额冲销现象,注册会计师就不应当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张永奎、刘峰(2008)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上市公司盈余操纵越厉害,越有可能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但李东平、黄德华、王振林研究发现:注册会计师在出现关系到上市公司切身利益的事项时,面对比较突出的盈余管理问题,仍然倾向于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之外的审计报告。

三、巨额冲销的影响

张翠萍(2007)认为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为使自己获得的报酬总额达到最大,经理往往通过“巨额冲销”的方式来操纵利润。这是因为,一方面,可以掩盖公司的不佳经营业绩,维持公司良好形象,增加投资者信心;一方面,经理得不到报酬的年份也比较少,当年的“巨额冲销”在减少当年收益的同时,增加了以后年度的收益,可使经理获得的报酬总额达到最大。

但是“巨额冲销”有时还会产生相反的影响:经理经常把“收益平滑”与“巨额冲销”联合使用,试图使企业当年收益接近上一年或过去几年的平均值,无形中增大了其与下一年收益的距离,这会造成企业未来收益易变性的增加。另外,经理拉平收益的能力是有限的,只能改变企业当年的收益数额,并不能根除已报告的收益缺陷,只能对企业未来的收益造成影响。

四、研究评述

对于巨额冲销的定义,每位学者的定义虽有可取之处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黄世忠从定性的角度定义,缺乏进行实证研究的可操做性;而吴水澎、刘斌、刘星是在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条件下进行界定的,不具有普遍意义,相较而言,费振刚的定义比较合理。

国外对巨额冲销的研究多数采用实证研究,而我国的规范研究较多,赈灾逐渐想实证研究发展。国内外对不同时期的研究所考虑的因素比较一致,例如,公司治理结构因素中一般都考虑了控股股东以及高管层变动对巨额冲销的影响,同时期的研究结论也有共同点。

但是该类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

1在研究公司治理结构影响因素时,关注较多的是高管人员变更等,缺乏实证研究上市公司规模、控股股东等因素。另外,我国关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对巨额冲销的影响方面的研究还很少,因此,可从近几年中国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情况来研究其对巨额冲销的影响

文献综述(模版) 篇4

关于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利弊分析的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的近30年中,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经历了一个从数量小、范围窄、限制多的试点阶段逐渐发展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的格局。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中国加入WTO 以来出现的改革步伐的加大,中华民族企业利用外资的规模将进一步增大,外资对中华民族经济的影响也将进一步深入。

关键字: FDI 民族企业 利弊分析

1.前言

2007 年“两会”期间, 娃哈哈集团董事长、人大代表宗庆后上交了一份提案, 名为《关于立法限制外资通过并购垄断我国各个行业维护经济安全的提案》。这个提案来源于达能欲强行以40 亿元人民币的低价, 并购娃哈哈总资产达56 亿元的其他非合资公司51%的股权事件。这使得娃哈哈集团在引进法国达能集团直接投资后的恩怨浮出水面。

作为80后的一代,我们见证了娃哈哈的成长,也是娃哈哈产品的最大消费群体。因此,笔者运用在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对“达.哈”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在肯定FDI对我国民族企业的积极影响的基础上,侧重于分析关于FDI的消极影响。

1.1 主题思想

外商直接投资(FDI)是我国引进外资的主要组成部分。关于引进FDI 对我国民族企业的效应问题,许多国内外文献已经作了相当充分的探讨,如Pearson(1991),研究的主流侧重于FDI 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相当多的文献认为,FDI 对中国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进出口贸易和劳动就业等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虽然笔者不赞成一些对FDI 持完全否定态度的经济学家如阿瑟·刘易斯(Lewis)和佩必斯(Prebisch)的观点,但是, 胡宏兵(2004)认为由于国际资本的逐利动机和外国投资者所追求的目标与中国利用外资的目标之间的不一致性, FDI对我国民族企业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各种消极影响。而对这些利弊的研究正是本论文写作的主题思想[8]。

1.2 相关概念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把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定义为:“在投资人以外的国家(经济区域)所经营的企业中拥有持续利益的一种投资,其目的在于对该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有效的发言权。”而发布投资报告的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则在此基础上,定义外商直接投资为:反映一经济体的居民(直接对外投资者或母公司)在其他经济体的企业居民中的持续利益和控制力的一种包含长期关系的投资。其中暗指投资者对其他经济体企业的经营有很大影响力。由此,沈伯明(2004)得出,外商直接投资,其核心是对本经济体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有一定的控制力。

[5] 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的利弊分析——以娃哈哈为例

1.3 综述范围

在论文的设计的过程中,笔者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如:《中国的外资经济》、《中国利用外资规模研究》、《国际直接投资的新发展与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研究》、《外资进入行为研究》、《“入世”与中国国际直接投资战略》、《利用外资与金融风险防范》、《当前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特点与我国的对策》、《中国引进FDI 所面临的风险及其防范措施》、《关于我国引进外资的利弊分析》、《“娃哈哈”纷争迷局》、《中外合资企业公司治理问题与发展方向探析——“娃哈哈·达能之争”的案例研究》、《反思达能强行并购娃哈哈案例》、《“达娃之争”给拥有民族品牌的本土企业的启示》等。

本文针对笔者对这些文献资料的前期阅读和思考,结合论文的主题思想,以及“达.哈”事件这一经典案例的深入分析,进一步提出我国民族企业在引进FDI时的新对策。

1.4 争论焦点

有关于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的利弊的争论,国内从来没有停止过。这种争论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有加强的趋势,江小涓(2002)认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 垄断市场。⑵ 导致失业。⑶ 外部冲击。⑷ 技术依赖性。⑸ 利益外流。⑹ 影响政府控制力。⑺ 国家安全。⑻ 必要性减弱

。[1]2. 达能V娃哈哈之恩怨

2.1 纠纷缘起

1996年,娃哈哈与达能公司、香港百富勤公司共同出资建立5家公司,生产以“娃哈哈”为商标的包括纯净水、八宝粥等在内的产品,其中娃哈哈持股49%。

亚洲金融风暴之后,百富勤将股权卖给达能,达能跃升到51% 的控股地位。

傅钢(2007)认为当时,达能提出将“娃哈哈”商标权转让给其合资公司未果后,双方改签一份商标使用合同。正是这一条款,引发了强行收购**

[17]。

2007 年4 月3 日,达能欲以40亿元并购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总资产达56亿元、2006年利润达10.4亿元的其他非合资公司51%的股权。

浙江林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2.2 案例分析

⑴ “达.哈”事件是一场股权争夺战。⑵ “达.哈”事件是一场商标使用权的争夺战。⑶ “达.哈”事件是一场合同风险的典型事例。⑷ 达能在我国实施的并购类似恶意并购。

此外, 余四林(2007)此事件从另一方面折射出我国在经济安全立法上的巨大空白。如果我们仅止于从“自由主义”式的交易司法角度进行审视, 恐怕会忽略其中更该令人警醒的典型意义, 因为它暴露出的是我国在经济安全立法上的巨大空白

[19]。

2.3 启示

这场相互揭短的“达.哈”事件会给达能与娃哈哈双方都带来不利影响。从纷争骤起到现在,达能的股市价值大跌,这表示欧洲投资者已经开始对达能投反对票了。而长此以往,娃哈哈在消费者心目中几百亿的品牌价值也难免会“身价大跌”。不论这场纷争最后的结果如何,达能与娃哈哈都不是赢家。

那么,我国民族企业在与外资合作时,应该从这次事件中得出一些启示,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争取中外合作愉快的双赢结果。蓝晓芳(2007)认为,(1)我国民族企业与外资的合作应以相互尊重、平等互利、优势互补为原则。(2)签订合同前应三思而为,一旦双方订立合同就应遵守游戏规则,秉持“合约精神”(3)对并购风险应引起足够的重视。(4)建立和完善危机管理机制。

(5)民族品牌的保护不应过于依靠本土企业的呐喊或政府的行政干预,而应仰仗法律的立法完善与有力执行[20]。

3. 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的概况

3.1 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之历程

张建刚(2007)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近30年中,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

⑴ 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的起步阶段(1979-1986)⑵ 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的持续发展阶段(1987-1991)⑶ 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的快速发展阶段(1992-1996)⑷ 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的结构调整阶段(1997- 2 0 0 0)⑸ 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的质量升级阶段(2 0 0 1 - 今)

[6] 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的利弊分析——以娃哈哈为例

3.2 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之利弊

我国实行开放政策, 利用外资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引进国外资金来弥补国内资金缺口, 促进技术、管理等方面进步, 从而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拓展国际市场, 发展我国民族经济。从我国近20 年来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实践来看, 外商直接投资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陈业宏(2004)认为主要表现在:

(1)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带来了较为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推动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的升级。(2)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民族经济的增长。

(3)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市场竞争机制的建立和市场化进程。(4)促进了我国经济运行的国际化进程。

(5)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带来了部分先进企业文化,培养了现代企业管理人才。(6)推动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法制的不断建设和完善

[14]。

但高新雅(2007)认为,任何经济活动都不是孤立进行的,发达国家在向我国民族企业输出资本的同时,从来都没有忘记和放弃对我国民族企业实施“西化”的政治战略。它们以其雄厚的资本挤压、削弱我国民族经济,特别是金融、高新技术产业及其他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部门[13]。具体说来, 秦伟(2000)认为外商投资对我国民族企业造成了如下负面影响:

(1)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不合理。(2)地区分布严重不均衡。

(3)有些外商投资对中国环境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4)某些外商采取不公平竞争行为。(5)中方一些合法权益受到损害。(6)一些外商投资企业侵害劳动者的权益。(7)外商投资对国内企业民牌的侵蚀。(8)外商对国内企业市场的挤占

[15]。

3.3 我国民族企业受FDI冲击之原因

由于我国民族企业自身的一些原因以及政府对外资管理上的一些局限,在相当程度上强化了外资对民族企业的冲击。杜惟毅(2001)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民族企业在经营管理和营销策略上与外资存在差距。(2)民族企业技术研究开发投入比例偏低。

(3)民族企业缺乏规模效应。

(4)民族企业和外资竞争环境不平等。

(5)对引进利用外资的规划和管理不完善。

(6)有关吸收利用外资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10]。

浙江林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3.4 我国民族企业与跨国公司之不对称竞争

我国民族企业在本土面临着与世界级企业的竞争,我国民族企业也采取种种措施提升竞争能力,求得生存与发展,展开与外商的竞争。这一过程自然离不开中国这一大的背景,民族企业在与跨国公司进行竞争时所面对的内外部条件是不一致的,也就引出了不对称竞争的概念。孟宪伟(2006)认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生产成本的不对称。(2)技术水平的不对称。(3)市场结构的不对称。(4)品牌优势的不对称。(5)地缘优势的不对称。(6)政府作用的不对称

[16]。

3.5 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之趋势

中国加入WTO,北京申奥成功,意味着开放的中国将加速纳入经济全球化的步伐。面对更加开放的中国市场,外商对华投资战略呈现出相辅相成的多方面变化,这些变化与外商全球战略调整是同步的。邹昭晞(2006)把该趋势归纳为:

(1)从“浅层一体化分工”转向“深层一体化分工”。(2)制造业公司服务化。

(3)独资经营取代合资经营或在合资企业中力争控股权。(4)本土化。[2]3.6 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之对策

不可否认, 从国家宏观经济角度考虑, 利用外资对于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外资企业对我国民族企业发展的消极影响, 我们应该敢于正视并积极寻求消除不利影响的方法和对策。影响一国经济的不是直接投资本身, 也不是直接投资引进程度的高低, 而是东道国利用直接投资为本国经济发展道路服务的能力和东道国吸收、利用直接投资提供资源的能力。为了实现在利用外资的同时发展我国的民族企业,林竹(1999)建议如下:(1)调整我国利用外资的模式。

(2)防范跨国公司对我国市场的垄断, 引进多家跨国公司的投资。(3)掌握合资企业的控制权。

(4)加强对我国民族企业的保护与扶持。

(5)聚集和增强企业实力, 培养有效竞争主体[12]。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的利弊分析——以娃哈哈为例

4. 总结

本文参考了大量关于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的文献资料,并引用外商直接在华投资的经典案例——“达.哈”事件作为例证,在体现FDI对我国民族企业发展的诸多好处的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揭露了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的风险以及我国对外贸易制度的不健全。而我国近30年的改革实践证明,只有在开放的大环境中,我国的民族经济才能跟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展望外商直接投资的前景,我们可以看到:在当今国际经济趋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是加快民族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我们不仅不能限制外资进入,相反要积极引进外资。只要我国在引进FDI的过程中寻找和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放大利益,避免弊端,从而确保我国民族企业的安全,促进我国民族经济的发展。

浙江林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江小涓.中国的外资经济(1)[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4 [2] 邹昭晞.中国利用外资规模研究(1)[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261-272 [3] 陈继勇.国际直接投资的新发展与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研究(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 唐宜红.外资进入行为研究(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93-228

[5] 沈伯明,何元贵,聂聆,郜晓惠.“入世”与中国国际直接投资战略(1)[M].广州:中山大

学出版社,2004 [6] 张建刚.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1)[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 11-15 [7] 张建勤.当前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特点与我国的对策 [J].湖北大学学报,1999,26(2): 33-35 [8] 胡宏兵.中国引进FDI 所面临的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J].东岳论丛,2004,25(6): 47-51 [9] 刘新萍.利用外资与发展民族经济 [J].青岛教育学院学报,2000,13(2): 1-4 [10] 杜惟毅.利用外资与民族产业的发展 [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2): 75-83 [11] 郭永芳.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J].商业研究,2002,(220): 48-50 [12] 林竹.转型时期利用外资与民族企业发展问题的探讨 [J].天津社会科学,1999,(2): 36-40 [13] 高新雅.浅析外资引进与民族经济的发展 [J].集团经济研究,2007,9 月上旬刊(241): 93-94 [14] 陈业宏.外商投资与民族经济发展问题 [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4,(1): 74-78 [15] 秦伟.关于我国引进外资的利弊分析 [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4(4): 101-103 [16] 孟宪伟.民族企业与跨国公司不对称竞争状况的分析 [J].现代管理科学,2006,(2):31-32 [17] 傅钢.“娃哈哈”纷争迷局 [J].中华商标,2007,7: 26-30 [18] 梁昊.中外合资企业公司治理问题与发展方向探析——“娃哈哈·达能之争”的案例研究 [J].理论界,2007,12: 86-89 [19] 余四林.反思达能强行并购娃哈哈案例 [J].财会月刊(综合),2007,11: 83-84 [20] 蓝晓芳,孟庆君.“达娃之争”给拥有民族品牌的本土企业的启示 [J].现代商贸工业,2007,19(7): 61-62 [21] 乔新生.娃哈哈事件凸显中国的后发劣势 [J].西部论丛,2007,6: 42-43

[22]Stephane Dees.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 Determinants and Effects [J].Economics of Planning, 1998, 31: 175–194

什么是文献综述 篇5

赵建欣和张忠根(2007)对河北和山东农户调研数据显示,农户态度对安全蔬菜供给决策有着显著的影响。

其中,赵建欣和张忠根是论文的作者,2007是这篇论文的发表年份。

注意,综述中引用的文献都应在参考文献中列出。

文献综述要求 篇6

文献综述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 言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正 文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小 结

小结是对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

公允价值文献综述 篇7

一、争论一之公允价值定义

目前,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国际会计准则,美国会计准则以及中国的会计准则定义是各不相同的。

我们可以看到其定义的实质是趋于一致的,然而各自的表达以及侧重点却不尽相同,这样的定义难免造成理解上的差异和偏颇,从而对于公允价值在全球范围内的理解和使用是不利的。根据最新的发展情况,美国与国际会计准则在这一点上逐渐达成了一致,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市场参与者之间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转移一项负债将会支付的价格。随着中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中国也将采纳这一定义,最终将会实现全球统一的公允价值定义。

二、争议二之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之争

历史成本作为会计的最主要计量属性已经经历数千年的理论与实践考验,为会计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必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允价值作为一种新兴的计量属性,在某些方面将更加适应于现代经济与会计。在围绕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争论的问题上,以下将逐一详解:

相关性和可靠性是财务会计信息最重要的质量特征,二者不可或缺。相关性要求会计信息应同时具有及时性、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而可靠性要求会计信息应具有客观性、可验证性和中立性。而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则与计量属性的选择密切相关。

陈天顺(2009)认为,可靠性和相关性往往很难两全:可靠性是面向过去的、静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相关性是面向未来的、动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相关性中的预测性和及时性要求可能影响信息的可靠性,而可靠性中的客观性和可验证性要求又可能影响信息的相关性。按照可靠性的要求,历史成本无疑是最理想的计量模式,因为其客观性和可验证性最强。与此相反,公允价值则体现了公平、活跃的市场对相关资产和负债现实价值的客观评价,能充分反映考虑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的资产和负债的现时市场价值,反映企业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值的波动,并及时确认价格变动的损益以提高收益报告的及时性。

任世驰,李继阳(2010)提出,FASB认为,某些时候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不可兼得,而FASB更偏重相关性。他们认为就公允价值计量与SFAC NO.2《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而言,公允价值计量通过动态反映,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真实反映;以此为基础,相关性和可靠性不再是矛盾的,可靠是相关的基础,而相关是信息具备可靠性后自然的结果。公允价值计量的出现,对FASB在相关性和可靠性相互关系的认识上是一个颠覆。

其实可靠性与相关性谁是第一位的,谁比谁重要的争论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两种计量属性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能最大限度的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协调好二者之间的作用和关系,才能达到真实反映和决策有用的双重目的。

三、争议三之公允价值前景

对于公允价值前景的判断,在不同的经济背景下,人们的认识各不一样,尤其是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后,这种争论更是达到了高潮,不管人们如何争论,我们都能从这些观点中找出一些共同点。

姜勇,张波(2009)相信随着金融工具计量模型研究的日臻完善、估值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针对市场异常情形下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更为完善的准则界定,这些问题都将会得到适当的解决。无论如何,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和运用都将是大势所趋。

陈天顺(2009)认为,公允价值的提出也并非完全取代历史成本,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会是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存的格局。葛家澍,窦家春,陈朝琳(2010)认为:双重计量模式,即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计量是历史与时代的必然选择。

从上述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到,有观点认为公允价值必然替代历史成本,有观点认为公允价值将与历史成本等计量属性并存。无论哪种观点,都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公允价值的未来发展趋势,至于是替代还是并存将有待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以及公允价值的完善程度。

四、总结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公允价值的理论和实践的不断丰富和完善,作为一种新兴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必将凭借其强大的优越性和顽强的生命力,在会计的发展史上大放异彩。

摘要:公允价值作为一种新兴的计量属性, 自其诞生之日起发展至今可谓是“一波三折”, 尤其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 更是将公允价值推到了风口浪尖, 成为众人责难的焦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前进的道路上充满了矛盾和争论, 各种观点相互交错, 文章将运用矛盾分析法对这些问题逐一进行梳理, 以找出公允价值曲折的发展道路和美好的光明前景。

关键词:公允价值,争论,前景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公允价值计量面临全球金融风暴的考验[N].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2009 (1) .

[2]姜勇, 张波.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计量的探讨和启示[J].经济论坛, 2009 (12) .

[3]葛家澍, 窦嫁春.陈朝琳财务会计计量模式的必然选择:双重计量[J].会计研究, 2010 (2) .

标记理论文献综述 篇8

【关键词】标记理论 语言学 学派 定义 标准

一、标记理论的提出

标记理论(MarkednessTheory)是由布拉格语言学派首先创立于20世纪30年代初,是结构主义语言学中重要的理论之一。标记(markedness)的概念最初的提出者是俄国音位学家特鲁别茨柯依。之后布拉格学派的另一个代表人物雅柯布逊(Jakobson)将其引入词汇和语法领域,用来描写语法和语义现象。

二、不同语言学家对标记理论的定义

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特鲁别茨柯依提出四种可能的音系对立类型,其中表缺对立被定义为标记性。表缺对立即一对语言特征的两个对立体,如果有某种语言特征,即被认为是有标记的;与之对立的无法确定有无该语言特征的,即被认为是无标记的。例如:voiced/voiceless,nasalized/non-nasalized,rounded/unrounded。相似于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的观点,音系学家把标记理论定义成两个对比的语言学元素:有特定的显著特征的是有标记的,反之则为无标记。例如,发音/t/和/d/是一个最小配对,t/是/voiced/因此是无标记的,而相反/d/是/+voiced/所以是有标记的。

从语义学者的角度来说,Lyons将标记理论定义成“无标记项是有标记项的上级共词位姊妹单元”例如,在dog/bitch中,dog具有泛指性,包含了“male”和“female”两层含义,是无标记的;而bitch专指“female”语义范围较窄,因而是有标记的。

根据类型学者的研究,那些很普遍的并存在于大多数语言中的特点即为无标记的,反之特定于一种语言或只存在于极少数语言中的则为有标记的。而Fred R.Eckman这样定义标记理论:在某个语言中如果现象A的存在暗示了现象B的存在,但是现象B的存在没有暗示现象A的存在,那么就可以说现象A比现象B更具标记性”换句话说,标记形式的存在暗示着非标记形式的存在。

总之,对标记理论没有统一而规范的定义。标记理论这个概念仍然具有模糊性,有时候很难来判定哪些特征相比较其他的是有标记的。

三、标记理论的不同划分标准

标记理论没有正规的统一定义,不同的语言学家也给出不同的划分标准。

Greenberg,Croft列出13条如何定义标记理论的标准,Croft又将这13条标准分成了四大类。

1.结构标准。在音系学层面上,结构的标记性具有鲜明的特点,比如/t/对于浊音就是无标记的,/d/对于浊音就是有标记的。在词汇层面上,一个名词的单数形式被看作无标记的,但是加- (e) s的复数形式被看作有标记的。在句法层面上,形容词的基本形式被认为是无标记的,比较级是有标记的,标记符号是–er,最高级也是有标记的,标记符号是–es。

2.行为标准。这个标准包括两个部分,形态方面的曲折标准和句法方面的分布标准。例如,在英语中几乎所有的可及物动词能被用于主动和被动语态(有几个词例外,比如“rumor”只能被用作“be rumored”)。然而有一些及物动词只能用作主动语态,不能用作别的语态。例如,“lack”, “resemble”, “suit”等等。因此,对于英语中的及物动词,主动语态是无标记的,被动语态是有标记的。

3.频率标准。在话语中,无标记比有标记的出现频率更高或者至少等同于。例如,在词汇层面上,一个名词的单数形式比复数形式出现频率更高;在句法层面上,主格比宾格出现频率更高。在音系学层面上,无标记音素比有标记音素使用频率高,比如 /s/ 比 /z/使用频率高。

4.中立值。在大部分中立语境中(指的是没有对立面)只有无标记项,也就是说,无标记成分作为上义语类,表示无标记和有标记成分。例如,单词“man”可以表示“male”和“female”两层含义。

四、结语

标记理论是目前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首先要对标记理论的定义和划分标准有个清晰的认识,然后可以将其应用在许多语言学研究的领域,甚至影响到二语习得和教学方面。在二语习得中,外语学习者一般是按照“无标记-有标记”的顺序发展的。一方面因为无标记项结构简单、意义概括、分布广、信息处理时间短,容易习得;另一方面也和人类以“我”为中心的基本认知规律是相一致的:从单数到复数、从一般到特殊、从肯定到否定、从近到远等。因此,在发展第二语言能力的时候要遵循“无标记-有标记”的顺序,先掌握简单的、规则的语言现象、后掌握复杂的、不规则的语言现象。

标记理论的研究对语言学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希望引起更多学者的重视,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Lyons, J. Semantics, volume 1.[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2]Croft, W. Typology and universal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3]Greenberg, J. Language universals.[M].The Hague: Mouton. 1966.

[4]Croft, W. Explaining Language Change. An Evolutionary Approach.[M].London: Longman.2000.

上一篇:回水小学举行期中考试总结表彰大会下一篇:重量级新闻学考研笔记人大版《传播学教程》讲义